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医药论文

烤烟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_农医论文十篇

2022-04-11

医药论文】导语,您眼前所欣赏的这篇共有32654文字,由薛南国认真修订之后,上传于范万文网!土地是包含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与基础地质、水文与植物以及动物,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就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中国地理学家普遍赞成土地是一个综合的自然地理概念。认为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烤烟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_农医论文十篇要是你对这文章想说点什么,请告诉我们!

烤烟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_农医论文 第一篇

90年代初期,国家烟草专卖局烟叶公司在着力解决烟叶营养不良、发育不全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开始重点解决烟叶烘烤制约烟叶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这一技术瓶颈。1992年,中国烟叶生产购销公司在郑州市组织召开了全国烟叶烘烤技术研讨会,之后,组织开展了烤烟三段式烘烤应用理论与技术研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三段式烘烤技术示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99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烟叶公司把烤烟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作为重点新技术应用推广项目在全国组织推广。

三段式烘烤的应用技术基础

多年来,对我国烟叶香吃味和外观质量同津巴布韦、巴西等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异的认为,除了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以及品种、栽培管理等主要生产措施外,烘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烟叶成熟度、烘烤工艺技术、烘烤设备等烘烤因素存在问题极其普遍,在一些烟区还比较严重,无一不制约烟叶品质和效益。

1.1 成熟度是烟叶质量的基础和中心

研究和生产实践认为,烟叶成熟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采收烟叶成熟度,即田间生长发育和物质转化达到的成熟度;一个是烤后烟叶成熟度,即烘烤过程的物质转化达到分级要求的成熟度。所以,烟叶成熟度的本质都是紧紧围绕着最终烟叶品质和可用性进行充分而完善的物质转化。

据研究结果,我国下部叶组织结构松驰,叶质重(单位叶面积重量)较小,填充值高,单叶重轻,而上部叶组织结构紧实,叶片厚,叶质重较大,单叶重高(表1)。其原因显而易见。下部叶田间生长时间过长,物质转化消耗(也有物质向上运输)过度,已经达到过熟;上部叶叶片没有能充分展开,生长时间不足,物质转化不够,从烟叶质量要求的工艺成熟概念讲属于不熟采青。实际上,目前生产中下部叶过熟、中部叶采生、上部叶采青,再加上烘烤中的烤熟(后熟)转化不够是影响烟叶内在品质和可用性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烟草生产的各项农艺操作过程,也必须以满足大田烟叶生长发育需要,从而能够达到真正成熟,然后在烘烤中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将烟叶烤熟。

资料来源:郑州烟草研究院。进口烟叶来自巴西、津巴布韦,各部位均为4~6个样品平均数;国内烟叶来自云南(陆良)、贵州(余庆)、福建(三明)、湖南(郴州)、河南(宝丰)、山东(诸城)、陕西(淳化)、辽宁(凤城)、广西(百色、富川),各部位均为10个样品平均数。

1.2 三段式烘烤技术的核心和关键点

通过对烘烤环境温度、湿度、时间调控,实现对烟叶水分动态和物质转化的协调,达到最终将烟叶烤黄、烤干、烤香的统一,这就是三段式烘烤技术的核心,也是烟叶烘烤的根本目的。

根据对烟叶在烘烤中变黄、变香和非正常情况下发生棕色化反应变褐的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及其与水分动态、烤房温湿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三段式烘烤技术的关键点如下。

1.2.1 低温变黄,黄干协调

即要求烟叶在比较低的温度下达到比较高的变黄程度。烟叶变黄阶段起始温度32~34℃,大量变黄温度35~38℃,完成变黄温度38~42℃。烟叶在变黄阶段失水量为30%左右,达到叶片发软。若烟叶黄变和干燥其中之一达不到要求即必须采取保温保湿变黄或排湿脱水的措施并延长时间。

1.2.2 适速升温定色

在46~48℃以前以平均1℃/3h的速度升温,之后以平均1℃/2h的速度升温边升温边排湿定色。当烤房温度达到54℃后需稳定较长时间(12h以上),使淀粉彻底水解,糖分和致香物大量形成和积累。我国不少上部叶和较厚的叶片,正面呈黄色,背面黄白色明显,其叶内淀粉含量较高,若在54℃左右给予比较多的时间,这种现象会得到改善,烟叶香吃味也会因此得到增进提高。

1.2.3 重视湿球温度

即依鲜烟叶的素质状况确定和控制烘烤各阶段的湿球温度指标,并以湿球温度高低作为烧火和通风排湿的主要技术依据。一般变黄阶段控制干湿球温度差1~4℃,定色阶段控制湿球温度37~40℃,干筋阶段控制湿球温度40~43℃以下。

1.2.4 允许烘烤技术指标必要时作调整由于我国烟叶生长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品种、部位等,鲜烟叶素质存在人为不能抗御的差异,烘烤技术也必须服从于具体鲜烟叶的质量潜能,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其品质和可用性本质。因此,在实施三段式烘烤中,允许对上述主要指标在一定范围内作某些必要的调整。

1.3 普通烤房主要技术指标

烤房是适应烘烤技术烤好烟叶的保障。据1996~1997年对全国烤房普查统计,我国共有烤房500余万座,平均种植2868m2烟田使用一座烤房。调查结果显示,烤房陈旧落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烟叶品质最重要的原因,严重影响三段式烘烤技术的落实。具体反映是:温度不均匀,升温不灵敏,排湿不顺畅,操作不方便。 要改进烟叶品质,提高烟叶整体生产水平,引进和修建先进的烤房设备十分必要。但是由于其投资大、成本高,尚需视各地的实际经济水平考虑。根据我国国情,实施烤房主要技术指标标准化改造更为可行有效。我们提出了普通烤房的质量标准和主要技术参数。 普通烤房质量标准是:①大小适宜,结构合理,设备齐全,进行烧火、观察、通风排湿等操作方便;②升温灵敏,控温稳定,保温良好,平面温度均匀;③排湿顺畅,调控灵活;④坚固耐用,节省燃料。

2 主要工作成效

烤烟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应用推广,作为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烟叶公司的重点科技推广项目,自1997年正式启动以来,受到各级烟草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对于推动科技兴烟和生产水平提高,已经和正在产生积极影响。

2.1 人才培养和烟农技术素质提高

几年来层层技术培训和技术研讨,各级烟草公司培训了一大批烟叶烘烤技术队伍,各地建立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技术培训和专题技术讲座、观摩和巡回指导、播放科教录相片、印发简明直观的技术图表等,有效地把三段式烘烤技术传授给烟农。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8年省级技术培训共4200多人次,地(市)县级技术培训近10万人次,发放烘烤技术录相带近300盘,河南、福建、云南、四川、广东等省及其地(市)按照三段式烘烤规程的基本要求印发烘烤技术图表190万套(份)以上。这些措施都为提高技术员和烟农科技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2.2 烤房标准化改造力度大,步伐快

各地根据本地区烤房存在的影响烟叶烘烤最普遍、最突出和最关键的问题,按照标准化指标的要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改造,新建烤房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一步到位。据调查,各地每设一座烤房一般补贴70~300元,新建一座烤房补贴500~1000元。到1998年底,全国共完成烤房标准化改造(包括新建)270万座左右,占1998年实际烤房总数的70%以上。云南省1998年利用压缩烟叶种植面积契机,各地市普遍加大烤房改造步伐。昆明卷烟厂1998年共投入2300万元,新建改造烤房近6万座,并预期1999年完成烤房标准化改造80%以上。河南省1997、1998年

共新建改造标准烤房32.8万座,占全省烤房总数54.17%,其中1998年各地市用于烤房改造的投入约6700万元以上。

2.3 三段式烘烤技术快速推广

烤房质量的提高,为落实三段式烘烤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表现了改进烟叶质量和节煤降耗的技术潜力,同时由于各地编制印发了适于烟农使用的烘烤技术图表,1997~1998年,三段式烘烤技术得到快速推广,烟农收益匪浅。据统计,1997年全国应用推广面积30万hm2,1998年达63.3万hm2以上,初烤烟叶均价增加0.36~0.78元/kg,烤烟耗煤量降低0.8~1.7kg/kg,耗煤量减少20%~35%。按示范结果推算,烟农可增收9.24亿元,同时节约烤烟用煤200万吨以上,节煤折款约3.0亿元以上,税利可增加3.5亿元以上。

