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报告 > 调研报告

20xx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五篇

2022-01-18

调研报告】导语,您所欣赏的本篇文章共有52298文字,由卞钰科专心修改之后,发布到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典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iǎn xíng,指旧法、模范;足以代表某一类事物特性的标准形式。见明·钱谦益《尚宝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制》:“晋尔卿佐,为我典型遂用,覃恩授具阶。”20xx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五篇感谢大家收藏,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篇 20xx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和谐农村具有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根据罗城乡党委的安排对我乡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深入了解。现将有关报告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教育,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自“十一”以来,我乡以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目标,以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重点,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坚持“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原则,切实加强干部职工素质教育。

(一)、加强和改进全乡领导干部理论学习方式为重点,抓好理论学习。把学习贯彻理论和“”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和市、县党委工作精神结合起来,超前规划,学习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领导干部的头脑。

(二)、加强领导班子理论学习。乡党委始终把加强领导班子思想建设,提高其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每周组织领导集中学习,学习最新文件精神及国际形势变化。

(三)、干部参与广泛学习。以创建学习型单位为出发点,开展理论知识宣讲和竞赛活动,有效促进了广大干部真心、真懂、真用,以建设新农村为主题,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促进干部群众学理论、用理论,丰富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拓展对象,精选对象,精选载体,培育典型,不断增强思想工作的生命力、渗透力、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是抓主题教育。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形势政策教育融入到思想工作的始终。

(二)、是抓典型示范。启动评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开展作风建设教育活动等方面先进典型,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模范的行为引导人,用榜样的力量感召人。

(三)、是深入开展作风建设教育活动。把作风建设教育活动作为思想道德建设基础性工程,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工作落实。

三、坚持正确的导向指导我乡的宣传思想工作 、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和谐建设 宣传工作始终紧贴当前政策形势。积极宣传“两基”工作,在全乡主要地段悬挂张贴横幅十条。各村分头组织开会学习精神。集中组织全乡领导干部学习高台县道德模范候选人先进事迹,并填选出十五名道德模范。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带头作用。倡导“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文体活动中心建立。

四、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重视宣传信息工作

乡党委非常重视宣传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思想好、作风正、素质高、理论强、业务精的宣传队伍,为全乡各项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抓好宣传队伍建设的同时,努力做好宣传信息报送工作。进一步增强信息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乡党委以理论、“”重要思想、党的精神为指导,及时、准确、真实、全面地反映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新情况等,为全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五、存在问题和困难

在县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干部群众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不强,调查、研究的广度、深度不够;二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相对滞后;三是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载体还需进一步上层次、上水平;四是宣传队伍的业务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五是经费困难,无法专列更多的资金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奖励,难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针对存在的不足,在下步工作中,一要广泛深入抓好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户创建,特别是要抓出典型,并对创建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大力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全镇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二要继续加强跟踪动态管理,实行定期的检查督促,对检查中发现的正反两方面情况进行跟踪记录,严格按照评选标准及时增星减星;三要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继续加大力度,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和“五爱”教育,深入贯彻公民道德“二十字”方针,把“五爱”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努力提高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四继续加强我乡的外宣工作,在宣传中重点围绕我镇的湿地文化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典型科技示范,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展特色产业和农业经济的措施、方法、典型经验。积极做好我镇的宣传思想工作,树立高良形象,促进高良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第二篇 20xx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文明办《关于报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的通知》要求,我乡积极组织力量,成立专门的调研小组,对本辖区美丽乡村建设开展调研活动,通过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全面对涉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方面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我乡基本情况

1、美化和标语整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以乡风文明为着力点,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以建设文化广场为重点,完成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的配套设施建设。到目前为止,全乡总计投资70余万元,建成了占地17652平方米文化活动广场15个,安装健身器材130余件,均已投入使用。同时,通过建设文化墙,以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方针政策、传统民俗文化、文明新风尚等内容,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新鲜的时代感带入农村,使文化墙寓教于乐,让墙体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培育新农民的一个阵地和窗口。除此之外,在全乡范围内对标牌、标语进行彻底清除,对全乡各村临街建筑立面统一粉刷,净化村容,全乡共绘制文化墙1112平方米,粉刷墙面94730平方米,有效的整治了沿街商业和标语,净化了人居生活环境。

2、村民中心建设。我乡从每个村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各村两委办公场所进行整合,高标准建设村民中心,夯实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健全>规章制度,配置较为完善的活动室,使村民中心成为集办公议事、村务公开、事务代办、纠纷调解、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逐步实现村民中心便民服务项目“全覆盖”,并筹划对村民中心标牌进行统一制作安装。

3、乡规民约建设。乡规民约建设是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我乡充分发动村民讨论制定乡规民约,全乡22个村均成立村民代表会、红白理事会等,讨论撰写文明节俭婚丧事宜承诺书,并成立民调会充分参与民间事务的调解、监督与服务,在遏制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等方面发挥作用。

4、农村志愿者组织建设。我乡充分发挥党员和村民代表带头作用,按照各村实际情况分别成立了义务治安巡逻队、帮扶志愿者等志愿组织,实现了包片、包村、包户,党员和村民代表联系户,广泛开展了志愿服务,把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关爱因病、因残、因祸导致的残缺家庭、单亲家庭子女作为重点。并利用义务巡逻队建立巡逻微信群,实现群防群治的同时,加强应急处置,弘扬了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村风。

5、家风家训建设。把家风家训作为民风建设的基础工程,抓宣传教育,让好家风好家训代代相传。全乡开展寻找任丘好人活动,征集文明事迹,弘扬文明新风。

6、《功德榜》、《功德录》建设。在乡机关和有条件的村设立了功德榜、功德录,大力宣传善行义举,纪录好人功德,弘扬核心价值,让好人好事得到弘扬,引导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提升我乡村民整体文明素质。

