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其他论文

论生态与生态化_工科论文十篇

2022-04-11

论文大全】导语,我们大家眼前所欣赏的这篇文章共有34805文字,由王建文细心整理,发表到【范万文网www.fwan.cn】!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论生态与生态化_工科论文十篇感谢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生态与生态化_工科论文 第一篇

近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进步的同时,由于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在此基础上推动了各国和国际生态化的发展。生态产生发展是生态学、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态化是生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危机;生态;生态化;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危机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这种关注从某个角度上讲已远远超过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民族种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共有的生态环境和生存家园--地球。对生态危机的关注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原有的思维方式、生产及消费方式、发展模式、、伦理观、发展观,以及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发展前途和命运。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任何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又一次重新走到一起。

基于上述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出现,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风起云涌的生态运动。7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每年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为契机而不断壮大,至今方兴未艾。80、90年代在生态运动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纷纷建立了众多形形的生态组织和生态绿党(简称生态党或绿党),生态学与学由此联姻形成了生态学、生态学等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传统发展观也由此向生态发展观转变。

二、生态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一)生态危机--生态兴起的动因和基础

所谓生态危机,指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

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严重破坏和污染,并被一些生态学家、家称为20世纪人类犯下的三大愚蠢行为之一和"第三次世界大战"。"地球日"发起人盖洛德·纳尔逊曾精辟说道:来自自然的威胁(生态危机)是比战争更为危险的挑战,从德国和日本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可以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起来,但没有一个国家能从被毁坏的自然环境中迅速崛起。50年代以后,世界环境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日趋严重、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全球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繁衍。

全球环境问题及生态危机从以下一些数据和事实我们就可窥见一斑。例如,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5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目前,长江中下游防洪大堤也逐年升高,古时?quot;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悲剧在不远的将来又将可能在长江重演。今年我国、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全球环境恶化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损失。据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币,这相当于20个唐山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仅1998年长江洪水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0亿币,而每年全世界因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低于2.5万亿美元。因此,生态学家指出地球生态系统正在遭受地球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生态危机已经超越局部区域而具有全球性质,来自于生态危机的威胁,已远远超过战争、瘟疫,保护地球家园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都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态系统作为其生存繁衍的基础,在整个地球生物圈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中,人类虽在整个生物界中一方面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并无时无刻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所谓的"改造"和"征服";另一方面,人类自从诞生之日起又无时无刻不依赖于其他生物和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它与国家及国际生活息息相关,而又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人类社会的,是人的。生态危机既然已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死存亡,因此就必然与生态危机发生必然而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必然延伸到社会之外的自然环境之中,因此当今全球性环境问题引发的生态危机对全球人类所构成的巨大威胁,此时的全球生态危机就不可能不成为一个问题,及行为对此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生态危机的推动下,必须谋求一种全新的发展观:生态发展观。

(二)生态的兴起、发展及意义

生态危机的加剧使人类认识到,社会是身处自然环境中的社会,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具有辨证的双重互动效应,自然生态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又对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正负效应。因此,到20世纪50、60年代全球环境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日益成为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问题,生态理论也应运而生。生态理论认为,人类不仅是社会的人,同时也是受自然环境限制、约束的人,如果行为仅仅去把握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社会属性关系,而忽略自然生态规律对人的影响,甚至违背自然生态运行规律,以人类自身生态环境及资源的牺牲为代价,去达到少数集

团、阶级、国家的、经济利益,那么整个人类最终将自掘坟墓,走向自我毁灭的绝境。覆巢之下,焉有安卵?因此,生态理论是站在全人类生存利益的高度上指导生态运动有序地进行,一定程度上讲,它是超阶级、民族、种族、国家界限的。

最初的生态运动主要局限于民间自发组织的运动。60年代末,由于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导致生态出现最明显的标志是"生态运动的出现"、"生态党的产生"、"国际环境组织作用的提高与加强"。这标志着全球生态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60年代后期,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公众关心的热点。到了70年代,生态运动的目的也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生态运动已成为环保、和平、女权运动的多元全球性群众运动。最为著名的生态运动当属1970年4月22日美国爆发的有2000多万人参加的公民环保运动,正是这次运动促成了世界"地球日"的诞生和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90年代以来,生态运动从公众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发展为公众与共同关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环境问题。"公共决策"过程的"生态化"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生态运动。与此同时,从60年代末至今,世界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家以及科普学家一道推出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发展与预测报告。如卡尔逊的《寂静的春天》、米都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加博尔等的《超越浪费的时代》,以及由58个国家152位世界著名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家共同编写的《只有一个地球》等。

伴随着生态运动规模的扩大和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绿党"组织应运而生,并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影响的日益增强。1972年新西兰诞生了世界第一个绿党,此后的70~80年代,西欧国家出现了绿党组织兴起的高峰,其中德国的绿党组织对全球绿党组织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到1983年,德国绿党以5.6%的选票出人意料地首次获得27个议席,这标志着绿党在国家生活中正式步入历史舞台。由于德国绿党以崭新的风格展现在公众面前,其党纲将生态、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反对核军备竞赛,谋求国际和平和女权、等,并提出相当完备的持续发展方案,因此在1987年议会选举中得票率突破了8%,并获得42个联邦议席,到两德统一后的1994年,绿党已在联邦议席中占有49个席位,成为联邦议院内第三大政党,到1998年,绿党领导人菲舍尔出任德国长,首次成为国家中重要领导人。同时,80年代以来,欧洲比利时、奥地利、意大利、英国、法国、瑞典等国家以及90年代东欧及其他制的发展中国家也相继建立?quot;绿党"组织。据统计,1979~1989年,西北欧15个国家的绿党共有117名成员进入11个国家的议会,并于1999年2月在巴黎召开了欧洲绿党联合会第二次,有28个国家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提出了许多"绿色国际"等国际生态发展新概念

庄子的生平语文论文_语文论文 第二篇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一只白色的蝴蝶,自由而快乐地飞着……它流连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徘徊于清澈湍急的小溪边,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明月清风,甘露醇浆。它飞过一望无际的平原,飞过连绵起伏的高山。它凝视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品味着铁马秋风,杏花春雨。忘记了人间的是非荣辱;遗世,摆脱了世俗中生死名利的纠缠。它不知飞到了何处,要去何方,只知道从从容容地飞翔,安安静静地生活……

蝴蝶就是庄子。庄子名周。庄周不知道到底是他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他称之为“物化”,(《庄子•齐物论》。以下只注篇名)在梦醒时分,他发现躺在床上的依然是那具僵直的身体、自己的身体、没有翅膀的身体。

起床后,庄周开始了一天的生活。白天,要去他管理的漆园看看。漆园是个种植漆树的大园子,里面还有制作漆器的作坊。他熟悉这里的一切,包括作坊里的技术。作为一个漆园小吏,他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可也并不厌恶它,虽然这只是个级别很低、待遇很差的官职。

有一次,他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粗布衣裳,一双用麻绳拴在脚上的草鞋去见魏王。魏王很奇怪地问:“先生,您怎么这样狼狈?”庄周说:“我只是穷,并不是狼狈。一个人的道德不行,才叫狼狈;而破衣草鞋,只是穷而已。我是生不逢时啊!”(《山木》)

庄周可以不穷,贫穷是他主动选择的。他不想自命高洁,更不想混迹于那帮势利小人之中,依靠阿谀奉迎,为虎作伥,来换取荣华富贵。

有一次,一位叫曹商的人,因为替宋王跑腿,刚去了一趟秦国,宋王便送给他一百辆车作犒赏。他得意洋洋地来找庄子,嘲笑道:“我曹商缺的,是您在陋巷危房之中,困窘不堪,面有菜色;我擅长的,是开悟君王,一下子就得到了一百辆车。您呢?”

庄子看了看这位昔日的学友,今日的显贵,说:“秦王有病,招医生来治,能使毒疮溃散的奖一辆车,愿意为他舔痔疮的,奖五辆。治的方法越卑下,得到的车辆就越多。你就是舔痔疮的那位吗?怎么得到这么多的车呢?赶紧出去,不要污染了我的房子!”(《列御寇》)

曹商灰溜溜地走了。不久楚王的使者来了。这次却不是来嘲笑庄子,而是拿了重礼来聘他为楚相。这时庄子正在濮水边钓鱼,但不是像姜太公那样垂而不钓,专等君王来请他。

听完了使者们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诱,庄子依然持竿凭钓,根本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多年,被盛在竹篮里,盖着麻巾,当作珍贵的物品安放在宗庙的大堂之上。你们说,这只龟是想死而留骨,为人珍藏呢,还是愿意活着,自由自在地在混水中曳尾而游呢?”

