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价值多元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选择_基础教育论文

2022-01-31

教育论文】导语,你所阅览的此篇共有25784文字,由冯晓凯细致改进后,发表于范万文网fwan.cn!范万文小百科:具体,是汉语词汇,汉语拼音为jùtǐ,指的是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具体也指实际存在的,真实的;特定的。如:胡采 《序<在和平的日子里>》:“但各人具体的创作道路却不尽相同。”价值多元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选择_基础教育论文倘若你对这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价值多元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选择_基础教育论文 第一篇

当今社会的发展,使我们处于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本土的与外来的不同价值观念在这个时代交流碰撞,使社会呈现多元价值共存的局面。这在给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的同时,也产生了种种价值冲突。面对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与冲突,作为人类价值生命中介的教育,应当进行价值定位和反思,在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中作出合理的价值选择。

一、对多元价值的两种认识

对于多元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根据对“多元价值能否走向共识”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理论界对多元价值的认识可归结为两种。

1.极端多元论。

这种观点基于形而上学终结的思想根源,认为多元价值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极端多元的,多元的价值之间是不可公度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不可能走向共识。以以赛亚·伯林为代表的“自由多元主义”论述者指出“形而上学一元论”在理论上是一个严重的“概念性错误”。“原则上可以发现所有价值都能和谐相处的模式这样一种观念,便是建立在关于世界本质的一种错误的、先验的观念之上”[1],个体间不同的价值观并无高低优劣之分,无法按照一定标准给出等级排序,它们差异性地共存、不可公度,甚至是彼此冲突的。因此,不存在“最好的”价值,没有唯一正确的真理,通往终极真理的唯一正确道路也是不存在的。Www.0519news.cOm公共权力不应有所偏倚,而是应当保持价值中立,于不同的生活观念,对所有的多元价值不作扬抑,平等对待。多元价值应当以宽容的态度维护与包容多元的价值追求,抗拒形而上学一元论的诱惑。

2.相对多元论。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存在一些普遍的和客观的基本价值,多元价值在更高的层面以至于形而上学中可以走向共识。有些价值是普遍的和客观的,是超历史和跨文化的,这些价值在所有的文化中,在任何时候,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只有高度一般的人类价值才是普遍的,而且它们在不同历史的、不同文化的不同语境中以不同的方式被解释和应用,表现为多元的价值。这些普遍的、一般的价值不但实际上是有价值的,而且是对人类的幸福或繁荣是有价值的,而后只是于特定的人或文化的信念的[2]。因此,可以认为,在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中以不同形式表现的多元价值,在对人类幸福和繁荣有价值的意义上可以归结为人类普遍的和客观的共同价值而走向共识。甚至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在对多元价值宽容的基础上,通过说服、讨论和体验,可以达成对终极价值的共识。

两种观点在理论上都有其合理性,也都存在着其不恰当之处,但是无法说哪种更接近于正确。孰优孰劣只能在具体的价值问题中、站在不同价值立场上进行探讨。

二、价值多元时代的价值冲突

古今文明、中外文化在这个时代的碰撞与交流,使社会各个领域的价值观念走向多元,而多元价值的并存必然会产生不同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具体来说,多元价值的冲突可能导致社会中价值标准的失衡、价值理解的困难以及价值选择的困境等[3]。

价值多元时代,主导价值观念开始失落,传统权威遭遇挑战。价值观念的多元造成价值标准的多样化,价值标准越多人们反而越缺少标准。因为没有了统一的参照标准,人们内在价值标尺发生游移,稳定的价值体系便失去平衡。在社会发展常规时期,价值领域强调统一性和一元化,但是随着价值观念向多元的转化,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相互交织,本土价值观和外来价值观相互交融,处于这样的价值环境中,人们开始出现价值理解困难。价值多元为人们的价值选择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可能性,但是,很多时候人们选择的价值是相互冲突的,选择了这个价值就不能选择那个价值,选择了那个价值就不能选择这个价值,这种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行为容易陷入困境。

在价值多元时代,传统社会的一元价值观被摧毁,普遍的价值标准在人们的观念中不再是理所当然的,多元价值在人们的价值选择中有着平等地位,人类的价值生命中失去了最终的价值裁决者。由此可能导致任何个体和群体自由选择的价值观念都可以在“价值多元”这一保护伞下宣称自己是合理、合法的。因此,价值多元时代同样需要价值总体。尽管在价值多元背景下这种价值总体有其虚幻性和不现实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价值总体本身失去了其合法性。尤其是对社会来说,仍然需要某种总体价值的引导、需要思想上的引领、需要上的规定。而人作为社会中的存在,不能仅仅以自己为中心、完全以个人意愿选择自己的价值目标,还要考虑社会总体的价值需要。

