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文库百科 > 歇后语

三国演义经典歇后语十篇

2022-04-15

歇后语】导语,本篇文章共有14920文字,由柳康康用心修正之后,发表到范万文网!用功,汉语词汇,拼音yòng gōng,释义是下工夫;努力学习。三国演义经典歇后语十篇欢迎大家来看看,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演义经典歇后语 第一篇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关羽走麦城—————末日来临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刘备三顾茅庐—————好难请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鹅毛扇诸葛亮的——神妙莫测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要丑--不知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想

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刘备编草鞋--内行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三国演义经典歇后语合集

关于歇后语的文化信息传递与缺损——《红楼梦》英译本中歇后语评析_古代文学论文 第二篇

论文关键词:翻译 歇后语 文化传递与缺损

论文摘要:在语际翻译过程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中西文化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汉译英过程中出现文化信息的缺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杨究益译本《红楼梦》中歇后语的翻译为例,简要探讨汉译英过程中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缺损。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封建大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败的过程,塑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人物,同时,还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画卷。英译本《红楼梦》(杨宪益等译,以下简称杨译本)较成功地把原文的风貌展现给了译文读者。然而,由于原作者与原文读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共同的文化背景不可能在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存在,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出现文化信息的缺损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以杨译本中歇后语的翻译为例,简要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传递与缺损。 

一、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交际行为。郭建中指出:“翻译是两种语言的沟通的桥梁。主要的任务是在目的文(targettext)中再现源文(sourcelanguage)的思想内容。译者翻译源语(sourcelanguage)时必然在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语际翻译必然是文化翻译。”在翻译和介绍《红楼梦》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既要使译文文本的读者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又要保持并传达原文文本的文化特点,是极其困难的。从传递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讲,杨译本较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Www.0519news.COm正如杨宪益所说:“要以忠实的翻译‘信’于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明的精神。这不仅仅是一个翻译中国文化遗产的问题.还涉及到重视传达中国文化的价值、灵魂,传达中国人的人生,他们的乐与悲,爱与恨,怜与怨,喜与怒。”e2]由于译者对原文作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和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有深刻的了解.杨译本基本上把原文本中出现的语言现象、文化观念、价值信仰等文化信息对应地传递给译文读者。

歇后语是汉语语言中特殊的语言现象或者语言结构。一般来说.歇后语分为上下两个部分或两个语言片段.前一部分是描述或者陈述。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者解答。由于歇后语具有幽默、含蓄的特点,在文学作品中被大量使用,以刻画人物的性格,突出故事情节。《红楼梦》中也有很多地方使用了这一修辞手法,用来烘托人物,使这些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还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在翻译中,杨译本注意到了这一独特的修辞手法,并采取了相应的手段进行翻译。

例1:那个宝玉是个‘丈二的灯台——照见人家.照不见自己’的,只知嫌人家脏。这是他的房子,由着你们糟蹋。

译文:asforbaoyu.he’slikeaten—footlampstandthatshedshghton ohterutnoneon itself.hecomplainshtatothersaredirty,yetleavesyoutoturn hisown loomstopsy-turvy.

此处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题材来做歇后语(丈二的灯台——照得见人家,照不见自己)。宝玉的性格里具有反封建的战斗性。这在他对待丫鬟的态度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但他的这种行为受到来自封建大家庭的家长的斥责。该歇后语的使用。表现出宝玉随和的性格。在译文中,译者采取了直译,用明喻生动形象地把取材的事物展现在译文读者的面前,既说明了宝玉的随和个性,又暗示了他地位“高”的背景,表现了封建制度里森严的等级。这与原文的思想内容相符。

例2:我看到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来赔不是。

译文:“onewasthatpiece.”sheanswered.“inwhichlikuiabusessungchiangandhtenapologizes.”(footnote:from thenovelshuihu,likuiwasa peasantrebel,sungchiang,the leaderoftheoutlaws,wasacapitulationist.)

