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计划 > 策划方案

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_其他相关论文五篇

2022-01-18

策划方案】导语,我们所阅览的本篇文章共有27877文字,由郑超花经心厘正,上传到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意向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ì xiàng,一指志向;二指心之所向,意图。出自南朝 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郗司空家有伧奴,知及文章……刘问何如方回。王曰:‘此正小人有意向耳,何得便比方回 。’”意向是某者对待或处理某事物的活动,其表现为此者的欲望、愿望、希望和/或谋虑等行为反应倾向。某者的欲望、愿望、希望和/或谋虑等可被分为肯定和否定或正向和负向。肯定或正向意向指对某事物的接近、取得、保护、接受、拥护、吸收、助长、产生和/或造成等;否定或负向的意向指对某事物的避开、丢弃、反对、破坏、抵抗、限止和/或消灭等。意向是个体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一定的反应,因而是一种行为倾向,或叫做意图、意动。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感或者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_其他相关论文五篇如若你对这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请告诉我们!

第一篇 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_其他相关论文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  主客体相互作用  认识结构

1.引言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是ajzen于1991年正式提出的社会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不能只由态度来解释和预测,而是取决于其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前因变量又包括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此理论不仅涉及到行为意向这个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同时还加入了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对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力。该理论模型在国内外已被广泛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大多数研究结果的支持,但同时也受到了不少研究结果的挑战,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作为认识形成的基础的认识结构(即心理结构)和探索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而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等其实也是一种认识结构,就是皮亚杰理论中的“图式”,所以我们可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主要变量。wwW.0519news.cOm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态度、行为规范等变量对行为发生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而人们不断做出或改变各种行为决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认识论也称“相互作用论”,因为它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质和量的变化,能够很好的解释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心理所发生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简述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内涵,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希望能够加深我们对一些计划行为理论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理解。

2.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tpb)是目前较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theoryofreasonedaciton,tra)延伸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行为发生与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人们的行为意向,即是否有意图或打算采取行动,而行为意向则由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个体对行为的态度(attitudetowardehavior)和主观规范(subjectivenorms)。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于表现特定行为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如吸烟者是否对戒烟持有积极态度。而主观规范则是指个体对促使其采纳某行为的社会压力的主观感受,主要来自他人对行为者的期望。

tra在应用过程中被广泛接受和采用,但对不完全由个人意志所能控制的行为往往无法予以合理的解释。因此,为扩大理论的适用范围,ajzen在理l生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觉行为控制变量,提出计划行为理论圈。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这样,tpb的3个主要变量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其理论结构模型如图l

另外,ajzen指出,实际控制在行为意向与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当实际控制较强时意图对行为的预测作用更强。而知觉行为控制较为准确时则可用来代替真实控制,从而直接影响行为(见图中虚线)。

3.皮亚杰发生认识论视角下的tpb

3.1对tpb结构模型的探讨

在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中,不少学者认为,认识论不应当以人类知识的整体作为对象,而是具体研究各个领域中的认识论问题闭,而当今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及其发展的紧密联系,归根到底也是试图通过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思维和现实的符合这一基本认识论问题。计划行为理论也正被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为领域,可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来探讨tpb结构模型的内部机制。在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在一组彼此关联的行为、行为意向、态度、信念和情绪系统中,一个直接针对行为的影响可能会触发涟漪效应,进而波及到稍后人们对行为对象的思维和情感,使其发生改变。而皮亚杰的认识论也称“相互作用论”,对于tpb中的各个变量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可以用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关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解释和探讨。人们不断做出各种行为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心理不断发展,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tpb的适用行为也都是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的提升自我而做出的行为,在行为过程中,个体不断积累经验,其认识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心理不断发展与成熟。

在计划行为理论中,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在预测行为意向中的重要性在不同行为领域和情境中的程度不同,ajzen认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而刘泽文等人认为,中国人的态度对意向的解释力低于主观规范对意向的解释力。在此,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涉及到主体本身的状态,与其头脑中的图式(已有认识结构)有关,而在计划行为理论中主观规范反映的是社会压力,即主体对当时所处环境的一种反应,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作为客体都会影响到主体。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tpb中的三个变量都十分重要,而至于对主体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则决定于主体已有的“结构”。对于不同的行为领域,在不同的行为情境下,主体的认识结构不一样,因此三个变量对特定行为意向的影响也就不一样。由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所以行为意向并不是由三个变量简单决定的,在解释和预测主体的行为时,不仅要考虑主体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等主观状态,还要考虑到主客体相互作用时主体对特定行为情境的主观能动性。

