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文库百科 > 注意

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度”的把握_生物学论文五篇

2022-01-18

注意】导语,您眼前所阅览的本篇共有25927文字,由吴超兆经心更正之后,上传于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才”意指“备而未用(的知识、经验等)”,“能”意指“能力”。故“才能”是指一个人已经具备但未表现出来的知识、经验和体力、智力。给有才能的人提供一个舞台,他就能施展其知识、经验、体力和智力,从而得到社会和个人的双赢结果。

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它不同于一般的书籍,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它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随着科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载体也多样化了。除教材以外,还有各类指导书和补充读物;工具书、挂图、图表和其他教学辅助用具,教学程序软件包;幻灯片、电影片、音像磁盘等。此外,教材的编辑要妥善处理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和技能的广度与深度、基础知识与当代科学新成就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12月,在用的全国各级学历教育教材已近19万种,其中,基础教育类教材近1万种,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类教材近8万种,高等教育类教材近10万种。“十三五”期间,我国正式出版的、版权页标注“教材”字样的高校新增教材数量达4.3万余种。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度”的把握_生物学论文五篇倘若你对这文章有更多的感触,请告诉我们!

第一篇 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度”的把握_生物学论文

事事有度,适度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在生物教学中,把握好“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知识的广度

在生物教学中,如果认为多多益善,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什么都教,其结果将似蜻蜓点水,收获无几。实践中,要上好一堂生物学课,必须处理好全面讲述和重点讲述的关系,在尽量讲全、讲深、讲细、讲透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知识的教学,至于什么知识内容应重点讲解,什么内容可以略讲,什么内容可以点到即止,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予以确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接受能力组织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扣抽象理论,补充典型实例,经过具体,再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内容的理解、掌握。但补充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并要适时适度。

2.教材的难度

教材的难度主要决定于教材中难点多少和性质。难点是指教材中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内容。哪些内容容易成为教材的难点呢?其一是教材中内容庞杂,头绪纷繁的问题。如“基因的分离规律”中出现的新术语。其二是教材高度抽象,空间构形复杂的内容。生物学中有很多内容是空间结构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感受能力,如叶绿体、线粒体、中心体、dna、蛋白质的结构等,学生往往难以形成正确的空间形象。WwW.0519news.COm其三是教材中以高深理论作背景的内容。例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章的内容是以实践证据作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考古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多个学科有关,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学生感到疑惑难理解。

教材中不同的知识体系,其难点的地位亦不完全一样,故处理方法也就不尽相同。如果难点内容就是重点内容,教学中就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全力以赴地去突破;如果难点内容并非重点内容,则适当疏通,使学生理解,有针对性地去突破。

3.学生的程度

教学中,教和学是一个对立统一体,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现有知识水平)出发,根据高、初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组织教学。从一般浅显易懂的知识要点归纳到章节重点、难点的综合论述,从分散的生物学知识与现象中寻找普遍的生物学规律。例如,高、初中教科书中都有“消化和吸收”这部分内容,在教学实际中就要区别高中和初中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及发展水平,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对高中的学生而言,可采用归纳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对初中的学生就宜采用直观性的模型、实物、挂图,通过实验、观察、思维、讲、练、评组织教学。

4.挖掘教材的深度

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问题和精华部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在备课时若对研究教材不够,则挖掘不出教材中隐含的内容,课堂教学中就显肤浅。只有深入钻研大纲、教材,把握其精神实质,课堂教学中才能讲得深入浅出,力度适中;练得恰到好处,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材的认识结构,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知识层次。

5.教学语言的速度

生物学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并应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这是上好生物学课的基矗实践证明,教学语言抑扬顿挫,能调节学生的神经活动,教师讲课有声有色,加之体态语言的配合,以姿势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起伏跌宕。增强学生美的享受,才能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具体而言,对教材内容凝练集中的语速应稳重而有味,可增强感染力,对层次结构特别紧凑的内容,语速要稍快,使学生精神振奋,集中注意力。

