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社会论文

城乡社会制度分析_农村研究论文五篇

2022-01-30

社会论文】导语,您眼前所欣赏的本篇文章共有30249文字,由凤明迪潜心修正,发表到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指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zhǐ biāo,意思是衡量目标的参数;预期中打算达到的指数、规格、标准,一般用数据表示。出自郭沫若《天地玄黄·鲁迅和我们同在》。城乡社会制度分析_农村研究论文五篇欢迎大家来借鉴,希望能分享给用的到的朋友!

城乡社会制度分析_农村研究论文 第一篇

摘 要:在中国城乡制度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今天,农民工流动问题似乎从未也不能淡出社会学者的视野。通过对深圳和东莞两市农村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在民工进城过程当中,农村社会制度的推动和城市社会制度的拉动所造成的 “推——拉”效应是如何导致农民离开农村,流向城市的。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社会制度;推拉效应

1 农民工进城的农村社会制度推力因素

在调查农民工进城的原因我们主要列举出了16个选项,这16个因素可以分为农村的推动因素和城市的拉动因素两大块。农村的推动因素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的干农活收入少;家里没有其他收入门路;家里人读书、治病等要钱;欠债多;社会生活方面的在家没事干;不喜欢农村生活;不出去被人瞧不起;家庭关系方面的家人鼓励;家庭关系紧张。

从对农民工进城的农村推动因素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中以“干活收入少”表现最为显著,其出现频数为118,将近是整个农村推动因素出现频数的30%;其次是“家里没事干”,其出现频数为70,占整个农村推动因素频数的17.7%;第三个重要的因素是“家里没有其他收入门路”。上述数据显示,农村经济状况落后仍然是影响农民出路的最主要的原因,农民工进城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家庭经济贫乏。

关于农民工进城的农村推动力选项分布比较分散,我们可以对以上9个推动因素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几个主要的变量(变量都标准化)来做更进一步的解释。WwW.0519news.Com

总方差分解表显示前四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提取标准为特征值大于1),因此只选取前四个主要成分进行荷载矩阵,如下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第一个主成分中,以“不出去被村里人瞧不起”的系数最为显著,为0.732;其次是“家里开支需要钱”,系数为0.543;再次是“家人鼓励我出去”,系数为0.542。这三个指标的系数较大,因此可以把第一个主成分看成是与“家里开支需要钱”为原因而引起的“家里人鼓励外出”,“不出去就会被村里人瞧不起”的综合指标。其实质是显现在外的一个“家庭经济是否阔绰”的问题。从这个主成分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在农村,家庭经济形象还决定着一个家庭和个人的地位。该主成分的表达式为:component1=(0.352,0.329,…,0.732)(农活收入太少,…, 不出去被村里人瞧不起)/sqrt(1.614)。

在第二个主成分中,很明显,“干农活收入太少”和“家里没有其他收入门路”是主要影响因素,其系数分别为0.586和0.522;其次是“欠债太多”的系数比较显著,为0.466。因此我们把第二个主成分看成是“干农活收入少”,“家里没有其他收入门路”和“欠债太多”所反映出来的内在的“家庭收入来源欠缺”的综合指标。其表达式为:component2=(0.586,-0.506,…,0.017)(农活收入太少,…, 不出去被村里人瞧不起)/sqrt(1.404)。

在第三个主成分中,由“不喜欢农村生活”(系数为0.603)和“家庭关系紧张”(系数为0.475)等变量解释,我们把这些变量综合成一个“生活环境影响”的变量指标。其表达式为:component3=(-0.394,-0.090,…0.114)(农活收入太少,…, 不出去被村里人瞧不起)/sqrt(1.080)。

由于第四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几乎接近1,我们在此不作。因此,我们可以把全部推动农民工外出的农村社会制度因素归纳为三个主要成分,即:家庭经济现状较差,家庭收入来源缺乏和农村生活环境不好三个方面。 2 农民工进城的城市社会制度拉力因素