这里是用通俗故事的比方来做歇后语(李逵负荆——赔不是)。宝钗知道宝黛二人口角,宝玉赔不是;又是黛玉问她听了什么戏,所以才答出这句话来讽刺他们。宝钗含蓄而嫉妒的心理表现得一览无遗。同时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的形象也跃然纸上。李逵最敬爱宋江,宝玉最爱黛玉,得罪了自然会赔不是。译文在翻译中采用了直译加注的方法,把其中的文化因素传达了出来,点明了宋江和李逵之间的关系,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既忠于原文,又说明了李逵和宋江的身份和关系。

例3: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罢咧!这又是何苦来呢?

译文:you’venocalltosweartome,madam.you didn’tbuyme.we’reallbirdsofafeather_一auslaveshere.whygoforme?

这里是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来做歇后语(梅香拜把子——都是奴才)。梅香原是旧时奴婢女子常用的名字,在这里代指婢女。芳官虽然身为优伶,但不亢不卑;赵姨娘变为等级高的奴才后,拿着鸡毛当令箭,仗势欺人。从芳官的回答中,我们可体会到封建等级制度下劳动的悲惨命运。在翻译中,译者采取了套译的方法.把歇后语的下半部分进行直译,同时采用了歇后语的结构形式。达到了较好的语言文化传递的目的。由于在英语表达中没有对应的“梅香”,所以译者采用了具有译文文化色彩的一个俗语“allbirdsofafeather”。同时,英语中,“bird”也有“姑娘”的含意。 从上述几例可看出,杨译本在翻译中尽可能地展现了原作中的文化环境,包括历史典故、社会制度、人际关系等,并力求在不损害原文风貌的基础上尽量多地把文化信息向译文读者传递。这种努力,说到底,也是把中国文化里的独特语言现象介绍给译文读者的一种文化信息传递的工作。

二、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信息缺损

顾嘉祖指出“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又是文化的镜象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多姿的文化形态。”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民族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由于中西文化在传统观念、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时,由于汉语语言的特殊性,一个字或者一个词往往包含着其他的文化因子;这样,在把一种言语文本转化为另外一种言语文本时,文化信息的传递也必然会有一定的缺损。下面,再以杨译本中的歇后语翻译为例,来看看文化在翻译中的缺损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语言特色信息的缺损,历史文化信息的缺损,社会习俗文化信息的缺损,宗教文化信息的缺损。

例1:我哪里管的上这些事来!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真(针)’了。

译文:“i’m incapable ofrunning things.i’m too ignorant,blunt and tactless,always getitng hold of the wrong end of thesitck.”

此处的歇后语用了“真”和“针”的谐音,把动宾结构词组“认针”转换成偏正结构形容词,只有在汉语语言里才有这种转换,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同时,“把棒槌当作针”本身就是一种很笨的行为,在此照应前面提到的“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王熙凤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充分地表现了她伶牙利齿,反映机敏。在翻译中,作者采取了意译,避开了原文所具有的语言上的特点,只把歇后语的意思表达了出来,虽能让译文读者理解人物的谈话内容,但语言特色信息在传递中却缺损了。

例2:好啊!这会子都还不起来,安心打擂台打撒手儿!

译文:“fine!”heswore,“notupatthishour,iustmakethingored瓶cultforme!”

“打擂台打撒手儿——当看客”。原文中贾琏管理荣国府好比打擂台,要应付各个方面。打擂台是一种中国民俗文化活动。在西方有拳击运动与此相似,但文化内容不同。杨译本在处理这个歇后语时,采取了意译,但没有把封建社会这个大“擂台”中独特的中国文化行为传递出来,这样文化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大打折扣。

例3:“没有良心的,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

译文:“you ungratefulthing!likethedogthatbitlutung—pin——youbitethehand htatfeedsyou.”

