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作文大全 > 感想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学习感悟五篇

2022-01-18

感想】导语,你眼前所阅读的本篇共有16086文字,由齐超苏细心整理,发布到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党员干部。【定义】具有中国共产党党员身份的干部,是整个干部队伍的骨干力量。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系列学习感悟五篇倘若你对此篇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请告诉我们!

第一篇 系列学习感悟


党的十九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的党如何永葆先进性、永葆活力、如何永远得到拥护和支持,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忘记初心使命。我们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保持初心,牢记我们党人的使命,不断奋斗,砥砺前行。

,就是让我们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的赤子之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无论我们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还在于党的根基在、党的力量在,为此,就需要坚持一切为了、一切依靠,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在当下极有现实指向。无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还是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乃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都需要,继续前进。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立党之初,我党就把为主义、而奋斗确定为自己的纲领,历经时间沉淀,已证明这个纲领经得起历史检验,并取得了看得见的光辉成就,这也正是我们的重要力量源泉。

毋庸讳言,一再强调,也与一些党员干部忘了初心有关。他们忘了入党誓词,忘了当初的理想信念,信仰发生了动摇,以至于腐化,违法犯罪,走到了的对立面。

曾将理想信念比喻为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诚哉斯言!面对多元化思潮,尤需坚定立场;面对各种引诱,尤需擦亮眼睛;面对复杂的现实环境,尤需,多补钙,少得软骨病;怀有赤子之心,不被畸形利益所狙击。

作为气象工作者,在如何才能,,个人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要求全党面对未来,不忘过去;面对成绩,不忘初衷。永远保持建党时期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的赤子之心。是做一名合格党员的起点,是做好党的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能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关键所在,我作为一个基层党员干部,一个气象工作者,要在其位尽其责,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站位,深入学习习中国特色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注重加强理论学习,注重业务学习,讲究学习方法,注重学用结合,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理论体系。

二是调查研究,努力实践

“、”主题教育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特别是要解决重点难点问题。而越是影响气象事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就越不容易轻易解决。问题出在哪里,涉及哪些方面,如何彻底解决?想要找到答案,就一定要做好调查研究。

在当今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气象事业、人影工作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推进气象业务改革、建立研究型业务、进一步发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工作、核心技术攻关等一系列任务,无一不是要真抓实干。推动气象事业、人影工作高质量发展,呼唤着能用、管用、好用、经得起实践考验的调研成果来支撑。这就对调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一定要深入实际、刨根问底、破解难题,探寻规律、获得真知。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努力实践,破解气象事业、人影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气象事业、人影工作在的新发展。

作为一个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把落实到继续前进的行动中。、继续前进,是我们党对作出的郑重。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葆奋斗精神和赤子之心,凝聚继续前进的磅礴力量。要举旗定向,找准路子,有主心骨、定盘星,把握基层发展大势,回应实践要求,聚焦群众期待;要至上,以利益为出发点,干事有想法、处事有章法、遇事有办法,能力打底,善做善成;要攻坚克难,面对困难和挑战,党员干部要拧成一股绳,下定决心,不松懈、不动摇,继续前进。

作为一个基层党员干部,在“继续前进”的路上“”,弘扬“赶考”精神,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断加强修养与磨炼。要牢记全心全意为服务的宗旨,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做清正廉洁、敢于担当、勤政爱民的好干部,做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难的基层好干部。

第二篇 系列学习感悟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xx周年,我们正在进行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作为一名党员,我将以“”学习活动为契机,牢记自己党的理想信念和根本宗旨,在工作岗位上坚守法官职业操守,坚持司法为民、秉公办案,继承老一辈革命家敢于战斗、不怕困难的精神,克服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困难,不断增强自己“全心全意为服务”的能力。

学习“”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至今犹清晰记得自己在20xx年正式成为一名党员那一刻时激动和自豪的心情。我时刻警醒自己,是党人的衣食父母,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践行初心,以踏实的工作和深厚的感情回馈。

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谋划事业。20xx年我有幸成为一名员额法官,开始带领团队执行案件,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面对日益增长的执行案件和群众越来越高的期望,我不能有畏难情绪,而是要依此为契机,不断学习、探索研究执行新方法,对执行案件进行繁简分流、巧妙运用多种执行措施,提高执行效率,在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

找差距,就是要对照党章,对照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等方面找出自身差距。我20xx年进入新蔡执行局工作,到现在已经接近8年。从当初一年受理300件左右案件,到现在一年2000多件,案件增长了近10倍,案件类型也越来越复杂。如果不更新观念和知识结构,再按原来的老方法去办案,则很难满足群众的司法需要。今年是全国“基本解决执行难”的收官之年,也是向“切实解决执行难”迈进的开局之年,在这继往开来的时刻,更要多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进而去改进、去学习、去提升,以满足工作需要。

