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本页主题概要:

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安然事件再次引发的话题 _审计论文十篇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审计
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安然事件再次引发的话题 _审计论文十篇

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安然事件再次引发的话题 _审计论文十篇

会计审计】导语,大家所欣赏的此篇共有29997文字,由苗焕鸣订正,上传到范万文网!后果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hòu guǒ,一般指有害的或不幸的结果,或者做某件事的后效。语出《南齐书·高逸传论》:“今树以前因,报以后果,业行交酬,连璅相袭。”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安然事件再次引发的话题 _审计论文十篇假如你对这类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安然事件再次引发的话题 _审计论文 第一篇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财富》500强排名第七的安然公司(Enron Corp.)破产一案,不仅严重动摇了美国证券市场的信心,在美国政坛也引起轩然,甚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安然公司的审计师,安达信会计公司也正与安然公司一同接受美国国会、司法部和美国证交会(SEC)的调查。安然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已向安然和安达信提出了巨额民事赔偿的要求。

在安达信受到的指控中,性问题是焦点之一。安达信在为安然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还提供了大量的非审计服务。20xx年,安达信对安然公司的审计收费是2500万美元,非审计服务收费则是2700万美元。因此,不少人认为注册会计师为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特别是当非审计服务收费超过审计收费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性无疑受到严重损害,这是导致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各大媒体对此进行了大肆渲染,美国《》、英国《》都要求华尔街监管机构重新考虑禁止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管理咨询等非审计服务。此外,一些影响很大的组织如美国劳工联合会与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 AF L-C IO)也专门致信SEC,要求修改注册会计师性规则,重新确定注册会计师性的定义,并严格限制注册会计师为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AF L-C IO认为,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常常“角色互串”,事实上参与客户的管理决策,而不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从而使审计性遭到明显破坏。

安达信总裁Joseph Berardino在众议院财务服务委员会举行的安然事件听证会上,针对上述指责进行了说明和反击。他说,安然公司资产总额高达650亿美元,年销售额超过1000亿美元,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系统,对于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跨国公司,收费标准总体上是与其规模和复杂性相称的。同时,安达信提供的非审计服务是非常必要的,有的传统上就是注册会计师提供的,甚至只能由注册会计师提供,因此不会损害审计性。在安然公司支付的2700万美元非审计服务费中,有350美元是税务服务,这是会计师事务所普遍提供的服务,不可能存在利益冲突;320万美元是对一套新的会计系统进行的必要审核(该系统由另外一家“五大”设计安装);另400万美元实际上是支付安盛咨询公司(Accenture)的咨询费,而安达信已于2000年8月与安盛咨询正式拆分;还有几百万美元的服务也是应由注册会计师完成的工作。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审计与审计相关收费占70%以上,而真正的非审计服务不到1330万美元,且每一单项的服务收费均不超过300万美元。Joseph Berardino坚信,安达信的注册会计师不会也不应被利益驱使而放弃原则,不会因非审计服务的高收入而不遵守审计性要求。

其实,非审计服务是否有损于审计性,并非新鲜话题。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的Cohen报告就曾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但该报告并未得出非审计服务损害审计性的结论。2000年,SEC在主席利维特的极力推动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性规则修订运动,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限制或全面禁止注册会计师为审计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但SEC提出的修订草案遭到了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五大”为首的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强烈反对,甚至连国会议员和工商界的许多代表也加入到了反对的行列。最后双方终于达成妥协,SEC不再坚持全面禁止非审计服务,只是要求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审查注册会计师提供的非审计服务,认定其是否有损于审计性,公开披露支付给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和非审计服务费用额,并对企业评估和内部审计等进行个别限制,规定注册会计师不能提供超过40%的内部审计等。20xx年8月SEC主席易人,新任主席哈维·皮特曾作为证券界著名律师,参与了安达信反对SEC新性规则的斗争。因此,人们认为利维特极力倡导的改革基本不会卷土重来。但是,谁也不曾想到,就在哈维·皮特上任才几个月时间,安然事件的突然爆发却又重新引起人们对这一话题的极大关注。这一事件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影响可能非常巨大和深远,如果注册会计师行业不能象2000年说服SEC那样,避免对非审计服务的全面禁止,将面临行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国际比较_会计论文 第二篇

「摘要」本文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美国公司的会计监督主要体现为股东对经营者的会计监督,董事、审计委员会在会计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德国公司的会计监督则不仅注重股东利益的保护,而且特别注重对债权人和职工利益的保护,强有力的监事会在整个会计监督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日本公司的会计监督则以监事会监督和主银行监督为主。通过比较,得到三点启示:(1)监督主体与决策主体的有效分离是各种会计监督体制遵循的基本原则;(2)公司治理理念是影响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重要因素;(3)妥善处理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及注册会计师审计之间的关系是构建有效会计监督体制的关键。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

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与公司治理结构密切相关。综观世界上的公司治理模式,主要有两大派别,一是美、英等国为代表的股东利益导向模式,另一种是德、日等国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导向模式。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也各有特色。我们选择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为样板,对它们各自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做一比较。通过比较各国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的优劣,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提供借鉴。

一、美国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体制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股东权利保护的国家,尽管其公司治理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但以股东利益为导向却总是贯彻始终。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上,美国公司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把内部治理结构抽象成股东和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的效率标准就是股东利益最大化。

尽管美国的公司治理采取以股东利益为导向的模式,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而在每一个阶段中,利益相关者会计监督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机制都有自己的特色。

(一)家族大股东主导阶段

从股份公司兴起到20世纪三十年代之前,美国公司的股份相对比较集中,股票主要掌握在少数私人家族手中,家族大股东持股比例一般在50%以上。那时,股票市场尚不十分发达,股东的稳定性较强,投机性较小。家族大股东由于持股较多,因而在公司治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无论是股东大会还是董事会,都被家族大股东牢牢控制着。由于经营权掌握在经理的手中,而经理可能更热衷于使其自身利益达到最大化,而不会把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为目标。其他利益相关者(职工、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的经济利益又基本上是由合同事先确定的,与企业的经营结果关系不大。因此,这一时期公司治理的主要内容是股东如何对经理进行监控,以使经理的目标与股东的目标相协调。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也主要体现为董事会(其实质上代表的是股东)对经理的会计监督上。由于董事会直接参与经营决策和监控,因此,可以直接对经理人员的会计操纵行为进行监督。但是,在这一阶段,董事会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来履行监督的职能,而是把对经理的监控作为全部董事理所当然的职责,只不过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特殊性,董事会一般是先聘请专门的注册会计师对经理提供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发表意见,然后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对经理进行监督。

(二)经营者控制阶段

1932年,阿道夫。伯尔勒(Adolf Berle)和戈迪纳。米恩斯(Gardiner Means)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研究成果,这项研究成果表明,1929年末美国大型公司股票所有权的分散十分显著。在最大的200家工业公司中,半数(数量上占44%,资产价值占58%)以上公司的股票所有权是如此分散以至于这些公司的管理被认为是自我控制,而并不真正对任何一个特殊的所有者或其他的利益相关者负责。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单个股东对公司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小,其参与企业决策和监控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以“用脚投票”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利益的方式成为众多股东的共同选择。

股东们对“用手投票”权的放弃,使得股东大会形同虚设,越来越多的董事会成为“橡皮图章”,经理人员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和支配者。在这种情况下,对公司的实际控制使经营者有了更为优越的操纵会计信息的条件,而众多的股东则远离公司的运作,无法直接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仅仅依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显然已经不能及时有效地对经营者进行监督了。1938年,美国发生的著名的麦克逊。罗宾斯(McKesson & Robbins)药材公司案件,向利益相关者只依靠注册会计师进行监督的做法敲响了警钟。这一阶段在会计监督方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在经历了1929年股市的大崩溃之后,特别是1933年颁布《证券法》和1934年颁布《证券交易法》之后,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发展和完善的时期,股票交易和信息披露制度都得到了规范和完善。同时,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日趋分离,经理人员的职业地位和作用得到确认,经理市场迅速发展和完善起来,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对经营者的约束作用逐渐加强,市场对公司的控制机制逐渐形成,这种机制是通过接管来阻止经理人员滥用职权和挥霍公司资源。一旦经理人员滥用他们的权利或者因任何其他原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其公司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从而吸引买者猎获这家公司,以达到对这家公司的接管并校正所发生的滥用职权的行为。