农村收入太少是推动农民出去打工的一个首要的因素,那么在农民工的概念当中,外面的收入比家里多,这是毋庸质疑的。因此,“出去赚钱”在城市的拉力因素当中,我们没有重复列举。

在农民工进城的所有城市拉力因素中,“到外面长见识”出现的频率最高,频数为150,占城市拉力因素总频数的25.5%;其次是“出去学技术”出现的频数为132,占总频数的22.5%;第三是“外面的机会比家里多”,频数为118,占总频数的20.1%。

这三个因素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原因是与外出打工者的年龄有很大关系的。从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外出打工者当中,74.2%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外出除了赚钱以外,更多的是注重自身的发展,如:长见识、学技术。这个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青年农民工外出不仅仅是我们以往所认为的简单劳务输出,为家乡带来打工收入,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培养了农民的劳动技能。

为了进一步农民进城的城市社会制度的拉力因素,我们对这7个具有较大相关性的变量做因子。

根据总方差解释表,我们提取前面三个因子(提取标准:特征值大于1),大致解释了63.2%的方差,基本上令人满意。如表6:

从旋转后的因子矩阵中得出:

第一个因子在“城市生活条件好”、“城市工作环境好”和“鼓励外出”这三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他们的系数分别为0.778,0.608,.0775。前两个指标很明显反映了城市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外出”是城市的良好社会环境在农村的折射,从侧面反映了城市的拉力作用。因此,我们把以这三个指标为基础的因子1称为“城市社会环境”因子。

第二个因子在指标“外面的机会比家里多”(系数为0.746),“到外面长见识”(系数为0.744),“到外面学技术”(系数为0.513)上有较大的载荷,这些指标旨在“个人发展”,说明城市为个人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反映进城的拉力作用。因此,我们把这个因子命名为“个人发展动力”因子。

第三个因子在指标“打工已经成为家乡的习惯”上有较大的载荷,其系数为(0.847),这个因子反映了非正式社会制度的影响,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 “效仿”,“合群”的社会心理在起作用,是外出打工者把城市的社会制度传达给未外出打工的伙伴,从而形成的一种拉力作用,我们把这个指标命名为“从众”因子。

因此,我们可以把全部拉动农民工进城的城市社会制度因素合成三个因子,即:“城市社会环境”因子,“个人发展动力”因子和“从众”因子。

3 结语

本调查列举了16个影响农民进城务工的原因,这16个因素分为两大块:一是农村社会制度的负面因素;二是城市社会制度的正面影响。通过对这16个因素的,基本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农村社会制度的障碍束缚了农民的发展,使他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处于劣势。农民对农村生活的不满导致他们有一种离开农村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成为了农民进城的一股推动力。

(2)已经外出务工人员的言行和的鼓励成为了城市良好社会制度的一种宣传媒介,对未外出务工的人形成了强烈的影响,使他们在内心产生了对城市的向往和渴望。于是城市的社会制度间接地对农民外出构成了强烈的拉动作用。

(3)农民工进城不是因为单纯的农村社会制度的障碍,也不仅仅是城市社会制度的吸引,而是一个农村推动和城市拉动组成的同向的合力的作用。是我们讨论的导致农民工流动的第一个“推——拉”作用,它促使了农民由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

(4)从农村社会制度推动因素和城市社会制度拉动因素统计表的,我们可以发现,农村制度9个因素出现的总频数为394,而城市制度7个因素出现的总频数为588,则农村影响的每个因素出现频数约为43.8次,而城市每个因素的出现频数为84次。因此城市的拉力作用远远大于农村的推离作用。这说明:农民的外出是一种积极的选择,而不是消极因素影响下的无奈行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_农村研究论文 第二篇

摘 要:党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新农村;系统工程;农业现代化;一体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报告在阐述和部署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任务时强调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方针和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和着力点,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指明了科学发展的方向。

