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哲学论文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历史考察_其他哲学论文五篇

2022-01-21

哲学论文】导语,您眼前所欣赏的这篇文章共有37162文字,由贺海国专心更正,上传在范万文网fwan.cn!范万文小百科:

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1989年12月13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美国女歌手、词曲作者、音乐制作人、演员。2006年,发行个人首张音乐专辑《Taylor Swift》,该专辑获得美国唱片业协会认证5倍白金唱片销量。2008年,发行音乐专辑《Fearless》,该专辑在美国公告牌专辑榜上获11周冠军,认证7倍白金唱片销量,并获得第52届格莱美奖年度专辑奖。2010年,发行音乐专辑《Speak Now》,单曲《Mean》获2座格莱美奖。同年,获创作人名人堂“哈尔·大卫星光大奖”。2011年,凭借三张实体专辑销量,获得中国区“五白金唱片”销量认证。2012年,开始向流行乐歌手转型,并发行音乐专辑《Red》,该专辑实体版本获得中国区“双白金唱片”销量认证。2013年,获得第47届乡村音乐协会奖巅峰奖 。2014年,发行音乐专辑《1989》,该专辑获得第58届格莱美奖年度专辑

希腊:南欧国家希腊:2019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希腊:火星地名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历史考察_其他哲学论文五篇假若你对这文章感觉哪里不好,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历史考察_其他哲学论文 第一篇

摘  要:哲学的思考起源于人的认知。人类以社会的存在为基础,对自身所处的自然界以及社会,必然会产生认知的需求。希腊哲学正是在这种需求的下诞生的。希腊哲学对自然的探究,与其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制度息息相关。

 关键词:希腊哲学;城邦制;方

 一、孕育古希腊哲学的社会环境

 从身份的角度划分,雅典城邦由两部分人组成:自由民和公民。自由民一般来自外邦,没有参与城邦的权利;公民有权参与城邦,而且其掌握权力大小的依据是拥有财富的多少。从拥有财富的角度划分,雅典城邦的人也分为两种:穷人和富人。“在这个以财富划分等级的社会中,公民之间除了财产以外没有很明显的界限。”[1](p29)因此,公民与自由民之间、富裕公民和贫穷公民之间的矛盾构成了雅典城邦社会中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手段是通过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的权力机构,城邦中几乎所有重大的事务都要在公民大会上进行讨论和表决。也就是说,一项决议是否通过取决于是否能够取得与会公民中大多数人的同意。如何有效地保障制度的真正和正义始终是希腊哲人们探讨的话题。

 在围绕如何管理城邦的问题上进行的思考和辩论中,产生了希腊哲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正如法国学者让-皮埃尔·维尔南指出,希腊城邦有两个特点有助于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希腊哲学思想的产生,首先,“城邦制度意味着话语具有压倒其他一切权力手段的特殊优势”;其次,“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都被赋予了完全的公开性。WWW.0519news.CoM我们甚至可以说,只有当一个公共领域出现时,城邦才能存在。”[2](p37)希腊哲人们借助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来认识人自身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思考如何处理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保障社会秩序。秩序的概念正是来自于对自然界有规律的运动变化的观察和思考。“希腊人经由对自然、社会和社会制度所作的彻底且基本的而成了西方世界的哲学先师,与此同时,希腊哲学也成为了人们考察整个世界哲学的一个显微镜。希腊思想家提出的一些假设和结论因日后的经验和发现而未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但是这些思想家用哲学的术语提出和讨论人生的基本问题的方法以及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可能进路的方法,却可以说是持之有效的。”[3](p3)

 二、城邦给予的思想自由

 希腊哲学最早诞生于米利都,这得益于那里以小规模私有制和活跃的工商业为基础的城邦制。米利都位于伊奥尼亚地区的最南端,在公元前6世纪米利都是爱琴海文明区域最富有的城市,也是国际贸易的中心。“在这种富于激励性的环境中,希腊发展了它对于世界最特殊的两种礼物——科学和哲学。贸易的枢纽就是思想交换所,敌对习惯及信仰的摩擦场;由分歧产生矛盾、比较和思想;多种迷信相继消失,于是理性逐渐开始。……埃及的几何学和巴比伦的天文学进入了希腊人的思想领域。贸易和数学,外国商务及地理,航海及天文遂得携手发展。”[4](p99)高度发展的城邦奴隶制经济保证了一小部分米利都人有闲暇思考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过,从事哲学思考的两个基本条件是闲暇和好奇心。[5](p29)米利都人的思考是自由的,因为在希腊城邦的实际生活中,“不存在一种宗教的独断,这就有利于系统地表述和传播在说明世界方面所作的哲学探索。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在宗教权威基础上的伦理学,实际可行的哲学就填补了这个民族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中的空白”。[6](p4)这样,制度下清新的空气带来了思想自由,希腊人自由地思考“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既不受传统解释的约束,也不受教士的训诫和说教的约束。他们可以自由地追求真理,他们的才智可以自由地驰骋。面对现实世界,希腊人并不逃避,而是进入其中进行深入地探讨和研究。[7](p24-26)因此,自然界的发现、理性的逻辑推理、宗教的神秘主义都被他们引入到哲学中,用来思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出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方。