6.教学进度

教师必须把握住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基本要求,根据当地不同季节所具有的实验材料的实际情况,编制操作性强的教学计划,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在一般情况下,要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制定,以便适应当地的学管理和施教。教学进度的制定可为学年、学期、章节和课时教学进度。计划的制定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有利于生物学教学的实施。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材体系和学生程度,不同的教学设备和环境条件,把握好“度”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注意了“度”,才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二篇 驯养繁殖大鲵应注意的若干环节_其他理学论文

l.先取得驯养繁殖许可证,再按照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驯养

《中华共和国野生动物保》第十七条规定:国家鼓励驯养繁殖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应当持有许可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驯养繁殖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应当持有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驯养繁殖许可证。《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从事水生野生动物的驯养繁殖应当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驯养繁殖证后方可进行。第十八条规定:驯养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驯养繁殖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驯养繁殖活动。因此,欲开展驯养繁殖大鲵的单位和个人,应先申请取得《驯养繁殖证》后,方可按照许可证的规定开始饲养,并遵守国家野生动物保护 法律 法规和政策,接受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2.养殖场址的选择

选择大鲵驯养场址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2.1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

2.2环境幽静、最好选择在山高、林密、有泉水、溪流的区域。wwW.0519news.cOm

2.3饲料来源有保证。

2.4 社会 治安秩序良好,群众法律意识较强,确保大鲵的生活环境安定。

3.养殖池的建造

大鲵养殖池一般为长方形,面积在70一300m2之间,池深1.5m左右,池壁、池底用水泥抹面,尽量光滑,池底司铺垫10—20em厚的沙卵石.在养殖池的长边用砖石、水泥板建人工洞穴。应将洞穴建宽敞,使大鲵在洞内有回旋余地,易于人工检查大鲵摄食、生长情况为好。一般洞穴规格为长2~4m,宽0.8~1.om.高o.5m。池边可栽阔叶类乔木遮荫,池水可保持0.3~ o.5m。排、注水方便,最好是自流自排。

4.大鲵种苗的捕捉、收购及运输

根据国家野生动物保律、法规和政策.国家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捕捉、杀害野生动物,禁止收购、利用野生动物,因科研、驯养繁殖、展览等特殊情况需捕捉的必须办理《水生野生动物捕捉证》。收购、利用野生动物,需经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取得《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证》。对于运输携带水生野生动物,应当经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水生野生动物运输证》后方可进行捕捉、收售、运输大鲵苗种。 5.大鲵种苗的投放

由于大鲵有互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大鲵放养应以相近规格放同一池为好。放养前.可用浓度为1%的紫药水作体表消毒10~20分种,然后放入养殖池中饲养。大鲵放养密度以每公斤大鲵占地0.5~1.om2为佳。如水源好、饵料丰盛.苗种放养密度可适当大些。

6. 科学 投喂

大鲵饲料以鲜活小鱼虾、蟹为佳,通过观察,大鲵对泥鳅、青蛙尤为喜食,最简便的投喂 方法 是在养鲵池中投放鲤、鲫、罗非鱼等繁殖力强的鱼类,并经常补充相当数量的蛙、泥鳅,使大鲵 自然 捕食。

7.水质调节及疾病防治

大鲵对水质要求较为严格,因此,要经常保持池水清新,透明度高,要及时清除池中大鲵排泄物.还要定期换水。最好设置自动进、排水系统,保持水质良好。,

大鲵在饲养过程中,常见的疾病有口腔溃烂病及皮肤溃烂病,主要是由喂食不健康的青蛙、泥鳅等饵料引起。因此.投喂饵料主要保证饵料鲜活,并在投喂前用食盐水浸泡消毒。鱼病发生后,可用氯霉素软膏涂抹患处,严重的注射庆大霉素可治愈。

8.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解决繁殖难题

目前 ,在人工驯养的情况下,大鲵繁殖还是一个难题.通过观察,主要原因是(1)大鲵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2)雄性性腺发育成熟率低及精力活力差。因此。可模拟大鲵自然生态环境,选择植被好、无污染、常年流水不断.有一定数量深潭、石洞,有小鱼虾生存的山沟,建立大鲵生态繁殖场。把一批雌雄比例适当的大鲵放人繁殖场,加强看护.投喂饲料。一定会取得较好效果。我市卢氏大鲵繁养场采取这种作法,放养大鲵一年多后观察,大鲵性腺发育比在养殖池中驯养的大鲵发育好。因此。可以设想,用不了几年时间,大鲵繁殖的难关将被突破,大鲵人工驯养才能真正成规模、快速 发展 起来。

总之,驯养繁殖大鲵,是一项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的高效养殖产业,只有按照 法律 规定办事,掌握大鲵的生活繁殖习性.进行科学饲养管理,才会取得理想的 社会 、 经济 效果,才能使大鲵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

