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艺术论文

谈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与创意艺术_通信学论文五篇

2022-01-18

艺术论文】导语,我们大家眼前所阅览的这篇文章共有45090文字,由钱南昕认真修改之后,发布于【范万文网www.fwan.cn】!范万文小百科:

气候(Climate),自然科学名词,是指一个地区大气的多年平均状况,主要的气候要素包括光照、气温和降水等,其中降水是气候重要的一个要素。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规定,一个标准气候计算时间为30年。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园林,指特定培养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园林建筑。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受到传统“礼乐”文化影响很深。通过地形、山水、建筑群、花木等作为载体衬托出人类主体的精神文化。园林具有很多的外延概念:园林社区、园林街道、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国家园林县城等等。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对于园林有着迫切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要求。对于我们现代的生活和未来的人民发展方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谈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与创意艺术_通信学论文五篇要是你对这篇文章想说点什么,请告诉我们!

第一篇 谈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与创意艺术_通信学论文

我国的小区园林建设是随着城市建设发展起来的,主要作用是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氛围。随着人们生活追求的提高,对居住的环境条件不断提升。房产商想方设法通过园林规划设计来吸引消费者,而购房者也在不断的对园林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规划设计除要紧密结合居住环境的特征,突出地方人文特色外,还要打破传统思维框架,应用各种艺术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景观。

一、居住小区的现代特点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气侯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建筑种类和形状各异。但是居住小区改善了市容市貌,促进了房地产业发展,改善了人们居住条件。它是集居住、服务、经济、社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缩影,因此,它的建设与以往城市住房建设具有不同的特点要求。

(一)规划协调而统一 

以往的建筑参次不齐,居住小区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原则,优化了小区资源配置,使其整洁美观。

(二)规模大而功能全 

居住小区一般为多层、多栋楼体建筑群,这些楼体建筑群,除住宅楼之外,还有商业大楼、超级市场、电影院、体育馆、音乐厅、医院等综合性结构。

(三)综合光照强而面广 

现代居民楼外墙体多为彩色粉刷,有的还贴瓷片,封阳台以及大窗户也用了大量的玻璃,使阳面光照更大。阴面也不再是浓荫,尽管造成了眩光现象,但对喜光树种的生长却有积极作用。

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存在的问题

居住小区的园林中不同的板块有不同的功能,设计时要有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单一死板。wwW.0519news.coM尽管现代住宅区发展迅猛,但在住宅小区的园林规划设计,尚有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设计规划观念陈旧。

一些居住小区设计方案粗糙,仅仅满足符合规范或绿化法规条例的要求,但缺乏情趣、有人情味的可持久的绿化空间设计。有些住宅区的园林甚至有拒人于园外的感觉,草坪、花坛、绿地景观被铁栅栏、围栏包围,这样的绿化虽然覆盖面积达标,但其实用功能却远远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二)模仿性强,缺乏创新 

经常可以见到许多居住小区园林工程都是生搬硬套,没有特色,识别性不强,以致来访的客人很难较快准确找到他们所处的位置。许多园林规划设计上都是在不切实际的刻意模仿,没有因地制宜。有的小区为了跟风,不惜将原来的树木砍光建草坪。也有的小区跟着珠江三角洲地区栽植棕榈类植物,没有考虑气候原因,结果一到冬季,都死光了。

(三)过分重视草坪,忽略植物群落。

在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上,过分追求大面积草坪的时尚风席卷全国。无论什么设计都侧重在草坪上,但也经常出现草地成道路的场景,既没起到美化作用,又破坏了居住环境的和谐。植物群落可以制造层次感、神秘感,使小区避免出现一眼望穿之感。

三、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思路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时,其设计思路决定了设计效果,决定了设计者的水平,所以设计思路是设计基础。但是设计并不是凭空想象,在设计之前必须要到基地实地踏勘,了解小区构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和习惯,才能够有好的思路。

(一)定位——人为本 

进行一个项目的园林设计首先要确定这个项目的定位,有了正确的定位,其设计才能丰满起来。居住小区主要组成部分是人,所服务对象也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因此有必要在规划设计的前期先对其服务对象的行为特征和需求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避免单纯的由设计师根据个人主观设计。 

(二)风格——环境与自然相结合 

园林风格与居住小区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环境特征、园林主题等密切相关。如苏州的园林,常为私人游憩,怡情休养之所,故其设计,不崇庄严伟大,但精巧,不重对称,免呆滞之感,而须曲折,有引人人胜之概,常以建筑为主体,以花木为培衬,感觉有天之真趣,给人感情之舒适,陶醉之感觉。在园林规划设计中要充分抓住四周景观特色,并将其引入到园林造景中,将园林自然山水融合,形成多层次,丰富且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三)布局与分区——实用与艺术兼备 

