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报告 > 调研报告

社区班子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十篇

2022-04-09

调研报告】导语,眼前阅览的本篇共有50013文字,由凤荣锡专心纠正,发布于范万文网!截止到2019年12月,全国共有38734个乡级区划,包括8516个街道、20975个镇、8122个乡、966个民族乡、153个苏木、1个民族苏木、1个县辖区。社区班子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十篇欢迎来阅读,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社区班子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篇一

区区委各委、各部门、区级国家机关、各乡(镇、社区)团体班子作风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为深入推进全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适合我区惩防体系及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区纪委会同区组织部采取走访、调研、座谈、组织相关部门自查等方式,对全区65家单位和部门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市委29条实施意见、“三大纪律九个严禁”及区委九项措施,推进班子作风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收集梳理并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建议。

一、作风建设基本情况

1、抓贯彻,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建区以来,各单位、各部门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组织实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先行区和率先在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讲精神、情、办实事”活动、“十破十立”大讨论、“抓、转、提强”专题活动、同步小康驻村活动、“找问题、找差距、找目标”大讨论活动等为载体,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省十一次党代会、市九次党代会和区一次党代会精神,注重发挥班子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强化班子建设,增强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八项规定以来,全区文风、会风、工作作风、奢侈浪费之风等得到极大的转变,各单位各部门班子领导的工作更实了,忙于工作的时间多了,花在民生事务上的财力增加了,文来文往、长篇累牍,赶会忙会,公款接待应酬减少了,极大地解放了领导干部的身心。

2、抓规范,在制度建设上求突破。坚持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在认真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和区委九项措施的过程中,各单位纷纷从班子议事规则、单位内部管理、干部人事制度、工作制度、财务收支制度、考评考核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着手,基本形成了相对较为严密和完备的管理监督制度体系和工作推进机制,既发挥了约束性、强制性和惩戒性作用,又体现了保护性、导向性和激励性的作用,为不断推进领导班子及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3、抓根本,在学习教育上有新措。加强作风建设根本在于抓好学习教育。在干部教育上除了常抓的党员干部思想理论外,一是警示教育广泛开展。自5月29日区纪委组织200余名干部到沙子哨监狱开展警示教育后,区教育局、财政局、检察院、工商局的警示教育。二是节假日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常抓不懈。在节假日除会议、文件、宣传栏、打招呼到廉政、入户宣传、公益展播、明查暗访,全区掀起了过廉节、播新风的风潮。三是廉政文化走进群众生活。从百花的诚信走廊到碧海社区的莲廉文化广场到世纪城社区的廉政书屋、中小学校的廉政教育课堂、道德讲堂,通过廉政文化的浸染,人们内心积极向善健康高尚的情愫在勃发。四是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步入了常态化。成了支部、班子搭建完全均召开了生活会,一些单位建立了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心组学习计划(方案),利用中心组学习强化班子建设,增进班子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班子成员之间搞好“传帮带”正在引起“一把手”及班子领导的重视。

4、抓检验,班子领导纷纷带队入基层。在区委推动下各单位班子领导明确了驻村联系点,科级以上干部每年入村开展帮扶工作制定了考核标准,不管工作多忙派到村里的干部真正住下了,一把手带队深入基层,查灾情、办实事、做好事、惠民生,党员干部与人们群众之间的距离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得到了改善,党委的威性在逐步增强。

二、作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收集到的200余条各单位和部门提出的作风方面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归纳,目前,我区各单位、部门班子作风建设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理论学习不够,政策理解力偏低是普遍现象。一些单位班子领导不重视理论、政策的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主动性不够,对发展机遇把握慢,对上级政策理解慢,对新生事物接受慢,推动发展动作慢,贻误了发展时机,特别是遇到具体问题无所适从,遇到突发事件束手无策。

2、干部下基层没有常态化,干部亲和力不够。有的班子领导宗旨意识淡薄,不深入基层,不知道群众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管不顾群众利益和期盼,作风飘浮,注重形式,不办实事;有的自恃高明,办事情不相信群众、不依靠群众,对群众的要求麻木不仁,解决实际问题推三诿四,敷衍塞责;有的作风粗暴,态度恶劣,损害干群关系,伤害群众感情的事情时有发生。

3、执行力偏弱,凝聚力发挥不好。少数班子领导干部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缺乏奉献精神,干一点事情就希望得到回报,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新台阶”。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习惯于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转发文件,以讲话落实讲话,导致上级精神进不了村、入不了户、到不了人。有的开会时情绪亢奋,散会后不抓落实,交办的工作长时间没有交代、没有下文。有的领导班子闹不团结,班子成员之间思想有隔阂,致使工作配合不紧、协作不好,整体功能发挥不了。有的工作制度不健全,管理松弛,职责不明,赏罚不严。上下级之间对工作层层转包,层层推诿,工作难落实,责任难追究。

4、缺乏锐气,发展创造力不强。有的班子做事畏手畏脚,缺乏干事创业的锐气、化解矛盾的底气和攻坚克难的志气。习惯于讲大道理、大原则、大概念,开展工作缺乏针对性、指导性、创造性。凡事难字当头,等别人的经验,人云亦云,照抄现成的,生搬别人的,没有自己的经验和创新。因循守旧,不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本领,破解发展难题和推动工作的办法不多,缺乏推进发展的能力。

5、组织观念有待进一步强化,自我约束力不严。个别班子领导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对组织的纪律要求不认真遵照执行,甚至顶风而上,屡教屡犯;对工作要求,被动应付,推一推动一动,甚至推而不动,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整天牢骚满腹,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三、解决建议

(一)把握切入点,致力加强班子领导的思想教育。一是加强理论修养,做到学以致用。要继续结合实际,采取以会代训、专题培训培训、实地培训、任前培训、干部轮训、挂职锻炼、交流顶岗等形式,加强班子领导的理论学习和培训、锻炼。二是加强思想武装,提升思想境界。组织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掌握每一个班子及成员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班子领导开展专题思想教育,引导班子领导不断探索加强思想修养的途径,做到“六个学会”即学会读书,学会快乐,学会专注,学会简单,学会闲处,学会放下,强化班子的思想武装,才能凝聚力量,增进团结和带好队伍;三是加强道德教育,筑牢道德防线。要不断加强正面和反面的警示教育,使干部正确对待权力,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政绩观,多想想为党和牺牲的革命英烈们,多想想那些至今衣食住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的群众,多比比那些为党和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模范人物,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干事干净、干净干事。四是要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支部)宣传教育总体部署,完善宣传教育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宣传思想等部门要做好经常性的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掌握反腐倡廉工作的主动权。大力宣传我们党反对的坚定决心、方针政策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看待斗争的形势。大力宣传各条战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建立健全新闻发布制度,适时通报反腐倡廉工作情况,加强对热点问题的引导,加强对互联网、媒体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正确引导社会。

(二)把握支撑点,致力提高班子整体的能力素质。一是高效服务能力。通过开放、互动、终身的学习,提高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分析与决策水平,善于运用现代公共行政方法和技能,处理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二是依法行政能力。将依法行政、程序合理、高效便民、诚实守信、责权统一的要求,贯穿于班子领导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他们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持续创新能力。加强各单位、各部门班子领导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让他们的理念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创新、作风创新成为一种常态,不断提出创新的思路和举措,解决新问题,实现新突破。四是团结协作能力。强化班子成员的全局观念、团结意识和协作精神,营造宽松和谐、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建立起协调运转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三)把握着力点,致力强化宗旨意识。一是要经常性的组织各单位、各部门班子客观冷静查找问题,建立整改销帐制度,对征集意见和自我查找的问题建立台账,认真制定集体和个人整改措施,对整改到位的,予以销帐,做到“一改一销,不改不销”。二是要推动深入基层寻计问策。始终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真正做到带头在一线服务,情况在一线掌握,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及时发现和总结基层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三是强调真心实意对待群众。坚持和落实领导干部群众接待日、亲自处理来信来访、下基层调研和蹲点等制度,认真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开展结对联户活动,送政策上门,送爱心上门,送党课上门,送技能上门,送服务上门。

(四)把握关键点,致力完善监管机制。一是要完善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制。开展好反腐倡廉形势教育、党纪政纪教育、警示教育,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畅通监督渠道,完善廉政提醒、谈心谈话、聘请监督员等做法,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早作提醒、早敲警钟,防微杜渐。二是要完善科学的业绩动态考核评估和监督考评体系。要实现领导干部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建立以科学的目标化决策机制、责任制衡的刚性化执行机制、督查考核的制度化监督机制、奖惩兑现的导向化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绩效管理体系,有效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使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及时真实地得到认可,激发工作热情。三是要完善“不换状态就换人”的长效机制。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订《“不换状态就换人”实施细则》,加大调研力度,加大督查力度,加大查处力度,对“不换状态”的领导干部亮黄牌、换岗位、降级别,激奋和鞭策广大领导干部以良好的思想状态、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的工作状态服务科学发展,建功立业。