二、我乡的主要做法

1、发挥部门的主导作用。由于农民的建设理念和工作水平有限,因此,我乡积极加强引导。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政策措施,形成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氛围。并根据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群众的承受能力来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吸收社会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不断增强农民服从规划的自觉性,维护环境卫生的责任感及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教育平台,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农民综合素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能够相匹配。

3、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过程中先进典型的树立和宣传工作,大力推广它的好经验、好做法,生动直观地告诉大家如何全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以行政村为单位,分期、分批、分阶段抓好示范村的建设,发挥示范村的扩散效应,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创建一个,循序渐进抓落实,以点带面、推动全局,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实现乡村美丽“蝶变”。

三、存在的问题

1、覆盖程度不均衡。由__与村之间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认识程度不一致等原因,造成抓美丽乡村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不一样。有些经济基础好的村重视程度要好,村民的文化生活相对丰富,软硬件设施明显较强,反之有些经济基础差的村对精神文明的重视程度、村民的文化生活及文化设施等相对较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2、部分乡村干部重视程度不够。一些村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任期内注重短期效应,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不如抓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于是对精神文明建设号召多,落实少。

3、农村文化设施跟不上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的村,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硬件建设投入少,文化阵地少,设施老化,无法发挥作用,一些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形同虚设,没有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在无处可去可乐的情况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虚而入,侵蚀人们的思想。

4、提高村民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规划、措施和手段。一方面部分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随地吐痰、便溺、乱倒垃圾、不遵守交通规则等,与现代文明要求形成鲜明的反差,另一方面是教育引导农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提高整体素质缺乏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四、措施与对策

1、建立和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好抓落实的问题。搞好村级组织建设,发挥群众组织作用,解决好合力抓的问题,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工作。用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阵地,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2、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用好村学校这一教育阵地,针对当前价值取向错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编印通俗易懂的德育教材,有针对性地开展荣辱观、道德观、移风易俗和行为养成教育,要引导他们讲给家长听,要求家长做,从而促进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3、深化民俗改革,树立农村文明新风。加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针对某些地方仍有存在的葬仪铺排的现象,健全管理规范、加大执行力度、完善服务设施,防止变相回潮。在婚丧嫁娶方面,要继续通过村级红白理事会来加强引导,通过修改完善有关村规民约来加强群众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进一步树立农村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神事不办的新风尚。

4、加快文化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以乡文化站为龙头、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文化网络。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把设施建设作为“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5、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民营机构等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形成多渠道对农民培训的机制。依托产业发展,重点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引导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努力培养造就一批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6、深入开展系列评选活动。要认真开展星级系列评选创建活动,组织各村把星级评选活动扎实开展好。要以明星村庄为旗帜,树典型,带全面,不断扩大先进面,推动农村整体创建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农村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并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

第三篇 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兖州的重要抓手。为推动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发展,市政协于3月中旬至4月中旬,对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近年来,随着我市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有新的提升。我市现已涌现出“全国文明镇村”2个,全国、省级和济宁市级“创建文明镇村先进单位”分别为1个、18个和32个。

(二)农村文明新风倡树活动不断推进。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有利契机,深入开展了“文明新风进万家”、“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孝顺好儿女”、“月度新事”、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和道德模范评选等系列创佳活动,起到了示范带动、引领新风的良好作用。

(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载体日益完善。实施了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图书配送、文明戏曲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重点文化推广项目。全市10个镇(街)全部建起了综合文化站;全市建成“农家书屋”300余个,藏书120多万册;镇村均建设了文体活动场所。

(四)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庄“脏乱差”的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着力整治镇驻地和干道沿线环境,强化日常管理,全面绿化亮化;实施了“绿亮清”工程,积极推行“乡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造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建设“生态乡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民群众缺乏科学文明向上的主流意识,乡风文明建设亟待加强。一是价值取向偏失。有的农民尤其是一些年轻人上缺少信仰,理想信念淡薄,集体观念不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村民消费攀比的现象比较严重,红白喜事送礼风盛行。此外,农村中信教奉经的人数逐步增加,宗亲家族势力有所蔓延。二是陈规陋习抬头。重男轻女、测字卜卦、赌博酗酒等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调查表明,分别有30.5%、32.3%的村民认为社会风气较突出的问题是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农村中不讲诚信、不孝敬老人、邻里不和睦等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村民个人的一些不文明、不健康陋习较为普遍。

(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没能得到充分满足,农村公共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应有效应。目前适应村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常性文体活动还不够丰富。据调查,当前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大多以黑板报、宣传窗和阅报栏等传统设施为主,文化活动室开放率不足30%,且图书和音像资料匮乏;部分村的文体广场设施少而陈旧,使用率低。对于开展的文化活动,55%以上的村民认为“可参加的活动少”、“内容不感兴趣”和“场地设施不足”。但另一方面,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又十分迫切。在被调查对象中,需要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希望接受道德法律科技知识教育的达到26%。由于缺乏硬件支撑和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发挥不够。

(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创建新课题急需尽快破题,扎实推进。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目前启动实施的15个项目,涉及66个村10787户农户,面临着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的新变化,乡村文明也随之向社区文明的范畴转型。尽管生活环境和活动场所明显改善,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邻里关系、家庭观念、文明卫生行为养成和文体活动开展等,都需要加以教育和示范。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尽管通过大力度、全覆盖推进,村庄环境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但防止反弹、长期保持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培养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自觉行为,这就需要从宣传教育、示范带动、政策激励等各个方面加以约束和培树,用村风民风促进村容村貌的根本性转变。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不均衡影响兖州形象,需要整体推进。由于村与村之间经济实力、思想观念和工作力度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越是薄弱,硬条件和软环境越不具备,争创文明村、营造文明新风的氛围越不浓厚。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班子和村干部在文明创建重视程度、组织力度、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偏差,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

