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党建论文

浅析LEACH协议中的最佳建簇概率_通信技术论文十篇

2022-04-13

党建论文】导语,你眼前所阅览的本篇文章共有36932文字,由陶玉泽详细订正,发布于范万文网!到了,读音为dào le,汉语词语,意思是到底;毕竟。出自唐·吴融《武关》。浅析LEACH协议中的最佳建簇概率_通信技术论文十篇感谢借鉴,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浅析LEACH协议中的最佳建簇概率_通信技术论文 第一篇

摘 要:无线传感器网络中,传感器节点是通过携带能量有限的电池供电,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能量,延长节点的生命周期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首要研究的问题。为了达到降低网络能源消耗的目的,本文在第一顺序无线电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能量消耗的关系得到了典型分簇路由协议leach的最佳建簇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当分簇数目小于最佳建簇数目时,传感器网络每轮消耗的总能量就会以指数方式增加,说明确立最佳建簇数目可以降低网络能耗,从而提高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整体生存时间。

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 leach; 簇; 能量消耗

optimum probability of clustering establishing in leach protocol

zhang rui-hua1, gao rui2, fan chun-rong3

(1. xi’an aerotechnical college, xi’an 710077, china; 2.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07, china;

3.the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the northwest machine co. ltd., xi’an 710119,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power of the node is supplied by battery with finite energy, how to make use of energy effectively and extend the life period of the nodes is the key issue in the research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the optimum probability of clustering establishing for the typical clustering protocol leach is achieved by applying the relationship of energy dissipation based on the first order radio model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by the network. it shows that the energy consumed by th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in every cycle can increase exponentially when the number of clustering is lower than the number of the optimum clustering establishing, which means that the determination of optimum number of clustering establishing can reduce it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mprove the general life space of the wireless network.

keywords: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leach; cluster; energy consumption

收稿日期:20xx-06-18

0 引 言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低功耗自适应分簇路由协议(low energy adaptive clustering hierarchy,leach)应用比较广泛,在leach协议中每轮都要重新选举簇头,而每轮传感器节点当选为簇头的数目直接影响传感器网络每轮消耗的总能量,而该协议研究的物理基础是第一顺序无线电模型(first order radio model),本文就是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利用能量消耗的关系来得到最佳建簇概率。WWW.0519news.cOm

1 leach协议简介

leach协议是由heinzelman等人最早提出的一种经典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协议,后续的分簇协议大都基于leach协议,leach将均匀分布在检测区域的各个节点进行分簇,在每一簇中,有一个特殊的节点称为簇头节点,用于管理或控制整个簇内成员节点,协调成员节点之间的工作,负责簇内信息的收集和数据的融合处理以及簇间转发。

在每一簇中所有其他的节点均为成员节点。簇内成员节点只在属于自己的时隙内与簇头通信,其他时间处于休眠状态。簇头节点汇集其成员的数据并进行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到汇聚节点。由于汇聚节点通常距离较远,簇头必须消耗较多的能量进行数据传输[2]。成员节点与簇头之间的通信比起直接与汇聚节点通信消耗的能量要少的多。由于簇头总是处于工作状态,并且总是进行远距离通信,因此其能量消耗是很大的。如果一个固定节点起这种作用,其能量将会很快耗尽。因此,leach在运行过程中不断地循环执行簇的重构过程。

2 第一顺序无线电模型

第一顺序无线电模型如图1所示。无线的强度随接收、发射电路之间的距离呈幂指数降低[3]。目前有两种信道模型[4]:自由空间(free space)模型,发射功率呈d2衰减;多路径衰减(multi-path fading)模型,发射功率呈d4衰减。

图1 第一顺序无线电模型

leach协议采用的是自由空间模型。当节点均匀地分布在监测区域时,节点当选为簇头的最佳概率是空间密度的函数。这种情况下分簇是最佳的,也就是能量消耗分布均匀时,总能量消耗最小。在距离d上传输l b的数据时所消耗的能量为[5]:

etx(l,d)=leelec+lεfsd2, d≤d0

leelec+lεmpd4, d>d0

(1)

式(1)和图1中:eelec是发射电路或接收电路每发送或接收1 b信息所消耗的能量; εfs和εmp取决于放大器模型;v是由无线信道决定的常量,本式中依据距离的不同分别取2和4;d是发射电路与接收电路之间的距离。在d=d0时上面两个等式相等,得到d0=εfs/εmp,接收l b的信息,无线电接收机要消耗的能量为[6]:

erx=leelec

(2)

3 最佳建簇概率

假定在m×m正方形区域内有n个节点,而且节点是均匀分布的,并且任何节点到汇聚节点或到簇头距离小于等于d0,这样在一轮中簇头节点的能量消耗可用式(3)表示:

ech=nk-1leelec+nkleda+leelec+lεfsd2tobs

(3)

式中:k表示簇的个数;eda是簇头进行数据融合消耗的能量;dtobs是簇头到汇聚节点的平均距离。每个非簇头节点仅需要将自己的数据传输给簇头,非簇头节点消耗的能量为:

enonch=leelec+lεfsd2toch

(4)

式中:dtoch是簇内节点到簇头的距离。假定节点是均匀分布的,可以表示为:

d2toch=∫x=xmaxx=0∫y=ymaxy=0(x2+y2)ρ(x,y)dxdy=m22πk

(5)

式中:ρ(x,y)是节点分布密度函数。每一轮中,在一个簇内消耗的总能量为:

ecluster≈ech+nkenonch

(6)

整个网络消耗的总能量为:

etot=l[2neelec+neda+εfs(kd2tobs+nd2toch)]

(7)

式(7)对k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则可以得出最佳的成簇个数:

kopt=n2πmdtobs=n2π20.765

(8)

从簇头到汇聚节点的平均距离为[7]:

dtobs=∫ax2+y21ada=0.765m2

(9)

由式(8)发现,最佳成簇个数不取决于区域的大小,只与节点的数量有关。如果相当多的节点到汇聚节点的距离大于d0,那么同理可以得到:

kopt=n2πεfsεmpmd2tobs

(10)

节点当选为簇头的最佳概率可用式(11)计算:

popt=kopt/n

(11)

4 结 论

通过对leach协议中最佳成簇概率的无线传输能量消耗模型进行,表明最佳建簇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用最佳的方法分簇,当成簇数目大于尤其是小于最佳成簇数目时,传感器网络每轮消耗的总能量就会以指数方式增加[8]。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成簇概率只取决于节点的数量。但是网络运行到某一时间点时随着第一个节点的随机死亡,传感器的数量逐渐减少,引起监测区域节点分布密度减少,导致传感器网络的不稳定性,并且使得簇头选举过程变得不可靠[9],这是在以后研究中可考虑的一个方向。leach协议将整个传感器网络分成一定数量的簇,当簇形成后,簇内的一些节点之间的距离比较近,相近的几个节点监测的区域一般是同一区域,所以监测的数据也一样,这样就产生了数据冗余[10]。在产生数据冗余的同时,也会耗费节点的能量,所以引进数据融合技术也是将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参考文献

[1]heinzelman w r, chandrakasan a, balakrishnan h. energy-efficient communication protocol for wireless microsensor networks [c]//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neces. hawaii: ieee press, 2000: 1-10.

[2]孙利民,李建中,陈渝,等.无线传感器网络[m].:清华大学出版社,20xx.

[3]赵彤,郭田德,杨文国.无线传感器网络能耗均衡路由模型及算法[j].软件学报,20xx,20(11):3023-3033.

[4]manjeshawr a, agrawal d p. teen: a routing protocol for enhanced efficienc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20xx 15th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processing symposium proceedings. san francisco: ieee computer society, 20xx: 20xx-20xx.

