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本页主题概要:

浅析某些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_伦理道德论文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社会论文
浅析某些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_伦理道德论文

浅析某些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_伦理道德论文

社会论文】导语,你眼前所欣赏的本篇文章共有38191文字,由皮新亚精心订正后,发表于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道德是社会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浅析某些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_伦理道德论文感谢收藏,希望能帮到你!

浅析某些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_伦理道德论文 第一篇

论文关健词:道德 道德缺失 表现 对策

论文摘要: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某些社会遗德缺失现象的出现。解决连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现今的道德缺失已不再仅仅是作为个体的人的道德失衡,而是以群体为尺度的集体道德缺失:蔑视道德、缺失诚信、耻言理想、职业道德滑坡。道德的底线也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25%一0.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WWw.meiword.coM

2.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主要是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勾绪,、“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假冒伪劣、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漂娟卖淫、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又滋生蔓延起来,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间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1.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而言已经过时了。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五、六千年,而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过时,她贯穿古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其较大的社会利益。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西方发达国家竞相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而我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百年来却遭遇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原因在于,现代文明的标志被许多人误解为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发达,科学技术强,文化就先进的错误观念已经深人人心,因此造成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缺失了。

优良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缺失只是间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指传统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反被中国人继承了,如重男轻女、官本位的观念早已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再如儒家学说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道德原则一直被中国人所推崇,使人们自然形成崇尚权利的意识。同时,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意识,也使得人们交往的圈子狭小,社会公共意识淡薄,自私保守,缺乏创造性思维。

人类没有抽象的道德,人类所有的道德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因此,要想提升中国人的道德素质,巫需拯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2.健全道德建设中的制度机制

唤醒人们的良知,养成人们的善恶道德理性,形成正确评价善恶是非的标准,仅靠道德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加强包括法制在内的制度建设,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因为只有提供一套公正、健全的制度机制系统,并将基础的道德规范和要求经法定程序予以权威化,这样才能为人们划出行为的界限,使之明确道德行为选择的合理空间,促使个体在进行行为选择时充分考虑可能招致的利害得失,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3.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一方面,我国法制不健全。由于执法不严、执法不公,造成对违法违纪的败德者惩处力度不够。例如,对制假售假,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以(包括已经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  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从上述规定可知:对于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者而言,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稽查力度有限和规定不够详细的现实约束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者只要10次中有5次,甚至只要有3次能逃脱处罚,就有利可图。

另一方面,执法不严,执法弹性过大,出现“以党纪代替法律处罚”的现象,从而使法律丧失了尊严。司法人员、官员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他们负有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义务。连这些社会公正的守护人都为了私利而弄虚造假,那就证实了公共权力的霉变、腐烂,社会诚信则将化为云烟。权大于法,使法律臣服于公权,整个社会就会导致出现“人们的行为连道德底线都没有了”的不良后果。

4.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浓重是导致当今中国社会道德缺失的又一重要因素。缺失诚信,无社会责任感,拒斥传统这些都可归因于人们受功利、实用性原则的支配。就连教育这块领地也早已不是什么“世外桃园”了,一方面: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已经随着应试指挥棒而迷失了方向。“当今教育的最大弊病是受功利原则支配,其中包括家庭教育,急功近利的心态极其普遍,以马上能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为教育和受教育的惟一目标。”从而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获得,忽视道德教育(即使进行道德教育也流于形式),导致了教育迷失了自我,人文主义精神失落,人们丢失了道德真诚,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者在工具理性主导、效率至上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追求名利,迷失在聚敛钱财、追求物质享受的实利主义的欲求里。少数教育者的价值观与精神被铜臭所熏染,他们的价值以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不惜将人格、尊严当作商品来。在当今社会的现行体制下,学问、学术不再是单纯的本体,学位的获得、学术成果的发表都与自身的利益密切相联,如职位、职称、工资收人、社会地位,以及房子、车等,奉行权力本位观和金钱本位观,进行学术造假。学术的权力本位观,根源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上的官本位制。“官的基本职能是‘管’,管着属下的命运和前途。因此,做官成为最体面最有价值的职业,也是最光耀门媚且最能为家庭和地方带来利益的事情。这就不难理解当今中国社会出现了“职业道德全面滑坡”的现实了。因此,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对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现实意  义。

论析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和谐社会道德体系建设_伦理道德论文 第二篇

[论文关键词]荣辱观;和谐社会道德体系;建设

[论文摘要]树立荣辱观是和谐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荣辱观是时代精神和民族优良传统的统一,体现了道德规范的与时俱进;树立和实践荣辱观,要加强和谐社会道德体系建设。

