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报告 > 调研报告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五篇

2022-02-15

调研报告】导语,我们大家所阅读的本篇共有41380文字,由秦晶炎细心纠正之后,上传于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进城务工人员是指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农村居民,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户籍仍在农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有的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亦工亦农,流动性强,有的长期在城市就业,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岗位是一个词语,读音为gǎng wèi,注音为ㄍㄤˇ ㄨㄟˋ,其本指军警守位的地方,由于语义变化有时也泛指职位。岗位跟职位还是有明显不同的:首先,按照“职位”的定义,职位是组织重要的构成部分,泛指一个阶层(类),面更宽泛,而岗位则具体得多。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五篇欢迎大家一起来收藏,希望能帮到你!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我市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和、省、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认真实施。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服务卡2万多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660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0笔、金额34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直接扶持创业者760人,带动6500多人实现就业。累计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55笔、金额10285.5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1笔,金额2043万元。20xx年,全市落实主辅分离政策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办理出口退税2.38亿元;落实鼓励吸纳招收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431人,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594.28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262.8万元。

(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网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

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劳动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公共培训机构14家,在乡镇共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建立县、乡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五)以创业促进就业。我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20xx年市委、市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以来,全市共建立了创业园区13个、创业街10条,园、街吸纳创业者507人,带动11885人实现了再就业。在创业培训上,全市共组织了186个班次的创业培训,

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

(六)推进就业援助。我市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区先后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百日帮扶”等专项援助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创建转移就业乡村”等活动,从而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全市(含县区)共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3200多户,确定援助对象2812位,签订服务协议2812分。截至目前,帮助272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业岗位;为71户“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就业援助,并有129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就业;援助“零转移就业农户”524户,有703人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4.5万份,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20xx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20xx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20xx年下半年已连续了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20xx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势必要影响就业。

(三)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停产或裁员。从去年下半年,我市对返乡农民工的监测可以看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依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影响投资信心,导致就业岗位增长减缓。有的企业虽然未受大的影响但本来打算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却选择了观望。三是影响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消费,就业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这也是将“保增长”与“保就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原因。

三、我市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以及我市市情特点,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个矛盾 ”: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根据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了我市新增劳动力与新增就业岗位的矛盾。我市又恰恰是典型的就业困难城市。首先是农业和人口大市,农业人口480多万,有13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到春节前,全市返乡农民工达到110万人,春节后有100万农民工重新外出务工。截止到3月底,外出务工中有2.33万名农民工又重新返乡,返乡农民工数量多;其次我市作为发展中老工业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3月底,我市企业新招聘员工32358人,新裁减员工3130人,企业新增加岗位29228人;停产、半停产企业113户,涉及职工6063人;采取措施稳定岗位175家企业,涉及职工19102人。再次是教育大市,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多,“三多”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

二是结构性的矛盾。从我市当前产业转型看,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新上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使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尤其“4050”下岗职工因年龄和技能原因,再就业更为困难。同时,福利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残疾人下岗失业增多。

三是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多数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看重眼前利益,宁可去竞争技能要求不高,工资待遇低的岗位,也不愿意花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我市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用工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岗位供求的矛盾,使得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四是就业多元化与管理培训落后的矛盾。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各级在管理与服务中存在诸多困难。目前我市就业服务机构尚不健全,服务条件、手段落后,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就业培训种类繁杂,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尤为突出,加之一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合同签约率不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四、对我市促进就业工作的几点对策与建议

一要进一步强化职责,切实推动《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促进就业是各级的重要职责,也是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各级要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就业促进法》,把促进就业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遵循市场对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要把就业作为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也要坚持将就业形势作为制定改革发展措施的主要评估指标,扩大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以保证就业年度计划的落实,努力实现全市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

二要进一步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市场调节就业、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紧紧抓住扩大内需带来的就业拉动效应,大力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宁宜城际铁路等各类投资项目推进,坚持在发展中扩大就业。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林浆造纸、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餐饮业、社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带动各类劳动人员就业。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切实引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

三要进一步抓好创业载体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要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采取积极措施,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在提高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和优化创业环境方面下功夫。加强创业载体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创业服务。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研究、落实减轻企业用工负担的政策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吸纳“4050”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和创业教育,引导和激励有志者投身创业。

四要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要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整合劳动、妇联、团委、职业教育等社会培训资源,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拓展培训专业。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培训专业与经济发展、培训方式与就业意愿、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的相互对接。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中心在技能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研究和探索就业技能培训高效机制,着力提高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

五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着力构建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制定和完善相关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在加快推进街道(乡镇)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推进村级平台建设。结合劳动力动态管理要求,利用就业服务网络和信息,对城镇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被征地农民、新成长劳动力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建立公共就业服务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为公益性就业服务提供捐赠、资助。加强社会职业中介机构管理,促进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形成开展促进就业工作的合力。

