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课堂上的通俗音乐教学_音乐论文

2022-01-28

教育论文】导语,你所欣赏的这篇文章共有34859文字,由任锋林精心修改,上传到范万文网 www.fwan.cn!范万文小百科:教师,以教育为生的职业。这个职业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根据学校设施条件和个人职称专业,安排学生入座、发放学习资料、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引导辅导帮助学生学习、组织听课练习,组织考试、传授科学文化基本知识,开展主持学术交流、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记忆认知、动手沟通、操作等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经验技术。他受社会的委托对受教育者进行专门的具有建设性的教育,执行各项教育政策,维护社会稳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素质或实用人才。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因此人们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崇高称号给予人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他是学生们身心发展过程的教育者、领导者、组织者。教师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国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民族素质提高的程度,从而影响到国家的兴衰。职业教育课堂上的通俗音乐教学_音乐论文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感觉哪里不好,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职业教育课堂上的通俗音乐教学_音乐论文 第一篇

什么是通俗音乐?——语词口语化,曲调跳跃化,内容生活化,对象年轻化。它是在严肃音乐(包括宫廷音乐、颂词音乐、正统音乐、上流音乐)与民间音乐(包括民歌、山歌、下里音乐)两栖中夹生出来的边缘音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的通俗音乐品种,引进到职业技术学校未尝不可。

通俗音乐是一种多元文化构成的现代艺术,是人类一种重要的音乐文化现象。传道授业的音乐教师,如何善待与学习通俗音乐中的精品,关乎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作为特殊的文化传播者的音乐教师,则应以积极的态度,善待通俗音乐,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现代知识结构。

为防止教育偏离轨道,通俗音乐如何在职业课堂上体现,是很有讲究的,不可马虎。

一、要有丰富知识。一个音乐教师,要想素质高,必须拥有广泛的知识,开拓视野,要接触、历史、自然、地理、经济形势、风土人情,还要接触各个时期的不同题材、体裁、风格、形式,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懂戏剧、曲艺、舞蹈、影视、美术、书法。这样,无论是教学还是欣赏,才不会说外行话,才能取得应用自如,纵横捭阖,游刃有余。例如,《保卫黄河》是严肃歌曲还是通俗歌曲?你会说是严肃歌曲。

二、端正美学情感。音乐教师应有特别的审美观点,能发现美,欣赏美,引发众多人的美的享受。别人没听出的你听出了,别人没看见的你看见了。不但小桥流水,天籁之音,也有若有若无。认识美,抛弃低级趣味;发现美,鼓励标新立异;欣赏美,全身心的陶醉。wwW.0519news.CoM音乐欣赏,是一个包括音乐注意、音乐感知、想像联想、情感体验、理解认识等多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他们的艺术视野,丰富他们的想像力,帮助他们多角度地深入地感受音乐,全面理解音乐,进而支持他们建立起互为关联的总体艺术素养,并以影响他们的人生实践。

三、教唱形式的开拓。课堂教学可以老师多讲乐理知识,让学生自己练习识谱子;可以多讲器乐知识,让学生去摸索。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学生自己能识能摸,会有成功的喜悦。况且,通俗歌曲,一般不复杂,容易学到手,像《难忘今宵》等。

四、加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育机构由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转向对专业态度、专业技能、专业价值和专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训练。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师范教育中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脱离,使师范生在课堂上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秩序,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即使是一个能唱会弹的学生,对课堂含义及学生状况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这种糟糕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所学教育类课程门类较少、整体性差、教育理论陈旧和落后。教师教育中也有各种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但由于实习时间安排和各种原因,教育实习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未能对师范生教师角色的培养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要会制作。一个职业音乐教师,无愧于这个称呼,就要懂制作,不是仅能唱唱而已,能用几种乐器伴唱,能够制作简单的辅助乐器,甚至于打拍子。著名音乐家谭盾居然能土洋结合,用民间使用的筛子滚黄豆构成交响乐,大开眼界,十分有趣。要尝试作词作曲,即使不成功,也不要紧,既是娱乐,又是提高。它能激发同学们对美感的体验,增长想像力。还可探索制制碟子、录音、作mp3。