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体现了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于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和谐社会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荣辱观是和谐社会道德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释化,使社会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嫂变,对人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产生了无可避免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中既有积极向上、与时俱进的,也有消极不良、堕落的。而这些变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造成了对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在某些情况下的混淆不清,致使人们的荣辱观发生了某些畸变与偏差,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是非不明、美丑不辨、荣辱不分,见利忘义、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现象时有发生。Www.meiword.COm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合理有序地规范和协调社会诸要素的关系,尤其要合理、有效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这需要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政策和道德等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其中思想道德体系的建立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支撑点之一。一个发达的时代,必须有它自己所承载和弘扬的精神;一个良好正常的社会,必须有一种精神为它做铺垫;而一个社会和谐的程度,除了制度上的因素外,基本上取决于这个社会全体成员的文明素质和文明水平的高低,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需要全体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因此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坚持精神文明建设,建立健全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确保全体公民有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就成为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同志着眼于推进党和国家的事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其中的“八荣”,是从肯定的方面对道德规范的精辟概括,它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中的“八耻”,是从否定的方面对道德规范的深刻阐释,它切中时弊,揭露了种种社会丑恶现象。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既涵盖了道德原则的主要方面,同时也凝集了价值观的精髓。反映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和谐社会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客观需要。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在我们的时代树起了一面引领社会风尚的旗帜。

二、荣辱观是时代精神和民族优良传统的统一,体现了道德规范的与时俱进

道德作为一定的,寓于一定的社会形态之中,因而带有鲜明的时代性。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创造性地把道德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规范结合起来,对道德规范的内容作出了高度概括。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加强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离不开借鉴、吸取优秀的民族思想道德传统精髓。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永远是我们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古人的荣辱观中涉及了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参照。在我国古代传统道德史上,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要求的儒家道德规范体系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两千多年来的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内容的中国古代道德规范体系,是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服务的,其中难免含有集权专制、愚忠愚孝、男尊女卑等糟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继承“仁、义、礼、智、信”内容上的合理内核,摒弃其封建性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从而使我国道德规范具有了很强的民族性和历史传承性,呈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

我们要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的道德体系是道德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有机结合的产物,是融传统美德与现代美德为一体、富有强烈时代精神的新型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时代性与历史继承性相统一。以“/l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植根于党领导奋斗的时代实践,这些的精神为传统美德注人了新的内容,既体现了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又体现了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既把握今天,又面向未来,是我们培育正确的道德观,规范自己言行的标尺。因此,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吸收外来思想文化、与时俱进发展中国和谐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要求。

三、树立和实践荣辱观,加强和谐社会道德体系建设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主义道德,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树立和实践荣辱观,不断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根本要求,也是不断开创中国特色事业新局面、推进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保证。荣辱观能够为人们的行为直接提供一种“正当”性、“正义”性、“应当”性的合理性精神支撑。这种激励性的强大精神力量,既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也有利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利益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八荣八耻”把道德规范与人的综合素质紧密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品质与社会道德评价紧密结合起来,明确指出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卑劣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对于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高度认同、在实践中自觉履行道德规范的要求,成为高素质的建设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道德的规范、引导、调适、融合、促进作用的发挥,大力宣传并弘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自然观、竞争观等现代观念,积极汲取优秀传统道德的积极成分,使全社会逐步形成和谐共识,从而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体系。

树立和实践荣辱观,建立与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周密制订和认真实行道德建设指导计划,把基本道德观念的要求融于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各项具体政策中,融于社会的各项管理中,不断推动思想道德体系的形成和完善。要抓好对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努力在内容、方法和手段创新上下工夫,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为群众所乐于接受。应结合实际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弘扬荣辱观的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监控机制;在做好道德风尚的提倡和典型示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功能和作用,加强法制建设,促进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和督促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自觉地按照荣辱观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使人们在反映和谐社会运行要求的道德的约束下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实现社会稳定有序、安定祥和,全体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平等友爱、融洽和谐。

简析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构建_伦理道德论文 第三篇

论文关键词:道德准则;道德规范;道德理念 

论文摘要: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构建是当今时代给我们提出的现实课题与客观 

要求。对此,首先应明确构建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基本着眼点,其次要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的道德理念,如公平和正义、权利和个性、和谐和共生、科学和文明等。同时还要以这些核心理念为基本要求,大力拓展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视野及主要内容。 