1 建设新农村是有着深刻内涵的系统工程

1.1 建设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建设新农村是一个有着深刻内涵的系统工程。明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新农村的战略举措和发展目标,就是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发展观。这20字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生产发展”是其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其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其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其环境氛围、“管理”是其体制保障。WWW.0519news.cOM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共同构成“新农村”概念的科学内涵,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福利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新农民、新风尚、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五新”为标志,以加强农村道路、水电、水利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为手段,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即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即要求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要求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1.2 建设新农村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建设新农村,要按照提出的20字方针要求,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在实践中,我们的各级干部特别是农村干部当前首要的要克服认识上的简单化和行动上的片面化。因为现阶段的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建设、环境整治,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搞一些、文化等的宣传活动,而必须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农村生产、发展农村新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工作实践中一定要防止两种片面的发展观:一种是用空洞的说教来代替新农民、新风尚的培养,而忽视生产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及其相配套的“硬件”如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的建设。另一种是只强调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环境整治等,而忽视新农民、新风尚的培养。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建设的系统工程,决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

2 建设新农村的战略意义

2.1 建设新农村是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提出的战略举措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表明,我国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基本条件,新农村的建设,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2 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增长,农村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应清醒地看到,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然严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根本提高,农民文化水平低、意识谈薄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一些学者指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充分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想,抓住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这一重大举措是党的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落实,体现了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要求,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3 建设新农村的三个着力点

3.1 着力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建设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要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农村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切实尊重和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其次,这是发挥好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积极性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民的思想观念、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随着城乡交流的不断扩大,农民的视野不断扩展、法制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对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发展,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更加迫切,对建设新农村充满了期待。只有顺应农民的愿望和期待,才能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从而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再次,这是确保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必然要求。建设新农村,要充分尊重农民群众首创精神,要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群众自主创业的潜能,营造鼓励农民干事业、帮助农民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为农民群众施展才华、创业致富提供支持和帮助。只有把亿万农民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新农村建设才能持续稳步地向前推进。

3.2 着力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并不是一个新提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综合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可以对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作如下概括: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

3.3 着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1)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有的地方由于在发展过程中没有注意城乡统筹,城市和农村各搞各的,其结果是虽然城市发展较快,但农村发展滞后且乡村建设散乱无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种状况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最终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2)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考虑、统一布局、统一推进。要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力度。

(3)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这些年来农民收入之所以保持较快的增长,一个重要因素是外来务工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从事非农产业和已成为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工就业。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相关的管理责任范围,并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4)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是扭转城乡差距扩大趋势的基础。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方面欠账太多,目前城乡公共服务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转移支付,尤其要加大和省级的投入力度。为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必须做好规划、留好接口、逐步靠拢,一待条件成熟,就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运作。

(5)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要建立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体系,改变一些地方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充分发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n].日报,20xx-2-21.

[2]姜长云.对建设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xx,(6).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策研究_农村研究论文 第三篇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3以上,农村老年人口占全国老年人口的75%左右,解决好农民养老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占中国大部分的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障

1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现存的问题

1.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少法律保障

根据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社会养老保险应是国家的一项社会政策,它以国家的形式建立,并以行政手段推行,具有强制性。这说明在社会保障发展过程中,离开法律制度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关于农村养老保险的法规却很少,而这些法规都是原则性的,无具体实施细则,操作上具有很大随意性。各地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成的,缺乏法律下效力,难以形成长久性的契约。法律制度的缺失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农民的投保积极性不高,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等。

1.2 保障水平偏低

《基本方案》,规定:“交费实行低标准多档次月交费标准设2元、4元、6元、8元……20元十个档次”,但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和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部分地区农民投保时选择了保费最低的2元投保档次。wWW.0519news.COm按照提供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领取计算表》,若每月交费2元,10年后每月可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领取9.9元;如再考虑到利率下调通货膨胀等因素,实际领取的标准还要更低显然,这种保障水平是难以承担起养老这一社会重任的。