居住小区的每个区域和景点的具体设计才能保证设计的统一协调性和可行连贯性。居住小区园林设计不同于公园设计,在居住小区设计中,要注重实用功效和美学艺术。现代人趋向于情感与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正如斯坦利·怀特所阐述的那样“如果我们的设计能含纳草地、森林和山,那我们能占据的景观将富含原土地之奥妙。景观特征应被加强而不是被削弱,而最终和谐应存在于一个复合体上,这些人为化的景观是最动人、最可爱的,只要景观的结构和灵魂能被保留,我们就会感到快乐和兴奋”。因而在其景观效果表达上要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在规划设计中,还应充分考虑居民要求,满足小孩嬉戏,老人活动、品茶、下棋以及居民体育锻炼、健身等。

(四)空间与流线——层次与立体感并驾齐驱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园林空间与流线是从竖向与空间角度、人的行为角度、人车交通满足角度等方面对设计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设计思考方向。所以,在居住小区园林设计时,要将小区分割开来,使空间具有层次和立体感,避免一览无遗、平乏无味、人在园中无景可赏。

四、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艺术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要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要求,节约,就地取材,植物造景为原则,再加上专业的设计艺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一)因地制宜——结合居住场地特征 

一块场地有他的独特的内涵,在进行设计时要挖掘出所蕴涵的内涵,才能因地制宜的设计出合适的园林景观。准确的把握场地特征、因势利导。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小区的交通和人文关怀。如人行车行出入口、停车场、休闲运动区、后公园等。

(二)因时制宜——结合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条件,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条件比较薄弱的地区,尤显重要。切忌盲目引用北欧风情、海南风光。

(三)民族特色——结合地方特征 

近年来国内园林建设中出现许多不切实际的现象,如在住宅绿地设计中出现“欧陆风”城市建设中出现“广场风”,一些园林设计作品追求西化,追求气势,追求整齐划一,缺乏个性、没有民族特色的园林作品随处可见。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民族特色,设计突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建筑独特,民族风味十分明显,其园林设计就要摆脱完全的西化,在保留民族味的建筑中搭配协调的园林设计。

(四)节约——挖掘乡土资源 

适地适树是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之一,也是体现地方特色的要素之一。盲目的引种不仅植物存活率不高,浪费资金,而且破坏生态平衡,澳大利亚野兔引种事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等优势,有利于丰富园林植物的种类,突出地方特色和保持长期的生态稳定。目前我国园林树木资源十分丰富。原产中国的木本乔灌木多达8000种,其中乔木树种约2500种。同时我国还有许多特产树种,如银杏、水杉、水松、银杉、金钱松等。它们在世界城市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地中应用的树种数量很有限,一般大城市才200~400种,而中、小城市约100种左右.这个数字与我国丰富的树木资源是极不相称的。应该栽植驯化多种绿化树木,美化城市。

总之,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结合了多门学科,既包含了生态学,又有建筑学;既不能是单纯的追求美感,还要兼备实用性。要做好园林设计需要不断学习,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才能突破思维,创新设计。

第二篇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对策_通信学论文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同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一起构成国家建设设计人才格局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如何办好专业,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业内人士关注和思考的内容。本文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阐述进一步办好专业教育工作的思路和观点。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www.0519news.Com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 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 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3、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稳步、健康地发展 办好一个专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制定出不同阶段的建设 规划,确定明确的奋斗目标,使专业建设具有努力的方向和工作动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正处在成长阶段,它的发展需要一批热衷 于环境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去努力工作,同时更需要学校及相关专业的支持和理解。我们已经认识到在国家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环境艺术专业逐渐成为充满活力的朝阳产业,满足国家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将是我们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建设设计人才的重要任务。

第三篇 浅析中西方园林艺术_通信学论文

摘要: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人化自然

abstract: artificial us and the natural beauty - -, west botanical garden its difference is formally obvious. what the western botanical garden manifests is artificial us, not only the layout symmetrical, is regular, is rigorous, the flowers and plants repair and maintain uprightness, thus presents one geometric pattern us, phenomenally the western landscape gardening is mainly bases in using the artificial method to change its natural state. the chinese botanical garden completely is different, also does not ask the spool thread to be symmetrical, also does not have any rule to be possible to follow, on the contrary is actually the mountain surrounded by water hugs, winds windingly, not only flowers and plants trees, no matter what original condition of the nature, even if constructs artificially also as far as possible complies with the nature, but is irregular, makes every effort with the nature fusion.