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情况调研报告 第二篇

去年元月,在安徽视察时明确指出,安徽要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协作。这是高层首次正式提出“泛长三角”的概念。“安徽参与‘泛长三角’的合作与分工可谓恰逢其时。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泛长三角’合作的概念推出去,形成广泛共识,叫响喊热。”省委书记的一番话,更是让一个承载着安徽人太多期待的“泛长三角”呼之欲出。去年底颁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个章节详细对以安徽为主的“泛长三角”进行规划,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增提了“泛长三角”概念。这意味着长三角区域规划正式吸纳安徽,作为长三角企业向西发展的大门,显然是看上了安徽有着能源、劳动力、土地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面对已进入操作层面的泛长三角时代,本文针对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发展趋势,结合xx县的地域情况、经济现状等,就xx县在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中如何承接产业、角色定位、如何扬长避短、对接共赢作出思考。

一、参与分工,规律势所必然

长三角经济圈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三大经济圈之一。20xx年,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总值4.7万亿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8.7%,平均增幅15.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为3.4∶54.4∶42.2,二产、三产比重分别高出全国5.8和2.1个百分点;经济外向度为126.7%,高出全国60.5个百分点,出口占全国的3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全国的50.1%。

1、能源瓶颈促其扩容

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能源的瓶颈开始让长三角感到“饥渴”,从“煤荒”到“电荒”再到“油荒”,能源频频告急,其生产成本大约高出安徽30%-40%。20xx年末,长三角人均土地面积1.96亩,相当于全国的18%;人均耕地面积0.6亩,远低于1.38亩的全国平均水平。20xx年,上海、江苏人均水资源分别为153.9立方米和538.3立方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的用水警戒线。20xx年,上海原煤、原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自给率为1.5%,浙江一次能源自给率为9.2%。几近饱和的空间和环境容量,长三角扩容乃大势所趋。

长三角最初是上海市和江苏、浙江的15个城市,20xx年在浙江台州的争取下,范围扩大到“15+1”。这是长三角第一次扩容。20xx年,长三角扩容为“2+1”的两省一市。在《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了“2+1”与周边地区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理解为长三角预留了再一次扩容的空间。也就是说长三角到了“泛”的时刻。

什么是“泛”,按照江苏社科院院长宋林飞的说法是:长江下游入海口周边地区的16个城市是“小长三角”,苏浙沪两省一市是“大长三角”,安徽等邻近省份是“泛长三角”。

2、政策走向导致呼应

安徽是全国的“居中靠东”,xx大约是安徽的“居中靠东”,与苏浙沪可谓“共饮一江水”。1990年,党、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上海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是年7月,安徽省委、省作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决策。20xxxx年末,合肥提出建立包括安庆在内的沿江9城市的“9+1”城市圈发展战略。安徽省沿江城市群规划纲要界定出“皖江城市带”,把安庆市作为安徽中部崛起第一方阵的四个核心城市之一,

成为安徽东向发展的排头兵。20xx

年,安庆市公布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纲要,提出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的规划方案,其中一核指的就是“宜城--怀宁”集聚核。20xx年11月10日,在皖江城市带发展上,专业人士称已成为江北岸线开发条件最好的县份之一,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应该水到渠成。可以说,从国家到地方,开发长江流域的方针政策由来已久,安徽沿江城市呼应长三角的愿望也由来已久。

3、经济规律迫其就“泛”

根据区域经济学,如果把长三角视为中心点,则为其提供资源支持并接受其辐射的周边地区就成为该中心点的腹地。腹地是中心点发展的支撑和后盾。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域的竞争就是腹地的竞争。近年来,中国的三大经济圈的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发展正是通过延伸腹地而再续发展的。通过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使经济区土地面积达到全国五分之一,人口、gdp、进出口总额均达到全国三分之一左右。通过构建环渤海两侧区域的大地域空间城市群,已使新经济区土地总面积达到长三角的1.7倍。这两大经济圈的发展经验给长三角的启示是:长三角是到了“泛”的时候了。

从上述三个层面分析,安徽、特别是皖江流域城市参与长三角分工不是“单相思”,而更应该是“你情我愿”。

二、承接产业,xx条件成熟

xx县地处长江三角洲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汇处,县域总面积1808.1平方公里,东接上海等沿海开放地区,西通武汉等中西部经济中心,承东启西、呼应南北,区位优势明显。现辖22个乡镇,96.5万人口。是个历史古县、人口大县、资源富县,最有可能成为长三角的“腹地”。近几年随着“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推进,已成为安庆经济发展排头兵,成为皖江发展带的“经济快县”,已具备承接的能力。20xx-20xx年连续4年,xx县进入全省县域经济考核“十快县”。经济总量明显增强,地区生产总值20xx年28.7亿元,发展到20xx年68.8亿元,按现价计算,年递增19.1%;工业增加值20xx年5.18亿元,发展到20xx年24亿元,年递增35.9%;财政收入20xx年1.61亿元,发展到20xx年7.31亿元,年递增35.3%;20xx年三项指标在全省分别排名第18位、第12位、第9位,比20xx年位次分别上升10位、21位、16位。20xx年,被及其他省以上主要媒体誉为“皖江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匹黑马”。

