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文库百科 > 典故

平安夜的由来__历史典故五篇

2022-01-18

典故】导语,您所阅览的这篇共有7576文字,由花屏君仔细整理之后,发布在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奥地利共和国(德语:Republik Österreich,英语:The Republic of Austria),简称“奥地利”(Austria),是一个位于欧洲中部的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下属九个联邦州,作为一个内陆国家,与多国接壤,东邻是匈牙利和斯洛伐克,南邻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西邻列支敦士登和瑞士,北邻德国和捷克,国土面积83855km²。首都维也纳,人口超过170万,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公元996年,史书中第一次提及“奥地利”。12世纪中叶在巴本堡家族统治时期形成公国,成为独立国家。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空前扩大。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6年,奥在普奥战争中战败,邦联解散。1867年与匈牙利签约,成立奥匈帝国。1918年

歌谱,汉语词语,拼音是gē pǔ,指曲谱与歌词的组合。歌词则填写在相应音符的下方,没有限语言类别;也可以单指歌曲的乐谱而不包括歌词。平安夜的由来__历史典故五篇感谢大家来阅读!

第一篇 平安夜的由来__历史典故

《平安夜》这首歌是奥地利的一个小地方的小乡村教会的神父Joseph Mohr在1816年写的歌词,曲作者Franz Gruber是当地的一位默默无闻的音乐老师。据说当时是因为小教堂的管风琴坏了,所以Mohr神父要Gruber先生为他写的这首歌谱上用吉它伴奏的曲子应急。歌谱后来由修管风琴的人带出来,外面的世界才得以知道这首歌。这首歌很快传开受人喜爱。今天她已经几乎成为圣诞节的官方“节歌”。她被译成许多种文字。上面那个网页就有67种不同语言的105种不同版本的歌词。(中译者刘廷芳也是“五四新文化徒”“生命社”成员之一,据说是一位身材瘦小但善于交际社会活动能力很强的“大将”……)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曲子动听,歌词优美,充满了一种属天的安宁。可以想象当年的默默无闻的Mohr神父在圣诞节前的晚上在山坡上望着奥地利乡村月下的景色,遥想圣经中关于救主降生的记载,感慨上帝借着道成肉身的圣子成就的救恩,是任何心被恩感,灵感奔涌,写下这“Stille Nacht!Heilige Nacht”的不朽诗句。Mohr神父一生微寒,仅有的财富全部奉献给当地的学校和养老院,病逝的时候身上不名一文,真正体现了圣诞传统“博爱惠施”的精神。“平安夜”的曲作者也是特别名不见经传,以至后来的人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历史上还有把曲作者归到贝多芬、亨德尔这些“大牌”名下的时候。独行奇事的上帝又一次“颠覆”“有名”与“无名”,他使用一位默默无闻的乡村小教堂的神父和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业余作曲者,为世人创作、留下这首流芳百世的圣诞名曲。《平安夜》的来历本身可以说就是一个神迹。

在这繁忙的节日季节,让我们暂时忘掉那些杂事吧!安静下来,倾听那来自心底的轻轻的《平安夜》歌声,思想两千年前那个夜晚在伯利恒降生的婴孩对人类、对历史、对你我的个人生命的真正意义……

Silent Night (ENGLISH)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All is calm all is bright

'Round you virgin Mother and Child

Holy infant so tender and mild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Shepherds quake at the sight.

Glories stream from heaven afar,

Heav'nly hosts sing Alleluia;

Christ the Savior is born;

Christ the Savior is born.

Silent night, holy night,

Son of God, love's pure light.

Radiant beams from Thy holy face,

With the dawn of redeeming grace,

Jesus, Lord, at Thy birth;

Jesus, Lord, at Thy birth.

第二篇 春节的来历

传说,很多很多年以前,在山青水秀的定阳山下,有个不太大的村庄。村头山坡上,有间小石屋,住着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

他家境贫寒,以打柴挖药为生。那时节令很乱,弄得庄稼人无法种田。

万年是个有心计的青年,想把节令定准,可是,不知从哪里下手。一天,万年上山打柴,坐在树下歇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就制了一个日晷,测日影计算一天的长短。

可是,天有云阴雾雨,影响测记。他就想再做一件记时器具,好弥补日晷的不足。

那天,他上山挖药,来到泉边喝水,崖上的泉水有节奏地滴答滴答地响着,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望着泉水出了神。

思索了一阵,回到家里,画了画,试了试,做成了五层漏壶。从此,他测日影,望漏水,勤勤奋奋。

慢慢的,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从头重复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那时的天子叫祖乙。节令失常,使他很着急。

就召集百官。朝议节令失常之困。

节令官叫阿衡,不知道日月运行的规律,就说是人们作事不慎,得罪了天神。只有虔诚跪祭,才能得到上神的宽恕。

祖乙就斋素沐浴。领百官去天坛祭祀,并传谕全国,设台祭天。

但祭来祭去,不见收效,时令照旧很乱;各地的老百姓为了修建祭台又得服役,又得出捐,真是胆汁拌黄连。苦中加苦。

万年忍不住了。就带着他的日晷和漏壶会见天子。

万年见了天子,说了冬至点,讲了日月运行周期。祖乙听罢,心中大喜,即令大兴土木,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上日晷台,造上漏壶亭。

又拨了十二个童子服侍万年。万年让六个童子守日晷,六个童子守漏壶,精心记录,按时报告。

一天,祖乙让阿衡去日月阁询问制历情况,万年指着草历说:“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阿衡一听,深觉是理,心中却不安起来。他暗想:要是万年把节令定准,天子心喜,重用万年,谁还听我阿衡的?阿衡想啊想啊,一心想把万年除掉。