显然,在这种背景下,经理人员在财务报告上舞弊的动机会更为强烈。但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的运作对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在显著提高,因此对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大大提高了,对财务报告舞弊的惩罚力度明显增强,而且防止财务报告舞弊主要是管理当局职责的观念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被公司管理当局广泛接受。这一阶段,人们对内部控和制的认识已突破了内部牵制的限制,其所涵盖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了企业内部所有的控制程序方法。随着查错防弊的责任转由公司管理当局承担,审计的目标开始正式界定在验证财务报告的公允性方面,审计方法也由原来的详细审计转变到建立在内部控制制度测试和评价基础上的抽样审计,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审计工作明显转向依赖和利用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从而大大地减少了审查经济业务和会计记录的数量,审计工作的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可以说,内部控制与现代审计的结合,也是二十世纪审计方法和技术的突出进步。

2.董事会中出现了专门从事会计监督、防止财务报告舞弊的审计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理事会(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前身)在其发布的会计系列文告第19号中,建议由董事会设置一个专门委员会。该委员会应由非执行董事组成,负责代表股东遴选鉴证公司财务报表的注册会计师,参与洽谈审计范围与合同,以增强注册会计师的性。这一利用专门委员会来弥补外部审计监督功能缺陷的制度安排便是审计委员会制度的最初渊源。

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审计委员会制度并未得到广泛实施。直到1973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要求在各股票上市公司内必须成立由董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1977年,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纽约交易所发布一项新条例,要求本国的每家上市公司“最迟于1978年6月30日以前设立并维持一个全部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这些董事不得与管理层有任何会影响他们作为委员会成员判断的关系”,以便于进行内部审计监督。在此之后,审计委员会制度在美国才逐渐得以普及,审计委员会的产生办法、职责范围及其运作机制也开始规范化和制度化。

3.董事会改组的步伐加快,董事在会计监督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董事是由股东选举产生的,但是当股权高度分散以后,每一个股东已经失去了委派董事代表自己去参与公司治理和监督的动机,董事的选举和提名权逐渐落到了高层管理人员和内部董事的手中,从而导致董事会和经理人员的高度重合,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丧失殆尽。为了使董事会能够有效地发挥对经理层的监督作用,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规定至少需40%的董事由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担任。显然,这一规定对于制止高层管理人员和经理层对董事会的操纵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这一制度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董事会基本上仍然是由内部董事所把持。从1970年开始,美国上市公司不断出现涉嫌财务诈骗的案例,先后不到10年,共有400多家美国上市公司涉嫌财务犯罪。这些涉嫌财务犯罪的案件促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出上述要求所有上市公司设立由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的决定,以审查财务报告、控制公司内部违法行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全美证券商协会、美国证券交易所也纷纷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多数成员为董事。到1980年的时候,企业圆桌会议、美国律师协会商法分会,不仅要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多数成员为董事,而且要求董事候选人的任命完全授权给由董事构成的提名委员会。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部分大公司的董事会都已经由外部人组成,这表明,董事会的选择过程正在向产生更“性”董事的方向发展。

4.财务会计组织的改革拉开序幕。在这一阶段,由于公司的管理部门,特别是大公司的管理部门正式接受揭错查弊的责任,使得财务会计组织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美国的各大公司率先进行财务

集体利益获取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探寻_会计论文 第三篇

摘 要:会计信息失真是当前困扰我们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寻求治理方法成了目前刻不容缓应予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会计信息生产———提供约束规则的假定前提的角度,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集体利益获取型 会计信息失真 改进方法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对会计信息失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归类,会计界就此作了许多。但不论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作何概括,利益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永恒动力和最终目的,会计信息失真不过是经济人在既有的约束条件下,权衡信息失真的成本和收益的结果。既然信息失真是经济人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对信息失真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的结果,因而治理信息失真所制定的约束规则不外乎是加大信息失真的责任成本,降低信息失真的收益。一般来说,加大信息失真成本,降低信息失真收益确能促使会计信息真实化,但处在体制转轨这一特定时期,加大信息失真成本,降低信息失真收益的会计信息生产———提供约束规则,真的能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吗?在会计信息失真成为社会公害后,国家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大了监管的力度,采取了许多措施,增加了违规成本,如《新会计法》将会计信息失真责任确定为单位负责人,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依然非常严重。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会计信息生产和提供的既有约束条件存在着促使经济人以信息失真为手段获取利益的巨大诱惑。这种诱惑一方面可能是既有约束下的惩罚成本过低,另一方面更可能是会计信息生产———提供约束规则的假定前提不相协调的结果。

我国是从高度集中控制的计划经济渐进地向市场经济演变的,因而转轨过程中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人,和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相比存在着自己的特色:成熟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是权利的界定、责任的分担和利益的分享高度统一、完整的;而从转轨时期经济人的情况看待,既存在市场化意义上权利界定、责任分担和利益的分享相统一的经济人,如民营企业、私营经济、个体经济等,也有权利界定、责任分担和利益分享相分离的非市场化意义上的经济人。面对会计信息真实化的同一组约束,权利、责任和利益界定各不相同的经济人自然会作出不同的选择,一组相同的约束条件不可能适用于不同意义的经济人。从不同意义的经济人对相同的一组信息真实化的约束条件会作出反应,或者说从会计信息失真后利益归属和责任分担的角度看待,可以把会计信息失真划分为集体利益型失真和个体利益型失真。个体利益型失真是指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一般为经营者和会计人员)为获取更多的个人利益而违犯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行为;集体利益型失真是指为某一集体(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企事业单位,甚至是部门、地方)的利益而出现违犯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为。根据信息失真的责任和利益是否一致的界定,集体利益型会计失真从范围上看主要是指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单位常出现的一个现象是经营者或会计人员通过会计信息失真获得的利益并非个人占有,而是归所在的单位所有。对于国有企事业单位中通过败德行为而达到个人占有信息失真利益,则将其归入到个人利益获取型失真中,如会计人员的贪污行为、单位负责人侵占国有资产行为等。由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等类型的单位其会计信息失真的责任分担和利益分享是统一的,也将其归入到个人利益获取型失真中。

通过信息失真的手段获取个人利益是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特有现象,对这一现象所作的描述是我们所熟知的:“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因而对个人利益型失真的治理只能是通过加大发现违规的概率和提高违规惩罚成本,使其违规成本远大于违规的收益。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安达信为安然公司的一次违规,就足以使其破产的高惩罚规则无疑对制止信息失真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但对于集体利益型会计失真来说,在责任分担和利益分享相分离的基础上,施加高惩罚成本的约束规则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质量问题,高惩罚成本的约束规则和其假定前提存在着不相协调的问题。

