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浅谈女性教育之人口和谐之“族”_人口问题论文

2022-01-25

教育论文】导语,你所阅读的本篇文章共有41639文字,由冯华燕专心订正后,发布到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妇女,在官方辞典中,其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不单纯指已婚妇女,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女者,指未婚女子。妇者,指已婚女子,故妇女泛指女性。《礼记·曲礼下》:“居丧不言乐,祭事不言凶,公庭不言妇女。”《史记·项羽本纪》:“﹝沛公﹞今入关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唐杜甫《三绝句》之三:“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明王铎《兵部尚书节寰袁公(袁可立)夫人宋氏行状》:“夫人命妇女为炊,以饱城守者。睢之不堕,亦夫人力也。”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六月六日》:“妇女多於是日沐发,谓沐之不腻不垢。”孙犁《风云初记》一:“在堤埝拐角一棵大榆树下面,有两个年轻的妇女,对着怀纺线。”

《我国》是一首麦家瑜演唱的歌曲,由林夕作词、杨淽作曲,收录于《More Than Love》专辑中。浅谈女性教育之人口和谐之“族”_人口问题论文欢迎大家一起阅览,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浅谈女性教育之人口和谐之“族”_人口问题论文 第一篇

【摘要】人口和谐是 社会 和谐的重要基础,而 目前 人口 问题 仍然面临许多困境与挑战。女性 教育 是解决众多人口问题,达到人口和谐的“族”点。文章从这一认识出发,阐述了女性教育的 理论 和实践意义,对今后女性教育如何才能健康 发展 ,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女性教育;人口和谐;人口问题

abstract: harmony of the population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social harmony, while the current population is still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emale education is the solution to many problems of the population to the population of a harmonious "tribe" point. in this article, awareness, education of women 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future of women how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how to better promote social harmony and progress in a number of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women’s education; harmony of the population; population

研究 背景

我国的人口问题曾经走过一段很长的弯路,建国初期缺乏 科学 预测和论证的鼓励生育政策导致我国的总人口二十多年中剧增了一倍有奇。wwW.0519news.cOM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所实施的强势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人口增长起了强有力的的遏制作用,我国育龄妇女的平均生育率已经从50年代的人均5至6个孩子降至目前的人均1.7个,但总体来说,新的世纪里我国人口工作的形势依然严峻,有四个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1)人口数量居高不下。20xx年1月6日,我国宣布总人口数达到13亿,现在每年仍然要净增800多万人口;(2)人口质量不容乐观;(3)老龄化问题困扰重重;(4)出生婴儿性别比严重失衡。 

这些难题使得未来几十年中,我国的人口工作任重而道远。庄子在他的寓言《庖丁解牛》中,将牛身上筋骨交错的地方称为“族”,这是宰牛过程中最为困难和关键的步骤,“族”的部分解决了,其它部分就会迎刃而解。人口工作中也有其“族”,纵观人口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个“族”正是女性教育。

一、女性教育——人口工作之“族”

之所以称女性教育为人口工作之“族”,是因为女性教育对于我国的人口工作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女性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人口工作的成败。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

(一)争取女性教育权是当今各国平衡人口和的共同选择

 妇女是人类社会必要的“一半”,妇女地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准。在1868年致友人路·库格曼的信中深刻地、幽默地说:“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丑的也包括在内)的社会地位来精确地衡量……”法国者傅立叶也曾说过:“在任何社会中,妇女的解放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尺度。”在妇女解放运动的过程中,妇女组织及其支持者为妇女争取到了各种各样的权利,如男女同工同酬、普及教育、贫民救济、缩短工作时间、分娩抚养补助、妇女参政议政等等。在这些权利中, 权是最显象的,教育权是最基本的。 

(二)女性教育是我国实现和谐性别比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新的 历史 课题。和谐的内在要求就是要化解各方面的矛盾,实现各种矛盾关系的对立统一。在 影响 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中,人口问题不可不提。我国的人口问题困难重重,正如上文所说,其“族”正在于女性教育。男女出生比例失调、人口数量的下降和质量的提高、妇女地位的上升、社会的全面进步,都有赖于女性教育这个“族”的解决。只有妇女的社地位提升了,生活境遇改善了,社会才能实现男性与女性的真正平等,只有男性与女性和谐了,和谐社会才能名副其实。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如果实行强势的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会导致女婴出生比例下降、人口的性别结构发生偏斜。只有通过女性教育,提高女性的就业率和社会地位,唤醒其平等的性别意识,才能避免重男轻女的生育选择。

(三)女性 教育 是维持我国低生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1975年以来我国强制性的限制生育政策对于降低生育率起到了强有力的控制作用, 目前 我国的育龄妇女平均生育率已经降到了人均1.7个孩子以下,但是这种强制性的控制生育方式也带来人口老龄化、女婴出生比例下降、独生子女心理 问题 严重等种种负面后果。因此下一阶段的人口工作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也就是要维持现有的低生育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新增人口的素质与性别结构的和谐,这就有必要大力开展女性教育。纵观各国的人口 发展 历程,我们发现,凡是妇女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平均生育率普遍走低。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每名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仅为1.7左右,目前美国妇女的人均生育率虽然回升到2个以上,但是有大学文凭的白人妇女,平均仍只生1.7个,有大学文凭的黑人妇女生育率则更低。在