key word: west; landscape art; hominization nature

前言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www.0519news.CoM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斗争,使社会,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园》中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在说入世与出世,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

总上所述仅仅只是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更精髓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浩瀚宇宙。而未来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未来世界的美也要靠我们去创造,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光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第四篇 人·环境·公共环境艺术设计_通信学论文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科技、资讯还有交通都空前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衣食住行的单纯的功能,我讲到的公共艺术的作用就是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规划设计、环境建筑、园林景观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整体环境尤其是城市环境的层次,营造出历史与艺术的和谐氛围,使环境更好地为人服务,满足我们现代人对精神生活享受的更高的需求。而公共艺术总体设计的作用就是制定公共艺术围绕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大学生公共艺术, 公共管理等艺术成为一个整体,使公共环境艺术设计表现出更好的人文气息。这也是值得我们艺术设计学习者很好的研究和学习的主题。

人与环境,它不仅仅广泛地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学与自然科学领域里面,也相当深入地渗透到了艺术设计工作者与现代艺术欣赏的领域当中。

环境意识的觉醒与强化,使我们对艺术分类系统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观念性的转变为像金字塔艺术系统结构:一,最下面一层的是艺术产品;二,最上层的则是纯艺术作品;三,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金字塔基底层与尖顶层之间,就是我们现代社会艺术生产最为广泛的中间层即环境艺术系统。他兼具有实用艺术与纯粹艺术的因素,同时以实用产品与非实用产品为审美信息的载体。环境艺术既是一种随时随地都用在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产品如建筑,景观,园林,景观,雕塑等等,而且他还是一种作为各种艺术理念存在于社会生活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更简单的说,一种作为环境设计,另外一种则还是一种艺术,公共环境艺术。

近年来,环境艺术中的各个侧重点设计不断的发展,并且衍生出不仅仅是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包括室内外园林,景观,城市雕塑,城市公共环境等等一系列新新学科。WWw.0519news.cOM这其中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的蓬勃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美国,日本,我国的,香港等地区,非常注重公共环境的设计与研究,比如日本独特的别墅设计,的城市街道设计,公共艺术在澳大利亚的城市设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而且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艺术品味,反映出澳大利亚公共艺术设计中总体简约大气,细处丰富多彩的风格特征。他们都是目前非常前卫的时尚的公共环境艺术设计。

我认为:一,广义上来讲,所谓公共环境艺术,我认为只要有两人或两人以上活动的区域及周边环境都是公共环境范畴。

二,从狭义上来讲,很多人认为公共环境艺术及公共场所,公共场合,多人区域及大中型广场的室外环境艺术。公共艺术是指放置在公共空间中(如:公共绿地、广场、建筑以及城市道路)的雕塑、壁画、装饰、园艺、标识、、地景等艺术形式。

三,归根结底,公共环境艺术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设计,就是指以人为本,以城市公共传播,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公共艺术为主要的对象,运用综合现代设计手段,创造生活空间美,生活方式美和信息传情达意的艺术设计行为。

我们以景观设计为例。这次景观的艺术设计,遵循“人文、绿色、科技”的宗旨,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真情关爱、对和谐世界的心灵企盼、对自然的挚爱情怀。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精神核心呈现出来。在雕塑的作品展中,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以多种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表达着他们对精神的理解,有抒情的、幽默的、挑战的、可爱的、情趣的,的,或传统或前卫,写实,抽象,尽显了艺术家的个性,同时,也在与其他人相遇中自由交流,我们在这种交流、欣赏、品味中建构着公共的人文精神。

对于公共艺术来说,其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彰显其个人的意义生存,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 所以,如何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使创作者与公众能够达成这种意义的生成共识,是值得我们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和探索的问题,这关系到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应该说,公共艺术不仅仅追求艺术形式和视觉效果的问题,它还关于意识、艺术家的文化底蕴、对公众的理解和挖掘,以及公众的参与和文化的选择等等。美国著名城市学家伊里尔?沙里宁曾经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的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我们说,看看城市的公共艺术,即可知道艺术家的兴趣、追求和使命,即可看出公众的思想、生活和文化。

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特征是公共性。城市是公共艺术的载体,公共艺术属于城市,它随城市而生,为城市而存。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从设计史上看,公共艺术的最早发端应追溯到古希腊雅典城所出现的阳光广场,那时,大型广场和公共建筑的出现就使得艺术有了开放性、性和参与性的特征。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诞生在二战之后,伴随着美国对城市的重新规划与治理,一些艺术家开始把艺术创作的场地从美术馆挪到了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以雕塑为主要代表的室外艺术大量出现,公共艺术一词也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由倡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实行的“公共艺术计划”直接赞助公共艺术则把这种艺术活动推向。

