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_农林学论文五篇

2022-01-21

经济论文】导语,大家所阅览的此篇文章共有29042文字,由安玉波认真厘正,上传到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自然保护(nature conservation)是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其中心任务是保护、增殖(可更新资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自然保护的对象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自然保护是“维持人类所能发挥最高潜在可能性的各种条件”;有人认为自然保护,不仅要保护原始的自然和接近原始的自然景观,即保护构成自然的动、植物,以及需要保护的地学对象,而且要努力把人类活动造成的不良环境改造成为对人类有益的环境。

生态:汉语词语生态:2008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生态:2001年中国财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_农林学论文五篇假若你对这类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_农林学论文 第一篇

我国目前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虽然近些年的努力,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总体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阻碍了社会和经济的有序发展。因而,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认识和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怎样理顺和解决现实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林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1.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森林资源结构不够合理,林地利用率低,单位面积蓄积量小

一是各林种比例现状与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多种效益的要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森林资源总量少,质量低,分布不均,已积累了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形成了四大心腹之患:沙漠加剧、水土流失严重、旱灾严重、洪劳灾害频繁,近50年来我国平均每3a就出现一次大涝。二是林龄结构不够协调,林分低龄化问题突出。三是单位面积蓄积量低,全国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8.06m3/hm2,相当于世界平均114m3/hm2的68.5%。

1.2 林业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①片面追求灭荒速度及数量,忽视了对林木培育目标及市场前景的和判断,树种、林种趋同化现象严重。②对提高林木质量特别是种苗及抚育工作重视不够。如今年实施的山西省六大造林绿化工程,由于苗木短缺,在施工时只能是有什么苗木栽什么苗木;③林木管理跟不上,火、病虫害等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经济效益差。wwW.0519news.CoM

1.3 林业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基础建设有了较大进展,但总体看,由于底子薄、起步晚、建设速度慢、现状距实际需要仍有较大差距,如“三防”体系建设(防火,病虫害,公安),“四站”建设(技术推广站,林业工作站,种苗站和木材检查站),林业科研,教育,森林资源监测及林业信息建设均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并形成体系。

2.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局部地区环境日趋恶化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年来虽然环境治理和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每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控制,严重影响了农林牧业的生产,人口与土地矛盾日益尖锐。

2.2 水资源短缺

据了解,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居世界第4位。河川径流量27115亿m3,居世界第6位,人均水量2710m3,为世界水平的1/4,每公顷均水量为26595m3,为世界水平的3/4,北方地区的水资源不足全国的20%,而耕地占全国的64%。

2.3 大气污染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大气污染问题仍在加剧,并不断向周边扩展,尤其以人口密集的工业地区最为严重,1993年我国废气排放量为11.0万亿m3,未包括乡镇企业。

3.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3.1 重用材,轻护林

有关部门有任意改变森林的经营方向,忽视有效协调生态和经济同步的发展,诸如平原农区,迫于烧柴奇缺,而过度采伐或过度疏伐林网,以致破坏了农田林网的基本结构,使林带网出现缺口,有的地方至出现对水源林实行砍伐或强度择伐的毁林行为。

3.2 资源消耗量大

由于实际工作中我们没有按自然规律和林木特点办事,重木材生产,轻生态效益。我国现正处于工农业经济发展中期,各种原材料需要量大,技术又较为落后,不能充分利用各种林业资源,所以造成现在林业资源消耗量大于森林生产力的现状。

3.3 人口增长较快

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且增长速度快,土地资源有限,贫困乡村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使用日趋紧张,农业人口无地可种,迫使乡村穷人向森林边缘地带迁移寻找农用地,蚕食森林使林地变为农地,同样在城市中由于人口增多对各种木材的需求也增多,造成林木不断地减少。

4.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

4.1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采取保护性策略建设、经营和保护森林现代自然保护是在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平衡的规律,维护和调节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整个自然的关系,要对环境进行合理的经营。我们过去对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大都是单项进行的,如土壤利用、森林经营、森林工业、水源保护等,脱离了整体的经营管理方式,有极大的局限性。为了合理利用各项资源,就要按照生态的原则作为自然保护对策的主要基础。

4.2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把“自然保护”的含义确定为“对人类所利用的生物圈的管理,旨在使它们既可为当代人提供最大的持续利益,又可为世世代代人保持满足他们需要和渴望的潜力”。保护森林资源,已成为实现自然保护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自然保护区则是世界各国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

