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社会论文

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_工科论文十篇

2022-04-11

社会论文】导语,眼前所阅读的这篇文章共有36129文字,由贺文全专心整理后,发布到范万文网!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_工科论文十篇感谢阅览,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_工科论文 第一篇

发布时间: 20xx-1-12  作者:秩名  

主题词:机电一体化、对策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

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

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

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带来勃勃生机;

3.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坚强基础;

4.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跃上新台阶.(二)"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1.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2.自律分配系统化——柔性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作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3.全息系统化——智能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生物一软件”化—仿生物系统化。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 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5.微型机电化——微型化。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从略。

四、发展“机电一体化”而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前者是面上的工作,普及工作;后者是提高工作,深层次工作。

(一)“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1)在700余家市属工业系统的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用微电子技术改造机床设备、工业窑炉、风机电泵、生产过程的任务还未完成需要量的一半。

(2)工业系统还有2000余台机床设备亟需用微电子技术进行改造;在已改造的近6500台机床设备中,大约有15%需进一步改造。

(3)工业系统尚有近250座工业炉窑亟需用电子信息技术进行改造;且610座已改造过的工业炉窑也很有进一步应用模糊技术进行二次改造的必要。

(4)工业系统CAD应用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工业品设计,CAD应用率仅17%(而美、日等国已超过85%;国内先进地区也超过了30%);CAD的覆盖率才达到11%(而全国CAD应用工程领导小组指出,“八五”期间大中型企业要达到35%,中小型骨干企业要达到15%—20%;到“九五”时,按国务委员宋健的要求,基本上要甩掉绘图板)。

(5)工业系统共有改造价值的各种风机电泵装机容量50万千瓦,尚49万多千瓦用变调速技术进行改造的任务,占总任务量的99.5%左右。

(6)工业是全市能源消耗大户。1992年,工业系统占全市能耗总量的59.5%。而是一个能源严重缺乏的城市,1992年工业系统万元产值能耗折合标煤为2.47吨,比上海的1.57吨高57%,比天津的2.15吨高14%,比先进的工业化国家高近9倍。因此,工业系统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重,而电力电子技术是节能降耗的王牌。

2.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市的工业产品大约有3万种,每年约开发试制新产品3000种,更新周期很长。由于更新换代速度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1993年,市工业系统生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约837种,在当年生产的产品品种总数中仅占7.8%左右。其中:机械局系统主要产品约120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到1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仅4%强;仪器仪表总公司系统主要产品35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210种,机电一体化产品所占比例为60%;轻工系统主要产品总数为649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15种,机电一体化、智能化产品所占比例约2.3%;汽车工业总公司系统平均每辆汽车的总成本为3.5万元,每辆汽车平均装用电子产品的费用约300元,不是总成本的1%;与国外约28%的先进水平相差甚远;与国内先进水平相差一半左右。

3.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且不少地处城区和近郊区。近年来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另外,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由于我国研制、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历史不长,差距较大,许多产品的品种、数量、档次、质量都不能满足需求,每年进口量都比较大,因此亟需发展。

(二)“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1.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工作重点

(1)大力采用模糊技术,工业炉窑改造应上新台阶

国内外成功的范例表明,应用模糊技术改造工业炉窑比单纯用计算机和PID技术好的多。因此,我们建议今后在改造工业炉窑时要大力推广应用模糊技术,到2000年,对应该进行改造但尚未改造的近250座工业炉窑要用模糊 技术等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改造完毕,其中采用模糊技术改造要在80%。

(2)积极采用数控技术,机床高备改造要达新水平

对机床设备的改造重点应放在经济型数控系统的推广应用上。根据需要和可能,到1995年,应该改造的机床设备(8420台)的改造率要达80%以上,到本世纪末要改造完毕。

(3)努力推广变频调速技术,风机电泵改造要攀新高度

风机、电泵采用变频调速后一般可节电20%以上,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今后几乎,要把交流变频调速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重点来抓。到1995年,应该采用变频调速技术改造的风机、电泵要改造完60%;到本世纪末,的风机、电泵和其它调速电机要普遍;采用先进的变频调速技术。

(4)优先应用CAD/CAM技术,工业设计水平提高要有新目标

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慢,设计工作跟不上需求变化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工业系统CAD的应用率为17%,CAD的覆盖率为11%,到1995年应分别达到20%和15%,本世纪末,要力争分别达到55%和45%。

2.机电一体化产品开发的奋斗目标

(1)总体目标:到1995年全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数应不少于800种,2000年,应不少于2000种,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率分别达到25%和60%。

(2)单项目标:

·机床数控化率:1995年,产量数控化率达5%,产值数控化率达16%;2000年,分别达12%和40%。

·汽车电子化程度:1995年,平均每辆汽车上装用和电子产品的费用不少于1000元,在整车成本中所占比例

声音社会的诞生_工科论文 第二篇

发布时间: 20xx-7-21  作者:秩名  

  1  

 柏拉图对话录《斐德若篇》之中的一段插曲涉及文字和言语的关系。苏格拉底向他的对话者斐德若讲述了一个故事:埃及的一个名叫图提的古神发明了文字。他将这一项发明献给埃及的首脑塔穆斯。不料,塔穆斯并未表示赞赏:

 ……图提说:"大王,这件发明可以使埃及人受更多的教育,有更好的记忆力,它是医治教育和记忆力的良药!"国王回答说:"多才多艺的图提,能发明一种技术是一个人,能权衡应用那种技术利弊的是另一个人。现在你是文字的父亲,由于笃爱儿子的缘故,把文字的功能恰恰说反了。你这个发明结果会使学会文字的人们善忘,因为他们就不再努力记忆了。他们就信任书文,只凭外在的符号再认,并非凭内在的脑力回忆。所以你所发明的的这剂药,只能医再认,不能医记忆。至于教育,你所拿给你的学生们的东西只是真实界的形似,而不是真实界本身。因为借文字的帮助,他们可无须教练就可以吞下许多知识,好象无所不知,而实际上却一无所知。还不仅此,他们会讨人厌,因为自以为聪明而实在是不聪明。(1)

 20世纪中期,雅克·德里达从这一段对话之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结论:西方思想传统对于书写文字的强烈排斥。柏拉图以来,这种观点不绝如缕:口述的言语源于思想,富有生命,陈述的人始终处在现场,他们可以时时在对话之中修正歧义;相反,文字是一种死气沉沉的书写符号。文字是人为的,仅仅是真实的影像,文字的书写意味了主体的缺席。所以,文字时常因为纷乱的诠释而与真理南辕北辙。这个意义上,书写文字遭到了莫大的蔑视。作为一个叛逆的思想家,德里达向这种思想传统发出了挑战。他的矛头指向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在场形而上学"。他主张颠倒文字和言语之间的等级关系,这种主张是他解构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同后来的一批信奉解构主义的批评家所认为的那样,书写文字产生的种种歧解无宁说解救了那些遭受压抑意义。 

 然而,这一段有趣的学术演变并没有否认一个事实:在场的口述言语可能有效地维持某种清晰透明的交流。如果这种交流为了统一认识,为了说明什么,或者为了明白无误地了解对方的想法,那么,现场的对话比文本的往返有利。现场保持了解释、更正、退让和反驳的种种可能性。现场意味了一个共同认可的语境。相对地说,文字的保存时间和传播空间均是口述语言无法比拟的,但是,文字交往无法取得如此一致的语境。

 遗憾的是,口述言语的范围相当有限。口述言语依赖空气的振动传播,人们声带所制造的振动十分微弱。通常,人们的对话范围无法超出一个房间;即使纵声吼叫,百步之外已经置若罔闻。如何解决声音的远程投递技术,并且在这种远程投递之中保持即时性和逼真,这是人类的古老愿望。人们可以从神话人物"顺风耳"的身上看到这种愿望的投影。

曾几何时,电子技术终于让人类梦想成真。经过电流或者电波的转换,人类的声音可以在须臾之间遨游千里。这方面的发明甚至导致世界结构的深刻改变。这时,人们可以想到一系列保存人类声音的电子产品:电话,广播,唱片,留声机,录音机,录音磁带,如此等等。

 这里,我想从一个神奇的发明开始:电话。

2

 根据记载,电话的发明不无偶然。

 1875年的某一日,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和他的助手分别在两个房间联合试验一种电报机时发生了一个小小的事故――助手看管的发报机上一个弹簧突然失灵。然而,发报机上已经磁化的钢条却在电磁铁前继续振动。它产生了波动的电流沿电线传到了邻室,让贝尔听到了声音。这是电话发明的最初启示。电话诞生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人对这个器械表示兴趣。尽管这个会说话的机器在展览会上让巴西国王吃了一惊,但是,人们仅仅把它当成一个玩具。当时,人们还无法意识到这个器械可能如此深刻地介入世界的组织方式,也无法意识到经营这个器械的公司会变成世界上利润最为丰厚的机构之一。一篇题为《另类眼光看世界》的文章曾经用风趣又不无夸张的语言地描述了电话诞生之初的尴尬:

 尽管要求得到发明专利的有600多人,但最后还是苏格兰物理学家贝尔(1847-1922)被承认是电话之父。

 他的第一部电话诞生于1876年,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他没有可以打电话的对象,也没有人可以给他打电话。……据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档案记载,作为收到明确的电话表示的Hello(喂!)是大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在1877年首先说出的。(2)

 当然,人们对于电话的冷漠并没有维持多久。经营电报网络――可以将电报视为文字远程交往的象征――西部联合电报公司迅速地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西部电报联合公司开始对电话的专利权大加讥讽,随后又试图扼杀或者夺取这一项新技术。《垄断》一书的作者约瑟夫·C·古尔登写道:

 西部联合电报公司禁止贝尔使用它的沿铁路和公路架设电缆的专利。西部联合电报公司在遍及全国的每一个主要饭店、火车站和报社安装了收发报机,但条件是不得安装电话。在费城,贝尔公司的一个经理被禁止在这个城市的任何地方架设电话线;他的工人们在西部联合电报公司的控告下屡遭监禁。由于这个电报公司在华盛顿的影响,贝尔公司的电话无法进邦的办公室。(3)

 尽管如此,西部联合电报公司还是败下阵来。相对于莫尔斯电码传送的文字,电话里面的真实声音――例如或者语调――表达了更多的涵义。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利用声音和气息恢复某种真实的交流环境。人们已经发现,电话之中声音的碰撞迅速地撤消了通话者之间的距离,即使通话者之间横亘了千山万水。这是一种奇特的魅力。声音可能组成一个自己的世界。现今,这甚至已经引起计算机网络商人的重大兴趣。他们正在考虑为人们在因特网上做的所有事情配上声音:"人们会把因特网当作通话的媒介,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通过敲击键盘来相互传递信息。"(4)这是电话背后的设想向计算机网络的延伸。

3

 利用电话将整个世界串联起来,电话簿的出现功不可没。电话簿是对于世界进行重新编码。无论是总统办公室、海关检查站、商务中心还是普通私人住宅,一切都被某些数码重新命名。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还是无法找到这个人,只有记住一串数码才能捕获他。这样,一个由电话机和电话簿奇妙地编织起来的联系网络已经大功告成。电话号码如同另一种门牌,按图索骥具有了崭新的形式。只要付出一定的费用,人们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联系网络。电话让人感到,这个数码命名的世界凝缩为声音的形态环绕于周围。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进入这个声音世界。电话的话筒上端有个接收器,下端有个送话器;在如此短小的距离之内,在一只手中,一个交流的回环已经完成。在电话簿的协助之下,电话在众多未曾谋面的人们之间建立了一个新的空间。尽管人们所能看到的仅仅是一部电话机和一根电话线,但是,通话的双方都能用耳朵察觉到这个空间的存在。无论是近在咫尺还是远隔天涯,电话所建立的空间制造了一个现场的语境。某种新的社会神经诞生了。声音变成了电流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方式。人们可以想象:迄今为止,多少事关重大的指令是由电话发送的? 

 有趣的是,电话簿上抽象的数码某种程度地废弃了一些形象包含的不平等。电话簿上,许多门户森严的机构撤走了重重岗哨;如同普通私宅一样,它们无非是几个数码而己。或许可以说,电话簿的编码至少显示了一个意义:声音远比身体――那个发出声音的总部――享有更多的。的确,电话的发明与社会有关。衙门深似海,多数小人物无缘登堂入室;电话的设置至少是另一个渠道:人们可以将自己的声音打入这些禁地。当然,如同双刃之剑,电话开创的交往空间之中,争夺和冲突立即接踵而来;窃听、秘密录音、色情电话、电话、索费昂贵的声讯电话、者利用电话进行威胁、形形的电话骚扰以及络绎不绝的热线电话与投诉电话均是这些争夺和冲突的表征。无论是新的社会组织方式、更多的还是新一轮的争夺和冲突,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如果没有电话,现今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 

 历史证明,电话正在愈来愈多地介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电话也比经往更富于人情味了。新型的电话机上,尖锐刺耳的已经为一种轻快优雅的鸣响所替代。事实上,即使电话机无声无息的时候也充满了意义。电话机凝然不动,但它却聚集了许多隐性的机会。电话机似乎随时有可能警觉地响起来,及时地送来外界的信息。于是,人们仿佛在这个器械里贮下了许多内容不明但又十分殷切的期望,这个器械的存在本身即是一种安慰。人们无形地觉得,电话里的事情更急迫,更有意思,更吸引人。因此,电话是一个受欢迎的使者。未经预约的访问者时常被视为意外的干扰,但是,电话却享有更多的特权。多数人习惯于闻声就接。这纵容了声音的探险。打一个电话试探不会暴露自己的形象。这无形地发展了一种不必谋面的交往。许多当面难于启齿的言辞――包括许多恶意的中伤、詈骂、谣言――利用电话得到了传播。同时,这种传播是秘密的,听众只有一个人。电话的内容如同信件一样是一种隐私。如果说信件保存了寄信人的蛛丝马迹,那么,电话是匿名的。人们无法及时地了解电话里的声音来自何方。利用一个神秘的电话制造恐怖气氛,这已

我国电信业现状及未来发展战略探讨_工科论文 第三篇

1.来自于自身快速发展的压力。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遵循一般的客观规律,其发展的轨迹都不是一条向上倾斜的直线。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求整个产业的供给和需求保持均衡。产业在成长期尤其是在快速的成长期,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该产业。由于从资源投入到现实供给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效应,不断增加的资源投入必将导致供需失衡,使产业进入饱和期。目前世界范围内电信市场的萧条,就是盲目投资扩张的结果。

2.来自于宏观经济的压力。我国宏观经济虽然一直高速增长,GDP始终保持在8%左右,但GDP的绝对值并不高,尤其是人均GDP更低。据统计,目前我国人均GDP只相当于日本和美国的1/40。较低的经济收入,导致较低的消费水平。20xx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用于通讯和交通的支出合计只有120元。农村居民对电信业有效需求的不足,将成为制约电信用户量有效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3.来自子技术的压力。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光通信技术促进丁电信业的快速发展,但事物总是存在辩证的两个方面,技术的交织融合,导致技术发展的快速性、多向性和跳跃性,使得运营商不能准确地把握新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结果要么技术与市场出现脱节,增大电信运营商的投资风险;要么采用的技术落后于市场需求,降低了投资效益。

4.来自于国内竞争的压力。目前国内电信市场还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在各种业务市场上参与竞争的主体更少,而且规模相差悬殊。我国为了扶持新兴运营商能够快速成长,采取了非对称管制政策。正是规模和管制的非对称性,造成目前尚缺乏商业能力的各运营商心理失衡,最终采取恶意竞争策略,陷入囚徒式困境。人为的网络阻塞和恶性的价格争战,不仅影响各运营商自身利益,降低ABPU值,也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

5.来自于国际竞争的压力。目前世界电信业正处于调整期。随着我国电信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必将涌入,在资金、管理和商业运作方面给国内运营商构成压力,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把竞争推向更高层面。

产业的发展经历饱和和调整阶段是正常的。但我国电信运营商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电信业高速发展的动力因素和面临的成长压力,及时进行战略思考,规避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成长期才会更长或者能够快速度过饱和和调整期,进入下一轮成长期。

行业特点电信运营业作为特殊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讲,从生产就是制造效用的角度看,电信业的服务过程和制造业的制造过程是没有区别的,差异在于服务项目的外部表现形态。主要有以几个方面:

1.产品的形态不同。制造业的产品是可见的、有形的;电信运营业的产品一般是不可见的、无形的。

2.生产过程不同。制造业产品的制造与消费过程是分离的,制造过程可以是间断的;电信运营业产品的制造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合一的,制造过程必须是连续的,并且这一过程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完全由用户决定。

3.具有规模经济性。制造业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原材料一次性地转化为产品,而电信业却保持原材料原有形态不被消耗转化,可供大量用户重复使用。因此,电信运营业具有规模经济性。其表现之一是网络容量的规模性,网络容量越大,服务的客户越多,边际效益越高。表现之二是覆盖区域的规模性,覆盖区域越大,潜在用户越多,也越能提供更多的服务业务。表现之三是服务业务的规模性,业务越多,基于业务的网络边际成本越低,运营商就可以不断地降低服务价格,以吸引更多的用户。

4.消费方式不同。制造业的产品售出后,双方的买卖关系结束,与客户的联系是售后服务。而电信运营业售出端口后,用户的消费过程刚刚开始,存在二次消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何时消费、消费什么、消费多少,除了与用户自身因素有关外,还受运营商所提供业务的引导。