六、纯洁思想。 音乐艺术也是艰苦的乐。要树立下功夫的思想,一蹴而就出不了上品。要淡泊名利,不弄虚作假。我们的音乐,是为了丰富生活美化日子,有益于健康,促进清正和谐。如果有害于社会,怂恿堕落,我们决不可去跟风。如果有一天,其中的哪位真的成了歌手,并且是纯洁的歌手,那就是职业音乐艺术教育的一份欣喜。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开放教育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探讨_操作系统论文 第二篇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不仅意味着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并且对电大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开放教育的教学方法,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人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在开放教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对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总结出了自己的教学模式。

1 目前学员情况

(1)课程的学习者成分的多样性。电大的学习者多为在职成人,但也有社会青年和应届毕业生。他们中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也有职高毕业生、中专毕业生;学生的学习时间、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和学习条件很不相同。(2)学习条件的差异性大。有的在城市、有的在工矿、基层和农村,学生人数众多,且分布极广。(3)希望自主学习,灵活处理工学矛盾。学生多有家庭和工作负担,大部分学员基础较差,但同时学员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理解力强,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希望学习方式以自学为主,学习时间和地点自己选择,学习方式灵活。(4)对教学内容要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所学知识实用性强,学习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帮助。

要能够满足各级各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要求,在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运用方面,就必须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特征,设计多种学习模式。

2 课程

计算机操作系统是电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WwW.0519news.coM通过课程学习,使学员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新概念、术语、名词、设计基本原理及组成;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特点、设计方法和设计技巧;对常用计算机操作系统(dos、windows和unix或linux)会进行基本的操作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从内容上看,基本都是以理论为主,加以少量教学试验,内容相对抽象;从专业地位上看,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和本科阶段的核心专业课程这门课程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后续其他课程的学习;从教学语言表达上来说,很难用到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很难体现教与学的互动;从现有的支持服务体系来看,网络信息没有构成一个系统的教学平台,学员只能简单地浏览,无法达到开放教育教学形式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自学。由此可见,搞好这门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3 “三多”教学模式解析

3.1 多种教学形式服务于教学

3.1.1 引导法

在课程辅导中,首先对该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做系统的讲解,通过构图和结构框架将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知识框起来,让学员进行学习前对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个大概了解。明了课程的脉络主线。通过操作系统的定义,使学员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在给出课程的整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引出操作系统的五个主要功能,概括地介绍每个功能具体内容,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和系统结构。这样通过结构框图学员对每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大致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学员就可以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哪些是重点、难点,使他们学习兴趣和信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3.1.2 案例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操作系统”这门课程最终以实用为目的,它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技术的结合,学员普遍反映难学,教师也难教,学完之后留下的印象不深刻,忘掉了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应用时又找不到答案。所以笔者在辅导课时把那些枯燥的名词和知识点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管理示例应用到操作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辅导课中讲到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进程以及进程并发执行时可能会出现的死锁。这部分知识的教材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偏重理论知识,在这里引入交通灯和独木桥来讲解这个知识点。比如说两个人同时在独木桥两端,如果过河的人总是沿着自己过河的方向前进而不后退,且没有规定两岸的人谁先过河的任何约定,那么在这这个桥上就可能发生死锁现象。这样学员就理解了“死锁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进程中的每一个都在等待其中另一个进程释放资源而被封锁,他们都无法向前进,这种现象称为死锁”。

3.1.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

小组学习是我们开放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教学形式,在一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安排分组,组织学员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在开展讨论之前,结合教学计划提前给学习小组布置学习题目,学习小组每个学员利用业余时间查找资料,或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得出结论。

3.1.4 教学评价表服务于教学

根据课程特点,笔者把这门课程分为进程管理、设备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五大模块。围绕这5个模块参照模块教学目标,针对教学模块的结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设计教学评价表如表1:

教师只要对表中的记录情况进行就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并视统计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或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使用了提问法、对比法等等教学手段,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操作系统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知识的不断更新,在辅导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前沿的发展现状使操作系统这门课程从先前单纯的理论基础课成为实用性的课程,这样学员学得有信心,能感受到学有所用。

3.2 多种教学媒体并存与交互

(1)充分利用电大资源网提供的自学资料,方便学员自学。

其一,文字教材。文字教材为该课程的主媒体。文字教材的编写既保持了学科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又兼顾操作系统的理论、技术、实现三方面的融合,并强调能力的培养。

其二,录像教材。录像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课程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建立操作系统的整体概念和思想。