4.3 依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探讨和完善补偿制度,建立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在目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上,林业补偿问题已被证明是林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林业补偿的核心问题是补偿依据,补偿来源,补偿数量,林业补偿能否为社会承认,关系到林业补偿是否得到实施;林业补偿的大小,关系到林业补偿的效果。值得正视的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百业待兴,而环境资源林又是一个巨大的生态工程,耗资甚巨,一个完善的补偿机制只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逐步建立。

4.4 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开源节流,促进森林资源增长

一是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建立森林资源首长目标责任制。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林场要建立保护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把扩大森林资源,提高生长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杜绝火灾、病虫害和乱砍滥伐纳人任期目标,列为考核林业企事业单位经营水平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严格执行限额采伐,凭证采伐。应在完成森林资源清查的基础上,计算出当地森林年生长量,并有步骤地促使森林生长量与消耗量向更合理的比例发展。其次,调整采伐结构,挖掘木材潜力。扩大中间利用,既可减轻可采资源的压力,延长成熟林使用年限,又可提高林木生长量,缩短培育期。再次,发展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三是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促进森林资源增长。经营好现有森林,抓好荒山荒地造林。在当前造林绿化的中,要改变那种只求数量的造林方式,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应大力发展工程造林,确实做到“造一片,成一片,管一片”。再次,因地制宜,抓好封山育林,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封山育林是投资少,见效快,是符合自然发展要求的措施,既能有效地保护资源,又可促进森林资源的发展。

推动黑龙江省林业经济未来发展的几点措施_农林学论文 第二篇

林业承担着培育、管理、保护及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森林中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都受其保护,且肩负着提供多种森林产品、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多重使命。

1. 黑龙江省林业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现阶段林业开发破坏严重

近年,黑龙江省虽然在林业开发与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由于过度开采而使林区遭到严重破坏。1989-20xx年,黑龙江的国有林地面积、林分蓄积大幅度下降,国有林地消失231.5万公顷,下降l2.8%;林分蓄积由l6.8亿立方米,减少到13.1亿立方米,下降22.0%;择伐455.6万公顷,占整个采伐面积的72.5%,同期疏林地增加46.2万公顷,非林业用地增加113.6万公顷,而同期疏林地人工造林面积只有9万公顷。

1.2 林业开采量大利用率低

黑龙江省森工林业开采量大但效率低, 同时衍生出众多其他问题:

1.2.1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地方财政困难。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林木蓄积量由开发之初的7.3亿立方米,下降到5.3亿立方米,下降了27.4%:地处小兴安岭的伊春市可采的成熟林蓄积不足500万立方米,比开发之初减少98.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全面停止了采伐,对人工林的木材产量进行了大量的调减,而这些地区多是“木头”财政,大兴安岭地区财政收入的90%直接或间接来自森林工业,停伐后对地方财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wWw.0519news.COM

1.2.2偏重资源开发,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条件恶化。长期的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脱节,使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生态条件受到严重破坏,大小兴安岭森林过量采伐,蓄水固土抗风沙能力大大减弱,给整个东北、华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的所有制结构也不尽合理。采掘工业中的国有大型企业一直是城市经济的主体,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

2.积极推动黑龙江省林业经济未来发展的几点措施

2.1林权改革。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集体林权改革于20xx年就已在全省展开,黑龙江省是唯一的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地,后又在全国相继推行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改革试点。林权改革的实行,对盘活黑龙江省森林资源资产、增加林区职工收入,促进林业又快又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鉴于以往林权改革取得的成效,要继续把林改工作放在第一位,变局部改革为全面改革,即探索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为主线,变为主体、配套改革相结合的全面改革。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出风头,其根本目的是彻底解决我省目前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林权改革过程中,一要保护林区职工的利益,二要保护林区经济的发展。

2.2多种经营。黑龙江省以往的林业建设路径是先开发后建设,产仪、体制较多,虽然这种“政企合一推发展”是我省林业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难以充分激发和调动林区职工和百姓的积极性,进而严重地阻碍了林业的可持续经营。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是林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省应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按照“林农结合、种养结合、采加结合、工商结合、综合利用、全民发展”的方针,在对集中连片、大面积公益林和商品林应由国有森林资源管理机构依法加强经营管理的基础上,从转换经营机制人手,积极扶持股份和个体经济,逐步建立国有民营、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新机制。