二 ,从发展的角度讲,城市是变化的,公众对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城市的片面发展必然引发对文化的诉求,唤醒人们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进入21世纪的城市,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有专家指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向有文化积累的城市转移,艺术开始走向更广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艺术则代表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的一种新的取向与融合。

三,从功能的角度讲,公共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种体现。相对于纯艺术和架上艺术,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质必然使得公共艺术的文化表现性要强烈得多,它承载着更多的社会的、文化的乃至上的功能,带有更多的群体而非个体、社会而非个人、共享而非占有的非功利色彩。艺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代公共艺术就是还城市以美感,让人体会生活于其间的真正乐趣,让城市成为人诗意栖居的理想场所。

四,从文化本身来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社会形式,或者说是人类的社会化存在与文化存在的形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社会发展的缩影,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心,更是文化的集中地和发源地,城市与环境本身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成果。

在我国,公共环境艺术是一个新概念。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大量出现是在上世纪90年代,城市公共领域的不断增多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密切关联。可以说,公共艺术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其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

我国公共艺术这一概念提及之前是以“城市雕塑”、“环境艺术”的面目出现的。在上世纪80年代,公共艺术是以城市雕塑为主要形式。在1984年,率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以雕塑为主题的石景山雕塑公园,长安街沿线也汇聚了众多的城市雕塑和其他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位于复兴门西的和平少女则成为这一地区的标志性雕塑,少女洁白的形象与浓郁苍翠的绿色背景相映成趣,其内蕴的主题传递出和平这一永恒的人间理想,应该说,这件艺术作品成为那个时代公共艺术的大成之作。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的步伐也随之迅速加大。公共艺术的发展也呈现出多个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方面,与商业社会的特征相吻合,出现了一批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艺术,以充斥于各公共空间的各种为标志;另一方面,伴随着公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以消费为特征的艺术——波普艺术悄然兴起,它强调公众的参与和兴趣,提倡具有平民趣味的文化消费,公共艺术呈现出大众参与的态势。在艺术设计上,由于城市设计思想纳入城市规划当中,随着大量欧式建筑在中国大城市的出现,追求艺术风格的个性异彩的公共艺术和个性建筑相呼应,市民广场、沿街立面、草坪美化、滨水景观、商业街公共艺术等的大量出现成为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化景观,公共环境艺术的多元化存在成为构筑城市文化的风景。

所以说,公共环境艺术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蕴的标志。所以我们要在公共艺术,公共环境艺术上正视问题,认真解决,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才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我认为,一个成功的公共艺术家应该懂得与人们对话的技巧,通过对话,把公共艺术做成市民的作品、小区的作品、城市本身的作品。而对于我们来说,参与艺术的过程也就是艺术,也是艺术领悟的过程。城市在发展,我国的公共环境艺术事业前景可观,在公共艺术的发展中,我们需要获得一种精神,一种把握了解我们城市历史、文化根源的精神,这种精神的需要我们每一名设计学习者,艺术设计工作者、公众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第五篇 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_通信学论文

清初, 在中国南方, 如扬州等地的一些私家园林中出现了带有西式园林艺术特色的建筑和装饰, 乾隆年间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的西洋楼建筑群, 更是对西洋园林全面、完整的模仿。虽然西洋园林对中国的影响到清代早期才达到高峰, 而西洋文化的影响在明代末年就开始了。

明末, 随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扩张, 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进行传教活动, 同时导致了西方的科技文化艺术在中国传播, 出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中西文化交流的。清初, 西洋传教士仍旧遵循本土化传教方针, 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①, 同时帮助清修订历法、制造西洋火炮, 清廷对他们采取了接纳和宽容的政策。然而, 明清之际西方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充满了曲折离奇的斗争, 一部分固守封建传统的官僚士绅或文人, 本能地意识到西方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是一种冲击, 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 遂群起反击。顺治年间安徽歙县布衣杨光先在辅政大臣鳌拜等人的支持下弹劾钦天监监印、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 抨击天主教, 他说“设天果有天主, 则覆载之内四海万国, 无一而非天主之所宰制, 必无独主如德亚一国之理。独主一国, 岂得称天主哉”? 进而又说, 汤若望等“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②。清康熙初,清廷终于做出了禁止天主教传教士传教的决定。Www.0519news.coM