 在雅典,王权随着制的成熟而被逐渐削除。哲学家放弃了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转而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密切相关的题目。[8](p233)由此,一个以依靠专门传授论辩术为生的智者团体应运而生。出现在雅典时期的智者是一群职业教师,“他们周游各地,收费教授思维和辩论术,为青年人从事生活做好准备。”[9](p44)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取胜,于是智者力图教给学生们如何用各种手段在论辩中压服对方,混淆是非,使对方陷入各式各样的谬误之中。这样,大家对真理的标准就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哲学前辈们在探究世界本原和变化等问题上各执一词,这也使人感到似乎并没有什么唯一正确的知识。普罗泰戈拉正是在这种疑惑之上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怀疑主义观点。“以前的思辨家曾经朴素地和武断地肯定人类思想能够把握真理,而智者否定有取得确实和普遍的知识的可能性”,这就迫使希腊的哲学家们从新的角度思考那“曾一时被人弄模糊而又不能再忽视的老问题:什么是宇宙和人在自然中的地位?”[10](p42-48)以及“什么是获取知识的条件?”等涉及人类思想自身的问题。[11](p34)

 三、古希腊自然哲学的特点

 希腊哲学开始于公元前6世纪。从米利都的泰勒斯开始的早期哲学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外部的世界,非我的世界,并未触及到所提问题的心理层面。”[12](p3)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期,哲学把思考的重心转向了人与社会。苏格拉底的主要兴趣在于正确的生活行止,苏格拉底对于“德性”这种知识的追求,一方面导致建立哲学认识论的根据,另一方面使哲学活动领域有了新的扩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哲学体系。希腊化时期和罗马帝国时代的哲学增加了宗教的因素,吸收了来自东方哲学的神秘主义的成分,并最终导致了古希腊哲学的灭亡。[13](p21-22)德国著名哲学史家爱德华·策勒尔指出,古希腊哲学“系统地表述了哲学的所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问题……后来整个欧洲的哲学和科学,都是在这些基本观念之内活动并至今仍在运用它们”。希腊的哲学家们“创立了哲学的主要学科,并形成了哲学所采取的一切典型形式。甚至中世纪的教教会哲学,即经院哲学,也不能废黩它。”[14](p3)

 早期希腊哲学最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哲学与原始科学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哲学家研究的中心是“存在于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的本原”,[15](p5)他们被称为最早的自然哲学家,因为他们总是试图从自然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正如策勒尔所指出的,“希腊哲学这一最早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哲学和科学的完全融合。在思辨与经验研究之间不作任何区别。天文学和数学,以及自然知识中的所有部门,最初甚至还有医学,都包含在哲学的范围内,最后剩下被称作科学的就是最初本身存在的实用技艺。”[16](p25)

 泰勒斯被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一个自然哲学家。[17](p354)他曾到过埃及,在那里学习了几何学,研究过尼罗河的潮水涨落,据说还运用几何学测算过金字塔的高度。他最令人称道的科学成就是成功地预测了发生在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蚀。泰勒斯对哲学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的命题。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认为,由于米利都人在交换各种商品时以货币作为流通的手段,频繁的商业来往使米利都人认识到了货币的统一性和价值的不变性,因此便提出了万物由什么构成的问题。与自然的亲近感和海洋生活的特点使得哲人们很自然地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中寻找答案。“对他们来说,外部世界是真实的,有趣的。他们十分认真地观察它,运用智力研究它。”[18](p24-26)罗素曾经对泰勒斯为什么将水看作是万物的本原做过细致而大胆的推测,他在《西方的智慧》一书中写道:“人们看到太阳蒸发海水,雾气升腾于海面,形成云彩,然后又化作雨降落入海。照这种观点看,大地就是以浓缩水的形式而存在。”[19](p12)在罗素之前2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也曾作过类似的推测:“也许是因为他看到一切的养料都是湿润的,而温度本身也由这种湿润的东西生成,万物皆藉湿润以维持其生存。”[20](p182)

 在泰勒斯的年代,人们对自然的了解和认识更多的是依赖古老的神话,因此“泰勒斯的重要性在于他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不牵扯神话中的事物”,[21](p12)而且这个命题是在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上思考得来的。黑格尔指出了泰勒斯命题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水被了解为普遍的本质”。[22](p186)正是由于感性的水被赋予了不同于其它自然事物的“普遍”的本性,泰勒斯的命题才被称为是一个哲学命题。在泰勒斯之后的米利都哲人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以及后来的德谟克里特都是试图从自然物中寻找到一种最基本的、永恒不变的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23](p231)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构成万物的本原是“无限”(boundless),世界由此而产生,并且归于这种无限物。[24](p12)阿那克西米尼则认为这种基本物质是“气”,空气稀薄时,就形成火;凝聚时就成为风、蒸汽、水、土和石头。“气”构成灵魂,赋予我们生命,也让世界存活下来。[25](p14)原子论的创始人是留基伯和德谟克里特,他们认为,万物是由作为实在的建筑石料的原子和空洞的空间构成的,一切物体都是原子和空间的结合。这种观点“在今天的科学中还是最有影响的理论。”[26](p34)