2.4 几种新型增质节能烘烤新技术由示范转向推广,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4.1 立式火炉烤房

立式火炉的最大优点是燃料燃烧充分,燃烧时高温区集中,燃烧强度容易控制,节煤效果明显。目前,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河南、山东等省已大面积推广,其中辽宁省推广比例达95%以上,全国共有立式火炉烤房约55万座左右,占应用烤房总数14%以上。

2.4.2 蜂窝煤炉烤房

蜂窝煤烤房优点:火炉燃烧强度调控简便,且燃烧稳定,即燃煤在简单控制下自然燃烧放热能够与烟叶烘烤需热规律相吻合,烤房温度只能上升,不会出现猛升、猛降,因而对落实三段式烘烤,确保烤烟质量十分有利,并有一定节煤效果。再加上烤烟添煤次数很少(单蜂窝煤炉加煤1次,双蜂窝煤炉4~5次),烤烟工作量极大降低。福建、广东、湖北、陕西等省作为重点新技术已大面积推广,重庆、湖南等省市示范效果很好。据调查结果,烟叶均价增加0.42~0.96元/kg,每炉烟节煤60~100kg,每座烤房一年可节煤400~800kg,即烟农减少烘烤投入130~160元。全国共有蜂窝煤烤房18万座以上。

2.4.3 立式火炉平板式换热器烤房

立式火炉平板式换热器烤房的优点:燃料燃烧充分,烧火灵敏,火管内烟气流速慢,热量释放完全(排烟温度低),烤房内温湿度均匀,实行热风进风,热能利用率高。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结果,烟叶均价提高0.21~0.36元/kg,节煤效率提高30%~45%。这种类型烤房昆明市1998年修建59700座,1999年达14万座左右,占全市烤房总数80%以上。黑龙江省绥化地区也在示范成功基础上大面积推广。

2.4.4 部分热风循环烤房

强制通风、热风循环是国外烘烤设备的一项通用技术。叶间隙风速增加,能够使上下层烟叶环境温度变得一致,有利于烟叶达到更高变黄程度后,再及时转入定色,且烟叶在空气运动状态下不断干燥。整体上烤房湿度有所增加,叶内转化充分,烤后烟叶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明显改善。1997年,河南省示范推广这类烤房3.77万座,1998年改造5.71万座,共达9.48万座。山东、四川、辽宁、福建等省示范获得很好效果,1998年也将大面积推广。据测试,这种烤房内烟叶间隙风速比普通烤房快0.04~0.06m/s,烤烟均价提高0.64~1.00元/kg。

2.4.5 红外线烤房涂料应用

红外线是一种带有高热能的电磁波(波长0.76~1000μm),这项技术在工业上应用很

解决烟叶挂灰的几项技术措施_农医论文 第二篇

众所周知上部烟叶或厚的叶片烘烤时经常出现挂灰现象。叶片上出现灰褐色或棕褐色小斑点,严重时斑点连成片状。如果遇到干旱天气,这种挂灰现象会更加严重,例如1992年、1997年山东省遇到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年景,烟叶挂灰现象较为严重。但是1998年山东省上部烟叶烘烤时,雨水较大,烟叶挂灰亦较普遍,个别县(市)的部分烟叶挂灰极为严重,这是上部叶烘烤时出现的新问题。烟叶挂灰后,质量下降,经济效益降低,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烟叶挂灰问题,但此问题一直未被列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解决。近几年,我们在指导烟叶烘烤的实践中,与当地技术员和烟农共同研究解决了烟叶挂灰问题,初步摸索出几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简单易行,现总结如下。

1 上部烟叶含水量少产生的挂灰

1.1 烟叶挂灰的原因

这种烟叶烘烤特性是叶片含水量少,一般要5~6kg鲜烟就能烤1kg干烟,而且叶片厚,组织紧密,失水慢,因而烘烤过程中烟叶变黄慢,变黄时间长,特别是山东省上部叶烘烤时往往是秋后,天气一般较干旱,空气相对湿度很低,有时装烟上炉时叶片已经凋萎。这种烟叶烘烤时变黄更慢,时间要更长。因为烟叶含水量少,变黄慢,如果烘烤时变黄程度不足就急于升温转火,易烤出青黄烟,所以烘烤时这种烟叶必须要达到充分变黄后再转火,变黄期营养物质大量的过多消耗,定色期烟叶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挂灰,这种原因造成的挂灰在实际生产中极为普遍(其原因实质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变黄期糖大量过度的消耗,葡萄糖分解形成叶内氢减少,使定色期氧化还原平衡反应的还原能力减弱,易向氧化反应方向进行的缘故)。

1.2 解决挂灰的技术措施

烟叶挂灰的原因是含水量少,变黄慢,造成养分大量消耗引起的。关键是如何促使烟叶快变黄,才能减少养分消耗。根据多年实践经验,采用采收带露水烟或喷水提高烟叶含水量促进变黄的办法,效果较好。具体做法是在装烟上炉前,用喷雾器把烤房墙壁、地面和每竿烟叶上都喷上水,每百竿用水量20kg。例如一座200竿烤房共用水40kg。水喷完后,把烤房天、地窗、门全部都密封关严,但不要点火进行烘烤,不点火这是关键(如果水喷完后,点火进行烘烤,解决挂灰的效果不明显)。大约待12h后,开烤房门看到烟叶由于吸收水分后,由凋萎变得滋生膨胀起来了,说明水分已被吸收到烟叶组织内部,不仅仅只是附着在烟叶表面上,而且起到了提高和平衡烟叶含水量的作用。此时可以点火烘烤,按正常上部烟叶的烘烤技术进行操作。多次烘烤实验表明,采用上述加水办法,促进了烟叶变黄,烤后基本无挂灰现象,提高烟叶烘烤质量的效果十分明显。

2 上部烟叶含水量大产生的挂灰

1998年山东省烟叶生长后期,雨水偏多,上部烟烘烤时含水量较大,烟叶挂灰现象较普遍,个别地区挂灰极为严重,甚至透过叶背,烟叶使用价值极低,给生产造成一定损失。这种烟叶挂灰不同于上述第一种情况,这是上部烟叶烘烤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

2.1 烟叶挂灰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从各地挂灰的叶片看,主要是灰褐色或棕褐色的斑块较多,且透过叶背。有的叶片上也带有少量的未透过叶背的灰褐色或棕褐色的小斑点,还保留烟叶的基本色,挂灰的状态类似轻微烫伤或轻微蒸片,这种挂灰多数出现在叶片的中部和基部,叶尖部较少较轻。因此,挂灰的主要原因是烟叶水分较大造成的,即在定色的中后期烟叶水分未能及时排出来,在高温下烟叶含水量仍较多而发生了“棕色化反应”所致。据安丘市烟农反映,1998年上部叶含水量偏大,要7.8kg鲜烟才能烤1kg干烟。尤其是挂灰严重的地区反映,都是大雨后采烤的上部叶出现了严重挂灰。例如:昌乐县西部几个乡(镇)是8月10日大雨后,安丘是8月22日大雨后,博山、沂源8月底9月初大雨后采烤上部叶都出现严重挂灰。采烤中、下部叶无挂灰,而雨前采烤的上部叶基本无挂灰,这说明挂灰是雨后上部叶水分偏大造成的。为什么只有上部叶会挂灰,而其它部位烟叶水分大而不会挂灰呢?主要因为上部叶叶片厚,保水力强,组织紧密使之脱水困难,在常温下或者低温变黄时,仍然还会有部分水分没有释放出来,这种烟叶的水分必须在高温下(大约43℃以上)才能慢慢蒸发出来。烟叶水分没有释放出来,造成了转火后烟叶含水量较大,在45℃以上的高温下发生了“棕色化反应”,这是水分大的上部烟叶产生挂灰的实质原因。中下部烟叶虽然也水分较大,但烟叶保水力差,水分在变黄期易脱出来,故不产生挂灰。

