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论文

不同决策研究范式中情绪与决策的关系_投资决策论文

2022-01-29

论文大全】导语,我们大家眼前所欣赏的此篇文章共有36683文字,由马建明详细更正,上传到【范万文网www.fwan.cn】!范万文小百科: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不同决策研究范式中情绪与决策的关系_投资决策论文倘若你对这类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也可以上传分享给大家!

不同决策研究范式中情绪与决策的关系_投资决策论文 第一篇

人类的一切行为可以说都是决策的结果。决策的规律与科学性不仅关系到个体和家庭的幸福和谐,也影响着企业乃至国家的兴衰成败。从古至今,数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心理学家、认知神经科学家等对决策做了许多研究,并随着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决策心理学。由于决策上文库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所以它的研究范式还没有统一,主要的研究范式有标准化范式、描述性范式和进化论范式。近年来,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逐渐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美国著名决策研究专家r•hastie[1]在展望判断与决策未来的研究趋势时指出:情绪问题是决策领域未来需要解决的16个问题之一。当然,在决策的三种研究范式中,有关情绪在决策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一、标准化范式

1.标准化决策理论

标准化范式的理论基础是客观世界决定论、理性经纪人假设、贝叶斯公理。adam ith提出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包含三个命题:第一,个体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的利益;第二,经济人的行为是完全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三,在有法律保障的前提下,经济人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为会自然而然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公共利益。贝叶斯公理则提供了一个推断事物客观概率的良好测量工具。

标准化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者是无限理性的,能做出符合理性原则的决策。借助数理运算建立起一套决策行为的公理,认为个体决策遵循这套公理,并追求效用最大化。wWw.0519news.cOm该理论并不关心个体如何做出决策,而是从构建好的数学模型出发,规定决策者应该怎么做出决策。标准化范式的主要代表理论有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据经济人假设提出的最大期望效用理论以及savage[2]提出的主观期望效用理论。

2.情绪与标准化决策理论的关系

早期的决策理论始于“博弈”,博弈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人类许多的情感(如冒险、、恐惧等)。基于这种理论,bernouli指出人们的判断和估计不依赖于获益本身,而依赖于获益后的心理满足或愉悦程度。例如,对一个穷人来说,赢得100法郎所带来的满足和愉悦是巨大的,而对一个百万富翁来说,赢得100法郎带来的满足或愉悦程度就低得多。bernouli将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或愉悦称为效用,提出了效用理论:效用是收益的对数函数,决策者在决策中追求效用最大化。bentham[3]发展了bernouli的效用概念,认为效用是愉悦与痛苦之差。在这些奠定古典效用理论基础的简单概念里已包含了对情绪的关注。

20世纪中期,数学上的重大突破催发了现代效用理论的产生,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提出“最大期望效用理论”,该理论假设决策者按自己的偏好对选项排序,且偏好遵循少数几个规则,决策者按最大预期效用进行选择。这里“效用”不再是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而成为可测量的客观指标。7年后,savage[2]提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效用不以事物的客观概率而以主观概率来计算。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迅速成为标准化决策的主导方法。但无论是最大期望理论还是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在追求客观性和量化指标的过程中均抛弃了古典效用理论所包含的心理内容,尤其排除了情感因素,从而使得这些理论在增强了客观性的同时丧失了对许多现象的解释能力。且上述两种理论无法解释“偏转反转”现象。

标准化决策理论的研究者们把效用视为理性世界的客观实在,假定效用可以被测量、比较、运算,并且满足传递性、替代性、完全性等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标准化模型,忽略了作为行为者心理体验的效用的主观性、个体性、易变性、复杂性。所以情绪在标准化决策范式中是处于被排斥的地位的。但在古典效用理论的概念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情绪的萌芽。

二、描述性范式

1.描述性决策理论

转贴于上文库 描述性范式是决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式,它是在继承和批判标准化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描述性范式以simon在上文库1955年提出的“有限理性”理论为指导思想。“有限理性”理论认为:人是理性的,但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的感知、记忆、、处理信息等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做出像标准化范式所假设的经济人那种全智全能的理性行为。描述性范式使用实验和过程跟踪技术,研究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详细地描述了决策过程中的认知、思维及其他心理过程的作用。其中较著名的有kahneman和tversky[4]的前景理论,以及我国学者李纾提出的“齐当别”模型[5]。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最具代表性的决策理论。前景理论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包括编码和评价两个部分。在编码过程中,个体凭借“框架”、“参照点”等对信息进行编码、转化等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个体依据价值函数、权重函数赋予选项不同的效用值并做出决策。“齐当别”模型认为决策者的认知能力无法胜任最优化所需要的精确定量计算,该模型假定:左右人类风险决策行为的机制不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某种形式的期望值,而是某种形式上辨察选择对象之间是否存在“优势性”关系,并利用“弱优势”原则做出决策。人们必须在一个或几个维度上将差别较小的可能结果人为地“齐同”掉,而在差别较大的维度上选择出具有较大优势的选项。哪个维度上的差别被“齐同”掉,是由维度内的差异大小所决定的。

