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社会论文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改革与社会资本互动_农村研究论文

2022-01-31

社会论文】导语,你所阅读的此篇共有29836文字,由何宝林修正后,上传于范万文网fwan.cn!范万文小百科:资本(Capital)是用于投资得到利润的本金或财产,是人类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总称。资本可以分为制度或社会生产关系资本,它的提升或增值由社会思想等变革来实现。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改革与社会资本互动_农村研究论文倘若你对这篇文章感觉哪里不好,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改革与社会资本互动_农村研究论文 第一篇

摘要:本研究选择苗族村寨为蓝本,了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与民族社会资本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对民族乡村治理产生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治理;行政体制改革;社会资本

以"乡政村治"为主体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是近些年来对民族乡村生活干预最大的外在因素之一,它引发了乡村治理结构上的巨大调整。

从地方回应的角度来看,民族乡村基于特殊的文化传统与社会资本结构而具有了较大的特殊性,因而特别值得关注。

一、民族乡村治理的外部推力: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一)乡村生活秩序的重构:治理结构的视角。"乡政村治"的基层行政体制改革自1982年《----法》规定设立村民委员会,作为一种为中国农村治理量身打造的制度形式,"村治"被赋予了推动中国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期望。从本质上讲,选择"乡政村治"的改革模式有意识地革除掉先前"政社一体"的基层权力结构,重新以市场经济理念为指导、以整合乡村精英与传统权威为手段、按理念重新设计的乡村现代化的建设方案。"乡政"将先前直接深入到村寨的行力终止在乡镇一级,作为地方治理主体的地方在逐步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从而释放出乡村的管理空间给民间进行自我管理。WWw.0519news.CoM乡村权力调整给村民自治提供了治理空间,在这一权力的调整过程中,村民、村两委、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利益团体与实行有效的合作并完善乡村治理是一个重要问题。

(二)民族乡村治理的压力与动力。在"村治"的过程中,来自于外部和内部的压力对村民自治进程提出了挑战。村民自治组织和村民在自我管理中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是影响村民自治的制约因素之一,也为乡村治理带来了内在压力。由于在广大乡村中,受传统习俗等社会资本因素影响,如何选择乡村治理的方式是摆在"村治"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另外,在我国民族乡村中,不同民族间由于组织文化的差异,公民的参与意识也因而存在显著不同。乡村自治的真正实现与公民参与意识的提升有密切联系。因此如何提升村民的公民参与意识也是民族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压力之一。同时,行政干预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这构成了对村民自治的外部压力。虽然在"村治"过程中面临许多压力,但是基层行政体制改革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最终实现乡村生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乡村治理的强大动力。因此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突破面临的各种压力和制约瓶颈,在改革和创新中推进民族乡村的治理。

二、民族乡村治理的内部动力:民族社会资本(一)"社会资本"的框架。罗伯特·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他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提高社会的效率[1],他并从"信任"、"互惠的规范"、"公民的参与网络"的视角对意大利地区进行了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资本因素。

譬如:家支在凉山彝族乡村治理中的发挥整合资源、凝聚人心、内部控制、强化认同的积极功能[2],而本文仅以苗族为蓝本,揭示民族社会资本因素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罗伯特·帕特南的研究方法为我们研究民族社会资本影响下的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用的框架。

(二)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调查情况。

20xx年1月,课题组成员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的西江苗寨进行了调查。根据社会资本的框架,我们在问卷设计中特别考察了苗族乡村生活中的信任、规范、网络三个维度的情况。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如下表)与,揭示贵州苗族社会资本在乡村治理中的状况:

1.网络关系的现代化有助于乡村的管理如表所示,通过对问题1、2、3、5、12的回答情况统计,可以看出多数人认为民族乡村应当按民族管理方式进行治理,缺乏现代化的参与意识。问题4和问题6这二个涉及选举的问题考察了影响选举的不同因子。第一个因子是"家族的影响力"如何的问题,第二个因子涉及"亲情"和"友情"。问卷结果显示,聚族而居的苗族并不完全地顺从宗族的影响,他们大多数非常看重选举的责任和意义,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选举责任看得高于亲情和友情,这显示出苗族在组织上的成熟与理性,是促进参与网络完善的推动力量。