[5]蒋铃鸽.无线传感器网络分簇路由协议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xx.

[6]cardei m, wu j. energy-efficient coverage problems in wireless ad-hoc sensor networks [j].computer communications,20xx,29(4):413-420.

[7]乔俊峰,刘三阳,曹祥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节点密度的簇算法[j].计算机科学,20xx,36(12):46-49.

[8]xiao d b, wei m j, zhou y. secure-spin: secure sensor protocol for information via negotiat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c]//1st ieee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singapore: ieee press, 20xx: 76-83.

[9]杜向党,李亦洋,石秀华.无线传感器网络基于类的簇头选择协议改进[j].传感技术学报,20xx,21(7):1022-1026.

[10]路纲,周明天,余堃,等.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寿命[j].软件学报,20xx,20(2):375-383.

构建商贸类高职院校和谐校园文化研究_文化研究论文 第二篇

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上文库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区域性亚文化,一种实体文化,其发展需要符合党和国家对我国当前文化发展所作的战略选择,即要以和谐文化为发展方向。

和谐校园文化内涵很丰富,是指以和谐为核心思想的一种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通过有形的物质形态和无形的精神形态所体现出来的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特殊的群体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优良和谐的校园文化不但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个性,增长才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优良“三风”的形成。普通高校的实践经验证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最佳途径,是丰富学校课外活动的最好方式,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思想工作、培养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概括和谐校园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第一层面,良好的校园精神,优良的校风、学风,融洽的人际关系等;第二层面,良好的物质环境文化(包含自然环境文化、人文制度环境文化):第三层面,行为文化,它是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的过程。上述三个层面相互依存,相互补充。

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各部门大力的支持和密切的配合。www.0519news.com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围绕人才培养重心工作,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一)领导重视,要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学校领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大多都忙于示范建设、教学工作,暂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程,校园文化建设没有系统的规划和统一的部署,没有形成有效的和氛围。因此,学校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方向,从机构上给予落实,从人员上给予保证,从经费上给予支持,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实现持续发展。

(二)构建“以人为本”和谐校园的制度文化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校园是全面树立和落实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在学校工作的具体体现。校园制度文化是从我国的教育方针出发对高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而提出的进一步规定和具体要求,它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

和谐校园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共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为主要特征。学校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在这个大家庭里学习、工作、生活,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就感、安全感、归属感,形成健康向上、和谐发展、安定有序、心情舒畅的环境。确立学校教育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和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以人为本,追求人和”的学校管理模式。

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文明的共同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制定得是否合情、合理、合法,对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构建全员参与,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构建全员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树立全员共建和谐校园文化意识,增强师生参与意识,培养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让班主任、学生辅导员积极主动地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任课老师也应积极配合,鼓励学生通过这些活动的锻炼,得到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各有关部门日常工作中。学校从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方面支持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为人才培养服务,实现育人目标。

(四)构建素质教育体系,打造精品活动,使校园文化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发挥积极作用

本着“立足实际、彰显特色、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整体构建和系统规划第二、三课堂项目主题体系、指导体系和效果评价体系,强化实施。精心组织第二三课堂活动,在主题、内容和形式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打造精品活动:广泛开展文化活动,营造出精彩纷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润物无声”的文化推助力;大力支持社团活动。努力把社团打造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职业精神培育工程,开展“诚信商院”等主题教育,切实加强崇德、诚信、修身教育,加强职业精神培育。

(五)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良好校园的助推器

职业院校必须把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体现出来。为此,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要注重以培养、熏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全面的职业素质为导向,并注重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促进校园“三风”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同样也反映了学校的校纪、校风情况,像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一样,为人们所共同遵守,自觉维护,并产生强有力的调节作用和巨大的约束力,让不良的行为和风气自然受到健康的抵制和谴责。

(六)搞好校园阵地建设,让校园文化建设将学生导向健康成才之路

校园网络、校报、广播电台、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阵地是引导和谐校园文化健康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这些宣传阵地不仅要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还要结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建设,构建引导学生健康发展的平台。学校要大力支持、培养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强化文明的文化习惯,对陶冶学生的情操,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抑制不良行为都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育人环境的最佳途径,是丰富学校课外活动的最好方式,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生思想工作、培养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很大的作用。而在高职院校,这一项工作目前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七)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关念环境及周边环境等组成。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

转贴于上文库 作用。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包括校园的花草树木,校园的绿色,乃至校园的空气质量、噪音范围和光线亮度等。校园的物质环境则指校舍建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其他一切有形的教学设施。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使得师生们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工作上文库、学习和生活。学校人际环境是无形的,即我们前面提到的人际关系。观念环境的影响力取决于它附着于群体而又影响个体,学校是个小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我们这里所说的周边环境,即指社会大环境。这个周边环境既有地理位置的因素,更值得关心的却是周边观念的影响。社会观念环境对学校的影响是很大的(有积极的,有消极的),我们在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时,不能不加以特别的关心与思量。

三、无锡商院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措施

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了,对待各种事务的能力提高了,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将事半功倍。

商科人才主要面对复杂人群,决定了人才应具有特殊的素质和能力。其中,经营管理能力属于其专业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这种能力不仅取决于贮备了多少知识和掌握了多少管理技能,还取决于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商科人才除了具备经营管理的业务能力之外,还必须具备诚信为本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掌握娴熟的人际交往技巧和养成积极的创新创业精神。商科人才的特性可以概括为“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会经营”,这也是商科人才不同于工科人才的显著特征。诚信是商科人才的根本,意志品质是事业成功的保证,经营管理能力是核心,沟通交流能力是关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商贸类高职院校,秉承“崇德、勤学、敬业、强能”的校训,弘扬“重诚信、能吃苦、善沟通、会经营、懂技术、会服务”的商院精神,不断探索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和科学发展之路。

(一)以锡商文化为背景构筑商贸类和谐校园特色文化

锡商文化的内涵是尚德诚信、开放开拓、创新创业、务实致用。要用锡商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用锡商业绩教育引领学生,用培育现代锡商的目标激励学生。通过创办锡商文化研究所,研究传承锡商;创建锡商文化馆和锡商文化长廊,展示广大锡商;举办锡商文化节、开设锡商文化课程,传授弘扬锡商,最终达到引导、教育和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建一批德育工作基地,选聘一批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作为德育辅导员。加强学院党团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学生党团员。实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思想道德法律水准,使教学内容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素质,并外化为行为,落实到实践。构建从课堂教学通往现实生活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巩固认知、加强体验并转化为行为,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营造有利于创建和谐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改革学生管理工作,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围绕自己确立的创业目标自主学习、掌握技能。通过开展以各种主题的竞赛、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同时开展社团建设。充分利用校刊、院报、网站、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宣传载体,把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处理结合起来,有效扩大创业教育的影响力。

(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项基础设施,搭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开展“草根精神”教育活动,培养学生扎实根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奋发上进的优秀品质: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创建省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建立覆盖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与心理健康档案;编写适应我院学生状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心理键康教育工作。

(五)完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工程

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模式和品牌化管理的原则,以“五节五赛五星”为载体,构建“品位高、层次多、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具有商院气派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体系,切实提高文化育人实效。“五节”即职业技能与创业文化节、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读书文化节、宿舍文化节;“五赛”即辩论赛、演讲赛、才艺赛、知识赛、体育赛;“五星”即道德之星、自强之星、创业之星、技能之星、先锋之星。组织周末影院、周末舞会、阳光体育运动等系列活动,丰富广大团员青年的日常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大学校园的精彩性和吸引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团员青年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营造有利于团员青年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 转贴于上文库

