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报告 > 调研报告

瑞典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报告十篇

2022-04-13

调研报告】导语,大家眼前所阅读的这篇文章共有40723文字,由葛龙可用心订正之后,发布在范万文网fwan.cn!注重,拼音zhù zhòng,汉语词语,意思是重视。瑞典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报告十篇欢迎来浏览,希望对你有帮助!

瑞典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报告 篇一

内容提要

瑞典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良好的声誉得益于其良好地社会责任记录。瑞典具有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环境,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媒体监督、健全的法律体系都是瑞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因素。瑞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变成自觉的行动,并获得良好回馈,国有企业的示范作用功不可没。建议我国设立相应机构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将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共政策相结合,加强媒体的监督,扎扎实实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和内涵

目前国际上尚没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定义。比较流行的是世界银行的定义: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即企业与雇员及其家庭、所在社区和社会一起以有益于公司运营和社会发展的方式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

一般理解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管理和评估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有关标准不同于其他的技术标准,它超越了以往企业只是强调技术性指标,只是把赚取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更强调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注重人的健康、安全和应该享有的权益。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即可以是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工作条件,也可以是捐资助学、改善社区环境。既可以是生产有益社会的合格产品,也可以是实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具体措施。但最基本的是企业的履行法律责任,包括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不违背商业道德。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产生和发展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起因,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起源于劳工权益保护。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对外扩张,劳资关系力量处于一种极端不平衡的状态,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伴随着贫穷的全球化,劳工权益保障日益成为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发起,并逐渐演变成一股世界性潮流。另一种意见是起源于消费者的自觉。上世纪8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逐步从注重产品的质量,到逐渐关心起环境、职业道德和劳动保障等多个问题,并因此向企业提出了更多社会责任要求。此外,一些涉及绿色和平、环保、劳工利益等非组织及也不断呼吁,要求企业除增加利润外,必须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迫于外界压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很多欧美跨国公司从那时起,纷纷制定社会责任守则,包括通过环境、职业健康标准认证,接受监督等等。

1997年,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联合推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1999年1月,提出“全球契约”计划,推进企业社会责任逐步成为的一项重要工作。xx年7月26日,全球契约在总部正式发起并进入实施,并成立了全球契约办公室(ungc)。xx年,正式发布了《全球契约》。至此,企业除增加利润外,更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已成为广泛共识。全球契约提倡包括、劳工、环境和等4个方面的十项原则,全球契约是一项自愿性的倡议,鼓励各个企业或组织广泛参与,要求加入契约的企业向致函,明确表明支持全球契约及其原则;采取实际行动使全球契约及其各项原则贯穿在企业战略、文化和日常业务之中。从全球契约推进以来,已经有2900多家世界著名企业加入全球契约。

瑞典的企业社会责任起步较早。从1979年开始,瑞典和企业就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持续探讨。上世纪90年代,瑞典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工作的一部分,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推进。1999年,瑞典通过《环保法》,把环境保护具体化和制度化,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国际通行的、劳工标准、可持续发展和准则为指导,积极推动企业社会责任。xx年3月,由瑞典首相倡议发起“全球责任,瑞典伙伴”活动,鼓励瑞典企业在全球倡导、和环保。xx年,瑞典成立了“可持续发展全球责任伙伴”计划办公室,设在瑞典,协同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

三、瑞典具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环境

瑞典已经形成一整套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机制,包括机构设置、立法、监督、宣传等。

(一)通过多样化的政策手段推行企业社会责任

瑞典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对企业提供信息、资讯;对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与企业界开展持续对话,推动企业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纳入企业运营;在社会和环境责任方面向企业提供指导;简化中小企业管理;鼓励妇女和移民办企业;向小企业提供资本;向环保技术及其商业化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有效竞争”政策的实施等。

主要政策手段有:

利用出口信贷渠道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瑞典出口信贷保证委员会向其客户提供有关瑞典全球责任伙伴资料、有关反贿赂的法规和oecd对跨国公司的指导原则,促进企业对社会责任有关规则的了解,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借助国有企业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国有企业是瑞典企业界的特殊群体。瑞典利用其所有者地位,通过明确的规定,在国有企业中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并要求国有企业就开展瑞典全球责任伙伴的情况向汇报。

通过工业品激励政策减少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瑞典希望通过产品政策,推动生产商、消费者和公共领域承担责任,自觉行动。如实行环保标签、自愿签署“责任”协议,开展对话,进行“绿色”的公共和私人采购,以及设立投资环保技术中心等。

通过公共采购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瑞典正在研究将社会和环境因素纳入公共采购的可能行进行评估。

通过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瑞典就支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向有关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如瑞典国际发展合作署(sida),将对外援助项目与企业社会责任挂钩,积极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项目,积极开展对企业环保、、、防艾滋病扩散、性别平等的培训。

(二)媒体的监督使企业时刻绷紧神经。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瑞典媒体对瑞典社会影响无处不在。在监督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可以说瑞典媒体充当了“急先锋”。去年,瑞典两公司由于进口电子产品含镉、铅超标,瑞典电视台、报纸进行了大量报道,对公司的经营造成巨大负面影响。瑞典的消费者关注环境、气候、和劳工标准,一旦获知某个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有“不良行为”,消费者便行使其“拒绝购买权”,该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便开始下降。当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瑞典上下都重视的问题时,遵纪守法,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成了所有瑞典企业在生产和发展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一个单纯有着“漂亮”经济报表的企业如果不能很好地遵守环境法规,在被媒体曝光后,会首先失去股民和投资商的信任,供应商和客户也会因此对未来的合作产生质疑。在瑞典,一个不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很难在竞争中立足。

(三)具有较为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法律体系。瑞典在劳工、环保等涉及企业行为方面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例如,xx年7月1日瑞典施行了一项新的法律,企业据此须在年度报告中包含由于员工生病导致缺勤的数字。xx年,瑞典议会一条新的法律,要求所有瑞典企业在年终报表中除了包括财务数据外,还要包括企业在持续性发展方面的报告,包括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根据xx年生效的公共养老金法案,国家养老金在制定年度业务计划,包括投资活动的原则时,应将环境和伦理方面的因素予以考虑。

(四)瑞典积极在国际上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从xx年开始,瑞典积极开展全球契约的有关工作,协助瑞典企业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大使”,推广,劳工标准,反对,保护环境,以此加强瑞典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同时,瑞典通过驻外机构,积极推广企业社会责任,近两年,瑞典驻华与我国有关机构联合举办了三次“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xx年6月,瑞典邀请我国有关部门和机构就企业社会责任到瑞典进行考察和研讨;xx年年5月,瑞典驻越南与越南工商会联合举办“企业社会责任对工会的重要性”研讨会,介绍瑞典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的经验,与越南工会人员就有关问题展开讨论。瑞典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活动,在国际上树立了瑞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四、瑞典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取得较大成效。

瑞典企业普遍认为良好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加强企业的竞争力重要手段,以国有企业为“领头雁”,瑞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的有声有色。

(一)瑞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经变成自觉行动。在与瑞典纺织协会座谈中了解到,瑞典企业普遍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一种竞争优势,是保证企业在消费者中保持良好形象,争取客户的重要手段。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发源于瑞典的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与其在瑞典国内相比也不逊色。企业社会责任已经根植于瑞典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如nordea 公司,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管理密切结合,在征求众多利益攸关方后,提出了做好企业公民的多项准则。索尼爱立信的负责人认为,一个好的产品如果同时具有环保的附加优势,就会有更多机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获得商机和突破。很多瑞典企业在其网站上就重点履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列有专栏。如利乐公司网站上对环境关注内容较多;北欧航空公司、伊莱克斯则有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专栏;伊莱克斯网站还列有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领导人情况。很多企业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如沃尔沃公司在其企业价值

对供电企业xx管理工作调研的报告| 篇二

摘 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要实现建设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目标,电力作为基础行业必当先行。县供电企业是目前最基层、最前沿的电网经营企业,其经营质量关系着电力工业改革、稳定、发展的全局,关系着“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战略方针能否落到实处。因此,强化县供电企业管理和基层建设、激发工会组织活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期,对xx所辖5个县(市)供电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听取专题汇报介绍、阅看基础档案资料、与部分领导班子成员和职工代表面对面座谈,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寻求良策,努力探讨企业管理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新路。

主 题

近年来,xx所辖5个县(市)供电企业工会不断强化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管理工作,加大企务公开工作力度,丰富职工文化和企业文化内涵,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职工的进步和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20xx年,郏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率先获得了国家电网公司一流县供电企业称号;

鲁山县电业局获得河南省“文明单位”;

叶县电业局被授予中国电力行业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xx市电业局工会荣获河南省“示范职工书屋”;

宝丰县电业局获得河南省电力公司农电安全生产先进集体。

5个县(市)供电企业都成立了工会委员会,在册职工2709人(其中主业1850人,多经859人),入会率达100%,各单位工会配备有主席、副主席各1人、专(兼)职工会干部4到6人,设有工会女工、生活福利、提案审查、干部评议等专门委员会。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企业管理工作取得较快发展

近年来,在企业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县(市)供电企业管理工作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源头参与管理的制度建设日臻规范,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管理职能不断强化,管理在围绕企业中心、服务企业和服务职工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工会组织的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