调查中还发现,这种烟叶变黄后期湿球温度可达到38~39℃,当烟叶全黄进行大量排湿即天地窗开启较大,定色期通风排湿过急过快时,湿温会下降到36℃以下。但是大排湿后至50℃前,湿球温度就很难再回升到38~39℃,却一直维持在35~36℃或更低,这种情况挂灰更为严重。湿度低不是说明烟叶水分已经脱出来了,而是说明大排湿后烟叶水分在高温下却很难继续大量蒸发出来,所以烤房湿度很低,但烟叶水分仍很大,会造成严重挂灰。这主要是此时外界气温一般较低,大量排湿时通风量大,进冷风太多,使烟叶的气孔受到胁迫后开张程度缩小,使水分难以继续大量蒸发出来,即排汗排急了反而把汗憋回去了。为此,排湿时应注意不要大排湿,天地窗不要开得过大,应逐步开大天地窗,配合水分在高温下慢慢排出,保持湿温一直稳定在38~39℃即可,不可降到太低。

2.2 解决挂灰的技术措施

2.2.1 采用高温脱水变黄,缩短低温变黄时间

点火后只要烟尖不促青,可以1℃/h升至38℃。如果底层矮易促青应升至36℃保温,黄尖后再升至38℃,38℃保温至变黄3成左右再升至40℃,保温至烟叶变黄5~6成,再升至42~43℃,保温至变黄不超过八成,湿球温度38~39℃,再升温转火。

2.2.2 八成黄早转火,慢慢地提早排湿

烟叶达八成黄转火,能及早地进行高温脱水,脱水时间亦较长,水分易脱出来。如果42~43℃变至全黄后转火再高温脱水,这样脱水时间短。因为此时烟叶已变至全黄,应及时转火定色,若拖长时间易发生“棕色化反应”。时间短,水分不易彻底脱出来,亦会产生挂灰。所以不能全黄再转火,以八成黄早些转火较好。

因烟叶水分较大,应提早排湿,八成黄转火时开始排湿。排湿要慢慢地进行,天窗可开1/4~1/3,地窗开2~3cm的缝隙。主要应根据湿球温度的要求来掌握天地窗的开度。此时湿球温度应保持在38 ℃左右,还要将排湿的时间尽量安排调节到气温较高的白天避免在下半夜排湿而降温。

2.2.3 拖长中火(43~48℃),高温脱水

转火后拖长中火的时间,43~48℃约保持24~30h进行高温脱水,可采用每升1℃保持4~5h,慢升温使烟叶较多的水分在高温下慢慢地蒸发出来,使烟叶边升温脱水、边加大变黄、边排湿干燥,三者相互协调进行,45~46℃时烟叶要达到全黄。43~48℃湿球温度保持在38~39℃,48℃时烟叶应达到小卷筒,叶片干6~7cm开始卷筒。

2.2.4 实施“低温定色”

一般烟叶50℃时达到小卷筒的状态,烟叶含水量在50%以下,此时再升高温度超过50℃不易发生“棕色化反应”。上述挂灰烟叶多数在48℃后出现,如果烟叶在48℃时已达到小卷筒状态,就可以抑制棕色化反应的进行,防止产生挂灰。以后按正常烟叶的烘烤技术进行操作。

总之,解决水分较大的上部烟叶挂灰的技术关键是:高温脱水变黄,缩短小火时间,降低烟叶变黄程度,42~43℃八成黄早转火,慢慢地进行通风排湿。延长中火的时间,促使烟叶水分在43~48℃高温下排出,低温定色,达到温湿度平衡。以上措施,1998年在安丘市有关乡(镇)实施后,烟叶挂灰现象大大减少,程度减轻,质量提高,效果十分明显。

colspan="2" align='right' class="Article_tdbgall">

关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新趋势_农医论文 第三篇

在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以基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抢占21世纪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新形势下,参加“国际周”现代农业高层的专家呼吁,要密切关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日益显现的研究成果商品化、研究方式规模化和基因资源争夺白热化的趋势,在即将到来的生物世纪里,真正占据自己的位置。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基因资源争夺呈白热化。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其核心就是对基因的争夺。谁掌握了基因,谁就掌握了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有专家称,转基因植物技术知识产权很可能就是未来国际贸易中市场准入、贸易壁垒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有报道表明,为了获取我国丰富的生物基因组资源,国外公司已在我国境内悄悄地开展活动。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指出,基因资源是有限的、可视专利的战略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建立自己的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指望在别人的公益性研究完成后捡便宜的想法,会对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加快生物资源信息化的研究,保护、利用和开发我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当务之急。 colspan="2" align='right' class="Article_tdbgall">

入世对中国各省区农业的影响_农医论文 第四篇

中国加入WTO,将提高中国农业长期竞争力,有助于依据比较优势进行结构调整,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增长。但是,入世会对农业带来冲击,特别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加,造成压力,并对农民就业、收入产生负面影响。中国不同省区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结构、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入世农业影响在不同省区有不同特点。沿海省区从入世带来的出口扩大中获利较大,同时也会面临较大的农产品进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因而入世会促进这些省区发生比较活跃的农业结构调整。绝大部分西部和边远地区,出口扩张效应和进口替代压力都比较小,因而入世引起的结构调整幅度比较小。

(中经评论·)中国加入WTO,将提高中国农业长期竞争力,有助于依据比较优势进行结构调整,促进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增长。但是,入世会对农业带来冲击,特别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加,造成压力,并对农民就业、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不同省区农业由于自然条件、结构、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入世农业影响在不同省区有不同特点。

1、中国农业贸易的表现和结构

80年代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出口额从80年代早期约40亿美元到90年代中期140亿美元)。80年代后期,农产品进口大幅度增长,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进口下滑,但从1993年起形成最强劲的一波上升过程,到1995年达到120亿美元的高峰值。

除了80年代初期农产品进口额大于出口额外,其它年份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中国农业贸易一直属于顺差,且顺差规模呈扩大趋势。

在出口方面,鱼类产品和蔬菜水果等产品取得骄人成绩;食用动物产品、饮料和烟草以及其它类农产品出口也有显著增长。进口方面突出特征是大宗农产品占据了贸易农产品的绝大部分份额。

大宗农产品基本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而鱼类产品和蔬菜水果等则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中国农业最基本结构特点是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和土地资源相对稀缺。

2、入世农业影响的省区分布

开放农业,打破大宗农产品流通国有垄断体制,提高效率,有助于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进行结构调整,增强农业长期竞争力。

入世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加和带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上升,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国内比较优势的省区获利较大,而缺乏国内比较优势的省区获利较小。

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可能从入世的出口导向中获利较大;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区,入世导致进口增加带来的压力较小。

中国农产品贸易数据显示,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在东部较高,西部较低,中部居中;土地密集型农产品比较优势在西部较高,东部较低,中部居中。

海南、辽宁、广西、河北、湖北、江西、吉林等7个省区,在劳动和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生产上都具有相对优势。它们可能从入世带来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促进效应中获益较大,而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长带来的压力方面仅面临较小成本,处于有利地位。

江苏、湖南、四川、贵州、重庆、等6个省区,在两类农产品生产上都缺乏相对优势,从入世带来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促进效应中可能获利较小,而面临着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长带来的较大调节成本,处于不利地位。

福建、广东、上海、山东、天津、浙江、等7个省区,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土地密集型产品上缺乏比较优势,因而在入世影响上可能从出口扩展中获利较大但也要承担较大的由于进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黑龙江、内蒙、青海、宁夏、陕西、山西、安徽、云南、甘肃等10个省区,从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扩展中得益较少,但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增加引发的调节成本也比较小。

3、主要结论

一,80年代以来,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净出口增长较快;而粮、棉、油、糖等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表现出净进口增加的趋势。

二,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东部具有比较优势,西部缺乏比较优势,中部居中;相反,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西部具有比较优势,东部缺乏优势,中部居中。

