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本页主题概要: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_艺术类论文十篇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艺术论文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_艺术类论文十篇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_艺术类论文十篇

艺术论文】导语,我们眼前所阅读的此篇文章共有32587文字,由齐跃琪用心厘正之后,发表在范万文网!霍夫斯泰特对文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程序 (collective mental programming)”。因此,文化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向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_艺术类论文十篇感谢大家来收藏,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中国电影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_艺术类论文 第一篇

[摘 要]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以这种精神和胸怀来化解彼此之间的不解和冲突,电影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代表中国特色的张氏电影,到现阶段融合了西方元素在内的电影,其在国际上获得的成就无一不见证了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本文从描述张艺谋的中国元素电影到融合了中国元素的国际电影的特色,来展示中国电影取得的发展和西方人对中国电影认知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 中国电影;中国元素;西方元素;中西文化

随着各种文化相互交流日益频繁,交流、融合已成为当今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存在和发展的大趋势。电影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也反映着时代变迁和历史文化的演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也在电影中得到展现。

在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电影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中国电影在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也开始融入诸多的西方元素。同样,西方的电影制作者也开始纳入中国文化元素进行创作。如迪斯尼就以中国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替父从军”创作了卡通片《花木兰》;《功夫熊猫》也揉进了功夫、筷子、熊猫、包子、龙、鞭炮等中国意象,成为独特的风景。中国文化在这些电影的推动下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

一、中国本土传统特色的电影综述

电影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人们往往通过异域电影了解异地的人文风情。西方人通过带有中国本土传统特色的电影,可以直观了解到中国的特色文化。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出路是在电影中突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在展现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创作者中,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中有许多佼佼者,两位最具代表性的导演是陈凯歌和张艺谋。他们都致力于在电影中展现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朴素而又唯美的感情。陈凯歌的一系列电影,如《黄土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梅兰芳》,张艺谋的《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活着》《我的父亲母亲》等莫不如是。这些影片分别从不同角度将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等运用一定的电影语言和表现意象一一展现在世人面前。

张艺谋在创作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方面是十分成功的。他早期创作的一些电影始终从中国的乡土特色出发,来构筑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张艺谋在1988年根据莫言同名小说《红高粱》改编拍摄的电影就是一部代表性的作品。《红高粱》为张艺谋也为中国赢得了诸多的荣誉,一举奠定了张艺谋在国际影坛的地位,并深受广大影迷的追捧。《红高粱》以孩童的视点回忆“我爷爷”与“我奶奶”的故事,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当我们欣赏《红高粱》时,首先就会被全片那辉煌的红色所浸透。红色是太阳、红色的血、红色的高粱酒,张艺谋在色彩运用上采用了高度风格化的处理方法,从影片一开始,整部影片就展开了红色的意象世界。首先是年轻漂亮、灵气逼人的“我奶奶”那张充满生命的红润的脸,接着就是一系列的红色意象事物:占满银幕的红盖头、热烈饱满的红轿子、男女主角野合时那在狂舞的高粱秆上闪烁的阳光、似红雨般的红高粱酒、血淋淋的人肉,一直到那日全食后天地通红的世界……整部影片都被红色笼罩。这些独具中国风特色的一系列意象事物,凸显了一种对完美自由的自然生命的渴望与赞美。这不是一个完全现实时空的再现,而是我们内在生命力的精神外化。影片结束在那神秘的日全食中,红色的扩张力获得了一种凝固的近乎永恒的沉寂效果。黑红色的高粱舒展流动充满了整个银幕空间,极为辉煌、华丽、壮美。正是影片所展现的各种中国元素以及独具特色的电影色彩运用,让观影者观赏时如痴如醉。也正是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诸多的国际荣誉,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

二、西方元素融入中国电影

在中国电影中将独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很多导演都做了成功的尝试,这些作品旨在通过中国电影将极富有内涵的中国元素展示在全世界观众面前。西方人也正是通过一部又一部中国电影在逐渐了解中国。在传播中国文化这方面,中国电影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文化的交融从来就是双向的,近年来,中国电影在制作过程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融入西方元素。中国的电影观众也希望通过我们自己制作的电影了解到西方的一些东西,这种观众欣赏口味的变化,已经影响到了一些中国电影的制作理念。在融入西方欣赏口味和电影题材方面,冯小刚导演的《夜宴》就是一个代表作。首先,在演员上,无论是在演员表的排序上,还是在电影海报宣传中,章子怡的名字与形象都十分醒目。之所以这样,冯小刚导演也坦承在演员选择上选用国际知名度高的大牌演员来出演,可以更多吸引西方观众的眼球,更好地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 其次,在题材选择上,《夜宴》被称为“中国版的哈姆雷特”,电影随处都可以捕捉到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影子。但是,这部电影也不是纯粹的将西方的经典题材拿过来直接运用,导演对其进行了许多富于中国特色元素的改编,《夜宴》的基本创作理念就是“中国元素为体,西方题材为用”,走的是悲剧路线,影片始终被一种压抑沉重的气氛所笼罩,让这部大制作、大投入的电影没有一丝的华丽感。用西方经典悲剧题材加以中国元素的成功运用,这是中国电影的创新和突破。《夜宴》所展示的合乎西方悲剧标准的故事情节,极得西方人的认可,为其走向国际电影舞台奠定了基础。

《夜宴》之后,很多导演也在探索国产大片的进一步创作,张艺谋在这方面也做了大胆的尝试。张艺谋开始有意融入一些更现代的元素,以此来增加电影的观赏魅力,《满城尽带黄金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该片演员阵容强大,不仅有在国际电影界享有盛名的中国演员周润发、巩俐,还有华语歌坛的重量级人物周杰伦的加盟。在电影画面上,依然延续了张导的那种极具感染力的电影色彩表现方式,铺天盖地的黄色,为电影的整体气氛做了很好的烘托。此外,在电影场面上也极其宏大,不可胜数的菊花、宏伟的宫殿等都给观者以极大震撼。这部电影采用了国际大片通行的“全球同步”上映的方式,是张艺谋导演在商业大片上的巨大成功,引起了国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四大核心平面媒体对其表现出极大的报道热情,可见中国电影创作的革新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融合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诸多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人们的意愿加以转移和改变。承认差异,是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融合的前提。在差异的基础之上,不同的文化之间需要有理解精神和博大的胸怀,以这种精神和胸怀来化解彼此之间的不解和冲突,中国电影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伯爵夫人》是一部融合中西文化的代表作品,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和英国莫吉安特-艾沃里制片公司联合出品,改编自旅英日本作家石黑一雄(Kazuo lshiguro)同名小说。讲述在1936年至1937年间动荡的上海,美国盲人外交官杰克逊(拉尔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饰演)与一位来自的伯爵夫人索非亚(娜塔莎•理查德森Natasha Richardson饰演)之间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影片除了爱情故事,还夹杂着日本间谍为准备战争进行的阴谋,各路黑帮分子的争斗和各种派别的斗争。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日本人、法国人以及犹太移民在那个年代纷纷登台,有高级会员俱乐部、赛马场、舞厅、酒吧等各种奢华的声色场所,也有各国难民居住的贫民窟以及的乡村风光,更有独具中国特色的事物穿插其中,像裹小脚的女人、抽大烟的瘾君子,等等,影片对这些中国元素做了客观正确的把握。尤值一提的是影片中借鉴一段中国美术片段落,通过一个小女孩把玩西式的万花筒,透过万花筒却看到一个水墨画的世界来表现中西文化的交融。

李安也是这方面电影创作的一个高手,他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系列电影,就注重展示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现状,在中西文化冲撞中开掘人性,生动形象地描写家庭的解构和重组,并在表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差异与隔膜中探讨各种伦理道德关系。以《推手》为例,该片着重描写太极拳高手老朱从中国内地退休后被在美国工作的独子晓生接到纽约家中生活,因语言不通,外出不便,整日在家打拳练功。从事文学创作的洋媳妇玛莎正为思路不畅而苦恼,面对无法沟通的公公更觉压力很大,不时发生矛盾纠葛。老朱星期天到附近的中国学校教太极拳时,认识了丧偶的陈太太,两人彼此都有好感。夹在父亲和妻子之间左右为难的晓生想借此撮合两位老人走到一起,但老朱不想“为老不尊”,因而搬离儿子家到唐人街餐馆打工。在那里又与老板发生冲突,因用中国功夫摔伤打手和警察而被关进警察局。虽然儿子把父亲从警察局接回家里,但家里的矛盾仍无法解决。老朱最终还是搬出去独住,以教授太极拳为生,并和陈太太重逢。影片以中西文化差异和两代人的代沟作为基本矛盾冲突来展开故事情节,风格朴素真挚,内容令人深思。

不仅中国电影融入对于中西文化的思考,探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共生。西方电影在这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功夫熊猫》就是一部代表作品,主角熊猫阿波(Pow)是个爱吃面条的梦想家,整天活在白日梦里。梦想成为传奇的龙战士。除了功夫这一独具中国特色元素外,故事以中国为背景,从景观、布景、服装以致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美术总监Raymond Zibach为此花了8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务求做好动画中每个细节,忠实反映中国特色。这样一部将中国的元素完美地融入西方电影创作的作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影迷的热捧,并在国际影展上屡获殊荣。

四、结 语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和不同是很正常的事情,承认这种差异,进而在差异的基础上将各自文化中精华相通的东西有机融合起来,是人类共同文明发展的大势。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应让人们更直观地看到这种交流和融合的必要和光明前景,对今后中西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共生充满信心和期待。

[参考文献]

[1] 黄鸣.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xx(08).