二、集体利益获取型失真的诱因

1.补充不断耗损的资源。产权界定不清晰的国有企业,其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结果是不断地耗损稀缺资源,难以产生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的投资回报,甚至无法在市场化运作下生存。林毅夫、谭国富在《自生能力、政策性负担、责任归属和预算软约束》一文中证明转轨经济中,许多战略性企业没有在市场化运作下的自生能力,对处于有自生能力行业的国有企业因政策性负担影响了其自生能力。从数据上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高达1.8万亿元的不良资产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国有企业耗值严重存在。上海财经大学和英国布鲁内尔大学对我国上市公司所作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作为企业优秀代表的上市公司有70%未给投资者创值。对作为国有企业优秀代表的上市公司诸如“一年赢、二年平、三年亏”,“吃完财政吃银行、吃完银行吃社会”等经验性描述也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一些国有企业耗值的严重存在。企业生产经营不断出现价值损耗的结果,就要求有源源不断的资源流入才能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高度控制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控制着全社会的资源,通过财政和银行的再分配渠道对企业的价值耗损进行了源源不断地补充,耗损通过全社会的短缺表现出来。转轨时期随着国家对资源控制的弱化,其拥有的资源已不可能满足企业价值耗损的补充需要。对于相当部分企业来说,无法不断地补充其资源耗损的结果决定着企业要么等着资源耗损完毕后破产清算,要么以信息失真为手段以取得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资源流入或尽可能地减少资源从企业可能的流出。如果企业真实地提供会计信息,就难以得到银行的贷款、取得上市或再的资格,就会多缴税收,就难以得到资源补充从而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补充耗损资源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情况,在证券市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公司上市审批阶段为骗取上市资格或多募集资金而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美其名为包装上市;在公司上市以后为保住再资格或为配合庄家的炒作以提高配股价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一些地方自身无力承担补充企业价值耗损责任的一个可能结果,往往是在不损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对企业以会计失真为手段获取其生存必需资源,转嫁资源耗损的责任给国家、给社会的行为采取默许,甚至是纵容、鼓励的态度,对会计信息失真的监管很难到位。

2.个人收入最大化。转轨过程中国有单位一个非常显著特点是追求单位利益最大化基础上的个人收入最大化,单位利益最大化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在追求个人收入最大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工资外收入增长超过工资增长,甚至出现了工资外收入远高于工资收入的不合理情况。企业为实现个人收入最大化往往会借助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段。小金库“、”账外账“等会计违规现象的出现,并难以杜绝一方面可能是需要有一定的资金用以摆平有关部门对企业的各种检查,但更大的可能是为实现个人收入最大化寻求可靠的资金来源。另一个可以进一步证明会计信息失真和个人收入最大化相关是在证券市场上内部职工股上市流通前的股价非正常波动。股价的非正常波动不外乎是为职工的股票转让卖个好价钱而已,但在它的背后往往会伴随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个人收入最大化之所以会借助于会计信息失真手段,有以下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效率不高,耗值严重的现实决定着通过提高效率的办法提高职工收入有较大的困难,至少对相当部分国有企业来说是如此。二是在追求收入最大化方面,经营者和职工有相同的目标函数,经营者本身也有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和要求,同时经营者会受到职工追求收入最大化的强大压力,满足职工收入最大化要求在经营者的经营目标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三是单位体制下的流动性不足、职工收入直接取决于所在单位的资源占有程度等都使单位成员对单位有较高的认同度(矛盾的是在处理单位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又会出现许多使单位资产流失的败德行为)。经营者和职工在收入最大化上相同的目标函数和单位成员对单位高认同的结合,通过提高效率的手段无法满足收入最大化要求的结果,就可能会借助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的。四是短期化的业绩考核方法也会促使企业利用会计信息失真的手段,以达到以丰补欠或实现虚赢以得到奖励的目的。

 [2]  下一页

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分析_会计论文 第四篇

摘要:本文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出发,讨论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化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利益关系进行了探讨。文章探讨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的准则立项所涉及的利益关系,了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利益所在,论证了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过程的化程序的必然性,指出了建设中的国际会计准则体系将主要是发达国家利益争斗的结果。本文对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战略、和利用国际层面的会计信息将有所裨益。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发展;利益关系;经济后果

最近几年,围绕会计准则建设问题,特别是会计准则国际协调(harmonization)乃至全球趋同(convergence)问题,会计学者、准则制定者、监管机构和国际资本市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从原则趋势到具体方案诸方面都存在着意见分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美国会计学会(AAA)就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持续热烈的讨论以及对国际会计准则(IAS)的评论和建议,以及实际上由美国有关方面最终联合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精英俱乐部(G4+1)其他成员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实施的组织上的接管,都充分表现出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密切关注。毋庸讳言,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组织结构、人事安排、发展目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建设计划和国际会计准则(IAS)修订计划等方面,清楚地表现出维护发达国家利益、为发达资本市场服务的趋向,并且在今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究竟是“美国化”还是“欧洲化”的争斗方面留给人们较大的思考空间。从利益关系层面会计准则的国际发展,对作为在会计规范国际化方面始终较为积极的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战略将有所裨益,对我们和利用国际层面的会计信息也将会有所帮助。

本文从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出发,讨论了会计准则制定的化问题,从利益关系层面探讨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的准则立项所涉及的利益关系,了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利益所在。

一、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与会计准则制定的化

(一)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作为会计信息生产与提供的规范,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制度,这一点早已由西方实证会计学派所证明。在会计准则发展的早期,人们就已认识到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然而,直到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才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达成对会计准则性质的共识——“经济后果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斯蒂芬。泽夫(Stephen Zeff)1978年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一文中指出[1]:“‘经济后果’指的是,会计报告对企业、、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被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

很显然,泽夫的论断,是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的,因而是以发达资本市场为背景条件的。泽夫的结论,得到会计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可。由此,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会计准则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而被理解为公司利益集团关系的调节器。

那么,在资本市场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又相对分离的情况下,会计准则是否也有经济后果呢?应当承认,只要存在对外财务报告的需要和现实,对外财务报告就一定要有所规范,因而这样的规范就一定会引起利益在相关集团之间的分配关系的确立。同理,对外财务报告规范的任何修订都会引起利益在相关集团之间的分配关系的调整。譬如,会计准则的颁布和修订所引起的收益确认的情况对股东、税收、员工工薪和福利以及奖励的影响,进而资产金额因应会计准则修订的变动对财产税负、中介费用、债务契约后果的影响等等。因此,即便在经管责任观下,会计准则也是具有经济后果的。

简言之,会计准则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条件下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的规则,这种对外报告的实质是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不同的会计准则势必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决定企业利益关系集团的利益分配格局,使一些方面受益而另一些方面受损。因此,会计准则的实施会导致影响信息使用者决策、影响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分配的“经济后果”。曲晓辉(1997)指出:“任何一项会计法规的,总是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有关方面的利益。会计法规比较重大的变动,会导致利益关系集团各有关方面利益的重新分配,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因此,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乃至全球趋同化的过程中,每一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度量自身的利弊得失,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所以,成本效益的对比至少涉及以下方面:资本的跨国流动(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跨国公司的有效监管、企业编报财务报告的成本、本国企业的竞争优势、税收和外汇的管制效率。

(二)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

由于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影响相关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所以其制定过程必然引起各利益集团的关注和参与,尤其是那些可能会承担会计准则不利经济后果的利益集团,必然会试图对准则的制定或修订施加影响,以迫使准则制定机构改变可能对其不利的准则规定。从而,会计准则的制定便类似于国家的其他法规、政策的制定一样,成为一个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会计准则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结果,即各方利益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Rappaport在《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一文中就提出[2]:“对规范公司必须报告什么和如何描述其经济活动的准则制定过程来说,需要以一个更宽的眼界——而不是传统的技术会计角度,来重新认识。会计立法者们必须具有更宽广的视野,仅仅作为一个会计专家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既谙熟会计,又能洞悉会计在经济环境中的作用及会计决策对经济环境的影响。”刘峰(1996)也指出:“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本身就是化的程序。”“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已与程序中达成一项协议,没有什么两样。讨价还价与强势集团,对最终的准则,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泽夫(20xx)对准则制定征求意见过程中的游说进行了探讨,他对一词的解释是:报表编制者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出于自利的(self-interested)考虑或劝说,可能会损害到投资者或其他报表使用者的利益;并指出这种现象是和“经济后果”紧密相关的。的确,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后果的直接延伸。