三,沿海省区从入世带来的出口扩大中获利较大,同时也会面临较大的农产品进口增长带来的压力,因而入世会促进这些省区发生比较活跃的农业结构调整。绝大部分西部和边远地区,出口扩张效应和进口替代压力都比较小,因而入世引起的结构调整幅度比较小。

4、政策建议

首先,一个政策预期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对于农民和企业自主进行结构调整,实现入世带来的农产品出口增长极为重要。因而,应当深化农业市场化改革,减少对农业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其次,需要在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教育方面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企业、农民需要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市场营销、技术创新等方面艰苦努力。

最后,应当重视农产品进口上升对农业部门和农民收入的冲击,特别是对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

在支持方法和途径上,应减少对具体农产品价格保护及其对市场机制的扭曲,增加提供农村长期发展需要的公品。例如,改变农村基础教育主要由农民、社区和基层提供经费的现状,大幅度增加和省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比重。

colspan="2" align='right' class="Article_tdbgall">

生物技术在未来农业中的角色_农医论文 第五篇

一、生物技术给农业带来的益处

广义上讲,生物技术是利用有机体、死细胞、活细胞以及细胞内含物,采用特殊的过程生产出特殊的产品应作到农业、医药以及环境修复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它能改变、取代物种的基因。

生物技术在农作物中已有广泛的应用。最初通过遗传工程获得而进入市场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们经转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剂和棉铃虫的能力。这种玉米、大豆和棉花从Bt细菌获得基因,经遗传改良后具有防虫害的能力。利用Bt细菌获得经遗传改良的作物的潜力是相当大的。例如:美国有200万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亚有40万hm2,两者各相当于2.5亿美元价值。如果将Bt玉米引种在美国1000万hm2的土地上,只要增产5%,就意味着能增加3.5亿美元收入。这项技术进一步促进了Bt制剂控制虫害在商业上的应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经转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种,这些品种能同时抗除草剂和一些虫害。

生物技术在畜牧业上应用所获得的益处与在农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灭竞争者。促进畜禽生长的物质有生长激素以及促进其生长的调节剂,这些物质可由基因工程而获得。如利用鼠类基因(该基因能促进角蛋白的形成)能获得了经遗传改良的绵羊,这种绵羊比普通棉羊产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的同时,有助于提高畜牧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例如,通过控制饲料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业生产力;利用基因调控技术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内一些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减少饲料作物中难消化的木质素含量等。达比等人已生产出一种转基因三叶草,可应用于澳大利亚绵羊牧场。该基因来自向日葵,经转基因的三叶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质,该蛋白质经食物链进入绵羊体内,进而能提高产毛量。

生物技术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也包括在生态和环境两个方面。利用生物技术提高现有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可以减低农业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态系统扩张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类保存、保护地球上仅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资源,有助于人们未来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资源开发新的产品。

生物技术已用于生产抗虫害、抗除草剂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虫害、抗除草剂的能力。1995年人们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转基因马铃薯,这种马铃薯能产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对科伦那多马铃薯甲虫有毒害作用。这些转基因作物能减少杀虫剂的用量,降低杀虫剂及其残留物对食物链、水体造成污染,从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在许多农业生产区,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约农业生产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农业生产区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据统计,英联邦农场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约有50%来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产生的温度气体(二氧气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进地球气候变暖。除此之外,农业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术的利用能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潜在的、真正有价值的帮助。

同样,人们可以利用真菌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温莱指出:特定的真菌类能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从而促进作物生长;真菌也能通过分解有机物质(例如纤维素等)释放出糖类,促进固氮菌的生长。进一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获得转基因细菌和真菌,以进一步增强它们制造养分和释放土壤养分的能力。转基因作物的最终目标是使作物本身能够自行固氮,避免、减少使用人造肥料,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将来却有望实现这个目标。

二、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

从经济角度上讲,生物技术带来的不利并不明显,然而,它会引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因为,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输出生物技术产品而获得利润。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及其产品还远没有被广泛接受。

生物技术可能引起生产方式和人类健康的退变。这种情奖品可能会随着需要特定处理的转基因作物的出现而产生,特别是抗除草剂的转基因作物出现。农民必须从同一公司购买种子和除草剂,否则除草剂起不了作用。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转基因作物上出现,这些转基因作物会取代传统的依靠有机肥的作物,后者在发展中国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生物技术在食品上的应用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也会造成许多困难。生物技术也会对人类的健康制造麻烦。近年来在英国已有这方面的报道。特别是当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的基因转入农作物时,例如,坚果能引发人体过敏反应,若它的基因被导入其他作物,则有可能其他作物也会引起人体过敏。为了预防起见,转基因作物产品必须经免疫测定筛选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术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人们利用生物技术生产出抗旱、耐盐、抗病虫害作物同时,也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甚至导致一些物种灭绝。这一结果是由于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向它原本不适应的地域扩张而造成的。生物技术同样加速土壤侵蚀和沙漠化。农业,尤其是耕作农业的扩张会增加除草剂、杀虫剂、人造肥料的使用,农业中不断投入的能源促进全球变暖。与此同时,氮素生物化学循环的改变也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影响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另一个令人担心的是:转基因植物、动物、微生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危害。许多有意或无意的动植物引起当地严重的生态问题。最明显的例子是澳洲引进的兔子。1500年以来,世界各国动植物的交流,有些已成为当地的有害动植物。至于转基因作物脱离当地农业生态系统后有可能引发:第一,转基因作物使自生作物成为严重的杂草问题;第二,转基因作物通过杂交后产生杂种;第三,转基因作物影响食物安全。任何一种转基因作物都存在对生态环境产生冲击的可能性。

未来20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农业将经历具有重大意义的革新。毫无疑问,生物技术作为科学和技术在这场变革中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原则上讲,生物技术本身有能力帮助人们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护环境,但在实践中,生物技术作为环境保护的代理人其作用相对来说是微乎其微的。人们对它在环境保护以及促进人类进步中的作用仍将拭目以待。 colspan="2" align='right' class="Article_tdbgall">

走出传统禁锢的土地艺术:田_农医论文 第六篇

摘要:试图抛弃被中国历代文人和造园家临摹已久的所谓传统形式,而是直接从中国大地人文景观中汲取营养,从大地与平民的淳朴和率真中寻找现代中国的景观性格和形式。于是,”田”,一个包含五千年平民情感和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人文精神的载体,最终成为构思源泉。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施;规划设计;田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清河效果图

引言

也许因为中国的传统园林太优秀了,也许因为我们陶醉于这优秀的传统太长久了,使得我们在国际现代景观设计经历了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仍然未能摆脱她的阴影。这种阴影的灰暗程度,远比传统中国建筑浓重的多。而忽然间又觉得时代变了,帝王和士大夫不复存在了;大众成了主人,严酷的生态和环境问题使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不再有诗情画意了,于是我们不知所措。这时,国门外蓄势已久的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思潮或形式便乘虚而入。一时间,中国大地变成了西方景观的游乐园和博览园。中国景观在呼唤“今而中”的春天。立足于本土的创新似乎是惟一值得信赖的途径。

当城市化和可持续挑战中国大地,会成为未来的主题时,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应采撷五千年的造田、种田、灌田的技术、艺术和精神,并将其与现代最新生物和能源科技相结合,实现一个科技的、人文的、绿色的景观典范。一个未来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景观典范。

五千年的中国土地曾经、还将养育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在无数的失败与成功之后,“田”,积淀下了处理人与土地关系的最精华的智慧。连同那充满诗意的景观,”田”,告诉我们如何尊重土地和自然过程,用最少的工程,获得可持续的最大收益。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这五千年智慧连同其诗意的景观被无情地毁弃,我们甚至以“工业化”和“高科技”的名义来“整治”和“改造”我们生命的土地、水系,而最终发现,我们祖先对待土地的态度和技术要高明的多。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田”总平面图

但我们并不留恋过去,设计者以现代中国和未来世界的姿态,融合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用“今而中”的语言和手法,创造未来健康和可持续的景观典范。于是,我们重新发现和认识了 “田”——撷拾起智慧的果实,播撒下希望地种子。

1 场地挑战

奥林匹克公园景观营造所面临众多问题和挑战,这些包括:

(1)如何克服10m的高差来开挖巨大的湖面?如何使工程量最小,克服湖底渗漏?