3.传统权威与规范在村治中受到重视第7、8考察的是村民关于自治主体、自治原则的相关看法。对问题7的统计说明,在与新政策相比较的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了老规矩。对问题8的统计表明如果打算在苗族乡村当中发现一种可以取代老年苗族的地位而居于苗族乡村生活中心位置的群体相当困难。

尊重老年人,尊重生活经验的积累,尊重传统智慧,在苗族乡村中已经不只是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更深切的意义是表明了苗族社会进行组织与管理所进行的集体选择,这种选择源于历史但是在当下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4.信任关系的边界在调整中不断扩展第9、10、11个问题则集中于测试村民对信任对象的选择,这一组问题所反映的核心是苗族村民如何选择信任对象以及对组织化的乡村生活的基本态度。有72.2%的村民表示出对民间组织的依赖,认为参加民间组织会获得帮助。这种认识与苗族历史以来的共济共助传统相互说明。这表明在社会网络建设的过程当中,基于血缘关系所建立的强联系正在逐步为基于地缘关系的弱联系所平衡,邻里之间的空间联系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侵蚀了曾经是单纯的血缘组织内部所拥有的高度信任。苗族乡村社会的组织因子既有血缘联系的传统也会有地缘关系的发展。这组答案似乎暗示了一种综合了血缘与地缘的网络关系会不断地在苗族乡村社会中发育出来的可能。

三、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行政改革与社会资本互动从上面,可以看出,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与民族社会资本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对民族乡村治理产生影响,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

(一)构建"引导"与"多元参与"结合的治理结构。以"乡政村治"为主体内容的基层行政体制改革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推动,在民族乡村治理中,依然将担当重要角色,但应逐步在民族乡村治理中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由"主导"逐步过渡到"引导";协调村民、家族、民间的村民组织、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关切;发挥和多元主体在治理结构中处理共同事务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建立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的体系[3]。构建"引导"与"多元参与"结合的治理结构要发挥民族乡村的社会网络的重要作用。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实现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而科学运用民族乡村的社会网络资源有助于提升乡村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协调与配合,缓解和化解矛盾、增加他们在处理共同事务中的能力、提升村民的认同感。

要重视家族关系、友情、亲情关系对网络关系的影响,减少社会网络的外部性,促参与网络的完善,使民族乡村的网络关系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积极功效。

(二)健全"行力"与"乡村话语"信任的合作模式。由于行力长期的影响,乡村生活中产生的行政依赖和行力的影响力还将在一定时期存在,行力在乡村自治过程中退出后仍将拥有一定影响力。但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行力在苗族村寨中的影响应逐步减小。从现实来看,权力的调整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要认识到行力在"村治"过程中退出是改革的要求,也要看到在基层行政体制改革中权力和制度的惯性的存在。因此,在民族乡村治理中,应使村民能够有效的表达意见观点和利益诉求,建立村民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与村民互信的关系,构建两者的信任合作模式,使行威和乡村话语共同在乡村秩序重构的过程中发挥作用。而构建两者之间信任合作的模式,建立健全乡村话语表达的渠道应

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一是不断增加村民的参与意识和意识,提升村民的14参与能力;二是使村民话语表达规范化,保证乡村秩序的稳定;三是建立畅通的乡村利益表达渠道,完善参与参与网络;四是促进和村民之间信任关系的形成,促进国家和乡村的互动。