2.情绪与描述性决策理论的关系

kahneman和tversky在最大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前景理论”认为,效用受决策现状(参照点)和未来效益变化的影响,在小风险条件下,人们在获益领域表现出“风险规避”,在损失领域表现出“风险寻求”偏向。对决策过程中的反常现象做出解释的还有另外一些理论,称为“等级和依赖理论”。 [8]该理论假设决策权重随结果出现的概率、以及等级发生变化。而在这些理论中,已然出现了一些富有感彩的词语,如希望与恐惧、乐观与悲观等。但无论是前景理论还是等级和依赖理论,它们在将参照点和决策权重等概念引入决策时,虽然不得不提及某些情绪因素,遗憾的是它们并没有将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的一个参数加以考虑。

loomes等人认为预期情绪可以作为参照点改变效用函数,首先提出后悔理论,用以说明预期情绪在决策中的作用。该理论假设:如果决策者意识到自己选择的结果可能不如另外一种选择的结果时,就会产生后悔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愉悦情绪,而后,有很多研究证明了后悔理论。几年后,loomes、sugden又提出失望理论。该理论假设失望是当同时有几个结果,而自己的结果较差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与后悔理论一样,预期到的失望情绪通过改变效用函数影响决策,决策者在决策中会力避失望情绪的产生。后悔和失望理论均通过比较将预期情绪引入决策过程:后悔理论强调不同选择间的比较,失望理论强调同一选择内不同结果间的比较。这种基于选项间的比较而形成的参照点是十分重要的,它强调决策中各选项间价值的相互依赖和影响。但遗憾的是,这两种理论对所假定的预期情绪均缺乏直接的验证。转贴于上文库  1999年mellers[7]等人在情感判定理论和主观期望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基于情绪选择的模型,即主观预期愉悦理论。该理论的模型认为,决策者首先要对两个赌博的总体情绪进行评估。根据效用理论,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上文库会追求愉悦情绪的最大化。个体对决策结果的预期情绪受结果、比较和对结果出现的信心的影响。主观预期愉悦理论用预期情绪代替效用,并将多个参照点引入决策过程,增强了理论本身的预测功能和解释能力,向描述真实决策情形迈近了一大步。但是此理论自身也存在困难,关键在于人们对情绪的主观预期是否准确。mellers等人设计实验对人们的预期情绪和真实情绪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预期的和真实的情绪具有非常高的相关性,情感判定既可以描述预期情绪,也可以描述真实情绪。

无论是后悔理论、失望理论还是主观预期愉悦理论都是在最大期望效用(预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们均为预期效用模型的变式。这类模型有一个不言而喻、也很少受到质疑的理论定位,即都采用了基于结果和认知的理论视角。在情绪、认知与决策三者之间,情绪的作用即是通过认知评估这一中介来实现的。

三、进化论范式

1.进化论决策理论

进化论范式则采用了与前述两种范式完全不同的研究思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强调环境的作用,不再坚持占优性、一致性等传统理性观,转而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对环境的适应,提倡生态理性,不再把人类判断过程与逻辑和概率规则进行比较,而是考察它在现实环境中的效用。进化论范式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寻找人类决策的启发式,但这些启发式的内涵不再是人类非理性的表现,而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是生态理性的表现。

生态理性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强调了个体适应环境的重要性,认为认识的合理性不在于认识形式本身,而在于具体的认知结构是否与具体情境中的信息结构相吻合。该观点首先强调了“决策制定的机制就是充分利用环境中的信息结构以得出具有适应价值的有用结果”的过程;其次强调了个体适应环境过程中获得的识别环境信息结构的功能作用。[9]简单来说就是论述了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和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生态理性不仅具有自己的特定内涵,而且对行为结果的评价也使用新的标准——对应性标准。[10]所谓对应性标准是指对决策制定策略与外部世界相适应而不是与内在连贯性相比较的评价标准,即不把人类判断过程与逻辑和概率规则相比较,而是考察它在现实环境中的效用。

2.情绪与进化论决策理论的关系

风险决策研究的进化论范式——生态理性,强调风险决策行为对环境结构的拟合,强调反映环境结构信息功能系统的重要性,而情绪恰恰是环境塑造的结果,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其功能作用必然有助于人们快速做出决策,因此情绪理所当然成为进化论范式关注的焦点。庄锦英[8]在其博士论文“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中,从情绪与环境信息结构的关系来讨论情绪的生态理性,指出:①情绪是环境信息结构的天然携带者,是对环境结构的直接反映和内隐表达;②情绪整合环境结构信息,自动影响决策过程。并描述了在生态理性视角下影响决策的因素。从该情绪的生态理性模型中,我们可以得知:情绪可以通过直觉(启发式)的方式直接对决策起作用,也可以通过改变认知评估而对决策产生影响。此外,环境信息所激起的与决策任务无关的情绪也影响着决策过程及其结果。如有研究表明,当出现紧急情况时,负性情绪(如愤怒和恐惧)能够唤起大脑的警觉水平,人们对负性情绪具有某种特殊的敏感性,与正性和中性事件相比,负性似乎拥有一种加工上的优先权。