(2)如何用大规模群众性植树造林方法,营造5平方公里森林,同时避免单一林相?

(3)如何在大尺度上营建理想“风水”景观9如何管理如此大尺度人工景观?

(4)如何在缺水环境下建立一个经济的、可持续的水再生、循环和再利用系统?

(5)如何解决场馆的巨大尺度问题,营造宜人的环境,如何解决赛时赛后使用问题?

(6)如何延续城市的中轴线,使之具有纪念性,同时是一条连续的文化、休闲廊道?

2 对策:田

当一种艺术走到终点或一个阶段时,便需要重新回到本原去获得灵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管其多么优秀灿烂,都不可避免地要被时代所淘汰,而只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存在。正如传统中国山水园林,从经过艺术家精选过的自然山水中获得营养而成为贵族化的景观一样,为大众的景观设计,需要从平常的大地景观中吸取营养。于是,”田”,一个最普通而最深藏于中国文化潜意识中的日常景观,便成为本方案的灵感之源。田所能提供的景观物境和意境包括:

(1)造田:如何用最少的工程,获得最大的收益;

(2)种田:如何与自然的节律相和谐并配置作物;

(3)灌田:如何合理而巧妙地利用水;

(4)田的欢乐:包括许多竞技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5)田的纪念:对土地的敬畏,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缺乏的。

这些积淀在中国五千年土地上的智慧,与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用“今而中”的语言和手法,设计这时代的、中国的土地,正是本方案的核心思想。

3方案特点

3.1田+等高线:结构与象征性肌理

显现场地原有的等高线,也是场地历史的记忆,延续西北山势,将其与源于场地和区域的田块肌理相结合,构成整个公园的结构和象征性元素,并将这种肌理几何化后,一直延伸到景区。在不同区域,这种肌理用于组织各种景观元素和空间:

(1)整体上,在森林公园形成象征性的左右环抱的理想风水格局;

(2)在森林公园西侧用于组织湿地、梯级湖群、林地斑块、野花草甸、石墙和步道;

(3)在森林公园东侧用于布局林中草地和地形;

(4)在景区用于形成草坡、广场、步道和水中栈桥。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五色土效果图

3.2梯级湖群+梯田湿地:最少工程量的场地设计途径

利用场地由西而东的10m的地势高差,与湿地净化系统相结合,形成层层叠叠的梯田湿地和多个梯级湖群;

(1)大大减少挖湖的工程量,同时避免由于挖穿粘土层带来的湖底渗漏;

(2)增加水体流动性,形成多级跌水,丰富水体景观,并提供充分机会给湖水加氧;

3.3可持续的水系统:渡水槽和水体净化、循环和再用

强调奥林匹克公园不应成为城市用水的负担,相反的,它是城市水系统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有利于整个水处理系统,使奥林匹克公园及森林公园真正成为可自维持的公园。

(1)建立与温室相结合的湿地系统,利用温室的反季节高效净化系统,强化生物净化功能;

(2)建立引水渡槽,将森林公园湖水提升到中心湖区,构成更具经济和环境教育意义的水循环系统,同时只需用一个提水泵,便可解决沿途水景观的形成;

(3)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和再

论建筑与景观的特色_农医论文 第七篇

作为一个建筑或景观设计师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甲方或同行的评议专家们要求作品要有特色,更具体地说是所谓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而当我们在苦苦追求这种“特色”或许评判者认为作品已具有这种特色时,实际上特色已同我们擦肩而过。这就是为什么大江南北所谓特色的建筑或城市大都不是设计师们的功劳,而那些泛滥成灾的、作为特色来追求的建筑和景观恰恰使我们的城市变得丑陋、杂乱和千篇一律。于是乎追求特色的呼声日益高涨,而没计师们的责任也在日益加重,苦难日渐其深。

在这寻找特色的旅程中,途径之一是在传统中挖掘,似乎从粱思成先生开始就认准了大屋顶的民族特色,直至20世纪80年代城内出现的大量“穿西装”的“瓜皮帽”,并美之名曰“夺回古都风貌”。最近又在许多城市的建筑与景观建筑中强调所谓“平改坡”以及给整座城市统一定色调。更有甚者,有人主张将西安古城恢复到明清风格。人们似乎从秦始皇和康熙大帝的城市模式中找到了建筑与景观特色的路子。这不禁使人想起五至八个世纪以前欧洲人从古罗马的废墟中找到了他们认为理想的建筑与城市的模式,也令人想起19世纪末美国人又从欧洲腐朽的路易十四等君主们留下的城市中找到了同样的建筑和城市特色:古希腊的柱头和罗马的穹顶,还有白色的石材装饰。尽管这些来自废墟的腐朽不堪的建筑形式并未能在一个国家中延续太久,并很快被朝气蓬勃的现代主义风格所抛弃,但它们却如同一个不散的幽灵,时不时在世界各地显形。在1929年罗马召开的居住和城市规划联合会大会上,墨索里尼号召“在五年时间里,罗马必须向全世界人展现其辉煌与风采——宏伟、规整、强大,如同Augustus时代的罗马”(见Hall,1997,P197)。墨索里尼同时下令在Marcellus剧院、Capitoline Hill及万神殿周围创造大片的广场、其他所有围绕它们的、不属于罗马繁荣时代的建筑全部清除。所幸的是,传统的有机和混乱、多方的牵制,加上官员们的,使规划未能附诸实施,罗马得以幸存。同欧美寻求城市与建筑特色的路程一样,来自中国农业时代的和充满封建腐朽烙印的建筑与城市设计仍在不断以“传统”的名义和“优秀”的姿态干扰着新一代的设计师们的创造。

当Rudofsky Bernard向西方世界公开了“没有建筑师的建筑”(1964)时,实际上已向苦苦追求个性与特色的设计师们提出,特色本来并不需要设计师创造。中国丰富多样的地方建筑也说明了这一点。在没有设计师的时代里,地球的每个角落、每十土地上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特色。特色,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本来就是不同的土地和那方土地上不同的天空和自然过程。本质上讲,特色的建筑就是人为了生活而对土地及其自然过程的适应方式,而且是此时此地人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的一种适应方式,而这种方式—定是最经济的,或者就是最生态的。因为,经济和生态本来就是—回事,用Worster的话说,生态就是自然的经济(nature's economy)。所以,归结起来,我们可以将建筑的特色在四维时空中加以定义,由它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两部分所构成,具体讲:

建筑的特色=F(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此时此地的土地及其过程,此时此地的技术条件、生态原则),其中:

生活方式,是在特定价值体系、伦理道德及法律所影响及规范下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显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不能期望现代人像小农经济时代的人那样四代同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不能指望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仍然跟从晨钟暮鼓的节奏。那么,我们又怎么能让四合院和胡同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呢?在对过往生活方式的怀旧情感中沉湎于过去的建筑形式,忘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使我们的设计失去了时代的特色。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的生活方式如何改变,人总是离不开土地及土地上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讨论决定特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土地格局和自然过程。前者包括山水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状态,而后者则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流,诸如风的过程、水的过程及动物的运动和植物的生长。古代任何民族曾通过占地术,即通过阅读大地的肌理或格局,通过辨析自然过程,甚至跟踪动物的运动轨迹来取得建筑对自然力的适应,在中国甚至直接用两种最主要的自然过程(风与水)来命名这种占地术。最终使建筑认同于所在的土地及其土地上的自然过程。而正是这种认同,才使建筑有了地域的个性,有了地域的特色。现代地理学、水文学、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及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本可以使设计师对土地的格局及其过程的理解比我们的祖先理解的更加透彻,从而使我们的设计更具有地域的特色。无论古代和现代,土地的格局和过程是相对稳定的。只要承认土地是有空间分异的,那么,潜在的建筑和景观的地域特色应该就是永恒的。只是在不同的技术条件下,这种地域特色会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这就必须涉及影响特色的另一个变数。