 米利都哲人的这些理论表现出了鲜明的自然主义倾向,对于那些一般被认为是超自然的神造成的事件,哲人们从自然主义的角度给予了解释,省略了“人格化的神的独断意志和半人性化的动机”,并且他们的推理和结论不是纯粹思辨的结果,而是依赖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比如他们的有关天体的理论与对天象的观察是分不开的;由于观察到人出生后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自立,阿那克西曼德似乎意识到,人不可能像动物那样直接从湿润(wet)中产生出来,而应该从另一种动物诞生出来,该动物能够哺育人足够的时间直到他能够自立。更加重要的是,“他们的问题意识一代比一代强。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原始物质未经分化的说法似乎正好纠正了泰勒斯的水假说中明显的缺陷——即它的对立物火怎么能够产生呢?阿那克西米尼关于稀释与凝结的理论,对原始物质如何变化,给出了比阿那克西曼德认为种子从无限分离出来的想法更为明确的解释。”[27](p15-21)

 于是,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早期希腊哲学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契合了自然科学的本性。在内容上,米利都的哲人们对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质进行了严肃的、批判性的探求:“他们询问关于它的成分、它的组成和它的运作的问题……他们沉思地震、日食、月食等异常现象,并寻求不仅适用于一次具体的地震或食、而且适用于所有地震或食的普遍性解释。”[28](p28)在方法上,米利都哲人们在一个泛神论的氛围中开拓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模式,即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的基础之上进行仔细思考、推论、证明的方法。古希腊哲人被批评不做实验,然而劳埃德对此的辩护听上去似乎更有道理:古希腊哲人探讨的是世界的本原等基本问题,在那个时代根本不具备做实验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推测,在可以做实验的领域或者在他们能想得到的地方,他们是不会不做实验的,因为他们向来就不反对从客观世界中获得证据或者灵感。[29](p21)

 四、希腊先哲的方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古典时期最伟大的三位哲学家,他们的哲学思想的形成与雅典的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苏格拉底是首位雅典哲学家。他把驳斥智者派的怀疑论作为自己的任务,探讨如何才能获得正确的知识的问题。“苏格拉底不再向自然界寻求问题的答案,而是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30](p15)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就是美德,有普遍的善和正当的价值规范存在,获得知识的途径是“通过概念的和澄清一些关于人自身和社会的已有的模糊概念,如正义、勇敢、好的生活等等,[31](p41-43)苏格拉底因此发展了被称为“论辩术”(dialectic skills)的方法。据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记载,爱利亚学派的代表人物芝诺是第一个使用对话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哲学观点的人,苏格拉底曾经在雅典的街头亲眼见过芝诺,并把这种辩证的方法学了过来。

[32](p756-757)“苏格拉底首创了一种研究的方法并身体力行运用了这种方法,即“苏格拉底的问答法”的程序。“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是苏格拉底哲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方法密切相关。[33](p14)苏格拉底主张通过对知识本身作出判断和推理来得出公认的结论,苏格拉底方法的实质是形式逻辑的方法。

 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创造出“论辩术”是因为希腊哲学自始至终存在着二元对立的辩证思想,罗素认为,逻辑起源于语言,而辩证法的思想则起源于古希腊哲学中的二元论以及古希腊哲人们在各种二元论的问题上的讨论。罗素指出,解决意见分歧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动用武力将其中的一方杀死,彻底消除对立面;一个是运用语言进行讨论。古希腊哲学在其各个时期都受到许多二元论对它的影响。它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成为哲学家们撰写或争论的主题。其最基本的问题在于对真和假的区别。在希腊人的哲学思想中,与真、假密切相关的是善与恶、和谐与冲突的二元论,其次还有至今仍然属于热门话题的现象与实在二元论。同时,我们还有精神与物质、自由与必然、一与多、简单与复杂、混乱与秩序、无限与有限等等二元论的问题。二元论的特点为古希腊哲人们的争论提供了无限的空间,而古希腊哲人们讨论问题的方式则促进了辩证的思想的形成。一个学派可能会攻击某个二元论的一个方面;随后的另一学派则可能对此提出批判,并采纳相反的观点。最后,第三个学派也许会更进一步,达成某种妥协,以取代前两种观点。罗素指出,正是通过观察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对立学说的这种拉锯战,黑格尔才建立了他自己的辩证法概念。[34](p15-17)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和“论辩术”被他的学生柏拉图发扬光大,发展成了系统的包括辩证的方法和形而上学的理论的思想体系。在柏拉图时期,雅典制已经由于同斯巴达的战争而失利,“三十僭主”上台执政,转而又被新的代议制取代。或许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柏拉图放弃了从政的想法,转而研究制度和理论。[35](p49)柏拉图继续从理论上反驳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并认为怀疑主义是衰败的表现。既然反对怀疑主义,最有力的批驳就是寻找到确切的知识以及获得确切知识的途径。苏格拉底在这方面已经开始了初步的探索,他认为理性和某种洞见是获得知识的途径,理性主要的手段就是辩论和对概念的澄清,但是苏格拉底并没有找到问题的答案,柏拉图在他老师的成果的基础之上发展起了“理念论”, 回答了“什么是确切的知识?”的问题。柏拉图认为,相对性和经常变动是物质世界的特性,是我们用感官来观察到的世界,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由永恒形式或理念组成的精神境界,它只有有头脑的人才能想象得到。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不是由人的头脑纯粹虚构的抽象,[36](p236)这样,柏拉图就使知识有了一个于人的心灵的客观实在。理念和具体的事物之间是分有和模仿的关系,“美的东西之为美,是因为它分有了美本身”。[37](p24-25)理念就是哲学问题中的“共相”,也就是一般的、普遍的原则, “共相”问题是理念论的核心问题,也是中世纪经院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辩论课题,柏拉图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理性主义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是柏拉图同时又指出,“善”不属于理念世界,而是安排理念秩序的最高原则,是“超越本质、比本质更尊严、更强大的东西”。[38](508e)这其中包含了某种被后来的新柏拉图主义所发扬的神秘主义因素。  同苏格拉底一样,柏拉图哲学方法的主要特色是用辩证法去探求知识。柏拉图认为,思想总是比感性知觉更优越和更正确,感性知觉并不提供给我们知识,而只提供给我们意见,它们只停留在现象上,而不深入到存在界,[39](p137-138)理念则不同,“当我们给众多的个别事物取同一个名字时,我们就假定有一个理念存在”。[40](508a)对柏拉图辩证法,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教授泰勒评论说,柏拉图的辩证法不会求助于由感觉和想象得到的东西,而只会“从相到相,并终止于相”,这样辩证法就会摧毁科学上的种种假设。泰勒认为现代的科学研究同样离不开辩证法,现代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等都充满了一些未下定义的“原始概念”以及许多未经论证的假设。这些概念与假设被作为这些科学的前提与出发点,在上面发展出一整套的理论体系。[41](p520)

