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文库百科 > 知识百科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选择路径分析_市场营销论文五篇

2022-01-18

知识百科】导语,眼前所阅读的本篇文章共有35706文字,由曹玲光经心纠正后,发布于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城乡:汉语词语城乡:汽车

农村劳动力是农村人口中在劳动年龄以内,具有劳动能力并经常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包括乡村企业的劳动力,集体统一经营的劳动力,联户企业的劳动力和农民家庭经营的劳动力。按农村经济部门分为: 农业 (农、林、牧、副、渔业) 劳动力、工业劳动力、建筑业劳动力、交通运输业和邮电业劳动力、商业饮食业劳动力、服务业劳动力、科教文卫及社会福利事业劳动力等。 年龄在十六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和由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不统计为乡村劳动力。2001年,中国农村劳动力为48229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选择路径分析_市场营销论文五篇假如你对这类文章想说点什么,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选择路径分析_市场营销论文

摘要:文章认为农民工进城务工不能真正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路径,是平衡和发展城乡经济,从根本上扩大城乡就业容量,自然地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章据此提出了五项具体的经济政策措施。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经济政策

尽管从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城市化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途径,但是对人均占有资源较少、经济总体水平较落后的我国而言,片面夸大城市化为时尚早。改变生产方式是改变生活方式的必然前提。从目前来看,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途径,是平衡城乡经济,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从总量上扩大就业容量,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然地拥有城市化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当前农民工进城务工还不符合城市化的发展特点

从发达国家的历程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是指农村劳动力脱离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城市市民,而这也应是城市化的真正涵义。

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市化都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考察我国农民工,或者说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进城速度显然非常快。而当前民工潮以及近几年的民工返流,显示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城速度远远超过城市接纳程度。

同时,农民工大举进城,不过是表面上的进城,不过是往返于城乡之间的“两栖”式的,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特有的农村劳动力的暂时转移,而非真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因为绝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务工后,还得返回农村,他们的身份并不会因为进城务工就得以改变,只有少数发展较好的农民工可能获得城市户口并定居于城市。Www.0519news.coM而目前高额的城市房价,别说农民工,就是城市白领阶层都“望楼兴叹”。因此,民工潮所显示的还不是真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市化。这些民工身份仍是农民,家仍在农村,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甚至没有大部分脱离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我国的农民工进城就业属于“流浪式”,而“流浪式”农民工进城还不能说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化。

二、农民工进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有学者认为,农民工进城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办法;农民工和城市市民的差异在于户口不同。以胡鞍钢教授为代表的主流观点认为,农民工问题的本质是问题,即中国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城乡两种不同身份居民的制度安排。胡鞍钢教授表示,解决农民工等问题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农民工政策的目标,就是使农民工成为市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它将成为继土地改革、“大包干”之后中国农民的“第三次解放”,并将加速中国发展,同时将推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

农民工进城也解决不了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国改革开放近30余年,农民工大举进城,近几年,国家花大力气解决农民工与市民在就业政策上的不平等待遇,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收效甚微。问题产生的关键原因在于我国的就业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

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好地生活,只能进城务工。但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岗位容量目前还难以接纳大批农村劳动力。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农民工就业面临城市下岗工人、“4050”人员等能力与素质人员的就业竞争,因此,农民工的境遇是不言而喻的,即使国家采取加强就业培训,消除就业歧视等措施,但在大量就业人口的生存和就业竞争压力面前这些措施也都显得无能为力。

很显然,农民工就业的结构性冲突短期内难以解决。从我们的调研情况来看,各地基本上都采取了下岗工人和“4050”人员再就业的优先照顾政策。由于素质和技能比较相近,农民工对城市下岗工人和“4050”人员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他们处于城市就业的边缘。

综上所述,我国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现状决定了中国将长期面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问题,而在城市就业局面已不容乐观的今天,城市与农村两股就业压力集中于城市,致使城市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农民工进城务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

三、城乡经济和谐发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根本出路

和谐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或规律。因此,健康的社会,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要实现城乡经济总量的最优,必须实现城乡经济结构的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遵循国家战略需要,调整城乡经济结构,扩大城乡就业容量,实现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问题。农村劳动力的致富是“三农”问题的根本,因此,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也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当然,本文提出的经济措施重点是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与有的学者提出的解决“三农”的经济措施如农村“工业化”、“城市化”或“新乡村建设”思路不同,也与单纯的平衡城乡经济的发展措施着眼点不同。