(一)不断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奠定企业管理基础

县(市)供电企业工会立足于自身建设,不断完善工会工作机制和企业管理工作制度。一是制定工会各岗位工作标准,以及职代会工作制度、提案征集管理办法、工会专门委员会职责分工、企务公开实施方案等,努力做到“四化”(即:工作标准化、职责具体化、办事程序化、管理规范化)。二是做好工会会员的入会和会籍管理工作,把握好“四环”(准确、及时、规范、合法四个环节),确保在册职工入会率100%。同时,积极尝试农电工入会新模式,不断扩大会员队伍。三是20xx年县(市)供电企业领导班子调整,新上任专职工会主席异地交流,配备并充实了专工会干部,达到了“四高”(年轻人数比例高、知识结构层次高、理论水平高、办事效率高),为工会及管理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四是加强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建设,建立健全女工委工作制度,明确了责任和分工,奠定了维护女职工特殊权益和组织开展巾帼建功立业活动的基础。

(二)持续改进企业管理,履行职工代表权力义务

县(市)供电企业工会不断加强企业管理与监督,努力提高管理质量和水平。一是积极参政议政,做到“不经职代会审议通过的事项不执行”。按时召开职工,审议表决企业改革、发展、分配等方案,从源头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和企业根本利益。二是开展评议监督,做到“评议领导干部工作常态化”。坚持每年召开评议会议,职工代表对中层及以上干部进行测评,并对评议结果进行公布。三是落实代表提案,做到“提案程序合法、提案有效落实”。职代会提案做到了会前征集、会上报告、会后落实,加大提案的管理,落实率100%。四是推行企务公开,做到“企业发展、职工关心的重大事项透明化”。实施“阳光工程”,按规定实行了三级公开,接受职工群众监督。五是切实维护权益,做到“积极主动依法办事”。组织职工代表检查、监督《集体合同》的落实情况,修订、补充、完善相关条款内容。六是履行代表职责,保障“职工的权益和生命健康权益”。组织职工代表,全程参与企业聘任中层干部的推荐、考试、考核,推优评先工作及结果的公示工作,深入施工现场、班组开展劳动安全保护的检查巡视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了劳动保护措施和职工健康安全的落实。

(三)有效发挥工会职能作用,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县(市)供电企业工会突出维护职能,做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言人。一是转变工作观念和作风,围绕“四点”做文章,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职工代表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群众疾苦,及时了解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疑点问题,把企业发展的思路、困难、机遇、办法向职工说明,把热点降温、难点化易、焦点发散、疑点疏通。二是强化学习观念,调动工会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工会干部的“四力”(学习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三是定期组织开展职工业务培训、劳动竞赛等活动,提高职工思想素质、科技水平和工作能力。四是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定期入户走访送温暖,及时解决困难职工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职工(包括离退休职工)职业病预防健康检查,体检率为100%。五是关爱女职工,为女职工办理特病保险,每年组织举办女职工健康知识讲座、开展专项健康体检。六是注重职工心理疏导,关心职工身心健康,坚持做好职工疗休养工作,让职工在企业发展享成果。

(四)努力建设特色企业文化,营造管理浓厚氛围

县(市)供电企业工会制订了企业文化活动方案和体育活动规划,做到了年度有计划、季度有安排、月月有活动,以及每逢春节、“十一”等重大节日,适时举办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文艺演出、职工才艺表演、家庭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职工文化生活,陶冶了情操、凝聚了人心、增进了团结。充分发挥宣传和文化阵地优势,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增强企业凝聚力和职工的集体荣誉感,收到了实际效果。郏县供电公司坚持每季度为职工送一本书,促进职工学习积极性;

叶县电业局连续4年举办“六一”职工子女才艺展示主题活动,努力构建和谐家园;

鲁山县电业局积极筹建企业文化长廊,增强职工集体荣誉感;

宝丰县电业局结合地域特点,挖掘自身优势,筹备杂技、魔术等特色才艺职工培训;

xx市电业局举办建国60周年职工时装秀表演,激发了职工爱岗、爱企业、爱祖国的热情和投身管理的积极性。

二、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查找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的一宝”。县(市)供电企业管理的发展实践中,正是因为有了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有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有了工会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的不断转变,才有了工会组织在广大职工群众中的威信,才有了工会组织参与和服务企业管理工作发展中的地位,才有了管理工作发展的良好势态,才有了推动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工会组织要担负起党组织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担负起职工群众所赋予的神圣职责,就应继续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推动企业管理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就目前县(市)供电企业管理工作的状况而言:首先,要立足实际深刻总结企业管理工作发展的经验,从现状比较中找差距,从长远规划中谋发展,对今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要认真分析目前企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从不断创新和不断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管理水平中调整思维、更新方式,寻求科学发展新途径。第三,要敢于在已有的管理体制和传统模式上创新,根据改革发展带来的变化,逐步创新和建立企业管理工作科学管理机制和模式。

一是职工代表的责任和义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企业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扩大;

三是个别职工主动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企务公开的形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扩展;

五是工会和职代会依法开展换届工作。

三、以人为本,共克时坚,推动企业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今年央企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更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凝聚力量,进一步强化企业管理,继续加大服务企业发展、服务广大职工群众的工作力度。针对上述调研发现的问题,采取以下措施:

(一)创新职工代表管理模式推行“三强一大”。一要加强教育,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对职工代表主人翁意识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和职工代表权利、责任、义务的教育,提高职工代表政策理论水平和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二要强化培训,提高职工代表的理论业务水平。加强对职工代表参与管理和监督的业务能力的培训,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学习工会及管理工作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增强职工代表的责任意识。三要补强措施,不断提高职工质量。加强对《职工管理标准》的学习,研究县(市)供电企业职工代表述职实施办法、职代会质量评估制度等,增强职工代表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主动性。四要加大奖惩,激发职工代表的热情和积极性。开展职工代表述职和评选优秀职工代表活动,选树标杆典型实施重奖,对不称职、职工意见大、评议不合格者罢免其职工代表资格。

(二)强化企业管理工作延伸“三创一保”。一要激发组织活力,努力实现体制创新。工会体制创新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要树立“大工会”意识,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参与管理,发挥应有作用,体现自身价值。要敢于面对多种用工形式人员增多带来的利益争端等矛盾,有效扩大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工会组织的凝聚力。要畅通维权渠道,整合维权资源,突出维权重点,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二要切实发挥作用,努力实现机制创新。增加职代会次数,对涉及企业发展重大决策和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集中讨论审议;

改进提案管理模式,评选优秀提案进行奖励;

有效发挥职代会闭会期间各专门委员会的作用,真正落实各项任务。三要拓宽民管渠道,努力实现形式创新。推动职代会评价机制与企业业绩考核挂钩,尝试职代会票决制,充分行使职工代表的表决权,提高职代会实效;

大力开展“工会工作创新”活动,坚持职工代表组长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源头参与机制;

组织开展厂务公开劳动竞赛等,进一步保护和调动好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四要保持职工代表先进性。选举职工代表要体现“一广两高”,即覆盖面广、综合素质高、一线职工比例高,选举程序要规范、严谨,保持职工代表的先进性,为发挥其管理作用奠定基础。

(三)提高工会干部素质水平涉及“一专多能”。一要加强工会干部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采取举办专题培训班,聘请专家进行理论与业务知识授课,组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深入先进企业学习和培训,加大学习和交流工作力度,努力提高工会干部的综合素质和依法维权的能力。二是要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大考核及责任追究。把目标量化、责任分解、具体到人到每项工作中,给工会干部施压,激发动力和热情,提高其服务大局的能力。三是要全方位、多层次地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理出新思路,推动管理工作创新和工会工作重点突破,提高工会干部开拓创新的能力。四是要着力发现和培育新生力量,充实到工会岗位中。选拔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职工,参与工会管理和日常工作(专),采取工会干部异地交流轮岗等方式,提高其一岗多能的能力。通过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和水平,影响和带动职工积极参与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四)扩大企务公开深度广度赢得“阳光普照”。一是要明确“先有阳光班子,才有阳光职工”的关系。企业领导班子向职工敞开心扉,把企业的经营发展如实告诉职工,赢得理解、信任和支持,职工才能说实话、办实事、谋发展。二是要建立健全阳光机制。建立企务公开的领导、实施、监督机构,健全企务公开的制度、实施细则,形成目标制订、分解、监测、考核、奖惩一体化工作格局。三是要实施阳光工程。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学习宣传,使企务公开的范围、程序、制度等人人皆知,及时开展企务公开工作,规范公开程序、扩大公开范围、增加公开内容,把企业发展的形势、任务和面临的机遇、困难告诉职工,使职工与企业一道共度难关、共谋发展,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充分发挥企务公开的参与、监督职能。

(五)筹备成立供电行业工会实现“垂直管理”。拟筹备成立xx供电工会,与xx供电公司工会合署办公,对县(市)供电企业工会加强管理工作的管理、职工代表和工会干部的培训、工会组织建设的规范,为县(市)供电企业工会工作和管理工作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按照《工会法》、《企业工会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规范程序,认真组织,推动县(市)供电企业工会组织完成换届工作。