高校校园廉政文化研究_文化研究论文 第三篇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高上文库校是培养国家未来党政干部的主要基地,对大学生进行廉政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亡。校园文化在高校教育中所起的“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作用,使高校不得不高度重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而校园廉政文化就是利用校园环境对大学生进行隐性的廉政教育。

一、校园廉政文化构建的基本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

校园廉政文化的构建就是为辅助大学生廉政课堂教育服务的,其教育目的是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廉政生活信念。所以校园廉政文化的构建要以大学生为本,为他们营造一些具有吸引力、形式活泼、寓意深刻的廉政校园文化内容。

2.坚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校园文化

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西方校园文化中的廉政价值观,因为我国高校的校园廉政文化有一定的目的性,即从利益出发点培养有廉洁性的中国特色建设的公仆。所以,中国特色的廉政校园文化就是要坚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3.坚持与实践相结合

单纯知识传授式的校园廉政文化只是机械性地将课堂讲授搬到了校园。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式很难满足思维和情感丰富、多样,自主性较强的大学生学习的要求,更达不到以校园文化方式来引领他们自主树立廉政理想以及在将来社会生活中去自觉抵制贪腐行为的目的。所以要突破传授者的专制意识,力求“两个结合”,即校园廉政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实际、与大学生心理实际相结合。wwW.0519news.com

二、大学校园廉政文化构建的内容

1.校园廉政物质文化

校园廉政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校园廉政文化的硬件,也叫校园廉政的显性文化。它是通过物质环境中的空间布局来转达一种廉政价值观的审美,营造一种廉政精神境界和氛围,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而环境设计是校园廉政物质文化的重点。它的设计类型多样,主要的类型:一是室内廉政文化馆设计(可以专设,也可以将其放入到德育或者社会教育馆中,作为一个知识内容之一);二是室外廉政文化廊、廉政文化浮雕、廉政文化石、廉政文化橱窗、廉政文化挂件设计。校园环境的廉政文化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不能让整个校园都覆盖成廉政文化的主题内容,要不然会造成校园文化喧宾夺主之象。只要点到为止,少而精,能对学生起到引发思维作用即可。其次,设计内容要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突出教育性。个人认为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应建立体现出职业特点的廉政文化教育,如:师范系突出教师性的廉政文化、医学系突出医疗行业性的廉政文化、法律系突出司法性的廉政文化。最后,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对于高校的校园廉政物质文化设计,要体现一定的艺术水准。即要引人深思,也要符合大学的身份性。既不能如同小学校园的设计那样直抒其意,也不能如同部门的设计那样警钟长鸣式。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体现一定的内涵。

2.校园廉政精神文化

校园廉政精神文化是校园廉政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是本校特色被校园内群体认同的廉政价值,并自觉形成具有凝聚力的群体的廉政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包括群体和作风)。当然校园廉政精神文化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地和需要校园中各个部门整体配合完成的。所以,首先要忌讳急躁,要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和每个阶段具体的目标计划。其次,就是要调动校园中各个要素,一要把廉政价值细化到校园生活中来,使其凝结成本校的文化品牌之一;二要在校园中树立良好的廉政精神典型,用典型人物和事迹去引导校园廉政,营造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三要倡导廉政处事成为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主流的人际关系交往方式。

3.校园廉政制度文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园廉政制度文化就是以强调校园制度文化的廉政性。这里要注意:第一,领导保障。作为学校第一负责人的校长,要从管理层面切实当好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领头人。第二,廉政的校园财务制度保障。廉政的校园财务制不仅仅能保证学校经费更大程度上的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信任感,而且也是校园廉政文化中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最好的案例。第三,激励制度保障。建立对校园工作中的廉政典型人、事迹和团体进行一定的荣誉表彰和物质奖励机制。

三、校园廉政文化在实际开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团委引导学生自主构建高校学生社团的校园廉政文化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根据个人爱好自愿组成的、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并由团委领导和监督的学生团体。它是锻炼学生能力和培养集体主义与创新精神的场所,是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作为领导和监督者的团委不能将学生社团管理的很死,所以在构建学生社团的校园廉政文化中不能为了迎合校领导的口味而忽视学生是社团主体的实质。因此,第一,要充分做好宣传指导工作,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建立廉洁社团重要性,并在社团事务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第二,深化社团学生领导的廉洁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校园廉政文化在学生社团中的凝聚力,在管理工作中自觉起到带头作用。第三,引导学生自发地建立社团的廉政监督机制,发挥主人翁精神自觉地对社团的换届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2.将廉政文化寓予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的廉政文化活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廉政思想交流,促进具有凝聚力的廉政群体价值观的有效的形成,从而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校园廉政文化活动要体现出文化科学性、文体娱乐性和对学生的吸引性。传统的讲座、演讲,形式太过单一,缺乏一定的生动性。将廉政文化寓予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如:开展校园廉政文化节,展出廉政书法、绘画作品。开展廉政作文、辩论和演讲比赛。排演廉政小品和廉政话剧。拍摄廉政dv作品。这些具有一定时尚性的预教与娱乐相结合的廉政校园文化活动,既能充分吸引学生的眼球,有能调动他们的参与性。

3.大学校园网络廉政文化

校园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和参与氛围,使得他们充分发挥话语权来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网络廉政文化是校园廉政文化向网络的延伸,那么怎样利用好校园网络开展廉政文化教育呢?这里需要注意的问题是:第一,教师对于、聊天室和bbs网络等交流形式要做好校园廉政文化的道德审美诱导。既不能消极地夸大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也不能避而不谈。要把握一个度:趋利避害地激发学生的廉洁羞耻心、自尊心、责任心等情感,诱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廉政道德价值观。第二,营造网上评论的导向作用。通过设计特色栏目和版块做好正确廉政价值观的宣传,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廉政文化网络环境。第三,建立一支思想过硬的高素质校园网络廉政文化维护队伍。这支队伍可以由学校领导、相关专家、青年教师、学生骨干及专职宣传思想和学生工作人员组成。

转贴于上文库

河南近代建筑文化研究现状探研_文化研究论文 第四篇

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正常发展的历史阶段,具有自身的史学内容。它的趋势是‘向前迈进、向上发展的’,是中国历史上变革发生最剧烈的阶段之一。因此,近代建筑历史和近代建筑文化的发展也是整个中国建筑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 国内近代建筑的研究历史和趋向

我国的近代建筑数量繁多,分布地区广,建筑风格多样,是一笔丰厚的文化与建筑遗产。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保护的探索阶段开始于本世纪20年代末,至今沿海城市和一些发达内陆地区的研究较为深入和细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代建筑的研究在发展现代建筑的过程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中国关于近代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梁启超先生《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1902年)一书里,梁先生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相对应的历史阶段称之为“近世”。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真正开始近代史的研究。几十年的研究历程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建筑学者关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较具规模的近代建筑的研究开始起步。由中国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主持下,编辑出版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初稿(图1)和参考图集。到了1985年8月,第一次全国性研讨会“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隆重举行。随后几十年里先后在多个城市成功举行了12次全国性研讨会,出版了12本论文集,并且对多个地区的近代建筑做了详细调查。为更好地从事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国建筑学会于1997年决议在建筑史学分会下设“中国近代建筑史专业委员会”,充分反映了我国对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进一步关注。wWW.0519news.coM这期间国内关于近代建筑文化研究的理论文献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研究成果中,内容主要是针对各个地区的近代建筑的发展,分期和实例作以介绍和概括。

20xx年3月国家发布了《关于加强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规划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各级地方也根据各地的情况颁布了有关近代建筑保护的相关条例。许多近代建筑的保护项目开始付诸实践,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2 河南近代建筑文化研究现状