其三,ppt教学辅导。以多媒体为介质。用powerpoint制成具有动感的讲课笔记,把枯燥的原理性的知识用ppt表现出来,激发学员对操作系统的学习兴趣。

其四,ip课件。ip课件是电大系统为了帮助学员自主学习而特别录制的。和电大以前录制的录像一样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在家自学,弥补辅导课的不足。

其五,直播课堂。直播课堂是为提高远程学习的互动性,由专家研发而成的一种远程教学工具,具备强大的虚拟教室功能、主要针对远程授课的交互功能,是一个实时直播系统,高清晰度的视频和声音效果,为学员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其六,vod点播。vod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项崭新的信息服务技术,可以根据学员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点播视频节目。

(2)根据本地学生的现状和教学实际,制作便于导学、适合学生自学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中主要对学员的学习计划的安排做合理的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网络互动式练习;对学习要点和难点做系统的讲解;利用电脑设计场景和画面进行仿真模拟实验教学,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利于学生自学。

(3)保留板书手段或利用多媒体教室的展示台来投影书写内容。对于需要通过互动性讲解的问题和演示推导解决过程这类知识点的讲授,利用传统的板书和投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教学反馈表服务于教学

教学反馈表是笔者根据课程特点自己制作的,在学期最后发给学员,把这门课程能掌握了多少?利用了哪些与课程相关的网络和文字资料?哪些对自己学习帮助大?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辅助教学手段哪些用得多?等等。通过教学反馈表(如表2)的收集,可以知道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哪些需要改进。

操作系统类容抽象,通过教、学双方的不懈努力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操作系统原理,提高对现代操作系统的实践能力。本课程采用三多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课程整体性和逻辑性把握的能力。能够明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针对it 发展快,新技术在操作系统中的应用速度加剧,教材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这一现实矛盾,这种以模块为基础的三多教学模式,更新和整合知识非常方便、快捷,增强了课程实施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述评及路径选择探讨_计算机理论论文 第三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教育资金虽在投入总量上有了大幅度的增长,然而其在投入结构与比例上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实践中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就要从量上加大投入。尽管经济转轨过程中,各领域、各产业、各部门的发展需求都很强烈,需要国家支持投入的资金很多,有很多理由来加速这些行业和部门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国家在转轨期怎么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都不过分。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最后,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

【关键词】财政教育资金 结构优化 经济转轨 转移支付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所公认。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教育财政投入还比较低,这一点不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已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与反响。

1 我国财政教育资金投入问题研究综述

1.1 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

相关研究者认为,现阶段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投入总量与结构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财政教育投入虽然有了明显增加,但投入总量仍然不足。

其次,我国目前的财政教育投资在结构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表现在基础义务教育方面,财政投入比重过低,影响了基础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二是表现在高等教育方面,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比例过低,来自个人的家庭投资比例过高,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WWW.0519news.Com三是表现在对教育领域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投入比例方面,我国对教育领域的公用经费投入的比例偏低,不利于提高我国教育质量。最后,现行的财政教育投入分配机制不尽合理。从国际上看,和地方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一般为60:40;而我国与地方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分担比例平均为37:63。特别是在社会受益最明显的小学义务教育投入方面,80%以上的财政投入是由地方财政,对小学义务教育投入的比例不足20%。这种间的财力与教育支出责任的非对称性,必然会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而影响对基础义务教育的财政收入。

1.2 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支出结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义务教育支出结构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义务教育重要的战略地位同小份额的资源配给的矛盾日益凸现,分配失衡成为主要矛盾。二是地区及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不断加大——第一,沿海发达地区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之间差异明显。第二,城乡之间义务教育的投入存在明显差距。三是农民义务教育负担重。

其次,我国财政教育资金在高等教育支出结构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突出表现在:一是财政压力巨大,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这主要源于中国总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在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育经费不足以至影响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日显突出。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每年教育经费占当年gnp的比例,各年都在2%左右,总是占世界各国的倒数第十几位。世界上发达国家的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5-7%,而与中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一般占gnp的4%左右。如要按人均教育经费算,中国更少得可怜。具体到高等教育经费,约占教育总财政投入的20%左右。因此中国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在国家总教育经费不足以及高等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比例不高的双重作用下显得捉襟见肘。二是高等教育经费的主渠道薄弱、结构不合理。三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事权、财权不统一。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预算管理,长期处于事权和财权分离的状态,教育经费的预算未能单项。造成一系列问题:一是教育经费预算数量相对弹性较大,缺乏透明度。二是教育发展和对教育的拨款脱节。三是门无权行使有效的宏观管理权与调控权,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四是对多元化筹措教育资金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2 转型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策略