以上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基层组织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和文明创建“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落实政策、推进工作中有棚架和脱节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一、方法陈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农民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要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推进乡风文明的根本任务,营造讲道德、树文明、重学习的新风尚。一要用好巡回宣讲教育这个阵地,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以组建宣讲团巡回到村授课、录制音频资料广播宣讲、编印宣讲提纲向村户发放等形式,结合当前农村实际,着重开展好“两大主题教育”:以“学政策、知政策、用政策”为主题的农村形势政策教育;以“看变化、比差距、谋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教育。通过宣讲,切实把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讲清楚,把市委、市对农村农民的利益讲明白,用政策调动人心,用形势鼓舞人心,用利益激励人心。二要用好农村学校这个阵地,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道德文明教育。农村青少年学生既是讲道德、树新风的生力军,更是向家家户户宣讲倡导的有效渠道。要利用德育教育课程,编印通俗易懂的教材,针对当前农民价值取向错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荣辱观和道德观教育、以“告别陋习,树立新风”为主题的移风易俗和行为养成教育。要引导他们讲给家长听,要求家长做,从而促进广大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用好农民夜校这个阵地,抓好农民培训教育。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村教育网络,把握农民需求,全面系统地开展各类科学常识、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新理念,真正把学习当作农村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农民的自觉追求。

(二)要发挥好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村风民气。一是在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活动场所利用效能上,要发挥好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由于这类人员有较高的社会威望、觉悟和文化素质,且有较强的走出家门、融入集体的内在需求,因而让他们参与到文体活动场所的日常管理中来,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同时,有了日常维护和专人管理,村级各类文体活动资源就能够很好的加以利用,就会吸引更多的村民自觉主动地摒弃日常陋习,参与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二是在提高文明新风普及率上,要发挥好农村妇女的作用。农户是农村社会的细胞,在目前新的农村社会形势下,农村妇女群体留守在家,承担着农业劳动和养老育幼的家庭主要任务。要了解、把握她们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通过开展文明家庭(院落)评选、文明知识宣讲、文化产品进家等活动,进一步树立农村妇女的乡风民俗新理念、敬老养老新观念,培养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礼仪规范,带动家庭人员互学、互比、互看,从而更全面地推动乡风文明。三是在提高农村文体活动参与率上,要发挥好文化活动宣传队的作用。要坚持文化资源下移,打破体制束缚,尝试机制创新,变“输血”为自身“造血”,如市豫剧团经费与下乡服务挂钩,鼓励组建演出小分队开展“村村展演”活动。要坚持文化服务下移,把“三下乡”等服务活动由点到面、由节日到日常、由集市到村庄,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起来。同时,要注重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挖掘一批具有传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培养一批有乡土特色的农民文体宣传队伍和文化能人,“农民演给农民看”,用更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愉悦农民的精神,丰富农民的生活。

(三)要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和形式,巩固扩大新农村建设的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一是利用典型引路的形式,营造新型农村社区文明新风尚。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新习俗、新风尚,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环节。由村庄转变为社区的村级组织,一方面要走出去学习先进、开阔视野。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等,到金村、吴村等农村先进社区学习管理经验,体验新农村建设的新变化、新风气、新时尚;另一方面,做好“城乡社区结对”工作,积极联系并邀请城市社区居委会典型代表,到农村社区帮助制定村规民约和文明条例,宣讲社区文明规范和文明习俗,让农村社区居民更为直观地认知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利用志愿服务的形式,大力宣传文明新风。将本村大学生村官、文明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回乡大学生、学校教师等人员吸纳到乡风文明志愿者队伍中来,在各村广泛开展文化、科技、政策、环保、文明习俗等宣传活动,拓展文明养成教育的覆盖面。三是利用比先进、评落后的形式,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化。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培养村民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理念的同时,完善考评标准和内容,建立村与村、组与组、户与户之间的环境整治互评互查机制,推进奖化罚劣动态化、经常化,可考虑设立农户卫生流动光荣牌、流动红旗等制度。

(四)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整体推进。一是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量化考核机制。建议将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在每半年一次的科学发展观摩中予以体现。要在对镇村年度工作综合评价中增加精神文明建设量化比重,特别是将村风民风改善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并加大所占权重。二是完善农村文明风尚评议机制。鼓励农村开展以“改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风尚评议活动。建议在各村公开征选村风评议员,组成评议小组、村风纠查队,建立村风评议会。通过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道德风尚评议活动,对村内的人和事进行“一月一评”和“一事一评”,查找存在的不良习俗,评议身边的不文明事例。同时,将评议结果与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创评活动挂钩,推进评比工作的量化操作,促进村民行为的自觉规范。三是完善帮扶机制,形成农村精神文明城乡共建的工作合力。坚持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新农村帮扶工作的考核内容,在包村工作中更多地体现对村级文明建设的支持、帮助和服务。积极发挥省市级文明单位的带动效应,更加广泛地开展城乡结对共建。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对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结对工作重点化、项目化,大力帮助农村美化村容村貌、改善文体设施、丰富精神文化食粮,促进城乡文明的同步推进。

第四篇 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调查了解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推动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根据县委、县的安排,从8月下旬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文明城市建设战略课题调研。这次调研共涉及全县24个县级部门和11个乡镇。调研组深入基层,分别召开了文明单位负责人座谈会、县乡负责人座谈会,并通过实地调研、外出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对我县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当前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