1、空间优势日益凸显

地缘较近:xx县同长三角区域最大距离不足600公里,最近的只有100多公里。据相关资料,目前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为398公里,预测20xx年后的辐射半径为660公里,资料说明,xx县将被长三角全域幅射覆盖。交通便利:沪蓉高速、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等穿境或掠境而过;安庆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规划筹建中的池州()大桥横跨长江两岸;拥有可泊5000吨级江海轮的码头,能有效降低大宗货物运输成本。特别是去年10月份开工的宁宜(南京至安庆)城际铁路,按省委书记的话就是“不融入也融入了”。随着大交通框架的全面搭建,基本上实现了4小时到达长三角任何地区的可能。也正是因为地缘和交通方面的优势,使xx县与长三角地区的民间合作互动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参与泛长三角积累了经验:xx县蜜蜂研究所与上海百酿蜂业有限公司合作在建立规范化的蜜蜂养殖示范和技术推广基地;花园粮贸与浙江临平粮油有限公司合作投资3500万元,创建了xx县华飞制粉有限公司;陈瑶湖回乡创业青年谢贵艺与苏州某老总达成协议,合资创办了xx县腾嘉鞋业。

2、资源优势相对突出

安徽是农业大省,xx县则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xx年,粮、油、肉产量均占全省的2%左右(安徽的粮、油、肉产量占全国比重均高出长三角地区约两个百分点左右)。水产养殖在安徽是独树一帜,属全省水产示范县,20xx年水产养殖面积39万亩,产量8.15万吨,占全省5%。xx县矿藏资源富集,境内有丰富的铜、铁、锰、明矾、石灰石、泥炭、玄武岩等资源,储藏量丰富,发展建材、采矿等产业原料充足。岸线资源丰富,拥有全省四分之一的长江黄金水道,境内长江岸线78公里,且深水岸线27公里。发展造船、港口、大物流业潜力巨大。另外,土地、劳动力价格较低。以上这些都可一定程度地弥补长三角地区在能源原材料需求量上的缺口,和对用工成本的降低。

3、产业优势关联紧密

相对于末,20xx年长三角地区二产比重上升了2.1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5个百分点,产业升级明显。xx县同时期是二产比重上升了14.4个百分点,三产则下降了1.6个百分点。数据说明:xx县“工业立县”的战略成果十分显著,工业化率达到34.1%,但总体上还处于工业化成长期、服务业培育期,与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明显,产业发展空间巨大。xx县的七大主导产业板块中,船舶制造业、采掘业、纺织业等都具有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4、政策优势环境宽松

20xx年,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明确了“两个比照”政策,使安徽省开始步入国家政策扶持的“高地”。20xx

年,确定安庆市等地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xx县是全国政协重点联系单位,可以通过全国政协协调上级有关方面关系,争取资金,享受政策。作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在政策、资金和项目上将能获得更多支持。省委省实施的“东向发展战略”要求“沿江经济带率先崛起”,xx县正居于“沿江经济带”的核心,势必会更多地享受相关政策。近几年xx县先后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税费、土地、服务、奖励等方面制定了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并政策发放外来投资重点企业保护牌和外来投资者保护证。在投资硬环境建设上,完成经济开发区“一区六园”基础设施投入11.6亿元,开发面积近10平方公里;建成乡镇功能区16个,开发面积1万余亩。特别是xx县组织长江航运规划设计院共同编制了《xx县长江岸线资源开发规划》,必将给带来新一轮的大发展。

三、打造基地,面向泛长三角

参与到泛长三角的分工合作中去,首先要表明身份,准确定位,坚持优势互补、利益互惠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打造出面向泛长三角的四大基地。

1、船舶制造基地

八百里皖江,占了五分之一,可用于船舶制造的深水岸线也达到27公里,目前造船规模已突破50万载重吨,拥有各类造船企业50多家,20xx年岸线固定资产投资就达到18亿元。特别是以东方造船有限公司和舟洋船舶为主的造船产业集群,于近期已被省纳入安徽九大产业振兴规划。而江、浙、沪等造船优势地区岸线资源已饱和、造船能力已过剩,对接长三角造船业、打造成长江水系中一个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可谓时机正当时。

2、农产品、原材料供应基地

经济学家谢国忠在经过市场调查后,认为中国新的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希望应该在安徽,而安徽的希望在皖北和皖江一带。20xx年度,共销往省外粮食

约11万吨 ,其中长三角地区8万多吨 。销往省外水产品

5万多吨,其中长三角地区2万多吨。规划中,xx县把粮、油、棉、畜禽、水产品、保健食品六大系列产品开发作为农产品深度加工的重点突破口,至20xx年底,全县上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到

