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礼仪 > 其他礼仪

浅谈职场礼仪的重要性二十篇

2022-03-21

礼仪】导语,我们所欣赏的本篇共有54637文字,由何龙中专心校正后,发布到范万文网!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浅谈职场礼仪的重要性二十篇欢迎大家看看!

第一篇 浅谈职场礼仪的重要性

直呼老板名字:直呼老板中文或英文名字的人,有时是跟老板情谊特殊的资深主管,有时是认识很久的老友。除非老板自己说:“别拘束,你可以叫我某某某”,否则下属应该以“尊称”称呼老板,例如:“郭副总”、“李董事长”等等。

以“高分贝”讲私人电话: 在公司讲私人电话已经很不应该,要是还肆无忌惮高谈阔论,更会让老板抓狂,也影响同事工作。

开会不关手机 :“开会关机或转为震动”是基本的职场礼仪。当台上有人做简报或布达事情,底下响起,会议必定会受到干扰,不但对台上的人,对其他参与会议的人也不尊重。

让老板提重物: 跟老板出门洽商时,提物等动作你要尽量代劳,让老板也跟你一起提一半的东西,是很不礼貌的。另外,男同事跟女同事一起出门,男士们若能表现绅士风范,帮女性提提东西,开关车门,这项贴心的举手之劳,将会为你赢得更多人缘。

称呼自己为“某先生/某小姐”: 打电话找某人的时候,留言时千万别说:“请告诉他,我是某先生/某小姐。”正确说法应该先讲自己的姓名,再留下职称,比如:“你好,敝姓王,是OO公司的营销主任,请某某听到留言,回我电话好吗?我的电话号码是,谢谢你的转答。”

第二篇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论文_毕业论文

论心理研究的生态化取向

心理学的本土化运动述评

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

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

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

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

某一心理学大师的人格与学术贡献述评

用质的方法(如心理传记法、叙事法、访谈法等)研究一个心理问题或一种心理现象

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对心理学的价值

人格心理学部分

精神学派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人格的特质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生物学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认知取向的人格理论及有关主题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

自尊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效能的心理学研究

自我同一性的心理学研究

潜意识的心理学研究

攻击性的心理学研究

性别差异的心理学研究

国民性(中国人)的心理学研究

幸福感(爱情、友谊、亲密、孤独、创造、智慧、天才、嫉妒、焦虑、冲突、恐惧、抑郁、无助、乐观主义、完美主义、利他主义、

第三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_心理学论文

摘 要: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是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为此,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管理之中;要创设良好的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社区生活环境;要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深入调查研究、讲究科学方法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其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德育 

正 文: 

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已成为当今的社会问题之一,媒体对此多有报道。近几年来,我在学生管理实践中了解到,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高焦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和战胜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学校应注重群体正面引导,重视对学生消极心理状态的改良和不良行为的矫正,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从“心”入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已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日常管理之中。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有专职教师,有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室,并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wWw.0519news.cOm创设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社区心理环境。 

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包括教学楼、科学馆、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等在内的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和曲径通幽的小道,也应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训练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加强建设,形成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即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培养良好的,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使家长了解青少年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可以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此外对“问题家庭”的学生更要特别留总关心,帮助他们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响引起的心理问题。 学校还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使家长既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更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文明、和睦、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同时,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生活环境,使之服务于学校德育。社区内良好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各种社会现象、社会、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二、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 

从每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领域;从学校教育的任务来看,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显然也是教师的责任之一。因此,学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1、学习理论知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要组织教师学习第三次全教会的精神和心理健康知识,引导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请有关专家给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让教师知道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完整的人格、充沛的活力、进取的精神、愉快的情绪、适当的行为、虚心的态度及现实的良好适应。明确不同学段的学生心理健康特征,让教师们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真正懂得一个好教师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用自己真挚的爱去影响学生,塑造学生,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与理解健康教育在育人中的地位与作用。 

2、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年方面的原因: 

⑴人际关系交往中的心理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就容易形成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 

⑵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 

⑶平时学习中的挫折与焦虑。由于应试教育流毒极广极深,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学生把学习视为畏途,恐学、厌学的心理加剧。 

3、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⑴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刺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优点与缺点、现实与未来,能更有针对性地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在学会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中,使人格得到完善。 

⑵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⑶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 

4、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⑴及时疏导学生心理“症结”。 

学生出现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不容忽视的环节。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一门学科走进课堂。它不仅只针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要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⑶开展个别心理咨询。 

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有些学校开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动,就是信函咨询的一种形式。个案研究是针对个别学生(通常是一些特殊学生包括资质优异学生、情绪困扰学生、行为偏差学生、家庭处境不利的学生等)所实施的一种比较深入的、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导方式。它要求广泛地收集资料,客观地问题的性质与成因,依据诊断的结果,拟定辅导方案,以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由于心理辅导的精髓在于个别化对待,因此可以说个别辅导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辅导方式。一所学校在开展心理辅导时无论以什么途径为主,如果不以个别辅导相配合,则其辅导工作都是不完整的。 

(4)适当开展小组辅导。 

小组辅导也称团体咨询,是一组学生在辅导教师指导下讨论训练并有效地处理他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小组人数少则四五人,多则十一二人。其成员多为同年级、同年龄学生,且有类似的待解决的心理困扰。小组辅导适用条件是: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且小组成员愿意在团体中探讨他们的问题。一个小组通常要活动十多次,每次时间为一课时。小组辅导兼有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的优点,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心理辅导方式。上海市一些中小学在开展心理辅导时以班级为管理单位,但辅导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小组由学生自愿结合形成,推举热心于活动、态度热情、工作负责的同学当组长,每学期活动七八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该强调指出的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心理辅导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与冲突,增强对挫折的忍受力,开发与发掘学生自身潜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加速人格成熟等方面有着特殊作用。因此,从“心”入手,全方位、多角度的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①谌业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凉山教育研究》2000年第五期) 

⑵郑 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暨南大学出版社,20xx. 

③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④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xx. 

⑤王 浩:《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一些思考》,《教育与管理》 

⑥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xx

第四篇 浅谈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归因探析_心理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心理指导

论文摘 要: 由于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的高峰期也已经到来,就业形势呈现出多元化、全面化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等院校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职院校中的艺术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点个性的特点,在这种压力下呈现出更为明显的诸多心理问题,对此类问题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根据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力军,加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等诸多因素,就业趋势也呈现了多元化、全面化。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校毕业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艺术类”毕业生,其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所面临的就业形势将会比普通类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更加复杂。面对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艺术类学生产生了自卑、焦虑、偏执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解决这些严峻的问题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工作的一个新方向。 

一、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就业中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所学专业的特点容易使得他们在就业问题上凸显出比普通大学生更明显的心理问题。 

1.对择业定向性的偏执心理。 

相较于普通大学生而言,艺术类学生个性较强,在考上大学前就开始了数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加之大学时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他们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学以致用的专业职位。wWw.0519news.CoM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大量的储备人员接受小需求的市场挑选时,必然面对的是激烈的竞争。初次踏入社会应聘,频频的碰壁很容易对细腻化、感性化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面对着就业面的狭窄,有的学生不能及时认清形势,调整就业目标,降低就业期望值,甚至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不能干本专业就不签约。长时间地执着于择业的定向性问题,会引起不良的情绪负性情绪反应,进而引发一定程度的偏执心理。 

2.自我价值无法实现的抑郁心理。 

艺术类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使得他们希望毕业后同样有一个高回报。但受整个社会用人成本大环境的影响,这种希望往往是很难实现的,当他们因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频频碰壁,无法就业或者找到的工作离预期目标相差过大时,支撑他们的精神理念就会轰然倒塌。这种因为主客观原因而造成的自我价值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失落感,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最终导致大部分艺术学生在择业问题上难以自我认同,或是由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而自我放弃。 

3.急于求成的焦虑心理。 

在现实与期望激烈碰撞后,开始的满心期望变成了忧心忡忡、烦躁不安,难以排解,甚至对未来的职业生活彻底失去信心。还有部分举债求学,渴望毕业后赚钱还债的学生面对再三的面试失败,由感觉就业无望,自愧而产生焦虑。这种焦躁不安的心理,容易进一步转化为压力而导致他们不能正常地展示自己,影响用人单位对其作出正确评价,进而加重他们就业的心理负担。 

4.缺乏主见的依赖心理。  

由于艺术类专业是个需要高投入的专业,艺术类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总体而言优于普通类学生,加之当下独生子女较多,他们的父母在为他们提供优越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心理。在面对就业的重重困难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只是一味地依赖学校的联系,听从家长的安排,被牵着鼻子走。一旦希望落空,就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或者即使通过家长、学校的帮助走上工作岗位也难以胜任。  

5.对自身认识不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在当今就业体系和用人制度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艺术类专业中家庭经济比较好的学生的处境要相对优越得多。两相对比是不可避免的,所谓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就渐渐地在一些学生的心里占据上风。家庭条件一般,本身平时也表现不活跃的毕业生在面临就业竞争时会产生自卑犹豫的心理,觉得自己成绩平平,没什么突出表现,能力不如别人,不敢大胆地应聘,积极地择业。  

二、导致艺术类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因素  

1.外界因素。  

(1)社会环境  

由于高考对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要求较低,艺术类专业报考和招生持续升温。报考艺术类的学生在逐年成倍地增加,一些高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加之每年各个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社会人员,每年希望从事艺术类相关行业的人员数量规模相当可观。而与此同时,虽然目前我国的动画、游戏产业在大力地发展,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岗位,但艺术类专业社会需求还是整体较小,即使一些大城市,对艺术生需要也非常小,这些艺术类岗位也主要集中在、室内装潢设计上,而一些中小城市的需求就更小了,这些就业机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而言仅仅是杯水车薪。加之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产生巨大冲击,使一些学生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

(2)家庭因素 

艺术是一项需要高投入的教育,艺术类学生的家庭条件整体而言要优于普通文理类的学生,艺术类学生的父母从小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大量的财力、精力,事事都为子女安排妥当,对他们期望值过高而导致的溺爱往往会使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心理。 

2.内部因素。 

(1)学习动机 

由于艺术类专业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要低,很多学生只是为了上大学,而在高中时期突击,相当一部分学生并不是真正地喜欢艺术,对专业所对的相关工作并不是很了解,考上学校后,专业基础较差,专业课程学习吃力,面临毕业更不知道何去何从。 

(2)自身定位 

人们常说:搞艺术的人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很多艺术类学生不善于认识问题和问题,不能正确认清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和现实往往脱节,当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不能实现时,他们就会产生严重的失落心理。面对初次就业,艺术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困难和失败就容易产生抑郁心理。而个性较强、自我定位较高,对专业的学习更加执着,使得他们更渴望施展自己的抱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容易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最优化,因而存在偏执心理。 

三、加强艺术类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 

由于受到自身教育及自身生理、心理因素和社会、家庭等因素的种种限制或制约,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的困扰,因此,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指导变得尤为重要。 

1.协助艺术类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眼高手低、浮躁虚夸”是艺术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最大的问题,他们往往对自己评价过高,不能正确地自我定位,也对未来的职业要求过高。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艺术类学生必须不断更新就业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高校要积极开展就业心理辅导,纠正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改变他们的不良心态,帮助他们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定位。 

2.指导艺术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在就业中,艺术类学生对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不能充分估计就业的难度,正确为自己定位,而是在择业的过程中一味攀比,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还有部分艺术类大学生将就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单位,对于一些基层工作不屑一顾。目前,艺术专业毕业生已呈现明显的供过于求的趋势。我们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摆正就业心态,将眼光放低、放长远,强化艺术类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的就业观,鼓励艺术类学生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自我创业。 

3.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培养性,勇于面对各种择业竞争。 

大学生在择业时,社会并不把他们当作学生或未成熟的青年来看待,因此,艺术类学生培养意识十分重要。走自己的路,有自己的见解,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对自己有信心,无论成功与否,身在顺境和逆境都能坦然面对,相信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参与竞争;要注意提高遭受挫折后的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主动摆脱受到挫折后的颓丧情绪,并认真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鼓足勇气,争取新的就业机会。 

艺术类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社会、高校、家庭给予更多的关注,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而艺术类学生本身也要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树立好良好的心态,克服不良心理,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爱芹,刘淑玲.大学生职业生涯案例及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2]陈腊文.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的思考. 