结 尾

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探讨研究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工会工作及企业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各级工会干部要率先垂范,努力在发挥员工主力军作用岗位建功立业中当先锋,在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中寻良策,在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的企业文化中做楷模,在组织员工立足工作岗位铸就金牌业绩中显作为,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措施,锐意进取,共克时艰,努力开创工会工作新局面,推动企业管理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关于僵尸企业的调研报告 篇三

3月25日下午,《改革内参》“僵尸企业治理之道”内部研讨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大会议室召开。本次研讨会由我国经济学家何帆教授担任主报告人。研讨会邀请了财经大学公共财政研究院王雍君院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周放生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都阳教授,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波,国家就业大数据小组组长李志龙,中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等学者担任点评和发言嘉宾。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总编辑史克毅、编辑部主任刘学军、调研部主任贾存斗、财新智库宏观经济研究员朱鹤、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樊轶侠、上海钢炼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任竹倩,以及来自财经大学、民生银行等相关研究机构的学者共同参与研讨。

何帆教授研究团队的主报告《中国僵尸企业:现状、成因及政策建议》是在长期跟踪、研究僵尸企业,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报告提出处置僵尸企业不能紧靠企业自身之力,需要银行、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发力,形成“企业自救、银行辅助、托底”的分工格局,这是成功处置僵尸企业的重要保障。何帆教授认为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去产能以及解决僵尸企业,难度会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去产能的主体是市场而非,但现在是在主导去产能,比如让各省拿出一个去僵尸企业的数量名单,这种方法有可能会导致激励机制的扭曲。从国际经验来看,真正解决问题的是企业本身,要做的是在配套政策上去支持,在社会政策上要托底。

王雍君院长从财理的的角度来剖析僵尸企业,认为讨论僵尸企业的对策必须关切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僵尸企业的制定标准,二是僵尸企业应该正确分类,三是财政压力和可承受性的测试,四是的职能边界,五是财政支持的方式。

都阳教授和李志龙博士均从就业角度来分析僵尸企业的治理。都教授认为如果把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判断成很严重,会阻碍这个进程的推进。应采取保护工人,不保护岗位的原则来解决就业问题。李博士认为去产能带来的冲击可能不是那么大,保就业,可能还是要把目光放的更宽一点。对员工的安置问题,他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分享经济可能是下一个淘宝式的就业发动机;二是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更加有针对性的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

高波总经理建议由国家部委牵头成立高级别巡视组,摸清现有僵尸企业和即将成为僵尸企业的数量及产能,立即停止求助、补贴及银行贷款,对各类钢铁企业压缩产能的奖补一视同仁,优先解决从业人员分流及安置问题。

陶然教授认为去产能的过程中有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实现真正的国退民进,而现在的很多做法是国进民退,包括压产能,把民营压掉,保国企。

樊轶侠研究员提出去产能的目标,不能全国性的划一个杠杆,总体的思路是央企一套指标,地方按照自己的大致标准,给一定的自。要提供间接的去产能补助。除了直接的补贴,还有支持,在税收优惠方面更能体现间接的支持。

供电企业廉洁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四

关键词:供电 廉洁文化 研究

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洁文化进企业,引导企业廉洁诚信、依法经营。供电企业的工作关系国计民生,联系千家万户,担负着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供电企业是问题的多发区,面临着党风廉政建设和斗争的严峻形势。在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中,文化的因素不容忽视。一种文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它对人的行为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将是根本的、长期的、广泛的。推进廉洁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是贯彻落实党反腐方针的要求,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创建和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时代需求。供电企业应切实增强抓好廉洁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因地制宜开展廉洁文化建设。

一、开展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廉洁文化建设是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客观需要。“基业常青,文化制胜”。企业是否具有发展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拥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可焕发员工昂扬向上的精神,塑造和衷共济的优秀团队,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发展战略。

廉洁文化建设是端正行风的重要保证。供电行业作为重要的公用服务行业,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培育全体员工“依法、依制度、依程序”办事的思想意识,教育员工在工作中正确行使权力,认真履行职责,这对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维护广大电力客户的切身利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廉洁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企业致力于推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把员工素质的提高、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视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廉洁文化建设,强调人文素养,彰显人文关怀,通过文化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各种利益管理,调动和激发员工“尚清廉”的自觉性和“成事业”的创造性,确保员工人生平安、家庭幸福,进而实现企业和谐稳定发展。

廉洁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的必然选择。多年来,我们抓党风廉政建设,主要靠“制度反腐”。而行为发生与否,主要取决于行为主体的思想动因。廉洁文化以鲜明的态度批判腐朽文化,给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远大的目标追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员工确立反腐倡廉的思想观念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和感召作用。注重廉洁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减少和斗争就有了先进文化的支撑,势必增强“制度反腐”的效果。因此,廉洁文化建设是供电企业深入反腐倡廉的必然选择。

二、吸取传统廉洁文化的精髓,确定廉洁文化建设思路

中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廉洁文化,孕育出大量廉洁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早在《周礼》中就对“廉”提出了六种具体标准,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主要是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智等六方面的要求。《吕氏春秋-忠廉》有“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为廉矣”的论述,清朝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讲了“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等。一些单位也出现了许多廉洁观的表述,如“明廉志,修廉德,重廉行”、“廉洁是业绩,也是生产力”、“人人思廉,全员助廉”、“洁身自好,公正清廉”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廉洁观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廉洁自律方面。郭允礼曾提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局名言点出了自律对于廉洁的重要性。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自我管理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廉洁行为的具体要求。因此,许多单位提出“贵不忘道,穷不忘操”、“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等价值观,从不同侧面阐明了自律理念。二是勤政清政方面。勤政观体现了中国传统管理理念,有着广泛德认可度。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是受人推崇的一种领导风格。许多单位提出了自己的勤政观,如“恪尽职守,励精图治”、“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淡薄名利,忠实履职”等,都是围绕勤政思想展开的。清政观是指明智执政、清白做人,是廉洁文化的主要价值观表达形式。一些单位提出的“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领导就是服务”、“真诚接受监督,实施阳光工程”等,都属此类价值观。清政观可以告诉员工,做事头脑清醒,为人一身清白。三是克己奉公方面。廉洁文化强调处事公正,孔子在《论语.颜渊》中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秉承这一著名观点,提出了“清、正、廉、明”、“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等说法。在生活态度上主张朴素从俭,这更加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一些单位提出许多的从俭观念,如“俭以养性”、“艰苦奋斗,勤俭创业”、“以廉为荣、以俭为美”等,赋予从俭理念以丰富的表达形式。

通过以上研究,可有效为企业廉洁文化定位,为企业廉洁文化的提炼找到方向和思路。

三、合理设计,确保廉洁文化建设实效性

廉洁文化反映了企业管理高层次的追求,是强化企业战略执行的重要保证,只有得到员工的一致认同,才能取得实效。

廉洁文化应明确四项设计原则:一是原创性。廉洁文化要在表现方式和信息内容上具有独创性,要通过用一种新颖而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更多地吸引员工的注意力,让广大员工发现习以为常的事务中的新含义,并在头脑中形成持久的印象。二是实用性。要注重对企业传统廉洁文化的继承和提炼,确保公司廉洁文化的大众化,使廉洁文化真正成为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管理工具。三是系统性。廉洁文化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具有内在逻辑性。四是人文性。廉洁文化建设是企业对员工的成长过程和未来人生的最大关心、关怀,运用文化的表达形式,充分发挥人文感召力,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员工如何廉洁、怎样做人,起到熏陶作用。

廉洁文化建设要确定相关模式。在建立廉洁文化体系过程中,要按照既定的建设模式,将廉洁文化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全过程和员工学习、生活、工作各方面。廉洁文化的文件体系应包括理念和行为组成的《廉洁文化手册》及《廉洁文化制度规范》等部分。系列文件需在全体员工中进行和普及,为廉洁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四、注重文化渗透,推动廉洁文化落地入心

廉洁文化从策划、归纳、产生到员工认知、认可,中间有一定的距离。要根据不同群体对廉洁文化多层次的需求,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设施、活动载体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洁文化素养,营腐倡廉的良好氛围。

一是要注重将集中宣贯和日常宣贯相结合,做到廉洁文化宣贯、普及经常化。组织召开廉洁文化宣贯会议,对廉洁文化体系文件进行集中宣讲。开展主题教育、警示教育,设立廉洁文化专栏、专题网站等进行媒体传播。通过廉洁承诺、征集廉洁理念、开展廉洁文化“四进”活动等进行文化渗透。通过建设廉洁文化载体,如廉洁桌牌、廉洁标语、廉洁橱窗等,使廉洁文化深入人心。二是要注重关口前移,营造尊廉崇廉的风尚。不仅要注重针对全体员工建立通用行为规范,还要注重针对不同岗位的特殊性,实行岗位廉政标准,使廉洁文化深入到员工具体岗位职责之中,起到强化理念的作用。三是注重效果追踪,实现对廉洁文化建设的持续改进。可在一定范围发放认知度调查问卷,对廉洁文化实现水平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完善,长此以往,达到廉洁文化持续改进的目的。

