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本页主题概要:

批评的艺术性运用分析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艺术论文
批评的艺术性运用分析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

批评的艺术性运用分析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

艺术论文】导语,你所阅读的本篇共有34401文字,由杨跃同细心更正,发布到范万文网!美学(希腊语:αισθητική;英语:Aesthetic)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批评的艺术性运用分析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如果你对这类文章想说点什么,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批评的艺术性运用分析_艺术理论论文 第一篇

摘要:后进生是指班级中思想品德方面表现较差或学习成绩较差或二者皆有的学生,他们人数不多,但在班级中的影响很大。因而,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首先要有防范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其次,要了解后进生的心理活动特点,用客观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他们。转化过程中,班主任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批评必不可少。进行批评教育时,注意抓住批评时机,选用适当的批评方式,合理使用批评用语,就会消除后进生的心理戒心,缓解学生事发后的不安心理与冲动不止的情绪,为达到真正教育目的做好前提准备。讲究批评的艺术性运用,往往事半功倍。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转化工作时,批评时机选择的恰当,有利于学生认识错误的根源,产生改正错误的决心。

   所谓批评时机,就是什么时候批评。常言道:‘打铁须看火候’。批评也要把握时机,早了晚了都不行。批评早了条件不成熟,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还可能出现僵局,批评迟了,就会事过境迁,失去意义,使错误发展。

   怎样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呢?

   (1)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了解学生,摸准批评对象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比如,当一名学生在劳动中(或其他方面)受到表扬时,给他指出学习上的某些缺点和不足,即使比较严厉,他也容易接受;而当一名学生在有关个人荣辱上受到,或在学习中受到挫折,心情沮丧,缺乏前进信心时,对其批评,即使不重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2)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注意时间性。wwW.meiword.cOm从现代的心理学、生理学来看,晚餐前的四时至六时,一天的疲劳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身体上,都已达到了顶峰,于是焦躁不安,思考力减弱。由此,下午四时至六时,是不宜批评人的时间。只要时间允许,尽可能避免在被批评者疲倦、不安时批评他。

   (3)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这需要经验的积累,有时甚至是灵感。九五年下半年,我教初一 三班,并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强化教育时,有幸选择到一次恰当的批评时机,利用这次时机为强化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当时,有这么一天,我较早地来到班里,发现学生张某不经他人同意就把他人的课本、练习册借给其他班的同学,结合其他同学的反映,我当即决定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教育。如何进行呢?我乘其将他人的课本等东西拿出教室之际,来到他的桌前,把放在课桌上的数学课本、练习册拿起,然后放到讲桌上,等一响,学生就座时,我宣布上课,并让全体学生打开课本,此时,张某发现自己桌上的课本没有了,便着急起来,东瞅瞅、西望望,我见状,叫起张某问道:“张某,你在干什么呢?”张某答道:“老师,我的课本不见了,不知谁给拿走了,真是,也不经我的允许就拿走,太不象话。”我借机诱导他,“你知道,拿你课本的人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哪一条吗?”他沉吟了一会儿道:“违反了‘未经他人允许,不得私自动用他人物品’这一条。”此时,我认为批评教育的时机已到,便当着大家的面说:“同学们,对不起,老师今天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未经张某同学同意,私自把他的课本拿走了。 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关条文,在此,特向张某同学道歉,对不起。希望同学们,不要像老师这样,把这种‘未经他人允许,私自动用他人物品’的陋习沿袭下去,更希望有这种不良习惯的同学彻底改正它。同学们能做到吗?”虽然我未直接批评,却收到了好的效果。至此以后,张某果真改变了自己这一行为习惯。

   可见,转化工作中,批评时机选择的恰当,十分有利于学生养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二、转化工作中,批评方式的选用妥当与否,直接关系着转化效率。批评方式有多种,事后批评是其中的一种。在实际工作中,事后批评的选用,有时更能敲开后进生的心扉,为了解当时情况,公正地进行评价、处理打下教育基础。当然,事后批评决不是姑息迁就,而是等待时机,以求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什么是事后批评?事后批评,也叫延缓性批评,就是在问题发生后先设置一个缓冲阶段 ,等当事人头脑冷静下来后再作批评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冷处理”。准确把握冷处理,对解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矛盾能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

   1、采用事后批评,能发挥被批评者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作用。

   人的心理状态对接受批评信息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当人们的情绪处在稳定或心情舒畅时,最易于接受批评的信息;当情绪处于被动或在气头上时,感受到批评的信息就会引起猜疑和抗拒心理。 事后批评就是让人在情绪稳定易于接受信息的状态下接受批评,以获得最佳效果。作为班主任,常碰到两个学生发生口角或打闹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班主任都会立刻制止,然后进行批评教育,但有时效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是当事学生的情绪还没有稳定下来,还未意识到口角、打闹本身就不对,其思维还停在老师该如何给自己做主上。此时,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或是压服、或是各打五十大板、或是有失公允;实际工作中,每当我遇到这种事时,总是巧妙地动用事后批评的教育手段,先让当事者回去考虑对方到底错在哪里,我到底对在哪里;然后再等到过了一段时间后进行处理。由于通过时间的延缓,给双方了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使他们被淹没了的理智重新恢复过来。当我在对此事进行处理时,双方均能觉察到自己的错误根源。所以,恰当地运用这一手段,能发挥被批评者自我教育的主观能动作用。

   2、采用“冷处理”可以起到:“钝化矛盾”的作用。

   所谓钝化矛盾,就是在矛盾一时无法根本解决的情况下缓冲矛盾。现实生活中的矛盾有多种多样,有的矛盾,到了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地步,就因顺势解决;有多矛盾比较复杂,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时还不具备解决的条件,如果把它先钝化一下,再待机处理,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上“将相和”的故事,可以说是钝化矛盾的典型例子。现实中,我班有两名女生,在初一时就相互推诿。一次出黑板报时,双方又斗起嘴来,问其原因,小学一个班时彼此矛盾重重,老师没有解决,到了初中,又是一个班,于是矛盾再一次激化。为此,我不失时机地采用“钝化矛盾”这一手段,先让双方停止口角,然后和她们约定:这一周内不准和对方讲一句话,谁先说话就是谁错。一周后,再回头处理这事时,双方觉得彼此之间无深仇大恨,也觉察到了斗嘴吵架不仅影响集体荣誉,也影响了双方的学习情绪,彼此不说话却相安无事,于是,双方共同达成协议,互不说话,共同维护性集体的荣誉。可见,钝化矛盾有利于排除学生间的不安定因素,使班级工作顺利开展。

   3、采用“冷处理”,要注意选择时机。冷处理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性格暴躁,自制力差的学生犯了错误;

   (2)家庭原因或身体不适的学生犯了错误;

   (3)某学生的错误比较复杂,而且抵触情绪比较大时。

   教师在运用时,要根据情况灵活使用。但是,“冷处理”不能坐待时机,相反,还应创造条件,促进时机的到来。我班有个学生,一次在课堂上顶撞了自己认为课讲得不好的老师,我得知此事后,就想,如果马上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然后责令他向老师赔礼道歉,这名学生表面上可能屈服,内心里极有可能还会遇事爆发,因此,我不失时机地使用事后批评这一方式,没有直接地谈论此事,只是轻轻地说:“我听到你对某某老师很不礼貌,很出意外,明天到我的办公室里谈谈。”经过一晚上的思考,冷静下来的学生在第二天上我办公室时终于做出了明智的选择。我知道这一延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它既为学生在谈话前自我反省提供了条件,又促使学生自我反省,激起了学生感情上的变化,使其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采用事后批评这一教育手段时,特别要注意时机的把握。

   三、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合理地使用批评用语,有时能更好处理一些在校园内发生的矛盾。

   作为班主任,提高自身的教育理念,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加大情感的多投入,善于借鉴其他老师的教育经验,就会让自己的工作减少难度。笔者曾经借助一位极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教育个案,有幸地调节了一位学生和他的任课教师之间发生的矛盾,因为调节地及时,这位学生的情绪很快就平复了。记得是这么一天,一名后进学生,下课后找到我,说上节课她根本没有违犯纪律,而是她旁边的同学没有注意听讲,老师却把她批评了。说话的语气,是气呼呼的,给人感觉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我一看,这是来告状的。看学生的表情,老师可能真的批评错了。怎么解决?听完后,我稍停了一下,然后问她:“你是不是感到心里特别的委屈的?”“是呀,”学生回答。接着我又问她:“老师问你一个问题,人这一辈子,有没有不受一点委屈的?”她说:“没有,谁能一辈子一点委屈都不受?”我说:“是呀。人都有受委屈的时候,这样人就有一个承受委屈的能力问题。能够承受委屈的人,在委屈面前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被意想不到的委屈压垮,活的就刚强,就自我。不能承受委屈的人,一点小的委屈,就可能把自己压垮。而承受委屈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锻炼出来的。每受到一次委屈,挺过来了,承受委屈的能力就强了一点。让我说啊,你今天是占了个大的便宜,第一,老师批评你,客观上是在关心你,这点对吧?”她点了点头。“第二,恰恰是老师的失误,让你真实的感受到一次受委屈的体验,如果正确对待,你就有了一次锻炼的机会,而且很难得的机会。你说是吧?”听我这么一说,这名学生不再生气了,而是笑了。从人生视野的角度说服了学生。一次误会,一次教育学生的机会。而且是机会难得。