三、价值多元时代青少年面临的价值困境

社会价值观念及其变化对青少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确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以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为基础的。因此,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然而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青少年学生面临着种种价值困境。

在价值多元背景下,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正日益受到强烈的冲击,而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尚未建立,加上来自社会、家庭与学校的价值影响不协调,都给青少年在价值观念与行为选择上带来了空前的困难。青少年对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产生了怀疑;对一些传统的基本道德信念产生了疑惑;对人生价值、人生道路、人生目标产生了怀疑,对诸如“如何对待金钱”、“如何对待享乐”、“要不要追求崇高理想”等问题产生了怀疑[4]。在多元价值的冲击下,青少年的价值观念正在偏离传统的道德价值轨道,而离上一代的期望越来越远。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多元价值时代,人们不再从同一个视角,同一个层次去理解世界,青少年开始从更现实、更多元化的视角来认识和解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对既有价值观念产生怀疑,而又未确立新的价值观念体系,由此造成青少年的信仰困惑与危机。在当前价值多元背景下,加之青少年思想不够成熟,容易出现对自我的理解偏差,导致价值追求立足于绝对自我的基础之上,而不愿做公益事情,追求自我的中心地位。价值多元背景下,青少年难以清楚地区分善恶、是非,难以完全适应多种价值观念并存的情况,导致榜样力量消解、对理想追求的淡化与集体观念弱化、校园道德危机、行为偏差甚至犯罪行为等。

四、基础教育改革面临多元价值的选择

在我国社会价值观念正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原来的主流价值体系已失去全面主导、支配人们行为的地位,而新的主流价值体系尚未形成,这使得教育处于十分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并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需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解决价值多元时代青少年学生面临价值困惑的重任,以一种“价值共识意识”重建青少年学生群体中的主流价值体系,在整个基础教育价值定位的普遍性方面和具体教育情境的特殊性方面,做出具有共识性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1.基础教育应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定位。

基础教育作为一项国家事业,不仅承担着培养人的责任,而且要培养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合格公民。因此,它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需要有一定的价值定位,反映社会总体的价值取向。传统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被依附于确定的、不变的一元价值体系,人们没有必要对其价值选择进行反思、批判与追问。但目前基础教育的背景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发生了并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种迅速的变化带来了社会中普遍价值标准的动摇,打破了一元价值的主导地位,形成了一种价值多元的趋势。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不得不对价值定位问题进行思考与追问。基础教育改革在为基础教育进行价值反思、重新进行价值定位提供机会的同时,也给基础教育的价值选择带来了挑战。

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基础教育学校在多元价值面前不应以完全中立和全部宽容的态度作为自己的价值立场,而应当有自己的价值倾向,以此来对青少年的价值选择起到引导作用,帮助他们走出价值多元时代可能面对的价值困境。在承认普遍的和客观的人类基本价值存在的前提下,以基础教育改革为契机,引导形成新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基础教育学校应当以冷静清醒的眼光看待价值多元时代,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体验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2.基础教育的价值选择应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实现。

价值是在社会历史的具体语境中建构的,它不是任意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时,作为价值主体的人也不是由抽象价值观念来指挥的木偶。因此,应当把价值判断与选择看作是一种具体情境中的实践而不是抽象的教条。情景的具体化能够更直接地表明对我们最为重要的价值,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在特定场合的价值选择。基础教育的价值定位,对青少年价值选择的引导作用需要在教育开展过程中、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实现,而在价值多元背景下,具体教育情境的实践特性使其更容易做出价值选择,更能体现教育的价值引导意义。在具体教育情境中,我们可以以一种“现实感”引导青少年学生追求并积极地投入具体场景中进行价值判断。

对于“如何在多元价值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多元价值之间做出选择”这样一个问题,教育不可能教给学生一个完全普遍的或以规则为基础的答案,只能以引导者的身份为学生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主流价值体系的形成做出引导。而基础教育对青少年的这种引导作用的实现,需要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在实践的特殊性中解决青少年学生面对多元价值产生的矛盾与困境,在对多元价值的反思中来完成。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着力提升基础教育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_基础教育论文 第二篇