“当然愿意在水里活着了。”使者们说。“好,你们走吧!我宁愿在混水中生活一生,也不愿被名利尊荣所羁绊,损害生命。你们不要玷污我了,我以终身不仕为快乐。”(《秋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其实,庄周本是楚国贵族的后代,他父亲一辈为逃避楚国内乱,举家迁到宋国。要不然庄周怎么会有那么高的文化修养,他的作品中怎么会有那么浓郁的楚文化气息呢?自甘贫穷,逍遥一生,是庄子对生存方式的郑重选择。孔子说,不义既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庄子则说,富贵仁义者是戕害生命的东西,于我亦如浮云。

庄子就这样过着隐居的生活。这种生活,使他避开都市人群的喧嚣、连绵不息的战火和世人对名利地位无休止的追逐。

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庄子独坐户外,默默地体察人生,体悟生死,体认天道。在秋高气爽的日子,庄子奋笔著书,将自己的心得精心写成文章,阐发逍遥无为的主旨和自由纯洁的精神。

普天下的人没有多少能理解庄子的行为,更不要说他的思想了。他们固执地拘泥于是是非非、一孔之见,师心自用,自以为得,哪里知道天之高远,海之博大,大道之深邃而平易呢?哪里想象得出怒极而飞、直上九万里的鲲鹏呢?

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朋友,但并不骄矜于万物,夸耀智慧。人间世界是充满罪恶的,但大干世界却天机盎然,丰富多彩,让人如何不留恋?庄子不参与人世的纷争,但并不逃避人世,而是在一定的距离外审视它。他也希望这个世界和平而美丽,但并不想以一种来平息另一种,以一种罪恶来消除另一种罪恶。庄子始终保持着一颗高贵而自然的内心与俗世相处。

他的内心充实,犹如长江大河,源远流长,犹如瀚海无边,波澜壮阔。因此,他不向任何权贵低头,不向任何俗见让步。那不是伪装出来的深沉和高贵,而是自然的深邃和崇高,纯粹而无瑕疵。

因此,庄子的哲学是参悟生死的哲学,是不谴是非、休乎天钧的哲学,是得意忘言、逍遥自由的哲学。它也许根本就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对生活的选择、对天道的感悟。庄子的精神,犹如一块宝石,虽身陷污泥,命运多舛。但总会光芒四射的……

庄子隐居的生活,独行的生平,奇瑰俊逸的文章,使他不为很多的人知道。他的一心求道,不事功名,也都默默无闻,无法为老师扬名于世,也没有为老师树碑立传。因而,文献不足考究,连司马迁也语焉不详。

一般认为,庄子是宋国蒙人。我们前面说过,庄子很可能是楚国贵族的后裔,父辈避乱迁至宋国。但蒙在何处?今系何地?众说纷法,莫衷一是,地望既已淹没,典籍所载又不一,这里也就不作强辩了。据说最近在安徽涡阳地区发现了老子的诞生地。有趣的是,涡阳附近有个蒙城,也有条濮水(据说就是庄子垂钓的地方)。

《庄子》中屡称老子之言,老子之事(多系寓言),除了与思想继承有关外,莫非因为庄子与老子故地相距很近而受老子影响很大?这点推测恐怕不无道理。

后来,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失去了相依为命的伴侣。他让内心的悲痛化为对生死的达观和对世俗礼制的蔑视,鼓盆而歌,歌曰:“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后来,惠施死了。庄子失去平生最好的朋友和最大的学术对手。庄子悲从中来,在写《天下》篇的时候,伤心往事,长想惠施,不知不觉为他写了五百余言,作为最好的纪念。(惠施的学说自此得以保存)

再后来,庄子觉得自己真的要与造物者相游了,他的心情很平静。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先秦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_工科论文 第三篇

土地沙漠化、海洋泛赤潮、水资源枯竭及水污染、南极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地球变暖、酸雨的面积不断扩大、沙尘暴步步紧逼、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洪涝灾害、干旱灾难、大气污染、人口、生态失衡、……,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自己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忧心忡忡、惴惴不安,每天各种各样的有关环境方面灾难性的消息报道令人类惶惶不可终日,大有坐在即将喷涌爆发的火山顶上等待一蹴而灭的恐惧、惊愕。有关环保方面的话题及行动,成为人类的世纪话题之一:

科学家认为,未来人类生存最大的挑战是生态环境。今天的地球在生态方面已经超负荷了。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必须更有效地运用水源、能源、土地和原料等自然资源。

―――摘自INTERNET《环境保护》

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的迫切希望和各国的责任。

保护和改善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

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如果使用不当,或轻率使用,就会给人类和人类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害。

各国和为着全体和它们的子孙后代的利益而做出共同的努力!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 正式报告《人类环境宣言》

当前大多数的环境问题,都是来自于人类对生态系统的错误行动。

我们把征服自然看做是人类的进步,这就意味着常常因为我们的错误认识而破坏了自然界。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 非正式报告《只有一个地球》

或许,我们需要从中国古人那里吸取有关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策,以兹检讨作为后人因为愚蠢的自高自大、蒙昧的战天斗地、征服自然所犯下的违背“古训”的过失,以俟更有效地改善生存环境,以便能够生存下去。

我们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十分注意改善环境与保护环境。“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就属于以神话传说形式流传下来的这一类活动。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保护环境者当数黄帝,据《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卷一:黄帝“时搏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第三》告诉了我们“网开三面”的故事:尚汤还在作诸侯的时候,一天,“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这是古代君侯保护鸟类的最早记载。

据载,大禹具有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大聚解》)。

周文王临终之前嘱咐武王要加强山林川泽的管理,保护生物,因为国家治乱兴亡都要仰仗生态的好坏。他说:“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逸周书·文传解》)显然古人已经懂得在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时,一定要有节制,要注意时令,要按一定的季节进行捕鱼、猎兽的生产活动。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颁布了《伐崇令》:“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动物和森林的法令。周景王二十一年,鉴于国库吃紧,国家打算铸金币。卿士单穆公表示反对,认为单靠铸钱币的办法并不能解决国库亏空的问题,因为铸钱所需金属原料要靠挖掘山林而得。而破坏山林是使不得的:“若夫山林匱竭,林麓散亡,薮泽肆既,民力彫尽,田畴荒芜,资用乏匱,君子将险哀之不暇,而何易乐之有焉?”①单穆公讲的很明白:如果山林资源枯竭,没有虞衡的管理,水泊不出产,无力生产,田地荒芜,物资匮乏,君长只有忙于应付危险局面,哪有安乐可喜呢?这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中心思想是把保护山林川泽和国计民生联系在一起了。

《国语·伯阳父论地震》曰:“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伯阳父认为水土通气,土地润泽,人才可以利用它来种植谷物。水土不通气,土地死烂成了臭泥,不能种植谷物,缺乏财用,国家也就灭亡了。

儒家有“天有好生之德”思想。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这里所谓的天是指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人、天、地、万物与自然都是一体的,保持和谐相通,《中庸》曰:“万物并齐而不相害,道并齐而不相悖”。“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礼记·郊特牲》云:“阴阳合而万物得。”这种“并齐”、“合”表达着“天行有常,不为桀存,不为纣亡”(《荀子·天论》)的客观规律,表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应有节度。因而孔子反对滥用资源:“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孔子站在道德伦理的高度要求人们爱护自然界,他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经》)曾子发挥孔子的这一思想:“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礼记·祭仪》)。亚圣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尽心上》),建议粱惠王让老百姓:“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粱惠王章句上》)“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尽心章句上》)虽然这是一项经济主张,但其中包含保护环境的思想。他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粱惠王章句上》)这里,孟子告诫统治者,“仁民爱物”,重物节物,才可能维系人类的持续发展。可见,孟子主张发展经济是和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相提并论的。《诗经·周颂·时迈》有“怀柔百神,及河乔岳” ②的说法,即对百神、河川和大山都要善待。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不光有保护环境的思想,还记载有严格执行环境保令的故事:“里革断罟”(罟即渔网)。说的是,有一年夏天,鲁宣公到泗水撒网捕鱼,大夫里革出来干涉,说根据祖先规定的制度“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略”(在每年夏天鱼类生长季节不能到河里捕鱼),鲁宣公的做法违反了古制。里革不但把鱼网撕毁扔进水里,而且大声向鲁宣公宣讲古训:“且夫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麑□③,鸟翼榖卵,虫舌蚳(chi)蟓,蘩庶物也,古之训也。”④为了保护草木鸟兽鱼虫,使之繁衍生息,山上再生出来的树条不得再砍,水中未长大的水草不能割,捕鱼不捕小鱼,捕兽不捕幼兽,不能摸鸟蛋破榖卵,不能坏未成形的幼虫。这里的古训可以理解为就是法令,能以保护环境的法令制止君王的违法,说明古人对环境保护多么重视。

