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_行政管理论文五篇

2022-01-18

经济论文】导语,大家所阅读的这篇文章共有36433文字,由郎景小尽心修正后,发表到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

过程,汉语词语,拼音是guò chéng,指事情进行或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在质量管理学中“过程”定义为:利用输入实现预期结果的相互关联或相互影响的一组活动。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_行政管理论文五篇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想说点什么,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第一篇 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_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包括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转化等全过程,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它具有以下十个特征:产业形态知识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市场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产业构成服务化、知识资本化、发展可持续化、设施网络化、技术数字化、教育终身化。处于世纪之交的人类社会在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管理思想上的巨大变革。为此,本文首先讨论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接着了以人为本的管理﹑行政管理的信息化﹑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和行政绩效管理,最后做了总结。因此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

关键字:知识经济; 行政管理; 知识管理; 以人为本的管理

前言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个新概念。也是目前国内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在知识经济的带动下,美国近来表现出“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 ”的良好发展态势,令世界瞩目。而作为知识经济的子学科“知识管理”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虽然我们似乎还没来得及深人研究。但它在当今的行政管理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主要工具和管理模式。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目前人们对知识管理的普遍概念是:知识管理是当面对日益增长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发生变化时,能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实际情况而做出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包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能力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的结合。Www.0519news.cOm这一概念首先从行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阐明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指出知识管理包括人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内容,它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 使行政管理在非连续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为最终目的。因此,人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与信息的这种相互作用和内在联系决定了“知识管理”是一种对人与信息资源的动态管理过程。我们理解“知识管理”应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一种可开发资源的管理思想。简单地说,“知识管理”就是人在行政管理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运用的过程。从结构上看,它可分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管理两个方面。其目的就是努力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 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蹦人为本”的管理主线的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行政人员创新能力相互结台.进而增强行政单位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

1.在行政决策上实现由传统模式向网络化转变

网络技术不仅能提高行政决策的透明度且能对决策的执行形成有效的监督。有效的监督是政策如实执行的保证,但要对政策进行监督必须先了解政策的制定缘起、内容和执行中的有关规定。过去,由于群众不了解政策的过程,无法对政策执行进行比照,即使政策执行中存在扭曲、变形也不知道,监督从何谈起。监督的不易和不力,造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广泛存在。问题出现并不说明我们没有监督体系,而是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上下级间的互相包庇堵塞了正常的监督渠道,公众想监督又怕报复或苦于没有直接的监督渠道,外部监督形同虚设。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行政决策的网络化成为可能。行政决策的网络化大大提高了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人们通过网络就可轻易揭开行政决策的帷幕,把决策方案的选择项与个人利益作对照,确定自身立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使决策由封闭的暗箱操作过程,变为下级、民众可以参与的开放、的过程。民众参与决策过程的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了政策,为监督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条件。此外,网络技术简化了监督反馈的传输环节。只要有“越轨”行为,民众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监督部门举报。同时网络以“秘密”方式进行投标,消除了民众的顾虑,大大提高了民众监督的积极性。

2.以人为本的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知识将日渐成为行政管理中的重要资源,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行政管理创新使得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另一方面,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的实现愿望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释放,这些都是促使行政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推到空间的中心地位,以此借鉴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二、行政管理的信息化

知识经济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二是以较高的加速度发展,创新越来越快。知识经济导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生产、占有和利用的竞争。要提高竞争力, 行政管理单位必须在获取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知识方面加以提高。所以管理者必须把信息的获取、提炼, 知识的研究、创新, 高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重要的职责。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行政管理单位已设专门的“知识主管”, 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

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实际上有许多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但是这些技术都没有在我国的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拿网络技术来说,虽然有些部门开始上网,可绝大多数基层部门连上网是怎么回事还不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让人们树立起网络的概念。因此,从目前水平来说,对行政管理人员应加强现代管理技术和新兴科学技术教育,培养最起码的管理技术知识。 1.行政管理者要终生学习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有知识的领导,没有知识就无法胜任工作。我们的领导干部和管理者首先必须认真地学习好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学习依法治国所必须的法律知识,学科学,学习管理社会和行业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 以适应履行职责的需要。现在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想象,必须坚持终生学习,补充和更新自己原有的知识,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学风,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切忌摆花架子、卖弄知识、名词堆砌和脱离实际。如果只把学习到的知识作为自己的讲话和修辞,那么我们和发达地区的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2.行政绩效管理