第五篇 20xx自考消费与xx心理学考点:折让价格策略

在采用折让价格策略时应注意哪些原则?

1、折让幅度既要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又不要使消费者产生疑虑。一般来说,商品降价幅度以10%-30%为宜,降价超过50%时,顾客的疑虑会显著增强;

2、保持价格相对稳定。

第六篇 轻松日记商务职场篇 第105期:真卑鄙

核心句型:

What a raw deal!

真卑鄙啊!

a raw deal直译过来就是:“一笔未加工的交易”,这个短语的正确意思是:“不公平的交易,卑鄙的行为”。因此,当美国人说"What a raw deal!"时,他/她要表达的意思就是:"What a dirty dog!"、"What a contemptible worm!"。

情景对白:

Benjamin: My colleague traduced me behind my back in order to get promoted. What a raw deal!

本杰明:同事为了升职在我背后中伤我。真卑鄙啊!

Shirley: Honey, he's not worth it. Just let it go.

雪莉:亲爱的,他不值得你生气,就别再想了。

搭配句积累:

①She tried every conceivable means to get herself promoted.

为了升职她不择手段。

②He never fulfills his promise of pay rise.

他加薪,却从没兑现过。

③She slandered me in front of our colleagues in order to get the chance of promotion.

为了争取的晋升指标,她竟然在背后诽谤我。

④He copied my creative work and gained recognition of the boss, which enabled him to be promoted.

他抄袭我的创意,得到老板赏识,获得了提拔。

单词:

1. contemptible adj. 卑鄙的

His cowardice in face of the enemy was contemptible.

他在敌人面前胆小如鼠,真是可鄙。

That was a contemptible trick to play on a friend.

对朋友耍花招是卑鄙的。

He usurped power by contemptible measures.

他用卑鄙的手段得以篡权。

2. conceivable adj. 可想象的

Without their support the project would not have been conceivable.

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个项目根本就不可想象。

It is just conceivable that a single survivor might be found.

或许能找到一个幸存者,这不是没有可能。

Through the centuries, flowers have been used for cooking in every conceivable way.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以各种想象得到的方式将鲜花入菜。

第七篇 职场英语如何提高

去年年底,27岁的吉米?斯科蒂(Kimmy Scotti)终于毅然采取行动,向她所在的那家纽约市场营销公司的老板提出了加薪和升职要求。最终,她获得了一个新头衔和六位数的薪水。

Late last year, Kimmy Scotti finally took the plunge: She asked her boss for a raise and promotion at the New York marketing firm where she works. In the end, she scored a new title and a six-figure salary.

但是,敲定这次谈话花了斯科蒂六个月的准备时间。她制作了一份电子表格列出自己的工作职责,表明几个月来她实际上一直在处理更高级别职位的工作。她还概述了自己如何通过更换供应商和重新商议合同为公司节省了资金。此外,她还招揽了一些新客户,给公司增加了收入。

But nailing the talk took months of preparation. Ms. Scotti made a spreadsheet of her duties and showed how she had actually been doing tasks of the higher-level role for months. The 27-year-old also outlined how she'd saved the company money by switching vendors and renegotiating contracts. She added to the firm's coffers by bringing in new clients.

斯科蒂建议道,“你得把你自己和你所在公司的利润紧密联系起来。”

'You have to tie yourself back to the bottom line at your own company,' says Ms. Scotti.

随着经济继续在摇摆不定地复苏,20多岁的员工可能会觉得提出自己一直期盼的加薪或升职要求的时机终于来到。如果提前进行了一些研究和计划,他们有可能最终会获得一个新职位或是加薪。

With the economy continuing its shaky recovery, 20-something workers may feel that it's finally time to ask for that raise or promotion they've been hoping for. And with some research and planning, they could end up with a new gig or higher pay.

首先,你要弄清楚提出加薪或升职要求是否合理。《薪酬谈判指南:那些从没有人教过你的薪酬谈判秘诀》(Salary Tutor: Learn the Salary Negotiation Secrets No One Ever Taught You)一书的作者吉姆?霍普金森(Jim Hopkinson)指出,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只工作了几个月时间,在你还没有证明自己价值的情况下,也许最好还是不要开口提要求。

First, you'll want to figure out if it's reasonable to be asking for a raise or promotion at all. If you've been working at a company for only a few months, it's probably best to not ask if you haven't proven yourself yet, says Jim Hopkinson, author of 'Salary Tutor: Learn the Salary Negotiation Secrets No One Ever Taught You.'

如果工作以外的因素,比如说高房租或是沉重的助学贷款,迫使你要提出加薪要求,但是你又觉得你的工作表现配不上,那么你就应当推后提出要求。必须得有一些可衡量的业绩可说才行。

If there's something outside of work say, high rent or a big student-loan burden that's driving you to ask for a raise, but you don't feel that your performance merits one, you should hold off. You want to have measurable accomplishments you can point to.

如果你确实认为你最近所做的工作理应让你加薪或是升职,那么你要考察一番要求什么样的工资和新职位比较合适。亚特兰大职业教练哈利?克劳福德(Hallie Crawford)说,“不要没做好准备就轻易去做这种事。”

If you do think your recent work merits a raise or promotion, sleuth out what is appropriate to ask for in terms of pay and new duties. 'Don't just waltz in there without being prepared,' says Hallie Crawford, an Atlanta-based career coach.

霍普金森说,如果你觉得时机合适,可以向职业导师或是工作中的密友询问其他人在你这种职位普遍拿多少工资以及职业阶梯晋升的下一步通常是什么。

If you feel it's appropriate, ask mentors or confidantes at work about the typical salary for others in your position and what the usual next step up the career ladder is, says Mr. Hopkinson.

克劳福德建议,如果你正在寻找适当的薪资数额,可以利用像Salary.com、Glassdoor.com和 Indeed.com这样的网站来查找你所处行业各个职位的典型工资水平。Glassdoor或许还会提供你所在公司的薪资信息。

If you're looking for an appropriate salary figure, utilize sites like Salary.com, Glassdoor.com and Indeed.com to see the typical salary for positions across your industry, says Ms. Crawford. Glassdoor may have salary information that's specific to your company.

她说,如果你在谋求一个新职位,可以看看内部的职位描述和同事的LinkedIn资料,以此查看你的直接上级都有哪些工作职责。你要向你的上司表明你已经在履行其中的部分职责,或者是你的经验有助于你在未来履行这些职责。

If you're seeking a new position, read internal job descriptions and colleagues' LinkedIn profiles to see what responsibilities people in the roles directly above you have. You'll want to show your boss that you're already fulfilling some of these responsibilities or that your experience would help you do so in the future, says Ms. Crawford.

她补充说道,如果预算允许,老板们也许会愿意提拔你升到一个尚未对外发布的职位,特别是如果你已经在处理其中的大部分工作的话,但是大型企业这样灵活操作的可能性会比较低。

If the budget allows, bosses may be willing to promote you to a position that's not advertised as open, she adds, especially if you're already doing most of its tasks though larger companies likely have less flexibility to do this.

其次,要确定找顶头上司谈话的最佳方式。霍普金森说,绩效评估是进行此类讨论的自然时机。但是,如果距下一次绩效评估还有几个月时间或者你们公司没有绩效评估,那么你可以私下找你的上司,要求定一个时间来讨论你的业绩。

第八篇 职场上被重用的六大秘诀

1、通过解决问题显露你的才华

我主张“开门”政策。除开会时间外,任何职员都可以光临我的办公室倾吐问题。有一位叫丽塔的职员是这项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一天,丽塔气呼呼地跑进来,一坐在我办公桌对面的椅子里诉说起她的问题。她在公司顾客服务部工作,几周来,顾客的电话重重地包围着她。顾客们抱怨公司把货物搞错了。她被这种处境弄得十分恼火,请求我采取措施,否则就辞职不干了。

“我马上解决,丽塔。”我像往常一样对她说,“我查查是什么原因。”她向我表示感谢后满意地离开了办公室。

丽塔所要求得到的常常只是一点安慰,一点保证,而她对自己的处事准则是这样想的:“我是个孩子,我不想为处理工作事务而绞尽脑汁,工作得顺顺当当我就满足了。”

取“小孩子”态度的职员能心直口快地和上司交谈,但决不会被赋予重任。

假设丽塔这样说:“我接到许多顾客的投诉电话,说他们收到的是别人的货物,我想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处理……”

这是多么截然不同的表现啊!丽塔要是能带着问题向我汇报,那么她就很可能会成为被提拔的对象。

人人都会遇到问题,然而解决问题才是我们所要做的。我建议你从寻找问题开始。“问题不找你,你别找问题”的处事哲学应变为“问题不找你,你要找问题”。只有通过解决问题才能显露你的才华。

2、不要怕犯错误

大多数人认为:如果上司发现他们身上有几处缺点,晋升的机会就会化为泡影。由于害怕暴露自己的缺点,他们说话办事谨小慎微,开会时坐在最后一排,为使自己不引人注意而绞尽脑汁。

避免犯错误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做任何无把握的事。我认为,从不犯错误者则表现为缺乏创造力,这种人成天沉浸于日常的工作琐事中,从不考虑未来会怎么样。保持四平八稳者是不会有出头之日的。

3、重视未来

多年来,令我困惑不解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要能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并且工作年限长就会有资格被提拔或晋升。

这种想法是片面的,老板希望人人都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这只是获取工资的资本。而更重要的是,不但要做好工作,而且必须做出出人意料的成绩。

提拔重用一个人决不只是因为他昨天表现突出,而是因为上司认为他具有明天会大有作为的潜力。提拔重用不是对过去成绩的奖赏,而是对能实现未来目标的一种鼓励。如果上司认为你不能胜任某项工作,无论你采取什么办法,他也不会让你承担重任,这是是否重用一个人的基本准则。

4、学会推销自己

对一个优秀的职员来说,只知道拼命地工作是不够的,还必须让上司知道你做了些什么。你必须设法让上司了解你的才能、技术和潜力,你必须学会推销自己。

一天上午,一个叫安德鲁的年轻职员要求见我,说是为了一件对公司、对我、对他都很重要的事。

“什么事呢?”我心里想。

一会儿,安德鲁来到办公室,非常自信地对我说:“经理,我开门见山讲吧。我有能力做更多的工作,承担更多的责任。我在时刻准备着。”

我很喜欢他这种表现。他所说的三句话,态度诚恳,直截了当,简明扼要。根据他的才华和他再三请求,安德鲁得到了公司行政副经理的位置。他现在正经营一个公司。

5、争取机会

你可能听说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谚语,万万不要信奉这种说法,机会会随时出现,只是来去匆匆而已。

如果你一旦有机会获得某个职位,一定要接受下来。要相信自己最终是能胜任的,决不可等胜任了再接受。如果上司问你:“你能胜任这项工作吗?”你要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了。”

你可能很担心不能胜任新工作,而心里直嘀咕:“我实际上不能胜任。怎样才能学会做新的工作呢?我已经感到肩上的担子够重了。”当承担新责任时,人们起初有这种想法是很正常的。只要你有机会学游泳,那么就大胆地跳入水中,先用狗爬式游,最终会学会游泳的。

6、交真正的朋友

我不能过分强调在公司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么重要,但我认为最好是广交朋友。不可只注重联系和自己同职位的人,这样会造成领导者与被领导者格格不入的危险。要与比自己水平高而能帮助你提高工作能力的人建立友谊,并发展与思想进步者的关系。要尽量避开满腹牢骚者,因为他们会削弱你积极向上的锐气。