25 家,产值131557万元,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4

家。目前,xx县的钱铺至项铺和山山至会宫两条铜、铁、金、明矾石、重晶石等资源采选的矿业经济带脉络清晰。因此,面向长三角,打造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钱铺铜、金、多金属采选基地和会宫官埠桥铁、明矾石、建筑石料开采加工基地。变能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3、劳务输出基地

xx县是安徽省劳务输出大县,20xx年输出人数达到25万,占全县人口的26%。从流向上看,长三角地区居多,两省一市约有

14万人,占总输出人数的 56

%。长三角地区是劳动资源的聚集区。高密度的企业意味着大量劳动力的聚集,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资源密集型企业急需中西部地区丰富劳动力资源为其不断发展增添源动力。“十五”期间,长三角南下珠三角“挖”有经验的外来务工者,近几年又纷纷到中西部设立劳务输入基地,xx县要紧抓这一机遇,面向长三角对接建立劳务输出基地。

4、旅游、生态农业基地

xx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汉代置县,至今已有20xx年的历史,明清时期更是桐城派文化的故乡,境内有汉武帝射蛟、陶侃洗墨等多处古迹遗存;有集文山、火山、佛山于一身的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浮山;有“小黄山”之称的白云岩;还有“枞川夜雨”、“荻埠归帆”、“竹湖落雁”、等自然景观和美妙传说。生态农业近两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是一个旅游资源有很大开发潜力的县份。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生活富裕,旅游消费渐成热点。安徽“两山一湖”的开发,让两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而xx县也要围绕“两山一湖”做足文章,围绕“朝阳农业”下足猛料,构建面向长三角的旅游基地。

四、错位发展,全面无缝对接

长三角地区和安徽、和与生俱来具有不同的区位和资源禀赋,注定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泛”与“不泛”、“参与”“不参与”,其目的都是要使自己的道路走得更好。因此要强调产业规划先行,坚持产业互补、合作和升级的原则,避免产业同构同质形成恶性竞争,有意识形成合理的差异化的区域经济结构,以求、长三角在错位发展赢。

1、思想对接:与苏浙沪相比,xx县表面上看是发展速度、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上的差距,实际上一个很重要的差距还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表现在发展胸怀的广阔度和创新氛围的浓厚度等方面。解放思想促进科学发展的大讨论xx县也开展过,但次数少了点、势头弱了点。以长三角地区的苏州为例,该市的发展抓住了三次大的机遇。一是80年代发展集体经济,二是90年代浦东开发,三是中国加入wto。每到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苏州都要进行一次以解放思想为主题的大讨论,每个阶段的解放思想都有不同的内涵,在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中来统一思想。这次轮到了,在迈向泛长三角时代之际,xx县有必要更广度地转变观念,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发展,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竞争意识,牢固树立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抢抓机遇、率先发展,破除陈腐观念、畏难情绪,寻求思想观念上等高对接,当好配角,唱好主角。

2、空间对接:“点轴”开发理论告诉我们,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点状分布。随着经济的发展,“点”会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由于生产要素交换需要交通线路等,相互连接起来就是轴线。轴线一经形成,就会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增长点,成点轴系统。因此,点轴开发可以理解为从发达区域的经济中心(点)沿交通线路向不发达区域纵深地发展推移。根据这一理论,“点”应该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市,在向安徽发展推移时,必然会沿合铜黄高速和长江岸线两条轴线进行空间对接。目前,正充分利用沿江沿路(轴)进行产业布局,发展特色功能区,这两条轴上共分布13个乡镇,基本聚集了制造、采掘等主导产业。20xx年,覆盖吸引人口65.1万人,占全县67.5%,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3.1亿(其中3个乡镇因地理位置原因无规模企业),占全县54.3%。可以说已经具有很强的承接能力和很大的承接空间。

3、产业对接:一是推动工矿业对接。长三角目前的产业形势是:二产加速升级,三产加大投入,一些传统优势行业因原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原因,正向中西部转移。xx县的对接途径是:继续加大机械制造业、造船业、采掘业的推进力度,提高产业配套水平和规模,积极吸引长三角充裕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高层次人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而与长三角形成产业关联。目前,xx县的工矿制造业在县实施的“双沿双围”战略推动下,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产生聚集效应,具备对接的能力。沿路:汽车零部件工业功能区至20xx年底,已进驻企业20家,4家投产企业创产值2.7亿元;20xx年上规模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非金属矿采选企业达25家,完成产值79236万元。沿江:以东方造船、泰航船舶、舟洋船舶为主的长江岸线经济成长迅速,目前已形成年生产能力50万载重吨的产业集群。在当前资源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抓住了资源无疑就抓住了发展的先机。吸引长三角企业到投资资源深度开采加工,是产业对接的最佳实现方式。

二是完善农业对接。“生产出优质、安全、特色的农产品,是安徽农产品与长三角实现无缝对接的必由之路。”省农委副主任刘永春一句话道出了安徽的农业对接路径。据有关资料,安徽农产品70%销往长三角,已有100多家长三角企业在安徽投资农业开发。上海、浙江等发达省市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转移步伐加快,我省已将长三角作为农业招商的主战场。xx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20xx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32万亩,总产51.7万吨。蔬菜播种面积12万亩,总产21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8亿元。拥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高,产业化格局初见规模。但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品牌开发、规模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对接的空间巨大。对接中,xx县一要加强间沟通交流,20xxxx县政协与江苏江都市政协缔结了友好政协,为两地交流开了一个好头;二是要做好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区域间的相互认同;三要协调好区域间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间的关系。