1.3 与集体补助缺失

按照现行的规定:“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抚持的原则。在以个人交纳为主的基础上,集体可根据其经济状况予以适当补助( 含国家让利部分)。集体补助主要从乡、镇企业利润和集体积累中支付;国家政策扶持主要是通过对乡镇企业支付的集体补助予以税前列支体现”。这一规定从制度上把没有乡镇企业的农村地区排除在集体补助之外。并且乡镇企业是否盈利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着不确定性的问题,因而农民养老基金的集体补助也随之变得不稳定。

1.4 基金运营不合理,投资渠道短缺,基金监管缺失

为保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基本方案》规定,“养老保险基金除需现支付部分外,原则上应及时存入银行或转为国家债券。基金用于地方建设时,原则上不由地方直接用于投资,而是先存入银行,再以向银行贷款的方式支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投资人才、国债数量有限、难以购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基本上是采用存入银行的形式实现其保值增值的。但是,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环境的影响,利率的波动很大,很难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

2 存在问题原因

2.1 立法的滞后,直接导致无法可依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行,只有1992年中华共和国公布实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国家没有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及时地对法律做出调整。农村社会保险各地规定不一,没有法律约束力,基层无法操作,农民无法可依,参保积极性也就大打折扣。

2.2 管理体制没有理顺

农村社会保险工作有的仍然留在门,有的已经划归劳动保障部门管理,造成工作脱节,管理混乱。手续繁琐,领取不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一般都是断断续续的,缴费不定时也不定额,每到符合退休条件需要办理领取养老金手续时,要进城确认身份、年龄、缴费、时间等,农民费时费力费钱;而达到退休条件办理退休手续后,还得进城领取养老金;参保人员意见很大,从而影响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

2.3 社会结构障碍

在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影响下,逐步形成了特征明显的二元社会结构,这使社会保障体系也逐步趋于二元化。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无法逃脱被边缘化的命运。这种体制使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的责任“虚化”和缺位,成为我国在构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大缺陷。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也顺理成章了。3 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措施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参保意识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建立,意味着广大农民必须从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险意识向现代社会养老保险意识的根本转变。但这种转变必然会受到传统思想、文化、心理以及价值取向的滞阻。因此扎实、细致的做好宣传普及工作是进一步推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当务之急。相对于广播、报刊和网络,电视的普及率是最广的,可以利用电视为主要途径,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知识,宣传的内容要尽可能详细和通俗易懂。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让农民充分认识到参加养老统筹不仅使自己老来生活有可靠的保障,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而使农民在思想上接受,在行动上积极参与。

3.2 立足我国国情,不断推动制度创新

我国东、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在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时,应根据地区性差异,建立适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民涌入城市,部分土地被征集,把我国的农分为纯农民、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由于收入来源不同,收入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基金来源也各不相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应该对他们分类考虑;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要逐渐消除经济二元化,建立全民一体化的养老保险体制,所以要考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以减少转制成本。总之,制度应该不断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建立起多层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3 加大的责任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必然离不开的支持和规范。就养老保险的性质看,它并非单纯的公共物品。它是一种由提供给人们消费的物品,这种物品既具有私人物品的性质,又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需要特别强调的责任和角色,尤其是的财政投入。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的社会保障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一直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且这些投入主要集中的城镇职工,农村居民则所得甚少。因此,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加大的责任,这其中不仅应包括,还应包括地方的职责。

4 总结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权利的实现;体现社会公平,有利于建设新农村和谐。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以前,我国应加快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研究,建立合适的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智,黄飞.浅谈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 .法制与社会,20xx.

[2]李俊.农村实施社会养老保险的四大难题及破解思路[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xx.