(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增强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农业收入

当前,农业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粮食稳定生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与农业相比,第二、三产业之所以带来较高收入,主要原因是第二、三产业的产业附加值高于农业。因此,必须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着手全面振兴农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科技兴农是全面振兴农业的根本举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水稻品种的改良,就使我国水稻产量大幅提高,单位产值大幅提升。可见,一项农业科技革新,就可以大大改善农业的产业水平。今后,必须把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作为振兴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的首要措施来抓。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了,单位成本就会下降,品质就会提高,其出口创汇能力自然增强。提高了农业收入,降低了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与务农收入的差距,必然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

(二)引导外资投资农业,加快农业与世界接轨步伐

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与世界农业接轨的难题。提高我国农业的核心竞争力,还必须善于学习外国,实现“洋为中用”、“师夷长技以制夷”。因此,加大农业的开放,应该成为我国今后经济开放的重点内容。

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特点是,制造业保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导地位。而我国农业在利用外资方面则处于弱势。随着农业的对外开放,引导外资投资于农业是必然趋势,特别是要针对制造业外资直接投资持续下降、房地产业外资直接投资剧增的投资结构欠优化的局面,优惠政策引导外资转向农业。因此,国家必须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对外开放的政策并及早实施,引导外资投资于农业,特别是投向以农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以世界先进农业的技术、资金和管理,提高我国农业的世界竞争力。

此外,提倡科技兴农,应该改变农要依靠外出打工增加收入的观念。从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多方面制定科技兴农优惠政策,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构建农业科技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一条龙的科技兴农绿色通道,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产品结构,根据区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靠天吃饭的落后面貌。

(三)建立城乡投资利益牵动机制,促使城市主动支援农村,实现双赢

在平衡城乡经济方面,国家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战略。近年来,我国农村和农业的投资增速继续回升,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举措实施力度较大,但是城市支援农村的成效不明显。

输血远不如造血。建设新农村,单靠国家财政支持、国家优惠政策以及农村的集体投资是远远不够的。从经济学角度看,利益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为此,建立良好的利益牵动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支农优惠政策为激励力量的城乡投资利益机制,使农民、市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各取所需,实现共赢,促使工业主动反哺农业、城市积极支援农村,改变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城乡和谐发展。

(四)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城乡服务业

从主要发达国家来看,服务业就业增量的大部分都用来消化农业和工业部门转移过来的劳动力(程永宏,20xx),其就业吸纳作用大于工业。20xx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达82703亿元,增长速度为10.3%(,20xx)。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服务业总量规模小,总体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转变。今后,应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地方重要业绩指标之一,把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改变垄断,促进市场化经营,实现多元投资作为振兴服务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就业吸纳作用的重要措施。

就农村而言,服务业发展的行业重点应集中在有利于加快促进实现绿色农业现代化的领域,主要是农业科技服务、农资服务和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服务领域。同时,根据农村城市化发展需要,适度发展农村基础设施、金融保险、交通运输、水电汽、文教体卫等适合农村劳动力素质文化的服务领域。在服务业的产业层次上,技能要求较低的传统服务业相比于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如信息技术服务)的发展更能发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改变那种忽视生态农业经济,单纯追求农村城市化的服务业发展思路,建设生态农村。

(五)振兴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中国式农村现代化

相比于国有及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具有投资小、设立门槛低、组织形式灵活、技能要求较低、转型快、利于创业、城乡皆宜等众多优势,适合农村劳动力就业,也更适合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要求,因此在促进低技能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作用较大。

乡镇企业是中小企业的主要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阵地,90年代后发展速度减缓,其原因一是产权问题,二是国家政策问题。乡镇企业代替承担了解决农村就业的功能,但1994年以后国家在税收和金融政策上没有给予优惠,导致企业和地方在负债上升的压力下大规模私有化。一旦私有化后,乡镇企业必然把过去的“社区就业最大化”目标改变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加强市场竞争力,乡镇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也导致资本排斥劳动的现象。

在今后需要再次振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作用。其主要措施:第一,明晰产权。乡镇企业可以采取独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出资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必须产权清晰。村民可以出资,村委会也可以代表村集体出资,但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村民、村委会权利不明,责任不清的状况,重在责权利清晰。同时,对村委会出资所获利益的使用应作明确规定,只能用于代表村民再投资或用于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不得挪作他用。第二,在税收和金融政策上给予优惠,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要按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人数来制定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这不仅可以促进乡镇企业所有者积极发展生产,而且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防止私有化后的乡镇企业排斥劳动力的状况发生,另外,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村劳动力在乡镇企业的生产热情,促进乡镇企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作为农业大国,我们要吸取发达国家已经证明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破坏的农业现代化的教训,走中国式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之路,要求各级尽可能把重点转移到农村去,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和环保农村,同时,以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农村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蔡昉,王德文,都阳,张车伟,王美艳.农村发展与增加农民收入[m].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xx.

