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_农林学论文五篇

2022-01-21

经济论文】导语,眼前的本篇共有49932文字,由冯范娟细致改进,发表到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模式是主体行为的一般方式,包括科学实验模式、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盈利模式等,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具有一般性、简单性、重复性、结构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特征。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实现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衔接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要素与结构才有可操作性。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如:发展模式。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_农林学论文五篇感谢来借鉴,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_农林学论文 第一篇

原文作者:厉无畏

婚姻:从异性到同性? 〔摘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这表明我国正在从创意产业阶段向创意经济阶段发展,文化产业必将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从产业发展层面而言,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通过资源转化、价值提升、结构优化和市场扩张四种模式实现。

〔关键词〕创意产业;经济发展方式;十二五规划;文化产业;资源转化;价值提升;结构优化;市场扩张

〔中图分类号〕g124;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xx)06-0001-05

“十二五”规划明确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其主线,并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这既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也符合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具有深远意义。

20xx年以来,由于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全球经济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为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创新和调整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力图在能源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实现创新,开发新的增长点,引领经济复苏,文化创意产业也成为世界各国推进产业转型的重点领域。从历史上看,历次危机中创意产业的逆势上扬均成为引领经济走出危机的先导产业之一,如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好莱坞和迪斯尼的崛起,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动画王国的崛起,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韩流”的风靡等等,经验表明,创意产业在金融危机中能找到其发展的机会。wWW.0519news.Com文化创意是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的强大引擎。创意产业超越传统文化产业的范畴,是将文化资本重新组合引入经济系统的新业态,其特点在于把文化、技术、产品(服务)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各行业都可借助创意产业的发展,或应用其成果,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策划,开辟新的“蓝海战略”、“品牌战略”和“营销战略”,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升级。

英国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源地,也是全球最早开始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国家。后危机时代,英国正在努力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驱动经济的新引擎。20xx年3月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nesta)专门就创意产业支持并推动其他领域的经济创新进行了调研。英国还发布了《新经济下创意英国的新人才》战略报告,提出要激发每个人的创意才能,缔造一流的文化创意企业、培养一流的文化创意人才。该报告确定了26条详细行动计划和相应目标。在英国的引导下,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并与金融业一起成为英国知识经济的两大支柱性产业。据统计,过去10年英国整体经济增长70%,而文化创意产业增长了93%。文化创意产业在英国的影响非常大,全国53%的人参与创意活动。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英国的“新名片”1。

美国纽约也正在进行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此次金融危机前,纽约以金融、保险和房地产(fire)为支柱产业,20xx年上半年,纽约fire占所有产业中工资支出的84%2。正是由于fire产业发展过火而失控,引发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爆发后,纽约吸取教训,转向智力、文化和教育(ice)为代表的产业。从总体上看,美国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在从fire转向ice。ice包括信息、创意、能源和环境等领域。

“十二五”时期正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正当其时。上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尚处于温饱阶段,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文化创意产业不可能有大发展。这次金融危机爆发时我国人均gdp已达3500美元,去年超过4000美元。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是在大大加快,20xx年电影票房增长35%,动漫游戏增长97%。尽管20xx年是受危机影响最大、最困难的一年,我国仍实现了113%的经济增长,其中文化产业增长超过17%。20xx年和20xx年的增长也都在17%以上。可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既适应国际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也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从“十二五”规划的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看,创意产业也是重要的推动力。[论文网]

从产业发展的层面而言,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通过资源转化、价值提升、结构优化和市场扩张四种模式实现。

1.资源转化模式

在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通常要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源,特别是能源,其增长的代价是自然资源逐渐消失和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资源环境约束和资本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创意产业最显著的特征是鼓励个人创造力的无穷释放,这种释放创造了新的产品和新的市场需求,冲破了传统资源的硬约束。因为通过创意能够将各种资源转化为资本经营,为经济发展打开新的通道和空间,这是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特有模式。这种模式基于对资源广泛性和动态性的认识,以及人的创造力的发挥与对市场的把握,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经过资源→资本→市场的多重转化,创意产业也在这些转化中兴起和发展,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资源转化模式主要从三方面展开:

首先,当人的创造力成为经济增长主导资源时,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更深刻和广泛的拓展,一些具有历史积淀的物质载体、一则神奇的民间传说、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元素等均可纳入资源的范畴加以开发和利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有用资源。

其次,人通过自身主体智力资源的开发,即创意的运用,能够将各种自然和人文、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本,同时促进各类资本(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之间的相互转化,使经济发展能够更多地依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软性要素的驱动,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如,某些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通过经营转化为经济资本。成都锦江上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廊桥,缺乏翻建资金,通过市场策划,决定将廊桥建成两层,下层维持原有功能,上层新增加6000平方米作为投资商的营业场所,结果,不但廊桥不花1分钱重建起来,上层开设的饭店也成为当地风景最好的用餐地,客人纷至沓来。这种与投资商的双赢结局,依靠的正是对资源的有效经营。

第三,完全通过开发“人脑”这个主体资源,实现“无中生有”和“有中生优”的创意转化,用无限的创意突破有限的资源约束,促进经济增长向软驱动方式转变。这种模式最典型的是创意与科技的结合,以及创意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美国的迪斯尼就是“无中生有”的创意典型。迪斯尼在近百年的发展中,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注入创新思想和科技含量,成为世界著名的娱乐品牌,动漫、玩具、服装、家居和主题公园等系列产品不仅引导了时尚消费,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也缔造了全新的娱乐业发展模式,创造了新的市场需求。英国的《哈利·波特》系列则是“有中生优”的创意典型,文学创作自古就有,《哈利·波特》却成为财富集聚的当代神话,小说作者j·k·罗琳从一