(三)完善"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合作的规范体系。体制内精英是村民中拥有正式权力资源的人,体制外精英是村民中拥有传统资源及其他资源、在村民中有一定影响的人,比如苗族中的老年人群体等。为促进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的合作,要完善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合作的规范化制度体系。完善关于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合作的规范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完善关于体制内精英和体制外精英合作的法律法规,使两者之间的合作有规范化、制度化保障,促进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互信与合作关系的形成;二是要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精英合作提供有效机制,提供组织保证;三是要有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制约,对其道德方面进行规范和约束,能够使其更好的遵守相关规范,实现村民利益;四是要逐步建立体制内和体制外精英合作的监督体系,对"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合作的过程进行监督;五是要加大投入,促进苗乡经济发展,尽快缓解劳动力持续外流的势头[4]。

(四)实现"发展目标"与"认同目标"互融的目标愿景。在民族乡村生活重塑过程中既要实现民族乡村的发展目标,促进民族乡村生活的现代化又要重视民族文化传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村民对国家的认同。只有不断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使民族乡村融入到现代化发展中。因此在民族乡村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要考虑民族乡村区域发展的特殊性和社会资本结构的状况以及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使民族地区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保持民族特色、并在社会资本与改革的互动中不断重塑民族乡村秩序,完善民族乡村治理,实现民族乡村的永续繁荣和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广大村民对国家的认同,实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在民族乡村治理的目标愿景规划方面要根据民族乡村的社会资本等状况,使民族乡村既融入现代化发展之中又具有民族特色,构建不断现代化的民族乡村自然地方面貌,实现民族乡村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帕特南.使运转起来[m].

江西出版社,20xx.195.

[2]罗章.家支在当前凉山彝族乡村治理中的功能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j].

云南社会科学20xx(3)[3]孙柏瑛.当代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兴起[j].中国行政管理,20xx,(4).

[4]罗章.劳动力持续外流对欠发达地区的影响与对策:以贵州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xx(1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分析_农村研究论文 第二篇

摘要:20xx年初河北省开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本文以对河北省鹿泉枣强地区的调查为基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之前政策相比较具有的优势,制度存在的缺陷,为今后新农保的普及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新农保  养老保险  农村 

 0 引言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的重要措施,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缓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于20xx年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新农保试点,并在20xx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农民的全覆盖。本文依托于对鹿泉、枣强地区的调查,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过程进行梳理,立足于新、老农保的对比,新农保的优势,对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

 1 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1.1 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强化责任 老农保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WWw.0519news.COm在绝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实行的是个人的完全积累模式,本质上是农民的一个长期积累。这是老农保难以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补贴构成,改变了养老金完全由个人账户累计的方式。要求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55元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其余50%有地方财政承担。另外地方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这一特点,使之与老农保相比,更具社会性、福利性,对农民更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保参保率低的问题。截至6月底18个新农保试点县(市)平均参保率达到91.4%,有82.3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领取了养老金。而在20xx年,这一参保率只有4.7%。

 1.2 建立了待遇调整机制 老农保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取决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积累额。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引入了待遇调整机制,会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动,适时地对基础养老金和缴费档次设置: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地方也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也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此外,会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待遇调整机制的建立,能够更好的增加农民参保的热情,能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居民收入、物价水平也在不断的增长。假如不建立待遇调整机制,十年、二十年后,政策必定不能再符合社会的需要。就如老农保每月2元~20元的缴费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了。

 1.3 政策的衔接性 老农保很少考虑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转化,并且片面的限制其他形式养老保险的开展。而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之初,既考虑了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此外也考虑了老农保与新农保的衔接问题。

 1.4 强化基金管理与监督 老农保的基金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私自挪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20xx年原河北省劳动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原处长就因挪用农村养老社保基金而被判刑。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 

同时,基金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再从基金收入中提取。并且政策强调了社会保障、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2 新农保推进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1 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少,所以农民的缴费能力很有限。鹿泉和枣强地区,选择100元缴费标准的人能占到80%左右。按照大部分人群选择的1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计算,其年老后,每个月可以领取约65元的养老金。按照最高档5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计算,其年老后,每个月可以领取约105元的养老金。而据河北的统计,20xx年我省农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3125.55元,即每月约为260元。所以,65元或105元的养老金都很难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另外鹿泉地区的农村低保金是每人每年1110元,即每月92.5元,远高于65元的养老金。可见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2.2 新农保的集体补助难以到位 90年代我省大部分的村集体企业都已关停,加之农村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在绝大部分地区的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在调查过程中,仅有发展集体企业的曲寨村,出租土地的北寨村等极少数几个村子对农民进行了新农保进行了补贴。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工业,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财力实现“以工反农”,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