三、加强女性 教育 ——促进人口和谐的捷径

针对上文提到的 问题 ,女性教育主要应当在如下四个方面有明显的改进:

(一)观念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观念是行为的指挥塔,一切问题的症结总在于观念的不正确或不恰当,在女性教育问题上,对女性教育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从根本上导致了女性教育的滞后。要使女性教育达到其应有的水平,首先必须改变女性教育观念。(1)转变广大妇女的受教育观。女性教育的成功最终要依靠受教育者自身的觉醒,只有认识到受教育对于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性,广大女性才能变被动受教为主动求教,以不断提升的素质来获得应有的 社会 地位和社会事务参与权。(2)转变女性教育者的观念。一切参与女性教育的工作者,都有应当对女性教育有正确的认识,不是把女性教育当成男性社会的陪衬和补充,而是将女性当成一个真正与男性平等的群体来进行教育,同时将这样的观念和认识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中。(3)转变社会对女性教育的定位和评价。社会导向对于女性教育十分重要,正确的导向和观念灌输将会不断地冲击重男轻女的教育模式。社会对女性教育认识的变化既要靠人口工作者和妇女工作者的大力宣传,同时也需要全社会转变认识和积极配合,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全民工程。

(二)女性教育应当注重教育 内容 的变化

  目前 我国虽然也拥有极少量的女校,但是其教学内容与其他学校的差别并不大。要使女性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必须注重教育的内容的改变:(1)改变以男性为主角的教材内容;(2)职业教育应当有性别差异,但差异不等于男高女低;(3)教育的内容应当更加适合女性 学习 和掌握。男女在心理特点上存在差异,比如女性对于富于感情的、富于美感的事物更容易接受,因此在女性教育过程中应当针对女性的心理特征安排更多使女性感兴趣的教育内容,以便于她们接受和掌握。

(三)规定和保护女性受教育的权利

 在这一方面,我国的人口工作者和妇女工作者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实施了以帮助失学女童为主要目的“春蕾工程”和以帮助贫困母亲为主题的一系列爱心工程,今后的工作主要有:(1)关爱女婴、保护女童的受教育权;(2)关爱母亲,维护妇女权益;(3)职业女性的再成长。管 理学 家阿尔德弗认为,人进入某个工作部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经历一个成长过程,通过工作过程中的不断学习,个人的责任意识、性、创新意识等会日趋成熟。这个 规律 对于女性同样适用。  

(四)改进女性教育的 方法

 教育的方法千变万化,好的方法能事半功倍,不适合的方法可会能让受教育者产生反感,比如我们请一个多子女家庭的母亲自己向育龄妇女陈述其困境,可能远胜于一百条禁止超计划生育的标语。女性教育应当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教育的内容才能更准确地为受教育者所掌握。针对女性的心理特点,更适合女性接受、值得推荐的方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分小组任务法等等。相比较而言,推演法,辩论法,背诵法等就不那么受女性欢迎。

总之,女性教育是我国人口工作中的“族”点,随着这个“族”的化解,其它许多相关的人口问题也将得到有效的解决,女性教育不仅仅是广大女性应当享受的权利和社会福利,也是我国社会解决人口难题,构建和谐社会理当选择的便捷之路。

试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分析_人口问题论文 第二篇

【论文摘要】 30 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仍然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冲击、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与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等方面。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等;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包括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实施人口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计划生育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以及通过教育促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等。

【关键词】人口问题;教育影响;教育约制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 多年来,累计少生4 亿多人,节约了9 万多亿元抚养费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探讨教育约制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促进人口、教育、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人口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变: 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转变;二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wwW.0519news.cOm根据统计资料,中国当前的出生率、增长率以及综合生育率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亚洲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经过30 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以及与低生育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等原因,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具有下列特点:

1. 人口基数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 年的12. 0 ‰下降到20xx 年的5. 2 ‰,年均下降0. 2 个千分点。年末总人口由1978 年的96259 万人增加到20xx 年的132129 万人,年均增长1. 1 % ,比改革开放前(1949 - 1977 年) 的年均2. 0 %的增长速度下降了0. 9 个百分点。①但由于育龄妇女规模较大,现在仍以年净增800 万左右的速度继续膨胀。②另有人口学家预测,20xx 年大陆总人口将达到14. 70 亿,2050 年前后将是16 亿左右。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现了较大的反弹优势,部分地区超生比例超过30 ‰,这是不容忽视的人口增长现象。

2. 生育高峰间隔出现,使人口呈现波动式增长。1950 年至1958 年,共出生1. 86 亿人,平均每年出生2060 万人,形成了大陆连续9 年的第一个高峰期。1962 年至1975 年,共出生3. 6 亿人,平均每年出生2583 万人,形成了连续14 年的第二次高峰期。1987 年以后,第二次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婚龄、育龄期,由此形成第三次高峰期。据预测,20xx 年前后将迎来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这是因为大陆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人数累计将近1 亿人,其中大部分目前已进入生育旺盛期。同时由于生育政策的调整,即在农村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人也可生两胎,这些人也多进入生育年龄。“双峰叠加”的生育小高峰将持续十几年,平均年新生儿数量将达到1700 万—1800万,高峰大概在20xx 年左右。由此将给今后稳定低生育水平带来巨大压力。