2、刘小年.农民工政策的阶段新论[j].探索与争鸣,20xx(3).

3、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xx-20xx)[m].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

4、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xx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上海出版社,20xx.

5、张亚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成因[j].理论导刊,20xx(11).

6、李秀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xx(1).

7、莫起升.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体制的演变及其流动规律[j].经济问题探索,20xx(4).

第二篇 浅谈如何加强地勘企业青年思想工作_市场营销论文

摘要:本文从帮助企业青年树立理想信念、创新创效意识入手,改进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企业思想政工的时效性。

关键词:地勘企业 思想政工 探讨

0 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日趋明显,这使得一部分青年思想上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迷惘,使团员青年思想工作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把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团员青年思想工作,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青年人才,使他们自觉担负起建设崇高事业的历史重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也是需要我们各级团组织尤其是团员干部应深入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

1 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做好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对团员青年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团员青年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消除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带给青年思想上的迷茫和动摇。

加强对青年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青年思想实际,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理论指引和党正确领导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道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教育广大青年充分认识制度的优越性和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帮助他们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wWW.0519news.COM教育青年团员解放思想、改变观念,帮助团员青年深刻认识当前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形势和青年所肩负的重任,使广大团员青年都能积极投身于企业的改革实践中去。

2 培养团员青年的创新创效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期的团员青年必须培养创新意识,在创新中求发展。进入新世纪,我们正处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同时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课题,要想抓住机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迎接挑战,在创新中求发展,为此,作为生力军的广大团员青年就必须敢于实践和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用新的思想观念、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行为方式,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边创新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不断扩大创新的成果,把青年人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潜能转化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团员青年是企业最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是企业经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生力军,企业要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因此青年学技术则显得尤为重要。如:我队在团员青年中广泛开展了“创新创效”、“岗位能手”、“技术比武”及“三级联创”为载体的“六好团队”创建活动,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在生产工作中充分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不仅提高了广大团员青年的技术素质,同时在单位中形成一种“比、学、赶、帮、超”的生产热潮,极大的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团员青年的突击队和生力军作用。

3 要切实改进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

要因时制宜,增强团员青年思想工作有效性。在新的形势下,大多数团员青年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世俗化、个性化、实用化等特点,他们受教育的文化程度高、接受新知识快、开拓进取精神和上进心较强,所以要做好团员青年思想工作的思想工作,就必须跳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形式上力求多样化、内容上力求丰富化。如:在教育内容上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同时又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重视各种技术、技能的提高;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选准角度,灵活多样,由简单的灌输性教育转向重视全面的素质教育。

要坚持正面激励和批评帮助相结合。当今青年人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他们渴望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认可,前不久在对我队青年的调查中发现,在对未来的打算方面,62.5%的团员青年选择了“与祖国共奋进,与企业同发展”;在“你工作最主要是为了什么”一项中,“实现个人价值”成为大家的首选,占40%,选择“为国家或为社会作贡献”和“其它”两项均为30%,由此可见,我队团员青年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人生价值取向更加贴近实际,有着较为积极的人生观。因此在做青年工作时要注重他们自身价值的发挥,善于发现他们思想和行为上的闪光点,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和个人潜力的机会,还要用鲜明时代特征的先进典型来鼓舞和激励青年,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和责任感,使他们学有所用,才有所施。对工作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团员青年要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以调动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对团员青年身上存在的一些消极因素,也要进行批评帮助,使之尽快纠正错误,不断进步。

寓教于乐,开展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团员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开展团员青年工作时,我队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参加局举办的多种友谊比赛活动、征文比赛活动,组织团员青年认真排练节目参加全局职工运动会和建局三十周年歌舞晚会,在“五四”前夕组织青年团员到涉县老区129师司令部旧址进行参观学习,接受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使团员青年增强了作为一名地质职工的自豪感,同时,在活动中沟通了团员青年之间和广大职工之间的思想感情,增强了全员之间的团结和信任。