总之,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棘手问题,如果要采用批评的手段,那么一定要注意批评时机的选择和批评方式的选用,再加上合理的使用批评用语,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与后进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达到教育改正其行为必先改正其心灵的目的。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几个特征探究_艺术理论论文 第二篇

摘要: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专业性等几个渐次的变化,我们可以获知中国舞蹈发展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中国舞蹈 历史发展 娱人 娱神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Www.meiword.cOM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据《吕氏春秋》记载,《葛天氏之乐》就是远古时期一个部落的乐舞,该乐舞共分为《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八个乐段,每段都表现鲜活的主题,表现了先民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三、既“娱神”又“娱人”的双重发展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的相继建立,舞蹈也逐渐地告别了它的原始形态,如果说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最初舞蹈是生命形态的原始记录的话,那么,到了奴隶社会,先民们不自觉地从原始时期的那种神秘崇高的生命形态中走出来,并从全民性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和宗教活动。至此,中国舞蹈就在“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纵深发展。这类舞蹈主要表现在周代的巫术舞蹈、傩舞蹈和汉代的百戏类舞蹈。

巫术舞蹈是巫术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舞者和祭祀者希望通过祈祷、献祭等行为,求得与神灵的相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商代的《隶舞》,就是为求雨而作的一种祭祀行为。傩舞也是一种以驱鬼逐役为目的的祭祀仪式,历经历史的洗礼至今也盛行在我国民间,后来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傩戏”。

在汉代,“百戏”是一种包含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戏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民间舞蹈成为宫廷乐舞的主要内容,舞蹈通常融于“百戏”中表演。主要有《巾袖舞》《剑舞》《刀舞》《棍舞》《建鼓舞》《巴渝舞》等。舞蹈过程中的以舞说戏、依戏作舞的表演,成为了中国早期戏曲艺术形式的源头。

四、舞蹈发展的程式性与专业性特征

唐代舞蹈在整个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具有很高的历史成就,以其宏大的演出规模,纳多国、多民族的舞蹈演出模式,以及雅俗共赏的姿态赢得了世人的喜爱,从宫廷的最高统治者到民间的老百姓无不好之,达到了一种顶峰时代。宋代舞蹈在历史的转折面前,独辟蹊径,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舞蹈的划时代历史,那就是具有程式性特征的“队舞”,绘制了一个新的舞蹈形式。王建《宫词》有云:“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朋头各自请衣裳。”就是有关队舞的历史文献记载。由于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舞蹈作为戏曲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戏曲表演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舞蹈表现的舞姿身段的固定性,形成了宋代戏曲舞蹈的高度程式性和综合性的美学特点。

自远古到明清,中国舞蹈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过程中,承传着舞蹈的精髓和内涵,融合在当代的社会火炉之中,中国舞蹈从明清戏曲舞蹈综合性的形式中走了出来,直接凭借人体身段去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精神情感,将中国舞蹈推向了新世纪的辉煌。中国当代舞蹈是以专业性的舞蹈作品和专业舞蹈表演而著写舞蹈历史的,先后出现了裕容龄、黎锦辉、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著名舞蹈家和一系列的舞蹈精品。专业型的舞蹈家和专业性的舞蹈作品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并壮大的,专业性的舞蹈教育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蓬勃发展的,以1954年舞蹈学校(现舞蹈学院的前身1978年改大学)的成立为标志。

总之,中国舞蹈自先秦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女乐舞蹈和雅舞、汉代的道具舞和舞象、唐代的燕乐舞蹈、宋代的“队舞”、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当代的专业舞蹈和舞蹈教育。所有这些在表现形式的演变上,都是一个渐次演进、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

参考文献:

李北达.民间舞蹈[m].中国社会出版社,20xx年9月版.

[2]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外语出版社,20xx年9月版.

[3]刘琴.舞蹈的起源与中国舞蹈的发展[j].文史博览(理论),20xx.09.

[4]陈鸿.论巫术仪式中的中国民间舞蹈[j].经济与社会发展,20xx.06.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中男性形象的塑造与解读研究_艺术理论论文 第三篇

近年来,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市场不断升温。本文所探讨的男性时尚杂志是指以男性为诉求对象的时尚生活杂志,是一种时尚生活理念的泛文化表达,涉及面庞杂宽泛。男性时尚杂志既是一种文化文本,也是一种社会实践。它重新定义了男性之美,影响人们对男性气质的传统看法,也影响了男性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本文以男性形象为切入点,运用传播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视角,深入研究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文本、受众,探寻男性时尚杂志的编码、解码方式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试图为男性时尚杂志的编码方式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使之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首先,本文选择了六期《时尚先生》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内容、文本、符号学等方法对文本进行解构,挖掘其中的文化意义、,从而探寻了当今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对男性形象的编码方式;其次,通过个案研究,结合霍尔的三种解读方式,对成都地区男性受众对国内男性时尚杂志中男性形象的解读方式进行了,探究了杂志中男性形象对受众身体意象的影响,对受众消费行为的影响,并进行了原因;最后,试图为男性时尚杂志的编码方式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通过全文的可以得出大部分男性受众对男性时尚杂志中塑造的男性形象持协商式立场的解读方式,表现为:受众较认同杂志所倡导的服饰搭配、美容保养等生活方式,理解杂志塑造的时尚男性形象,但习惯,还能更好地指导媒体的传播效果,使受众真正从这些杂志中受益,以更积极健康的形象和心态踏上路程。

【英文摘要】 it was found that the male vogue magazine had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in china over these years. the male vogue magazine we discuss in this article is referred the vogue magazine which is aimed at men, it is an expression of vogue life idea, including comprehensive contents. in fact, the male vogue magazine is not only a cultural text but also a social practice. it redefined the male ideal body image, influenced people's traditional concept about male temperament, and also had impact on male's life concept and style.viewing from the angle of male body image, this article deeply research the texts and audiences of domestic male vogue magazine according to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cultural research concept, look for the encoding and decoding ways of male vogue magazine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ry to provide some suggestions for encoding ways, in order to obtain better communication effect.firstly, the author designates six issues of as a swatch and decomposes this set of material by yzing its content, studying its text materials and semeiology related issues. the author also manages to excavate the cultural and ideology related significance hidden within and identify modern male vogue magazines’coding style of male visual impression.secondly, the author scrutinizes the manner that the male in chengdu area appreciate the visual impressions formatted by the domestic male vogue magazine. meanwhil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ding and decoding process of the domestic male vogue magazine and the reason that accounts for this relationship.at last, this paper focuses on proposing beneficial suggestions on the coding manner for male vogue magazines and consequently promoting their acceptance.from ysis of the whole article, it is found that a majority of male audiences hold the way of negotiated reading on these male body images in male vogue magazine. which reveals in some ways: to a certain extent, audiences identify with the life styles which magazine called for, and know the vogue male image in magazine, but they are inclined to emphasize their own social stands, never follow anyone like sheep. moreove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ose ideal male images in magazine do not have obvious impact on their body images and consumption concept. on one side, texts ysis can explore the meaning and effect of media. on the other side, audiences ysis not only help to learn the audiences reading habit, but also i

mprove the media’s communication effect, and make audiences benefit from it

【中文关键词】 身体意象; 编码解码; 男性时尚杂志; 男性形象

【英文关键词】 body image; encode-decode; male vogue magazine; male image

【毕业论文目录】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中男性形象的塑造与解读研究

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一章 绪论 9-17

1.1 问题的提出 9-13

1.1.1 研究背景 9-10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3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4