行政绩效管理是通过绩效评价对被评价对象按照制定的指标,参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对比,对被评对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工作进行考察、评定、奖励和相关培训的活动;探索和创造可以反响的组织目标、组织价值的新视野;依次建立起激励与约束机制,促进其管理思想的完善和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前提,对被评对象激励与约束的依据来自于对其所进行的绩效评价结果。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有人直接称其为绩效管理。绩效评价是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数理方法来评价。这种方法从主观愿望上是要实现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业绩和效益,找出被评价对象之间的差距和优势,帮助组织成员了解他们对于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解与贡献。据此扬长避短,优胜劣汰。但传统的绩效评价却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组织竞争越来越依赖于对知识资产的创新应用和管理,绩效管理的评价重心也必须转移到知识创新能力与效益方面来。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绩效评价必须包括知本含量。知识经济的运作使知本的地位跃居于资本的前列,知识的拥有量、拥有类型以及知识的运作方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因素,组织管理者面临着在知识方面把战略与运作结合起来的高层需求,组织自己必须根据知识要素和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力量制定知识管理战略,对组织内部的知识资本进行有效的调配;组织的竞争对手不仅应该知道对手的物质竞争力,而且应该知道对手的知本竞争力。并且通过绩效评价促进个人知识组织化,组织知识社会效益化、商品化。

三、总结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与机遇、富有诱惑力又具有挑战性的时代,我们只有搏击进取,开拓创新,凭借对知识、技术、信息、人才的高度重视,有效地运用各种措施与手段,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管理的现代化,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踏上持续、协调的发展轨道。

尽管知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并不完整和丰富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往管理理论报难适应新经济的变化发展。因此,知识管理的产生是必然的。不过.作为一种新的、更高的管理形式,知识管理是在传统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本身要有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1] 陈俊生. 加速实现行政管理的高效率和科学化[j]. 领导科学 , 20xx,2:4-5.

[2] 邓泽宏,何煦,郑丹. 中国行政管理如何适应wto规则[j]. 对外经贸实务 , 20xx,3:34-36.

[3] 周德民. 略论中国社会福利行政管理的现状与趋势[j]. 科技进步与对策 , 20xx,11: 160-162.

[4] 李洪仁. 对地方行政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 理论与改革 , 20xx,1:40-42.

[5] 黄海霞.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深化[j]. 瞭望 , 20xx,28:48-49.

[6] 张劲松. 知识管理: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j]. 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20xx,7:53-55.

[7] 吴瑞坚. 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势[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 2000,3: 62-66.

[8] 欧日瑶. 知识经济的来临与行政管理科学化[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 2000,3:26.

[9] 吴端坚. 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势[j]. 党政 , 2000,9:29-31.

[10] 姜琦. 行政管理人才高素质述要[j]. 党政 , 20xx,6:37-38.

第二篇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及其规制_行政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由原来单纯的计划的执行者和贯彻者,正日益转变为市场经济中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由于地方也具有“经济人”的特征,因而其管理行为和管理方式必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与、其他地方之间不断进行博弈。这种行为不仅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而且使资源配置达不到最优。文章指出,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必须地方自身利益及其经济行为,从而为其规范提供思路。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 地方 市场秩序 经济行为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地方作为参与市场的一个重要主体,按照资源具有稀缺性和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原则,类似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地方之间、地方与之间,围绕吸引具有流动性的要素展开竞争,其通过影响要素流动和相关市场主体的行为来介入市场活动,所以地方自身利益及其行为特征必然直接影响到市场秩序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本文就现阶段我国地方行为对完善市场体制的影响进行,并提出规范地方行为的思路。

地方自身利益的表现形式

地方作为参与市场的一个重要主体,其行为必然直接影响到机关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方式,地方自身利益有三种表现形式: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地方和部门的利益,地方机构的集团利益。

(一)内部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

一般来说,代表的利益,其政策取向应从全社会和整个国家的利益来考虑。wwW.0519news.Com因此,工作人员虽然理论上要求其必须从社会全局利益出发,以客观公正的第三者身份来考虑经济问题,但是工作人员同时作为一个社会人,是与社会经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必然具有自身的利益取向和利益价值,他们在进行地方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同样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二)地方和部门的利益

地方与本地方各部门的利益状况存在着较紧密的共同利益,从而造成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以实现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这是因为:

第一,改革开放后,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全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地方的压力不仅来自上级考评而且也来自当地居民和市场主体的意愿。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就会迫使地方相互之间围绕资源展开竞争,为本地方和本部门谋利益。