古代中国是以农立国,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能不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山林河川若是破坏了,民众就被迫流亡,统治者也就统治不下去了。所以齐国宰相管子把自然保护提高到作为人君是否有资格进行统治的一个条件:“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因为“山泽林薮”是“天财之所出”(《管子·立政》),“山不童而用赡,泽不弊而养足”(《管子·侈靡》,所以“童山竭泽者,君智不足也。”(《管子·国准》)管仲认为管制山林川泽,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把山林川泽封禁起来不让人们利用,而是必须按照规定的季节时间开放,让人们充分利用其间的生物资源。“山泽各以其时而至,不苟”。(《管子·小匡》)管子还制定严厉刑法,“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管子·地数》)即便是皇宫贵人也必须遵守法令:“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管子·八观》他这是在告诉君王:山林虽然靠得近,草木虽然长得好,但建造房屋皇宫必须有一定限度,封禁与开发必须有时间限制。管子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措施是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的。管仲保护山林泽川的禁令是非常严厉的。可见保护环境必须以法律的手段来实施才可有效。

中国古代统治者还在生产管理上总结出一套把发展经济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做法。荀子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产卵——引者)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荀子认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物种的生死存亡:“川渊者,龙鱼之居地;山林者,鸟兽之居地”;“川渊深而鱼鳖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川渊枯则龙鱼去之,山林险则鸟兽去之”(《荀子·致仕》)。又说:“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荀子·王制》)。荀子尊重生态环境、重视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思想被视为“圣王之制”的一部分,这一思想后来在历代统治者的法制中都继承下来了。例如秦始皇下令在全国范围修筑驰道同时,道两旁种植松林,每隔三丈,即“树以青松”,“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规模很大。1975年,湖北云梦秦墓发掘一批竹简,其中记载的《秦律·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树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复月,毋敢业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榖,毋……毒鱼鳖,置肼罔,到七月而纵之。……邑之近皂及它禁苑者,麛时毋敢将犬以田。”秦律大意是,从春季二月起,不准到山林中砍伐树木,不准堵塞林间山道。不到夏季,不准进山砍柴、烧野草作肥料,不准采集刚发芽

用心感受先秦历史散文的人文魅力语文论文_语文论文 第四篇

山东省莱芜市第四中学陈法强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在内容编排上,把文言文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精选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四篇文章,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虽然是文言文这种形式,但内容却是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设法挖掘文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文化积淀,培养健康的人格,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与文本对话,与古人交流。

历史是一面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了解先秦时期的风云变幻,我们可凭借历史散文这一形式,来窥其一斑,重温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感受诸侯之间那纵横捭阖的斗争。当你沉浸其中,透过枯燥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仿佛看到了不计前嫌、申明大义的爱国英雄烛之武正在巧妙地劝说秦穆公,说的他连连点头,最终使得郑国避免了一场国家灾难;越王勾践忍辱含垢、卧薪尝胆,最终报了仇雪了耻,奏想了一曲催人奋进的人生奋斗之歌;大臣邹忌从国家利益出发,巧妙的说服了齐威王,使得他接受并采纳了自己的意见,,齐国从此逐步强大起来;名垂青史的赵太后被大臣触龙说服,送爱子去做,从而使得国家转危为安。通过这四篇文章,我们能够初步了解到,诸侯国之间矛盾错综复杂,是时势造就了英雄,在的年代既出现了不少明君,又出现了不少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动不已,一组又一组绝妙的搭档,使得历史如此精彩生动,这恐怕就是先秦历史散文璀璨夺目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二、穿插补充一些历史故事,了解人物的完整个性。

课本所选的四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形象相对比较丰满,但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总还是流传有不少佳话或逸事的,而教材恰在这一方面有很大的空缺。因此,语文教师要多搜集并补充一些与课文人物有关的经典内容,与课本相互补充,相映成趣。比如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另一则故事,郑国商人弦高智退秦军的故事,关于范蠡、伍子胥的典故等等。从课本上我们能够了解到勾践奋发图强的一面,教师可补充一些他的与人共患难但不能同享乐的狭隘一面,还给读者一个真实的勾践。另外,可补充越国为复仇而设的一些计策,如借粮还粮、派美女西施去迷惑吴王、西施巧送姑苏城防图等故事。邹忌曾先后两次讽谏齐王。可补充邹忌第一次劝说时,借鼓瑟“抱而不弹”的道理,启发齐威王虚心纳谏。女中豪杰赵太后见齐王使者时,先问百姓收成,最后问齐王的千古美谈,充分的表现出了她的民本思想。可以说这些故事比较感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教师拓宽知识面的话,学生也不会觉得文言文枯燥,相反会觉得趣味盎然,学生会从老师的传授中,受到熏陶,心灵得到净化,精神上必将得到洗礼,感情上一定会产生共鸣的。

三、研究游说之辞,感受汉语的独特魅力。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历来重视口才的作用。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所选的这四篇文章,都是巧言辞令的典范。烛之武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先从亡郑无益于秦说起,然后谈到存郑有益于秦,最后抓住历史上晋国的不守信用、贪得无厌的方面,极尽挑拨之能事,说的秦穆公乱了方寸,最后完全站在了郑国的立场上。文种巧妙设喻,启发越王未雨绸缪,及早准备,终至东山再起。邹忌以现身身说法,从身边被妻、妾、客蒙蔽的事实说起,,由小及大,由己及人,讽谏齐威王广开言路。触龙设法打破僵局,从养生之道谈起,以拉家常的方式步步为营,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最终达到了目的。这四个人,都是深谙他人心理、善言辞并讲究技巧的高手,他们都能从大局出发,及国家之急,想所想,进谏时都能选准突破口,最终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历史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先秦历史散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浪花,它包含的民本思想,让我们感怀;在国家危急关头,以大局为重、个人服从大局的思想,让我们震颤;在对待个人不足的问题上,是明智地作出抉择,识时务为俊杰呢,还是像周厉王一样顽固不化,确实发人深省。我们应从古人身上找到答案,把自己融入社会大洪流中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和社会。

作者邮箱: chfq09@163.com

深圳市天然气转换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探讨_工科论文 第五篇

广东液化天然气(以下简称LNG)项目已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LNG接收站选址在深圳大鹏湾东岸的称头角。第一期规模为300万吨,预计20xx年投产。第一期输气干线从接收站至深圳、东莞、广州、佛山、香港(供应香港电灯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五个城市,干管326.8公里(包括惠洲电厂支管32.6公里,前湾电厂支管78.8公里),年输气量40亿米3,第二期干管181.7公里,覆盖肇庆、江门、中山、珠海、惠洲等地,年输气82亿立方米(其天然气15亿立方米)。这一项目的实施对深圳市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从技术、安全、投、价格机制、环境保护等全方位对液化石油气(以下简称LPG)向天然气转换进行研究,切实做好与天然气接轨的准备工作。

1 深圳市燃气现状

经过二十年的建设,深圳市基本实现了城市居民和商业建筑燃气化,全市居民气化率己达98%以上,己形成了以LPG为主气源、管道气统一经营、瓶装气多家经营的供气格局。

目前,全市建有LPG码头7座,LPG区域、小区气化站15座,LPG储配站21座,瓶装供应站120余个,燃气汽车加气站6座。汽车运输槽车超过100辆。全市己建成的LPG贮罐总容积181780立方米。

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液化气低温常压储存基地年周转能力达96万吨,库容量达16万立方米,为深圳市、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的LPG供应提供了保障。亚洲最大、年设计供气能力为15万吨飞可供20万用户的罗芳气化站为深圳市管道燃气的稳定供应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深圳市管道燃气供应居民用户达24万户,管道公福、工业用户880余户,建设市政燃气管网约400公里,庭院管网600余公里。

2 深圳市天然气转换若干问题的研究与探讨

2.1压力级制及调压、计量设备的适应性

2.1.1现阶段输配系统压力级制及供气方式

目前,深圳市LPG供气输配系统采用中压一级压力级制。气化站出口压力为0.07MPa,经市政燃气管网及庭院管网,供气至各楼栋。从庭院供气至用户燃具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形式:

远期气源天然气的压力级制既要满足远期供气范围及供气量的需求,又要充分考虑近期LPG输配系统的特点。根据《深圳市燃气专项总体规划》(1996-2000),深圳市天然气输配系统的压力级制为高中压两级系统。高压管网的供气压力为1.6MPa,中压干管供气压力为0.3MPa。

2.1.2计量设备的适应性

目前,深圳市居民用户管道燃气流量计一般采用RICOH产品GR25M和MPD-23A流量计及YAZAKI产品Y2AS流量计。深圳市住宅一般为一厨一卫,但新建住宅一厨二卫也很常见,大面积住房也有一厨三卫。天然气由于热值较LPG低,相应燃气流量较LPG增大。热水器分别按5升/分、8升/分、10升/分计算,天然气热值按32023千焦/标准立方米计算。双眼灶主火热负荷4.0KW,次火热负荷3.4KW。