五、健全完善内控机制,实现廉洁文化建设常态化

廉洁文化重在建设,贵在实践。要逐步健全完善内控机制,实现廉洁文化建设的长效运作。

一是组织领导机制。各级领导干部是廉洁文化建设的第一倡导者、第一设计者、第一宣传者和第一实践者,在廉洁文化建设重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要把廉洁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反腐倡廉“一把手”工程重,在目标、措施、财力等方面给予保障,保护好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使廉洁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二是目标责任机制。把廉洁文化建设的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实行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三是评价激励机制。对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与各单位工作考核联责挂钩,激励各单位和广大员工积极参与到廉洁文化建设中来,推动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专题调研报告:有关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篇五

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专题调研报告 

  

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是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结合非公企业组织特点,探索新形势下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非公企业组织党的建设,日益成为党建领域的重大课题。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开展座谈、查询资料等方式,对园区近年来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认真梳理,并重点就非公党建工作“保障不足、党务工作力量薄弱、党组织功能地位不明确”等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全面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园区非公企业组织党建工作概况 

园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户,已建立非公有制企业支部个,党员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名,中层管理人员名,普通员工名;

35岁以下的名,36—45岁名,46岁以上的名;

有初中以下文化的名,有中专、高中文化的名,有大专以上的名。 

近二年来,我们坚持以打造“党的建设先锋区”为统揽,以创建园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区为目标,按照“优环境、强基础、建机制、促实效”的工作思路,倾力打造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环境区、基础区、制度区、亮点区。 

(一)抓统筹,重整合,全面深化环境区建设。将非公企业党建纳入全区基层党建工作重要内容,制定实施了党务工作者、党建指导员、基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考核办法;

建立完善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区委两新工委委员,定期召开党建工作联席会,初步构建起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并通过电视、网站、报刊、简报等大张旗鼓地宣传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抓组建,重覆盖,扎实推进基础区建设。构建完善了以各级党工委成员为基础、党建指导员为骨干的园区、企业村三级党建指导员网络,余名党建指导员联系指导非公企业组织覆盖率达100%;

积极探索楼宇共建、市场联建、园区统建、总部促建、商会合建、群团助建等“六大建”党组织组建新模式,建立工会组织个、管理党员0余名;

建立健全了动态管理的非公企业组织数据库、党组织信息库、党务人才台帐等基础数据库。 

(三)抓规范,重长效,逐步完善制度区建设。了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党建工作经费管理办法以及商务楼宇、行业协会、市场园区党建实施意见等保障措施性文件;

积极实施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党建指导员选派制度、党建工作项目法制度、党务工作者轮训制度等;

建立健全业务管理和党建工作指导的“一岗双责”党建工作责任制,初步形成一套全方位、系统性、科学化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制度文本。 

(四)抓品牌,重实效,典型带动亮点区建设。以全面实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三级联创工程为抓手,积极探索“创新工作理念,党建工作与企业经营同步运作;

创建模式,党组织影响与企业规模同步壮大;

创新教育方式,党员意识与作用发挥同步展现;

创新活动模式,党建文化与企业文化同步渗透;

创新工作载体,企业形象与党建效益同步提升”的“五创新、五同步”党组织和党员切实发挥作用的有效模式,努力优化打造商务楼宇、行业协会、市场园区、总部经济等四大党建品牌,连续举办2期的全区非公企业党建先锋、文艺汇演、民营企业劳动技能竞赛、企业文化载体建设评比等活动已成为全区非公企业党建的品牌活动,培育出了山图村、五江保温瓶、远成科技等党建示范点,引领带动整体工作的提升。 

二、当前非公企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非公企业党组织较之国企党组织面临“产权所有个性化、党建对象多样化、利益冲突显性化、热情淡漠化”等党建新环境,其发挥作用不平衡、差异大,在涉及其根本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一)党组织功能地位不明确。《组织部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和修改通过的章都规定了非公企业党组织职责任务,但没有对其功能地位进行明确表述。国有、集体企业中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参与干部人事的管理来体现。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如何发挥核心作用既无企业法律制度的预设又无政策的支撑体系,更缺乏可操作性的依据,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党的工作的有效、正常开展。 

(二)党建工作保障力度不够。非公企业组织业主普遍缺乏“当然义务”地为党组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党建工作基本条件的主动性,非公企业党组织能够掌控和运用的党建资源十分有限,一些党组织由于经费投入不足,阵地设施较差,服务手段陈旧,组织协调能力不强,活动载体缺乏新意和活力,客观上制约了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党建工作运行机制不畅。一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的落实未形成有效机制。有关部门单就各自工作范围和业务领域的内容推动非公企业组织的发展,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党建工作格局。二是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考核激励未形成有效机制。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基层党建工作考核中所占分值比重偏小,导致少数基层单位在抓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上缺乏足够的动力和约束。三是区域化党建的运行机制还未完全形成。非公企业党建与社区党建、机关党建等传统党建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创城乡统筹的非公企业组织大党建工作新格局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做好新形势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问题在于非公企业党建环境的特殊性造成的,就党建抓党建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外在生存发展条件解决得如何,体制机制是否理顺,才是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基础性任务。 

(一)充实工作力量,确保“有人干事” 

一是完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管理机构设置。针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形势发展的需要,适度增加基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扩充机构设置,完善工作职责,将相应的工作机构构建到街道(乡镇),大力推进各级工作网络的建设。二是加大非公企业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力度。以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向社会公开招聘优秀党务人才,或者采用党建项目承包方式吸引优秀党务人才,切实构筑合理的党务工作者梯队模式。三是落实党务工作者的相关经济待遇。深入调研非公企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的待遇问题,可参照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的长效制度,确保与企业同类行政人员享受同等地位和待遇。把党务工作者的工作实绩,作为干部提拔任用和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条件,在招录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时,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二)加大经费保障,确保“有钱办事” 

一是把非公企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和工作规划,积极探索建立非公企业组织党建工作经费正常增长机制。二是建立完善以党建项目质量和数量为重点的经费补助办法,确保重点党建项目、重大活动组织、重要工作开展的专项工作经费。三是非公企业组织党员所交纳党费全额下拨非公企业组织用于党建。四是探索实行非公企业组织税前固定预留一定比例经费用于党建。五是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财政拔付一点、党费拔补一点、企业支持一点、社会捐献一点”的方式,建立完善“党建先锋基金”,进一步拓宽党建经费来源渠道。 

(三)强化阵地建设,确保“有地议事” 

一是建立有关部门与业主的定期沟通联系制度,引导业主为党组织活动提供必要的时间和场所,支持党组织负责人或党员参加上级党组织的有关活动。二是由各地组织部门牵头,兴建各级“党员服务中心”,为非公企业组织党员、员工提供指导协调、咨询帮助、教育培训、解困帮扶和文体娱乐等服务。 

(四)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有章理事” 

一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机制。面对非公企业组织迅猛发展的态势,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改进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应在遵循的规定和准确把握党组织“核心作用”内涵的基础上,作出切实的制度设计和详实的制度安排,这是保障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二是强化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将非公企业组织党组织发展纳入各级社会管理工作总体规划,赋予各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管理部门更多的管理权限和行政手段,以行政性追究督查机制切实落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形成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保障有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完善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修定完善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加大非公企业组织党建工作在基层党建考核和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党务工作者考核中的权重,作为干部评先评优和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条件。同时,建立健全业主考核激励办法,依据非公企业组织业主对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在部门开展的评先评优、确定待遇和安排社会职务时进行差异化对待。 

(五)创新工作模式,确保“有力管事” 

一是把关联度较高的一定区域,如商务楼宇、市场园区、行业协会等作为一个党建单元,建立专门工作档案,分门别类总结提炼经验做法,整体推动党建工作。二是成立区域性的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非公企业组织党建与机关党建、事业单位党建、社区党建的各项工作,大力开展各类党建共建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如,在重庆国贸豪生商务楼宇建立联合党委通过实行理事会制度,协调推动楼宇内各性质单位的党建工作合力推进。三是着力构建城乡统筹党建工作新格局,加强流动党员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沟通联系,大力推行流动党员证,共同做好党员身份核实工作,强化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 

  

  

  

二0xx年元月十日 

  

  

  

企业用工调研报告 篇六

     为了解我市企业在经济企稳回升后所遇到的用工问题,进一步促进就业、发展经济。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关于企业用工情况的调研,分别从8个县区中各选取2个对本县区有代表性的企业走访调查,此次调查共涉及16家企业,其中国有企业6家、私营10家。被调研企业覆盖到的行业有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等企业用工主要行业,就企业用工现状、是否存在“招工难”问题和成因等几方面内容开展调研。 

   一、企业的用工现状 

   金融危机给我市不同企业带来不同影响,在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预计20xx年春季会增加52个技术性工作岗位,同比增长4.5%。 

   我市以电厂、自来水公司为主的国有企业,在用工上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用工情况稳定,在受访的国有企业中,20xx年末与20xx年末单位从业人员基本无变化。在是否存在“招工难”方面,由于我市国有企业大多属于垄断行业,待遇好、福利高,对普通工人很有吸引力,企业在招工用工上有很大的挑选余地。 