4 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实效性

要把竭诚维护团员青年切身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理直气壮地对团员青年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又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需求,认真了解和把握青年的思想状况和现实,倾听青年呼声、关心青年疾苦,积极协调、帮助青年解决实际困难,真正代表和维护青年的正当权益。通过关心、帮助青年,来团结、凝聚青年,从而实现教育、引导青年的目的。要多为他们办好事、办实事,把党和企业的温暖真正送到团员青年的心坎上。

鼓励团员青年参加进行文化学习和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前不久在对我队青年的调查中发现,98%的团员青年十分愿意能过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考虑到这一特点,在做团员青年的思想工作时就要想到为他们建立良好的学台。通过创办青年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为团员青年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和进行学习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做好对团员青年的技术培训,尤其是要做好对生产一线生产骨干的技术培训,努力为他们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创造有利条件。

5 以党建带团建,做好“推优”工作

团员青年是党的后备军,做好团员青年工作,为党培养和推荐优秀团员青年是党赋予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光荣任务,在新形势下依靠党建带动团建是密切党团联系的有效结合点。我队党委将“推优”工作纳入党员发展计划,支持和帮助共青团组织开展“推优”工作,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切实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推优”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队党委非常关心青年团员的发展,在今年布置发展党员工作时明确表示,今后党员的培养要着重向一线的青年骨干倾斜,要把那些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思想素质过硬的青年人重点作为积极分子培养,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更加激发了广大团员青年的和工作热情。党委重视团组织的“推优”意见,定期听取团组织关于开展“推优”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推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健全团员青年业绩档案,定期督促检查,进而做好对团员青年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确保“推优”工作健康发展。

加强指导,不断创新团的活动载体。积极探索活动的新领域、新内容、新形式,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在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的有机结合中推进团的各项工作。队党委特别重视青年工作,积极引导团员青年中的积极分子参与“党员干部志愿者”、“党的精神知识竞赛”、“为美化邯郸做贡献,为党旗添光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职工百题竞赛”等活动,从而使团组织与其它组织之间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的良好互动格局。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在建设和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广大团员青年作为一支积极重要的社会力量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新的时代赋予团员青年思想工作新的使命,也为团员青年的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团员青年的思想工作,从而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篇 人力资本聚集效应对虚拟研发团队形成的作用分析_市场营销论文

摘要:本文首先从人力资本聚集效应及特点入手,提出人力资本聚集效应在虚拟研发团队形成中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竞争与合作效应、学习与创新效应和品牌与声望效应。

关键词:人力资本虚拟研发团队聚集效应

人力资本是活的资本,它凝结于劳动者体内,表现为人的智能(智力、知识、技能)、体能,其中真正反映人力资本实质的是劳动者的智能。人力资本是经济资本中的核心资本,是一切资本中最宝贵的资本,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本的无限创造性。人力资本蕴涵于人体之中,通过人与物质资本结合进行生产,反映其价值。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正是靠人力资本在人体内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被开发、使用。利用人力资本,焕发出人的各项潜能,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科技知识,发明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和方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知识密集型企业能够产生知识、人气聚集的“聚集效应”。同样的知识、技术、人力将它们集中起来,改变空间分布,就能产生更大的能量。

1.人力资本聚集效应及其特点

人力资本聚集效应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一群自主又彼此依赖、相互关联的成员集合在一起,利用各自的人力资本要素,促进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和新思想、新技术的创造,发挥出整体系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

人力资本聚集的群体保持一种充满活力和灵活性的正式与非正式关系,构成了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在一个环境快速变化的动态竞争环境里,信息共享、资源互补、聚集竞争优势,这种安排相对于刚性化与缺乏弹性的垂直一体化安排更有效率,对环境变化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WwW.0519news.Com对于组织来说,人力资本聚集可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保证组织持续不断地产生创新成果。对于成员来说,人力资本聚集可以不断提高个人的技术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实现人力资本聚集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聚集并不是无序的、杂乱无章的,而是表现出很强的有序性。

1.1层次性

个体之间由于知识、能力层次的差异造成自身价值认同上的差距,因此在人力资本聚集的组织内部存在不同层次。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层次性与个体的学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单纯取决于学历的高低。一些学历不高,却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同样处于高层次的层面。

1.2领袖带动性

人力资本聚集受到组织领袖的影响,领袖作用越明显的组织往往越易于聚集志同道合的人才。这种聚集的结果,进一步为组织领袖的发展和升华提供了雄厚的智力支持。

1.3 内涵的多样性

人力资本的聚集,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科技人员的聚集,它还包括经营管理、法律、金融、财会、策划咨询等方方面面的人才。

