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党建论文

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政策建议_地方战略论文十篇

2022-04-15

党建论文】导语,眼前所阅读的此篇共有52969文字,由陈玉泉改正,发布于【范万文网www.fwan.cn】!智人(学名:Homo sapiens),是人属下的唯一现存物种。形态特征比直立人更为进步。分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早期智人过去曾叫古人,生活在距今25万~4万年前,主要特征是脑容量大,在1300毫升以上;眉嵴发达,前额较倾斜,枕部突出,鼻部宽扁,颌部前突。一般认为是由直立人进化来的,但有争议,认为直立人在后来崛起的智人(现代人)走出非洲后灭绝或在此之前就灭绝了。晚期智人(新人)是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大约从距今四五万年前开始出现。两者形态上的主要差别在于前部牙齿和面部减小,眉嵴减弱,颅高增大,到现代人则更加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政策建议_地方战略论文十篇倘若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也可以上传分享给大家!

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政策建议_地方战略论文 第一篇

20xx年11月,湖北省委、省作出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战略决策。本文着重从政策层面提出了既切实保护好,又充分利用好鄂西圈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形成先导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关键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先导产业 优化发展 政策建议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是继武汉城市圈之后,省委、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省新时期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两轮驱动、一带(长江经济带)相连、整体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湖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问题本文将在现状及优势的基础上,就如何指导和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文化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组成的先导产业并加快发展,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的后现代化的新路子,从政策层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先导产业

产业是商品经济中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它是介于宏观范畴的国民经济和微观范畴的企业经济之间的一种经济范畴,属于中观经济。产业的分类方法比较多,常见的有三次产业分类法、国际标准分类法、两大部类分类法及关联方式分类法。关联方式分类法中有一种战略关联分类法,将产业分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先行产业等。而其中的先导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方向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WwW.0519news.com它不同于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罗斯托)。主导产业一般能对其他产业乃至所有产业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湖北省委、省决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推进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带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显然,这里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就是鄂西圈重点打造培育的先导产业。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然要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等先导产业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鄂西圈先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态产业尚未形成

生态产业,目前在学界还未达成一致意见。但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中指的生态产业是狭义的,主要指基于鄂西地区优质的生态资源,涉及农业、林业等部门的与旅游发展紧密相关的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鄂西圈生态资源优势明显但利用率低,未形成产业。圈域内已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0个,分别占全省总数的71%、90%和59%。但这些保护区大都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反而存在被破坏的倾向。神农架拥有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一块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森林,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天然药库”之誉,但神农架旅游发展还不足以成为其先导产业。圈域内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1种,野生珍稀动物金丝猴等120种,分别约占全国的18.55%和31.75%,但这些珍稀物种并没有给当地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外,神农架森林覆盖率高达35.2%,拥有林地面积648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450万公顷,但其中主要以灌木为主,用材林、经济林不多。

2、文化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文化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本文中的“文化产业”与上述概念一致,但侧重于与旅游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文化资源挖掘和开发利用等。目前,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虽然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开发利用不够,产业规模没有形成。鄂西圈炎帝神农文化源远流长,楚文化辉煌灿烂,三国文化独领,宗教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科技文化蔚为壮观。圈域拥有各类文化遗产8000多处(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5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40处。但圈域内文化专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2%左右,而发达省份这一比例已达5%,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0%左右。

3、旅游业发展水平不高

旅游业是指以食、宿、行、游为基本组合消费商品,通过专业化运作模式为游客的出行提供安全、可行、方便、满足游客合理需求的服务,兑现其消费商品的契约交易,使商品的提供商和经营商从中获取运营收益的服务性产业。鄂西圈自然山水瑰丽秀美,人文景观奇特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彩,遗址遗迹保存完好,建筑设施古朴精致,旅游资源富集度高,种类齐全,品位独特。圈域内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个,国家级地质公园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22个。近年来,圈域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融观光度假、民俗宗教、购物娱乐、生态文物于一体的产品开发格局,旅游产品结构体系不断完善,但鄂西圈仍然存在旅游资源开发不足、旅游投入比重偏小、旅游景点管理不善、品牌建设不力与圈域旅游景点协作能力不强等问题。20xx年圈域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8%左右,而有的省份这一比重早已超过10%。

三、促进鄂西圈产业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坚持保护第一的方针,确保鄂西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永续利用

一是采取严格措施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把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战略位置,作为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严格环境准入要求。建立监测、预测、预警和干预机制,确保鄂西圈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地位。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要求,依法保护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禁止在重要和敏感的生态区域及自然灾害高发区建设旅游设施,对于设立在水源涵养地的煤矿、铁矿、锰矿等,要逐步停止开采,并进行复垦再植,恢复生态。二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化遗产保护方针,严格执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提高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建立投资主导机制,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古建筑群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工作。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承人实行扶持政策,对其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一是大力开发农业、林业等生态产业资源。支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附近农民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支持市、县级统一组织好村庄整治规划,做好饮水、通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景区规划要统筹考虑一定范围内的农田、果园、森林、草场等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企业与农民合作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实现双赢。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圈域生态保护与建设,建立以实际受益者(市场主体)补偿为主、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项目为辅的圈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促进特色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开发。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发展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快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景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提高质量,促进产销紧密结合,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产销体系,增加旅游创收、创汇,对于开发特色农产品和旅游商品有一定影响的企业,由各级财政从旅游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一是促进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和建设一批民族文化旅游基地和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镇),鼓励和支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旅游文化演出企业,推出一批以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地方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旅游景区景点要增加文化旅游项目,丰富游览内容,不断提高文化内涵。充分挖掘荆州花鼓戏、汉剧、楚剧、长阳南曲、土家摆手舞、神农架堂戏等地方戏曲文艺的市场价值,鼓励创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二是推进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政策,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影视制作、动漫娱乐、创意设计等现代文化产业发展,在资金投入、政策引导等方面给予支持,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推动建设影视城、动漫产业园、创意设计园等,鼓励艺术品经营、音像制品分销、大众娱乐项目的经营等。

4、突破性发展旅游业

一是加快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建设。统筹规划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交通骨干网络,加强交通对旅游的服务功能,加快推进骨干网络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相互衔接,构建高效、便捷、一体化的现代综合旅游交通体系。尽早将襄樊、宜昌等地建设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二是加快旅游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地区xxxxx的旅游接待功能,改造、升级各大长途汽车站、火车站,改造、新建一批沿长江、清江、汉江的重要旅游码头。发挥历史文化特色、地方民族特色,完善重点旅游城镇的旅游功能,联合建设各具特色的游客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旅游配套的医疗、治安、旅游导引标识等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各具特色的专题公共博物馆、城市公园等,并实行免费开放。三是扶持重点旅游企业,推进市场化运作。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鼓励省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开发企业在圈域内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优惠政策和扶持,支持其并购旅游景点景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突破体制障碍,鼓励地域相邻、资源类同、同质竞争的旅游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扶持圈内重点旅游企业,特别是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一江两山”旅游开发企业,要加大政策支持,提供相关服务,整合旅游资源,创立旅游品牌,探索发行旅游企业债券、推动旅游企业包装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

5、加快发展相关服务业

一是积极发展商贸会展业。采取“以奖代投”的形式,扶持商贸会展信息化建设、引进商贸会展重点项目。支持品牌展会,丰富节庆展销活动,要鼓励举办地方产品跨省推介展销、名特优新产品展销、联展活动,积极举办特色农产品、文化产品、旅游产品“对接会”、“推介会”和“采购会”,形成会展、旅游、休闲消费的一体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发挥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湖北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支持鄂西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支持组建新的小型农村金融机构,支持,用于支持与生态文化旅游有关的综合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加快旅游信息服务发展。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整合门户网站、旅游、文化等行业信息网及企业网络信息资源,建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综合信息系统,及时发布生态、文化及旅游等方面的综合信息,开展项目招商、人才培训、远程教育,并建立基于此系统的生态环境、文化保护、旅行安全方面的监测、预警和监督机制。

对影响福建第二产业发展因素的实证分析_地方战略论文 第二篇

第一章  绪论——研究背景

福建 经济 呈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探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国有、集体、私营、外资一齐上,并从重点战略上调整了国有经济的布局,使福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福建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36.1%下降到20xx年的16.3%;第二产业比重由42.5%上升到43.6%;第三产业比重由21.4%上升到40.1%。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化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 统计 ,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58.3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2.40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904.21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76亿元,增长9.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375元,比上年增长7.0%。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持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 %和40.0%调整为15.3 %、44.7%和40.0%。Www.0519news.COM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上升到45.6%,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全年全 社会 劳动生产率25526元,比上年增长7.5%。

由上可见,改革进行二十多年以来,福建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而且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在我省经济中的地位将日益显著。

依据西方 经济学 理论 ,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受居民消费、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等因素影响(这里暂时不考虑货币 市场 ),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年的经济数据采用计量经济的理论进行,以实证法研究影响第二产业发展的若干因素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第二章   计量经济实证

一、数据收集

                   原始数据

——来源于《福建经济与社会统计年鉴——20xx》p28、p30、p53

d2 cc g cap x m

1981 39.75 68.15 10.6 28.48 7.1426 3.6848

1982 42.92 78.73 12.02 33.21 3.4825 7.1454

1983 46.05 84.44 13.27 35.61 3.7967 7.251

1984 56.39 100.49 15.08 43.76 10.9276 7.6181

1985 72.56 126.56 18.1 64.54 16.3254 10.0692

1986 82.19 139.48 24.43 81.72 25.5367 24.5981

1987 101.28 161.14 29.88 97.92 33.6288 350.052

1988 141.82 211.4 48.07 124.64 52.6752 53.0844

1989 163.82 257.5 64.64 139.14 86.0988 75.0774

1990 174.47 284.85 91.8 151.46 127.8409 98.6591

1991 217.74 332.9 104.98 190.4 170.9071 140.6215

1992 291.6 412.11 123.23 261.23 252.233 211.144

1993 463.93 524.15 149.24 446.44 298.6911 282.7297

1994 739.52 725.81 210.39 756.34 548.4961 491.2708

1995 910.52 930.89 229.79 996.17 662.6954 547.8534

1996 1065.79 1075.34 319.13 1202.55 695.7384 592.3984

1997 1267.64 1239.84 379.76 1374.46 848.9586 637.1742

1998 1401.11 1284.42 432.92 1577.67 824.8092 595.7494

1999 1507.29 1337.05 493.53 1673.94 856.9328 601.6144

2000 1711.16 1496.2 556.21 1798.27 1068.5474 688.319

20xx 1904.21 1586.7 638.53 1939.61 1152.4896 720.4915

20xx 2159.94 1699.74 734.31 1443.46 1473.9598 912.8945

d2:福建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cc:居民消费

g:消费                           cap:资本形成总额、

x:出口总额                           m:进口总额

二、建立模型

使用eviews,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多元线形回归模型,以d2为因变量、cc、g、cap、x、m为自变量。