 柏拉图继承和发扬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然而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却在很多方面与柏拉图产生了分歧。在有关共相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不同意他老师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共相不能存在,只能存在于特殊事物之中。“任何一个共相的名词要成为一个实体的名词,都是不可能的。每个事物的实体都有它特有的东西;但共相则是相同的。因为被称作共相的已是那种属于一个以上的事物的东西。”[42](p47)可见,亚里士多德在重视理性推理的同时,没有忽视感觉经验的作用,这使他在自然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挪威学者希尔贝克和伊耶共同编写的《西方哲学史》中称亚里士多德是“批判的常识哲学家”[43](p77)。

 综上所述,早期希腊哲学关注纯粹的客观世界,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倾向,

 是最早的自然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希腊哲学关注的重点转向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忽视外部经验世界,强调理性的价值和作用,并由此发展起了一套运用理性进行逻辑思维以获取知识的哲学方法。上述两个方面是西方近代科学的产生的重要基石。

 参考文献:

 [1][英]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m].郭方等译.上海出版社,20xx年.

 [2][法]让-皮埃尔·韦尔南.希腊思想的起源[m].秦海鹰译.:三联书店,1996年.

 [3][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m].第二卷.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m].第七卷.苗力田译.中国大学出版社,1997年.

 [6][德]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m].翁绍军译.济南:山东出版社,1996年.

 [7][美]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泉[m].徐齐平译.杭州:浙江出版社,1988年.

 [8][美]爱德华·伯恩斯,菲利普·拉尔夫.世界文明史[m].第一卷.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9][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10][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11][挪威]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m].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

 [12] wulf,m.d..the history of medieval philosophy[m].new york: bombay,and calcutta,1909.

 [13][德]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m].翁绍军译.济南:山东出版社,1996年.

 [14][德]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m].翁绍军译.济南:山东出版社,1996年.

 [15] wulf,m.d..the history of medieval philosophy[m].new york: bombay,and calcutta,1909.

 [16][德]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m].翁绍军译.济南:山东出版社,1996年.

 [17] kirby,j..world eras.vol.6.gale group,20xx.

 [18][美]伊迪丝·汉密尔顿.希腊方式——通向西方文明的源泉[m].徐齐平译.杭州:浙江出版社,1988年.

 [19][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m].崔权醴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2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21][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2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

 [23][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m].第二卷.幼狮文化公司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

 [24][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m].崔权醴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25][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m].崔权醴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26][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27][英]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m].孙小淳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xx年.

 [28][美]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m].王珺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xx年.

 [29][英]劳埃德.早期希腊科学——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m].孙小淳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xx年.

 [30] wulf,m.d..the history of medieval philosophy[m].new york: bombay,and calcutta,1909.

 [31][挪威]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m].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

 [32][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m].第二卷.王晓朝.:出版社,20xx年.

 [33] wulf,m.d..the history of medieval philosophy[m].new york: bombay,and calcutta,1909.

 [34][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m].崔权醴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

 [35][挪威]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m].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

 [36][美]爱德华·伯恩斯,菲利普·拉尔夫.世界文明史[m].第一卷.罗经国等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

 [37]赵敦华.教哲学1500年[m].:出版社,20xx年.

 [38] 柏拉图全集[m].第二卷.王晓朝.:出版社,20xx年.

 [39][德]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m].翁绍军译.济南:山东出版社,1996年.

 [40] 柏拉图全集[m].第二卷.王晓朝.:出版社,20xx年.

 [41][英]爱·伊·泰勒.柏拉图生平及其著作[m].谢随知,苗力田,徐鹏译.济南:山东出版社,1991年.

 [42][英]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m].上册.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xx年.