(五)把握落脚点,致力推动干事创业。一是要为领导干部创造干事创业的好环境,凝聚和激发每一名班子领导以创业的精神攻坚破难,以创新的思路加快发展,以只争朝夕的态度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之中。二是要搭建干事创业的好平台。鼓励班子领导走出机关,深入企业、农业农村,到艰苦岗位锻炼,到招商引资的一线去,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学习,开阔视野,启迪思维,在生动实践中求真知并得到锻炼提高。三是要培养干事创业的好作风。努力强化领导干部精益求精的责任意识和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使他们在干部中带头注重质量、注重效果、尊重规律、尊重,埋头苦干,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把全部精力用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上,以扎扎实实的优良作风,以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取信于民、造福于民,不断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努力推动区的科学发展。

我省公路建设节约用地情况调研报告 篇二

一、概述

(一)我省建设用地现状及形势

国土资源部xx年4月份公布的调查数字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xx年的1.41亩进一步减少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短短两年间,总量减少已经多达1300多万亩,反映出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趋势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二)公路建设用地形势分析

在我省公路建设历程中,特别是近年来公路建设的大发展时期,交通行业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和省有关政策,严格控制占用耕地和保护土地资源,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

1、公路建设用地总数量较大

『 1 』『 2 』『 3 』『 4 』『 5 』『 6 』『 7 』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三

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经济社会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稳定石和调节器。建立健全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维护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体现,也是实现海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动全岛开放开发的支撑。为了加强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助推平潭后大桥时期科学发展、和

谐发展,根据政协工作安排,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一)以维持最低生存为目标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一是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我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应保尽保的工作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不断深入。我县低保制度从开始全面启动,至4月底止,工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户数有7489户、16622人,全额低保的对象(五保户)1958户、2541人。月发放低保金111.105万元,人均月补差51.56元,全额补助对象人月均100元。城镇低保从1998年试行以来,低保对象已扩展到611户、1831人,低保标准单人户为155元,多人户为145元。月发放低保金12.998万元,人均月补差70.99元。二是各种救助制度全面实施。我县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建立实施了多项救助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卓有成效,不断提高农村低保家庭医疗救助标准,将农村低保户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提高到50%,五保户在县级以上(含县级)医疗机构住院的救助标准提高到80%。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社会救助不断推进,落实了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二)以维持温饱水平为目标的社会保险逐步完善。截止4月,全县养老保险参保单位852家,在职缴费职工9999人,退休职工5432人,养老基金收入944万元,支出1681万元;工伤保险参保单位190个,参保职工8556人,基金收入32.88万元,基金支出26.47万元,历年滚存节余161.93万元;生育保险参保单位190个,参保职工7249人,基金收入18.8万元,历年滚存节余208.2万元。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9273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入500.87万元,支出274.78万元,居民医保参保人员28638人,累计节余540.78万元。机关社保共有投保单位290个,在职参保人员7262人、离退休人员3235人,实现基金收入312809万元,历年滚存节余4594.61万元。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新农合工作运行平稳。

(三)以提高生活水平为目标的社会福利稳步推进。一是切实落实五保供养。将全县2541名五保供养对象经费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切实加强老龄工作,进一步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环境。二是加快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慈善援助网络建设,积极推进光彩事业,逐步规范捐赠行为,积极做好儿童援助中心、养老院的前期工作。三是全面落实优抚抚恤新机制。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对重点优抚对象实行了一免三减的优惠政策。

二、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会保险扩面尚有空间,统筹基金征收不足。由于进城务工、自由职业人员不断变化,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导致部分企业和群众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强,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险工作的深入开展。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工资逐年增加,而我县医保基金仍按几年前的最低标准征收,造成医保基金征收不足,面临较大的赤字压力。

二是参保单位漏报、瞒报、少报工资金额现象仍然存在。由于稽查力度不大,而被查单位普遍存在抵触情绪,稽查工作难以到位。

三是养老金倒挂现象较为严重。以我县参保的差额拨补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为例,共有该类单位85个,倒挂30个,倒挂面达35%。

四是劳动关系不稳定现象依然存在。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劳动关系、工伤认定、拖欠工资等引起的劳动纠纷呈上升趋势,给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隐患。

五是城乡低保存在一些突出问题。1、低保对象家庭收入核实难,动态管理难度大。居民家庭收入的核实工作非常困难,尤其是隐性收入的核实更是难以入手。在入户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不能如实提供实际、隐性收入情况,给审批工作和补差标准的确定带来困难。2、低保金发放时间持续较长。个别乡镇的低保金财政部门一般在次月才能拨入门的帐户,门拨到各乡镇约需一周时间,各乡镇将保障金全部发放到低保户手中也需要一定时间,削弱了低保金保障功能。

六是工作力量薄弱,人员编制过少。从我县劳动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部门专职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人员普遍偏少,多数依托于村委会和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定编3至5人,在编人员只有1人,抽调人员1人,却要负责对全县近千户企业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疲于应付。乡镇没有固定从事社会保障工作人员,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七是工作经费不足且缺少必要的装备。近年来,社会保障工作日显重要,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相关工作经费却严重不足,装备较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转。

三、加快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制定切合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

第一,要坚持立足长远,分步实施的原则。当前的重点,在于积极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研究建立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着力解决不同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和转移接续问题。第二,要坚持低门槛进入,分标准享受的原则。根据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以及城乡居民的缴费能力,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既要考虑出得起、集体补得起、个人交得起,也要考虑保障制度自身的良性运转,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第三,要坚持广覆盖,多层次的原则。在制度设计中,破除城乡户籍限制和职工身份限制,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全覆盖。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逐步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全面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按照这一命题,最近,我对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作了一些调研,并提出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完整的概念,从提出到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初步完善和提高则是十几年尤其是近几年的事情。每一项具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都以其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和基础的。我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通过这些年的不断深化和完善,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和特困家庭救助为主要内容,以慈善事业为扶助的配套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一)养老保险。按照经办机构、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构成,可将养老保险分为企业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始自1986年,目前初步建立了覆盖所有国有xx县以上集体企业的、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市已有1591户企业、23.45万名在职职工、 4.86万名离退休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统筹。1998年6月,养老保险基金缴拨方式由原来的差额缴拨改为全额征缴、全额拨付,实行了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同时建立了市级调剂金制度,增强了全市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调剂能力,1999年8月全市实现了企业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从 1993年6月开展工作,目前,全市各县(市、区)均开展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筹,参加保险的人数达7.89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于1995 年,目前已建立了市、县(市、区)、乡、村四级工作网络,初步形成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和框架。全市已有38万人才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占全市适龄农民的16%。

(二)失业保险。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制度改革,目前全市已有2000多家企事业单位、24.57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

(三)医疗保险。20xx年8月,我市了《xx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聊政发[20xx]88号)和一系列配套政策办法。当年10月1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市直和经济开发区率先启动。到目前,全市有7个县(市、区)启动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参保职工达到25万多人。

(四)城市低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城市居民生活保障的最后一条保障线。我市的城市低保工作起步于1997年。20xx年以前,城市低保对象主要以三无对象为主,20xx年底保障人数为3240人。20xx年,我市按照和省里的要求,对低保对象进行了大规模地摸底核查,到20xx年11 月底,落实低保对象36672人,当年支出保障金1320万元。20xx年底,按第138次总理办公会议确定的低保政策由原来计算应得收入调整为计算实际收入后,我市对城市低保对象又进行了核查、扩面,并追加了低保资金预算。目前,全市在保城市低保对象19441户、58325人,全年需支出保障金 2800万元,人均补差40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五)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助。20xx年底,我市开始实行一市两制的农村救助制度,除xx县继续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外,其他县(市、区)全部改农村低保为定期定量救助,之后,各级在适当加大财政投入、及时落实救助粮款的同时,对救助工作全面实施动态管理,适度扩大覆盖面,使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在巩固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的基础上向农村低保过渡。今年以来,全市救助特困户及低保对象37584人。

(六)慈善事业。市慈善总会于20xx年底成立。近两年来,通过开展募集慈善,创始基金、赈灾捐款、抗非捐款、慈心一日捐等一系列募捐活动,多方募集善款590多万元,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赈灾救济、安老助学、助医助残、应急救助和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充分体现了对社会弱势困难群体的关爱,成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一种有益补充。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我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部分带有计划经济时代所特有的时代烙印,也包含市场经济体制初创时期的制度局限。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镇经济的所有制结构、经济类型和从业人员的就业分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之农村经济的天生弱质和农民权益保障意识的淡薄,致使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合理、不健全、不规范的缺陷越来越突出,与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实施范围窄。社会保障中的社会保险的保障原理遵循的是大数法则,只有实现广覆盖,才能最大限度的规避风险和实施保障。目前,就养老、失业、医疗三项社会保险来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主要是国有xx县以上集体企业以及部分事业单位,而县以下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从业者仍有部分没有纳入覆盖范围。失业保险的实际覆盖面和应达到的目标也存在较大差距。医疗保险覆盖了部分党政机构和效益较好的企业,仍有多数困难企业尚未完全纳入覆盖范围。这种状况既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不利于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还会影响对全体劳动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同时也制约了社会保险分散风险功能的发挥。

(二)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渠道不畅,基金总体支撑能力不强。对基金征收,虽然国家颁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在法律上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由于个别用人单位对社会保险费征缴工作认识不到位、企业经营困难等原因,影响了社会保险基金的足额征缴。再加上历史欠账多和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社会保险费历年滚存结余总额小、企业欠费严重等,致使我市社会保险基金总体支撑能力不强。从20xx年起,我市已连续三年企业养老保险收不抵支。