所得回归方程为:d2 = 34.71180027 - 0.3605174497cc + 0.3257086244cap + 1.371239184g + 0.04362975814m + 0.8067113894x

估计表单为:

dependent variable: 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9/04   time: 20:57

sample: 1981 20xx

included observations: 2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34.71180 23.39107 1.483977 0.1572

cc -0.360517 0.213369 -1.689645 0.1105

cap 0.325709 0.078514 4.148429 0.0008

g 1.371239 0.215094 6.375083 0.0000

m 0.043630 0.099110 0.440216 0.6657

x 0.806711 0.186577 4.323744 0.0005

r-squared 0.998554     mean dependent var 661.8955

adjusted r-squared 0.998102     s.d. dependent var 703.4254

s.e. of regression 30.64455     akaike info criterion 9.909787

sum squared resid 15025.41     schwarz criterion 10.20734

log likelihood -103.0077     f-statistic 2209.788

durbin-watson stat 1.393954     prob(f-statistic) 0.000000

该模型优点:

1. 因为adjusted r-squared=0.998102,故该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即模型总体拟合良好。

2. f统计量的p值=0。表明因变量对各个自变量的回归效果显著。

3. cap、g、x的t 检验 相应的p值为0.0008、0.0000和0.0005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4. cap、g、x各个自变量的系数均大于零,符合经济学理论。

5. 以d2的残差图和怀特检验(两个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上判断,该方程应该不存异方差。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2.736215     probability 0.056892

obsr-squared 15.69170     probability 0.108805

6.从该方程的相关矩阵来看,两个不同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没有大于r平方的值0.998102,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cc cap g x m

cc 1 0.981399302145 0.982806014733 0.989816850973 0.962453203201

cap 0.981399302145 1 0.951333032707 0.950454277762 0.929899220947

g 0.982806014733 0.951333032707 1 0.986801218628 0.933444432162

x 0.989816850973 0.950454277762 0.986801218628 1 0.963417535784

m 0.962453203201 0.929899220947 0.933444432162 0.963417535784 1

缺点:

1. dw值位于(0.86,1.94)之间,无法判断其相关性。但从d2的残差图上判断,应该存在轻微的自相关。

2. c、cc、m的t检验相应的p值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即这三个自变量对因变量d2没有显著性影响。

由于存在上述不足,因此对该方程进行修正。

三、模型的修正

(一) 模型的第一次修正

去除对因变量d2(福建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无显著影响的自变量cc(居民消费)、m(进口总额)。

对该模型重新拟合得方程:d2 = -0.2681233922 + 0.2062987875cap + 1.310992774g + 0.588029768x

估计表单为:

dependent variable: 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09/04   time: 22:08

sample: 1981 20xx

included observations: 22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 -0.268123 9.351543 -0.028672 0.9774

cap 0.206299 0.032856 6.278904 0.0000

g 1.310993 0.192289 6.817838 0.0000

x 0.588030 0.095547 6.154325 0.0000

r-squared 0.998296     mean dependent var 661.8955

adjusted r-squared 0.998012     s.d. dependent var 703.4254

s.e. of regression 31.36464     akaike info criterion 9.892205

sum squared resid 17707.33     schwarz criterion 10.09058

log likelihood -104.8143     f-statistic 3514.899

durbin-watson stat 0.827417     prob(f-statistic) 0.000000

该模型优点:

1. 因为adjusted r-squared=0.998012,故该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即模型总体拟合良好。

2. f统计量的p值=0。表明因变量对各个自变量的回归效果显著。

3. cap、g、x的t检验相应的p值均为0.000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比初始的t检验的检验效果还要好。

缺点:存在严重的序列正相关,因为dw的值小于1.05。因此需再次进行调整。

(二)模型的第二次修正

在自变量中加上一阶滞后量ar(1),重新拟合方程。

新的方程为: d2 = 0.1889537391cap + 1.340918866g + 0.6021953341x + 

估计表单为:

dependent variable: d2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12/10/04   time: 21:17

sample(adjusted): 1982 20xx

included observations: 21 after adjusting endpoints

convergence  achieved after 9 iterations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cap 0.188954 0.032481 5.817446 0.0000

g 1.340919 0.216503 6.193534 0.0000

x 0.602195 0.094537 6.369946 0.0000

ar(1) 0.596219 0.20xx59 2.972779 0.0085

r-squared 0.998851     mean dependent var 691.5214

adjusted r-squared 0.998648     s.d. dependent var 706.5924

s.e. of regression 25.98408     akaike info criterion 9.522489

sum squared resid 11477.93     schwarz criterion 9.721445

log likelihood -95.98613     durbin-watson stat 1.861591

inverted ar roots        .60

1. 初步 检验

adjusted r-squared=0.998012,故该方程拟合优度较高,即模型总体拟合良好。 cap、g、x的t检验相应的p值均为0.0000,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2. 自相关性检验

该模型的dw值为1.861591,介于(0.96,2.20)之间,说明该方程不存在自相关,得到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3. 多重共线性检验

cap g x

cap 1 0.951333032707 0.950454277762

g 0.951333032707 1 0.986801218628

x 0.950454277762 0.986801218628 1

从该方程的相关矩阵来看,两个不同自变量的相关系数均没有大于r平方的值0.998854,基本上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4. 异方差性检验

white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f-statistic 2.008175     probability 0.132486

obsr-squared 9.713600     probability 0.137243

以d2的残差图和怀特检验(两个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上判断,该方程应该不存异方差。

5. 因果关系检验

lags: 5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ca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2 17  8.60073  0.01043

  d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cap  3.06407  0.10268

lags: 6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g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2 16  19.5806  0.01668

  d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  2.52067  0.23957

lags: 6

  null hypothesis: obs f-statistic probability

  x does not granger cause d2 16  28.4627  0.00972

  d2 does not granger cause x  8.65844  0.05222

从上述三个因果关系的检验结果可知:当将延滞期增加到五至六期时,三个自变量均能被解释成为引起d2变化的原因,反之则不然。

第三章 结论——该模型最终形式的评价及意义

一、最终方程 

d2 = 0.19cap + 1.34g + 0.60x + [ar(1)=0.60]

(保留两位小数)

二、对该模型的评价

1.该方程的拟合优度极高,总体回归及各变量回归均高度显著,且基本上不存在自相关、多重共线性、异方差性。

可以说,从计量学的角度出发,该模型是比较优良的。

2. 虽然在因果关系的检验中,将延滞期增加到五至六期时,三个自变量才均能被解释成为引起d2变化的原因,而同时d2不能被解释成为引起cap、g、x变化的原因。但资本形成总额、消费、出口总额对我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的影响的滞后性从 经济 存量的角度是可以解释的。

资本形成总额、消费、出口总额等三个自变量的系数均为整数,意味着它们与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成正比例关系,符合西方 经济学 理论 。

可以说,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该模型也是比较优良的。

三、该模型的意义

初步核算,20xx年全年福建省生产总值5241.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

20xx年,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2:46.1:39.7调整为13.5:47.6:38.9。

三次产业比例中唯一提高的是第二产业的比例,而且为了全面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福建省的经济,依据上述所建立的模型可知,增加资本投入、增大对 工业 品的采购及使用量、扩大出口对提高第二产业的生产总值均有积极的影响,其中尤其是购买所起到的作用最大,其大于1的系数强烈地表明了这点。

限于时间和篇幅,本文仅考虑了影响福建省第二产业发展的部分影响因素,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武汉投建SHOPPING MALL的实证分析——以湖北团结SHOPPING MALL为例_地方战略论文 第三篇

摘 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大型百货店的逐渐衰退,武汉地区商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商业形态如:购物中心、量贩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店、专卖店等,它们的产生和发展为武汉的 经济 活跃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国内外出现全新零售业态--shopping mall已经显出它无与伦比的优势。武汉经济 环境 优良,政策环境开放,人文环境充足, 地理 环境优越,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市民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正朝着国际大都市的方向迈进。

武汉中南商业集团与湖北团结集团合资建立武汉第一家大型购物中心,该购物中心将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机制营运操作,实施其大集团的 发展战略 ,为武汉消费者提供一流的购物环境和休闲场所。

本论文将从大环境来武汉发展shopping mall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以团结shopping mall为例,从 历史 地理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竞争区位理论、商圈理论等角度全面认真地它的 投资 可行性。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shopping mall的产生、定义、特点、分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国shopping mall个案进行,以赛特、广州天河城为例,它们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并结合国内外的具体事例 总结 出成功发展shopping mall的应该具备条件。

第三部分针对武汉的大环境进行论述,得出武汉已基本具备发展shopping mall的硬件和软件条件。wwW.0519news.COm

第四部分主要就以湖北团结shopping mall为例进行实证。运用区位理论、商圈理论等进行。

第五部分就预测购物中心的未来发展趋势,并对团结shopping mall未来存在的风险进行。

关键词: 区位理论 购物中心 商圈

abstract

with the thoroughly development of reformation and opening, and the gradual declination of large-scale bazaar, along with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wuhan business, some entirely new commercial retailing forms emerge, for instance: shopping mall inn warehouse ,etc. they pla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flourishing of wuhan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shopping mall has already appeared its nonpareil advantage.wuhan's economic circumstance choicenesspolicy circumstance openinghuman circumstance sufficient geographical circumstance superiority and so on. the consumption level of wuhan resident is relatively&n bsp;high, the consumer of wuhan, and their consumption theory strides forward towards the direction of metropolitan's.

at present, commercial group of zhongnan wuhan and tuanjie hubei group establish the first large--scale shopping mall, its fully new idea entirely new mechani operationimplements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group,it will offer top-ranking shopping circumstances and recreation place towuhan consumer.

my article will yze micro and macro circumstance of wuhan, and feasibility and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shopping mall in wuhan. accordingly to tuanjie shopping mall. in the view of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circumstance economic policy circumstancepopulation and civilization circumstance competition position circumstance, i earnestly yze its feasibility of investment.

the first part mainly describes the birthdefinitioncharacter classifi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trend of shopping mall.

the second part mostly yzes example of shopping mall of china. i entirely find out their successful and unsuccessful reasons, and come to conclusion of successfully developing shopping mall at certain condition.

the third part yzes macro circumstance of wuhan .i summarize up one conclusion that hardware and software conditions of wuhan are sufficient to developing shopping mall.

the fourth part demonstrates hubei tuanjie shopping mall. i exert section theory and shangquan theory.

the fifth part mainly forecasts the future of shopping mall, and yzes the venture of tuanjie shopping mall.

key words: position theory ; shopping mall ; shangquan

目 录

摘 要 1

第一部分 购物中心的产生以及发展趋势 4

一 购物中心的产生 4

二 购物中心的定义 5

三 购物中心的特点 5

四 购物中心的现状 5

五 购物中心的分类 6

第二部分 中国shopping mall的个案 6

一 赛特购物中心淡出武汉 6

二 广州天河城广场购物中心 7

三 成功shopping mall应具备的条件 8

(一)地理位置要求 8

(二)经济环境要求 9

(三)人才环境要求 9

(四)政策环境要求 9

第三部分 武汉发展shopping mall的环境总析 9

一 经济环境 9

二 地理环境 10

三 政策环境 10

四 市场 状况 11

第四部分 投建团结shopping mall的实证 12

一 区位环境 13

二 团结shopping mall商圈 14

三 经济政策环境 17

四 人文环境 18

五 武汉市居民消费需求 18

第六部分 团结shopping mall的投资风险研究 19

结束语 20

注释: 22

参考资料: 22

.