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思想上的共识,清晰的工作思路,正确的方针原则,有效的工作措施。近年来在县委、县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 城乡居民素质明显提高。多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不懈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城乡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公共场所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贴乱画、乱闯红灯、候车不排队等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无不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教材和先进楷模,激发了我县建设文明汶川的热情和动力。

(二) 人文环境更加优化。一是文化氛围日益浓厚,行业服务更加规范。目前,全县大多数行业和窗口广泛开展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并且形成了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文明品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政务环境更加透明。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实行信息公开、新闻发布会、重大社会公共事项决策听证等制度,工作透明度不断增强。通过实行“放权提速”,实施“上网工程”,实行“窗口式办公”、“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效能。

(三) 城乡共建初见成效。多年来,我县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打造“一心两廊四区”,使农村文明建设与城市文明同步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升。通过坚持不懈对农民开展理想信念和文明素质教育,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告别不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

(四) 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建委、城管、工商、卫生、交通、公安等部门多年来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了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

二、 当前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虽然我县城市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我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一是个别部门单位的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创建意识不强,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二是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出现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三是有的单位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存在重部署、轻落实,重突击、轻持之以恒的情况,影响了活动效果。四是城乡差别明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的生活方式没有彻底改变,文化设施匮乏,利用率低,封建迷信、宗族势力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二) 对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没有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还只是部门的责任,缺乏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手段,缺乏进入经济活动的新路子,服务功能发挥不够。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相对单一,与人们的思想动向、精神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三是一些不健康甚至颓废腐朽的思想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开展斗争的新舞台,网民数量庞大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上网者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防范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 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于民生,把满足群众的需要,实现群众生活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规划发展原则。注重规划文明,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文明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文明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文明视觉污染”。

3. 协调发展原则。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既要着力改变目前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的格局,积极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同时又要特别注意关心弱势群体,让城市各个阶层的人各个层次的需求都享受到文明的关心。

四、 关于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县目前发展现状,今后应以增强我县经济实力、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规范社区建设管理为重点,努力实现城市文明建设的新跨越,为构建和谐魅力新汶川再添新功。

(一) 提高思想认识,在更新思想观念上下功夫。要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把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放在首位,着眼于创新发展,从更深层次上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超前性。

(二) 加强教育引导,在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上下功夫。城乡居民文明素质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提升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关键是要加强教育引导,形成城乡居民注重自我提高、追求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能够激发城乡居民自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机制。

(三) 加强文化建设,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城市文化建设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城市以文化论输赢。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逐年加大投入的同时,通过多元化投,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一批多功能的文化、娱乐、旅游服务设施。

(四) 建立长效机制,在文明创建长效管理上下功夫。城市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高效有序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用法规制度规范创建,用科学管理强化创建。

(五) 坚持以人为本,在着力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实践证明,文明城市建设是推进民生工程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是一项具体实在的民心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落脚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上来。要始终坚持“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得益、使群众满意”的创建宗旨,切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臵,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做起,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切实优化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文明城市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和新成效,得到真正的实惠,生活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第五篇 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全面调查了解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加快文明城市建设步伐,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水平,根据市委的安排,市文明办从10月下旬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文明城市建设战略课题调研。这次调研共涉及4个区县、日照经济开发区、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以及22个市直单位。调研组深入基层和社区,分别召开了文明单位负责人座谈会、社区负责人座谈会、县乡负责人座谈会,并通过实地调研、外出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对我市文明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情况

建立地级市以来,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历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思想上的共识,清晰的工作思路,正确的方针原则,有效的工作措施。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创建工作实践中,各级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是“三个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福群众的重要举措,对经济建设起着重要的智力支持、引导和道德支撑作用。“文化也是生产力”、“环境质量影响和决定城市综合实力”等现代观念逐渐形成。二是各级各部门把精神文明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市委市以及基层各级组织,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快实现富民强市奋斗目标的大事来抓,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各级党委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千方百计从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使创建工作健康顺利发展。

三是积极探索创建工作的规律。坚持以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为“龙头”,统领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反复进行宣传发动和教育引导,加强新闻宣传,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使各方力量得到有机整合,较好地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促进了创建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四是把握正确的创建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在建设,以人为本。按照“源于标准,高于标准”的要求,着眼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以让群众满意为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创建工作思路和办法。五是形成了坚强有力、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多年来,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领导下,通过坚持不懈的精神文明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在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

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我市自1998年提出“做文明市民、为港城增辉、创文明城市”这一主题,标志着全市文明城市建设开始起步。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在市委、市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我市被省委、省表彰为第二批省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我市文明程度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

(一)市民素质明显提高。多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不懈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促进了市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公共场所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贴乱画、乱闯红灯、候车不排队等不文明现象明显减少。涌现出了许多先进典型。从80年代的全国劳模、环卫工人庄茂林,到90年代的精神文明标兵、舍己救人的王连全,以侯大山、阎允荣为代表的全省见义勇为先进群体,在海上勇救江苏落水船员的岚山童海集团1007、1008船组,到近几年涌现出的以全省见义勇为模范孙靖杰为代表的一批道德模范,以王立军、刘汉栋为代表的“的农民工”,忍受病痛坚守岗位的优秀组工干部、省优秀党员孙培杰、以莒县10名农民志愿者、被列入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榜的好排长杨军为代表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个人,无不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教材和先进楷模,激发了港城建设文明日照的热情和动力。