3.2对tpb变量发展问题的探讨

目前tpb变量主要有两方面的新发展,一是增加理论充分性的可能变量,二是扩展原有变量的内涵。从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不管从哪方面发展tpb变量,都应充分考虑到行为情境。  在增加理论充分性的可能变量方面,许多研究者在应用tpb时考虑,如果在原有的tpb模型中加入一些变量,如人格,行为经验等等,能否进一步地提升tpb对研究行为的解释和预测能力,其中增加频率最高的是行为经验。20xx年ajzen对过去行为对后继行为的余效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他得出结论:余效影响确实存在,但不能够由此得出习惯化行为的结论。有证据显示,当行为意向与具体行为和谐一致的时候,余效影响是微弱的。而且,当行为意向非常强大,个人预想现实可靠,且已制定了执行行为意向的具体方案的时候,余效影响将会消失。余效影响其实是“图式”的影响,人们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认识结构会影响后继行为,但人们的“图式”也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同化是客体对主体的适应,而客体同时丧失自己的特征。相反,顺应是主体过去已经形成的反应对客体的适应,并且向新的反应方式过渡。”因此,当行为意向特别强大,尤其是执行行为的具体方案都已经制定好的时候,执行行为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这就跟头脑中原有的认识结构产生明显的冲突,这时主体更倾向于使行为意向转化为行动,采用顺应形式调整原有图式去适应客体。20xx年colins。susane.和careykateb.对大学生大量不问断酗酒(heavyepisodicdrinking,hed)行为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不包括过去hed行为的结果模型更适合用来解释和预测hed行为。所以,人们态度与行为的改变不是由行为经验或其它变量简单决定的,而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发生的。

在扩展tpb原有变量的内涵方面,一些研究者试图检验扩展内涵是否同样可以提升该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bagozzi等人曾提出,tpb的态度这一变量应该进一步区分评价性成分和情感性成分、rivis等人也建议应该将主观规范这一变量分为示范性规范和指令性规范。不管扩展三个主要变量中的哪一个,在进一步细分和扩展时都可以主客体相互作用效应作为指导,充分考虑到特定的行为情境。

3.3对运用tpb干预行为的探讨

tpb理论不仅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行为,还能用来干预行为。因为它能够提供形成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翩的信念,而这些信念是行为认知和情绪的基础,通过影响和干预这些信念,可以达到改善甚至改变行为的目的。这些信念的改变就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图式的改变,人的认识结构实际上也在经常转变和变化着,否则,就没有智慧的发展认识的发展。良好行为的形成要靠智慧的发展,因此需要认识结构不断得以发展,要干预行为就要重视认识结构的变化。然而比较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很少有研究者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干预行为,绝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解释和预测行为上,很大程度地降低了计划行为理论的实用价值。在国外的研究中,运用tpb干预行为时,研究者们大都只停留在对主体三个变量的改变上,而忽视了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皮亚杰的理论认为,观念的更新、态度的改变、认识结构的发展,不是在主体内部发生的,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没有实践活动和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不了新观念。因此,要真正改变人的态度,最终达到干预行为的效果,关键是要为人们提供适当的实践条件,对他们施予改变的压力,考虑到行为情境对他们可能的影响,这样才能推动成功干预的实现。

ajzen也提出了基于tpb行为干预的一般模式。但tpb对行为干预只能提供大体的指导,并不能说明什么样的干预是最有效的。所以,研究者在运用tpb对行为进行干预时,只能根据特定的行为作具体,从而做出有效干预。

第二篇 浅论主题策划_其他相关论文

报纸,特别是党报,作为主流媒体,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反映和引导,通过传播,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就是通过舆情传播,最直接最朴实地指导广大群众的工作与生活。而要提升党报的影响力、渗透力、冲击力,就必须重视并主打主题策划,并通过主题策划,不断提高党报引导水平。

主题策划,就是媒体依据某个时期、某个阶段、某项工作中心等群众关注的焦点,从中选出党和群众最为关注的、最能引导走势的选题策划。近年,本报由于狠抓主题策划,其影响力日渐提高。其中,20xx年本报组织的魏青刚主题策划就获得《河南报刊》的高度赞誉,魏青刚不仅获得了20xx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今年还被选为党的代表。那么,如何通过主题策划,不断提高引导水平呢?