名清贫的教师一跃成为可与英国女王相匹敌的女富翁,关键在于创意内容(小说)能够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能够与现代市场紧密结合,并进行产业化运作,衍生出多种系列产品,且彼此间形成产业链,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如运用高科技展示其内容的电影、dvd、游戏等数字产品和玩具、服装等日用品。据一项粗略的统计,由《哈利·波特》带动的相关产业,经济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

2.价值提升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以理解为相同条件下,对产业附加值的提升和观念价值的挖掘,而创意产业既是产业高附加值的来源,也是产品观念价值的创造者。价值提升模式是基于产业价值链整合和分解的视角,通过整合产业价值链,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分解产业价值链,可以提升产品的观念价值。

如果我们把商品的市场价值分解为使用价值和观念价值两部分,则前者体现的是客观的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商品特性,后者是主观的可以体会和感受的无形附加物(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的效用);前者由科技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后者因文化渗透而生,是蕴涵着文化的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构成商品市场价值的这两部分的比重会发生变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技术比较落后,物质比较短缺的时代,人们重视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因此商品的市场价值主要取决于使用价值;但当人们摆脱了短缺经济,从温饱走向小康和富裕小康时,便越来越重视商品所包含的观念价值,商品的市场价值便越来越取决于其观念价值。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技术交流与扩散的速度大大加快,商品日益丰富并趋于同质化,商品中“精神性”的观念价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一些无形附加物,譬如品位、感受、体验、情趣、意味等更易产生“共鸣”与认同,并积极追求。一般而言,观念价值创造差异化,具有巨大的利润空间,由文化创意决定的产品差异性,对创造高附加值的贡献,往往会超过产品使用功能的贡献,比如名家制作的工艺茶壶(陶瓷)比一般泡茶用的茶壶价值要高许多倍。两者就泡茶用的功能而言并无多大的差别,区别正在于其造型和图案给人以不同的美感和体验。创意的本质,就是捕捉满意和快乐,创造和挖掘观念价值,创意产业的发展则能够通过观念价值的实现,使消费者的精神效用最大化,从而拥有幸福感和快乐感。

3.结构优化模式

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结构优化模式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创意产业的发展可以理解为文化、科技和经济的融合发展,这种融合建立在为消费者提供高度个性化的创意产品之上,一方面需要多样性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拓展消费的空间,另一方面也高度依赖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只有在虚拟的空间里,才能真正比较自由地实现“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个性创意境界。因此文化元素和科技手段成为创意产业优化现有经济发展结构的重要因素。

首先,文化元素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能够重塑传统产业结构。任何一种创意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文化是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文化是一种能带来巨大增值的资本,具有相同使用价值和技术质量的商品,其经济价值不仅可能由于使用功能和技术质量的改进而提高,而且更会由于其附加的文化含量的不同而上升。另一方面,文化是一个具有极强渗透力和辐射力的元素,能够与不同的产业、产业内不同的环节和产品进行“无缝嫁接”,既可以形成新的产业部门,又可以与传统产业部门融合为一体。创意产业正是以文化的“利器”为新型产业模式的形成披荆斩棘,充当开路先锋。

其次,科技发展和进步及其在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不仅促进了产业融合,也改变了产业生产、销售模式,优化了传统产业结构。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创意产业能与各行各业有机融合,这种融合跨越了传统产业的界限,将技术、文化、制造和服务融为一体,有利于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型产业群的生成,大大地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产生效益“裂变”效应。同时,由于产业界限的打破,创意产业可以利用其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优势,重新组织生产、销售流程,并重塑产业结构。

创意产业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大致形成两种模式,一是对传统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创意对传统文化艺术不是简单复制,而是依靠创意人才的智慧、灵感和想像力,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再创造、再提升,创意可以深入文化产业的不同层面,包括资源整理与内容创作的基础层,产品制作与传播的核心层等各个方面。上海杂技团创作的节目“时空之旅”,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杂技表演与现代音乐、舞蹈结合,并赋予一个主题“秀一个上海给世界看”,实现了传统文化节目的升级,取得了骄人的经营业绩。二是对传统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制造业为例,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不仅增加了制造业的附加价值,也使产业结构趋于柔性化;在都市农业中,由于现代旅游创意产业的融入,农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种植功能逐渐淡化,收入逐渐减少,而观光、旅游、生态功能逐渐增强,如上海鲜花港的旅游门票收入已经超过花卉销售收入,目前,长三角地区陆续将农业旅游作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新型道路,观光农业已经突破以农家乐为主的零星个体经营方式,开始发展观光农业的环城区域模式,规模效益逐渐扩大。上海奉贤区领先创意农业提升农业结构,通过土地流转集中种植了2万亩油菜,每年4月菜花开时举办采花节,设计了菜花宝宝的动漫形象以形成品牌。在种菜花时设计了一个菜花迷宫,以吸引游客去玩,还利用农民养的猪举办别开生面的小猪运动会,不仅可获得门票收入,也吸引了旅游者。河南在瘦肉精事故发生后,以“运动型瘦肉猪”的概念促进销售并增加了猪肉附加值。

4.市场扩张模式

在知识经济社会,技术同质产品竞争的实质是通过产品所倡导或体现的文化来影响或迎合公众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从而使公众接受该产品。正是由于产品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和个性,使这一产品在一定消费区域和消费层次里走俏、增值。可以说文化力是产品进入市场的权威准入证。创意产业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可以推动产品的热销。

一是通过文化精品的传播,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赢得受众的认同,从而扩大本地企业的市场。上世纪90年代后期韩流的风靡,带动了韩国产品的出口大幅增长;电影“大长今”的热播,带动了韩国的旅游、美食、医药、服装等行业的市场扩张;我国电影“非诚勿扰”的热播同样极大地促进了杭州西溪湿地和日本北海道的旅游。