3. 人口将进入老龄化时期,社会负担日益加重。人口老龄化指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xx 年我国老龄人口为7 % ,但老龄化的速度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预计到20xx 年,大陆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 % , 达到10. 4 %; 2025 年达到13. 59 %; 2030 年达到16. 59 %; 2035 年会20. 13 %。人口加速老龄化会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加大消费性人口比重,增大劳动力成本,降低储蓄率,并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和教育发展。③4. 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加剧了社会的就业矛盾。根据国家统计公布的数字,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从1993 年的7000 万增加到20xx 年的1. 4亿,10 年内翻了一番, 超过了全国人口总数的10 %;约占农村劳动力的30 %。流动人口中年轻人口占绝对大多数,其中15 至35 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 %以上。④流动人口庞大的后备军是9亿农村人口,而农村的教育还比较落后,在农村劳动人口中,l5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教育年龄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 年;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百分之一,比城市低13 个百分点。⑤5. 性别比持续偏高,影响着未来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0 世纪80 年代以前,我国出生性别比基本上属于正常范围,其出生性别比通常波动在102 -107 之间。但自80 年代以来,出生性别比明显升高,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为108. 5 ,比例偏高现象初显端倪,1990 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上升到111. 3 ,而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则已达到116. 9 ,个别地方甚至达到135. 6 ,远远高于国际社会可以容忍的107 的最高警戒线。⑥6. 人口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人口素质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在思想道德、文化技术、个性心理与身体健康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的水平。尽管大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人口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但人口总体素质仍然较差。据20xx 年1 %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 8 年,尚未达到初中毕业年限;15 岁以上人口中的成人文盲率达到11. 04 % ,其中,文盲率最高的达到44. 84 % ,贵州、云南、青海、甘肃4 个省的文盲率都在20 %以上。⑦在从业人员中,文盲占8 %,仅接受过小学教育占33 % ,而接受过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者只占12. 7 % ,接       受高等教育的仅占4. 7 %。开发计划署20xx 年人文发展报告显示,1987 —1997 年,我国每十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只有454 人, 而日本为4909 人, 美国为3676 人,为3587 人。⑧另据2000 年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约有6000 多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 9 % ,受累家庭达到18. 1 % ,每年至少出生缺陷儿80 万人。⑨此外,表现在参与率、遵纪守法率、社会犯罪率等方面的人口思想道德素质也比较低。

7. 职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20xx 年我国三级产业就业结构比重为50. 0 ∶22. 3 ∶27. 7 ,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第一、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明显偏高,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又相对偏低。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一般在60 %至75 %,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分别达到54. 3 %、44. 1 %与39. 8 %,明显高于中国。这种不合理的职业结构,反映了我国物质部门从业人口的劳动力素质低下,以及科教、卫生、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落后状况。

8. 人口分布不平衡,导致区域经济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从我国人口布局看,东部人口密,西部人口稀。据2000 年统计,西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1. 54 % ,而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8. 13 %;东部面积占全国面积的28. 46 % , 而人口却占总人口的71. 87 %。⑩人口分布的不平衡,使东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日趋紧张,生产效率、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西部地区许多耕地潜力及自然资源未能开发,浪费严重。

二、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压力。

从本质上说,人口问题就是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问题。我国人口的上述特点,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不同方面造成对教育的压力。

1. 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这一压力首先反映在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扩大。国家确定教育投资的比例,除了考虑发展科技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与形势三个因素外,还必须考虑人口年龄结构状况。人口增长过快,抚养指数升高,国家和家庭付出的抚养费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影响到国家的资金积累。国家积累资金少,扩大教育投资比例就困难。即使国家能克服困难,不减少或适当扩大教育投资比例,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学龄人口比例增大,教育经费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也会相对减少。近年来,我国教育经费总量增长非常迅速,但是学生人均经费指数却较低。1998年,经济合作组织(oecd) 国家的小学生人均经费指数平均为18 ,初中平均为23 ,20xx 年我国小学生人均经费指数为12. 31 ,初中为16. 99 ,农村小学仅为10. 19 ,农村初中仅为12. 83 。lv其次是引起校舍、设备全面不敷。由于教育经费增长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致使教育基本建设投资严重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小学、初中和大学的教学仪器设备的达标率分别只有20 %、37 %和30 %。lw20xx 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共有危房面积5267 万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达4. 9 %和6. 7 %。其中,农村初中、小学校舍危房率分别为6 %和8. 1 %。由于校舍危房和校舍面积不足,初中超大班额问题十分突出,20xx 年全国初中66 人以上的超大班共有24. 5 万个,占初中班额总数的21. 3 %,超大班在读学生约为1619 万人,约占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 4 。lx其三是造成教师队伍量少质低。2000 年我国少儿人口(0 - 14 岁) 为2. 89 亿人,20xx 年高中阶段教育人口为7587 万人,20xx 年高等教育人口为1. 25 亿人,庞大的就学人口压力和师资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我国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中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量聘用代课教师。20xx 年,全国中小学共聘用代课教师70. 5 万人,占岗位教师总数的6. 6 % ,其中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58 万人,占农村中小学岗位教师的9. 6 %。[