1.3 选题意义和研究方法 14-17

1.3.1 选题意义 14-15

1.3.2 研究方法 15-17

第二章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对男性形象的塑造 17-31

2.1 对“塑造”的理解 17-19

2.1.1 编码与表征 17-18

2.1.2 语言和言语 18

2.1.3 从语言到符号 18-19

2.2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对男性形象塑造的三层涵义 19-20

2.2.1 杂志中图片对男性形象的直观表现 19

2.2.2 其他内容对男性形象的间接塑造 19-20

2.2.3 对男性读者自身形象塑造的影响 20

2.3 个案:《时尚先生》对男性形象的塑造 20-29

2.3.1 男性形象的内容 21-25

2.3.2 男性形象的符号学 25-27

2.3.3 男性形象的视觉编码 27-29

2.4 研究结果 29-31

第三章 受众对国内男性时尚杂志中男性形象的解读 31-44

3.1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受众 31-34

3.1.1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受众的形成 31-33

3.1.2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的目标受众群 33-34

3.2 受众理论的拓展:三种解读方式 34-35

3.3 个案研究:成都地区男性读者对国内男性时尚杂志中男性形象的解读 35-41

3.3.1 问卷设计 36-37

3.3.2 调查方法和工具 37-38

3.3.3 统计结果 38-41

3.4 解读方式 41-44

3.4.1 解读方式结果 41-42

3.4.2 编码与解码之间差距的原因 42-44

第四章 国内男性时尚杂志编码的对策 44-50

4.1 受众阅读的构建 44-45

4.1.1 区分受众阅读在性别上的差异 44-45

4.1.2 受众阅读的多元化 45

4.2 树立受众本位的传播思想 45-47

4.2.1 正确对待受众的商品化 45-46

4.2.2 作为意义生产者的阅听人的受众 46-47

4.3 形成受众素养和媒介素养的良性互动 47-48

4.3.1 充分把握目标受众群的媒介素养 47-48

4.3.2 提升杂志编辑的素质 48

4.4 把握新媒体的机遇 48-50

4.4.1 注重不同媒介的不同编码方式 48

4.4.2 充分利用电子杂志丰富的编码形式 48-50

第五章 结论 50-52

致谢 52-53

参考文献 53-55

附录一 55-56

附录二 56-58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8-59

艺术的拯救——解读尼采的生命美学_艺术理论论文 第四篇

摘 要: 尼采提出的生命美学,揭示了人生命的本质,指出了艺术的产生是出于生存的需要,坚持为人生而艺术。生命美学在当代社会仍然有积极的意义。艺术拯救人生,生命因为艺术而充实和完美。

 关键词:尼采  生命美学  艺术

 一、尼采的生命美学

 尼采提出建立以“上升生命”、“作为生命原则的强力意志”为“标志”的美学原理,朱立元在《现代西方美学史》中称之为“酒神美学”或“生命美学”。尼采的生命美学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现代美学乃至后现代美学,在当今时代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尼采的生命美学把艺术生活与人生的关系提到了首位。艺术,这种“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成了实现拯救的可能,因为“它是使生命成为可能的伟大手段,是求生的伟大诱因,是生命的伟大。”艺术的产生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坚持为人生而艺术。这是尼采生命美学的要义。通过艺术,我们可以把热爱生命的酒神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出来,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艺术是人对自己生命本能和强力感的激发和享受。它为人生进行了壮丽的辩护,它给人生带来了形而上的慰籍,使人感到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

 二、生命美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当今中国城市化、商业化进程加速,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面临着价值虚无、信仰缺失的精神困境。wWw.meiword.cOm个人的力量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巨大变化面前显得很渺小,人总是在不可以避免的生活苦难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人与人之间疏离,关系冷漠,只能把自己封闭在一个自我的空间里。生命力在麻木的消耗中日渐衰弱,此时,艺术的拯救迫在眉睫。

 生命美学的要义对艺术家来说,尤其重要。从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到今天艺术家兼有商人的双重身份。艺术与商业之间的暧昧关系已经众所周知。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环境下,人容易沦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艺术在当代的拯救意义在于要让艺术家们认识到艺术体现生命最高的价值,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尼采指出,艺术对于人生的特殊意义是——艺术是对人自己生命本能和强力感的激发和享受。在他看来,艺术是用审美的态度肯定人生,是生存意志的表现。作为艺术家,其生命价值的体现在于艺术,而把艺术当作商业利润的追求,流于花哨的表面形式和相似作品的粗制滥造,这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扭曲。艺术不是名利场的产物,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人的生命力量和生存意志的体现,艺术家应该摆脱现实的困扰,真正用心去体察人生,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应该是致力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终其一生的追求。 艺术家把生活中种种痛苦倾注于艺术作品中,就如同于伟大的希腊艺术并非源自希腊人精神上的静穆,而是植根于他们意识到的人生的极度痛苦和遏止之间的冲突。艺术来自生存的需要,艺术进入生命,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从中寻求自我的生命价值,可能经过一个痛苦挣扎的过程,最后获得人生的欢悦。艺术拯救人生,生命因为艺术而充实和完美。

 在商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艺术不能只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它不仅寄托于每个追求艺术真谛的艺术家,而且寄托于广大的用审美眼光去看待的生活的人。许多人在竞争激烈的生存境遇中苦恼,焦虑,不安,造成了生命力的萎缩,贫弱,荒芜,这就是艺术拯救的出发点——为了释放流动易逝的感性生命。尼采批判科学、理性对人生命力的压制,他高度赞美只有艺术才是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手段。尼采是孤独的,他看透了人生,他认为真实是丑的,生存是充满苦难的,认为艺术家比哲学家更正确,其原因是艺术家热爱尘世事物、热爱生命。当艺术家们把巨大的人格灌注在艺术创造活动中的时候,其中跃动的是鲜活的生命和热情洋溢的酒神精神。尼采认为,强力意志是人的生命所以成其为生命的本质规定性,它包括一个人应该有的强健的体魄,狂热的情感和情欲,以及过人的精力等等。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但是在艺术审美活动中,人们可以体验由强力意志所唤醒的人的占有和征服欲望,体验生命力的充溢和扩张。我们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寻找自我,在释放和表达情感中回归自我。我们可以把热爱生命的酒神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出来,从而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同时,在对待生活上面,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艺术家”,用艺术家的眼光去看待人生和世界,将世界上的一切都看作艺术品。用艺术的、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人生,热爱生命,热爱尘世间万物,审美地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的价值才得充分体现。

 三、结语

 尼采的生命美学带有其悲剧主义人生观的一面,但他并未因此否定生命的意义。他肯定人生和艺术。生命美学的要义就是坚持为人生而艺术。艺术就是提高强盛的生命力以战胜人生悲剧境遇的根本手段,它通过审美关照提高生命力,直面人生苦痛,战胜人生悲剧性,从而达到生命的充实和愉悦。所以,尼采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最高价值。将人生及其困苦看作一种审美现象,才能使人敢于面对现实、直面人生。只有审美的人生才是真正战胜苦难的充实人生。

参考文献:

周国平.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三联书店.1988年版.

中西方设计艺术本质特征的比较_艺术理论论文 第五篇

 关键字:设计艺术  本质特征  发展趋势 

 一、中西方设计艺术溯源

 从最为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所有生物性和社会性的原创活动都可以被称为设计。从这个角度来说,设计的概念未免过大,因而我们这里讨论的是具有明确限定的狭义的设计,即合乎目的性,具有功能性、艺术性、科技含量和经济利益的设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设计艺术都具有一个漫长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变化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设计艺术历程简述

 中国的设计艺术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人类设计的石斧、石刀具有对称、节奏、光滑等朴素的形式美,包含有一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中国是个历史悠久,地广人多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智慧的在生产工具和技艺的变革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在不同的时代也创造了不同的设计艺术成就。WWW.meiword.COm先后留有原始社会时期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石器和陶瓷设计艺术;奴隶社会时期的伟大创造——青铜器设计艺术;封建社会时期更是百花齐放、灿烂夺目,建筑设计艺术、园林设计艺术、家具设计艺术、服饰设计艺术、瓷器设计艺术、雕塑设计艺术等都在世界设计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设计艺术的发展也出现了断层。五四运动之后,在20世纪30年代作为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创始人之一的庞薰琴和一批设计家、设计教育家从西方引入现代设计艺术思想,对中国现代艺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设计艺术在我国只是被定义为“工艺装潢”这类狭隘的范围,并没有形成设计艺术的产业化,对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直到七八年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设计艺术才真正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艺术。

 (二)西方设计艺术历程简述

 西方原始社会时期设计艺术和中国一样集实用和审美于一体,具有朴素的石器时代的痕迹。奴隶社会时期古埃及设计创造了辉煌的金字塔艺术。古希腊的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科林斯柱式奠定了世界建筑设计艺术的基础,其各方面的巨大成就也开创了欧洲设计艺术的历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受宗教的影响较大,中世纪的设计艺术推崇精神上的表现。哥特式的建筑是此时的代表,造型高拨、挺直,讲究装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设计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以及拉斐尔等大师级的人物,这一时期的设计艺术崇尚个性、自由、解放,对后来工业时代的设计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工业革命的结果。随着18世纪的工业化,机器时代的到来,设计艺术也超出了为少数贵族服务的范畴,为大众所消费、设计与制作,生产活动分离,设计也超出了功能性,具有装饰性、趣味性、象征性等特征。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大规模的“工艺美术”运动拉开了现代设计艺术的帷幕,之后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经历了更加宏大,影响更广泛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独特的“装饰艺术”运动以及流派众多,艺术风格多样的现代主义设计。西方设计艺术发展到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时期,出现了耳目一新的解构主义、新现代主义。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设计艺术必将继续绽放出新的绚丽火花。

