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抓好地理会考命题促进素质教育实施_地理论文五篇

2022-01-18

教育论文】导语,您所阅读的此篇文章共有28759文字,由范盛泉尽心改进,发表到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在现代哲学、数学、逻辑学、语言学中,命题(判断)是指一个判断句的语义(实际表达的概念),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定义并观察的现象。命题不是指判断句本身,而是指所表达的语义。当相异的判断句具有相同的语义的时候,他们表达相同的命题。在数学中,一般把判断某一件事情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释义:用于考试的题目,要求按照标准回答。抓好地理会考命题促进素质教育实施_地理论文五篇如果你对此篇文章有更多的感触,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篇 抓好地理会考命题促进素质教育实施_地理论文

通过会考命题,促进普通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引导师生正确把握教育教学思想,是教研员不可回避的一 个问题。本文旨在通过高中地理会考命题的实践,总结一些体会和做法,以求教于同行。

一、高中地理会考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功能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WwW.0519news.COM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第四,卷面还清楚地反映出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班级之间的教学差距。这给教育行政部门提供了指导教 学的有力根据,也为当地开展教研活动提出明确的课题。

可以认为,从会考的角度看,高中地理会考命题是成功的,是值得、研究并加以总结的。至于从卷面 上反映出来的诸多教学问题,形成因素较为复杂,需要从许多方面进行工作。

当然,我们也深知考试命题是一门学问,对它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过去的工作虽然看到一点结果,但是 ,今后的道路仍然是很长的。我们将不懈努力,继续深入开展有关考试命题的科研活动,为丰富命题经验作出 应有的努力。

第二篇 地理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思考_地理论文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各方面都在预测其发展趋势和特点。我们地理教育将面临什么问题,地理教育工作者 和学习者应如何转变观念以投身改革的实践,有必要做一番认真的思考。

一.教育职能的转变,丰富与延伸了地理教学目标与功能

中学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正随着教育职能的转变而不断发展,帮助学生获得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基础知 识和掌握基本再学习的能力,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方向。而且教育职能也不仅体现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等方 面,地理学科的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关心并参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以人为 中心的人地关系观念等科学的地理思想,使学生能够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理解、认识和评价 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形成对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具有21世纪对人力资源要 求的基本素质。

二.课程教材的变革与地理科学的发展, 带来地理教学内容的更新

中学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中唯一传播可持续发展知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课程,也是将自然科学知识 与人文科学知识综合、阐明人与环境关系的课程。要培养“活跃而负责任的公民”首先要对社会、对人类未来 的生存环境负责。因此在地理课程与教材内容方面早已打破传统的“地理八股”体系,重视地理知识的基础性 、综合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及实用性等特点,从素质教育高度选择地理教学内容,突出特征、抓住要 点,通过案例说明观点。WwW.0519news.COm并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学习能力的 培养,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这与人们习惯中的地理知识内容是迥然不同的。

三.教学手段的发展与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拓宽, 促使教学过程的优化与教学方法的改进

地理教学的改革不仅体现在课程结构与教材内容,它更要求深入到教学活动之中,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 应用,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拓宽,优化教学过程,更新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已提到日程上,触及到每位教 师习以为常或行之有效的教学行为中,打破“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树立 以学生为主体的平等的教育观念,在“满足学习需要的有意识的交流活动”中下功夫,使学习过程成为启 发积极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的活动,改变那种满堂灌和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扭转“重结论 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重文字轻图像、重积累轻运用”的地理教学活动,以改革与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四. 高考新一轮改革对教学评估手段与教学方式将发挥一定程度的正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还需要相应的监督机制与评估手段作保证。随着高考新一轮改革的 ,人们已普遍从1999年的高考试题中意识到“以能力要求立意”的命题正逐渐代替“以知识立意”的命题 。自1998年开始实行的对高考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地理内容与其它学科内容的结合反映了特殊的优势 ,这是由于地理内容涉及自然与人文知识的广泛性以及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等当前人类普遍关注的课题所决 定。2000年将在五省实行“3+x”的高考科目,其中,综合将成为“x”的主体形式,20xx年可能在更多的省区 实行“3+x ”或“3+综合”, 因而对地理知识的要求与重新认识已成为有识之士广泛关注的话题。学科内综 合能力的培养也提到日程上。要改变中学教学长期落后于高考要求的局面,真正理解高考“指挥棒”的正导向 作用,认真体会的文件中所提到的“高考改革有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的精神,在平时的考试命题 中要进行改革,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全面素质的提高,使过去学习中认识能力的训练提高到应用 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这是摆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新问题。