 2.3 保富不保贫 采取自愿入保的方式实际上主要吸纳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而对于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既没有经济能力的又需赡养老人的一部分困难群体吸纳不进来,他们享受不到给予的养老补贴。应当考虑由财政为这一部分困难群体提供一些额外的补贴,使其有机会享受的给予的养老补贴。

 2.4 半强迫性质 20xx年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是很多农民产生了反感,同时也使得一部分无子女赡养的老人领不到养老金。此外,地方存在逐级压任务、定指标的情况,各级干部为逐政绩,在考核中争佳绩,对农民半哄半逼要求其参保。

 2.5 一县一策,不利整合 新农保发布了指导意见,但由县级制定本地区的具体政策,组织实施。虽实现了因地制宜,对当地农民有一定利处。但导致新农保在各地政策不尽相同,存在一些差异,这就为以后制度的衔接和统筹层次的调高赠加了难度。例如鹿泉和枣强地区,新农保的补缴情况相差很大。鹿泉有80%的进行了补缴,枣强地区仅2000余人选择补缴。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m].20xx.7.

[2]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出版社[m].20xx.12.

[3]刘海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xx.

[4]陈美.制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因素[j].经济研究导刊.20xx.

[5]李晓柄.司选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xx.6.

社会主义新农村快速富裕的路径选择_农村研究论文 第三篇

摘要我国新农村建设首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而现阶段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因而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我国新农村快速富裕之路尤为迫切。通过参观和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立足本国国情,总结我国人均收入约4万元以上村庄的快速富裕之路,得出结论,我国新农村快速富裕之路有4条:做大做强第二、三产业的村办企业;发展农业规模经济;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精品农业;发展密集庭院经济。

关键词新农村;富裕;路径选择

abstractthe main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n china was“production development,life richness”.however,the disposable income in rural was only one third of that in urban. therefore carring out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exploring quick way to prosperity in new countryside was particularly urgently. by visiting and consult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extensively,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a conclusion was drawn by summarizing the quick way to prosperity in villages with average income of about forty thousan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four points in quick way to prosperity in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first,enhance the village-run enterprises of second and third industries. second,develop agricultural economies of scale.third,develop special and featured agriculture about“one village,one variety”. at last,develop intensive courtyard economies.

key words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prosperity;path selection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新农村建设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1]。wwW.0519news.CoM20xx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 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153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镇居民的1/3。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笔者通过参观、调研、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总结我国人均收入约4万元以上村庄的快速富裕之路,认为我国新农村发展快速富裕之路有4条。

1做大做强第二、三产业的村办企业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20xx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上交利税8亿元,村可支配收入30亿元,连续6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8万元。华西村中心村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以 “天下第一村”享誉全国。华西村快速富裕的经验是做大做强第二、三产业的村办企业。

首先,华西村经济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体。第一产业(农业)产品附加值低,第二、三产业附加值高,要想使村民快速富裕,村经济结构必须以二、三产业为主体,这是华西村快速富裕的原因之一。以山东省兖州市某农民种粮食为例,666.7 m2地年纯收入约1 000元,此外666.7 m2地享受国家种粮补贴100余元;兖州市某农民种666.7 m2菜(非蔬菜大棚),年纯收入约几千元。在农产品长期处于低附加值状态条件下,一个农户如果仅靠种田,年纯收入只能达到几千元,不可能快速富裕。