第二,国有和集体经济比重在大多数地方相对较高,这就给地方直接参与经济活动提供了平台。地方不仅可能通过各种补贴来帮助当地企业在市场上进行非正当竞争,而且还可能通过行政手段等直接限制或打击外来的竞争对手,这样就会破坏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第三,我国要素市场还处于转型时期,要素的流动还不是很充分,特别是劳动力的流动受到现行户籍制度的严重制约。当要素流动性受到限制时,地方可以采纳的竞争策略就受到限制,而且还互相牵制,地方就会通过行政或司法等手段限制要素流出,来维护自身利益。

第四,对地方的激励和约束更多的来自上级,而不是当地居民和市场主体。尽管当地居民和市场主体可以通过来行使自己的权利,但在实际运行当中,上级的考核能够更直接的影响当地的行为。当地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一则通过和上级部门讨价还价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政策;二则通过各种手段和其他竞争,以获得更多的资源流入。

(三)地方机构自身的集团利益

研究表明,如果不存在有效的制约机制或约束机制,本身具有不断扩张和膨胀的本性,追求预算的最大化。由于的这种权力扩张意识,造成机构臃肿,财政开支和预算开支中的非生产性支出,尤其是行政费用开支比例居高不下,而且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对较强的阻力,使政策的效率受到影响,这些作用和影响都通过利益关系调整来实现。

地方经济行为特征

在传统的集权管理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完全依靠国家的指令,市场机制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改革开放以后,地方越来越成为影响社会资源配置进而影响产业政策绩效的重要因素,成为市场经济中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因此按“经济人”的特征,地方的经济行为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追求效用最大化。由于地方既有总体特征又有个体特征,所以与经济理论中讨论的一般追求效用最大化不同,地方所追求的效用最大化有两方面:一是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这是一种集体利益;二是个人利益最大化,地方并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众多公务人员组成,这些地方官员也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两个方面有时是互相促进的,有时是冲突的。

机会主义。机会主义是指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取向。从委托代理关系来说,作为代理人的地方应该接受的委托,并执行有关产业政策,但是当外部监督约束机制乏力的时候,地方就会从地方利益出发与政策相违背,从而提高局部利益。

利益短期化。地方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主体,本身有着自身的利益。从弗里德曼和莫迪利安尼的有关消费理论来看,经济人倾向于追求长期利益,但我国现行的绩效制度,使地方领导人追求的地方利益一般都为短期利益,为做出政绩,地方不惜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设置地区贸易壁垒,阻碍地区间企业资产重组与兼并,导致地区间产生结构趋同、企业分散、无规模经济、产业过度竞争等问题。

市场经济中地方行为的博弈

本文通过地方自身利益以及地方的经济行为特征,对考察地方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获得了理论上的依据。那么地方是如何影响经济行为的,下文用博弈论进行。

从地方与的相互关系来说,制定的政策能不能有效执行,能不能取得良好效果,除了政策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在于这种政策的执行对地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只有当地方执行政策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反之,政策的实施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在与地方的博弈中,地方拥有信息优势,处于信息代理人的地位,处于委托人的地位。信息不对称就意味着理性的代理人(这里指地方)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谋取自身利益,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改革开放以来,地方一方面逐步成为地方利益的忠实代表,另一方面具有自身相对的经济利益。因此,在一些情况下,它和的利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地方作为市场中的竞争主体,为扶持本地经济发展,可能会设置地区贸易壁垒,阻碍地区间企业资产重组与兼并。为了便于,本文假设全国只有两个地区,两个地方a和b,二者都同时作出决策,执行正当的市场经济规则,博弈支持矩阵(见图1)。

这是一个类似于“囚徒困境”理论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地方a和b在作出自己策略的同时,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自己收益的影响。因此,它应该考虑到另一方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并分别考虑自己相应的最佳策略。在没有严格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或者说查处概率极低的情况下,对地方a来说,b有执行、不执行两种选择。假设b选择执行,则a选择执行收益为50,不执行的收益为60,a应选择不执行;假设b选择不执行,则a选择执行的收益为70,不执行的收益为40,a还是选择不执行。因此在本博弈中,无论地方b选择执行还是不执行,地方a都是选择不执行。同样道理,地方b的唯一选择也是不执行。因此,该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是(不执行,不执行)。      

用上面博弈论的方法可各地方间的行为,以消除地方贸易壁垒为例,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地区间企业重组兼并,使产业结构优化。如果a地开放,b地不开放,则a地市场要被b地企业占领一部分,利益受损,所以,a选择不开放;如果b地开放,a地选择不开放,则a地市场除保住自己本地的市场外,还可以占领b地一部分市场,收益增加,所以a还是选择不开放,同样道理对b地也适用。这样,产业规模经济小、分散、重复建设就成为必然。