环境变化

市场的拉动和技术的驱动使我国电信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电信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反过来又引发了电信业运营环境的变化。

1.网络结构的开放化。互联网的发展,使得IP技术日趋完善,已成为交换的主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诸如基于软交换技术的通信网络、MSTP和3G网等新一代的通信网络中。而IP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互连技术,因此,它的广泛应用必将导致通信网络由基于内部的集中封闭结构向面向业务的开放结构演进。网络结构的开放化不仅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低成本开发业务的必然要求。

2.网络应用的智能化。电信网络的应用已从过去单一的完成传递功能向智能化演进。网络的智能应用具有很高的边际效益,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潜能。丰厚的回报驱动着智能应用的发展,而软件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更能提高新一代通信网络应用的智能化水平。

3.市场需求的个性化。需求的个性化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由单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求到既有交流需求,又有信息需求的变化。二是由单一的通信到多媒体通信的变化。三是对不同类型信息需求的差异化,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四是对信息需求的层次化,比如有的需要某一方面的原始数据,而有的可能需要数据经过加工后形成的信息,更有高层次的可能需要某一方面的或者预测报告。人们的使用目的不同,对信息的需求层次也就不同。

未来战略

为了应对复杂而多变的环境和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我国电信运营商必须按照能够发挥自身优势、符合行业特点和适应环境变化的原则,采取“一个中心”、“两个转变”、“三个融合”的未来发展战略。

“一个中心”即是以市场为中心。市场对于任何行业都是关注的核心,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任何行业脱离了市场都将遭遇厄运。电信业具有技术密集的特点,如果只注重技术发展,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将导致技术与市场脱节。宽带市场的尴尬和美国铱星公司的破产,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电信业所具有的不同的消费方式,也决定了电信运营商必须关注市场需求。运营商可以从业务、价格和客户管理三个方面接触市场。

“两个转变”即是由网络提供商向业务集成商这种企业定位的转变和由运营向与相关企业联合经营这种经营模式的转变。这些相关的企业包括业务提供商、设备制造商、网络集成商、终端制造商和软件开发商等。企业定位的转变是电信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达到网络的规模经济,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和避免恶意竞争,走向有效竞争的必然选择。从相互转向联合经营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崭新的多企业实体,可增强有效开发业务的能力,可比企业各自为政时显示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经营模式的转变是企业定位转变的基础,二者是相互统一的。运营商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股权置换、兼并重组等方式与其他相关企业联合经营。

“三个融合”即是电信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网技术的融合、有线与无线的融合。企业定位的转变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电信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包括网络之间的融合、网络与应用的融合、网络与管理的融合以及技术与市场的融合。融合拓宽了电信网络的应用范围和领域,并且衍生出大量的个性业务,使得电信网络由信息载体演变为业务的集成平台。网络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又通过网络平台的集成,能够个性化地向众多的其他客户提供业务服务,发挥电信网络业务的规模经济性。计算机技术与通信网技术的融合、有线与无线的融合,是网络应用智能化和满足市场个性化要求的基础,是业务集成的必要手段,是充分发挥电信网络潜能、提高边际效益、拓展未来市场、增强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

colspan="2" align='right' class="Article_tdbgall">

因特网引发的社会问题探要_行政论文 第四篇

因特网(Internet)在全球的迅速扩展与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热潮在全球的掀起,是世纪之交发生新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最重要标志。因特网从开始建网发展到今天的国际互联网,始终保留一些基本的特征,体现出当今时代人类文化(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精神:一是因特网的建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让比特的存储、传输和应用不受地域、国界等限制,采用开放性结构,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这充分体现科学的普遍主义(universali)和公有主义(communi)传统,使其具有开放性、普遍性(全球性)和公有性特点。二是因特网建立的核心技术思想是把网络设计成具有分散式的体系结构,没有传统集权控制,具有反集权的分散性。尼葛洛庞帝指出:“因为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P274)同时,因特网的一个核心技术思想,是使网络成为一个自主的和自动调节的互联网,它允许使用不同存储技术、不同操作系统的计算机互联,它采用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互联协议(TCP/IP)实现不同网络互联的标准,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硬件平台、不同网络产品和不同操作系统的兼容性问题。因此,因特网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自主性。三是因特网还为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交流、实现“交流的化”提供合适的环境。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这种网络环境赋予个人更多的权利,它鼓励和人们去参与想象和革新。”“在Internet网上不存在歧视,人们不可能依据你的长相和肤色做判断。Internet网不管你是一个500家大公司的总裁,还是一个农民,它都平等地对待每个人的意见,决定谁愿意听你说话的是你所说的内容有多大价值,而不是你说的主题。”[2]

因特网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如打破地域国家界限的普遍性、共享信息资源的公有性、人际交流的平等性和性、结构的开放性、兼容性、分散性和自主性等,可以说是现时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技术上的表征,是现实社会文化在计算机通讯网上的映射(mapping)。产生于美国这一特定人文环境的因特网,由于其技术上的内在特质,的确是为一种更具开放性、自主性、多元性和全民性的、真正合乎人性、人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建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但是也正是由于因特网本身所具有的性质和当今的人文社会环境,使得建立在这一技术基础之上的、正在形成的“网络社会”引发出一系列矛盾和冲突,提出了一系列人文、社会问题。只有从认识上、技术上、道德法律建设上正确、妥善地解决所提出的种种人文、社会问题,克服这些矛盾和冲突,才能使正处于形成中的“网络社会”和“网络文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维护网络安全与坚持网络的“自由开放”

因特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自由和开放性与全民性,它发展到今天,已吸引了上亿人在网上相互交流、共享信息。它的用途也从军事、科研、教育发展到商业、金融等各个方面。今天,大量重要的数字化的信息在公用的因特网上传送,许多存储着重要信息的计算机系统也连接到了因特网上。但是随之而来的,因特网也吸引了一些窃贼、、色情分子、黑客等不法分子,从事种种危害网络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因此,防止和打击网络犯罪活动、保护网络的安全问题是“对全世界的所有执政者提出挑战”。[3](P6)

在网络社会中,人为地利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实施危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可以说是形形。网络犯罪作为一种新的犯罪形式,具有高智能高技术、涉及面广、蔓延迅速、危害巨大、隐蔽性强、动机和目的复杂多样等特点。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美国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犯罪造成的损失超过100亿美元,法国约为100亿法郎。在硅谷,计算机犯罪正以每年400%的速度上升,能破获的,只10%。据报道,新千年伊始,在2000年2月第2周,黑客持续三天袭击了美国雅虎、电子港湾、亚马逊、微软网络等八家大型因特网站,造成短暂瘫痪,据估计,仅是黑客这一大规模攻击行动所造成美国信息产业的经济损失大约12亿美元。美国思科系统公司副总裁索尔维克在2000年2月15日由召开的网络安全会议上说,黑客袭击事件并不意味着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但美国30%的经济增长由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带动,电子商务创造的产值到20xx年将达到1.5万亿美元。因此,现在为“数字经济”提供坚实和安全的基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这说明,如何防范黑客入侵和攻击,打击网络犯罪,维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予以关注的重大问题。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维护网络安全与坚持网络的“自由开放”特色的关系。尼尔·巴雷特在《数字化犯罪》一书中指出:“对于黑客的防护仍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工作,尤其是因为系统操作员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位置,他们既要把自己的系统向自己的用户敞开大门,同时又要防止侵入行为发生。如果系统的防卫措施太严格,系统就会变得太笨重而不便于使用,这样的系统设计本身就有问题。如果防卫措施太松或管理不善,就会给黑客造成可乘之机。”[3](P61)这里所说的就是网络的开放性和网络安全的矛盾,指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时决不要使网络封闭起来,要继续坚持开放性原则。有些人在谈到网络安全时,想到的就是将网络封闭起来,对进入“网络社会”中来的“公民”严加控管。但是如果没有了开放,没有了自由,因特网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因特网建立时提出的“资源共享”的宗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且,持上述想法的人应该知道,因特网的技术结构本身就是一种“分散式体系结构”,这种结构使得人们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恐怕都难于将这一网络完全控制起来。在谈到加强世界互联网安全、防范黑客袭击时说,他希望互联网能继续保持“开放和自由”的特色。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而且也是十分重要的。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需要从技术、法律、道德诸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从技术手段方面加强对网络安全的研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各国都十分重视开发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性的技术,具体包括防止非法存取的技术、查明黑客来路的跟踪系统、计算机病毒的检测和消除技术以及数据技术等。但是网络犯罪等危害安全问题并不纯粹是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还必须从法律、道德等方面进行治理。