 二、中西方设计艺术本质特征的比较

 要比较中西方设计艺术本质特征必须从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入手,实践的理论指导理论的实践。不同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的指导,设计的创作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中西方由于地域差异,人文环境的不同,设计艺术所依托的哲学与美学思想也有着显著差异。中西方设计艺术哲学与美学思想是个宏大的论题,若真要求解非我能力所及,笔者不妨在这里管窥一二以抛砖引玉。当然中西方哲学与美学思想不能割裂,笔者分开论述只是方便在设计艺术这个特定的领域作些有意义的探讨。

 (一)中西方设计艺术哲学思想比较

 “天人合一”宇宙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它对中国设计艺术特别是园林设计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国园林设计引山水入园林,曲径通幽,借境移情,既有人工设计的诗情画意又有与自然和谐,与天道和谐的意境。“天人合一”是古代哲学史中无论孔子儒家还是老子道家都强调的观点。《老子》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主张天、地、人都统一于象征着自然无为的“道”。又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认为天下万物由道而生。从中可以知道人的设计实践是效法“道”的,而“道”是效法自然的,设计也就是效法自然的。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家还将设计门类与五行学说联系起来,运用“五行”概念来阐释行业行为与自然现象“相生相胜”即相互对立相互作用的关系。老子并在此基础上有提炼出“阴阳说”,建构出宇宙本原“道”之学说。庄子继承发扬了老子的观点,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一种原初、真实、本质的状态。

 中国的设计艺术思想深受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支配,有着鲜明本质特征:(1)材美工巧。讲究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深刻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人的宇宙观。(2)以用为本。强调用和美的统一,与荀子的“美善相乐”一致。(3)文质彬彬。追求“质”和“饰”的和谐统一,(4)顺物自然。崇尚自然顺物自然是其时期的核心内容。(5)重己役物。强调使用主体的感受并追求功能与审美的统一。(6)物以载道。以物载道、言志、象德。如“玉有九德”,象征着不同人的身份和地位。(7)象。象是古代设计思想的基本,如观物以取象、立象以见意、境生于象外。这种以象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抒情方式奠定了中国设计艺术的美学基础。         谈到西方哲学思想,不得不提古希腊。古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也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哲学的故乡,并产生了一批伟大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柏拉图认为绝对的形式就是美。形式是理念、美、真理、知识和善基石,他用美对形式进行抽象和说明,柏拉图用美来解释了理念、真理、知识之间的关系。柏拉图称之为善“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就是善的理念。它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真理和知识都是美的,但善的理念比这两者更美,这也就是善的知识。”所以他认为理念还不是最终的存在,理念通过美而被自己超越(更美),这样借助于美的再一次超越,柏拉图从理念上升到最高形式——善。理念是超验的,它自身没有回归此岸之路,因此它最终只能成为属于神的性质的善,美不能用来说明神,柏拉图也无法再对善有所言说,这样柏拉图的哲学就停留在不可逾越的二元上。

 当然如同孔子和老子一样,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他们也有着种种分歧,但总的来说,中国的哲学思想讲究变化,没有国定的形式,“天人合一”。而西方的哲学强调固定的形式,尽管之间有紧密联系,但没有轮回。由于无法解释神,不能与神相通,中世纪的哲学成了神的婢女。这点在中世纪的建筑设计艺术上得到很好的例证。哥特式的建筑大都垂直向上,表现了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精神,为神服务。而中国哲学虽然也认同“天命”,神可以主宰命运,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有轮回,人达到一定高度也可成为神。中国的古代建筑设计艺术大都“以人为本”,为人服务。

 (二)中西方设计艺术美学思想比较

 中西方古代设计艺术美学,由于大都产生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在一定的社会发展规律下,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范畴。但由于哲学基础、历史文化、民族审美的差异,设计艺术美学思想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

 1.表现与再现

 表现与再现通常被认为是中西方艺术的显著差异,其中在绘画中尤为明显。同样在设计艺术领域这种差异也表现很明显。中国设计艺术强调表现,而西方重视再现。如中国的园林设计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身份和地位。中国园林的设计法无定式,追求“外师造化”,并不追求一山一水的准确度,采用散点透视,以人在其中游园的情趣为设计目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而西方的园林设计以几何形的法国园林为代表,则采用焦点透视,具有理性主义特征。园林内充满了理性的气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规律,就是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整整齐齐。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再现,强调人工美。造成这种审美特征的原因当然与我们上面所谈的哲学思想分不开。中国强调“天人合一”,西方的古典艺术观是“摹仿”。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理念世界的影子”即现实的摹仿,亚里斯多德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摹仿。

 2.形式与整体功能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在想问题的时候脑子里面往往有一个制作图式,即想象着匠人制造物品的样子,然后用这个图式的结构去比附他们要理解的对象,包括整个世界。这一制作图式最典型的形态有两个:一是柏拉图的“原型—摹本”图式,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质料”图式。于是,柏拉图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原型和摹本外在分立的两重天地,亚里士多德所看到的事物就是形式和质料内在复合的完整个体。而我们中国人理解世界的图式是金-木-水-火-土-金不断地循环,是“阴阳”太极,是八卦图式。因而西方设计艺术美学追求固定的形式美,设计条理清晰,对具体的形要求极为严格,中国设计艺术重道轻器,追求有无相同,注重意境,气韵以及整体的变化,和谐统一之美。这些在中西方的雕塑、建筑、家具、服饰等设计上都能体现这种差异。

 三、中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发展趋势

 西方的现代设计艺术是随着工业革命,工业化大生产而发展起来的。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后,西方现代设计艺术逐渐在世界形成了主流,传遍全球,当然其发展的过程也借鉴了东方的设计艺术思想。比较中西方现代设计艺术毫无意义,因为中国现代设计艺术在20世纪30年代学习西方之后才逐步发展起来,当然其中也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中国传统设计艺术思想,主流和西方现代设计艺术是一致的。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科技革命进步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可以预言中西方设计艺术将继续相互交流、互补、融合,形成开放化、多元化、世界化的发展趋势特征。两大设计艺术体系殊途同归,创造了并将继续创造出璀璨辉煌的人类设计艺术文明。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版.

[2]杨先艺.中外艺术设计探源.武汉:崇文书局.20xx年版.

[3]周剑铭:中国思想和柏拉图哲学.

www.confuchina.com/07%20xifangzhexue/chinese%20plato.htm.

[4]徐长福:希腊哲学思维的制作图式.www.studa.net/xifang/060922/11194837.html.

产品设计中的人性之美_艺术理论论文 第六篇

摘 要:工业设计发展到了21世纪,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对人的关心并以实际行动即产品来证明和表达着产品的人性化是当代工业设计的一个趋势。设计师在把握时代的特征和需求人群的特征,愉悦人的视觉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消费者自身的需求、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关心。本文从产品设计的精神、产品设计的文化、人性化的精神内涵、人的审美尺度等方面论述了在产品设计中人性化的深层意义及其在产品内的具体表现。强调了“天人合一”这一产品设计的完美境界,倡导运用创新精神将产品的实用性与审美性统一起来,带给人以美的享受,从美的角度实现对人性的关心。

关键词:产品设计  人性化  心理  情感  精神愉悦  

一、产品设计的精神

工业产品设计就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形式、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在这过程中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兼顾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也就是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靠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形态表现的艺术性等,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www.meiword.cOm消费者行为研究是工业设计研究的重要支持系统,但现在工业设计领域内的大多数研究基础还停留在狭义的人性化设计,即对产品与人的关系的讨论上,关注的焦点是微观的人机界面,这是不全面的。

人的使用需求贯穿了整个工业设计的研究,“人性化”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场合,“以人为本”中的“人”包含着不同层次和方向的理解,从心理学的基础出发看现代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观念。面对产品,剥离了功能,剥离了形式美的法则,能给人带来怎样的精神层面的影响决定了这件产品生命的长短。

二、产品设计的文化

设计创造本不存在的具体器物,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并在体现这种精神因素的同时以具体的器物存在设定人们的日常行为,从而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会引发人们对于产品更深层次的需要:产品的内涵。

优秀的设计师应该善于根据时代的特征和需求人群的特征,在愉悦人们的视觉的同时,关怀人的情感和社会生产的理性走势。这样的关怀即使是细微的或者片面的。也会令人感动,而感动本身也会产生美感。因此以心理学的角度设计中人的因素;产品语意中情趣的元素显得尤为重要。

人生活于世间,需要寻找各种方式来表达,表达他的情感、理念、信仰,即他的存在。对于设计师(狭义上)来说,设计是一种表达方式,他通过线条、面积、体积、色彩、质地、光影等语言表达一种他对生活和世界的理解和解释。产品设计的好坏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产品流行性的趋势的形成是这一时代的科学技术和由此带来的生活状况的变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文化和审美三者综合力量的显示。设计也是一种游戏,增加人机界面的互动性,让产品和人有情感的交流沟通,使产品给人亲近的意愿,达到人—物—人的沟通。