第三篇 地理课应加强国家领土教育_地理论文

我国强调学校教育应着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每一个人都应热爱生我养我的祖 国,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国土,这种爱国主义思想是每个公民包括所有学生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因此,爱 国主义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学校的地理课教学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地理 教学中有许多方面都可以涉及到爱国主义的内容,由于国家领土是国家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国家领土教 育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地理课中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所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通过 地理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自己国家的领土教育。

目前我国的中学地理课本涉及到中国领土的内容相对较少、较零散,学生学后很难对中国领土有个较清晰 、较系统的认识。以全国统编中学地理教材(教育出版社)为例,有关我国的领土内容,地理教材介绍过 于零散简略,只介绍我国陆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却忽视了空域特别是水域的介绍。香港回归祖国,学生们 常常能接触到有关国家领土问题。如香港回归,解放军进驻香港,“中华共和国对香港的领陆、 领水(领海)和领空同时行使”。这里就牵涉到一些最基本的领土概念。现在,国内可能人人皆知我 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千米,这不能不归功于地理教学。但应明确指出960 万平方千米仅仅只是中国的“领陆 ”部分,这包括中华共和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及其包括在内的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东沙 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所有属于中国的岛屿。WWw.0519news.coM地理教学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领土的内容,以便让学 生较系统完整地了解领土的概念。如:

“领土”指一个国家管辖下的区域,包括领陆(陆地)、领水(水域及其底土)和领空(领陆和领水 上空)等。

“领水”包括内水和领海。内水指国家领陆内以及领海基线(沿海国划定其领海外部界限的起算线)向陆 一面的水域,指河流、湖泊、内海、封闭性海湾和港口等泊船处。领海指邻接一国陆地及其内水并处于该国主 权下的一定宽度的水域。

“领空”指隶属于国家的领陆和领水上空,一般指领陆和领水上面的大气空间。

由于海洋面积占地表的71%,加上海洋所具有的无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巨大的开发前景,各个国家都把目 光更多地投向了海洋,海洋已成了各国竞争和争夺的焦点。1982年12月10日,100 多个国家首脑云集牙买加的 蒙特利贝市,在起草的《海洋公约》上签字,1993年经60多个国家批准,该公约正式生效,从此 《海洋公约》就成了世界海洋领域第一部国际法典。《海洋公约》把世界海洋划分为国际管辖海 域和国家管辖海域。

国际管辖海域包括:

1.公海;

2.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

3.国际海底区域。

国家管辖海域包括:

1.内海,包括封闭性海湾、宽度不超过25海里领陆内的海峡、港口等;

2.领海,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

3.领海毗连区,领海以外不超过12海里的海域;

4.专属经济区,领海以外不超过领海基线200海里的海域;

5.大陆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的全部延伸部分,最大不超过350 海里,若不到200海里可以扩展至200海里 。

根据《海洋公约》,一个四面环水在海水时能高于水面的自然小岛,只要它可以维持人类居住 或本岛的经济生活,就可以同领陆一样拥有自己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即使这个岛礁不能维 持人类居住或经济生活,尽管它不能拥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但是也可划出自己的领海和毗连区。这样,即 使是一个小小的岛礁,也可获得1500多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新加坡)面积的领海,4600 多平方千米的毗连区 ,或者还可获得4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浙江省的4 倍)面积的专属经济区。正因如此,海洋公约正式生效后,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日本在《海洋公约》正式签订之初,即在教科书上将其国土面积由37万平方千米,说成400万平方千 米。1987年1 月起, 日本耗资300亿日元(约2.2亿美元)用三年时间对其最南端的一个小岛——一冲之鸟岛( 冲鸟岛)进行加固。该珊瑚环礁在琉球群岛以南,离东京1700千米,东西宽约5千米,南北长约1.7千米,由于 海水侵蚀,该岛露出水面的岩礁正逐年缩小、降低,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日本对冲鸟岛的加固,既为了试 图得到这43 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 也是在“日本1000海里生命线”的西南航线上试图立下一个永久性据 点。这些都足见日本的用心良苦。近年来日本一些极右分子一直觊觎并试图霸占我国神圣领土列岛 ,此种狼子野心,当然要受到中国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坚决反对。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 浅海大陆架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有大小岛屿6500多个。