四、小 结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标准化决策范式和描述性范式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标准化决策是试图建立和转贴于上文库 寻找理性决策的模式,而描述性范式是在寻找和发现违反理性决策的现象。描述性决策理论是在标准化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进化论范式则使用全新的标准,肯定个体使用启发式的有效性,肯定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的主动性。大量的研究已表明情绪影响着决策,标准化范式中研究者几乎撇开情绪这一因上文库素来研究决策理论。而已有的研究大多数是从描述性范式来探讨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机制的。进化论范式的出现,使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情绪对风险决策的建设性作用及其适应性价值。本文只是试图概括在不同决策研究范式中情绪与决策的关系,对情绪与决策关系的研究并未完全具体呈现。而关于情绪对决策影响的研究也逐渐具体化,并扩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神经科学和社会心理学家们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意识到决策过程中不仅存在作为效用的预期情绪,还存在“即时”情绪,它们可以在没有认知评估参与的情况下产生,可以反过来影响认知评估,可以直接影响决策行为。神经经济学为洞察构成人类行为基础的神经过程提供了可能,他不仅从神经角度证实了经济学和心理学关于情绪与决策的一些发现,其研究结果更从内在机制上解释传统研究中尚未得以进一步解释的一些现象。我们相信神经经济学以及其他新兴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的应用,必将会促进这一学科的新发展。转贴于上文库

基于有限理性条件下的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决策行为研究_投资决策论文 第二篇

1.引言

在经济学中,理性被定义为:1)个人的偏好理性;2)按照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决策;3)充分考虑所有已知的信息,对未来做出无偏的预测。因此,上文库在不考虑非经济目标的情况下,如果经济主体的决策客观上损害了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达不到现实条件决定的最优水平,这种就是有限理性决策行为。

导致此情况发生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投资主体客观上不具备实现理性的条件,不具备处理和计算的能力;第二,投资者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决策后果产生的不确定性。第三,投资者不能掌握有关于备选方案的所有信息。事实上,完全理性的投资决策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是在有限理性条件下做出投资决策的。投资者的认知偏差、知识水平、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对都使得投资者无法达到现实条件决定的最优水平。

2.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有限理性决策行为的表现

投资决策行为是深受心理因素影响下的一种动态投资行为过程,即投资者出于趋利避害的动机,在受信息和当前事件的下,经过系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做出的具体决策与选择行为。中国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决策行为通常会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2.1 处置效应的产生

处置效应表现为投资者对投资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厌恶心理"。在行为上主要表现为在盈利面前趋向回避风险,急于卖出赢利的股票以锁定利润,轻易不愿卖出亏损股票实现损失的现象。WWw.0519news.COm处置效应主要是受到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会削弱投资者对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断,长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面因素的股票,使财富盈少亏多。

我国证券市场大量交易数据表明中国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比较明显,一份对中国投资者的问卷调查显示,投资者处理深度套牢股票的方式上,选择“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占41%,选择“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占32%。选择“忍痛割肉”的只占27%。

2.2 羊群行为的产生

羊群行为,是一种基于从众心理和思维惯性导致的学习和模仿行为。由于不同资本市场所在区域、文化、政策的差异导致不确定性进一步加深,信息搜寻的成本逐渐提高,投资者越来越依赖于他人所获知的信息,从而引发羊群行为的进一步深化,导致区域性甚至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

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明显的羊群行为。例如我国20xx年由于5月31日印花税上调,股市大跌,股民们由于后悔厌恶心理、损失厌恶心理、心理账户等各种心理因素作祟,一下子聚集进入具有看空期权的认沽权证市场。而实际上,这些认沽权证本身就是价外权证,而且正股价格距离行权价相差甚远,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下跌到行权价以下,可以说形同废纸,但仍被投资者们捧的火热。

2.3 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

过度反应是指某一重大事件引起股票价格产生剧烈变动,超过预期的理论水平,超涨或者超跌,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至其应有价位上的现象;反映不足是指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时,股价波动平平,而一些较大的波动却出现在没有什么消息的日子里。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投资者对事件影响不能进行合理正确的判断。从我国证券市场的成交量、换手率及交易频率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存在着过度反映与反应不足的现象。例如20xx年上半年我国的沪深股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疯狂牛市,沪深股市累计成交23.7万亿元,相当于上年全年交易量的2.6倍,创历史新高;20xx年新增a股账户数高达1407.77万,接近06年全年的5倍。20xx—20xx年的,很多人把房产证送到当地的典当行抵押贷款,以便筹集资金进入股市。

3.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有限理性决策行为的原因

导致有限理性决策行为的原因很多,不仅有投资者自身认知偏差的影响还有投资环境、有限的信息等因素。

3.1 认知偏差的产生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仍然存在缺陷,媒体披露的信息不能为投资大众所相信,个体投资者由于资金实力薄弱,投资规模较小,专业知识有限,文化程度不高,真实信息的获取难度高,导致投机盛行,投资收益情况普遍不佳。较之与国外个体投资者大多以获得分红和参与公司管理的长线投资为入市目的,我国的个体投资者有78.6%靠获取买入卖出的价差的短线投机为入市目的,投机之风在证券市场盛行,个体投资者很容易被贪欲迷失策略,产生认知偏差,只顾一窝蜂的交易投机性证券,而忽略很有价值