二是以文化创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拓展市场。在技术同质化、生产中充斥大量同质产品的情况下,只有富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才能跳出价格竞争的重围,占领一片市场。 品牌扩张策略,既要重视全球化的普遍文化倾向,适应全球文化市场的消费需求,又要开发各民族文化的独特资源,对大众熟悉的历史人物和民间故事、对科普教育和日常生活题材进行文化包装再现。绍兴借助鲁迅小说孔乙己建立了咸亨酒店集团,该酒店已在许多城市开设了连锁餐馆,还打造了孔乙己牌的黄酒和茴香豆。重庆借助三国演义中张飞战胜张辽犒劳将士下酒的牛肉故事,建立“张飞”牛肉品牌。

三是极富创意策划的和会展也将大大推动市场的扩张。通过宣传和产品展示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对该产品及品牌的正确认识,建立并丰富对该品牌的积极联想,同时让消费者感知该产品的质量和

文化内涵,以此影响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从而推进产业的市场扩展。

四是在营销中融入文化创意,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产生共鸣或好奇心,从而有助于拓展市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广东生产的玩具遥控直升机出口锐减,一家婚庆礼仪公司为帮助玩具商促销遥控直升机,在婚庆活动中策划了“喜从天降”场景,当新郎要给新娘钻戒时,幕后人操纵一架直升机绕场飞来,降到新郎手上,送来一枚从香港购来的钻戒,真是“喜从天降”、“天赐良缘”啊。自此遥控直升机在年轻人中火爆热销,不仅可为婚礼增添欢乐和吉祥的气氛,以后有了孩子也可玩。

在发展创意产业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树立“一项创意,多重使用”的理念。创意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可以与多种产业相融合,提高它们的观念价值。所以一项文化创意不仅可以直接作为商品进入市场,获取价值,还可作为要素投入其他产业,向消费者提供新的价值元素,既提高了这些产业的附加值,也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意价值的最大化。

音乐和歌唱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可直接进入演艺市场实现一定的价值,然而,也借助于现代技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才得以广为传播,制成碟片销售,作手机彩铃下载;此外,还可以录入芯片投入玩具、文具、纪念品、饮料等行业。装了芯片的芭比娃娃会唱歌;生日贺卡一打开就会唱“祝你生日快乐”;在萨尔斯堡购买的莫扎特小提琴纪念品里储存了十首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按下按钮即可演奏;会唱歌的酒瓶让你在宴请宾客时打开酒瓶就能听到“饮酒歌”或“九月九的酒”等等。更有甚者,当一曲歌赢得大批听众而走红后,还可作为品牌进一步延伸,如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走红后,就发展出同名小说、同名音乐电影、电视剧和。多重使用和广泛延伸使“老鼠爱大米”的作者和飞乐公司在这一文化创意产品中赚了1亿多元。可见,创意、技术、产品、市场的有机结合才使音乐的价值达到了最大化。韩国在发展创意产业中提出了“一项创意,多重使用”的口号。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韩国创意产业迅速发展,为韩国经济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后的重新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创意产业的发展一般有三个阶段。即从产业层面到经济层面,再到社会层面。第一阶段是创意产业,强调文化创意的经济价值,并推进其产业化过程,促进创意的产出;第二阶段是创意经济,即突破产业界限,扩大创意投入,将创意成果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渗透到各行各业,促进其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还可以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模式引领和推动其他领域的经济创新;第三阶段是创意社会,这就需要扩大创意溢出效应,实行园区社区互动,发展创意社群、创意城市,乃至创意国家。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表明我国正在从创意产业阶段向创意经济阶段发展。作为支柱性产业不仅其发展要达到一定规模,通常认为要占gdp的5%以上,更重要的是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必将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从而进入第二阶段即创意经济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慧敏.创意英国的新发展〔j〕.创意产业,20xx,(5).

〔2〕kent gardner. solutions for new york〔eb〕.www.cgr.org,july 20xx.

科斯定理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_农林学论文 第二篇

原文作者:汤吉军

〔摘要〕科斯定理是理解制度的枢纽。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产权如何分配,有效率的产出总会出现,低碳经济很容易实现。但是,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分配对经济产出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交易成本总是存在和显著的,故制度总是具有重要作用。低碳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可持续的制度激励。当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交易成本显著,大大地限制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交易成本和制度激励为切入点,设计有效率的、低交易成本的,以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制度激励,确保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斯定理;低碳经济;高碳经济;交易成本;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91349;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xx)06-0006-05

一、引言

从经济理论角度而言,高碳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失灵现象,不是自然现象。它是理性的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经济行为,如同哈丁的“公地悲剧”1、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2,以及大家熟悉的“囚犯困境”。然而,现有经济理论研究往往假设没有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看不到制度变迁的渐进性,仅仅强调经济个体的成本-收益,看不到因交易成本带来的社会外部性问题,从而无法回答为什么有的国家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较好,而有的国家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不好这一基本命题。矛盾无处不在。理性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强大冲动力,既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主要源泉。wWw.0519news.cOM无论这种结果是好是坏,均依赖于所认为的社会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指限制人类行为并将他们的努力导入特定渠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法律和各种规范)及其实施效果。3这样一来,科斯、威廉姆森、诺思等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帕累托最优只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有可能中的一种,如同凯恩斯评价古典宏观经济学那样,充分就业均衡仅仅是许多均衡中的一种。因此,我们研究低碳经济,需要由新古典经济学零交易成本的世界走进新制度经济学正交易成本的世界,以交易成本方法研究制度激励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保证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独特的经济方法。因为没有理论,实践将是杂乱无章的;没有实践,理论将是模棱两可的;没有方法,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将是牵强的、虚伪的、独断的。所以科斯开创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仍然是研究制度和组织的有力方法。4正是通过对交易成本的考察,他首先提出了制度理论,并指出交易成本(包括协调成本、测量成本和执行成本)是昂贵的。新古典经济学预测的帕累托最优可能无法实现。同样道理,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但从长远而言,要使低碳经济具有可持续性,需要通过正确的制度改革激励结构,创建一个低交易成本的环境。否则,低碳经济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