第九篇 职场为人处事的技巧

对贤能者服之以德

面对贤能的人,我们不可以用权势、金钱、名位来取悦他,而是要以良好的品性、德行与之交往,就如荀子所云:“君子易知,而难狎。”因为贤能的人虽然易于亲近,但是如果你的态度轻浮、邪佞,则难以令贤者看重你,所以对贤能的人,要服之以德。

对乖张者驭之以术

而对一些生性嚣张、猖狂、傲慢的人,要如何与他相处呢?要驭之以术!也就是要有“方便”的方法。就如同驯马师要调服顽劣的马,一定要先懂得他的性情,再依他的特性来调御。有时候顺着他的心意,有时候要适时地控制它的方向。待人也是如此,不能一味地打骂责备,而是要先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并且要倾听他的声音,适时给予劝告;能有一些对话的方法,才能让他称服。

对朴拙者赋之以专

面对生性比较迟钝、朴实,甚至笨拙的人,我们要怎么办呢?《三国志》云:“贵其所长,忘其所短。”就是说明用人要“知人善任”,对于他的缺点要包容,而善于利用他的长处,并且给他因缘好好发挥。也就是说,对于能力较差的人,应视其能力,交代给他能完成的事,再从旁教导他做事的方法,让他有信心完成。因此我们对待朴拙者,要赋之以专,以融其心境。

对顽劣者教之以方

对顽劣、不受教、刚强、下劣者,我们不能把它开除,也不能不用他,但是要有方法让他接受你。例如:用佛的慈爱怜悯他,让他因受到关心而软化彼此的对立;用鼓励待他,让他因受到赞美而对自己产生信心;或者用威力来降服他,让他受到威迫而跟随你,所以对顽劣者,要教之以方。

人际相处,要善观因缘,佛也是如此的慈悲为怀,随顺因缘,珍惜因缘。尤其彼此能相互给他人留有一半的空间,则不但不会有冲突磨擦,也可以保持适当的交流,发生互补的作用。

所以人与人相处,有因缘因果。

第十篇 浅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量化分析_心理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测量 scl-90

论文摘要:文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通化师范学院20xx级部分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水平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男女生在人际敏感、焦虑以及敌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经单因素方差发现,不同系别的学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敌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各大院校反映,近年以来,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而引起的、凶杀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且案件发生率有连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且相关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就开始。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对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作出鉴别和有效干预.同时对大学新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行为困扰进行及时疏导,那么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中极端事件的发生。也将为广大学生愉快而有效的学习奠定一个和谐的内部心理环境。基于以上考虑,结合通化师范学院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目前国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20xx级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并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整体描述和细致,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问卷调查中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实效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通化师范学院五系部的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oo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98.5%。其中男生64人.女生133人。www.0519news.COm

2.研究工具

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是鉴别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使用的量表,具有易操作、实效强的特点。该量表考查内容涉及到个体感觉、思维、情绪、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具体包含躯体化(12个题项)、强迫(1o个题项)、人际关系敏感(10个题项)、抑郁(13个题项)、焦虑(10个题项)、敌意(6个题项)、恐怖(7个题项)、偏执(6个题项)和精神病性(1o个题项)等九个因子和作为其它(7个题项)来处理的第十个因子。该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制,1代表没有,2代表较轻,3代表中等,4代表较重,5代表严重。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不乐观。

二、研究结果

1.心理健康水平的描述统计

由表可见,我校大学新生在在scl一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是一致的,但在强迫因子上得分较高,应给予关注。

通过对新生scl一90因子均分超过2.5的频数发现:强迫、人际敏感、焦虑等因子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2.男女新生在scl一90因子均分的差异检验

为了进一步明确男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进行了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

由表可以见,男女新生在人际敏感、焦虑以及敌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人际感敏和焦虑两因子上,女生均分高于男生,而敌意均分,男生高于女生。

3.不同系部新生scl一90因子均分的差异检验

经过单因素方差,发现不同系部在强迫(f=6.859、p=.001料)、人际ff=7.030、p=.00l料)、焦虑(f=4.958、p=.05)、敌意(f=9.454、p=.oo0料)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明确系部间具体差异,进行事后假设检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在强迫因子上.美术系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各系,其他各系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人际敏感因子上,中文系显著高于音乐系,其他各系无差异。在焦虑方面,中文系和美术系显著高于体育系,其他各系无显著差异。在敌意方面,体育系高于中文系和数学系,其他各系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1.大学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我校大学新生在scl一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是一致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进一步发现强迫、人际敏感、焦虑等因子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这个结果与吴枝兵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出现这个结果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首先,在被试的选取上,由于被试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心理素质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在被试数量上相对于其研究被试数量少。其次,许多高中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过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等各方面心理素质训练,使其心理素质有所提高。最后,本测试是在新生入学后三个月进行的.在这段时间里被试可能在三个月能逐渐适应大学的生活。在这期间,我院对大学新生进行了相关的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和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各项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大学新生的各方面心理素质。

强迫、人际敏感、焦虑等仍然是大学新生所面临的主要困扰。主要可能因为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大学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渐增强。但由于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其经历、认知、习惯、性格、个人爱好等不一样,再加上一部分学生从小在家就“自我为中心”,只想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了大学生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恐惧,产生强迫、焦虑、不安的不良反映。

2.男女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调查研究发现:男女生在scl一90的因子f2f强迫症状)、f3(人际敏感)、f4(抑郁)、f5(敌意)4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人们对男女的社会角色期望不同,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家庭的支柱、责任的化身,理应承担更多的义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跻身职场,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男性承受更大的生存压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男性大学生内心产生激烈的冲突,而他们较少主动倾诉宣泄和寻求社会支持,因而男生可能会存在更多心理隐患。女生在人际敏感、焦虑因子上高于男生,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女生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任性。在家里习惯了他人的照顾,人大学以后,几个人同住一室,难免产生矛盾,认为他人不理解自己、同学关系肤浅、宿舍关系紧张、感到孤独等。处理不好寝室同学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内心矛盾,心理压抑而导致内心焦虑。

3.不同系别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经事后比较检验发现不同系别在scl一90个别

因子上存在差异,美术系在强迫因子与其他系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美术系专业特点所决定的,美术系的学生更注重完美。在人际敏感因子上中文系得分高于音乐系.这可能是中文系学生喜欢安静。很少与同学交往,沉积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而音乐系同学由于学习音乐,开朗活泼,乐于交往。在焦虑因子上中文和美术要高于体育系。这可能是由于强迫因子和人际交往因子所引起的。在敌意方体育系高于中文系,这可能是由于体育系学生爱运动,善于做挑战,中文和数学系的同学则喜欢安静,喜欢运用大脑。

四、建议

鉴于本次研究的结论,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重视和坚强新生的日常心理行为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主动性,逐步学会如何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获得更多的知识。学会如何在父母远离他们时,更好地处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已显得十分迫切。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应针对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压力和不良情绪,及时加以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理性对待而不逃避社会现实。为他们走社会作必要的心理准备。

其次,巩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大学生心理卫生”等选修课,让学生更多的科学、系统地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入学时开设更多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系列学术讲座。如“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新生谈学习”等等。借助各种媒体如院报、宣传栏、广播站、校园网等,并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心理知识方面的影视作品、举办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等方式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从一入校就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用科学的健康标准来衡量自己,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学会情绪调试,展现良好个性,提高处事能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最后。进一步完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档案。配合新生的入学教育,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为每位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使我们全面了解和掌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展特点及规律,及时地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为新生更好适应大学生活、完善个性,提供积极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第十一篇 给职场的人的励志文章

下班时间,我走进地铁,在拥挤的车厢里找到一个角落安顿下来。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个小时里,我忙着应对各种事务,成了一个不停旋转的陀螺。抬头看看地铁里的其他人,大都是表情木讷、神色黯然。每个人的脸,都显得萎黄而黯淡。

这一天,实在太累了。

确切地说,是每一天都很累。

我曾经很多次对自己说,这不就是生活的常态吗?生活本来就是充满了各种琐碎繁杂、鸡毛蒜皮。更何况,曾不止一次有人告诉过我,累,正说明是在走上坡路啊!

可是,我的内心分明在告诉我,这样的安慰,并不能够让我更加快乐。我已经很久没有追过剧,很久没有好好地坐下来看一部电影,也很久没有和朋友一起痛痛快快地逛一次街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敏。

有次出差,赶火车的我来不及吃饭,便在车站附近的快餐店买了一个汉堡,准备在火车上充饥。那天正好是小长假前夕,火车站里人山人海。好不容易挤上了车,我早已累得精疲力尽,坐在座位上望着窗外发呆。这时,敏踩着一双高跟鞋款款走过来,微笑地冲我点头,然后轻盈地坐在我的旁边。

她放好行李,从包里拿出一个便当盒,里面整齐地码着几块精致的寿司,旁边还有一些新鲜的蔬菜沙拉。她柔声邀请我和她一起吃一点,我微笑地摆摆手,于是我们很自然地交谈了起来。

敏在一家银行工作,每天要在窗口前呆上一整天——讲解各种理财产品,引导老人办理业务,处理各种客户纠纷。最忙的时候,甚至顾不上喝一口水。敏下班很晚,晚上八九点钟离开单位可谓是家常便饭,就算休息日,也经常被叫回办公室加班。

而她还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更令我惊讶的是,她正利用业余时间准备一个和金融相关的资格证考试,并且在自学英语,计划明年休年假时,带着全家去国外旅行。

看着她便当盒里精致的寿司,我忍不住问:“难道你不觉得累吗?怎么还能保持这样的活力?”

她清浅地笑了笑:“累,是一定的。但只要心不累,就好!”

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是两个相互交织的世界。身体的疲惫,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情绪首先变得很差;而情绪乐观的人,身体往往也能够充满活力。

我给大家介绍几个亲测有效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够摆脱如影随形般的“疲惫”!

首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早睡,早睡,早睡!

前一段时间我特别忙,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直到晚上八九点钟才能挤出时间读书、写文章、找图片、排版,等文章推送出去,已经到了深夜。

开始没有觉得有什么不适。可后来我渐渐发现,每次晚睡过后,自己白天的注意力就会变差,思维也变得缓慢。更加糟糕的是,情绪不再稳定,一点小事就会觉得灰心丧气或者烦躁焦急。

有人说:你不是累,是因为你晚上不睡。所以,不妨从现在开始就养成早睡的习惯,先提前半小时上床。不要再玩手机,也不要再想那些让你烦乱的事务。播放一段轻音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边冥想边让自己的身心安静下来。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你会觉得全世界都明亮了起来。天又是蓝的了,草又是绿的了。而你,又开始活蹦乱跳了。

其次,做好时间管理。

有时候不能按时睡觉,并不是我们不愿意早睡,而是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总觉得当天的计划没有完成。后来我发现,只要做好时间管理,当天的所有计划都顺利完成时,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就能心满意足地按时上床睡觉了。

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高效时间段。在这段时间里,最能集中精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质量完成工作内容。

然后是合理规划时间。计划不要制定太多,这样容易因为没有完成而产生挫败感。不要只写下今天要做什么事,而是要合理地预估做这件事的时间。更要注意的是,不要只规划工作内容,对于休闲和娱乐的时间,也要一起安排进去。

摆脱疲惫的第三个药方,就是“吃掉青蛙”。这里的“青蛙”,是指最困难、最重要的事。

每天找出三件最重要的事,作为自己计划的重中之重,在一天之中首先完成。这样就会觉得越往后越轻松,直到下班或者临睡前,都能保持很愉快的心情。

坚持运动是让你保持旺盛精力的第四个好办法。

我的经验告诉我,就算再忙,一周也要有三到四天进行运动。运动会让人分泌出多巴胺,让人无比愉悦。每当我觉得身体疲惫的时候,我第一件事想到的不是去做SPA,而是去练一会儿瑜伽舒展一下身体,或者外出跑上几公里。

运动可以让我们的体质增强,减少因为生病和过度疲劳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

最后,去寻找生活中的小情趣吧!