2.3森林保护。作为全国木材采伐量最大的省份,我省的过度采伐造成了天然林木材可采资源基本枯竭,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顶级群落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一些特有的植物资源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无论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为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都应加快森林保护和自我修复。首先,控制采伐。森林已不堪承受大规模高强度的持续采伐,因此,应减少采伐量,严厉打击不合法的采伐行径。其次,人工造林。这是实现森林消长平衡、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人工造林一要保证适宜的地区选择适宜的品种;二要保证良种壮苗以优化树种、林分结构;三要保证良性发展、循环利用。再次,多季造林。要变运动式造林、春季一季造林为多季造林,变传统的森林经营为可持续、生态管理经营。

2.4控制灾害。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是制约林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对此工作要常抓不懈。火灾方面,首先,要确定重点防火期,并把耕地周围、居民点、旅游点划为重点防火区域;其次,要变季节性防火为全年防火,使防火成为常年性工作;第三,要健全防火制度,培训防火人员,扩大联防范围,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防火措施及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要转变打火方式,变传统打火为科技打火、变人力打火为机械打火、变直接打火为间接打火。病虫害方面,要对森林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并做好预报工作,加强科学技术监测,及时、准确地确定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分布和危害程度,同时划分防治区、控制区、安全区,防治重点要以人工林为主,另外要把好苗木检疫关。

2.5多项发展。广袤的森林资源不仅有丰厚的林木资源,非木材资源也十分丰富,即有很多动植物资源及旅游资源可供利用,因此,要将林业经济变产业粗放式发展为重点突破式的发展。第一,要大力开发利用林下经济。通过快速发展以木耳为主的食用菌、进一步扩大中草药生产规模、大量种植山野菜、将野生动物养殖形成产业化发展等措施,将林下经济作为林业发展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第二,要形成旅游和服务的突破。高寒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使黑龙江省拥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突出环境优势和生态旅游特色,把森林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

结束语

总之,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业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而且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及为广大群众谋福利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森林的培育质量决定着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充分发挥林业的重要作用、加快林业的发展,须根据我省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大力提高森林培育质量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进一步加快生态建设,并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进而使林业在管理和经营上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林业发展建议_农林学论文 第三篇

1 扶持龙头企业和造林大户,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林业

1.1 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

扶持以造林为主的专业户、中小型林业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测看,近50年,以大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依托,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更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扶持造林专业户和中小型林业企业,使其很快形成规模。从小作坊、小工场、小林场、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种苗圃和花圃、小药材园等发展,逐步扩大,这是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1.2 大力扶持以林果、花卉为主的林产品加工大户、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一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寻求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市场经济手段,支持农村用材林、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薪炭林、森林旅游、森林绿色食品、养殖业等及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纸品加工、木材加工、人造板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收入多样化,降低市场风险。森林培育需要规模经营,对形成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和地区,加大贴息贷款和的扶持,延长贷款期,让经营者既承担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贷得起,还得上。通过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为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创造条件。二是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应与农业经营主体一样,享受wto“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对农业的补贴项目。wWW.0519news.COm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进入林业领域经营。四是应给民间资本与外商投资主体同样优惠的政策,促进林业发展[1-2]。

2 适应加入wto需要,加大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生态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外溢性以及产品消费上的广泛使用性、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需要在资源配置上采取适当干预。林业具有双重性,既可以提供生态效益,又可以提供经济效益,在许多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紧缺,物种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在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首要需求的情况下,加大的林业建设投入,扶持农民造林,增加森林资源,近期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扩大内需,稳定农村社会;远期可以逐步改善生态状况,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增加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应根据wto允许的“绿箱”、“黄箱”政策,调整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把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调整到占财政支出的10%以上,增加对林业的投入。

2.1 继续保持国家对重大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自1998年以来,中国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从根本上改变生态脆弱、后劲不足、抗灾能力下降的局面,达到兴林富民的目标,需要持续保持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以粮食换生态,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同时,关注林业工程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注重引导发展后续产业,为工程区农户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在保护中求发展。

2.2 改进补贴方式,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

按照“绿箱政策”的相关规定,加大的一般服务支出,保护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培训、推广和咨询、检验和检测、营销和促销、基础设施、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人员的服务费用等;加大国内粮食援助、不挂钩的收入支持、参与的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自然灾害援助支持、对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对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环境计划下的支出、地区援助计划下的支付;加大对林区发展给予投资补贴、对低收入者或资源贫乏的生产者给予农业补贴等。给予农村林业发展更多的地区援助和结构援助以及环境支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保证,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有效和关键措施。