清代雍乾时期, 曾经作为清初中西文化交流主导的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应用大为减弱,中西文化交流的重点转向艺术方面, 西方的绘画、音乐、建筑艺术的引进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产生影响, 意大利画师郎世宁等人融合中西画法创造“新体画”、圆明园的西洋式建筑都是出现在这一时期。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以这一时期表现最为明显。

一 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

世界园林主要可分为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两大类, 前者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后者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中西园林作为供人游乐赏玩的艺术空间具有共性, 然而由于自然观、审美取向的不同, 两者的造园理论、造园布局及其审美情趣迥然不同。美国景园建筑学家西蒙德说:“西方人对自然作战, 东方人以自身适应自然, 并以自然适应自身。”③

1. 西方园林的特点。

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 深受西方自然观的影响, 西方人信奉“天人对立, 改造自然”的哲学观, 强调人改造自然, 从而形成有别于东方的美学思想。西方人将数和比例奉为美的最高境界, 强调“美就是和谐, 和谐有它的内部结构, 这就是对称、均衡、秩序, 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其总特点强调的是以人工改变自然, 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具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它是运用建筑法则而不是自然法则建造园林。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的是法国园林, “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 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 形成林荫大道, 修剪得很整齐, 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 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_天的广厦”④。排列整齐的建筑, 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 呈现出几何形状, 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因此西方园林中处处呈现的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 一切景物均以规整、匀称的形式出现, 透视感强, 平坦开放, 一览无余, 从而把自由的大自然纳入规整的建筑系统。

西方园林的基本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平面布局以轴线展开, 以建筑物为主体, 一般以一座体积庞大的建筑物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轴线的起点上, 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 园林的主轴线是此建筑轴线的延伸。沿主轴线布置主要景观, 两侧有次轴线, 之间有直干道和斜干道相连。在纵横道路交叉上形成小广场, 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其他类型的建筑小品。道路是笔直的, 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 其池子被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 池中布设人物雕塑和喷泉。园林铺设大面积草坪, 花草树木严格整形修剪成锥体、球体、圆柱体, 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圆形等图案, 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修剪、栽植, 绝不容许自然生长形状, 被誉之为刺绣花圃、绿色雕刻。“园艺要修剪、扶直树木, 使每一株树的形状完全不同于处女林中的树木; 正如建筑堆砌石块成为整齐的形式一样, 园艺把公园中的树木栽成整齐的行列。总之, 养花或园艺把‘粗糙的原料’加以改造、精制, 是和建筑如出一辙的。”⑤为了突出人的力量, 西方园林中广为布置人体雕塑,以显现人体美。园林布局不追求层次感, 只有把游览视点提高, 才能领略造园艺术的整体美。西方园林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 就是花草树木也修剪对称方正, 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

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体现出严谨的理性, 集中表现了以人为中心, 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2.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 追求天然之趣是中国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士人对山水自然抱着敬畏、崇尚的态度, 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 强调人和自然之间的相辅相成, 和谐统一。基于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传承, 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为造园的楷模, 认为“自然者为上品之上”,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是中国园林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园林景观呈现的山环水抱, 曲折蜿蜒, 参差错落, 花草树木自然之态, 从而获得“不离轩堂而共履闲旷之域, 不出城市而共获山林之性”⑥的理想生活境界。

中国园林在布局上以自然为宗, “今夫山者, 天地之山也, 天地之为是山也⋯⋯吾之为山也, 非能学天地之山野, 学夫天地之山之自然之理也”⑦。园林因地制宜, 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没有明显的轴线对称, 最忌方塘石洫、一览而尽的做法, 主张庭园重深, 处处邻虚, 曲径通幽。空间上讲求“隔景”、“藏景”, “合景色于草昧之中, 昧之无尽; 擅风光于掩映之际,览而愈新”⑧。要求循环往复, 无穷无尽, “水欲远, 尽出之则不远; 掩映断其派(脉) , 则远矣”。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造园非常注重因地制宜, 因山顺势, 变化有致,曲折多端的手法。园林造景的山、水、建筑、花木这四要素的布置没有一定的程式, 按照自然的形态灵活随意, “因阜垒山, 因洼疏池。集宾有堂, 眺远有楼有阁, 读书有斋, 燕寝有馆房, 循行往还, 登降上下, 有廊榭、亭台、、村柴之属”⑨。建筑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山水树木相互协调、融为一体, “随基势高下⋯⋯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亭台楼榭轻灵小巧, 翘角飞檐, 与周围环境互相穿插融合。植物和树木的栽种和修剪配和山水布置, “着眼在画意, 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长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⒑。传教士王致诚在写往巴黎的信中说, 在中国园林里,“人们所要表现的是天然朴野的农村, 而不是一所按照对称和比例的规则严谨地安排过的宫殿⋯⋯道路是蜿蜒曲折的⋯⋯不同于欧洲那种笔直的美丽的林荫道⋯⋯水渠富有野趣, 两岸的天然石块或进或退⋯⋯不同于欧洲的用方整的石块按墨线砌成的边岸”1l。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正符合中国古代文人居山四法: “树无行次, 石无位置, 屋无宏肆, 心无机事”