三、人性化精神的内涵

(一)追求产品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例如1988年日本三洋公司推出的各种“robo”的系列录音机和收音机,采用了玩具化的造型,再配以鲜艳的色彩和粗大的按纽,使这种高科技、高保真的产品简单化,表现了人们轻松驾驭机器的思想,受到不同年龄消费者的青睬。设计师的产品设计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要,而且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轻松、幽默、愉悦的心理需求。 

(二)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有些设计师已将设计触角伸向人的心灵深处,通过富有隐喻色彩和审美情调的设计,让使用者心领神会而倍感亲切。1987年美国年轻的设计师莉沙•克罗恩(lisakmhn)设计的被称为“电话簿”的电话机获取了当年芬兰造型艺术大奖赛的头等奖。该电话机摈弃了常见的电话机毫无特色的造型,而是借寓于日常生活,使之更简便实用。它看上去象一本打开的书,隐喻着它象书一样会成为人们“友好的使用者”,其造型强有力的表现出文化中的信息交流连续性——从昨日的印刷手段到今天的电子形式。

科技的发展使许多电器具有仪,小巧轻便,可随手拿着在报纸上进行扫描图、阅图和贮存,使得盲人也能与正常人一样读报。他们还为残疾人设计了可利用空气升高的轮椅,这一设计使残疾人在与正常人谈话时,可随意提高轮椅达到与正常人同样的高度,还可像正常人一样使用酒吧台,享受与正常人同样的待遇和权力。这一充分考虑残疾人心理的设计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五)设计师设计思维的人性化 

80—90年代的设计师还找到了一条与消费者沟通的渠道,通过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反馈消费者信息,来达到设计物与使用对象的协调。强调设计师与消费者双方的沟通、联系和交流。这实质上反映了设计人性化的潮流和设计师的设计思维逐步转向人性化层次。设计人性化趋向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社会的、个体的原因,也有设计本身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有:1、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人类需要阶梯化上升的内在要求。 

现代设计是科学和艺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科学技术给设计以坚实的结构和良好的功能,而艺术和人性使设计富于美感,充满情趣和活力,并能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艺术性设计成为人与设计和谐亲近的纽带。人类的设计和设计物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设计与人的融合状态。即中国古代哲人所宣扬的“天人合一”。 

工业设计的对象是产品,但是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产品,工业设计可以说是人的需求的产物。即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因此设计的人性化已成为评判设计优劣的不变准则,是人类追求理想化、艺术化生活方式的永不言止的设计境界。作为生物体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既有来自生理方面的需要,又有来自心理方面的精神需求。人作为社会的人、文化的人,生物性的满足并不是唯一的需求,精神等需求有时会走到前列而占据重要位置。不同形态的造物,反映着人需要的变化和多元。从一般实用工具用具生产到艺术质的造物——工艺品,工业设计产品的生产,这些不同层次的造物生产表现着人类上升着的需要和追求。

四、人的审美尺度

审美尺度即审美的价值尺度。审美价值属于精神价值范畴。人类的审美活动或者过程包括了客体和主体两方面,审美价值也有两个基本的方面,第一是形成对象的外部形式、尺度大小。颜色、亮度、表面特征等自然性质。这种性质不仅为我们审美感知客体的纯自然现象所固有,也为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现象如艺术设计产品、艺术作品所固有。第二是位于这种感性现实后面的东西,它来自于人的认识与感受、人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即审美价值的规律与意义,是人与审美对象关系所表达的意义。在工业设计中审美尺度是衡量产品“设计”方面好坏的标准,在产品的外部形式迎合大众的审美倾向,同时它又符合审美价值的自身的规律及意义,它才能算为设计成功的产品。

在产品诸多的审美因素中产品的语意是尤为重要的。产品语义学实际上是借用了语言学的概念,只不过产品语义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视觉图形、图象与型态,与文字语言相对可称之为图形语言。产品的形态、构造、色彩、材料等要素构成了它所特有的符号系统,从整体视觉感受到每个构成局部的细节,通过这个记号系统,设计师传达出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赋予产品以新的生命;通过这套符号系统消费者了解产品的属性和它的使用操作方法,它是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沟通的媒介。艺术作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创造出一种具有情感意蕴的形象体系,这种形象体系是一种视觉或听觉的审美存在物,是艺术家对现实的一种审美反映,其中既包括对社会生活内容的再现,也包括艺术家自身思想情感的表达,因此艺术的美是反映美。而技术生产的产品设计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现实,它不仅具有物质功能,同时也具有精神功能,因此设计的美是现实美。有鉴于此,产品的形式设计具有独特的审美涵义。

 五、人性化设计的其他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沟通的,物与人之间的沟通是通过物的功能及形态来传达的。人们在创造产品功能的同时,也赋予了它一定的形态,而形态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性格,就如同它从此有了生命力。人们在使用物的过程中,会得到种种信息,引起不同的情感,这是人对外界事物产生的直观认识,一般称为认识的感性阶段。当设计使产品在外观、肌理、触觉对人的感觉是一种“美”的体验或使产品具有了“人情味”时,我们称之为感性设计。 

人是环境的产物,不同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审美取向。然而一件产品是面向所有需要使用它的人群,那么设计就需要有不同的侧重点。用不同的设计诉说着不同的需要不同的语意不同的精神。设计承载了对人类精神和心灵慰藉的重任:年轻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张扬个性和焕发蓬勃的青春活力;年壮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填补青春已逝的失落和展示成熟与自我成就感;年老的消费者则怀者一股浓浓的怀旧感和饱经沧桑的平静感购买消费品。因此产品是反映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是产品价值、使用价值和文化附加值的统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生产的产品决不仅仅具有某种使用价值,而且越来越多地考虑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千方百计地为人们提供实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享受,越来越重视产品文化附加值的开发,努力把使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融为一体,突出产品中的人性化含量。 

人的精神和意志,决定着设计的思路,决定着设计的方向。精神是打动心灵的东西。设计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对文化的肤浅理解即“形”的简单套用和照搬,而是要将文化的精髓即“神” 融入进去。工业设计中人性化的关怀体现了产品设计的精神,即通过产品的外在形式从心理上对产品的使用者进行关心,满足他们对产品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要求,进而享受到产品带来的美感,设计是创新精神运用于实践,从而打动心灵的东西,让我们用人性化的精神感动着人。

自我的意识_艺术理论论文 第七篇

摘 要:艺术不再是简单的一幅画、一个雕塑,一件作品,而是被放大为做人,放大为人生,它使艺术家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个深入的过程中,艺术家使得作品更像是这个时代最前端的触角。“我可以是什么”的目标,把艺术家与其他人的沟通,与时代的联系,一下子就打开了。

 关键词:自画像  自我意识  领悟  觉醒

 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石柱上刻着非常有名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人们在不断认识自己,不断追寻生命真谛的过程中,总是会被新的认知所困惑,正像我对“我到底是什么”感兴趣一样。

 人在小时候有个有意思的现象,比如一个小孩叫星星,他想要吃东西,他会说:“星星要吃”,而不是“我要吃”。这是为什么?因为他还不知道,“我”就是自己,自己把自己给物化了。当到一定年龄后,小孩发现“我”就是自己,而且非常重要,甚至变得比其它所有事物都重要,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思想的第一次飞跃,而艺术的进程似乎与之相近。最近拜读了由复旦大学教授顾铮著写的《自我的迷宫——艺术家的“我”》一书,此书通过对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的自画像及作品的归纳与,来描写艺术家心中的自我,并对其自我表现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www.meiword.CoM尤其书中对自我呈现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和研究,我尤为感兴趣。

 顾铮教授书中提道:“自画像作为一种表现形式,与人的自我意识的苏醒和确立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知自画像并不仅仅只是艺术家一种自我娱乐的方式,而是代表着艺术家自我意识的领悟与觉醒。当艺术家对自我意识产生初步认知并迫切希望将其自身的个人形象展现在作品中时,这种要求就可以被理解为艺术家强烈自我意识的表白。一个新问题“我是什么”被重新认知。

 根据现代心理学中著名的乔韩窗口理论可知,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人的自我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我们平时都说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如何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一直是很大的值得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难题。