技术在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反映和动力,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技术也决定了人们认识和利用土地及其过程的效率,决定了建筑认同于土地及其过程的方式。所以,从积极的方面来讲,建筑和景观本身是特定技术的体现。技术使建筑和景观具有特色。而另——方面,新的技术有可能使人们摆脱对特定自然过程的依赖和利用。我们往往自恃有现代技术,而不屑于对土地及其过程进行细心阅读,用空调替代对空气的利用,用强壮的地基和墙体来阻抗风与水流的过程,用电灯来取代自然光的利用、用外来的水泥和瓷砖替代当地的土、石和生物材料。从而使建筑失去了在天地中的定位,也失去了对土地的认同,因而失去了设计的地域特色。所以,要使技术对特色有积极的贡献,我们不得不依赖于形成建筑与景观特色的一个本质性的限制条件,那就是:

生活性。在技术“万能”的时代,生态性原则是最终决定建筑是否具有时代和地域特色的试金石。为了实现一个同样的目的,是否能用最少的能源和资源的投入来获得同样或更好的效果,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这便是生态原则的精髓。而至于这个“同样”的目的是否合理,则取决与此时此地的人的价值观以及这种价值观下的生活方式。如,为了实观同样的舒适度,设计师可以通过全封闭建筑加上人工的集中空调和照明系统来实现,也可以采用更简单的自然通风和光照来解决,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不生态的,而后者是生态的。那么,基于后者的设计特色是有意义的,而基于前者的设计特色是空洞的,没有意义的。在这里,生态性优先于单纯基于技术而决定的形式的特色。进一步讲,如果设计不但用直接的途径充分利用了自然过程和能源,同时能用现代技术更高效地利用和转换自然过程和能源,如利用风和水来发电,收集太阳能来加温或制冷等,从而使人类为满足生活需要而对环境带来的冲击减少,那么,技术强化了设计的生态性。由此而形成的特色是有意义的,它会同时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曾经或正在热衷倡导的所谓民族特色,或传统风格,乃是用彼时所能得到的技术条件,来适应和利用彼时的土地与自然过程,来满足彼时人的生活方式的结果,而不是现代技术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反映。这种特色除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或旅游功能外,并没有现实生活的意义。同样,商家、决策者或者设计师们所趋之若鹜的欧陆风格,以及各种打着高科技的名义的豪华建筑,本质上是彼时彼地人,或此时彼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条件下的设计,而非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地域的土地及其过程的反映。

阅读和尊重地方的土地和自然过程,利用现代技术实现生态化的设计形式,来满足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是中国的建筑与景观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Rudofsky,Bernard,1964,Architecture without Architects.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

Worster,Donald,1994,Nature's Economy,A History of Ecological Idea.Cambridge Unibersity Press.

Hall,Peter,1997.Cities of Tomorrow.Blackwell Publishers.Malden,MA.USA.

colspan="2" align='right' class="Article_tdbgall">

都江堰广场:一个叙事场所_农医论文 第八篇

摘要:土人景观的都江堰广场设计,运用当地深厚的创作素材,以水和乡土景观作为设计语言,讲述了一段古老的历史。Mary Padua 教授对这个以2000多年灌溉历史为背景而设计的水文化广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介,尤其回顾和了该项目对当代景观设计学中水元素的运用,以及它在场所营造和城市再生方面的意义。认为该广场创作出了一个用当代景观语言讲述都江古堰、地域历史、当地百姓和民间传说的现代人文景观。

关键词:都江堰;乡土景观;历史;水文化广场

Abstract:Dujiangyan Square which was designed by Turenscape tells an ancient story by creating a narrative landscape and water element, inspired by the vernacular landscape. Prof. Mary Padua evaluated thoroughly the design of the square with a background of 2000 years history, especially reviewed and yzed the use of water as a design element in contemporar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 discussion of the projec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place-making and urban regeneration. This square is the place to tell a story—create a contemporary narrative landscape that portrays the history of the nearby Dujiangyan Irrigation Works, the region, its people, and folklore.

Key words:Dujiangyan; native landscape; history; water culture square

1 文化/历史背景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会成都西北60km处,在古代中国意为“首府河大坝”,它是公元前3世纪中叶(战国初期),在欧亚大陆东半部建造的一个巨大的、经过仔细规划的公共工程①。

2000多年来,都江堰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个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已被公认,并于2000年被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成就已经成为了当地每年值得庆祝的节日性事件。都江古堰以及有关她的民间传说、神话和风俗习惯为 “都江堰广场”,提供了深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如今,这一广场已成为都江堰市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和标志性景观。

从设计说明中,可以清晰地知道都江堰广场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当地的都江古堰。而且,土人景观也没有忘记借助当地的农业遗产为其作品中的水系、雕塑设计产生相应的灵感。参考“竹笼”在都江古堰中的使用,土人景观在其作品中甚至创造了新的设计语言。这座城市本身具有的社会和文化肌理在土人的设计作品中得到了深刻体现。这些借鉴于不同层面的元素在整体作品中的有机使用,使其成为独特的富于内涵的设计景观(图1)。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图1广场总平面

2 评论

都江堰广场取代旧有的脏乱之地,成为都江堰市新的标志性景观,她占地11hm2,当地部门的目的是使其成为城市再生计划的一部分,其他要求可以概括为:

·城市中心地带景观的提升;

·供当地居民使用的公共空间;

·与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古堰建立有机联系;

·成为旅游景点。

土人景观的设计方案在1999年的国际设计竞赛中脱颖而出。他们的设计方法源于他们的设计哲学,通过地域、场所以及众多相关联系中寻找设计线索。特别是土人景观从其掌握的素材中发现并捕捉到了这块土地的本质并因此讲述了一个故事——创作出了一个用当代景观语言讲述都江古堰、地域历史、当地百姓和民间传说的现代人文景观。

空间上,场地本身受到以下诸多因素的制约:

·主要的车流道路交叉分割地块,

·穿越场地的水渠的位置和形态是不准改动的,

·现有水渠将场地分割得支离破碎。

把这些制约因素视做设计的机遇,着重探索如何通过设计使场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场所个性——“场所性”。在这个设计中,场地被定性为公众开放空间,这是当地的要求。

通过建造下穿式通道,解决了被城市主干路分割的南北场地的连通问题。利用邻近水渠的竖向高差,设计了水系通道;为增强亲水性,在广场中引入了溪流;为弱化广场被水渠强行分割的视觉效果,在设计策略上采用新象征语言,通过雕塑和水平元素的设计,建立广场的整体性。

在“中心”或“视觉焦点”处设计了规则的几何式景观。设计作品的中心是一座30m高的石雕水塔,其意义是唤起当地民间传说和神话中对岷江水神的记忆,并因此形成视觉地标。同时,借用几何型广场的设计,让人回忆起“竹笼”和毛石在都江古堰中的应用。一条竖向轴线,从中心雕塑一直延伸到广场的南边界, 它由30m的主雕、3个较短的塔和一条线性石廊(导水渡槽)组成。引入了一条蜿蜒的小溪,缠绕在艺术化的导水渡槽的脚下,参观者可以与水亲近互动。

从这个设计作品的物质属性来看,土人景观为当地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景观形态。在这个巨大尺度的公众开放广场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户外房屋”和亚空间,形成5个各有特色的区域。空间的多样性和作为场地边界的江水的波涛声,是这个广场所能给人的整体印象。贯穿整个场地的水的设计,是该作品中最突出的元素,也是广场最与众不同之处。这个设计作品让人回想起Lawrence Halprin(劳伦斯.哈尔普林) (1916~ ),20世纪加里弗尼亚的景观设计师,他在许多美国西部的设计作品里都有对水的使用,比如华盛顿州西雅图市的高速路公园、俄勒冈洲波特兰市的Lovejoy喷泉以及加利弗尼亚州三番市的Levi Strauss 广场等等②。