那天阿衡打听出一个善射的利客,就派人请到家里,摆上酒筵,说明原由,许以重礼。刺客答应当夜就去行刺。

天交二鼓,刺客趁酒兴离开了阿衡,向日月阁奔去。怎奈天坛周围,日月阁下,有卫士严守,刺客不能近前,就拉弓搭箭向日月阁上正观星象的万年射去。

谁知刺客喝酒过多,眼睛发昏,飞箭只射中万年的胳膊。万年哎呀一声倒在地上,众童子急呼拿贼。

卫士们听到喊声,一齐出动,捉住刺客,扭见天子。祖乙问明实情,传令将阿衡收了监,又立印出宫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

万年非常感动,指着申星说:“申星追上了蚕百星,星象复原,夜交子时,旧岁已完,时又始春,望天子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

爱卿入阁,三载不出,披肝沥胆,以月圆为准制出太阴历,真是功高德重。如今爱卿被奸佞暗算,且随我到宫中调养吧。

”万年说:“太阴历虽然草创,但还不十分准确,岁尾还剩有点滴时辰。如不把这岁末尾时润进去,日月如梭,过来过去又会错历。

臣负众生所望,深受天子之恩,愿碎心日月阁,细心推算,把草历定准。”就这样,万年在日月阁中,仔细观察草木麦菽的荣枯,精心推算,把岁末尾时积日成月润了进去。

那年五月,祖乙到天坛行祭,祭罢天神,又登上日月阁,把祭神的五月鲜桃赐给万年。万年献上太阴历,祖乙望着日夜操劳的万年,眉也白了,须也白了,深受感动,就把太阴历定名为万年历,还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因此,后来人们也把春节称做年,每每过年之时屋里挂上寿星图,象征新岁添寿,也是对功高德重的万年寄以怀念之情。

第三篇 “文明”一词的含义__历史典故

在拉丁语中,“Civilis”(文明)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作为一定社会成员的公民所特有的素质和修养;二是指对公民有益的教育和影响。在西方,英国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就的《利维坦》一书,首先提出了“文明社会”的概念。他当时所说的“文明社会”,是指与战争状态相对立的和平状态。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把文明视为、自由和平等,与君主专制、等级特权对立起来。摩尔根的社会发展学说则将史前社会分为“蒙昧”、“野蛮”两个时期,与“文明”时期合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时期。人类从蒙昧、野蛮时期通过各种物质创造活动和社会交往活动,最终发明了文字并利用文字记载语言而进入文明时期。

“文明”一词在我国古籍中,最初见于《周易·乾卦·文言》中“天下文明”。唐人孔颖达疏:“有文章而光明也”,表达了文明总是与文雅、光明相联系的观点。文雅是指超越野蛮、落后,进入了斯文与质朴的状态;光明是指走出蒙昧、黑暗,进入了开化与昌明的境界。

恩格斯经常使用“文明”、“现代文明”的概念。在他们看来,文明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与蒙昧、野蛮相对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进步状态。文明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范畴。

文明时代是从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建立、文字的形成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而开始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人类进步史就是文明发展史。

第四篇 假象迷惑法__历史典故

汉朝将帅虞诩一次带后任地至陈仓(今宝鸡一带)时,受到羌兵的险截。其时羌敌数千,兵力远远超过虞诩随行部众。敌兵日夜鼓噪,围堵很严。虞诩严令部众沉着自守,不交锋,不闯阵,安下营盘,到处扬言说:“我们已向朝廷请求援兵了,等援兵一到,扫除阻碍之敌,再继续前进。”羌帅心想:你们援兵到来,尚有时日,倒不如先令部下抢掠旁县。于是,放松了对虞诩的围堵。

虞诩趁敌不备,下令立即上路,日夜兼程,一日行军二百余里。他命令士兵,原来烧饭筑一个灶的,必须筑两个灶,次日加倍,第三天再加倍……羌人掠县旁后,两次纠合追赶上来,发现虞诩的军灶一天比一天多,认为援兵已到,吓得不敢再追了。

有人问虞诩:“我们听说过孙膑减灶,而你却增灶,是何道理?”虞诩说:“孙膑减灶是为了示弱;我增灶是为示强。孙膑用假象诱使庞涓追上来;我却用假象吓唬羌人不敢追上来,两者在迷惑敌人上是一致的。

第五篇 关键时刻__历史典故

《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段刘备在“关键时刻”为其兄弟关羽雪恨的情节是值得领导们引以为戒的。建安24年冬,东吴大将吕蒙用计击败蜀汉大将关云长,将其杀害。消息传来,刘备悲痛欲绝,昏迷多次,水汤不进。大将赵云上谏:“乃曹操,非孙权也。蜀汉之仇是公,兄弟之仇是私,愿陛下三思。”刘备说:“朕不为弟报仇,虽有万里江山,何足为贵?”遂不听赵云之言。孔明等众臣更是苦苦相谏,刘备只是不听,亲率75万大军伐吴。不料旧仇未报,又添新恨。不久又有叛将杀了张飞后投奔东吴。

新上任的东吴大将陆逊大败蜀军并火烧连营700里。仓皇逃到白帝城的刘备,忍受不住接连不断袭来的沉重打击,不久染病去世。刘备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当时蜀汉的学士秦宓在刘备出兵前曾经上奏说:“陛下舍万乘之躯而徇小义,古人所不取也。”就是说,刘备的雪恨是为私,而非为公,徇的是小义,而非大义。在关羽被害的这个“关键时刻”,刘备的心中仅存报私仇之心,愤怒之下,竟要斩杀秦宓,完全丧失了往日那种淳朴宽厚的德性。利已主义害了蜀国也害了刘备。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wenkubaike/diangu/2250.html

《平安夜的由来__历史典故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