 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艺术家在不断完善自身技艺的同时开始对“自身的存在”这样一个话题逐渐重视起来。那时候的画家由于自我觉醒的程度不一以及自我表现的差异,总是会把自己描绘成或美或丑的与别人眼中不一样的形象。通过研究大量的自画像我们发现,人对自我的意识其实就是在完成作品时不断思考不断探讨领会的过程中逐渐的具象化并完善起来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当人们对“我是什么”的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就逐渐开始关注一个更为深层次的话题“我可以是什么”。       19世纪以来,随着后现代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先锋艺术也不断发展起来了。许多艺术家已经不再简单的靠表现自己内心的情绪来创作自画像作品,他们的作品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承载了很多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内容。“我是什么”的任务显然已经结束并逐渐满足不了艺术的进步与画家的感悟提升,在这个时期乃至以后的美学史中,艺术家们开始通过虚化、丑化或异化自我等手段表现出一些更大的反映时代环境的含义。这个时候,自画像作品的对话对象延伸了,由艺术家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转变为自己与他人的对话、与社会的对话,其中所探讨的话题也由“我是什么”转变为“我可以是什么”这个更为广泛的领域,这是建立在“我是什么”的判断基础上的再次延伸与拓展。它不再拘泥于艺术家自身的好坏与喜恶,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人或者多个人的形象体现,而是更广泛更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是对自我的关注的削弱,是对社会,对历史关注的加深,而这,恰恰反映了进步中的艺术理解正在与进步中的时代走的更近。

 这不仅仅是自我意识的进步,也是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沟通与理解。这个趋势很积极地表明,艺术家们已经把眼光放得更远,艺术的理念和内涵也被极大拓展。对于艺术家而言,他们要做的,就是让艺术赋有更广泛的含义:艺术不再是简单的一幅画、一个雕塑,一件作品,而是被放大为做人,放大为人生,它使艺术家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这个深入的过程中,艺术家使得作品更像是这个时代最前端的触角。“我可以是什么”的目标,把艺术家与其他人的沟通,与时代的联系,一下子就打开了。

 托尔斯泰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也会使别的人意识到它是什么”。在“自画像”这种认识形态的影响下,人们开始思索的事物越来越多,不仅有具体的个人的自我,更加包括了有着时代与群体烙印的“自我”。朱自清的墓志铭说,值得人无限探索的事物有两个,一是头顶上的天空,还有一个就是人自己的内心。关注自己的内心不是自私,在人文主义关怀的社会,关注人性最好的方式就是先剖析自己,从而了解人性,再把它赋之于艺术创作中,使作品的意义的更高,最终得以感染更多的人。

参考文献:

顾铮.自我的迷宫.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xx年版.

[2]恩斯特•克里斯、奥托•库尔茨,潘耀珠译.艺术家的传奇.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3]【俄】托尔斯泰,张昕畅译.艺术论.:中国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4]吕景云、朱丰顺.艺术心理学新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

[5]【法】丹纳,张伟译.艺术哲学.:出版社.20xx年版

从极简主义到新中式风格_艺术理论论文 第八篇

摘 要:极简主义的家具设计的美,就如同人体的美,没有一块“肌肉”不是具有自己的目的的,没有一根线条是多余的,每一处细节都切合人的思想和人的生活。到了20世纪80年代极简主义在西方成为一种极为广泛,影响相当深远的设计风格与流派。我们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应该是那些国外让人眼花缭乱的创意,也应该多考虑自身的优势,让中国的艺术能够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从某一个方面沿着传统艺术的脉络继续下去。 

关键词:家具设计   极简主义  新中式风格

  家具的历史可以说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从追求理性与功能的古代时期到盲目拜神的中世纪,从追求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文艺复兴乐园到典雅凝结的新古典,直到简洁质朴的现代家具,我们可以看到家具发展到今天摒弃了毫无节制的虚饰,在探索更卓越的功能,更经济的成本,更先进的技术,更优美的造型的同时,就一直沿着极简主义的道路循渐进地发展。极简主义的家具设计的美,就如同人体的美,没有一块“肌肉”不是具有自己的目的的,没有一根线条是多余的,每一处细节都切合人的思想和人的生活。

 一、极简主义的起源和背景:

 极简主义的前身是极少主义。Www.meiword.cOm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流派,极少主义首先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表现于绘画领域。极简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

到了20世纪80年代极简主义在西方成为一种极为广泛,影响相当深远的设计风格与流派。它推荐的是最简单的结构,最俭省的材料,最洁炼的造型和最洁净的表面处理。其核心理念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中的某种重要组成部分是—脉相承的。可以认为是现代主义、国际现代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关简化设计的继承与发展。极简主义的艺术设计又决非是对现代主义的全盘继承。

 到了90年代伴随着能源危机而来的是对商品化、富足、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的无度消费以及人类物欲的极度膨胀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威胁。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新价值观被日益认同,这一切均构成了极简主义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现代人面临着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激烈的竞争压力,还有忙碌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因而,使人更加向往清新自然,随意轻松的环境。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摒弃繁缛豪华,力求拥有一种自然平实的心境。人们认识到极简主义的设计其实是人的生理的基本需求,可让身心得以放松,如同走进一片清凉,这清爽的感觉就是由繁到简、感觉直接、简单、一目了然。如此,它已成为理所当然、无可取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设计风格重新回归了人们的视野。有一句口号"back  to  basics(回归本始)"足以与80年代的"回归自然"成为姐妹篇。回归是感到前无去路的困惑的当代人的唯一选择,而basics是指基本要素。现代人不会回归到维多利亚式的价值观去,于是他们选择与极少主义相通的东西。 

 现代家具设计领域里,“极简主义”设计理念已成为许多设计师追求的创作源泉与手段。极简不是简单更不是简陋,它是众多因素经不断组合并筛选出来的精华,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为一种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它更注重社会的时尚心理,设计师的个性化,简洁的艺术语言,在简单中追求丰富,在纯粹中呈现典雅。

 现代极简主义风格家具,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基本设计理念。包豪斯尽量采用现代的新材料,强调合理的结构与单纯的形式,用最经济的花销,借助最优秀的工艺手段,最简洁的造型来获得最大的舒适度。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极简主义风格的家具更注重以人为本和新型材料的开发,更多的考虑设计中社会时尚心理,艺术形式语言以及设计师个性风格,无论造型独特的椅子还是强调舒适感的沙发,其功能性和装饰性都能恰至好处的完美结合在一起。

 二、现代家具的极简主义设计

 说到极简主义设计,就不得不提法国设计大师菲利浦•斯塔克(philippt starck),他无疑是极简主义家具设计的领袖。他的作品务求简洁,但绝非单调乏味,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节处理,均仔细推敲精心策划,于看来极简的手法中寓丰富的效果,于貌似随意的创意中见深刻的设计功力,而这也恰恰是极简主义设计的精髓所在。

 依据极简主义思想设计的家具虽然装饰很少,但它有优质的材料,工艺个性的设计,能体现产品的内涵与形象,更加以人为本,更时尚,使用起来更方便,它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材料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冶金王业生产的优质钢材和轻金属被广泛应用于家具设计,使家具从传统的木器时代来到了金属时代。来自包豪斯的天才设计师马赛尔•布鲁耶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钢筒奇,它那简洁的造型,流畅的线条以及富于动态的感觉至今仍然很流行。20世纪60年代是高分子复合材抖广泛应用于家具设计的时代,由于复合材料的应用,不同种类材料结合的发展,使工业设计获得了更大的发挥余地。木、皮、塑料、玻璃、大理石、藤、铝等材料结合的家具产品,各种不同的搭配不同的组合从感觉上尽可能接近材料的本质,把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二)工艺更趋成熟

 自从20世纪60年代32mm系统家具在德国被设计制造出来,在家具设计与制造上掀起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它采用无榫卵结构的平口接口方法,即采用现代家具五金配件与圆(棒)槽连接来实现板件的接合,达到了简化结构、减少工时、节约材料的目的。到了今天工艺过程与科技相结合,普遍应用多万能、复合型的高科技设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cnc)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产品结构按标准化的形式进行大批量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许多零部件进一步细化,五金件更加精密,在这些优良技术下生产出来的家具除了拥有简练的线条外,而且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功能和美感都统一了起来。         (三)色彩更自然、和谐。 

 “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以往,家具的色彩很少是单的,往往是多种色彩的综合运用。家具的色彩主要由木材本色、油漆的涂装色、贴面材料的装饰色、金属配件及装饰面料的装饰色构成。但极简主义风格的家具色彩多为单色,黑与白是极简主义的代表色,不管是贴树皮的,玻璃的,皮的,还是藤的,大理石的家具都以材质的自然色为主,体现“雅”的风韵,符合人回归自然的视觉要求,让人感到简洁明快,身心放松。 

 三、极简主义影响下的中国风

 如果把极简主义当成一种设计风格,那它的流行时限是可预期的。然而极简主义所代表的思维似乎是包涵一些永恒的价值观,如对材料的尊重,细部的精准及简化繁杂的设计元素等。它的唯美不只是西方现代主义的延伸,同时,也涵盖了东方的美学,所以此风格的包容度很高。于是便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新中式风格”。

 新中式风格有人把其定义为:一、中国传统家具文化意义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演绎;(将传统进行现代化的演绎)二、中国当代文化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

 笔者认为,新中式风格主要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定义:第一,“新”,即不同于以往的,有创造性意义的设计;第二,“中式风格”,也就是有地域性的,中国传统特色的延续,与中式家具设计一脉相承。例如一把椅子,如果是用传统的硬木材料、榫接手法和明清样式制作的,你可以叫它中式风格的家具;如果它采用了明清椅子经典的设计元素,使用的是现代材料,又加了一个沙发椅垫,具有了沙发的舒适度,那便可以在中式风格的前面冠以一个“新”字了。

 现在人们提到中式家具似乎永远走不出旧式的明清家具,仿佛中国家具设计到了清朝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停滞不前的状态,从那之后中国设计成为了一个遥远的回忆。而今当人们习惯了充斥了市场上的国外的仿国外的现代家具的方便简洁之后,对于古典家具剩下的感觉就更只有“繁复与雕琢”。其实明式家具造型简练、气韵生动,清式家具雍容华贵、雕饰精美。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既然我们本民族有资本,为什么不能将这样好的宝藏进行一定意义上的扬弃,从而走出一条不同于以往的道路呢?