道德,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和社会,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同样,作为道德的基本原则和本质体现的道德准则也会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也随之改变,我们己经不能完全用传统的道德准则来评判人们的行为了,而需要形成种种适应新形势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因此,构建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是时代发展给我们提出的现实课题与客观要求。 

一、构建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着眼点 

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构建应当把握四个着眼点:一是着眼于“中国”,要正确处理道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二是着眼于“当代”,要正确处理道德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三是着眼于“基本”,要正确处理公共生活和各种不同领域道德要求的关系;四是着眼于“多数人”,要正确处理道德现状和道德建设的关系。WwW.meiword.COM 

道德必然反映人们的价值诉求,是人们为了维持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必须倡导或反对的价值要求。道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之分。前者适用于一切社会、一切时代、一切阶级,是人们普遍的道德价值要求,如:善、公正、诚实、自尊、谦虚等等。后者则与之相反,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或同一民族同一阶级在不同时代,往往奉行不同的乃至相反的道德规范。例如,在大多数国家,妇女都可以露出面孔,而应该遮住和臀部,可是,在非洲的许多地区,妇女却应该和臀部。而在传统的伯社会中,妇女应该遮住全身,等等。m这就是道德的差异性,特殊性。我国是国家,我们的道德规范与准则除了遵循道德的普遍性之外,还应该反映中国特色的道德价值要求。 

道德准则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经济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当代中国,经济关系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这对人们树立适应新形势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提出了现实课题。其一,市场经济要求和平等竞争,这对人们的道德价值标准提出了新要求,有利于形成讲求实效、公平竞争、发扬科学精神等新的价值观。其二,高新科技的发展冲击着人们的道德领域,带来了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克隆”对人伦关系冲击的争论,“安乐死”是否合乎道德,等等。其三,当前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求的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展望,又是对人们道德价值的内在诉求,它必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 

社会生活存在方方面面,在公共生活和不同领域都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而基本道德准则是要求人们普遍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20xx年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其中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这既包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的内容,也包含了我们党领导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的内容,同时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时代特点,是每个公民都应当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我国的道德现状如何?不可否认,从总体上看,中国的道德现状和道德建设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并有与时代进步相一致的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现实中的道德滑坡也是毋庸质疑的客观事实。“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种种现实已非常明显地折射出当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困惑与冲突,更折射出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当前道德现状与加强道德建设的关系,不断加强对道德建设的研究,扎实稳步推进道德建设,以改变道德滑坡和道德失范的现状。 

二、构建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核心理念 

当前,面对经济的转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形成种种适应新形势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先进的道德理念,并用于指导当前我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构建。主要包括: 

1.公平和正义 

所谓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它表达一种人类合理性的价值追求。自古以来,公正都被人们看作是人类社会普遍遵循的道德基本准则。公正就其实质内容来看,反映的是人们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利益关系。当前,确立公正理念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伦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我国是国家,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不仅在法律和经济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在文化、人的尊严与社会权益上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惠互利,互助友爱,平等待人。另外,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也需要公正原则予以规范和调节。 

2.权利和个性 

在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里,其道德价值观的核心和根本导向是强调个体利益服从家庭、宗族和国家利益,反对个人主义或利己主义。这种传统道德准则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对人的权利和个性重视不够。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之相适应的当代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必须体现人的主体性,重视个人基本权益的满足以及个性的充分发展。正如指出:“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习市场经济肯定个人追求正当利益的合理性,这就要求我们从道德上肯定人们的正当利益,树立公正、竞争、效率和责任意识。同时,市场经济是一种充分尊重个性、展示个性魅力的经济形态。个性的充分发展有利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而真正体现人的主体性。      3.和谐和共生

和谐,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协调、融洽、合作、共生等意义。因此,和谐和共生具有相同的含义。中国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主张人和自然和谐交融,亲密友善,最终达到“天人合一”和“天人合德”这种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必须体现或着眼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利共生、和谐发展。

4.科学和文明

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还必须贯穿科学和文明的理念。提出的“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新的历史时期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新时期的基本道德准则。其中就明确指出要崇尚科学和文明,反对愚昧无知。当代人们在追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价值观,尊重科学、崇尚创新、遵纪守法、文明向上,克服过去那种无视人与自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只顾局部,不顾全局;只图眼前,不顾人类未来的狭隘意识和把科学技术用于战争的非理性行为,使科学技术真正为人类服务,从而不断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持续和谐发展。

三、构建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的主要内容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种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而大力拓展其主要内容。主要包括:

1.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自然万物是为人而存在的。因此,人类不断对自然进行无限制的索取和利用,结果造成了当前困扰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全球性危机”。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而是相互平等、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关系。因此,当代基本道德准则的主要内容必然包括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具体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即指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维护自然界的平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协调统一。

2.关于义利关系

我国传统的义利观以重义轻利思想为代表,并一直影响着国人的价值选择。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入以及西方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念逐渐被否定。因此,当前加强道德建设,首要的问题就是确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义利观。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指出,……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观”。可见,当前的新义利观,最根本的就是在对目前多样化的义利观“扬弃”的基础上,坚持“义利并重”,达到义和利的辩证统一。具体来讲,就是要以国家和利益为重,但又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坚决反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犯和损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实现个人和社会利益总体增进。

3.关于群己关系

群己关系,通常意义上又称为人我关系、公私关系。当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社会在群己关系方面,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利人利己互利的原则。这是道德建设的最低要求,也是为服务和集体主义在市场经济中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互利原则不仅从道德上肯定了经济人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以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关系,而且具体规范着经济人的市场经济行为,引导经济人严格按照等价互利的原则进行商品交换,反对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

4.关于对待生命的态度

长期以来,生命的价值处于道德法则的笼罩下,生命作为道德主体存在的标志失去了自。当前新形势下,构建我国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要求转变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我们认为,生命的个体存在是一切社会行为的源泉,是体现人的主体性的前提。因此,首先应该肯定生命存在的价值。现代客观伦理学的代表人物宾克莱认为,“一个机体的生存就是它的价值标准,凡是增进它的生存的就是善,威胁它的生存的就是恶。”“人类的善并不要求人类的牺牲,也不能由任何人为任何人作牺牲来达到”。因此,当代中国社会基本道德准则要求必须珍惜生命,保持生命的充实和正常发展,充分体现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尊重。

浅谈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_伦理道德论文 第四篇

论文关键词:儒家伦理;个体完善;社会秩序

论文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文化,其伦理价值观直接主导二千多年来人们的思维模式,对各个时期的社会秩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现阶段继承和发展传统的优秀的儒家文化,有利于个体的完善和社会的整体和谐。

中华民族一向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二千多年来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即儒家伦理道德体系。时至今日,它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对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儒,《说文》谓“术士也”,实际上是指周朝专门掌管礼仪作吹鼓手之类的人。孔子出生于儒之家,他生活的时代,周天子徒有虚名,仅掌管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天子的职责只是例行宗届的祭祀而已。是时,各国诸侯群起争霸,或合纵,或联横。思想家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纷纷发表言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就是在此大背景中产生的。孔子集儒家之大成,开创了儒学这一思想流派。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与对答而成文的《论语》一书中,内容涉及对王权、社会、道德、个体价值的诠释。孔子主张维护殷商礼乐,忧虑其走向崩溃。他主张知识分子修身明礼,采取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

有关儒家思想的定义,现代中西方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许倬云认为信仰的领域是儒学内在的空隙,并认为它是一个伦理思想体系,勿须进行经验理性的证明。它没有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论述,没有对事物发展的规律进行理论性的探讨。从儒家讲求“仁”、“忠”、“义”,维护“孝悌”等内容来看,它是教人怎样做人的学说。wWW.meiword.Com杜维明称之为“道德理想主义”。

西方学者如马克斯·韦伯等在研究儒学时,大多把它看成一种宗教,称之为儒教。把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东南亚称之为“儒教文化圈”。但严格说来,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它没有关于天国和极乐世界的内容,没有空泛的偶象崇拜。即使是对于“天”,儒家也赋予它自然规律的意义。孔子本人多言“人事”,而少谈“天命”,主张读书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目的是对社会的积极参予。儒家的思想不能使人超脱于现实世界,恰恰相反,它是人世的而非出世的,它是教人怎样安身立命的一门学问。

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其社会理想是“大同”,它是原典儒学的真血脉。儒家伦理体系的创立与社会秩序密切相关,孔子创立儒学,其根本动因就是有感于当时礼乐崩坏社会秩序的混乱而倡导“克已复礼”的,他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的道德修养,因为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社会秩序的根源,而社会秩序又是稳定和天下安定的基础。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使之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这样整个社会就自然而然地变得安定和和谐。

但是,在群雄纷起的时代,各国诸侯考虑的是怎样开疆拓土,因此孔子的这种说教愈发显得苍白无力。“他曾周游列国,寻求一个愿意聘请他作为顾问,并愿意成为一个改造了的世界的中心的国君。柏拉图,在两个世纪之后到锡腊库扎的僭主狄俄尼修斯那里去当顾问,完全出于相同的精神”于是,在他的主张未获采纳的情况下,孔子终日牺牺惶惶,居无定所,最后选择了退隐而从事私教的活动。