地方行为规范思路

综上,地方与的博弈,地方之间的博弈,都是地方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而展开的制度环境、资本、资源和区际贸易环境的竞争,地方竞争能给地方经济带来活力有正面效应,但是其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在短视决策的制约下,地方的行为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地方保护主义,二是恶性竞争。所以,规范地方行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应做好以下工作:

理顺关系以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在行政系统中形成合理的利益格局,是规范地方行为的根本性措施。当前行政体制改革正在全国自上而下全面展开,调整行政管理体制,理顺和地方之间、上下级之间、各地方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机构改革中,按照“事—职—责—权—利”的逻辑顺序,合理调整各层级和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利益,建立起层次分明、主体明确的合理利益格局。要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运作的要求,以及各级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职能来确定其权力和利益,而不能只对原有的利益格局进行微调。

全面清理部门与其主管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连带关系。行政管理体制要从计划经济取向转向市场经济取向,行政活动不能背离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地方的利益不能违背和超越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更不能借助行政手段追求利益。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重新配置、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割断行利与企业之间的直接联系,真正使企业不再依赖于而在市场机制中正常运行,即所谓“不找市长找市场”。当务之急是要全面清理各级及其部门的审批权,在此基础上取消那些不必要的审批项目,即使确需保留的,也要通过制定严格的规范,使其程序化、公开化。另外重新配置与资源配置的关系,取消行利对各种物资资源的直接支配权。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外,绝大多数生产要素都要逐步由计划分配转向市场配置。

确立维护辖区之间市场开放、信息开放和制度竞争的基本原则。辖区之间的市场开放、信息开放和制度竞争作为一种“发现过程”,是发现、学习、模仿、扩散以及创造更适宜的制度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改善辖区的贸易环境和制度环境。地方竞争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效应,这要求既要允许地方竞争存在,又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地方竞争秩序,这种竞争秩序不能只依靠在发现问题之后由上级改正下级的通常方法来解决。因此,竞争秩序问题的解决必须建立在基础上,关键是应该在国家的根本中明确写入维护国内统一大市场,即维护国家大部分产品、劳务、人员和资本四大自由流通。

参考文献:

1.杨明灿.地方行为与区域结构[j].经济研究,2000(11)

2.韩小明.产业政策的实施机制[j].教学与研究,2000(7)

3.银温泉,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20xx(6)

第三篇 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对国民经济影响分析_行政管理论文

               作者:丁建新 中国华 陈章旺

摘 要: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加快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迫切要求。通过对政务信息化内涵及政务信息化实现程度的,从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环境、决策、绩效及创新的影响角度,指出了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关键词:政务信息化;电子政务;创新

1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政务信息化成为当今信息化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推进电子政务,以信息化带动国家信息化,创造性地推进了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各地的政务信息化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之中,并且从到地方对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推广力度也在不断加在。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加深对政务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了解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及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认识到实现政务信息化与否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巨大影响。WWw.0519news.CoM

2 政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1 我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政务信息化的发展经过了20 多年的积累,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所面临的挑战也是十分严峻的。与发达国家政务信息化发展状况相比,总体为说,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

根据20xx 年7月国际著名咨询机构——埃森哲咨询公司对我国政务信息化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成熟度为23%,尚处于平台建设的阶段,在该公司调查的24个国家(或地区)中居第20 位。

根据20xx 年对其成员国政务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的评测,按照“电子完备程度”指数排名我国名列第74 位,在191个成员国中位于中上游。

近年来我国机构的内部办公系统日益完善,部门建设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公众信息网开始大量涌现,信息资源得到了部分开发和利用。国家在政务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及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就明确提出“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方针策略。根据国家的部署,近五年我国将以年均2000亿元币的投资规模用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额将达到1万亿币。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xx 年1 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xx 年12 月31 日,已注册的gov.cn域名数有23752 个,其中11995 个网站已经建立运行。截至20xx 年底,93.4% 的部委拥有部门网站,其中,地级和县级门户网站增长迅速。

2.2 国外政务信息化现状

全球管理与科技咨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咨询公司在 20xx 年对全球 22 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状况做了研究,并给各国的电子政务达标指数的评价是:第一名加拿大(60 分)、第二名新加坡(58 分)、第三名美国(53分),第四名是澳大利亚。五位以后多位欧洲国家,排名顺序为:丹麦、英国、芬兰、中国香港、德国、爱尔兰。下面介绍几个典型国家政务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2.2.1 加拿大