这片广阔的海洋水域已受到我国的高度重视。1990年以来,批准了13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 992年2 月25 日颁布了《中华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1996年5月15日, 第八届全国常务 委员会通过了《海洋公约》。

根据《海洋公约》,我国拥有的内海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归属我国管辖的专属经济区和大 陆架面积近300万平方千米。 这样我国的领土、领海和管辖的区域面积已达1200万平方千米,另外,由于我国 已成功地研制出能潜入1000米深处的海洋机器人,还为此在赤道附近南太平洋划出1000平方千米的海域 作为中国的专属探矿区。

在新形势下,地理学界应该考虑用更为宽泛的概念来说明我国所有的领土、领海和国家管辖的区域,地理 教学也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让我们的学生了解我国的领陆、领水(领海)、领空、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 架和专属探矿区等“国域”(中国区域),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热爱祖国、更加奋发向上,担负起21世纪建设、 开发好我国“国域”的重任。

附记:

1997年5月,日本樱花学园来我校访问, 一次教师座谈会上日方专门向我校地理教师赠送了一本日本地图 册,图中竟公然把一些有争议的岛屿也划归了日本。对此,虽然我方作了妥善处理,但事后,作为地理教师, 我仍然感到中学地理教学在国土问题上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充实和明确。

第四篇 适应高考新模式,加强地理素质教育_地理论文

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保送生综合卷中两道以地理为背景的题目,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第一,围绕一定的知识基点进行知识组合、题目创新。所谓知识基点,是指地理学科和其它相关学科共同 涉及、相互渗透的知识点,或知识“组块”,或知识系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如该试卷第二题围 绕“光化学烟雾”的成因、危害和解决途径这一知识组块,融合地理、生物、化学、历史、等学科知识, 体现对学生知识迁移和组合能力的考查。

第二,围绕知识基点进行思路创新,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如该试卷第五题围绕“恒星日、太阳 日的解释方法”这一知识基点,运用物理学或数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解题。要求学生将地球、月球的运动抽象成 圆周运动,找到“圆周运动——角速度”的概念图式作为思路创新的切入点。学生要有广阔的思路,扎实的基 础知识,还要具备灵活的知识组合、思路融合变通的能力。

因此地理教学如何适应“3+x”,实际上就是如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认为:

第一,要树立协作精神。作为教师要变“单干”为“协同多学科作战”,既要精通本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与其他学科教师联合,探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知识基点,延长知识链,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多学科、各个侧面对知识进行剖析,形成完整的知识图系。从这个意义上看,今后的教学将是多学科联合、 知识组合的教学,一个教案、一堂课将凝聚着多学科教师的知识和智慧,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WWW.0519news.COm合作将成为地 理教学适应“3+x”的重要途径。

第二,要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能力、技术密集型转变。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教师要从大量出题、批改这一繁重、低效的劳动密集型作业中脱身出来,把时间用于吸收新的教 学思想和理论,产生新的教学灵感和,运用新的教学媒体、技术、手段,从中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

(二)是减轻学生“显性”的作业负担,增加学生“隐性”的素质要求。如果我们过分强调知识信息 和大脑接受知识信息的潜力,而忽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价值以及学生大脑的创新潜质,必然导致题海战术 。大量、重复、低效的作业则使学生“心理超载”,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素质,形成厌学情绪。从信息和系 统论看,知识仅是信息单元,这些信息单元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组合形式构成知识结构。这种结构具有知识重组 与知识创新的功能。追求高素质,培养知识创新能力,是“3+x”高考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青年一代的奋 斗目标。因此地理教学必须彻底摒弃题海战术,要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杜绝大量、低效、重复的作 业,增加作业的“知识、能力、技术”含量,注重知识结构、经验系统和认知结构的互动转化,形成一个高效 开放的知识系统,不断创造负熵,培养学生知识内化迁移的能力;注重观察、实验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教学技 术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思考的习惯,把观察、实验、课题式、探究式教学研究作为教学的主 导变量。增加作业和试卷的质量,在作业或试卷的设计、批改、评讲全过程都要充分发掘其“含金量”。通过 作业或试卷的评讲引导出知识结构和知识创新思路,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图系结构和优化的认知结构, 从而进行顺利的类比迁移。这样一份作业、一张试卷的价值就不是一百分,而是它的若干倍,从而真正减轻学 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地理教学的高效低耗,适应新的高考制度改革。