[2] 周斌.在中西文化冲撞中开掘人性——评李安的“父亲三部曲”系列影片[J].华文文学,20xx(05).

[3] 欧静玉.电影欣赏——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22).

[4] 张霁月.奇观电影背后的文化因素[J].社会科学,20xx(07).

[5] 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彭吉象.影视鉴赏[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 姚汝勇.发掘电影语言的表现潜力[J].电影文学,20xx(16).

[8] 尹鸿,唐建英.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J].当代电影,20xx(06).

[9] 张颐武.张艺谋与全球想象[J].文艺争鸣,20xx(01).

浅析中国电影市场虚浮下的中国电影精神_艺术类论文 第二篇

[摘 要] 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在中国电影市场之下,我们所能感受的电影精神的元素在日渐消融,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肤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中国电影市场虚浮下,到底是经济磨损了电影,还是市场决定了意识。

[关键词] 精神;中国电影;商品价值;电影市场

电影,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而生活,在很多时候给予我们浓厚的创作欲望与灵感,但有些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模式化的负担。中国电影从诞生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各时期的中国电影都呈现出各自的模样。然而,回望我们所能窥见的中国电影市场,每一年层出不穷的各类国产影片充斥着眼球,各色导演也显露神通般的将某些题材叠来折去,仿佛不折腾个十万八千里就对不起中国的电影市场。可当我们在正视中国电影时,依然需要感叹的是中国电影不应该失去一些精神的东西。看电影,有时就像是在看一个时期、一个社会,甚至于说,更像是能触探到一些人文心态的媒介体,你能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市场需求、文艺价值,或多或少的,还能感受到社会群体的心态情感。所以说,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占据的不仅仅是消费空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衍射。可惜的是,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更多人看重的却是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不可否定,电影原本就是作为一种生产体系,一次性文化商品的制作,在影片的商业操作系统中,它便要遵从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操作规则,不能过多地片面地强调主体个人的艺术爱好和追求,相反,倒需要将主体的艺术爱好和追求服从于大众的商业文化的创制规则与要求。然而,这却让我想到了韩小磊先生所提到的当下影视创作中的流俗心态,《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有这样的描述:“流俗心态在其影视创作中呈现为:作品思想的肤浅、粗俗、僵化和老化;对低下的世俗文化需求的曲意迎合;卖力地图解权力话语符号等。”中国电影市场中,这种流俗心态虽不是整体状貌,却仿佛有了一种时代性的趋势,就像一种潜意识中的蔓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影市场除了票房、经济收益,还需要看重些什么?”

有资料显示,20xx年,中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按平均票价30元计算,共计8 700万电影观众。而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票的平均票价是0.1元,全国每年有297亿观影人次,票房收入近30亿元。20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票价上涨300倍,票房却缩水近1/3。平均每人每年的观影次数是0.78次,这个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与美国(平均每人每年5.5次)、韩国(平均每人每年2次)相比,差距实在太大。看电影的人太少,看电影的频率太低,这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 而导致看电影的人太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被观众喜爱和接受的国产电影太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中国电影必须走出“原创疲软、形象匮乏、精神溃疡、侵权盗版”四大困境。而我则认为,这些困境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的电影市场需要摆脱经济利益营造出的虚浮感,打破票房数值所带来的虚假满足空间,中国电影人应该认真反思自己所创作出的电影作品到底能够给观众带来些什么?如何能够从中国本土找到更为值得借鉴和推崇的电影题材。这样的市场能够孕育的是真正的电影,而非那种片面迎合的视觉影像。观众的价值取向,在某些时候也是中国电影目前状况所造就的,所以说市场、电影、观众群体本身就是相互牵引与制约的。时代在变化,观众与市场的需求同样也在变,面对海外各类电影作品的冲击,如若没有对中国电影的远瞻与开拓,中国的电影市场将会停滞不前,甚至盲从。20xx年,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有17部,但是,在超过100亿元的城市票房中,进口影片就占了44.38%的份额。如今,纵观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浮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试想,中国如此庞大的电影市场,在巨资的轰炸之下,竟然找不到几部让观众侧目的好电影,实在是一种讽刺味极重的幽默。我们不难发现票房雾障之下,中国电影匮乏着:精神。

好莱坞电影有他们的商业精神,欧洲电影具有他们的艺术精神,日本电影具有他们的情感精神,香港电影具有地域精神,哪怕是韩国电影都具有他们上进的一种精神。每一个人都是的个体,每一部电影也都是的个体,好莱坞有好莱坞的特色,它似乎更关注人性,它以美国——这样一个全球经济大国的眼光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就像华语电影宣扬民族精神一样。日本电影有日本电影的特色,熟悉日本动漫电影的朋友很容易发现,日本人热衷于宣扬一种坚持,仅从这一点来说,是可贵的。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只是彼此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精神”一词可能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一个词汇,也是在各种报道中使用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汇,然而在我们的环境之中仿佛越是见得到、听得多的词,越是最快地被人遗忘!正因为很多人都遗忘了什么是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才渴望和谐,恐怕现在要牵连到的就不仅仅是电影这一个行当,因为大面积的人群忘却了精神,所以才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琳琅满目的精彩的跟不精彩的社会新闻。庸俗本身并不可怕,相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都属此列,可怕的是以庸俗为美,做着庸俗之事业,却大言不惭地辩称高雅,这就成为恶俗。就拿而言,的终极目的并非宣传品牌,更主要的是构造商品特质和升华品牌精神。电影亦然,即便它仅仅是娱乐产品,快速消费品,也须得拥有些许的精神诉求。一部电影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地具有厚重感,但是它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精神,这些特色和精神让电影饱满,有血有肉,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品味出不同的东西。

布努艾尔曾说过:“电影是表现梦、情绪、本能的最好的工具。”一直以来,电影要顺应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其实也是电影的本质使然,并不单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文化操作。在各门类艺术中,惟有电影能最真实、及时地再现人类现实生活的状貌,能最准确地反馈当下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心理愿望,当代人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存在,电影人的意识与社会职责,让电影理所当然地要关注着社会现实,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人的现状、人的心理及精神的渴求。对大多数人来说,看电影不外乎一个目的:逃避,逃避不完美的现实,逃避缺憾的人生,暂时远离或平淡无奇,或孤独寂寞,或紧张繁忙的生活。逃避分消极和积极两种:沉溺于虚幻的世界的电影属于消极逃避——娱乐,艺术和科幻电影多属于此类;沉浸于一个虚拟现实世界的属于积极逃避。而这个虚拟现实世界又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反映出的,无奈和残酷尽收眼底,沁人心脾,寒彻心扉的现实世界,一种是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出的,使观众在感慨现实的无奈和丑陋的同时经历心灵洗礼和精神升华的现实世界。在众多人看来,如同所有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电影的最高境界是能给人以情绪上的感动和思想上的震撼。电影应该在不断的形式变幻中试图宣扬着精神,一种能给人以某种启示和支撑的精神。例如,“执著”是现实中稀缺的众多精神之一。现代社会节奏太快,现阶段的中国变化太多太大,人们有些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慌忙调集所有的精力来应付。他们不敢再执著,因为不做成本收益的执著太奢侈。在做人上执著意味着受损失,在感情上执著意味着受伤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在小心翼翼,处心积虑地算计后,似乎也总是不一定能做到收支平衡。那种惶惶不安,如履薄冰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太大的代价,虽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他们下意识里其实希望生活中有一种不变的东西指导和支撑。他们希望自己能忠于一个原则,一种理想,或是一个爱人。无奈生命苦短,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每走出一步,都无法再回头。所以我们不敢执著,生怕在坚持的时候会错过很多。于是我们去电影里过这种执著的生活。

在一个商业化的时代,电影业以商品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着速度、规模的膨胀。中国电影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票房新高的同时,也在上演着一幕又一幕这样的荒诞和矛盾——人们已然习惯于以一部电影投入资金的多少、场面是否宏大、有无明星阵容、是否搞笑等作为自己选片的标准。剥去票房神话的外壳,无法掩饰的却是中国电影精神层面体验的不足以及艺术追求的日益堕落。电影把生活中的故事赋予了艺术价值,也再现了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间隙脉络,近10年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大片还是艺术片,都和现实越来越远。中国电影在画面日益精美化的同时,正在失去关注现实的能力。南开大学的周志强教授曾说:“这种景观化的趋势,暗示人们用旅游的方式看电影,不过是看看电影当中的奇异景观,而不关心电影当中的批判精神和文化,这是在市场化之后中国电影可能面临第一次危机。”电影与人的精神生存紧密联系着。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失去精神性的影片,不管它多么华丽炫目,它的商业配方多么精到,它都传不开,留不住,只能是一次性的快餐。精神性的东西绝非虚无缥缈,它与食物和空气一样,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我们活着,就会渴求公正平等,生命不管怎么卑微,都需要尊重;就要表达爱心和爱意,需要在施爱中确立自己的存在;就要叩问人性的复杂,从而呼唤那种纯粹单纯的人生;就要观照个体的生存境遇,抒写内心的不平和愤懑,等等,这些精神性诉求,是一切艺术也包括电影生成的动力和源泉。娱乐即使至死,也无法替代这些精神性问题,更何况,当今人们的精神性问题比以往更尖锐,更突出。谢晋导演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而纵观当下,那些忙着在影院呼风唤雨的导演里,又有几个能够担负得起对时代的反思呢?其实,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审美和精神,流沙河的诗说得好: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人类文化学表明,文化发展不能脱离人的社会生存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思维方式。只有主体在所处的那个待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中,而不是逃避它、流亡出去或拒绝它,才有可能创造出不同于别国、别民族不同于以往历史的文化,电影作为现代新型文化,更是如此。中国电影人需要清醒地正视现实,尊重现实,深刻地认识现实,才会善于同现实相处,善于在文化逆境中发现电影文化、创造电影文化、保护电影文化。不能忘记的是,电影是艺术,更是一种大众文化,电影是一种文化商品,更是一种创作。但愿中国的电影企业和电影人时刻不忘“精神”二字,真正的双赢是社会责任与道义和电影人基业长青两者之间的双赢,这样的双赢更令人尊重。

[参考文献]

[1] 王海龙.人类学电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

[2] 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 [M].:中国电影出版社,20xx.