要提高党报引导水平,就必须立足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主题策划。信阳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老区、边区、山区,人口780万,其中80%是农业人口。而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00多万人,其中农民工外出收入达123亿元,占全市gdp的25%。无疑,能否把农民工问题“炒热”,进而使其成为促进信阳经济腾飞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报社党委关注的莺点。

围绕热点选定主题去年初,l3家主流媒体来信阳采访农民工问题,为此,报社党委高度重视,在结合信阳实际的基础上,及时制订了《关于借助媒体来信,加大农民工官传报道的活动方案》,组织报社骨干记者,赶赴八县,以劳务经济发展为,以农民l问题为“点”,从1月7日到1月17日,先后刊发了《信阳劳务经济再次引起媒体荚注》、《农民工是建没新农村的主力军》、《关注农民工研究农民t》等系列报道16篇,并同时配发了由省市社科联联合调研绀撰写的《信阳市劳务经济品牌及其提升研究》和《中国农民工问题》概要由于主题鲜明,时机得当,从而为全面推进信阳劳务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围绕焦点选定主题去年3月,全国期间,我市有五位全国人大代表,而人大代表议案,大都围绕“农民工及劳务经济”。www.0519news.Com为此,报社不失时机,果断出击,

制订了《关于在全国期间突出抓劳务经济及农民工问题的宣传报道方案》并由总编辑带队亲赴。由于主题明确、措施得力,报道组先后刊发了《市委书记的农民工情怀》、《“农民工孩子学习好了,全社会都放心”》、《让农民工子女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等反映农民ll:问题的报道达14篇(幅)。报道刊发后,立即引起有关部门重视。目前,我市部分学校已获准建校,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

围绕长线选主题。即围绕信阳市农业大“实际,伞向反映我市劳务经济和农民上发展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利用平面媒体优势,以聚焦劳务经济和农民工为主题,报社专门制订了《关于开展科学发展看信阳——聚焦新农村主题系列报道活动方案》,并组成专题采访报道组,具体负责关注劳务经济及新农村建设情况。从4月初至今,报道先后刊发了《仁和乡:修路兴林百事兴》、《马岗乡:“四大经济”合唱富民曲》、《龙潭村:一片茶叶定乾坤》等50余篇。这些报道从小事人手,由点及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信阳市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

要提高党报引导水平,就必须围绕中心工作确定主题策划。经济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如何通过引导推进当地经济发展,是各级党报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本报运用主题策划,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把握趋向性引导原则,从社会生活与政策举措的趋向之中寻找新闻主题,通过剖析新闻,预测未来发展趋势,为党和当参谋,进而指导工作与生活。去年,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但如何正确引导却是各级党委关注的问题。为此,本报专门成立“建设新农村调研组”,深入八县两区实地调查。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报在头版头题以“新农村建设坎在哪”为主题,先后刊发了“信阳应对建设新农村系列报道”之《非农化突出聚变》、《基础建设重环境》、《组织化合力整合》等两组8篇报道,深入剖析、诠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20字方针。该报道刊出后,许多在县(区)工作的领导评价:报社做了件大好事,让我们知道了新农村的内涵。

从新闻事件探索共鸣性原则中寻找主题。共鸣性原则,就是把新闻事件与大众的情感结合起来,通过主题报道激发大众积极向上的精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如何正确引导,并通过主题典型报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助力器。去年夏,本报根据我市各县(区)发展实际,为推动经济平衡发展,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新县。新县,地处深山,与鄂、皖交界。过去,其经济指标均排在最后,而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山区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城市。为此。本报派记者深入新县,以“新县现象探秘”为主题,在一版先后刊发了《生态:红土地的绿色品牌》、《城建:深山沟崛起的靓丽红城》、《涉外经济: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及《旅游: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等8篇主题深度报道。该报道推出后,立即在全省引起“新县现象探秘”热,许多县区派调查组赴新县取经。