武汉投建shopping mall的实证--以湖北团结shopping mall为例

第一部分 购物中心的产生及发展趋势

一、购物中心的产生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得克萨斯州出现第一家shopping center设计概念的商场,它就是shopping mall的最初概念。1975年在美国出现第一家直立式的shopping mall即美国的watertowen place,1992年又开业的simon则以40万平方米的面积将mall推向新的层次,到现在mall已风靡全球,成为与超级市场同步发展的商业新模式。

从全球角度看,百货店在历经几十年的辉煌后,已经进入衰退期。这主要源于 社会 经济的成长壮大而兴起了各种更有市场、更富效率的新型零售业态,如:折扣店、仓储店、连锁店等对之于食品、日用小百货等便利品;专业店、专卖店等对之于家电、服装、鞋帽、家具等选购品;它们有价格和便利的优势,而且其指向性比较强,可以让消费者充分享受"货比三家"的独到好处,克服了传统百货店无法修正的弱点。新兴零售业态急剧而富有成效的扩张,日益侵蚀百货店对原有物种的控制权,这些新兴业态起到部分瓦解百货店阵地的战争效果。而购物中心是以经营选购品为主、多功能、更富有经营和 管理 效率的新业态,它是百货店的更优替代品,它使传统百货店沦落为?quot;标志性商店"。目前传统百货无不在寻求变化:如他们突破自营老套路引厂进店,一些新建的百货商店也开始朝着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或超大型商业方向发展。

百货店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它要在新世纪求得生存与发展,只有走改革创新之路。日本西武公司董事长讲到,日本西武百货店受美国西尔斯公司的启发,改变选址策略,百货店开在闹市区、车站附近的历史已经结束,在郊区的大型购物中心内百货店很有发展的潜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成长壮大,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与购物相结合的"一店消费"的消费意识的逐步形成。卖点集中、消费者有充分的消费选择权已成为零售业发展的方向,购物中心的出现和迅猛发展已成为零售消费的重要支撑点。

购物中心的出现和发展有它自身的客观原因,它必将是现在和未来零售市场的一大热点和亮点。

二、购物中心的定义

2000年9月5日至7日 在召开的 l): 它指有不同的零售商店或商业设施经整体规划、开发以及经营 管理 所形成的统一商业 建筑 及服务群体,它包括商店、停车场、绿化地、物流配送、公园、影院等设施,并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及设备。简单定义也就是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于一体的场所。①

三、购物中心的特点

购物中心已成为城市综合功能的主要载体,往往位于城市 交通 、 金融 、 文化 、物流、人流的中心,容易成为商业、金融、信息的交汇点,形成城市商务区(cbd)

它的主要特点如下:

1 它是一组零售商店以及有关的商业设施的群体组合;

2 它的组成商业群体的各个单体商店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大多属选购品性质;

3 它的各单体商家自己经营商品,它们可以形成独特的经营风格、可以突出自己的商品品牌;

4 零售业的各组成要素可以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即:业主(一般为房地产商)专业负责 和商业物业开发、专业商业发展商受业主委托专业负责整个商业物业的统一规划(如 市场 定位、商品和服务布局规划等)和统一管理、各单体专业店则负责由零售商承租在专业管理商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独自运营。

购物中心的所有者、管理者、经营者分离,它们的分工与协作更能达到高层次的完美与和谐,因而它的管理模式更富有效率。

四、购物中心的现状

购物中心模式已经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美国在1999年零售销售额的50%来自购物中心。1999年前8个月,新加坡整体零售业的收入下降了13%,零售业来客数下降约15%,而来自购物中心的零售业消费金额却上升了10.8%,为80亿美元。

商品零售业在我国,从九十年代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整合时代,其主要的特征为购物中心与超市连锁等新兴业态上升趋势明显,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代表着零售业发展的新方向。

从国内消费市场来看,在过去10年中,国内零售业平均年增长为9.7%,这在全球都是少有的。2000年上半年,国内零售增长更高达10.1%,如果加上物价负增长因素,实际增长12.7%,是近年来最高的。另外,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百货店(1万平方米以上)都在发展娱乐业。这些表明,商业零售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而购物中心将因其业态特性而具有承载这一空间的优势。

伴随着世界 经济 的一体化,各国经济日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联系的最重要部分的商品流通企业,在这种国际化的背景下,又使具有各种优势的购物中心承担起跨国商品流通的职责,规模和集中化成为众多商家追逐的目标。

五、购物中心的分类

shopping mall一般按面积将其分为不同的重量级:5万-10万平方米为小型;10万-30万平方米称为中型;30 -50万平方米为大型;50万平方米以上称为特大型。

第二部分 求

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 现在不少地方的商场建设,由于资金不到位,造成项目搁置,更谈不上回报。

(三)人才 环境 要求

建设经营大型购物中心,人才很关键,要建设、经营、 管理 ,离不开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更离不开方方面面的人才。

(四)政策环境要求

建设经营大型购物中心,需要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广东省决定成立天贸集团之时,就确定天贸集团作为广东省商业流通领域改革的试点单位,把天河城广场项目作为广州市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来对待。在天河城广场建设期间,各级领导多次到现场检查并解决困难,使天河城广场能按计划顺利落成。

第三部分 武汉发展shopping mall的环境总析

一、 经济 环境

武汉市是华中第一大都市,全市(包括郊区县)常驻 人口 约830万,流动人口300万左右,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上缴 财政 税收 名列全国大城市前列。同时,武汉为华中经济的枢纽,是全国重要的老 工业 城市,工业固定资产居全国大城市第四位, 工商 业与 旅游 业较为发达,工业方面尤以冶金、 机械 、纺织、食品、化工、 电子 、汽车制造业而闻名。

专家认为,当某一地区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5000元时,就具备了创办购物中心这一新兴业态的经济基础。根据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购买力情况,武汉市居民的购买力水平在逐步攀升,人们的消费理念在逐步适应和追逐世界先进国家的商业消费观念。据资料显示2000年10月份,武汉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3.62亿元,创 历史 月产值最高水平,比上年同月增长11.2%。我们就做出如下假设:我们将以2000年10月分为参考得出武汉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约12469元,按照同月11.2%的增长速度,在未来的两年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和超过专家认为的水平为12469(1+0.112)2约等于15641元(未考虑通货).

武汉消费品 市场 繁荣稳定,20xx年4月份共完成 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 48.83亿元,也创历年来月销售最高水平。假日消费已成为人们用来旅游、休闲、购物、 娱乐消费的大好时机。同时假日消费也给 交通 、旅社、餐馆、零售商业带来了历史罕见的活跃繁忙局面,带动着消费品市场销售的快速增长。2000年5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8.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4%,创武汉市历年同期最好水平 。

武汉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特别近几年武汉"光谷"的提出和投建将把武汉带入高科技的轨道,为武汉的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大批的资金流入,为企业公司准备了顺畅的 渠道。

二、 地理 环境

武汉素有"华中重镇,九省通衢"的美誉,是长江流域经济开发的龙头,是登陆华中西南七省五亿人口庞大市场的滩头堡垒,自古是商家必争之地,水、陆、空运发达。随着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必将加重武汉在 销品贸(shopping mall)位于徐东路黄金地段,紧临长江二桥、武汉市内环线上,是武昌、青山、汉口的交汇地带,长江二桥将该地区和武汉三镇有机连在一体, 交通 十分便利,其汽车30分钟的购物商圈里, 有占武汉市常住 人口 的50%以上;

该购物中心对面是徐东平价广场,它可以构成极好的"扎堆效应",商业覆盖中南路、徐东路、和平大道、武青干道等。周边是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小区包括:逸村小区 、徐东小区、建设村、徐东新村、和平新村、昌友新村、徐东村、钢都花园、 电力 新村等。

随着东湖风景区的不断开发, 旅游 环境 的进一步改善,团结shopping mall可以集购物、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交通的便利为其提供较好的 地理 环境优势。

近日号称湖北科技第一村的和平乡团结村,在徐东路 投资 6000万元兴建"好美佳建材超市",这将极大地此地 经济 的更快发展。它和团结shopping mall构成极好的商品辐射圈。

徐东路目前的发展趋势足可以代表武汉未来的商业发展趋势,目前家电的巨头纷纷在此开设专卖店如:科龙电器目前已经开设了两家专卖,杏红的科龙标志为此地的商业气氛添上重重的一笔;美的集团、新科电器、lg 电子 、tcl电器等公司也涉足于此,国际知名的商业巨头麦德龙也将扎根于此地,还有五星级的徐东皇冠大酒店即将落成开业。他们极大地凝聚了武汉在此地的人气。

二、团结shopping mall商圈

(一)商圈的意义与作用

1、商圈的定义

商圈指零售店以其所在地点为中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距离扩展,吸引顾客的辐射范围零售店的销售活动通常都有一定的地理界限,也即有相对稳定的商圈。不同的零售店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经营品种、经营条件的不同,使得商圈规模、商圈形态存在很大差别。同样一个零售店在不同的经营时期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其商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商圈规模时大时小,商圈形态表现为各种不规则的多角型。为便于研究,一般将视为以零售店本身为中心的同心圆。

2、商圈的作用

所谓商圈,就是经营者对影响商圈的人口结构、生活习惯、产业结构、交通状况、城市规划、商业氛围因素进行实地 调查 和,为选择店址,制定和调整经营策略提供依据。

(1)商圈是shopping mall合理选址的前提

为了估算 市场 容量,针对较大的目标市场,就需要通过商圈确定商圈范围,了解商圈内人口分布状况以及市场、非市场因素的有关资料,进行市场细分与定位,根据经营计划选择一个或多个消费群,进行经营效益评估,衡量店址的使用价值。

从武汉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可以看出:武昌区人口最多,达97万多人,而且这其中的消费者购买力水平比较高,他们是主要的客源。中商选中此地为投资地区足见其高的市场预见性。

(2)商圈有助于shopping mall制定竞争经营策略

通过商圈,可以掌握客流来源和客流类型,了解顾客的不同需求特点,采取竞争性的经营策略,满足顾客现实与潜在的需求。

团结shopping mall的商圈为其长远的经营提供了商业基础。

(3)商圈有助于shopping mall制定市场开拓策略

通过商圈,可以明确哪些居民是本店的基础顾客群,哪些是潜在顾客群,力求在保持基础顾客群的同时,着力吸引潜在顾客群,制定市场开拓战略,不断延伸经营触角,扩大商圈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 如果商圈范围较小,商圈内消费能力尚不足以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则可以考虑提高知名度,重新定位,扩大商圈范围,面对更多消费者;如果商圈大小已经足够,商圈内的消费能力很强,企业就应考虑提高忠诚度,增加消费者在本店消费的比重,充分挖掘商圈内的消费能力。