当今时代,当教师幸福吗?笔者试着关注了相关调查。

——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教师幸福感”特别调查显示,71.1%的老师和51.7%的公众认为,教师是一个很累并且没有成就感的职业,仅13.2%的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较高。97.1%的老师认为,现在教师的待遇一般甚至很低。逾八成老师的职业幸福感在及格线及以下。其中44.0%的老师给自己的职业幸福感打了3分的及格分;23.6%的老师打2分;19.2%的老师打1分。

——据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14个城市168所城乡学校的2292名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超过一半(51.2%)的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1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32.2%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另有2.5%的教师已出现“心理疾病”。

上述数据信息显示:当前,正如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的快乐一样,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忧心忡忡。特别是一些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他们的职业幸福感普遍严重缺失。

成因:多种因素叠加交织

为什么教师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感受不到幸福呢?据了解,主要原因有:

(一)工作繁忙。工作太忙恐怕是所有基础教育战线上的老师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据调查,75%的教师每天工作时间在10—12个小时;20%的教师每天工作8—10个小时。www.0519news.COm以每周法定工作时间40小时为标准,90%的教师是超工作量的。其中工作时间40小时以下的教师占10%,工作时间超过70小时的教师占27.1%。而每天工作时间达10个小时以上的占到教师总数的56.2%。

(二)任务繁重。当前,各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在深入推进。改革的压力,创新的任务,大家感觉,新课程中教师的工作量不减反增,一些教师还承担了各级各类行政机关的检查与验收等大量“繁重的非教学工作”。

(三)压力太大。一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升学率和分数压力。二是评职称、评先的压力。职称评定的各种指标很多,再加上名额较少,竞争较为激烈。三是应对社会诱惑的压力。社会上种种诱惑,或多或少对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巨大冲击。四是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五是能力跟不上的压力。一些教师特别是在农村、年龄较大的干部,在适应新课改、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上,普遍存在比较严重的“本领恐慌”和“能力危机”。

(四)收入偏低。许多一线教师普遍反映,收入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按照国家政策,教师工资应当不低于甚至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但目前一些地方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改革尚未到位,农村地区、艰苦地区工资更低。

(五)健康较差。由于任务重、压力大,一些教师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隐患,高血压、肠胃病、颈椎病、腰椎疾病、神经衰弱等成为教师的常见病。即使暂时没得病的老师也表示身体经常处于“不舒服”的亚健康状态,精神面貌较差。

建议:多措并举整体提升

从教师个体本身来看,提升幸福指数,应不断提升境界,调整自我,努力在孩子的成长与进步中体验幸福,在爱心的付出与收获中感受幸福,在自身的专业成长中创造幸福,在平和的心态中谋求幸福。更为重要的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关心爱护,强化教育培训,改革体制机制,提高福利待遇,努力从思想、心理、工作、身体上减压。

一是开展心理关爱“解忧”。解决当前一线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首先还得在“心”字上着力,用心疏导,真心关怀。建议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管理工作范畴,把心理健康知识列为教师教育培训的内容,使广大教师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和承受能力。成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开通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热线电话、网上信箱,聘请心理专家坐镇解答教师心理问题,帮助基层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一线教师重塑积极信念,恢复心理平衡。

二是关注身心健康“强质”。定期对一线教师组织开展体检工作,特别是要关注教师的职业病防范。将心理体检纳入常规体检内容,动态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大力丰富教育业余活动。积极倡导健康的休闲方式,培养教师正常的情绪爱好,让基层教师在劳逸结合中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三是完善体制机制 “减负”。从根本上缓解一线教师工作压力,必须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要切实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教学科研任务,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减少一些假期的补课。

四是解决实际问题“暖心”。各级各方应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努力让基层干部看到希望,感到温暖。一是不断拓宽成长渠道,让干得好的教师“有奔头”。二是逐步提高工资待遇,让踏实干的教师“有想头”。探索建立基层一线教师课时补贴制度,确保基层一线教师待遇适度高于行政人员,增强基层一线岗位的吸引力。三是帮助解决后顾之忧,让基层干部“有靠头”。从住房保障、福利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具体政策,真正让一线教师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_基础教育论文 第三篇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 教学对象基本素质参差不齐,整体较差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中、高职教育变成了一种以培养行业需求的中等实用型人才为主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向决定了中、高职学校对生源挑选的宽松性。这部分学生素质较差,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由于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备不完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不了解,有的学生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在接触电脑的时间上也都是不一致的。有些学生对电脑的接触比较早,他们在学习本课程时相对要容易些;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本课程的学习不重视,有消极的学习情绪。大部分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特点,对计算机的认识仅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再者,计算机不属于专业课,大部分同学对系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对计算机课程中娱乐性较差的办公辅助以及工具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兴趣不大,能主动学习教材及相关资料并将所学技能用到平时的学习中的学生更少。