 [43][挪威]g·希尔贝克,n·伊耶.西方哲学史[m].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

回归生活 感悟哲学_其他哲学论文 第二篇

新课程理念要求回归生活,在生活上文库中求知,在求知中生活。哲学教学更适合把学生置于鲜活的生活中去感悟哲学,彻底地去理解抽象的哲学哲学概念和原理。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哲学课堂顺应了新课改要求。下面我结合《哲学》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哲学中是如何构建和运用生活化教学法的,以求互勉。

一、让教育回归生活

生活是哲学的源头活水。哲学内容如果脱离了受教育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就会变得空洞而苍白无力,使学生感到无尽的厌倦和疲惫。故在教学中我尽量把生活中家喻户晓的一些谚语、故事、成语、诗歌等移植于学生生活,进行体验性学习。如在讲量变质变关系原理时,我用了《杰米扬的汤》这个寓言故事:杰米扬善做鲜鱼汤,为了款待好友福卡,他一盆一盆地敬客人不休不止,一个劲地劝,结果福卡硬挺着吃了四盆,撑得苦不堪言。杰米扬还嚷道:“真够朋友,吃得痛快。好,再来一盆!”吓得老福卡马上站起来跑回家,再也不上杰米扬的家了。学生对这个故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各抒己见,深刻理解了量变与质变关系的原理,在讲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时,我从“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等生活常识中阐析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以“画龙点睛、打蛇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来阐析主要矛盾原理。不同的人对生活的回味、感受不一样,评判不一样,认识也就不一样,因此要让同学们自己在生活常识中求同存异,达到知识的升华。WwW.0519news.com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感悟生活,必须构建开放性课堂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就是要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的思考,激活思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在讲《按客观

转贴于上文库 规律办事》时,我创设了《苦涩的青苹果》现场,让学生谈青苹果带给他们的启示:青苹果不好吃是因为它没成熟,今天我们也像一上文库个个青苹果,似熟而非熟,如果我们违背规律,超越阶段,进行早恋也会耽误青春、学业无成、自食其果。这样就把“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阐述得十分清楚。教育学生要珍惜年华,等到功成业就时,很多事就会水到渠成,让学生回味绵长、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设计生活化的问题,探究生活

课堂教学应是师生拥有的“生活世界”,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也不能简单地还原于生活,而要高于生活。在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中,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课堂变成了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如在讲事物的普遍联系时,我讲了20xx年高考题:原产于美洲的食人鱼,一旦流入我国自然水域,可能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并让学生编织食物链,让学生去讨论。这样,可让学生在“生活——思考——内化——践行”的整个动态过程中,做到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实现教学呼应。

四、回归实践,拓展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哲学

要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就必须引导学生将触角伸向广阔的社会大课堂,进一步拓展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生活养料,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中检验和丰富所学知识,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课后的延伸可验证所学知识,进而活化知识,最终达到觉悟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和情感的升华。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但需得法。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类型的课的教法也不一样,以上我仅从生活与哲学关系中谈了我在哲学教学中所采取的生活化教学法。该教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如备课不仅要备知识点、备教法,更重要的是要备生活内容、备学生、备学法、备知识的呈现形式等。但愿我们的哲学课能在该法的指导下,在生活中谈天说地、论古道今,让教学回归生活——教育生活化,回归学生——教育人性化,回归学情——教育情感化,回归实践——教育活动化。只有让教育回归现实,学生才能主动而积极地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得以张扬,享受学习的乐趣,实现教育的真谛。转贴于上文库

科学哲学实践视野中的学科交叉_其他哲学论文 第三篇

摘  要:对学科交叉理解上的局限与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有关。科学哲学的实践视野丰富了学科交叉样式:理论、仪器、实验、技术、文化等等之间不同的组合交叉。边界对象和标准化整合不仅意味着学科交叉的必然性而且提示我们考虑科学研究结果在另一相关学科的可接纳性。人介入研究过程的实践视角使我们从默会、技能、文化传统、情境性等方面理解和进行学科交叉。实践视野使我们在学科交叉上获得新的自觉。

关键词:学科交叉;理论优位;实践转向;默会;介入

一、学科交叉现有理解的科学哲学背景

一个学科的理论是另一学科的理论基础;两个学科的理论可以结合而发展出新的理论。我们通常在理论角度理解学科交叉。例如,量子化学是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应用于对化学过程的解释。

我们在实验、仪器、技术等角度也看到过学科交叉。x射线衍射方法对dna结构的发现有极为关键的作用。但通常理解这是生物学研究中应用了物理学的结果。这种理解背后暗含的还是学科理论间的结合。

我们还往往通过回溯去理解学科交叉。当科学成果出现后,回顾科学史发现有学科交叉的重要作用。这样,我们在科研过程中难以意识到存在哪些交叉的可能,限制了我们有意创造机会各异的学科交叉。wwW.0519news.Com

我们对学科交叉的这些理解有它的科学哲学背景。从逻辑实证主义出现,无论批判理性主义还是范式(paradigm)理论等等,所有传统科学哲学都采取了理论优位的观点。ssk强纲领以种种社会利益因素解释科学活动[1]的社会学研究进路虽然对前述科学哲学形成强烈冲击,但它只是将科学理论以自然为基础转变为以社会为根源,并未改变理论优位的立场。

只关注科学的理论形态是理论优位的传统科学哲学和ssk的一个共同特点。除此之外,它们都试图在理论上为科学寻找普适性的所谓合理性与方,而忽略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和历史轨迹。由此又可以得出传统科学哲学和ssk的另一个特点:忽视对科学研究过程做科学哲学上的研究。

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忽视了对科学研究过程的研究,也就看不到科学研究中仪器、技术、实验、研究者、财力、等等诸多因素的相互牵制与促动,也不认为科学是自然、理论、仪器、解释等诸多方面巧妙组合出的“自我辩护(self-vindication)”[2]。古丁(d. gooding)感言“主流科学哲学……没有一次涉及实验过程(experimentation)”[3]。