把握主动性原则,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寻找主题。去年10月,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纪念日,本报紧紧抓住我市是革命老区这一实际,及时制订并开展了《走红色道路看和谐信阳——纪念红军长征胜利xx周年大型系列报道的活动方案》,并从日报、晚报抽调骨干记者,分赴新县、光山、商城、固始、罗山等8个县区,走访近60个红军遗址。从8月中旬至11月,本报及其子报《信阳晚报》,分别在一版和重要版面刊发了《红旗飘飘红映灌河》、《片片红土处处忠魂》、《忠孝两全万世敬仰》等50篇(幅)文章,集中反映了革命英雄主义史实,讴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

要提高党报引导水平,就必须囤绕典型确定主题策划。典型报道,是党委机关报的一项优势。然而,如何通过主题典型报道来引导、影响,是党委机关报必须关注的问题。

在办报实践中,从新闻价值取舍中寻找主题典型,并借主题典型引导。20xx年,我市农民工魏青刚在青岛三次跳海救人的事迹被当地媒体披露后,立即引起本报重视,党委一致认为,该典型不仅是信阳的也是中国的。为此,本报及时派记者远赴青岛,深入实地采写了《搏击滔天巨浪舍身施救信阳青年壮举感动青岛(引题)农民工魏青刚三次跳海救人(主题)》长篇通讯。在魏青刚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本报又派记者分赴青岛、固始、等地,先后推出了以宣传魏青剐为主题的《魏青剐感动中国信阳为您骄傲》、《英雄壮举源自内心品质》等13篇系列报道。为了增强主题报道厚度,本报还在一版刊发了《英雄体现特殊品质》、《品质需要特殊作为》及《作为展示特殊价值》3篇评论员文章。该组报道,由于从不同角度、侧面挖掘人物内心世界,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荣辱观活动的开展。

在已经发生的新闻事件中寻找典型主题报道。在全国开展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如何用典型教育干部、党员践行党的宗旨,是媒体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初,平桥区肖店村民给省委书记写信,要求帮助建桥,徐书记亲自回信并批示有关部门解决。事发后,报社紧紧围绕这一典型事件,在跟踪报道事态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党报集中宣传的优势,先后在一版刊发了《春潮涌动淮河岸》、《关心群众疾苦是党和的重要职责》、《书记心连着民心桥》等一组3篇通讯,并以“今日社评”形式刊发了《致富桥、连心桥》的主题评论员文章。报道发出后,在信阳市引起强烈反响,该系列报道还被中国地市报协会评为地市报新闻~等奖。

主题策划是增强党委机关报影响力、渗透力、冲击力的助推器,只有掌握并熟练驾驭主题策划宣传,并把系列报道做深、做厚、做强,才可以不断提高党报引导水平。

第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工作计划的安排,结合班级学生及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本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实际语文能力为重点,力求挖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在能力,在不增加学习负担的前提下,进一步争取语文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复习时间:

xx月xx日至xx月1xx日。

三、复习形式:

分类复习。

四、复习内容:

1、掌握本册要求写的生字及相关词语,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会照样子写句子,能运用规范的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掌握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法,能正确分析段落,初步掌握分段知识,能简单概括段意。

4、掌握要求背诵的课文,并进行与课文相关的积累的巩固。

5、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在阅读复习中相机进行实践。

6、进一步了解本学年段的习作要求,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并根据不足进行指导。

五、具体安排:

(一)基础知识复习。

1、时间:6课时。

2、形式:专题复习和训练评讲相结合。

3、内容:本册书的生字词的音形义,形声字,同义词,反义词,修改病句,照样子写句子等。

4、措施:

(1)编写训练题一份,进行堂上练习。包含以上内容。

(2)根据学生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进行单项专题复习,重点是掌握生字词和修改病句,实词的词性。

(3)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阅读复习。

1、时间7课时。

2、形式:以学生练习为主,老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评讲。

3、内容:要求背诵的课文,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及配套的阅读训练。

4、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4)辅差工作不放松。

(5)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语交际实践。

(6)加强检查的落实,必要时动用小组长和班干协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过关。

(三)作文复习。

1、时间:1课时。

2、形式:习作欣赏、修改和临场指导。

3、内容:进一步提高审题、选材能力,本学期自己的习作修改,进一步提高。

4、措施:

(1)对于中下生加强写得出的个别指导。

(2)书写习惯的纠正。

第四篇 浅论计划生育与养老保障相结合路径探讨_人口问题论文

论文关健词:计划生育 养老保障 政策调整

论文摘要:计划生育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但在贯彻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空粱”家庭的养老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我国养老保阵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把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阵制度与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有效结合,适度调整现行的生育政策,是新时期解决新问题的新思路。

  一、现阶段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中遇到的新问题

  1.人口老龄化。

  国际上一般把65岁及以上老人超过总人口7%的社会叫做老龄化社会。我国于2000年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据专家预测,我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将在20xx年之后达到12%左右。但如果今后的新生人口仍如近几年那样迅速降低,那么,老龄化水平的增速就会相应加快.我国将会步入急速老龄化的路途。这种老龄化,将在14岁以下人口的缩减和65岁以上人口寿命的延长中进行。目前全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1,40岁。虽然我国劳动力人口的负担相对较低,但伴随他们的逐年老化,新生劳动力人口的负担压力会迅速加大。国内外近期人口预测发现,在20xx年之后,我国的老龄化速度将呈加速度状,至2050年,在每100个人口中,就有30个左右60岁以上的老人,将比那一时期世界平均老龄化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WWW.0519news.coM

2.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指每百名出生女婴对应的出生男婴数.国际上公认的正常范围是103-107。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这一数值为119.92,即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地出生了近120名男婴,大大偏离了正常范围。这一数据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相比,上升了8.5个百分点,比正常值平均数高出近14个百分点。

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将导致未来男性择偶拥挤,传统性道德将受到严重挑战。由于女性数量相对较少,将产生女性物化和商品化现象,拐卖妇女和女童现象将加剧,妇女和女童的权益将受到更为严重的侵犯。还将导致畸形婚姻家庭的出现,对社会伦理道德造成冲击。

  3.低龄“空粱”家庭的危机。

  “空巢”家庭通常指子女离家后仅由父母组成的家庭。以往人们提到“空巢”,多与老年人和养老间题联在一起,因为在生育率较高的年代,子女陆续出生、长大成人,然后再陆续离开父母家庭.家庭的成长和收缩阶段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空巢”时父母大多已迈入老年阶段。然而,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逐渐迈入社会,使这一社会现象出现了变化,低龄“空巢”家庭开始呈现日趋增多之势。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已20多年,他们中许多人五十岁左右就进入“空巢”家庭。随着人均期望寿命的提高,他们可能将在“空巢”家庭中生活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对于多子女家庭,“空巢”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父母有足够的时间来体验孩子离家所带来的变化,而对于独生子女家庭,“空巢”则是家庭结构的一种骤然突变,父母很难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调节能力。再加上低龄“空巢”家庭正值人生的“多事之秋”,女性生理上的更年期、男性心理上的“中年危机”以及下岗、失业等变故,对他们的生活会产生多重不利影响。

现在我国城市中的“空巢家庭”至少超过30%,预计到20xx年将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年人家庭都成了“空巢”。据统计.到2000年.我国老龄人口已达1.3亿.并且每年还在以3%的速度增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更是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因此,有效干预“空巢家庭”出现的经济的、心理的、健康的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提高“空巢”家庭的生活质量,使那些“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已经成为一个极待解决的社会间题。

  二、对产生这一系列社会问砚的原因

  在新时期产生这一系列新现象和新问题有其深刻的原因和背景,是经济的、政策的、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等各种  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西方人口学家在生育率和死亡率对老龄化进程的影响研究中,得出了明确的结论: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而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是双向和分段的,死亡率初期的下降会导致人口年轻化,而后期下降则会促进老龄化。这一结论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是成立的。我国学者杜鹅对新中国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1973年出版的研究综述再次指出,生育率下降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最大原因,并且进一步指出,生育率下降的程度可以加速或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例如,法国虽是老年人口最早达到7%的国家,但由这个比例翻一番达到14%的比例却花费了115年的时间。而战后开始老龄化的日本,老年人口这一比例的倍增仅仅经历了24年的时间.成为目前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主要源于两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前者是平缓的、渐进的,而后者则是急剧的、迅速的。