河南地处中原,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建筑上文库文化。近代受益于区位和交通枢纽的优势,一时繁荣兴旺,郑州、新乡、商丘、焦作等城市随之陆续崛起,建筑类型更加丰富。上出现袁世凯、冯玉祥等中国近代史上显要人物,这些都为河南近代城市发展添色增彩。河南虽然现存的近代建筑从质和量上与沿海开埠城市相比有所差异,但做为近代中国中部省份近代化建设的一个缩影,有其主要的价值。

河南近代建筑史研究全面展开阶段是在1989年——1991年期间。确切的说,河南近代建筑的研究是从1988年撰写《河南省志•建筑志》(图2)开始发展的,在当时第一次和第二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影响下,推动了各界研究河南近代建筑的热情。到了1989年河南省组成约200人的群众性建筑史志研究网络,成立河南省建筑史研究会,并出版了《河南建筑史志》(图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7]。1990年8月,为贯彻国家和共同颁布的《关于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我省全面展开了近代建筑物和建筑活动的调研,通过登记、拍照、测绘,编写了简明实录。到了1992年,鸡公山风景区管理局和17个地市建委共同承编了《地区近代建筑史略》、《近代建筑选纪》初稿。

刘炎先生最早在“试论河南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及其发展迟缓之原因”一问中介绍了河南近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发展迟缓的原因,勾画出河南近代建筑史的概貌。清华大学苏海星在20xx年对河南安阳洹上村旁的“袁林”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和资料研究后,从雕刻、彩绘、材料、建筑等多个方面对袁林进行介绍和。而姜传高所著《鸡公山近代建筑史》(打印稿)囊括了鸡公山半个世纪的中西建筑活动及成果,是研究鸡公山近现代历史的基础资料。到了1995年由河南近代建筑史编辑委员会编纂的《河南近代建筑史》完成,整本书较系统的收录了河南近代建筑,并提供一些当时建筑活动的基本资料。

对于河南近代建筑的研究过程中许多青年学者经过长期点滴积累近代建筑资料,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调研而作了颇见功力的著述。湖南大学田惠娟的《河南开封地区近代公共建筑研究》论文中以开封近代城市发展为考虑的出发点,通过调查和收集历史资料,了开封近代建筑在近代中西方建筑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中建筑类型的发展和近代建筑风格上的演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范飞的《开封理事厅教堂研究》论文中对理事厅教堂做了详细的测绘,并从历史、技术、艺术、情感和景观五个方面来发掘理事厅教堂的价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的硕士论文又以河南大学近代教育建筑为研究对象,从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近代开封的城市转型、河南大学与城市的关系、校园规划以及单体建筑设计等方面做以总结。

从以上概括的国内领域研究成果可看出几十年来河南近代建筑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所需资料的源途径比较局限,实地的调查和口碑资料积累欠缺。关于河南近代建筑研究的后备力量也不足,年轻的研究者视野狭隘,知识结构单一,研究领域局限。由于我们基础理论的匮乏,不能清晰地研究对象,和普通民众对近代历史建筑缺乏判断,许多近代历史建筑的价值在得到科学评价之前就消失了。再次,从研究的内容上看,其研究状况严重不平衡。对区域的的研究发掘停留在“典型”层面上,全面性较匮乏,尤其对民居和公建类型的发展状况研究薄弱。最重要的是没有注重微观和宏观、局部和整体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推动该研究领域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讲,有关河南近代建筑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提高,这种提高不仅仅指的是研究的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改进、理论内容及结构的完善、研究角度的转变,而且更需要史料收集范围扩大,研究队伍进一步壮大。只有在这几个方面都有相当改观的前提下,关于河南近代建筑研究才能更快地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要研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建筑,必然与所属的文化背景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国内近代建筑,重点是河南近代建筑文化的研究现状的梳理和探研,对以后深入研究、继承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规律,以及对我国现代化城市发展提供借鉴都有重要的现实理论意义。

转贴于上文库 www.a7k.cn

关于地域化建筑创作研究方法初探_地理论文 第五篇

摘要:本文归纳了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及经济技术特征,探析了国内外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创作思想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地域化建筑创作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重点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要点和原则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并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了理性的。最后,通过对建筑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探讨,来地域化建筑设计语言所具有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地域化建筑  创作思潮  逻辑性  文化特征  文化  内涵概述

在建筑创作的设计思想上。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以其“国际式”建筑风格宣告了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正如格罗皮乌斯所说“希望开展一种世界统一的景观,这是我们 时代 的面貌 ,强调从个人 的局限 中解放精神价值的需要,并把它们提高到客观有效的高度——在现代建筑中,什么是个人的和民族的客观性是相当清楚地被注意到了。以世界交流和世界技术为条件的现代统一趋势,正超越国界,在所有的文化领域中发展,而个人和民族却仍然被约束在这个界限内。建筑总是民族的,也总是个人的,但又是三个同心圆——个人、民族、人类,第三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包含其他两个,因此标题为:国际建筑”(1)。这种思潮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内成为主导建筑领域的一种思想体系。wWw.0519news.cOM然而,即使在“国际主义”流行时,也存在着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的潜流。随着人们面对不断增长的趋同性和世界化的巨大压力,愈来愈多的人们认识到地域特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地域化建筑创作针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所表露出的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割裂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等问题而提出的。这些问题引起 了世界范围 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 与自然 、文化的关系深层次的思考。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 地域化建筑的特征

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包涵了一个广义的建筑概念,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中的“国际式”建筑中的普遍性特征,它更强调建筑的地域性的特殊性和客观性。它体现了地域性的环境特征、文化特征和技术、经济特征。 

1.地域化建筑的环境特征

建筑产生于环境中,建筑与环境的对立统一构成了千百年来人类建筑活动最基本的矛盾关系。自然环境是建筑赖以存在的物质前提。人类的建筑活动就是从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之利。从人类早期的聚落选址以及其原始建设形式演变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地域中取自然之利,避自然之害。展现环境特色。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随着人类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这种对地域性环境特殊性的表现从最初的无意识或被动的行为,逐步转化成自觉和积极的进取与创造而延续至今。

2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中,都有其各具特色的文化,“每一文化有它赖以成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含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 …”。文化根殖于当地的生活之中。正是它们孕育了地域性建筑文化与场所精神。“文化是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量度”;“文化是是历史的沉淀”,建筑创作观念的地域化趋向意味着在世界文化丛林中找出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根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设计思想。挖掘地域性建筑的文化特征有种种方式,如从地方的气候特征出发寻找地域性建筑文化;从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中寻找失去的建筑文化,等…… 

3.地域化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种技术并存的时代,由于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使得建筑技术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丰富多样性,例如高新技术、传统技术等。从而不能单纯地认为建筑中体现的经济与技术特征对于建筑的决定作用。建筑技术经济的特征应深深的扎根于 “当时和当地的现实生活”,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技术条件 ,发挥创造力,挖掘技术潜力,创造富有特色的地域性建筑,这就是地域性建筑的技术经济特征的内,涵与意义。在地域化建筑创作中。建筑师们总结传统经验,走适宜技术的道路,并且积极地融汇各种技术,推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发展和形态的创造,出现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建筑设计作品。 

二、研究方法 

地域化建筑创作的涵义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作为一种设计思潮被人们所关注,主要是因为人们普遍意识到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的国际式建筑风格对于人类社会造成诸多的社会问题。同时,该创作思潮本身就是反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所宣告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强调地域的特殊性和多元性的价值观念。这就造成了地域化建筑创作概念上的宽泛性,它包涵了诸多的设计流派和设计手法;追求多元性的价值观念作品散布于世界各地,形态和创作手法上丰富多样。这也造成了的难度。 