第三篇 道学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_国学论文

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说,道家思想“综罗百代,广博精微”;现代著名学者鲁迅先生说,“中国

文化的根柢全在道家”;世界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先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棵烂

掉了根的大树。”的确,从整个中国历史来看,道学的作用实与儒学不相上下,它们一隐一显,

共同浇灌着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对中国社会之发展和中华民族性格之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

响。

然而,长期以来,或者更准确地说,90年代之前,道学研究一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如果说

儒学的研究可谓“门庭若市”的话,那么,道学的研究则可谓“门庭冷落”。有人将这种情况概

括为“儒热道冷”,是大体符合实际的。令人欣慰的是,90年代以后,道学研究开始步“儒学

热”之后尘,受到学界的关注,并陆续出版、发表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如果说用“道学热”来揭

示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的特点,具有某种言过其实和“扬道抑儒”之嫌的话,那么,指出道学研

究构成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却是一点也不为过的。

总的看,20世纪后半叶的20年特别是后10年,道家文化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种进展主

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一是关于老庄其人其书及其他道家人物与著作的研究;二是关于道家思

想渊源及学派演变的研究;三是关于道家文化基本精神及特质的研究;四是关于道家思想的研究

特别是道家之道论与人论研究;五是关于道家思想的比较研究包括道家学派内部的比较研究,道

家与其他学派的比较研究,道家与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六是关于道家之历史地位与道学之现代

价值的研究;七是其他问题的研究,诸如道家与道教的关系研究,道学史研究,郭店道家简研究

等等。wwW.0519news.COm前不久,笔者组织编写《中国文化研究20年》一书,就中曾设专章,从上述诸方面就近20

年道家文化研究的基本情况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通过这一总结,并通过与儒学及儒学研究

之情况的比较考察,我们感到,有几个问题仍有必要提出来,以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和重视。

(一)关于道家之地位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除

极少数论者执守扬儒抑道的立场外,绝大多数论者都普遍认同道家之重要历史地位。这其中,有

一种看法尤为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这就是“道家主干说”。“道家主干说”的代表人物前有周

玉燕、吴德勤,继有陈鼓应,后有胡孚琛、吕锡琛及涂又光,就中又以陈鼓应先生倡导最力最

勤。客观地说,“道家主干说”的提出和讨论,对于重新认识道学之历史作用,推进道学研究的

深入,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它与传统的“儒家主干说”一样,在某种程度上隐含着学派的偏

见或门户之见,潜存着发展为“独尊道学”之可能。这是不能不让人有所担忧的。历史上董仲舒

的“独尊儒术”,给予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乃至中国社会的进步曾造成极坏的影响,教训是沉重

而深刻的。因此,人们有理由有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避免从重视道学、推崇道学走向“独尊道

学”。事实上,儒学和道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文化中皆有其显著的地位,二者交叉主干,互

补互动,不论从积极方面抑或从消极方面,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何以一定要人为地在二者之间分出高低、主次呢?所谓交叉主干,说的是,为中国社会不同时期

的历史条件和文化需求所决定,儒、道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递相变化和发展的。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来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儒学起着主导的作

用,占居基础的地位;在另外的一些历史时期,则是道学起着主导的作用,占据基础的地位。所

谓互补互动,说的是儒学的道家化和道学的儒家化。儒学的道家化倾向乃“道家主干说”论者所

持,道学的儒家化倾向目前学界尚无人这么提。事实上,这两种倾向在历史上都是客观的存在。

前者说的是“援道入儒”,“以道补儒”;后者讲的是“援儒入道”,“以儒补道”。很显然,

“互补”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是相互颉颃、相互、相互吸收。

(二)关于新道家、新道学问题

在儒学的历史发展中,有所谓新儒家、新儒学。与之相对应,有论者认为存在一个新道家学派。

董光璧先生在《当代新道家》一书中明确指出:“当代新道家的思想几乎是同当代新儒家并行发

展的,它是在科学和技术的社会危机情势下,由一批科学家发展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阐述道

家思想的世界意义,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论证道家思想的现代性,美国科学家卡普拉推崇道家思