    按照“十五”计划,高中阶段教育要达到60 %的毛入学率,即使按照生师比18 ∶1 测算,20xx 年教师队伍的缺口达到116 万人,如考虑到退休的教师,则补充的教师数量可能达到120 万人。另外,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0. 7 %,职业高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仅为49. 2 %。高校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1999 年至20xx 年期间,与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规模增长近1 倍的发展速度相比,教师总量仅增长31 %。一些基础课及高新技术相关专业任课教师严重缺乏,按照普通高校生师比以15 ∶1计算,高校教师队伍的缺口达11 万人。ly此外,学龄人口急剧膨胀,导致教育总体供给能力不足,制约了国民素质的快速提高。根据开发计划署1999 年统计,我国三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为73 % , 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差20 % ,与oecd 国家平均水平相差13 %。三级教育综合毛入学率偏低,影响了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的提高。lz2. 人口波动给教育造成的困难。人口的变化过程如一列行进的火车,有很大的惯性。我国已经出现的三次人口高峰期给教育造成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的困难,首先是幼儿入托、入园难,接着是上小学、中学难,继之出现考大学的激烈竞争与就业难等问题。在学龄人口的高峰期内,中小学生在短期内迅猛增长,教师不足,只得降格以求,以应付紧张局面;校舍不够,只得办大班,或改为二部制、三部制教学。这样,不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每天有一半或三分之二的学生,不是被关在家里,就是游荡在马路上,既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也使家长担心。入学高峰期过去后,学校又会出现人员超编。若要裁员,困难很多,若不裁员,人头费又会挤占教育经费,使办学条件依然难以改善。以市为例,2000 年城区的小学生人数只有1990 年的51 %,东城区的小学学生和教师之比更达到6 ∶1 ,估计约有50 %的小学教师资源过剩。l{问题的严重还在于这种高峰期一旦形成,不是造成一次性的困难,而是呈现波浪起伏的运动状态,使困难重复出现。如1962 年开始持续了14 年的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曾造成1976 年开始的中小学生入学高峰。这批人将相继结婚生育,1987 年我国进入新的中小学生入学高峰,这次高峰持续了16 年,其间小学生入学的峰顶在1993年,中学生入学的峰顶在1999 年,中小学合计的入学峰顶在1995 年。高峰期最大年招生量与1985 年相比,小学(1991 年) 为2. 72 倍,中学(1997 年) 为1. 53倍。即将出现且可能持续十几年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平均年新生儿数量将达到1700 万—1800万,必将给十年后的教育稳定发展带来新的巨大压力。

3. 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年龄、性别、文化、技术、职业、阶级、地域、民族等方而的构成状况。人口结构的每个方面的结构变化都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育。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年龄结构的变化影响着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基础教育是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奠基工程,而基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取决于基础教育适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化的进程,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也必须考虑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文化技术结构的状况影响着不同时期的教育任务。当前我国人口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严重障碍。为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教育在巩固“普九”工程的同时,加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普及率,大力促进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重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构筑完善的全面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职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指示着教育结构的调整方向。职业结构变化有着自身的规律,这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必然出现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职业结构的这种转化趋势要求教育对自身的类型结构、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等作出相应的调整。否则,职业结构的转移就会困难重重。

4. 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社会流动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成为历史的必然。然而流动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使他们选择职业、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面临诸多障碍,由此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态势,以及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决定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由于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的不确定等原因,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孩子,导致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流动人口子女问题,首先是入学难,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其三是不在学儿童,即“童工”问题比较突出;其四是由于环境转换与城乡文化反差导致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加剧。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引导和调适,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少年”。

5. 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我国东部人口过密与西北部人口过稀的状况,制约着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人口过密的地方,容易造成教育中的拥挤现象,如学额过满、教学资源紧张、大班上课、多部制教学等。据20xx 年对湖北省部分乡镇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许多班级的学生都达到七八十人,最多的超过100 人。l| 由此引起教学秩序混乱、学生质量下降。人口过密的社区,还容易形成亚文化群体,青少年往往为争夺生活空间而经常发生摩擦,甚至出现越轨乃至犯罪行为。人口过稀,造成教育人口分散。在一些人烟稀少的老、少、边、穷地区,学生上学非常困难。小学生上学往返一次一二十里地,这也是造成这些地方义务教育难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教育人口分散,必然造成学额不足、小班上课,或不得不采用教学、巡学等方式。这样,既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

约制即约束规制,使之不越出应有的范围,引导其按既定方向发展。教育约制就是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从微观层面上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约制自己的行为;从宏观层面上促进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使之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要把优生学纳入教育内容,逐步提高人们对优生优育的认识,懂得优生优育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做到优生优育;通过教育宣传把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的三大工程,即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积极推广到农村地区;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共同研究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素质和卫生服务提供的种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流行病学因素、社会和行为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公共卫生与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提高各级各类正规教育质量是提高未来人口素质的关键。应从切实抓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入手,保证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达到规定的要求,为提高人口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后教育既是普及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还是社会劳动后备力量的储备所。提高初中后阶段的教育质量是提高整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各级各类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重任,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各类专门人才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而且能极大地推动我国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成人是人口的主体,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是提高我国现有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人教育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对文盲进行扫盲教育;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需要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以及正在谋求就业的待业者进行他们所不具备的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对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根据他们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和实际需要,继续进行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对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开展法律常识、妇幼卫生、老年保健、家庭生活、美术书法、美容美发、烹调营养、花卉栽培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成人教育具有受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办学模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教育效果的速成性等特点,很受成人欢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既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便捷道路。论文-联盟-