1.4虚拟性

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本聚集已经突破了人才的单位属性、地域属性。依靠便捷的网络系统,完全可以实现人才的跨地域、跨行业、跨领域的开发利用,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2.人力资本聚集效应在构建虚拟研发团队中的作用

人力资本聚集效应在虚拟研发团队形成中具体表现在兰个方面:

2.1 竞争与合作效应

人力资本聚集的群体由具有相同或近似知识结构的成员组成,他们之间的竞合关系会产生竞争与合作效应。集聚加剧了竞争,而竞争是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虚拟研发团队内同类成员集聚,系统内竞争激烈程度远超过分散的个体,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机制在集群内充分展现,所以每个成员设法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是一种绝对压力。虚拟研发团队内成员相互比较,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绩效好的成员能够从中获得成功的荣誉,而绩效差的或者平庸的成员会因此感受到压力,不断的比较产生了不断的激励或压力。激励与压力并存,使每个成员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努力提高绩效水平,增强个人竞争力。人力资本聚集的群体成员之间除了竞争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还存在着密切的分工与协作关系。集群内的成员实行高度的分工协作,分工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集体生产力:协作劳动所引起的竞争和精神振奋可提高个体的工作效率;协作可以缩小生产的空间范围,从而由于劳动者的集结、不同运作过程的靠拢和信息、资料的积聚而节约费用,形成规模效益。在分工条件下,每个人只从事自己专业领域的工作,有助于操作经验的积累和知识的完善,从而成为“专家”;而此专家又于其他专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弥补了各自的缺陷和不足,使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计划性、规划性,也就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学习与创新效应

首先,人力资本聚集有利于知识的积累与创新能力的加强。人力资本的聚集不仅有利于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的累积效应,为虚拟研发团队提供了实现创新的重要来源以及所需的物质基础,而且由于沟通的便捷性,如现场研讨、频繁的面对面交流,特别是成员之间的非正式交流,如工作之余的聊天,使学习途径更加方便,使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新的火花。这种非正式渠道往往对虚拟研发团队创新提供具有重大作用的关键信息,而且克服了正式渠道时滞性的缺陷。如果某个团队成员有了新思想,就可以被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因此,人力资本集群是培育虚拟研发团队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其次,人力资本聚集有利于虚拟研发团队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应用。由于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编码化的知识易于在更大的地理空间上交流与扩散,但是对于占据整个知识的绝大部分且决定创新能力的是隐含经验类知识,这类知识个人属胜较强,一般难以用语言表达、用编码化的知识传播与扩散,而虚拟研发团队成员通过地理接近性和相似的知识结构,便捷了团队成员间通过人员流动与私人交流等形式建立稳定和持续的关系,为团队内部隐含经验类知识准确地传递与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从而有利于提高创新速度。此外,人力资本聚集有利于降低虚拟研发团队创新风险。由于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需求追求个性化等原团,创新从过去线性模式向现在的非线性、网络化、复合模式转变,单个人员难以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保证创新的成功率,而虚拟研发团队成员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学习,通过交互式作用过程,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要优越于单个孤立的成员,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路径依赖。成员间相互关系建立在合作、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这些联系促进了创新。多方合作参与的创新,既降低了创新的风险,又提高了创新的成功率。

2.3品牌与声望效应

人力资本集群的品牌与声望效应属于外部效应。人力资本集群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后,会为虚拟研发团队形成一个良好的“以人为本”的品牌形象,形成一个良好的口碑为人们传诵,从而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工作,形成循环累积效应,也就减少了雇佣专业人才方面的交易成本。在人力资本集群中,尤其是在某些领域闻名的企业家、管理者、科研学术带头人,更能够利用他们的声望,招揽各方面的人才,聚贤纳士,进一步扩大虚拟研发团队人才垄断优势。

参考文献:

[l]汤发良,宋旭琴.知识管理对中国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j].企业经济,20xx,(8):83.

[2]迈克尔·比尔等著.程化,潘洁夫译.管理人力资本[m].:华夏出版社,1998.

[3]魏斌,汪应洛,知识创新团队激励机制设计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xx(3):113-115.

[4]郑强国,赵继新,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产权激励模式[j].现代管理科学,20xx(11):97-99.