上述研究表明,相关利益集团对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广泛关注直接源自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从而使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成为一种程序,使会计准则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结果。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就是对相关经济利益的安排。因此,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将承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必须协调不同集团的利益冲突,以期寻找可获得相关利益集团各方能够接受的准则。在这方面,发达资本市场上的准则制定过程最为典型。例如,在美国,围绕会计准则的制定而展开的各种强大的院外游说活动,以及国会或对较为的准则制定机构施加的压力甚至对其准则的否决,就是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实际证明。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FASB遭遇的较为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有对物价变动的处理、投资减免税的处理和石油天然气行业未成功废井的勘探成本的处理。FASB的一位早期委员David Mosso就提出[3]:“准则制定是一个化过程,其中存在着讨价还价和相互让步,事实上是一种权力游戏。”几乎每一任FASB主席都承认,大部分FASB的项目都是压力的目标。

二、IASB准则立项的利益关系

IASC从1997年开始实施战略改组,20xx年3月宣告完成改组,取代IASC的IASB从20xx年4月开始运作。在IASC的改组过程中,各相关利益方尽力积极参与,试图最大程度地控制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决策权。随着IASC改组过程的完成,各利益方对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权力分配过程也已完成,而改变权力分配的现状是较为困难的。这样,在既有的准则制定权力分配的框架下,各利益方所可能寻求的,则是在具体的某项准则中有利于自己的规定。

IASB目前准备着手进行或已经在进行中的项目(Active Project)中,都体现出一定的政策性倾向,主要考虑对主要发达国家的适用性以及与他们的合作;而各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积极地加入到IASB准则制定的各个过程中来。通过表1对IASB准则立项背景或目的的简单描述就可以清晰地体现这些特征。

表1 IASB准则立项背景或目的

企业合并(步骤1)

为了与美国新发布的第141号准则“企业合并”及第142号准则“商誉及其他无形资产”项目相协调,IASB决定对IAS22——企业合并进行修订。

企业合并(步骤2)

是与FASB的合作项目(joint project),以实现FASB和IASB在购买法上的趋同。

现有国际准则和国家准则某些专题的趋同——趋同项目的一般信息

是与FASB的合作项目——短期趋同,目标是减少与美国GAAP之间的差异。

现有国际准则和国家准则某些专题的趋同——养老金会计

考虑IAS19与美国FAS 106之间的差异而设立的趋同项目。

初次运用IFRS

为适应EC做出的要求其成员国上市公司自20xx年1月1日起遵循

会计人员如何适应电脑化环境_会计论文 第五篇

一、会计电脑化环境的特征

会计是电子计算机商业应用最早的领域之一。这是因为,会计作为“为了使信息使用者能够作出有根据的判断和决策而确认、计量和传递经济信息的程序”(AAA,1966),就其技术本质来说是信息的处理过程,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自然要引起会计操作方式的变革。会计计算机化或会计电脑化,就是指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总称。

会计计算机化或会计电脑化不仅仅是计算工具的改变。由于电子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海量存贮和随机存取等特点,会计电脑化已引起会计操作方法和操作环境的一系列变化。例如:

1、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大大提高

我们知道,在财务会计处理的许多环节,公认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都允许在几种处理方法间选择一种。方法的选择一方面强调要从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出发,另一方面又不能违背成本效益原则。若某一种方法所带来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足以抵偿所费成本,则该法也在摒弃之列。所以,在手工会计下之所以选择一些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是考虑到人力、手工运算的限制及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在管理会计方面,情况更是如此。许多数学方法因为算法复杂、计算量大,在实务中根本不被采用。而在计算机用于会计处理以后,一方面大大提高了数据加工的速度,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不会发生手工计算、整理、抄写的差错,只要输入数据正确,在手工条件下难以进行的复杂计算由计算机运行程序,瞬间就可得到准确的结果,从而提高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些都改变着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对比,使得方法的选择不再受技术上的限制,选择的余地大大地拓展了。

2、会计核算程序的简化和信息提供方式的改变

由于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只要数据存贮于计算机中,计算机可随时、快速地对数据进行任何处理。所以,会计实现计算机化以后,可以只保存最基本的凭证数据,而不保存任何中间结果,像科目汇总表或汇总记帐凭证,甚至连明细帐、日记帐和总帐都可以不保存。如果需要,可以在任何时候运行程序,将从记帐凭证开始的登记和传递程序执行一遍直到生成总帐,并显示任意一项中间结果。也就是说,帐簿可以动态地生成;只要报表的数据生成方法是固定的,甚至报表也可以动态地自动生成。所以,计算机化的会计系统不需要帐簿,人工对帐自然也无必要。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必等到期末才能得到所需信息,而可以在规定权限范围内,随时进行查询。

3、内部管理和控制措施的改变

手工条件下主要是通过对会计人员的工作方法(如制证、记帐、更正错误的方法)、会计资料的传递程序和会计人员的分工牵制等措施来保证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会计计算机化后,由于软件完成了大部分数据处理工作,所以软件本身的数据安全非常重要。例如,为了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需要在软件中进行权限的设置和检查,任何人员不得越权修改数据或滥用自己的权限。此外,还要制订机房管理制度和机器操作规则,保证机房温度、湿度、电源等机器工作条件的适宜,使机器处于正常状态,如遇故障应能尽快排除,防止机器设备及软件的人为破坏和数据丢失。由于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危害很大,而且不易被人发现,因此计算机条件下必须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和执行。

近年来自动化生产系统、信息化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概念的出现和发展,表明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企业供、产、销及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在这种环境下,会计系统成为计算机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不仅可以把企业内各职能部门联结起来,共享信息;还可以连结企业外的供应商、客户、工商税务及主管部门的计算机系统。在这种把交易数据的发生点、信息处理中心和信息的使用点通过通讯线路相连的情况下,会计数据的采集和会计信息的报送均可实现自动化。总之,原来手工条件下会计人员从事的记帐、算帐和报帐工作,电脑化后都可由计算机程序完成,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无疑已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一些成功推行会计电脑化的企业,会计人员的人数已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少。会计电脑化已使会计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研究会计人员如何适应这种信息新技术环境,不仅关系到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的发展机遇和就业前景,而且将推动会计电脑化的真正推行和效益发挥。

二、影响我国会计电脑化发展的非技术因素

我国近20年“会计电算化”的研究和实践造就了将计算机和会计相结合的趋势,并在会计软件的制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从80年代行政推广,到90年代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发展,会计软件的功能,已从初期的工资核算,逐步发展到帐务系统、报表系统,又很快发展为具有成本、材料、销售核算和管理等全套功能的集成会计软件。目前,商品化会计软件已达近二百种。从相应的硬件支持来看,已从单机发展到计算机网络,输入输出设备也从键盘、屏幕和打印机发展到多媒体的使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会计软件的用户—企业应用会计软件的水平远远落后于会计软件本身的发展。许多会计软件功能齐全,但在企业实际使用时只能完成少部分功能;有些企业会计人员在运行会计软件过程中面对出现的意外问题不知所措,干脆弃而不用;也有不少会计人员对计算机持怀疑态度,仍坚持手工核算。所以,虽然目前不少企业购置了计算机和会计软件,会计人员也经过操作培训,但真正实行会计电脑化的企业却占少数。

根据笔者调查,上述情况通常不是技术问题引起,而是人的观念因素所影响。会计电脑化是一扬变革,勿庸置疑,在这扬变革中会计人员和会计组织都将受到巨大的冲击。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认为,一般说来,不管是个人和组织都会尽量避免不确定的情况出现。而变革会增加不确定性,因为原本已知的东西变成了未知。要适应未知的情况就要求有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发展和试验新的行为方式、新的态度、新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程序。会计电脑化正置会计人员于这样的境地。面对挑战,会计人员要放弃可能经多年练就的本领,重新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否则就会被淘汰。而我国由于旧体制的影响,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吸收新知识困难较大。因此来自会计人员反对会计电脑化的阻力不应被忽视。与程序化的机器不同,人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反抗性。l9世纪大机器生产排挤了工人,工人起来捣毁机器。当计算机对会计人员的地位产生威胁时,难道不可能引起反抗性行为?而若会计人员反对会计电脑化,可以采取很多手段。如在信息需求调查时不合作;在建立会计电脑化系统后施行破坏也并不困难,一次错误的操作便可能使系统陷入混乱局面,甚至趋于瘫痪。这些非技术因素常常是导致企业会计电脑化失败的重要原因。