 事实上,在极简主义的国际化过程中,已经有设计师采用极简的设计技术,掺入带有亚洲风味的美学及设计元素来设计家具了。

丹麦设计师汉斯.维格纳就是其中之一。他一生的设计最为出彩也最为举世瞩目的就是一系列中国椅。这位老设计师,相当长的时间都在研究中国传统家具,尤其是明式,当然其作品中不乏其他国家经典家具的影子。一个并不通晓中国文化的异乡人,竟然使得我国的瑰宝在当今的设计圣坛上大放异彩,他的中式椅子的设计形神兼备,是基于对中国创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而非只是形式上的变异,足以令国人惭愧。

另外英国华裔家具设计师spencer fung也用极简的工法,注入带有中国风味的设计元素,使得他的家具呈现极简线条及传统的意像,从以上两个设计大师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一种设计文化理念,不是对原有事物,更非重建,而首先深入理解,找到规律,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观念在不断更新,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面向市场需求、针对大众期待视野有目的进行家具产品开发,才能设计制造具有生命力的产品。

 三、结语:                                   

 从极简主义设计风潮到中国风影响下的新中式家具的诞生,我所想表达的设计理念,并不是说要设计师很刻意的去做中西方相结合的东西,只是中国的家具设计发展到现在就如同中国的建筑设计等其他的设计方面,中国的传统艺术出现了一个断层,而我们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应该是那些国外让人眼花缭乱的创意,也应该多考虑自身的优势,让中国的艺术能够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从某一个方面沿着传统艺术的脉络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方海.20世纪主流家具设计大师的设计思想及其作品.家具与室内装饰.20xx(3).

[2]钟玲.怀旧的简约与时尚的简约——中国明式家具与北欧家具的椅子设计辨析.家具室内装饰.20xx年(3).

[3]罗丹、王周、欧泰君.现代家具设计的简约主义.家具与室内装饰.20xx(7).

浅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_艺术理论论文 第九篇

摘 要:宗教与艺术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艺术之所以被宗教所影响,具体表现在后者利用前者来宣扬与传播自己,并为前者所需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关键词:宗教  艺术  影响  

精神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千丝万缕的,是“人类普遍的无法摆脱情感精神病”,两者在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方式方面是有一些共同点的。宗教与艺术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这区别于科学说属于的现实实证的领域、理智的领域。因此,英国著名的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强调说:二者“是人们到达痴迷的境界同时摆脱现实环境需要的两个途径,都是达到同一类心理状态的手段”。所以,罗丹曾告诉我们:“人类之中真正的艺术家,总是最信仰宗教的”。因为宗教和审美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大多都是超脱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产生的情感,两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是精神方面的愉悦。

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宗教对于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www.meiword.CoM

 第一,表现在艺术被宗教用来宣扬和传播自身,同时宗教也为艺术提供了自身的题材与内容。并且艺术创作与其直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成为了艺术所不可忽视的发展因素。而宗教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致力于从世界获得一种自由,致力新关系和新理解的行动自由。从世界各民族的民学史来看,最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由宗教文化背景所产生的神话故事。在西方国家中,如但丁、普希金、拜伦等欧洲的作家,他们都曾借鉴教文学产生的代表作《圣经》之中描写出的许多写作素材而撰写出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作为欧洲文学开端的古希腊文学,也是源于古希腊神话,如对所示欧洲文化发展起过巨大作用的“荷马史诗”,正是在神的故事和关于特洛伊战争的英雄传说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我国,宗教文化一直影响着传统的中国戏剧,如古老的观音戏与济公戏以及目连戏等等;还有中国古典小说如著名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等等的创作;还有许多宗教背景为题材的古代建筑与雕塑以及壁画等艺术形式。石雕和壁画艺术如举世闻名的甘肃省的敦煌莫高窟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还有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等都是因为宗教中广泛传播的佛教而产生而成的。

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其次,在某些方面宗教对艺术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艺术常常被宗教用来宣传和形象地描绘宗教自身的教义,给了艺术在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较大的支持,使许多艺术家有了更加广泛的进行艺术实践的机会,使宗教从客观的角度上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壮大。同时,宗教产生的形式多样的艺术传播形式也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如印度的佛教产生后先是通过交流传入了中国,在经过中国经历了许多具有民间民族特色的改造后在亚洲东部的日本与朝鲜等国传播,从而造成了今天亚洲特别是日本等国传播的佛教艺术都具有中国民族民间的一些风格特点。尤其是在佛教的建筑方面,印度佛教在传入中国后在建筑造型上增加了一些古老的中国楼阁式建筑,使得大乘佛教建筑的佛塔类造型产生了较大的风格变化,使得今天的日本等国家受到影响。如今天日本奈良的法隆寺和唐昭寺。 

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第三,表现在宗教具有阻碍艺术发展的作用。宗教对未来的盼望、憧憬与希望,不是指向一个空洞的未来,而是有特定的目的的,它把艺术限定于宗教所规定的范围和式样中,以理论的形式影响了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活动,在一定程序上阻碍着艺术的发展,造成这个时期的艺术沦落为宗教服务工具,受到严重的破坏,和畸形发展。也极大的阻碍了中世纪欧洲文艺的发展,导致了中世纪艺术的普遍衰落。到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鲜明的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来反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会统治,才涌现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杰出画家,以及意大利但丁的诗歌《神曲》、法国拉伯雷的小说《巨人传》、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为后来欧洲艺术的发展重新奠定了基础。

的发展提供了宗教的内容与题材;同时表现在它具有促进艺术和阻碍艺术发展两种相反的作用。

 尽管宗教与艺术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对世界各地区和民族以及各种类的艺术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导致宗教艺术的繁荣发展,使它成为世界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宗教和艺术之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质的区别。宗教作为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艺术的发展。总之,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在社会上层建筑领域,在幻想领域、情感领域等范围内的影响、作用和渗透。

参考文献:

保罗•韦斯、冯•沃格特.艺术与宗教.成都:四川出版社.1999年版. 

[2]张育英.中西艺术与宗教.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3]约翰•希克.宗教哲学.:三联书店.1988年版.

[4]彭古象.艺术概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5]陈源泉.宗教与艺术.江苏省学院学报.20xx年版.

[6]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李莉.艺术美学导读.:中国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

浅谈我国目前景观设计中的误区_艺术理论论文 第十篇

摘 要:  文章通过景观设计中存在的误区指出设计师在做设计的同时应该注意对设计本身的理解和对地域性文化的理解,从而提高设计师的自身素质来带动民众对民族性设计的理解。

 关键词:民族性  理解  设计责任

 目前的社会开始意识到民族性的重要,并且开始呼吁找到属于自己的民族的东西,提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但是这些做的远远不够,因为在从学校中就缺乏这样的教育,使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价值系统及其对现代社会的新意义思想获得较为全面的理解。我们应该呼吁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是有它的价值,就是这些传统文化恰恰反映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精神。不光学生的教育是要从小教育,还应该在对社会民众有所指引。套用王受之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在中国找不到中国的感觉、中国的气氛,这对一个把中国放在骨子里的人来说,可能是最悲哀的事了,但是要改变这一切真的很难。”①