三是加强旅游对接。20xx 年,黄山市与长三角共同签署《长江三角洲旅游城市合作宣言》,“建成中国首个无障碍的跨省市旅游区”。20xx

年,《关于沪皖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的协议》就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达成合作协议。可以说,长三角已经看上了安徽“两山一湖”旅游品牌,旅游一体化指日可待。客观地讲,xx县旅游资源丰富,但缺少资金投入、缺乏多层次开发,管理营销模式陈旧,对接中,需要找出一个最佳切入点,甚至可认为,与长三角360度对接的最佳切入点,也就在旅游这1度,通过旅游了解,“亲近”,而旅游的切入点或许暂时不是浮山,而在观光农业这一层面上。理由为:第一、从安徽旅游走向看,未来3年,安徽重点将在乡村旅游的推动上,不久的安徽乡村旅游“525”计划就是明证。第二、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xx县的农业基础地位牢固;作为全国水产重点县,xx县拥有各类水面64万亩,其中可养水面达41.2万亩,发展空间广阔。白荡湖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已获农业部批准,省市级渔业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区3个,质量、环境、安全、有机产品认证品种5

个,已具备休闲渔业、生态渔业的基础;作为全国生态示范县,周潭镇大山村已成为国家级生态自然村和中国森林生态网络建设示范基地、安庆市“农家乐”示范点。随着大交通、大旅游网络的形成,xx县与长三角旅游对接的路径重点放在:休闲度假、疗养观光。实现方式是:长三角资金、管理等要素的嫁接转移。

4、市场对接:一是做好物化市场对接:长三角物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是:物流总额占全国五分之一强,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但各城市之间还处于相对孤岛状态,物流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共同建设程度不够;仓储配送设施有待完善;存在产业类同、过度竞争,各行业、各环节间衔接不畅等问题。这些问题中,物流成本偏高是根本所在。现代物流目前还处于培育阶段,但优势在于地理区位和运输成本相对较低的长江黄金水道,方向上,把“大力发展水陆联运和江海联运”写进了规划。随着空间、产业的全面对接,极有可能成为皖西南、周边县市,及至长三角地区的中转集散地。目前,xx县的物流业发展思路应该在长江和合铜黄高速的交汇处——老洲镇,以此为重心,逐步规划建设物流中心,使之成为长三角西翼重要的物流枢纽。二是做好要素市场对接:xx县的生产要素成本低。20xx年,xx县一般工人工资在每月400——560元,而长三角已达到800多元;平均建筑造价在430元左右,长三角地区基本高出30多个百分点。因此,长三角对接除了地域空间、环境容量,更有利润空间。其实现方式是:拓展市场,即吸引长三角的企业将制造基地转移到,从而无限度接近xx市场,更可能地降低物流成本。

五、分工合作,广泛互利共赢

加入到长三角“俱乐部”要走的路还很长,只有立足自身,扬长补短,不盲目跟进,要从容面对,不好高骛远,要步步为营,在双向互动中求得对接,赢得发展。

1、加强交通设施建设:一要积极呼应北沿江高速公路早日开工;建设至桐城高速公路工程和至普济圩公路。二要以“五纵四横”为框架完善县内交通网。三要加大长江岸线开发力度,规划建设四大港区,努力建设区域性综合物流港区。

2、做好服务环境建设:一是充分抓住为扩权县的时机,争取省的支持,建立与长三角地区间协调机构或议事组织,做好相互间各项对接工作,保证产业有序转移。二是招商引资的氛围再浓一些,县干联系成员单位、领衔招商制度再实一些,在长三角地区的招商推介活动再多一些。三是做好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全县各乡镇、各部门要把清理涉企收费、简化办事程序、减轻企业负担作为当前的硬任务抓紧抓好,建立服务环境问责制度;进一步推进行政服务中心效能建设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形象,提高办事能力,推行“一个窗口收费制度”,建立健全项目办理各项制度。

3、调好产业结构:一是提升传统产业。我县的传统产业比重较大,不少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不“快”,也谈不上“好”,因此,在做大做长产业链上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上“提升”的空间很大。二是振兴优势产业。我县的建材采掘业,目前基本算得上优势产业,但“优势”是相对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目光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审视问题,“优势”也要发展、要巩固,把“优势”做成有影响力、有优势力。三是发展新兴产业。我国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广阔,国家、省都制定了产业振兴规划。我县的新兴产业应该是利用丰富的长江岸线资源,发展船舶制造业;抓住当前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有利时机,大力投资和培育新材料、环境保护等未来优势产业的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xx县生态优美,山青水秀,是一笔宝贵的生态资源,更是一块持续发展的“金字招牌”,这就要求在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时,做到不降低环保门槛、不牺牲生态环境,不接受污染转移。这是一个方面,第二方面,要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地开发矿产资源,推进规模化开采、精深化加工;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提升经济责任审计问题调研报告 第三篇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反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质量的最终载体,为审计成果应用者提供决策依据,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目标。但是,目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报告地使用和阅读,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效果较差,如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可读性是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可读性差,不仅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而且造成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利用率很低。主要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计报告缺乏通俗性。目前,审计结果报告的内容都比较单一,较多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就账论账、就事论事的多,过于强调数据、罗列数据多而理性分析少;同时,较多地运用专业术语和技术词汇,有的甚至出现较冷僻的行话术语或者模棱两可的文字,如对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的表述违反了什么法规,依据什么法规予以处理。这样加大了报告使用者阅读、理解报告的难度,降低了审计报告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利于审计成果的利用。