身体的疲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上的压力。心底的那个目标固然重要,但是沿途的风景也很美丽。偶尔停下来,欣赏一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路过甜品店,奖励自己一块美味的糕点;在花盆里埋下一粒种子,每天为它浇水,直到它开出第一朵小花……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能大大增加生活的幸福感。

愿你的生活充满这些细小而琐碎的幸福,让它们时时刻刻提醒你,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美好而深远。让它们告诉你,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你是多么勇敢和坦然,你曾经遇到过那么多深情而美好的人,经历过那么多温暖而快乐的事。

我们每个人,都是疲惫生活里的英雄。

正如一个朋友说过的:就算生活是一地鸡毛,也要把它们一根一根捡起来,扎成一个漂亮的鸡毛掸子。

坚持,在这纷乱而忙碌的生活里,已经算不得正能量。真正的正能量,是笑着坚持。

第十二篇 关于高一学生的语文心理透视_心理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一学生 语文教学 心理问题

   论文摘要:高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有许多盲目甚至错误的心理表现。很值得教师关注。我们应当了解学生对待语文的心理,并寻求最为合适的教学方式。

送走了勤奋、忙碌、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高三毕业生后,迎来了新一届的高一学生,他们的活泼稚气带给人无言的轻松愉悦。然而经过一个学期的接触交流,我发现如今的高一学生普遍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面对读书、学习表现出一脸的茫然,每天刻苦学习但收益却不大,课业负担的加重和知识体系特点的变化更让他们不知所措。在一次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以《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的方式谈谈自己的语文学习情况、自己对语文的认识,并附带着向我提一些意见或建议。通过与学生交流沟通,我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心理问题,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以期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尚未摆脱的“当年勇”心理

考入高中,对每一个高一新生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他们无形之中流露出佼佼者的自豪感。因此“经验主义”、“当年勇”心理便表现得极为突出,有很多学生将以前的学习经验随之拿来继续运用.但是在新的学习阶段中就出现了各种问题:入学时的基础还可以.但过了一段时间,月考、期中考试的成绩令人吃惊,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学生的成绩呈下滑趋势,屡战屡败。

如此,很多学生就凭当年的成就来质疑如今的危机:“我小学和初中时的语文成绩是相当不错的,为什么现在的成绩这么差?”这种“经验主义”心理实质上是未完成初中到高中知识特点认识的过渡,有学生认为中考成功的经验在高中照样可行。wwW.0519news.cOM盲目运用自我经验,不能正确判断和理性同一课程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的要求。也就是说本应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可依旧是原有曲调、旧的心态的简单重复。

二、“可学可不学的自我发挥”心理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待语文学习是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存在“语文从小学时候就学,都上了近十年的语文课了,有什么陌生的啊”的惯性心理。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考试时可以随便写上些话.任意发挥。可是当与别人的差距拉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这种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必将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其实这种心理从根本上说是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轻视,使得语文课名义上是主课,而在学生内心里已经由我们经常说的“语数外”变成了“数外语”,排名已经靠后了。

三、“忽视语文的基础性。盲目追求所谓的审美情趣”心理

在学生700字左右的作文中,标点的滥用、误用现象令人瞠目结舌,错别字更是家常便饭,意思的表达前言不搭后语。除此之外,书写潦草、书信格式不当的问题就更不胜枚举了。可是他们还在信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些要求:语文课要新鲜一点、有趣一点,老师能够再天马行空一点。试想一下。面对学生这样的语文基础现状,教师怎么可能像筑建空中楼阁一般去盲目地追求开拓视野、进行人文性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中的确有一条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人们却只强调挖掘文本的人文思想内涵,而忽视了品位文本的语言魅力,忽视了语文工具性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更忽视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人文性和文学性教育强调过了头,盲目地强调探究性学习,人为地拔高,脱离实际地高唱人文审美口号的影响,势必让众人都产生了好高骛远的心理。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造成了心理上的误导,导致了学生自身追求的盲目性。 四、“盲目屈从或随心所欲”的极端心理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两种极端现象。

1.内容泛化,屈从大众。

学生在作文中经常会出现“大合唱”现象。若是谈及“失败与成功”,必少不了爱迪生;若论及“磨练意志”。必提到张海迪、海伦·凯勒:如果说“奉献”.总少不了焦裕禄。一次作文训练中,我们听到的几乎是同一个调子,看到的是同一色的人群。好像除了这些曾经的经典人物,社会人生没有新气象。不然就是“唱高调”,“借势”伪装.凭借名人来打造空洞无物的文章。部分学生动辄建国大业、治国方针、战略技术,好似都曾经指挥过“重大战役”一般;学生的笔下尽是秦皇汉武、屈原、司马迁、苏格拉底、歌德、尼采,一个个有来头的名人铺天盖地,轮番亮相。文章只是在转述别人的话语,而缺乏自己深刻的认识,自己的思想全被名人事迹覆盖。学生盲目地屈从大众心理的表现,反映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忽视了文章应当是自我真性情和生活体验的表达。更为直接一点地说,学生作为写作主体,不能通过自己的感受从生活中摄取感情材料和心理体验,对表象生活缺少心灵的审视和主动的感受思考。

2.随心所欲的“畸变”个性

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心理极端,是将“个性”理解为一种完全的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在《给语文老师的一封信》中,学生很理直气壮地表达出这样一些意思:“作文中只要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就是创新。”看似有道理的话.在学生的笔下反映出来的内容却是诸多缺乏逻辑常理的言论和一批信口开河、极不负责任的话语。更甚者.有的仅为了追求独特性,只注重表达,而没有重视传达,故作深沉的口气,好似历经了沧桑似的莫名其妙的话语.让他人读来不知所云。学生这样的作文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没有把表达与聆听结合起来.更是没有从内心深处关注体验思考生活,使写作脱离了生活的真实性和个体内在体验的感受性。

学生以上这些语文学习的心理,都对当今的语文学习极为不利.对于一门基础学科和高考必考科目,如此盲目的学习心态是非常值得大家注意的;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具体心理状态,才能有效地实施教学。高中语文与初中语文有着阶段性的不同,教师应当通过课堂或课后的学习交流告诉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转变心态对待语文学习,并且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引.以此扭转学生学习的滞后心理。

心理上的重视是学好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高中语文学习是慢工,不像在初中,凭借小聪明,考前突击,随便发挥就能拿高分。有一些习惯性的做法需要培养,对待语文课,呆板地盲目接受或随意地任其发展都是极其错误的。高中生应当尽早养成“散兵游勇.由少到多”的学习习惯,丢弃应付考试的侥幸心理,学会塑造自己的“大语文”意识,简单说,就是用重视的心态留意观察语文知识、语文现象,做一个有心人。

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开拓视野.塑造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对此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出现削弱语文基础.忽视语文知识的负面现象,脱离文本的放言高远.只会让语文的“教”与“学”步入歧途。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实际,遵循学习基本规律,脚踏实地,在训练把握好了技能的基础上,再渗透人文性的培养。

作文是写作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创造,是个体生命以大千世界为关照对象经由心灵世界的自我感受,从而得以独创出“精神”产品的过程[2],既然是产品。就有了除了作者外的其他读者,因而不能只顾自己表达而忘记关照读者。文章不是对记忆痕迹的简单记录,而是作者以整个心灵去拥抱生活时的精神产物。因此,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塑造学生内省的人格精神,使学生对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引动学生对生活有所触发.在心灵上有“为之一颤”的震撼。总之,教育教学都是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的,语文教学同样如此,我们不能盲目屈从于“空口号”和“高调子”,只有根据所带学生实际情况.了解他们面对学科的真实心理,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第十三篇 浅析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及解决办法_心理学论文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障碍 解决方法

在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今天,学生能否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已日益成为社会学校和家庭关注的焦点。当代学生因社会生存、就业压力,人口素质的提升和价值观念的改变,学习竞争愈演愈烈。所产生的心理障碍越来越多,心理压力就越来越大。

一般说,心理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失学的总称,包括轻重两部分,轻度心理障碍包括许多不良的心理行为。如情感上过度焦虑与抑郁。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不知如何应付。重度的心理障碍往往会导致心理疾病,它使病人失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有些学习较好的学生,特别想考重点高中,在考前比较着急、焦虑,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在心理上形成障碍,发展为精神失常,患精神病,有时甚至走上绝路,它是社会发展、竞争加剧、人类生存压力增大的一种产物。

对于中学生来说:在工作、人际交往、生活、家庭关系等各方面,均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根据记载:中科院心理所对市30多所中学进行跟踪调查发现,32%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纵观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学习紧张型。高强度的学习任务,繁重的课后作业及频繁的各级各类竞赛使心理脆弱的学生感到不适,精神紧张,并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疲惫。(2)生活压力型。在当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老师看重成绩的压力下,学生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稍不如意,自信心易受到挫伤,导致心理产生障碍。(3)情感封闭型。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生价值取向重新定位。wwW.0519news.CoM许多家长少与子女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学生在“第二次断乳期”不能处理好与父母关系,思想走向消极,导致心理产生障碍。

针对学生以上几种心理障碍,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进行以下的探索。

首先,找出病因,对症下药。不同的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是不同的,只有找准病因,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据调查表明: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位居前10名的是: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学习注意、自控能力、自我中心、耐挫能力,学习焦虑,自卑情绪和社交情绪诸方面。其中与学习有直接关系的心理问题占8项,可见,困扰学生最多的是学习心理问题。对于此类学生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学习较好,个人素质较强,自学有望的学生,应帮助他们查找学习不足的原因,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另一部分学习较差,个人素质不高,升学无望的学生,老师则应对他们做到不唯成绩论英雄,找到他们其他方面的闪光点,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以实现素质的发展。

其次在、平等的气氛下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平等的关注他们,包括真诚的交流、对话,以打开学生的心灵的窗户,使学生不再顾忌,愿意向你这位朋友倾诉真情。一项关于“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找伙伴的占70%,找父母占10%,找教师的只占8%,这说明学生有心理上难解决的问题时并不愿找老师,因为我们往往以居高临下的教育者身份出现,学生心锁很难打开,沟通也变得困难。教师应与学生建立一种崭新的平等关系,师生间的界线趋于淡化,师生共同参与到他们的心理过程中。这样,学生不再是心理疾病的受害者,而是具有高度性,自主性的勇于改变自己的心理问题的主人。

对于中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教师的教育帮助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我们的社会、家庭、学生会更好的。

第十四篇 论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观察与思考_心理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网络成瘾 理性选择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关注和认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积极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指出网络生存的常态化对人类自身遗传体质的潜在影响,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今天,上千万的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和近千万接近成瘾者存在的事实,说明网络这一高科技产物在带给人类社会巨大财富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何认识和应对这一挑战显然是信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的发现功能与网络成瘾的原因 

青少年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关系密切。而网络游戏是通过我们人性深处寻求交往与认同、与娱乐、成就感以及追求自由与自尊的需求来实现的。网络之所以吸引人甚至令人上瘾,也正是因为它能带给人们变幻莫测的“崭新世界”。网络通过它全新的吸引力,使参与者的个性几近灭失。网络诱因中最大的动因也许是由于我们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理性和欲望的集合体。而发现或追求它本身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快乐感,当网络游戏带给人们的兴奋感渐成习惯、甚至无法被有效取代时,即可能成为不能自拔的网络成瘾者。适度的娱乐本身并不一定是件坏事。青少年偶尔迷恋于网聊、或沉醉于网络游戏,本都属于正常人性之范围。真正值得担心的是那种过分的向往和迷恋,因为它将违背人类身体发育和智力成长的基本规律。 

每一次新技术革命,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我们人类对自身的再发现。www.0519news.CoM同时也是对人类集体智慧和理性的考验。网络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将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个蒙昧的,成人可以不考虑孩子的愿望和需求、甚至让孩子们盲目服从的时代行将结束。对于东方文化而言、其意义和影响也许是深远的。因此,重新认识幼稚与少年,重新认识网络时代,重新认识成人社会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的教育看来已不容迟缓。因此,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思考,其意义不仅体现于对“网络迷恋者”这一特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关注,发现其普遍的教育学、社会学意义也许更大。 