    其次,教育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控制人口膨胀,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加强对计划生育的领导与宣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与经济等手段;加强科研工作,普及避孕节育知识;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免除独生子女父母的后顾之忧,使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能够贯彻落实。但是,这些都是治标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因为人们的生育行为是受生育观念支配的,而生育观念的形成,既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关。据1982 年统计,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程度的妇女已生育子女数分别为4. 74 、3. 81 、3. 08 、2. 41 与1. 94 。20xx 年对妇女多胎率的调查也显示出文化程度与生育率的反相关性,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化和文盲的妇女多胎比例分别为0. 4 、3. 4 、7. 0 、18. 9 与36. 5 。调查还显示,文化程度与早育率也密切相关,当年我国20 岁以下不同文化程度已婚妇女的早育率是:大专文化的占0. 5 % ,高中文化的占1. 8 % ,初中文化的占5. 4 % ,小学文化的占7. 1 % ,文盲占8. 9 %。l}

可见,文化程度越低的妇女,越容易受诸如“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旧观念影响,她们更多的追求是孩子的数量,而很少考虑孩子的素质,结果往往形成早育、多生、贫困的恶性循环。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她们往往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工作追求相对较高,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较小,易于接受和掌握现代科学所提供的避孕节育方法,愿意优生优育。

教育还可以通过实施人口教育,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生育观的形成。所谓“人口教育”是指对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年实施关于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人口情势的教育,目的在于使他们获得人口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受孕、优生、遗传、营养卫生、生育保健、人口政策等;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计划生育、国家的人口计划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树立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生育观。2000 年,我国15 岁至19 岁人口为1. 03 亿人l~ ,在十年内,他们都将进入婚育期。这批人口的生育数是左右今后人口大局的主要对象,通过各种形式对这部分人进行新的生育观教育特别重要。他们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新的生育观,必将支配他们今后的生育活动,产生移风易俗的巨大力量。此外,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还能起到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的作用。

注释:

[]1国家《: 改革开放30年: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人员成倍增加》, http :/ / www. stats. gov. cn/ tjfx/ ztfx/ jng2gkf30n/ t20xx1103_402513671. htm,20xx211203/ 20xx211217.

[2]胡鞍钢《: 聚焦中国人口国情》《, 学习月刊》20xx 年15 期。

[3]张车伟:《我国人口问题性质的转变及其新挑战》,《人口与发展》20xx 年第1 期。

[4]朱彬、王义《: 13 亿人口使我们面临新挑战》,http :/ /news. xinhuanet . com/ newscenter/ 20xx201/ 05/ content _2420xx5. htm , 20xx20xx05/ 20xx204217.

[5]王惠诗《: 农村流动人口集聚化就业》《, 当代经济》

20xx 年第5 期。

[6]陈俐《: 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的现状和对策》,《人口学刊》20xx 年第2 期。

[7]童玉芬《: 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和形势》《, 现代经济探讨》20xx年第1期。

[8][9]lxlylz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 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第2402241 页,第315 页,第61、317、318 页,第299 页。

[10]田雪原、王国强主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出版社,20xx 年,第364 页。

[11]沈百福《: 我国教育投资的进展与问题》,载《教育科学》20xx 年第2 期。

[12]陈钮芬《: 我国居民收入、人口、教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居民消费模型的实证》,载《数理统计与管理》20xx 年第2 期。

[13]蔡昉主编《: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年,第124 页,第48 页。

[14]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xx 年第1 期。

[15]梁济民《: 论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_人口问题论文 第三篇

摘要 30 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仍然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人口问题对 教育 造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冲击、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与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等方面。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 发展 教育加强后天培养等;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包括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实施人口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计划生育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以及通过教育促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等。

关键词 人口问题;教育影响;教育约制

4. 人口流动对 教育 的挑战。随着我国 现代 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配置,社会流动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成为 历史 的必然。然而流动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使他们选择职业、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面临诸多障碍,由此对 农村 教育的 发展 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流动人口迅速增加的态势,以及仍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决定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由于居住地不稳定,人户分离,社会地位的不确定等原因,许多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像非流动人口家庭那样抚养与教育自己的孩子,导致其子女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wWW.0519news.COM流动人口子女问题,首先是入学难,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其次是流动儿童失学率较高;其三是不在学儿童,即“童工”问题比较突出;其四是由于环境转换与城乡文化反差导致的流动儿童心理问题加剧。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化解、引导和调适,将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少年”。

5. 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我国东部人口过密与西北部人口过稀的状况,制约着各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人口过密的地方,容易造成教育中的拥挤现象,如学额过满、教学资源紧张、大班上课、多部制教学等。据20xx 年对湖北省部分乡镇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许多班级的学生都达到七八十人,最多的超过100 人。l| 由此引起教学秩序混乱、学生质量下降。人口过密的社区,还容易形成亚文化群体,青少年往往为争夺生活空间而经常发生摩擦,甚至出现越轨乃至犯罪行为。人口过稀,造成教育人口分散。在一些人烟稀少的老、少、边、穷地区,学生上学非常困难。小学生上学往返一次一二十里地,这也是造成这些地方义务教育难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教育人口分散,必然造成学额不足、小班上课,或不得不采用教学、巡学等方式。这样,既妨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