传说吕洞宾是中国道教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关于他和八仙的民间传说很多,可以说,他是中国最具民族性的宗教文化——道教文化的代表人物。在译文中,译者采取了直译。但吕洞宾这个人物及其中隐含的“道教代表人物”的内容却未能表达出来。同时,在中国文化里,把歇后语的施动者比喻为狗,具有侮辱性,而把受动对象比喻为吕洞宾,则有尊敬的含义,从而表达出一种“好——坏”的对比。在译本中,“吕洞宾”所传达的宗教文化和社会习俗文化无法完全反映出来,文化信息是不完整的。

从上面几例不难看出,在翻译中,由于译本的对象是具有另一种语言文化背景的读者,文化传递在翻译中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缺损,正如郭建中所说:“由于原语文本离开了自己的文化母体,其异域特征在译语语境中便无法整体保全,其问必有信息丧失或意义失真。”

本文通过对杨译本中歇后语翻译的,初步探讨了在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缺损。由于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源文中的文化信息无法在翻译的过程中完全表达出来。但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这些传递将更加完整,文化信息的缺损也将减少。

常用的歇后语__名言警句 第三篇

1.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2.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3. 窗户上的纸——一捅就破

4. 打破砂锅——问到底

5.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6.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7. 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

8.断了线了风筝——有去无回

9.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10.猫哭耗子——假慈悲

11.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12.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

13.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14.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15.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16.狐狸尾巴——藏不住

17.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

18.鸡蛋里挑骨头——没事找事

19. 张飞吃豆芽——小莱一碟

20.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红楼梦 中歇后语的语用功能解读_汉语言文学论文 第四篇

摘 要: 《红楼梦》中的歇后语形式多变,不拘一格,力求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并实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具体的歇后语语料进行,根据它们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揭示了歇后语顺应不同语境所产生的元语用功能、语用缓和功能和语境联系功能。

关键词: 歇后语; 语用功能; 元语用; 语用缓和; 语境联系

一、引语

歇后语是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和耐人寻味的表达效果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它由含有关联的两个部分构成,前一部分像谜面,进行形象的比喻描述,后一部分像谜底,对前面的比喻做出解释说明。运用时形式非常灵活,既可前后文并列,也可隐去后文,以前文示义,还可隐去前文,加强联想。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歇后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富于深刻的哲理和浓厚的民族气息,在形容或描写事物时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不仅广泛应用于日常口语中,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也极为频繁。《红楼梦》的歇后语形式富于变化,不拘一格,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力求形式和内容的一致,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并实现了理想的交际效果。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具体的歇后语语料进行,根据它们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以揭示歇后语在不同语境下的语用功能。

二、歇后语在《红楼梦》中的语用功能

语用学是以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为研究对象的学问,主要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语言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关心的是语言被用来交际的方法,而不是语言组成的方式。wwW.0519news.cOMverschueren(2000)提出的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通常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既包括语言形式也包括交际策略,并要顺应不同的交际对象和环境,以确保交际的圆满成功。因此,在verschueren顺应论的框架内,《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是一个在言语交际中对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顺应的过程,它的出现体现了不同的语用功能。

1.元语用功能

语言具有元语言功能,即语言可以用来谈论语言本身,这样的功能表明人类能谈论“说话”,也能思考“思考”。言语交际是一个具有意识凸显性的顺应过程,所有的语言选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在交际中,元语用意识指导人们做出语言形式和语用策略的选择,对语言选择的指导和调控作用最终会在语用层面上得到表现。《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不管是在语言形式上还是交际效果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元语用意识。例如:

(1)鸳鸯听说,立起身来,照他嫂子脸上下死劲啐了一口,指着他骂道:“你快夹着嘴离了这里,好多着呢!什么‘好话’!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话(画)儿。……”(《红楼梦》第四十六回)

这是一个典型的双关型歇后语,前一部分“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这样的形象描述可得“好画儿”。而“画”的谐音是“话”,得到后半部分“好话儿”。“宋徽宗画的鹰,赵子昂画的马”是对后半部分的具体描述,“好画”是对前半部分的理解解释,它们在结构上相互依存,在语意上互为说明,互相行使了元语言功能,这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元语用功能。并且,“好话”和“好画”在语意上原本毫不相干,没有任何联系;“好画”只是从另一个角度对两人的画进行评论,毫无深意,但在利用同音现象和前半部分联系起来之后,便通过深层意义产生了特殊的交际效果。无疑,折射出来的是歇后语的元语用功能。

2.语用缓和功能

语用缓和存在于冲突际事件中,指为了避免和减少话语可能带来的矛盾、冲突、交际失败等负面结果,说话人在其元语用意识的指导下对话语进行调控,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红楼梦》中,说话人常使用歇后语作为一种语用缓和策略来调控面子威胁程度,将其作为人际关系和交际场面的润滑剂以保持人际和谐并达到交际目的。例如:

(2)宝钗笑道:“……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一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

《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通无”)’”。故宝钗提到的歇后语“司马牛之叹”后半部分为“无兄无弟”。这里,宝钗和黛玉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宝钗想安慰黛玉,表示对她的同情,却又深知黛玉高傲自赏多愁善感的性格。若直接提到“无兄无弟”,必然严重伤害黛玉的自尊,导致交际的失败。而宝钗虽然有薛蟠这么一个哥哥,却不断地招惹出是非,有兄亦如无兄,因此,宝钗先采用了语用移情的策略,使黛玉明白两人拥有共同的立场,再借助歇后语作为语用缓和策略,劝黛玉不必作“司马牛之叹”,省却了后半部分“无兄无弟”,不把话说满,给黛玉留下了思考的余地。至此,歇后语作为语用缓和策略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红楼梦》中歇后语这一语用缓和策略是人际与交际的最佳平衡点,它对面子威胁程度进行了有意识的调控,构建并维护了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3.语境关联功能

语境是指在语言选择过程中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因素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以及物理世界。作为语境的焦点,交际双方在话语的产出和话语的解释起着不可分离的作用,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而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人物。《红楼梦》中歇后语运用取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原因之一就在于在语言选择过程中集认知、社会、文化等因素为一身,不断顺应交际双方的社会世界,加强了语境关联。例如:

(4)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乃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那一个不是老老诚诚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红楼梦》第六回)

例(4)中,刘姥姥是一个生活经验丰富却只字不识的实诚农妇,她所使用的歇后语顺应了她的文化背景和性格。作为贾府的穷亲戚,身处底层,处境艰难,她对民间歇后语使用得得心应手,“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虽然言语粗鄙,却趣味横生,自然朴实,浓烈的乡野气息扑面而来。从以上可看出,《红楼梦》中歇后语的使用贴合人物的社会语境,在加强语境关联性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顺应语境的语言选择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使得作品带上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推动了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作为一种语言选择,歇后语在言语交际中明显地体现了对语境极富意识的顺应。尽管前人对歇后语进行了诸多研究,但针对歇后语的语用功能所进行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对《红楼梦》中歇后语在交际中的具体运用,可发现《红楼梦》中的歇后语用得流畅生动,切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是人物在不同语境下充分发挥歇后语语用功能有意识地进行顺应的结果。

参考文献:

brown,p. & levinson,s.(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verschueren,j.(2000).understanding pragma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出版社,20xx.

[4]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xx.

[5]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大学出版社,20xx.

[6] 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7] 张聪义.从语言顺应论角度看歇后语的语用效果[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xx(4).

金瓶梅 歇后语连用的艺术妙用_汉语言文学论文 第五篇

摘要:本文选取《金瓶梅》一书中语言的特殊材质——歇后语,加以举例,《金瓶梅》一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歇后语连用的艺术效果——《金瓶梅》式歇后语运用。

关键词:《金瓶梅》;歇后语;连用;艺术效果

歇后语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化语言现象,它带有很强的俗文化的特质,因为它常出现在现实语言中的口头语中。而在《金瓶梅》一书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歇后语,分布在不同的章节中,据有人统计《金瓶梅》歇后语共有二百二十余条,这恐怕是任何一部小说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在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的语言中表现出来的意义和样式有所不同的歇后语,它不仅很好的应和了这部书的语言风格,而且这其中有的歇后语的独特使用,形成了它独特的语用风格。

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歇后语中有这么几处典型而独特的歇后语连用,这是典型的“金瓶梅”式的歇后语运用。以下就《金瓶梅》歇后语连用方式形成的不同的两种典型用法加以举例。

一、格式连用歇后语

《金瓶梅》中出现的很多歇后语绝大多数是单用的。如:马蹄刀木杓里切菜一一水泄不漏,卖粉团的撞见了敲板儿蛮子叫冤屈一一麻饭胳胆的帐,山核桃——差着一哩等在书中都是由某一人物就某一事而使用的歇后语,使用的格式单一,意思有明显的针对性。