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主要有“三说”:(1)“多因说”,指学校、社会、家庭、网吧,各自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负有不同程度的责任。(2)“产业责任说”,指的是作为新型产业的网络游戏开发商、运营商和终端经营者的网吧,应当承担起相应的促使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3)“三大缺失说”,则是由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高文斌博士提出,即:“父亲功能”的缺失,游戏缺失和同伴的缺失等,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重要原因。以上“三说”角度不同、各有道理。就青少年网络成瘾是“多因一果”这一判断来看,分歧较小。然而就青少年身体与心理成长的特点来看,应当说学校教育是诸多因素之中的重中之重。 

诚然,在青少年网络成瘾者背后有学校、社会、家庭等多个关系密切的影响因素。然而,究竟什么是较有针对性的社会可控变量?究竟谁是管理边界更清晰、更易于把握的社会理性因素?值得深入探讨。 

在社会调控方面,职能部门主要是通过提醒、明示、引导、供给、鼓励或禁止等政策措施来实现管理和调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多限于以提供生存与情感支撑,传递诸如自保的、防范的、基本公德方面的常识等;而学校则是以传播认知理性(包括新知识)或价值理性,也即是通过启蒙与教化来实现管理和疏导的。就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言,学校教育所拥有的时空优势、专业技术优势和同步进行学生动员与教化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不难看出,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三者之间,与学校及社会监管相关的资源,其公共理性、社会理性之边界更清晰,且可把握性更强。而在学校教育与社会引导(包括的发现与调控)两方面比较的话,学校教育是一线的、常态化、专门化的公共性资源,因此,其时效性、可行性也更强。相比之下家庭教育虽然也是常态的、责任伦理明确的单元,但其在社会理性方面的确定性较差。虽然,这一判断与传统的家庭理念有些出入,但就日益一体化、现代化的人类社会而言,做出这一宏观判断也许不无道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应当提及的是,20xx年5月,由“团”、“少工委”、“文明办”等六部委牵头,有关研究机构、各大网络媒体以及著名专家学者参与的“中国未成年人网脉框架工程性方案”正式。这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未成年人文明健康上网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也应该看到,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配合,其长效性是值得担心的。 

二、改进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最佳选择 

网络迷恋如同其它形式的“路径依赖”一样,也是一种生命运动的惯性。要改变它非得生发新的吸引力或助推力不可,这个“力”可以是外界环境要素的改变,也可以是自身认识的改变。自身认识的改变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以陶宏开教授等为代表的研究者,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且特别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尽管素质教育已倡导了多年,然而真正起作用的却仍然是“应试教育”为主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理性、教育爱心与快乐教育的缺乏成为教育的“三大短板”。时下,教育的弊端与教育不快乐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究其原因,是因为应试教育和教育产业化风潮使得公共教育失去了公平、失去了大爱、失去了从容不迫与心平气和,也失去了教育应该有的担当。在今天的校园里,即便是一些兢兢业业的好老师也难免不被过分功利的环境所同化。我们的教育离开真诚与关爱已经很久了。娱乐的理性化是网络时代提出的特有的课题,如果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功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缓解。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唯有正确的教育,才能为我们的问题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决方法。” 

在有效干预青少年“网络成瘾”方面学校教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主力。美国网络上瘾中心执行主任金伯利·杨博士提出“五招并施”治“网瘾”——“首先要让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让他们在学校里更好地规范和管理学生的上网行为;其次,在健康教育计划中引入有关‘网络上瘾症’的内容,让学生能像防范酗酒危害一样预防网络上瘾;第三,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上瘾的苗头,就应该多加疏导,并鼓励学生找专业的顾问解决问题;第四,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多参加校园团体和社会活动,避免与社会生活疏离;最后,应该围绕互联网这个主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以上“五招”的实施,无一不与学校教育的积极作为相关。也有的学者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情况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厘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功能性边界,对于认识和预防青少年过度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1.教育是理性选择之源。理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类理性的养成愈来愈依赖于教育。无论教育过程、还是教育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公共教育的内在理性。网络内容健康与否的识别,文明健康上网等均属于理性选择和理性行为,理当诉诸于教育。这里的教育所指的主要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带有更强的社会公共理性。学校教育是每个孩童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它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勿须多言。青少年成长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小学或中学渡过的。这一阶段,他们遇到怎样的学校、怎样的教育、怎样的老师对他们一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其中教育的大爱或教育工作者的爱心,对于青少年的成长更是举足轻重。其实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目中,都有一个他们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有相当多的例子可以证明,教育的激励或教师的关爱,在孩子成长中是多么重要。生在网络时代对网络没有兴趣才是真正值得担心的,适度或过度使用网络本身就是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败,教育投入以及“教育产业化”的思潮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教育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理性,从容与爱心。关心孩子们的全面成长成了一种奢望。精英教育和应试教育,更是使大多数受教育的孩子被抛在教育者的视野之外。部分痴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这种不健全教育所遗弃的结果。因而反思当下的教育,改变办学思路应当是今后教育健康发展,使、信息、娱乐等)。无数经验的和科学的证据告诉我们:运动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长久进化的保证之一。值得担忧的是,如今的网络化生存是以指尖活动为特征的生存娱乐方式,一旦把握和引导不当,势必对人自身或其后代的身体素质产生某些不利的影响。未成年人长期沉溺于网络,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对于个人的体力、智力以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长时间迷恋网络,生活和睡眠规律被破坏,对记忆与学习的影响是负面的;一些过分沉迷者会与他所在的社会及群体格格不入,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尤其未成年人不仅是身体与智力成长期,也是社会价值建构、走向社会、融入生活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缺课”会对其一生造成诸多不利的影响;互联网视听信息过多,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信息接收疲劳——“认知疲劳”,从而加剧对简单游戏的迷恋,另一方面,还会使感觉处于懒散与麻木状态(嗅觉、触觉);对于少数极度沉迷的青少年而言,潜存着体质下降与体质遗传蜕化危险。所有这些问题都应当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关注。 

 四、网络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和专家们所指出的那样,“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端倪性的”。预期将会像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一样更大规模的进入千家万户,因而会有比现在更多的人使用网络,并且会依赖甚至喜欢网络,传统媒体将部分地被网络媒体所取代,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这个能即时、高效互动的媒体动态来看,网络成瘾的问题也许会更加普遍、甚至漫延至成年人,它将会带来一个更为普遍而深刻的社会变化;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潜存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与不良嗜好成瘾问题的研究与跟踪,将是一个应当长期重视的事情。pc的电磁辐射,也应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从小上网、甚至有可能伴随其成长及至结婚生子,因此,更远的担忧也许是:常态化的网络生存会不会对人类的遗传基础发生实质性影响,进而对个体或民族的发展及进化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应该提醒的是:已有的重度网络依赖者,实际造成的影响,可能不止是当下的、负面的病态及其相关治疗成本;他们作为一个尝试者的亲身的体验或教训是否还应该给我们的与社会提示些其它的什么?这也有待于我们给予进一步的关注。 

网络信息在各个领域开花结果的时代已经开始,今日的网络宽带为科学发展与科技进步提供了知识、信息与技术资源共享的平台,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知识,信息与资源正在向我们聚拢而来,这将推动我们的学习与研究由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人类的集体洞察力正在跨越千年。在我国,互联网的全部意义尚未充分显现出来,随着城乡差别、东西部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及数字化鸿沟的缩小,互联网将会有更多人参与和使用,其“潜能”必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此刻,如果我们能有足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的话,何愁网络信息时代的未来会不如我们所愿呢。 

参考文献: 

1.伯特兰·罗素.罗素回忆录.希望出版社,20xx 

 2.钟志贤,杨蕾.论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河南教育网,20xx.03.11 

3.华商报.近四成孩子不爱运动.第114期华商调查,20xx.07.1 

4.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6 

6.陶宏开.回来吧,孩子.中国大学出版社,20xx

第十五篇 给迷茫的职场人的励志故事

提起婴儿童车,很多人不由自主地想到举世闻名的“好孩子”。

在全球,至少有4亿个家庭里活跃着“好孩子”的身影。它如今已经成为“童车大王”,不仅占据着国内大部分童车市场份额,在美国也坐拥半壁江山。它的“生身父亲”是集团总裁宋郑还。这位创始人在20xx年名列《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百强,时为苏州首富。

早年,宋郑还在昆山陆家镇中学教学,后来当了副校长。那时改革开放不久,全国到处萌发商机,“遍地黄金”,昆山也不例外。这块投资,台商云集,大家都在疯狂地挖掘着第一桶金子。

因为社会资源匮乏,鼓励学校自己办厂。于是,陆家镇中学筹集老师积蓄,也开办了一家工厂,生产微波炉。结果产品不对路,严重滞销,老师罢工,厂子濒临倒闭,欠债100多万元。上世纪80年代,那玩意儿跟电视机都属于奢侈品,寻常人家谁买得起呢?此时,宋郑还临危受命,接手这个烂摊子。他想,厂子要活,就必须推倒重来,更换新项目。,机遇悄然而现。宋郑还从熟人手上接到订单,为一家工厂生产童车。童车的大好远景让他心思萌动,他决定自主开发和生产童车。

不久,宋郑还获得了银行巨额贷款,学校也重新开门。这时,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回校教学,要么继续从商。多年的企业运作已使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他毫不犹豫地弃教从商,抛弃了旧的自我。

就这样,宋郑还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他给自己生产的童车取了个名字:“好孩子”。从此,“好孩子”一点点地长大,逐步走出了昆山,迈向了世界。

一路走来,宋郑还并不轻松。他坚持一个原则:厂子不作贴牌生意,只生产原创性童车。刚开始,“没有技术人员,我们就自己设计,找资料、做样品、跑市场,终于研发出一种既能推、又能摇的童车,但因为当时缺乏投产资金,申报专利后很快就出让了。”宋郑还回忆说。

1995年,宋郑还开发了一辆秋千式的婴儿车,销路看好,而且还打入了美国市场。他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谁知它遭到一窝蜂地仿造。即使申请了专利,由于童车行业技术壁垒低,仿造仍十分严重,厂里效益一路下滑。他颇为无奈,除了打假,一时也别无良法。

一次,因资金缺乏,他把一个专利卖了,结果收到一笔不菲的转让费,这让他十分高兴。他决定走创新道路,走不断跨越的新路。他发现最好的自我保护就是不断地用新产品淘汰老产品,进行产品换代升级。从那时起,研发人员每天都在不断地创新。到了1997年,他们每半天就能出一个新设计,技术含量也在不断提高。迄今为止,“好孩子”拥有美国、英国、日本等外国专利2300多项。持续地自主创新把竞争对手和仿冒者远远地甩开了。

慢慢地,“好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就想到更大的舞台上表演。那时,企业根本无法转动世界这块大盘子,因为资金远远不够。要想解决,只有。

很容易,因为外面的资本早已蠢蠢欲动,只等“好孩子”张口。但好比“割肉”,每一次都意味着股权旁落他人,代表着宋郑还逐渐失去对“好孩子”的控制权,失去“父亲”这个角色。他愿意吗?