因此,孔子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秩序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以“为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杀并代之以法家精神,直到汉武帝接受经学大师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学才成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才成了统治者用以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在这之后,儒家伦理才逐渐由维护统治秩序扩展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儒家的伦理思想发展至宋代日趋保守,甚至反动,成为束缚人们头脑的桎梏。程颐、朱熹等人“存天理,灭人欲”,“君臣父子夫妻”等纲常伦理违背原典儒学的性,使广大知识分子和劳动丧失了的人格。“历代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序如冠履之不可倒置。”这种等级之问不可逾越的观念历经晚清至近现代,对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伦理对于人格的塑造,直接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作为社会的一个分子,人的言行直接关系社会秩序是否正常。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伦理道德领域中一个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儒家强调积极的人世态度,其实就是追求与自然界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和谐。隋代创科举选官经唐至宋大盛。读书中举为官成士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选择,也成了统治者宠络人心安定社会秩序的有效手段。

个体道德的塑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儒家人文主义的潜移默化。樊迟曾问孔子:“何日仁”子日:“爱人”。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也。”又“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还主张“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这些思想使读书人往往形成匡扶济世的使命感和崇高的个体人格,并发展成为今天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

个体道德提高还需经常的内省自身。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丽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四十年代延安开展的整风运动,其重要的内容就是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其中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内容就已经包含了儒家文化中内省自身的积极因素。 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的价值观强烈冲击儒家伦理思想体系。十九世纪晚期,张之洞等人主张用西方科技补儒学重说教轻实践的空疏,即“中体西用”论。但是,在传统的封建体制下,这两者之间的结合仍然显得非常的尴尬,西方工业化的大浪潮还是无情地宣告了除儒学外其他儒学的没落,而西方社会在经历了工业文明之后越来越暴露出人情淡漠、世态炎凉、关系疏远、家庭破裂、精神颓废等伦理危机。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现代化的痛楚,导致资本主义的“宗教冲动力”已被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耗尽能量,只剩下一个“经济冲动力”。在十九世纪中叶时预见到现代工业主义产生的各种“异化”现象,到本世纪下半叶西方工业社会进入高额大众消费新阶段后,变得更加突出,有时还会引起经济、、社会、思想等各方面的严重失调、失衡、失控。人们在物化倾向加剧的情况下,渴望寻找新的精神家园。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涌进国门,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传统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惰性力量,主张否定传统文化,“全盘西方”;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导致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盛行,在中国大地上早已灭绝多时的吸毒、卖淫、嫖娼、纳小妾等丑恶现象也死灰复燃。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人们期待着重建新的伦理价值体系。

由于上述原因,在现阶段我们必须高举儒家优秀伦理文化的大旗,结合当前实际。加大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建的力度,对个体的伦理道德和现行的社会秩序进行全新的荡涤和再造。

首先,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文化观,那种对传统文化全面肯定和全面否定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对待传统文化时,要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儒家伦理文化进行合理性的批判,既要肯定其优秀的、合理的因素,又要否定其落后的、消极的因素。如果一种文化本身具有生命力的话,它必须经得起任何形式的批判,反之则会走向消亡。我们在批判儒家维护宗法制度纲常名教的同时,应大力继承和弘扬儒家伦理体系中人文主义,“天人合一”等进步思想。

其次,要赋予儒家智、仁、勇、忠、孝、信、耻、廉、公等伦理道德规范新内涵。传统儒学提倡的仁智礼义信等道德观,主要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其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因此,在现阶段赋予儒家伦理新的内涵,既是个体道德提高的需要,也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们要批判儒家宣扬的忠君思想,赋予“忠”新的时代含义,即忠于本职工作,忠于党,忠于,忠于祖国;要批判儒家宣扬对父母的愚孝观念,做到从内心里真正地理解他们;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诚实守信、公正廉洁、知耻近乎勇的良好社会风气。因此,继承传统,开创未来,已成为我们建设伦理道德新秩序的首要任务。