科学哲学体现的是科学观。我们从理论角度对学科交叉的理解来自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背景。对这一状况的扭转需要我们进入科学哲学的实践视野。

二、 一些科学实践哲学观点

随着科学哲学的实践转向,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出现。

哈金(i. hacking)认为科学是人介入(intervening)其中的过程[4],科学是仪器、解释、自然、理论等等“彼此培育”出的“自我辩护”[2]。皮克林(a. pickering)认为科学是各种异质要素冲撞(mangle)的筑模过程(modelling)[5]。古丁(d. gooding)将“观察的精细结构中手、眼与脑的相互结合”[3]总结为实验实践的两个特征之一。劳斯(j. rouse)认为“范式首先不是获得认同的理论立场,而是……获得和应用一种技能”[6]。“科学研究……根植于对专门构建的地方性情景(典型的是实验室)的技能性把握”[6]。伽利森(p. galison)认为科学存在仪器、理论、实验等亚文化,这些传统不是同时转换而是相互交叉与重叠[7]。其中一个传统(例如理论传统)出现断裂并不影响其它传统的连续。

科学是处于不同社会领域的众多参与者共同活动的综合结果,边界对象(boundary objects)[8]和标准化整合(standardized packages)[9]揭示了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边界对象处于几个不同的社会领域的交界面上……边界对象的可塑性足够适合采用它们的几个不同团体的地域需要与限制……还足以充分维持着一种跨越不同场所的公共认同性”[8]。可塑性意味着不同社会领域、不同团体在不同场景中研究同一个被称作边界对象的东西,在不同场景中对边界对象虽有不同理解,但它适合于各个场景。标准化整合则是由科学理论和被标准化了的技术组成,由于它们被不同社会领域成员的共同采用才建构出科学。

上述这些观点都体现出对科学研究过程的关注。它们不是单纯把科学看作知识体系,而是把科学看成一个实践过程。它们不是把科学看作理论的转换与延续,而是不同文化传统的融合与演进。它们认为科学已经没有严格的“内”“外”之分和学科界限。它们看到的是科学活动过程中各种异质要素的相互冲撞与耦合;看到的是研究者的技能和人介入到不同的研究情景(context)之中;看到的是理论、仪器、技术、实验、相应解释、社会利益、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的相互牵动。科学的这些异质性和相应的复杂性,为我们展示出学科交叉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三、科学实践哲学对学科交叉的新理解

(一)多种可能的学科交叉

科学研究是各种异质要素的冲撞过程。

这些异质要素来自仪器、实验、技术、理论、假设、社会利益、文化传统、观念、自然、物质条件、人的技能等诸多方面。这样,学科交叉就不是一种可能,而是在各种异质要素的牵动中出现多种可能的交叉。伽利森的亚文化传统相互重叠本身也意味着不同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的交叉。边界对象和标准化整合本身就是不同研究领域间的交叉带。科学实践哲学凸显了我们以前没有直接揭示的学科交叉新形式。

       在不同于理论优位的实践视野中,仪器、方法、实验、技术、背景理论、研究指向、解释性理论等等之间可以存在交叉。例如同一学科中在它所关注的同一研究问题上可能涉及不同的技术,从而形成不同的交叉。同是粒子物理中探测中微子,采用电子学探测器时涉及到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同样问题上,对探测器中的水进行纯化或从四氯化碳液体中提取出中微子的反应产物,利用的是化学工程的提纯技术。这两种方式都涉及技术因素,都形成技术与研究指向之间的交叉,但显然是不同的交叉形式。

学科交叉也可以出现在不同亚文化之间。例如粒子物理探测中曾有图像和逻辑两种亚文化传统[7],现在的粒子物理探测器多是大型谱仪。大型谱仪既获得逻辑(即数字)也获得图像,这些信息由计算机进行数据重建。数据重建时,对采集的图像也经过计算机的逻辑电路进行处理,对采集的数字(即逻辑)也可以生成可见图像。逻辑传统与图像传统交叉于同一套仪器的同一次探测过程中,并且这种交叉是必须进行的,否则我们无法获得对粒子事件的探测和理解。

(二)科学活动中人的介入与学科交叉

科学实践哲学的独到视点是看到了科学研究中研究者的技能(craft knowledge)和默会(tacit knowledge)。这样,研究者把一个学科中习得的默会、技能带入了另一学科中也可以形成学科交叉。科学哲学实践视野还看到了传统的融合。这都使我们对学科交叉有了新的理解。如何进行文化传统的融合,如何在新的领域运用研究者的默会与技能,在这些方面的适当把握可以促成新的交叉。

为解决色散对短周期脉冲星观测的制约,赫尔斯(r. a. hulse)发展了消色散算法[10]。实际应用时,必须运用自己的默会与技能判断观测结果。对消色散算法的运用又发展了他的技能。他凭借这种技能,通过观测数据判断发现了脉冲双星,这一判断又需要把电子学处理传统与天体力学数据处理传统相融合。在此基础上,他又运用射电手段检验引力波。这是在射电观测的新情景中应用已有的传统和技能。他因发现脉冲双星并检验引力波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必有这些交叉的贡献。