   而私营企业在经济企稳回升的情况下,企业用工波动较大,且依据行业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程度的“招工难”问题。被调查的10家私营企业,20xx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为2111人,较20xx年末单位从业人员增加13.43%,预计20xx年春季会新增250个新增岗位,同比增长11.84%。新增岗位主要集中在建筑领域和技术性岗位上,而目前我市劳务市场以普工和年纪偏大的下岗职工为主,因为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错位而出现劳务输出地的“招工难”现象。 

采矿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目前企业用工人数较上年有所减少,20xx年在经济企稳回升后有望增加。以亨通矿业为例,  

   20xx年三季度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5234万元,单位从业人员为98人,受金融危机影响锌价的持续走低,市场的不景气和新《劳动法》的实施使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农民工工资浮动较大;

生产时间相应减少、销售下降,在企业生产不饱和的情况下,用工的数量迅速萎缩,20xx年底单位从业人员减少为56人,在20xx年随着国家储备政策、贴息政策的相继和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企业从20xx年二季度起逐渐出现回暖迹象,企业从业人员基本稳定在85人。 

   制造业技术人员紧缺。调查的天成丝业、昊华公司、旬阳烟厂、开源建材等企业,虽然也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有的企业处于减产、半停产状态,但是与采矿业相比受国际价格因素影响较小,由于生产原料属当地农副产品,产品销售市场也是周边地区,加之企业采取多种措施,使职工队伍相对稳定,但是由于这些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相对较高,要求职工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造成企业对技术性岗位相对紧缺。

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出现用工短缺。受我市经济发展和高速路建设的影响,我市住宿餐饮业和建筑业发展迅速,不同程度出现用工短缺,尤其缺乏年轻的务工者。 

  预计,私营企业随经济形势的好转20xx年春季用工有望增加,但是“招工难”问题尚待解决。 

   二、企业用工短缺的成因 

   通过对企业的调查走访,可以看出,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力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问题同时显现,主要表现: 

   一是招用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目前我市劳务市场上求职的工人多数年龄在35岁以上。而用工最为短缺的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由于行业特点,希望招聘18-30岁之间的青年务工者。这样造成供需方年龄结构的错位。 

   二是工资待遇同求职者愿望有差距。一方面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利润空间有限,愿意支付的用工成本相对较低,而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费用的上涨,求职者的预期薪金增加,两者的矛盾导致就业意向难以达成。 

   三是工作强度大的企业招工难。工作强度大的企业与被聘人员之间的双向选择,一般年青人倾向于到发达地区做能够获得高收入的工作,而不愿到经济落后地区薪水不高而工作强度大的企业里谋职。就拿兴科房建公司来说,聘用小工每天工资由过去的30、40元涨到60元,技工工资达到每天100元水平,但仍然会出现招工紧张的现象。 

   四是法律意识淡漠,给用工单位带来隐患。新《劳动法》的颁布,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健全、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也依法约束了用人单位。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又曝露出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比如,企业招用的一些简单劳力,月工资几百元,但与企业签订合同后,企业就要依照《劳动法》给工人购买养老、医疗、工伤、大病等险种,除企业按规定予缴纳外,个人缴纳部分要按照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比例缴纳,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又远远高于其基本工资,也就是说工人要从本来就很低的薪水中拿出不少钱来购买保险,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工人不愿意企业给买保险,也会使用人单位不知如何是好。 

   五是当地求职者整体上文化、技术水平不高,缺乏必要的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据了解,在我市农村富余劳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

高中、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是少部分;

有初级以上技能的更是少之又少;

下岗失业人员中普工占了绝大部份。 

   六是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培训与中小企业的用工需要缺乏必要的衔接,学校培育的普通人才企业用不上,企业需要的专业人员学校未培养,造成中小企业招工难,特别是招技术工人难。 

   三、多种措施解决“招工难”、“就业难”的矛盾 

   “招工难”、“就业难”的问题看似一种悖论,但是却又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可用之人,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闲置造成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着极大地危害。要解决这个发展中的难题,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从就业环境、优惠政策、加强培训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1、改善就业环境。一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大系统,使信息能在企业、培训学校、求职者三方自由流通,提高培训教学针对性、减少企业招聘成本、缩短劳动者待工时间。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改善就业观念。通过宣传典型的方式,激励求职者爱岗敬业。工会、共青团、妇联、劳动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应积极宣扬在我市境内私企、外企中诚实劳动、爱岗敬业的职工群体,彰显他们的先进事迹。在评选各类劳动模范、优秀青年、“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时,有意向私企、外企的第一线劳动职工倾斜,引导劳动力受聘于民营企业,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2、继续提供优惠政策。一是对企业实施相关优惠政策,如减少困难企业保险上缴比例,增加轮岗补贴、特殊技术岗位补贴等方式,减少企业用工成本,帮助企业吸引和留住高技术人才、在保障劳动者权益同时减轻劳动者保险费用负担。二是对务工人员提供便利服务政策,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廉租房问题、医疗卫生等涉及生产生活的问题。 

   3、加大职业教育培训。一是加强校企联合办学,培训人才。学生在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基础学习后,可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学员工作绩效发给一定劳动报酬。经过实践,使学生在中专职高毕业前就成为熟练工人。毕业后招工入厂就能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又可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二是开展灵活办学,将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结合起来,将日间学习和夜校、节假日学习结合起来。不仅要有长期的专业知识的培训,更要有短期的实用技术的培训;

培训时间不仅局限于白天的日常教学,还可以有针性的开展夜校和周末学习班,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三是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企业需要具有高技术有创造力的人才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应在教学中注重启发教育、通过创新比赛等方式激励学员动手动脑,积极思考,为技术创新培养人才。四是将就业宣传工作前移。提早动员鼓励一批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学一技之长,为将来走出社会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 

   4、增强法律意识。企业和务工者都应增加法律意识,企业应认真执行《劳动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参照地区行业平均劳动工资标准确定工资额,适当提高员工工资福利待遇,节假日、平时加班等超时劳动应按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支付相关的劳动报酬,依法为全部员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费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本身也应提高法律意识,意识到各种保险的缴纳是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应主动用法律来保护自己,而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拒绝企业给办理相关保险。 

我市缺工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劳力用工调研报告怎么写 篇七

xx市缺工企业用工情况调研报告 

    近期,根据省就业办要求,我市针对重点企业缺工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我们通过发放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表,召开xx市企业法人代表座谈会、企业员工座谈会,深入到服装加工、光伏、电池、肉类食品加工等5家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缺工人数600人的xx今一制衣、及缺工200人的xx顾威制衣两家重点招商引资企业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我市被抽调5家企业需求用工总量为3051人,目前在职生产员工1731人,目前还有1320人的用工缺口有待解决。主要有普工、裁剪缝纫工、加工技师及高技能人才岗位难以满足。主要分布服装、纺织、光电、机械加工等行业,其中用工缺口较大的主要集中在服装加工行业。像我市龙湖开发区的xx顾威制衣、百帮服饰还有今一制衣三家服装加工企业用工缺口各为200人、100人、600人。 

二、两家缺口较大企业的用工基本情况 

xx今一制衣纺织有限公司。今一制衣即将由市区迁至龙湖开发区工业园区内,属服装加工行业,属于独资企业,产品全部出口,现有工人460人,20xx年普通员工月平均工资标准在1260元,打板、制样等技术工种月平均工资2000元左右;

20xx年月工资标准已达到1460元,技术工种达到2500元左右;

为所有员工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日工作时间一般10-12个小时,能按照劳动合同规定履行加班工资。预计明年年初搬入3万平米、800台机器的新厂房后,还有500-1000人的用工需求。搬入新厂房后公司将免费提供班中餐、免费住宿。该企业用工相对比较规范,因此人员流动性相对较小,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是迁至新厂房前的500名以上裁剪缝纫工的缺口问题。 

xx顾威制衣有限公司。该企业属美资企业,今年年初正式入驻我市龙湖开发区工业园区内,新厂房正在建设中,预计明年上半年正式投入使用。现临时租用开发区备用厂房进行培训和生产加工。现有工人89人,全是女性,一般吸纳的都是开发区附近的农村劳动者,招工途径主要是通过我市劳动就业部门推荐来完成的,年龄结构在17-28之间。学员培训期间生活费每月500元,培训结束实行计件工资,平均工资标准1180元,打板、制样技术工种平均工资标准在1800-2500元之间,日工作时间一般在12个小时左右,目前只有12名员工参加了养老、医疗、失业三项基本社会保险。午餐免费,暂时没有条件为员工提供住宿条件。目前,该企业还有200名普工需求难以满足。 

三、企业用工短缺的原因 

一是职工工资待遇偏低。以服装加工企业最为突出,部分企业将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工资发放标准”。此外,由于企业每天下达的任务标准高,职工工作时间长,经常为完成当日下达的任务加班加点,企业招工时承诺的月薪1000元以上,基本上都要工人加班加点完成工作量才能实现。还有由于民工对打工地的选择多了,劳动力自然取向于经济发达和工资福利待遇较高的地区或企业。据了解,我市的劳动力资源主要向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输出,保持住外,月工资一般能拿到1200-1800元左右。相比之下,我市企业除了极个别企业员工工资能达到1000元以上,大部分企业开出的工资都处于较低的水平,普通工人一般日工资为22—30元,加上加班等各种补贴,月收入在680—1100元左右;