(三)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金空挂问题日益显现。1997年7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现了企业养老保险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职工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并轨。但在具体运行中,由于实行统帐结合养老保险制度之前退休的老职工没有账户积累,国家又没有相应的资金补偿制度,只能靠现收现付来暂时弥补,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金全部用完,仍有一些地方的基金入不敷出,从而造成了个人账户金空挂。从表面上看,在职职工缴纳了养老保险费,账面上也形成了个人账户,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社会保障的巨额历史负债直接转嫁给了社保机构,而养老金的到期支付则具有完全的刚性,社保机构直接坐支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的资金,从而导致了职工个人账户形成无明确债务人的空帐。个人账户的空挂使部分积累成为一句空话,逐步降低企业缴费也就无从谈起,到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时,必然会出现大的资金缺口,从而使财政不堪重负。

关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文章关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出自,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亟需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后,由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没有同步到位,医疗服务机构不能完全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需要,不按国家颁布的药品目录备药、开大处方、滥开自费药品和以药养医的现象依然存在。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院之间的结存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对住院病房少、内部供给力度小的中小医院缺乏有效的补偿机制,保证不了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

(五)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相对不足。由于我市经济欠发达,底子薄,基础差,总体上仍属吃#from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http://www.a7k.cn end#饭财政,单靠各级财政短期内完全承担所有社会保障的需求确有客观困难。在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虽开始将社会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但尚未规范化、制度化;农村救助资金在县、乡财政列支不足或列而不支,导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救助面偏窄,救济标准降低。

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最终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程度。在现有条件下,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创新工作,强化措施,抓好落实,最有效地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一)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促进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内涵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执政55年来的主要经验之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以及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关系到困难人群的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需求,体现党和对群众的关怀和温暖。因此,各级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劳动保障、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老龄等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协调配合,形成运转畅通的工作机制,确保群众的应有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二)拓宽筹资渠道,建立稳定可靠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基金收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参保率,是增加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更好地为市场经济发展服务的有效措施。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规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要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也要包括在内;失业保险的范围除了要覆盖城镇的各类企业外,还要覆盖各类事业单位;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要覆盖城镇全部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的所有人员。对于扩大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面,由于其政策统一、费率统一,扩面的重点在加大领导力度和工作力度。而对于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则要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和参保人群,制定不同的准入政策,进行分类指导:对外资企业和劳动管理比较规范的县以下集体企业要参照国有企业的参保办法一步到位;对城镇街居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要实行低标准准入,缴费工资基数可以允许在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之间任选;缴费方式允许按月、按季或按年趸缴,允许年龄偏大、临近退休的个体工商户补缴一定年限的养老金,以使其缴费年限达到15年,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待遇,从而促进其他个体工商户参加养老保险;对按不同方式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和个人,其缴费均享受税前列支政策,同时其养老金计发与国有企业同类人员相同。总之,要通过低标准准入、先纳入后规范 等鼓励政策,推动扩面工作的开展。

2、加大依法征缴、清欠力度。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保险工作的认识,营造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良好氛围,使企业法人代表及广大劳动者在意识上,逐步由要我缴费变为我要缴费,增强全社会的社会保险观念。二是要增加执法力量和强化执法力度。颁布的《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失业保险条例》,对拒缴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和主要责任人员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处罚条款,下一步主要是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依法按比例征缴。

关于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报告各类报告3、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要切实发挥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关键在于增加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建立稳定、可靠的资金筹集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支出应当是财政支出的重要项目。近几年,我市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用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确保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救助城乡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实现参保人员病有所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后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三)规范现行的三条社会保障线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当务之急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现行的有关社会保障政策和部署,实现两个确保,重点是规范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条社会保障线。在三条保障线中,养老保险的主要任务是扩面,覆盖到城镇所有劳动者;失业保险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城市低保,要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当提高保障标准,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要进一步完善和巩固贫困家庭救助制度,在搞好试点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向低保制度的过渡,从而在我市初步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就业机制,实现三条保障线的衔接。

(四)建立社区管理服务网络,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企业负担社会保险事务和管理退休人员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把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险事务从单位管理逐步过渡为社会管理,减轻用人单位的社会负担,实现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个人社会保险资料共享,是建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客观要求。建议进一步加快城市社区建设,把社会保障的各项服务向社区和乡镇延伸。要依托社区积极开展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在街道、居委设立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网点,按照管理离退休人员数量核拨退管服务经费,开展老年活动、医疗保健、托老护理等服务项目,真正使离退休人员由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彻底解除企业办社会的沉重负担。同时,依托社区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服务,为医疗保险参保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使群众能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另外,对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助,要以乡镇民政机构为依托,加强跟踪管理,特别要注重解决他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需求。

(五)同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调节医、保、患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杜绝医药费浪费,从而提高医疗机构、患者的费用意识和保证职工的基本医疗。在医、保、患三者之间,医疗服务机构是控制医药费的关键,同时也是落实职工基本医疗和提供医疗服务的物质载体。因此,在开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步进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步伐。第一,尽快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打破医药不分的垄断体制,逐步把医院的门诊药房改为药品零售企业,核算,按章纳税,从制度上解决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问题。要通过实行药品集中或联合招标采购等办法,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药品目录配置药品,从源头上治理医药购销的不正之风。第二,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机构定点制度。要建立医疗机构、药店定点资格年审制度和定期考评制度,给参保职工挑选合格的、信得过的、服务质量好的医疗机构和药店。第三,理顺医疗服务价格,适当提高医疗技术服务价格,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第四,加强思想工作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医务人员主动配合医改,严格执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目录、医疗服务设施标准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改善服务态度,使广大职工真正能够享受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医疗服务。同时,引导医疗机构顺应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改革方向,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同步,建立和发展新型的社会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从整体上降低医疗服务成本,按照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保障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成功。第五,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点规划和建设好农村中心卫生院;搞好农民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参照外地经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农民改革实施方案,目前情况下,可以先搞试点,推行大病救助的办法,然后逐步推开,切实解决农民就医无保障的问题。

2022小城镇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篇四

 一、主要成效

近几年来,县委、县在打造一流县城的同时,从统揽全局的高度,以村镇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初步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

1、科学编制规划,以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搞好农村小城镇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适度超前”的基本原则,按照“组织、专家编制、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要求,注重突出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以超前规划引领农村小城镇发展。早在20xx年,各乡镇就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确定了各乡镇的区域规划、城镇性质、总体布局以及道路交通、市政工程、园林绿化、环保环卫、建设控制等目标。今年,浒湾镇和对桥镇分别围绕“文化旅游名镇”、“生态旅游边贸新镇”的目标,再次请省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集镇建设规划进行了修编,浒湾镇还聘请了专业部门完成了污水管网和书铺街老城区建设规划,为下一步的发展进行了科学定位。县土管局自20xx年开始,聘请相关部门对各乡镇集镇土地利用规划进行了编制,去年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并正式实施。

2、强化基础设施,以项目带动农村小城镇发展。项目是集镇建设的“引擎”,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好项目快发展,无项目没发展。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的要求,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以镇村项目建设为抓手,带动小城镇发展。从20xx年开始,全县各乡镇每年实施100多个村镇建设项目,切实加强了农村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县委、县还印发了《关于推动乡镇集镇建设的实施方案》,要求各乡镇大力实施“十个一”建设工程,即一套科学超前的总体规划、一套集镇管理的长效机制、一套安全清洁的供水系统、一条亮化美化的集镇街道、一个文明安全的和谐社区、一个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一个优质便民的服务中心、一所群众满意的中心学校、一个设备齐全的卫生院、一座温馨祥和的敬老院。20xx年,各乡镇安排了143个镇村项目,总投资达7.75亿元。随着每年实施的镇村项目成功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县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小城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20xx年,我县小城镇建设工作在全市年度综合考评中获第二名。

3、突出重点建设,以示范引导农村小城镇发展。按照全省实施“百镇示范工程”的安排和要求,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以上,突出抓好浒湾镇、对桥镇等高速公路、国道、景区沿线重点集镇的小城镇建设。浒湾镇充分发挥千年历史文化名镇和地处抚州“6+1”城市群较为中心地带的有利条件,通过多渠道筹资,积极加强项目建设。先后建设了金浒广场、浒湾抚河大桥、金溪三中综合大楼、老街道路改造、新街路灯亮化与下水道工程、自来水设施建设和浒湾中心医院大楼等基础设施项目。目前,正在开展“一渠两岸”及书铺街开发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小城镇功能的不断完善。至20xx年底,浒湾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7.1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2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75%,城镇化率达40%。对桥镇以龙虎山风景区为依托,充分发挥国道沿线交通优势和毗邻华东交通枢纽城市鹰潭市的地理优势,积极开展示范镇建设。先后建设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及集镇美化亮化硬化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及文体活动场所、对桥镇中学校园环境建设工程等项目。至20xx年底,对桥镇人均道路硬化面积6.9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6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5%。为策应省委、省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要求,县新村办通过镇村联动等方式,对浒湾、陆坊、琉璃、对桥、石门等乡镇所在地或边缘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布点,有力地推动了上述乡镇集镇的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硬化等工作。