加拿大是拥有世界最先进广播系统的国家。于1999正式颁布了国家的电子政务战略计划“在线”(government on-line),提出要做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模范,在20xx年实现所有的信息和服务全部上网。为保证电子政务在全球的领先地位,加拿大发挥了强大的领导力作用,推行了“统一的”(a whole of government)实施策略,以加强各级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协同发展,力争满足公众的需求,向他们提供一体化的电子服务。20xx年1月,加拿大对门户网站进行了意义重大的改进和重新设计,目的是全面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网上服务。加拿大不仅实现了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企业服务、税务等领域的电子服务,而且根据企业和公民的要求不断开发和继承入口网站,如建立加拿大青年网站、加拿大出口资源网站等。

2.2.2 美国

美国的电子政务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成为全球电子政务的模板。作为电子政务的领导者,从1993年到20xx年,美国联邦已经发布了1300多项电子政务相关的实施项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由于电子政务的实施,1992年到1996年,美国的员工减少了24万人,关闭了近2000个办公室,减少开支1180亿美元。到目前为止,已有超过70%互联网用户通过网站进行事务处理。

3 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政务信息化作为带动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在加快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改善监管和服务能力,增强行政的透明度,加强社会监督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程度和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所以,本文主要通过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环境、决策、绩效及创新的影响来阐述政务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1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环境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利用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推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是当今的世界潮流,并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本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据“20xx 年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公布的数据资料表明,20xx 年我国的电子政务采购额突破了 350 亿元,年增长率近 25%,我国的电子政务市场已由初始阶段逐步向高速发展阶段跨越。另据专家,“如果在未来 5 年内,全国 80%以上的部门实现信息化办公,全国 3000 多万公务员中有 60%重新配置一套计算机办公设备,那么仅pc 市场就将达 1000 亿元,软件市场容量将达250 亿元。”可见,政务信息化将成为国家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动力。

(2)政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形象。

一个良好的治理模式需要、公众、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的存在,因此,现代在忙于处理复杂多样的行政事务的同时,都特别注重通过同国内外各界公众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来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关系,树立在国内外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和信誉。建立电子,实施电子政务,有利于塑造中国各级的形象,提高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加强公众对的了解和监督力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性,增强公众对行政决策的信任度。

3.2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决策的影响

一些学者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将有利于行政决策向着合理、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从而加快行政决策科学化、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它提高了的理性决策能力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提升了决策的科学化和化水平。决策化和科学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决策手段的现代化。其次,强化了对行政决策执行的监督力度,降低了决策执行变形的发生率。最后,打破了决策的“暗箱操作”惯例,提高了决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决策程序的规范性。

3.3 政务信息化对行政绩效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提高行政效率的影响。首先,政务信息化的实施有利于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利用信息的效率。其次,政务信息化建设能减少大量人为的内耗。电子政务建设将逐步实现办公手段的自动化、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管理的程序化等,精减冗余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节约办公费用,提高工作质量,将的业务活动从体力操作型向知识智能型转变。最后,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简化行政运作环节和程序。由于电子政务建设对的组织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可以缩减甚至取消中间管理层,无疑将大大简化行政运作的环节和程序,特别是有些原本属于中间管理层环节的将被取消,或者被计算机程序取代。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降低行政成本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将公务员数量明显减少,管理运作中间环节极大压缩,物资配送与使用最为有效合理,并做到尽可能节约必要成本、有效成本,最大限度地减少超量成本和无效成本。政务信息化建设把一定区域、乃至全国的行政机关都连接在一起,使信息、知识、人力以及创新的方法、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管理理念等各种资源真正实现共享,从而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源。

3.4 政务信息化对创新的影响

(1)政务信息化对观念创新的影响。首先,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内部公务员的观念创新。在电子政务实施的过程中,公务员队伍逐步树立了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强烈的信息共享意识和要求有更多的团队合作。其次,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行政组织外部公众的观念创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公民和公民社会的自治式运作能力、与各种力量的横向协调能力、承受各种风险的自主能力等大大加强,公众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法治意识等空前提高,这些观念的转变都有利于电子政务的运作。

(2)政务信息化建设对组织结构创新的影响。政务信息化建设变革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模式,打破了对信息的控制,这有利于公众的参与。同时,政务信息化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为行政组织的扁平化提供了技术可能性,促使组织的权力由集权走向分散,使行政组织更具灵活性、有机性和适应性。

4 结语

通过对以上政务信息化内涵及现状的,我们可以发现政务信息化已成为转变职能,提高服务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通过对政务信息化的影响,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政务信息化实现程度的高低将制约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对此,我们必须继续加强政务信息化的建设,继续探索有利有经济发展的政务信息化新模式,充分发挥政务信息化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小宁,刘婷婷.电子政务的发展及其对策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xx,(1).