与上面所示不同的是在《金瓶梅》一书中却有与其它作品不可多见的连续使用歇后语语用现象。

例如:

金莲听了,一声儿没言语,使性子回到上房里,对月娘说:“贾瞎子传操——干起了个五更!隔墙掠肝肠——死心塌地,兜肚断了带子——没得绊了!刚才在门首站了一回,见陈姐夫骑头口来了,说爹不来了,醮事还没了,先打发他来家。wWW.0519news.Com”

(第三十九回寄法名官哥穿道服散生日敬济拜冤家)

这里连用的三个歇后语能巧妙地将意思连串起来,既单独有意,又贯穿一气,使要表达的意思得以增强,而又不显零散,把人物形象、性格特点展露无余。在时间上和语意逻辑上都显得那么自然,似乎有一种推移,而把人物的思想推到了一个极端,产生了急剧的炫染力。

“起得早——痴心地等——彻底绝望。”的脉络,一个使性的人——潘金莲,就这样遭到了一次彻底的打击,而这艺术性的表现却全包含在三个很通俗的歇后语中。

又如:

骂的人那绝情绝义。怎的没我说处?改变了心,教他明日现报在我的眼里!多大的孩子,一个怀抱的尿泡种子,平白扳亲家,有钱没处施展的,争破卧单——没的盖,狗咬尿胞——空欢喜!如今做湿亲家还好,到明日休要做了干亲家才难。吹杀灯挤眼儿——后来的事看不见。做亲时人家好,过三年五载方了的才一个儿!”(第四十一回两孩儿联姻共笑嬉二佳人愤深同气苦)

同样是三个连用,而这里却又有微妙的差别,除了语言的自然顺势外,也有着一种情绪纠结的节奏,而这种节奏中间的铺设“如今做湿亲家还好,到明日休要做了干亲家才难。”使语式既做了回环,又增添了叙事的补充,形成的对比,又在“吹杀灯挤眼儿——后来的事看不见。”恨恨中显示了人性的阴暗、歹毒、怨恨,统统活现。

再如:

“话说潘金莲见孩子没了,每日抖擞精神,百般称快,指着丫头骂道:“贼!我只说你日头常响午,却怎的今日也有错了的时节?你斑鸠跌了蛋一也嘴答谷了。春凳折了靠背儿——没的椅了。王婆子卖了磨——推不的了。老鸨子死了粉头——没指望了。却怎的也和我一般!”李瓶儿这边屋里分明听见,不敢声言,背地里只是掉泪。”(第六十回李瓶儿病缠死孽

西门庆官作生涯)

如果说前面的只是三个,而在这里却出奇地增到了四个歇后语连用,四个歇后语的妙处莫过于刁钻泼辣的潘金莲指桑骂槐的本事全出于此,照应了整部《金瓶梅》要表现的世俗人生勾心斗角的狠劲儿,并且是如此不惜用四个,真个是用墨如泼。

以上几个意思有异却语意丰富的歇后语连用,达到这样随心所欲,收发于心的地步,无论是单用时的惜墨如金还是连用时的用墨如泼,无不显示了《金瓶梅》在歇后语运用上的妙法高招,对歇后语的应用真可谓一代高手,登峰造极,造就了《金瓶梅》式歇后语应用,常常使得刻画人物语气连贯,层次渐进,不同角度折射下的不同人物以及特殊格式的妙用。

二、语意连用的歇后语

与以上格式连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金瓶梅中另一独特歇后语用法——语意连用的歇后语。

第六十五回《吴道迎殡颁真容,宋御使结豪请六黄》里用“豆芽菜——有甚捆儿”,而在《词话》的第七十二回《王三官拜西门庆为义父,应拜绝替李锦解冤》又一次出现“你这波答子烂桃行货子,豆芽菜有甚正条捆也怎的?老娘如今也贼了些儿了老。”两厢照应,前次出于月娘之口,纵观全书,吴月娘的语言中出现歇后语的现象并不多,全书总是把吴月娘放在“正统”人物的角度来刻画,然而正是第二次让潘金莲说出同样意思话语,这才展示了吴月娘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从中既反映了《金瓶梅》俗文学的特点来,也反映出了歇后语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渗透程度,更是小说精巧的艺术照应的展示。