约制即约束规制,使之不越出应有的范围,引导其按既定方向发展。教育约制就是通过教育的引导和规范,从微观层面上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与道德修养水平,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约制自己的行为;从宏观层面上促进教育整体的和谐发展,使之能够主动地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要把优生学纳入教育内容,逐步提高人们对优生优育的认识,懂得优生优育的重要意义,自觉地做到优生优育;通过教育宣传把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的三大工程,即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工程、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和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积极推广到农村地区;发挥多学科的优势,共同研究影响我国人口健康素质和卫生服务提供的种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流行病学因素、社会和行为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定各种有利于促进教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环境、公共卫生与 法律 法规建设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提高各级各类正规教育质量是提高未来人口素质的关键。应从切实抓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入手,保证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达到规定的要求,为提高人口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初中后教育既是普及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础,还是社会劳动后备力量的储备所。提高初中后阶段的教育质量是提高整个民族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各级各类高层次 科学 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重任,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各类专门人才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而且能极大地推动我国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成人是人口的主体,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是提高我国现有人口素质的有效途径。成人教育的对象和主要内容是:对文盲进行扫盲教育;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需要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以及正在谋求就业的待业者进行他们所不具备的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训;对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根据他们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和实际需要,继续进行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对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开展法律常识、妇幼卫生、老年保健、家庭生活、美术书法、美容美发、烹调营养、花卉栽培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成人教育具有受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办学模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教育效果的速成性等特点,很受成人欢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既是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有效方式,也是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便捷道路。

其次,教育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控制人口膨胀,应从多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加强对计划生育的领导与宣传;综合运用法律、行政与 经济 等手段;加强科研工作,普及避孕节育知识;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免除独生子女父母的后顾之忧,使控制人口数量的政策能够贯彻落实。但是,这些都是治标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因为人们的生育行为是受生育观念支配的,而生育观念的形成,既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也与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有关。据1982 年统计,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程度的妇女已生育子女数分别为4. 74 、3. 81 、3. 08 、2. 41 与1. 94 。20xx 年对妇女多胎率的调查也显示出文化程度与生育率的反相关性,大学、高中、初中、小学文化和文盲的妇女多胎比例分别为0. 4 、3. 4 、7. 0 、18. 9 与36. 5 。调查还显示,文化程度与早育率也密切相关,当年我国20 岁以下不同文化程度已婚妇女的早育率是:大专文化的占0. 5 % ,高中文化的占1. 8 % ,初中文化的占5. 4 % ,小学文化的占7. 1 % ,文盲占8. 9 %。l}

可见,文化程度越低的妇女,越容易受诸如“早婚早育”“多子多福”、“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等旧观念影响,她们更多的追求是孩子的数量,而很少考虑孩子的素质,结果往往形成早育、多生、贫困的恶性循环。文化程度越高的妇女,她们往往从事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工作追求相对较高,受传统生育观念影响较小,易于接受和掌握现代科学所提供的避孕节育方法,愿意优生优育。

教育还可以通过实施人口教育,直接影响年轻一代生育观的形成。所谓“人口教育”是指对一定年龄阶段的青年实施关于家庭、社会、国家及世界人口情势的教育,目的在于使他们获得人口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受孕、优生、遗传、营养卫生、生育保健、人口政策等;培养他们对家庭的计划生育、国家的人口计划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树立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生育观。2000 年,我国15 岁至19 岁人口为1. 03 亿人l~ ,在十年内,他们都将进入婚育期。这批人口的生育数是左右今后人口大局的主要对象,通过各种形式对这部分人进行新的生育观教育特别重要。他们正处在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新的生育观,必将支配他们今后的生育活动,产生移风易俗的巨大力量。此外,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合理流动,还能起到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的作用。

注释:

[]1国家《: 改革开放30年: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人员成倍增加》, http :/ / 

浅析钳工实习的安全教育及技术措施_建筑工程论文 第四篇

论文关键词:安全知识;安全教育;技术措施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企业空前崛起,对技术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对技术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职业教育者培养的学生不但要掌握各种工艺流程,而且要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和掌握好安全技术措施。在钳工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在钳工实习教学中,我将从对学生进行钳工实习安全教育、学习安全技术措施和加强监督检查三个方面来指导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合格的技术人才。 

1 钳工实习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从媒体上报道的山西某某煤矿瓦斯,造成几十人死亡;长沙某建筑工地升降机超载,造成升降机高空坠落,导致十几人死亡,使长沙市当年被取消评全国文明城市的资格;衡阳11·3特大火灾造成十多位消防官兵死亡;学院内91年一批学生在衡阳市柏坊煤矿机修车间实习时,一个女同学工作时一不小心头发转进机床内,最后将头皮从后面翻到额头;97年钳工15班学生进行钻孔实习时,一位学生怕脏,戴手套去钻孔被铁屑给挂住了,把大拇指给拉断了,成为四级残废;20xx年3月,一批学生在湘潭水泵厂工作,前一个月内,学生就出了三次安全事故,其中一个同学手指压断了。学生在了解了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故后,必定会触目惊心。WWW.0519news.COm然后让学生共同事故发生的原因,让他们知道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多数是由于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尊重科学,不重视安全生产,不重视老师的教育,管理混乱,违反国家政策,违反规章制度,违章作业,安全意识不强,国家工作人员严重失职造成的。一桩桩惨痛的教训会自然而然的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让他们知道安全的重要性。 