第四篇 人力资本对我国FDI技术外溢的影响分析_市场营销论文

摘 要:fdi(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于19世纪,上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联系不断加强,fdi逐渐成为主要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式。我国最初引进fdi是为了改善经济发展问题,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引进fdi转为吸收外来资金带来的先进技术,实现用市场换技术。人力资本是知识和技能的主要载体,影响东道国吸收能力的重要要素就是当地的人力资本,本文通过研究人力资本在我国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作用,对于如何优化我国的人力资本状况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本 fdi技术外溢

1.人力资本对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影响理论

1.1相关概念

舒尔茨在1960年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体现人的知识、健康和能力。imf给出的fdi的定义是:投资人在外国投资企业来获得可持续的利益的情况下对被直接投资的国外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实际管理。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就是指外商直接投资通过各种渠道推动被投资的东道国企业及相关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各方面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

1.2 fdi技术外溢效应的途径和人力资本的作用

fdi技术外溢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溢出方式:

第一,示范和模仿效应:

跨国公司技术优越,不仅将新设备等物质优势引入,还带来操作方法和管理理念等非物质技术。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子公司拥有先进技术带来的比较优势,东道国当地企业为了超越子公司,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学习途径来提高本企业自身的生产技术和研发水平。WwW.0519news.COM

第二,人力资本效应:

总部向fdi子公司的技术转移过程要当地员工和总部专家一起工作,并进行培训,他们学得先进技术之后,在人员交叉流动的过程中,把掌握的技术、管理理念传播出去,这是知识和技术扩散的主要源泉。

第三,竞争效应:

跨国公司fdi子公司与东道国当地厂商会对现有的市场资源进行重新分割,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当地厂商对已有技术升级换代,缩小与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那么,为了维护已有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又会被迫开发更新更高级的技术,从而又会导致新一轮溢出现象的发生。

人力资本在fdi中的作用

技术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是人的作用,人力资本的关键作用体现在:

首先,技术必须依附于具体的人存在,由人来进行创造、掌握和应用。然后,技术外溢的基础和最有效的途径是人力资本。所有技术都是由人来讲授学习。再次,技术外溢的效果也受人力资本影响。

第一,人力资本影响fdi的投资决策

跨国公司带来的技术一般要符合东道国当地的水平,如果当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fdi带来的技术往往要先进一些,相对简单的技术则会随fdi流入那些人力资本素质较低的地区。因此,如果一个国家注重教育、培养人才,将会吸引很多技术密集型的跨国公司,通过技术外溢的过程能大步促进当地技术升级换代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

第二,人力资本是fdi技术外溢的途径

跨国企业为雇用的当地员工提供各种各样培训机会,把其拥有的先进知识传播给他们,其实就已经在无形中提高了东道国的人力资本的技术水平;跨国企业雇用东道国的当地人力资本,在数量上增加从业人员,接触先进技术的人员越多,传播扩散的速度和广度就越大。

第三,人力资本影响东道国企业吸收先进技术的能力

人力资本的教育程度决定其学习知识的能力,东道国企业的人力资本学习、吸收舶来技术的本领越强,技术换代的速度越快,fdi技术外溢的效果越明显。当地整体技术水平越提升,从而让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更加吸引人,推动下一轮fdi的流入进程。因此fdi 技术外溢的最关键一步,就是东道国对于已经进入该国的先进技术能否有足够的人才去吸收,去彻底留住这些先进技术。

2.fdi技术外溢过程中的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国引进的fdi多以港澳台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生产过程技术产量较低,技术外溢的效果微弱。90年代之后,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带来的投资项目多为我国需要升级发展的行业,如高新电子行业、通信设备业等技术密集型的行业,随着在华外资企业数目的增多,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为了赢得有限的市场份额,保持住产品的竞争优势,fdi也改变以往向我国转移本国落后技术的做法,纷纷将本国的同步先进技术带入中国,甚至在我国设立技术研发中心,随着该公司在中国不断成长壮大发展,其所拥有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科研技术也会慢慢在东道主国传播开来,大大加快我国fdi技术外溢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技术外溢效应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第一,开放的国内经济环境使国内本土企业能多多接触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激发了国内技术科研人员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学习兴趣,科研人员自发对先进技术进行模仿。跨国公司制造技术领先的产品更多被本土消费者青睐,面对强大竞争压力,国内企业的技术人员也会加快技术升级。