[2]孟华.21 世纪网络技术对中国行政决策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1999,(2).

[3]闫伟.福建省电子政务应用的对策研究[d].福州大学.20xx.

第四篇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探析_行政管理论文

 【摘要】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特殊经济行为。导致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公职人员社会角色双重性、混合经济、“产品”问题和制度缺失等。行为有其特定的成本和收益,公职人员是否采取行为与其对于成本收益的比较有关。反腐的重点在于遏制,而转变职能、提高成本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是遏制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行为 经济 对策

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出现专职的公共权力行使者时就已产生。关于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和经济学家等都从不同的角度给下过不同的定义。例如,美国著名学家亨廷顿是这样来定义的,“,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的基本形式是权力与财富的交换”。美国经济学家a·谢莱法和r·韦欣尼则把定义为“公职人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财产”。国际基金组织把它定义为“滥用权力以谋求私人利益的行为”。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的特殊经济行为。学术界对问题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深入地剖析,然后运用成本—收益法探讨发生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遏制行为的具体对策。

一、发生的相关因素

从经济学角度对进行解析,发现的发生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wWW.0519news.Com

1、公职人员社会角色的双重性

一般而言,公职人员是的主体,因此要从公职人员的特点入手。公职人员同时具有双重的社会属性,一方面,公职人员是机构的公务员,代表行使公共权力,这是公职人员的“人”属性。另一方面,公职人员也有其物质、生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这是公职人员的“经济人”属性。“人”属性集中表现为“为公众谋福利”;“经济人”属性集中表现为“为个人谋私利”。对一般公职人员来说,经济倾向往往更为现实,一旦时机合适,他们便极有可能摒弃“人” 属性,采取行为。

2、混合经济是的客观基础

现代经济的一般形态为混合经济,即干预下的市场经济。干预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必要措施,但同时也为提供了机会。当领域与经济领域直接接触并交叉运行时,由于公职人员社会角色的双重性和人类自利的本性,行为的发生便难以避免了。混合经济的特征越明显,即干预经济的程度越深,则公职人员的可能性就越大。

3、“产品”是的载体

实质上就是以权谋私,表现为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挪用或贪污公款及占有使用公物等。以权谋私并不是权力和私利的直接交换,因为权力本身是无形的,它需要借助一定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产品”。在这里,“产品”并不是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物品,而是指颁布的各种资格证书和证件(例如进出口许可证、营业执照、通行证和合格证等)以及各种信息、服务和人事任免,还有制定的各种有关经济的法规制度、优先发展计划、行业保护政策以及奖励评估和授权。这些均是微观经济主体需要或被迫购买的“商品”。产品的种类越多,公职人员的机会就越多。

4、制度的缺失是的根本原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旧制度体系因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而在很大程度上被废弃了,而取代它的新体系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摸索实验才能建立起来。在此过程中对公共权力监督的真空地带就产生了,公职人员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谋私利而被发现的概率较小,从而增加了公职人员采取行为的动机。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飞速发展产生了新的财源和权力渠道。新的财源往往具有产权不清晰的特点,而新的权力渠道往往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的约束或者监督。通过缺乏监督的权力来侵占产权不明晰的财富只需很小的成本,于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公职人员在权衡了收益和成本之后,就更偏向选择作为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手段。

二、的成本—收益

上述只是发生的各个相关因素,它是否真实发生还要依赖于公职人员对其成本收益所作的。这是因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实是一种基于理性选择的经济行为。

1、的成本

从个人角度看,成本包括的现实成本和机会成本。的现实成本指一旦暴露所付出的代价,可以分为:的惩罚成本,包括罚金、没收财产、开除公职、判刑和剥夺权利等;的道德成本,包括实施后的心理负担和暴露后的攻击;的对策成本,包括收买执法人员、转移赃款赃物和给上级送礼等对付“反腐”的费用。

的机会成本指的公职人员由于实施了行为而可能失去的正常情况下的最大收益。这包括:成本,即失去的升官机会及其社会地位所带来的利益;经济成本,即失去的正常职位的收入及各种各样的福利。

2、的收益

的收益指公职人员由于实施了行为而得到的种种好处,包括非正常收入、各种福利等。的收益并不是创造出来的新价值,而是现有社会财富的不正当分配。所以,的收益对者来说是有利的,对社会来说则是有害的,这也是惩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3、实施者的成本与收益比较