[3]穆超,陶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j].乡镇经济,20xx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文献综述_农村研究论文 第四篇

摘 要:建设新农村是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试图对国内外农村建设模式研究的状况做一个粗略的文献综述,以明了我国农村建设模式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以便有识之士更好地对建设新农村进行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建设模式;国内外农村

1 关于农村建设模式的理论研究

美国农村社会学家埃弗里特•罗吉斯和拉伯尔•t•伯德格根据个体农村变迁的思想,从其整体特征看可将世界各国农村发展的典型样式概括为两种:内发变迁和关联变迁。即一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是本国与此相关的成员率先自然地根据自己的思想实现的,还是在别国已有经验的影响下实现的。前者属于内发变迁,后者属于关联变迁。

在发展经济学中,托达罗(m.todaro)提出发展的初始条件主要包括8个方面:(1)物质和人力资源;(2)人均gdp和收入水平;(3)气候条件;(4)人口规模、分布和增长;(5)国际移民的影响;(6)国际贸易在增长中的贡献;(7)科学技术研究水平;(8)制度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费孝通(1998)在小城镇和乡镇企业的研究中,提出了“模式”的概念,意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模式是一个系统结构,表现出来各种经济社会要素间搭配起来的特有格局”。不同的发展方式、路子就是不同的发展模式,它要求我们“从整体出发,探索每个地区发展的背景、条件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与其他地区相区别的发展特色”,从而可以对不同发展模式进行比较。wWw.0519news.coM

在关于发展模式的社会学中,张敦福(20xx)把自然资源和地理气候、人口、资金、技术、交通运输和通讯、国内政策、历史和文化传统、区域互动等8个变量纳入到区域发展模式的模型之中。

2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2.1 国外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1)日本高效农业模式。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正因为如此,日本非常注高效农业,比较著名的是日本“造村运动”。其中,在“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就是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提出的“一村一品”运动。平松守彦(1985)在《一村一品运动》中写道:“所谓一村一品: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村为基本单位,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使一个村(或几个村)拥有一个(或几个)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和产业,从而大幅度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日本克服了本国资源稀缺、劳动力流失等难题,实现了农村的快速发展。

(2)韩国新村运动模式。

在1970年4月召开的地方长官会议上,韩国正式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运动,简称“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提出包括草屋顶改造、道路硬化、改造卫生间、供水设施建设如集中建水池或给水井加盖、架桥、盖村活动室等20种工程项目,由村民讨论、自主选择;第二阶段以增加收入为主,推出增加农、渔民收入计划,支持农村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良种和先进技术;第三阶段主要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工业。新村运动实现了农业与农村相结合的现代化,使韩国农村建设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情景。其借鉴意义在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应该分阶段、有层次地展开。

(3)印度的农村建设模式。

近些年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成为印度关注的焦点之一。农村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基层自治机构积极动员民众参与制定的各项工程。具体办法是,将权力下放给自治机构,通过自治机构协调政策和民众的愿望与需求。农村工程的重点在于促进就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环境卫生、住房、教育和道路建设等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将就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是其特征之一。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每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都决定于多种要素。尽管各国农村发展道路不同,但以农民收入为主,发展农村经济,靠扶持和引导,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条件,重视教育等内容是基本一致的。

2.2 国内新农村建设典型模式

在关于农村发展路径模式的总结中,温铁军(20xx)认为世界范围内解决农业支持体系的模式只有两种:一是美国的大农场与产业化模式,农场规模大到可以一对一跟公司谈判,形成了契约关系,实现了公司加农场主的产业化。二是日、韩及地区的东亚小农与综合农协模式。中国属典型东亚小农,对象是经济不规模的细碎小农,因此不能照搬美国产业化模式。

于战平(20xx)认为新农村建设模式主要有:(1)城乡统筹、协调、互动建设新农村模式,包括以城带乡型、城乡自然互融型、中心城区主动扩散、农村互补对接型、主动融入城市(都市)型(适用于对“市中村”、“城中村”的改造建设)、小城镇建设带动型;(2)传统村庄改造带动新农村建设模式,改造的具体实践模式包括区域村庄资源整合型、文明生态村建设型;(3)内生性产业提升带动新农村建设模式,包括具体模式有:工业化带动型、农业优势产业提升带动型、商贸优势开发型、优势与特色开发型;(4)完善区域公品和公共服务带动新农村建设模式,包括直接提供型;主导、企业参与型;企业、个人直接经营型;集体运作型模式。