(三)边界对象和标准化整合带来的新思考

边界对象和标准化整合都是由不同社会领域的不同学科所共同关注并建构而成的。边界对象使得对它有兴趣的不同领域间相互招募,标准化整合则是不同研究领域共同构筑和认可的一致标准。

由于不同领域对它们的共同兴趣,使得我们既要考虑学科交叉的可能,也要考虑交叉的结果。考虑可能意味着其它相关学科也会关注同样的问题,只是方法、侧重点、利益不同而已。考虑结果意味着该研究问题对其它学科的可接纳性,因为这关系到能否形成标准化整合而使研究结果得到共识。这种新特点与理论优位看待学科交叉非常不同,应当引出对学科交叉与以往不同的自觉性。

各种各样的学科交叉就存在于丰富而复杂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关键是我们能否意识到它们,是否获得了在各种可能的方式上学科交叉的自觉。 

参考文献:

[1]shapin,s.the politics of observation:cerebral anatomy and social interests in the edinburgh phrenology disputes.on the margins of science: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jected knowledge,sociological review monograph 27.university of keele,139-178.

[2](美)哈金.实验室科学的自我辩护[a].(美)安德鲁?皮克林编著;柯文,伊梅译.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c].:中国大学出版社,20xx,31-68.

[3](美)古丁.让力量回归实验[a].(美)安德鲁?皮克林编著;柯文,伊梅译.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c].:中国大学出版社,20xx,69-118.

[4]hacking,i.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introductory top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5]pickering,a.the mangle of practice:time,agency and scienc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19.

[6](美)劳斯著;盛晓明,邱慧,孟强译.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哲学[m].:大学出版社,20xx,31,124.

[7]galison,p.image and logic:a material culture of microphys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7.784-803.

[8]star,s.l.& j.r.griesermer.institutional ecology,“translation”,and boundary objects:s and professionals in berkeley’s museum of vertebrate zoology.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vol.19(1989):387-402,393.

[9]fujimura,j.h.the molecular biological bandwagon in cancer research:where social worlds meet.social problems,vol.35(1988):261-283.

[10]hulse,r.a.the discovery of the binary pulsar.review of modern physics,vol.66(1994):705.

五个统筹的哲学分析_其他哲学论文 第四篇

五个统筹的哲学

材料:中国《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质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哲学:

1.办事情要整体着眼,寻求最优化目标。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因此,我们在一切活动中都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兼顾,以求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以往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上文库主要局限于经济,而《决定》一文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等“五个统筹”,综合了各方面因素,这表明了中国要建成的市场经济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市场经济,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

坚持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

转贴于上文库 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www.0519news.cOm

2.认识是不断深化和发展的。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贯彻“五个统筹”,做到“五个坚持”,以及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应了党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

3.各方面协调发展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目前的经济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坚持物质文明、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事业是市场经济、和先进文化协调发展的伟大事业。 转贴于上文库

浅谈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_其他哲学论文 第五篇

摘  要: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进行全面反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倡导去中心主义、提倡多元化,认为应该将人的自我置于中心位置,人是意义解构的主体,而意义则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基础上产生的,具有“主体间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体间性

一、引言

 人类社会总是在一个社会制度对另一个社会制度的革命与替代下发展的,而人类社会的思潮亦是如此。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信息与科学技术全面膨胀和泛滥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出现了对传统社会思潮的反动,这主要表现在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对“现代主义”所进行的最全面、最激烈和最具根本性的批判,由此产生了新的哲学思潮。

 传统的社会思潮崇尚以一种连贯的、权威的、确定的方式解释一切社会现象,希望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统一的规律,而后现代主义则对之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它把个人的经验、背景、意愿和喜好放在第一位,对一切现象进行不拘一格的多元化的解构,试图展示一个即定现象背后所隐匿的所有可能。比如,在信息表达领域,后现代主义认为,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由说话人或写作者给定的,它有多层面解释可能性,应该把对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让位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反映,以及二者之间互动所产生的思想碰撞。也就是说,作者的意图可以由读者进行相应不同的表现。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多元价值取向直接表现在它对现代主义哲学的批判和反动中(于鑫 20xx)。

 二、后现代主义下的语言观

1、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了彻底的反动,全面解构了自柏拉图以来的全部西方哲学思潮,这主要表现在德里达对以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论为基础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反动。wWW.0519news.CoM他首先对语言进行了革命性的阐述,引起了人们对语言新的认识。传统的“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口头语言”或是语言的中心和本质,因为语言的本质是说话而非写作,说话有“此时此地”和“在场”的特征,言说者可以通过现场所指清楚而明了地向听者传递信息。因此,意义是一种完全的自我呈现和完全的自我理解。言说者的所表可以一览无遗地被听者接受。而书面语言则因交际双方时空的差异而缺乏意义自我呈现的直接性,难免会引起意义混淆甚至曲解。因此,传统“逻格斯中心主义”认为口头语言优于书面语言。

 德里达认为,语言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稳态结构,而是一个差异系统,时空差异是其基本特征之一。口语还是书面语的差异只体现在其表现的媒介上,而不是意义,因为意义本身是散布在一边串的能指的转换过程中。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传统的那种语言观只是一种“元叙述”、“元话语”。而语言需要真正实现“人的回归”,把人视为整个哲学的中心内容,从而把探讨世界和事物的存在转变成探讨人的生存和实践。德里达将其理论称为“解构”。他认为,原作者只是将其思想融入了一个即定的文本框架中,但读者可以对其进行无限可能的解读,意义具有多样性、无限性和开放性,读者的理解不再受制于作者的框架,他可以在理解中充分展现“自我”元素。后现代主义在德里达的“解构论”中将语言置于共时和历时的统一体中进行解读,因此,意义不是语言的意义,意义因人而生,语言是是人化的语言。