转贴于上文库 的投资型证券,患得患失的投机心理会随着证券市场的变化更加严重,导致一连串的有限理性的认知偏差。

3.2 个体投资者缺乏专业能力

中国的个体投资者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知识系统化程度低。大学及其以上的投资者仅占29.32%,只有2.6%的投资者是经上文库过系统的学习,其他的投资者都是通过一些非正规的教育,例如自学、股评专家的讲解、各种讲座、以及亲戚朋友的介绍等方式获得零散的投资知识。由于学历和自身经验的局限性,大多个体投资者不完全具备吸纳和加工整理投资知识的能力,对证券价值及其发展动向缺乏专业能力。此外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有报纸、电视、互联网、电台等媒体,这些媒体的披露信息中,由于相关利益主体的干扰和股评专家等的个人认知偏差,绝大多数的投资者会接受到相同的公众信息,真实信息获得难度较高。

3.3 高收入个体投资者比重小

中国证券市场的高收入个体投资者比重小,整体投资规模小,资金实力不强,个体投资者没有必要也没有精力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考证消息的准确性,他们往往凭借有限的经验做出判断。当这些个体投资者所拥有的证券被媒体大肆炒作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去考证消息的真假,又害怕不行动会遭受更大的损失或者错过更好的投资机会,他们的损失厌恶心理、后悔厌恶心理在此时被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激发到极致,开始对这些信息反应过度,在群体压力下被大众追随的噪声冲昏了头脑,理智被认知偏差所替代,开始盲目跟风。

3.4 投资环境的约束

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不仅取决于市场本身,更决定于的政策偏好,猜测意图成为证券市场博弈的重要部分。在我国证券市场上,一方面,市场始终保持着对政策的警惕性,当嗅觉到意欲“"市场时,往往就会出现恐慌性抛盘,导致股价暴跌;而当嗅觉到政策的“鼓励"性暗示时,市场又会形成疯狂的投机,导致股价暴涨。另一方面,市场又对存在着“政策依赖",特别是当证券市场出现低迷时,市场就会期待“托市"和,市场低迷持续时间越长,这种政策期待和依赖就越强烈。而一旦利好政策后,市场又演绎出一涨行情。政策过多的干预,导致证券市场的频繁波动,因而投资者宁愿猜测意图,而不愿花时间对行业或个股进行判断。

4.总结

在我国证券市场上,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信息的不完全性,认知偏差等因素,导致证券投资者决策行为的理性程度是有限的而决非完全的。这种有限理性的投资决策行为引发证券市场中“羊群行为”经常性地出现,该行为加大了证券价格的波动幅度,同时也使证券市场变得更加不稳定;证券交易者在决策时表现出“处置效应”,在股票市场整体处于“牛市”或“熊市”时,加剧了市场波动,使股票的价值不能够通过其市场价格得到真正的反映,容易产生股市泡洙,造成证券市场更加不稳定。

我国作为新型的资本市场,各项规范投资者行为的相关契约还不十分完善,导致违法违规者利用投资者行为偏差的缺陷,恶意操纵股市,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甚至危及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中国证券市场持续、健康的发展。因此,为了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整体效率,当前对我国证券投资者行为进行有效规范显得十分必要。转贴于上文库

基于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构建_投资决策论文 第三篇

最近几年我国经济高上文库速发展,随着数据仓库、olap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的出现,投资决策支持系统顺应而生。企业能否选择一个合理恰当的投资决策方案势必影响企业日后的经营成果。将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引入到投资活动中可以提高投资成功率。同时,由于模型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问题的能力,运用模型手段将投资活动中的复杂问题转化为具有逻辑性的结构化决策问题,并随之提出决策方案。因此,模型使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在辅助投资者决策方面的作用大大提高。

一、投资决策支持系统(idss)应用现状

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交互式系统,用来帮助会计问题决策者应用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采取适当的模型来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会计问题。会计决策分为经营活动决策、筹资决策和投资决策三个方面。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是会计决策支持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处理等信息技术对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内外部相关数据进行,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信息,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投资科学化、最优化。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支持的决策项目包括:企业扩建投资、新产品的开发投资、设备的更新投资、技术引进方案决策、投资资金分配决策。随着很多企业应用会计决策支持系统,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也不断趋于成熟,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普及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国内外的开发者与企业也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现行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尤其是国内这方面的应用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大部分的数据是以货币计量的,一些重要的非货币信息确被排除在外,而且数据存储重复。wWW.0519news.cOM信息不充分以及数据冗余影响了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来源及其有效性。第二,虽然现在很多管理信息系统中都有投资决策支持模块,但投资决策模块只有投资状况及投资成果的与评价功能,对企业投资活动还只是投资管理,没有投资决策功能。第三,投资决策支持系统主要解决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问题。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用常规数学方法难以描述或解决,而目前应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中原有的模型已经陈旧,无法适应新的决策。

企业管理人员急需一个模型驱动的企业投资决策支持系统,以弥补传统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投资方面的不足。

二、基于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概述

模型是指以某种形式对一个系统本质属性的描述,以揭示系统的功能、行为及其变化规律。模型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与客观世界相比模型更简单、更抽象。驱动是一种模型库、数据库各自的驱动方式,以模型库为核心,强调对于模型的访问和操纵。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通常不需要很大规模的数据库。基于模型驱动的企业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应当以下特征:第一,集成化。接入互联网的模型驱动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将企业整个投资活动所用所需对象作为信息采集点,纳入企业信息网中。很多数据是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直接采集,少数数据从其他外部系统获取,绝大部分的信息能够实时采集,投资决策数据集成化。这些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不再是信息孤岛。第二,智能化。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是由人、微型电子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数据及程序等有机结合的应用系统。它离不开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预测与决策的功能必须在人的参与下才能完成。模型驱动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人机交互作用的智能化系统。第三,模型化。投资决策活动涉及许多变量,各变量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而且不同的决策者具有不同决策风格,投资决策支持系统要为了适应复杂的变量关系,满足不同决策者的要求,针对具体问题建立模型,将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问题转化为结构化的问题。