抓落实,就是要以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行、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通过对“”活动的学习,自己的理论学习获得了提升,思想得到了洗礼,为民解难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以“”这次学习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法办案能力,以饱满的热情对待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守初心,不辱使命。

第三篇 读《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有感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是一本由一个出生于非洲,而是法国人的10岁小女孩“蒂皮·本杰明·奥康迪·得格雷”在法国时写的一本书,她在非洲丛林上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书中的插图是她的爸爸妈妈现场拍的,他们可是著名的野生动物摄影师“阿兰。德格雷”和“茜尔维。罗伯特”。

这本书讲述了蒂皮在非洲丛林生活了10年的美好时光,她和野生动物们亲密接触,让许多野生动物成了她的挚友,比如:四岁时认识的狒孩儿“星迪”,大象“阿布”,鸵鸟,豹子……它们经常和蒂皮玩。

书中,蒂皮是这样说的:“所有我认识的女孩子都是家养的,只有我例外。我是野生的。我生活在非洲丛林,野生动物就像我家里人一样。”是的,在书中所有的照片都是在野外和在黑人那拍的,很稀有,因为我们大多都生活在城市,没有体验过这种感觉。

蒂皮会跟动物说话,用眼睛跟动物交流,这是蒂皮一个巨大的天赋,因为这是很难办到的。蒂皮物语中也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人类当中有一些人很凶恶,凶恶得一点道理也没有,仅仅是从中取乐。这些人来自坏蛋堆里。我看呀,动物都来自好人这一边,而不会来自坏蛋堆里。”从这三句话中我读出了动物们的美好心灵,虽然它们有时也会愤怒,这也是好的,因为喜、怒、哀、乐也是因该都有的。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是一本可以让我更加了解野生动物的书,了解动物美好的心灵,了解一个10岁小女孩蒂皮与动物的心灵感应,她生活在非洲丛林上的事迹。

第四篇 读傅雷家书有感

:《傅雷家书》读后感[800]

终于看完《傅雷家书》了,原来看似严肃的父亲对孩子的那份挂念与爱也决不亚于母性。

(试图以一种是我父亲写给我的信的心理去读完了这本书,此刻的心情没有找到合适的词藻来形容,是因为自己的文化底蕴太浅薄了,但仍然想说说自己看过后的感受,虽然不知从何下笔说起)

平日工作的繁忙也从不能削减一点点对儿子的牵挂之情,总是在将与儿子的信笺交谈当作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很渴望知道孩子的一切,包括学习、演出、生活、感情、冷暖、、、、总会在信中跟儿子谈及国内的变化,也时时不忘叫儿子不忘祖国,时时要他记住自己的祖国,要他不断地学习中文。常常乐此不疲地给儿子找着书,摘抄一些对儿子的音乐有帮助的东西,目的就是想让儿子能有更大的进步,进步得更快,不要辜负祖国和所有爱他的人的期望,常常提醒他要注意些什么,生活上、学习上、工作上、、、、好像孩子永远就是孩子,永远让自己牵挂所有,很想也很渴望知道他的一切,就像他自己说的刚收到你的来信,就期待着下一封信是什么时候收到的,也想象一下收到时的心情,同时也想象孩子你收到我们的来信的心情。

父亲永远就是父亲,他会把自己这一路走过来的些许,包括得益和吃亏都作为一面镜子来教育孩子,目的就是想让孩子能借鉴一下别人的经历少吃亏,少走点弯路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虽然与儿子相隔甚远,可是父亲的心却是天涯即咫尺般贴近,与儿子的那分爱太过于细腻了,一切有可能会影响孩子发展的方方面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都为孩子有个很周详的打算和计划过,并提出建议该怎样去避免,该怎样去改正,该怎样去面对,该怎样去做得更好的

也很注重对儿子性情的培养,常常给孩子邮着书籍作为精神脊梁,跟儿子讨论国内的变化与发展;也常常提醒儿子的性格上的缺点,比如:第一,注意以后说话,千万不要太主观,造成不要有说服人的态度,这是最犯忌的。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好辩,不论大小,都要辩,这也是犯忌的。我觉得他这句话说得太对了,或许我产年轻人就是最容易犯这两个毛病,最起码我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确实这是要不得的,我们必须得慢慢的学得客观、冷静、理智,别像古希腊人那样为争辩而争辩。

附加篇:《傅雷家书》读后感[800]