总之,会计电脑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它涉及到会计人员的工作方式、会计组织的管理形式等各方面的变革。因此会计电脑化应取得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和参与及会计人员的积极合作;在企业购入硬件和软件之前,软件开发者应协同企业领导进行可行性研究,在充分了解技术、经济、环境和人员心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制定会计电脑化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包括人员培训计划)。另外,我国会计电脑化理论在计算机与人的关系、人的行为因素方面的研究至今还是空白,这使得诸多造成会计电脑化失败的潜在原因不被认识。上述研究涉及人机工程学、行为学和管理学等等,这无疑是摆在会计电脑化研究者面前的新课题。

三、会计人员如何适应电脑化环境

正如前面指出的,会计电脑化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都配备了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软件公司也提供完备的售后服务,需要会计人员解决技术问题的情况并不多见。对于会计人员,更重要的是对一些根本性问题要有正确的认识,及时转变观念,才能在会计电脑化工作中变被动为主动,并且承担起会计电脑化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不致遭受淘汰。

 [2]  下一页

从会计环境谈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失真原因_会计论文 第六篇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过程之中,即由行政主导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系,这种自上而下的转变方式,成为研究目前中国经济问题最特殊的社会背景。在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中,我们可将会计信息环境分解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会计信息的生产和会计信息的监管者。从中对失真原因进行简要:

一、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包括、股票市场、投资者、银行、企业内部管理层。

1.: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具有宏观调控、税收征管、参与利润分配、国有资产管理及考核与监督的职能。往往既是投资活动的当事人,又是维护资源配置秩序的政策制定者。作为国有资本的代表,要关心投资回报,关心资本保值;作为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它还得行使行利,担负起经济资源配置的调控重任。为制定合理的“决策”和有效的“政策”,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会计信息,从中提炼有助于制定相应的“决策”和“政策”的依据。这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用户。

从理论上说,部门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它们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破坏。但部门作为一个组织,其利益也会受到一些财务数据的影响,一些地方的政债主要来自于地方企业的业绩。出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或某种特殊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需要,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而会暗示企业提供预定的数据,甚至会与企业合谋,共同提供虚假的会计数据。应该说,我国在经济生活中参与得太深太广。以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而言,作为国企的所有者,是信息的提供者;通过财政部门及,又是信息的监督者;作为银行及基金的管理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在会计师事务所完全和挂靠单位脱钩之前,又是信息可靠性的保证者。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各经济个体运作,各自照顾自己的利益,这些个体的行为汇合成市场行为,在市场机制失灵时,的力量才介入。

我国的身为多种角色,是无法同时顾及的。从目前看,这或许是我国在经济过渡时期待有的现象,有它的合理性;从长远看,的角色如何能逐步退出,发挥市场经济个体的作用,将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

2.股票市场和投资者:股票市场是全社会的会计启蒙,它不仅创造了大批会计信息的需求者,而且引进了充分披露、决策有用等重要会计理念。在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拥有不可流通股份的国有股与法人股股东。到1998年底,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占总股份的68.4%,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对股票市场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二是机构投资者(基金与自营券商),这类投资者是我国会计信息最大的主动需求者。机构投资者拥有强大的科研人员,充当着会计信息阐析者的角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考虑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时,事实上假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机构投资者。三是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可进一步分为大户与散户。

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据《上海证券报》1999年 2月对投资者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只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年报行情以企业业绩为依据,l/3的人认为年报行情容易导致市场炒作,有58%的人认为股价与业绩之间的关系不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不信任,当然与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道德有一定关系,但在家的恶意炒作,内部交易等行为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而后者占的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

3.银行: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银行是这类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需求者,银行在考察信贷时,主要依赖会计信息。从实际情况来看,银行同样存在着国有企业的问题,如缺乏合理的信用风险控制机制、行为严重等,因而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往往流于形式。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银行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假定财务状况不好),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使信用评估制度的效率下降,银行不良债权急剧增加,甚至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对小企业而言,由于其贷款一般多有抵押或担保,我国商业银行对其会计信息则尚未足够重视。

4.企业内部管理层:会计信息是对一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综合反映,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和管理水平。企业会计工作水平的高低,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往往体现在企业负责人是否使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上。如果企业负责人真正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负起责任并予以关注,会计的预测、决策、核算、控制、、评价、考核等各种功能就能较好地发挥,将有助于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显然,企业内部管理层是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但由于经营者掌管着企业,是“内部人”,有能力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并不一定需要从企业对外的会计报表中获得,故对企业向外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不能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实际上,在会计工作中,许多造假帐的案例,并非会计人员本身的作为,往往是企业负责人所授意和指使的。

二、会计信息的提供者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企业,根据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动机,可将企业分为三类:

1.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出现,是我国会计发展重要的契机与动力。但决定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行为的主要因素,并非来自于市场的约束,而是来自于监管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等制度因素。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及中国某些条例对公司的上市资格、配股、挂牌等作了规定。如,对于亏损企业,如果连续亏损2年,要进行特别处理;连续亏损3年,则要处以停牌。由于上市资格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地方企业也往往将上市公司视为地方形象与政绩的一种表现,这使得企业尽可能地避免“连续”3年亏损局面的出现。我国的某些b市公司主要是通过构造各种实质上是虚假的业务来实现政策规避的,其利润修饰主要来自于两种活动:关联交易与资产重组。

2.非上市中小国有企业:这类企业对会计利润的核算,往往与地方主管部门对该企业的行政控制状况有关。如果地方对企业的控制与干预程度较小,那么国有企业对剩余索取权的控制就越大,企业管理人员便希望藏匿利润,留在企业内部进行分配,而帐面造成实盈虚亏;如果地方对企业干预程度很大,企业管理人员会以主管部门的最大化为行为目标,使企业利润最大,即使这种利润计算有可能损害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如不对企业进行设备更新甚至不提折旧等。结果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3.非国有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在现阶段市场竞争尚未规范时,如何减少纳税几乎是这类企业会计活动的全部动机。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少记收入或推迟记收入的时间,或多转成本和费用,减少利润。由于内部管理的需要,有些企业会设真假两套帐,或虽是一套帐,但有辅助帐,以达到既能少交税又能掌握真实情况的目的。对这类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控制,除市场逐步规范外,很大程度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中介机构的市场监督和执法部门的检查力度。

[1] [2]  下一页

浅谈效益审计及其在现阶段的实施_审计论文 第七篇

一 国家审计的法理

为了管理社会而建立国家,同时产生向国家纳税的义务,又产生监督国家管理使用税费的权利。当作为国家的纳税人,用一只手义务地将税费交给国家,就有权利用另一只手监督国家使用税费,这只监督之手就是国家审计。国家审计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应从这里开始。

从法理的角度看,国家审计的定义应该为:由国家法律确认的,向纳税人负责的,审查国家成本核算和国家实现公共财政效能的国家监督。国家审计运用法律确认的审计权对国家管理和使用税费情况实行监督,对纳税人负责;法律是确认和执行的权利义务、国家的权力职责、国家审计的监督和责任的载体和准则。法律一旦确认国家审计具有向负责的责任,国家审计就获得了监督国家其他权力的权力(权利)。简言之,国家审计权力来自监督国家的权利,来自国家向负责的职责,体现为法律的确认和实施。可见,国家审计既是一种国家监督,又是一种法律监督,从根本上说,则是一种监督。