二、科斯定理是理解制度的枢纽[论文网]

交易成本是指在推动交易发生时所产生的谈判、测量和执行成本等。科斯定理是新制度经济学中的核心理论。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5一文中“外部性”问题时提出了致力于澄清新古典经济学中交易成本的重要性。科斯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外部性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解决,如果重视明晰产权,“外部性”问题可以基本通过市场自行解决而无需干预。科斯定理的主要内容有:(1)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里,有效率的产出结果总是能够出现。如果人们能够知道他们所有的选择是什么,正确理解他们在一个产品中能得到什么属性,并且也确切无疑地知道每个选择的结果,那么显然,每个人都会以一种尽可能使自己赋予的方式运用他们的选择。互利的交易不存在。无论产权的初始界定如何,都是有效率的,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2)在交易成本为正的世界里,产权的初始安排会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当交易成本为正时,清晰的产权界定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经济效率和促进竞争。我们通过图1来理解和阐释科斯定理中关于交易成本对经济效率的影响。

假设市场中存在甲乙两个市场主体,甲对x商品具有使用行为,例如高碳生产对能源的消耗,使用量为q,边际收益为mr,边际成本为mc1。产品经济行为对乙方有负外部性,乙方的边际成本为mc2,社会成本则为mc3=mc1+mc2。同时也是对在没有相关制度措施的情况下,甲方无需对乙方造成的环境污染做出赔偿,这样甲就会使用q2量的x产品,而非mc3=mr的交点m所对应的q,即符合帕累托最优的产量,社会福利为三角形kom的面积。由于社会对于某商品的需求大于帕累托最优,产生了市场失灵,甲方获得的收益为四边形kolq3的面积,此时,对于社会来说,损失是三角形ogq3的面积,这样就产生了市场失灵。社会净收益为甲方收益与乙方成本之差,即三角形kom与三角形mlg的面积之差。

假设双方就x产品的使用量或减少量进行交易,确定一定的产权关系,例如污染权与清洁环境权,根据科斯定理,在不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无论产权如何分配,例如,无论是给予甲方污染权,还是给予乙方清洁环境权,二者之间的竞争终会使mr与mc3相交于m点,最优交易量为q,社会福利的总和为三角形kmo的面积,外部性问题得到解决,达到帕累托最优。

当存在交易成本ac时,需求者会降低购买量,因此均衡产量为q,此时社会福利会损失四边形abcd及三角形bdm的面积之和。此外,如果甲乙的效用函数不同,产权的初始分配状态不同,则会使既定交易成本下社会福利损失的程度不同,例如给予甲方污染权与给予乙方清洁环境权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初始产权制度安排对于经济效率十分重要。

通过完善制度,界定清晰的产权,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则可以改进经济效率。假设较为清晰地界定了产权关系,将交易成本由ab降为ef,那么均衡产量由q增至q,社会福利便会有所改进,增加的社会福利为四边形aebf与cdgh的面积之和。

由此可知,新古典经济学中无效率的产出并非源自企业的市场结构或其他标准解释,而是源自交易成本的存在。即使出现负外部性,阻碍解决方案出现的并不是外部性本身,而是昂贵的交易成本。如果交易双方必须相互合作(谈判成本),决定额外污染造成的损害程度(测量成本),并且和对方确定一个解决方案(谈判成本),每一方必须保证协议是可兑现的(执行成本),这的确是一个困难且成本昂贵的过程。只有在零交易成本的世界,才能实现有效率的产出。同时,只有在正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市场失灵才会出现。与垄断和外部性相联系的无效率并非只是冰山一角。如果一个经济体系有着很高的交易成本,许多潜在的交易将会丧失,或在有效率的水平之下运行。而许多没有得到解释的悖论的答案也将变得清晰起来。6

毫无疑问,交易成本总是存在的,并且是非常显著的。交易成本的存在实质上是对社会资源低效配置的体现,无法从根本上消除,

只能采取适当措施予以降低。制度作为社会中的博弈规则,或者说是一些人为设计的、塑造人们互动关系的约束,7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的功能主要体现为约束行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不确定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提供人们关于行动的信息;外部性内部化,减少负外部性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从而改进经济效率。

同时,制度是一种公品,存在“搭便车”,因此对制度供给的激励存在一定的困难,极易陷入“囚犯困境”8。制度也具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其功能的发挥必须受限于特定约束条件,例如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等,这些都导致了制度的稀缺性。9对于现实中人们日益增长的制度需求而言,制度安排供给充足且结构耦合的理想状态是不存在的,充斥着制度冲突与制度真空。由此可见,除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技术变革、规模经济、人力资本之外,制度也是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对于降低交易成本,改进经济效率和促进竞争是十分关键的。

三、交易成本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显著关系

交易成本对于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在一种形态的经济体中存在过高的交易成本,则不可避免地阻碍资源的优化配置。发展低碳经济亦是如此。从制度激励角度理解低碳经济发展,可以发现,阻碍低碳经济发展本质上是阻碍一个利益格局的变化,且发展过程本身存在着高额的交易成本。