无独有偶,在第二十一回《吴月娘扫雪烹茶,污月娘替花勾使》里潘金莲用

“羊角葱靠南墙——越发老辣已定”!以讽刺西门庆老脸皮厚一副泼皮嘴脸,到第四十九回《西门庆迎请宋巡按,永福寺饯行遇胡僧》中又不惜借不同的人物董娇儿说出“爹你老人家羊角葱靠南墙——越发老辣已定了”!这种连环式的照应,步步紧逼追身式的写法,极力渲染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的同时,加深了读者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用歇后语的这种方式来揭示人物形象,显示了对这种语言运用的独树一帜。

《金瓶梅》一书歇后语运用巧妙,妙可言语,可展人物形象,妙可写人,可传神剖心,而在形式和内容上却又形成的以上两种用法,《金瓶梅》的作者把一种看起来既通俗易懂,用起来实为经典的特殊语言形式运用得独具匠心,让读者在唏嘘之余,更能体察出一部奇书中的另一不同寻常来,《金瓶梅》一书无愧为歇后语运用的集大成者。  

关于树的歇后语 第六篇

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白蜡树上结桂花——根子不正

白杨树叶子——两面光

百年的大树——根深蒂固

百年的瓜子千年的树——根深蒂固

百年的歪脖树——定型了

百年松树,五月芭蕉——粗枝大叶

扳倒大树掏老鸽——拣有把握的干

扳倒大树掏老鸹——拣有把握的干

扳倒树掏老鸹——稳逮

剥皮的树——不长

不栽果树吃桃子——坐享其成

番瓜秧牵上葡萄树——胡搅蛮缠

凤凰树开花——红极一时

扶不上树的鸭子——贱骨头

斧大好砍树,针小能穿布——各有各用处

人心隔肚树隔皮——难相识

软枣树上结柿子——小事(柿)一宗

赶鸭子上树——办不到

赶着绵羊上树——难往上巴(扒)结

与猴子有关的歇后语 第七篇

猴子爬树梢——到顶了

猴子的——坐不住

猴——自来红

猴扎蒺藜——坐立不安

猴子拿棒槌——胡抡

猴王闹天宫——大打出手

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脚

猴子捡姜——吃也不是,丢也不是

猴子唱大戏——胡闹台

猴子偷黄连——自找苦吃

猴子不上树——多打几遍锣

猴子捞月亮——空欢喜一场

猴子吃核桃——全砸了

猴子拉弓——不是样子

猴子耍拳——小架式

猴子抱西瓜——顾此失彼

猴子爬上樱桃树——粗人吃细粮

猴子戴眼睛——假斯文

猴子骑老虎——下来完

猴子穿衣服——冒充善人

猴子衔金冠——装相

猴子爬上旗杆顶——高高在上

猴子倒立——尾巴翘起来了

猴子拉梨——顶牛

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

猴子偷南瓜——连滚带爬

猴子坐火箭——远走高飞

猴子看果园——欢天喜地

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

猴子耍大刀——胡砍

猴子照镜子——得意忘形

关于眼睛的歇后语 第八篇

眼睛只瞅见鼻梁—— 目光短浅

眼睛上贴膏药——遮人眼目

眼睛上贴钞票——认钱不认人

眼睛上套棉花——看不透

眼睛上出芽了——不是好苗头

眼睛里插棒槌——受不了

眼睛长锥子——真尖

眼睛长在后脑勺——朝后看

眼睛长在耳朵边上——有偏见

眼睛长在鼻尖下——悲观失望

眼睛里的沙子——容不得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 -- 贵在实践