为了帮助“好孩子”蛹化为蝶,迈向世界,宋郑还放弃了对它的控制权,不断地以股权换取“奶粉”——资金来喂养它。1994年,中国置业以450万美元投资获得“好孩子”33%的股权;1996年,第一上海以690万美元投资获得33。01%的股权。1998年,第一上海收购了中国置业在“好孩子”的33%股权,正式绝对地控股了“好孩子”。此后宋郑还又多次,“好孩子”蜕变成巨人,他则由掌控者退化为“边缘”股东。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宋郑还已沦落为“高级打工者”,大股东要是不高兴可以炒他的鱿鱼。

许多人不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宋郑还说:“我今天的成就,主要是一个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国家开放带给我个人的利益,所以我已经非常满足了。我从未想过要去控制这个企业,一个真正的企业、伟大的企业,它都不会是哪一个人的,它应该是社会的,只要它能发展,我有没有控股权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年的资本运作,已让宋郑还的思想又一次发生剧变。那种不顾企业长远发展,抱住权力不放手的旧思想被他抛弃。他以新思维武装了自己,放弃控制权,甘于退出。

不断地打倒旧产品,创造新的;不断地打倒旧思想,更换新的,“好孩子”就这样不断地打倒自己,重新站起,始终处于主动和领先地位。难怪它为何从来没有被对手打倒过,反而战胜了许多强大对手,成为世界童车霸主。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企业,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真正的最好的自我保护是自己打倒自己。每一次打倒自己,都是一次脱胎换骨,一次自我超越。打倒自己是为了下一次更强大地屹立。自己能把自己打倒,也就能把别人打倒。

第十六篇 浅谈心理史学的应用_心理学论文

关键词:心理史学;群体心理研究;美国战争

心理史学是心理学与历史学交叉渗透所形成的跨学科研究。应该承认,人们的心理对历史的发展必定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手段去考察和理解人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行为,可以使我们对历史的理解更加丰富、更加深入、更加实际,也为历史研究开辟新的视角,提供新的思路。当然,心理史学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完善,仍然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在此,试对心理史学的应用略作探索。

一般认为,心理历史学始于精神学说对历史学的渗透,而且这一渗透最早是由精神学说的创始者弗洛伊德首开其端的,以《列昂纳多•达•芬奇及其对童年的一个记忆》为其标志。精神学说在心理史学中一直占有主流地位,尽管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各派非精神心理学也逐渐进入心理史学的领域。

心理学,特别是精神进入历史研究并非偶然,两者在很多方面是共通的。最显而易见的是,心理学和历史学都是以人的行为、思想、动机等为研究对象的;此外,无论是历史学还是心理学其立论根据必须来源于可信的资料与证据,只是历史学家收集史料,精神学家探究患者的经历与深层心理因素;两者在认识论上也有相通之处,心理学家需要追溯研究对象的历史,历史学家的研究也离不开对研究对象心理的(将有关心理学的内容纳入历史研究绝对不是弗洛伊德的首创,在心理史学作为一个流派被确定之前,历史研究对相关心理学内容的引入必定早已开始)。总之,心理史学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是可行的。

从心理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看到心理史学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引起的争议、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心理史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容易走入理论模式去硬套历史的误区。埃里克森说:我们必须接受“半是传说半是历史”的历史,他的意思就是根据精神理论,要探究历史人物的心理必须了解其童年和青春期的遭遇,这些往往是史料中鲜有记载或没有记载的,这种情况下,精神家应该根据自己所受的训练去采纳一些传说作为历史证据,哪怕是无真实根据的也无关紧要,只要不与已知的事实相矛盾,并与心理学理论相符合就可以了。不加批判地承认现代证据在历史上的有效性,并将其作为历史证据的替代物,这样对待历史研究,显然是不严肃的。大量的心理史学较好的作品基本上是由精神学家完成,而非历史学家,且存在着将理论套事实之嫌,对历史资料考证不详,将自己的主观意志加于其中,按著者自己的方式来重构历史,结果造成心理史学无真实性可言,这与历史追寻的真实性相悖。这种缺陷的造成,很大原因在于,把人看作“生物的人”超过了“社会的人”,用生理原因解释所有的社会活动。它往往把人生物化,只重视人的自然特征心理的生理基础,却忽视了人的社会特性心理的社会基础,片面夸大遗传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却忽视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组织发展对人类行为改变的作用。从心理史学的诞生来看,它本身就是精神学家用历史证明其理论的产物,而且因而出现上述缺陷就不足为奇,但将心理史学作为一门进行历史研究的史学方法的话,这种缺陷可能是致命的。应用心理史学作历史研究,必须依据不同的历史情境考察社会、文化、环境等多重因素对历史人物心理的影响。集体心理心理状态是一定群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相对于个人传记式的心理史学研究,集体心理的可能更稳定、更有代表性、更可信,能更好地避免套用理论的弊端。特别是战争、、饥荒、瘟疫等历史事件,集体心理较之个人心理对历史研究更有帮助。大卫•斯坦纳德提出“从理论上说,个人德感知性质乃是独一无二的,但事实上,同一文化和社会群体中则经常存在着对象感知上广泛的相似性,它与不同文化和社会群体间存在着的巨大的对象感知差异性同时并存”,“虽然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也不会留心)一个13世纪的公民,一个中世纪的阿日本武士,或一个17世纪教友派信徒的会如何独特地解释米勒-莱尔错觉,但是我们能够知道并应该注意过去不同社会中盛行的一般感知和认知假定的巨大差异”。在此,试着从宗教、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来把握集体心理,进而美国战争爆发的心理原因。

美国战争爆发的原因涉及到诸多层面,这里,试图将目光集中到一个特殊的群体——新英格兰地区即战争爆发地的英国移民,从这一移民群体的身上来发现、美国战争爆发的心理原因。

首先,宗教,特别是17、18世纪时期的宗教,对当时的公共活动和私人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出生、成人、结婚、死亡、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无不与宗教有着密切关系。最早到达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也就是被后世尊称为“移民始祖”的群体,最初的移民动机便是宗教信仰问题。他们是一批来自英国的清,由于在英国主张清洗国教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而受到王室的压制,惨遭,不少清被国王囚禁,当时的国王詹姆士一世声称,如果清不顺从,就把他们统统赶出国外。“移民始祖”是为了逃避宗主国宗教,实践自身宗教理想而来到北美的。所以说,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从一开始心理上便与宗主国有着一定的离心倾向。而且,这一群体特殊的移民背景和宗教信仰决定了他们总是雄心勃勃,怀有强烈的使命感或救世意识,这点可以从移民领袖温斯罗普在向他的清旅伴们宣讲教义时的预言得到体现,“我们将如山巅之城为万众瞻仰。因此,我们如果在已经着手的事业中欺蒙我主,使主收回目前赐予我们的庇佑,我们就将成为世人笑柄,天下丑闻”。肩负神圣使命感来开拓新大陆的新英格兰人在殖民地追求的重要时刻,也必将责无旁贷,视之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可见,宗教情感为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的意识打下基础。既然在这里提到了温斯罗普,那么顺便说一下对历史上领袖的理解。埃里克森认为领袖和被领导者是十分近似的,领袖创造性地利用客观世界、社会制度、语言文化区解决自己的问题,就会引起成千上万要求外部世界满足自己需要的人们的共鸣,他与众多的追随者在本质上别无二致。显然,埃里克森对领袖的解释很难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样板,但在此处,对于新英格兰地区的移民领袖来说,这一解释是合理的。

其次,环境因素也影响到新英格兰移民的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等。先来看气候条件,位于北部地区的新英格兰气温较低,冬季漫长而寒冷,“波士顿1月平均气温为零下3度,最冷达到零下29度,而南部1月平均气温在10度以上”,2北美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南部比较炎热,弗吉尼亚夏天白天气温在32度左右,最热时可达40度,因为此时各种疾病流行,许多人死于夏季。因此,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反而使得新英格兰地区较少受到热带疾病的袭扰,各种致命疾病不易流行,人的寿命较长,因而人口的增长稳定而有序。到达北美后新英格兰居民比较顺利地移植了他们在宗主国时的家庭模式,人口稳步增长,建构起正常的社会关系,并进入良性循环。家庭是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于它的重要性可以引用埃里克森在群体研究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来说,他认为家庭及其对儿童的抚养形式是将社会价值和社会要求传递给下一代的主要手段。新英格兰从移民社会向本地人社会的转变比较短暂。这一转变可谓意义重大,因为第一代移民总会和英国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对故土的思念、对宗主国的留恋使他们或多或少有一种漂泊感,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情感上很难把北美当作他们真正的家园,所以他们对英国有一种归属感,并且仍然会致力于保卫英帝国的利益,使得移民社会仍带有浓重的宗主国特点。但在北美出生的第二、第三代人不同,他们适应当地的气候与环境,更何况他们没有祖辈的英国背景和故土情结,与宗主国在情感上和血缘上都日益疏远,他们把北美当作自己真正的家园,关心的是本地利益而非英国的,应该说他们的心理已经是美国化的,而非英国式的,产生的愿望是必然的。

再来看地理因素的影响,新英格兰的土地比较贫瘠,土壤中多石块,可耕地很少,在新英格兰地区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此后的事实也证明这里从来不是美国的主要农业区。地理环境的限制决定了新英格兰不可能发展南部种植园形式的经济,但与农业条件的恶劣相反,新英格兰发展商业的条件非常优越,新英格兰沿海的山地多与海洋相接,海岸线曲折,有许多大小港湾。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得这里的移民更具开放性,眼界更为开阔,经济交流也带动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共同的民族心理也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新英格兰移民的离心倾向在此后应对英国对殖民地的各项法令、措施中愈演愈烈,其中的过程在此不加赘述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说”似乎解释了这一成长过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可以概要地解释新英格兰地区从最初接受英王特许状的殖民地走到打响战争第一枪的爆发地的演变——早期依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出于移民自身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人口的增长、社会结构的稳定促进了社会交往需要;随着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形成,尊重需要应运而生;为达到自我发展的最高能力,必须争取,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己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认识十分肤浅,可能有误,因而在此不再展开论述。但在个体或社会遭受挫折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当自身的发展已经到达相当高度,而且宗主国的已经难以忍受之时,北美移民所作出的攻击性反应机制是可以理解的。

针对前文中谈到的心理史学的研究容易陷入理论模式去套历史的弊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托马斯•科胡特的意见很有借鉴的价值。他主张,不应当用头脑中预先准备好的理论框架去硬套历史,而应借助头脑中的心理学只是增加对于历史问题的敏感性,虽然可以借助理论来加强对于历史的解释,但却不能用理论来证实对历史的理解,要证实这种理解应该用历史的证据。而且,广泛使用心理术语可以掩盖作者的混乱、矛盾及对心理学掌握上的欠缺,然而,却使读者望而生畏,使得心理史学著作有心理学上简单化和历史学上倾向归纳主义的趋势。历史家和精神学者处理他们所研究的人类对象的方式基本相同,他们又具有共同的理解和解释问题的方法,因此以历史家惯常应用的方法便可探知过去历史的心理侧面,因此心理历史也可以写成一般的历史。应用传统的史学方法,配之以对人类心理的敏感,能够产生,事实上已经产生了历史学科标准的研究著作。就如何寻求对人类心理的理解,托马斯•科胡特提出了威廉•狄尔泰的人文科学方——靠神会地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去认识,就是“在彼中重新发现我”,尽管神会的方法往往被认为是反科学的而加以摒弃,但历史学能够回答的最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因而神会理解仍然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唯一实际可行的方法。总之,历史家在研究往昔的心理侧面时既不需要也不应当依靠心理史学方法,但心理侧面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问题,每个历史实践,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心理侧面,不存在“不合理的”心理史学问题,也没有任何“合理的”历史问题不包括心理侧面。所以,托马斯.科胡特建议将心理史学成为一般史学,让心理史学家返回历史家的行列。托马斯•科胡特的意见某种程度上过于极端甚至被批判为反科学的,但对于心理史学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当然,如果心理史学家能够接受心理学与历史学的双重训练,或者能够加强有志于心理史学的历史家同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的密切合作,都将有效促进心理史学的研究。

随着心理史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对群体心理研究的加强,心理史学所应用的理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主要趋势是突破心理学的局限,走向社会学、人口学、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彼得•洛温伯格对心理史学所下的定义表达了这种认可——心理史学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是将“历史学同社会科学的模型、人文学者的敏感、心理动力的理论及临床对心理深层的洞察相结合”,以便形成对往昔更为完满的观念。类似的观点,也可以从理查德•舍恩沃尔德定义中得到,“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就是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部分思想、方法和结论对过去进行考察。”由此可见,尽管心理史学研究仍以精神为主要理论,但其他理论(心理学范畴的和非心理学范畴的)的介入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并且,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心理史学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更不可能只应用心理史学的方法来作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必须综合心理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以及其他一系列知名的、不知名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总之,心理史学对于历史研究是可行的、有启发性的,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谨慎,不能走到心理决定论的极端,必须勇于探索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尊重历史的真相。最后,引用理查德•舍恩沃尔德的话来结束本文对心理史学的初探——心理学家敢于再现过去,并声称“我叙述了历史事件”,而心理史学家甚至还要加上“我揭示了过去的心理”,这看来真是荒唐之极。但是,如果心理史学家不懈地努力的话,他总有一天会感到:“我从人的心理活动中,发现了人的真相。”

参考文献:

[1] 罗凤礼.“美国的心理史学”.载<史学理论>.1987.2.