2.3 要恢复育林基金制度

要恢复育林基金本来面目,形成林农自助性质的信用机制,尽快结束用育林基金供养林业管理人员、将本该属财政支出的项目转嫁给农民的现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育林基金预留标准;二是实行个人记名式帐户管理;三是免收一切税费。改革育林基金的前提是核定林业行政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其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同时在收取育林基金的基础上,建立农民自助性质的信用基金[3-4]。

2.4 建立生态建设捐赠基金和彩票发行制度

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标,我国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资金不足仍然是影响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大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截至20xx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突破10万亿元,城乡居民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为了加快我国生态建设,造福全民,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向生态建设投入。针对我国严重的生态恶化状况,要动员相对富裕地区和富裕人群自愿为生态建设捐款,由建立生态建设捐赠基金。用基金扶持相对贫困地区农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状况。同时,建立生态建设彩票发行制度,筹集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

3 加快市场化进程,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3.1 大力发展林产品市场

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市场的规范,对林业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计划经济时期,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按计划为国家提供木材,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体系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林产品市场得到较快的发展,但迫于生态压力,林产品市场始终受到森林资源、产权等方面的约束。林产品市场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拉动林产品的生产发展、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加快人工林替代天然林的步伐,有利于天然林的保护。要完善林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应取消林业主管部门一家进山收购木材的做法,建立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与林业生产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有利于规范和保护合法交易,也有利于林业主管部门对资源消耗的监督管理。国家每年安排一定的非经营性投资,重点扶持建设市场的水、电、路、交易场地等公用设施,为市场交易创造条件。二是促进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售地批发市场联销,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制订市场管理办法,规范市场运作。对市场的审批建立、管理体制、运作规则、交易税费、违规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

3.2 发展要素市场

要依法加快制订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实施办法,促进和保护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村的能人投资发展林业,促进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立健全中介行为规范。当前亟待建立森林、林木、林地勘验评估和木材检尺机构的规范办法,为要素市场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创造基础条件。

3.3 发展生态服务市场

根据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狩猎园等是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国家应加强对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狩猎园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制订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设施的建设,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3.4 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必须加强林业生产的行业管理、协调和服务工作。发挥各种林业行业协会、专业技术经济组织在沟通信息、技术服务、产品供销、配套协作、行业自律、维护经营者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推行代理制和拍卖制,发展配送、加工和储藏等配套服务,逐步形成规范的市场信息、结算和价格形成机制。鼓励农民建立自己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组织,探索农民会员制,提高入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浅谈林业经济中的多种经营_农林学论文 第四篇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出发点是善待自然,与自然界协调发展。林业作为基础产业,既有环境保护功能,又有经济建设之使命,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因此,在可持续发展中,国家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1. 多种经营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国林业进入了一个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全面推进跨跃式发展的新阶段,确定了“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和“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战略方针。加强生态建设成为林业工作的主要任务,但以生态建设为主,并不意味着放松或放弃林业产业的发展,产业建设和生态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产业建设和生态建设并重才是发达林业的标志,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因此,不可能拿出相当部分的土地完全封禁起来,专为生态建设之用,而必须在山地资源的利用上,既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要满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对林业建设提出的特殊要求,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发展林业产业可以扬山富之长,避林贫之短,充分挖掘林区多种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在时空上利用林区的土地、水利、旅游、劳动力等丰富的资源,但应重点培育和扶持优势比较明显的森林旅游、花卉种苗、森林药材、森林食品、果品加工、野生动物养殖等产业,使林区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山区富民兴村战略,壮大林业自身建设的目标。wwW.0519news.cOM

2. 多种经营产业的发展方向

林业多种经营产业大多存在管理粗放、综合开发滞后、市场信息不灵、潜在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今后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源保护与发展、培育和利用的关系,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多目标经营,加快林业多种经营产业化进程。