网络立法是预防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一个重要手段。法律作为道德规范的基准,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此道德规范内进行活动。由于在网络社会环境下,危害和破坏网络安全的犯罪活动具有高技术、高智能、跨国跨地区、隐蔽性强、动机和目的复杂多样以及危害性大等特点,带来了立法和执法方面的种种矛盾,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遇过的问题,需要认真解决。可以区分三种情况:一是一套已经存在而制定完善,原与计算机犯罪无关但不需作任何修改便可以应用于信息时代犯罪的法律。例如偷窃内存芯片等有形物品,利有假冒、伪造、仿造的手段进行诈骗等,原有的法律仍然是适用的。就偷窃来说,非法手段取得别人的信息,算不算偷窃呢?根据原有法律对偷窃的定义恐怕就不适用了,因为信息是无形的,而且并没有永远剥夺原来正当拥有者所拥有的信息。二是将现有法律加以适当延伸,如通过增加特别条款、修正案或依法官判决案例法加以扩展,再应用于信息时代的环境下。例如,关于计算机网上制作、传播儿童色情图片的犯罪行为,在英国1987年制订的《儿童保》中把拍摄或准许他人拍摄下流的儿童图片视为犯罪,而且视发行、出版这种图片或有发行目的的行为为犯罪行为。这条法规似乎并不适用于为了个人使用目的而拥有图片的情况。1988年在这些法律基础上制定的《犯罪制裁法案》则明确规定拥有下流的儿童图片的行为是非法行为,而且包括了所有在因特网或电子公告栏上存储、检索、发行或制作下流儿童图片的非法行为,被起诉人包括制作人、收件人以及助长存储或传播的因特网服务商或电子公告栏操作员。三是针对原有法律未能全面概括的、在计算机网络时代所特有的高技术犯罪,需要制定新的法律。比较突出的例子是有关反黑客法律的制定问题。黑客是英文"hacker"的译音,曾一度被人用作描述计算机狂的代名词,“黑客活动包括进入计算机系统中不允许进入的区域,或没有使用权的用户进入系统”。黑客作为一类行为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主要原因是操作系统(如UNIx)流行,许多年轻的学生可以随便使用和研究操作系统。他们当中一些人或出于好奇心,或完全出于娱乐性质,或者是出于想显示自己的计算机才能,向当局展示他们可以进入其系统。这些黑客大部分情况下攻击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挑战,并没有任何犯罪动机。因此“在1980年初期的英国,黑客活动并不犯法。那些在自己计算机上企图读取其他人计算机或文件的人有一定程度的豁免权。”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数字内容的增加,黑客入侵的动机和方式愈来愈多样化,其造成的危害愈来愈严重。主要的有:修改网页进行恶作剧或流言恐吓;破坏系统程序或施放病毒使系统陷入瘫痪;盗用服务器磁盘空间建立自己个人网页或站点,传播黄色、反动信息;窃取、军事、商业秘密;发动“拒绝服务”的攻击;进行电子邮件骚扰;转移资金帐户、窃取金钱,甚至发展到超越一般贪婪的动机进行的攻击等。这样,黑客攻击,已经从一个天真无邪的、也许相当令人讨厌的、年轻计算机呆子的越轨行为,演变成了犯罪行为。这推动着英、美等国家建立他们的反黑客法律。1978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第一个通过了《佛罗里达计算机犯罪法》,这项法律对于计算机侵入、破坏或修改数据等犯罪及其惩处做了规定。随后美国47个州相继颁布了计算机犯罪法。1981年成立了全美计算机安全中心,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子计算机犯罪法》。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计算机诈骗和滥用法》,这法案把黑客的非法活动分为四类。1990年英国制定的《计算机滥用法》,用更通用的术语定义了三种特殊的犯罪行为。在中国,自1981年起亦

社会心理学效应之过度理由效应_社会学论文 第五篇

同样,在家庭生活中,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这是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这就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行为如果只用外在理由来解释,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公司老板如果希望自己的职员努力工作,就不要给予职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要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希望孩子努力学习的家长,也不能用太多的金钱和奖品去奖励孩子的好成绩,而要让孩子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学习是有趣的事。

美国图书馆因特网过滤政策评析_社会学论文 第六篇

张久珍

【作者简介】张久珍,大学信息管理系99级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过滤软件在美国一些图书馆的实施情况,及美国图书馆界各方关于因特网过滤政策所持的不同意见,对美国图书馆因特网过滤政策的特征作出了归纳与评析。

【摘 要 题】海外纵览

【英文摘要】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of filtering software in American libraries; discusses thedebates over Internet filtering policy, and yzes thefeatures and defects of Internet filtering policies in USA.

【关 键 词】图书馆政策/因特网过滤/美国

library Internet policy/filtering software/Internetfiltering policy/USA

【 正 文】

随着图书馆自动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通过因特网来获取所需信息成为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用户在图书馆里查找、利用信息的重要渠道。据统计,1994年,美国20.9%的公共图书馆提供因特网服务,到1998年,已经有85.8%的公共图书馆提供因特网服务。可见,因特网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美国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图书馆政策的制定也不可避免地要涵盖因特网使用方面的政策。在因特网服务不断在图书馆中扩大的过程中,关于因特网过滤问题已经进入了图书馆政策制定的视线。因特网过滤政策是图书馆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政策制定者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因特网过滤涉及到有害信息的消除与言论自由保护的双重压力而使图书馆的因特网过滤政策出现了很多争议,也对图书馆政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1 美国图书馆因特网过滤方案的推出与实施

由于因特网的开放性,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大量非法信息和有害信息(illegal and harmful content )严重影响了网络信息资源的整体价值和利用效果,尤其对少年儿童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在美国图书馆界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认识,也就是图书馆有责任让用户安全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了达此目的,安装过滤软件成了美国一些图书馆采取的政策。美国麻省、加州、德州的一些公共图书馆已经安装了过滤软件。根据有关统计,美国图书馆实行因特网过滤的总体情况如下:

根据1998年的全美公共图书馆因特网互联状况调查,在美国有15%的图书馆使用过滤软件。公共图书馆安装过滤软件的缘由主要来自公众对因特网上不良信息问题的压力。

根据美国伊利诺宜斯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图书馆学情报学院图书馆研究中心《对公共图书馆因特网存取管理的调查》,对全国范围内1015个图书馆的调查结果表明,83.2%的图书馆没有安装过滤软件,16.8%安装了过滤软件。从地理上看,落基山脉和西海岸地区的图书馆相对其它地区安装过滤软件的比例较高。在安装了过滤软件的图书馆中,40.2%回答说是在所有的因特网终端上安装了过滤软件。

根据美国《图书馆杂志》2000年5月的消息,在加州有28 %的公共图书馆使用过滤软件。这比1998年统计的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增加。

提供因特网服务的图书馆在过滤方案的具体实施上有不同的做法。各个图书馆在过滤的范围上有所差别,集中起来看,美国图书馆界对因特网过滤不外乎存在这样几种过滤程度不一的选择:

(1)图书馆在所有的终端上,对各种年龄的用户使用过滤软件;

(2)图书馆在所有终端上安装过滤软件, 成人可以选择关闭过滤软件;

(3)图书馆仅在儿童区安装过滤软件。

(4)在父母同意的条件下,或父母反对过滤时, 图书馆不限制因特网存取;

(5)图书馆使用某种智能卡,让用户选择各种不同水平的过滤;

(6)图书馆对所有人都不限制因特网存取, 但是图书馆员监视用户使用因特网。

限制因特网存取的图书馆在设限的程度上有深有浅,从Michigan州Hudsonville图书馆安装的智能卡(art card )系统可以了解到过滤的深浅程度。这种智能卡系统能够设置四个过滤级别:最小过滤:过滤电子邮件、聊天室、色情资料、新闻组信息;中等过滤:除最小过滤外,另加犯罪技巧;最大过滤:过滤掉有关赌博、毒品、教派、色情、恶意言论、约会等信息;限制因特网存取:只提供对有限的一些特定网站的存取。

图书馆因特网过滤方案之所以获得了上面所述的实施范围,是因为图书馆过滤政策在美国上上下下不乏支持者。可以说上至美国总统,下至每一个家庭和父母。现任总统George W. Bush就是强制图书馆安装过滤软件的支持者。前总统竞选人Elizabeth Dole也宣布支持公共图书馆过滤色情信息,他说:“纳税人的钱不是要毒害儿童,或为成人提供免费的色情信息。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和纳税人的权利,我们不应该让色情信息从电子后门中进入资助的图书馆中。”参议员John McCain也把图书馆因特网过滤问题纳入到其总统竞选的议程之中,批评南加州Greenville公共图书馆对儿童上网不设限。据报道,该馆有9 台公用计算机供成人浏览色情资料。