建筑设计语言作为建筑创作的落脚点,清晰地表达了建筑创作的思想。本文透过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影响下的各种纷繁的创作流派和设计手法的外表,从建筑的设计语言着手,来探析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的创作思想和价 值取向,从而避免了单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所产生的空泛性。 

某一特定的建筑设计语言是关于某一特定的建筑在设计构思、建筑的空间与形式、及设计观念的综合。就建筑设计语言本身而言,内容也极其丰富。不同的地域之间。设计语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同的建筑师所使用的设计语言也各具特色;另外,设计语言中存在着传承性,它含有先前建筑创作之中沿用至今的习惯做法和前人的经验。这就造成了在界定具有地域化特色的建筑设计语言的范围中存在着模糊性,和它内部所含内容的宽泛性。但是,建筑设计语言清晰地表达了创作者的设计思想。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体现了建筑师所面对的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具有共性的价值取向。因此,本文通过建筑室内与室外的关系、“原型”的引用和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方面的,归纳了建筑师在创作地域建筑中的几个出发点,即“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3)。继而探讨其形式生成的逻辑性,对建筑形式的创作进行理性的。最后,通过对其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探讨。来建筑设计语言所具有普遍的价值观念。

因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产生于人类社会向工业文明转化的过渡时期 ,它在否定以往的建筑创作思想的同时建立新的建筑艺术形式和设计观念 ,这种新的建筑艺术形式和设计观念产生了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它的合理成分被后来的各个设计流派所吸收、继承。所以,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具有传承的关系。本文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的建筑设计语言时,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艺术成就为原点,通过探讨它们之间的否定与继承的关系,以便于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的设计语言产生和演变的脉络有深刻的认识。 

1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 

在这里,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或形式是指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出发点,是建筑师对于设计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后。对于建筑设计的总体构思。它对于建筑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针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所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建筑与自然形成对立、割裂地方文化,于是建筑师们开始重新进行思考,并重新确立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并重新认识地方性文化在建筑中的价值。这是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主要原因,也是该思潮所而对的主要问题。例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文一在 1996年上海住宅设计国际竞赛最高奖方案“绿野·里弄构想——人与自然的对话”中,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和延续地方性文化作为构思中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引发出建筑与自然的交融的建筑构思,并引用了当地传统建筑中典型的建筑形态“里弄”作为设计原型。勒·柯布西耶在其建筑创作中,引用了地中海民间建筑的外观式样作为其建筑形象构思的源泉;本文在对于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设计语言的中,着重了建筑创作领域中“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原型结构”的引用、“建筑与自然的对话”这三个处于起源状态下的概念,由此引申出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影响下的重要的设计概念及创作手法。

(1)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建筑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是建筑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矛盾 ,它涉及到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创造及空间的界定,并引申到城市设计中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同构关系。从建靴作历程来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创作思潮的影响下,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于这一矛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在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内外有别”的礼制的影响下,中国典型的民居“四合院”呈现出对外封闭,对内与自然亲和的水平延展的院落形态:在现代建筑运动中的建筑大师勒 ·柯布西耶在萨伏依别墅的创作中体现出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于建筑与自然二元对立的理解。以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中相对于这一矛盾所呈现出的设计概念、空间与形式为出发点,在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的影响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

、地域环境中,不同的建筑师发展了诸多的建筑设计概念,运用到他们的建筑创作中。例如,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所提出的“灰空间”的设计概念;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所倡导的以功能为引导的室内外二元关系的协调。 

(2)“原型”的引用 

荣格认为,“原型”是一种普遍存在着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这种基本模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遗迹,那些典型经验的积累和浓缩。从科学的、因果的角度来看。原型可以被设想为一种记忆储藏,它来源于同一经验的无数过程的凝缩。在建筑学领域内,“原型”是存在于传统建筑文化之中的一种典型的形态,它凝聚了聚居在当地的人们所特有的哲理、情感和艺术修养 ,体现了在传统建筑文化中,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等多种深层次的矛盾关系的理解。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并正确地反映到建筑作品中,是地域化建筑创作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其创作设计中,把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原型”引入到新的设计观念、新的技术材料、新的价值观念之中,使它融人到现实生活中,使建筑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延续。

(3)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反映了地域化建筑设计思潮中探求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设计观念。风、光、水等自然要素和环境景现在建筑创作中,作为构筑空间的同位体,展示出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的关系的观 点和主张。英国著名的建筑师罗杰斯曾经说过:“建筑是捕捉光的容器,就如同乐器如何捕捉音乐一样,光需要可使其展示的建筑”。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把光作为一种自然要素融入到建筑的形体构成之中的设计概念。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约翰逊的水晶教堂均充分运用了自然光的特性,塑造出了一种神圣、脱俗的空间。建筑大 ifi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则融入在自然环境之中,展现了极高的建筑意境。 

2.形式生成的逻辑性 

在建筑形式的生成过程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建筑作品以其形式展现出自身的特征,表达了建筑的文化含义。形象思维决定建筑的形象特征和图形品质,它使建筑作品产生出区别于其他建筑的特殊性,创造出了建筑独特的意境。同时 。在建筑作 品的创造过程 中 ,逻辑思维则抓住了建筑创作的共性和普遍性.它体现在建筑作品的创造过程中对于诸多矛盾处理的整体把握。形式是建筑创作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最终落脚点。通过对于形式生成过程中所具有逻辑思维的,使我们能够透过纷繁的建筑作品的表象,对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具有共性的形式生成规律进行总体的把握。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建筑师在新的设计观念的指导下,面对了许多新的设计问题,新的建筑设计要素也随之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使得建筑学的含义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另外,相关学科的成就被引入到建筑学科之中。这就使得在建筑形式生成的过程中,设计方法发生了转变。相对于以往的建筑设计方法,具有新的内容。 

3.形式与空间的文化含义 

“每一文化有它赖以生长的肥沃土壤。有缔造它的伟大还有杰出的代表人物,当然也必然有其杰出的城市建筑与园林作品,在这些杰作的背后,更蕴有智慧、哲理,反映着民俗、风情……”。在文化层面上,地域化建筑设计作品的深层意念中有着地域文化环境中那些既很深蒂固又充满活力的文化含义,这些文化含义物化为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中的形式与空间。它们决定了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的价值观念。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具有的文化含义表现出诸多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它反对现代主义建筑创作思潮所宣扬的某种建筑价值的普遍性和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适性,从而追求其地域的特殊性,同时,各地域之间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并存:它力求延续地域性传统文化 。同时又关注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表现出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它对于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合理内容和地方传统文化价值兼容并蓄,同时又追求自身所特有的、符合当今社会的文化价值。通过对于这些表面上自相对立的性格特征进行对比分祈,可以深刻地揭示出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本奈沃洛西方现代建筑史邹德侬、巴竹师、高军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2]吴良镛.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建筑学报,1997.2 

[3]勃罗德彭特.乐民成译.符号·象征与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论文网在线

关于中西古建筑特点及其文化内涵_地理论文 第六篇

摘要:中国古建筑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形成庭院式的组群布局,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西方古建筑以立体感官、单一布局为特征,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二者不同的特点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  西方古建筑  特点  文化特征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建筑可视为是其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建筑的历史也可视为是反映了其建筑文明发展的轨迹,而在其发展进程中若干重大的建筑成就则成为其历史发展的标识物和人以为豪的共同记忆或民族文化遗产。梁思成先生说“建筑之规模,形态,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就是这个意思。

一、 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一 )庭院式的组群布局

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词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WwW.0519news.Com

(二 )轴线的空间艺术

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的。它最便于表现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尊卑 差别。 