第二,跨国公司高水平的技术能力促进了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其向我国企业购买原材料或配套材料时,会对所提供的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各方面有严格要求,当国内企业达不到要求时,跨国企业可能提出相应的技术援助来保证产品链上游企业的技术水平达到相应水平。

第三,技术人才的良性流动和交流,是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人才流动的过程自然伴随着技术的转移过程。有些跨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于东道国同行,国内企业简单自行模仿难以成功,这些跨国公司对国内同行的态度相对开明,进行技术示范,接受国内同行的技术人员参观学习,甚至为其技术人员组织培训等。

第四,目前,有相当多的在华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研发的关系,既有企业所需的研发课题,更有所在领域的最新科技探索和人才培养。通过这些合作科研项目,跨国公司可以借此扩大他们在中国高素质人才中的影响力,相反,中国本土科技人才也能通过这个渠道尽快熟悉和掌握科技前沿技术,并将掌握技术散播到中国本土企业中去,提升整体技术水平。

3.建议措施

针对我国人力资本在fdi技术外溢过程中产生作用的特点,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来以解决。

第一,扩大对教育的投资,实现多种教育投资主体并行

扩大对教育的投资,关键是要增加教育投资资金。一方面,要充分保证的财政教育经费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条件下稳步提高,另一方面,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主要部分的现状下,对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形式,应使发挥宏观调控的功能,支持社会资金办学,逐步实现、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机制。

第二,内外联合投资机制

一方面,企业内部建立随时学习的人力资本培训机制,即根据企业实际运作发展需要,在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积累和传递知识,使企业各层次的员工能够随时掌握生产经营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当企业突然需要相关人力资本时,能随时拥有所需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中,积极利用部门、社会研究机构、高校等其它多方力量各层面进行培训,创造多方学习途径。将外部机构看作企业范围的扩展部分,看作共同学习体,通过与之建立牢固的关系,实现技术和知识的共享,促进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

第三,完善合理的配置机制

人力资本的配置机制一般包括:按照企业现有各部门、各工种和各工序的不同,调配劳动者或管理者所在部门,尽量使岗位与劳动者的技能知识、管理水平等相匹配,人尽其才;企业内部进行人才流动,要适时地予以调整,更要鼓励企业之间优秀的人才良性的流动,使先进的技术被更多本土企业的技术人员掌握,使国外的先进技术能够在我国最大限度的传播利用,让fdi的技术外溢效应更加明显,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第五篇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利弊分析及对策_市场营销论文

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促进城乡二元经济和二元文化的转变,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进行swot,并从营造创业氛围、落实创业支持政策、加强引导和培训等方面提出了构建长效扶持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swot

在金融危机浪潮的冲击下,大量在外务工的农民工被迫返乡。在返乡的同时,许多农民工也开始从创业中寻找出路。但是,创业维艰,农民工返乡创业也面临着自身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现象的利与弊,对返乡创业农民工来说,有利于他们认清形势,知己知彼;对各级部门决策者来说,有利于他们抓住机遇合理引导返乡农民工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从而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重要意义

1.农民工返乡对城乡二元经济的影响。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有利于弥合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可以真正实现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应”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效应”转变。而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完善,城乡之间的差距将不断缩小,二元经济结构将会逐渐得到改观。另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开辟农民就业的新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将创造一批新的就业载体,以创业促就业,带动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就近转移。

2.农民工返乡对城乡二元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推动新农村建设。wwW.0519news.cOm返乡农民工回到农村,他们依托打工时掌握的各种资源与家乡的各种优势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展农村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空间,带动农村各项生产的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另一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促进农村文明程度提升。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经受了城市生活和市场经济的洗礼,法制观念、市场观念和意识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他们返乡创业,也必将影响周围的人们在上述观念上逐渐提高。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swot

1.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势(s)。返乡农民工经历了市场经济和城市文化的洗礼,视野得到开阔,观念得到转变,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创业能力,在返乡创业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对市场有了一定的了解。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市场敏感性,对市场上的需求变化有一定的感知,从而触发创业动机;其次,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农民工在务工时多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信息;再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农民工在务工的过程中,可能经历多次工种、岗位的转换,也有的成为一线的管理人员,这些历练使他们对企业的运作过程和工作流程较为熟悉;最后,拥有了一定的创业意识。农民工在外务工的过程中见证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种种社会差异,迫切希望改变自身的现状,期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创造财富。