按照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支持的决策项目,基于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分为基于模型驱动的企业扩建决策系统、基于模型驱动的新产品的开发决策系统、基于模型驱动的设备更新决策系统、基于模型驱动的技术引进方案决策系统、基于模型驱动的投资资金分配决策系统。针对每一种系统的不同模块可以建立不同的决策模型。因为基于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模型比较多,现就如何构建基于

转贴于上文库 模型驱动的企业设备更新决策系统进行探讨。

三、企业设备更新决策模型构建

基于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是针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具体特点设计并采用模型驱动方式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企业设备更新决策是确定何时选择何种设备更新方式的投资决策。针上文库对该系统的开发方法,本文采用模糊评价法。

其一,模糊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是由若干组的评价人员分别对若干个备选方案的相应因素进行评价,得到模糊评语矩阵和模糊综合评判矩阵,再得到模糊综合评判向量,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确定等级,得到模糊解的方法。在企业设备更新决策中,模糊评价法可分为5步:

(1)确定因素总集u。因素总集u包括与企业设备更新决策相关的因素,如企业设备更新目的、法律环境因素、金融市场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股东、债权人、金融机构、供应商、客户和机构以及企业设备更新能力。对于各因素的选取应考虑可靠性以及经济性;对各因素应尽可能给予明确的定义,能定量说明的最好给出具体数据。

(2)确定评价人员。评价人员一般来自企业内部各级人员,按各自的专业及经验分成决策层人员、财会人员、技术人员、设备使用人员4个评价小组。

(3)确定因素子集。根据评价小组的特点,将因素总集分成相应的4个因素子集,即u=(u1,u2,u3,u4)。评价人员只评价他们熟知的因素,这样做出的评语更加客观可靠。

(4)确定权值集。首先,确定因素子集ui(i=1,2,3,4)中每个因素的权值。根据各因素在子集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给出权值,则子集ui的权值集wi为:wi={wi1,wi2,wi3,…,wimi},其中mi表示子集ui中的因素个数且 wij=1;其次,根据第i(i=1,2,3,4)个评价小组中每个成员在评价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给予权值,则权值集pi为:pi={pi1,pi2,pi3,…,pili}其中li表示第i个评价小组中成员数且pij=1;最后,根据各评价小组在评价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相对重要程度分别确定权值,则权值集q为:q={q1,q2,q3,q4},其中qi=1。

(5)评价及评语的处理。因素评价一般采用5级打分的方式。满意为5分;介于满意一般为4分;一般为3分;介于一般不满意为2分;不满意为1分。每个评价人员根据各自的看法打分,最终评价是对问题认识的一种模糊但具有一定趋势的描述。

其二,企业设备更新决策模糊评级模型。企业设备更新决策方案包括四个具体方案:设备大修理方案、设备改装方案、设备原形更新方案、出现新设备时更新方案。因方法相同,现只针对设备大修理方案具体建立模型。首选定义模糊评语为eij(k)(m),其中i表示第i个评价小组,k表示第个i个评价小组中第k个评价人,j表示ui子集中第j个因素,m表示备选方案中第m(m=1,2,3,4)个方案。就设备大修理方案而言,将第i个评价小组第k个评价人的模糊评语汇集成评语矩阵:

ei(k)(1)=[eij(k)(1)]

评判向量:

s1=q·[s11,s21,s31,s41]t=[q1,q2,q3,q4]·s11s21s31s41

其三,决策方案结果。按照以上方法,分别求出第二种方案设备改装方案、第三种方案设备原形更新方案以及第四种方案出现新设备时更新的方案的模糊综合评判向量s2,s3,s4。最后根据最大隶属原则确定等级,就可以得到企业设备更新决策的模糊解。

四、结论

本文针对目前投资决策支持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接着尝试构建了基因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中的企业设备更新决策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基于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优越性。由于当今社会投资决策者面临的决策环境越来越复杂,构建与之相对的模型越来越艰巨,如何把遇到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结构化问题,如何将基于模型驱动的投资决策支持系统的作用发挥到位,在我国现今的企业环境中,我们仍需做许多基础工作。转贴于上文库

出版业的集团化趋势与应对策略_投资决策论文 第四篇

那么,如何对企业集团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呢?专家们认为,企业集团是以一个(或少数几个)具有法人地位的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或影响的法人企业为,通过资金或契约等不同形式的利益联系构成的经济组织。

据资料统计,目前,全球每年经济生产总值约70%来自4万家跨国企业集团,其中的500家大企业又占到40%~50%。欧美巨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如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麦可劳—希尔集团、德国的贝塔斯曼、法国的阿歇特集团等都已经成为实力雄厚的跨国出版集团而跻身全球500家大企业之列。