[3] 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大学出版社,1991.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_艺术类论文 第三篇

[摘 要] 影视是艺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的产物,它综合了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艺术等很多艺术种类,不但是听觉而且还是视觉的艺术。影视音乐伴随影视艺术的出现而出现,它是影视艺术的很重要的表现手法,影视音乐与画面很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展现出影视剧的艺术结构和美学赏析原则。影视音乐是影视艺术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影视艺术语言不可或缺的载体,在影视艺术中有很多种艺术之功能。

[关键词] 影视音乐;艺术功能;影视艺术

影视之中的音乐,是影视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当前所有影视之中,就找不到一部没有音乐的影视剧。很多大获成功的影视剧若没有音乐衬托,它的艺术感染力肯定会大大减弱。影视音乐与影视画面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展现出影视剧的艺术结构与美学赏析原则。影视音乐不但有音乐的共同点,还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对当今民众的社会文化生活有很重要影响,在影视中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此种艺术作用大都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烘托背景氛围

音乐能给影视的部分或者全部创造出某种特殊的氛围基调,进而强化视觉感官功效,强化影视画面之感染力。此种音乐不只是简要反复影视画面的内容,而且全身心地给影视创造某种气氛。此种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对提升影视剧的艺术感染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此种音乐的烘托功能,包含有烘托环境氛围、烘托时代气息、烘托地域色彩、烘托民族特征等方面。

(一) 烘托环境氛围

音乐可给整部影视剧烘托某种整体的环境氛围。比如影片《城南旧事》。该影片通过小英子的眼睛见到社会上的一切来展现20世纪20年代京城南部的社会风貌,表现了作者林海音由这些小事的记忆中引发的一种“离我远去”的忧郁情感与思乡之情感。作曲家吕其明按照这部影片的基调,选取20年代风行一时的校园歌曲《送别》给此部电影音乐做主旋律,且运用不常用的配器,仅仅用了弦乐队与抱笙等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用极其简单明了洗练的音乐语言,给整部电影烘托了某种无比惆怅的依依惜别之情感。音乐也能给影视剧的某一部分烘托创造氛围。给一部电影中的一个场景创造某种特殊环境的氛围:是热闹或是寂静,是繁荣或是极度萧条,是严肃或是四射,等等。

(二) 烘托时代气息

每一时期的音乐,不管是其内容、乐调、表演方式还是风行的乐器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影视音乐可按照影视剧的社会背景,选取当时那个年代的曲子或歌曲当做影视剧的主题音乐。与此同时,也可使用此种音乐为影视剧创造背景氛围,来起到烘托影视剧时代气息的作用。比如,展现中国古代著名水利专家李冰修建都江堰的电影《李冰》,就采用了中国古代名曲《梅花三弄》,很好地表现了一种古时氛围。展现新中国建立之初的电影,经常应用《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等音乐作主旋律。这些音乐都很好地展现了电影的时代印记。

(三) 烘托地域色彩

影视音乐按照影视剧故事所发生的地方,选取极具地方特色的小曲、地方戏曲和曲艺的音乐,就可给影视剧创作烘托出某种地域色彩。电影《红旗谱》由瞿希贤作曲,说的是上世纪30年代河北省淖沱河流域人们反抗地主的斗争故事。音乐就采用了河北地方特色的音乐——河北梆子当做创作素材,凸显板胡、唢呐等极具河北特点的民族乐器,极具慷慨激昂粗犷豪迈的音乐特色,也说明故事发生是在河北一带。至于外国的电影,它们音乐的地方性也特别显著。比如人们熟知的印度、等国的电影,其音乐都具有明显的自己国家的地方特点。

(四)烘托民族特征

影视音乐按照影视剧所展现的各个民族,采用各个民族的音乐,也给影视剧烘托了民族特征。彦克作曲的展现藏族地区翻身当家做主人的电影《农奴》,选取极富藏族民族特征的音乐,由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表演里面的电影主题曲,让电影的藏族地方特征尤为突出。电影中《冰山上的来客》用地区民族歌曲的音乐旋律来创作的主题歌曲,烘托了故事发生地——塔吉克族居住区民族的风土人情。

二、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音乐能通过特殊的方法来展现人类的丰富繁杂的情感世界。音乐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人内在的心灵体会和丰富多变的情感世界。在一部影视剧之中,有时一个场景展现的是人物角色的某种情感:或是高兴、欢乐,或是苦难、伤感,或是恐惧、害怕,或是放松、欢愉等。影视音乐最拿手的就是展示人物角色的内心情感,表现画面上不能直接表达的人物繁杂的心理活动。影视剧借用音乐的目的,是运用音乐强化影视剧的情感色彩,进而达到整部影视剧和人们情感的融合。要有此种作用的音乐,在影视剧中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或是影视画面中音乐,或是影视画面之外音乐;或是歌曲,或是乐曲。

(一)用影视画面中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现

电影《甲午风云》里邓世昌用其弹奏的中国古典名曲《十面埋伏》来发泄内心的愤慨之情,这是影视音乐这种用声抒感的典型例子。这部分慷慨激昂悲壮的琵琶名曲,用影视画面中音乐的表现形式抒发了主人公内心悲壮的情感,展现了邓世昌对国家危亡的担忧以及誓死和入侵者进行战斗的无畏之气概。

(二)用影视画面之外音乐的表现形式展现

电影《红高粱》里贴窗户花那部分:酿酒坊的当家人、身患麻风的李掌柜死了以后,九儿和伙计们将李大头使用过的东西全部烧掉埋掉,还用高粱酒往地上连续泼了三次,来去火消毒。九儿将她的住所也再次刷新一遍,所盖被褥换新的。这时电影画面上,上身穿红衣服的九儿在新换的窗户上小心地贴着漂亮的窗花,脸上露出从没有过的欢愉,好似这次才做了一回新娘。烘托这个画面的音乐,是一小段温柔、优美动听而又含蓄的唢呐小曲,这部分画外音乐给这个场景烘托了一种欢愉、祥和的氛围。

三、连续的电影镜头

在影视剧中,音乐有的时候犹如一个链条,将很多散开的、跳跃的影视镜头连接在一起,这乃是人们说的音乐的链接作用。因为一部影视剧的时间不长,若将那些较短的镜头都仔细地讲述清楚,需要太多的篇幅。然而音乐是不会多占据空间的,音乐将这么多看起来没有联系的镜头链接起来,让它们变成一个整体,这是影视音乐独特魅力的地方。比如在电影《凤凰琴》里“升旗”一场景就由十多个不同镜头构成:里面有全景镜头在校长带领下升国旗;有中景镜头两位教师吹口琴、吹笛子,校长手拉升旗绳;还有其中全景镜头王老师在学生们的后面仰望升起的五星红旗;有个五星红旗飘扬的特写镜头等。编导在这时运用笛子、口琴奏响国歌,让十几个不一样镜头有机融合在一起,这个设计极其巧妙、特别真实,效果也特别好。音乐在这里起的链接作用尤为显著。

四、发挥影视评价的作用

发挥影视音乐的评价作用,比如称颂、同情、痛诉、悼念等作用。在影视中尽管有的时候能运用像戏剧旁白的画面之外的音乐形式作评价,可此种方式若使用不当就会出现生硬之感,然而用音乐来评价则是很好的方法。音乐在时间的行进中对人们的听觉起作用,当人们全神贯注欣赏画面上展现的人和事时,音乐的评价作用也许不会被人们感觉到,可恰好是这没被感知的音乐,增强了画面的感官效果,给人们极强感染力。电影《血战台儿庄》结尾时,中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战胜敌人,消灭了大量日本人,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时,有一幕让观众肃然起敬的场景:城墙上都是战死的中队的尸体,有的躺着,有的挂在墙上,但被战火烧烂的中国旗帜依然飘扬在城上;在墙下却到处都是日军的尸体,衬托这庄严、悲壮的场景,是让人感动且倍感亲切的音乐,声音有点弱的小号多次吹出《义勇军进行曲》的动因:音乐是在赞颂的角度,称颂中国老百姓无畏牺牲,奋勇打击日本的勇敢的民族精神;正是中队在这场战役中用他们血肉之躯挡住了日本侵略者,构筑坚固的钢铁长城。看到这种庄严、悲壮的场景,观众很难用言语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而这时用的音乐却远胜言语。