1.低碳发展中过程存在昂贵的交易成本

当前我国在低碳过程中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一是低碳产业尤其是新型能源产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这就使低碳投资面临较高的资产专用性与不确定性;二是我国当前的低碳经济发展尚不成熟,低碳企业普遍规模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抗风险能力差,且由于监管不利而存在很多投机者;三是由于低碳技术十分复杂,非专业人员往往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甄别、选择,无论是银行、民间资本还是境外风险资本对低碳技术的认知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因此投资十分谨慎。有限理性、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低碳企业在过程中的种种障碍。方要达成合作目标,必须耗费一定的成本用于宣传、游说甚至贿赂等。而交易另一方为了防范风险,也必然会花费一定的成本用于信息搜集及事后防范,在契约中也会设置各种严格条件以规避风险,这又会导致双方在讨价还价中的成本支出,10严重限制低碳经济发展。

2.低碳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的交易成本显著

国家与低碳投资者之间也存在着交易关系。国家给予投资者优惠的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减少行政审批程序等,低碳企业则需要利用好这些政策促进自身优质成长,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税收,并带动整个低碳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若干交易障碍,国家受限于财政约束,对于低碳经济的扶持必定有限,往往想少花钱多办事,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激励低碳投资的目的;而低碳投资者由于投资专用性高,不确定性大,希望国家给予尽可能多的扶持,比如风险担保,更多的补贴及税惠。由于信息不对称及有限理性的存在,双方对彼此的行动信息难以充分了解。国家担心给予的扶持过多,会使低碳投资者形成依赖性而丧失进取心,或享受优惠但不用于低碳发展。现实中便有许多新型能源企业拿着国家补贴不搞自主创新,而是用于价格竞争。如何设计有效的扶持政策给予有能力有意愿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在充斥不完全信息的现实中是十分难做到的,需要耗费极大的交易成本,且很容易产生“逆向选择”。而低碳投资者则会担心国家的支持过少,自身投入过大,风险过高,并且担心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及有效性,因为如果自身投入大,国家很可能会认为市场能够有效地促进低碳经济,从而减少甚至停止扶持。因此,投资者在进行低碳投资决策时会十分谨慎。如果投资者与国家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及信任,博弈结果很可能走进“囚犯困境”,无法发展低碳经济。

3.低碳技术合作的交易成本显著

低碳经济发展既需要高水平的市场竞争来推动,又需要高层次的合作作为保障。在我国当前低碳经济不成熟,产业集中度低的情况下,加强及深化企业之间,企业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技术合作,有助于整合社会资源,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整个低碳经济的技术实力。但是,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不完全,技术合作存在交易成本,经济主体想寻找合作伙伴,必须花费一定的成本用于搜寻、提取、甄别信息,然后进行决策。在合作谈判中,也会耗费双方讨价还价的成本及制定契约的成本,如果因技术信息不完全、契约不完全而导致技术产权界定不清,收益权得不到公平分配,则会产生冲突,这也是交易成本。可以认为,交易成本贯穿于整个技术合作过程,信息不对称严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法制不健全的经济环境,很难激励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行为。由此可知,我国低碳技术领域缺乏市场自发的联合攻关而多为主导,缺乏规模经济、产学研程度不高,以及基础研发薄弱,主要就是因为交易成本太多,无法促进低碳技术普及。

4.发展低碳经济与高碳模式间的交易成本

低碳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当前高碳模式已经产生了人们的路径依赖,而低碳模式的发展必须要有充足的资本与观念的转变。在这个由高碳转向低碳的变迁过程中,必然引起低碳理念与高碳传统之间的激烈碰撞,因为增加对低碳经济的投入意味着对高碳模式投入的减少,将会引起相关既得利益者的阻碍。在当前的常规能源价格体制下,发展高碳经济能够获得可观的市场回报,如果让企业自觉地转到风险高的低碳领域,难度会很大,即使采取严厉的规制政策,也难免会遭到反对。我国多年来一直强调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但收效不大,正是受到相关利益主体阻碍的结果。而且由于变迁过程绝非一朝一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将会始终伴随。要克服这些阻碍,必须对利益损失者进行一定的补偿,如何补偿、补偿多少,取决于利益主体之间不断的博弈,这个过程必然要花费巨大的交易成本,例如,对高碳技术工人进行再培训、对专用性高的资产进行高额补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

交易成本的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由于我们只重视生产成本而忽略交易成本,实践中低碳发展难以奏效,还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概括地说,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及挑战不仅是技术水平层面的问题,尽管低碳技术落后的确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的显性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种人为因素,也即制度层面的原因。如果我们仅仅将目光放在如何提升低碳技术而忽视制度层面的问题(实践中的政策往往如此),很难从根本上摆脱制约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束缚。只有认识及重视交易成本,在制定制度或政策时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才能节约社会资源,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加快推动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确保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1.加强能源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制度建设

必须理顺煤、电、油、水、矿产资源产品价格关系,深化资源性价格体制改革。一要减少行政审批、垄断对价格机制的扭曲,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及战略的情况下,塑造可

竞争的市场竞争结构,促进能源价格的理性回归,促进企业自觉地进行节能减排的低碳发展;二要建立覆盖全国、层次分明的碳排放交易体系,设立功能完善的碳排放交易所,和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规则;建立健全碳排放许可证制度、许可证转让制度及审核制度等,明晰碳排放产权,将能源使用的负外部性产品化,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三要加强新型能源相关法制建设,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法制化,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四要健全生产要素流动机制,促进资金、技术、人力资本在市场中的高效配置,理顺各监管部门的关系,明晰各方权责,促进经济主体之间的联合技术攻关。