第五篇 高一地理新教材思想教育因素和渗透方法_地理论文

根据国家教委最新制定的高中课程方案,高中将在三个年级开设地理课,并于1996年5 月颁布了新的《全 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新的教学大纲在继承了原大纲优点的基础上,又根据普通高 中的性质、任务,从我国的国情和21世纪初期对人才的需求出发,从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 出发,从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培养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大纲的指导思想、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有了新的 思路,特别是思想教育,更比原大纲有了切实的教育成份。如何进行思想教育渗透,我想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地理学科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思想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的教育,而思想教育应使学生正确地 认识客观事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心理学的观点学生 思想品质的培养,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应是知、情、意、信、行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是 知(获得概念),然后产生情感,意是解决内心矛盾的和行为支配,树立信念即为信,最后的表现为行。按照 上述观点,传授知识本身就是思想教育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知识在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世界观的形 成。通过地理思想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知识、能力、思想情感均衡发展的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 ,以适应现代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总之,高中地理学科思想教育的范围很广,内容也很丰富,归纳起来主要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国策教育以及全球观念的教 育。wWW.0519news.CoM

二、新大纲与原大纲思想教育要求的对比

新大纲与原大纲高中部分的思想教育要求相比较,无论是从内容、具体要求上看都有较大的区别(见下页 表)。原大纲对思想教育的要求不够明确,只是提出了总体要求,而没有具体的章节要求;新大纲对思想教育 要求比较明确、具体。采用了:认识、领会、提高、树立、培养、激发、规范、见诸行为等词汇来加以表述。 这样分类,层次清楚,使教学要求变得更加明确。新大纲除按必修、选修分别提出了思想教育的总体要求外, 还在各单元之后结合课题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思想教育要求,这类要求的设定既考虑了与各课题内容的结合,又 都能自成一个体系,与原大纲相比,落实思想教育要求更细了。新大纲删除了国际主义教育,增加了可持续发 展的教育,这与原大纲比较是一个明显的提高和深化,这是吸收了当代最为重要的科学思想。人类的可持续发 展将促使人地关系的协调。这些都是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对地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是“培养学生对 环境负责的观念和行为”,更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反映。

三、新教材思想教育内容的渗透

在地理教学中要实现思想教育的渗透,教师必须把知识传授、智能训练、思想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思想教育渗透,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做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结合高一地理新教材进行下列几方面的思想教育渗 透。

1.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事物问题的思想武器和科学的方。新教材各单元中有许多内容充满着辩 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客观事物的系统性、差异性和普遍联系性,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如对宇 宙的认识,就是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可知的),批判唯心主义的神学观念( 如上帝创造一切),使学生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再如地球的运 动、大气的运动和变化、大气热量的收支平衡原理、海水的循环、地壳物质结构和循环等内容说明事物是在运 动、发展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能量转换都是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进行的。地球表面沧海桑田的变化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内、外力作用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 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的活动与地表形态是一对人地关系的矛盾,工、农业区位因素 的选择,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布局生产的观点。

新大纲与原大纲比较表(必修)

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全 原 球观念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使 大 总体要求 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 纲 观和环境观以及为祖国现

代化建设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具体要求 无

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

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

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

总体要求 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

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

的责任感

一单元 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培养学生

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单元 认识大气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三单元 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

具 污染的重要意义

新 四单元 树立人类对资源和环境的合理

利用及保护的观点

体 认识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加深扩

五单元 大了与环境的关系,并领会人类因

大 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意义

要 六单元 认识各国应根据国情确定城市

发展的道路

纲 七单元 认识交通运输、通信、商业、服

求 务业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树立爱护旅游资源的道德风

八单元 尚,培养严格执行保护环境各项法

规的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的深挚情感

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及

九单元 其严重后果,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危

机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十单元 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