在西方,出版业的垄断和集团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新闻出版行业开始出现垄断现象,实力雄厚的报业巨头通过竞争、收买、兼并、扩张,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报业托拉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报团”现象,但此时新闻出版领域中的自由主义和媒体仍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出版业集团化进入第二阶段,新闻出版业垄断的势力范围急剧扩大,从过去的日报业迅速波及所有报刊、图书领域,涉及影视、广播、通讯等一切媒介。出版集团规模不断扩大,数目不断减少,跨行业、跨媒体、跨地区的趋势进一步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新闻出版业集团化的第三阶段,表现为一方面新闻出版业与其他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业相互渗透、兼并加剧,另一方面,许多出版集团开始实施跨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垄断集团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一般而言,国外的大型出版媒介集团都是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发展,经过大浪淘沙才在竞争中脱颖而出。Www.0519news.COm因此,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资金经雄厚、规模巨大、拥有高额市场占有率、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引领着世界出版媒介发展的潮流。

我国出版集团的组建是为了顺应世界经济竞争的趋势,同时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在符合我国特色的新闻出版体制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大致来讲,我国出版业集团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1]:

第一阶段: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跨地区出版组织的松散联合体。1986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推动企业集团建设拉开了序幕。1988年11月,花城出版社等11家出版机构联合成立了“地方文艺出版社联合发行集团”。1989年4月,华东六省一市成立“华东省级新华书店发行集团”。这一阶段的出版联合体严格来说不能称为出版集团,因为联合体成员之间既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也没有资本纽带关系,仅仅是为了出版物的市场销售而形成某种协议,主要是为了互通信息、协调关系、壮大声誉而所作的一种。但这一行动透露出的信息是,市场规律要求出版业实力壮大,呼唤出版组织与机构整合优化。

第二阶段: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由地方批准成立出版集团。1992年4月,新闻出版有关部门提出加强出版行业的联合,进行出版、印刷、发行企业集团的试点。此后一批省级试点出版集团诞生,例如山东出版集团总社、广州新华书店总社等。出版业的集团化建设被提上日程,全国部分省市进行了试点集团的运行。这一阶段,出版集团主要是依靠行政隶属关系组建,但同时也开始逐步探索企业集团运营机制的一些深层次问题。1996年3月,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局长会议上,国家体改委有关人士作了《推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报告,介绍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走势,报告涉及到出版业的结构调整和集团经营化的问题。代表们经过讨论,认为出版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组建出版集团。但要积极审慎,大力推行。1997年,和新闻出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综合考虑了全国各地出版市场的环境、出版单位的实力等情况,确定推广出版集团试点工作,并确定将组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等五家出版集团的思路。

第三阶段:由批准成立以资产为纽带的国家试点集团。1998年2月,新闻出发布了我国《新闻出版业2000年及20xx年发展规划》,规划明确指出:“要扶持有影响的党报实施兼并、重组,建立起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到20xx年,报业集团要有较大的发展,经营规模上亿元的报社要达到总数的10%。”1999年2月24日,我国第一个国家试点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挂牌成立。此后,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文汇新合报业集团等纷纷亮相。在出版集团中,有的是以出版业为主业的专业出版集团,如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有的则是编、印、发一条龙,以出版为主业,科工贸一体化的综合性出版集团,如辽宁出版集团、山东出版集团等。此外,部委与地方批准的一些出版集团也不断组建亮相,集团化建设一时成为我国出版界的热门现象。

上篇:我国出版业集团化的主要形式

新 业集团、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大众日报报业集团等。

出版(图书)集团以成立的先后顺序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出版社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 体制,并进行适当的集权与分权。五是如何迈出跨地区、跨媒体、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步伐。六是在积极进行试点出版集团建设的同时,如何大力推进内涵式集团的发展与壮大。这六大问题分别从产权制度、行政管理、企业制度、公司体制等方面入手,确实指出了目前我国出版集团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出版集团在组建与运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引起了出版管理部门的重视。20xx年,在全国新闻出版局局长会议的主题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加快试点集团的建设是当前出版业改革的重点,并提出了今后试点集团工作的部署:首先,控制数量,优化质量。试点集团既不搞一家垄断,也不搞遍地开花。其次,政策倾斜。要给予试点集团必要的绿灯放行。比如明确提出:“经批准,可允许某集团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组稿和编辑等方面的业务,但要坚持集团(或总社)的终审权;试点集团应逐步创造条件,使之具备较强的多种媒体综合经营的能力,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与电台、电视台合作开展业务。”再者,要在多渠道利用社会资金方面取得进展。试点集团的母公司目前只吸收宣传文化系统的国有资本参股,试点集团所属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电子出版单位可吸收国有资本参股,但本单位国有资本必须控股。社会法人资本可以进入到出版单位进行具体的项目合作,但出版单位必须严格履行三审程序,终审权不能转移。这一次会议,为出版集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走向的依据,进一步解放了束缚出版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0xx年10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广电部部长、副部长李文军在做客电视台“对话”栏目,纵论我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思路与趋势。他们都谈到了未来我国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将以集团化的建设为突破口,力争尽快理顺行政管理部门与出版组织的关系,加快出版集团的产权制度落实,促进出版集团内部的“化学变化”。管理部门将会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出版集团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以此带动我国出版业尽快驶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这预示着我国出版业集团化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