二)文明创建日趋活跃。在城市,围绕优化细胞,我们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十佳文明市民”、“十佳文明家庭”、“职工职业道德双十佳”、“十佳优秀母亲”等评选活动,通过个人和家庭文明建设辐射带动社会整体文明。在社区,不断深化“四进社区”活动,加快文明社区、绿色社区、平安社区、科普示范社区建设。目前,全市共创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9个,省级“文明社区”9个,省级“科普示范社区”3个。在机关,广泛开展各级文明机关、文明单位、“满意的公务员”等评选活动。我市共创建成1个全国文明单位,67个省级文明单位,22个省级文明机关,266个市级文明单位,81个市级文明机关。在行业,深入开展文明行业、文明交通子行业、优质服务竞赛、文明示范学校、文明风景旅游区、文明出租车、文明导游员等各具特色的创建活动。“优质服务窗口”、“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示范岗”争创活动已经成为窗口行业的品牌创建活动。在企业,广泛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等评选活动,培养市民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营造以守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环境。目前我市有1条街、4家商店分别被评为山东省“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街、示范店。

(三)人文环境更加优化。一是文化氛围日益浓厚。近年来我市文化活动活跃,“港城之夏”广场文艺展演、“全市舞台艺术大赛”、“情系热土·走进新农村”大型文艺巡演等已经成为我市知名文化品牌。先后举办了第十届电影金凤凰奖颁奖系列活动、世界帆船锦标赛系列文化活动、聚焦水上运动之都摄影比赛、“倾国倾城”城市推介晚会等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二是行业服务更加规范。目前,全市大多数行业和窗口广泛开展了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并且形成了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文明品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市行政服务中心的“面对面、心贴心”、日照供电公司的“诚信彩虹”和日照移动公司的“移网情深”三个服务品牌被评为省级服务名牌。市公路局的“日照公路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同行”服务品牌已经上升为全省公路系统文明服务品牌。三是政务环境更加透明。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实行信息公开、新闻发布会、重大社会公共事项决策听证等制度,工作透明度不断增强。通过实行“放权提速”,实施“上网工程”,实行“窗口式办公”、“一站式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效能。

(四)城乡共建初见成效。多年来,我市坚持以城带乡、城乡联动,使农村文明建设与城市文明同步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升。通过坚持不懈对农民开展理想信念和文明素质教育,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信用户、五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和道德评议活动等形式,引导农民告别不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目前,全市90%的农户参与了“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1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18个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8个镇被评为省级文明镇。文化阵地不断健全。以“文明一条街”为重点的农村连片创建、城乡文明共建活动连续开展多年,目前,全市共建设“文明一条街”2981条,街头公园379个,文化大院2659个,“农家书屋”500家,村村建立起了公开栏、阅报栏和宣传栏,有线电视进村入户率分别达到83%和4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共结成431个城乡文明共建对子,今年以来投入帮扶资金约2100余万元。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市文明委以清理“三大堆”、治理“脏乱差”,开展“三化”(绿化、美化、亮化)、“五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改排水沟)为主要内容,在全市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改观。全市柏油路通村率达98.5%,村镇自来水人口普及率达到79.92%,路灯安装率达65%,乡村级以上道路95%得到绿化。创建品牌不断完善。各区县在多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注重总结经验,挖掘推广,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品牌,如东港区“街心公园”建设、岚山区文明健康新家园工程、莒县文明直通车、五莲县文明生态村镇建设等,提升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五)城市面貌有较大改观。建委、城管、工商、卫生、交通、公安等部门多年来坚持开展不同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营造了整洁有序、文明和谐的城市环境。目前,全市城市化率达43.4%,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0.4平方米,城区人均道路拥有面积21.7平方米,市区每万人拥有公交车13.9标台。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资金9100多万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荣获20xx年首届“世界清洁能源奖”,成为中国唯一获奖的城市。城管行政执法局用“人性化”的手段解决管理中的难题,“人性化执法”、“鸡尾酒疗法”的做法成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市公安局坚持重心下移,一线布警,“五张网”防控体系的经验做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全市刑事发案率、犯罪率、破案率和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等指标一直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是全省社会治安较好的市之一。

二、当前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虽然我市城市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我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差距:

1、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不平衡。一是个别部门单位的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创建意识不强,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和“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二是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往往出现上面热下面冷的现象。三是有的单位习惯于老套路、老办法,存在重部署、轻落实,重突击、轻持之以恒的情况,影响了活动效果。四是城乡差别明显。农村干部群众思想观念仍然比较陈旧,落后的生活方式没有彻底改变,文化设施匮乏,利用率低,封建迷信、宗族势力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

2、市民素质有待提高。我市是一个由数以万计的农民变市民的新兴城市,建市时间短,缺少历史积淀,大部分市民是从“村民”过渡到“居民”的,城市意识不高,文明素质和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常态化市民教育机制不健全,市民的公共意识比较差,乱倒垃圾、乱贴乱画、乱搭乱建等不文明现象得不到有效根治。抓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合力不足,特别是外来流动人口还没有完全纳入教育的范围。这些都说明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还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课题。

3、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目前我市仍处于沿海欠发达地区,根据今年省文明办对我市文明城市测评情况的反馈,我市共有8项指标未达标,其中与经济有关的指标占5项,分别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低于本省同类城市平均水平;每十万人拥有专利授权数低于省内同类城市平均水平;研发(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0%;单位GDP能耗高于省年度控制目标;节能减排未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等,反映出我市经济基础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增强经济实力。

4、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卫生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需求,群众“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由于长期忽视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历史“欠账”严重,我市市区范围内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科技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大大影响了文明城市建设步伐。

5、城管体系尚需完善。规范化综合执法体系未全面建立起来,城市管理、交通管理、食品卫生监管等分属不同的部门,个别部门的职能权限交叉,管辖界限划分不清晰,缺少有效的协调机制,造成了许多管理上“空挡”。与属地化管理相配套的经费投入机制不健全,一些城乡、区域、条块等结合部位仍然处在管理的“盲区”。