中国人口迅速老龄化主要原因也是生育率迅速下降的结果,而这一种关系很自然让我们引伸出我国计划生育与人口老龄化之间关系的话题。中国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因素在人口转变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生育率转变是有社会经济发展基础的,这一点可以从全国一致的计划生育政策而各地不一样的生育水平上得到验证。但是,毫无疑问计划生育政策大大地加快了我国生育率水平的转变速度,而加快生育率转变也就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总之,计划生育不是我国人口老化的根本原因,因为即使没有计划生育的实施,中国人口也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老龄化,就正如其他许多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发达国家已经先后步人老龄化一样。但计划生育是中国人口加速老化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中国强有力的计划生育的开展,使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而生育水平急剧持续的下降,必然使中国人口老龄化迅速展开。

  关于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国内外专家学者说法不一。笔者以为,  主要是由于人们对多生和生男孩偏好的  意愿,在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下,男多女  少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农耕社会里,人们逐步形成了“重男轻女”、“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靠男性后代“传宗接代”、“祭祖送终”的传统生育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影响深远,至今在很多地方还根深蒂固,是人们倾向于多生且偏好生育男孩的社会文化根源。同时在许多农村地区,由于生产力落后,生产和生活主要还是靠体力劳动,很多重体力劳动需要男性承担,人们把发家致富的希望都寄托于男性,是生育偏好男性的经济原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女性在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劳动分配、生活参与程度等方面与男性仍有一定差距,这是促使人们的生育意愿倾向男孩的社会原因。上述几个原因已存在上千年,为什么以前没有引发出生人口性别比明显失衡,直到近20多年这一问题才出现?这是因为以往人们可以通过多生孩子的方式来满足生育男孩的意愿,而计划生育政策的严格执行,使得人们不能从生育数量上来选择,就只有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b超、染色体等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引产等方式来实现生育男孩的意愿。性别比失衡的现象也就必然出现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性别比失衡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重男轻女生育文化的影响,而计划生育政策是促发这一社会现象的直接原因。    “空巢”家庭的形成原因是和人口的老龄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到30%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了20世纪80年代,与子女同住的仅略高于10%。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20世纪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11%,瑞典独居老人达到40%。这些国家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建立时间长,并发挥了很大作用。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 196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43.37%, 20xx年下降到12.86%,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从1963年的33.33%,下降到20xx年俄 6.45%纵随着独生子女逐渐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也进人中老年。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比率上升,“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另外,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日益快捷,劳动力流动和迁移明显加速,为了事业的发展或为了取得更好的社会经济待遇,年轻人工作变动日益频繁,促使大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子女不能和老人同住,难以实现老人在家由子女照顾、养老的宿愿。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条件的改善,也为子女和老年人分开居住创造了物质条件。养老观念和生活理念的变化等方面的因素也影响着现代家庭结构模式的转变。据专家,大规模的“空巢”家庭在21世纪将会成为我国家庭的主要模式。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在传统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这是人口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新时期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几点建议

针对前述所提出的人口现状和人口问题,就新时期我国继续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1.对现行生育政策进行必要的、适度的调整,逐步实行二孩生育政策。

建议从20xx年开始,凡是父母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就允许家庭在有一定时间间隔条件下生育第2个孩子,并且在全国不分城乡、不分地区、不分年龄地普遍实行;第二步,从20xx-20xx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每个家庭允许生育2个孩子的政策。这种微调的新政策可以极大地减少政策导致的独生子女生育给家庭发展和代际延续带来的风险与脆弱性,有助于缩小我国现存不合理的城乡二元生育政策差距,有助于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础上,总和生育率依然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的1.7左右,以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逐步改善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局面。

2建立城镇农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保障是现代社会中人的一种基本需求,从养老资源供给的来源看,人类社会存在三种基本的养老方式,即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在城镇大多都建立了以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是以社会养老为主要方式,在农村由于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农村的养老保障基本上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群众生育需求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矛盾的长期存在,计划生育的重点和难  点依然是在农村,进而成为对我国实现德  定低生育率水平战略目标的最大挑战。同  时,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不断外迁,进城求学务工,农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市,大量低龄“空巢家庭”出现,成为进一步发展趋势。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成为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目前的社会保障框架下,财政仅支持城市的社会保障。笔者认为扭转这种制度不公平,重新建立城镇农村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现代化最重要的改革方向。