4、健全管理机制,以管理促进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注重管理是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核心。近年来,各地通过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清扫、保洁、清运、管理、执法、监督“六位一体”的小城镇建设管理体系。例如:浒湾镇制定了《小城镇环境管理实施细则》和《浒湾镇镇区卫生管理制度》,全面落实了临街单位、住房、商店“门前三包”责任制;在原有4名环卫人员的基础上,增配2人,并购置了垃圾处理专用车等清洁工具,及时清扫街道,及时运送垃圾,确保路面全天候整洁;成立了街道管理巡逻小组,有效遏制了违规现象的发生;成立了交通管制小组,进行全天候沿街巡逻,确保辖区交通畅通;对镇区乱贴乱挂、商户占道经营、车辆乱停乱放、垃圾乱丢乱倒等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治,提升了镇区环境卫生水平。为切实加强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今年8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的通知》,彭县长亲自召集乡镇主要领导开会,明确责任,进行部署。县新村办还在省、市、县安排的农村清洁工程经费中对集镇环境卫生工作给予经费奖补,推动了集镇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秀谷镇大力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的“五化”工程,强力推行门前三包制,路段长、班子成员包片制,绿化认养制,举报奖励制等管理模式,成功营造了小城镇管理的良好氛围。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对县城小街小巷进行全面监管,消除卫生盲区,保障了城区环境卫生。大力协助有关部门抓好社区建设、市民教育,为我县争创省级文明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存在不足

1、编制缺乏长远规划,集镇功能不够完善。20xx年乡镇虽然聘请了东华理工大学和华中科大联合编制了《总体规划》,但当时规划编制粗糙,乡镇有应付差事的现象。且该规划已时过境迁,难以完全适用当前和今后小城镇建设的现实需要。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除浒湾、对桥完成外,其他乡镇均未开展。究其原因:一是经费紧张,编制一套规划需15万以上;二是规划很难做到科学、实用,在实施中规划与建设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随意性较强,很难长期严格遵照执行。 集镇规模偏小,产业特色不显,吸附承载能力不强,商贸不旺,功能也不完善,与“十个一”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乡镇与乡镇之间发展也不够平衡。人口较多的集镇功能相对比较完善,人口少的集镇功能有萎缩的现象。

2、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近几年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主要是依托项目投入,县、乡财政直接安排资金投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较少。乡镇财政主要是保工资、保运转、搞乡镇大院建设,对集镇的公共设施投入除了购置部分环卫设施、支付保洁人员工资和街道路灯电费,再加上零星修修补补之外,自有资金投入较少。县财政主要以项目配套为主,单项列支专款用于集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多,与国民经济发展,与县级财政增幅,与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功能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小城镇的环卫、园林、公厕等公用设施比较缺乏,绿化、美化、亮化工作也未能跟上。

3、土地经营文章做得不活,集镇发展缺乏后劲。据统计,20xx年-20xx年,全县乡镇公开出让乡镇国有建设用地共4宗,面积8.4亩,成交价117.45万元。其中浒湾镇2宗,何源镇、双塘镇各一宗。据了解,当前乡镇一是土地收储难。农村集体土地收贮价格较高,乡镇很难承受。原粮管所、供销社等乡属单位占用的土地纠纷较多,闲置土地很难盘活。二是为节约成本、图省事。乡镇为规避土地出让相关税费,同时也为了省去争取用地指标难的麻烦,干脆“单打碎敲”单宗。三是农村建房滥占乱建现象比较普遍。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制度未能建立,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有蔓延的趋势,集镇土地出让价格不高。四是缺乏长远打算。当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维稳压力任务繁重,经营土地没有硬性任务和考核指标,乡镇主要领导没有也很难把经营土地放在应有的位置。由于土地经营做得不活,社会资本参与集镇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不大,大多数集镇年年老样子,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4、环境卫生管理存在薄弱环节,脏乱差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垃圾处理设施缺乏。除双塘、石门建有简易垃圾中转站外,其他乡镇没有垃圾中转站,也没有规范的垃圾填埋场,大部分乡镇租农用车作为垃圾清运车。二是保洁队伍不够稳定,人员数量不足。目前,保洁人数较多的有浒湾、对桥,保洁较好的有双塘,但普遍存在着保洁人手少,保洁效果差的问题。三是集镇居民保洁意识差。单位和居民门前“三包”责任制基本没有建立,少数集镇虽建立了,但落实差,垃圾乱丢乱倒现象严重。

三、几点建议

1、要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党的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强调要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省委、省提出要建设和谐秀美乡村,其中要求至20xx年全省50%左右的乡、村要达到和谐秀美的标准。小城镇作为乡镇的、生活、文化、信息中心,作为城乡“三个文明”建设的展示窗口,县、乡责无旁贷要把小城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几年来,县委、县主攻“两区”建设成效明显,城区建设荣获多项殊荣。相比之下,我县农村小城镇镇建设虽有较大进步,但与“三化”同步相比,与和谐秀美乡村标准相比,与农民和集镇居民幸福指数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把小城镇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核心是要强化县、乡领导抓小城镇建设的责任意识,并形成、部门、社会、群众齐抓共建的的格局。

2、要切实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乡镇要切实做活土地经营文章。要加大土地收储的力度,对原乡镇站所、厂矿、学校、砖瓦窑等闲置土地要因地施策,尽快收储;对集镇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体土地要像秀谷镇抓“两区”建设征地一样,责任到人,限期征收。要加大土地公开出让力度,通过“招、拍、挂”引进竞争机制,控制用地数量,提高竞拍价格。要大力推广浒湾、合市等地事前公示、联审联批制度,加大农民占用耕地税的征收力度,遏制农民占用耕地建房。浒湾镇对集镇规划区内居(农)民建房采取不接电等方法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筹措小城镇建设资金,取得了较好效果。土管部门要适度安排小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集镇搞活土地经营,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县财政要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建议从20xx年始,每年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推磨转圈的方法,集中抓好1-2个乡镇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镇村联动”项目也要主动跟进。对乡镇编制规划所需经费,建议县财政适当奖补,以调动乡镇搞好规划编制的积极性。

3、要切实加强小城镇的环境卫生管理。小城镇建设要“建管并重”,尤其是环境卫生管理,今年内要有明显的改观。要完善集镇垃圾的清运处理办法。浒湾、对桥、陆坊、左坊等交通便利的乡镇,应建立垃圾中转站或简易的停放场,并出资委托县城管局统一运至县埋焚场,县财政给予适当的奖补。其他乡镇要逐步建立规范的填埋场。要增强和稳定保洁队伍,用足用好有劳动能力低保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制度。适当提高保洁人员工资待遇和荣誉,完善保洁员的责任和奖罚机制,提高清扫保洁效果。乡镇要定期对集镇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解决集镇乱停、乱堆、乱倒的“脏、乱、差”的问题。

小城镇建设工作调研报告2: 小城镇作为乡村经济、、文化集聚中心,其发展不仅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良方,更是对当地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乡镇企业相对集中,更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改善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化解制约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近年来,我镇以“以业建镇,以业兴镇、重点突破,梯级推进”为思路,小城镇建设进程得到了明显加快,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谭家山镇小城镇建设基本情

我镇辖28个村,2个社区,面积100.45平方公里,总人口5154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1.6万人,到目前为止进城人数21480人,城镇化率达32.6%。 1986年成为建制镇,20xx年规划总修编,20xx年村庄部局规划。近年来,我镇以“全省十强乡镇”为目标,以“产业兴镇”为举措,从现实条件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不断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按照第三届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完善土地庙,开发分路口”工作思路,土地庙农贸市场初具规模,现在,小城镇建设中心区域—分路口沉陷区治理项目已于去年完成安置小区建设用地的征迁安置补偿、“三通一平”和主排水管道建设等工作,进入边坡处理,目前安置房基础工程(6栋、216户、20771m2)正在施工,预计今年可竣工交付使用。为了进一步改善镇容镇貌,优化镇区环境,今年6月,我镇投入专项经费3万元在镇区107沿线新建垃圾池15个,其中长岭村建4个,分路口沿线建11个,修补好土地庙沿线5个旧的垃圾池,现在,15个新建垃圾池已全部投入使用。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107分路口沿线城镇功能和城镇体系,将分路口打造成为一个集、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居住小区和商贸区,使谭家山成为一个“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新城镇。

二、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存在的问题:

1、规划滞后,建设质量不高。一是规划水平不高。仅限于用地布局的控制,在具体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点、设计和建设的先后顺序上没有依据。二是缺乏区域性合理布局。只重视规模的扩张,忽略整体效应的发挥。三是规划管理薄弱。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建设,过分迁就投资者的需求,没有良好的竞争机制。四是建设质量不高。建筑分布比较零散,缺乏独特的城镇文化特色和风格。

2、投入不足,筹资渠道单一。虽然我镇是一个经济强镇,区域内共有大小企业107家,其中100万元产值以上工业企业42家,产值过亿元企业4家。但小城镇建设并未得到长足的发展,后劲疲软,与其他部分乡镇相比,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趋势比较缓慢。相差甚远。其原因主要是:一是比较难。二是个人投资积极性不高。对个人投资缺乏一套完整、合理的机制,导致部分居民改造、建设的积极性不高,顾虑心太大,不愿过多投入,难以满足现代小城镇建设的需要。三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小城镇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居民”等“国家”、等“上级”、“干部”等“开发商”的情况。