2、计算机实践条件与设备落后

由于受经费制约,学校的实践条件与设备明显不足。计算机数量和型号速度上难以适应学生数量的增长,目前仍以赛扬计算机为主,双核计算机还未普遍使用,很多新软件不能安装运行,即使能安装运行,其速度也很难跟上。后期维修资金得不到经常支持,计算机缺乏维护,经常损坏,一些办公硬件设备如打印机、传真机等也是学生们在校期间难以接触到的。WWw.0519news.com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有的学校由于客观因素影响,安排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的甚至无法达到每周上机两课时,由于学生练习的时间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些教师在学生实践时缺乏评价办法和标准,导致学生练习完成后,没有得到成就感和心理上的满足感。久而久之,学生会日渐松散,失去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式陈旧,缺乏新意

教师教学的方式一般都是先讲解知识点,然后运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演示操作,最后上机给学生予以辅导。所以目前在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理论知识时,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非常疲倦;教师在演示操作时,学生又往往眼高手低。整个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表演。

对于较新的电脑,老师一般只用于组装演示而不敢给学生用于实践操作练习,结果是学生实验过程中所用的旧电脑和实际的差距较大,故障率较高,碰到的问题也多,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学效果差。

二、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中高职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往往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课堂任务时,应把知识点和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最终完成任务的实践过程。这样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可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作出相应的处理。

2、教学手段改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手段从过去传统的“黑板+粉笔”的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到“计算机+大屏幕”的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不断改革和创新。在课堂上授课时,可用投影仪演示多媒体课件,将课堂教学转入多媒体教室,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计算机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习将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为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3、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结果轻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动性和主动性的培养。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提倡以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主,辅以分组竞赛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①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是“提出问题—问题—引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提高”的教学模式。通过巧妙的任务设计,将要教授的新知识点蕴涵于任务之中,引导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或目标,引起学生对某一实际操作的兴趣,再通过讨论、讲解或操作,使之完成预计任务,从而学会相关的理论或技能。在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这种方法的实际应用中,既可突出实践,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消除学生对理论学习望而生畏的情绪,在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②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也称为个案研究,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认识问题、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③分组竞赛法。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分组竞赛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进行讨论和自主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每次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为各小组打分并给予表扬,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竞赛法,让每个小组完成不同作品的设计制作,完成后各小组统一进行评价,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优点。通过这种教学法,学生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只有不断提高老师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确保教学质量。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就是“前沿”,即使是计算机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若是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就意味着后退,所以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加强教学研讨,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中高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都是在不断地进行教学活动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努力实践,以创造中职卫校计算机教学的崭新未来。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基础教育_基础教育论文 第四篇

网络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科技的革新同样带来了文化发展的。网络文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其影响不可忽视。

一、网络文化的定义和特征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载体和媒介,以文化信息为核心,在网络构成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由地实现多样文化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创造,并影响和改变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文化形式的总和。”陶善耕,宋学清主编,网络文化管理研究,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xx.p15.]1从定义上网络文化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实现获取、传播、创造文化的整个过程。网络给文化的生境提供了更便捷、广泛、平等的交流平台,形成大众的文化。网络文化传播过程中呈现了大众共同创造动态的文化特性。区别于传统的文化网络文化具有自身独有的特点,如:平等、开放、自由选择、交互性、动态性、多样性、虚拟性等。网络文化广泛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它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我们生活、生产方式、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冲击了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二、网络文化对基础教育的冲击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电脑、网络的普及加速了网络文化的传播。网络文化给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了无法忽视的巨大冲击。

1.网络文化双刃剑之于教师素质

网络文化以其资源共享性、多样性、交互性等特点为教师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网络文化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教育资源地域局限性以及资源匮乏性;网络文化实现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教学案例的相互借鉴与探讨;提供师生交流的便利,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及时、便利、平等的互动,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搭建了平台;同时网络文化也促进了教师自觉的实现终身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WWW.0519news.cOM当然我们还应正视网络文化同样也带来了部分教师的惰性,复制粘贴、忽视学情、对付工作等问题的滋生,但瑕不掩瑜,合理的利用网络文化能够极大的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2.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

据20xx年4月2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xx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xx年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xx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http://www.cnnic.cn/hlwfzyj/hlwfzzx/qwfb/20xx04k20xx0426_31164.htm.