 理性的公职人员在面临的诱惑时,自然会进行效益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只有在他认为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才会发生;在他认为成本超过收益时,他可能会放弃。这说明,预期收益越大,预期成本越小,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此,预期收益是个变量,在犯罪人的自我选择下,总希望其尽可能的大,以便“值得”犯罪。所以,防止的重点应放在提高预期成本上,使之尽可能大于预期收益,让犯罪者觉得成本太大而终止犯罪。当然,公职人员的比较往往是主观的,并无精确的数理计算。在他们的主观预期中,的暴露率是关键因素。如果没有暴露,的各项成本就等于零;如果被侦破抓获,成本中的惩罚成本就是一个由党纪国法来衡量的量,即法定惩罚成本。所以,的暴露率和法定惩罚成本大小是预期成本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三、遏制行为的具体对策

从以上可以看出,是和公共权力相伴而生的,只要公共权力存在,就不会自行消亡。因此,的政策目标就不应当是如何彻底消除,而应该是如何最大范围和最为有效地遏制。

1、加快体制改革,切实转变职能

混合经济的存在是产生的客观基础,因此,要减少,就必须降低干预经济的程度,尽可能减少“产品”。为此,首先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审批制度的改革,解决权力尤其是审批权力过多、过于集中的问题。其次,进一步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还权于企业,还权于社会;转变和限制的职能及其工作范围,贯彻“管少、管好、管活”的精神,通过体制创新,科学合理地设置权力,切断以权谋私的纽带。再次,尽快消除在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缺位或错位,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总之要从体制上、机制上和法制上清除产生的土壤,堵塞权钱交易的漏洞,杜绝“官商”和“商官”现象。

2、提高的成本,使成为一种不合算的行为

由上述可知,如果能使成本增大到超过收益,则可以有效地抑制公职人员进行的动机,从而达到遏制的目的。

(1)要加大惩罚力度,增加的现实成本。通过立法加大对者的惩罚力度,不仅要对其实行经济性的罚金处罚,更要对其实行社会性的资格处罚,限制和剥夺者的职业资格。在加大惩罚力度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执法必严”,一旦查处,就要一追到底、决不姑息。因此,必须把惩罚落到实处,如彻底清缴非法所得、取消所享有的一切待遇(包括养老金、公积金和退休保险金)等,从而使者成为名副其实的“法律上的罪人,经济上的穷人”。通过实行重典治腐,提高的现实成本,使公职人员在权衡利弊得失后,不敢妄自进行。

(2)要提高公职人员的合法收入,增加的机会成本。增加公职人员的合法收入,有利于提高其社会地位和对职业的自豪感,也会减少的发生。从理论上看,适当提高公职人员的合法收入可以增加对诚实行为的激励,进而遏制,但是这需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来实施。

(3)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增加的道德成本。作为一种犯罪行为,在受到法律制裁的同时,还要接受道德法庭的审判,承受来自社会的谴责。通过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公职人员形成将国家和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情操和秉公办事的敬业精神。

3、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对行为的制度约束

孟德斯鸠指出,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这是人类实践中得出的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要解决传统监督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一是要理顺监督体系,把行政机关的监督、执法部门的监督、社会监督和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创造良好的监督环境。二是要大力开展监督的机制创新和体系创新,改变监督机关受同级或党委领导的架构,使监督机关真正享受不受干预的监督权。三是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强化财经纪律监督。通过深化改革和强化监督,实现权力的有效制衡。四是要加大对行为的制度约束,大力推进的制度建设,依靠制度来约束公职人员行为,加大惩治力度,使者大大降低对的预期收益。五是要增加权力和决策的透明度,把每一次决策都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实行源头防腐。只有这样,发生的可能性才会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 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xx.

[2]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 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4] 邹薇:的经济学及其治理[j].学习与实践,20xx(10).

[5] 牛宝德:论产生的经济根源及对策[j].经济评论,20xx(4).

[6] 马惠琴等:关于治理若干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6).

第五篇 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探析_行政管理论文

摘 要:自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么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通过对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发现要实现治理的完善,必须与当前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相适合,建立协作型的治理模式。

关键词:社会经济结构;协作型治理

1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变化:在所有制结构上,私有制经济已取代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且私有制的比重还在进一步提高。在收入分配结构上,已形成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格局。在阶级阶层结构上,已形成了“金字塔”型,新资产阶级兴起,工农大众弱势化。在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上,高速度带来了高能耗、高污染,使gdp的增长大打折扣。在内外经济关系上,我国国民经济正面临着日趋附庸化的严重危险。