美国国会也持支持立场,一直在积极推动消除网络不良信息的工作,相继颁发了《传播净化法案》(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CDA)、《儿童在线保案》(Children's Online Protection Act, COPA)。但是终因言论自由倡导者的反对而被取缔。为了防范未成年儿童上网浏览猥亵信息,《儿童因特网保案》(Chidrens' InternetProtection Act, CIPA),又被称为“CDAIII”,于2000年12月21日被再度推出。法案作者、总统竞选人John McCain 说:“父母把他们的孩子送进学校和公共图书馆应该有安全感。”CIPA要求图书馆和学校安装过滤软件,以此作为获得联邦基金资助的先决条件,就是说,想要得到联邦款补助的学校以及图书馆必须在网络服务器内加装过滤软件。反对者认为在学校或图书馆中安装过滤软件实际就是一种审查,而过滤软件的支持者认为第一修正案并不与图书馆和学校的监护责任相矛盾。用南加州官Charlie Condon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公共图书馆能够依照----法把污秽信息过滤在儿童视线以外。

2 美国图书馆界反因特网过滤政策的情况

在图书馆安装过滤软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尽管不乏有支持图书馆因特网过滤的机构和组织,但是事实上,目前的情况是图书馆的因特网过滤方案处处遭到诘难。在美国,反图书馆因特网过滤的力量已经汇成一股强大的洪流,他们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来试图取消图书馆的因特网过滤政策,例如:发布反因特网过滤宣言、联合在一起到上诉等等。下面介绍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组织在图书馆因特网过滤问题上的政策与态度。

2.1 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对因特网过滤的立场

美国图书馆协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因特网过滤的政策声明,ALA 的立场在下面这些文件中得以体现。

2.1.1 《关于图书馆使用过滤软件的声明》

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97年2 月发布了《关于图书馆使用过滤软件的声明》(Statement on Library Use of Filtering Software),指出图书馆使用过滤软件就意味着与父母有一个契约,即他们的孩子将不会在因特网上存取到他们不希望这些孩子看到的信息,然而图书馆是不可能完成这样一个契约的,受制于过滤软件的技术局限,这将会给图书馆带来法律责任和诉讼。

2.1.2 《关于图书馆使用过滤软件的决议》

《关于图书馆使用过滤软件的决议》(Resolution on the Useof Filtering Software in Libraries)于1997年7月2日被美国图书馆学会理事会(ALA Council)采纳。决议指出,鉴于1997年6月26日美国最高发布的第一修正案核心原则声明因特网传播享有最高级别的----法保护,鉴于最高认为提供因特网内容服务的图书馆可以继续享有与图书馆藏书同样的----法保护,因图书馆使用过滤软件而妨碍了----法保护的言论自由是与美国----法不符的,这将导致图书馆及其管理方面临诉讼。因此,美国图书馆学会宣布图书馆使用过滤软件限制对----法保护的言论的存取是违反《图书馆权利法案》(Library Bill of Rights)的。

2.1.3 《关于反对联邦强制实行因特网过滤的决议》

20xx年1月17日ALA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反对联邦强制实行因特网过滤的决议》。该决议的内容包括:ALA主张自由、开放的信息存取; 几百万图书馆用户需要到图书馆使用因特网,图书馆依靠联邦基金来提供因特网服务;ALA强烈建议地方图书馆制定和实施因特网使用政策;ALA不主张在图书馆过滤因特网内容;ALA建议立法者取消有关条文;ALA将与相关机构合作以确保因特网自由、充分、开放的存取;ALA将发起对这些法案的诉讼以保证美国享有没有限制的信息存取;把本决议送交美国总统和国会成员。

2.2 美国各州图书馆学会关于过滤软件的政策

根据ALA网站上的统计,美国共有25 个州图书馆学会有关于因特网过滤的政策声明。关于美国各州图书馆学会因特网过滤的政策在此不一一阐述,仅举纽约图书馆学会一例加以说明。

纽约图书馆学会理事会于20xx年6月5日通过了《纽约图书馆学会关于因特网存取的声明》(NYLA Statement on Internet Access)。 其要义是:支持开放的因特网存取;反对联邦或州限制对因特网的存取;本学会不推荐在图书馆中使用的过滤软件;反对联邦、州或其它地方制定类似的政策。本学会意识到用户关于因特网存取的忧虑,由于过滤软件的不完善,过滤掉了有用信息及----法保护的言论,学会建议会员开发因特网资源导航,宣传有用资源的链接,指导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技巧;制定可接受使用政策来保护用户的秘密。支持ALA的《图书馆权利法案》及其相关文件精神,学会强烈建议每个图书馆把这些文件作为政策制定的基础。

2.3 因特网过滤问题引发诉讼

美国图书馆界反对因特网过滤决不仅仅停留在声明和文件上,他们还付诸行动以宣扬自己的立场,按自己的意愿来制定和执行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存取政策。为此,他们不惜以诉讼的方式

SOC与单片机应用技术的发展_工科论文 第七篇

摘要:本文讨论SOC和单片机应用技术的发展;介绍SOC的基本技术特点和应用概念;作为IP家庭重要成员的单片机在SOC应用设计中的特点。通过讨论指出以嵌入技术为基础,单片机再次成为现代电子应用技术的核心之一,为SOC应用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SOC 单片机 嵌入式系统

引言

现场电子技术应用中包含了硬件(HW)、硬件加软件(HW+SW)、固件(FW)3个层次。这3个层次也可以说是现代电子技术应用的3人发展阶段。自1997年以来,电子技术应用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层次——片上系统(SOC)层次。SOC技术概念和应用技术层次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电子技术应用进入了SOC阶段。

从各个发展阶段看,自HW+SW阶段开始,电子技术应用就与单片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FW阶段,作为固件系统的重要核心技术,单片机又以嵌入式技术为基础,再次成为现代电子应用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并为SOC应用技术提供了紧实的基础。

SOC为各种应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实现技术。这种新的电子系统实现技术促使工业界在近3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因此,完全可以称之为SOC革命。同时,SOC也为单片机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领域,使单片机应用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本文根据几年来对SOC技术和单片机应用技术发展的研究,对SOC的基本技术概念以及单片机与SOC技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了SOC中单片机嵌入式应用的技术特点。

一、SOC技术与应用概念

所谓SOC技术,是一种高度集成化、固件化的系统集成技术。使用SOC技术设计系统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把整个应用电子系统全部集成在一个芯片中。在使用SOC技术设计应用系统,除了那些无法集成的外部电路或机械部分以外,其他所有的系统电路全部集成在一起。

1.系统功能集成是SOC的核心技术

在传统的应用电子系统设计中,须要根据设计要求的功能模块对整个系统进行综合,即根据设计要求的功能,寻找相应的集成电路,再根据设计要求的技术指标设计所选电路的连接形式和参数。这种设计的结果是一个以功能集成电路为基础,器件分布式的应用电子系统结构。设计结果能否满足设计要求不仅取决于电路芯片的技术参数,而且与整个系统PCB版图的电磁兼容特性有关。同时, 对于须要实现数字化的系统,往往还须要有单片机等参与,所以,还必须考虑分布式系统对电路固件特性的影响。很明显,传统应用电子系统的实现,采用的是分布功能综合技术。

对于SOC来说,应用电子系统的设计也是根据功能和参数要求设计系统,但与传统方法有着本质的差别。SOC不是以功能电路为基础的分布式系统综合技术。而是以功能IP为基础的系统固件和电路综合技术。首先,功能的实现不再针对功能电路进行综合,而是针对系统整体固件实现进行电路综合,也就是利用IP技术对系统整体进行电路结合。其次,电路设计的最终结果与IP功能模块和固件特性有关,而与PCB板上电路分块的方式和连线技术基本无关。因此,使设计结果的电磁兼容特性得到极大提高。换句话说,就是所设计的结果十分接近理想设计目标。

2.固件集成是SOC的基础设计思想

在传统分布式综合设计技术中,系统的固件特性往往难以达到最优,原因是所使用的是分布式功能综合技术。一般情况下,功能集成电路为了满足尽可能多的使用面,必须考虑两个设计目标:一个是能满足多种应用领域的功能控制要求目标;另一个是要考虑满足较大范围应用功能和技术指标。因此,功能集成电路(也就是定制式集成电路)必须在I/O和控制方面附加若干电路,以使一般用户能得到尽可能多的开发性能。但是,定制式电路设计的应用电子系统不易达到最佳,特别是固件特性更是具有相当大的分散性。

对于SOC来说,从SOC的核心技术可以看出,使用SOC技术设计应用电子系统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实现全系统的固件集成。用户只须根据需要选择并改进各部分模块和嵌入结构,就能实现充分优化的固件特性,而不必花时间熟悉定制电路的开发技术。固件基础的突发优点就是系统能更接近理想系统,更容易实现设计要求。