二是审计报告内容繁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为党委、或干部管理部门提供干部管理、使用等方面的决策依据的一种行政公文,应当精简高效、干净利落。但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内容太多,使用者往往来不及全部阅读,或者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抓不住报告的重点内容;同时,还存在较多的冗词赘句,比如,将财政财务收支报告中描述的“审计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审计承诺、被审计单位会计及相关责任”、“审计程序”等内容也纳入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既无谓地增加了报告的内容,同时又冲淡了报告的主题,降低了报告的可读性。

三是审计评价过于格式化。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评价依据不充分、评价内容笼统。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对单位不直接对责任人,而且评价内容过多,造成评价目的不明确和结论性意见较为含糊。同时,由于缺少具体详细的评价量化指标,在评价内容中不能明确界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这样写出的审计评价千律,不仅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而且造成报告阅读者、使用者的“视觉疲劳”,起不到评判和参谋作用。

四是审计内容和问题缺少重要性水平分析。当前部分审计人员没有预先考虑确定重要性水平,将审计的内容以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全部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披露,给报告的使用者误导或产生误解,往往忽视了一些重要的内容和严重的问题。如,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决策事项不分大小,全部作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内容,造成审计报告重点内容不突出,阅读者不感兴趣;将不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分管单位存在的账务处理不规范的问题写进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类问题看上去往往金额很大,就会给报告阅读者产生误解。

五是审计建议针对性不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阅读和使用者具有定向性,即党委、和干部管理部门;但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大同小异,区别不大。这样的审计建议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违纪违规问题或内部控制制度提出的,而没有针对宏观决策者、领导者加强下一步管理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影响了报告阅读者、使用者对报告的重视程度。

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可读性的对策

审计机关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来自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其审计成果不仅仅是“自用”,而更重要的是“他用”。为此,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可读性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命脉”。

一是转变观念,提升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认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突破了以往审计报告只是揭示单位经济活动事项的局限性,不仅对事而且对人,并且重点是评价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经济责任,为干部管理部门提供了既量化又直观的可靠可信的依据。这样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写好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管理和监督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的重要意义,将写好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反结合起来,使结果报告方便使用者和阅读者应用。

其一,要避免将结果报告简单的罗列数据,应加强对审计数据和事实的分析,使结果报告有理有据、有血有肉,使报告收阅者对审计查出的问题有比较透彻清晰的认识。其二,要避免将财政财务收支报告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混淆,应以财政财务收支报告为基础,经过深加工,使结果报告精、深、透、全。其三,要避免结果报告中出现专业术语或行话行语,应当以最简单明了的词语来撰写报告,使结果报告通俗易懂。其四,要避免结果报告中违纪、违规行为问题的性质、程度等不区别分析,应当针对违纪违规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第一,是故意违纪、明知故犯,还是无意犯规、法规不明、界限不清;第二,是个别问题,还是共性问题;第三,是一般问题,还是特殊问题;第四,是初犯还是屡犯;第五,是个人(单位)行为

乡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调研报告 第四篇

近年来,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对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民增收的引擎。为进一步掌握我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对下一步如何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乡以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济水平,精心打造特色优势农业品牌。目前,全乡已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是专业协会)8个,涉及奶牛、桑蚕、棉花、养鸡等12个行业。拥有会员400多户,其中党员43户,占总数的12.9%。在这些协会中规模较大发挥效益较好的是奶牛养殖协会、桑蚕养殖协会、棉花种植协会。在党委、引导下,李大庄木器加工协会正在积极筹建。就整体来看,专业协会规模小、力量弱、领域窄、功能小、市场竞争力弱。但由于存在较好的基础,发展潜力较大。

二、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作用(主要针对个别效益较好的专业协会)

1、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专业协会及时把握市场信息,灵活运用市场法则,对市场需求状况,价格浮动情况及时掌握,以便会员适时购入或售出。“跟着协会干,农民有钱赚”,尝到甜头的农民,增强了发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桑蚕养殖协会成立的当年,会员户就收到了良好的效益,今年春天又新增加会员近20户。