(三)“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崇尚自然,喜爱 自然自古亘有。先民们早就注意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都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在这种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处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是持着与大自然对立的态度,用建 筑去控制自然环境;相反,乃是持着亲和的态度,从而形成了使建筑和谐于自然之中的环境态度。例如东晋大官僚石崇在洛阳近郊修建河阳别业 (金谷园):“其制宅边,却阻长堤,前临清渠,柏木几于万株,流水周于舍下”(石崇《思归引·序》);佛教高僧慧远在庐山经营东林寺:“却负香炉之峰,傍带瀑布之壑,仍石垒基,即松栽沟。清泉环阶,白云满室。复于寺内别墨禅林,森树烟凝,石迳苔生。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高僧传·慧远传》)。诸如此类的描述,文献记载中屡见不鲜。从此以后,那些建置在城市以外的山水风景地带的佛寺、道观、别业、山村聚落都十分重视相地选址,目的不仅为了满足各自功能的需要,还在于如何发挥建筑群体横向铺陈的灵活性而因山就势、臻合于局部的山水地貌、谐调于总体的自然环境。它们无异于点染大地风景使其凝炼生动、臻于画境的“风景建筑”,这正是中华民族在建筑与大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所体现的独特的环境意识,虽非完全自觉,但却十分明显。历来的山水“画论”,对于这种环境意识都曾作过部分的美学和科学的阐述。

二、西方古建筑的特点 

(一)立体感官,单一布局

与中国的古建筑相比,西方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建筑体系,它的建筑风格也是一脉相承,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建筑中的“柱式”便是“立体感官,单一布局”的突出表现。这些柱式结构的建筑外在形体直观地显示出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有些柱式的柱头是简单而钢挺的倒立圆锥台,没有柱础,雄壮的柱身从台面上拔地而起,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有的则是外在形体修长,端丽,柱头带有婀娜潇洒的两个漩涡,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虽然以柱式为构图的原则所展示出的是单一布局,但其所蕴涵的生气盎然的崇高美带给人们的却是立体感观的视觉冲击与震撼。 

(二 )

神亿陛和宗教性 

西方古建筑多具有神化性和宗教性的特点。这是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世纪的欧洲,文化一支独秀,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而正是在这种影响之下,出现了西方古建筑中最具有宗教与神化气息的崭新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 ,是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只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 

作为富有浓厚神化性与宗教性代表的哥特式教堂,其内部结构全部,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问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教的精神,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便是哥特式建筑典型代表,他们也因此把西方古建筑的神话性与宗教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三、古建筑所体现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一)古建筑体现的中国文化特征 

1、务实精神  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建筑概念都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始终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落,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有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想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 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2、恒久变易观念 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因此,久而久之,使人们形成了恒久变易的观 念。中国建筑不注重外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犹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尤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 与领悟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本身的注视。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 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文化恒久 变易的内涵。

3、中庸思想 中国建筑往往把和精华放在最里面、最后面,而前面则是质朴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正因为如此,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精神之一——中庸,“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中国建筑造就了人们在人格思想上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 

(二 )古建筑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1、与自由 

古代西方建筑往往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他们常常具有严密的几何性,古代西方建筑在一套的建筑体系上,形成独特的方格,他们布局单一,似乎根本不需要多余的建筑来衬托。西方的建筑师们巧妙地把西方人的思想融于建筑,并形成迥异的风格。因此,正是由于那些极力表现人性的建筑使人们更加渴望去追求与自由。 

2、思维的缜密与创造力 

从古代起 ,当西方建筑师们设计建筑时,他们不仅关注建筑的构造与精度,通常还在策划时考虑到它的功能,功效及其防水、防火性,是否拥有便利的交通等。而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发展,西方古建筑的风格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拜占庭,从哥特式到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师们始终以高度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工作,而处于这些建筑之中的人们,就难免不受到建筑风格的感染,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这也是西方文明更加富有创造力、想象力的原因。 

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是具体的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和抽象的哲学理论,其中儒家传统的礼治思想是指导古建筑创造的主要思想,中国的古建筑处处体现着秩序、实用、中庸。而在西方,无论是古希腊建筑中的宙斯庙,还是古罗马建筑中的斗兽场,无论是拜占庭风格中的万神庙,还是哥特风格中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建筑都的耸立于那里,直接,一目了然,没有旁物的修饰也自成一体。这是偏重于对个人的颂扬和物质生活的享受 的直接表现。古文化

影响了建筑风格而古建筑又影 响着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文化和建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谱写着中西方辉煌灿烂的文化史诗。

参考文献:

陆志宝.touri旅游教育出版社,20xx.

[2]付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 

[3]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m].:三联出版社,20xx. 

[4]冯骥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5]冲国园林文化史[m]-.l海:上海出版社,2000.

[6]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1.

论文网在线

构建高校和谐寝室文化研究_文化研究论文 第七篇

国家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建设积极、健康、和谐的寝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和综合素质提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战场。

1.寝室文化的内涵、特征、类型和作用

1.1寝室文化的内涵

寝室已逐步成为大学生集体行为活动的基本单元,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此为根基,融汇了精神层面、物质层面、行为层面。笔者认为寝室文化是指大学生以寝室为主要空间,共同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的总和。

1.2寝室文化的特征

第一,寝室文化的形式多样性。寝室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不单一,满足了学生的多种喜好和需求。

第二,寝室文化的丰富情感性。寝室文化具有感性化的特点,形式各样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情绪饱满的投身于学习和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

第三,寝室文化的广泛参与性。寝室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

1.3寝室文化的结构

第一,寝室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其他文化类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是整个寝室文化的外在标志。主要包括基本设施、整体布局、周围环境、室内陈设等方面。

第二,寝室精神文化。寝室精神文化是寝室成员在寝室各项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生活方式和,主要体现在成学生对寝室文化的认知、对寝室的归属感以及寝室活动中的价值取向等。wWw.0519news.coM

第三,寝室制度文化。正式制度是学校管理部门为维护寝室正常运转,从而制定的各项规章与条例。非正式制度则是寝室内部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规范体系,规范与控制成员行为,维系寝室学生间的文化认同。

第四,寝室行为文化。寝室行为文化是寝室成员在寝室生活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是寝室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是寝室精神文化的折射,学生的寝室行为文化表现出自身的特性。

1.4寝室文化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干净、舒适、温馨的寝室环境能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同学间能相互探讨、相互帮助、相互交流好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寝室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第二,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寝室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和宽松、和谐的氛围,同学们可以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宣泄情绪,畅谈心事。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及时纠正错误思想,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塑造健康的人格。

第三,有利于发展和谐的人际交往。和谐的寝室文化使同学们在交往过程中学会相互尊重、帮助和体谅,弱化个性冲突,发展友谊,从而增强团队精上文库神和合作意识,提高同学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2.民办高校寝室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难点

2.1寝室文化现状

第一,懒惰现象严重,生活习惯不良。学生在上课之余,在寝室中度过大部分时间,往往表现出懒惰、被动、糊里糊涂度日,黑白颠倒,精神不振,没有良好地生活习惯和奋斗目标。

第二,普遍贪图玩乐,学习风气不佳。在寝室内静心学习的同学居于少数,多数学生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个别存在打扑克、吸烟现象,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第三,引导行为不足,文化高度不够。高校的寝室文化建设滞后,完善的规模和系统不足,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没有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从而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2寝室文化建设的难点

第一,学生自身因素。大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生活的经历,从小养尊处优,社会责任感、集体精神、自律性不足,同时少数学生存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健康问题。