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有三个:责任、正义、真实。这三个核心价值支撑着国家审计的价值体系,表现为审计崇尚客观公正,构成审计意识的主要内容,体现审计意识与法律意识之间的质的联系。其中的责任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资源的所有者负责,并对审计活动自担后果和他担后果。自担后果,是说国家审计人员、机构的审计行为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应自己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责任可能是道义责任、行政责任,也可能是法律责任,更具体可分为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他担后果,是说管理、使用国家资源因失误或错误以及效益等方面应承担的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国家审计对这种后果予以追究,归责于人或单位,这里所说的效益方面就是国家审计中的效益审计。

 二 效益审计的概念及其发展

1 效益审计的定义和内容

全范围的国家审计包括财务收支审计和效益审计。所谓财务收支审计,就是对财务的真实性进行审计,以检查财务行为是否合法合规。对于效益审计,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有关审计学术文献和教科书中的概念并不统一。本文采纳世界审计组织的定义,即效益审计是对事业、项目、组织高效率、有成果地开展运作的程度进行评价或检查,这种评价或检查需要对经济性进行考虑。由此可见,效益审计关注的是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一般覆盖以下内容:

●根据健全的管理原则和实物以及管理政策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进行审计;

●对使用人力、财力和其他资源的效率进行审计,包括对信息系统、效益衡量指标和监测安排以及被审计单位为纠正已发现缺陷而采取的程序的检查;

●联系被审计单位目标的实现情况对被审计单位业绩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联系期望效果对被审计单位活动的实际影响进行审计。

2 效益审计的使命及目标

所有的项目或事业以及它们产生的大多数工作过程可以在理论上通过一个公式得到,该公式所描述的是如何通过某种手段从一个阶段转移到另一个阶段,以实现具体的目标,这就是投入——产出模式。该模式假设了以下流程:

事业─—投入─—行动生产─—产出─—成果

产出可以被视作投入和为实现具体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的综合结果。在理论上,效益审计应该可以对模式中所有的内容和关系进行检查,但最左边的内容除外。如下所述,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概念也与模式有关。经济性与资源有关,效率性与生产和输出有关,而效果性则与成果有关。一般说来,效益审计为措施的执行和后果提供相关的信息,保证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可行性,最终提高经济效益。他以立法机构的决定和意图为依据,并可以在整个公共部门开展,即对、地方和国营机构都可以开展效益审计。

国家审计机关一般希望通过效益审计实现以下目标中的一个或几个:

●为立法机构提供对被审计单位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执行有关政策进行审计检查服务,或履行这种审查的权力,包括对执行项目所使用手段是否经济、高效或有效的检查;

●确定并显示项目在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方面存在问题的迹象,或者业绩似乎较差的领域,以便帮助被审计单位或部门整体改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

●对项目有意地、无意地、直接地、间接的影响进行报告并对既定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为什么没有得到实现的情况进行报告。

3 效益审计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早在公元前11世纪到8世纪,我国的西周就出现了国家审计行为的雏形。据《周礼》记载,当时设有“宰夫”的官职,专门对财产经管者和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直接向周王报告。内容包括“对足用、长财、善物者,请奖;对失财、用物辟名者,处官刑。”也就是说,对财产和资源充分利用,使其得以增长和良好的管理,请求给予奖励;由于管理不当导致财物流失,或挪用财物者,应受到规定的惩罚。由此可见,宰夫监督的内容一是财政收支和帐目,二是资源、财物的经营、管理和使用绩效。因此可以将宰夫看作是我国早期对官员的绩效评价。

现代效益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当时欧美一些国家经历战争创伤,百废待兴,财政税收和支出的规模大量膨胀,广大纳税人及其代表要求对支出的效果进行评价。美国学者理查德﹒E﹒布朗等提出:“公众及他们的代表公务官员,对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获得了简单易懂的信息,需要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情况及使用结果得到答案,效益审计正是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应运而生的。”实际上,从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审计总署就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对联邦支出的综合审计,检查机关的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关注运作的经济性和效益。以后,美国审计总署进一步扩大了工作范围,可以说现在美国审计总署90%以上的审计工作是效益审计,而直接涉及到财务报表方面的内容很少。1986年4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发表《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正式要求各国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

 [2]  下一页

积极稳妥 加大力度 推进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_会计论文 第八篇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从强化会计监督的要求出发,深化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向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等单位委派会计人员的试点。其目的主要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会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监督约束机制,调动会计人员依法理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保护国有资产完整,维护财经纪律,促进廉政建设,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开展会计委派制的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从到基层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工作的地位得到了明显提高,会计职能作用不断加强,会计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会计法制建设取得新的突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党、和社会各界都对会计工作寄予很高的期望。在今年的一次讲话中说:“希望党政领导干部学一点会计知识,学会简单地会计报表。”朱基总理在常务会议审议《会计法修订草案》时指出:“会计工作非常重要,《会计法》是市场经济的根本。”项怀诚部长最近也批示指出:“会计管理太重要了。它不仅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且关系到企业的财会水平、经济效益、资金保证、社会的经济秩序,以致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会计工作不仅为市场经济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参与经营管理,真实反映经济活动,防范和预警经营风险,现在,会计的作用又提到了的高度。实行会计委派制是会计工作进一步得到重视,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重视的一个体现。

第二,会计委派制是解决会计工作本身存在的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这几年会计工作和会计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暴露出来了,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会计法制不健全,特别是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乱设账、造假账、编假表、报假数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和廉政建设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第三,实行会计委派制是斗争的需要。反腐倡廉是关系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党对此高度重视。当前,党政干部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增多,数额增大,有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而经济案件大部分与单位会计管理混乱有关。事实证明,会计职能弱化、会计监督乏力、会计秩序混乱,是产生现象的重要原因。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缺乏保护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条件和加强监督制约的机制,导致部分会计人员“站得住的顶不住,顶得住的站不住”。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以弱化会计人员对单位领导人的依附关系,调动会计人员依法理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强化会计管理和监督,维护财经纪律,使“关口”前移,从根本上遏制现象蔓延,预防经济犯罪。根据最近几年一些省市实行会计委派制的实践和工作的需要,去年二次全会提出:“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强化制约机制,预防和制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在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进行会计委派制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也可以试行会计委派制。”今年,三次全会进一步要求:“要在国有中、小型企业和集体企业试行和建立会计委派制度。各级要加强对会计委派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和管理。”省委、省有关领导对我省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多次进行批示,这对我省开展会计委派制试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所以,进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也是党和各级领导的要求。

二、会计委派制试点工作的基本情况

据财政部统计,截止1998年底,全国共有105个地级区(市)、414个县(市)进行了试点,直接或间接委派会计人员达14472人。湖北省专门发了进行会计委派制试点的文件,并召开了试点工作会议进行部署,并于今年在全省粮食购销企业扩大试点。湖南省五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会计委派制的指导意见,山西省纪委和省财政厅联合召开了试点工作现场会,省财政厅还印发了《山西省财务总监管理试行办法》。

截止目前,我省已有10个市地的18个县(市、区)开展了会计委派制,其中焦作市委、市发文在全市实行会计委派制。还有许多地区正在积极酝酿之中,一些省直集团公司也开展了内部会计委派制。各地的试点工作形式多样,在委派的范围、对象、人员管理和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试点的情况看,会计委派制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强化了会计监督职责,规范了财务管理,从源头上遏制和减少了现象。二是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三是有利于“收支两条线”规定的落实和财政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各单位私设小金库现象明显减少。四是委派会计在把好清产核资、重大项目投资等重要关口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防止了国有、集体资产的流失。五是提高了会计人员素质,稳定了会计队伍。此外,试点工作的成效还在于它所体现的改革探索精神和对全省的借鉴作用。试点成功了,为全省的会计管理闯出了一条路子,即使出现一些问题,影响范围也很小。因此,试点工作产生的经验、教训,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值得认真总结。