2、使农民掌握了技术,增加了收入。专业协会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邀请专家现场讲课等多种形式,使会员公文易爱心cnfla-掌握了专业技术,增加了收入。我乡的前岗村是全乡,甚至是全县养殖奶牛较早的村。最初饲养奶牛时,农户分散养殖,相互之间交流很少,奶牛的品种也种种不一。当时饲养奶牛,纯粹是摸索养殖,缺乏科学经验,奶牛饲料的配方五花八门,牛奶的质量参差不齐,牛奶的产量也较低,平均每天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不足30斤。最关键的是牛奶的销售问题,因为当时饲养奶牛的户数少,牛奶质量不高,一些牛奶加工厂不愿来收购牛奶。人们售奶的主要渠道是在农村销售,每天为订奶的农户送奶。这种方法常常造成销量不稳,极易造成滞销。由于鲜奶保质期太短,卖不完只有白白倒掉,有时心疼的饲养户直掉眼泪。当时饲养一头奶牛的利润也不过3000元。很多饲养户都丧失了信心。20xx年春天,在村奶牛养殖业最不景气的时候,在乡党委、的积极倡导下,村奶牛养殖协会成立了。村村主任被选为协会会长。协会成立后,经常召开养殖户座谈会,对饲养过程出现的问题,大伙讨论,邀请奶牛养殖专家现场释疑,并定期举办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使会员逐步掌握了先进的奶牛养殖技术。协会成立的当年,奶牛的产奶量由原来的日产不足30斤,提高到平均日产50斤以上。为解决牛奶的销售问题,协会多方联系,最后与嘉祥县鸿运牛奶加工厂达成长期供货协议,饲养户每天不用出门就把牛奶卖了。饲养一头奶牛的利润也由原来的3000元提高到7000元。同年12月,应会员、农户的要求,协会在乡党委、和县畜牧局帮助下,从一次引进了40头奶牛。现在的奶牛养殖业,在协会的带领下,红红火火地发展着。

3、携农入市。专业协会依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按照市场信息,及时调整种养业结构,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的对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前几年由于棉花市场价格滑坡,我乡棉农的种植积极性受挫,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20xx年在乡党委、的倡导下,由乡农办牵头,成立了棉花种植协会,协会根据市场信息,结合我乡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棉花。协会实行统一进种,统一提供技术支持,找销路,拓市场。今年全乡发展春棉8600亩,夏棉3000亩。

4、开拓了农村市场。专业协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增加了农用生产资料等工业品的有效需要。同时,使农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搞活了农村市场。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中的作用(主要针对个别效益较好的专业协会)

1、扶持作用。各村党支部对协会发展给予支持,在专业协会有关章程的制定、管理制度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对加入协会,发展项目的农户,帮助协调资金或贷款。会员户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照顾。例如,前岗村党支部,为解决奶牛养殖户分散养殖带来的不便,积极协调,划出专门土地建养殖小区,对资金困难的养殖户帮助协调贷款。保证了协会健康的发展。

2、保障作用。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治安巡逻小组的作用,对扰乱、破坏协会正常发展的人员狠狠打击。村干部当好协会的调解员,处理协会内部纠纷、争议,增强协会的凝聚力,以便形成更大的经济合力。

四、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1、协会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专业协会,应该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切实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让会员根据市场供应、价格等情况及时调整种养殖规模和方向,以市场为导向,减少市场风险。但是目前我乡的大部分专业协会受信息闭塞、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给会员提供的支持少,增产增收效果不明显。部分专业协会发挥的作用,是会员之间自发行为的结果。协会本身由于没有带来较好的作用,其影响力、号召力越来越小,会员也相应减少,这样就导致不良循环,阻碍了协会的发展壮大。针对这种情况,应加强协会内部建设,完善协会制度,加强对协会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协会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其驾驭市场的能力,让协会充分发挥其功能,带领群众致富。

2、协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就我乡专业协会的发展来看,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部分基层组织对专业协会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协会,对专业协会重视程度不够。二是部分基层组织对专业协会的扶持力度不够。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对此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干部群众对专业协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形成“人人支持协会”的良好环境。

3、协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受资金、技术力量、销售等原因的影响,目前我乡专业协会发展规模小、力量弱、领域窄、功能小,难以产生较大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小。为改变这种现状,可以动员行业相同或相近的农户加入协会,使分散经营趋于集中,壮大协会规模,创新品牌,走产业化经营道路。

五、对进一步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建议

1、多措并举,积极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壮大。一是要确立扶持的重点和方向,确定主管部门,并选派专人下基层指导工作,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建立长效发展机制。二是要培养典型,组织观摩交流,总结经验,循序渐进地扶持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典范作用。三是开展培训,提高管理者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四是帮助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搞好组织规划和产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制度,使其能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政策规定运行。

2、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资金扶持。应协调财政、银行、信用社等部门安排低息或无息周转金贷款,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二是科技方面的扶持。有关部门可在科技咨询、指导、培训管理人才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鼓励农技推广机构与农合兴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切实保护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不得向其乱收费、乱集资,不得侵占其合法财产等。

3、组建主体,坚持因地制宜。可以由农村能人和乡村集体组织牵头兴办,可以由村班子牵头兴办,使班子与协会“合二为一”,也可以由经济技术部门和企业牵头兴办、不拘一格。

4、建议几种经营形式:一是“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农户”。主要通过作为骨干成员的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示范和流通经营,为农户提供间接服务。二是“合作组织+基地+农户”。这是前一模式的延伸,主要通过合作组织建立的生产基地,示范引导服务农户。三是“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农民负责生产,企业负责加工流通,合作组织负责组织、协调和规范企业与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