的理想园居环境。

而在审美情趣上, 中国园林艺术的美, 不仅体现在外在的形式美, 而是更加追求意境美。“片山多致, 寸石生情”, 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 情景交融, 借景物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 从而使景物富有诗情画意与深刻哲理。“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特构, 无论是对于诗词、绘画、音乐, 还是对于园林乃至盆景的创作来说, 都能赋予灵魂, 灌注生气, 化景物为情思, 变心态为画面, 使作品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 意象含蓄, 情致深蕴, 从而以其特殊的美的魅力, 引人入胜, 耐人寻思。”⒓.是否强调审美意境的创造, 是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的重要的区别之一。

中国园林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条联系的纽带, 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表现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协调。

二 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明清之际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哲学、科学和文化艺术。园林建筑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 自然成为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传教士到中国, 首先在传教地建立教堂。据档案记载, 康熙时期全国各地的新旧教堂多达30 座, 分布于、山东、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北、陕西、河南等省份13.。宣武门教堂——南堂, 是汤若望在顺治七年(1650 年) 春, 依中国式建筑风格建造的, 但“堂牖器饰⋯⋯亭池台榭, 式仿西洋, 极其工巧”。并设有喷水池, “左池水上高三四尺, 石池水四道, 上喷高四五尺”14.。教堂内的建筑装饰和喷水池带有西洋园林的特点。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 , 徐日升与闵明我将其改建成欧式。

1. 私家园林艺术中的异质文化因子。

明清之际的江南私家园林受到西洋建筑的影响, 在建筑小品的装饰和细部做法上模仿西方园林, 如西式的石栏杆、西洋的套色玻璃和雕花玻璃等西洋异质文化因子悄然出现。

据袁祖志所写《随园琐记》中记载清代文人袁枚在南京的随园, “‘书仓’之东厢曰‘琉璃世界’, 为室二重, 窗嵌西洋五色玻璃, 光怪陆离, 目迷心醉”15。

扬州的“江园”, 江方伯建于乾隆年间,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 改为官园。园中有一幢五间的敞厅, 乾隆皇帝赐名曰“怡性堂”, “堂左构子舍, 仿泰西营造法”bq。堂前敞后荫, 两面夹山, “左靠山仿西洋人制法, 前设栏楣”, 模仿意大利山地别墅园的逐层平台及大台阶的做法, “构深屋, 望之如数十百千层, 一旋一折, 目眩足惧, 唯闻钟声, 令人依声而转。盖室之中设自鸣钟, 屋一折则钟一鸣, 关捩与折相应。外画山河海屿, 海洋道路。对面设影灯, 用玻璃镜取屋内所画影。上开天窗盈尺, 令天光云影相摩荡, 兼以日月之光射之, 晶耀绝伦”16.。这是模仿当时盛行于欧洲的巴洛克式建筑的所谓“连列厅”以及用大镜子以扩大室内空间的“镜厅”做法。

扬州的“黄园”, 为黄氏别墅, 与“江园”相接。其中三层楼房的“澄碧堂”是模仿广州欧式建筑十三行的建筑立面, 大量使用西洋建筑中的玻璃装饰, 玲珑剔透。“盖西洋人好碧,广州十三行有碧堂。其制皆以连房广厦, 蔽日透月为工。是堂效其制, 故名澄碧堂。”17.

扬州的另一处园林景观“石壁流淙”, 其一幢建筑物内“榻旁一架古书, 缥缈零乱, 近视之, 乃西洋画也”。是由于墙上绘西洋壁画, 绘画运用焦点透视法因而显得景物逼真, 人仿佛可以走进去。徐履安“丁丑间(乾隆二十二年) 为园⋯⋯作水法, 以锡为筒, 一百四十有二,伏地下, 上置木桶, 高三尺, 以罗罩之, 水有锡筒中行至口, 口七孔, 孔中细丝盘转千余, 其户轴织具桔槔辘轳关捩努牙诸法, 由机而坐, 使水出高与檐齐, 如趵突泉, 即今之水竹居也”18。使用龙尾车操纵水源的方法制做西洋式喷泉。