燃具配置 双眼灶 6升/分热水器 8升/分热水器 10升/分热水器 双眼灶+6升/分热水器 双眼灶+8 升/分热水器

热负荷MJ/h 26.64 44 59 79.5 70.64 85.64

流量m3/h 0.83 1.37 1.84 2.48 2.21 2.67

目前香港中华煤气有限公司推广使用燃气干衣机,带动了燃气销售量的增加。林内牌RD-40型燃气干衣机的热负荷为6.5~16.6MJ/h,相应增加天然气流量0.2—0.5m3/h。

GR25M流量计能够计量2.5m3/h的LPG流量、3.8m3/h的天然气流量。MPD-23A流量计能够计量3.5m3/h的天然气流量。因此,RICOH产品GR25M和MPD-23A流量计基本能满足远期天然气一般用户的要求。工商用户一般需更换其流量表,新的流量表应为LPG流量表的2.6-3倍方可满足需要(要考虑压力校正)。

2.1.3调压设备的适应性

目前,深圳市楼顶及地上集中调压计量形式一般采用REGO产品LV4403B66型号调压器,分产调压计量形式一般采用日本FUJIKO产品RC4N型号的调压器。

每台LV3303B66型号调压器一般供应居民用户6-8户,其性能参数为:

调压器型号 进口连接 出口连接 厂内设定压力 调节范围 丙烷流量LV4403B66 3/4’F.NPT 3/4’F.NPT 入口压力10PSIG(0.07 MPa)时出口11”W.c.(279.4mm水柱) 9’至13” W.C.(229— 330mm水柱) 935,000BTU /hr(926481 KJ/hr) 丙烷流量是基于进口压力10PSIG(0.07MPa),出口压力9”w.c.(229mm水柱)下的流量,即10.58Nm3/h。

调压器型号 进口连接 出口连接 进口压力 出口压力 流 量RC3N 1/2” 1/2” 0.025-0.1MPa 280±50mm水柱 1.6-2.0m3/h(LPG)

由于天然气中压管网的压力为0.3MPa,与现行LPG中压管网O.07MPa不匹配,为保证置换工作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目前理想的压力级制调整方案是:

楼顶集中调压计量和分户调压计量形式采取在每栋楼户外上升立管上增加中中压调压器,由0.3MPa降至O.07MPa;地上集中调压计量形式采取更换调压器或在庭院管中设地下中中压调压器形式(由0.3MPa降至0.07MPa)。

上述方案可充分利用现有调压器,但关键在于上述两种调压器能否适应天然气的要求。天然气燃具额定压力为2000Pa,使用压力可在1500—3000Pa之间,现有调压器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供应压力偏高)。

调压器额定流量是考虑最不利工况,即在规定进口压力范围内,当进口压力为允许最低值,其出口压力在稳定精度范围内能达到的最大通过流量。

LV4403B66调压器允许最小压力及出口压力(绝对)分别为134000Pa和102800Pa,P2/P1>(P2/P1)Kp=0.546,则:

式中:Q---—--—------调压器通过能力 NM3/h

Q--------------调压器样本通过能力 NM3/h

ΔP、ΔP’————调压器计算压力降、样本给出压力降;

P2、P’2一一一一调压器最小出口压力、样本给出最小出口压力 Pa

po、p’o一一一一天然气和产品实验时介质密度 kg/m3

经计算,LV4403B66调压器通过能力为12.3NM3/h。

colspan="2" align='right' class="Article_tdbgall">

从反恐合作看英美特殊关系_行政论文 第六篇

 从阿富汗到,英美在反恐合作中始终保持着高度协调,双方利益在“反恐  合作”上找到了新的聚合点,英美关系得到提升,进入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密切的阶段  。英美传统特殊关系经历着新的调整和变化。

一、“全方位的反恐合作”:提升英美特殊关系的契机

美国对参与“国际反恐联盟”的“盟友”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它们所做“贡献”  的大小,而亲疏有别,其亲疏顺序为:(1)能在战场上与美并肩作战的盟友;(2)在外交  与行动中与美国保持协调的盟友;(3)与美国合作打击财政来源的盟友;(  4)声援反恐,与美国“分享共同价值观”的盟友。(注:Robert  A.Bradtke(DeputyAssistant  Secretary  for  European  and  Eurasian  Affairs,USA),NATO  Enlargement,  testimony  before  the  Hous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June  19,20xx.)  按照这些标准,英国无疑是与美国在反恐行动中展开全方位合作的最忠实、最亲密的盟  友。

“9·11”事件和全球反恐为英美特殊关系的提升提供了契机。在事件前,随着巴尔干  问题的初步解决及对北约态度的软化,欧洲在小对外战略中的重要性有  所下降;同时,美国的单边行径及傲慢作风导致欧美在国际机制、反导和贸易问题上摩  擦加剧,加之小对布莱尔与之间的亲密关系心存疑虑,美对英态度趋于冷淡  ,经过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考验得以重新密切起来的英美特殊关系出现一定程度的  倒退。但英国对“9·11”事件做出了迅速、全面反应,并在盟国中率先紧跟美国积极  参与反恐战争,使得公私两方面的“特殊”关系得到修复。英国对美反恐战争所给予的  全方位合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精神支持和理论“引导”。“9·11”后,布莱尔迅即飞赴华盛顿,向表示同  情、声援和支持。英国在西方盟国中第一个做出明确表态,此举既配合了美国,更凸显  了英美“特殊关系”。美国在获得精神支持的同时,将英国视为“最为可靠的盟友”,  暂时赢得了对美外交决策施加影响的机会。在英国的对美政策目标中,“帮助美国掌舵  ”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凭借其作为“日不落帝国”的历史经验和英联邦的联系,来充  当美国人的“精神和历史导师”,其主要表现是:1.宣扬美国“例外”论,论证美国领  导世界的“合法性”,维护美国“权威”。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在访美演讲中认为,鉴  于美国当前的实力和地位,不能用民族国家的标准去衡量其行为方式及后果,美国完全  可以并且应该担当起“领导”世界的角色。(注:Brookings  Leadership  Forum:TheRight  Honorable  Jack  Straw,British  Foreign  Secretary.May  8,20xx.)言下之意是  美国不同于其他国家,可以不受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约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  愿采取行动。2.为美国的行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英国先后提出“失败国家”论和“  全球法治”论,为美国进行阿富汗战争进而实施全球反恐战略提供理论支持;“9·11  ”后的第3天,布莱尔就在英议会提出“中东和平进程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将成为  反恐中心议题”,率先为美国在解决阿富汗问题后确立第二阶段反恐目标提供具体思路  。为配合美国需要,英国提议将宪章51条及第678和687号决议作为对伊动武  的法理依据。当西欧盟国对美倒萨计划提出质疑时,英国先是在美欧间进行观念上的协  调,及时提出“如果没有,世界会更好”的“理论”,试图淡化盟国的疑虑,转  移分歧焦点,继而公布伊已掌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卷宗”,以化解欧盟对美倒萨行  动的牵制。(注:Tony  Blair:“Saddam  Hussein  is  a  threat  that  has  to  be  dealt with”,Prime  Minister's  speech  to  TUC  conference  in  Blackpool,September  10  2  002;Iraq's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The  assesent  of  the  BritishGovernment.September  25  20xx.)3.对美国的轻率言论进行修饰和软化,缓解其被动处  境。美国提出的“邪恶轴心”论引起国际社会震动,英国积极为其进行过滤,提出要对  “邪恶国家”中的伊朗、叙利亚和朝鲜区别对待,实施接触政策。