其次,华西村将村办企业做大做强到国家一流。1999年,华西村工业股票在深圳上市。华西集团拥有钢铁、纺织、服装、化工等9大工业公司、60多家企业。华西村骨干工业企业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在20xx年度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中,名列第94位;在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名列第41位;在中国综合类制造业中,名列第5位。华西村旅游业产值比重已占全村经济总量20%以上,华西村目前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以上,游客门票120元/人,团体票80元/人,每年门票收入超亿元,被评为全国十大农业旅游示范点,华西旅行社在国内“百强旅行社”排名第4位。要快速富裕,村经济结构以二、三产业为主体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把村办企业做大做强到国家一流,有超强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这是华西村多年保持全国首富村的根本原因。

为研究华西村快速富裕之路在全国农村是否具有普遍规律性,20xx年政策研究室等部门评定“中国经济十强村”,综合评定指数是销售收入额、利税、村可支配收入和村民人均收入。“中国经济十强村”名次:华西村、南山村、长江村、沈全庄村、九星村、永联村;东岭村、红嘴村(并列第7)、航民村、西王村、三房巷村、康柏村(并列第10)。这十强村的共同特点:一是村经济结构都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体,二是都把村企业做大做强。十强村(含2个并列村)共有12个村,其中有10个村的工业企业均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年销售收入一般都达到百亿元以上,人均年收入达约1.6万元以上。

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1987年起先发展海上捕捞渔业、海珍品养殖业,后重点发展造船、海运业,积累了雄厚资金。该村又投资2.7亿元,转产兴办“朝阳产业”旅游业,把荒山秃岭建成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创建海上风景区、生态旅游区和游乐园等。20xx年,西霞口村总收入21亿元,人均收入1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和村民收入相当高。

“中国经济十强村”和西霞口村的实践证明,在农业与第二、三产业附加值有较大差距的条件下,做大做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村办企业,是一条快速富裕的成功之路。

2发展农业规模经济

1990年就指出:“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2]。发展农业规模经济,有利于采用农业高科技,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分散的农业小生产,难以摆脱低效益。山东省邹平县种粮大户陈某,近年经营粮田约6.7 hm2,收获粮食约100 t,种粮纯收入年均达8万~9万元。黑龙江省某种粮大户,规模经营超过20 hm2, 20xx年纯收入70余万元。

美国农业基本单位家庭农场都实行规模经营,日报社驻美国记者采访一家偏远农场,农场主经营1 214.4 hm2土地,仅有几名雇工。农场使用安装了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大型拖拉机、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年利润1.8万美元[3]。可见,开展农业规模化生产,实行科学化种田,有利于发展农业规模经济,带给农民更高的规模效益。

3发展“一村一品”特色、精品农业

1979年日本兴起的“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农业产业化的成功运作模式,即“一村”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有竞争力“精品”或“拳头产品”,打入国内和国际市场,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以山东省寿光市孙集镇三元朱村为例,该村支书王某1988年开始带领村民引进、改进国内外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技术,引发寿光市乃至全国蔬菜生产的“白色(日光温室)革命”和餐桌“绿色(无公害)革命”,使温室蔬菜种植成为三元朱村特色、精品产业。1995年,寿光形成以三元朱村为中心的1.3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寿光市成为全国蔬菜生产、批发中心。20xx年,三元朱村人均收入3.8万元。广东省德清县子思桥村是“中国第一蛇村”。当地农民以养蛇为特色产业,走上致富路。大多数村民每年都有5万~6万元收入,多者有10万元。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是当前形势下,我国农村比较容易实施运用的模式[4]。

4发展密集庭院经济

密集庭院经济指农户利用农家院落及周围闲散土地和水域,密集发展多种种养业、园艺等,充分发挥农业资源的效能,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家庭农业生产方式。重庆江津市丰农村一农户,用自己0.33 hm2宅基地和宅边鱼塘,阳台养蜂、果园养禽、水面养鸭、池塘养鱼等,充分利用农业和劳动力资源,年收入超过6万元。发展密集庭院经济是快速富裕途径之一,但需要农户有较好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经济管理水平。这种模式适用于知识文化水平比较高的农户,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5参考文献

[1] .中国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eb/ol].[20xx-10-11].http:∥.