西洋园林的元素在江南私家园林中基本上运用于园林的建筑装饰中, 在园林建筑形制、建筑装饰中部分吸收外来因素。

2. 皇家园林中的西洋园林。

受西洋园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属皇家园林, 它不仅在建筑的局部采用西洋建筑手法, 而且在园林的立意、布局、建造中照搬西方园林, 甚至用西方人设计园林, 大规模成群兴建西方风格的园林建筑。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则是圆明园的西洋楼。乾隆皇帝从郎世宁进呈的西洋画中看到西方园林中的喷泉图样, 很感兴趣, 便征召西洋传教士修建, 最后由郎世宁推荐传教士蒋友仁在长春园的北侧建成了第一座大型喷泉,“乾隆见而大悦。长春园中之其它欧式建筑及水法兴建约始于此时”19.。乾隆皇帝于是命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和蒋友仁等在长春园修造西洋楼。

西洋楼景区内欧式建筑、喷泉、迷宫、雕塑、绿篱、水池等西方园林要素一应俱全, 从平面布局到各造园要素的具体形象均接近于法国古典主义造园风格。全园共有7 组欧式建筑,从西向东依次为: 谐奇趣、蓄水楼、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观水法。平面布局体现轴线对称特点, 景区的主要道路均为直线, 主要景点的人工水池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状。建筑采用西洋建筑风格, 高大的大理石建筑、跌落的台阶、华丽的装饰, 充分体现了巴洛克和罗可可的建筑风格。建筑的平面布置、立面柱式、玻璃门窗、栏杆扶手等, 都是西洋做法,细部装饰为西洋雕刻中夹杂着中国民族花饰。园区中心的“大水法”为西洋楼的主要景观, 仿西方园林的喷泉, 大水法主建筑为一巨型石龛, 前面有狮子头喷水瀑布, 成7 级水帘。大水法的左右前方, 各有1 座大型喷水塔, 塔身方形, 共13 级。并运用西洋机械引水。在绿化方面同样采用西方园林方法, 修剪整齐的草木、花草铺成的花坛、建筑西方花园内常用的迷阵(m aze) 景观——“万花阵”。“西洋楼”是西方园林在中国第一次较全面、较完整的引进, 代表着18 世纪东西建筑文化和造园艺术交流的成就, 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 占有重要地位。 在皇家园林建筑室内采用了西方建筑风格的装饰, 据档案记载圆明园早在雍正三年(1725年) 九月间, 曾在圆明园后殿仙楼下安设了一樘楠木边双园玻璃窗cl, 雍正五年在万字房(万方安和) 对瀑布仙楼的窗户上, 还用了长4 尺4 寸、宽3 尺2 寸5 分的大块玻璃cm。并吸收西洋教堂天顶画、全景画的装饰手法而变通为中国式的建筑装饰手法——通景画cn, 在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圆明园、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内大量出现co, 绘画采用了透视的画法, 有极强的立体效果。

以上所说的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现在虽已不复存在, 而通过文献记载和园林遗迹可以看出, 西方园林要素曾出现在明清之际的中国园林中。它的引入, 拓展了国人的视野, 令人耳目一新。同时, 丰富了中国造园艺术手法。

三 西方园林艺术对中国园林影响的探讨

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入, 清代园林中出现了许多西式景观和装饰艺术。然而, 这些异质因子一般都体现在园林细微之处, 出现在建筑的局部装饰和园林的小品中, 这并没有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格局, 明清园林主体建筑及整体风格则是保持中国式的, 即使是最完整、全面地模仿西洋园林的典范——圆明园中的西洋楼, 也仅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 作为聚景园林中的一个景观。且被置于全园也就是圆明、长春、万春三园的东北角, 并在它与园内其它中式景观之间加土丘以为隔绝, 成为一个的景观。

这种艺术风格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其一, 中国固有文化的传承性。几千年的中外文化不断交融, 影响中国最大的外来文化,东汉末年的佛教和明清以来的西学, 都没有影响到中国文化本体的根本改变。中国人从来都是以外来文化服务于中国的本体文化, 也就是“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以实现自我的再生和创新。在明清中国人的眼中, 西洋建筑就像西方的自鸣钟一样, 属于“奇技淫巧”一类, 仅仅作为赏玩的对象而已。西洋楼的建造很大程度上源于乾隆皇帝对西洋画中“水法”的兴趣。