再次,要用发展的眼光处理好继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而传统文化中的务实、团结、重亲情等对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不能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割裂开来,因为一个民族的文明是一种历史的产物,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纯粹的现代意义的文明,而文明传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凝集力和社会结构的稳定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儒家追求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天人合一”观值得我们借鉴。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就与儒家伦理的内动作用密切相关。“以新加坡为例,由于它是一个城邦国家,种族、语言、宗教、文化传统都是多元的,因此只能说是处在儒教文化圈的边缘。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都市化使传统观念沦丧殆尽,文化上退化被人称为不东不西的‘伪’西方社会,但从七十年代末以来,大力提倡全国礼貌运动、讲母语运动、儒家伦理教育运动、大力抓廉政建设等等。这些措施加强了国民的凝集力,促进多元社会的的认同,收到了移风易俗的明显效果9900专门从事解释儒家伦理对东西方经济作用的赫尔曼·康恩认为,东亚社会所共有的儒家伦理是“工作勤奋,敬业乐群,和睦人际关系,尊敬长上,强调配合协调与合作,而不是突出个人利益等”。他还认为,这种儒家伦理强调了个人对组织的忠诚。奉献以及责任,他称之为“新儒教文化”。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儒家伦理文化中讲究的“天人合一”,讲究人与人,人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和睦相处。因此,继承和发展传统儒学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将有利于社会各要素之间的合理运作,增强人们的环保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儒家伦理在大一统的皇权政体下,对整个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农业社会的家庭结构全靠儒家伦理来维系,从而使整个社会秩序也必须由儒家伦理来支撑。在现阶段,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个体人格的完善和建构面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伦理秩序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浅论和谐社会构建中道德人格的培育_伦理道德论文 第五篇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个体道德;道德人格;现代道德人格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要求提高个体道德素质,道德人格的完善是提高个体道德素质的关键。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和主要内容。深化德育改革,培育现代道德人格,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加强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内在要求。而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必要环节,道德人格则是道德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应注重道德人格的培育,铸造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道德人格,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首先,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社会和谐的实现与维护,需要有一定理性自觉的人来完成。这就要求人的自由意志能够把握和谐社会的建设,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要求,如果主体缺乏道德自律,个人要求无限膨胀,则往往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应有之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价值取向。而道德能够使人丰富,使人能够全面发展。从终极层面上看,道德对于个体的意义,就是通过潜能的多方面实现而“占有自己的本质”,走向真实而具体的存在。

同时,从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关系的角度看,社会道德的实施除劝说、教育之外,还带有强制或半强制性措施,即借助于制度建设实现的。WWw.meiword.cOM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服从,只是在外在强制或半强制之下的结果,道德性对个体的把握,还只是外在的,并不能反映出个体是否真正达到对个体自由的把握。具有社会性的道德价值目标并不一定为个体所认同,不同个体总存在着某些偏离社会道德要求的可能性。而个体道德的推行是依靠个体的自觉性,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道德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并进行践履得以实现的。道德对个体的把握已达到了个体灵魂的深处,反映出个体真正达到对个体自由的把握。社会道德在此种情况下得以真正贯彻落实,道德的价值得以实现。所以,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价值观以及道德原则规范和行为方式转化为社会成员个体内在的道德需求和价值取向,内化为个体内现在的法则和行为模式,并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因此,社会道德的实施必须以个体道德为基础和必要环节。

因此,社会和谐的实现,要加强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的理念构建。通过社会成员个体道德的完善,唤起人们的良知,培养人们的道德责任感和善恶判断能力,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实现自我与社会的统一,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不懈的精神动力,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使社会成员从内心深处维护社会的和谐,并化为自觉的行动,推动和谐社会的实现。

二、道德人格的完善是提高个体道德素质的关键

首先,道德人格就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人格,指个体在一定生理和心理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是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它是由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所构成。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精神组织系统,支配和决定个体的道德行为,并通过个体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

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人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与此同时,又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共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拉既然人的本质就是社会性,因此,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也就决定了道德人格的本质。是人们接受了各种道德教育后逐步形成的。由此决定人的人格或道德人格具有可变性和可塑性,以及在同样的环境下道德人格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等道德行为上的差异。

其次,道德人格对个体道德来说,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这三个方面的功能决定了道德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其一是行为动力功能,即道德人格具有把道德需要,道德动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整合在一起的功能。形成完美的道德人格,便意味着一个人具有道德行为的自觉,知与行达到了一致性,具有相应的内在质地;不同的质地会适应不同的道德倾向,良性的道德人格自然易于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质。其二是价值导向功能。道德人格中的道德理性因素是道德行为的向导,个体在道德行为上应该做什么、为何而做、如何去做,是人类理性思考的结果,没有这种理性就不可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道德境界的强大力量。其三是价值评价功能。道德人格是人的位格、性格、品格的统一,它是主体间进行人性与价值评价的一个重要载体,主体间在相互关系上是以他们的整体人格,而不是以某一方面的行为为基础。道德人格是人的行为具有某种必然性和可预见性,人们根据这种必然性和可预见性进行交流,从而有了相互信任。