[2] .文选:第3卷[m].:出版社,1993:355.

[3] 日报国际部.中国记者眼中的外国农村建设[m].:党校出版社,20xx:66-74.

[4] 梅小强.建设富裕、美丽、文明的新农村[j].群众,20xx(1):48-49.

浅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_农村研究论文 第四篇

摘要:20xx年初河北省开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本文以对河北省鹿泉枣强地区的调查为基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之前政策相比较具有的优势,制度存在的缺陷,为今后新农保的普及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新农保  养老保险  农村 

 0 引言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的重要措施,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缓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于20xx年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新农保试点,并在20xx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农民的全覆盖。本文依托于对鹿泉、枣强地区的调查,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过程进行梳理,立足于新、老农保的对比,新农保的优势,对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

 1 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1.1 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强化责任 老农保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WwW.0519news.cOm在绝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实行的是个人的完全积累模式,本质上是农民的一个长期积累。这是老农保难以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补贴构成,改变了养老金完全由个人账户累计的方式。要求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55元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其余50%有地方财政承担。另外地方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这一特点,使之与老农保相比,更具社会性、福利性,对农民更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保参保率低的问题。截至6月底18个新农保试点县(市)平均参保率达到91.4%,有82.3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领取了养老金。而在20xx年,这一参保率只有4.7%。

 1.2 建立了待遇调整机制 老农保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取决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积累额。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引入了待遇调整机制,会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动,适时地对基础养老金和缴费档次设置: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地方也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也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此外,会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待遇调整机制的建立,能够更好的增加农民参保的热情,能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居民收入、物价水平也在不断的增长。假如不建立待遇调整机制,十年、二十年后,政策必定不能再符合社会的需要。就如老农保每月2元~20元的缴费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了。

 1.3 政策的衔接性 老农保很少考虑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转化,并且片面的限制其他形式养老保险的开展。而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之初,既考虑了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此外也考虑了老农保与新农保的衔接问题。

 1.4 强化基金管理与监督 老农保的基金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私自挪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20xx年原河北省劳动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原处长就因挪用农村养老社保基金而被判刑。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 

同时,基金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再从基金收入中提取。并且政策强调了社会保障、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2 新农保推进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1 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少,所以农民的缴费能力很有限。鹿泉和枣强地区,选择100元缴费标准的人能占到80%左右。按照大部分人群选择的1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计算,其年老后,每个月可以领取约65元的养老金。按照最高档5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计算,其年老后,每个月可以领取约105元的养老金。而据河北的统计,20xx年我省农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3125.55元,即每月约为260元。所以,65元或105元的养老金都很难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另外鹿泉地区的农村低保金是每人每年1110元,即每月92.5元,远高于65元的养老金。可见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2.2 新农保的集体补助难以到位 90年代我省大部分的村集体企业都已关停,加之农村整体经济实力较弱,在绝大部分地区的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在调查过程中,仅有发展集体企业的曲寨村,出租土地的北寨村等极少数几个村子对农民进行了新农保进行了补贴。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工业,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财力实现“以工反农”,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

 2.3 保富不保贫 采取自愿入保的方式实际上主要吸纳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而对于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既没有经济能力的又需赡养老人的一部分困难群体吸纳不进来,他们享受不到给予的养老补贴。应当考虑由财政为这一部分困难群体提供一些额外的补贴,使其有机会享受的给予的养老补贴。

 2.4 半强迫性质 20xx年发布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是很多农民产生了反感,同时也使得一部分无子女赡养的老人领不到养老金。此外,地方存在逐级压任务、定指标的情况,各级干部为逐政绩,在考核中争佳绩,对农民半哄半逼要求其参保。