(4)商圈有助于加快

通过商圈,可以了解商圈内顾客的消费行为与习惯,从而合理组织商品,加快商品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团结shopping mall属于大型购物中心,它自身包含有标志性商店,所以它的商品辐射范围比较广,可以延伸至整个武汉市。

(二) 团结shopping mall的商圈

我们一般按距离的远近来给商圈作如下分类:

核心商圈:核心商圈是最接近购物中心并拥有高密度顾客群的区域,顾客光顾很方便,核心商圈顾客一般占购物中心的销售额的55-70% 。我们 统计 为车行15分钟的路程。包括杨圆、徐家棚、余家头、岳家嘴、三角路等地的居民消费者。

次级商圈:次级商圈是位于核心商圈以外的邻近区域,顾客需花费一段时间才能到达,这部分商圈顾客应该占购物中心销售额的15-25% 。这样规定的:他们是车行15-30分钟路程的居民,包括汉口的黄浦路、永清街等和青山的任家路、钢花新村等附近的居民。

边际商圈:边际商圈位于次级商圈的,属于较远的辐射区域。他们的辐射区域较广,可以为武昌、汉口、汉阳和武汉周边的县市居民。

附近公交车辆比较多,有通向整个武汉市的交通条件,附近商业相对比较发达,有徐家棚商场、武商三角路量饭店、伯汇商场、徐东平价广场等。

1商圈顾客的来源

团结shopping mall估计的商圈范围,在这一范围内,服务的对象,即顾客来源可分为三部分。

(1) 居住人口

指居住在团结附近的常住人口,这部分人口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是核心商圈内基本顾客的主要来源。他们忠诚度较高,消费场所比较固定,但是顾客人数弹性较小,难以挖掘来扩大市场,单店规模不宜短期内进行过大变化。 有徐东新村、和平新村、逸村小区、徐东小区、昌友小区、电力新村等居民区,他们是基本的客户来源。

(2) 工作人口

指工作地点在徐东附近的人口,这部分人口中不少利用上下班就近购买商品,他们是次级商圈基本顾客的主要来源。

附近有轻工 机械 厂、服装厂、武铁 材料 厂、 保险 公司、通用设备厂等。在此商圈内工作人口比较多,这样其商圈规模就比较容易扩张,潜在的顾客数量较多,单店扩大规模更具有可行性。

(3) 流动人口

团结shopping mall处在徐东路和武青干道的交叉口,它是联系青山、武昌、汉口的交通要道。它的对面是武汉著名的徐东平价广场,那里有极好的人气聚居,算是属于商业繁华地区。来此购物和休闲的流动人口很多,这部分人口是徐东广场主要顾客来源,是构成边缘商圈内顾客的基础。这些流动人口选择消费场所的随意性较大,忠诚度较低,从而较易受到商业竞争对手的影响。因此经营者应该突出自己的经营卖点,提供给这部分顾客最优的服务。

2 商圈层次

(1)客流量

平日该地的客流量比较大,武汉居民喜欢周末、节日消费,他们意愿自己享受购物的人气和休闲的环境。

徐东路前面有公交3路、63路、64路(内外)、76路、501路(内)、552路、581路、540路、555路、702路、717路、805路、609路、724路等车辆,交通可谓便利,可以把武汉各地居民拉来这里消费。

(2)顾客

目前整个武汉市消费者都在寻求好的购物环境,消费者的休闲消费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特别在节假日里,拥挤的购物环境让武汉的市民消费者头痛。

(3)环境

团结shopping mall三面临街,能见度比较高,而且周围没有较高的 建筑 物,可以在外面做很好的招牌,也可以为自身的形象做最佳的展示。

居民区比较集中,人气比较旺盛,商业竞争比较激烈,目前就有几家比较有势力的商场雄居于此。据武汉的投资环境:麦德隆、家乐福、华联等外资也要来此投资。未来的徐东路将会是商家的竞争之地。

整个大武汉的市场竞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企改革的逐见成效,武汉的人均收入稳步提升,购买力逐年增强。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将是众商家竞争的地方。武汉出现了跨地区、跨行业的商业联合,如南(广东)资北上、北()资南下、东(上海)资西进和外资投入的大好局面。 武汉商场、中南商场、汉阳商场、中心百货、王府井、佳丽、家乐福、麦德隆等的存在,武汉的商业竞争可以看出是异常激烈的。

据 统计 资料表明目前武汉地区部分大型商场与购物中心:

武汉广场 汉口解放大道258号 85714125

中南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武昌中南路9号 87823571

中商购物广场 武昌中南路9号 87894806

中心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汉口江汉路129号 82837846

亚洲贸易广场股份有限公司 武昌武珞路628号 87647959

王府井百货 汉口中山大道888号 82702228

武汉市工艺大楼 汉口中山大道 路622号 85666436

汉商21世纪购物中心 汉阳大道687号 84621575

武汉地区部分平价商场、量贩店

中商徐东平价商场 武昌徐东路7号 86723396

武商三角量贩店 武昌三角路特1号 86833479

华联超市太平洋店 汉口解放大道681号 83614721

中百连锁仓储超市 汉口解放大道1378号 82874609

家乐福武胜店 汉口中山大道244号 85646176

武汉中南商业集团有远瞩的战略眼光,它 投资 团结shopping mall有着自身的战略选择。他们只要把购物中心打量的顺应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武汉居民提供一流的购物休闲场所,就能成为武汉的商业购物天堂。目前附近竞争对手有佰汇商场,但是佰汇有其自身的弊段,如门前的空间太小,不能很好的聚集人气,而且经营没有什么特色,还有它的购物 环境 比较紧张,环境设计方面也有问题。它对团结shopping mall构不成同等的竞争。

三、 经济 政策环境

建设经营大型购物中心,需要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武汉投建徐东大型购物中心是武汉市接轨世界商业的新开端,它代表武汉商业在新时期的新方向,因此得到了武汉市和洪山区的大力支持。

政策环境看好,这为武汉的经济腾飞奠定了政策基础。各大零售集团投资在武昌,他们将为武汉的经济发展鼓足经济士气,为大武汉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建设经营大型购物中心,必须符合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要有统一的城市规划,在数量上、质量上、规模上不能放任自流,否则必然导致重复兴建或者盲目扩大规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团结购物中心的建立必将提高武汉商业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为武汉的区域规划凝造了充足的商业氛围,同时也美化了武汉的街头巷尾,统一了武汉的 文化 环境,较好地丰富了武汉这个大都市的文化底蕴。

在资金方面,团结购物中心是由中南商场和湖北团结集团共同出资投建的。该项目有比较充足的资金来源。其中湖北团结集团以69.375亩土地使用权估价5550万元,占投资额的49%,中南商场出资现金入股公司股份的51%。

武汉中南商场是武汉市三大商业巨头之一,它以独特的经营理念赢得武汉市消费者的青睐。四月份我市商委系统商品按大型商场节日7天统计,中商集团销售2100万元,分别占单位月度销售的23.5%、日平均销售达300万元。

四、人文环境

武汉高校云集,荟萃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 策。

结束语

本论文进行了系统的和探讨了shopping mall的产生和发展趋势,并以湖北团结shopping mall为例进行展开。团结shopping mall预计将在20xx竣工开业,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武汉城市 旅游 的需要,团结购物中心将发挥主要作用,它将使消费者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享受。

面对新世纪,团结shopping mall 必将有新的发展空间,但是新科技革命带来新的消费需求和观念,这一切都将使商业 市场 竞争日趋激烈,团结shoping mall也会存在未来的风险。

我自己给团结shopping mall的几点建议:

团结shopping mall可以以pos系统为重点,提高商品流通效率和增加商业服务的附加价值,推动信息化的发展。

在硬件设备建设上,要注重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讲求双赢原则。

零售市场的竞争实质必将是赢得顾客的竞争。企业的经营宗旨要顾客满意为目标,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利益而非企业自身利益,尽可能全面尊重和维护顾客的利益。

团结shopping mall要仔细学习国内外零售巨头的经营理念,进而适应现代 经济 的发展要求。

注释:

① 陈阵.上海北大青鸟商用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经理

② 涂山青.赛特缘何淡出武汉.商业经济与 管理 .20xx/1,p35-36

③ 何亮.广东天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部总经理

④ 武汉市信息中心.1999/12

参考资料:

1.郭著.市场 营销 学.:

论xx城镇建设中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问题_地方战略论文 第四篇

摘 要:文章对当今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进行了 , 总结 和概括了城镇建设中对传统 建筑 的继承和发展 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观点与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的城镇建设在全国支援和西部大开发双重超强动力的作用下迅速发展,一日千里,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即便是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也可能感觉到似乎快得难以适应。长期相对来说还比较封闭的居民大多数感受到的是新生活带来的新鲜和快意,少数上了年纪的老人或许略感迷惘和不适。的确,的城镇尤其是城市近十年的发展与变化真的太快了!、林芝、山南、那曲、昌都和阿里这些在人眼里的大城市与十年前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笔直开阔的马路代替了蜿蜒狭窄的小道,巍然高耸的大厦代替了诸多低矮的小屋,充满着现代 气息的广场、雕塑、路灯乃至园林开始在的城市悄然出现。于是,热闹又绚丽的城市夜景也就代替了城市原本的静谧与单调。然而,一直向往着现代化生活的城镇居民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却随之而来了。他们原本熟悉的古老、传统和独特的建筑 环境 和建筑氛围逐渐从视野和脑海中消失了。面对城镇建设中的无奈境况,知名作家马丽华在《老房子》一书中感慨道:“老房子”——老百姓都这样称呼祖祖辈辈居住的古老民居。它们确实老了,与现代化的距离越来越远,连它们主人的后代也不想要了,拆了或卖了盖洋楼,既气派又实用。这是可以理解的。随着 经济 的发展,这种建设性破坏也将愈演愈烈,老房子像濒临灭绝的珍惜动物一样越来越少,随之而去的是珍贵的 文化 遗产和建筑 艺术 ,以及宝贵的 旅游 资源。WWw.0519news.cOM等到我们醒悟时恐怕已经晚了,老房子和那种特有的时代 氛围和文化气息都将一去而不复返,即使造了许多新古董也无济于事……所以,如何看待城镇建设中传统建筑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问题与矛盾存在的必然性

城镇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在中国 乃至世界范围来看,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并不是什么离奇的事。只不过对于的百姓来讲,这一切来得似乎太快了,似乎迅雷不及掩耳。为什么说这个问题与矛盾是必然的呢?