想中的生态智慧。“我把他们发展的道家思想的现代形式归纳为四个基本论点:道实论、生成

论、循环论和无为论。”这是“一种以科学新成就为根据的,贯通古今、契合东西的新文化

观”,“一种基于文化趋同性的世界主义文化观。”董先生称李约瑟、汤川秀树、卡普拉为当代

新道家的几个“最引人注目者”。从中国学界来说,陈鼓应先生倡导“道家主干说”最力最勤,

胡孚琛先生对道学可谓推崇备至。尽管他们并没有自命为当代新道家,是否可以大致称之为中国

的当代新道家。与此相联系,有论者如董光璧先生“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

史意义”,有论者如胡孚琛先生进而提出创立新道学,以作为中华民族21世纪的文化战略。这实

际上是要将道学提升为当代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基础地位或主导地位。从学术自由的角度

看,与新儒家、新儒学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一样,新道家、新道学亦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

但我们对“道学是参天地、赞化育、贯中西、通古今的大学问,创立新道学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历

史潮流中审时度势,应变自强的唯一可行的文化战略”(参见胡孚琛、吕锡琛著《道学通论》,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的说法,眼下还只能保留意见。希图新道学引领中国乃至世界走向大同,是

否期许过高?不过,正如“道家主干说”的讨论一样,关于新道家、新道学的讨论也将是有意义

的和必要的。

(三)关于道学与主义的结合问题

儒学研究中,人们曾就儒学与主义的结合问题进行讨论,并取得一定的进展。虽然人们关

于二者能否结合的认识见仁见智,但多数论者普遍认为,“合则两利,离则两伤”。可是在道学

研究中,道学与主义的结合问题似乎未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依笔者看,探讨道学与马克

思主义的相同相异、相通相融关系,既是推进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发展中国特色和中国

气派的主义的需要,同时也是使道学获得提升、获得发展和发扬光大的需要。一方面,马

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中国化,有赖与中国的经济、特点相结合的同时,吸收包括道学在内的中

国文化的有益养分,从而充实和丰富自身;另一方面,道学要实现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创造

性转化,有必要以主义为指导,用主义理论来改造自身,使其获得新的生机与活

力。现在,道学之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得到愈来愈多的人们的普遍认同,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实

现道学精神与主义的结合或融合,正是使道学之现代价值获得充分体现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所谓“儒道互补”;在现代中国,显然存在一个道学或儒道与主义的

互补问题。这方面有大量的文章可作,相信学术界有人为之。

(四)关于道学的普及与大众化问题

儒学研究中,在20世纪90年代,人们曾就儒学的普及与大众化展开讨论,亦有人做了一些儒学普

及的实际工作,如儒家伦理的启蒙教育,儒家经典的背诵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总的说,还

局限在学术讨论的层面,从学术探讨进入普及的真正的实际操作,还有很大的距离。然毕竟迈出

了可喜的一步。笔者认为,道学也存在一个普及与大众化的问题。道学研究工作者在这方面亦是

可以大有作为的。当然,这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一方面,道学中有精华有糟粕,有“神奇”

有“臭腐”,需要人们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和取舍;另一方面,道学之普及化、大众化不等于道

学之庸俗化、简单化,其间的分寸也不易把握。正因为如此,道学研究工作者更有责任提高自身

的素养、理论素养、道学素养乃至语言素养,在道学之普及中发挥引导作用。现在的要务是

提高认识,重视起来,尽快将道学之普及与大众化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五)关于道学史研究

随着道学研究纵横两方面的展开,道学史研究近年也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在道学通史的研究

上,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黄钊先生主编的《道家思想史纲》,陆玉林等著《中国道家》,胡孚

琛、吕锡琛著《道学通论》等等。在道学断代史的研究上,学术界较为注重者为先秦道学、魏晋

玄学、道教等。关于先秦道学,较为代表性的作品有:张松如、邵汉明著《道家哲学智慧》,朱

哲著《先秦道家哲学研究》,张运华著《先秦两汉道家思想研究》等;关于魏晋玄学,较为代表

性的作品有:汤一介著《郭象与魏晋玄学》,许抗生著《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赵书廉著《魏

晋玄学探微》,高晨阳著《儒道会通与正始玄学》,王葆玹著《正始玄学》等;关于道教或道教

史,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卿希泰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和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等。此

外,关于稷下道家、黄老之学、唐代道家等方面的研究,也有若干成果问世。上述作品的先后发

表,对于人们克服扬儒抑道的传统偏见,重新认识道学的历史地位,无疑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