2.1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多种经营产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才能避免出现森林资源的破坏和耗竭,以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过去很多项目的开发都是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的,据统计,在已开展森林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24%的保护区中的保护对象受到了损害,11%的保护区出现了旅游资源退化问题,3%的保护区存在大气污染。云南等地野生松茸菌的采摘,波密、林芝地区野生天麻的采挖,西北诸省发菜的采收等等,均致使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破坏,甚至生态失去平衡,而发展野生药材、食用菌代料栽培种植、野生动物养殖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森林旅游业应严格实施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监控,合理规划项目,控制资源负载力,立足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确定经营项目以资源能自行恢复为原则,植物资源开发以叶、花、果为主,野生动物资源必须在解决繁育技术后方可加工利用,对于濒危物种应绝对禁止开发经营,要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3]。

2.2加强绿色产品基地建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绿色消费,特别是食品类。因此,多种经营产业要利用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进行无公害种植、养殖,产品要突出绿色品牌,加强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如邢台市内邱县富岗集团依托拥有绿色食品标志的知名品牌“富岗苹果”,开展连锁生产和经营,通过与企业和农户签订协议,建立松散型的联合体“河北富岗集团”,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工序、统一标识、连锁经营,使富岗优质苹果连锁基地分布范围由以前的1个乡扩展到3市6县12个乡(镇),种植面积由20hm2扩大到1333.33hm2。

2.3依靠科技,开拓创新林业

要大发展,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动力,大幅度提高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把林业新科技革命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如有些林产品过去只利用了其中的一部分,或只开发出部分产品,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有些林产品还没有被人们开发利用;有些产品则需要更新换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只有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新产品,才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多种需求。这些都要求我们把握时代脉搏,加大科技投入,开发出科技含量高、生命力强的新产品,培育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4加大产品的贮藏及加工力度

多种经营属资源经营,大量资源经过粗加工或不加工,便低效益输出,造成本就紧张的资源进一步的浪费。如河北省食用菌年总产量达15万t,深加工率仅为10%左右,卖菇难,菇贱伤农问题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我国水果贮藏能力只占水果总量的20%左右,加工能力仅为10%左右,与世界先进果品生产国的贮藏量和加工量相差甚远,因大量果品卖不出去,有的林农干脆砍掉了果树,严重影响了林农的积极性。因此,要加大产品贮藏、加工力度,搞好深度加工利用,开发系列食品、保健品、药品、艺术品,并要注重在采集、贮藏、加工、包装、销售一系列过程中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加快与国际贸易接轨,增强我国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生态经济学中的代际公平研究前沿进展_农林学论文 第五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学;代际公平;世代;代际贴现率;科斯谈判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xx)06-0011-05

〔作者简介〕白瑞雪,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讲师,中国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100875。

一、代际公平理论的提出与目的

在经济发展中,经济的日益增长与人类认识视野的扩展、道德关怀的延伸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资源的过量消耗、生态系统的和物种的消亡,不但威胁着人类当代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威胁着人类后代的延续。在这种条件下,代际公平理论被提出来,力图解决人类面临的相关威胁。

按照索洛-哈特威克(solow-hartwick)的方法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资本”正在迅速枯竭。Www.0519news.COm1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也对人类发展的可持续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如果以现在的发展方式继续下去,地球将有可能进入第六次物种大规模灭绝时期。面对这样的警示,人类对代际问题空前地重视起来,由此引发了代际公平研究的热潮。

20世纪80年代,佩基(page)在“社会选择”和“分配公平”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代际公平” 这一概念。佩基还从决策论的角度提出了实现代际公平的“代际多数原则”,这个原则是:当某个决策涉及到多代人利益时,应由这多代人中的多数作出选择。2随后,魏伊斯系统地阐释了代际公平概念的含义,提出了“行星托管”概念,指出人类的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地球权益的托管人,并提出实现每代人之间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权利平等的原则,如责任原则和合理储存原则等等。3

代际公平是人类在面对生存危机时,为了其自身物种在地球上能够尽力延续存在而进行的研究。代际公平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使地球的生命维持体系得以持续;第二个方面,使人类生存所必要的生态学流程、环境质量等得以持续;第三个方面,使健全舒适的人类环境得以持续。该理论中设计的地球义务,“保护多样性、质量和可获得性”,旨在保护整体性的地球环境,从而把生态良好的地球传递给未来世代。这些地球权利是直接与地球义务相对应的。地球义务指向的也是整体性的地球环境,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状况和那些对地球的持续健康以及地球生态系统的持续性至关重要的资源”。4