目前,按照党和的要求,新闻出版业正在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改革,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把集团做大做强。在有的领域,比如,在政企分开、产权规范、跨地区经营、渠道、市场整合、出版物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等方面,都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出版业集团化建设将会呈现如此趋势:出版集团的建设将会由主导转向市场主导;随着媒体之间相互的渗透,出版集团将进一步出现跨媒体的融合;逐步形成真正以资本为纽带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出版集团将普遍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出版市场垄断趋势将会加强,市场格局将由几大集团主导并分割;依靠自身力量内涵式发展的出版集团将爆发强劲的后力;出版格局将会在重新洗牌后渐趋明朗。

下篇:对出版集团化的反思

出版集团化的历程在西方已经进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尤其20世纪70年代以来,集团垄断的趋势前所未有地加强,同时产生的负面效应也已经引起人们的担忧。一些西方学者经过调查发现,在美国,几十家传播机构、出版集团,五十几个媒介人物,已经控制了美国社会的大部分新闻出版机构,从而形成了人们对新闻出版自由的严重威胁,这种趋势已经改变了传统新闻出版业的性质与规模。在其他新闻出版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似的情况也比比皆是。几家或者几十家的垄断新闻出版集团把持和控制了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大众信息流通渠道。

因此,有人尖锐地指出,出版集团化的直接后果是使的多样化逐渐减少。同时集团化的倾向更是强化了出版业的商业性,出版业的垄断和兼并的发生,追求的就是利润的最大化。报纸和刊物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都在吸引富裕者的眼球,根本不管社会大众的立场。出版物日益丧失其本来具有的文化功能和社会价值取向,所刊登和发表的仅仅是一些没有思想、空洞无物、平庸媚俗的材料而已,集团化会加速这种趋势。出版集团垄断的加剧,带来的后果就是妨碍了出版物发挥其的作用。

德国的一位学者说,对出版业中的集团化现象保持沉默或者美化它,都是毫无意义的,与此相适应,图书交易业集团化了。大公司在出版和书市两个方面都存在着垄断的危险。这样,中小公司就难以生存,文化和科学上的百家争鸣也受到威胁。[4]因此,为了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防止人们的思想和观点受极少数的人控制,一些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限制报业集团的发展规模。瑞典在这方面做得特别成功,20世纪60年代,该国专门通过法律,来扶持和帮助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小报渡过难关,从而保证了报业的多样性。[5]我国的出版组织面临同样的问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杨牧之先生强调认为,在出版社建立集团实行改革的过程中,大、中、小都是有用的。大有大的好处,可以与国际出版商抗衡,可以起导向作用,可以更好地跟国外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小有小的优越性,小的运作灵活,便于掉头,大船进不了港湾,小船就可以自由出入。但是我们当前特别要强调要造大船,强调要搞大型,因为我们缺少大型,我们缺少能与贝塔斯曼、时代华纳相抗衡的出版集团,所以我们要积极组织和建设。但是,不能因此就忽视中的和小的出版机构的建设。在国际经济界,70年代有一个说法,“小的就是好的”,70年代认为小的机动灵活,所以提倡小的。现在经济全球化,加上计算机网络化等等,又提出“大的就是好的”,出现了组建大公司、大集团的潮流。大的也好,小的也好,都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来,不能一搞大的就不要小的。[6]

因此,我们在发展出版集团,壮大我国出版实力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出版组织的多样性,对有生命力的中小出版社、专业性的学术出版社,一定也要在政策上实现倾斜,以保持出版物的多样性与层次性。深入领会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对于组建出版集团的指示,控制数量、优化质量,既不搞一家垄断,也不搞遍地开花,吸收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化的经验教训,促进我国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出版集团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出版参考,20xx(5)

2 罗长海.企业文化学.:中国大学出版社,1999

3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中国出版集团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出版参考,20xx(增刊)

4 [德]埃尔哈德·海诺德著.何云峰,王晓峰译.书和书籍出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

5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管理.:新华出版社,1999

6 杨牧之.当前中国出版业改革的探索与思考.中国新闻出版报,20xx-06-07

酝酿中的中国出版经纪业_投资决策论文 第五篇

书商眼中的出版经纪人

采访对象:陈德中(出版策划人,自由撰稿者)

问:听说你一直在从事出版策划方面的工作,并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最近由你参予策划并翻译的《希腊神话故事》,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能谈谈你现在正在做的工作吗?

答:我现在正在和出版社合作策划一套书的选题,我的工作其实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书商,比较辛苦,当然在时间上相对也比较自由了。

问:作为书商,你对业内的圈子是比较熟悉的了。你对出版经纪人一定有所了解,你现在是否可以称作出版经纪人?

答:我对出版经纪人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西方出版界这是很常见的一种职业,图书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活动必然遵循市场规律,因此图书出版市场中经纪活动的存在也是必然的。在我来讲出版经纪人也可理解为版权所有者的代理人,他必须能够持续参与出版经纪活动并推动出版事业的发展,并以此为谋生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还不是一个出版经纪人,我应该更像一个书商。

问:最近我在一些报刊上看到报道说 环境的发展和入世对图书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多出版经纪人涌现的时候,自然会有相关资格认证,这是市场发展的需要。

出版经纪人眼中的出版经纪人

采访对象:王炜(雨淋霖文化信息咨询中心总经理,出版经纪人)

问:您原来在风入松书店工作,把风入松搞得红红火火的,后来怎么想到要做出版经纪人?