6、社区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我市的社区建设起步较晚,进程较慢,管理不规范。一是许多社区的管理机构、人员、制度不健全,每个社区居委会一般只有3-5人的工作队伍,疲于应付。二是社区医疗、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许多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存在少、旧、散现象,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三是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尚未理顺,如,东港区的社区自20xx年起开始起步,目前全区有54个社区,其中纯城市社区26个。除部分由居委会改牌外,其余是由面向社会招考的人员组成,“空降”到社区,与物业管理是“两层皮”,还存在协调配合方面的问题。

7、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市区内盲道缺少,垃圾箱、公用电话、邮箱、报栏、售报亭、座椅等公共设施数量较少,并且存在缺失、破旧现象。目前,我市还没有城市主题雕塑。城市软环境不完善,少数行政执法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公用事业单位中存在不规范行使行、执法权和管理权,行政审批多,办事难,互相推诿、吃拿卡要等现象。

8、对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没有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还只是部门的责任,缺乏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手段,缺乏进入经济活动的新路子,服务功能发挥不够。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相对单一,与人们的思想动向、精神需求结合不够紧密。三是一些不健康甚至颓废腐朽的思想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阵地和开展斗争的新舞台,网民数量庞大且呈不断上升趋势,上网者素质参差不齐,管理防范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和潜力

虽然我市建市时间短,起步较晚,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但综合我市自然、历史、人文等发展因素,我市精神文明建设还具备很大优势和潜力。

1、天然的生态环境优势。我市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城市环境质量多年保持全省第一,空气质量、近岸海域水质保持在国家一类标准,是全国唯一拥有3S全面优势的海滨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系列称号彰显了我市的环境生态优势。在文明城市测评中,我市生态环境指标如市政建设、公共交通、环境质量、绿化及废弃物处理等都达到了标准要求,有些指标还超出了规定标准。

2、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我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被评为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是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鲁南经济带的重要一员,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建市以来,经过多年的投资建设,我市城市规划、道路、公交、供水、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交通便捷,素有“两港通四海、一桥系亚欧”之美誉。伴随着亿吨大港的崛起,临港工业快速兴起,已经形成了钢铁、粮油、制造、化工、木材、物流、旅游等产业,为城市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历届市委、市领导班子都致力于加快发展城市经济,尽快改变经济落后的局面,我市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在全省都排在前列。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20xx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29.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是20xx年的2.2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7.1%;人均GDP达到23180元(按20xx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067美元),突破3000美元,是20xx年的2.6倍。

4、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市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最宝贵财富。以龙山文化、莒文化为代表的古文化,以农民画、黑陶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刘勰、丁肇中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蓝天、碧海、金沙滩”闻名的生态文化,以“中国水上运动之都”城市品牌为主题的水运文化,以及茶文化、会展文化等,都是我市建设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和内在支撑。

5、新兴城市的巨大潜力。由于建市时间短,历史包袱少,可以在新的起点上,进行更加完善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避免老城市先建设、后治理的弊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也激发了市民的城市认同感和自豪感,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开放创新意识日益强烈;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市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与国外5个城市缔结友城关系,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对外影响力越来越高,彰显了新兴滨海城市的巨大潜力。

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

总体思路: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文明城市、建和谐日照”为主题,以现代化战略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城市文明建设进程,致力于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保护好重要的历史文化古迹,建设好一批体现先进文化的文化设施,延续城市文脉,丰富城市文化;致力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和诚信建设,塑造高素质的公务员形象、市民形象、窗口形象和社区形象,营造宜人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投资环境;致力于完善城市管理方式,突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营造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致力于提升城市美誉度,锲而不舍地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力争3—5年内创建成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进而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把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是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途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眼于民生,把满足群众的需要,实现群众生活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创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规划发展原则。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应注重规划文明,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文明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文明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文明视觉污染”。

3、协调发展原则。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既要着力改变目前投资偏重于经济建设的格局,积极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同时又要特别注意关心弱势群体,让城市各个阶层的人各个层次的需求都享受到文明的关心。

4、软硬结合原则。要建设富于时代气息、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同时,要建设一批能够凸显现日照滨海文化特点的硬件设施,赋予建筑更多的文化效能,让建筑与人对话,使城市软环境和硬环境和谐一体,相得益彰。

5、生态文明原则。把城市文明建设提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立足生态建市,依托我市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发展循环经济,精心打造一个生态优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宜居住、创业的城市环境。

6、重点突破原则。文明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要集中力量突破城市重点、亮点、难点工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进而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五、关于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市目前城市文明发展现状,今后应以增强日照经济实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加强城市文化建设、规范社区建设管理为重点,努力实现城市文明建设的新跨越。具体对策和建议如下:

(一)提高思想认识,在更新思想观念上下功夫。

当前,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就是要打破旧的思维模式,把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放在首位,着眼于创新发展,从更深层次上研究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新思路,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超前性。首先要从破除“官本位”意识抓起,切实以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为契机,不走形式,不走过场,下大力气破除部门利益至上等落后保守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把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和精力引导到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开阔的胸襟投入到干事创业中来。其次要始终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和经济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主动适应时代需要,改变过去那种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配角”“陪衬”,“物质文明抓好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的错误观点,树立三个文明一起抓的观念,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树立形象、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找准角度,选准载体,设计好切入点,把创建活动融入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第三,要站在更高的位置重新审视自己。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沉溺于昨天的成就与辉煌,不能仅满足于已有的先进成果。要有博大的胸怀和战略眼光,向先进城市和地区学习,汲取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鲜经验和好做法,坚持走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永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二)加强教育引导,在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上下功夫。市民文明素质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反映。提升市民的综合素质,关键是要加强教育引导,形成市民注重自我提高、追求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建立能够激发市民自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机制。一是要紧密结合人们的思想动向、精神需求的变化和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凝聚精神力量。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和举办培训班、讲座、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氛围,用先进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另外,针对外来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经济模式对人们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冲击,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搞好教育引导,用先进文化和理念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二是要精心设计、搭建群众参与创建活动的载体和平台,广泛开展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活动、道德实践活动和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素质工程,坚持从细小的、具体的事情抓起,营造人人养成文明习惯、处处实践文明行为的社会风尚。三是要挖掘选树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鼓励比学赶帮,在广大群众中兴起学习先进、争创先进的热潮,形成崇尚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四是要坚持日常性工作与集中性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一些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社会关切度高、市民群众满意、受益的主题活动,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在实践中提高文明素质,在共建中实现共享。