(二)和外交协调。在美国忙于本土安全防范和全球军事准备之际,分担外交使命  、展开全球外交、维系反恐联盟成为英国外交的主要任务。为在战略上与美国保持一致  ,英国调整了外交政策的目标次序,将助美反恐和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全球安全秩序作为  首要目标。在具体行动中,英国展开穿梭外交,就反恐及其他国际事务在美欧间扮演协  调者,在美俄间充当调停者,同时对伯及其他国家进行分化或安抚。从美欧间在国  际刑事、巴以冲突、倒萨、发展援助等一系列问题上的互动来看,英国在美欧间的  协调行动已经形成一定机制。当双方在某些议题上出现分歧时,首先由英国在美欧  间传递信息、解释立场、进行协商,促成双方在双边(北约或欧盟框架内的双边磋  商机制)或多边(、G8)框架内的临时磋商和谈判;进而美英在原则问题上说服或  压服欧盟,而在细节问题如行动时机、授权问题上对欧盟做出有限让步,最终达成  交易。在英国的积极行动下,欧盟国家在倒萨问题上的态度已由最初原则上的反对(除  非美提供伊与及“9·11”有关联的证据)转向细节问题上(解决授权问题、人  道问题及战后安置问题等)的质疑。为解美国反恐的后顾之忧,抓住时机将纳入  北约及G8机制更是英国调停外交的得意之作。北约与俄谈判的蓝本正是布莱尔指示英外  交部提交的与俄建立“新型关系”的可行性报告。在双方各有所需的基础上,在英国政  府的努力下,西方国家得以在形式上将纳入所谓的“主流”机制。在对伯及  其他国家进行的“分化——安抚外交”中,英国的近期目的是帮助美国锁定明确的打击  目标,避免因目标模糊而导致反恐联盟瓦解,其长期考虑则是避免因美国树敌过多而引  发世界与西方世界的全面对抗。为此英国主动改善与利比亚关系,主张将两伊区  别对待,对伊朗采取“建设性、批评性的接触政策”,注意缓和与朝鲜关系及朝鲜半岛  。

(三)情报与军事合作。尽管英美在情报与军事方面早已是“合作水平最高、最为密切  的盟友”,英美在全球范围内的情报与军事合作仍通过反恐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  对“9·11”进行的政策检讨中,双方都认为未能预防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是在各自情  报工作及合作中出现了“重大失误”,因此要加大在情报广泛收集、精细方面的投  入和分享,将情报合作提升到新高度。在军事合作方面,尽管存在着军事差距,但从阿  富汗到,英国始终是在战场上与美并肩作战的最坚定的伙伴,英军已经为在伊拉  克战争中与美军协同作战做好了充分准备。同时,为缩小两军差距,英美在反恐中进行  军事合作的目标将是在战略战术、武器装备和行动能力上达到相互“匹配”的程度。为  此英国国防部于最近为其1998年“战略防务评估”增补1章,提出“在面对非对称威胁  情况下,必须实施兼顾国内国际突发事件的新战略,英军必须具备对恐怖威胁进行‘及  时打击’(find-and-strike)的能力”,与小今年6月1日在西点军校讲话中提出的  “先发制人打击战略”遥相呼应。(注:THE  STRATEGIC  DEFENCE  REVIEW:A  NEWCHAPTER.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Defence  ByCommand  of  Her  Majesty,July  20xx.)在军事装备研发及更新方面,英国防部“20xx—  20xx年预算评估”提出,防务开支要在未来三年内保持年1.2%的增长率,即到05/06财  年增加35亿英镑,其中10亿英镑的资金和价值5000万英镑的物资将用于反恐。在军事结  构和行动能力方面,英美先后做出相应调整,美国成立了国土,英国则提出改革  “本土防卫自卫队”(TA)及“信息安全战略”等措施,强化本土安全和信息安全。(注  :United  Kingdom  Ministry  Of  Defence:The  Government's  Expenditure  Plan  20xx  —20xx  to &nb

古代儒家关于‘人’的概念──兼论儒墨之争的一桩公案_行政论文 第七篇

发布时间: 20xx-9-8  作者:王健文  

  一、引论︰分类的意义与人的文化界说

二、儒墨之争的一桩公案

〈一〉孟子以禽兽喻杨墨

〈二〉古代儒家所理解的之别

〈三〉墨子思想中的‘义’与之别

〈四〉墨者夷之章一本二本说别解

〈五〉小结

三、人的文化界说及其相关问题

〈一〉人的文化界说

〈二〉文化界说的人性论基础

〈三〉合理人伦秩序的具体实践

四、余论

一、引论︰分类的意义与人的文化界说

当我们要就某一特定范畴给予明确的定义时,有两个必要且相互依存的条件︰一方面要将该范畴与其他范畴区隔开来;另一方面要确认该范畴本身的基本内容。譬如要定义A,非A同时也因画分A的界限被定义出来了;同时A的必要条件a1a2....an也必须明确地认定。当人对他所见、所感受、所想像的世界进行理解时,他必须把理解的对象概念化与范畴化,也就是,他必须将众多的对象分别界定为若干范畴,并建立各个范畴之间的关联,使整个世界井然有序。然后,他才真正生活在一个可以理解的世界里。

概念化与范畴化事实上就是分类。理论上分类的方式是无穷尽的,因为不同的分类标准,导致不同的分类方式与结果,也带来了不同的世界观。举个例子,依我们所熟习的现代生物学分类,老虎是哺乳类,蝴蝶是昆虫。如果有一天我们听说老虎和蝴蝶是同类,那可能意谓着老虎身上的斑纹与某些蝴蝶翅膀上的花纹很类似。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所看到的世界也就相异。现代人或许以自己的文明成就自许,以为古时候原始人思想单纯,不能掌握较复杂的事象。事实上这往往是因为分类标准不同而带来的误解。例如玻利维亚高原上的艾马拉印弟安人,对茄属植物可以区分出两百五十多个品种;又如占星草药学区分出七种与行星联系的植物,十二种与黄道十二宫联系的草类,和三十六种分配给炼金术和占星术的植物。[2]这些恐怕不是现代文明人能轻易了解的。

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的时代当中,存在着许多我们陌生的世界观,只有先抛开自己的成见,才能比较平实地理解历史。《逸周书》〈时训〉严整地将一年画分为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自立春之日起,每隔五天有一物候,若物候不依正常时令来到,人世则相应而起灾异。如︰

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风不解冻,号令不行;蛰虫不振,阴气奸阳;鱼不上冰,甲胄私藏。惊蛰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

一个现代读者,乍看之下似乎难以理解这种种物候与灾异的关联如何对应?朱右曾的注作了很好的诠译与整理︰

凡言此者,人君政失则气候乖,天事恒象着以示警,使修省焉。奸,犯也。阳不胜阴,故不振。鱼有鳞,甲胄之象。凡此灾祥之应有三︰蛰虫不振,阴奸阳,义也。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象也。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类也。

蛰虫冬伏而春出,冬季阴气极盛而阳气极衰,至立春之日,阳气渐盛,蛰虫乃应之而振。若蛰虫不振,必是阴气奸阳。鱼鳞为甲胄之象,鱼不上冰,即潜伏冰下水中,相应于人间,则为甲胄私藏。鸿雁为候鸟,秋去南方避寒,立春飞回北方。鸿雁者,亦远人之象,鸿雁不来,相应于人世乃远人不服。草木、果蔬类同,草木不萌动则果蔬不熟。〈时训〉中的物候与灾异一一对应,自成一套细密而合理的解释体系。朱右曾归纳的‘义、象、类’,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分类标准。当我们知道在〈时训〉作者的理解中,东风与号令同类,鱼与甲胄同类,鸿雁与远人同类,就比较容易了解那套解释体系的理论基础了。

〈时训〉中的对应关系,除了建立在作者的分类方式外,还运用了‘同类相动’的基本原则上,但那与本文主题无关,兹不论。分类与命名(定义、界说)如前所述,是同一现象的不同表达方式。什么样的物是人,在生物学上也许没什么疑义,但在社会学或哲学上,却成了一项重大的课题。许多思想家热衷于为人下定义,而且多数是以其定义将人从动物之中提升起来。有人说人是唯一有语言的动物,有人说人是会思想的动物,或者以意识、宗教意识、符号、理性、、意志....等概念来区分人与禽兽,而每一种分判的标准,事实上与提出该项标准的人之整体思想是密切相关的。譬如卢梭(J.-J. Rousseau)说︰‘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悟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3](K.Marx)则以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4]‘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因而,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5]在卢梭,社会契约论是他最主要的学说,而社会契约论最重要的关键之一,在于人的自由主动参与的条件,只有基于自由意志订立的社会契约,才可能组成合理正当的社会。因此卢梭强调人之作为自由主动者的特质。关怀的重点则与卢梭不同,人的生产及生产关系,才是学说的主要出发点之一。因此也依着自己的思想体系,界定了人和动物的分别。

如上所述,人之所以为人,在生物学上的定义比较明确(也不百分之百明确,如︰种族歧视的白人承不承认有色人种是人?一般肢体五官健全的人,承不承认天生畸形的人是人?恐怕还有问题),但是在文化的界说上,却有百花齐放的现象。同时由于生物学上的人未必与文化界说中的人完全相应(如︰以语言定义人之于哑子;以生产定义人之于无生产能力者),因此就可能产生有些人不是‘人’的现象。卡西尔(Ernst Cassirer)说︰

命名法的秩序并不依赖事物或事件之间外在的相似之处;不同的物体,只要它们的功能意蕴相同,也就是说,只要它们在人类的活动与目的秩序中占据相同或至少相似的位置,它们就往往具有同一个名称,归在同一个概念之下。 .... 神话制作形式所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客观特征,而是人类实践的形式。[6]

这段文字对命名概念的深层,用来了解人如何为‘人’立界说也是十分适切的。外在相似的客观特征,圆颅方趾,二足无毛,不再是判定人的标准。转而人们为了安顿自己在一个可理解的世界中,依着自己的世界观提出了‘人’的文化界说。这种界说的本质,也只是‘人类实践的形式’罢了。

古代中国人又怎么为‘人’在世界中定位?要讨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两个相反的方向搜集相关资料。其一是直接寻找‘人是什么’的肯定陈述;其二则是注意‘什么不是人’的否定陈述。肯定与否定,都同样是为‘人’下定义。不论中外,在定义‘人’的时候,最普遍的是拿人和动物作比较,以凸显人的特质。古代中国也不例外,孟子就曾说杨朱和墨子‘是禽兽也’。为什么孟子这样批评杨墨呢?