用。但总的看,与儒学史研究相比,道学史研究仍显薄弱,至少现在还没有一部贯通古今的全面

详尽的《道学通史》。如果有一学界权威人士出来,牵头组织编写一部多卷本的《道学通史》,

当是道学研究与发展中之幸事。应该说,现在时机已经成熟。

(六)关于郭店竹简与儒道关系问题

1973年,帛书《老子》的发掘,曾使老学研究取得新的进展。时隔20年,1993年郭店楚墓竹简—

—《儒家简》、《道家简》的发掘,为儒学和道学研究的深入提供新的契机和条件。短短的若干

年,在该方面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一批学术论文,一些论文

集中反映在《中国哲学》第20辑、第21辑中。对于郭店楚墓竹简的价值,学界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海外学者甚至誉之为“中国的死海遗书”。还有论者说,郭店楚墓竹简出土以后,整个中国

哲学史、中国学术史都需要重写。在众多研究成果中,一个颇为普遍的认识,是肯认儒道之相通

而非绝然对立。笔者以为,对于帛书《老子》和郭店《儒家简》、《道家简》,还有进一步探究

的必要。同时,笔者执信,儒道固然有许多相通之处,然对立、差异是主要的,否则,儒学、道

学就不成其为相对意义上的儒学、道学了。不是吗?

第四篇 浅谈粉喷桩在加固软基应用中的注意事项_建筑工程论文

关键词:公路工程;粉喷桩;设计要求;软基处理

粉喷桩也叫加固土桩,它是利用粉状水泥(或石灰)等材料作加固化剂,在钻孔过程中使用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将固化剂喷入软土地基的深层,经搅拌使原位土与固化剂均匀混合并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承担上部荷载的粉喷桩复合地基。由于粉喷桩具有能有效减少总沉降量、能承受较大的加荷速率、抗侧向变形能力强、可大大缩短施工期等优点,目前在我省的地方公路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

1、粉喷桩设计方法

⑴ 技术要素的选用

在进行粉喷桩的设计时,有几项比较主要的技术要素,如基准期、容许工后沉降、加载速率、预压期等,而在进行这些技术要素的标准选用时,我们必须进行严格控制,在参照相关的规范标准等要求,并结合实际应用情况之后,才能进行合理的设计。目前,我省粉喷桩采用的设计标准普遍为:

①基准期及容许工后沉降:柔性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20年,按目前通常的做法,基准期亦为20年,即从开放交通之日起至路面大修日止,所发生的沉降视为工后沉降。其容许值对于一般路段取30cm,涵洞及箱型通道处取20cm,其它结构物与路堤相连处取10cm。

②稳定验算安全系数:稳定验算安全系数一般以k≮1.2控制。WWw.0519news.cOM

③加载速率:加载速率关系到路堤在施工中的稳定性,设计采用两种平均速率:粉喷桩处理路段及填高小于极限高度的路段取15cm/d,其余取10cm/d。施工中的速率可根据路堤稳定观测的结果予以调整。

⑵ 桩体及桩位的布设

粉喷桩的桩径一般为50cm,设计的桩长宜穿透软土层并达到持力层内50cm。桩距与路堤的稳定和沉降量有关,最小桩距宜为1.1~1.2m,桩位在平面上呈正三角形(梅花形)或矩形布置。为改善路堤底面的受力条件,粉喷桩处理段路堤下宜铺设30cm左右的砂垫层。经计算,如涵洞、通道位置工后沉降量大于30cm,则其地基宜采用粉喷桩处理,桩间距宜采用1.1~1.2m。对于工后沉降量小于30cm而大于20cm的位置,则其地基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加筋配合等载预压进行软基处理。经计算,如桩基桥台位置工后沉降量大于30cm,则对其台前及台后地基用粉喷桩处理,再施工桩基础及进行台后路基填筑。

⑶ 施工沉降观测

①观测点位的布设:观测点布设在路堤中心(以距离中心线50cm左右为宜)及两侧路肩,一般软土路段每100m布设一观测断面,预压施工高度超过5m的路段上每50m设一观测断面。此外在与跨度超过30m的桩基结构物相邻的两端各设一观测断面,跨度小于30m时仅在一端设置,观测断面宜离开桥头搭板1m左右。所有涵洞(包括箱形通道)处原则上均需设置一组沉降观测点,观测点位于涵背一侧,离涵背约2m处。在粉喷桩一般处理段、过渡段、等(超)载预压段接头处,应在离开接头各10m以外的位置分别设置一组沉降观测点,以观测不同处理方案的沉降差异,距离相近、地质情况一致的可考虑统一布点。在地质情况明显变化的分界线两侧各10m处,应分别布置一组沉降观测点。