1.2 了解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 

“加强劳动保护,搞好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是我们党的一惯方针,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这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它代表着劳动的目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劳动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同时安全生产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企业高效益、高效率的前提。安全工作搞好了,不仅可以减少物质消耗和劳动力的消耗,还能减少发生事故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让学生知道每一次事故的发生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而间接经济损失往往会大好几倍。让学生明白安全生产对于国家来说,是具有重大的和经济意义的。而对于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来说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我们的教师责任心与安全意识不强的话,教出来的学生安全意识也不会强,这样很可能在未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实习中,就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影响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即使在工作之后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将它强化为意识,并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 

2 学习安全技术措施 

首先我们每次讲工艺之前都把书上每小节后的“安全生产”、“工厂提示”先给学生讲透,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个意识。如钻孔:①操作钻床时严禁戴手套,清除切屑时必需停车进行。②开动钻床前,检查是否有钻夹头钥匙或斜铁插在钻轴上。③操作者的头部不准与旋转的主轴靠得太近,头应高于钻夹头。④钻孔不准用手和棉纱头或用嘴吹,来清除铁屑,要用毛刷清除,钻出长长切屑用铁钩等拆断清除。⑤工作必须夹紧,特别在小件上钻大孔或钻盲孔,要尽量减少进给量,常退刀等保护措施。⑥清洁钻床或加注润滑油,必须切断电源。⑦停车时才准变速。又如刮削:①刮削时,工件的锐边、锐角必须去掉,以防伤手。②刃磨刮刀时,应站在砂轮机的侧面或斜侧面,且压力不能太大。③刮削大型工件,搬动要注意安全,放置要平稳等等。我院按模块式进行教学,教师边讲理论边指导学生实习,学生不一定能将这些安全知识牢记于心。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动作示范,手把手地边操作边把安全文明生产的规范一一讲解,让学生明白,如果不按规范操作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我们在钻孔时,停机再用手制动而违反操作程序,就可能产生下列后果:钻夹头上的棱角或贴着的铁屑,容易把手划破。更重要的是,人如果养成这个不良习惯动作,有时精神状态不好,一时糊涂,机还未停,手就去刹车,那就很危险。变速时,应先停车,后变速。有时不注意,不停机,就给机床变速,里面的齿轮一下给打掉了,机器就会严重损坏。在学校学习时还好,因专门有老师讲解、示范、跟踪,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每当学生进入工厂,虽然师傅会教你,提示你,但他也要完成工作任务,有时没时间去监督你,而有些学生又很好奇,觉得自己什么都懂一点,不在师傅的指导下就好奇而又盲目地去操作,结果就出问题了,轻则损坏工件,重则造成人员伤亡。  3 加强监督检查 

另外,作为教师要强化责任心,不但自己要提高安全意识,教学生学好安全技术措施,而且在实习中要加强监督,检查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 

①检查学生衣着打扮。要求学生必须穿上工作服,不准穿拖鞋、凉鞋、背心、裙子等。女同学还要注意自己的头发都必须扎在工作帽内。 

②在上岗之前老师先讲工艺,讲规范,讲安全,让学生在操作之前脑海里有一个印象。或对前段实习工作做个小结,对好的进行表扬,对不好的一定要进行批评,不能含糊,对安全问题更不能马虎。 

③所有工具必须齐全、完好、可靠,才能开始工作。并严格遵守常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 

④老师在巡回指导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更正,哪怕一点点违规动作,我们老师也不能放过。如锉屑时,同学有用口吹铁屑,经常用手摸毛坯件的不好习惯。看见学生用无柄或手柄开裂的锉刀,应叫学生更换;錾削时不应对着人錾,应对防护网錾以防切屑飞出伤人;錾子头部有明显毛剌,应叫学生去磨掉;发现使用手持电动工具的绝缘有破损,应马上制止其工作,把电动工具应送交有关责任电工检查。 

⑤学生在实习中不准窜岗,不准打闹,不准动别人的机床,更不许恶作剧,要态度严肃。 

⑥作业完毕或因故离开工作岗位,必须设备和工具电、气、水、油源断开,工作完毕必须清理工作现场,将工件和零件整齐地摆放在规定的位置上。 

只有时时提醒,加强监督检查才能让学生操作更规范、更安全,将安全事故防范于未然。 

“安全重于泰山”这关系到的人身安全,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财产安全,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声誉,不易忽视。教学中只有老师自己提高认识,才会转化为行动,将安全意识贯穿到教学工作中,教育学生,引起学生的重视,才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将学生们培养成为一个个具有安全意识的合格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华平.钳工工艺学(第四版)中国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xx. 