3.认真落实现行的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取信于民。

在农村由于社会保障还未建立,相当一部分人生存状况堪优。这些现象的存在,已经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进一步实施,对党和的形象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各级党委和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采取务真求实的态度和工作作风,认真落实现行的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兑现奖励金和优惠政策,积极帮助计划生育困难户发家致富,体现出计划生育“三结合”政策的优越性所在,才能取信于民,维护党的威信。人们才会把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抵制行为逐渐转变为自觉拥护行为。

4.树生育文化新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升高的问题。

一要在全国不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加强宣传教育,改变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和尊重妇女、男女平等、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社会新风尚,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二要完善有利于提高女童和妇女地位的社会经济政策和利益导向、社会保障机制,提高生育女婴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三要加强法制,完善法规,依法打击贩卖、残害和遗弃女婴的违法犯罪行为。四要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政策与工作机制。

5.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空集家庭”发展趋势,全方位拓展老年服务事业。

要依靠和社会力量,加快解决落实农村贫困老人的生活和医疗救助问题。国家财政应加大对社会保障,医疗和社会福利的投人支持力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发展老年服务事业,完善从物质生活到精神板依的多层面系统,让孤独的老人走出“空巢”阴影,过上安详健康的晚年生活。

第五篇 浅谈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困境及对策_人口问题论文

论文 关键词:

1 困境 

1.1 30年国策,成效显著,困境渐显 建国之初,在“英雄母亲”、“人多力量大”等观念的灌输下,大陆年均人口增长率一路飙升,甚至曾达到罕见的2.5%,8年内增长1亿人。1971年,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开始正式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提出了“晚、稀、少”的具体政策,1980年,面对接近10亿的人口数量,发布了著名的“9.25”,正式提出“每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1984年,被称为“7号文件”的《批转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一度尝试进行政策微调,适度放开了二胎及多胎的生育条件。然而1990年人口普查大陆11亿人口的数字震惊了高层,1991年发布“9号文件”——《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决定》,要求全国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实施严厉的“一票否决制”。由此,大陆再度确立了刚性的生育政策,具体实施多依赖行政力量对违反计划生育者进行处罚。 

严格的生育政策显示出了巨大的成效,有统计称,“1971-1998年间,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全国少生了3.38亿人,为家庭以及国家节省了74000亿元抚养费。”但是对人口数量30年的人为干预,使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出来。WWw.0519news.cOm“一胎制”在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加上某些地方上的政策执行不当,导致超生游击队、执法、人员死伤、、倾家荡产……不仅给当事人造成巨大痛苦,也令当地干群关系、党群关系趋于紧张甚至对立。在有些地区,下乡的计生干部甚至需要警力配合,否则根本无法进村或出来。针对强制进行的 经济 处罚,一些超生妇女本身就经济困难,再对她们进行经济处罚,她们的处境就更糟,母婴得不到良好的营养。另一方面,人口政策从松到紧的遽变,无可避免地带来一场随时间推移越来越严重的困境:性别比例失调,老龄化社会的抚养压力,国民经济 发展 后劲堪忧……而这一困境将覆盖城乡所有人群。 

1.2 4000万光棍是谁惹的祸 据官方最新透露的信息称,大陆现在男女出生性别比高达117:100,即每出生100个女孩的同时会有117个男孩出生,在海南省,这个数字甚至达到135:100。而根据人口发展的 规律 ,要保持人口的性别平衡,这个比例应该在105:100左右。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意味着在20xx年,大陆将会有4000万男性找不到配偶,成为“光棍”。 

男性比例过高,除了会造成婚姻压力外,还会加剧性犯罪、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等现象的出现,并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有观点认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大陆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对此,国家人口计生委高官纷纷在公开场合进行辩驳,认为这一现象与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以韩国尽管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人口出生性别比也曾达到过116:100为证,说明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儒文化国家重男轻女、姓氏沿袭的文化传统。 “但是在过去,老百姓生男孩的愿望可以通过多生来实现,”大陆某学者指出,“实行计划生育,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后,他们会更多的选择通过流引产,只生一个男孩。韩国虽然也出现过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现象,但是那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我们这里面政策的客观因素更多一些。”    1.3 从人多力量大到老龄化问题严重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新出生的人口和老龄人口比例都很低,整个社会的抚养负担降低,且劳动力供给充足,这就为 经济 的 发展 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机会。但是,第五次人口普查数字显示,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jihua/cehuafangan/3212.html

《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_其他相关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