与意识,并见诸对环境负责的行为

2.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四观”教育,是时代赋于地理教学的新历史 使命,这里的“观”即是看法、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通过地理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将会使学生对 世界和未来有更丰富的、更客观的认识。

首先是人口观。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不仅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要与环境的承载量 相适应,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要加以控制的根本道理,进一步理解“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的基本国策。

第二是资源观。就是要使学生知道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 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的知识教育,可使学生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增强海 洋国土意识,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为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和深度开避更为广阔的前景,“悲观 论”是没有必要的。

第三是环境观。就是要使学生理解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观点。人类为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地 理环境,如果人类活动与环境相协调,就会创造出更加适合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如果人类活动不注意保护环 境,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造成人与环境的对立,受到自然的惩罚。如环境的污染,包括了大气、水、 土壤、海洋污染。其中大气污染包括co[,2]的增加使全球气候变暖,co[,2]的温室效应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科学 家的普遍关注,o[,3]层总量的减少出现了南极臭氧洞;酸雨危害的面积还在扩大。保护环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 中的一项战略任务,已写入我国----法之中。通过上述环境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 ,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四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基本目标和任务,由传统的发展观逐渐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是人类发展的飞跃,它将成 为高中地理教学的主旋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要在思想上潜移默化,逐渐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头脑中 深化和升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美德。如持续发展的农业,就是要满足人类的需要;追求公平性, 解决当代人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协调关系,其最终目标是追求整体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实现生 产要发展、生活要提高、生态要改善的农业。例如:我国吉林西部改造沙荒地的“林—草—田”复合性生态系 统就是很好的例证。

3.国情、国策的教育

国情、国策的教育是我们地理学科的优势。国情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注 意对本国公民进行国情教育,新教材中涉及我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工农业生产活动及地域联 系、乡村城市人口分布、人口问题等基本国情。如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这些优势有利 于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资源的人均数量少,利用不尽合理,一些资源破坏严重,这些劣势有助于增 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再如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地影响的生活和生产,应引起足够 重视,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然灾害的发生,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另外国情是国家制定各项政策、法规、法令 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坚信各项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并由衷地拥护,自觉地执行。

4.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 感情”。在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讲话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 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地理学科的传统优势, 一向是地理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条主线。例如:通过对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辉煌的文化遗产和新中国 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教学,可增强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领土与国力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保卫祖国的领土 完整和的责任感,通过人类的旅游活动了解祖国历史名胜、名山大川,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灿烂 的中华文化,进一步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制度,坚持民族团结,树立为祖国繁荣强盛而奋 斗的献身精神。乡土地理的研究,使学生树立建设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5.全球观念的教育

关心人类,关心人类的家园——地球,对学生进行全球观念的教育,是“三个面向”的需要。世界发展到 今天,各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互相渗透,国际间的协作和相互信赖关系日益加深 。如新教材中的四大问题即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都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不是一个 国家或地区能解决了的大问题。如环境问题就是全球问题,除本国积极保护环境外,也希望与别国共同合作, 共同发展。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1992年6 月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的《 纽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和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都是全球观念的体现。从 个人—家庭—国家—全球等不同层次都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中,使学生了解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义务 和行为,以及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树立为人类做贡献的宏大志向。

四、新教材思想教育渗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既教书又育人,首先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不断增长知识,改进教法,提 高教学水平。明末清初的著名教育家王夫之在总结自己数十年治学、育人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欲明人者先自 明,欲育人者先自育”的名言,教育者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言传身教,才能提高思想教育渗透的水平和艺 术。

2.吃透两头,自然渗透。所谓吃透两头,一头是教材,要吃透教材,发挥内在联系,把传授知识与渗透教 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另一头是学生,要了解学生,不断掌握学生思想倾向,使渗透教育更具有针对 性和活动性。

3.教材中孕育的思想教育因素有些一目了然,教学时只须老师略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有些思想教育 因素则需要深入,挖掘教材才能获取。例如:人类旅游活动等内容中隐含着保护旅游资源、防止污染和审 美能力的思想教育,教师应恰如其分地向学生讲明某些地理活动的思想教育意义。

4.地理课的思想教育渗透一定要突出地理的特点。一定要以地理知识为前提,把握好渗透的度。采用先进 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进行思想教育渗透,就一定会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aoyulunwen/2004.html

《抓好地理会考命题促进素质教育实施_地理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