(一)建筑发展史与一切事物的发展服从同样的 哲学 规律

和一切事物的发展类似,建筑的发展也遵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以螺旋形式朝前发展。恰似三国演义的开篇语“合久必分,分久必和”的论断。总括世界建筑发展规律,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单;从封闭到开畅,再从开畅回到封闭从严谨对称到自由灵活,又从自由灵活回到严禁对称。没有矛盾便没有世界,在矛盾论中的精辟论述高度概括了矛盾之于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原始人类曾以天然洞穴为居,这最原始的建筑在世界范围来看似乎同一性占绝对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水平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同地域人们的为适应、征服和改造自然 ,从而出现了不同的 民族 和地域文化。建筑便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于是出现了不同风格与特点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的风格与特点与其自然环境的本质联系呈现出显然的必然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的交流,建筑作为一种与人类活动至为密切的文化形式,其相互影响 和同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问题只是被同化的程度而已。所以,建筑之所以存在现在被同化的问题,其实存在着发展的必然性,只不过现在来得更激烈、更突出罢了。

(二)经济全球化加快和加剧了这种问题与矛盾

20世纪科学 技术的几次革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影响着世界,影响着人类思维所能触及的万事万物。丝毫不夸张地说,地球人不到200年的近代和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对人类、地球、宇宙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人类5000年文明史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所谓正面或负面的,人类从中谋取了极大的所得,同时也在忍受着沉重的所失。 交通 、能源、信息的飞速发展,大大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 历史 进程。这种全球化,对各个国家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包括对建筑文化的影响。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钢筋水泥和混凝土成为现代建筑的基本元素,依此为基础的西化了的近现代建筑风格也似乎已经独霸世界,对发展中的中国影响之大是令人瞠目的。洋楼,旧 社会 的中国人形象地把所谓洋人创造的建筑风格给予这样的称谓。或许在建国以前只有上海、南京和青岛等一些洋人频繁往来的城市开始出现的新鲜建筑,或许连那些推行其洋文化的洋人们也未必能料到,在不足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它会在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今已经是“儿孙满堂”了。建筑物的趋同性使中国不同省份、不同城市的“个性”几乎要丢失殆尽了,不同城市存在着大同小异的水泥森林,而今这种影响开始波及到了似乎远离了很久的,所谓现代化浪潮的交通与信息相对闭塞的雪域。其实,这当然不是中国才有的问题。除了极其典型的标志性建筑以外,各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新建筑存在趋同的问题显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三)问题与矛盾在何以显得如此突出

传统的民居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的确存在比如房间低矮、采光不足、进深不够等等一些问题。所以,当一些居民住进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因为方便、舒适和耐用就不太顾及其他的问题了。这可能是不少老百姓的真实 心理 。其实,还有一层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到处 传播 的“筒子楼”复制容易,建造起来轻车熟路,得来全不费功夫,还比较坚固实用,造价不高,即便没什么特点,对居民的衣食住行并无妨碍,所以它的确有“生存优势”,能够遍地开花。的传统民居则不然,费工费时费料,工艺比较复杂,一时还很难和现代建筑 材料 有机结合。有些不很失败的新特色建筑造价昂贵,不是一些平民能够承受得起的。所以,要在的城市与城镇建设中保证特色,确实也存在不少客观困难。

三、如何解决问题与矛盾

从保护城市特色方面来说,的各个城市应该说有许多经验可以借鉴,当然也有一些教训应该吸取。完全没有必要,的确也不应该重蹈覆辙,步那些泯灭了个性的城市的后尘。如何解决好城市与城镇建设中的问题与矛盾,不仅是各级及相关领导机关应该关心和决策的问题,同时也是学者们甚至居民们都该重视的问题。笔者抛砖引玉,斗胆谈出拙见,以期同行不吝赐教。

(一)城市规划与设计应该认真论证,这是确保城镇建设基本质量的前提

的筑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以前。吐蕃部落最早在公元前后就在雅垄河谷开垦土地、兴修 水利 、圈养牲畜、冶炼金属、发展 农业 、筑城建屋,出现了以琼结为中心、包括泽当在内的城镇体系。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后,开始了对有意识、有目的的规划与发展,这是作为首府城镇地位的关键一步。然而,由于受到 地理 自然环境和当时生产力条件的制约,的城镇虽然几经发展,即便是作为首府的,其规模与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还不可同日而语。一直到和平解放时,的 人口 不足3万人,占地仅1.5平方公里。从1959年 改革后,设立了7个专员公署、72个县,由此才开始了各地城镇的建设和部分城镇的总体规划工作。至今、与国内外具有悠久历史的城镇相比,我区的城市与城镇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应该是规划与设计的论证问题。居住在城镇的居民有一个切身的感受,就是城镇建设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建筑物、一些道路建了又拆、拆了又建的事情时有发生,既给城镇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同时也给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损失。尤其严重的是一座座新建筑脱离了传统建筑的特色,而不少有特色的居民区域没有在城镇建设中得到起码的保护。这种损失已经不光是经济损失的问题了,其负面影响之大很难估计。所以,戏规与设计的论证问或决不好,会给城镇映带来必然的不良后果。做好城镇规划与设计的论证工作,需要有一批精通现代城市城镇规划理论 ,富有经验,并且对的城镇历史和 传统文化 有深刻认识的专业化队伍。

(二)研究 传统建筑的特色, 指导 城镇建设中建筑群的设计是必由之路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见证,不同时代的建筑用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诉说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人类考古学的不少伟大发现都是从建筑中得到了答案或启迪。正因为如此,建筑往往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自然和文化的象征,是旅游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式传统建筑是历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折射出的先人们独领的精湛建筑艺术和技术的不俗智慧,是中华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的骄傲。地域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的自然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不尽相同,有些相差悬殊。所有这些在建筑中都有反映。所以,研究好传统建筑的特色问题,用以指导城镇建设中的建筑群设计在当今的城镇建设中的实践是完全必要和十分重要的。研究传统建筑的特色问题,还应该注意建筑中宫殿建筑、寺庙建筑、庄园建筑和普通民居建筑的区别。现在一些新建筑物,要么没有特色,要么“画虎不成反类犬”,把寺庙或官殿建筑的一些特殊装饰胡乱添加到看样子很摩登的高大建筑物上,效果并不理想。有些民居建筑也把一些官殿或寺庙的装修样式搬进家门,虽然华丽耀眼,可是和民居本有的风格并不协调。所以,掌握民居建筑的真实特点与风格,是设计现代城市和城镇建筑群的难点和重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保护城镇的特色无疑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三)处理好城镇建设中断承与发展的问题是关键

“发展是硬道理”,同志的这句名言早已闻名遐迩。如果一味地只强调保护旧建筑、保护旧城区、保护旧文化,那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试想想看,如果总是旧建筑好,人类是不是还住在原始的天然洞穴里呢?所以,没有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文明的人类社会,人类会象其他动物一样有的只能是苍白的历史。正因为有不断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才如此博大精深、如此绚丽多彩。一些西方学者所谓的“现代建筑仅仅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协调”的观点需要持批判的观点去谨慎地。在建筑学领域中,如果不能持科学的发展观去观察问题、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就等于把创新的思路局限到了死路,等于放弃了发展。可是,如果发展不以继承传统为前提,那么就等于丧失了根本,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说的很精辟。所以处理好城镇建设中的继承与发展问题是解决好我区城镇建设的关键所在。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刻研究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以及与人口资源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的协调问题处理得好与不好,是判定一个城镇建设是否成功的基本依据和标准。

综上所述,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给的城镇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个问题事关的经济、文化乃至 事业的协调发展,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稳步推进。与此相关的领导、专家和学者应该以极端负责任的态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形成相对合理的意见和方案,对城镇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 文献 :

马丽华.老房子[m].江苏 美术 出版社.20xx.2(1).

[2]萧加.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_地方战略论文 第五篇

[摘要] 本文针对营口市小城镇 发展 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提出了要从完善生态支持机制、构建生态 经济 体系、狠抓生态环境治理三个方面入手,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生态型小城镇

近年来,营口市的小城镇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环境发展规划薄弱、监管不力、投入不足,导致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城镇的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主要表现为:生活污水处理率低,污染城镇周围水系;生活垃圾处理仅限于简单堆存或填埋,污染地下水,危害农作物;乡镇 企业 普遍缺少环保设施,三废处理率低,环境危害严重;城镇建设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生活区、商业区、 工业 区、 教育 区等相互混杂,发展空间受限;道路、工业区、闹市区附近噪声污染日益严重。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的。针对现阶段营口市小城镇的环境问题,应该采取建设生态型小城镇的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型小城镇就是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的理论来规划、设计和建设小城镇,解决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问题。

目前,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建设生态型小城镇。

一、完善生态支持机制

1.生态规划机制。把小城镇的环境规划提升到生态发展规划的层次,贯彻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生态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使生态发展规划与小城镇的人口、资源、环境状况相符合,与县域和市域经济发展环境相适应,与“五点一线”的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相衔接,确实成为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本措施。wWW.0519news.Com

2.生态决策机制。积极支持环保部门参与小城镇的开发、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等全局性工作。凡是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政策措施前,必须征求环保部门的意见,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

3.财政保障机制。小城镇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用于生态综合整治的年度预算。市县两级要对纳入小城镇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生态保护项目进行资金扶持,并积极引导 金融 机构提供信贷。

4.干部考评机制。加强对小城镇领导班子生态保护工作实绩的考核,将执行和完成生态保护工作的情况列为评价党委、工作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任用和晋升的重要依据。

5.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积极让群众参与重大生态项目决策,逐步建立起全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决策和监督机制。

 二、构建生态 经济 体系

1.大力 发展 生态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小户养殖、海洋捕捞、蔬菜瓜果、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等生态农业,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三节”农业,即发展节水农业,推广节水种稻技术,把水田大排大灌的耕作方式转变为干干湿湿、间歇灌溉的耕作方式;发展节肥农业,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给农作物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进行“配方用餐”;发展节地农业,推广间复种技术,使土地、光热能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

2.逐步发展生态 工业 。针对营口小城镇 企业 多集中在污染较重行业的状况,积极通过宣传、政策调控、 法律 监督等手段,引导企业进行“无烟生产、无尘生产、无弃生产、无费生产、无害生产”改造。本着“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综合利用率高、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工业体系。

3.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业。紧紧抓住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发的双重 历史 机遇,充分利用资源、区位等优势,积极培育生态服务业。各小城镇要针对自身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定位,积极构建 现代 商贸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着力发展生态 旅游 、绿色饭店、现代物流、环保服务业等绿色服务业。

4.狠抓生态环境治理

一是建设整洁小城镇。固体废弃物污染是营口市小城镇面临的首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污染。目前,营口市小城镇的大多数工业废弃物,经过回收后可再生物质,余下的可采用填埋、焚烧等方式处理。生活垃圾控制目前尚无较好的针对性处理措施,可进行卫生填埋处理,有条件的小城镇可采取焚烧和堆肥法处理。