 2.5 一县一策,不利整合 新农保发布了指导意见,但由县级制定本地区的具体政策,组织实施。虽实现了因地制宜,对当地农民有一定利处。但导致新农保在各地政策不尽相同,存在一些差异,这就为以后制度的衔接和统筹层次的调高赠加了难度。例如鹿泉和枣强地区,新农保的补缴情况相差很大。鹿泉有80%的进行了补缴,枣强地区仅2000余人选择补缴。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

浅析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_农村研究论文 第五篇

摘要 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措施,以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保障。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对策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农村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建设等方面却相对滞后,这已明显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阻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此,必须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抓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基本公品。如村村建立起农家书屋,部分村居建立健身文化广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与县城居民的距离。

2抓宣传,切实提高思想认识

利用报纸、电视、广播和生活会等形式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让基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城乡一体化的内涵,及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原因。通过宣传教育,使群众明白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是拆屋盖楼,也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政策措施的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同时也是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进步。

3抓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政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证。wWw.0519news.cOM各部门要以改革的精神,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壁垒,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全局来创新体制、完善政策。当前要突出抓好县城、区域中心镇和中心社区的规划,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体现风貌。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1]。各乡镇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落实细则,并根据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相应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4抓关键,突破资金瓶颈

一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更多资金的支持。二是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壮大农业发展资金、工业强县资金规模,加大对重大农业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努力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财政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基础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业;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民。三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2]。采取以奖代补、以物代资等办法,激励和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建设家园,使之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投入主体、建设主体。四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投入机制。大力发展农业保险,鼓励发展形式多样、产权多元化的农贷担保机构。积极引导支持农业银行、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努力形成多元化的“三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五是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在充分发挥资金的示范导向作用的基础上,着力营造由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环境为重点的“洼地”效应,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投向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领域,建立起“引导、群众决策、项目补助、民资参与”的良性投入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5抓产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强化空间规划和要素整合,调整优化城乡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布局。工业按照集聚发展的原则,通过各类园区建设,引导主城区产业向城郊有序转移,形成城郊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农村工业化水平。农业要因地制宜,按照“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的原则向交通便捷的交通干线集中。服务业按照全面搞活农产物资,促进消费品流通的原则,自上而下由城市向农村延伸,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生产生活型服务业。二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带动农民的就业和增收,尤其是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攻方向。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依托本地特色,努力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和优势产业带[3]。三是推进产业化经营。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有品牌、有特色、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坚持“ 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挥龙头企业、经营实体、社区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积极发展各类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合作社跨区域、跨行业经营,通过合作社带动产业膨胀。严格按照合作社法的规定,定期召开社员大会,适当从销售环节提取管理费,通过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产业发展、文化娱乐、环境卫生、管理等层面成立不同类型的合作社或协会,打造产业链、文化链和管理链,通过合作社丰富村级管理资源,加快村级管理化进程。

6抓改革,推进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改革

借鉴先进地市的土地流转模式,建立农民“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保障”的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农民从农村和土地上解放出来,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搭建农民变市民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和破解土地流转的政策和有效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出租、入股、质押、置换等各种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离乡创造条件[4]。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闲置土地、闲置宅基地和撂荒地普查,搞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为产业聚集、集约经营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新的空间,为城乡各种资源的合理自由流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7抓队伍,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战略任务,需要一批有活力、有朝气、有思想的农村干部来完成,特别是要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用他们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带动群众,还要强化农村“两委”班子,彻底从根本上解决有人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问题。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中选拔干部,把那些真正有文化、有胆识、思路新、点子灵、有群众威信、有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又具有改革和拼搏创新精神的能人推选为村支部,让他们带领广大农民完成城乡一体化这项新的历史变革任务。

8参考文献

[1] 罗曼.贵州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xx(2):219.

[2] 申文清.正确处理六个关系促进新农村科学建设[j].河南农业,20xx(3):50.

[3] 尹湘鹏,尹振懿.论新型农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1):64-67.

[4] 马浩东,李新春.新农村建设实现程度的综合评价[j].商业时代,20xx(2):19,62.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shehuilunwen/14352.html

《完善民族乡村治理的路径:基层行政改革与社会资本互动_农村研究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