[1] [2]  下一页

高质量会计准则与财务业绩报告难题解读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第九篇

 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阐释

什么样的财务报告是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即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标准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什么。FASB主张企业财务报告目标是提供对现在的、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因此,它认为财务报告的主要信息质量为相关性与可靠性。而Levitt在《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重要性》的演讲中则提出会计准则必须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为目标,认为诚信、透明、公允、可比和充分披露等才是财务报告的主要质量要求,这同FASB提出的信息质量标准不尽相同。沿着这种理念,美国多个会计专家与职业团体开展了财务报告质量评估问题的重新探讨,并提出了评估财务报告质量的不同框架。虽然这些不同质量评估模式对财务报告的具体质量标准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都认为:强调财务报告决策有用性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财务报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标;突出财务报告内容的质量的同时,还必须把财务报告披露形式的质量放在显要的位置。

在国外认真研究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在积极探索。葛家澍、陈守德(20xx)认为,在资本市场中,最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就是股东,即投资人。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主要面向使用者的决策需要还是主要面向保护股东,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但是,财务报告的质量首先取决于财务报表的质量,同时也决定于表外披露和其他财务报告的质量。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所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完整的、相互关联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的图像,它还有一个应当如何表述才能成为完整的图像的问题。

由此可见,列维特所提倡的、众多支持者共同发展的财务报告质量标准化比FASB规定的财务报告质量标准更广泛,适用面更宽,层次也更高。我们将这些质量评估模式蕴含的共同理念称为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该理念主张财务报告质量包括两个部分:财务信息内容的质量和财务报告表述的质量,二者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财务信息内容的质量主要根据FASB的模式,财务报告表述的质量则主要依据SEC模式。SEC模式认为,财务报告表述质量就是透明度,具体包括中立性、清晰性、完整性、充分披露、实质重于形式以及可比性等标准(葛家澍、陈守德,20xx)。也就是说,财务报告必须诚实、清晰地反映企业真实的全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图像;在反映过程中,必须不偏不倚,客观地充分披露企业面临的风险和机遇;更重要地是在充分披露的过程中,提供的信息必须是可比的(包括横向可比与纵向可比),其可靠性至关重要。

二、财务业绩报告两大难题解读

(一)非常损益的确认与报告

何为非常损益?我国会计制度规定,非常损益指的是“非经常发生的、计入损益的重大交易或事项产生的损益,包括出售、处置部门或被投资单位和自然灾害发生的损失等”。非常损益是否应该计入企业收益,传统会计理论对此争论不休,主要有两种观点:当期营业观和损益满计观。当期营业观认为,只有“正常”经营所产生的变化才是相关的。收益的计算必须特别强调“当期”和“营业”两个方面。只有管理上可以控制的价值变化和事项,以及当期决策所产生的结果才可包括在收益的计算之中。如果净收益仅与当期正常的可控经营相关,那么,它与其他年度、其他企业的比较就更有意义。而且,管理上的相对效率在这里反映得就最为明显。

这不仅有利于反映管理层的受托责任,对投资者的决策也更为有用。损益满计观则认为,收益表中所计列的收益数量,应该既包括正常的营业收益,也包括非常损益。其理由主要有:第一,当期营业观下必须对“正常”营业活动和“非正常”营业活动进行区分,但是,到底怎样的发生频率才算“非正常发生”?究竟哪些项目才能归为非常项目?对于这些问题实践中很难给出一个量的限定。不同企业的划分标准存在着很大分歧,这些分歧会使各个企业所计量的收益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使用计算出来的净收益缺乏可比性。第二,计算净收益时忽略不计某些特殊事项或前期调整的借项或贷项,则每年的收益数字就有可能被企业管理当局操纵或修匀,这已被众多事实所证明。第三,囊括当年确认的所有借项和贷项的收益表更易于编制,更易于为使用者所理解。第四,非营业性活动可能也受到管理效率的影响,以企业连续的整个历史经验为基础,对经营效率和对未来经营成果的预测可能比当期营业观更为准确。

从FASB提倡的财务报告内容质量来看,损益满计观比当期营业观提供的财务业绩信息确实更为有用。损益满计观可以防止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使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可靠性。至于相关性,由于包括非常损益的企业收益范围更大,如果分别列示正常营业收益与非常损益,理应具有更强的相关性。但是,从财务报告表述质量来看,笔者认为,损益满计观并没有解决非常损益的报告问题。

将非常损益计入收益后,如果不将营业收益与非常损益分别列报,显然不利于使用者对企业未来收益进行预测,也不利于使用者对企业经营效率进行评价。这样虽然提高了可靠性,但大大降低了相关性。如果将营业收益与非常损益分别列报,则仍然遇到非常损益与正常营业收益的区分问题,它与采纳当期营业观所碰到的问题是一致的。换言之,传统会计理论可以解释损益满计观比当期营业观更为有用,非常损益应该计入企业收益,但并没有解决非常损益如何列报的问题。

根据高质量会计准则理念,财务报告表述最重要的质量就是透明度。按照透明度的要求,企业必须清楚、确切地表述与投资人相关的信息,把这些信息综合成一个描绘企业经营真相与诚实财务状况的图像。从行为意义的角度上看,会计人员和管理当局的评判标准也不可能适用于全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特定需要。因此,企业如何划分正常收益与非常损益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必须让投资者知道企业是如何划分正常收益与非常损益的,而且,还必须提供足够的信息让投资者可以按照他们各自的需要重新进行划分。如果对当期不同性质的收益进行了充分揭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或许会比会计人员及管理当局作出更为恰当的分类。笔者认为,企业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在财务报表中分别列示正常收益与非常损益,然后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划分正常收益与非常损益的标准。并且,为了使投资者能够按照他们各自的需要重新进行划分,企业还必须根据重要性原则,分别披露各项金额较大的正常收益与非常损益。

 [2]  下一页

职业会计师行为准则之解读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第十篇

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灵魂,丧失了性也就丧失了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随着审计舞弊案例的频繁曝光,人们对注册会计师执行业务时的“性”再次提出质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等监管部门和职业团体纷纷着手修订性准则。本文就IFAC于20xx年11月颁布的“职业会计师行为准则”修订案中所涉及的性问题加以评介,以期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有所启示。

关于认证业务——扩展性应用的范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浪潮对审计服务的提供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传统的财务报表审计服务的需求有限,很难再有大幅度的增长,造成了审计收入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的困境。而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范围的扩大以及对信息相关性的关注则向审计服务的提供者提出了挑战。面对这种变化,国际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对传统审计进行了创新发展,提出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认证服务。如IFAC在其新颁布的准则中认为,判断一项特定的业务是否属于认证业务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以下条件:①存在三方当事人,即职业会计师、承担责任的当事人和潜在的使用者;②业务涉及特定的主题事项;③存在恰当的执行相关业务的准则;④有既定的业务执行程序;⑤得出一定的结论。认证服务包括鉴证服务(attestation)和编报服务(compilation)等,鉴证服务又包括审计(audit)、检查(examination)、复核(review)以及应用商定程序(agree-upon procedures)等。社会公众对认证结果的信任来源于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的客观、正直,而客观、正直是一种精神状态,难以直接度量。因此,为了确保公众的信任并保护公众的利益,IFAC要求,在执行所有认证业务时,事务所和认证团队均应于客户,而且强调形式上的性。IFAC在新的准则中将性要求从原有的鉴证业务进一步扩展至认证业务,适应了职业发展的需要。

性准则的三大特色

在IFAC新修订的准则中,提出了遵循性的不同主体、执行不同认证业务时的不同层次的性要求,并引入了一个性的框架。这三方面的特色使该准则更具可操作性。

(一)性的遵循主体

IFAC根据同认证业务相关程度或影响能力的大小,将性的遵循主体划分为三个层次:

1.认证团队(assurance team)。分为三部分:(1)所有参与认证业务的职业人员;(2)事务所内部能够直接影响认证业务结果的人员,包括:对认证业务的合伙人执行直接的监督、管理或其他监控,或对该合伙人的报酬具有建议权的人员,对认证业务的执行提供技术、行业特殊问题的咨询服务的人员,对认证业务施行质量控制的人员;(3)当涉及审计业务时,认证团队还应包括联营事务所中所有能够直接影响审计业务结果的人员。

2.事务所(firm)。指单个会计师执业的事务所或职业会计师组建的合伙、公司制事务所。

3.联营事务所(net work firm)。指与执行业务的事务所共同受第三方控制或拥有所有权或管理权的主体,或者被理性的拥有所有相关信息的第三方合理地推定为事务所的全国性或国际性组织的一部分。

(二)分层次的性

IFAC认为,对相关人员提出性要求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公众的利益。因此,根据认证客户的类型、不同认证业务所涉及公众利益的广泛性、认证报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重大性等因素,IFAC对不同情况下的性提出了以下不同程度的要求。

1.当认证业务的客户是事务所的审计客户时,无论事务所提供的是何种类型的认证业务,认证团队、事务所及联营事务所都必须于该客户。

2.当认证业务的客户不是事务所的审计客户,应根据所提供认证业务的不同类型确定其应遵循的性要求:(1)对所提供的认证业务相关的报告使用者未加以明确的限定时,要求认证团队和事务所(未要求联营事务所)必须于认证客户;(2)对所提供的认证业务相关的报告使用者有明确的限定时,只要求认证团队必须于该客户,但同时要求事务所同认证客户间不存在重大的直接或间接的财务利益。同时,若认证业务的客户不是事务所的审计客户,则只有当事务所认为联营事务所的利益或关系可能对性产生威胁时,才要求事务所作出恰当的判断与考虑。

(三)保证性的框架

IFAC认为,性应随着业务类型、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内容,要制定一个囊括所有情况的性准则是不现实的。行为准则的目的只是制定一系列的原则性要求,以便各决策主体在碰到具体问题时,可运用这些原则具体具体问题,而单纯的根据准则所列举的例子行事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确保性准则的可操作性,IFAC引入了一个性的概念性框架,可简单用图列示如下:

保证性时,应首先评估是否存在可能威胁性的因素,然后确定是否存在可以将性降低至可接受水平的保护措施,最后决定是接受还是拒绝委托或是退出该业务。同时,准则还列举了以下一些可能威胁性的因素及可运用的保护措施。

1.威胁性的因素。(1)自身利益威胁(self-interest threat)。当事务所或认证团队的成员在认证客户中持有财务利益,或者他们的个人利益同认证客户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将产生自身利益威胁。比如:在认证客户中拥有直接的财务利益或者是重大的间接财务利益;为认证客户或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提供借款、担保或者对其负有贷款或由其提供担保;过分依赖于从某一认证客户处收取的费用;担心失去某一认证业务;同某一认证客户之间存在潜在的雇佣关系;存在同认证业务相关的或有收费。(2)自我复核威胁(self-review threat)。当下列情况出现时,可能产生自我复核的威胁:在对某一认证业务作出结论时,需要对以前执行的认证业务或者非认证业务的结果或判断进行重新评估;认证团队的成员曾经是认证客户的董事、高级职员,或者担任对认证业务所涉及的主题事项能够施加影响的职位。(3)倾向性威胁(advocacy threat)。当事务所或者认证团队的成员对认证客户的立场或观点持支持态度,而这种支持可能对其应有的客观性产生威胁,比如:参与认证客户股票或其他证券的交易或向他人推荐;在认证客户与第三方的诉讼或争端中充当认证客户的辩护人。(4)亲密关系威胁(familarity threat)。由于同认证客户、认证客户的董事、高级职员或者雇员间存在亲密的关系,可能导致事务所或认证团队偏向于客户的利益,形成亲密关系威胁。比如:与认证团队成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担任认证客户的董事、高级职员、或能够对认证业务施加直接重大影响的职位;认证客户的董事、高级职员、或能够对认证业务施加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是会计师事务所的前任合伙人;认证团队的高层人员与认证客户存在长期交往;接受认证客户或其董事、高级职员或能够对认证业务施加直接重大影响的员工的贵重礼品或超乎合理的款待。(5)胁迫威胁(intimidation threat)。当认证团队的成员受到来自认证客户的董事、高级职员或雇员包括实质上或者形式上的威胁而偏离其应有的客观和履行应有的职业怀疑时,就产生了胁迫威胁。比如:在会计政策问题上与认证客户存在意见分歧而受到解聘威胁;受到认证客户降低收费的压力而不恰当地缩小工作范围。

[1] [2]  下一页

我猜你可能会喜欢:

浅谈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_会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这也就是说,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正因为会计行业有它那诚信、真实、可靠的职业本质,才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赞誉。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

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安然事件再次引发的话题 _审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一、问题的提出美国《财富》500强排名第七的安然公司(Enron Corp.)破产一案,不仅严重动摇了美国证券市场的信心,在美国政坛也引起轩然,甚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安然公司的审计师,安达信会计公司也正与安然公司一同接受美国国会、司法部和美国证交会(SEC)的调查。安然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已向安然和安达信提出了巨额民事赔偿的要求。在安达信受到的指控中,性问题是焦点之一。安达信在为安然公司)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意见|会计职业道德的论文十篇

addslashes(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希望以此来净化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上的污染,还社会一个纯净的经济往来空间。最后就当前大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指出当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误区,建议大学创造会计文化氛围,在环境中熏陶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关键词:会计 职业道德 现状分析 大学生一、会计职业道)

IT 审计的更新_审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杜邦是一个拥有总资产44亿美元的大型跨国公司,一直在化学和化学器械、生物技术、地质学上处于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作为杜邦的审计人员,他们的使命是拿出世界一流的审计水平去支持公司的业务运作,他们定期制定标准且与其它公司相比较,然后评价结果,找出应改进的地方,为了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保持同步,杜邦公司把IT审计作为重点领域研究,要求内审人员拿出相应的方案,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应的审计技术变得复杂)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及其综合治理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最近几年我们目睹了太多上市公司的业绩骗局,如琼民源、PT红光、东方锅炉、大庆联谊、郑百文的欺诈,ST猴王、蓝田股份以及今年披露的黎明股份亿元造假上市,还有“世纪黑马”银广夏的虚幻神话,都让人触目惊心!这些被揭露曝光者,有人把它比喻为冰山的一角,而那些没有被揭露出来的,估计不在少数。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严重扭曲了股票的价值,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地挫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如果不)

会计教育如何适应WTO的需要_会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接轨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作为经济管理重要手段的会计管理,也应该与国际接轨。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教育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加入WTO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同时科学技术水平将得到迅速提高。所有这些都将影响会计的发展,在会计人才市场上表现为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当具)

简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_会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一般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或单位为了保证其资产的安全性、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贯彻执行其规定的管理方针而在组织内采用的一系列制度、方法和手续。其在企业管理、会计和审计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引入会计信息系统后,内部控制本身呈现出新的特征,内部控制技术在系统管理和审计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不仅是开发设计可靠系统的前提,同时也是)

会计审计范文六篇

addslashes(会计审计范文 篇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增强自身实力,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的资源利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和加强效益审计。如何加强效益审计,提高效益审计的质量,已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一、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五篇

addslashes(第一篇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一、引言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作为一项投入高、风险也高的行业,其开发项目会计核算也具有相比其它行业更为复杂的核算方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经常一不小心就会产生错误,而这些看似微小的错误却有可能导致一连串的会计问题,将有可能给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稳定、健康发展以及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公共财务监管造成非常重大的干扰,有可能会损害到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投资者)

高职电算化会计学习点滴建议_会计电算会计论文五篇

addslashes(第一篇 高职电算化会计学习点滴建议_会计电算会计论文20xx年10月28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应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而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

最新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