基于上述各方面的研究情况并考虑到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为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如下几方面的策略应是有着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

2.1 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倾斜,加大对西部 地区、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

要解决教育资源总量的短缺,首先要从量上加大投入。教育是准公共物品,由国家来承担主要投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长期以来,对教育的投入太少,该承诺增加的教育投入一直没有完全兑现,历史欠债太多,造成转型期教育资源的短缺。不管是从战略高度来考虑,还是参照国外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对教育的支持程度其次,要加大对基础教育投资的倾斜力度。一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一直较多,而且高等教育比基础教育更容易;另一方面,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石,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是我国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基础教育更需要国家和强有力的全方位的支持。再次,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财政转移力度。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造成教育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缩小教育的不均衡,从来看,加大财政转移力度是见效最快的举措。特别是对义务教育,不仅要彻底改造好学校办学条件,确保教师的工资福利,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培训、进修,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减轻、减免学生的杂费,让他们能享受国民最基本的教育权利。从目前的财力上看,完全有能力解决。不是“能为不能为”的问题,而是“愿为不愿为”的问题。

2.2 要解放思想,积极扶植和培育教育市场的形成

在肯定国家、是教育投资主体地位的同时,必须广开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探讨教育市场的可能空间和限度。单靠国家加大对教育投入来解决教育的供需矛盾、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是不现实的。即使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计划配置各种优势,避免出现计划失灵,解决了教育均衡和教育供给短缺等问题,但那样的均衡、公平只能是低层次、低水准的,其供需的平衡也是以压抑需求方法达到的,并不能真正满足社会个体多元化的教育需求的。因此,在转型期,要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应该担当起“有为”和“无为”双重角色。凡是有可能通过市场化解决的,必须大胆放手,尽可能创造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的各种条件;凡是无法通过市场化、社会不愿投资的地方,就要坚决接手,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不足。通过市场调节,可吸引社会大量资源投入教育,快速增大教育资源总量,则有更充裕的财力投入到教育发展最需要最紧缺的地方,使计划调节更加有效。转型期,在扶植培育教育市场方面,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要建立和健全适应教育市场的各种规则和秩序;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打破目前“双轨”聘任制,鼓励人才充分流动,同时,建立教职工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学校办学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拓宽教育的渠道;积极扶植非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发展,并在政策、财力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使其享受与公办学校相一致的待遇;要加快学校产权制度的改革,明晰学校的产权界定,使学校成为市场主体;要进一步实现教育收费自主性,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要大力发展教育市场的中间组织机构。

3 转型期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证:以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例

资源配置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一类十分紧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对其实行优化配置是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核心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的经费投入,可概括为“一主三辅”机制,即以财政拨款为主,学生缴费、学校创收、社会资助三个方面为辅的特征。在投入方面。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且投入增加力度强于对普通中学的投入。以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为例:1998年全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6775.19元,2000年为9201.24元,增长率为6.29%,高于普通初中(4.75%)和普通高中(1.6%)的增长率,然而,迅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也给国家财政带来较大的负担。国家对高教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1995年高教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1%,1996年为2.46%,1997年为2.49%,1998年达2.55%,但仍低于世界5.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的平均水平。投入不足是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全国2000所高校,财政投入每年只有440亿元,平均每校2200万元经费。1990年代以来,高校经费有一定的增长,但被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展,物价的持续上涨所抵消,生均经费仍只相当于1980年代的水平。在学生缴费方面,解放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免费政策。1989年全日制普通高校实行交费上学制度以来,本科生缴纳学费的全国平均水平已从最初的100~300元/年提高到20xx年 3000~5000元/年,上涨幅度很快(2000年的收费标准比1994年上涨了4—6倍)。这一标准占普通高校生均培养成本的(不含基建费用)不足30%,如果按全部成本计算,则比例更低。研究生教育的收费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显然,我国高等教育成本中由个人分担的比重偏低,即收费标准偏低。但是,由于参照国际上许多国家高等教育的学费占全部教育成本的25%左右的标准,同时考虑到学生生活成本占家庭收入比重、学费占gdp的比例、居民人均储蓄、居民人均总收入及其增长速度与收费标准增长之比等经济指标,可以发现,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学杂费水平,已经达到一般居民个人及家庭承受能力的较高值,在此基础上如果要在短期内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学费,将是非常困难的。在学校创收方面,主要形式包括:校办产业、为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为社会提供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等,不同类型高校的创收渠道存在差别。在社会资助方面,这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投资教育、社会捐赠教育的热情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目前阶段只能作为学校发展所需经费的辅助来源。