3、环境欠优,配套政策滞后。一是环境卫生工作起点低,办法不多,存在“畅”,即清理不畅、管理不畅、宣传不畅、经费不畅、收费不畅,致使环境卫生工作压力大,整体效能不高,城镇环境卫生状况仍未根本好转。二是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到位。没有一套完整的,涉及小城镇建设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招商引资等方方面面的实施办法和优惠政策。

4、管理不力,对外形象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部分居民文明素质不高,城镇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良,给城镇管理特别是基础设施管理和卫生管理带来难度;城镇综合执法人员较少,管理执法难度大,小商小贩仍沿街叫卖,居民仍乱搭乱建、过往车辆仍乱停乱放。

5、用地紊乱,供需矛盾加剧。土地利用成为制约我镇小城镇建设进程的瓶颈,是推动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城镇建设利用率低,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严重。二是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规划起点低,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

6、经费短缺,工作开展被动。乡镇建设规划管理站属自收自支单位,每年只靠收取点卫生费,工作人员没有经费,职工每个月的基本工资难以到位,我镇规划站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是20xx年缴纳的,至于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其他福利都没有享受,工作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工作被动,服务难以到位。特别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平均工资的上涨,要请一名环卫工人很难,太低了没人肯做,工资太高了又请不起,职工的生活保障是当前首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1、抓认识,创新经营理念,明确整体工作思路。一要强化领导,在实干上下功夫。按照镇党委、镇部署,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建设,重点抓好环境卫生整改,细化分解工作任务,整体推进,最终形成领导谋划小城镇建设,干部思索小城镇建设,群众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二要更新观念,在发展上下功夫。要把小城镇建设摆到与工业、农业发展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来抓。要充分利用谭家山镇的区域、交通和资源优势,与培育城镇市场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与发展全镇经济相结合,把其建成谭家山工业重镇和商贸流通中心。三要落实规划,在特色上下功夫。要按照“合理布局,有利发展,产业互动,突出特色”的原则来具体落实规划,把规划细化到块、到点,并引导业主和居民在建设上突出规模和档次,形成具有深刻内涵、独具特色的小城镇。

2、抓机遇,发挥经济优势,做大做强全镇经济。紧紧抓住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机遇,立足实际发挥中心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培育骨干项目支撑小城镇发展,增添小城镇建设的活力和后劲。一是抓好谭家山镇工业建设。继续做好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增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全程服务意识,落实党政领导联系项目责任制,重点项目建设,壮大产业,壮大财力,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二是加快农副业产业化建设,使特色养殖成为居民增收的亮点。三是抓好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农贸市场的作用,利用区位优势,靠市场牵动和活跃城镇经济,把谭家山镇分路口建成周边村物资集散地。

3、抓载体,创新投入机制,确保建设资金投入。坚持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原则,建立投入、部门投入和招商引资投入等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政策引导。大力推进谭家山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包括汽车站、农贸市场、路灯、自来水厂、排水设施、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各种方式参与建设、经营和管理。二是经营生财。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搞好分区规划、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既确保城镇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市经营工作的有序开展,又对城镇的发展方向、功能分区、公用设施和重点建设等进行科学明确的定位。三是部门支持。建设、交通、水利、扶贫等相关部门要积极支持谭家山镇小城镇建设;金融机构应安排部分专项贷款扶持小城镇建设。

4、抓改革,兑现优惠政策,调动居民建设积极性。尽快经营小城镇建设的配套政策。既结合上级政策,又根据本镇实际,及时制定房屋拆迁政策,降低小城镇建设成本;制定小城镇管理政策,切实优化我镇对外形象;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并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如供水、垃圾、污水处理等,实行有偿使用,调动业主参与积极性,提高投资回报率。

5、抓管理,增强发展活力,推进城镇健康发展。一是搞好规划管理。强化精品意识,突出小城镇的品味和特色,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二是抓好城镇管理。加强对城镇居民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法制教育,引导他们用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改造和规范自己的言行及生活习惯。加强小城镇环境和治安工作,采取强有力措施,集中力量对小城镇的环境面貌和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克服脏、乱、差现象,保证城镇面貌和社会秩序稳定,发挥好谭家山镇在小城镇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关于小城镇建设的成绩与问题调研报告 篇五

近年来,湖北各地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支撑,以大中小城市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乡村集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贸市场建设,扩大对农业的服务领域,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中心,带动了全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但同时,湖北的小城镇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加快湖北小城镇建设任重道远。

一、湖北小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xx年以来,湖北以“百镇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以“产业兴镇”为目标,从现实条件出发,突出小城镇发展重点,不断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大力提升小城镇功能和改善小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有力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小城镇成为全省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城镇化的基础支撑。截至20xx年底,湖北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5.2%,比上年增加了0.9个百分点,湖北省现有小城镇942个,其中建制镇735个,乡集镇207个。

(一)小城镇的迅速崛起,一批特色城镇成长为新的区域中心。近年来,湖北各地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农村工作三大战略之一,与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扭在一起抓,全省小城镇迅速崛起,涌现出了宜昌龙泉、荆州容城、襄樊双沟、阳新富池等一批各具特色、闻名遐迩的明星城镇。小城镇已经成为全省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的中心、产品加工和集散的中心、务工经商农民集聚的中心,成为湖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如监利县容城镇是一个紧镑长江的著名历史古镇。为了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镇委、镇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充分发挥发展城郊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机械、化肥、造纸、陶瓷、铸造、棉纺、毛纺、制药、食品、酿酒、木材加工、电器仪表等行业生产的优质主导产品驰名省内外。目前,该镇城内各村拥有较大规模的村办、组办企业,市场、商店等经济实体近100家,城区大部分村级收入超过了100万元,有着雄厚的经济基础,全镇经济规模效益明显,已率先形成了农村产业化格局。同样,夷陵龙泉镇在多年的实践中,坚持把实现龙泉率先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积极探索推动镇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出一条“城镇工业化、农村集镇化、镇村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他们一方面扶持本土企业稻花香集团打造百亿产业集群,一方面做大做强以三峡泵业为龙头的机电工业集群,科学规划建设魏家畈轻工业园。20xx年该镇规模工业企业7家,中小企业197家,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亿元,同比增长5.9%;税收入库额完成4354万元,同比增长12.3%。农民人均劳动所得实现10757元,同比增长10.3%,成为夷陵区经济重镇、全市工业第一镇、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和全国文明村镇。

(二)小城镇的城乡融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近几年,全省各地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主要体现在全省乡镇企业正迅速突破“三就三为”(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为生产、为生活、为市场)的分数布局模式,向农村小城镇、工业小区集中。20xx年全省乡镇企业进城办企业和异地办企业6923家,创增加值24.35亿元。全省70%以上的乡村企业集聚在小城镇,已设立乡镇工业小区78个,一批经济发达的乡镇以企业为支撑,把发展工业小区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如近年来,钟祥市以中小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86家,拥有7个省级农产品名牌产品,6个湖北省著名商标,28个绿色食品。初步形成了以中粮集团为主的粮油加工集群,以雨润集团为主的肉类加工集群,以汇源集团为主的饮料食品加工集群,以进鑫公司为主的棉纺加工集群。钟祥市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6%,农产品加工业集群被评为“中国产业集群品牌50强”,被湖北省确定为重点扶持的产业集群。去年全钟祥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9.3亿元,比上年增长6.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678元,增长14.4%。

(三)小城镇的产业经营,夯实了县域经济的经济基础。20xx年,湖北省79个县(市、区)生产总值达6060亿元,增长14.0%,增速高出全省0.6个百分点,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4%。其中21个县市区的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比前年新增10个,仙桃、潜江和曾都区的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县域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省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732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速高出全省4.2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达45.1%。同时,县域和农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20xx年,湖北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09.9亿元,增长25.2%,其中县以下农村消费增长22.8%,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56%。

(四)小城镇的园区建设,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湖北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规模已超过1000万人,其中跨省转移700万人。20xx年全省乡村从业人员总数达到2078.77万人,比上年增加48.16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达到35.92万人,比上年减少0.59万人,同比下降1.6%;非农业劳动力达到20.45万人,比上一年增加1.49万人,同比增加7.8%。小城镇的迅猛发展,使城镇吸纳就业、集聚人口能力快速提升。

(五)小城镇的城郊经济,促进了农民的增收。近几年,全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基本方略,把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作为基本方向,加快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同时,一批重要城镇的城郊经济发展迅速,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帮助了农民增收。如十堰市张湾区立足城郊优势,围绕丰富城区市民“菜篮子”、“果盘子”、“餐桌子”、“茶杯子”、“钱袋子”,采取政策驱动、典型带动、项目拉动、科技助动“四轮驱动”措施,全力打造“蔬菜、林果、畜禽养殖、打工经济”为主导的“四个亿元”工程,逐步形成了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去年,全区仅蔬菜专业村达到43个,菜农达到3万多人,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4万亩,年蔬菜上市量8500万公斤,实现产值1.3亿元,为当地农民带来非常可观的收入。