二、儒墨之争的一桩公案

〈一〉孟子以禽兽喻杨墨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灿若群星,竞相争辉。《庄子》〈天下〉谓诸子各得道之一偏;司马谈谓各家皆务为治,‘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史记》〈太史公自序〉)由于各家立论各不相同,彼此相互论难之语,乃屡见诸子书中。其中言辞最为严厉者,莫过于孟子以禽兽喻杨墨。

孟子以圣人之徒自任,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近代学者于此多所议论,因为‘禽兽’一语给人的印象是极度的羞辱。汪中以为墨子‘以兼爱教天下之为人子者,使以孝其亲,而谓之无父,斯已枉矣!’[7]为墨子申冤。沈刚伯认为墨家‘爱无差等,施由亲始’之说与孔子入孝出弟、泛爱众之主张无多大区别,孟子驳斥墨子的真正原因乃因墨子将爱与利连在一起讲。所以沈氏亦以为‘那“无父”的重罪与“禽兽”的恶名确是判刑过重,应予。’[8]梅贻宝更以‘墨子是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只当称颂,怎可批评?’‘说墨子兼爱即是无父,无父即是禽兽,不言而喻的墨子即是禽兽了!这实在不像讨论学术的口气,世间亦断没有这样的论理。’[9]梁启超在十年着《墨子学案》中云︰‘说兼爱便是无父,因此兼爱便成了禽兽,这种论理学,不知从那里得来。’[10]一年之后,梁氏在《先秦思想史》中又修正以为孟子‘兼爱无父’之断案不为虐。但梁氏犹以兼爱为人类最高理想,只是‘虽善而不可用’。[11]上述诸贤皆肯定墨子兼爱说是崇高的理想,或以为‘虽善而不能用’;或以为兼爱说与儒家泛爱众说无甚区别;而于孟子以? 菔抻髂蛹聿宦=宋由暝┢椒矗嗍且浴菔蕖ゴ康念郝钣糜铮形ッ献拥庇械你筱蠓绶丁5敲献优姥钅薷肝蘧乔菔抟病训乐皇浅岩皇币馄奈耆瑁俊菔蕖淮试诖寺雎缰校欠窬哂刑厥夂猓吭蛩坪跻恢北缓雎粤恕?/P>

〈二〉古代儒家所理解的之别

《孟子》书中提到‘禽兽’有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基本线索简介 论文_历史论文 第八篇

    一、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向过渡的历史。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机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三个阶段。

1.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19世纪初)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人类社会走向融合统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及海外殖 民和贸易,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起了领域的变化。文艺复兴和宗 教改革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 解,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一趋势首先在西欧明显表现出来。16世纪尼德兰革命后,出现了欧美资产 阶级革命潮流。英、美、法三国先后用革命的手段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又用法律手段巩固了革命成果,初步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俄、普、奥等国进行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

这一时期,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在美洲。美国战争首先打破了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在 资产阶级革命潮流的推动下,拉美进行了反对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的艰苦斗争,最终取得,基本 形成了今天拉美的格局。

这一时期,欧洲殖家间进行着激烈竞争。英国先后打败了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在18世纪建立了世界 殖民霸权。法国在美国战争中援美抗英,英俄等国组织“反法同盟”和拿破仑对外战争,都体现了欧洲争 霸的特点。

2.资本主义的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19世纪70年代)

18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英国工业革命基本 完成。法国、美国、、德意志、日本等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也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 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欧洲封建势力打败拿破仑之后,通过维也纳会议在欧洲恢复了旧的统治秩序。1848年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 阶级民族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的道路,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确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也是社会关系的革命,它使社会日益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必然引起无产阶级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早期工人运动非常激烈,但最终都失败了。为了适应时代 和工人运动的需要,、恩格斯通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创立了科学主义理论。1848年《共 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和运动作为新的历史潮流发展起来。 19世纪中期,工人运动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第一国际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走向世界范围的联合。1871年的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

这一时期的民族主义运动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为代表的、争取民族自强和 振兴的运动。这是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范畴的运动。其二,是反对异族控制的民族解放运动。其中有资产 阶级性质的民族运动,如1848年的东南欧革命;有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地区的民族运动,以19世纪中期的亚 洲革命风暴最为典型。

3.资本主义的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9世纪7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展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是:科学在 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 交叉进行。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把人类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随着生产与资本的越来越集中,垄断组织应运而生。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生活, 以攫取更多的利润。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对内加强剥削,对外加紧侵略扩张。19世 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阶段,它们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加剧。英、法等老牌资本主 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后来居上。俄、日等国的经济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各国加紧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世界。国家间的矛盾不断加 剧,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国际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觉悟明显提高,各国工人政党和工会广泛建立,工人运动主要以 合法斗争、政党斗争为主,曾取得很大成就。但是,各种机会主义思潮也在增长。20世纪初,主义诞生, 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从德国转移到了。

20世纪初,各国疯狂地进行殖民扩张,世界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为了抗 击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亚非拉开展了民族运动,其中“亚洲的觉醒”尤为突出。

二、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从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时期。世界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曲折前进,两 种社会制度竞争共处,世界争取、、和平与发展的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世界现代 史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1.世界现代史第一时期(1917-1945年)

这一时期是国家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是世界经济在发达国家开始现代化和第三次科技革 命的酝酿时期。这一时期以1929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世界历史进入了从资本主义向过渡的新 时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一度高涨。其中,德国十一 月革命和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影响最大。由于十月革命鼓舞和亚非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亚洲和非洲的民 族解放运动高涨。1919年国际在莫斯科成立。在国际经济封锁和包围下的苏联,成功地恢复 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并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建设和农业改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整体上削弱了势力,德、奥、俄、土四大帝国崩溃,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建立 ,英、法、意等国的经济也遭到破坏,只有美、日两国的经济实力得到膨胀,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在全球 推行“金元外交”,日本则成为东亚的霸主。战后,协约国集团按其实力对比,调整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 地区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低落,殖民地的民族民 主运动也被。资本主义进入短暂的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但是,国家之间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在其 繁荣发展的背后,却隐伏着严重的危机。

在第二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日益尖锐。1929-1933年,资 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危机。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采取了国家对经济 加强干预的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缓和了阶级矛盾。德、日两国则相继建立了专政,实行对内, 对外侵略的政策,形成了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由于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国、朝鲜、西班牙、埃塞俄比亚等国开展了反斗争。但是,英、法 、美推行绥靖政策,助长了的侵略气焰,终于使局部战争演变成第二次世界大战。

2.世界现代史第二时期(1945年至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至今是当代世界史时期。这是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冷战共处 和激烈竞争的和平共处时期,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和腐朽趋势共存的时期,是曲折发展的时期, 也是民族主义和发展中国家兴起和困扰同在的时期,它还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对全球影响的深 化和扩展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越出苏联一国范围。40年代末,亚洲、欧洲出现了连成一片的国 家,50年代初,形成了阵营。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先后进行经济改革,但 成效不大。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使阵营内部控制与反控制的矛盾加剧,导致阵营的逐步 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中国在经历了十年的劫难之后,走上了改 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也需要通过不断的改 革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以推动社会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严重削弱了欧洲,使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在美国的扶植下,战后世界资本主义 经济得到迅速恢复。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对 第三世界的剥削掠夺,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但 是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和的矛盾开始上升。美国对国家实行“冷战”政策,以 苏联为首的国家针锋相对,应接“冷战”。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

就初中历史课本对董仲舒的评介略抒管见 论文_历史论文 第九篇

    初中历史课本第一册(人教版)第20课《昌盛的秦汉文化》( 121页),对我国西汉哲学家董仲舒有一段 文字评述。原文是:“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麻痹,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和 人之间是息息相关的: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赞美他;皇帝无道,天就降灾害来警告他。”这段评述 ,作为向初中学生介绍一位古代很有影响的哲学家,似嫌片面。上述从董氏原著译述的那段话,就是董氏所创 立的“天人感应”学说,这种学说,固然神化了封建皇帝,但在皇权至上、不受任何约束的当时,“天人感应 ”说给皇权施加一种天的监督作用,对是有利的。因此,对董仲舒的思想理论应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进行 评论,不能以现代的眼光苛求古人。