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是现阶段高等教育资源的主要来源,支撑着庞大高教系统的运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投入,使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没有国家的资源投入就没有中国高等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家对高等教育要求的提高,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形成的教育资源分配和使用原则已越来越多地暴露出弊端,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教改革的深入发展,制约了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首先,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切实体现以效益为主的原则。国家对高等学校的经费拨款有多项,但比例最大的是对学校经常性费用的拨款(俗称“维持费”)。这项拨款主要是根据在校生和教职工人数,而忽视学校的教育质量高低和整体办学效益的好坏。学校大、人数多就可以争取到较多的拨款,也有理由申请更多的基建费用。所以,有的学校不顾自己的师资和设施条件以及社会的真实需求,盲目设置专业和扩大招生,导致专业重复设置、学校不适当的“升格”,甚至争先恐后地设立新的高等院校。这样做,带来的是教育投资分散、教学质量低、规模效益差等不良后果,为优化高教结构造成新的困难。仅以规模大小和师生的多少配置教育资源,看似“公平”,实际上是以牺牲效益为前提。所以,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切实体现以效益为主的原则。

其次,应该重视教育资源的静态价值,更应重视资源的动态效果。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在配置观念上的主要问题,是就资源本身的价值与需求相比较,决定把资源配备给哪个学校。一旦分配下去,资源就落户在一家、“静止”在一家,很少考虑怎样使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为更多的需求者服务。尽管都说高校的资源可以共享,但因为人、财、物一旦分配给谁也就归谁所有,法规上或制度上并没有保证他人的使用权利。在资源的占有和使用上,应该是以能“为我所用”而感到满足,不以“为我所有”为目的。目前,我国高校的资源在总体上讲相当紧张,但是在不同的高校中,资源状况具有较大的差异从而出现某些大学的某些方面资源短缺,在另外方面却有剩余。如果在分配上冲破“静止价值”观念,着眼于资源的“动态效果”,对大型教学科研仪器的购置或需要大笔投资建立的设施,不仅仅是从一个学校考虑,而是从一个区域或几所学校的共同需求来考虑,资源的利用率就会高得多。

最后,应坚持形成多渠道筹资的合理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进行了比较成功的变革,集中表现在改变由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体制,试图形成由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教育培养经费的多渠道投资体制。这一改革方向正确,也已经取得相当成效。1999-20xx年间,我国高校在扩大招生的同时,也同时推进了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如拨款从1998年的342.6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613.3亿元,增幅达近80%;但高等教育拨款占普通高校总收入的比例却从62.9%下降至52.6%。而与此同时,学校自筹收入增幅强劲,从1998年的202.2亿元增加到20xx年的553.3亿元,增长了1.7倍;占普通高校总投入比例也相应地从39.1%跃升至47.4%,成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半壁江山。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足够的经费一直是高等教育界长期探索的难题。尽管多渠道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离形成理想格局差距 仍然很大。从投入角度看,尽管投入占高校经费总额的比例不算低,但是,如果从对教育的投入占gdp的比例看,我国仍然处于世界的较低水准。这一现象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还比较低;二是从结构看,除了的投入不足外,个人的分担机制也未健全,而社会分担的部分最为欠缺。这也说明,进一步完善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格局,除了要增加投入外,还要完善个人的分担机制,而重点是要形成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机制。当前,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奋斗目标,原有学校的办学规模要扩大,人员要增加,设备要更新,专业要调整,这种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激活高等教育投入机制,保证高等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

[2] 郭培源.关于中国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与改革对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xx(24):19-22.

[3] 何东昌.中华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m].海口:海南出版社,20xx.

[4] 缪明贤.中国教育捐集资研究[d].: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1995.

[5] 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6] 王小刚.中国教育投入的财政政策[j].财政研究,20xx(4):78-81.