(三)加强文化建设,在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城市文化建设是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在某种程度上,城市以文化论输赢。随着日照城市化脚步的逐渐加快,随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如何建设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已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一是要完善文化设施。针对我市文化设施建设的“瓶颈”制约,建议市、区两级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交市委或区委会研究,按照“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逐年加大投入的同时,通过多元化投,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采取多种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一批多功能的文化、娱乐、旅游服务设施。建议加快市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将综合文化中心打造成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书刊批销、会展、古玩画廊、歌舞厅、茶艺馆等文化商业设施于一体的设计一流、功能齐全、设施先进、服务优良的市级群众文化活动基地。要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到20xx年,基本实现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有文化大院、每个社区有文化中心的目标。二是要发展文化产业。适应时代要求,抓住发展机遇,把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迅速发展壮大。要制定文化产业规划,对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及布局进行全面规划;要整合文化资源,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培植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集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要组织好精神产品的生产,努力创作一批思想内涵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要把群众喜爱的“港城之夏”广场文艺展演、“全市舞台艺术大赛”等品牌文化活动继续推向深入,借鉴“云南印象”、“印象刘三姐”等文化品牌经验,打造体现日照海洋文化特色的“大海情”歌舞剧等文化活动品牌。三是要塑造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要通过组织调查、群众讨论、专家论证、社会发动,把群众观点、想法和意见等集中起来,提炼日照城市精神,并大力宣传,使城市精神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融入每个市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四是要建设城市主题雕塑。城市雕塑是一个城市的面孔,它反映着一个城市独特的个性人文气质。要把城市雕塑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并向全国公开招聘专业人才,广泛征求市民、专家意见;要围绕“港口生态城市”“水上运动之都”、“山海旅游胜地”等城市主题,突出城市活力,彰显城市魅力。可在万平口生态公园设立“水娃戏豚”大型雕塑;要树立精品意识,严格把关,宁缺毋滥,力争把每一件作品都打造成社会叫好、百姓叫座的精品,使其成为城市的亮点。

(四)建立长效机制,在文明创建长效管理上下功夫。城市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构建高效有序的文明创建长效机制,用法规制度规范创建,用科学管理强化创建。一是健全齐抓共建、运转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强化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党政部门各负其责,人大、政协视察指导,群团组织密切配合,新闻媒体引导推进,城乡联动,军警民共建,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的文明创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对市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所需经费按照市委、市确定的意见给予保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精神文明建设筹资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对精神文明建设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三是健全激励机制。建立文明创建奖惩机制,把精神文明建设实绩纳入干部选拔任用和工作绩效考核,对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及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因工作原因未完成责任目标的单位,年终精神文明建设绩效考核评定为不合格。四是健全监督机制。高度重视并切实办理落实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和建议意见。开展“市民议事厅”、市民文明巡访、“听证会”、热线监督、新闻监督、网上信息等行之有效的做法,问政于民、听政于民、议政于民,畅通渠道,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健全属地化的文明创建机制。强化各区县、街道、社区在文明创建中的组织、协调工作,加快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创建的属地化管理。加强社区建设,夯实城市基层基础工作。六是健全以城带乡、城乡文明共建机制。整合城乡各个方面资源,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挥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机关的资源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建立城乡共建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文明协调发展。

(五)理顺部门职能,在提高城市管理效能上下功夫。积极适应城市体制和机构改革的要求,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制度规范等方面,科学划分部门与部门、部门与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责任、事权与财权,形成“分工明确、各方有责、条块结合、协调一致”的目标管理体系。一是统筹兼顾,建管并重。要确立建管并重的观念,通过有效的管理巩固城市建设成果。要深入研究小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结合城市规划建设目标,将市容管理纳入城市发展的规划体系之中,使城市管理融合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快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的协调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健全法规,创新机制。要逐步建立系统、规范、具备较强可操作性的城市管理法制体系,理顺部门与部门、条条与块块之间的关系,明确界定管理责任,消除“空白点”,减少“交叉点”,消除管理责任上不落实的现象,形成管理的合力。要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强化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及时纠正城市管理执法中的有法不依、有令不行、执法不严、以罚代管等行为,确保城管执法力度。三是堵疏结合,标本兼治。要通过加强城市管理,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文明氛围,使广大市民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告别不文明习惯。要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章行为,使市民的行为习惯在约束中得以规范、巩固和强化。

(六)强化服务功能,在优化城市软环境上下功夫。城市的服务功能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优化城市软环境已经成为吸引人才、资本,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关于收费、管理、服务、查处的文件、制度和政策,使软环境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道路。二是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在各行各业开展“擦亮小窗口搞好大服务”、“精细管理,细微服务”、“文明优质服务竞赛”等活动,继续开展“文明机关”、“文明示范学校”、“文明示范窗口”、“文明导游员”、“文明交通子行业”、“文明出租车”、“文明诚信企业”、“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文明创建活动等,打造更多的行业文明品牌,提升行业文明服务水平。三是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和行风建设。在党政机关开展作风建设,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各行业、部门加强行风建设,每年进行统筹安排,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市纠风办等部门加强行风监督评议,查处危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违纪现象,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