蒋和平、朱晓峰(20xx)等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建设新农村的典型特征,从各地带动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因素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八种模式:主导型、城市带动型、村企互动性、支部带动型、能人领导型、科技园区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高效农业带动型。

邹统钎(20xx)认为旅游扶贫是促进乡村建设的重要方式,乡村旅游开发的最佳模式——扶持、社区主导的产业化开发模式(cbd模式),旅游推动乡村建设机制的核心是地方控制与本地化。本地人所有、本地人管理的小型家庭旅馆在乡村旅游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它们更多使用本地劳动力与本地的建筑材料;食品供应主要来源于本地。由于国内旅游更多使用本地的劳动力与资源,因此它比国际旅游对乡村旅游的贡献大。本地化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以及旅游推动农村发展最有效的机制。

邹伟进、李红军(20xx)认为农村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了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的不协调,背离了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绿色生态型新农村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是以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生态法治为主体依托的发展模式,是建设和谐、可持续发展新农村的理想模式。

3 国内外文献评述及总结

3.1 现存的研究成果和文献存在着一些缺陷

(1)在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个别典型的个案,描述性研究比较多,缺乏深层次的理论和理论构建;(2)研究者的视角从宏观层面看问题,缺乏社会调查和实证性研究,而且对研究方法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方法程序不规范不科学;(3)大多数研究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缺乏必要的理性关注。

3.2 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涉及新农村建设模式的诸多方面,很多创新之处给予我们不少的启示 (1)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要“一刀切”。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也有着很强的地方色彩。所以,选择新农村建设模式必须综合考虑所在区域的位置、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差异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应从各地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避免搞和形象工程,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避免搞超前消费和过度建设,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各地应当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建设模式。

(2)要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当今时代主题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公是农民。我国建设新农村的出发点是为了农民,立足点是依靠农民,着力点是激发农民,根本点致富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各级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搞“一切包办”,不重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建设新农村,要处理好农民参与和农民受益的关系,要尊重农愿,确保村民受益。和谐社会导向的农村建设应是在执政党和的统一领导下,以各级地方共同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各类经济组织和民间社团组织广泛参与、城乡和谐、农民满意、高效运行的新型农村建设模式。

(3)要充当新农村建设的投资主体,不能加重农民负担。新农村建设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确保资金投入力度是成功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收入虽有大幅度增加,但是,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比较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目前农民还不具备相应的投资能力。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公共投资,适当引入市场机制以吸引社会资金是完全必要的。要在稳定有关各项农村建设资金的基础上,扩大投资规模,整合现有资源,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不断增加各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资力度,着力解决农村建设长期滞后局面。在充当新农村建设投资主体的同时,应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

[1][美]埃弗里特•罗吉斯,拉伯尔•t•伯德格,王晓毅,王地宁译.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出版社,1988:13.

[2]todaro. economic evelopment in the third world[m].longman,1985:120-126.

[3]费孝通.从实求知录[m].:大学出版社,1998.

[4]张敦福.区域发展模式的社会学[m].天津:天津出版社,20xx.

[5]吴敬学.韩国的“新村运动”[j].中国改革,20xx,(12).

[6]王晓丹.印度的农村建设[j].南亚研究,20xx,(2).

我国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探析_农村研究论文 第五篇

摘要:当前,农村养老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因此,有必要加快农村养老保险的法制化进程,稳定政策,建立科学有效的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首先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入手,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所存在的问题,接着了、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养老保险共济性差等方面是制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瓶颈,最后分别从制度方面、资金来源方面、加快城市化方面以及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土地保障;社会养老保险

中国有近13亿人口,其中8亿是农民。农村的社会保障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保障的规模和水平。因此,在有序进行城镇社会保障的同时,积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对保障我国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安全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1.1土地的保障能力有限,农村养老难以完全依赖土地保障