2.加大低碳新制度供给

我国尚未专门针对低碳经济的制度化政策,为了引导及规范低碳经济的发展,国家急需促进低碳政策的制度化。一是在当前已有的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法律基础上,例如《水土保持法》《煤炭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设计并专门法律——《低碳经济法》,并以此为准绳修改已有的低碳相关法律,构建完备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二是在完善立法的基础上,制定详细、合乎国情的低碳行业标准,明晰扶持条件及政策,建立科学的环保评估体系。以这些标准筛选滤掉市场中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保证将扶持政策给予最有能力及意愿的低碳企业,一方面减少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提高收益,另一方面增加高碳模式的机会成本,以此激励市场投资者涉足低碳领域;三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保障低碳制度实施。对于低碳企业要进行动态的不定期评估,并充分发挥公众的外部监督功能,一旦发现不合低碳标准或违规使用国家扶持政策,应取消对其的优惠政策,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惩治。

3.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改变高碳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利益纠纷。国家应制定着眼于长期的利益协调机制,供给有效的法制及政策制度解决因变革带来的社会矛盾,保障低碳经济的顺利发展。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保障因经济转型而受到冲击的主体利益,使其无后顾之忧,例如地勘企业,因企业转型而产生的冗员,国家可以采取买断工龄、提前退休等方式予以解决,以此减少改革的阻力;二是采取有效的财税政策,减少高碳模式产生的沉淀成本。应采取积极的市场与非市场政策,尽可能补偿沉淀成本,其向低碳模式转型,例如,对高碳企业专用性资产的减税,增加折旧率,提高补贴力度,提高成本回收程度,促进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三是加大低碳宣传力度。国家应加大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等资源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并注重方式创新,让公众与企业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必要性、途径及高碳经济对经济发展持续性的危害有充分的认知,培养节能环保的低碳意识与生活习惯。

4.建立健全低碳金融财政体系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功能,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依托金融市场,完善低碳支持体系。一是加大国家对低碳的制度供给。需要进一步完善对低碳项目的风险担保、税收优惠、补贴、采购及投资等扶持政策,保证政策的稳定性与权威性,稳定市场投资预期。鼓励企业加大对低碳研发及先进技术设备、环保设备的投入,可按照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从当年应缴所得税额中扣除,或将其投资成本的10%从企业5年内的应缴所得税额中减免;二是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加大对低碳经济及相关技术的研发投入,做到能够甄别低碳项目的优劣,保障有前景的低碳项目能够得到相应的信贷支持。对于市场前景十分看好的低碳领域如新型能源产业,应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同时要创新评估技术与方法,将低碳经济的正外部性,如节能环保纳入信用评估体系,设置差别利率,既保障银行的收益,又能为低碳经济提供所需资金;三是低碳财税政策不仅能使财税制度日趋合理化,还有利于提高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约束人们浪费资源与破坏环境的行为。低碳财税政策体系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市场主体的节能减排行为起激励作用的财政支出政策体系,如国债投入、财政补助、贷款贴息,以及采购等政策措施;另一部分是对市场主体的耗能排放行为起约束作用的税收政策体系,主要是指与能源消费有关的各种税、费征收措施,如碳税、能源税和电税等。

五、结语

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不管产权如何分配,有效率的产出总会出现,低碳经济很容易实现。但是,当交易成本为正时,产权分配对经济产出具有重大的影响。由于交易成本总是存在和显著的,制度总是具有重要作用。低碳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可持续的制度激励。当前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交易成本显著,大大地限制了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因此,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应以交易成本和制度激励为切入点,设计有效率的、低交易成本的,以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制度激励,确保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hardin,r.,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1968,1,p162.

〔2〕olson,m.,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2.

〔3〕罔崎哲二.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与组织〔m〕.译.:中国大学出版社,20xx.48.

〔4〕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m〕.吴汉洪等译.:华夏出版社,20xx.22.

〔5〕coase,r.,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economics,1960,1,p3.

〔6〕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出版社,20xx.9-14.

〔7〕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m〕.余逊达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285.

〔8〕蒂莫西·耶格尔.制度、转型与经济发展论〔m〕.陈宇峰等译.:华夏出版社,20xx.43.

〔9〕汤吉军.沉没成本相关性的新制度金融学〔j〕.当代经济科学,20xx,(3):88.

〔10〕阎庆民.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j〕.中国金融,20xx,(4):96.

立足地方经济建设探索改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_农林学论文 第三篇

专业培养模式是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培养模式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能否顺利发展。专业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原则才具有生命力。因而,不同的办学区域、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的培养层次以及不同的服务面向等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我们主动适应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为贵州地方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为贵州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前景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对贵州教育的投入会逐步加大,对地方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无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人才培养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基地。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各项事业有序展开,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办学质量,为西部大开发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显得非常迫切。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建设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www.0519news.cOM为此,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高质量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人才的机构,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无疑具有重大的责任与义务,必须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这就为农经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必须调整改革、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促进学科健康、协调发展,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我们根据国家21世纪人才培养的计划,本科专业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多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以及贵州经济的发展为指导原则对农林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充分考虑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1.修订教学计划,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农林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研究,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地方人才需求。二是及时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补充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课程。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加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推广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农村、农业职能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农村、企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在案例教学中融入畅谈式教学方式,畅谈式教学使学生如鱼得水,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案例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而且学生们能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3.丰富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革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育是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感性认识、动手能力、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作为理论教学的延续,通过对学校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效整合,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基础研究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获取知识、组织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因此,学生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环节。我们先后在全省建立了稳定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的社会实践基地如普定县、纳雍县,构建起了假期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三者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假期社会实践强调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调查社会热点问题,教学实习强调课程内容在现实中的应用,毕业实习则主要承接社会提供的研究课题。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项目、课题,先后带领学生深入贵州省20多个县、市、区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调查研究报告,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在传授一般知识的同时,更具有针对性。