 另外一点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失落文明精神气质的把握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反映民族的风格特征。就拿楚文化的设计而言,目前虽然有很多对其进行的研究和概括,也出楚文化的精神所在,但就设计这一方面来说还未抓住精髓。wWW.meiword.Com目前的很多设计方案都只限于表面的设计,大多是在出土的文物、葬器中寻找其中的符号元素进行融合设计。还有些设计甚至用错元素符号,张冠李戴,并且还理直气壮的告诉广大市民这是楚文化的设计,这些设计都是在误导群众,其实这并不是民族风格的本质。寻找楚文化的精神特点就应该从认真阅读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例如屈原)及所能找到的文献资料(各类考古发现等)寻找出楚地域所特有的宗教、文化品质、地域气候特征及独有的精神气质,从而为设计风格的拟定奠定基础。就像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或是美国的西部牛仔的精神,这些精神都是具有明显的本土文化的特点,这就为他们的设计风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于景观设计的设计风格也是存在地域差别,就拿最早的古典园林来比较,东西方就存在很大的差异。总结一下可以看成西方古典园林和建筑是在情趣和构图上表现一致,东方古典园林和起建筑就是在情趣和构图上存在强烈的对比关系,通过对比的关系求得整体的统一。再来看中国内部也有南北的区别,虽然在主体设计上有共同点就是都有追求“意境”。这是中国园林的最大特点,讲究写意。写意和写实的区别在于:写实是对自然景色的一个真实写照,而写意就加入了一种主观的情感。两者对比起来后者就更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再回到国内的南北的区别是因为地域不同,生活习性不同,传统文化也有不同,这样就造成可南北园林的不同。总的来讲,北方园林是以皇家园林作为代表,在整体的布局中就比较严谨。南方园林则以私家园林为主体,对于整体布局就比较自由活泼,更为注重的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由此做的对比就可以知道一个民族有自己的特点,一个地域也有当地的风俗习惯。只有认真仔细的对其地域的了解,才能做好具有地域特点的设计来,而且是从骨子里就透露出来的地域情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师们大量的吸收着外来生活文化,不管能否吸收,先吞下去再说。但就是这样的“不消化”导致了设计和文化的脱节,导致很多设计师的观念开始歪曲。特别是计算机对设计大力辅助,使得人们都过分的在钻研电脑技术而忽视设计本身。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就在书中写到“如果设计的用力之处总是停留在‘让今天的东西明天看起来显旧’以及给好奇的餐桌提供‘新奇果实’,那么它遵循的就无非是技术本身的形式。更关键的一点在于,设计的加入日益加强了这种倾向。”②大师对目前的这种倾向提出自己的忧虑,是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要不断学习先进东西的同时不能忘记设计的本质。此外对设计师而言他的生活的外部世界对他所产生的影响并经过大脑加以总结形成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也是一点对设计的参考。参考点会经过提炼吸取成为设计过程的一部分,因此社会越是发展的快,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的学习自己的文化,这样才不会导致这个参考点过于的表面。这样设计出的作品才符合自己的国情,同时才有自己的特色。在《贝隶铭谈贝隶铭》一书中,他就说到:“我热爱学习新事物,古人说‘学不可以已。’”③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采访意大利知名设计事务所studio63(63号工作室)亚洲区项目经理萨姆的新闻。采访的内容主要介绍意大利的设计团队和国内设计团队的主要差别,值得我们借鉴。

 采访内容主要是说萨姆领导的设计团队是与国内的设计团队有所不同。他的设计团队有两组,一组是非设计专业人士,由摄影师、画家、雕塑师、记者组成的主创设计人员,而另一组则是专业设计师,他们相当于主创设计师的助手,负责把创意艺术落实到具体的方案中。而国内的设计团队则全是专业设计师全权代理。

 在作好设计的本身的同时时应该尽好自己的责任,设计师的责任是保护自然景观的多样化特征,自觉抵制各种利益驱动下对自然景观的破坏性行为,并且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应该是有必要树立景观多样性的观点来达到平衡和丰富物种。要做到这种多样性,设计师就必须要培养和训练自己对景观多样化的审美情趣和相关形式美知识。

注释:

①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国情结.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xx年版. 

②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济南:山东出版社.20xx年版.第33页.

③盖罗•冯•波姆.贝隶铭谈贝隶铭.上海:文汇出版社.20xx年版.第166页

我猜你可能会喜欢:

批评的艺术性运用分析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

addslashes(摘要:后进生是指班级中思想品德方面表现较差或学习成绩较差或二者皆有的学生,他们人数不多,但在班级中的影响很大。因而,班主任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首先要有防范于未然的思想意识;其次,要了解后进生的心理活动特点,用客观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他们。转化过程中,班主任要发挥教育主导作用,批评必不可少。进行批评教育时,注意抓住批评时机,选用适当的批评方式,合理使用批评用语,就会消除后进生的心理戒心,缓解学生事发)

关于艺术论文八篇

addslashes(关于艺术论文 篇一内容摘要:在歌唱艺术中,声音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声音的灵魂。声情并茂是歌唱艺术最完美的艺术境界,要达到如此的境界,只好捅过艰苦训练才能得以实现,用真情实感的艺术表现与高超的声音技术技巧相结合去演绎作品的艺术内涵,才能正确表达歌唱情感。在歌唱学习与训练中,要正确处理声情关系,注意避免走进重声轻情、重声轻字、重情轻声、声情脱节等误区,使歌唱题高艺术水准,真正达到声情并茂的理想境界。)

浅论戏曲舞台化妆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

addslashes(摘要:化妆造型不是单纯的技术性劳动,而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形象设计科学,它涉及心理学、美学、人文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也涵盖着服饰学、色彩学、化妆造型设计、身势学等领域的内容。戏曲舞台化妆是舞台艺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舞台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戏曲  舞台  化妆  “舞台化妆”,顾名思义,就是演员和化妆人员,为适应剧中人物所要求的外貌特征,采用各种化妆技术手段(包括油彩、毛发、塑形材料、粘贴物)

美声唱法中共鸣的运用与咬字吐字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

addslashes(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初叶的意大利,词意即优美的歌唱,并兼有美丽的歌曲的含义,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方法,还代表着一种演唱风格,一种声乐流派。因此,通常又可译作美声唱法,美声歌曲,美声学派。美声唱法作为来自西方的歌唱艺术形式,已成为我国声乐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为世界声乐艺术领域培养出很多具有高水准的歌唱家。然而,在美声唱法和汉语歌曲融合的过程中,尤其在咬字吐字方面还存在着某些问题,提高美声唱法演)

浅析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位_艺术理论论文十篇

addslashes(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公共空间中就出现了许多独 特的设计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公共艺术,它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密 切。也可说,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产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现象。公共空间艺术作为城市空间形象表征的存在要素,只有准确的定位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公共艺术作品在设计的时候要符合大众文化,人性化的并具有公 共性、艺术性、开放性等特点,满足这些条件才是当今城市公共空间 最需要的公共艺术。在当今城市人)

浅谈中国画的空白艺术论文十篇

addslashes(从那些优秀的国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绘画是十分重视空白表现的,中国画并不同西方绘画那样用颜色把所有的空间都填满,而是在画面中留有足够的空白。 以下就是浅谈中国画的空白艺术。所谓的这些空白,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有象征性地指某些事物,它可以指水面、天空、烟霞、云雾等等,只是没有用笔墨将它们的形状具体地描绘出来。画面中虽然缺少了这些实景的描绘,但那种云烟缭绕、雾霭蒙蒙的虚幻美却带给了人们更加强烈地心)

追忆今年逝世的23位艺术家_美术论文十篇

addslashes(陈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6月26日逝世,享年94岁。陈强银幕角色众多,却以反派形象著称,其实只塑造了《白毛女》 《红色娘子军》中的两个反派。凌元,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月20日逝世,享年94岁。凌元是新中国第一代电影演员,几十年来在银幕上扮演众多形象,多以慈母般老太太形象出现,《锦上添花》中胖大嫂是她的经典角色。《黑三角》中女特务于黄氏是她绝无仅有的反派角色,成为她晚年的代表形象。史掌元,著名农)

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兼评尼采的阐释艺术_西方哲学论文五篇

addslashes(第一篇 虚无主义的历史危机——兼评尼采的阐释艺术_西方哲学论文内容提要:尼采把西方历史作为道德历史加以阐释。尼采视线中的道德是现代艺术、宗教和哲学所体现的堕落的,具体说,是反生命的价值评价。在《道德谱系》中尼采用心理学作为怀疑精神的手段来揭露道德的来源——教,整个西方历史成为虚无主义来临的的历史,并在现代抵达自身危机的终点。尼采的思想植根于现代世界的土壤,权力意志是尼采所认识的唯一实在。从)

从威廉•加斯《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看元小说的艺术特点_英美文学论文十篇

addslashes( 本文为美国著名的元小说家威廉•加斯最具特色的短篇小说,作者将小说分解为三十几个片断,然后加以“阐释”,有的片断仅一两句话。小说虽然是虚构的现实,但作者却从语言上突出了小说的魅力,将元小说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 元小说 虚构魅力 创作手法 一、元小说的写作特点 1.元小说的结构特点 元小说具有“并置”、“非连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通常被称为小说的小说,作者在创作时打破传统小说对情节)

艺术论文十五篇

addslashes(艺术论文 篇一1. 前沿 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一般少量民族当中存在着相当多的多声部合唱民歌。我们国家在20世纪初期从国外引进了群众合唱的形式,如此我们国家的合唱艺术开始了讯速的发展。但是,在中国专页的合唱艺术事业发展的很缓慢。在中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50年带的初期民歌合唱;“全国音乐周”前后的创作合唱艺术的;20世纪60年带左右合唱经历了一次大的变革;2)

最新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