②观测频率的确定:路堤施工期:每往上填筑一层便观测一次,路堤填高超过极限高度之后,每7d观测一次,直至稳定再转入正常观测。预压期:第一个月每7d观测一次,第二个月至第三个月每15d观测一次,从第四个月起每一个月观测一次,直到铺筑路面前。

2、工艺性试桩的设计要求

为了确定各种操作技术参数,粉喷桩施工前施工单位必须考虑到不同的地质情况,根据室内配比进行工艺性试桩,试桩应达到下列要求:

(1)满足设计水泥喷入量的各种技术参数。钻进速度:参考值v≤1.5m/min;平均提升速度:参考值vp≤0.8m/min;搅拌速度:参考值r≈30r/min;钻进、复搅与提升时管道压力:0.1mpa≤p≤0.2mpa;喷灰时管道压力:0.25mpa≤p≤0.40mpa。

(2)水泥搅拌的均匀程度,掌握下钻及提升的困难程度,确定合适的技术处理措施。成桩试验的桩数不宜少于5根。

3、施工工艺要求及注意事项

3.1 施工工艺要求

要根据工艺试桩确定的各种操作技术参数制定施工要点,供现场操作人遵守。严格控制钻孔下钻深度、喷粉高程及停灰面,确保粉喷桩长度和喷粉量达到规定要求。深度误差不得大于5cm,水泥损耗量平均不得大于1kg/m。粉喷桩要穿透软弱土层到达强度相对较高的持力层,并深入硬土层50cm,持力层深度除根据地质资料外,还应根据钻进时电流表的读数值来确定,当钻杆钻进时电流表的读数明显上升,说明已进入硬土层,如能持续50cm以上则说明已进入持力层。搅拌机每次下沉或提升的时间必须有专人记录,时间误差不得大于5s,提升前要有等待送粉到达桩底的时间,防止出现提升却未喷粉的情况,具体时间随机械类型与送灰管长度而变化 在桩上部1/3范围内应重复搅拌一次,并且复搅长度不足5m的,按5m施工。特别需要指出的,对于软土天然含水量大于70%的地段,要求复搅长度应贯穿软土层。

3.2 施工注意事项

3.2.1 关于复搅与提升:在桩顶部1/3范围内应重复搅拌一次,高度至少大于5m.钻进提升时管道压力不宜过大,以防淤泥向孔壁四周挤压形成空洞。

3.2.2 关于补喷和废桩问题:如发生意外影响桩身质量时,应在水泥终凝前采取补喷措施,补喷重叠长度≤1.0m。补喷无效时须重新打桩,新桩与废桩的间距≥20cm。

3.2.3 输灰管须经常检查,不得泄漏及堵塞,管道长度以60m为宜。对钻头定期检查,直径磨耗量≤1cm,钻头直径≯ 53cm。

3.2.4 在灌注桩两侧布设粉喷桩位时,应预留钻孔灌注桩施工位置,预留净距为140cm。

3.2.5 成桩施工顺序从四周边开始向中心进行,相邻两根桩必须跳跃间打。

3.2.6 砂砾垫层必须在桩体强度达到70%时方可铺筑。

3.2.7 监理处必须对粉喷桩施工进行全过程旁站,按实际发生数量进行计量。

4、质量验收标准

对成桩质量的验收办法,可通过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检测:

4.1 成桩7天内浅部开挖桩头,其深度宜为0.5 m,目测检查搅拌的均匀性,测量成桩直径。检查频率为10%。

4.2 用轻便触探仪检查桩的质量,触探点应在桩径方向1/4处,抽检频率为2%。

4.3 成桩28天后在桩体上部(桩顶以下0.5 m、1.0 m、1.5 m)分别截取3段桩体进行现场足尺桩身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检查频率为1%~2‰。