二、湖北小城镇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城镇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目前,全省734个镇是近年并乡并镇的结果,大多为“小镇区、大农村”,甚至未脱离集镇的痕迹,城镇平均人口不足1.2万人,多数建制镇不足1万人,最小的镇人口仅千余人。由于小城镇存局不合理,人口规模小,产业不集中,难以形成支柱产业,经济实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在20xx年、20xx年国家公布了两届全国“千强镇”的名单,湖北由3个变成空白。而中部的湖南和河南各有9个,山西有7个,安徽和江西各有2个。在20xx年的中部百强县(市)名单中,山西有15个、安徽有12个、江西有9个、河南有41个、湖南有17个、而湖北有11个,与湖北在全国和中部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

(二)产业层次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多数城镇属于自发形成的传统农业服务型的行政中心,结构单一,没有使得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缺乏产业支撑。全省小城镇产业发展基本上还是呈现出以农业尤其是种植业为主体、二、三产业比重很小的结构特征,总体产出功能不高,经济效益低下。特别是饮食服务业、商品零售业等第三产业仍处于落后状态,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文教卫生、金融保险等高层次的行业比重偏低。20xx年湖北农产品加工率45%,低于全国50%的水平。湖北农产品加工值相当于江苏64%、广东51%、山东41%。

(三)环境设施不全,生态污染严重。随着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废水、废气、废渣不断增加,噪声加剧,严重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的健康。有关调查显示,在建制镇中,工业废水有专门处理装置的镇只占33.7%,居民生活垃圾及时清运的镇只占49.4%,加上农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废物总量增加,造成城镇周围的大部分水体制质量在三类水以下,大气、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污染也比较严重。加上小城镇受财力所限,环境治理差。

(四)市场网络落后,产品销售不畅。当前,全省大多数城镇市场特色不明显,为农服务、为主导产业服务的功能不完善。其中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都不到位,资源和产品输出渠道不畅;工业主导产品市场规模小,销售乏力,产品外销的售后服务水平不高。生产要素市场刚刚起步,缺乏强有力的经纪人队伍。各乡镇大多是处于独闯独干状态,秉持“沟通信息、整合资源、团结互助、合作发展”的服务理念的少。同“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抓好100个小城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100个年营业收入过20亿元、50个年营业收入过30亿元的小城镇的目标相比,任务还比较艰巨。

三、制约湖北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规划起点低,体制改革滞后。小城镇的暂住人口虽然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人们长期居住的愿望并不迫切,难以发挥其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一是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进城经商的农民,形成了既非市民又非农民的夹心阶层。也限制了在城市有稳定职业和事业的农村劳动力取得城市户口的机会。二是现行的土地的买卖、出租、抵押、转让、入股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放弃土地难以获得合理补偿。三是城乡不平衡的社会保障制度,大多数农民连基本的养老保险都无法满足,更谈不上像城镇居民那样还拥有医疗、失业、生育、意外事故等方面的保险,使农民顾虑很多,不愿意放弃土地迁居城镇。同时,城镇管理机构和法规不健全,市容市貌、环境卫、社会治安、市场管理、文化娱乐以及街道交通管理等社会问题没有列入的目标责任制,城镇脏、乱状况较为普遍,城镇建设活动失控,城镇总体环境严重失调。可见,我省小城镇建化设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

(二)资金投入不足,延缓了小城镇建设。20xx年省财政安排了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其中5000万元用于100个重点镇建设,5000万元用于示范村的整治),带动全省100个重点镇计划投资8.31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8.4亿元,占全年计划的101%。但全省城镇建设投资只占gdp的比重为2.59%,比全国5.22%的平均水平低2.63个百分点。与江苏、四川、重庆、湖南等省市相比,分别低1.15、0.70、3.24、0.50个百分点。20xx年全省重点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5亿元,示范村完成投资5.2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13.1%、20.9%,启动了500个示范村的村庄整治任务。但国内不少省份对小城镇的发展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和投入都大大超越于湖北。如广东省在20xx年下发了《关于加快中心镇发展意见》,明确提出了对277个中心镇给予10个方面来源的建设资金以及土地政策、管理体制等的支持,并从20xx年开始连续三年,省财政每年拨出2500万元作为全省中心镇规划补助经费。仅20xx年省直部门就对中心镇的各方面建设投入达数亿元,广州市则明确规定从20xx年开始每年安排每个中心镇1500万元统筹建设资金,一定5年不变。相比之下,湖北省财政加入小城镇建设的投入相差明显。

(三)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限制了城镇化的进程。1979-20xx年,全省耕地面积累计减少了478.74千公顷(717.11万亩),年均每年减少15.96千公顷(23.94万亩),人均耕地由1978年的1.24亩减少到20xx年的0.81亩。可见,小城镇化的土地利用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城镇建设利用率低,许多城镇盲目外延,土地利用粗放现象严重。二是城镇建设用地结构不尽合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工业用地等生产性用地普遍偏大。

(四)以小产业为龙头的乡镇经济,其聚集效应先天不足。目前,全省多数镇级财政基本都属“吃饭财政”,财力十分有限,在城镇基础建设上投入普遍较少,加之小镇能力较弱,建设,导致小城镇建设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形成。同时,引进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镇的建设规模,延缓了小区的整合优势和规模效应显现。如20xx年全省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5万家,其中一半以上落户中小城镇,但70%以上是10人以下的小作坊,产品质量不稳,缺乏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市场竞争力弱小。

(五)科技创新水平低,创业领头的人才不多。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人才的需求。当前,全省小城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懂生产、会管理的开拓型的青年人才贫乏,虽然近两年有大批大中专毕业生选调下乡,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对城镇建设是杯水车薪。另外由于小城镇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限制,留住人的机制不够健全,现有人才常有流失。因此,要制订优惠政策,吸引鼓励各类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人员深入农村一线,为农村小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抓手,小城镇的建设应重点发挥重点小城镇的示范效应,优先支持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小城镇;优先支持有资源、有特色和有主导产业支撑的小城镇;优先支持经济发达、城镇密集的小城镇,通过重点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方式,形成抓好一个点、带动一个面、影响一大片的效果。

1.加强重点镇建设,提升城镇集聚发展能力。当前,要重点地建设和发展中心城镇。高起点编制中心镇镇域、镇区和中心村三个层次的规划,并与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交通、水利、土地、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相互衔接。应当在积极发展大中城市的同时,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聚集效益,推动小城镇发展,应积极推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强化小城镇的集聚功能。要克服单纯把小城镇视为培育市场、聚集人口的场所,而应以实现现代化、社会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高度,着眼于从提高小城镇的整体功能上去完善小城镇的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消费中心。

2.依托城镇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村主导产业。当前,中小城镇的发展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分类指导,扶优扶强,梯次推进”原则,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以经济大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大发展,做到以特色兴产业、赢市场、增活力,努力实现兴一座城镇,繁荣一方经济,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致富一方群众。一是把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工业化结合起来,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合理确定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型小城镇。二是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建设小城镇工业集中区,以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小城镇发展。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城市的工商企业到小城镇开展生产经营,鼓励社会力量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到小城镇经商办企业。四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为依托,大力发展相关商贸流通业。五是引导发展小城城镇房地产业,鼓励引导城镇居民向现代化住宅消费模式转变,提升小城镇的品位。坚持在“好”优先的前提下注重小城镇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3.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制,拓宽小城镇投渠道。加快小城镇建设,资金是关键。一是充分发挥市场筹资功能,拓宽城建投渠道,推进小城镇土地资产经营和基础设施市场化建设,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二是积极发挥的宏观调控作用,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障小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地发展。三是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投资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逐步走上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轨道。

4.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现阶段,管理体制与小城镇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的迫切问题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要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对新入户的居民,在子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农民离土离乡,加快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和重点镇集中,促进农村人口城镇化。坚持不懈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和推进“百镇千村”工程,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鼓励农村承包土地依法流转,发挥产业的集聚效益;进一步完善收入和分配机制,吸引城市国有、集体企业中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熟练工人充实到乡镇企业的工作岗位上去;进一步突出农体地位,健全公共服务体系,真正做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走城乡一体化道路,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小城镇建设的社会调研报告 篇六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和谐创业,加速崛起已经成为省市的发展主题、工作主线、主流;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发展是崛起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和谐是创业之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在认清当前干事、创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引领全民和谐创业,实现富民强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我县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我县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县基础薄,起点低,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地位。这些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没有解决,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20xx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小城镇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像x、Y、Z、M四重镇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我们先来看看李渡的城镇建设:

x镇在城镇建设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x镇,镇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49829人.20xx年国内生产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区域财政收入20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9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人,成为A县的经济重镇,跨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今年6月份被省建设厅确立为省级重点示范镇。李渡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主要做法:

1、科学合理,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世纪。1986年,x镇聘请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在全县率先编制《1987-20xx年x小镇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20xx-20xx年x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省、市专家组评审和县批准,新规划把x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5.3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6000人的现代化历史古镇、工贸强镇、旅游重镇、江南名镇.20xx年,请南昌大学设计专家进一步对世纪大道、李桐渠、医疗器械城、文化广场进行了控制性详规,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创新机制,多元化筹措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土地生一点。二是财政挤一点。二是争取上级政策拔一点。四是向外引一点。五是民间融一点,六是群众自愿情一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锦载体功能。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四通一平,建起了两座大桥,贯通硬化了近30公里主次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完成了日供水量5000吨的自来水工程。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城镇亮点:2000年,兴建世纪大道;20xx年,对城中湖鲤湖进行了清淤整治和绿化、美化、亮化,使其成为休闲娱乐场所;20xx年,对主干道李渡大道、世纪大道和工业园区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20xx年,我们将着力对世纪大道、李桐渠进行硬化改造和美化、亮化,使之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带。