 2、传统哲学思潮以“理性”为主导,提倡以“理性”统领社会的方方面面,追求单一性和确定性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将人的一切行为置于统一的参照框架。后现代主义对这一思潮进行了怀疑和挑战,认为那是一种极权化的理论模式,它使得人们失去了自我认识,模糊了各个领域的分化和多元性。后现代主义追求开放性和不确定性、非同一性、多元化, 不满现状, 不屈服于外在权威和专制, 敢于冲破旧范式, 追求不断的创新; 它拥有自由的共同立场, 对科学和技术理性进行质疑, 对基础主义与本质主义进行批判, 消解了传统哲学认识论中二元论对立的思维方式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以社会的同一性和同质性压制了多样性和个体性。因此,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理性”是还原性的、强制性的和性的(冯俊 20xx:12)。而我们的社会应该是各种异质体共存的社会,她应该体现差异性、包含多样化、特殊化;应该用多样的知识系统和形式以及包容变异的思维超越“理性”式的总体性和强制性。

 后现代主义的这种观点在人类的范畴化能力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传统的“理性”论认为,人所具有的“范畴”能力是先天的,是绝对理念发展的结果。亚里士多德同样认为,范畴是由具有界限分明的事物组成的,事物的范畴归属非此即彼,具有二元性。这种“理性”的范畴观显然是要将世界进行同一律的划分,它忽略了同一事物间的异质性和人类认识能力的多元性。

同一事物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即使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亦有不同的认识,根本不存在所谓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比如对“游戏(game)”的概念范畴,我们很难下一个绝对的定义:小孩子玩的是不是游戏?大人玩的是不是游戏?网络上各种虚拟活动是不是游戏?朋友之间下棋是不是游戏?国际象棋比赛又是不是游戏?“理性”论无法用其同一律给出是或否的回答,而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这都是游戏,只是玩的场合不同罢了。因此,后现代主义采取了反本质主义的立场,追寻维特根斯坦式的“家族相似性”,在事物本质中寻找多元化的解读。认为事物之间这是一种共性的存在,而是相似性的存在,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互补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但反对绝对的主体性,倡导“主体间性”。主体性哲学认为,人是世界的主人,人可以认识世界,利用外界的一切来为自已服务。这种观念看似将“人”置于一个极高的的位置,但确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人的体性看作是一种共相,一种普遍的规律性,使个体服从于即定的价值观,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及相互作用。它仅仅强调了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向客体的单向运动。后现代主义则认为,认识是人与人在事物的作用下相互进行心灵沟通的过程,作者将思想诉诸于文本,而读者则从文本追寻意义,因此,作者、文本和读者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作者和读者则具有“主体间性”。正如伽默尔所说:“理解不只是一种复制行为,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见王寅,20xx:576)。

 后现代主义从“主体间性”的视角重新确立“意义观”,读者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解构原作的过程,这决不是对原作思想的复制,而是一种自我的重组,是一个涉及时空演变的“延异”。意义是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结果,而不是靠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来实现和确定的某种实体或关系。文本决不是将作者的思想镜像般地“映射”作者大脑中,它作为一种客观实在,有其发展历程的时间性,而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语词是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并不存在绝对的确定性。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是在广阔的“语境”之中相对于整体世界图景而被理解的。

 三、语言后现代性的辩证评价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进行全面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以非理性主义为基础,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把反传统推向极端,不仅反对现实主义旧传统,也反对现代主义新规则。否定整体性、确定性、规范性和目的性,主张无限制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相对性,反对任何规范和模式。作为后现代主义作为对现代主义的批判理论,有其积极的影响,它引起了人们对工业现代化所带来的后果的一些反思,为窒息的现代社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

 然而,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以及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主张多元化与差异性,由此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评判价值的标准不清楚,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后现代主义的内部分支流派众多,各种思潮杂芜。这些特征决定了“后现代主义不可能成为一种有着广阔前景的哲学”(冯俊 20xx:25)。但是,后现代主义虽然迄今并未形成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完整框架, 但是其所倡导的去中心性、创造性、多元性等可贵学术精神, 在众多研究领域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陈伟:20xx)。

参考文献:

[1]冯俊等.后现代主义哲学讲学录[m].商务印书馆,20xx.

[2]王寅.从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看语言象似性---语言学研究新增长点之六:象似性的哲学基础与教学应用[j].外语学刊.20xx年第6期.

[3]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xx.

[4]于鑫.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语言符号研究———读福柯的《词与物》有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xx年3月(第2期).

[5]陈伟.回归语言的本真状态---后现代语境下词典范式的演变走向研究[j].外国语.20xx年9月. 

abstract: post-moderni grows out of its reaction against moderni. it upholds decentrali and diversification in its maintenance that the subject’s self-identify should be the center in meaning deconstruction. meaning arises ou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s, hence, characterized by inter-subjectivity. 

key words: postmoderni; deconstruction; inter-subjectivity;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zhexuelunwen/8750.html

《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历史考察_其他哲学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