(七)坚持开拓创新,在凸显城市亮点上下功夫。根据城市的特点、市民的要求、文明的程度,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争取在突出城市特色方面取得新突破,打造鲜明的城市品牌。一是生态文明的适宜人居城市。保护我市“蓝天、碧海、金沙滩”的自然生态优势,大力宣传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一系列体现生态的城市名片,积极争创最适宜人居环境奖。二是独具魅力的水上运动之都。抓住十一届全运会赛艇、帆船帆板等比赛项目和第二届中国水上运动会在日照举办的有利时机,注意搞好宣传,打好品牌,使“水上运动之都”成为日照闪亮的城市名片。三是古老又年轻的滨海文化名城。注意挖掘莒文化、龙山文化、尧王文化、太公文化、太阳文化、民俗文化、海洋文化、茶文化、水运文化等宝贵的文化资源,展示日照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开放创新的现代文化,突出文化特色品牌。

(八)坚持以人为本,在着力改善民生上下功夫。实践证明,文明城市建设是推进民生工程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是一项具体实在的民心工程。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把文明城市建设工作落脚到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上来。要始终坚持“为群众服务、让群众得益、使群众满意”的创建宗旨,切实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把群众需求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从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做起,从群众参与热情高的事情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努力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切实优化市民的居住环境、交通环境、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文明城市建设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和新成效,得到真正的实惠,生活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关于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六中全会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发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组工文化是广大组工干部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及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如何深入推进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我们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 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积淀组工文化底蕴,打造组工文化特有形象品牌,丰富组工干部自身文化内涵,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1、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当今世界竞争是经济、科技、人才的竞争,也是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执政文化的竞争。先进才有未来,一个政党的影响力取决于其所代表的文化的先进;凝聚才有力量,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取决于其所体现的文化的凝聚力。组工文化是党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组工文化是党内文化的具体和延伸,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必然要求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

2、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是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对当前组织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通过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融入组工干部内心,不断提升能力素质,拓展工作思路,才能使组织工作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在服务科学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可以认真总结组织工作的历史经验和创新实践,进一步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形成科学的组织工作理论体系、价值目标、方法措施和体制机制,从而全面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 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的构想

近几年,我县在组工文化建设中获取了一些宝贵的经验积累和实践启示,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共性问题长期难以,比如对组工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抓手还不够明确;所建立的机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各种主题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效不明显等问题。我们通过对党的六中全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将结合本县实际,总结经验,大胆探索,全力构建具有靖宇地域特色的新时期组工文化体系。

1、立足红色资源,使新时期组工文化“有神”。以弘扬“杨靖宇”精神为核心,使新时期组工文化在发展中“有神”。靖宇县是以伟大的民族英雄、优秀的主义战士、军队的杰出将领杨靖宇将军而命名,杨靖宇将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党员对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充分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也无憾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杨靖宇的坚守信念、实事求是、开拓创新、舍身献身、艰苦奋斗和民族团结等精神,不仅是全县干部、更是组工干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想理论教育,引导组工干部大力弘扬“杨靖宇”精神,开展以老组工谈体会讲传统、在职组工干部谈认识强素质、党员群众谈建议促发展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使组工干部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将公道正派内化于心,自觉做到为人处世讲“谦和”,部门内部讲“融合”,服务基层讲“亲和”,提升组工干部的精气神,推动组织工作上台阶。

2、突出能力提升,使新时期组工文化“有为”。 以提高组工干部的能力素质为切入点,使新时期组工文化在结合中“有为”。提高组工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力,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正确的工作思路和措施,转化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落实到工作中、体现到行动上。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使组工干部对现代科技、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等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对微机操作、互联网应用等基本技能做到熟练掌握,成为“全频道”的复合型人才。对《干部任用条例》、《公务员法》和关于干部工作文件的重点章节,特别是有关标准、程序、环节、原则等内容烂熟于心,运用自如,不断增强全方面识别人才的能力。强化实践锻炼,每年选派2-3名组工干部到偏远乡镇、基层和生产一线挂职锻炼,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丰富阅历、增长才干,增强推进组织工作科学化的本领。

三、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的建议

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是一种探索中的实践,是一种进取中的发展,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因此我们建设新时期的组工文化时要着眼长远、创新方式、彰显特色、凝炼精髓、树立典范,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构建价值、能力、制度、行为和环境相融共促的新时期组工文化。

1、制定规划谋长远。组工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是随着组织工作不断发展而逐步成熟,它根植于组织工作之中,但贵在不懈规划建设。部机关要把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局面;要探索建立组工文化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逐步实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办法,推动组工文化建设顺畅运行和持续发展;要本着“建设模范部门,打造过硬队伍”的宗旨制定组工文化建设规划,明确组工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年度计划、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实现总体目标与局部目标的有机统一;要坚持稳步推进,潜移默化,长期培育,把组工文化贯穿于组织工作的全过程,落实到组工队伍建设各环节,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同时注重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的实效,防止,确保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2、创新方式求发展。创新方式方法是加强新时期组工文化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手段。方式方法的创新,最根本的是思想观念的创新,唯有思维的火花才能点亮创造的火炬,要进一步打破组织工作的陈旧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树立创新、开放的理念,打破组织工作的封闭性,充分发挥优势,履行好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把抓组工文化建设的主体拓展到文化宣传等其他工作部门,形成“全面推进”的强大合力;要创新性发掘有效载体,通过有形的载体活动把新时期组工文化具体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岗位练兵、提创新建议等活动,同时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开展融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实现组工干部“乐”与“为”的结合;要创新性地抓好活动中心建设,进一步夯实组工干部学习、健身等活动基础,促进新时期组工文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baogao/diaoyan/5933.html

《20xx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报告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