五、进一步深化影视主题

每部影视剧都有其要展现的主题。比如电影《血战台儿庄》展现的是中国反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奋勇杀敌之精神;电影《留村察看》展现的却是新社会中国党员不计个人得与失,带领穷困地区人们摆脱穷苦的较高思想品位。影视剧中的所有艺术素材,比如导演、表演、摄影、美工等都跟随主题思想在施展各自不一样的作用。影视音乐则运用音乐这一形式为深化影视的主题思想发挥它特有的功能。在很多中国的影视音乐里,很多都采用 “主题歌曲”来总结一部影视剧主题思想。著名音乐家聂耳、冼星海等人在30年代就创作了很多电影歌曲,比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中华共和国成立之后,又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电影歌曲,比如《送战友》等,这些歌曲和电影内容密切融合为一体,有凸显电影主题的功效。

影视歌曲不但有能进一步深化影视剧主题的功用,影视乐曲一样能有相同功用,且比采用歌曲的机会多。此种用来表达影视主题、概括影视剧主要情感或描绘主角个性的乐曲,一般叫做主题音乐。主题音乐是影视剧音乐的中心,是整部片子音乐向前发展的根本。在一部影视剧中,常常在最重要的时候,运用主题音乐对故事情节或人物角色作烘托和渲染,进而起到进一步深化影视剧主题的功用。电影《人到中年》的插曲,对进一步深化电影的主题有催化剂之功效。优美动听的电影音乐,形象地描绘了女主角对未来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人生的坚毅的信念,凸显了这些知识分子们“地位卑不忘记忧国忧民”的高尚人格魅力。这部电影音乐用弦乐主旋律,它所展现的使人震撼的无穷的艺术魅力,让人们深受感动,因此它也成为我国影视音乐史上的典范之作。与此同时,因为主题音乐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让整部电影的音乐更趋于统一,并且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总而言之,影视音乐是影视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有音乐的所有共性,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性,是影视艺术语言之中必不可少的有效载体。伴随影视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导演和作曲家的一同努力和推动下,影视音乐的展现手段更加多种多样,手法一直在推陈出新,在影视剧中发挥愈发宽广和全方面的艺术之功能。

[参考文献]

[1] 高健,孙湘明.系统艺术概论[M].:中国文史出版社,20xx.

[2] 许桐君.电影导演的表演艺术[M].:中国电影出版社,20xx.

[3] 陈璐.“我是电影”——告诉你“我”看到的世界[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社,20xx.

[4] 张狂.跟着电影去旅行[M].:中国画报出版社,20xx.

论文化视野下中西方电影的差异_艺术类论文 第四篇

摘要 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 中西电影 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 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同时,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就验证了“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强者拯救自己,伟人拯救他人。安迪给其他狱友带来希望,也拯救了他们。

2 佛教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佛教教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把灵魂从肉体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是引导众生从痛苦走向快乐。佛教的创立者并不是命运或灾难的创造者,而是引导众生寻求祝福、避免灾难。命运与灾难源于因果循环,与个人的前世今生有关。每个人的想法无论是否付诸行动,都将在脑中留下印记。一个人的言行也将在他人心中留下印记。这些印象无论好坏,都将累积并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即所谓的业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无处可逃,无佛可救。

佛教提供了“因果报应”的叙事模式。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主要采取佛家的因果报应叙事模式,而以曹禺先生的现代剧改编的电影《雷雨》也处处可见佛教意蕴。在第一幕鲁大海刚到周就对四凤说:“刚才我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花园里躺着,脸色发白,闭着眼睛,像是要死的样子,听说这就是周家的大少爷,我们董事长的儿子。啊,报应,报应。”第二幕中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后,侍萍说:“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侍萍得知周萍与四凤之间的关系之后,沉痛地说:“这怪你妈太糊涂了,我早该想到的。可是谁料得到就会有这种事,偏偏又叫我的孩子碰着呢?妈的命苦,可你们的命……”当得知四凤已怀有周萍的孩子时,侍萍痛苦地说道:“啊!天知道谁犯了罪,谁造的这种孽!他们都是可怜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天哪,如果要罚,也罚在我一个人身上。罪孽是我造的,苦也就当我一个人尝。”因果报应的思想观念在剧中人物身上很容易显现。

浅析中国电视电影艺术的个性化创作_艺术类论文 第五篇

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随着影视合流的不断深化和自身艺术技术的进步,退渐脱颖为一种具有美学特征的新艺术样式和重要的电影产业。在电视电影依靠电视媒介不断扩展影视艺术空间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电视电影自身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发展,更好的繁荣和发展电视电影事业。

[关键词]电视电影;个性化;创作

1996年电影频道正式开播,1998年参照国外电视台为电视播出拍摄电影的经验启动电视电影的拍摄,十年来电视电影已经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人们已经习惯了打开电视看电影的娱乐方式。吴贻弓:“夫‘电视电影’者,顾名思义,就立意、创作、摄制、传播乃至接受诸端而言,既有别于多集电视,亦另类于影院电影。”电影追求以大投资制造视听奇观;电视剧以长篇幅来展现阔大壮观的历史或者细腻感人的家庭故事。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随着影视合流的不断深化和自身艺术技术的进步,逐渐脱颖为一种具有美学特征的新艺术样式和重要的电影产业。在电视电影依靠电视媒介不断扩展影视艺术空间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电视电影自身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更好的繁荣和发展电视电影事业。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去现阶段电视电影的个性化创作。

一、利用热点题材、新闻题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

十年来,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电视电影,以其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迅速反映生活,给观众带来最鲜活的感动,形成了电视电影自身的创作特点。截止至20xx年底,电视电影产量达1108部。现实生活题材占81%,革命历史题材占4.5%,古装武侠等占12%,其他占2.5%。许多作品取得良好的收视成绩:收视率超过2%的有三百三十多部次,其中现实题材一百五十多部次。

在电视机前,人们身处家庭环境却有切实的自我意识和现实感,完全不同于身处影院中的那种暂时遗忘自我的状态。由此,我以为电视电影的独特意境需要更多来自日常生活实况,来自大众关注和思考的社会现象,包括相当宽泛的世界范围的现实社会动向和人类相通的情感。因为普通观众喜欢看这些现实题材的电视电影,他希望从电视电影当中找到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写照,找到对当下情感的一种需求和体验。

作为电视媒体,电视节目主要以真实性、及时性吸引观众;只有利用新闻题材或热点问题才能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使得电视电影能够更好的发展。它以小投资、短周期,精制作为生产方式,保证这类题材的时效性以及一定人群的收视率。无论电影还是电视系列剧对于新闻纪实性作品的创作相对于电视电影创作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电视电影要以现实题材和纪实性风格取胜,记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接近大众的生活,侧重对情感的细腻表现增强文艺类型的吸引力;改编真实案例,追求逼真、恐怖、纪实、,兼有打斗场面。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惊险性,注重故事性、细节表现和叙事张力。通过不同领域现实题材电视电影的创作,这些作品涵盖了农村、工业、军旅、城乡文化等多个领域,叙述或平缓或急促、或轻盈或厚重,与中国观众的审美实现了对接,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二、塑造富有魅力的人物提升艺术价值

塑造有魅力、有价值、有生活的人物,反映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是电视电影发挥其独特美学特质和个性化创作的重要手段。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内容去塑造富有魅力的人物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也符合为最广泛的大众拍电影的创作需要。电视电影在创作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努力提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使得每个人物都能够鲜活的生活在特定的故事情节之中,作品中的人物应当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鲜明的唯一,让大众沉浸在主人公的故事世界之中的同时,更受他们经历的感动、对生活的感怀,对人格魅力的吸引,制作更多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以生动可感的人物和现实深刻体验传达出创作者对现实的独特理解。影片《金牌工人》中全国劳模徐振国的现代工人气质以及新时期改革者常局长的远见。《督察队长》中的督察队长沈泉和刑侦队长朱豪是观众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新警察形象,有很强的职业素养,也和普通人一样遭受着生活实实在在的压力。《天籁》中的新“草原姐妹”央金和她的同学根嘎、扎西,还有那影响着藏区生活、忠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天籁之音拉姆。

电视电影更多地选择现实题材,选择小人物、普通人作为主人公,也是由电视电影低成本所决定的。如李迅所讲,低成本既是一种限定,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就是面对当下中国的观众,满足当下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这种可能性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三、依靠完美的叙事增加可看性

电视电影在将电视媒介与电影相结合后产生了新的特质,即在媒介和内容结合后形成了新的艺术定位和审美品格。相对于电影而言电视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小”的,不会像电影那样依靠视听奇观来达到震撼的效果,走超现实主义的路线,但这种“小”只是指电视电影所描述的故事是日常化的。题材贴近现实,而不是像电影那样给人创造的是幻化的世界,除了本身就是魔幻题材的影片之外,其他题材的处理也都是非日常生活化的。但也不能像电视剧那样用很长的篇幅来展现阔大壮观的历史或者细腻感人的家庭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电视电影所讲述的“小”故事更加凝练,情节更具有吸引力,表现自己的独特审美特质。所以要想吸引电视屏幕前的观众就必须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故事结构、戏剧冲突、风格化的表演来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并深化故事的主题。如影片《十八个手印》影片构思巧妙、影像完整大气、对白精彩,利用不同叙事线索的铺陈与推动,将那个风雨欲来的特定历史时刻完整准确的定格于荧屏。《生死抉择》、《横空出世》利用剧烈的情节冲突,在矛盾和斗争中展示丰富的人物性格。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论文化差异性与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策略_艺术类论文 第六篇