二是少数企业用工不规范。不办理用工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的“三不行为”在一些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在调查的企业中,60%以上的企业没有为一线员工办理用工手续,5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在31%左右,职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不高,并且还是选择险种参保,从而导致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三是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一些企业或岗位劳动强度较大,劳动保护设施不完善,员工工作时间长,加班加点多,有的日工作时间达10—12小时;

四是业余文化生活单调。有些企业缺乏文化娱乐活动,员工主要活动场所是宿舍、车间、饭堂三点一线,生活枯燥单一。因此,尽管外资有的企业工作环境、食宿条件也不错,但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有时还不能按时发放工资,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凝聚力,造成员工流失问题突出,形成招一批走一批。五是交通不便,市内劳动者不愿到开发区企业就业。目我市龙湖开发区顾威、百帮、今一三家制衣公司因扩大生产规模,有至少900名熟练缝纫工的用工需求、杜集区杭淮工业园宏大特种纺纱有限公司急需80名熟练挡车工、濉溪县经济开发区利普拉斯电源制品有限公有50至100个岗位空缺,但这些用工需求企业都很难吸引市内求职人员前去就业,主要因素是在相差不多的工资待遇下劳动者不会舍近求远到交通不便的开发区企业工作,这样以来就造成了我市开发区中小企业用工50%-80%都需到周边农村招用劳动力,造成开发区企业招、用工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和影响。六是服务型岗位大量增加。与生产加工岗位相比我市劳动者较偏爱零售、食品服务行业岗位。由于今年下半年大润发、沃尔玛、金鹰国际购物中心、苏宁电器连续入驻我市,还有肯德基的分店不断增加,连续为我市增加了近两千多个用工规范的就业岗位。因此在满足我市一定数量中低层劳动者就业需求的同时,对我市开发区加工型企业招工却形成了一定冲击和影响。 

科技创新成果调研报告中小工企业科技创新现状调研报告 篇八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关于组织开展“进一步扶助民营中小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增强生存发展能力”专题调研活动的工作安排,我们第一子课题组在袁裕丽、袁圣菊副主席带领下,于20xx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就“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加快技术创新,增强生存发展能力”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座谈讨论等方式,先后听取了市科技局关于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的汇报,实地走访了江苏神通阀门有限公司、市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好收成韦恩益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并赴江苏吴江、浙江德清、余杭等市(县、区)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一)近年来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努力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科技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科技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

    1、企业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创新实力逐步增强。一是科技创新企业队伍不断扩大。全市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53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家,建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南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建有博士后工作站2个。二是企业承担科技创新的项目数量和档次在提升。近三年我市工业企业累计承担实施省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3项,认定高新技术产品79项,争取省以上科技资金支持7500.6万元。三是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产出的贡献份额不断增加。20xx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72.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产值比重达31.4%。企业创新活动日益活跃,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有40%实现技术创新,有35%实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逐步形成了以林洋集团、海四达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创新中得到有效增强。四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专利数量快速增长。20xx年我市被列为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示范市,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得到增强。近三年累计申请专利3032件,其中发明专利400件。20xx年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比20xx年增长343.94%和409.52%。

    2、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创新氛围不断优化。一是重视、财政扶持。近年来,市委、市先后制定了《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意见》等一系列关于加快我市科技发展、鼓励自主创新方面的文件,并逐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20xx-20xx年,市财政安排科技专项支出分别为425万元、760万元和920万元,年平均增长50%。二是企业注重、投入增加。企业对研发创新重视程度增强,企业自筹投入的费用也不断增加。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逐年提高,20xx、20xx年占比分别为0.91%和1.25%。

    3、产学研合作活动蓬勃开展,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一是企业产学研意识逐渐增强。三年来,全市120多家企业与6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二是产学研合作比较紧密。目前已建成了南京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专家工作站,提高了校企合作的紧密程度。三是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近三年来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458项,其中98项成果通过南通市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40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同类产品领先或先进水平,获省级科技进步奖4个、南通市级科技进步奖59个。5个项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计划,获省科技资金支持6040万元,在南通各县(市)名列前茅。

    4、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有新突破,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一是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xx年,高新技术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南通市级科技孵化器,实现了我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零的突破,20xx年9月,该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孵化器。20xx年10月科技创业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正式挂牌运作,成为拥有“一园多中心”的创业创新服务平台,20xx年2月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孵化器。二是行业服务平台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省级公共服务平台——天汾电动工具服务中心、省级公共服务机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公共服务中心的软硬件功能日趋完善。专利信息网、专家数据库的功能进一步扩大,服务效果显著。三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评价机制不断完善。鼓励创新的奖励政策得到落实,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有效提高,涌现出一大批科技兴市功臣等科技先进集体和个人。

    (二)金融危机对我市工业企业的影响

    1、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实体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工业经济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一季度全市规模工业实现产值151.9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销售收入146.9亿元,同比增长18.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分别回落了6.2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纺织服装、化工等行业受到较大影响,特别是那些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无自主品牌的来料加工型企业受到了严重冲击,许多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有些甚至面临破产。

    2、科技型企业抗危机能力相对较强。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型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拓宽产品应用领域,显示出较强的抗危机能力。据统计,一季度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6.75亿元,同比增长24.2%,增幅高于规模工业5.4个百分点。这次实地调研的江苏神通阀门有限公司、市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江苏好收成韦恩益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3家企业,由于注重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在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企业发展态势良好,此外林洋电子、东泰电工、三上机电、三信塑胶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市的工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在不断取得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创新意识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一是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大多数企业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满足于维持现状,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进行自主创新、实现技术储备的能力和危机感不够强,对科技创新的认识不够。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目前,我市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总体数量较少,层次不够高,行业带动作用不明显。在75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企业内部建有专门研发机构的仅为7%左右,能够承担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仅占规模企业的2%。

    2、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20xx年全市列入高新产业统计的企业仅为86家,在南通六县市中,我市的高新产业统计企业数量最少,海安、如皋、如东、通州等企业数均超过100家,比数量最多的如皋少了61家。20xx年全市高新产业实现产值172.9亿元,产值总量列南通六县市第四,比海门、通州分别少了70多亿、60多亿。造成问题的原因:原有的产业结构中纺织服装、水产、电动工具等行业企业数量较多;

近年来招商引资中引进的高新企业,有部分企业尚未建成投产。

     3、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较为缺乏,人才集聚尚待进一步完善。一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较为缺乏。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我市大多数企业难以引进科研人员,高层次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尤其匮乏,直接影响了我市科技创新的进程。二是人才集聚尚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市近年来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引进和培养各类科技人才,但部分企业的微观人才环境不理想,没有牢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企业整体规模小、科技含量少、科技人员待遇低、缺乏吸引力、人才流失率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4、科技投入总体水平不高,财政支持力度还需加强。虽然我市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受财力限制,财政投入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总量不足。科技支出占GDP和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依然偏低,在南通各县市区中属中等偏下。大多数企业研发经费自筹能力还不强,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领域还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金融机构对企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步伐,增强企业生存发展能力,更加有效地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及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议:

    1、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一要确立企业持续创新的理念。要引导企业确立科技创新的理念,使企业充分认识到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每个企业面临的现实选择。通过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先进典型,引导企业家投身于科技前沿阵地,不断增强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二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活力。要切实改变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扩大技术人员参股比例,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能力,为企业持久的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证。三要营造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应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和奖励力度。科技专项资金、企业技改资金应主要用于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企业自身也要建立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在全社会形成科技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

    2、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一要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发挥重点企业集团技术主导作用,依靠高校院所进一步推进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主体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进一步做强我市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创造条件,为创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牢基础。20xx年起,相关部门要鼓励帮助全市亿元以上规模制造企业建立企业研发机构。二要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的思路,集中力量进一步建设好科技创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优化服务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吸引科技项目和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平台。三要加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针对特色经济发展要求,面向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和天汾电动工具支柱产业及关键共性技术需求,集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中介和企业的优势科技资源,形成技术链、产业链和人才链三位一体的产学研联盟,开展科学数据、产业共性技术、科技创业、知识产权等公共技术服务,并加强与上海、南京等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服务平台的沟通对接,为全社会科技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3、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一要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支持和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共建研发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健全专家咨询、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共同创办高科技实体等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我市的转化。要从每年科技三项经费中划出一定比例的经费,对重大成果转化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二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活动。要采取专业与综合、集中与分散、走出去与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产学研活动,力求取得更多实效。三要不断完善产学研结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种技术创新服务、技术中介服务、信息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着力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推进社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成为联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桥梁和纽带。加强科技信息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网络将科技信息介绍给企业,并将企业的技术难题、人才需求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使产学研合作的渠道始终畅通。