由于代际问题研究必须面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复杂性,随着研究的深入,代际公平理论开始渗透到各学科研究中,主要涉及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和法学等范畴。在不同的学科视角中,对代际公平的理解和研究角度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差异。由于代际公平问题内涵的复杂性和广泛性,一些学者认为,代际公平问题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存在。

二、代际公平理论的核心论题

1.代际公平理论的逻辑起点

代际公平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世代间公平问题”,这是代际公平研究的基础,同时,也是代际公平理论所要解决和应对的核心问题。5

代际公平涉及的世代,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与当代人比较,后代人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需求的不确定性, 缺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水平的信息,没有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具体标准; 第二,公平的后代主体缺位,平等的内容存在争议; 第三,时间延续的无限性。由于后代主体的缺位,其发展有可能被当代人剥夺。保护后代人的权利和财富就是代际公平理论最根本的出发点。

世代间公平的概念及理论涉及多学科的研究。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功利主义、情感主义、共同体主义和罗尔斯的契约论等角度,已经证明了世代间公平存在的理由和意义。

2.财富分配与归属问题

代际公平中的财富分配与归属,是代际内及代际间人类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些法学界学者认为,在代际公平理论中,地球环境资源被视为可以拥有并控制的财产,而地球环境资源的保护问题则是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财富分配”问题。他们认为,“价格” 一般指代的是可以为人们控制并占有的财产,因此,在代际公平理论中,用价格标示生态系统,表达的是地球环境资源财产化的思想,所以,用价格标示生态系统是不合适的。但是,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价格并不仅仅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更是社会生产关系在社会财富分配上的反映,因此,对代际财富的货币估算及分配是可以成立的。这种估算及分配是为了在经济指标上直观地反映代际问题的重要性。

在代际公平理论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其当今世代的成员与过去和将来世代的成员一道,共同拥有地球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一些学者认为,这种“拥有”是将“地球环境”视为财产而占有的。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实际上,“拥有”的含义是广泛的,包含着尊重与并存的内涵,而不仅仅是自上而下的占有。[论文网]

3.义务承担问题

代际公平的义务承担,是代际内及代际间人类工作的分配,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地球生态系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必要的客观条件,体现的是人类整体的利益。人类要想尽可能长久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必须使地球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人类对地球环境无论是进行破坏还是加以保护,都是通过人类的个体实现的。

一些学者认为,在地球上,每一个人之所以要承担地球义务,直接原因在于其后代人享有地球权利。但是,如果某个个体没有后代,按照代际公平理论仍必须承担地球义务,他又该向谁负担义务呢? 从人类物种整体的角度,即使某个人类个体没有后代人,该人类个体也必须承担保护地球环境的义务。这是因为,没有后代的人类个体是在向其他人类个体的后代承担地球义务。有学者提出,为他人后代承担义务的做法似乎会削弱后代人及其权利的重要性,并与代际公平理论相悖。实际上,这种义务是人类个体对人类整体所负的义务。这种义务是该个体作为人类,有延续物种的本能。此时的“其他人类个体的后代”是一个没有明确个体指代的称谓,实质是指将要延续到下一个时期的人类整体。

仍然有一些学者认为,生态系统的保护重在当代人。以后代人的权力作为生态系统保护的根据并不合理,也不必要。他们认为,代际公平理论的基础是权利时代造成的路径依赖。他们还认为权利本位已经成为代际公平理论研究者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式。实际上,对于地球上的物种,保证其后代的生存是一种本能。这是无论哪

种形态的社会都会面临和考虑的问题。各物种对后代生存的保障体现在其生活史的各个方面,例如,r&k策略、对其食物种子或花粉的传播等。人类也不例外,而且由于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主动思考、干涉并解决问题。这种能力正是代际公平理论产生和研究的根本缘由。

三、代际公平的量化方法

(一)代际贴现率

成本效益中的贴现率是代际公平量化研究中的常用工具之一。但是,使用成本效益,对代际公平这样的长期生态经济问题进行经济折算,一旦折算不当会损坏后代人的福祉,造成代际公平的损害。因此,在实际研究中,使用代际贴现率进行政策评价和决策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谨慎解读研究结果。

1.贴现率的基础理论

在贴现率研究中,学者们多使用优化经济增长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常常假设效用函数方程具有以下具体形式:

其中,r是代际贴现率,ρ是纯时间偏好率,g是人均消费量。拉姆齐方程(2)式表明,r是由ρ,η,g三个因素决定的。这个公式忽略了不确定性,因而简化了,但是,也降低了其合理性和描述能力。6之所以需要对未来经济利益进行直观的折价,是因为当代人在对未来不耐烦的同时,期望自身的收入和消费水平持续上升。7

2.贴现率相关因素

在拉姆齐方程(2)式中,研究者拟用纯时间偏好率(ρ)反映后代人对当代的个人时间偏好和社会喜好价值的看法。在ρ值较高的条件下,当代人不太关心当代负面因素对未来的影响。实际上,当代人对一些项目的折算,来源于当代人对该项目在未来获得回报的预期,正是这种预期造成了积极的时间偏好贴现。对于ρ值的判断,虽然学术界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分歧,但是,多数学者认为,ρ应该接近于零。ρ接近于零表示,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没有任何理由使后代人的福祉因为其出生时间晚于当代人而低于当代人的福祉。关于ρ值的确定,学术界尚存在着各种价值观的争论。实际上,现在还没有完善的计量方法可以客观地确定ρ值。

在拉姆齐方程(2)式中,g是判断我们应该留给未来多少资源的关键因素。在实践中,研究者通常使用人均消费量代替福祉的衡量。实际上,g的判断应由当代人的收入、当代人的主观幸福感,或一些相关的基本需求(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一切,包括自然的无形效益)决定。一些证据表明,当代所节约的自然资本,已经传递给了我们的子孙后代。8

3.贴现率结果

代际公平是对后代人生存机会、福祉利益的保护。保证代际公平是当代人对后代的责任,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特定贴现率的宏观经济后果是由微观经济行为决定的。整体经济的低贴现率,有利于当代的投资和经济增长,但是会造成更多的环境破坏。这种折算本身就不一定公平,因为权衡折算项目重要性的是当代人,而非后代人自身。多数学者认为,贴现率的使用,应当根据所项目涉及的时间期限、不确定性的程度、项目涉及的范围和相关政策涉及的范围进行选择。这些选择中包括零和负率。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贴现率这种量化方法缺乏对生态系统的重视。因为,贴现率忽略了生态系统损失的不可逆转性和完全不确定性所造成的长期影响,使人们无意识地认为自然资源是可以再投资的,而且这些再投资是一定可以获得回报的。从社会学和法学的角度,贴现率无确反映私人投资决策和社会公民责任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在贴现率的选择上,现在还没有纯粹的经济学准则。

(二)代际公平中的帕累托最优

有的学者认为,在对代际问题这样的长期问题进行研究时,使用目前的贴现效用模型并不是合适的方法。帕累托最优以其综合性的优势逐渐获得了研究者的重视。

1.有限世代数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

有限世代数条件下的代际公平是一个在短期和长远均具有重要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超车模型和齐齐尔尼斯基模型是值得推荐的方法。齐齐尔尼斯基模型基于两个公理:现在的非和未来的非。在使用齐齐尔尼斯基模型长期问题的捕获时,可以使用有限加性测度。这种测度是一个约束的对象。9在过程中,超车模型虽然有效,但是尚不完善。为了降低超车模型的不完备性在研究中带来的误差,研究者们开发了较强的匿名公理进行补偿。由于“最大的匿名性”和“有限加性测度”涉及约束数学,其结果应当谨慎解释。10劳沃斯的研究表明,一个兼容帕累托的最大的匿名性公理是一个约束的对象,它的存在依赖于选择公理。

2.无限世代数条件下的帕累托最优

两个世代内及世代间的优化配置研究是对当代与下一代各方面关系的直观预测和解读。但是,人类若要更加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考虑更多的世代和更长的时间跨度。

动态经济环境模型通常会纳入无限的世代数。从道德角度评价这种模型的代际福利并不简单,因为中对于无限世代数的处理是有难度的。从库普曼斯(koopmans)和戴蒙德(diamond)的研究开始,研究者们在满足基本规范要求的条件下,建立了多种代际福利模型。这些模型主要用以讨论在人口有限的条件下,对合理的福利序进行比较的问题。相关研究还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已经扩展到无限时间跨度条件下的福利序比较。对无限的效用流排序包括许多不易描述的结果。这些结果大多涉及帕累托、匿名或连续性要求。研究者还根据需要开发了多种新的研究模型。未来协议的延长就是其中之一。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ngjilunwen/8949.html

《林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解决措施_农林学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