浅谈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式_计算机应用论文 第四篇

作为一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我任教的班级主要是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基本上是女生,性格比较活泼,喜欢唱歌跳舞,她们对于计算机的了解较少,一部分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计算机进行娱乐,比如聊q,浏览网页,看电影等, 但对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以及其他应用普遍不感兴趣。她们普遍的就业方向是在幼儿园做老师,鉴于她们的性格爱好以及就业方向,我觉得计应基础的教学可以结合她们的专业特点来进行。

就业导向的中职教育,应该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中职学前教育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再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工作过程导向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实施项目教学的过程为: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平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集成化,使课堂学习融“教、学、做”为一体,把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置于工作过程、工作岗位的环境中,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通过实际项目实现情境导入,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项目任务进入学习。在情境的作用下,生动直观地、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适应新知识、技能的学习。参考《计算机应用基础》(总主编 黄国兴 周南岳)这本教材,分模块进行教学,并且在不同模块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

把本书中的理论知识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和工作原理等。wwW.0519news.cOM在这个模块中,采用互动式教学,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去讲,从而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通过多种趣味方式来进行:讲故事、玩小游戏、知识竞答等。这样既可以让她们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她们的职业素养,因为在幼儿园对幼儿教师讲故事、组织小游戏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中,可以分几个类型:(1)对计算机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安全这部分可以通过故事串起来,先让学生查阅一些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叙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她们网上查找相关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口才,对于发展她们的专业能力是非常有利的。(2)有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输入输出设备等识记性知识可以通过知识竞答的形式来进行。(3)最后设置一些综合性任务,比如“如何在电脑市场上选购一台满足自己需要的计算机”,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完成。为了鼓励学生做好知识储备,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必要实行一些鼓励措施:如操行评分加分,上机奖励上网时间等。

二、 操作系统模块

主要介绍windows xp操作系统,结合本章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可以添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比如,给桌面换主题、换图片、换鼠标方案等,这些内容学生都会比较认真地听讲,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这些操作,并且还会很好奇其他的菜单命令,有兴趣深入探究。

三、 办公软件模块

办公软件模块主要包括三个软件:word,excel,ppt。在这个模块的教学中可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它是一个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方法。在课教学时经常列举一些生活或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例子,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之产生求知欲望,并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将知识点一环扣一环地讲解。这样,一些零碎的知识点在案例中变得相互联系而易于掌握。所以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了解利用办公软件能够做到的作品效果,并且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比较喜欢唱歌跳舞,因此可以收集她们表演的照片利用word做海报、在word高级应用模块设计“学生社团小报的排版”、“利用邮件合并制作‘学生成绩通知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ppt做视频欣赏,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软件使用。例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word模块当中,结合她们以后的工作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写教案、制作邀请函、课程表、座位表;在excel模块中,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处理成绩表;在ppt模块中,可以布置制作上课所需的课件,介绍幼儿园的演示文稿的任务。

四、计算机网络模块

计算机网络模块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是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和internet的基本应用,但学生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最好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进行讲解。

当然,这些想法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再检验,我想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同样是要先培养学习的兴趣,在快乐中学习。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学习知识,改变过去与任务想脱离、单纯学习知识的模式。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论教育生态视阈下的西方文化选修课教学_西方文化论文 第五篇

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选修课的开设和完善一直备受讨论。20xx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早就明确提出: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该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有机结合,以保证培养和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河南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积极响应的号召,投身英语改革的热潮,也曾先后开设不少英语选修课程,包括语言知识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和语言文化类课程。根据研究调查,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类选修课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在教育生态视阈理论的观照下,本文认为文化类课程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显著辅助作用,然而仍面临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西方文化选修课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作用

首先,西方文化选修课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了文化知识储备,拓宽了文化视野。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西方的各个方面,从、经济、教育到人文、艺术、风俗乃至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思维模式,有利于学生国际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其次,有益于学生辩证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通过对比中西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提升,能够客观辩证看待不同的文化现象。再次,西方文化课所采取的小组讨论、小组报告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师讲述法的挑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提高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最后,西方文化选修课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WWW.0519news.cOM由于采用双语教学模式,降低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文化课上的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学习,而是被赋予了鲜活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英语的热忱。