[摘 要] 电影是大众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英文电影如何翻译字幕对它的传播起着关键的作用。把极富西方文化特色内蕴的语言进行恰当有效地翻译,会增强英文电影的感染力。特别是影片呈现的文化信息,只有通过准确翻译才能赢得观众的厚爱。为此,需要探讨具体有效的翻译方法,才能让英文电影更具有文化的内涵。本文在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以英文影片《阿凡达》(Avatar)为个案探讨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策以及具体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字幕翻译 ;英文电影 ;策略

电影是承载大众文化的重要方式,是浓缩了的现实生活,起着沟通文化的作用,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习俗惯例、人文地理等种种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字幕的翻译中,如何把影片中极富西方文化特色内蕴的语言进行恰当的翻译,需要探讨具体有效的翻译方法。在影片中呈现的文化信息,如何准确翻译是决定影片能否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字幕翻译

字幕翻译就是指在影片中,把源语的口头对话以共时的方式译为目的语,通常位于屏幕下方。如何理解表达翻译出影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重要,因为,在欧洲电影字幕翻译中必须充分考虑文化差异、语言的风格要和口语一致等。(Carroll,20xx)由于中英文化之间有着太多的差异,在字幕翻译中,需要选择恰当的翻译对策来处理字幕中出现的负载文化内蕴的言语,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最好的方法实现源语效果的最大化。通过实践翻译总结了以下四种翻译中文字幕的翻译对策。

1异化:直接把源语中的文化意象转移过来或者用音译法处理。这种策略可以保持源语文化中的原汁原味。

2归化:原文中有些文化词移植过来难以理解或者会有歧义,就可以采用归化处理法。当源语的文化内涵用目的语的表达方式表达时,源语传递的信息内涵不发生改变,也就实现了功能意义上的对等。

3解释:源语的富含文化背景的词语,需要对其进行阐释说明才能为目的语观众理解。

4省略:源语中有些信息过于冗长拖沓,影响观众欣赏影片的声像,干脆省略掉。采取这一策略,前提是不能影响观众对影片理解的连贯性。

二、翻译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具体方法

《阿凡达》(Avatar)是一部关于环保的英文影片,影片背景是美国本土的环境;此外,为了服务环保的主题,导演卡梅隆在这部影片中加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导演自己创造了纳美人专用的语言和文化;加上大量的俗语俚语的使用。这三方面使得影片中文字幕的翻译难上加难。下面就以此影片为个案,在翻译策略的指导下,笔者探讨了几种具体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

直译就是只把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完整不动移植到目的语中,不改变源语的意象,以便使目的语观众充分领略异国的风味。

例1:在主控室,奥古斯汀教授第一次见到杰克•萨利,一番对话后了解到他以前根本没有接触过科学实验,现在居然要成为阿凡达,非常气愤,立马去找帕克算账,边走边说:

Grace:Im gonna kick his corporal butt.

译文:要去踢烂他的!

直译的这句话,气急败坏的语气突出了奥古斯汀教授作为科学家的原则性,使她的急脾气性格跃然眼前。

作为影片的注解,用这种方法翻译字幕,具有最佳的效果。电影是一种文化交流的媒介,异化的处理方式能起到更好的交流目的。

(二)意译

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对于目的语和源语来说,有些时候,同一个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矛盾。比如中国人对狗不是很有好感,经常含有贬斥鄙视的含义,所以把那些跟着领导点头哈腰、鞍前马后跑的人叫做“狗腿子”,厌恶两个人或者两个帮派之间互相争斗逞强,就叫他们“狗咬狗”;相反,在西方,人们对狗喜爱有加,视狗为自己的朋友。如果有人对你说“You are my dog!”不要误会他骂你,他是表达对你的友好; 如果你遇到好事,他会对你说:“You are lucky dog!”

在影片中大量的成语、俚语、习语独具意味,可以采用功能对等的词来翻译解读,不仅使目的语观众理解,而且也有同样的联想效果。

例2:One man: Check this out the man.Meals-on-wheels.

原译文:老兄,看,还有人坐轮椅哟!

meals-on-wheels指“送饭到户服务,通常指妇女自愿组织为老弱病残提供的服务的一种方式”。这句话本意是指那位长官认为杰克•萨利是后勤供给人员,是对杰克•萨利身份的误解表达,而不是陈述“他是坐轮椅的队员”这个事实。所以,不能照字面翻译成“有人坐轮椅”。汉语没有这种“由妇女自愿组织为老弱病残提供的送饭到户服务”,如此意译,会让目的语观众不知所云。因此最好采取意译翻译成:“看,后勤人员都来了!”显然,这样翻译缺少了原文幽默的味道。

(三)替换

替换的使用是因为有过大的文化差异存在于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如果直译的话会给目的语观众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影响观看效果,所以就采取相似的表达来代替源语。

比如在影片中,Easy boy.! You are lucky swine! Blue monkey! 这些用来称呼杰克的俚语充满幽默生动性,但是却无法在汉语里找到同样的一致的表达方式,就只能用替代成另外一种称呼,可以分别翻译成:好小子,你这幸运的东西,忧郁的小顽童。

这样翻译效果一样,基本传达了源语的调侃的风趣。在电影中,大量的这些口头俚语通过替换的方法也能产生幽默效果或者更符合口语表达习惯。

(四)诠释

对于英汉语文化的差异来说,有些时候会出现词汇空缺,对于这一类负载的文化词汇,找不到可以替换的对应词,又因为所负载的复杂内含,若非进行解释不能被目的语观众明白。所以,只能结合语境,通过说明,阐释出文化内涵以便清除理解的绊脚石。

例3:We call this tree “Utral Aymokriy”.我们叫这棵树愿望树。这种树名字是导演卡梅隆自己创造的,专属于纳美人语言文化。如果用直译就只能用音译或者用英文表达,这些方式会让观众花更多的时间对字幕进行解码,从而分散对影片的注意力。

例4:奈蒂莉让杰克选择自己的飞龙时,杰克•萨利(Jake Sully) 问奈蒂莉他如何知道飞龙选择了他,奈蒂莉的回答是

Neytiri: He will try to kill you.

原译文:它会拼命挣扎。

这句话奈蒂莉的意思是他会想杀死你。注意,这儿奈蒂莉用的是“他”而不是“它”,这个细节也强调了纳美人对自然生物的尊重。奈蒂莉这么说是在表达驯服飞龙的危险和纳美人的生存状态。然后杰克说“outstanding”很好。这里表现的是杰克的勇敢和无奈交加的复杂情绪。如果译成了“它会拼命挣扎”,可以说完全偏离了原来的意思和导演要传达的文化主题。建议译成“他会想杀死你”。

例5:在杰克和他的队员准备去“潘多拉”星上去收集情报之前,夸奇上校给他的队员介绍纳美人时说:

Quaritch:They are very hard to kill.

原译文:他们是冷血杀手。

前面说这些土著人的骨骼是碳化纤维加强过的,后面说They are very hard to kill,意思是说很难杀死他们。翻译成“他们是冷血杀手”,感觉跟原文不搭边。观众会感到莫名其妙,甚至会误解影片要传达的信息,会认为这些土著人很残忍,不可理喻,而实际上,“土著人”在影片中是“在地球遭到环境破坏之前人类社会最原始最自然的状态下生活着的人类祖先”的“化身”。这样翻译完全背离了主题,脱离了语境。所以建议翻译成“很难杀死他们”。

用这种方法时,必须注意的是,字幕翻译不能影响观众观赏影像的乐趣,解释说明的篇幅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字幕翻译的译者要把握好尺寸。

(五)省略

对于源语中难以理解的专有名词、特殊用语,选择省略是最好的方法。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卡梅隆不仅仅把“一个武士身处外星世界,战胜环境带来的身体上的挑战,面对种种的恐惧去征服、开发、融合”的主题表达出来,同时也表达出一种对大公司的警惕和反感,《阿凡达》里的RDA(资源发展管理)公司对“潘多拉”星进行了掠夺式的开采,并派出保安部队“Troopers of Sector”来原住民的反抗……为了准确表达这一文化主题,卡梅隆甚至为影片中的纳美人研究发展了整套文化和语言:“我把潘多拉星上的土著民族设定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水准,他们用箭狩猎,他们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

例6:Our guys call it a Great Leonopteryx.我们的族人称它是伟大的巨灵鸟。

例7:the richest Unobtani deposit within 200 clicks in any direction.方圆200里外,最富足的矿藏上。

例8:its thEir most sacred place,Aybetraya Ramnnam,这是他们最神圣的地方。

在这四句中出现的Leonopteryx ,Unobtani ,Aybetraya Ramnnam以及Omaticaya都是导演创造出来的专有名词,分别指的是一种巨型鸟、一座非常富足的矿藏的名字、一个绝对神圣地方的名字以及纳美人的族名,这些专业专有名词翻译起来非常困难,又与影片的观看主题关系不大,所以最好的处理方式是省略。

三、结 语

不同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翻译者对于文本,要考虑文化的差异,在英文电影中,有生态文化方面、物质文化方面、社会文化方面和宗教、语言文化方面的不同,对于译者来说,要确定合适的翻译对策,诸如归化、异化、解释和省略,在这种翻译对策的指导下,可以针对不同的文化用语,使用语境,选择相应的翻译方法。在翻译字幕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字幕的特点。目前,市面上发行的影片字幕翻译的质量不高,笔者希望文中提出关于字幕翻译的建议能给译者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 Dries J.Dubbing and Subtitling: Guidelines for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M].Manchester: The European Institute for the Media,1995: 28.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xx:341.