2.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劣势(w)。尽管相对于未曾外出的人员来说,返乡创业农民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其自身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局限。首先,文化水平有限,整体素质偏低。返乡的农民工经历了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的洗礼,能力、阅历虽然有所提高,但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还是受到限制,农民工还存在着企业经营理念、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其次,存在创业冲动,忽视长远战略。很容易作出一些不切合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决策与判断,而且缺乏坚定的创业意识,短期行为比较严重,无法应对创业后期的考验。

3.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机遇(o)。用辩证的观点来看,任何危机都是“危险”和“机遇”的结合体,此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来说,外部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创业氛围良好。近年来,三农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各种资源和机遇向农村倾斜,农户小额信贷限制得以放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逐步确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健全,为农民工返乡创业营造了良好氛围。金融危机发生后,各级部门又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广大农村原本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返乡的大量农民工,而且由于就近务工成本相对较低,大量低成本的劳动力资源成为创业的有力支持。第三,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日渐繁荣。返乡农民工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以及特色农业等优势项目,增强所创办企业的经营优势和竞争优势。

4.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威胁(t)。市场是充满风险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也会受到各种威胁。首先,创业资金缺乏。大多数农民工在返乡时都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金,但往往都投注在创业的前期投资阶段,无法适时的衔接上后期创办企业中的资金运作。其次,盲目创业导致失败。返乡农民工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有限,而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在创办企业时缺乏相关的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指导,致使在办企业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第三,市场竞争力差。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多是微型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多是缺少竞争力的低附加值产品,而且产品同质性较高,无法与市场上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好的企业进行竞争。

三、建立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长效机制

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了农民工由普通打工者向创业者的转变,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格局,带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创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社会秩序。各级既要看到挑战,又要看到机遇,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制定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

1.营造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加大宣传引导。各地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广泛宣传鼓励支持返乡创业的政策规定,积极宣传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好典型、好经验,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氛围。要做好返乡创业的评先表彰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对作出贡献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可以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物质奖励。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经营环境。继续清理面向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各种检查、评比活动,保护返乡创业农民工及其创办企业的合法权益,对侵犯创业农民工或所创办实体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要依法查处。同时,加强社会治安整治力度,确保返乡农民工安全创业。

2.把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落到实处。首先,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把鼓励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目标管理体系,定期督查考核。要设置相关岗位,调配得力人手,充分发挥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的组织推动作用。其次,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依据国家和相关部门的规定,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工商登记、商标注册、税务报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坚持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的原则,进一步清理和规范创业涉及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开通“绿色通道”。第三,提供优惠的金融服务。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登记注册后给予适当的扶持期,扶持期内实行税费和小额担保贷款优惠,同时适当提高营业税的起征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加快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加大对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给返乡创业农民工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第四,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要加强信息服务建设,及时各项政策,发布各类市场信息。要依托当地科研机构或高等院校的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同时积极发展创业服务中介机构,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技术支持、市场开发、财务评估、信贷咨询等服务。

3.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引导和培训。一方面,鼓励返乡农民工进行多种形式的创业。鼓励返乡农民工创办各类企业、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或从事个体经营等。各地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指导和帮助回乡农民工选准选好创业项目。鼓励、支持返乡创业农民工进入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农副产品加工型、现代服务型、民俗文化型等产业或行业。另一方面,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要创新培训机制,协调、整合现在分散在农业、扶贫、劳动就业等部门的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和经费,统筹管理,集中实施,校企联合,明确高、中等职业院校(包括技工学校)为承担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或职业教育任务的基地,让农民工真正学到本事和技能。同时,有针对性地对返乡创业农民工免费开展创业培训,依托地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免费为创业农民工提供项目信息、贷款政策咨询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拓展创业思路。

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劳务输出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有利于推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采取积极措施,借助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国家在金融、财税、土地等领域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民工合理有序的返乡创业,就能够加快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契机和出路,从另一个方面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韩俊,崔传义.中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经济纵横,20xx ,(11):3-8.

[2]刘文烈,王建.论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j].滨州学院学报,20xx,(2):35-40.

[3]马丽岩,张玲.金融危机形势下河北省农民工返乡创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xx,(6):187-189.

[4]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民工回乡创业现状的调查与政策建议[n].日报,20xx-02-05.

[5]陈浩,曹亚.后危机时代下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契机与困境[j].理论与改革,20xx,(3):74-77.

[6]邓俊淼.农民工创业环境管理研究[j].农村经济,20xx,(4):86-89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wenkubaike/zhishibaike/3248.html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选择路径分析_市场营销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