    4、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宣传,在全社会营造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要继续加大宣传引导,使各级领导更加关注和重视人才工作,切实把“招才引智”工作放到和招商引资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与此同时,更加突出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的用人主体地位,充分认识当前激烈的商业竞争、市场竞争、技术比拼,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努力引导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树立“尊重人才、用好人才、以才生财”的理念。二要加快建设人才公寓,为人才扎根奠定基础。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或社会力量建设人才公寓,为重点企业引进的暂无住房的各类人才提供周转用房。三要完善政策体系,加强精英人才和新兴产业人才的引进。抓住我市沿江沿海大开发的契机,充分发挥“桥港优势”,围绕经济发展布局对人才资源的旺盛需求,完善人才开发政策,积极做好人才资源配置工作。适当调整我市现有的人才开发资金政策,重点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精英人才,以及船舶修造、生物医药、港口物流、服务外包、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人才的引进和扶持,加快新兴产业人才的集聚,为我市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5、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一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投入中的主体作用。尽快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政策措施,对企业研发投入达到规定比例的,给予奖励。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5%,一般企业不低于2%。二要充分发挥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要逐年增加,保证科技经费的增长,财政用于科技的支出也应按比例增长。三要充分发挥政策在科技投入中的激励作用。按照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有关税收减免政策。抓住国家设立创业板的有利时机,积极研究探索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担保基金的管理运行机制,采取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资金共同投入的方式,尽快建立科技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助推企业上市,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渠道。

[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现状调研报告]科技创新调研报告目的 篇九

按照市政协关于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专题调研的总体部署和分工要求,我们第一调研组于20xx年9月6日至9月19日就“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课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调研的对象,既有活跃在科技创新主战场上的企业,又有宏观管理和业务服务的有关职能部门;

既有企业老总等高级管理人员,又有从事实际创新工作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调查,分两个层面展开,即先由调研组的主要业务骨干组成先遣组,深入到企业科技创新的实际运作层面进行实地调查,并与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进行了广泛的交谈与探讨,取得了较多的第一手材料。随后,调查组全体人员在市政协周嘉生主席、潘国红、宋逵副主席和顾瑞新的带领下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情况进行全方位调查。在深入调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调研组于9月20日进行了集中讨论研究,将调查得到的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综合和提炼,形成调查报告初稿。9月25日,在调研情况交流讨论会上,对调查报告初稿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本调查报告。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现状

本调查报告所说的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但指研发经费(R&D)投入,而且还包括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投入、先进的设备投入等方面,是广义的科技创新投入,而不是狭义的仅仅只是R&D经费投入。近几年我市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呈现出较好势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工业投入项目中高科技含量的项目逐年增加。

截止今年8月底,我市593只500万元以上的在建投入项目中,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机械电子、生物医疗、新型能源类项目共有293只,占项目总数的49.4%。据市科技局提供的数据:我市20xx年-20xx年批准立项的省级以上的科技项目分别为:27只、34只、39只;

20xx年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为49只。这些项目投入后使企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机构建设的投入。

据对重点骨干企业调查,这些企业的科技创新年度投入额一般为企业年销售额的5%左右,尤其可喜的是,他们开始注重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投入。国际上的经验数据表明,R&D经费投入占经济收入的比重如果低于3%,则显示企业自主创新力度不够,企业的生存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目前我市工业企业拥有省级研发机构1家,为海四达的“江苏省动力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南通市级7家,分别是:南通市电力电子计量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市特种阀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甲壳素衍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市空气净化调节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市防爆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市抗感冒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通市服装辅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南通市防爆电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争20xx年之前升格为省级研究中心。江苏省动力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xx年,是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科研主体,注册资金300万元。中心拥有资产1569万元,职工49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25人,聘请“756厂”总工863氢镍电池专家余国华、南师大陆天虹等6名行业资深专家教授,担任中心技术委员会成员。中心成立以来,公司每年投入研发经费300多万元,先后承担实施国家级、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各1项、国家科技创新基金项2项,通过省级鉴定科研成果项目2项,申请国家专利8件,其中发明专利6件。

(三)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支持在一些领域开始探索并不断突破。

1、对工业技改投入中的设备投入进行奖励。20xx年市委市了《关于加快现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若干的激励意见》,对当年设备投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按其1%的比例给予奖励。20xx-20xx年,全市共奖励设备投入资金440万元。

2、对企业创建研发机构、新产品新成果研究开发等科技创新给予1-10万元不等奖励。

3、20xx年了《市人才开发资金使用办法》,开发资金专项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等,着重向工业企业倾斜。工业企业凡引进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人才的,三年内由市财政每月分别补贴3000元、1000元、500元;

在职人员通过进修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分别奖励10000元、5000元、1000元;

在工业企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取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一次性分别奖励2000元、1000元;

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工业企业工作,与企业签认五年以上合同的,可享受专项住房补贴,本科生每户2万元,硕士生每户4万元,博士生及其更高层次人才每户8万元。全市2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吸引各类高级人才214人;

风神集团公司、林洋集团公司已建成和正在建立博士后工作站。

(四)企业科技创新投入资金多元化正在逐步形成。

一是企业自筹资金。据对海四达集团公司等四家重点企业调查,20xx-20xx年这四家企业用于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投入资金共计47647万元,其中公司自筹资金投入额为23266万元,占48.8%。

二是银行贷款。据上述4家企业投入数据分析,在47647万元的总投入中,银行货款为11240万元,占23.6%。

三是财政支持。本级财政支持方面,据市财政局提供的数据,20xx-20xx年我市财政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共计3024万元,其中科技三项费有1448万元,技改奖励570万元,配套资金441万元,人才资金565万元。20xx年到20xx年上级财政支持我市企业科技创新收入共计2597万元,其中神通阀门公司20xx年度取得省级财政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一项数额就达1160万元,为我市工业企业争取上级财政大数额支持创出一条新路,也为我市科技创新多元化投入拓宽了渠道。在这一示范效应的影响下,今年我市又有海四达公司、风神公司两家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了三轮评审,有望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支持。

四是风险投资渠道被成功突破。我市林洋新能源项目的成功实施就是成功运用风险资金投资的典范,也是完善多元化投入体系的一个创举,必将对我市今后科技创新投入的重大突破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现在,东岳药业等2家企业也正在和省风险投资机构洽谈引进风险投资资金,实现科技与资本的直接对接。

二、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绩效逐步显现

(一)大大增强了科技对企业产出的贡献份额。20xx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8亿元,销售收入37.4亿元,利税5.92亿元,产值规模已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的18.4%,利税收入在规模工业企业的占比达到40%。如林洋公司投资8亿元的新能源太阳能电池板项目,目前2条生产线已投产,预计新增产值20亿元。

(二)一支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扩大。20xx年我市拥有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今年又有4家加入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行列,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分别为:海四达公司、风神公司、盖天力药业公司、林洋公司、东盛盖天力公司、神通阀门公司、顺天纺织公司。

(三)一批名牌产品脱颖而出。截止今年8月底,全市共创出全国名牌一个,为“KD”牌林洋电表。全国驰名商标1个,江苏省著名商标8个,南通市知名商标24个,江苏省名牌产品10个,南通市名牌产品22个。这些名牌商标与产品的创立,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提升了企业形象,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四)传统行业的国有老厂在企业改革到位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获得了生机,并呈现出勃勃生机。这类企业改制后通过科技创新,在传统行业取得重大突破。我们在调查中真切地感受到:改制加科技创新,企业如虎添翼。如好收成集团公司,原来的破旧不堪的国有老厂现在已荡然无存,在这里已矗立起优美整洁、没有农药臭味的一个全新的现代型农药化工企业。公司采用IDA先进工艺生产的系列除草剂畅销欧美市场。公司计划20xx-20xx年投入6亿元,形成年产70000吨的草甘膦生产项目,年销售将突破20亿元,将成为全球草甘膦生产的龙头企业,并进入国内的上市公司行列。海四达公司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投入,已由一个生产小化肥的传统国有老厂改造成一个以生产新型节能电池为主导产品的现代电化学企业,成为江苏省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

三、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

1、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在一些企业中并未牢固确立。一些企业对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不强,安于现状,满足目前的生产和市场,缺乏危机意识、进取意识和扩张意识。科技创新意识首先取决于企业法人代表的科技意识和投入意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这样几种类型,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令人满意:(1)科班出身的企业老总。这类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最强;

(2)在创业的艰苦奋斗中悟到科技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即靠科技创新起家、靠科技创新发家的。这类企业家的科技创新意识也是到位的;

(3)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与层次,有能力和实力进入科技创新领域。但我市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普遍不强。

2、企业的内部机制还没有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证,有的甚至埋下种种隐患。

一些企业没有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甚至对现代企业制度有排斥心理;

有的企业产权结构完全不利于科技人员聪明才智的发挥等等。

3、投入的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近几年来, 市为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制定并了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在财力非常拮据的情况下,投入了一定规模的资金,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从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看,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尤其是重大项目的扶持力度与上级财政扶持力度相比差距比较明显,这当然主要受财政有限的制约。20xx年以来,省级财政预算内安排对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扶持资金数额每年以30%的速度在大幅度增长,我市今年预计可取得上级财政这方面的扶持资金将突破2000万元。市财政局提供的分析材料中表明:我市科技三项资金安排偏小、分散,对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拉动力不强。

4、房地产高利益诱惑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带来了暂时的不利影响。这一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作为企业,可能很难抵挡住这一诱惑。一些骨干企业情不自禁地参与到房地产开发行业,虽然也赚到不少钱,但对企业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也许几年以后这种负面影响会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