二、西方文化选修课的教学模式

1.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教学理论基础

教育生态理论从整体性、适应性和多元性的角度来审视学习,认为学习是作为信息探测者的学习者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借助有目的的反思实践对其情境所能提供的给养进行调适的过程。教师为学生设定角色,并引导其参与讨论或者其他探究性团队活动,可使学生在共同的参与行动中取得进步,感受参与的快乐。通过这些互动活动,学生不仅在从边缘到中心的参与过程中构建知识的意义,而且在共建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对共同体的归属感、依赖感,完成作为共同体成员的身份构建。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是单向性的讲述教学,更要考虑教学活动的设计,重视和学生的双向交流以及学生与同伴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和各种道具来打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根据每堂课的教学主题,开展小组讨论、小组报告或者小组表演等多形态多样化的团队活动,也可以模拟国外课堂的上课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西方文化。教育生态理论强调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教师尊重每一个学习活动参与者的专家身份,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教师在一旁扮演协助角色,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事物的本质,并辅助学生深刻理解并建构起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内在联系,比如提示学生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性来帮助学生意义建构。教师不仅鼓励学生在与教师、同伴、教材资源和认知工具的互动中,学会学习、分享智慧,还激励学生在参与越来越成熟的学者式的研究讨论中,围绕感兴趣的话题自由会话以获得群体的认可。这些对于让学生逐步适应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在真实情境中的灵活应用与迁移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此,在学习共同体中建立多元的话语空间,鼓励学生把话语从其学科领域的积淀中解放出来,与人交流、参与对话并倾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隐喻和陈述方式的声音,具有重大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应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西方文化选修课更应以教育生态理论为依托,建立多元的、动态的教育平衡系统。

2.西方文化选修课教学设计

西方文化选修课是一门内容涵盖广泛的课程,可以分成若干个学期,每个学期侧重介绍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一方面学生的选择更多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个学期或者多个学期的课程;另一方面教师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将课程内容精细化、系统化。

(1)教材选用。如今市面上关于文化类选修课的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侧重点各不相同,质量也良莠不齐,有英文版,也有双语版,但主要是针对英语专业学生,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可选教材不多。教师应根据自己不同的侧重点参考一本或者多本教材,选择出适合本校学生也适合自己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和融合。在准备教学材料时,应从教学目的、思想内容和影像材料三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因为西方文化选修课的内容广泛,可以发展出多个内容分支,教师应该先明确授课的目的,是侧重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还是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礼仪行为;是侧重讲解北美文化,还是侧重阐述欧洲文化;是侧重文化的精神层面,还是侧重文化的生活层面;是侧重概况的综述,还是某个国家或者某个时期的精析。教师只有明确授课的目的,才能进行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第二,选择教材时,应该认真考虑:教材内容是否过时,思想观点是否陈旧或者有所偏颇,内容难易程度如何。最重要的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比如教材内容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否对学生产生实际帮助等等。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提前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来确定教材内容。第三,与文字材料相比,影像材料更加直观和生动,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因此选择教材时也要考虑是否有配套的影像材料,即使没有,也应利用互联网等其他手段寻找相关的影像材料,或者借助学校的外教资源亲自录制,以丰富课堂内容,利于学生的学习。

(2)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教学设备,以教育生态理论为教学指导思想。上课之前,利用相关影像资料制作电子课件,使抽象化的文字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时,应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避免自顾自讲、一味灌输而忽略学生。教师也可将学习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讨论提问,思考,教师在一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解答。学习材料多样化,可以包含一个小故事、一则新闻或一篇文章,只要跟课堂主题相符,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课堂活动设计上应始终贯穿以学生为中心、达到生生和师生交流的教学思想,可设计小组内部讨论,小组之间讨论,小组做主题报告,甚至是情景表演来展示小组成员的思考成果。课堂话题的设计应考虑到学生对话题的熟悉程度和接受程度,同时也要考虑话题对学生的实际意义。如果课时允许,还可专门抽出一两个学时安排有关西方文化的电影赏析。为方便学生学习,教师还可利用网络建立学习公共邮箱或博客,分享相关材料,打造一个课后师生、生生交流思想和分享知识的平台。