三、道德人格弱化及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个体道德人格的形成,既包含有道德意识和体现出道德价值,又受到现实道德关系影响和制约,是内在化和个体化的社会文化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造成了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同时,德育观念陈旧、模式单一、手段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德育效果受到影响,导致道德人格弱化现象产生。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的不适应与新道德规范的未形成之间出现道德“空场”现象;市场经济中形成和发展了主体意识、市场意识、意识、竞争意识,对传统的宗法等级观念、依附观念等造成极大的冲击;经济成分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观念多样化、传统道德人格的负面因素和西方文化的输入,形成同时代不同文化价值的激烈冲突。从而导致人们道德选择上的困惑,或者采取自我中心式的价值取向,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等等。同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蔓延,与计划经济下所形成的集体互助精神发生冲突,人们在道德价值取向上由理想走向现实,崇尚务实。“道德生活的相当一部分主体则会淹没在这“陷阱”中迷失自我。而其人格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人格危机”,具体表现为“三失”即传统人格的“失效”、现实人格的“失范”和理想人格的“失落”。”

在社会生活中,社会的错误导向、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致使道德评价标准的混乱、网络环境被毒化和污染;家长自我下移的人生观和道德人格的缺陷、重智轻德的功利化取向使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受到削弱;学校德育中的功利化、理想化、简单化以及实践环节形式化等等,极大的影响德育效果。对社会成员,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良好道德人格的培育造成不良影响。 四、加强道德人格培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1.继承优秀的传统道德

文化发展具有很强的继承性、延续性,任何新文化都要面对传统,都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以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式所进行的创新。现代道德人格的建构必须从传统道德中汲取营养。中国传统道德主张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需要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和“舍生取义”的“君子”作为理想人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崇高道德理想,“其核心思想都是要求人们超越个人的私欲、私利,以国家、民族、和的正义事业作为自己行为的最高准绳”。再者,是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重视个体道德实践,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大学》中提出“自天子之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等等。西方传统文化同样重视人的品格,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人格说,康德把人格看成是“智力的机能、情感的机能和意志的机能的整合成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提出自由、的道德人格观。在建构现代道德人格时,在中国传统道德人格已有的基础上,借鉴西方道德人格思想,弘扬智慧性、审美性,实现人格的高层次发展以及人格的健康发展,培育现代道德人格。

2.加强和改进道德教育

(1)强化学校和社会道德教育。首先,优良的道德素质不是先天就有的,是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是学校的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要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主义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有中国特色的共同理想和主义的远大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荣辱观教育;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其次,现代道德人格的培育需要现代化的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改进道德教育模式,构建德育的整体观和内化观。根据社会发展和青少年道德体系建设的需要,完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确立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道德评估教育体系当中。

(2)加强家庭教育。家庭对个体特别是青少年道德人格的培育有很大影响。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开始认识世界、走向社会的;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烙印在青少年的心灵上,影响个体未来的生活,塑造着个体的道德人格。尤其是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大,使家庭环境的优化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3.强化个体道德修养

第一,确立崇高的道德理想。道德理想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人们向往和追求的道德上的完美典型和理想人格,它是人生追求的远大目标和奋斗的方向,是人的精神支柱和灵魂。理想道德人格对人的成长和发展,主要有导向、激励和约束的作用。理想道德人格作为个人所追求、所向往的境界,它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永不迷失方向、永不懈怠,具有强大的精神内驱力和实践动力。理想道德人格是个体立足于现实社会文化背景下对未来的构想,因而,理想道德人格身上体现着现实社会价值观中最典型、最规范的东西,并以之为榜样。

第二,加强自我修养。道德修养是道德人格形成和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道德职能和社会作用得以实现和充分发挥的重要杠杆。它主要属于个人的一种道德活动。

加强道德修养,形成现代人格。要加强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学习主义理论,学习、主义的道德理论,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培养全心全意为服务的精神,抵制剥削阶级腐朽的道德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自我修养是一种主观世界的改造,但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要积极投身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中虚心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以道德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脱离了道德实践,不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就有可能落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刻苦修炼,持之以恒,才能不断完善现代道德人格。