二是建设水绿小城镇。水污染治理是小城镇环保的重难点问题。目前,应采用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在镇区建设投资少、消耗低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集中处理污水;工业企业采取点源治理与达标排放的方法处理污水;有条件的村可采用“埋地式无动力”等小型净化与处理设施处理生活污水,这种处理方式是目前营口各小城镇应该重点发展的处理方式。

三是建设清新小城镇。目前小城镇民用燃料结构和乡镇工业能源体系中,煤仍占主导地位,对大气环境质量威胁严重。现阶段,控制大气污染的基本对策是:利用多种气源,发展煤气化;实行集中供热,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消烟除尘,创建烟尘控制区。营口各小城镇都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应该大力兴建秸秆气化站。已经建成的大石桥青花峪村秸秆气化站,投资145万元,沼气的生产成本为0.0087元/立方米,仅炊事燃气每年就可节省20多万元。所剩沼气渣可用于农作物基肥和鱼塘饵料,沼气液可用于追肥、喂猪、浸种等。

四是建设安静小城镇。营口小城镇噪声污染包括工业生产、建筑施工、 交通 和生活区噪声。对噪声的控制应该划分声功能区,按各功能区对环境噪声值的要求,制订噪声控制方案和管理办法。对于工业企业,排放噪声必须经环保部门批准,厂界噪声要满足相应功能区划分;建筑施工噪声必须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的规定,建筑单位应尽量采用低振动、低噪声机械;加强交通管理,减少交通噪声污染;在生活区、商业区、娱乐场所,对室内外音响噪声进行严格控制。

五是建设花园小城镇。各小城镇要结合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特点,加快实施绿化、香化、美化工程。在主要街道、沟渠的两侧种植树木;在城镇的土地种植草坪;有条件的小城镇可以修建公园。小城镇的绿化,应做到乔、灌、草、花、藤 科学 搭配,针阔叶混交,充分利用光、热、土、肥、气等资源,形成一个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的生态调节功能。

建设“钦州保税港区”的区域发展作用探讨_地方战略论文 第六篇

钦州保税港区于20xx年5月29日由批准设立,总规划面积十平方公里,分三期建设,是

保税港区是   3.国家优惠政策叠加

钦州地处西南地区,享受国家政策的叠加支持和 发展 。(1)西部大开发政策。钦州位于西部地区,享受 企业 所得税“免二减三”等西部大开发政策。(2)北部外 经济 区优惠政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获国家批复,处于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钦州将在项目布局、资金、 金融 、用地等方面享受全国特有的优惠政策。(3)钦州市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获国家批复,处于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钦州将在项目布局、资金、金融、用地等方面享受全国特有的优惠政策。(4)保税港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等等。

三、钦州保税港区的建设对钦州地区发展的作用

1.大大提升钦州地区的综合实力

首先,建立钦州保税港区有利于提高钦州的 工业 发展水平。钦州作为确定的唯一具有保税港区的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能够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和临港工业的全面快速发展;有利于钦州地区的企业根据自身优势和世界产业发展趋势,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接受先进产业、技术和信息的辐射,实现工业 现代 化,巩固和提高钦州制造业的竞争力,从而大幅提高钦州城镇化工业化水平。wWW.0519news.COM

其次,建立钦州保税港区有利于提升钦州的国际竞争力。建设钦州保税港区,不仅有利于国际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向钦州聚集,也有利于钦州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从而进一步提升钦州服务贸易和对外开放水平。此外,还可以带动钦州周边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以及拉动大西南腹地的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大西南地区加工贸易、一般贸易的进出向钦州集中,形成国际贸易在钦州口岸快速增长的局面,最终促进钦州形成泛北部湾国际贸易中心。

2.大幅度提高钦州地区的税收水平

短期来讲,建立钦州保税港区后,关税税率的下降会带来关税收入和海关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的下降,但从长期来看,关税水平的降低和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取消,进口贸易额将大幅上升,因此关税和“两税”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其次,建立钦州保税港区后,随着在营业税中占重要地位的金融、保险、邮电通讯、房地产、仓储运输、咨询中介等行业的发展,营业税收入将会有较快的增长。最后,钦州保税港区的建立会使钦州地区所得税额明显增加。对进口企业而言,进口成本降低,利润增加,所得税相应增加;对出口企业而言,出口退税率提高,国际市场扩大,利润增加,所得税也会相应增加。因此,钦州保税港区的建立会大幅度提高钦州地区的税收水平。

3.有利于大力发展钦州物流仓储业

发展保税物流是国家赋予保税港区的功能之一,也是国家赋予广西钦州的一项重大任务。建立保税港区后,过境货物将大量增加,

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_地方战略论文 第七篇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业绩 评价体系 定量指标 定性指标

 论文摘要:随着 经济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已不能适应需要,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考虑的因素及其内容和指标体系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随着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主要以净利润指标为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观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促进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形成,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必须根据我国实际并结合国际标准,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l、现代企业 环境 的复杂性

目前我国企业除接受宏观调控外,其生存和发展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如经济形势、市场需求、 、 法律 等。另外,经济的繁荣也存在一定隐患,如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产业结构趋同性所造成的恶性竞争等。

2、中国企业的基本情况及具体特点

在我国企业结构中,国有企业占相当比重,而全国第五次国有企业清产核资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较为严重,30.2万户国有企业资产损失和资金挂帐达数千亿元,在资产损失中呆坏帐损失占31.7 %,库存商品 成本 高于市价损失占13.8%;在资金挂帐中经营亏损挂帐占42.4 %,潜亏挂帐占30.2%,而且国有企业应提未提、应摊未摊、高留低转的现象普遍存在。WWw.0519news.CoM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监管方式。

3 、加入wto与国际惯例的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市场更趋开放,竞争也更激烈。要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必须有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约束和激励。另外,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现有评价标准与国际公认标准有较大差异,所以我们应根据我国国情进行评价,并对照国际公认标准,促进我国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传统的业绩评价以定量指标为主,不能涵盖影响企业业绩的所有因素,特别是那些难以量化的因素,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应该使定量、定性指标相结合,相互验证和补充。

 二、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基本内容

传统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只包括 财务 方面的业绩,偏重对过去经营成果的衡量,易导致企业急功近利而忽视长期价值创造,重结果轻过程,重局部业绩,轻整体效益,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 管理 要求。所以构建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汲取当代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和国有企业管理实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其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四方面:

1、社会性评价及其内容

经济的表面繁荣和增长存在许多隐患,如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或耗竭等。在评价企业业绩时,首先应对其社会贡献大小作出评价,如环境保护状况、公益建设、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等。

2.收益、成长性评价及其内容

收益成长性评价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进行的综合评价,主要包括: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状况等。另外,产品市场占有能力、领导班子基本素质、在岗员工素质状况等因素也是必须考虑的内容。

3、研究、开发力评价及其内容

指企业在生产和改进现有产品时,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更不能忽视其无形业绩,对其科技投入、创新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

4、组织、制度性评价及其内容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为家族式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规章制度不明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必须改善其组织结构,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型的企业。

 三、现代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选择

传统评价指标主要是定量指标,对经营业绩的评价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从定量评价看:①各指标权重是人为事先设定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②未考虑企业为达到这些指标所必须具备的相关条件。其次,从企业整体看:①盲目追求高定量指标,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有可能损害企业长远利益;②忽视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另外,传统的定量指标,还可能影响企业 会计 信息的真实性。如果在企业经营、公司上市中完全看定量指标,企业很可能会弄虚作假,如银广厦特大造假案、三九 医 药 会计信息造假案等。

现代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定量指标,还应包括定性指标,对其进行验证和补充。

l、企业业绩评价定量指标

(1)反映财务效益状况的指标主要由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组成,综合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2)反映资产运营状况的指标主要由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比率等指标组成,反映企业资产运用水平及资产质量。

(3)反映偿债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由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长期资产适合率、经营亏损挂帐比率等指标组成,反映企业不同时期盈利或偿还 债务 的能力。

(4)反映发展能力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成新率、三年利润平均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等,反映企业未来发展能力。

2、企业业绩评价定性指标

(1)领导班子基本素质

①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 管理 经验,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业技术的掌握程度,经营业绩水平。

②领导班子团结程度,廉洁自律程度,是否爱岗敬业、奖惩分明,员工的拥戴程度。

③经营理念的先进性,是否勇于创新,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是否均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并能达到预期目标,工作成绩好坏等。

(2)产品 市场 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

企业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通过以下方面进行考察:

①主要产品的质量达到何种标准级别。如企业产品质量是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并通过is0认证,还是达到国家先进标准,或符合国家标准,甚至不符合国家标准。

②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何种标准级别。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如何,是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还是技术水平落后,也是影响企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产品知名度高低,性能价格比合理与否,售后服务水平高低及产品更新换代速度。

④产品市场占有率高低及产品产销率高低等。

企业服务满意度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①服务质量高低,服务人员素质、服务态度能否满足顾客需要。

②商品或服务种类是否齐全,定价是否合理,是否严格履行对消费者的各种承诺。

③服务场所的设施、装璜等是否能满足顾客的 心理 需要等。

(3)基础管理比较水平

①企业组织结构是否健全、合理、精简,制定的规章制度先进性、完备性及可行性如何,能否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如果企业机构臃肿,规章制度不健全,或形同虚设,将难以维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

②企业的 会计 核算、 财务 管理 、质量管理、投 管理等是否符合国家有关 法律 法规。

③计划控制手段是否严格,是否能不断创新, 经济 效果如何。

④权责是否明确,激励约束机制是否有效等。

(4)在岗员工素质状况

①员 工学 历水平结构,全体员工达到岗位技能标准的比例水平,相关技能培训的组织程度。

②员工是否爱岗敬业,有无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对企业发展有无信心,能否提出合理建议。

③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否严格遵守,员工的精神文明状态如何,企业生产经营秩序如何。

④员工受培训状况如何,是否根据需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及继续 教育 等。

(5)技术装备更新水平(服务硬 环境 )

对企业技术装备更新水平的考察应通过以下方面:

①企业主要设备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何种级别,是否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相适应,企业开工程度,设备利用率高低,运转率高低。

②企业是否重视技术投入,其技术装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力量如何,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

③企业的环保意识如何,环保技术措施水平达到何种级别等。

对企业服务硬环境的考察为:

①企业设施的齐全性、先进性,服务条件如何,布局是否合理,能否使人产生舒适、愉。

②信息化、自动化程度如何,是否实现了网络化管理。

(6)行业或区域影响力

考虑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①企业在本行业或区域的影响力高低,产品销售额或资产总额在全国或本区同行业中的排名。

②企业在本行业的作用,辐射力高低,对 财政 的贡献,安排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强弱。

③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本行业的影响力等。

(7)企业经营发展策略

对企业经营发展策略的考察主要依据以下方面:

①企业的短、中、长期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生产经营目标明确与否。

②企业制定的经营策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和长期持续的发展等。

(8)长期发展能力预测

企业长期发展能力预测指从企业的资本积累状况、利润增长情况、资产周转状况、财物安全程度、科技投入和创新能力、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综合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潜力。

由此可见,现代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克服了传统评价体系的片面性和短期性,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有形业绩评价和无形业绩评价相结合,较之于传统评价体系更科学、更合理。

参考文献:

黄辉.浅析企业业绩评价的非财务指标设置[j].河北财会,2000(9).