4.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在力争国家社课题、省部级课题和地方、企业课题,一方面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以教师通过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参加课题调查、科研,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提前参与科研活动,及早适应创新环境。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通过科研活动,提倡一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拔尖”的育人环境。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利用与地方各部门的相关社会关系,参与社会及地方的各种规划及实践项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地方经济建设的专家顾问。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方管理人员及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进行学术讲座,担任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攻读学位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责任心强、科研能力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促进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的发展。

三、结语

经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我们总结为本科教育独具特色的“四子模式”:即学生要受到“脑瓜子”教育,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要受“笔杆子”的训练,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受“嘴巴子”训练,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来;要受“键盘子”训练,学生不仅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为了强化上述四子能力,我们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一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选择上,尽量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地方的需要与自己的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杜绝空谈;二是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利用寒暑假时间,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企业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开展指导与评比工作,将学生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社会实践环节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多赢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仅有的两次全国性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比中,获一等奖1附加篇人,二等奖2附加篇人,三等奖3附加篇人,优秀奖17附加附加篇人;获奖调查报告篇数分别占全省的100%、100%、75%和75%。毕业实习先后承担了三都县、贵阳市、普定县等20多个地县单位的农业经济规划、农业综合开发、“九五”、“十五”、“十一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项目规划等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三是开展演讲比赛,每个学年举行一次,要求以班为参赛单位,先在班内进行选拔组队,再在全系范围内进行淘汰赛,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四是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要求副教授以上教师每年为学生举行一次以上学术讲座。通过上述办法,使本专业学生的四子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毕业后也很快适应了承担的工作。用人单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好,综合表现为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开拓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强。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思想素质好,开拓进取,勤奋求实。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本行业、本单位的骨干力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在省内外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正在做出各自的贡献。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理论课程教学探析_农林学论文 第四篇

农林经济管理是建立在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之上的涵盖面非常广泛的一个涉农专业,目前国内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处境艰难,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理论课程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积极探索。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构建

科学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是理论课程教学成功进行的必要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构建科学的理论课程体系。

1.内容构成

根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确定三类课程,即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普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体育和“两课”等文化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文化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加强学生思想修养,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等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给学生打下深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功底。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课程,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

2.课程性质分类

按照课程性质将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所有必修课要求学生必须修读,选修课则允许学生进行选择,只要修满学分即可。

3.课程结构

一般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经本专业专家组的多轮研讨确定初稿,再报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后才能最终确定。wWW.0519news.cOm在教学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可进行微调,每隔四年经过一轮完整的教学周期后再重新进行修订。

二、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1.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接受文化知识,获得各种技能的主渠道,是教师充分发挥自己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主要途径。一般而言,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科专业、课程性质和教学对象素质与个性的不同来进行选择。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讲授式教学。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确实存在着种种弊端,但它仍有其可取之处。讲授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比较符合我国国情。讲授式教学在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操作的教学中尤其适用,此时,教师的“讲”处在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教师的讲授将有关概念、原理讲清、讲透,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扫清障碍。

(2)案例式教学。案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最最具效率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其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逐步展开,教师适时引导和评判,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得出结论或启示的教学模式。在我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对管理学、国际贸易和农业项目投资评估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成功地采用了案例教学。

(3)交流互动式教学。交流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实现高度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放弃传统的权威,改变传统的角色,确立双主体关系和互动对话关系。师生关系的改善,从根本上要求教师放弃传统的权威,进行角色的重新定位。

(4)课题组式教学。课题组式教学是指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于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热点难点问题联系紧密的课程内容,可从中确定一个或几个有价值的课题题目,然后组成多个课题组(每5名左右同学组成一个课题组)分别进行研究,研究过程中尽可能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和规范进行。

(5)项目驱动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分工协作,将教学、学习和项目开发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项目驱动式教学要求围绕项目开发的规划与实施来设计课程体系,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分工协作的项目团队,项目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授的是项目开发中涉及的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知识,考核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在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将教学过程与项目科技开发合为一体,师生合作,即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与合作精神,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可获得项目开发效益。

(6)学生主讲式教学。学生主讲式教学是指选定一部分适宜的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去轮流主讲,并主要由学生去组织课堂教学,老师作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该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必须进行充分地准备,既要深刻地理解和准确地把握课程内容,又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既要按照预先的设计很好地执行既定计划,又要根据课堂的情势灵活调整设计与计划,力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课外教学模式

理论课程的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它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涉农特点,其课外教学尤其重要。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有以下几种比较适用的课外教学模式。

(1)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教师在课外时间借助网络完成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可以把与课程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典型案例等放到网上供学生阅览,也可指导学生自己上网查阅学习资料。有条件的课程最好能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在平台中设计多个功能模块,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引导式教学。目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来说,由于专业兴趣缺乏而导致的厌学现象更为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实际的热点问题、事关亿万农民疾苦的问题等唤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通过其他各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这是能够从根本上确保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3)课外活动式教学。采取适宜的形式开展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实现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而课堂时间有限,同时很多活动也无法在课堂时间进行,只能在课外时间组织。

3.课程考核模式

在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教学实践中,对传统的的以单一的期末考试来确定学生课程成绩的一次性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采取贯穿课程学习全过程的全方位的综合型考核模式,旨在全面考查课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素质提高水平。

(1)考核内容。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相应的实践能力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三个部分。