(一)董氏思想理论的时代背景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增长较快,国力日见强盛,武帝刘彻穷兵黩武,连续 对匈奴,西域发动战争,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很大;同时贵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 之地,许多农民论为流民,社会矛盾日见尖锐。原楚、齐、燕、赵等地出现农民,反抗豪门地主的剥削压 迫,而汉武帝仍然连年用兵,挥霍无度,加剧了西汉初期的社会矛盾。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提出,旨在解决 汉初的社会矛盾,为汉王朝谋求一条长治久安的道路。

(二)董氏关于天的概念

(1)神之天

他说:“天者,百神之君也。”(《春秋繁露·效义》,以下只注篇名)。这里所说的天,实际上是神, 并且是世上众神的首领,但世界上并不存在这样一种天,纯属唯心主义的观点。又说:“父者子之天也,天者 父之天也,无父而生,未之有也。”(《顺命》)提出天的重要性,这和殷周时期人们对天的理解与崇敬一样 ,实际上是继承了过去的天命观,但这些并不是他的主要思想。他说:“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顺命》)又说:“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王道通三》)这和前面“天者,百神之 君也,”有所不同,指出世上万物靠天才能生存,在概念上具有一定的物质成分。他说:“天高其位,而下其 施;藏其形,而见其施。高其位,所以为尊也,下其光,所以为仁也;藏其形,所以为神,见其光,所以为明 ……天之行也。”(《离合根》)这里所说的天,成为一种实体,他认为,确实存在这样一种天,它高高在上 ,但又能化生万物;它隐藏起它的形状,但又能现出光明,这说明天是客观的存在,在认识上有所进步。但又 说:“藏其形,所以为神。”又陷入了神秘主义,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2)自然之天

这是指作为宇宙总称的天及其运行规律。他说:“天有十端,十端而止已。天为一端,地为一端,阴为一 端,阳为一端,金为一端,木为一端,水为一端,火为一端,土为一端,人为一端,凡十端而毕,天之数也。 ”(《官制象天》)又说:“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天地 阴阳》)又说:“天地者,万物之本,……广大无极。”(《观德》)董氏的所谓“天十端”,是组成宇宙万 物的十个基本要素,包括天地、五行、阴阳、人这十个基本要素。这里的天是自然之天。天和地包涵世间万物 ,是万物存在的根源,并认为人是组成十端之一,强调了人的存在和作用,这比殷周时代人们一味靠天,天主 宰一切的思想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三)董氏对灾异谴告说的论述

灾异谴告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上汉武帝《天人三策》中说:“国家将有失道之 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观天心之仁爱人 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不难看出,董仲舒的这段话,旨在利用“天人感应”的学说, 约束人君至高无尚的权力,使之行仁政,不敢“失道”。这里还须指出,董氏的天人感应说首重人事,人事是 天作出反应的前提,天根据人事的好坏才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与殷周时期一味迷信“天命”,统治者假借“天 命”来奴役入民相比,是有进步意义的。

董氏还说:“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小者谓之灾,灾常先至而异乃随之。灾者天之谴也,异者 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必仁且知》)。这段话的落 脚点是“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但谁能造成“国家之失”呢?在当时只有人君,从而告诫人君要勤 政爱民,不要滥用权力,才能使危害国家的灾异不会出现。

董仲舒还接着说:“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异以谴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警骇 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以此见天意之仁不欲陷也。”(《必仁且知》)这些言论虽然是臆造,没有事实 根据,属于“宣传迷信思想”,但在当时,他的出发点是假借天意以限制君权,督促人君好好治理国家。不要 恣意妄为。这样的言论,从实质上说,对对社会是有利的。

他说:“谨按灾异以见天意,天意有欲也,有不欲也。所欲所不欲者,人内以自省,宜有惩于心,外以观 其事,宜有验于国。故见天意者之于灾异也,畏之而不恶也,以为天欲振吾过,救吾失,故以此报我也。春秋 之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者,谓幸国。孔子曰:‘天其将亡予耶?不说吾过,极吾罪也。’以此观之 ,天灾之应过而至也,异之显明可畏也,此乃天之所欲救也,春秋之所独幸也,庄王所以祷而请也,圣主贤君 尚乐受忠臣之谏,而况受天谴也!”(《必仁且知》)这段话进一步阐明了灾异谴告学说的主旨。这里所谓的 “天意”谴告,实际上是人祸所产生的因果规律,褐首当然是人君。譬如人君荒淫无道,残酷剥削和 ,造成民不聊生;或者穷兵黩武,滥兴徭役,驱使青壮年参加战事和劳务,造成田园荒芜,天下骚然。这些都 足以产生灾异。在董仲舒的时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是很低的,如对地震、旱涝、虫害等都不能作出正确 解释,只能委之于天意,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科学水平去苛求古人。

(四)同类观念

董氏说:“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这就是说,天和人是统一的,属于一类。他还说:“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 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如寒暑之必当其时乃发也。”(《阴阳义 》)他所谓的天人同类,目的在于强调,“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因为天的运行变化是有规律 的,天人同类,人也不要违反正常的规律。其意是要人君循规蹈举,谨言慎行,不要喜怒无常,暴戾无道;否 则,国家将发生。他接着说:“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而天以暖清寒暑化草木,喜怒时而当则发美,不 时而妄则发恶……当暑而寒,当寒而暑,必为恶发矣;人主当喜而怒,当怒而喜,必为乱世矣。是故人主之大 守,在于谨藏而禁内,使好恶必当义乃出。”(《王道通三》)在这里,他用春秋夏冬四时的暖清暑寒来比附 ,要人君和四时变化一样遵循治国的规律,不要举措失宜。董仲舒还向人君提出了一个行为规范:“谨藏 而禁内,使好恶喜怒必当义乃出。”这样才能达到:“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 起。”(《天地阴阳》)

在同类观念思想里,董仲舒特别重视人的作用,突出人是世上最重要的。他说:“见人之超然万物之上, 而最为天下贵也。”(《天地阴阳》)明确指出:人在“万物之上”,人才是世间的主体,以人为中心。在天 人关系中,是人事的作用才引起天的感应。他又说:“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为体 ,不可一无也。”(《立无神》)把人和天地摆在平等位置,强调“合以为体,不可一无也”。可见在董仲舒 的思想理论中,人的能动作用被突出起来了,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对他的前人来说是有进步意义的。

(五)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问题

董仲舒在向汉武帝刘彻所上的《天人三策》里提出:“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在这里,他指出各种学派主张不一,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不知道应该遵从谁的主张,因 此建议凡是不符合“孔子之术者”,一律废除。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学”。他还提出:“邪辟之说 灭息,然后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他把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诸子百家 定为“邪辟之说”,而把儒学置于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这个建议,经汉武帝采纳后,为汉代社会的统一 、制度统一、思想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之,董仲舒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宗师,以儒学为主体,融合先秦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等各家的 思想,构建了一个精深的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这在学术意义上,他作出了承 上启下的重要贡献。但是,在其思想理论中存在着若干严重的糟粕。如“天人感应”、“人副天数”等学说, 存在着唯心主义的神学杂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专制主义倾向,流毒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正其谊不谋其利”的义利观,把义和利对立起来,标榜仁义讳言财利的观点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处于支配 地位。所有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

探索四大洋 开发海洋资源_地理论文 第十篇

文/邢雪梅

由于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陆地空间越来越显得拥挤,从而使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步入新世纪后,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所以世界各大国及沿海国家都把视角放在调查和研究海洋上来。下面就四大洋做一简介。

一、太平洋

太平洋水平轮廓近似圆形,它不仅面积和容积占世界各大洋首位,而且也是世界最深、岛屿、边缘海、珊瑚礁最多、火山地震频繁和水温最高的大洋。

它的四周有大陆环绕,但是又通过海峡与其它大洋相通,北部通过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西南部通过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龙目海峡与印度洋相通,东南部通过德雷克海峡与大西洋相通。

太平洋约有岛屿2万多个,其中较大的岛屿2650个,以伊里安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本州岛、苏拉威西岛、南岛、北岛、爪哇岛、吕宋岛等最为著名。岛屿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和西南部,而且有多种类型:靠近亚欧、澳大利亚两大陆边缘的萨哈林岛(库页岛)、日本群岛、岛、马来群岛、伊里安岛、南岛、北岛、塔斯马尼亚岛等都属大陆岛;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琉球群岛、夏威夷群岛、新赫布里底群岛、科隆群岛属火山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莱恩群岛、图瓦卢群岛、斐济岛等属珊瑚岛。太平洋的边缘海主要有: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南海、爪哇海、弗拉海、珊瑚海、塔斯曼海、阿蒙森海、罗斯海等。