餐饮行业调研报告 第五篇

针对当前食品机构改革形势,特别是《食品安全法》实施在即和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学习科学发展观第三调研组”对XX县餐饮业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餐饮业的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

全县设立卫生监督机构1家,共有卫生监督员14名,其食品卫生监督股室2个,人员8名,负责全县餐饮经营企业的卫生行政审批及日常监管工作。

(二)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的主要监管内容

按照行业规定,该县卫生监督机构具体工作有:负责餐饮业的选址、工艺布局、从业人员卫生,食品卫生,发放卫生许可证及餐饮业的日常监管;负责保健食品专营店或药店经销专柜的卫生许可的审批及保健食品的日常监管。

(三)行政工作(许可、监管、执法)依据

《中华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三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九条、《黑龙江省食品卫生管理条例》、《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黑龙江省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及各类食品企业卫生规范等。

(四)卫生许可情况

全县共有餐饮业339家,其中县城内224家,农村乡镇115家,从业人员1089人。按照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的标准,多数饭店没有达到A、B级标准,少数餐饮业只能达到C级企业标准,而且经审查验收合格并发放《食品卫生许可证》的只有84家。

(五)监管内容

食品卫生监管内容主要是餐饮业及集体食堂的卫生监督检查。对食品企业监管频次是一、四季度季监督,二、三季度月监督。监督检查的内容有从业人员健康证,单位卫生许可证,原料进货(励志 )索证情况,畜禽肉及其制品使用情况,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食品保存情况,餐具、用具消毒保洁情况,单位卫生组织及卫生制度落实情况。

(六)卫生监督部门尽职尽责

餐饮业的监管工作是长期的、动态的。卫生监督部门在监管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多年来卫生监督部门对全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准入管理,依法发放卫生许可证,依照职责分工加强监管,确保了餐饮业的卫生安全状况,特别是在各重大节假日及重大活动期间,都尽职尽责完成了卫生监督任务,迄今为止未发生一起重大食品卫生安全事件,每年食物中毒发生率也都远远低于5/100000的指标,较好的维护了全县的对外形象和社会稳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按照现行餐饮业验收标准,餐饮业应按要求事先向卫生监督部门呈报申请,提交设计图,厨房和餐厅的硬件设施设备都有法定标准。但从实际看,都是先开业后申请,以致造成很多业户的设施设备达不到要求。目前餐饮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饭店厨房和餐厅的面积比例达不到有关标准。二是没有做到事前申请,不经验收,随意从事餐饮经营活动的现象屡禁不止,随意性、盲目性从事餐饮业的现象较为普遍;三是消毒设施不健全,食品卫生达不到标准;四是卫生制度执行的不好,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淡薄,潜在的食品安全风险较大,餐饮业普遍存在着难于管理的现象,卫生条件和设施存在极大隐患的小型餐饮业占多数,对从业人员的管理上存在着流动性较大,不便于健康管理的问题。五是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做的不好,无健康证明的人员从事餐饮工作的人员大有人在。六是企业倒闭和新增企业的频率较快,难于监督,不便于监管,餐饮市场变化的节奏加快,给监管工作带来困难,目前处于监管不到位,缺乏成型的监管模式。七是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欠缺和空白及资金、车辆、采证工具的不足,制约了食品卫生尤其是餐饮业监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卫生监督员培训经费不足,知识更新慢,不能很好适应餐饮业监管要求。八是各执法监管部门配合、协调工作尚需加强,执法力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历史遗留的问题,还有人们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全县整体经济水平相对落后,餐饮业卫生状况底子不好,D级餐饮业底数偏大,由于社会下岗职工较多,谋业出路少,现实经济状况与监管之间存在相互碰撞的问题。如果一旦严格按标准执行,80%的企业达不到从业要求,就意味着将有一大批下岗职工失去就业机会,依法取缔恐怕引起社会矛盾,这是监管工作最难解决的实际问题。另外,监管部门的人员少,难以达到检查频率,存在监管盲区和死角的问题。

三、关于加强餐饮业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培训学习,增强从业人员依法经营意识和安全意识,增强企业自律。

(二)严把企业准入关,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不予发证,并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行为。

(三)建议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增加监管人员编制,地方财政拨付专项经费,在检测设备上加大投入,确保餐饮业监管工作有一个新的起色,尽快解决监管不到位、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以确保公众的饮食安全。

(四)加大《食品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力度,要采取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积极组织召开不同层面的座谈会、研讨会,研究餐饮业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并开展专题辅导,使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一个新提高,推动食品监管工作上档次、上水平。特别是《食品安全法》实施在即,将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承担对餐饮业、化妆品和保健品的监督工作,对于这项新的工作,相关人员要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完成角色转换,争取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baogao/diaoyan/17112.html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