4.4 必要时可安排进行全桩长取芯,以检测粉喷桩的质量。粉喷桩施工允许偏差。

结束语

从近年来软基处理方式的应用效果上看,粉喷桩处理软土地基在目前来看仍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它与其他软基处理方式相比,具有了预应力砼管桩、砂桩等所没有的一些技术优点。但从施工操作的角度出发,其技术难度较大,如果掌握不好,极易出现偏差,且因其为隐蔽工程,易留下隐患。所以,我们只有以科学的态度,按照设计的方法、标准来严格规范施工的工艺控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粉喷桩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缪小靳;粉喷桩加固软土地基[j];中南公路工程;20xx年04期

2、张仲福;;粉喷桩施工技术在加固软土地基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xx年

第五篇 关于预应力管桩不适用的地质条件和施工中应注意的项目探讨_建筑工程论文

摘要:随着预应力管桩在建筑和桥梁基础中的广泛应用,在实际施工中往往会碰到一些如打桩完成后承载力逐渐减少的现象,有的则在打桩过程中出现较多的断桩现象。本文通过对地质资料的,找出对预应力管桩施工不利的地质条件,建议在设计过程中碰到类似的地质情况时改用其他类型的桩基础,以利于桩基础的施工和保证承载力设计安全要求。同时,对预应力管桩在施工中桩锤的选择和打桩过程中需要控制好的关键点作一些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桥梁工程;预应力管桩;施工控制

1.前言

预应力管桩具有桩身质量稳定可靠、强度高、耐施打、穿透土层能力强、施工快捷方便、工程造价相对较低等优点。近些年来在建筑和桥梁基础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很常用的一种桩型。珠三角地区近年来施工的房建工程绝大部分都采用预应力管桩基础,部分桥梁也采用预应力管桩,那么是否在任何地质情况下预应力管桩都是适用的呢?下面我们将作进一步的探讨。

2.预应力管桩的制作与施工

预应力管桩由工厂制成,是离心混凝土管且一般都用蒸汽养护,混凝土质量有保证。管桩的耐腐蚀性也好,原因在于管桩是用离心法+钢模板+蒸养制成的,离心法保证了混凝土的高度密实,钢模板保证了管桩的尺寸,蒸养保证了混凝土的强度。预应力管桩在制作过程中均采用高强度的预应力钢绞线对桩身施加压应力,并采用高标号的混凝土制成,以抵抗打桩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和拉应力,所以桩身强度高、桩径小、单桩承载力相对较高。

预应力管桩的施工一般采用柴油锤打入地基中,在桩的施打过程中桩锤不断的冲击桩身,使桩尖不断地挤入土层中,直至达到设计深度或设计所要求的贯入度。wWW.0519news.com预应力管桩的承载力是桩周的摩擦力和桩底支承力的和。由于预应力管桩一般只是打入强风化岩层,很难打入微风化,桩径又相对较小,一般情况下桩底支承力在桩身承载力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3.预应力管桩不适用的几种情况

1、对预应力管桩,短桩(8

① 在局部冲刷作用较强烈的地方,缺少由软至硬过渡的风化残积土层,桩由上部软弱土层直接进入坚硬土层或强风化层,桩长较短时,桩侧的摩阻力较少,并且桩周的侧限很小,所以承载力和横向稳定性都达不到设计预期的效果。

② 由成桩机理来看,沉桩时桩周土由于受到剧烈扰动,且桩~土界面之间孔隙水的挤出而在桩侧形成“水膜”,使桩侧阻力大为降低,而在桩底,沉桩时除了要求克服土层的抗剪强度外,还要克服超孔隙水压力及急速沉桩引起的动阻力,后两者消耗了沉桩很大一部分能量。成桩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超孔隙水压力逐渐消散而使桩端阻力减少,在桩侧土则由于重新恢复固结而使桩侧摩擦力增加。在长桩的情况下,或是短桩但上部土层较好的情况下,侧阻力的增加弥补或超过了桩端阻力的减少,总承载力仍可维持与沉桩时一样或有增加;在短桩且上部土层较差的的情况下,所增加的侧阻力不足以弥补端阻力的减少,因此其总承载力比沉桩时的阻力要低。