太平洋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和能源。例如:太平洋底有锰结核、磷灰石、重晶石、磁铁矿、锡矿、煤、石油等矿产资源。其中锰结核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群岛到墨西哥和图瓦卢群岛附近的大洋底部表层,其储量约占世界海底锰结核总储量的1/3;磷灰石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澳大利亚、新西兰沿海海底;重晶石分布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和印度尼西亚东部海底;磁铁矿分布在美国、智利西海岸外和日本九州岛南岸海底;日本、智利两国都缺少煤炭资源,现在它们都从海底开采煤矿,以日本北海道东岸的钏路煤田和本州岛东北部的常磐煤田最为著名,智利4/5煤的产量来自海底;石油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爪哇岛西北至泰国湾以南、文莱北部沿海、萨哈林岛和太平洋东北部的斯加州基奈半岛和加利福尼亚州沿海海底。太平洋有着丰富的藻类、鱼类、甲壳类和海兽等丰富的生物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斯加湾、中国东部海域和东部的智利、秘鲁、美国以西沿海海域。太平洋中的潮汐、波浪、海流和铀、重水等均可用来发电,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源,估计我国沿海拥有潮汐能源1.1亿千瓦,其中可开发利用的有350多万千瓦。除此太平洋还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自古以来,人类很早就开始积极发展沿海交通运输事业。亚洲与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之间的海、空航线往往都要通过太平洋,太平洋中的许多岛屿就是洲际之间海、空运输的重要燃料补给站、中继站或交通枢纽,中部的火奴鲁鲁正处于大洋海、空航线的中心,还可以通过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白令海峡等分别通往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沿岸地区。由我国沿海港口出发的货轮,可沿远东——北美洲西岸航线,远东——南美洲西岸航线、远东——东南亚航线、远东——澳大利亚、新西兰航线通往太平洋沿岸很多国家和地区。由我国、上海等城市乘飞机可横渡大洋通往东京、马尼拉、新加坡、悉尼、奥克兰、火奴鲁鲁、西雅图、墨西哥城、巴拿马城、利马、圣地亚哥等太平洋沿岸城市。

二、大西洋

大西洋东西狭窄,南北延长,呈S形,其东南部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经线为界与印度洋相邻,西南以通过南美南端的合恩角的西经67°经线与太平洋相邻。以赤道为界,北大西洋岸线曲折,多边缘海、内海、海湾、海峡、岛屿、半岛等;南大西洋海岸线平直。北大西洋有地中海、黑海、亚速海、波罗的海、北海、挪、美洲地中海(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马尾藻海、比斯开湾、圣劳伦斯湾、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西西里岛、撒丁岛、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格陵兰岛、纽芬兰岛、古巴岛、海地岛、巴尔干半岛、意大利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布列塔尼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日德兰半岛、拉布拉多半岛、新斯科舍半岛、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岛等;南大西洋有威德尔海、几内亚湾、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岛、南奥克尼群岛、南极半岛等。

大西洋具有丰富的矿物、海水化学、生物等资源和能源。例如:主要的矿物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磷灰石、锰结核、金刚石、铁、金红石、锆石等。其中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北海、几内亚湾等地;英国和加拿大在大西洋沿岸海底开采煤;磷灰石分布在美国东南部的弗吉尼亚州到佛罗里达州沿海一带和非洲纳米比亚、南非西海岸外的大陆架上;锰结核分布在北亚美利加海盆、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开普海盆、西欧罗巴海盆、波罗的海、北海、黑海、五大湖等水底,以北亚美利加海盆、阿根廷海盆为最多;金刚石分布在纳米比亚沿海和南非西海岸外,主要由奥兰治河流水搬运至此;铁矿分布在法国诺曼底海外、加拿大纽芬兰岛东海岸外,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佛罗里达州海岸外;金红石、锆石分布在非洲西部的塞拉利昂沿海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州东海岸。大西洋中的潮汐、潮流、海浪等都可以发电,重水、铀又是热核反应的原料,其中加拿大东部芬地湾最大潮差为15.39米,居世界首位,英国西南部的布里斯托尔湾最大潮差在12米以上,都是很好的能源,1966年法国已在布列塔尼半岛圣马洛附近的朗斯河河口建成潮汐发电站。大西洋中有着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并且美、英、法等国都在从海水中提炼镁、溴等,其中美国在得克萨斯州南部的旨里波特利用墨西哥湾海水炼镁、溴等,使这里成为世界最大的海水炼镁中心,英国东部蒂斯河河口的哈特尔浦也有很大的海水炼镁工厂。大西洋中的生物资源也比较丰富,主要有北海、挪、冰岛、纽芬兰、安哥拉、纳米比亚等渔场。

大西洋东、西两岸经济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很多,海运发达,往东可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或绕道南非好望角通印度洋,往西通过巴拿马运河或麦哲伦海峡通向太平洋沿岸各国。从16世纪以来,大西洋上海运量一直占世界各大洋首位。重要的海上航线有西欧、北美洲之间的北大西洋航线,这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运航线,每天约有4000艘客货轮往来航行。其它还有欧洲同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之间的中大西洋航线;欧洲与南美洲东海岸之间的南大西洋航线;南美洲东岸到好望角的航线等。主要海港有圣彼得堡、汉堡、鹿特丹、伦敦、马赛、开普敦、纽约、新奥尔良、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等。

三、印度洋

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大陆之间,西南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东经20°的经线与大西洋为界,东南以通过塔斯马尼亚岛东南角至南极大陆的东经146°51′经线为界与太平洋相连。它海岸线单调,大洋中部分布着呈“入”字形的大洋中脊,北部有世界上最大的海底冲积扇。印度洋除北面有些边缘海(伯海、安达曼海)、内海(红海)、海湾(孟加拉湾、阿曼湾、波斯湾、亚丁湾)、海峡(曼德海峡、霍尔木兹海峡、保克海峡、马六甲海峡)、岛屿(斯里兰卡岛、索科特拉岛、马尔代夫群岛)和半岛(伯半岛、印度半岛等)外,其余三面海岸线陡峭平直。

印度洋主要的矿物资源有石油、天然气、锰结核、磷灰石、含金属软泥等。其中在波斯湾、伯海、孟加拉湾、红海、澳大利亚西北部沿海和巴斯海峡海底石油与天然气资源都很丰富,波斯湾海底石油储量与产量都占世界首位,沙特伯的萨法尼亚油田是世界最大的海底油田;在西澳大利亚海盆、南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海盆的4000米~5000米海底有大量的锰结核;在非洲南端的厄加勒斯海盆有磷灰石分布。印度洋也有着较为丰富的生物资源,但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

印度洋是联系亚洲、非洲、大洋洲之间的交通要道。从印度洋往东北经马六甲海峡通太平洋;往西北经亚丁湾、曼德海峡、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欧;往西南经非洲南端好望角入大西洋,通欧美沿海各地。我国到非洲、欧洲的海运都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沿岸的重要港口有仰光、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孟买、科伦坡、卡拉奇、亚丁、达累斯萨拉姆、达尔文、墨尔本等。

四、北冰洋

北冰洋是以北极为中心,四周为亚欧和北美大陆所包围的地球最北部水域,它以的杰日尼奥夫角经白令海峡到美国斯加州威尔士王子角的连线与太平洋分界。

北冰洋有石油、天然气、锰结核、煤等矿物资源分布,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分布在巴伦支海、喀拉海、波弗特海;锰结核分布在巴伦支海、白海和喀拉海海底;煤分布在斯瓦巴德群岛和格陵兰岛一带。北冰洋地区水温常在0℃以下,不利于浮游生物繁衍,因此鱼类、海兽数量少,但在寒暖流交汇的巴伦支海、格陵兰海的鱼类和海兽较多,是重要渔场。

北冰洋沿岸多暴风雪,气候严寒,每年封冻时间很长,自然资源贫乏,经济活动和交通运输都不发达,冰冻使北冰洋大部分地区不能通航,仅剩下受北大西洋暖流支流影响的巴伦支海南部海域可全年自由通航。从不冻港摩尔曼斯克到斯瓦巴德群岛和由摩尔曼斯克至雷克雅未克、伦敦之间都有定期客货轮往来。北冰洋上空还是联系亚、欧、北美三大洲北部之间的最短航空线所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浩瀚的海洋,被誉为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解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可以说海洋不仅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将来有助于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qitalunwen/83063.html

《论生态与生态化_工科论文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