3.嵌入式系统是SOC的基本结构

在使用SOC技术设计的应用电子系统中,可以十分方便地实现嵌入式结构。各种嵌入结构的实现十分简单,只要根据系统需要选择相应的内核,再根据设计要求选择之相配合的IP模块,就可以完成整个系统硬件结构。尤其是采用智能化电路综合技术时,可以更充分地实现整个系统的固件特性,使系统更加接近理想设计要求。必须指出,SOC的这种嵌入式结构可以大大地缩短应用系统设计开发周期。

4.IP是SOC的设计基础

传统应用电子设计工程师面对的是各种定制式集成电路,而使用SOC技术的电子系统设计工程师所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IP库,所有设计工作都是以IP模块为基础。SOC技术使应用电子系统设计工程师变成了一个面向应用的电子器件设计工程师。由此可见,SOC是以IP模块为基础的设计技术,IP是SOC应用的基础。

5.SOC技术中的不同阶段

用SOC技术设计应用电子系统的几个阶段如图1所示。在功能设计阶段,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系统的固件特性,并利用固件特性进行综合功能设计。当功能设计完成后,就可以进入IP综合阶段。IP综合阶段的任务利用强大的IP库实现系统的功能I。P结合结束后,首先进行功能仿真,以检查是否实现了系统的设计功能要求。功能仿真通过后,就是电路仿真,目的是检查IP模块组成的电路能否实现设计功能并达到相应的设计技术指标。设计的最后阶段是对制造好的SOC产品进行相应的测试,以便调整各种技术参数,确定应用参数。

二、SOC的应用概念

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技术多样性、智能多变性和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性。所谓技术多样性,就是实现同一个应用电子系统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设计方案供选择;而不同的设计方案就意味着必须使用不同的设计和生产技术。所谓知识多变性,是指在现代电子技术应用系统中,实现系统目标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随着新知识的出现不断地在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使应用电子系统技术指标发生变化,甚至改变了系统的整体结构。

随着现代信息和电子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提出了各种特殊要求。例如,航空航天领域要求的小体积大系统,信息应用领域提出的个性化等要求,都使得一般固件技术难以胜任。特别是在民用领域,重视个性化的产品设计概念使应用电子产品的更新速度极快,而且小批量多品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是提出了小批量产品与成本、集成化与成本、产品研制周期与成本等一系列的问题。

SOC正是成为满足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现代应用电子技术。传统的观念认为,只有大批量的产品才有集成的可能,才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因此,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小批量产品,特别是研究性质的应用电子系统,一般都采用HW,HW+SW或FW技术实现。但随着SOC的出现、发展和成熟,这种现状已经发生极大的变化。SOC为现代电子工程师提供了一个快捷经济的系统设计方法,使那么传统观念上认为高性能、高复杂度、高成本的嵌入式结构,能够通过低成本的单片芯片实现。

1.SOC的设计观念

SOC的设计观念与传统设计观念完全不同。在SOC设计中,设计者面对的不再是电路芯片;而是能实现设计功能的IP模块库。设计者不必要在众多的模块电路中搜索所须要的电路芯片,只需要根据设计功能和固件特性,选择相应的IP模块。这种电路的设计技术和综合方法,基本上消除了器件信息障碍,因为每一个应用设计都是一个专用的集成系统,都是一个专用的集成电路。换句话说,SOC的设计观念是“设计自己的专用集成电路”。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把用户变成了集成电路制造商。

2.高效便利的设计工具

由于IP是SOC的基础,所以,必须采用相应的EDA软件才能完成设计技术。如果没有高效便利的设计工具,SOC设计就是一句空话。实际上,传统应用电子系统设计工作对EDA和其他相应的设计软件并没很高的要求,只要求能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而SOC设计则必须建立在EDA基础之上。例如,使用SOC技术设计一个智能温度控制系统,由于整个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中,用户就必须能对其中的CPU核、存储器、A/D、模拟放大器等电路进行综合仿真,显然,必须要有一个高效便利的EDA工具才能完成这些工作。

三、SOC技术中的单片机

单片机现代电子技术应用中的主流技术,特别是在工业和民用的电子系统中,单片机起着系统核心的作用。由于单片机系统特有的固件特性,使单片机在SOC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SOC中的单片机嵌入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片机

冰心与xx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_社会学论文 第八篇

据冰心回忆2,她的家庭与教会有一定联系,二伯父在一所教会学校(福州英华书院)教书,书院里的男女教师都是传教士,曾来家中做客。冰心出生时,父亲请教会医院里的女医生来接生,她记得美国女医生来给她弟弟们接生并在他们满月时来探望的情景,冰心说“父母对她们的印象很好”。家迁到后,冰心的舅舅常到教青年会看书报、打球,与青年会干事们交上了朋友,通过青年会干事的介绍,冰心的大弟和舅舅的儿子在青年会夜校读英文,冰心入美国卫理公会办的贝满女中读书。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青年会是教会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它的会训“非以役人,乃役于人”,即耶稣训言:“我来不是要受人服事,乃是要服事人”3。作为这样一个组织形式的教青年会,为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文化活动场所,曾与中国现代文学有过一段姻缘。“文学研究会”的几个重要成员如郑振铎、瞿世英、耿济之、许地山,以及瞿秋白等,在这里读到许多当时国内读不到的外国书籍,还在青年会的资助下办了《新社会》《人道》杂志。后来,通过许地山和瞿世英的推荐,冰心列名于“文学研究会”。

冰心所在的贝满女中,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教会学校那样封闭和专制,从她后来的回忆来看,那里有着相当浓厚的自由风气。除了学习文理科课程外,还有每星期三举办的“文学会”,冰心受到演讲辩论的训练。她还参加学校的戏剧演出和夏令营等活动,扮演过天使以及其他角色。甚至在校期间,还参加了袁世凯行为的等等。正是在这里,冰心系统地学习了《圣经》,而且《圣经》课和英文的成绩是最好的。每天上午除上课外,最后半小时还有一个聚会,由本校中美教师或卫理公会的牧师来讲道。星期天还有查经班,协和女子书院校长麦教士先讲半小时《圣经》故事,然后去卫理公会教堂去做大礼拜。冰心回忆道:“我们的《圣经》课已从《旧约》读到了《新约》,我从《福音》书里了解了耶稣这个‘人’。我看到一个穷苦木匠家庭的私生子,竟然能有那么多信从他的人,而且因为宣传‘爱人如己’,而被残酷地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形象是可敬的。”4此时冰心并没有信教,在她心目中,耶稣是一个人之子,而不是一个神之子。

贝满女中毕业后,冰心又考入另一所教会学校——协和女大(后并入燕京大学)。在燕大期间,冰心还写有一篇散文:《画——诗》,描述她在《圣经》课教授安女士房间里看到一幅画时的感受:

一片危峭的石壁,满附着蓬蓬的枯草。壁上攀援着一个牧人,背着脸,右手拿着竿

子,左手却伸下去抚摩崖下的一只小羊,他的指尖刚及到小羊头上。天空却盘旋着几只

鹰。……牧人的衣袖上挂着荆棘,他是攀崖逾岭的去寻找他的小羊,可怜的小羊!它迷

了路,地下是歧途百出,天上是饥鹰紧追着——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牧人来了!并

不责备它,却仍旧爱护它,它又悲痛,又惭愧,又喜欢,只温柔羞怯的!仰着头,挨着

牧人手边站着,动也不动。

这幅圣画取材于《圣经》,把耶稣比喻为一个忠实的爱护小羊的牧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寻找迷失道路的人。对此,饱受飘零之苦的郁达夫在作为忏悔录而写的《迷羊·后序》中,借一个传教士的口表达了他自己的领悟:“我们的愁思,可以全部把出来,交给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牧人的,因为我们都是迷了路的羊,在迷途上有危险,有恐惧,是免不了的,只有裸把我们所担负不了的危险恐惧告诉这一牧人,使他为我们负担了去,我们才能安身立命。”而尚未受到社会风霜雨雪侵蚀的冰心,在牧人寻找迷羊的画中感受到的是其中飘溢出来的爱的情趣,她陶醉于那爱和美织成的审美境界之中。同时,这种感受又与她的生活经验融成一团,给她带来的不仅是“品鉴玩赏”。她说:“它是暗示我,教训我,安慰我。它不容我说出一句话,只让我静穆沉肃的立在炉台旁边。——我注目不动,心中的感想,好似潮水一般的奔涌。一会忽然要下泪,这泪,是感激呢?是信仰呢?是得了安慰呢?这不容我说,我也说不出——”她只能用《圣经》中的话语来表达她那不可言说的感觉:“上帝是我的牧者…

…使我心里苏醒……”“诸天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他手所创造的……无言无语……声音却流通地极。”也正是燕大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入教。