中西文化由于伦理观、价值观等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当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 外来文化就必须让步, 就像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 利玛窦等人为了传教的顺利进行, 改变了固有传教的方式, 制定并推行了天主教儒学化以及科学传教的方针。在西方园林艺术的东渐过程中, 当西方艺术与中国古典艺术出现相抵触的元素时, 也不免要采取本土化的变通方式。西洋楼这样纯西式的建筑在细节处理上也不免使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元素。西洋楼在主轴景观的处理上, 并没设置成像西方庭园一眼望到底的直线, 而是沿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 被建筑物有节奏地分作三段, 西洋楼建筑群同样地把一长条园景分成几个院落, 避免拉丁庭园一望无际之感。西方古典主义花园中必不可少的人体雕像在西洋楼中却未出现, 取而代之的是中国传统的祥禽瑞兽: 大水法前的水池中的主雕是一只象征福寿的梅花鹿, 谐奇趣和海晏堂前的主雕是寓意吉祥的翻尾鲤鱼, 海晏堂正面的大水池左右两侧的铜铸喷水雕像则改用中国传统的12 生肖。

其二,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首先, 传教士作为中西文化交往的桥梁和纽带, 传播宗教是其目的, 而科学文化的介绍只是实现其目的的手段。其次, 文化交流的范围狭窄, 产生的社会影响不大。由于闭关自守政策和文化专制制度, 阻碍了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西学的传播仅限于上层文人, 入清之后, 更囿于宫廷之内, 社会影响面较小。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仅限于部分地区的少数园林及皇家园林中。

其三, 中西园林的造园思想和园林特点存在着根本的不同, 西方园林强调改造自然, 透视感强, 平坦开放、一览无余。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审美标准, 和当代的建筑一样, 是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伟的气派为原则。中国园林强调效法自然, 遵循“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造园原则, 布局自由流畅, 旷奥兼得, 虚实相生。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造园原则及追求“诗情画意”美学意向, 顺应了园林“可行, 可望, 可游, 可居”的需求。而人工的、几何的、规则的西方园林不符合中国文人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审美裁判。

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性顺应了造园的要求,所以能为西方所接受, 具有中国趣味“英中式”园林在17—18 世纪英法等地出现。而西方园林的理性化, 与中国园林“犹若自然”的造园理论相抵触。因此, 明清之际, 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东来, 西方造园的艺术亦影响到造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 但这种作用是表面化的, 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思, 没有在整体布局、设计上改变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为楷模的设计理念。

西方园林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 也反映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注: ①汤若望说: 耶稣“犹如商朝的创建者成汤, 因为天旱祈雨, 将自己当作牺牲, 供奉求雨。他身为圣王, 而如此受罪,

非但他的威望不减, 反而至德益章, 为万世所赞誉。成汤将自己当作牺牲供奉, 耶稣被钉死于十字架, 皆为利济

于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以下简称一史馆) 藏,《满文密本档》137 卷。

②13杨光先《不得已》, 一史馆藏《满文密本档》137 卷。

③西蒙德《景园建筑学》, 转引自章采烈编著《中国园林艺术通论》,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 年版, 第23 页。

④黑格尔《美学》第3 卷。

⑤10.12转引自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 年版, 第93、94、273 页。

⑥⑨(清) 沈德潜《复园记》,《苏州历代名园记, 苏州园林重修记》, 中国林业出版社20xx 年版, 第99、98 页。

⑦叶燮《滋园记》。

⑧ (清) 笪重光《面筌》。

11.刘天华主编《十大名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 第203—204 页。

14.黄表《远游略》。

15袁祖志《随园琐记》, 陈植、张公池《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年版, 第367 页。

16.17.18《扬州画舫录》卷十二, 中华书局20xx 年版, 第268、270、285 页。

19.《扬州画舫录》卷十四, 中华书局20xx 年版, 第333—334 页。

20《教士书简》,《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七卷第3、4 期。

21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 木作。

22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雍正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玉作。

23 聂崇正《故宫倦勤斋天顶画、全景画探究》,《区域与网络——近千年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集》, 国立大学艺术史研究所20xx 年版。

24一史馆藏《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 雍正五年七月初八日(画作) ,“万字房通景画壁前着郎世宁画西洋栏杆”; 乾隆七年六月初二日,“(如意馆) 太监高玉传旨: 建福宫敬胜斋西四间内照半亩园糊绢, 着郎世宁画藤萝”; 乾隆三十九年二月如意馆,“二十日, 接得郎中德魁等押帖一件, 内开本月十一日太监胡世杰传旨, 宁寿宫倦勤斋西三间内, 四面墙、柱子、棚顶、坎墙俱着王幼学等照德日新殿内画法一样画。钦此。”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yishulunwen/2006.html

《谈谈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与创意艺术_通信学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