第二,社会因素。由于各种的冲击,社会上的不良习俗,对学生思想产生很大的侵蚀作用,复杂、胡乱的娱乐场所和各色人员破坏学生单纯的思想。

第三,网络因素。网络充斥着无限的吸引力和诱惑力,使同学们极易沉迷于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网络电影,扰乱学生正常作息,荒废了学业,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

3.构建高校寝室文化的原则

第一,坚持软硬件共建的原则。高校寝室文化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是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的,不能只强化其中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第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则。高校寝室文件建设需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寝室活动中去,是大学生自觉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需要。

第三,坚持寝室文化建设长期性的原则。高校寝室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应该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4.构建和谐寝室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4.1加强和谐物质文化建设,改善硬件设施

完善寝室的硬件设施建设,就要加大投资力度,建造温馨、宽敞、质量良好的宿舍环境,配备必要的、 齐全的设施和设备,特别是网络信息等通讯设施,其中防火、防震、防盗等应急处理设备尤为重要,从安全、舒适、科学等角度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4.2推进和谐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寝室生活

精神文化是寝室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形成积极向上、崇高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用的理念指引和谐寝室文化建设。寝室同学要互相尊重、平等互助,构建和睦的寝室人际关系。注重寝室学风建设,弘扬良好的学习风气,海纳百川,形成多维的大学寝室文化。

4.3完善和谐制度文化建设,健全规章制度

寝室制度文化建设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寝室管理要依法治寝,明确寝室管理中的权利和义务,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以《学生寝室管理条例》为主,配套《寝室文明公约》、《值日值周制度》、《学生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规定,约束寝室学生共同遵守。

4.4注重学生干部寝室管理,发挥党员作用

建设和谐寝室文化,应该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注重培养寝室长、学生会干部、班委的素养、管理能力和责任心,使学生参与到寝室管理和文化建设中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发挥党员在寝室里的先锋作用。这样既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也能使广大学生理解学校,主动的投身于校园文化中。

转贴于上文库 www.a7k.cn

某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_地理论文 第八篇

摘  要: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是对工程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工程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和工程本身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对于工程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位以某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为例,对其进行相应探讨。

关键词:建筑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1地质环境条件

拟建工程项目为一般性民用建筑,建筑物高度及基础荷载较小,属一般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工程建设对现状的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小。依据国土资发69号文件中的划分标准,确定评估级别为三级。

评估区所在位置属剥蚀堆积地貌,为垄岗及坳沟地形,有零星的小水塘分布。场地地形北高南低,地面最大高程36.1m(黄海高程,下同),最小高程21.6m,最大相对高差14.5m。场地地形、地貌属简单类型。

评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江汉盆地以东。地层区划隶属于扬子区、下扬子分区、大冶小区。评估区均为第四系覆盖,根据本次在评估区钻探揭露地层,结合1:5万区域地质资料可推测评估区隐伏基岩地层为白垩-下第三系(k-e)砂、泥岩。wwW.0519news.COm

钻探揭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11.3~13.2m,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q4l+al)、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2-3al+pl)以及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灰黄色软~可塑状态淤泥质土、一般粘性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al+pl主要为黄褐色、棕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主要为灰黄色、紫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局部夹少量砾石层。

2地质构造

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评估区地处扬子地台、大冶褶皱束、盘龙向斜南翼核部。该向斜轴向呈近ew展布,核部隐伏地层为k-e及t地层,两翼分别为p、c、d地层。评估区内未见断裂构造。

评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区,地震强度、频次不高,属弱震、少震的相对稳定区。发生的地震震级低于4级烈度,震源深度大都在8~20km以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1k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xx)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xx)规定,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属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评估区为垄岗及坳沟相间地形,地势北高南低,覆盖层为第四系沉积层,其中第四系全新统淤积及冲积层(q4l+al)具中~高压缩性,承载力较低;第四系上-中更新统洪冲积层(q2-3al+p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较高;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中等。

覆盖层下隐伏基岩为白垩-第三系(k-e)砂、泥岩,岩石类型属极软岩,强风化岩石风化强烈,呈土状,承载力较高,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在3~5m;中-微风化岩石力学强度一般较高,完整性好。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岩土层结构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将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划分为简单类型。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①场地在进行大开挖或开挖较深的基槽时,不宜在基槽附

近地面上大量人为堆载,若人为堆载过高,也易造成堆载土体失稳,诱发产生小型土体崩塌或滑坡,从而发生地质灾害,但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程度一般较小,也易于防止。

   ②场地局部地段地形低洼,有淤泥质土分布,淤泥质土为高压缩性土,易产生沉降变形;场地平整时则为填方区,填土厚度相对较大,结构松散,填土层也极易产生沉降变形,不仅给建筑物基础及室内地坪造成破坏,还会造成场区道路及围墙剪切破坏。

③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局部具有弱膨胀性,当拟建物基础荷载小时,因土的胀缩变形可能造成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使建(构)筑物开裂、破损,甚至倾斜。

5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评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引发土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淤泥质土、填土沉降变形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膨胀土发生胀缩危害的危险性小。

场地拟建物基础施工时,不宜进行大开挖,应选择柱基础或墩基。若需要开挖较深的基槽时,需对基槽边坡进行支护。场地基槽施工开挖后易形成土质边坡,在基槽附近地面上应避免土体过高堆载,防止因土质边坡失稳诱发产生土体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场地施工平整时,对淤泥质土应进行必要的清淤,对人工填土,由于是新近填土,结构松散,易发生沉降变形,在道路及围墙施工前应进行分层夯实或碾压。

参考文献:

[1]张倬元.典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2]阮沈勇,黄润秋.基于gis的信息量法模型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xx,(1).

[3]周伟,袁春.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预测—以清江流域为例[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xx,(13).

论文网在线

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探索_地理论文 第九篇

摘要: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开展二十年来,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紧紧围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为加快毕节地区人口、粮食、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开拓出了一条生态建设的创新路子。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

毕节地区地处长江、珠江上游,是贵州母亲河乌江的发源地,也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地,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山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环境退化问题最为突出。

一、试验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成效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为生态建设提供保障

面对生态恶化、经济落后的区情,地区几大班子领导认识到水土保持不仅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建设目标的客观要求,对毕节地区乃至整个岩溶山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把这项工作切实落实到实处,从地区到乡(镇、办事处)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不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它列入工作的重要日程。

(二)大规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效益

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基础设施为目标,小流域为单元,水土保持径流调控理论为基础,基本农田建设为突破口,发展林果药桑茶为重点,拦、引、排、集、蓄、灌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相配套,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农业耕作措施有机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实行山、水、林、田、土、路综合治理。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体系,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WWw.0519news.Com

(三)创建精品样板,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横贯毕节地区西南出海重要辅助通道贵阳至毕节高等级公路沿线,充分利用已建和在建的水土保持工程点,建成融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水土保持预防保护、重点监督、生态自然修复、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效益监测、基本农田及综合配套工程、石漠化治理、优质林果药规模开发、优良品种选育及推广、优质苗圃、退耕还林(草)、地埂经济植物、水土保持高效农业、生态景点及观光、速生丰产优质用材林、科学研究等15种各具鲜明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样板工程点22处。

(四)狠抓项目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

为了用好管好水土保持工程资金,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重点在技术、投资、施工、建设等方面加强管理。

在技术管理上,每年均根据年度下达的治理任务,由规划实施工程的乡(镇)向县(市)水土保持委员会提出立项申请,经水保委同意并下达计划任务后,由水保办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群众代表组成设计组,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将每项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按科学化、规范化要求进行技术设计,然后由省地组织专家对每个图斑进行现场审定批复后实施。在施工中严格按规划设计实施,在竣工验收时严格管理规定和技术标准进行验收。