第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即对每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主要内容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第二,实践能力素质。在辽宁师范大学刘磊的博士论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中,将实践能力划分为八个方面,即语言实践能力(对词义特别敏感,擅长有效利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音乐实践能力(对乐曲、旋律、节奏特别敏感,有很强的感知、鉴赏、表达和创作音乐的能力),数理逻辑实践能力(有效利用数学和逻辑进行推理的能力),空间实践能力(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身体运动实践能力(动作灵巧、敏捷,在身体平衡、协调、力量、速度、灵活性等方面表现突出,善于运用身体来表达内心感受的能力),人际交往实践能力(善于觉察并区分他人动机、意图、情绪的能力),自我认识实践能力(善于认知人的内心世界,善于分辨自己的心理状态的能力)和自然实践能力(善于观察和洞察生物界以及自然规律的能力)。一般的,每门课程所要求的多是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应在每门课程所对应的实践能力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三,创新能力素质。主要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创新意识并善于进行思想创新、观点创新、理念创新和方法创新的素质,创新能力是每门课程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但又难以确切考核的一项素质。

(2)考核方式。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只采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单一的考核方式,这样无法有效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考核内容的需要。根据考核内容多样化的要求,应该采取课堂提问、随堂小考、命题讨论、案例、实验操作、课程设计、课程论文、现场实践和期末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当然,考核方式也应因课程而异,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与特点可以选择与之相适宜的考核方式。

(3)考核原则。因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平等意识的存在,课程考核必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4)成绩评定。首先,是考核小组的建立。虽然,由任课教师进行考核比较便捷,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建立考核小组来进行考核,一般是由具有某门课程授课经历的多个教师组成该门课程的考核小组,同时也可尝试让学生加入探索学生的互评模式。考核小组可以共同参与考核的各个环节,也可分工协作进行考核。其次,我们设计多种考核方式来适应考核内容多样化的要求,全面考核课程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学生学习课程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那么,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必然应该根据该课程各种方式的考核结果来综合确定,一般是给各种方式考核结果赋予合理的权重,然后采用加权平均法确定课程的最终成绩。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与创新的必要性_农林学论文 第五篇

建设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有效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无论是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国民经济及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地理概念、农村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人口数量的角度讲,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和学科创新,有其必要性。

一、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大家知道,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而且更新不断加快。知识间的交叉、融合、渗透不断增强,使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出现。就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现状而言,学科的专业内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非农、离农专业日益增多,又农、又经、又管不仅成为学科演变的趋势,而且也成为体现学科特色和优势的重点所在。如何通过学科创新和内在有益的交叉融合来顺应学科发展趋势,体现学科特色与水平,既是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具体而又现实的历史任务。

二、产业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21世纪,我国正面临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代产业不断成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的形势。据统计,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1531万人发展到20xx年的1.6亿人,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1881万人增长到20xx年的2亿人,分别增长了9.6倍和10.1倍;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80:12.8:7.2发展到20xx年的15. 2:51. 1:33.6,劳动力分布由83.5,7.5:9发展为50:22.3:27.7。WWw.0519news.com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多,相应的要求对其的管理力度和水平也要提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从传统的以农林为主,转变为面对农业向外拓宽和延伸,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三、经济体制转轨和运行机制转型的内在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适应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学科的使命和天职。然而,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进行着七个方面的转型:

一是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部循环转向开放和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二是正在从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型,农业生产从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到产品供应销售的全过程,都由市场来调节,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正在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三是正在从农产品供给短缺约束条件下的数量型农业向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或过剩条件下的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四是农业生产结构正在从单一的粮棉油种植结构向农林牧渔产品多样化的综合结构转型,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正在成为农业生产布局的新要求;五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转型,农业增长从主要依靠传统的土地、劳力等物质要素投人转变为在依靠土地、劳力等传统要素投人的同时,主要依靠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投人;六是农业发展从主要靠国内资源,国内市场向依靠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转型,农业的发展将遇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新约束和新挑战,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七是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从农业为工业贡赋的关系向工农两业平行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及保护农业转型,农业将得到工业的支持,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程度和资本有机构成会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将不断增强,二元经济结构正在消减。

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必须适应这种转变,需要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凝炼学科方向,使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四、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历史地看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与上个世纪末相比,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专业设置、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几乎都翻了一番。但是我认为这仅仅是数量的扩张,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并没有多少发展,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学科地位和影响看,在专业设置上逐步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以后,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也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从人才队伍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由于处在农林院校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之下,学缘结构与一些综合大学和名校根本无法相比。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而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尽管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xxxx,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所以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

五、竞争学术地位及学科影响的内在要求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机制是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改革的体制取向,必然向各个方面深人和渗透。教育及学科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学科建设中的专业设立和选择已经基本是市场化了。我们常讲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市场上什么专业的人才走俏我们就设立什么专业,而在专业设立、选择时,各有办学条件的同行实际上都是一个一个的经济主体,实际都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竞争生源,竞争学科专业地位。如果本学科建设跟不上,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要在竞争中落伍。此外,即使在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的教育逐级管理体制下,竞争目前也是十分激烈的。这种竞争主要来源于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来源于大家对社会公品和公共资源的利用及占用。比如的一级学科评估、重点学科评估,都引起了同行之间、不同院校的同类专业之间的竞争。为什么要竞争,因为国家支持的力度是有限的,支持的资金是无偿的,谁要获得国家支持,要树立在同行之间的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就必须参与竞争,就得抓学科建设与创新。

总之,现代农林经济管理亟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调查和能力;能够发现和解决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独到的思维方式,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新的问题,能够运用动态的思维方式审视不断变化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促进现代农林经济发展,必须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和创新。它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转贴于上文库 www.ybask.com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ngjilunwen/8848.html

《创意产业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_农林学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