(二)对策建议

1、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意识。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意识:(1)“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要让企业特别是企业老总真正认识到这一真理,从而增强危机感、紧迫感。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驱动,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进一步加大。提高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政策选择,也是每企业面临的现实选择。所以,形势逼着我们每个企业必须确立“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的理念,这样才不被淘汰。(2)把推进企业科技创新活动作为突破口,加大科技经费投入,提高自主创新的投入强度,以保障自主创新的项目、人员和经费投入的稳定增加。全市规模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市GDP的比重应不低于1.5%。(3)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为企业上市创造条件,又为企业持久的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证。

2、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扶持力度。建议进一步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有关政策,以激励和推动企业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1)用于科技创新的投入要保持逐年增加,要确保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幅度,全市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占财政一般决算支出的比重应不低于3.5%,财政用于科技支出应不低于财政新增支出的2%。(2)设立重点产业扶持基金,选择1-2个重点产业重点扶持。建议选择机械制造、化工等两个行业先行进行扶持。(3)试行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本级财政资金配套制度,如财力不足的话,可分期到位。(4)加大对新进入省高新技术企业激励力度。(5)重点支持企业建立省级研发机构。把创建省级研发机构作为市有关部门服务的重点内容。按规定,省级在一个行业只允许设立一个研发中心,且国家政策对省级研发中心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研发中心的科研人员的工资可以税前列支。所以,建立省级研发中心,对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3、加强部门对国家及省、市有关对企业科技创新扶持的政策研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国家、省市有关对企业科技创新扶持政策的进行深入研究、系统疏理,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向企业进行宣传、解释,将这些政策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4、大胆探索科技创新投入新途径——风险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不失为一个现实的选择。要借鉴林洋新能源项目投资的成功经验,推动自主创新,疏通渠道,发展风险投资金。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运用风险资金,支持科技创新。风险资金的长处,是它不仅能正视风险,而且还能通过特殊的组织技术,有效地分散风险。我们应该解放思想,要学习风险投资基金的专业知识,积极引进各类风险投资基金机构来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大胆探索工业企业科技创新投入新的渠道。

[工企业产学研结合现状调研报告]农村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篇十

9月中旬,市政协常委会第二调研组,在顾达平、张建芳两位副主席带领下,就我市工业企业产学研结合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办、、科技局、财政局、人事局、科协等部门的工作汇报,实地考察了风神集团、宏慈药业、三信电子、东岳药业等工业企业。同时,还设计了调研提纲和有关情况问卷,书面发信四家企业及有关部门。委员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市产学研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对如何利用好产学研结合来提升我市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具体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产学研结合工作得到明显加强。

1、企业产学研意识逐渐增强。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为主体的面向市场的联合科研开发形式,是借助社会科技资源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调研发现,企业作为产学研联合体中的主体,有较强的产学研合作的意识。我们所调研的四个企业都与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并建有自已的研发部门和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研发产品、具有较高研发能力的研发人员。这些企业老总都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适者生存——具备创新能力的“适者”生存,而产学研合作是企业科技创新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其产学研意识优于一般企业。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市共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86个,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项目占比83%,一般企业占比27%。

2、创新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产学研合作的日益紧密和合作广度、深度的不断延伸与拓宽,我市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目前,全市拥有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有23家企业被列为南通市产学研合作示范企业。“十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845件,授权34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0件,授权18件。全市通过南通市以上鉴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66项。

3、产学研合作模式各具特点。调研发现,以资产为纽带、以技术为依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比较稳固的产学研联合体正逐步形成,四家企业还结合各自实际,形成了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企业建立自已的研发中心,同时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长期聘用多名行业专家、教授兼任公司顾问。如风神集团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目前拥有研发人员的比例高达30%,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一个,同时与东南大学、同济大学等省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是企业规模较大、研发力量较强,属于我市规模型企业的典范。第二种模式是大学院所科技成果直接产业化。如东岳药业的老总蔡先生本是华东理工大学博士,他依靠自身的科研能力、丰富的行业经验和资源,投资成立企业,直接将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运作。第三种模式是企业以委托研发方式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开展合作。如三信电子委托浙江大学研究开发大功率电晕处理机,合作的方式是由企业提出需求、提供资金,浙江大学负责产品研发,产权归企业所有,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是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和使用先进技术,因此在制造类企业中比较常见。第四种模式是企业向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购买科研成果,如宏慈药业,这也是我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学研合作中的一种常见模式。这些稳固的联合,将资产、市场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企业和高校等科研机构的积极性,在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

4、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遵循市场规律和自愿互利的原则,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合作双方的优势得到互补,极大地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五”期间,我市通过产学研项目合作带动投入近20 亿元,形成产值95亿元。20xx年我市24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销售达28.5亿元,占24 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总额85.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调研组认为,尽管我市产学研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我市不少企业还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动力,存在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判断能力、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预测能力不强,以致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1、思想观念尚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企业在产学研合作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和不足。一是企业对当前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需要的结合程度认识不够,对项目能否实现市场化、产业化产生怀疑,对高校科技开发项目特别是处于前期开发项目,不愿投资。二是部分企业在选择合作项目过程中,缺乏长远眼光,仅着眼于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希望科研方提供转化成本低而技术含量高的科技成果,对那些技术含量高但开发周期长、有相当难度的项目,往往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投资。

2、支持和引导的力度不够。一是对科技经费的投入量不足,对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作用不明显,制约了新项目的科研、开发、培育和转化,使产学研合作工作难以广泛深入地开展,影响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企业自主研发成本大、周期长、风险高,十分需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帮助企业分散风险和承担部分研发成本,但是由于的科技经费有限,对企业的投入主要分布于少数的几个企业,对整体的支持引导作用不强,“雪中送炭”少有,“锦上添花”不断,影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对政策的宣传还不够,对企业的引导作用不明显,许多企业对国家的产业政策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有关政策知之不多。四是税收政策在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促进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行的税收优惠对提高企业科技投入作用不明显,还有很多优惠政策由于受制于各种因素得不到落实。

3、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不理想。没有为企业的科技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在目前的市场中,由于低成本的盗版和仿制可以大把赚钱,一个企业花几百万、几千万研究开发出的产品,另一个企业不花一分钱,就可以生产出大量仿制品,不用创新也能够赚钱、甚至不创新比创新更赚钱,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哪个企业愿意去投资研发新产品?恐怕没有企业愿意花大量的精力、大笔的金钱去投入产学研中进行自主创新。

4、产学研合作形式还不够紧密。我市的产学研合作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从调研情况看,我市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形式主要集中于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委托开发,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额提成等合作形式紧密、风险共担的合作形式还很少,真正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还没有形成。

三、对策和建议:

调研启示我们,推动一个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推动本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技术创新体系。的职责是为这种体系的建立指明方向、创造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有利于创新资源聚集和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政策条件。为此,调研组认为:

1、大力营造产学研结合的良好环境。一是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宣传力度,利用相关媒体对典型事例和成功经验进行报道,正确引导导向,引导企业创新行为和社会投资方向。二是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地方政策法规,实施激励产学研合作的税收政策。调研中,企业希望政策不要太多,有用就行;

不要优惠,公平就行。因此,我市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需要的不是太多的政策文件,而是扎实的政策效果。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改善外部环境,维护专利人的合法权益,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四是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的引导作用。建议逐步提高科技三项资金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按财政支出同比例增长。

2、不断完善产学研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引导,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种技术创新服务、专利服务、信息咨询等知识密集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着力提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推进社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之成为联系、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二是整合资源,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议整合技监、质监、环保等部门的先进科研设备和科技人力资源,建立公共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发挥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使我市中小企业能共享先进的检测设备、试验仪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支持企业进行科技研发。三是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鼓励采取社会资金、集中扶持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四是加强产学研供求信息库和科技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建好产学研信息服务网,通过网络将科技信息社会介绍给企业,并将企业的技术难题、人才需求及时反馈给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使产学研合作的渠道始终畅通,以适应产学研结合工作的需要。五是结合产业发展目标,建立行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议在推动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围绕我市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电动工具等优势产业,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基础,以龙头企业研发中心为支撑的行业技术研发机构,着力培育其信息集聚与扩散的功能,共性技术开发和扩大应用的功能,技术服务与咨询的功能,为我市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一是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形式。企业不能将产学研合作简单地视为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成果在企业内转化的过程,而是要根据市场需求,作为创新投入的主体、风险承担的主体、经济收益获得的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以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额提成等为主要合作形式,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高效合作机制。二是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实施一定的激励措施。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大力协助重点企业组建技术研究中心,对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予以支持和奖励。要鼓励企业进行原始创新和专利申请,对获得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的企业进行奖励。要鼓励企业培育名牌,对新获中国名牌产品或全国驰名商标、江苏省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南通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进行奖励。三是建立企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构,拓宽产学研结合的渠道。建议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组建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四是健全完善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扶助基金。20xx年市科技局与财政局制订了《市、东南大学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基金使用管理办法》,从两年来的实践看,此办法有效地加强了企业与东南大学的产学研合作,提高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成果项目在我市的转化和实施。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扶助基金,扩大产学研合作的高等院校,使产学研合作能在更宽更广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baogao/diaoyan/83249.html

《瑞典企业社会责任调研报告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