3、严格规范,提升品位,高效能管理小城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小城慎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严把审批报建关,推行“一书二证”报建程序;设立专职保洁员,实行动态评估,落实责任制,聘请老干部为义务监督员,

4、依托优势,主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立足工业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土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了占地面积6000多亩的三个工业园区,引进园区企业72家;二,是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xx年共引进项目8个,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个,其中省外项目7个,合同资金123亿元,实际到他资金l900万元,出口创汇110万美元。

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李渡烟花集团公司、江西益康医疗器械集团公司、江西锦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李渡酒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四大骨干企业,形成烟花鞭炮、医疗器械、白酒三大产业。

x镇的小城镇建设是成功的。但是其他乡镇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的乡镇城镇建设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镇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现行财政体制使乡镇财政仅勉强保证公教人员人员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家家打小井,户户上锅炉,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的局面。

2、城镇建设盲目攀比,不结合本乡镇实际,搞形象、政绩工程,没有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摊子铺得大,财力跟不上,最后收不拢。导致城镇建设,有头没尾,虎头蛇尾。

3、建镇时间长,旧城区改造量大,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影响了建设进度。

通过对x镇城镇建设成功经验和其它乡镇存在问题总结,对今后小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李渡镇就是依托三大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因此,要先研究产业主体,靠什么立业才能把小城镇支撑起来,要突出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像南台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再如罗溪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

2022年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篇七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和谐创业,加速崛起已经成为省市的发展主题、工作主线、主流;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发展是崛起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和谐是创业之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在认清当前干事、创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引领全民和谐创业,实现富民强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我县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我县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县基础薄,起点低,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地位。这些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没有解决,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20xx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小城镇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像x、Y、Z、M四重镇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我们先来看看李渡的城镇建设:

x镇在城镇建设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x镇,镇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49829人.20xx年国内生产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区域财政收入20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9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人,成为A县的经济重镇,跨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今年6月份被省建设厅确立为省级重点示范镇。李渡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主要做法:

1、科学合理,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世纪。1986年,x镇聘请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在全县率先编制《1987-20xx年x小镇建设总体规划》;2000年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20xx-20xx年x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xx年省、市专家组评审和县批准,新规划把x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5.3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6000人的现代化历史古镇、工贸强镇、旅游重镇、江南名镇.20xx年,请南昌大学设计专家进一步对世纪大道、李桐渠、医疗器械城、文化广场进行了控制性详规,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创新机制,多元化筹措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土地生一点。二是财政挤一点。二是争取上级政策拔一点。四是向外引一点。五是民间融一点,六是群众自愿情一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锦载体功能。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四通一平,建起了两座大桥,贯通硬化了近30公里主次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完成了日供水量5000吨的自来水工程。

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城镇亮点:2000年,兴建世纪大道;20xx年,对城中湖鲤湖进行了清淤整治和绿化、美化、亮化,使其成为休闲娱乐场所;20xx年,对主干道李渡大道、世纪大道和工业园区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20xx年,我们将着力对世纪大道、李桐渠进行硬化改造和美化、亮化,使之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带。

3、严格规范,提升品位,高效能管理小城镇。成立了由镇长任组长的小城慎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严把审批报建关,推行一书二证报建程序;设立专职保洁员,实行动态评估,落实责任制,聘请老干部为义务监督员,

4、依托优势,主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立足工业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土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了占地面积6000多亩的三个工业园区,引进园区企业72家;二,是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xx年共引进项目8个,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个,其中省外项目7个,合同资金123亿元,实际到他资金l900万元,出口创汇110万美元。

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李渡烟花集团公司、江西益康医疗器械集团公司、江西锦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李渡酒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四大骨干企业,形成烟花鞭炮、医疗器械、白酒三大产业。

x镇的小城镇建设是成功的。但是其他乡镇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的乡镇城镇建设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镇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现行财政体制使乡镇财政仅勉强保证公教人员人员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家家打小井,户户上锅炉,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的局面。

2、城镇建设盲目攀比,不结合本乡镇实际,搞形象、政绩工程,没有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摊子铺得大,财力跟不上,最后收不拢。导致城镇建设,有头没尾,虎头蛇尾。

3、建镇时间长,旧城区改造量大,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影响了建设进度。

通过对x镇城镇建设成功经验和其它乡镇存在问题总结,对今后小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李渡镇就是依托三大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

因此,要先研究产业主体,靠什么立业才能把小城镇支撑起来,要突出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像南台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再如罗溪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

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

2、鼓励乡镇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同时,要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化投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的矛盾,加快城镇水、电、路、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在基础设施上要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

3、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变。在制定建设规划时,要把小城镇建设目标与本地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重视城镇特色的研究,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将特色风格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起来。

4、集中力量重点抓好V、x、F、S、D几个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将其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5、精细规划培育几个生态、旅游型,交通枢纽型,特色农业型袖珍小城镇。像南台具备旅游开发潜力,池溪有交通区位优势等,小乡镇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走特色兴镇之路。

党的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按着这个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人之品,人是城之本的理念,把城镇建设与发掘文化特质,打造产业特色,凸显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工业主导型、市场贸易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特色小城镇,构筑全民和谐创业的平台,为实现富民强县这个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0xx年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2)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十五届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20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20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市委、市了一些优惠政策,如户籍、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一是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小城镇建设。乡镇、村办企业招聘的管理技术人才和进镇经商办企业的农民,户籍管理混乱,分别落在乡镇经委、建委、商贸园等单位,有的长期无处落,有些聘用人才、投资者因户籍问题解决不了而打退堂鼓。二是征用土地手续多,时间长,收费偏高。据基层反映,征用一块土地,从审请到批复大约需要半年时间,使用一亩土地需要缴纳的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费、测图费、复垦费、补偿金等约在35000元左右,致使投资者和进镇农民望而却步。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近几年来,转移到小城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呈迅速递增的态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如住房、教育、社会保险等不配套,农民进镇有后顾之忧。

(四)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市乡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打得很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早就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中心,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科学规划,夯实基础。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条龙。一是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结合。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对小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修订和完善,合理确定小城镇发展规模,以保证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二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相结合。进一步改革完善城镇用地制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土地存量,禁止土地闲置,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妥善解决建设用地。坚决防止环境污染,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小城镇建设的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相结合。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工业园区、住宅小区、主要街区、各类市场和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都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编制详细规划。在群众承受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标准高质量配套建设,提高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市要切实加强对规划编制的领导和督查工作。调查发现,乡镇要编制一个总体规划,设计费最低需8万元,而且乡镇各自为政现象突出,造成小城镇建设散乱。鉴于此,应成立专门班子,对全市小城镇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统一调度,统一聘请专家论证设计,以减少费用,使全市小城镇建设既统一协调,又突出小城镇特色,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的评审、审查、审批制度,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要严格坚持专家评审论证、人代会审查同意并报市批准的科学程序,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连续性。

(三)深化改革,落实完善政策保障机制。一是要进一步落实进镇人员的户籍政策。按照公安部《关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精品源自科 》要求,协调公安、民政等有关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尽快完善落实乡镇户籍管理办法,在小城镇设立居民委员会,按城市户籍管理有关规定管理小城镇人口,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机制。二是简化土地征用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各职能部门要认真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一站式服务,一个漏斗收费,缩短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和建设周期,提高办事效率。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要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发展公益事业,健全小城镇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解除进镇人员的后顾之忧,增强小城镇的凝聚力。

(四)广辟投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各乡镇要组建综合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市直部门、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市、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各项税费,如从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八

我处于5月下旬先后到全省18个重点示范镇、10个文化旅游名镇进行调研,深入到重点示范镇新区、老镇区、社区和文化旅游名镇的街区,多次与县、镇、村干部座谈,了解建设发展情况,认真倾听干部群众意见,提出了今后加快小城镇的思路和推进措施。

一、我省小城镇现状与特点

(一)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小城镇

近年来,陕西许多小城镇加强对自身资源的开发利用,涌现出一批有产业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快、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小城镇。目前,陕西省有全国重点镇68 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全国特色景观名镇3个、陕西省重点示范镇35个、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以及84个市级重点镇。这些镇基本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区位条件等,全省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二)小城镇以交通干线为主轴呈带状分布

(三)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人口和劳动力吸纳规模不断增大

(五)形成一批镇域产业园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4851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4,人口不到1万的小城镇占到城镇总数的85%,70%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

(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偏小。大部分小城镇产业以粗放型的小微企业和家庭作坊为主,规模小,在培育产业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方法。全省小城镇只有 160多个初步形成特色产业,且科技含量低。虽然近年来陆续组织各地参观学些南方一些工业的发展路子,但总体看,多以传统手工业的产品为主,市场销量大,产值高的产品少,没有出现沿海块状经济类型的小城镇。