经济的变化带来社会利益格局、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组织到地区,到整个社会的资源整合方式进行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的转变。各方面的利益被充分的显现出来,利益主体多元化。当前我国的社会结构。已形成“五大等级”“十大阶层”的“金字塔”(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调查报告),人们被分化成了不同的阶层,即使同一阶层的人们之间,利益需求也不完全统一,个性越来越明显,社会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强,正在由统一向分化转变。我国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乃至性质发生了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隶属于国家的管理型单位变为利益型单位,中心任务则更多是满足成员需要及谋求组织自我发展。www.0519news.CoM整个社会整合正在由行政性社会整合向契约性社会整合变革,市场中的契约性关系,以及建立在契约性关系基础上的商会、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都在整合经济活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社会自主性的增强和结构的分化,要求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发展,注重社会力量的发挥,以契约为基础,运用与社会组织、公民社会合作的协作型方式整合社会资源。

2 建立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协作型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通过手段的倾向对于其他领域的强势统治开始相对弱化,中国职能从改革前的以职能为轴心整合经济与社会职能,经过改革推动的以经济职能为轴心整合与社会管理职能,转变为现在正在展开的以社会管理职能为轴心整合经济与职能。 的职能更多的是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治理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将由治理模式传统的管理型向现代的协作型方向发展。其中有几个关键点是值得注意的:首先要彻底转变职能,从经济领域弱化出来,就必须加强市场自身的建立和完善,市场完善了,自然就没有干涉的空间,职能的转变就会彻底。其次,要改变垄断的行政模式,强化社会自治的能力,采取和社会共同管理的方式。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个利为基础、以民间组织为主要特征的“公民社会”逐渐兴起,他们正在承担着具体的、专业性的社会管理职能。而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社会力量,向协作型治理模式转变。

笔者认为在具体努力上要培育或完善实现协作型行政的基本要素:

2.1 完善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由单项制度的安排转向以结构性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创新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市场经济完善,一方面要求实现政企、政资分开,减少行政的直接干预,使经济主体的自主性和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不断要求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既要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规则,又必须在西部大开发中实行有差别的区域政策。区域协调发展和居民共同富裕成为我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重要原则。改革实际上是利益结构的调整,改革逐渐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由于分配制度改革不到位,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均衡问题越来越突出。积极寻求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合理的财产分配关系,科学整合利益群体,为人们进一步创造获得利益的空间。改革的实质就是利益关系的调整。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实质性推动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条件。 2.2 培育协作型的公民社会

“协作”顾名思义是至少两个主体的共同行动,所以,加大以外力量的发展是必要的。公民社会的出现,决定了其在治理中的作用和角色。一个活跃的公民社会,可以通过传送民众中各个不同部分的需要和表达他们的利益而有利于改善政体的运作。培育公民社会,首先,在全社会培育一种开放的的公众参与环境,积极动员与吸纳最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到公共行政过程中。其次,是要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并加以落实。随着市场经济和的发展,中国公民社会的迅速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对中国的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但基于历史传统和体制的原因,中国公民社会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制度环境的许多问题和困难。为了促使正在兴起的中国公民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应当在深刻认识公民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变对公民社会的态度,对公民社会给以正确的定位和合理的分类,加紧修订和完善关于民间组织的法律、规章和政策,从审批、登记、注册、监管、经费、税收等方面对民间组织既积极支持、热情帮助,又正确引导、合理规范,营造一个有利于公民社会健康成长的制度环境,使公民社会更好地与合作,齐心协力建设一个、公平、善治、宽容的和谐社会。

2.3 建立法治

从根本上说首先是一种制度,其理念是在民,是国家的主人。要求遵循公正、合理、普遍、透明的程序,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以及对少数的尊重与保护,实行权力的合理分工与有效制约机制;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价值追求及利益主张均可以得到充分表达和平衡,各种不满、怀疑和对抗都应该消化在过程之中并保持在一种秩序的范围之内,各种利益冲突与争执都应该通过机制得以和平解决。强化公民的参与决策的机会和体制。法治,一方面本身机构的设立有法可依,依法行政,行政人员的自由才量权也是受到法律的制约。另一方面,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和自由不受非法剥夺;国家机关的职权范围都处在法律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之下;各主体依照法定的规则和程序行使权力,法律是一切社会主体的最根本行为准则。同时,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都通过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强制性的法律规范予以有效地调整,各种社会资源和利益都通过法律机制予以公正、合理分配,权力的失控通过法律途径加以矫正,受侵害的权利也通过法律途径获得救济。

参考文献

[1]吴志成.中国公民社会:现在与未来[j].主义与现实,20xx,(3).

[2]张康之.走向合作治理的历史进程[j].湖南社会科学, 20xx,(4).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ngjilunwen/1890.html

《对知识经济与行政管理的探究_行政管理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