2.1 5个区域(图2)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图2五个区域

(1)序曲/仟陌

作为从市内进入广场的南门户和主要入口之一,“序曲”或称为进入广场的南入口部分,为这个新的广场中随后经历的一系列步行空间和场景的展开设定了一个舞台。就像音乐中的音阶一样,这个公共入口空间起到了引导整体设计中其他空间的作用。这是一个安静的前院,由一些方块状的、令人心旷神怡的绿地构成,从某些角度看过去,这块几何化的方格网绿地使人产生比实际拥有更大绿地面积的印象,甚至可以联想到附近的农田。在你的视觉画面中,恒定不变的是场地中心高耸的石塔主雕。在这个令人激动不已的作品中,这个序曲空间尺度不算大,但它却起到了作为水景区的起点和指向作用(图3)。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图3序曲阡陌

(2)楠木园

楠木园内楠木树整齐排列的种植方式,使人联想到附近农田中整齐排列的果树。这个地块的特性也会使人想到它所在地域的农业传统。在楠木园中有多种观看河水的角度。沿着楠木园的一侧放眼望去,视觉焦点处的雕塑凸显于场地的中心。楠木园的“边界”是由导水渡槽的石质漏墙定义的, 漏墙从南边的地平,斜向向北延伸,终结于30m高的石制水塔(图4)。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图4楠木园

漏墙是步行者在不同地块间穿行的“屏风”,也是不同空间之间的过渡。漏墙这种形式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都江堰大坝的竹笼(图5)。楠木园靠近城市一侧则是城市的肌理,北部边缘的一侧就是与主雕和水景相结合的下沉式广场。

中山岐江公园:工业的张力_农医论文 第九篇

20xx年10月 中山岐江公园项目获全美景观设计年度荣誉奖,这是本领域国际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也是中国人和中国项目首次获得此奖项,同时也是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100多年来首次将这一等级的奖项颁发给美国之外的设计师和美国之外的项目。

岐江公园的场地原是广东中山著名的粤中造船厂,作为中山工业化发展的象征,它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终于9O年代后期,几十年间,历经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寓有意义的历史沧桑,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几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在这里沉淀为真实而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为此我们保留了那些刻诚和壮美,但是早已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旧厂房和机器设备,并且用我们的崇敬和珍惜将他们重新幻化成富于生命的音符,面对未来美丽的城市,这里的来龙去脉,属于劳动与创造者的人文灵光。

这个项目由当时尚在初创阶段的广州土人承担施工任务。面对一个经典的设计,技术和质量上的要求已远不是最困难的事了,他们追求的是对精神与内涵的更为丰富的表现。本着同样的目标,工程与设计人员之间不断相互融合又相互征服,其中的诸多事件,使贯彻土人理念的路程充满历史意义,甚至就像作品本身一样,最终成为土人发展史上永远的经典。

我对景观设计的理解就是对土地的设计、中国目前面临的危机,最大的危机就是人跟土地不和谐关系的危机。这种人地关系危机就需要景观设计师来解决,因为景观设计师唯一的职业要求就是要接受关于土地系统和自然生态的训练,生物过程的训练,同时又要接受关于人造城市建筑景观的训练,只有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土地才能完整地得以设计,任何其他的专业,无论是自然科学和工程都没有如此专业的指向。

回到土地,必须回到土地的全部,必须认识到土地是美,土地是栖居地,土地是生命的系统,土地是故事和历史的符号土地是值得敬畏的神。回到土地的全部至少应该包含这五个方面。

第一,土地本身是美的,美是无价的。这是陶渊明式的美,这是劳动者的美,这是青藏高原土地的美,这是高原上收获的美;云南的甘蔗地,都是美的。为什么非得从香港运来花卉?为什么要从尼泊尔运来雪松?难道甘蔗林不是美吗?芦苇不是美吗?所以回到土地就是要重新认识土地的美,甘蔗地的美,有了这些美才有艺术。

第二,要认识到土地是栖居地,是人的家园,土地是家园,它是人与自然的烙印,家的含义就是在天地之中定位,人认同于、适应于这块土地,这就是家园的含义。由于跟土地的关系,才有我们的生活,才有艺术,才有语言,才有意识。青藏高原打阿嘎土屋顶的人们,唱着歌;收获的人们在一起劳作、收割;丽江的人在跟水,没有与土地和劳动的关系就不可能有土地的美,华北地区的劳动,种庄稼也是美,为了在土地中定位,我们发明了罗盘用来看风水;为了定位,为了寻找自己人生的方向,的一个喇嘛可以花3个月、甚至半年的时间,从青藏边缘地方爬到布达拉宫,这就是人跟土地的认同与归属关系。

第三,回到土地的生命系统。土地上的水、林木、建筑、城市和一切人的活动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必须整体设计。

第四,土地是符号。土地上的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山岗、每一条河流都承载着历史的含义,要阅读它,所以土地是符号,为了阅读土地的符号,设计师必须投入到土地中,投入土地的怀抱,回到土地就要阅读土地,哪怕是土地上面的沟沟沿沿。所以土地需要去品位,去体验。

第五,回到土地就是要回到对土地是神的认识。每个人都有信仰,但是最根本的信仰是什么?对土地的信仰。不要糟蹋了脚下的土地,这是土地作为神的意义,有了土地之神的定位以后,哪怕房子盖得再差也充满了安详和喜悦。现在房地产的会所盖得够豪华了,但是有多少人说找到了家的感觉,至少我没有。在美国的拉斯维加斯,有着给老虎盖的宫殿,我每次去看这只老虎都是病怏怏的,都是一只病猫,为什么?宫殿不适合老虎住,你要是给它盖片森林就好了,因为森林才是它的家。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直线路网
中国传统园林强调“园无直路”、步移景易;古典西方园林强调几何对称和唯美。而在这里,你看不到古典的形式美,映入眼帘的是看似凌乱的直线路网。而正是这昭示着断然和冷酷的路网,引你体验工业时代切割机的无情、钳机的一丝不苟。随后,它又将你引向21世纪的时代体验:简洁、高效、人性的舒展、个性的张扬。在这凌乱的背后,是一个永恒不灭的定律:两点之间只有直线最近。

相信你已经明白,我们要表达的是:真即是美。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琥珀灯塔
如同古世纪的昆虫,不经意凝固在绚丽色泽的琥珀之中,旧厂区堤岸的寻常水塔与她新科技的玻璃外衣,共同包裹住时间的脚步。

然而时间不是困兽,只是拉住旧水塔和她玻璃新衣的柔和的手,如同岐江粼粼的水波。

入夜,灯塔照耀岐江和城市,也照亮自己里面那黑洞洞的过往时间。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裸钢水塔
剥去水泥外壳,你会发现,工业时代的建筑和构筑物,那怕是最简单的水塔也有相当复杂的内部结构。钢筋和水泥的结合带来了建筑史上的一场革命,它使摩天大楼成为可能,同时也使建筑的地域特征消失殆尽。悲喜之间,历史默默前行。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万杆柱阵
回首粤中船厂当年,那时的主旋律恐怕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感喟于当年集体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激扬出众志成城的创业志气,想到多少船厂人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青春热血抛洒在了这片土地上,设计者在向远处延伸下去的铁轨两侧,安置了白色的钢柱林或是千万枪杆,或是冲天的信念,或是无限的纪念,或是延入长空的不竭思绪。

javascript:if(this.width>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红盒吊影
红色的视觉冲击是勿庸置疑的,红色的强烈让人很容易联想起“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那著名的论断。粤中船厂,包括十年在内的革命年代和其间“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多少如烟往事,被构思为一个红色的空间装置,或许,还可以记起的表述,“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白云苍狗,木棉花坠下沉甸甸的花朵。

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途径探索_农医论文 第十篇

摘要:城市滨水区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其规划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问题,要求设计人员以综合的视角、进行多目标的规划设计。以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两岸的景观设计为例,阐述进行城市滨水区多目标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与方法。同时认为目前国内的滨水区规划仍存在目标单一和片面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旨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应是多目标的。

关键词:风景园林;多目标规划;规划设计;城市滨水区;慈溪文章

Abstract:Water front area is one of the areas which ate the most strongly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e process in the city. So the planning for it involves interdisciplinary issues n demands planners make a mullifunctional planning with overall perspedive. Taking the landscape planning of Cixi's Sanzaojiang water front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resses som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multifundional planning, and points out the water front planning in present China is still too parlial S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hich deals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have a more overall perspective, and som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in this field.