4.创设良好的现代道德人格形成环境

人是环境的产物,生活在一定环境之中,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各样的、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环境可以塑造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但是,人接受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主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创造环境,从而使环境对人的道德人格的形成、塑造产生新的影响。

市场经济是现代人格的经济基础。人格和平等、公正、效率等意识的养成,诚实、守信道德的培植,传统道德人格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的淘汰,当前道德流变中的一些消极的现象的消除,也只有通过发展、完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

我猜你可能会喜欢:

关于2022年社会论文模板八篇

addslashes(关于2022年社会论文模板 篇一宋育仁一八九五年《泰西各國采風記》中有這樣一段議論:   外國之并力以圖中國,固由于彼教之尚同,而我國之獨異﹔亦有一名一實有以招之。實者,中國之地產富饒,棄而未用,西人所亟垂涎。名者,華夷之界限,中國擁其尊名,而事或廢弛,民多流徙,宜為外夷所不服。春秋最嚴夷夏,而自來注解皆失其旨。此解一差,漢以后夷禍相尋,至于今日。經言夷夏之辨,以禮義為限,不以地界而分。傳言降于夷)

文化企业的营销创新策略之路_发展战略论文十篇

addslashes([摘 要]《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一批文化企业带动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无疑是我国文化企业的重要机遇。文化产业要走改革开放后我国其他企业的发展之路:积极开拓市场,用好现代营销策略;坚持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 [关键词]文化企业;品牌;市场;创新 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作为其中之一的)

关于改革我国中学英语教育的思考_社会学论文十篇

addslashes(一、教育思想:变“以英语为本”为“以人为本” 二、教育目标:变“以掌握知识为主”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 三、教学原则: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堂模式: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 五、评价体系: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一、教育思想:变“以英语为本”为“以人为本”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我国首次提出了英语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以人为本,)

麦当劳化的美国社会学_西方文化论文十篇

addslashes(本文之目的有三: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是将麦当劳化的概念应用于社会学;其二,是将此应用和元社会学,即社会学的社会学,联系起来,特别是和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 · 布迪厄在此领域的贡献联系起来;其三,通过这种,提示一点解决当下社会学“危机”之新办法。  社会学的社会学和元社会学  在切入本文最重要目的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如何将麦当劳化的概念应用植于社会学的社会学, 或如我所称得的元社会学(ritzer, )

浅论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_教育理论论文十篇

addslashes(论文关键词:虚拟社会化 青少年 网络道德 网络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时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虚拟社会化作为网络发展的衍生物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范式,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强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其网络道德行为,成为思想工作及青少)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_金融证券论文十篇

addslashes(一、导论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阶段,它经历了一个从否定社会救济到主张社会福利的思想发展过程,具体内容包括三个方面;英法古典经济学家否定社会救济制度的作用的社会保障思想、德国历史学派提倡国家福利的社会保障思想、福利经济学关于福利保障的思想。二是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阶段,它标志着福利型社会保障思想的确立,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凯恩斯主义的福利保障理论、“福利国家”)

文学话语形态:文艺学研究的新视域_社会学论文十篇

addslashes(作者:唐代兴 文学形态:文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形式与内容,一直是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但长期以来,人类的思维一直受一种根深蒂固的二元分离的类型化观念的支配,所以在看待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的问题上,至始至终贯穿着一种单一片面的决定论思想:即不是内容决定形式,就是形式决定内容。这种认识和看待事物的既定观念,表现在文艺学领域,也就自然出现两种绝对片面的倾向:一种倾向是只看到文学的内容,对文学的内容进行无穷无尽的)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  ——“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_社会学论文十篇

addslashes(“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英文标题】“Female Literature”or“Sexual Literature”JIANG Hong-yanChinese department of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China【 作 者】降红艳【作者简介】云南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650091降红艳,女,云南大)

发展“机电一体化”的思路和对策_工科论文十篇

addslashes(发布时间: 20xx-1-12  作者:秩名  主题词:机电一体化、对策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历程及其趋势自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一)"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历程1.数控机床的问世,写下了"机电一体化"历史的第一页;2.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

社会底线话题的议论文五篇

addslashes(第一篇 社会底线话题的议论文有句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反面理解,可以这样子说:“哪个皇帝老子要是越过了农民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底线,他就会得到农民式的报复——农民起义。”中国农民生存需求的底线,说白点,就是吃得饱,穿得暖,有田耕,无战祸。或许正是这样的底线,塑造了中国农民的基本形象:朴实但不失冒进。中国农民心中构筑起如此简单的一道底线,与脚下的土地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就生存在这片沃土之)

最新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