在投资管理上,一是严格按照工程设计控制投资。二是严格实行工程年度审计制度。三是对资金的使用严格把关。对于工程经费支出,必须经技术人员、工程指挥长、水利局长或水保办主任逐一签字认可后,方能报销,对群众用工补助兑现情况,必须在小流域内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在施工管理上,坚持技术人员蹲点指导制,实施廉政工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对工程建设实行事前、事后公示制,被广大干部群众誉为“阳光工程”、“廉政工程”。

在建后管理上,工程完成并经验收通过后,立即移交给当地乡(镇)和村管理,并在实施的每一条小流域内,帮助成立一个管理组织,制定一套管护措施,聘用一批管护人员,为项目后续效益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加快水土保持绿色产业开发,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子

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富民为基础,围绕市场,依托科技,结合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实施,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行合股经营、引资经营、能人带动、部门扶持、项目整合示范等多种经营模式,建立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大力发展水果、蚕桑等特色经果林,构建出绿色富民的生态文明之路

(六)增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技水平

要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跨越发展,使其具有创新性、高效性,必须依托科学技术。试验区建立以来,地县各级水保办开展水土保持规划、育苗技术、经果林栽培、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滑坡预警等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和示范,建立了6个以经果林引种、栽培和育苗为主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先后有3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两项成果地区科技进步奖。

(七)加大水土

资源保护力度,确保水土保持工作的长远效益

为加大水土资源保护力度,杜绝水土保持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一是从宣传教育工作入手,强化全社会的法制意识。二是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地区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大队,为执法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三是颁布了监督管护和防止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的规范性文件25个,开展了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三区”划分,并率先在全省发布公告。四是与发改、国土资源、环保等部门联合制定了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配套性文件,配合抓好监督执法工作,将水土保持纳入了项目立项审批和办理行政许可的必经程序,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六是规范方案编报工作,抓好审批、监督、收费“三权”的落实。六是建立项目检查督促制度,加大工作力度,在项目业主按照审查批复水土保持方案实施“三同时”制度中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做好技术指导服务。

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毕节地区试验区成立20年来以取得了显著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胜循环。

二、生态建设制约因素

我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大,生态脆弱,全区恶性生态环境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水土流失危害仍然是制约我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生态瓶颈。二是贵毕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建设任务还十分繁重,。三是我区建有的68座小二型水库急需治理,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效益。四是目前工程建设管理体制中无建后管护资金。五是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资金偿还的难度大。

三、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着力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推进试验区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开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

第一、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前期立项和争取工作。着力抓好水库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石漠化综合治理、赤水河上游生态建设项目、科技示范园建设等重点项目的完善、编制,夯实项目库建设,加大协调争取力度。

第二、以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规模化发展为目标,以交通便利、农产品市场障碍小的国道线和省道线为骨架,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经济相结合,在强化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生态措施与增收措施、基本农田和水系工程综合配套的同时,重点扶持建立一批速生坑木林基地、药材基地、经果林基地和养殖基地,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第三、从我区地处滇黔桂连片岩溶腹心地带,是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贫困岩溶山区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人口、经济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探索建立不同类型的生态建设模式,开展一批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试验示范。

第四、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参与式建设,增加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利用农民群众的创新潜力、能力、知识和技能,在满足农民实际需求和意愿的前提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保证水土保持工程符合当地的实际和长期高效的运行。

论文网在线

研究校园文化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四有”人才_文化研究论文 第十篇

校园文化是建设有中国上文库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延续了第一课堂的知识内容,补充和完善了第一课堂的知识结构。使同学们在一种愉悦的文化活动氛围中得到学习和锻炼,形成课内课外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对校园文化功能的研究,才能不断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育量,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四有”人才。

一、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德育工作的基本载体。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环境具有下列功能:

1.导向功能

它有一种内在的感召力,能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维系在共同目标上,形成一股合力,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2.塑造功能

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在这里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深刻认识自己的价值、了解自己的形象的基础上,在筛选各种信息和相应的选择中,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力在不同程度上得以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所以,校园文化使青年学生在深层心理结构中,把校园传统内化为自己的价值体系。从而完成世界观确立和人格的初步形成。

3.调适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WwW.0519news.COM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其心理的、情绪上的自扰和相互磨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创造性的开掘和发挥,所以,校园文化也是青年学生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地心理宣泄的良好形式。同时,校园文化还为青年学生创造了各种高雅而有益的文化场所和活动,使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困惑、失衡均得以放松、解脱乃至超越,并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规范言行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在校园各种信息的下,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过程发生协同作用力,最终树立校园文化主体良好的社会整体形象。

4.融合功能

学生之间的思想、性格、情趣和追求的个性差异很大。仅凭纪律约束收效甚微。如果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注重发展人与人之间纯朴的真诚情谊,就能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各自原有的陈旧观念,自觉地把自己融合于集体之中,从而产生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一致地做好学校各方面的工作。

5.激励功能

校园文化能够产生“共生效应”和“魅力”,从而唤起广大师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正确观念。

二、采取有力举措,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领导重视,全民参与,共同建设。

建设校园文化学校应该象每学期课堂教学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安排那样讲究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对学校的第二课堂及学生的课外活动的安排、课外活动开展的情况、效果,予以过问、重视、检查,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积极性,群策群力,共同建设。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校园文化的吸引力。

我校坚持开展各种符合年轻人身心特点的演讲、读书征文比赛,迎香港、澳门回归知识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学雷锋活动。“科技、文化、医疗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及“艺术节”、运动会等,通过这些活动同学们既提高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又增强了爱国爱校情结和集体凝聚力。

3.组建小型活跃的校园文化团体,增强校园文化的牵引力。

我们根据新时期新情况,适时引导、扶持,学生自主组建了各种文化社团,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技艺专长,自由参与。如党章学习小组,提高了同学们理论兴趣和思想素质。书法爱好者协会、演讲协会、英语兴趣小组等,锻炼了同学们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趣。还有学校广播、校报、黑板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讯员等,他们都是校园文化团体中一支朝气蓬勃的主力军。这些文化团体的成立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又拓宽了他们的知识视野,既陶冶了美好情操,又锻炼了多种才干。

4.营造优美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体现校园文化的感召力

为了发挥环境文化的教育功能,我校大刀阔斧。以治理校园脏、乱、差为突破口,以校园净化、绿化、美化为起点,努力创建清新、优美、充满生机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文明的教化。把校舍建筑、人文景点与校区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映生辉。调动校园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字一画等一切

转贴于上文库

环境语言,利用物、景、形、色、声等综合效应,给人以强烈的文化感染和精神启迪。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目前基上文库本上做到了各种教学文化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整洁。

5.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我校近几年来,建立和实施了《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教师教学质量督评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并在执行中不断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情况。

6.培育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精神,凝聚校园文化的向心力

近几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校风建设,以“勤学苦练、注重实践、求实创新、奋发向上”为标准培育学风,以“爱校、尊师、守纪、团结、进取”培育校风。积极通过建设校史展览馆,培养学生特有的钦农文化情结;通过校庆系列活动,进行爱校传统教育:制定校规校训,从日常行为人手形成良好校风;创作校歌,艺术地表现学校精神风貌等。经过不懈努力,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育人环境越来越好,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也越来越高。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广西绿色学校”、“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钦州市“园林式单位”、钦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是校园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是一项的校园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育人出发,精心设计,综合治理。在建设中既要培育学校传统,又要吸纳时代精神;既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要发扬教师主导作用;既要建设精神环境,又要重视物质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建设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校园文化,才能育出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四有”的新人。

转贴于上文库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dangjianlunwen/83502.html

《浅析LEACH协议中的最佳建簇概率_通信技术论文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