冰心受到的是双重教育,一是充满了儒家色彩的家庭熏陶;一是在教会学校获得的正式教育。在家庭环境里,她阅读了一系列中国古典书籍;在教会学校里,她系统学习了西方文化典籍《圣经》,这给她提供了文学上的可借之鉴。冰心在后来接受采访时谈到了她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我是不注重宗教仪式的,只以为人的行事不违背教条好了。”5她反对“在教传入以前,中国没有文化”6的沙文主义观点。认为受洗入教,进教会学校,不一定就要当牧师,过穿道袍上讲坛的生活。”“要表现万全的爱,造化的神功,美术的引导,又何尝不是一条光明的大路”7,冰心选择的是文艺的道路。在教会学校上的《圣经》课,使她得以了解这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教经典,对她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在《信誓》一诗中,冰心借鉴《圣经·诗篇》二十三篇“上帝是我的牧者”,写道:“文艺好像游牧的仙子,我是温善的羔羊,甘泉潺潺的流着,青草遍地的长着,她慈怜的眼光俯着,我恬静无声地俯伏在她的杖竿之下。”在《我的老师》中回忆上学时模仿《圣经·雅歌》写诗的一段趣事,这篇小说收在冰心以“男士”为笔名的《关于女人》集内。小说集带有郁达夫式的自叙传色彩,创作的题材来自家庭环境和教会学校的经验:在语? 苑绺窈兔姥槿ど希辛礁龇浅C飨缘奶卣鳎皇羌坛辛酥泄诺湮难е性探宓溲诺拇常诨峁湃耸模谋实牛蛄罚宕世鼍洌缫镏矫妗R皇墙邮芰瞬┐缶畹摹妒ゾ肺难в跋欤旎岣挥谏衩睾推羰拘缘摹妒ゾ氛陆冢形钠揭锥啾扔鳎浇檀驶悖┦凹词恰U缢约核担骸拔蚁肴缦衷诘淖骷夷芪扌沃腥诨峁盼暮臀魑模美从τ糜谛挛难В啬芪袢罩泄奈难Ы纾乓灰觳省!?

冰心不仅在文学风格上表现出她的独特之处,在思想上也唱出一支与众不同的歌,那就是她的“爱的哲学”。正如同她的文学主张,她在思想上也是求中西融会贯通,因着在家庭环境中所耳闻目睹的父亲身上那传统的爱国思想,她找到了教义中入世救世普度众生的精神;因着她所体验到的母亲那深厚的天性之爱和浸透了“温良恭俭让”的德化人格,她找到了耶稣那爱和牺牲的典范人格。这又给她带来了深沉的感化和启发,为她建立“爱的哲学”提供了一个人格精神上的参照。

“五四”时期,一批深刻的中国知识分子已认识到,单线条地靠科学兴国(如洋务运动),或革命(如辛亥革命),往往是欲速则不达,而改变民族心理,培养新型的中国人人格精神则是终极关怀。致力于改变国民性,建立理想人格,进行精神再造则是当时普遍的呼声,其中以鲁迅的呐喊尤为深重悠远。然而,作为燕大毕业生,冰心的主张更符合燕大的宗旨,即为改造中国而培养具备品格的人。她在《人格》中这样写道:“主义救不了世界,学说救不了世界,要参与那造化的妙功呵,只有你那纯洁高尚的人格。”《我的学生》中塑造了这样一个燕大培养出来的典型徒形象——S。她放弃了一切优裕的条件,放弃了做大使夫人的荣耀,到艰苦的南方边区去负生活的千钧重担。在徒的信仰中,这种行为不吝是对耶稣撇弃天堂福乐,上帝之子的尊荣而降生世界为人类担当罪恶的效法。S在边区备受艰难,性格坚毅,充满乐观,她被当地人称为“牧师夫人”。最终她也是为救人性命,自愿输血过多而死,这也有着耶稣在十字架上为人类流血而死的意义。《一个不重要的军人》中又塑造了一个卑微老实为别人牺牲自我一切的普通士兵形象——福和,他像耶稣一样受尽逼迫,他替赖账的士兵暗中付钱,代受欺负的小孩承受拳殴等行为,有着为人类代赎的意义。小说暗示了这种精神的来源,福和常在礼拜天去听教救世军的讲道。他的死与耶稣的死所导致的结果是一样的,所有的人“心灵里只是凄黯烦闷,如同羊群失了牧人一样。”

冰心的思想根底是“爱的哲学”,其中贯穿着教因素。母亲之爱,儿童之爱和自然之爱是冰心“爱的哲学”的一鼎三足。三者统一起来看,体现出冰心的人类之爱的大同理想。“爱的哲学”的出发点是她所说的“教人一心一念”,“神魂奔赴”9的母亲,“母亲”是她生命中的最深体验,是等同于上帝的“乱丝纠心”的情结,“上帝呵!母亲呵!——你们原都纠在乱丝里——我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好了。”10她认为,母爱包含着她所赞赏的耶稣那“完全的爱,完全的牺牲”,为人类“负上罪担千钧”11的自我牺牲精神,“使我由生中求死——要担负别人的痛苦,使我由死中求生——要忘记自己的痛苦”12;母爱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是解决社会矛盾,摆脱个人苦闷的力量,“‘母亲的爱’打千百转身,在世上幻出人和人,人和万物种种一切的互助和同情,这如火如荼的爱力,使这疲缓的人世,一步一步的移向光明!”13母爱甚至有着来自鸿蒙初辟而又流传不尽的永恒性,“这样浓深,这般诚挚,开天辟地的爱情呵!愿普天下一切有知,都来颂赞!”14她不惜大量借用教中赞美上帝的词汇,为这万能的“母亲”写赞美诗,“我只愿这一心一念永住永存,尽我在世的光阴,来讴歌颂扬这神圣无边的母爱!”15类似的句子在《旧约·诗篇》等? 碇卸伎梢哉业蕉杂φ陆凇*?BR>  那么,冰心所赞美的“母亲”与宗教中的“上帝”之间是否有什么联系呢?这里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母系宗教”问题。宗教体现的是人性中深沉的内容,即自我如何寻求与更加强大的力量融为一体,从而克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超越个人天地,最终实现人类大同。作为个体的儿童是通过与母亲溶为一体,而人类在童年是通过与大自然取得和谐,宗教表达的是人类与上帝建立和

跨世纪历史思考的理论结晶_社会学论文 第九篇

——论重要思想的内在价值

石来宗

【作者简介】石来宗 社会科学院

【内容提要】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体性根本性概括。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跨度”、“普遍真理的思想品格”、“开放有序的决策空间”等重大特点。“包容性”是的基本特征。重要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灵魂,是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生命线。

【摘 要 题】理论园地•专题

【关 键 词】/理论结晶/价值

【 正 文】

的重要思想是同志在世纪之交的重大历史时刻,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思想、理论,远瞩,对党的前途和命运进行跨世纪历史思考的理论结晶。重要思想对马列主义的发展,以及对党的建设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总体性根本性概括

迄今为止,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依据实践要求和党自身的状况,曾经进行过三次大的历史经验总结。

第一次是在革命时期。从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到1945年召开党的第七次。在的领导下,全党从思想上清除和克服“左”的教条主义倾向,确立了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确立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巨大胜利,建立了中华共和国。

第二次是在建设时期。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次。在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引导下,党经过思想上上的拨乱反正,克服和纠正了“大跃进”和“无产阶级”的严重错误。在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同志在开幕词中作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道路”的历史结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一系列讲话中论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的各种重大问题,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理论。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理论命名为理论,写进党章,和马列主义、思想一起成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理论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中国特色事业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第三次历史经验大总结是在人类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进行的。同志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认真总结全党80多年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的基本经验,进行缜密思考,作出了的重大理论概括。党的报告以重要思想为旗帜,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历史任务和基本方针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把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报告充满着新世纪的时代感,具有继往开来、催人奋进的浓烈色彩和鲜明的特点,是对党的历史经验及其科学价值的总体性根本性概括。

党的三次历史经验大总结,分别代表了党领导中国为振兴中华艰苦奋斗历程中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次和第二次历史经验大总结,依据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分别解决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问题。第三次历史经验大总结是在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及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的条件下,党面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对党的领导水平、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必须有效地发掘和继承党的全部经验财富,在总结、谙熟和运用党所揭示的革命规律和建设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统一起来,把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党的策略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面上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上有效地应对世界多极化和入世后的复杂局面;在国内妥善面对和处理各种经济成分相互竞争和利益多元化的新格局及其带来的各种现实矛盾。的重要思想,正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变化的特点和要求,对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在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和思考的基础上,作出的深层次全方位的新的科学概括,是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的结晶,具有总体性、根本性的显著特点。