(3)考核手段。西方文化选修课因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程度高,师生和生生互动性高,考核手段适宜采用开放、灵活的考评方式,例如“出勤+课堂表现+小组报告+论文或考试”的多元评价手段:其中出勤占10%,缺勤次数大于3次时此项为0分;课堂表现占20%,为平时学生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的参与程度,需教师平时有所记录;小组报告占20%,学生自由分组,每组确定一个文化主题,教师规定报告时间和要求,小组在课堂做完报告后,教师根据小组表现打出分数;论文或考试占50%,教师可任选其一。若是论文考核,应规定论文要求,包括内容、字数、格式,确定上交的时间和方法。若是考试,教师应确定是开卷形式还是闭卷形式,提前通知学生考试范围、时间和地点,例如将本学期讲到的文化重点内容以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题的形式考核,规定答题时间90分钟。学生在任何一项的表现都决定了其最终成绩,最终成绩超过60%则通过该课程的考核。

三、西方文化选修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出勤率偏低,缺少有效监督管理

据了解,目前大学英语选修课学生出勤率普遍偏低,西方文化选修课也不例外,造成这种现象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都有责任。学生对于选修课认识有偏差,认为是选修课就可以随便逃课,反正老师管得不严,考试容易学分也好拿。而学校对于选修课的一级管理不严格,对教师上课资格审查、教师教学纪律及教师的教学效果管理过于松散,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的二级管理,使得教师在学生出勤管理和成绩考核上不够严谨,甚至在教学上也备课不充分,上课马虎应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无固定材,缺乏相关视频材料

目前很多高校西方文化选修课都没有材,教师备课没有现成教材和课件,需要自己搜寻参考书和参考资料,备课量大,费时费力,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师布置作业困难;学生也没有办法提前预习,只能上课记笔记或拷贝教师的电子课件,课后复习也不方便,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同时,有关西方文化的相关视频材料缺乏,网上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难以找到切合主题质量又高的视频材料。

3.备课量大,对教师提出高要求

西方文化选修采用双语教学,涵盖内容广泛,包含西方各国各时期的、经济、历史、艺术、教育等各个文化层面,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基础,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同时积极开展课堂活动。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然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目前高校的大学英语必修课本身课时量已经相当大,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选修课的开设会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

4.教学活动缺乏互动,容易造成满堂灌式教学

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试验,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课堂小组讨论、小组报告等多样化的课堂活动。不少学生认为这些活动开拓了自己的思维,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多教师由于各种原因,在课堂上一味填鸭式教学,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没有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使学生慢慢失去兴趣,自己也缺乏教学热情,最后造成学生出勤率低,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解决办法

1.树立正确观念,加强监督管理

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学校管理部门,都应重新认识选修课的作用和重要性。选修课和必修课一样,是学生知识体系建立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开设选修课资格的审核,加强对选修课教学纪律和成绩考核的监督和管理,更应为教师开设选修课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为教师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英语选修课的完善和进步。教师也应认识到,选修课教学不是额外的负担,选修课不仅是学生自我提升的平台,也是提高教师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知识的锻炼机会。学校和教师只有对大学英语选修课树立正确的观念,在管理上、教学上和考核上做到严格要求,学生才能正确认识和重视大学英语选修课。

2.根据学生需求,编写材

虽然市面上西方文化选修课教材不少,但内容难度、编写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很难从中选择出一本合适的教材。为了让教师和学生使用方便,建议有关出版部门组织中外专家学者,结合学生的需求,加入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和主题,每个主题或单元都加入相关的视频材料,系统地编写出一套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西方文化选修课教材,同时配套方便教师备课的教师用书和电子课件,节省教师自己甄选教学参考书、搜索网络资源的时间和精力。

3.减轻教师课时量,加强师资培训

各高校大学英语必修课程量普遍偏大,许多教师虽然很想开设选修课,但往往力不从心,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建议学校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增加班级人数,减少班级数量,同时引进更多的师资力量,减少教师的平均课时数;另外,加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教师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自己感兴趣的选修课教学。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培训力度,为教师定期提供进修机会,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教师自身也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将选修课视为拓展和更新知识机构的平台,促进自己的职业发展。

4.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富有批判性,乐于展现自我,更倾向于接受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流的开放式教学,传统满堂灌式的填鸭教学早已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西方文化选修课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国际文化素养、为学生打开国际化视野的选修课,更应该实行开放的、富有时代色彩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交流,给学生自我学习讨论的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五、结语

面对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也应革除旧弊、与时俱进,大学英语选修课体系的构建是大学英语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中国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语言文化类课程将成为广受学生喜爱的选修课课程之一,希望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使语言文化类选修课程得到最大的价值体现,构建良好的、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aoyulunwen/13422.html

《职业教育课堂上的通俗音乐教学_音乐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