[2]刘红霞.如何完善企业业绩评价[j].财会世界,20xx(7).

论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的地方职能转变_地方战略论文 第八篇

 哈大齐; 工业 走廊;地方;职能转变

[论文摘要]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由于“走廊”上的各地方 管理 观念的落后,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成为“走廊”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地方必须转换职能以适应 市场 经济 的要求,从而达到振兴“走廊”经济的目的。

长期以来,在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一些地方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严重制约了各地方效能的发挥和绩效的实现。纠正角色错位,实现地方职能转换,是当前走廊上各地方强化自身效能,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地方职能转变的内容

(一)地方职能转变的内涵

地方职能是指国家地方 行政 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根据经济建设和 社会 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揭示了在社会经济中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作用。地方职能是个 历史 范畴,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地方职能具有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地方职能会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在性质、内容、手段和方向上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当前,随着我国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方职能也开始向经济化、社会化方向转变,经济职能、社会职能己成为地方履行职能的重要方面,其目的在于使地方的经济社会管理职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并促进其发展。wWW.0519news.COM因此,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各地方,其职能也要向经济化、社会化方向转变,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地方职能转变的内容

目前,我国已经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过程中,走廊上的各地方也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其职能转换的问题。其职能转换的内容应该包括:

1.地方经济宏观调控者

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是以为主体,地方为辅助的多层次的职能机构体系。统揽全局,负责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相对于是被调控者,相对于本地域内的部门、企业和市场等又是调控者。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各地区经济状况千差万别,市场体系尚不健全。走廊上的各地方在宏观调控上应该是在国家统一决策、计划和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地方性的决策,制定地方性的计划、政策和法规等。

2.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哈大齐工业走廊内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为了在走廊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互之间进行不正当的竞争,结果扰乱了市场秩序,市场秩序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失衡。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需要规范经济运行的 法律 法规和规章制度,而提供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只能是各地方,地方是市场秩序正常运行的维护者。

3. 公共 物品的供应者

公品部门是非竞争性部门,它们 投资 大、建设周期长、回收慢,个人资本一般不愿介入。但是它们又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活水平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地方必须承担起这一重任,提供公品和服务是地方职能的重要内容。虽然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公品建设有了一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品供给网络,但是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公品供给和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还相距甚远。因此建立现代化的公品供给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经济建设来说显得尤为必要。

4.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

随着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的迅速发展,走廊上居民的总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却出现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会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带来方方面面的负面影响,影响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最终不利于走廊的建设。这就要求就要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各地方强化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努力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走廊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

 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的地方职能转换的途径

(一)转变地方官员的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任何改革都要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地方在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同时,还必须进行相应的管理方式和行政观念的转变,全面清理和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否则,即使在形式上进行了职能转变,但是原有的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方式和观念不转变,还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用计划经济的思路和办法来搞市场经济。因此,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地方必须按照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在行使管理职能的过程中转变思想和作风,切实体现市场的原则,重新找准的位置,为职能转变做好思想准备。

(二)明确地方的职能范围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着职能范围不够清晰的问题,造成了地方职能模糊,“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严重,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地方也是一样。因此,构建和地方的合理分权体制,明确哈大齐工业走廊上各地方的职权范围十分必要。与地方经济职能与权限的划分,应以他们对各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把握程度为准则,要区别不同情况,明确各自的管理范围,分清主次责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各地方的经济管理职能是制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公品、调节地方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维护市场秩序等。只有明确了哈大齐工业走廊上的各地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职能范围,才能更好地实现这些地方的职能转换。

(三)发展和健全社会中介组织

社会中介组织是指在企业和、企业和市场、企业和企业之间发挥着服务、沟通、协调、 、监督等作用的社会组织。哈大齐工业走廊中的各地方在职能转变的过程中,无论向市场,还是向社会转变职能,都需中介组织作为载体。地方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要卸下来的社会管理职能,就是要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去做,社会中介组织是地方社会管理职能的承载者。在地方向市场分化职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健全的社会中介组织,就有可能出现与市场之间的权力真空,地方背上的社会管理职能就无处卸载,地方的职能转换就不可能实现。因此,加大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有利于哈大齐工业走廊地方职能向社会转移。

(四)重新确立对地方政绩考核的指标

在以往对地方的政绩考核中,该地区的经济指标,尤其是该地区的gdp指标是考核该地方的重要依据。这种以本地经济发展作为业绩考核的方式,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中,乃至全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中,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区域间的贸易被阻隔、区域间不当竞争现象屡屡出现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走廊经济的发展。因此,对走廊上的各地方的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应该有所改变。其主要指标应该是看该地方对走廊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绩大小,看其对走廊经济协调发展的贡献。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走廊上的各地方尽快转变经济管理职能,从而促进走廊经济的发展。

(五)制定科学的对地方决策 成本 的评价机制

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在研究企业行为时总要计算成本,但是对地方的管理成本却往往忽略。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价格的引导,使得管理成本与管理收益割裂开来。其实在有些时候,很多地方为了某种需要,单纯地考虑决策者自身的利益,其管理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其管理收益,这给国家和人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所以,控制成本,必须从建立制度入手,全面地对地方管理行为的成本投入进行测算和评价,制定和完善地方决策成本使用的科学评价机制,才能有效地遏止地方管理中的非理性选择,从而促进走廊上的各地方职能转换,保证其决策的科学性。

 

 〔1〕张丽华,徐宝春.地方职能转变的思考:理论的定位、依据与重构〔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xx,(5).

〔2〕韩兆柱,司林波.论转型期地方职能转变与重新定位〔j〕.学习,20xx,(3).

论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_地方战略论文 第九篇

 发展现代 农业 科学内涵 重要意义 对策措施

【论文摘要】发展现代农业是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农村 经济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 环境 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本文就发展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进行了论述。

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着力点。发展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是当前和以后一定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我们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 指导 ,全面落实党的全会精神和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各项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保持和扩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良好态势,为建设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奠定重要基础。

 一、科学地认识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1.现代农业的科学内涵

人类农业的发展,大体要经历自然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智慧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创建智慧农业的前提和基础。WWW.0519news.COm目前比较科学的提法是: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 管理 手段,形成贸工农紧密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现代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发展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依靠现代生产要素的引进使用,更加依靠 市场 机制的基础性作用,更加依靠多种产业的协调发展,更加依靠劳动者创新,创新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还将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正确理解现代农业的内涵还必须科学地认识其特征。现代农业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生产 机械 化。充分运用先进设备代替人的手工劳动,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实行机械作业,从而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二是农业技术科学化。是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达到提高单产,提升质量,降低 成本 ,提高效率的目的,逐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三是农业增长方式集约化。农业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摒弃传统的粗耕简作,推广现代的精耕细作,农业增产的基点转到以挖掘内部潜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综合效益,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农业经营循环的市场化。市场成为农业经济运行的载体,农业各生产要素的配置都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五是农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生产与流通活动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必须和社会上的有关部门、市场主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要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提高这种依赖程度,以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农业的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它排斥生产的小而全和封闭型经营状态,要求按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走开放式经营的道路。六是农业生产绩效高优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它的高优化,这也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的优势所在。七是农业劳动力智能化。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最具基础作用、最有活力的因素。他对农业增产增效的贡献,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增长方式的转变,还是生产绩效的提高,都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劳动者的 文化 知识和技能水平,既是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是要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八是农业发展产业化。现代农业要求农业发展必须拉长产业链向纵深延伸,不能局限于农业内部要着眼于农业产业的深加工。农业发展要向农业深加工争效益,依托龙头产业实现农业产业化运营。

2.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

面对全面建设新农村的新形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局面,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面临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双重挑战,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结构和布局,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农村经济结构,集约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引进 工业 技术成果,提高农业发展质量 ,增强城乡之间、工农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 ,增强 农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的首要任务。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 工业 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发展农村 经济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促进生产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改善生态环境关键措施,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3)发展现代农业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实现粮食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根本目标和中心任务。近几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但是增粮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从现在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未来的发展要求看,只有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才能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综合效益,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能够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农民就业空间,实现多环节增收。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设现代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将贯穿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全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发展水平差异很大。因此都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顺利发展。

1.积极探索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要针对目前农业经营规模小、经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突破区域、产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引导农户和龙头企业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业的外部规模,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因地制宜采取有效可行的形式来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2.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保证粮食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一要积极发展优势产品和特色产业。继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二要大力发展水产业。加强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提高品种改良水平和良种覆盖率,推广生态健康养殖理念、养殖方式和 管理 技术,扩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加强水产养殖品种病害防治;三要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发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群,注重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3.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必须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 投资 环境,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大力推进农业 机械 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要把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一是重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适当增加科研经费,充分发挥他们在推广应用农业技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二是推进和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学技术和优良品种的重要基地。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加强对农民的 教育 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农业实用科技知识。

4.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切实抓好农产品安全生产。一定要逐步增强农产品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意识,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 检验 机构,严格实施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检验和检疫工作,注重农产品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内外 市场 。

5.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促进农村 人口 转移。推进城镇化和农村人口转移是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的客观要求。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引导,使乡镇企业和农产品交易市场相对集中,逐步扩大城镇规模,把较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加工、流通和服务领域。同时要改革户籍制度,对在城镇有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应允许就地登记落户,鼓励他们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并在就业、教育等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从而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 营销 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加快生产要素配置,提速农产品流通。

7.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强化农民技能水平。加强农民素质教育首要的是要抓好农村幼儿教育,提高农村中小学的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同时办好县、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为农民开展中、短期培训,把提高农民“应知应会”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对于即将转变为城镇居民的人员,要切实加强从农民到市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非农化转移;对于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人员,切实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其实际水平和能力,努力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知识型农民。

论关于福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的思考_地方战略论文 第十篇

我省是人多地少的省份,人均耕地只有0.6亩,全省47个县市人均耕地低于0.8亩的警戒线,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全省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分布零散,按照“生态省”的要求,坡度较陡的地块不但不能开发,还要安排部分退耕还林,大面积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开发整理是我省补充耕地的重要途径。

通过多年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实践,我省已 总结 出一套相对合理、简练的工作机制。然而,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在国内的进展历程毕竟有限,很多方面的工作仍然需要不断摸索、实践、总结。笔者曾参与多项省内外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计,通过自我总结心得,对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见解,希望可以达到“抛砖引玉”的成效。

 1 存在问题与隐患

 