[2]杨立雪,施毛弟等.安装企业安全施工管理与安全技术.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关于教育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及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作用_建筑工程论文 第五篇

                        作者:李方容 徐煜辉 李和平

【论文摘要】通过对教育文化遗产概念、内容划定和相应价值等进行,从保护价值、保护环境、保护主体和保护客体等方面对教育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进行了论述,从而明确了它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扩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加快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提升相应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等添砖加瓦。

【论文关键词】教育文化遗产;特殊性;历史文化遗产;作用

教育文化的出现具有悠久的历史。我国教育理论家杨贤江曾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说明教育对于人类活动来说非常早,几乎与人类出现同步。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与教育文化相关的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它们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可识别性,但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中并没有独树一帜。

目前我国各地“大学城”的建设,往往采取粗放型的建设方式,忽略了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和各个地方的地域性,切断了与历史文脉的交流,导致千律的建筑形态。因此教育文化遗产的提出及深入探研,不仅有利于完善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而且也可以给当代教育模式形成借鉴,加强与古今教育文化的融会贯通。WwW.0519news.com

1教育文化遗产划定及价值

1.1教育文化遗产的划定

1.1.1概念及分类

教育文化遗产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广义来讲,只要对人有教育作用的教育遗存,包括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和无形的非物质遗存都可以称为教育文化遗产;从狭义来讲,教育文化遗产是指在各时代的教育场所中,能造成一定社会影响并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得到认可的,即从历史、艺术、科学或人类学角度看教育文化中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教育文化遗存。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大类。本文探讨的是狭义的教育文化遗产。

1.1.2内容划定

从概念来讲,教育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与近现代教育建筑物、教育建筑群、历史环境等教育场所,以及与教育活动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宅、食堂、宗教、档案馆等不可移动文物;也包括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文献、书籍、手稿、图书资料,绘画、艺术品,宗教文化,学堂乐歌、对联与匾额、姓名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口头教学活动、传统考试、传统表演、礼仪与祭祀活动、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文化遗产的基本构成见表1。

1.2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0

教育文化遗产是教育活动的见证,这些活动一直影响着人类,并促进人类进步。保护教育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这些教育历史证据的普遍价值反应了人类前进的足迹,而不仅仅是那些独特遗址的唯一性。

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教科文组织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定位是一致的。笔者对此进行,如图1所示。

(1)历史价值:遗产的历史价值是内在性的,同时也是它最明显的地方。它可以帮助人们证实遗产的独特性,提供现在与过去的联系与区别;

(2)艺术价值:教育文化遗产不管是在其建筑设计,还是景观环境设计和总体规划方面等都拥有和展示某种重要的美学品质;

(3)科学价值:教育文化遗产在建筑工程方面具有技术和科学的价值; (4)社会价值:教育文化遗产的建筑不仅反应出时代变迁,而且各种文献、书籍反应出历史社会的不同面貌,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人物生活,珍惜现在的安康生活;

(5)教育价值:这是教育文化遗产比较重要而且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方面,不管是什么阶段的教育文化,它自始至终都对^们施行着各种文化教育;而教育文化遗产的物质方面,又有助于加强人们对整个教育场所发展的了解程度。

(6)精神价值:教育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给人们提供一种民族文化自豪感,加强与其他地区相似文化的交流,而且能给人们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2教育文化遗产的特殊性

2.1保护价值的特殊性

教育文化遗产除了有其本体价值(历史、艺术、科学)之外,更有其独特的延伸价值(社会、教育、精神)。这些延伸价值不仅存在教育的物质文化遗产中,更存在于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它们的特殊性,应该引起特别的重视。

2.2保护环境的特殊性

教育文化遗产不仅所处环境幽静,绿化植被较多,而且相对比较,受社会影响较小,因此与其他种类的历史文化遗产相比,教育文化遗产的环境保护较少受到外界的破坏。

2.3保护主体的特殊性

教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大都是教育场所中的师生,基本都是受到比较良好的文化知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具备良好的素质,因此他们更容易在思想和行动上面加强对教育文化遗产的保护。

2.4保护客体的特殊性

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客体中的教育建筑,应该采取保护性利用,形成可持续发展,这不仅可以避免浪费资源,而且能营造学校悠久、古朴的学习氛围。

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客体中的记遗产在保护性利用方面是做得比较完善的,这不仅因为它具有比较完好的保护场所,如:古代藏书楼、近现代学校图书馆,档案馆等,而且这些场所本身就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扩大知识面的必要补充。

3教育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作用

教育文化遗产应当被视作普遍意义上文化遗产的整体组成部分,如同工业遗产、遗产廊道、文化线路、文化景观以及农业遗产等诸多遗产,它们都是文化遗产大家庭的一员。教育文化遗产不仅能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考证各国教育历史文化的变迁,而且对各个国家教育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也极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3.1扩大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

文化遗产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立体的开放体系,不仅要在内容上扩大文化遗产保护范围,也要在层次上扩大保护范围,而且更要从时间上扩大保护范围。这样就能发掘出更多有意义的文化遗产内容,丰富了文化遗产的内涵。

3.2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

20xx年l1月2日教科文组织于全体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指出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教育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这种多样性的表现形式是构成教育遗产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3.3加强了教育文化历史的传承与延续

对于非教育业的人们来说,对教育文化各方面内容的历史发展脉络都了解甚少。因此,教育文化遗产的提出,不仅可以加强教育文化的影响范围,让人们了解教育文化历史,扩大对教育历史文化的认知面,而且可以酌古斟今,比较我国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建筑、教育方式等在古代和今天的异同,延续和传承古代教育文化精髓,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

4结束语

教育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其进行概念界定、价值,以及研究其特殊性和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加强对它的重视程度,而且可以扩大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以及丰富文化遗产的保护内容,为文化遗产保护进程添砖加瓦。同时教育文化遗产还可以提升相应城市的历史文化品位,历史环境品质,为弘扬城市特色形象有着重要作用。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aoyulunwen/12349.html

《浅谈女性教育之人口和谐之“族”_人口问题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