三、加快我省小城镇建设的思路、目标及推进措施

要实现我省城镇建设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施城镇化战略,坚持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结构完善,各具特色的原则,走市场推进和引导并重的小城镇发展道路。

(一)总体思路。按照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总体思路,以规划为引领,以保障性住房建设、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移民搬迁、重点示范镇建设、文化旅游名镇(街区)、沿渭重点镇、市级重点镇为抓手,坚持城乡政策一致、规划建设一体、建设管理同步、公共服务均等、收入水平相当的方针,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三)推进措施

1、科学制定规划。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着力构建符合省情的城镇空间格局。省级重点示范镇及市级重点镇要按照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民幸福家园的标准,设计一镇一模块及新型农村社区标准化模块,突出特色,推进新区建设。沿渭重点镇尽快调整原有规划,综合利用渭河水资源、滩涂资源和生态资源,打造各具特点沿渭景观带。31个文化旅游名镇的规划建设原则是保护修复,修旧如旧,尽快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

2、保障建设用地。将小城镇规划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生态用地、民生用地和规划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推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化城乡用地布局。稳步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探索建立进城农民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机制。

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篇九

一、基本情况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五)推动政策落地,强化责任监督。以推进扩权强镇为抓手,《关于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意见》,使省委《十条意见》得以落地,强化示范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赋予规划建设管理权。示范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所)根据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镇辖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辖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违法建设的查处和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二是下放行政审批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需报国家、省和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示范镇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示范镇办理备案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在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住建、国土局、水务等领域,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和处罚权,并成立综合性执法机构具体处理相关事宜。所有下放、委托给示范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扩大人事管理权限。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按副县级高配,辖区内各部门,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实行属地管理。垂直部门派驻到示范镇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纳入镇考核体系,接受镇党委的统一领导。示范镇可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根据需要自主设立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镇党委对镇管中层干部在编制数内具有考察、任免权。四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原则,根据示范镇职能范围扩大、城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提高示范镇财政分成比例。在镇域内发生的各种税费收入,划归区(县)的,全部或部分返还给示范镇。镇域内土地出让净收益实行全额返还,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县)直部门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示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区(县)的重点建设项目。五是加大部门支持力度。将省委《十条意见》中所涉及的部门作为责任部门,督促责任部门拿出具体贯彻方案,界定支持范围,列出任务清单,明确承诺事项,落实分管负责人和承办联络人,经市和区(县)审定同意后,由部门行文下发,统一汇编成册,方便各示范小城镇对接,推动建立"1+N"政策支持体系。六是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对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考核各区(县)。重点考核相关政策、项目、资金的协调统筹和扩权强镇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增强区(县)党委责任感。第二层,考核示范小城镇党委。坚持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差别化考核。共性指标,基于建设、管理在内容和要求上的一致性而设置,比如地面路网体系与地下管线通道同步建设,或治理脏、乱、差,这些要求是一致的,是每个小城镇必须完成的事项;个性指标,基于基础不同,或发展重点不同,其建设内容和时序上有差异而设置,应以增量业绩进行评价,推动建立"公平公正、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机制。第三层,考核市和区(县)责任部门、帮扶部门。重点考核责任部门执行支持方案和帮扶部门落实帮扶任务的情况,使部门项目和资金向小城镇倾斜,促进小城镇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功能配套。

此外,建议市组建专门班子,全面启动大龙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工作。

浅谈当前纪检组织及其干部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十

“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是党章赋予纪检监察干部的神圣使命,是新形势下党对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在信仰、立场和岗位职责上提出的更高要求。笔者对照“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贴心人”主题 (三)素质能力方面的不符合、不适应。

1、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干部队伍整体年龄偏大,老化现象日益突出,缺乏活力。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真正懂财会、懂法律、懂电脑、懂写作的专业人才缺少,精通多项知识的复合型和资本运作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2、组织协调作用发挥不到位。组织协调职能是纪委的一项重要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由于对组织协调的具体内容、程序、形式缺乏必要的认识,致使出现不会协调、不清楚该如何协调的问题,不善于发挥职能优势,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反腐倡廉建设工作。

3、服务大局能力不强。孤立、静止的去做反腐倡廉工作,对纪检监察工作如何服务党委的工作大局,时常找不到工作切入点,不知道该怎样通过履行职责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少数地方还出现了不能正确处理好履职与服务发展的关系,个别地方还出现过影响甚至妨碍经济社会发展的行为。

4、突破大要案能力不强。查处大要案尤其是疑难案件时,找不到案件的突破口,贻误战机,耽误办案,影响了整个案件办理进程及效果。

5、个别指导一般能力不强。不善于对工作中的新经验、好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并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归纳概括,形成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经验用于指导实际工作,以致于工作中碰到类似问题后,往往显得束手无措。

二、当前纪检监察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原因

当前,纪检监察机关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既有内在因素的影响,也有外在因素的制约。

(一)内在因素。

1、理论学习不深入。有些同志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学习兴趣淡化,导致理论水平不高;还有的干部学习不够深入,满足于一知半解,不在用心领会精神实质、研读理论原著上下功夫,导致思想水平不高,理论功底不深,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强,业务知识上只能靠吃老本。

2、干部思想不稳定。工作方面,纪检监察干部工作辛苦,容易得罪人讨人嫌,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待遇方面,纪检监察干部经济待遇不高,上进步不快;生活方面,纪检监察干部经常是别人能去的地方不能去,别人能得的不能得;一些秉公执纪、清廉自律的纪检监察干部还常被调查对象埋怨,甚至被亲戚朋友们所不理解。上述种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思想不稳定,不安心本职工作。

3、业务素质不够高。有些同志政策水平不高,办案技巧掌握不够;有的口头表达、文字基本功还不够强,对党纪条规等业务知识还不够熟,存在着业务能力“偏低”的问题;有的掌握的知识不够全面,对经济发展政策、相关法律知识、会计知识知之甚少,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

4、工作开展有顾虑。个别纪检监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主要表现为:一怕得罪领导。在监督检查、查办案件时,纪检干部既担心得不到领导的支持,更怕查出问题得罪领导,以后工作难以开展;二怕影响人际关系。监督上级怕遭打击报复,监督同级怕妨碍团结,监督下级怕伤和气、丢选票,影响工作和自身的发展;三怕影响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怕管严了、限制多了,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于是对可查可不查的事件便不了了之。

(二)外在因素。

1、体制因素的制约。纪委目前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使得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大打折扣,就是对下级党委的监督也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2、制度因素的制约。由于至今尚未制定一部《纪律检查工作条例》对纪检工作的地位、内部机构设置等作出明确规定,致使纪律检查工作的开展还不够系统和规范。

3、社会因素的制约。社会上对纪检监察工作不够理解的现象依然存在,尤其是牵涉到他们自身利益时,对纪检工作更是不够配合和支持,“一边骂、一边搞”的行为也大有市场;不良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对财富的攀比心理,部分市民“笑贫不笑贪”的价值取向等等因素也会给纪检干部的思想、行为带来不良影响。

4、保障因素的制约。目前,基层纪检机关经费保障不到位,虽然财政会拨付一定的经费,但远远不能保障机关的正常运转,大量的经费需要纪检机关自己去争取,经费的不足致使办公、办案的条件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现就xx区纪检机关而言,各个室目前仍然使用的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办公设备,没有专门的谈话室,办案工作至今仍停留在“一张嘴、一支笔、一张纸”的水平上。

三、加强纪检监察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要切实解决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的问题,就应坚持两手抓,即立足当前一手抓解决内在因素,着眼长远一手抓解决外在因素。

(一)立足当前抓内因。

2、加大交流力度,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干部交流力度,建立干部的良性流动机制,是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健全干部选拔机制。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适当拓宽纪检监察干部的发现选拔渠道。通过公务员公开招考等方式,补充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干部来源。县(区)、市(地)以上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从基层选拔有纪检监察工作经历、素质高的干部。二是要完善干部定期轮岗机制。加强系统内的上挂下派、多岗位锻炼等干部轮岗制度建设,通过体内循环增强队伍活力。继续贯彻干部轮岗制度,明确不同级别的纪检监察干部进行轮岗的期限,并对轮岗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三是要畅通干部输出机制。积极地将系统内培养的可以胜任更重要岗位的优秀人才输送出去,将系统内的“小循环”与党政机关干部的“大循环”对接起来。

3、建立激励机制,稳定干部队伍。建立激励机制,是稳定干部队伍,增强干部做好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迫切要求。一是要用事业激励。对单位的发展应有一个整体规划,找准目标定位,明确发展目标,根据目标,结合干部的特点,将每位干部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并把干部的工作业绩与荣誉激励、职务晋级挂钩,增强干部职工做好工作的主动性,从而将单位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用感情激励。一方面通过采取领导找干部谈话谈心的方式,听取干部的意见,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走访慰问的方式,给予干部关怀。三是要用待遇激励。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干部的经济待遇;另一方面要加大干部的交流力度,切实提高干部的待遇。

4、强化管理监督,纯洁纪检队伍。强化管理监督,严格纪律要求,对于提高纪检队伍素质,保持纪检队伍纯洁性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内部监督管理的各项制度,如,干部职工行为规范、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baogao/diaoyan/82577.html

《社区班子作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