1.1 重点设施无法落实,总体规划缺乏完整性

就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省内投资的而言,土地整理亩均投资约为2000元,高于国家投资项目的土地整理亩均投资。WWW.0519news.COm但是,项目一旦涉及存在安全隐患的中小型水工 建筑 物,就很可能面临资金窘迫的境况,使得项目的总体规划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例如,20xx年省级投资的仙游县大济镇土地整理项目:项目总面积约为4102.98亩,总投资约为824.39万元。项目区地处木兰溪中游和大济溪下游两侧,以省道242线为界,分南、北两个片区。其中南片区位于木兰溪北岸;北片区则有木兰溪支流大济溪自北而南方向。项目区所涉及的木兰溪和大济溪都是径流较大的两条河流,如果将防洪工程和桥梁工程设计纳入该项目的土地整理工程设计范围,投资资金明显存在较大缺口。可如果不予考虑,则必然存在一连串与防洪工程密切相关的安全问题;其次,由于河床宽度较大,如将大跨度农桥纳入投资范围,资金更是捉襟见肘。而如果不纳入投资范围,则必造成项目区 交通 系统总体规划上的不完整。

如果说,仙游县大济镇土地整理项目只是特例,那么对于闽西和闽北的项目,类似问题却是屡见不鲜。原因是这些项目区周边大都为被丘陵山地环绕的盆地,或分布在河流两岸的狭长河流阶地,总面积不大,总投资也不过在400~500万元,可又往往很需要建设占投资相当比例的防洪工程。而防洪问题总是项目区农田建设的大前提,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设计单位只能“委曲求全”,强行压缩其它工程投资,从而造成项目区总体规划由于而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

1.2 投资重复,规划相异

在省内各县市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踏勘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在项目区内存在几乎同时或者正在施工,由农发办投资的田间设施,或者由 水利 部门投资的防洪排涝设施,或诸如新 农村 建设、村村通之类的道路设施。于是,某些业主单位为了充分“利用资金”,挖空心思将这些设施“融”入土地整理项目投资范围内,从而造成投资重复。

然而,从规划设计角度考虑,这些“已经存在”的水利设施同样可能给新的规划带来一定的设计麻烦。原因很简单,由于资金渠道不同,投资部门不同,规划理念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对项目总体规划要求与标准也就必然不同。比如,省内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一般要求排灌分开,而农发项目则大都采用传统的排灌结合设施。因此,如何做到充分利用已有田间设施,合理科学规划,需要设计单位深入项目区,实地认真勘查,实测现有沟渠断面尺寸,才能做到新旧结合,前后一致。

1.3 新增耕地数量斐然可观,耕 地质 量良莠不齐

从我省近五年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中,针对提高新增耕地质量的工程措施有如凤毛麟角。新增耕地面积不大,而且可能散布在项目区各个角落,更是难为人所重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历年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费用表上可以直观地看到,列入这方面投资的内容寥寥无几。即使存在,也不过是“蜻蜓点水”,仅仅是一些示意性的、简易的措施,比如客沙或客土之类的。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新增耕地”在项目实施前是荒草地,项目竣工后依旧如从前。更有甚者,个别地方的新增耕地完全是为了应付竣工验收,草草翻耕了事。

1.4 预算编制不合要求,投资总额难符实际

20xx年5月22日,闽财建57号文《福建省 财政 厅、国土资源厅关于转发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的通知》的颁布,标志着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开始正式采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以下简称“国土定额”)。但从笔者近期参加的施工图技术交底会、设计变更会以及20xx年省级项目的审查会,许多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反应的问题,大都与预算密切相关。现就预算编制过程中存在问题,做一些探讨:

(1)人工预算单价滞后。根据闽建筑[20xx]24号文,建筑工程于20xx年5月1日起已经对人工预算单价做了调整。以松溪县渭田土地整理项目(总面积3220亩)为例,按照国土定额标准的人工费(六类工资区)计算,总投资约为644万元。如果直接将人工预算单价直接由原来的26.40元(甲类工)、15.89元(乙类工)直接增加到31.40元(甲类工)、20.89元(乙类工),总投资则将增加到678.85万元。前后两者比较,总投资增加5%,亩均投资无形中增加了108元。

(2) 材料 预算单价与项目区实际价格差异较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材料大都直接采用信息发布价,而大部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往往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材料 运输 方面大都存在二次搬运。

(3)定额与施工组织设计脱节。比如,沟槽土方开挖,按照国土定额,除上口宽度超过16m的渠道及上口面积大于80m2基坑土方工程采用人工与 机械 配合施工外,土方开挖都应采取人工开挖,但实际预算编制过程中大多采用机械与人工配合的施工方法,难以符合预算定额标准。

(4)项目设计过程虽根据设计进展分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三个阶段,但并没有因为设计阶段的不同,对工程量采用相应的扩大系数,这可能造成后阶段的进一步设计内容的调整压缩。

综上所述,由于预算编制的种种不符合标准现象,极可能给项目施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定额本身就是规定必要劳动消耗量的标准,“标准”一旦“失真”,总投资预算过程的重复性差异叠加,势必造成项目总投资与实际投资的存在大幅度的偏差。再加上某些施工单位为了中标,不顾后果地压缩标底,尤其是某些采取最低价中标的地区,对后期工程实施无形是“雪上加霜”,其后果很可能是降低工程质量、施工单位半途退场、蓄意增加设计变更,等等。

1.5 框定工程费用比例,约束总体规划内容

根据省内外多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审查会经验总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施工费的费用组成结构大致是:土地平整约占20%,农田水利约占40%,田间路工程约占30%,其它工程约占10%。有些省份甚至要求农田水利占施工费的比例不得小于40%。如果土地平整工程或田间路工程比例增大,都可能被认为是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因为多数人认为只有农田水利工程才是土地整理项目的重要部分,大量投入资金在所不惜。而不为重视的土地平整工程,在有些省份甚至被硬性要求不得超过施工费的10%。否则,设计单位将可能被要求重新优化总体平面布局,重新安排资金投入。

而值得深思的是:如果撇开“土地平整”,规范大田块、合并小田块,“田成方”又从何而言?提高耕作效率,均匀灌溉又从何而言?从长远来看,如果不利用当前大好,我们的耕作田块又何时才能规范化,下一步土地整理的工作又将如何推进?笔者认为“土地平整”乃是区别于其它类似工程最独特之处。

 2 问题成因

2.1 程序尚未成熟, 投资 无法放开

实际上,国内土地开发整理真正开展应该是起始于新

2.2 不同部门步调不一,设计理念有待统一

不同部门对相同项目区投入资金,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属正常的现象。首先,投入资金总额的不同,可能就已经定格了不同项目总体规划的思路。根据资金宽裕情况,结合现场实际要求,解决项目区内最紧要的设施,也是每一位设计者、策划者或业主预先考虑的问题。这就基本确定了项目设计方向,局限了总体规划的思路。其次,由于部门职能的不同,对项目建设的出发点不同,或由于不同部门策划者本身对投资项目不同程度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直接影响了项目设计的方向。所以往往形成有的工程内容重复建设,有的倍受冷落或刻意规避。

2.3 重数量,轻质量

由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是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因此很多地方单位考虑更多的可能是数据上的“一本账”,对于后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效果不够重视,耕 地质 量问题往往不能顾及。与耕地质量息息相关的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土壤改良、地力改善等措施视觉上大都难以辨别,难以技术 检验 ,工程量审核只能通过签证来体现,效果也是滞后的。因此,为了避免投资资金不落到实处,只能“忍痛割爱”,从而使得耕地质量问题遭受冷落。

2.4 定额标准贯彻力度不够,单价高低人为因素影响大

在“国土定额”未之前,省内均采用的福建省 水利 水电厅闽水电[1997]计201号文颁发的《福建省水利水电 建筑 工程预算定额》(以下简称“97水利定额”)。因此,很多设计单位、审查预算专家甚至投资审核部门,对新的定额标准理解可能还不是十分透彻,影响项目投资。

此外,对项目总投资影响较大的因素还有投资审核单位。他们可能依据以往审核项目对送审项目的单价进行人为限制,以达到降低项目总投资的目的。

 3 对策与措施

 

3.1 开拓筹资渠道,汇集多方力量

土地整理资金的充足与否是土地整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必要前提。目前筹集资金的渠道主要来自土地整理专项资金。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的资金渠道还可作进一步拓展,以争取充足的资金:一是组织农民投资、投劳,以及按照“谁整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 社会 资金的投入;二是利用国内 金融 部门贷款;三是积极引用外资、如亚洲 银行 等国际性投资。

为了克服同一项目存在上不同部门投资,不同理念的规划,必须尽快构建起一个将管理行为与跨部门协作联系起来的组织架构,汇集各方有效力量,凝聚各方投资资金,合力攻克诸如项目防洪堤、引水干渠之类涉及项目安全隐患的重点工程,有系统、有保障地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确保项目实施后安全稳定地运行。20xx年由国土资源部门与农业综合开发办联合建设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这一举措,笔者认为是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里程上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一步。

3.2 规范定额标准运用,实事求是编制预算

土地开发整理预算定额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经济 核算的基础依据,因此,规范使用预算定额是编制投资预算的根本。从省内的国土定额运行情况,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以臻规范运用、实事求是的目的:

(1)邀请预算定额标准编制人员或者预算专家,对设计、施工、审查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深刻理解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内在含义,掌握预算定额的使用条件,从而提高预算编制水平。

(2)由土地开发整理管理部门组织各设计单位、资深预算审查专家、优秀的施工单位,以技术座谈会的形式,进行技术交流,并形成定期举办的惯例,逐步规范。

(3)以设计单位、施工单位为 调查 对象,广泛征询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的意见,组织预算专家,通过讨论研究,总结并改进预算定额标准中与省内不相吻合之处,循序渐进,提炼出一套符合福建土地开发整理实情的预算定额。

3.3 结合实际情况,开拓工作思路

从土地开发整理定义出发,土地开发整理就是采用工程或生物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营或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的活动。因此认为,无论是土方平整、道路工程还是其它工程,均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故应当一视同仁。

当然,借鉴以往项目投资情况,总结投资各组成比例,也是检验项目规划合理与否的传统手段之一,但如果把它当作一个框框来生搬硬套,则不合理。比如,在一个水利设施完善,道路设施缺乏的项目内,投资重心就应该往田间道路工程倾斜,而不是生硬地套用比例框框。因此,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个分项工程,只要情况属实,项目区内确实需要加大投资,都可以大胆投入资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合理规划。

3.4 加强资金 财务 管理 ,实现项目“综合治理”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财务管理的重点是项目资金使用的管理,合理有效地使用资金,控制支出,是项目按时保质完成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项目“综合治理”(本处指对田、水、路、林、村全方位进行治理)的前提条件。以下就如何加强资金管理力度,提一些浅薄的建议:

(1)划清各项费用开支界限,严格遵守资金支出程序;

(2)认真审核支付凭证的真实性、可靠性;

(3)加强资金支出责任人签字制度;

(4)建立完善的 会计 核算工作制度;

(5)加强工程项目的 审计 力度。

 4 结语

土地开发整理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 农村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工程的综合性、复杂性、季节性、区域性等特点,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制度,使土地开发整理事业真正成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管理[m]. :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dangjianlunwen/83956.html

《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政策建议_地方战略论文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