2、当岩层起伏较大,岩面倾斜度大,缺少由软至硬过渡的风化残积土层和强风化层,或强风化层较薄时,对预应力管桩的使用也是非常不利的。在此情况下,当我们对预应力管桩进行施打时,由于上层的阻力很小,桩端很快就进到岩层表面,由于岩面倾斜度大,在桩尖进入到岩面以后,继续施大的冲击力将使整条桩沿岩面滑移,直至破坏。 3、石灰岩(岩溶)地区,石灰岩不能做管桩的持力层,除非石灰岩上面存在可作管桩持力层的其他岩土层。大多数情况下,石灰岩上面的覆盖土层属于软土层,而石灰岩是水溶性岩石(包括其他溶岩)几乎没有强风化岩层,基岩表面就是新鲜岩面;在石灰岩地区,溶洞、溶沟、溶槽、石笋、漏斗等等“喀斯特”现象相当普遍,在这种地质条件下应用管桩,常常会发生下列工程质量事故:

① 管桩一旦穿过覆盖层就立即接触到岩面,如果桩尖不发生滑移,那么贯入度就立即变得很小,桩身反弹特别厉害,管桩很快出现破环现象:或桩尖变形、或桩头打碎、或桩身断裂,破损率往往高达30~50%。

② 桩尖接触岩面后,很容易沿倾斜的岩面滑移。有时桩身突然倾斜,断桩后可很快被发现;有时却慢慢地倾斜,到一定的时候桩身被折断,但不易发现。如果覆盖层浅而软,桩身跑位相当明显,即使桩身不折断,成桩的倾斜率大大超过规范要求。

③ 桩尖只落在基岩面上,周围土体嵌固力很小,桩身稳定性差,有些桩的桩尖只有一部分在岩面上而另一部分却悬空着,桩的承载力难以得到保证。

4、从松软突变到特别坚硬的地层,大多数石灰岩地层也属于这种“上软下硬,软硬突变”的地层,但这里指的不是石灰岩,而是其他岩石如花岗岩、砂岩、泥岩等等,对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是极为不利的。因为预应力管桩在可液化土及超厚淤泥层中几乎没有侧向保护作用、无侧限,一旦碰到岩层时,反冲力大,更难于打入,贯入度也会立即变小甚至为零,这时就很容易使桩产生失稳破坏或拉应力大于预加应力而使桩身拉裂。所以在这样的工程地质条件下打管桩,不管管桩质量多好,施工技术多高明,桩的破损率都会很高,这是因为中间缺少一层“缓冲层”。即使不破坏横向稳定性也较差。

另外孤石和障碍物多的地层、有坚硬夹层且又不能做持力层的地区也不宜采用管桩。

以上几种地质情况对预应力管桩的施工都是极为不利的,在实际的设计施工过程中也都会碰到比较相似的情况。为保证整条桩的安全可靠性,建议设计人员在碰到以上情况时,尽量避免采用预应力管桩,以利于施工和满足承载力的安全要求。

4.施工中应注意控制的项目

1、桩机就位:打桩机就位时,应对准桩位,垂直稳定,确保在施工中不倾斜、移动。

2、桩锤的选择:对预应力管桩的施工,桩锤的选择非常关键,若锤重太少,不能顺利将桩送入土中,很难达到设计深度,并且锤击次数过多也易造成桩身破坏;桩锤太大,也易使桩身受损。

3、打桩:打桩宜采用重锤低击,用重锤低击的施打方法,可使打桩的破损减少到最低程度,承载力也可达到设计要求。在锤与桩帽、桩帽与桩顶之间还应有相应的弹性衬垫,成桩达到硬土层后,不能猛打,并适当控制总锤数。

4、打桩的顺序:根据桩的密集程度,打桩时可采取从中间向两边对称施打,或从中间向四周施打,根据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进行施打。

5、收锤标准:即停止施打的控制条件,这与管桩的承载力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收锤标准应包括最后贯入度、桩入土深度、总锤击数及最后1m锤击数、桩端持力层及桩尖进入持力层深度等综合指标。这些综合指标不是无侧重的,桩端持力层、最后贯入度或最后1m锤击数这几个指标是收锤标准中的主要指标。桩端持力层是定性控制,最后贯入度或最后1m锤击数是定量控制。所以,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不能认为列出这么多收锤指标,收锤验收时一定要全部达到以上这些指标不可,应该有所侧重,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矛盾,同时参考其他指标,作出综合评定。

5.结束语

通过对探孔位置地质条件的,选择适宜的桩基础,并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法,就一定能把基础工程做好,确保整个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wenkubaike/zhuyi/3420.html

《生物教学中应注意“度”的把握_生物学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