[3] 纪可,代冰.影视字幕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和方法[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22.

爵士乐在我国通俗歌曲中的运用_艺术类论文 第七篇

爵士乐在俗歌曲中的运用是极为普遍的,在我国也同样如此。本文仅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爵士乐(Jazz)源于美国黑间音乐,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新奥尔良。它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流行音乐。爵士乐主要有两种类型:布鲁斯(Bluess)和拉格泰姆(RagEime)。

布鲁斯又称蓝调音乐,是在美国黑人灵歌与劳动歌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爵士乐的主要成分。布鲁斯在英文中是忧郁、悲愤、苦闷的意思。布鲁斯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在大调音阶上降低第三音级和第七音级,有时还降低第五音级。这些降半音的音符具有小调色彩。除此之外,纯五声音阶在布鲁斯音乐中也是经常使用的。速度一般比较慢,常常以4/4节拍为主,但也有2/4节拍的,多用各种不同的切分节奏。布鲁斯的伴奏乐器最初只是吉他,后来逐渐加进了其他乐器。

拉格泰姆没有歌词,只是用于舞蹈的伴奏。过去一般都是用钢琴来演奏。其主要特点是:左手有规则的每一小节都均匀地排列着四个八分音符,分为两组,每组有两个八分音符 ×× ×× 。第一个八分音符通常是的根音或低音,第二个八分音符为较完整的,因而形成了循环反复的低音进行,充满不规则的强音切分节奏。拉格泰姆通常使用2/4节拍,速度较快,气氛热烈。

目前,我国通俗歌曲在吸收运用爵士音乐上,大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吸收灵歌的对比手法

灵歌,是黑人送葬时所唱的歌曲,它是布鲁斯音乐中的一部分。曲调较为自由,节奏富于变化,常常出现断声、气声、哭泣声、喊叫声、声等,以及似说非说、似唱非唱等特点。在我国有许多通俗歌曲借鉴吸收了这种形式,并创作出大量成功之作。如:《心的祈祷》《让我再看你一眼》《寂寞让我如此美丽》《离不开你》等经典歌曲。其中,《离不开你》是一首优秀的通俗歌曲,较好地运用了灵歌的手法。它的音乐语言集中,节奏运用自如,是单二部曲式结构(即A、B两段体)。A段音乐是从较低的音域以平静、述说般的情绪吟唱开始的,并根据歌词的内容,字音的变化发展规律,使旋律具有亲切、自然、叙述性强等特点。在A段还没完全结束时,引进了B段的出现,使A与B一气呵成,这是灵歌中的一大特点。A段结束在小字二组的“2”音上,接着出现,显得十分激动人心,B段的出现使歌曲更好地渲染了,全曲的音域在两个八度之间,曲调构成了四个小分句,节奏拉宽,前后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对比、旋律对比、音高对比和强弱对比等,充分表现了对爱人发自内心深处的倾诉和思念之情。

二、蓝调音符的运用

有一种叫做蓝调音符的音,如:b3 b5 b7等,在布鲁斯音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蓝调音符可以使歌曲听起来很富于爵士味道。在通俗歌曲中,为了加强旋律的色彩,有时出现蓝调音符,这种音符的出现给歌曲的旋律带来新鲜之感。如:《一九九七永恒的爱》在歌曲的头一句就降低了第三级音(b3),由于降半音的出现,使旋律更加细腻深情。但这种变化音的出现不宜太多,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才好。

三、吸收布鲁斯、拉格泰姆的节奏

通俗歌曲的节奏变化是非常多样的,也是极其重要的。节奏自由多变是通俗歌曲的又一特点。在歌曲中,切分音节奏及跨小节连线音和符点音符的反复出现,使节奏变得复杂而更富于动感。这些节奏的运用是受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影响。如:拉格泰姆之王乔普林的《枫树叶拉格泰姆》。在这段乐曲中可以看到,切分音节奏占有重要位置。在歌曲中相同固定的节奏型反复也是常用的。其目的是为了加深印象。如:《糊涂的爱》。

四、借鉴布鲁斯歌曲中的演唱技巧

通俗歌曲在演唱上,借鉴了许多布鲁斯歌曲的演唱技巧,如:气声、断声、假声、、喊叫等。这些技巧对通俗歌曲的演唱奠定了基础。当然,这些技巧的处理,必须从歌曲的实际内容出发,尤其应注意与歌词的结合要自然贴切,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与歌曲达到完美统一。

即兴演唱,也是通俗歌曲中常见的一种手法,而这种即兴性意味着一种高超的技艺和表现力,这一点和我国的戏曲、曲艺音乐十分相似。通常,在歌曲的段落中最为常见。即兴演唱基本上是根据旋律、节奏、调式等特点进行二度创作,也有人称之为“飞”(即唱飞了),一般都是唱一句或一段,常在歌曲结尾部分出现,这种演唱能给歌曲带来耳目一新之感。

有的歌曲还运用蓝调音符作为装饰音,来装点旋律,这一般都是用气声来演唱,使得歌曲听起来沾点爵士味,如:丁薇演唱的《在水中》等。

五、吸收爵士乐中的一些伴奏手法

在通俗歌曲中,吸收采用爵士音乐伴奏的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助奏乐句”。这是指演唱者在演唱中休止处,由乐队来加以补充,一般常用钢琴、吉他、萨克斯乐器等。(2)和声的运用。在通俗歌曲中经常采用爵士乐常用的,来作为色彩和声,如六、九、减七、增三。(3)乐器的使用。有爵士鼓、爵士风琴、萨克斯和小号等。这些乐器在通俗歌曲中也是主要乐器之一,只是在演奏方面没有那么复杂而已。

总之,运用和吸收爵士音乐,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的通俗歌曲,有着重大的意义。

民族音乐在音乐市场的传承思考_艺术类论文 第八篇

摘要:民族音乐经历了数千年的浩瀚历史,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智慧的集聚和民族精神的表达。迈入新世纪,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实现中国音乐市场百川归海的形势对中国民族音乐提出了挑战,民族音乐空间变得狭小,民族音乐在音乐市场的传承问题显得至关重要。文章从重视民族音乐在市场中的宣传和推广;民族音乐的自我创新;学校民族音乐教育重要性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寻求民族音乐传承道路。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市场;传承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珍贵的艺术价值。中国民族音乐是世界最早萌发音乐文化的国家之一,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就有关于音乐活动的记载。中国民族音乐对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地区音乐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民族音乐经历了数千年的浩瀚历史,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的互相交融、共同发展,具有鲜明民族个性、集聚中华各民族艺术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折射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迈入新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种有形商品与无形商品的流通达到了最大限度的自由。中国音乐市场也一同对外开放,百川归海的形势对中国民族音乐来说是一种挑战。民族音乐在新世纪的传承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多元的世界各民族音乐开始涌入国内的音乐市场。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推进,改变着人们的审美习惯、娱乐方式和人文生态环境。我国的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逐步狭小。中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如同浩瀚的海洋,至今已收集在册的民歌约30万首,民间乐器:200余种,乐种约100多个,是一切音乐文化的根源和基础。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中国大众开始接触和熟悉多元的音乐艺术内容和形式,人们更倾向于贴近大众现实生活,满足大众精神的寄托音乐。在这种情况下民族音乐正遭受“边缘化”的困境。

在经济学中,人类劳动创造满足人类某种需求,并通过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的物品称之为商品。音乐无论是声乐音乐还是器乐音乐,都是经过人的演唱与演奏而产生有一定规律的乐音。音乐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反射到人的心理和思想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市场经济中,音乐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现了其商品属性。因此,从市场经济观念出发,音乐也是一种以艺术商品的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的。进入新世纪,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民族音乐如何在音乐市场中攻城略地,让广大的受众所接受和认可显得至关重要。在音乐市场中平民化和大众化特点的音乐能让大众找到表达自己情感的音乐语言,必然成为追捧的对象。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受众群体具备一定审美思想和音乐素养,对人的精神与审美的提升启迪作用更强。从目前的状况看,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巨变,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介的普及,民族音乐被现代媒体引领的娱乐文化所掩埋,年轻的一代从审美理念上发生转变,民族音乐甚至不为年轻一代所知。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媒体为了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往往削减其对音乐艺术性的要求,当对商业效应的追求大过对社会效应追求时中国音乐市场很容易成为消费性倾销的大市场。随着开放的中国音乐市场中被大众认知的音乐艺术形态越来越多,被追捧的流行音乐、通俗歌曲、漂洋过海的西洋音乐、原创网络歌曲等等开始占据中国音乐市场的较大空间,这种转变在无形当中促使许多传统民族音乐失去了受众。中国民族音乐如何适应音乐市场的变化,进行自我营销推广让更多的大众了解和喜爱民族音乐是目前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重视民族音乐在市场的宣传和推广。