给我最深的还有一句话,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

是呀,真的懂得这心理的人太少了,而我们有时无心的一句话,或是一个举动可能就会带给别人很多的误会,作为父亲,他一语中矢地说出了这种事实,可见他为儿子考虑得有多么周到,多少用心为孩子的一切进步。在信中他也常常流露出对儿子的那分热切的爱,想知道他所有的一切,渴望儿子多点跟自己聊聊一切,包括快乐与悲伤,身边的人与事,最重要的还是在理想上的追求;常常也可见他为自己对儿子早年的教育和遗传问题感到自责,怕这会影响到孩子的发展。这分父爱的沉重与深沉恐怕我们要真正的理解还真是有些难度,但父爱的这颗心,是永远在孩子身上是炽热的。

对儿子的言论,他也是常有提醒就是要你以后做人,好好提高警惕,待人千万和气,也不要乱批评人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几句话要牢牢记住。在没有认清一个人的时候,切忌随口吐露心腹。一则太不考虑和你说话的对象,二则太不考虑事情所牵涉的另外一个人。(还不止一个呢!)生怕孩子的一句不着慎的话,会给他带来的麻烦与苦难常常提醒儿子要不断地认真自己批评

一个人太容易满足固然不行,太不知足而引起许多不现实的幻想也不是健全的,这句话太好了,给我一个重重的警钟,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后半句,是呀,太不知足引起的许多不现实的幻想有时甚至是可以推毁一个人的斗志,有时也很让人有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久而久之会有一种压抑的难受。虽然以前我爸也有跟我谈过这些,虽然他说的没有傅雷说得这么有文学气息,但道理是一样的,这次看完《傅雷家书》不仅让我明白了傅雷对儿子付出的心血,也明白了一个父亲的心,对孩子的那份苦心,霎时也对我爸爸有了许多理解,大抵天下所有的父亲对儿女的那份心,那份爱都是这样的吧,这样的深沉,这样的急切,心疼中总免不了些许的自责

我祝福你,我爱你,希望你强,更强,永远做一个强者,有一颗慈悲的心的强者!或许这不仅是傅雷的心愿,也是天下所有父亲的心愿:做一个有一颗慈悲的心的强者!

附加篇:《傅雷家书》读后感[800]

《傅雷家书》中,很多的内容都是谈艺术的,而这种艺术,不仅仅限于谈音乐,其中还有一些信件涉及了书画、文学作品,在傅聪演奏的过程中,傅雷经常劝诫儿子,应该把自己的弹奏感悟形成文字,和自己进行交流,一方面是为了让傅聪对自己的音乐演奏有一个总结,另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关于国外艺术的思想,除了用于提升自己之外,他更希望把这些思想传达给中国的有志青年,让他们在艺术之路上能够获得指导。

特别让我惊讶的是,傅雷对中国文化的化的认识,他认为傅聪之所以能够在音乐作品中有新的感悟,是因为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他对中国文化的分析,也体现了他的见解,在他们的眼中,艺术不是术业有专攻,而是古今、中外的融会贯通。

关于傅聪的弹奏的姿势,傅雷注意到这一细节,并用演出来进行比较,并在信中多次提到,在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的循循善诱的教导,良好的沟通,和让儿子善于自省、不被鲜花掌声冲昏头脑,坚持艺术探索的精神。

为了儿子的艺术发展,他更是将有利于儿子发展的艺术作品丹纳的《艺术哲学》的内容抄下来,寄给儿子,也将一些有利于儿子艺术发展的评论一并告诉儿子,让儿子改进。为了敦促他的进步,他更是力劝儿子能够学习法文的书写,多阅读艺术作品,来解决演奏实践和演奏理论的矛盾。不仅如此,就连对作品的评论的表达,傅雷在信中就要求儿子用不同的词汇来表达艺术的不同境界,而不是单纯的用太好了之类的词语。

傅雷更是希望儿子在音乐中能有一颗赤子之心,能够忍受孤独,能在心灵上与伟大的艺术家进行交流,更能够面对艺术上的失败和挫折,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理。

在写信的过程中,由于傅聪的字写的过大,有时会写满整个信封,有时会写到邮票上,关于这个细节,傅雷也不止一次地告诉傅聪,让他改正,在傅雷的眼中,艺术和生活是一样的,必须关注细节。

傅雷也将自己的理财经验毫无保留地告诉傅聪,让傅聪学会生活,处理好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他也多次劝告儿子,应该多亲近自然,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他还多次告诉儿子,要学会与人交往的艺术,说话时不能过于直接,而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在自己获得成功之时,更需要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

第五篇 读《你的权利从哪里来》有感:不义乃权利之源

徘徊在图书馆的书架前,忽然被一本书的名字所吸引——《你的权利从哪里?》。对啊,我的权利从哪里来?不禁陷入思考,印入脑海的就是“天赋”、“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权利的来自于法律的赋予”这些理念,那么此书中的权利来源究竟是什么?难道就和我所想到的权利来源一样吗?为此,我翻开了这本书——《你的权利从哪里来?》,这是由美国著名的刑辩律师与法学家艾伦·德肖维茨编写。作者为本书取一个这样的名字,我想可能是最大程度上到读者的视觉神经吧,然而读完本书以后,我觉得这样的名字也确实揭示了本书的核心,全书始终围绕权利的来源展开。