[3]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ibg/20xx06k20xx0612_26720.htm.又20xx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青少年网民数量逐渐攀升。调查显示“未成年网民(18周岁以下)网络应用娱乐化特点更为突出,以网络游戏为例,未成年网民的使用率达到81.5%,不仅高于整体网民,也高于青少年网民77.2%的平均水平”。现代的教育对象学生成为网民的一部分已经是不可争辩的事实,网络文化提供了立体的资源平台,、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娱乐应用无所不包。它跨越了国界、地域以及时间空间的限制更给学生提供了迅捷的、的资源信息库,一方面它极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延展学校教育进行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基础。因其交互性、开放性、平等性等特点实现了学生人际关系的扩展、对学生个性形成以及情感、道德品质等各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纷繁的网络文化又导致了学生容易被误导、沉迷娱乐应用、产生网瘾以及诚信危机、网络孤闭症、道德观念缺失、网络拜金、色情等不良信息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现今,面对网络文化影响下的教育对象,如何因势利导给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3.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校园文化本身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反映社会文化并受社会文化影响。在网络文化的强力冲击下,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起来,呈现了校园文化社会化加强、创造性以及参与性加强,辐射面扩大等特点,使得校园文化更加活跃起来。现今班级的群、群空间、bbs等是常见的,学生的参与率也是很高的。网络新词汇、网络新事件等在校园文化中被广泛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关注的,对学生产生广泛影响。

三、发挥网络文化对基础教育积极作用的策略

如何发挥网络文化对基础教育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文化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刻不容缓。

1.网络文化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应加强自律,自觉。教学工作中要合理利用网络文化带来的便利,吸取经验教训,认真研究教材结合学情、班情、学生个性、乡土等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并在网络文化的促进和监督下加强自身师德师风建设。

2.正确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文化。面对的网络文化资源,成年人尚应接不暇,何况学生。在学生个体身心素质形成阶段,正确引导学生接触网络文化,形成正确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十分重要且刻不容缓。这需要教师、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积极努力,采取应“疏”不应“堵”的策略;以开放、宽容和理性的态度对待学生接触网络文化;帮助学生正确辨别网络文化良莠,使学生对网络信息有判断力;帮助学生认识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现实的区别,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以及诚信教育;加强网络法制观念教育,规范学生网络行为等等。尤其应该提出的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不固守教材,不止于信息技术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做到贴近学生生活,从学生的生活来要到学生的生活去,把网络文化中学生普遍关注的事件、问题提出来,不回避,让学生自由探讨,并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获取网络文化的正确判断与审美。

3.积极构建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网络文化扩宽了、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网络文化环境下的校园文化,首先,应定位于传播先进文化与主流文化,以宣传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为导向。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几点认识_基础教育论文 第五篇

当代的科技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竟争逐渐转向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竟争,科技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其间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竟争,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成为了教育的重任,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的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人才需求间出现了偏差,如何做好我国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培育高素质的国家建设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行之道。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实意义

大学专业分类繁多,各专业开设的课程也有所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提高人才科学综合素质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大学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应用需要确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范围和重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应服务于应用目的,不宜脱离应用去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际操作,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宜结合应用进行学习,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的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

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通过高考,从不同地区来到同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是有所差距的,加之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差,我国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问题一:学生基础不一,学习存在问题。WwW.0519news.cOM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但是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学习吃力,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问题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大学专业间存在差异,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随着计算机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进入校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任务的强烈愿望,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进而造成学生的困惑,对计算机学习存在无用论的想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差。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前景展望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索教学改革

认清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根据大学文理分科的情况,计算机课程也应该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实施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课程。

其次,综合专业需求,合理设计课程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侧重于应用,让学生在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基础上,再发挥专业优势,将计算机与专业结合起来,可适当多学一些专业实用软件知识。除目前课程中讲授的常用软件外,还可以结合专业选择一两个软件,对软件的讲解应着重对软件的功能介绍,使学生了解所讲软件能解决什么问题,不必详细讲操作步骤,但要选择一系列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做练习,在做练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讲解,选择一个软件,较深入地讲解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学会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全面兼顾,统筹安排,才可使内容既适应目前的形式,又适应学生知识积累的需求。

最后,改革考核方式,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考核是期末一份笔试试题,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力,却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可采用作业、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策略,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后要进行一次阶段性测试,作为一次平时测试,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既要测试理论知识,也要测试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上机考试系统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也将老师从传统的判卷中解脱出来,按各部分比例计算出的综合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总成绩,达到改变考核方式,更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各个专业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提升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应该从专业的需求出发,结合学生基础的差异,制定相应合理的策略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aoyulunwen/14192.html

《价值多元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选择_基础教育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