[2] 彭卫.“试论心理历史学的主体原则与理论层次”.载<史学理论>1987.2.

[3] 大卫•斯坦纳德著,冯钢等译.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m].浙江出版社,1989.

[4] 丹尼尔•j•布尔斯廷著,时殷弘等译.美国人——殖民地的历程[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 理查德•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 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史学理论>.1987.2.

[6] 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m].出版社,20xx.

[7] r•c西蒙斯著,朱绛等译.美国早期史——从殖民地建立到[m].商务印书馆,1994.

[8]理查德•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史学理论>,1987.

[9]托马斯•科胡特著,罗凤礼译.“心理史学与一般史学”.载<史学理论>.1987.2.

[10] 彼得•洛温伯格,转引自罗凤礼.心理史学.“美国的心理史学”,载<史学理论>.1987.2.

[11] 理查德•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 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史学理论>.1987.2.

[12] 理查德•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史学理论>.1987.2. 再来看地理因素的影响,新英格兰的土地比较贫瘠,土壤中多石块,可耕地很少,在新英格兰地区发展农业的潜力不大,此后的事实也证明这里从来不是美国的主要农业区。地理环境的限制决定了新英格兰不可能发展南部种植园形式的经济,但与农业条件的恶劣相反,新英格兰发展商业的条件非常优越,新英格兰沿海的山地多与海洋相接,海岸线曲折,有许多大小港湾。商业贸易的发达使得这里的移民更具开放性,眼界更为开阔,经济交流也带动了思想文化的交流,共同的民族心理也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新英格兰移民的离心倾向在此后应对英国对殖民地的各项法令、措施中愈演愈烈,其中的过程在此不加赘述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说”似乎解释了这一成长过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可以概要地解释新英格兰地区从最初接受英王特许状的殖民地走到打响战争第一枪的爆发地的演变——早期依附英国的殖民统治是出于移民自身生理和安全的需要;人口的增长、社会结构的稳定促进了社会交往需要;随着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形成,尊重需要应运而生;为达到自我发展的最高能力,必须争取,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己对于心理学理论的认识十分肤浅,可能有误,因而在此不再展开论述。但在个体或社会遭受挫折时,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防御机制,当自身的发展已经到达相当高度,而且宗主国的已经难以忍受之时,北美移民所作出的攻击性反应机制是可以理解的。

针对前文中谈到的心理史学的研究容易陷入理论模式去套历史的弊端,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托马斯•科胡特的意见很有借鉴的价值。他主张,不应当用头脑中预先准备好的理论框架去硬套历史,而应借助头脑中的心理学只是增加对于历史问题的敏感性,虽然可以借助理论来加强对于历史的解释,但却不能用理论来证实对历史的理解,要证实这种理解应该用历史的证据。而且,广泛使用心理术语可以掩盖作者的混乱、矛盾及对心理学掌握上的欠缺,然而,却使读者望而生畏,使得心理史学著作有心理学上简单化和历史学上倾向归纳主义的趋势。历史家和精神学者处理他们所研究的人类对象的方式基本相同,他们又具有共同的理解和解释问题的方法,因此以历史家惯常应用的方法便可探知过去历史的心理侧面,因此心理历史也可以写成一般的历史。应用传统的史学方法,配之以对人类心理的敏感,能够产生,事实上已经产生了历史学科标准的研究著作。就如何寻求对人类心理的理解,托马斯•科胡特提出了威廉•狄尔泰的人文科学方——靠神会地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去认识,就是“在彼中重新发现我”,尽管神会的方法往往被认为是反科学的而加以摒弃,但历史学能够回答的最有意义的问题是“为什么”,因而神会理解仍然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唯一实际可行的方法。总之,历史家在研究往昔的心理侧面时既不需要也不应当依靠心理史学方法,但心理侧面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问题,每个历史实践,每个历史人物,都有其心理侧面,不存在“不合理的”心理史学问题,也没有任何“合理的”历史问题不包括心理侧面。所以,托马斯.科胡特建议将心理史学成为一般史学,让心理史学家返回历史家的行列。托马斯•科胡特的意见某种程度上过于极端甚至被批判为反科学的,但对于心理史学的在实际中的应用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当然,如果心理史学家能够接受心理学与历史学的双重训练,或者能够加强有志于心理史学的历史家同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的密切合作,都将有效促进心理史学的研究。

随着心理史学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对群体心理研究的加强,心理史学所应用的理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其主要趋势是突破心理学的局限,走向社会学、人口学、学等多学科的综合与交叉。彼得•洛温伯格对心理史学所下的定义表达了这种认可——心理史学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新方法,是将“历史学同社会科学的模型、人文学者的敏感、心理动力的理论及临床对心理深层的洞察相结合”,以便形成对往昔更为完满的观念。类似的观点,也可以从理查德•舍恩沃尔德定义中得到,“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就是用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部分思想、方法和结论对过去进行考察。”由此可见,尽管心理史学研究仍以精神为主要理论,但其他理论(心理学范畴的和非心理学范畴的)的介入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并且,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心理史学不是唯一的研究方法,更不可能只应用心理史学的方法来作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必须综合心理史学、计量史学、比较史学以及其他一系列知名的、不知名的研究方法来进行。

总之,心理史学对于历史研究是可行的、有启发性的,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必须谨慎,不能走到心理决定论的极端,必须勇于探索历史问题的复杂性,尊重历史的真相。最后,引用理查德•舍恩沃尔德的话来结束本文对心理史学的初探——心理学家敢于再现过去,并声称“我叙述了历史事件”,而心理史学家甚至还要加上“我揭示了过去的心理”,这看来真是荒唐之极。但是,如果心理史学家不懈地努力的话,他总有一天会感到:“我从人的心理活动中,发现了人的真相。”

参考文献:

[1] 罗凤礼.“美国的心理史学”.载<史学理论>.1987.2.

[2] 彭卫.“试论心理历史学的主体原则与理论层次”.载<史学理论>1987.2.

[3] 大卫•斯坦纳德著,冯钢等译.退缩的历史——论弗洛伊德及心理史学的破产[m].浙江出版社,1989.

[4] 丹尼尔•j•布尔斯廷著,时殷弘等译.美国人——殖民地的历程[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5] 理查德•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 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史学理论>.1987.2.

[6] 李剑鸣.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m].出版社,20xx.

[7] r•c西蒙斯著,朱绛等译.美国早期史——从殖民地建立到[m].商务印书馆,1994.

[8]理查德•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史学理论>,1987.

[9]托马斯•科胡特著,罗凤礼译.“心理史学与一般史学”.载<史学理论>.1987.2.

[10] 彼得•洛温伯格,转引自罗凤礼.心理史学.“美国的心理史学”,载<史学理论>.1987.2.

[11] 理查德•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 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史学理论>.1987.2.

[12] 理查德•舍恩沃尔德著,姜跃生,张一平摘译,罗凤礼校.“对历史的心理学研究”.载<史学理论>.1987.2.

第十七篇 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_心理学论文

[摘要]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上扬,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不断地扩大。在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高校对家庭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高校 贫困生 心理教育

随着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深入,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费的上扬,高校贫困生的比例也不断地扩大。据国家教委1995年10月公布的数字,全国高校有28%的学生一般经济困难,有10%的学生特别困难。就是说,全国有100万人之多。到1999年,财务司调查统计认为,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占在校生的15%~30%,其中特困生为8%~15%。

我校物理学院现有学生150人,家庭特别贫困的同学有十人左右,占总人数的7%;困难学生有30人左右,占总人数的20%。如果照这个比例推算,我校在校生中贫困生约3000人左右,其中特困生800人。贫困生的困难首先是经济困难,经济困难往往容易导致贫困生在心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

一、贫困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或者边远地区,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在充满好奇的新鲜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经济困难,产生自卑心理,与同学交流很少,常常郁郁寡欢。由于以前所受教育条件的局限性,他们又常常感到自己没什么特长,处处不如人,自卑感油然而生,缺乏自信。他们有一颗特别要强、敏感的心,宁可自己艰苦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别人。有时还会出现贫困学生不肯递交补助申请的现象。WWw.0519news.com

从整体上讲,贫困生有一些优良的心理品质,如肯吃苦、坚韧的毅力、的自理能力等。但从个体来看贫困生的心理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抑郁是贫困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方面。由于自卑从而导致自轻、自贱、自我鄙视,对自己持有完全否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缺乏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抑郁孤僻,自我封闭;生活困难使他们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往往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心理上采取了逃避、退缩的应对方式。

2.焦虑心理。贫困生每年都要应付对于他们来说很高昂的学费和各种各样的杂费、生活费,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每花一分钱,常常要精打细算。有些同学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自己寻找各种机会打工赚钱,同时还要应付紧张的学习、考试,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

3.虚荣心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贫困处境和寒酸外表感到羞愧,在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的现实条件不相符,甚至是相反的举动,极力包装自己,这种心理往往会导致他们更大的心理压力。

4.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心理。由于自卑和焦虑,贫困生很容易产生封闭、沮丧的心理,进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他们常常感到自己生不逢时,因此对社会不满,牢骚满腹。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1.素质教育的匮乏。不少贫困生来自农村,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地方的学校教育长期以应试教育为主,音乐、美术、体育课都不能充分开展,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学习条件也较差,因而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较差,个性缺乏充分发展。

2.来自同学群体的压力。由于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没有可靠的经济保证,大部分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得不精打细算,对同学聚会、集体活动的花费更是顾虑重重,总是处于焦灼不安又难以排解的忧虑中。看到周围有经济实力的同学穿名牌、进饭店,出手大方,交友广泛,关系活络,在校园里风光一时,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

3.来自家庭的压力。贫困生的背后是一个贫困的家庭,而这个家庭却把未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几乎全部寄托在这个贫困生的身上。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希望通过这个有出息的孩子来改变家庭贫困的面貌。因此,贫困生要比非贫困生承受着更大的来自家庭的压力。

4.来自社会和就业的压力。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大大加快,竞争激烈。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所带来的就业压力,使一些贫困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而无所适从。另外,贫困生大多家庭背景简单,面对人才市场当中择业竞争所存在的一些不公正的现象,没有太多可依赖的社会关系,加剧了他们生存与发展孤独无助的心理压力。

三、解决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有积极的行动

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相比较而言,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存在着相对薄弱的环节。一方面是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不够,学校所做的工作大多体现在奖、贷、补、勤、免等经济资助方面,较少注意到经济贫困对贫困生的成长尤其是心理成长的影响。上学期我校举办了“自立自强教育月”,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贫困生所占的比例说明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目前高校贫困生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怎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一个贫困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措施。

具体地讲,高校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应从解决经济困难入手。立足现有的“奖、贷、补、勤、免”等资助政策,切实做好各类补助的发放工作。

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近年来,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基础还相当薄弱,尤其是针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还很不够。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

3.丰富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改善育人环境。对贫困生而言,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很可能带来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其他问题。因此,学校要十分注意加强班级、宿舍的整体建设,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通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让贫困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深切地体会到社会的支持,从而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