二、“包容性”是重要思想的基本特征

的重要思想,由于它所具备的深入事物内部本质的理论品质和对党的全部历史经验的总体性概括,使它在中国党的伟大实践中,具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巨大包容性。的重要思想,内在地贯穿于党的各个历史阶段,涵盖了党的全部历史经验,正确地反映了党的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同时成为我们面向未来,不断前进的根本指导方针;它不仅坚持了党的阶级性、先进性,而且增强了党的群众性;它不仅抓住了党的建设的根本,而且解决了科学理论和实践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具体来讲,重要思想的包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继往开来的历史跨度。的重要思想,立足于现在,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其较大的历史跨度具有继往开来的实践品质。同志在一开始提出重要思想的时候,就明确地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拥护,是因为我们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广大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注::《论》,文献出版社20xx年版,第2页。)重要思想的科学真理性已经被党的以往历史所证明,问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正是同志在新世纪伊始,向全党同志指出了这个“值得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注::《论》,文献出版社20xx年版,第2页。)。党的报告,高举的旗帜,对党在新世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规划和安排,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得到了全党和全国的热烈拥护。事实证明,重要思想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品位,它不仅管过去,管现在,而且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

2.普遍真理的思想品格。的重要思想是一个内在包含着有中国特色经济文化的真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发展生产力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群众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而先进文化也总是成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的先决条件。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的根本利益。上述关于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特点,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和科学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有十分丰富的理论蕴含。它是主义的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和进步文化观的集中体现。的重要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加强党的建设,再现了主义作为普遍真理的核心内容的思想光辉。得到世界各国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广泛赞扬。沿着指引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的正确关系,就能迅速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早日实现现代化。

3.开放有序的决策空间。的重要思想,作为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建设事业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同志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其丰富的学识、才能和智慧,在充分掌握国内外形势变化的信息和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审时度势,抓住关键,运筹帷幄,进行理性思考的结果。它覆盖整个社会,具有宏观指导价值,是我们党制定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项政策的理论基础。重要思想帮助我们把思想从对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制定出了一系列新政策,为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事业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同志在报告中论述的一系列新观点,诸如“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观点、关于“我国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及事业建设者阶层”的观点、关于“劳动、贡献、收入分配”的观点、关于“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相统一”的观点、关于“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统一,共同发展”的观点、关于“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观点、关于“新工业化道路”的观点、关于发展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的观点、关于先进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观点、关于“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的观点、关于“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上述新观点、新政策都是在重要思想所提供的广阔视野中闪烁着的灿烂的思想火花;都是在重要思想开辟的雄伟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生动的、经济、文化活剧。党的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以及一系列新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显示了适应时代变迁的新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合理

科学判断我党所处的历史方位_社会学论文 第十篇

——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科学依据

【 作 者】张蔚萍

【作者简介】张蔚萍 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要思想的提出,与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的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密切相关;与当前我们党所处的伟大变革形势密切相关;与20世纪末国际主义运动的重大历史挫折密切相关;与向人交接班时的重托密切相关;与世纪之交我党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

【摘 要 题】学习园地•时代背景

【关 键 词】/科学依据/历史方位

【 正 文】

重要思想是的灵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领会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必须搞清楚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报告指出:“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个问题呢?要知道,任何一种新思想和新理论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关键是要科学判断党的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所谓历史方位,就是指党在历史发展潮流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党科学判断历史方位的依据和重大事件,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依据对国际战略形势和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二是依据对国内战略形势和严峻考验的正确判断;三是依据对国际主义运动和党内形势任务的正确判断。具体来说,重要思想的提出,与20世纪前后国内外和党内外发生的五件大事有密切的关系。

一、与世纪之交我们党面临着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有密切的关系

关于“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曾经用两句话加以概括。第一句话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课题,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第二句话是:“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国家和平演变。”(《文选》第3卷第344页)这两句话是我们观察当今世界形势的望远镜和显微镜,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为核心的集体,运用这个望远镜和显微镜,对世纪之交国际形势的特点作出了正确的判断,认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课题。国际总体趋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的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第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单级和多极的矛盾仍然很尖锐。冷战结束、两极格局解体以后,世界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美国以其超强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一直在谋求独霸世界。围绕一极与多极的斗争,大国关系跌宕起伏。欧盟加快推进、经济、外交、防务一体化进程,有摆脱对美依赖的战略考虑;日本也不会长期甘于美国小伙伴的地位;对美让步较多是为了以退求进,重振大国地位;印度等地区大国不甘寂寞,谋求走向国际的中心舞台。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极与多级、称霸与反霸、遏制与反遏制的矛盾和斗争将是错综复杂的,但世界走向多极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采取了灵活机动的策略,沉着应对,巧妙,利用多极化过程中的有利因素,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第二,经济全球化在加快发展,它的两重性越来越明显。经济全球化是生产方式变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种客观趋势,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有利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跨国流动,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给各国包括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使各国经济发展受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更加广泛而深刻,因而也会给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经济的不稳定甚至危机。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掌握着制定“游戏规则”的主导权,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许多发展中国家获益甚少,有的甚至日益被边缘化。我们党认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防止“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象继续发展,既关乎实现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也关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我们要积极主动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趋利避害,加快经济发展。

第三,科技进步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给人类社会进步带来新的推动力。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突飞猛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初的20%上升到现在的60%~80%,尤其是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料,在新世纪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取得重大突破,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同时也要看到,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然相当突出。发达国家利用科技优势,强化了对全球技术、市场的垄断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信息贫困和技术依附,在参与全球科技与经济竞争中仍处于被动地位。进入新世纪以后,如何使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成果造福于,是人类文明进步中面临的重大新课题,也是我们党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重大新课题。

第四,非传统安全因素影响上升,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当今世界,影响国际安全的既有冷战思维、和平演变、霸权主义、军事干涉等传统安全因素,又有、跨国犯罪、非法移民、毒品走私、艾滋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因素,而且这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特别是,民族宗教矛盾对国际势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地区热点问题持续不断,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阻、印巴基本矛盾没有消除、上空战火弥漫,使国际势存在许多变数。由于种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国际势总体缓和、和平、稳定,局部紧张、战乱、动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的基本特点。我们党要高度重视这一新的情况,努力维护和社会稳定,保证现代化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第五,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更加突出。西方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和利益,企图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于人,干涉别国内政。发展中国家经过冷战后10多年的冲击和磨难,正在出现新的觉醒,要求加强合作、联合图强、团结御侮的呼声在增大。南北之间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展开的斗争相当激烈。发展中国家依然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党进一步认识到团结第三世界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制定对外政策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

综上所述,在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和力量重新组合的国际形势下,要求我们党必须坚持用主义宽广眼界观察当今世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潮流,把握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为此,就要把党自身建设好,以保持党的先进性。只有提出和坚持,才能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经受住“风云变幻”和力量重新组合的考验。否则,就有被时代淘汰甚至被国际风云吞没的危险。重要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提出来的。

二、与进入新世纪前后我们党所处的“伟大变革”形势有密切关系

2000年前后,正是我国“历史转折”和“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全党面临着一系列严峻考验。这个关键时刻和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表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振兴”的关键时刻,全党面临着新世纪能否实现民族振兴目标的严峻考验。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振兴“三步走”目标,第一步的战略目标,亲自领导我们用十年时间实现了;第二步的战略目标,以为核心的集体领导我们也用十年时间实现了;第三步将由新的几代领导人带领全国大约用50年时间实现。在1989年就说过:“第三步是下个世纪再花五十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很不容易的。”(《文选》第3卷第266页)之所以不容易,一是目标宏大,要用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然后再用30年使现代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二是任务艰巨,使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时间最长,需要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振兴中华我们已经进行几十年了,现在到了关键时刻,这个关键时刻表现在:其一,我们的改革正处在攻坚战阶段,许多难题都暴露出来了,能否打胜这场攻坚战,关系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其二,党认为,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关键时刻,迫切要求我们党为振兴中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迫切要求我们党培养出一批能抓住机遇期求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表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刻,全党面临着“变革不变质”、“变革不变向”的严峻考验。苏联党人是最早搞变革的,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他们虽然都高喊改革,但都在变革中无一例外地变质了,因而改变了方向,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大多数党员干部还是坚持走道路的,还是执政为民和按照党纪国法办事的。这一点首先必须肯定。然而,却有一些人在这场变革中理想信念动摇,迷失了方向,有的人甚至不想走道路,企图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在进入新世纪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仍然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个严重问题。特别要看到,我国的改革正处在两种体制转轨的关键时刻,在这个重要时刻,一方面为党员干部开拓创新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因而英雄模范人物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为某些党员干部投机钻营、牟取私利提供了机会和条件,因而犯错误和的人特别多。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作的易发期、多发期、高发期。一些活生生的事实说明,在“伟大变革”的关键时刻,党员干部面临着会不会变质的严峻考验。为了使党员干部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shehuilunwen/83050.html

《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_工科论文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