眼睛看透三层壁——好眼力;眼力好

眼睛瞪着孔方兄——见钱眼开

眯起眼睛看太湖 —— 一片白

闭着眼睛鼓风 —— 瞎吹

金鱼的眼睛 —— 突出

饼店里的眼睛 —— 到处见面

脑门儿上长眼睛 —— 朝上看

小猫没眼睛 —— 瞎虎;吓唬

汽车头上的大眼睛 —— 顾前不顾后

二两棉花絮眼睛 —— 只厚不薄

给好眼睛点药水 —— 没病找病

菩萨的眼睛 —— 动不了;动不得

闭着眼睛砍木头 —— 胡批;胡劈

烂眼睛赶苍蝇 —— 忙不开

扁担钩的眼睛 —— 长长了

铜板当眼睛 —— 认钱不认人

斜起眼睛看人 —— 看扁了人;把人看扁了

毛玻璃眼睛 —— 看不清

眼睛上出芽 —— 不是好苗头

闭着眼睛撞南墙 —— 碰得头破血流

眯起眼睛望太湖 —— 一浪白

闭着眼睛和面 —— 瞎掺和;乱掺和;瞎搀和

闭着眼睛捉麻雀 —— 乱抓;乱抓乱摸;瞎碰

眼睛上带镜子 —— 透亮

闭着眼睛喊冲锋 —— 瞎指挥

大花脸的眼睛 —— 活彩

挤着眼睛瞧人 —— 小看人

关于狗熊下山的歇后语 第九篇

关于熊的歇后语:

黑瞎子打花脸——熊样

黑瞎子叫门——熊到家了

黑瞎子敲门——熊到家了

黑瞎子上房脊——熊到顶了

黑瞎子耍门扇——人熊家伙笨

黑瞎子跳井——熊到底了

黑瞎子头上长犄角——还是那个熊样子

黑瞎子照镜子——熊样

黑瞎子坐月子——吓(下)熊了

老熊奔陷阱,野猫钻圈圈——一物降一物

老熊爬杆——上不去

拿着活人当熊耍——愚弄人

拿着孩子当熊耍——愚弄人

能字添四点——熊样

水獭上山——装熊

武大郎耍棍子——人熊家伙笨

熊瞎子拜年——不敢受这个礼

熊瞎子打立正——混充人样;装人样

熊瞎子上戏台——熊样

熊瞎子耍棒子——胡抡

熊瞎子耍马枪——露一手

熊瞎子舔马蜂窝——怕挨蜇别想吃甜头

熊瞎子学绣花——装模作样;装样子

属黑瞎子(狗熊)的——吃饱就睡;光认吃

关于描写蚂蚁的歇后语 第十篇

蚂蚁背田螺 - 假充大头鬼

蚂蚁嘴碾盘 - 嘴上的劲

蚂蚁爬扫帚 - 条条是路

蚂蚁关在鸟笼里 - 门道很多

蚂蚁讲话 - 碰头

蚂蚁尿书本 - 识(显)字不多

蚂蚁搬磨盘 - 枉费心机

蚂蚁脖子戳一刀 - 不是出血的筒子

蚂蚁拖耗子 - 心有佘而力不足

蚂蚁搬家 - 大家动口

蚂蚁拾虫了 - 个个使劲

蚂蚁背螳螂 - 肩负重任

蚂蚁头上砍一刀 - 没血肉

蚂蚁吃萤火虫 - 亮在肚里

蚂蚁戴谷壳 - 好大的脸皮

蚂蚁搬泰山 - 下了狠心

蚂蚁扛大树 - 不自量

蚂蚁头上戴斗笠 - 乱扣帽子

蚂蚁碰上鸡 - 活该

蚂蚱上豆架 - 借大架子吓人

蚂蚱驮砖头 - 吃不住劲

蚂蚱斗公鸡 - 自不量力

蚂蚱打喷嚏 - 满口青草气

蚂蚱上豆架 - 小东西借大架子吓子

蚂蝗的身子 - 软骨头

蚂蝗见血 - 叮(盯)住不放(比喻集中视力看)

蚂蚁挡道儿 - 颠不翻车(比喻无关大局)

蚂蚁抓上牛有尖 - 自以为上了高山

蚂蚁讲话 - 碰头(比喻见面、相遇)

蚂蚁搬家 - 不是凤,就是雨(比喻事先有了预兆)

蚂蚱上豆架 - 小东西借大架吓人

蚂蚁看天 - 不知高低

蚂蚁爬树 - 路子乡

蚂蚁喝水 - 点滴就够啦

蚂蚁下塘 - 不知深浅

蚂蚁进牢房 - 自有出入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wenkubaike/xiehouyu/83976.html

《三国演义经典歇后语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