1 借助媒体的传扬。中国民族音乐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现代社会媒体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深刻,民族音乐需要借助媒体的传扬,为更多的人接受和认可。例如利用电视传媒在民族音乐这一大众艺术的普及与教育上发挥作用。具体可以结合民族音乐历史上音乐发展的路径内容,联系当时的、经济、文化等特定的历史背景,以讲授结合的方式做出很有意思的节目。民族音乐给人以纯朴自然,发自肺腑的感受,很多年轻一代却未能感受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针对互相网络,民族音乐可以开辟具有互动体验的民族音乐网络频道,让更多的年轻一代了解和接受民族音乐,并且能及时与受众群体进行互动交流,让音乐的沟通更加有效,使民族音乐更为生动和亲近大众。

2 制定营销策略。民族音乐具备音乐艺术品的核心价值能够使人通过音乐满足精神和心理上的需要,但对音乐艺术品的形式和潜在的音乐艺术品却不太关注。而后者是音乐艺术品的核心价值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任何音乐艺术品进入音乐市场都需要音乐作品风格形式与表演者外形,CD的包装商标、舞台活动宣传的形式等与实质内容协调统一,并且努力寻求更加完善的外在形式增加对受众群体的吸引作用。民族音乐在形式上的重视是很重要的一环,形象化、艺术化的创意和主题,以及音乐艺术品包装、造型、设计等音乐市场营销策划及宣传推广能够帮助民族音乐更快的体现其核心价值被人们熟悉和喜爱。例如,“印象刘三姐”、“云南印象”、“丽水金沙”、“纳西古乐”、“仿唐乐舞”等都是音乐艺术价值和社会效应完美的集中体现。

3 加强民乐与大众的“对话”。民族音乐可以和流行音乐一样走进校园,最直接的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青年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民族音乐也可以在社区举办“雅俗共赏”的社区音乐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民族音乐,拉近民族音乐与大众的距离,从而开拓民族音乐的传承平台。民族音乐不能局限在少数艺术专业的专家和艺术专业院校的学生,应该更广泛的吸收民间的精粹,使大众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二、创新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在新世纪需要一种新的面貌,这也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是个继承优秀传统,吸收新的音乐内容和形式,创造出更多优秀作品得到大众的认可的过程。常见的民歌新唱在推陈出新的过程中,保留了民族音乐的特点,“出奇”而不“出怪”能给大众带来高雅兴趣是值得肯定的。不仅在民乐内容上,在形式和演出方式上的创新也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清新感受,“女子十二乐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女子十二乐坊”在音乐的形式和演出的方式上大胆创新,是民族音乐与现代审美的撞击与创新,这样的方式能够满足受众群体的多层面性,增加了民族音乐固定的受众群。适当的创新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创造可能性,创新能够为民族音乐注入活力增加民族音乐的受众群体,同时起到宣传民族音乐文化的效果。

三、重视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作用。

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的影响是独一无二。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可分割。学校音乐教育能培养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尊重和热爱,使青少年产生对民族音乐认同中心作用,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核心阵地。重视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基础作用,长期坚持对青少年的音乐教育,民族音乐艺术才能润物细无声的进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人人都能接触音乐,感受民族音乐文化,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谢霜.关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思考.[J].艺术广角.200 8年3月

[2]龙文波.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路径探析[l]大众文艺(理论).20xx年第14期

[3]欧雨近现代中国民族音乐研究发展概况与展望[J]音乐探索20xx年第4期

[4]周洪雷音乐市场营销及案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xx年

我国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相互关系_艺术类论文 第九篇

民歌因素与流行音乐相结合已有一段历史。纵观中国流行音乐歌坛,第一高峰时期的“西北风”,其音乐风格便是民歌风。随着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的流传,整个中国都刮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黄土高坡》《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处传唱、家喻户晓。而邓丽君演唱的大多也是以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如《小城故事》《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给了音乐制作人很多启示。如果说这些都还是一种追求所谓流行、纯粹为获得某种利益的思想使然的话,那么“北方歌王”腾格尔一直坚持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扎根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从而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国流行乐坛拥有一席之地。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与电声乐队的完美合作;还有离我们最近的,在20xx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非常惹眼的那首蒙古族民谣《吉祥三宝》等等无一不说明:中国民族音乐正在逐渐完成一次新的质变,而流行音乐也正在积极地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当代的音乐文化必然带有当代特征,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的需要而变化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创造,一种不脱离民族传统并以现代生活为根本的创造。

曾经说过“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第十一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在南宁举行,许多外国音乐人也来到南宁,来听我们的民歌。我国著名歌手韩红,音乐制作人臧天朔以及因翻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等经典民歌而走红的斯琴格日乐也来到南宁。按他们的话说就是“非常非常得好”,可以在南宁的歌海里好好充电。看得出民族音乐元素越来越被流行歌手所重视,正如他们所说“尊重原创风格的改变,附以当今年轻人所接受的音乐形式,不仅能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并喜爱古老民歌,也是传统民歌古老生命力的一种延续。”反过来说,对流行音乐的创作也是一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我国古老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中国民族音乐语言能够最为准确地反映中国人的思维状态,中国的流行音乐只有扎根在本民族的音乐土壤里才能获得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其原因就是民歌来源于大众,来源于群众之中,不管它如何改变、发展,其最基本的音调仍是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的,它是扎根于我们心中的代表中华民族最本源的乐音。

当代社会,全球的正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而经济也日益趋于全球一体化。在对待特殊的音乐文化方面,持开放性文化心态的人们坚持的是一种融合的方向,却不可能使音乐的内在完全一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同需求使得各种音乐形态的并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白领阶层喜欢在工作之余静坐在钢琴酒吧欣赏爵士、蓝调;年轻人喜欢在狂热的摇滚乐中尽情叫喊、宣泄;文人们则大多喜欢在交响乐中去体验一番古典情怀。对于这些现象我觉得应该用辩证的方法去和对待。

有关著名指挥家卞祖善与以一曲《卧虎藏龙》而享誉世界乐坛的著名作曲家谭盾在电视台直播节目中所引发的争论被大肆宣传,随之全国各大媒体也相应发表评论,见解不尽相同。倒是随后谭盾自己的一番话颇有意思,值得我们深思:“不在同一水平上”的含义不是指水平上下和左右的区别,而是指两代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冲突。确实是这样,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生活背景,音乐作为一种表现形式肯定会有所不同。不管谭盾的音乐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从《九歌》到《永恒的水》或者说到他的无声音乐,他至少一直在努力表现自己,阐述自己的思想和对艺术的见解,他的音乐艺术是以实现个性特征为目的,符合艺术发展的规律。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形容文化事业的欣欣向荣,我们决不希望乐坛中只有一种声音,也决不会只有一种声音。

总之,我们的流行音乐应该具有中国特色,我们的民族音乐更应该具有时代精神,只有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积极拓展各自的生存空间,我们的音乐才能在世界乐坛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3]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中国文联出版社

古典吉他右手演奏的基本要领_艺术类论文 第十篇

古典吉他传入中国后,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对于古典吉他的演奏与学习也有了相应的发展。但专业的古典吉他教育在中国还不是很普及,大部分业余的习琴者对于基本的演奏,特别是在右手的基本演奏技巧上处于茫然,忽略的误区。对于音色把握和控制没有深入的理解,以致演奏水平和素养提高缓慢甚至无法前进。

一、古典吉他的基本特点及对音色的要求

吉他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乐器之一。而古典吉他是一种弹拨乐器,它能奏出多变的音色、丰富的、复杂的声部。学习古典吉他的关键就是如何去掌握发出这些音色和控制这些音色的方法,然后再用这些不同色彩的声音来表达自己心中多层次的音乐语言。

从美学的角度上说,音色是音乐表现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的优美与否将直接影响欣赏者的听觉甚至想象力。对于乐器来说,除了不同乐器本身的音色外,相同的乐器用不同的方法演奏也会产生很大的音色差别。因此,一个成功的演奏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创造美妙的音色。在古典吉他中不同的拨弦位置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对于吉他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音:一是铜管音,位置紧靠着琴码,该处的音色嘹亮而尖锐;二是木管音,位置在第12品格至音孔之间,此处音色柔和圆润:三是混合音,位于音孔与琴码之间,其音色明亮浑厚,清晰饱满,富有穿透力。一般情况下,如没有特别的演奏要求,通常在混合音演奏。因为该处获得的音色最纯洁、最优美,音量也最大。

二、古典吉他的基本演奏姿势以及右手演奏的基本要领

正确的持琴姿势是左右手技巧可以充分发挥的保证。一是在身体各部分肌肉放松的情况之下,保持稳定平衡的前提下坐住,坐在椅子的右前角,左脚放在脚架上,右脚要稍往后放一些,把身体放在一个舒适的位置,注意不要耸肩。

1、古典吉他的基本演奏姿势

琴身与身体之间构成的三个固定基本接触点:

(1)、琴身上半部与前胸的中右侧。(2)、右大腿内侧和琴身底部。(3)、左大腿上部和琴身下侧凹部。

只有保持这三个接触点相对稳定,才能使左、右手解脱负担而活动自如。除了这三个固定的接触点之外,还有四个活动的接触点:(1)、右前臂中部与琴身的上侧板上的接触点。《2)、左手拇指与指板背面的接触点。(3)、左手手指的按弦点。(4)、右手手指的拨弦点。这些都很基础,但它能使你在弹奏时拥有最好的角度。