权利来自于哪里?这个问题之所以如此重要因为权利的来源决定了权利的地位与内容。在权利没有受到侵害之前,我们将自己拥有的权利视为理所当然,然而在失去它时,才开始诊视它。在这个充满犯罪的世界里,权利之于我们而言成为一个保护伞,关键时可能直接关乎到我们的生命。我们要时刻保护自己的权利,即使在它没有受到任何侵害时,如作者所言——“最能维护权利的方式是主动而持续地为权利辩护,而非被动的仰赖最高的权威”。

我们要维护权利,需要探求权利来自于哪里而为我们主张的权利提供强大的论据支撑。然而权利是一个元问题,需要从根源探寻。权利从哪里来?针对这个问题,艾伦·德肖维茨一反传统的自然法学派的主张——权利来源于造物主、自然;也不同于实证法学派的看法——权利来自于法律的规定。并在书中石破天惊的提出——权利来自于恶行的理念,一言以蔽之,权利来自于不义。作者认为人类对于何为正义也许永远无法达成共识,但绝大多数人都不愿看到诸如犹太人大、卢旺达种族灭绝、奴隶制、私刑之类的恶行再次重演。权利正是来自于人类对过去经历的暴行磨难的反思,为了避免重蹈覆辙,人类积累起权利体系来对抗恶行的侵袭。

艾伦·德肖维茨就自然法学派的主张——权利源于造物主、自然的主张进行反驳。他认为以造物主之名发言的人,总以自然权利来掩护党派、宗教与个人的议程。确实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少数人以其能够和上帝对话,声称是上帝的“儿子”、“代言人”、替上帝管理人类,一步步使自己实施的恶行正当化,从而导致造物主的法律成为种族灭绝、奴隶制度、君主制、反犹太人主义、等诸多恶行的依据。

权利不是来源于自然。自然法学派主张人的权利来源于自然,他们认为“凡存在必正当”。然而事实并不是如他们所言,经验告诉我们自然存在的却未必是正当的.,痛苦、死亡、奴役与种族灭绝等等很难让我们相信自然存在的是正当的。如果“凡存在必正当”,我们就不需要再去制定法律或者其他规则来改善自然。人的天性是自然的,既有史怀哲与,也有孔子与尼采,有不顾他人利益而只顾自己的本能。人的天性多种多样,但是这并不会使得天性直接衍生出道德,不能让我们依据天性得出某项权利。

我同意艾伦·德肖维茨的观点,权利不可能来源于神授,如果权利来源于上帝,那么上帝则是不公平的;如果权利来源于上帝,那么上帝是多变的;如果权利来源于上帝,那么权利是不可剥夺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存在的未必是正当的,面对自然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如地震、海啸等,面对疾病、痛苦我们不认为这些自然的存在是正当的。

既然权利不能从外在的造物主以及自然寻得,那么权利是否源于法律。实证法学派主张——权利来自于实定法。权利本身受到法治的规范而非任人摆布,从这一点来说实定法的确授予了重要的权利。但是,权利并非仅来源于实定法,权利的样态多种多样,除了法定权利之外,还有大量的道德权利和自然权利。并且在实定法被创制之前,大量权利依然存在,不以实定法的规定为存在依据。

在对古典主义的自然法学派以及古典的法律实证主义有关的权利来源作出评判后,艾伦·德肖维茨开辟了第三条道路——权利的来源是不义。作者反对亚里士多德式的权利体系构建,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定义权利必须先定义“最可欲的生活方式”,然而什么是最可欲的生活方式,我们最可欲的生活方式是什么?在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几千年里,“最可欲的生活方式”还没有能够确定。然而,不义却为所普遍认知,正如没有人会为对犹太人的辩护、会认为两次世界大战是正义的。构建权利体系以实现正义,首先应该辨识出所要避免的重大恶行,这些经验成为我们提出某项权利的强大论据。正如描述不义要比描述完全正义更加贴近实际,所以从下而上的构建权利体系要远比从上而下而更可行。

读艾伦·德肖维茨的《你的权利从哪里来?》,让我对权利来源的认识转换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但是又好像它一直都在,而我却没有认知到。它让我想起一句话——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我们对权利的探求会随着历史经验而不断变更,由于不义永远存在,所以权利也永远长存,对权利的探求是永无止境的。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zuowendaquan/gangxiang/1798.html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学习感悟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