4.助人与育人有机结合。事实上,无论是奖、贷学金还是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都只能是缓解贫困生一时的经济困难,这些措施只能为学生提供“输血”的功能,而真正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真正做到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工助学等各种渠道建立自我“造血”的功能,才是育人的根本。为此,一要使经济资助与自立自强有效结合。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可尝试将困难补助改为特别奖学金,同时加大勤工助学力度,优先满足贫困生的需要,力求通过贫困生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达到既解决实际困难,又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要使勤工助学与成长成才有效结合。大力开辟文化、技术型岗位,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贫困生参加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三要使社会支持与回报社会有效结合。社会以及学校对贫困生的资助,既是对贫困生的关心和爱护,也是对贫困生的期望。应有意识地将资助活动加以深化,使贫困生将社会的爱心化为自己成才的动力,增强他们回报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十八篇 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_心理学论文

[摘要]医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论文的心理问题,探究其解决对策。对目前就业形势进行全面,对医学生的就业观念、自我评价、个人定位、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研究。解决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应从他们的心理认知、心理情绪和社会诸因素,加强教育,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提供积极的就业指导,积极进行自我调适。

[关键词]医学生 就业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在就业择业上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其就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

一、对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

医学生招生人数以每年10%~50%的速度增加,这必将极大地增加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尽管我国医疗卫生专业人员还严重不足,但由于地区分布、队伍结构、用人机制等问题,现有医疗机构人员数量趋于饱和。然而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民营医院大多采取人才租赁形式,为办出特色,尽快显出效益,愿意聘用大批离退休专家或向大医院租借,对培养大学生不感兴趣。

二、对医学生就业心理的

1.自傲与自卑

随着国有医疗机构的扩编增岗、民营医疗机构和社区医疗机构迅速增长,对高校医学生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同时,部分学生由于对医生的职业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自我感觉良好;加上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过高的期望,导至这部分学生在择业时认为自己什么工作都能胜任,好高骛远。wWW.0519news.com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待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2.焦虑与恐慌

毕业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会轻重不一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自己特长,利于自己工作的单位等,一些专业性强或内向或成绩不佳,能力一般或临近毕业单位仍无着落的学生,表现的更为焦虑。调查显示,34.7%的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86%的成绩不佳的学生焦虑的是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焦虑;89.8 %的女同学为有些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焦虑;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竟因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

2.嫉妒与攀比

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同时,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比,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部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拿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择业标准,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

3.积极与消极

面对激烈的竞争形势,医学生的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一方面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参加卫生系统组织的各项活动,无形中给家庭经济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贫困的学生。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参与竞争,参加“双向选择”,为争取到就业的机会,与不同学校的毕业生激烈竞争。同时,他们的择业心理从整体上讲也趋于理性,能够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改变观念,先就业后择业,树立自主创业的美好愿望。然而,有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三、医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1.从就业指导入手,改变就业观念,正视现实

学校要把就业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改变常规的教育模式,区别医学生与其它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差别,形成医学院校独特的就业教育体系,切实研究出适合医学专业自身特点的就业指导课程。建立毕业生实习和就业基地,有计划、有组织、有定点地为毕业生实习提供保障。建立校院联合办学的新思路,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就送到有专业教学能力的实习和就业基地去,专业课教学在临床一线实施,这样有利于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学习和就业提供保证基础。

2.从积极的心理调适入手,振奋精神,增强信心

调整心理首先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要客观的评价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是通向成功的起点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对策是使其学会自我调适,主动、自觉地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协调,客观地自我与现实,有效排除心理障碍,从而保持一种稳定而积极的心态,达到合理择业、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

3.从培养兴趣爱好入手,及时排除不良心理情绪

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兴趣确实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把就业教育融入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从中得以启发,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转移不良的心理情绪,调整认知偏差,建立客观的、辩证的、实事求是的、积极向上的认知系统,以有利于就业顺利进行。完善防御机制,及时调控,合理宣泄,辩证,适当转移。充分利用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积极参加心理咨询,预防因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4.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3]陈烈.医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调适[j].南华大学学报,20xx,(3):107- 109.

[4]孟勇.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xx,(11):358-359.

[5] 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教育研究,20xx,(4):59.

第十九篇 关于女性职场的电影

你是否有这样的难题,你找的工作是你不喜欢的,或者与你大学辛辛苦苦所学的专业完全不对口,完全提不起你的兴趣,那么你会妥协吗?看看这部影片吧。11岁的矿工之子,在面对家里的男孩一定练拳击的传统,他勇于挑战,坚持练自己钟爱的让贫民老百姓不能期冀的芭蕾舞,最终梦想成真。

看一看吧,一个孩子都有这样的决心与勇气,那么你会怎么选择?

BILLY ELLIOT在国内的译名是《芭蕾之梦》或《跳出我天地》,讲述的是一个11岁小男孩BILLY ELLIOT破除重重阻碍追求梦想的芭蕾之路。

在拳击课上,BILLY偶然看到女孩们在隔壁练习芭蕾,小小的BILLY被深深吸引了。从此每个周末,BILLY用上拳击课的钱偷偷去学习舞蹈。他的父亲和哥哥知道此事后非常愤怒,芭蕾教师Wilkinson夫人的劝说也没有用,BILLY陷入了精神低谷。

在圣诞节的晚上,BILLY和伙伴在舞蹈教室里玩耍时被父亲发现。面对父亲的怒火,小BILLY没有退缩,而是在父亲面前施展了自己这几个月以来学到的一切。最终,顽固的父亲被儿子的与舞蹈天分所震撼。因为Wilkinson夫人曾建议BILLY到正规的芭蕾舞校学习(Royal Ballet School),父亲回家后典当了妻子留下的手表和金饰,送BILLY到伦敦参加入学考试。

考试结束后,BILLY完全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录取,但是OFFER寄来了,父亲和哥哥为他送行。当BILLY的列车远去,画面再次清晰已是20xx年后,二人走下伦敦的地铁去看BILLY演出。英国皇家芭蕾舞团,成年BILLY由ADAM COOPER扮演,跳的就是AMP的SWAN LAKE。

第二十篇 职场礼仪中遇到的问题

1.同事相处的礼仪 真诚合作。

接待单位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有团队精神,真诚合作,相互尽可能提供方便,共同做好接待客人的工作。 宽以待人。在工作中,对同事要宽容友善,不要抓住一点纠缠不休,要明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 公平竞争。不在竞争中玩小聪明,公平、公开竞争才能使人心服口服,应凭真本领取得竞争胜利。 主动打招呼。每天进出办公室要与同事打招呼;不要叫对方小名、绰号,也不要称兄道弟或以肉麻的话称呼别人。 诚实守信。对同事交办的事要认真办妥,遵守诚信。如自己办不到应诚恳讲清楚。

2.与上级相处的礼仪 尊重上级。

树立领导的权威,确保有令必行。不能因个人恩怨,而泄私愤、图报复,有意同上级唱反调,有意损害其威信。 支持上级。只要有利于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接待工作,就要积极主动地支持上级,配合上级开展工作。 理解上级。在工作中,应尽可能地替上级着想,为领导分忧。 不管自己同上级的私人关系有多好,在工作中都要公私分明。 不要有意对上级“套近乎”、溜须拍马;也不要走另一个极端,不把上级放在眼里。上下级关系是一种工作关系,自己作下属时,应当安分守己。

3、听取和汇报的礼仪 遵守时间。

汇报工作时要遵守时间,不提早,也不推迟。 注意礼貌。先敲门经允许后才进门汇报。汇报时要注意仪表、姿态,做到文雅大方、彬彬有礼。 语言精炼。汇报时口音清晰,声音适当,语言精炼,条理清楚。 汇报结束后应等到上级示意后才可告辞。告辞时要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和用过的茶具、座椅。当上级送别时,要主动说“谢谢”或“请留步”。听取下级汇报时,也应遵行以下礼仪: 守时。如果已约定时间,应准时等候,如有可能可稍提前一点时间,并作好记载要点的准备以及其他准备。 及时招呼汇报者进门入座。不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善于倾听。当下级汇报时,可与之目光交流,配之以点头等表示自己认真倾听的体态动作。对汇报中不甚清楚的问题及时提出来,要求汇报者重复、解释,也可以适当提问,但要注意所提的问题不至于打消对方汇报的兴致。 不要随意批评、拍板,要先思而后言。听取汇报时不要频繁看表或打呵欠、做其他事情等不礼貌的行为。 要求下级结束汇报时可以通过合适的体态语或用委婉的语气告诉对方,不能粗暴打断。 当下级告辞时,应站起来相送。如果联系不多的下级来汇报时,还应送至门口,并亲切道别。

4.使用电话礼仪 随着现代通讯设施的发展,电话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接待部门更是如此。

在电话接听、拨打服务中,都应及时、准确、语言规范。

(1)接听电话礼仪 电话铃响应立即去接,一般电话铃响不超过三次。 首先致以简单问候。如“早上好”或“您好”,语气柔和亲切。外线电话报单位名称,内线电话报部门或岗位名称。然后认真倾听对方的电话事由,如需传呼他人。应请对方稍候;如是对方通知或询问某事,应按对方要求逐条记下,并复述或回答对方,记下时间、地点和姓名。最后对对方打来电话表示感谢,等对方放下电话后,自己再轻轻放下。

(2)拨打电话礼仪 首先将电话内容整理好,正确无误查好电话号码后向对方拨出号码。对方接听后应致以简单问候,并作自我介绍。然后说明要找的通话人的姓名或委托对方传呼要找的人,如确定对方为要找的人应致以简单的问候。接着按事先准备的通话内容逐条讲述,确认对方明白或记录清楚后,应致谢语、再见语。最后等对方放下电话后自己再轻轻放下。

(3)通话时的声音礼仪 首先,咬字要准确。通话时如果咬字不准,含含糊糊,就难让人听清听懂。其次,音量调控。音量过高会令人耳鼓欲裂;音量过低,听起来含糊不清。第三,速度适中。通话时讲话的速度应适当的放慢,不然就可能产生重音。最后,语句简短。通电话时所使用的语句务必精炼简短,不仅可以节省对方的时间,而且会提高声音的清晰度。

在电话接听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以下不礼貌现象出现: 无礼。接待人员接听电话时不以礼相待,或电话铃响迟迟不接,或者对客人的来电内容追根问底,或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等等。 傲慢。接电话时盛气凌人,语气不好。 有气无力、不负责任。在接待中无精打采,有气无力,对客人的电话不负责任,承诺不兑现。 急躁。接听电话时不等对方说完自己抢话说,或一口气说得太多太快,或未等对方把话讲完就挂机。 优柔寡断、拖泥带水。回答对方的问题似是而非,犹犹豫豫,毫无把握。 态度粗鲁、语言生硬。如连续听到几个打错的电话便出口伤人。

5.接待来访的礼仪 来访者进入办公室时应马上站立,由桌后走出并握手问好如当时正在接电话应马上结束通话,或请客人稍等,并表歉意。若客人先到,应表示歉意并简单解释延误原因。 客人坐定之后再坐,客人离开时应站立并送客人至门口或电梯处。 客人讲话时要认真耐心听,中途不要做其它接听拨打电话之类的事。 不要随意拍板,不要轻易许诺。不同意对方观点,要克制恼怒。 如果会见时出现某些使你为难的场面,可以直截了当地拒绝某一要求,也可以含蓄地暗示自己无法做到,或者干脆说明自己的难处来回避你不愿谈的问题。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得注意礼貌用语和神态。

6.搭乘电梯的礼仪 在电梯门口处,如有很多人在等候,此时不要挤在一起或挡住电梯门口,以免妨碍电梯内的人出来。先让电梯内的人出来之后方可进入,不可争先恐后。

男士、晚辈或下属应站在电梯开关处提供服务,让女士、长辈或上司先行进入电梯,随后自己再进入。 与客人一起搭乘电梯时,应为客人按键,并请其先进出电梯。 电梯内不可抽烟,不能乱丢垃圾、吐痰,并尽量少说话。 在电梯里,尽量站成“凹”字形,挪出空间,以便让后进入者有地方可站。 即使电梯中的人都互不相识,站在开关处者,也应做开关的服务工作。

共2页,当前第1页12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liyi/qita/75562.html

《浅谈职场礼仪的重要性二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