2、右手手指的触弦方法

右手是负责发声的,右手的弹奏关系着演奏的音色、音量、速度、表情等,因此正确掌握右手的技法就显得十分重要。古典吉他按演奏方法大致可分为三大流派,即以索尔为代表的指头派,以阿瓜多为代表的指甲派和以塞戈维亚为代表的指甲、指头并用的流派。索尔演奏方法是用有手指尖的肉垫来弹琴弦,需要把指甲剪得很短,避免演奏时碰到琴弦。这种奏法演奏的音乐音色柔润,适合演奏优美典雅的乐曲。阿瓜多演奏方法则是全部用指甲演奏琴弦,一般把指甲留很长,避免肉垫碰到琴弦,这种奏法演奏的音乐音色明亮活泼。两者皆有所长:前者音色厚实,接近肉声,杂音小;后者明亮,清晰度高,但指甲的杂音比较大。19世纪中叶塔雷加创立了指甲指头并用的演奏法,从而使得吉他的音色更加丰富多彩,富有表现力。塞戈维亚延续了塔雷加独特的演奏方式,不仅潜心研究了吉他的音色,还对以上两种奏法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他集两者所长,形成了他的演奏流派,这种演奏法就是索尔和阿瓜多两种流派的综合产物。指头和指甲并用,既可以避免前者音量小的缺憾,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后者的杂音,这就是塞戈维亚演奏方法的科学性地方。这种方法经过几代杰出的演奏家悉心研究探讨后,得出结论是:尽量使指尖、指甲同时触弦。指肉触弦起到止音的作用,然后再用指甲拨弦。所以选择最好的音色演奏法,就是指尖、指甲同时触弦,这样才能弹出清澈、清脆、圆润和富有弹性并且具有颗粒感和穿透力的声音。

3、指甲的长度和形状

手指指甲也是影响音色其中的一个要素,我们用指甲拨弦完全是为了帮助提高手指的稳定性和控制力,增大音量改善音色。因此,我们必须修好指甲以有利于演奏和发出好的音色。i(食指)、m(中指)、a(无名指)指的指甲通常是留0.5-3毫米之间的长度,若要看指甲长度是否合适,水平地伸出你的手指然后靠着指尖放置一个直尺形成直角。如果指甲和指肉几乎同时接触锉刀,则长度合适。如果你得向前或向后倾斜直尺就说明指甲太长或太短。下图为四种基本指甲的形状(仅供参考):(A)、弧形,(B)、扁平形,(C)、下钩形,(D)、上拱形。弧形是最理想的,其他三种也是最常见的。

每个人要根据自己手指的条件,拨弦的方式,对音色的追求等来选择所留指甲的形状和长短。所留指甲的形状,每个人也不同,有的人拇指的指甲留得会稍长一些。一般地说指甲短一些弹起琴来音量大、音色厚,但弹快速乐句时颗粒性差。指甲长一些清晰度可能好些,音色较亮,但容易偏薄。这些都不是绝对的,总之要靠自己长期摸索,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指甲的长度和形才能基本定型。

4、右手演奏的姿势

想要弹出好的音色,不光是手指,整个右手的姿势对于整个演奏也是至关重要的。你的手需要尽可能地保持自然的姿势,同时须与弦保持一定角度。正确的右手姿势的要点如下:

(1)、手在拨弦之前应自然放松,为了使指尖、指甲能做到同时触弦,按要求正确做好持琴姿势,右手前臂的中部轻放在琴上侧板的上方,如果右上臂和前臂的姿势是正确的而且放松的,那么右手会很自然地以一种正确的姿势自然悬垂,右手的手型在自然放松的基础上成握球状,时刻牢记正确的姿势是自然。从手臂到手腕、手掌再到指尖,形成自然的圆弧,呈一拱形,手腕处最高,给手与琴弦间留出足够的空间。手腕低于手背的姿势是不符合生理规律的,注意纠正。

(2)、p(拇指)指放在第6弦上,与弦有35度左右的夹角,p指与i指的交叉,形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空间,p指应向前超出i指一点,以防止弹奏时与i、m、a指互相妨碍。

(3)i、m、a三指放在第○1○2○3弦上,手指的方向与前臂应自然地在一条直线上,与琴弦呈45-60度的夹角。

总之,右手的触弦和指甲是吉他演奏的关键。右手姿势是右手技术的基础,右手的姿势与发音方法是古典吉他上最重要,也是最容易产生错误与误解的技术,所以平时练琴时要注意养成正确的手型习惯,给右手手指运指建立良好的基础。指甲的厚度与硬度、形状与长短:触弦点与触弦角度的不同均会导致音色的差异。关于右手的触弦点与触弦角度问题,应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及音色的要求等,学会用右手指的不同部位去弹弦。一般来说,右手指端有两个重要的触弦点:左侧与中侧。前者音色纯正,而圆润,后者音色亮丽而丰满。比较而言,触弦角度应当追求自然、放松的状态。

我猜你可能会喜欢:

批评的艺术性运用分析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

addslashes(摘要:后进生是指班级中思想品德方面表现较差或学习成绩较差或二者皆有的学生,他们人数不多,但在班级中的影响很大。因而,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首先要有防范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其次,要了解后进生的心理活动特点,用客观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他们。转化过程中,班主任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批评必不可少。进行批评教育时,注意抓住批评时机,选用适当的批评方式,合理使用批评用语,就会消除后进生的心理戒心,缓解学生事发)

关于艺术论文八篇

addslashes(关于艺术论文 篇一内容摘要:在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最完美的艺术境界,要达到如此的境界,只好捅过艰苦训练才能得以实现,用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与高超的声音技术技巧相结合去演绎作品的艺术内涵,才能正确表达歌唱情感。在歌唱学习与训练中,要正确处理声情关系,注意避免走进重声轻情、重声轻字、重情轻声、声情脱节等误区,使歌唱题高艺术水准,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

浅论戏曲舞台化妆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

addslashes(摘要:化妆造型不是单纯的技术性劳动,而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形象设计科学,它涉及心理学、美学、人文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涵盖着服饰学、色彩学、化妆造型设计、身势学等领域的内容。戏曲舞台化妆是舞台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舞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戏曲  舞台  化妆  “舞台化妆”,顾名思义,就是演员和化妆人员,为适应剧中人物所要求的外貌特征,采用各种化妆技术手段(包括油彩、毛发、塑形材料、粘贴物)

美声唱法中共鸣的运用与咬字吐字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

addslashes(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意大利,词意即优美的歌唱,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流派。因此,通常又可译作美声唱法,美声歌曲,美声学派。美声唱法作为来自西方的歌唱艺术形式,已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为世界声乐艺术领域培养出很多具有高水准的歌唱家。然而,在美声唱法和汉语歌曲融合的过程中,尤其在咬字吐字方面还存在着某些问题,提高美声唱法演)

浅析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位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

addslashes(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就出现了许多独 特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公共艺术,它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 切。也可说,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产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现象。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空间形象表征的存在要素,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公共艺术作品在设计的时候要符合大众文化,人性化的并具有公 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等特点,满足这些条件才是当今城市公共空间 最需要的公共艺术。在当今城市人)

浅谈中国画的空白艺术论文十篇

addslashes(从那些优秀的国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绘画是十分重视空白表现的,中国画并不同西方绘画那样用颜色把所有的空间都填满,而是在画面中留有足够的空白。 以下就是浅谈中国画的空白艺术。所谓的这些空白,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象征性地指某些事物,它可以指水面、天空、烟霞、云雾等等,只是没有用笔墨将它们的形状具体地描绘出来。画面中虽然缺少了这些实景的描绘,但那种云烟缭绕、雾霭蒙蒙的虚幻美却带给了人们更加强烈地心)

追忆今年逝世的23位艺术家_美术论文十篇

addslashes(陈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6月26日逝世,享年94岁。陈强银幕角色众多,却以反派形象著称,其实只塑造了《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中的两个反派。凌元,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月20日逝世,享年94岁。凌元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演员,几十年来在银幕上扮演众多形象,多以慈母般老太太形象出现,《锦上添花》中胖大嫂是她的经典角色。《黑三角》中女特务于黄氏是她绝无仅有的反派角色,成为她晚年的代表形象。史掌元,著名农)

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兼评尼采的阐释艺术_西方哲学论文五篇

addslashes(第一篇 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兼评尼采的阐释艺术_西方哲学论文内容提要:尼采把西方历史作为道德历史加以阐释。尼采视线中的道德是现代艺术、宗教和哲学所体现的堕落的,具体说,是反生命的价值评价。在《道德谱系》中尼采用心理学作为怀疑精神的手段来揭露道德的来源——教,整个西方历史成为虚无主义来临的的历史,并在现代抵达自身危机的终点。尼采的思想植根于现代世界的土壤,权力意志是尼采所认识的唯一实在。从)

从威廉•加斯《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元小说的艺术特点_英美文学论文十篇

addslashes( 本文为美国著名的元小说家威廉•加斯最具特色的短篇小说,作者将小说分解为三十几个片断,然后加以“阐释”,有的片断仅一两句话。小说虽然是虚构的现实,但作者却从语言上突出了小说的魅力,将元小说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 元小说 虚构魅力 创作手法 一、元小说的写作特点 1.元小说的结构特点 元小说具有“并置”、“非连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通常被称为小说的小说,作者在创作时打破传统小说对情节)

艺术论文十五篇

addslashes(艺术论文 篇一1. 前沿 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般少量民族当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多声部合唱民歌。我们国家在20世纪初期从国外引进了群众合唱的形式,如此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开始了讯速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专页的合唱艺术事业发展的很缓慢。在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50年带的初期民歌合唱;“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20世纪60年带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2)

最新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