答:我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搞图书销售工作,对市场对作者都很熟悉。wWw.0519news.coM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作者都觉得出书困难,很多优秀的稿件都没人发现。而出版社常常又为寻找好的稿源和作者而犯愁,我想如果能有人专门在其中牵线搭桥,那就会帮助双方解决很多问题。对作者来说,他不熟悉市场,也没必要去熟悉市场,如果有出版经纪人来帮助他们并为他们的创作充当参谋,则会大大节省作者的时间和精力,更好投身于创作,并且也能获取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比如说一些学者,作学问是他们的专长,但是由于知识分子固有的面子问题,所谓“君子不言利”,他们不太懂得怎样给自己争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果我们做他们的出版经纪人,就能为他们争取到更大的利益,当然同时也给自己创造了应得的价值。

问:这个报酬是怎么收取呢?

答:出版经纪人的报酬来自作者的稿酬,国外通常是作者稿酬的10%-20%,不过我们现在没有那么多,一般就在10%左右,关键在于和作者的协议。总之有一个原则,就是出版经纪人在作者和出版者间,因为我们通常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所以只能帮一头,仅从一方获取报酬。

问:要不是你上面的解释,我一直还以为经纪人是从两头收取报酬的中间人呢,因为你们在帮作者的同时,也给出版社带来了更大的利润。那你们现在的出版经纪业务都包括了什么?

答:当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为个人和机构出书作代理,主要是社科类,大文化类,大众学术类书籍,如大学文库的出版代理;另一方面也从事一些版权代理,我们现在就正在从英国安德鲁出版社引进一套教材的中文版权。后者也是我国当前出版经纪业务的主要形式,即版权代理。

问:现在除了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从事的版权代理外,有没有其他民营版权代理公司呢?

答:有很多,在就有好几家做得比较好的公司,比如中国作家协会版权代理中心、牛津、剑桥出版社在中国设立版权代理办事处、与中信出版社也成功策划包装了畅销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中文版的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教材教辅,经济类,医学类图书的版权代理科文剑桥图书有限公司等。

问:您刚才说版权代理只是出版经纪公司的业务之一,其他形式的业务开展得怎样呢?

答:据我了解,现在也有作家有专门的经纪人,比如周国平的书,就由专门的经纪人来打理。还有汗青文化传播公司也在为一些有前途的新作家作经纪机构。

问:您能谈一下这些大大小小的正在发展中的出版经纪公司的经营情况吗?

答:从总体上来讲,不是很好。状况比较好的公司通常也是靠畅销书的版权代理来维系的。我们现在也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分工上,越来越细,从不同学科到不同领域都有了划分。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从原来参差不齐,素质偏低的情况,到越来越多人具有至少大学本科学历,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硕士,博士,海外留学归国人员。

问:您觉得成为出版经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答:首先要有热情,他应该热爱出版这个行业。但关键在于idea,也就是说要有思想,离不开脑子。他必须要有好的创意,较强的策划能力,还要熟悉市场,懂经济管理,以上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问:看来,们这一行条件还挺高。您是怎么看您自己这一职业的?

答:干这一行肯定很辛苦,并且现在利润也很低,如果光是靠当经纪人的话,自己都难养活自己。在出版经纪业比较发达和成熟的欧美国家,一个出版经纪人往往同时代理很多位作家的作品。比如说如果某经纪人手下有10位大作家,他们每年的稿费收入总计达到30万元,那些经纪人一年的收入也就达到了30万元,对一些畅销书作家来说,这个收入还要高得多。但现在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常常一年也就有一两个作家的作品可以代理,因为出版经纪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同时我国作家的稿酬也相对偏低,作为他们的出版经纪人,一年也就一两万的收入。即便是畅销书,也因为盗版等问题,而使作者实际所得大打折扣,到经纪人手中所得也就减少了。不过,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很多问题和压力(expand),但是我很喜欢自己现在的工作,因为它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情,这是一项开创性的事业,我喜欢具有挑战性,创新性的工作,从事这一事业给了我很大的精神上的满足。至于以后怎样发展,则需要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和多方支持,比如图书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出版经纪活动也需要政策上的认可,在经纪活动中应给予监督和引导,诸如此类的工作,当然也需要我们自己的进一步摸索和努力。

结语:

跑了一圈,颇有感触,看来在的有关管理部门尚未把出版经纪人的事项提到议事日程,对他们的管理培训考核,仍是空白。我们相关的管理部门在认识发现新事物方面尚需努力。对它的发展我们应该作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在我国现阶段,虽然出版经纪人还未成熟,但是他们在保护作者权益、推动和促进作者创作,繁荣图书市场等方面已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它暂时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否认其作用,因为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人们的认识发展也需要一个过程。在西方出版界,当经纪人最初出现的时候,也曾被出版社所排斥,认为他们有可能会损害他们自身的利益,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出版经纪人已日趋成为出版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作者争取到了更大的权益,也成为了出版社好帮手。入世后,给中国出版业带来的一大挑战是市场国际化的问题,这对于中国出版业而言,不仅仅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过程,更是自身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面临越来越国际化的市场,将促使中国出版业从经营理念到实践方面都要进行一次较大的变革,我国的出版经纪业应抓住这个机遇来发展自己,使之趋于完善成熟。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qitalunwen/13677.html

《不同决策研究范式中情绪与决策的关系_投资决策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