Key words:Landscape Architecture; Multifunclional Approach; Planning and Design; Water Front Area; Cixi

城市滨水地带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滨水区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复杂的综合问题,涉及多个领域。作为城市中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量为强烈的地带之一,河流和滨水区在城市中的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如水利、交通运输、游憩、城市形象以及生态功能等等。因此滨水工程就涉及航运、河道治理、水源储备与供应、调洪排涝、植被及动物栖息地保护、水质、能源、城市安全以及建筑和城市设计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决定了滨水区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应该是一种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的、多目标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能够全面、综合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以浙江省慈溪市三灶江两岸风貌景观设计为例,阐述进行多目标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与方法。

1 现状条件概述

三灶江(又名新城河)位于浙江省慈溪市,该河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位于即将形成的新的城市中心。慈溪市新的城市发展战略为东延北拓,其中市将东迁至三灶江沿岸,所带动的一系列新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兴建均集结在三灶江的两岸,从而使该地区成为未来新的城市中心,而三灶江也因而成为重要的城市轴线。这就要求它必须与城市功能密切结合,提供良好的景观和丰富多样的滨水活动空间,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区域。

(2)属于慈溪市的骨干河网。担负着城市的防洪排涝、蓄水和生态功能。

(3)塑造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慈溪市未来的景观中轴线,在体现城市个性风貌、历史文化方面负有重要的使命。

2 问题的提出

在对现状条件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下一步设计的切入点,是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景观设计不是纯形式意义上的游戏,景观设计旨在解决问题,而发现问题是设计的开始。对于滨水地带的景观设计,它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就更加要求设计人员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思考和发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从更广阔的视野范围内来综合。通过现场踏勘,地方文献的阅读,咨询规划部门、特别是水利部门的意见,我们综合提出了三灶江两岸景观设计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1)防洪问题:三灶江是慈溪市的规划骨干河流之一,防洪排涝是其量主要的功能。

(2)水量问题:慈溪市属于缺水城市,平常水量有限,三灶江的水源为雨水,70m的规划河道难以恒常丰水。

(3)水质问题:地势平坦,水体流动性差,水质较差。

(4)河流与城市功能的结合问题:三灶江两岸作为未来的城市中心,如何使水系规划与城市功能相得益彰。

(5)亲水性问题:水面与地面高差达 1.5m,河流亲水性差,河岸处理至关重要。

(6)滨水区可达性和连续性问题:城市支路紧邻河堤,交通混杂,滨水区可达性差;东西向城市道路损害河流廊道的连续性。

(7)水体面积减少问题:慈溪属于填海造地形成的城市,规划范围内原本河网密集,而在未来的规划中只保留拓宽后的三灶江和四灶江,水体面积和河网密度急剧缩减,给城市防洪、排涝和地下水的平衡带来不利影响。

(8)城市历史的延续性问题:慈溪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围海造田的历史和独特的水乡文化,使河流、水道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紧密相依,而在新的城市建设中,水网的形态可能发生彻底的改变,与之相关的城市记忆也将难于保存。

3 对问题的整理与目标的提出

上述问题比较零散,仔细考察,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的内容:对水系本身和水系生态的治理和设计、城市功能布局与城市结构、景观和历史文化。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本次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多层次复合目标:

(1)安全、稳定、健康的基础水环境。水系要能满足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有较稳定的水源补给;同时还应具有健康的生态状况,包括对污染的治理以及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健全。

(2)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水系应能够充分地与城市生活相融和、促进,带动城市商业和经济的发展,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

(3)积极的精神文化意义。水系应能够塑造和承载城市的景观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

城市个性和地方精神的代表。

4 解决途径与规划方案的提出

景观设计要面向目标,立足于解决问题。根据目标的3个层次,我们的设计可以相应分为3部分内容:

(1)水系规划和设计,同时包括以其为基础的绿地系统的设计;

(2)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主要包括以水系为基础的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形态;

(3)历史文化解释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每一部分都面向于实现本层次的目标,并针对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其中,水系是本次设计的中心,也是整合和联系3部分内容的基本框架(图1、2)。

4.1水系规划和设计——建立安全、稳定、健康的水环境

内容包括水系治理与河流生态的建设,以实现一个安全、稳定、健康的基础水环境,它是进行其他滨水区城市开发的基本前提。对此我们提出了“两套水系、循环利用”的水系设计方案。

4.1.1两套水系

根据三灶江两岸未来的城市功能布局,其西岸为未来的市级大型公共设施所在地,包括市、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等而东岸则几乎全部以居住用地为主。结合这种特点,我们将三灶江设计为功能、流向、水质、水位、宽度、深度各不相同的两条河流,以长堤为界,并与场地内其他支流构成水系。各自结合流经区域内不同的城市功能,发挥不同的效应,东部为生态水系,西部为景观水系。该方案可以综合解决本次规划提出的诸多基础问题,构筑三灶江两岸景观风貌的基本格局(图3)。

东部生态水系主要解决防洪、蓄水和水质问题,同时兼顾景观功能。包括:拓宽、挖深三灶河道,保证防洪、排涝所需的宽度和深度,解决防洪问题;加宽河道,建立滨

河滩地,形成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实现水体的生态净化,部分地解决水质问题;利用横河江和潮塘江两个规划中的城郊公园,建立两个大型湿地湖泊,保留有特色的水乡农业,扩大的水面增加了水体对于降雨的调蓄能力,有利于防洪的同时增加蓄水面积。

西部景观水系主要解决亲水利用的问题。在三灶河道西侧新建一条平行于主河道的景观溪流,宽度10-15m左右,水深 1.Om左右,岸高O.5-1.Om左右。利用生态循环净化系统为其提供清洁水源,以弥补三灶河道水位低、水质差的不足。它结合城市人流较多、活动丰富的大型公共设施和开放空间,设计形成多样的水位和亲水堤岸,满足城市生活多样的亲水需求。

4.1.2水循环和能量利用

自然状态下三灶江的主流向是从南向北,但在大部分时间里,河流没有明确流向,水体流动性差,水质难以保证。因此在规划中,我们结合各区不同的亲水要求所形成的水位差,通过建立堰坝、水闸、风能水泵等水利基础设施改善水的循环,使三灶河道潮塘江至前应路区段水流方向从北向南,之后沿景观溪流由南向北流动。雨季时,堰坝打开水闸,放水泄洪,使整条三灶河道流向变为从南向北。这套水循环的建立主要通过风能和太阳能(慈溪属滨海城市,风力资源丰富,同时可再使用太阳能作为补充能源,通过估算所需水泵功率约15kW,选用适宜的风力和太阳能发电装置均可满足此要求)来带动,利用滨海地区丰富的风力资源,形成良好的景观,同时也是江南水利文化的延续,具有环境教育功能。

4.1.3雨水综合利用

雨水是三灶江的主要水源,因此对雨水的收集和综合利用非常重要,应建立完整的雨水收集、净化、蓄积和循环系统。它包括保留并梳理现状零散的河渠沟塘,依照城市的功能,与社区绿地系统相结合,建构新的水系。它既是贯穿社区间的滨水休闲网络,同时也是一套暴雨时的自然排水系统,以替代雨水排水的管道系统,具有滞流、过滤、减少径流量和补给地下水的综合功能;并且,它也是一套雨水收集系统,实现了雨水的初次过滤、沉淀和生物净化,随后排入三灶河道作为河流的部分水源补给(图4)。

保护并增加现有的水体面积,建立湿地湖泊以蓄积雨水,实现在丰水和枯水季节均有良好的景观。同时在滨水地带加强地被植物的种植,推行生态河岸的设计,建设半自

然的湿地系统,以更好地发挥生物净化功能。为景观水系单独建立一套人工涅地系统,对水体进行二次生物过滤,以达到国家有关景观用水的水质要求。整个河段通过所建立的水循环保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yiyaolunwen/83047.html

《烤烟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_农医论文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