实行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土地成为农民的主要生产和生活资料。但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农业的生产性成本不断增加,土地的投入产出比不断下降,加上人均耕地面积小,不能进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在许多地方农民种地的收入不仅不能获得维持基本生活,甚至出现的亏损。由此可见,农民很难依靠土地收入来保障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

1.2农村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无法参加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农民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无论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是商业性养老保险都与他们无缘。wWW.0519news.com具体原因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方式解决的是“未来老年人”的养老,对于当前的老年人则是无能为力。而商业性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一个同样的问题,它也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资金积累期,现在的老年人同样无法利用商业养老保险来保障他们的老年生活。

1.3养老保险覆盖面小,共济性差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是一个县,这与保险的大多数法则的数理要求存在差距。对于养老保险,尤其是社会养老保险来说,想在一个小的区域范围内把养老负担在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中分摊开来就颇有难度,因为一个小的区域内的人口指标差别很小,同一年龄层人口的老龄系数,疾病谱以及家庭结构和收入水平等基本趋同,这就使得保险系统内的互补和互济性很差。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保障水平过低

原因是它的基金筹集方式为自我平衡方式,即个人按一定数额积累基金,到一定年龄后按积累额支取。过低的缴费必然导致保障的低水平,这一点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数学模型的推导过程可看出。设每个缴费r元,年利率为i,管理费为α,缴费年限为n。那么,第一年缴费的保险费的终值为12r(1+i)n,第二年缴费终值为12r(1+i)n-1……,最后一年缴费终值为12r(1+i),则个人在n年中总共缴费额为:

由于农民缴费能力有限,即使按照《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确定的最高的缴费额计算:每月交20元,交足40年后,每月可得养老金700元。按照目前的数额算还可以,但是四十年后,即使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它也将变成不足100元的现值,其养老的价值到底有多大确实值得怀疑。如果靠多注入保费的方法来应付通货膨胀问题,农民对保费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

2.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严重匮乏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理的投资渠道和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直都采取存入银行的办法。但是1996年下半年来,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在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相当困难,更不用说增值。最终造成投保人实际收益明显低于按过去高利率计算的养老金,使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险的信心大打折扣。

2.3农民的参保意愿低

大量的调研资料显示,现在的农民不再倚重传统的养儿防老手段,说明通过十几年的农村社保的实践,保险的意识已经慢慢地为广大农村居民所接受,多数农民希望能和城镇居民一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实现老有所养。但是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前提条件,西部农村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社会保险的根本性问题仍然在于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之前,还不具备为将来筹划的经济能力。

3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改革探索

3.1健全基金管理制度保证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的是完全个人账户制,根据参保者缴费计算积累总额,而后确定给付标准,因此基金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如果不能保值增值,就不能保证养老金的充分给付。因此,具体的做法是,第一,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因为增值最大化并不是养老保险的最大目的,国债仍是首要选择。其次,允许养老保险基金适当放宽投资领域。第三,可以将部分养老保险基金交由专业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提高积累资金的增值率。

3.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社会保险的支付能力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农民养老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都是其基本的物质前提和根本出路。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以克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瓶颈制约。

3.3选取适宜的缴费系数

所谓缴费系数就是实际的年缴费基数与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比值。西部地区农民缴费系数的选取是社会保险确定的最基本问题,它直接影响到农民个人的受益程度和社会保险的总体规模与水平。西部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水平以低标准为起点,社会保险的缴费系数可在0.6-1之间选择,即将西部地区农民纳入社会保险的缴费基数定为当地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100%。

参考文献

[1]陈丽宇.我国西部地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行性数理[j].安徽农业科学,20xx,37(7).

[2]金淑彬,蒲晓红,崔炳玮.西部地区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难点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xx,(5).

[3]马新文,方涛.我国西部地区构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设想[j].宁夏社会科学,20xx,(2).

[4]梁春贤,苏永琴.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经济问题,20xx,(5).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shehuilunwen/14115.html

《城乡社会制度分析_农村研究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