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审计

谈谈资产减值的几个问题_会计论文十篇

2022-04-13

会计审计】导语,大家所阅读的这篇共有24058文字,由孔华锡细致校正,发布于范万文网!审计工作亦称审计活动。广义指审计监督检查、综合管理、教育培训、科研宣传等一切审计业务活动的总称。审计监督检查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和实质性活动,其它审计业务活动则是核心活动的保证和延伸。谈谈资产减值的几个问题_会计论文十篇假若你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也可以上传分享给大家!

谈谈资产减值的几个问题_会计论文 第一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

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应计提减值准备。正确计提、结转和披露减值准备,对于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经营成果如实向外提供会计信息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和所设置的资产减值准备会计科目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对于已经减值(跌价。以下统称减值)的资产,应于期末确认为损失。但这部分资产减值损失,不直接冲减相关的资产的帐面余额,而是单独设置了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科目进行核算,这些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分别是:

1、为应收款项设置的,对于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部分所计提的坏帐准备科目。

2、为短期投资设置的,期末市价低于成本价所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

3.为存货设置的,期末销售价低于成本价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

4、为长期投资设置的,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所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5、为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款项设置的,贷款本金高于可收回金额的部分所计提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科目。

6、为固定资产设置的,预计可收回的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所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7、为在建工程设置的,已经发生了减值所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

8、为无形资产设置的,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帐面价值所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二、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时间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各项资产的减值损失应定期至少于每年终了时进行确认。这里所说的定期有两层含义。即:

1、不是偶尔发生减值,随即计提减值准备。即不能随时地、过分频繁地计提减值准备,而必须到一定时间才可计提。

2、必须是定期的。所谓定期是指月末、季末、半年末和年末,企业可以自主地选定计提的时间,但至少应于每年年终进行计提,以确保年度会计报表所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

三、是否应该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判断标准

1、坏帐准备企业的应收款项符合经股东大会、董事会或经理会议等类拟权力机构批准的计提坏帐准备的条件,就应于期末按计提标准,将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坏帐准备。企业只能采用备报法核算坏帐损失。

未到期的应收票据不得计提坏帐准备,但如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或收回的可能性不大的应收票据,可先将其帐面余额转入应收帐款科目,再计提坏帐准备。

预付帐款也不能计提坏帐准备,但如有确凿证据表明该笔预付帐款不符合预付帐款的性质,或因供应单位破产、撤销等原因,已无望收到所购的货物或退还款项时,可将其帐面余额先转入其他应收款科目,再计提坏帐准备。

企业的应收帐款和其他应收款一般不能全额计提坏帐准备,但如有确凿证据表明,债务单位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停产,在短期内无法偿还债务,以及应收款项逾三年以上不能收回时,则可以考虑全额计提坏帐准备。

2、存货跌价准备企业的存货由于市价持续下跌,短期内无回升希望,或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原材料已不适应新产品的生产需要,而市场价格又低于帐面价值,或由于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商品过时、市价下跌,产品的成本大于销售价格,这些情况出现时,应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进行,如果存货品种繁多,单价较低,也可以按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期末的短期投资应以成本价与市价孰低计价。期末短期投资的市价低于成本时,应确认为当期损失,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可以按投资总体计提,也可以按投资类别计提,还可以按单项投资计提。如果单项短期投资比重较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

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预计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的,应当确认为损失,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确认的标准为: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如果市价持续2年低于帐面价值或该项投资暂停交易已达一年,和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或当年发生严重亏损,甚至已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情况时,应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如果被投资单位因受或法律环境变化、生产的产品、提供的劳务与市场需来发生变化、或行业的生产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企业的财务状况严重恶化或出现巨额亏损甚至发生清理整顿、清算,使该项投资出现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情况时,应该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企业委托金融机构向其他单位贷出的款项,如果有迹象表明贷款单位的财务状况不良,贷款本金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应该计提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6、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设备技术陈旧、损坏、

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帐面价值的,应将其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计提。

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已不能再使用或虽可继续使用,但使用后将产生大量不合格产品.或长期闲置不用,预见的未来不会再使用,或遭毁损、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等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可以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已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固定资产不再计提折旧。

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在建工程长期停建,并预计在未来三年内不会重新

开工,或所建项目在‘性能和技术上已经落后,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可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等减值情形出现时,应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应按单项计提。

8、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企业拥有的无形资产如果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可能受到重大格响,或市价大幅度下降,预计在未来的摊销期间内不会恢复,或已超过法律保护年限;但仍有部分使用价值等减值情形出现时。应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计提。

如果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该无形资产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或已超过法律保护年限并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等既丧失使用价值又丧失转让价值时,则不再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而应将无形资产的帐面价值全部转为当期损失。

四、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

初次计提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应借记有关费用或支出科目,贷记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科目。其中计提的坏帐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时,应借记“管理费用一计提的坏帐准备”、“管理费用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贷记“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时,应借记“投资收益一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投资收益一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投资收益一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科民贷记“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一减值准备”科目;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时,应借记“营业外交出一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一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营业外支出一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已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如果继续下跌,期末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高于己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帐面余额时,应将其差额追加计提减值准备,其会计处理与初次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相同。

已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如果价值发生回升,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低于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的帐面余额时,则应将其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其会计处理方法与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时的会计处理相反。但冲减的数额不得超过已经计提的相关资产减

值准备的帐面余额,超过的部分不作会计处理。

 [2]  下一页

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新发展_审计论文 第二篇

一、《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扩大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安然申请破产不久,美国(SEC)主席哈维。皮特在20xx年12月10日接受《商业周刊》记者专访时指出:我们正采取措施来加强审计委员会的职能。我们认为审计委员会应当积极地与公司管理层和会计师讨论对公司财务状况影响最大的几个会计原则,而目前这并不是审计委员合的职责之一。

《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对审计委员会的定义是:由发行证券公司的董事会组建的,并隶属于董事会的一个委员会(或类似机构)。该委员会的职责是监督该公司的会计及财务报告过程,及该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与过去职业界对审计委员会的一般规定相比较,《萨班斯法案》扩大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

《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第201节和202节增加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责:审计师提供给该公司的所有审计业务和非审计业务须事先获得审计委员会的许可(最少例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在执行审计业务的同时提供9项非审计业务属非法行为,但执行如税务咨询等须事前经审计委员会的许可。

《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第204节规定:审计师向审计委员会报告。第301节大大扩大了审计委员会的监管权。SEC规定,审计委员会不具有下列权力与条件的,命令全国的证券交易所及全国证券协会禁止该公司上市:

1.审计委员会对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酬金以及监督,包括公司管理者同审计方关于财务报告差异的协调负直接责任。并且要求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直接向该委员会报告。

2.强调了审计委员会的性,如由董事组成,不能收受任何咨询或其他报酬,亦不能从事公司及其附属机构的关联交易。

3.审计委员会应设立程序处理有关投诉与雇员的秘密举报。

4.审计委员会有权聘请顾问。

5.上市公司应确保审计委员会聘请注册会计师和顾问的费用。

20xx年11月,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和纽约证券交易所根据《萨班斯法案》细化其内容发布了新的公司治理最终规则,该规则将审计委员会定位在公司治理的最高层面上,详细规定了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特别重要的是,要求在章程中明确审计委员会的年度绩效评价与考核。

苏珊。F. 舒尔茨在20xx年出版的《董事会白皮书》中指出:审计和薪酬是管理者的两根避雷针。马马虎虎的审计,懒散的董事监督,偶然出现的彻头彻尾的欺诈颠覆了早先盛行的自满情绪。在英特尔公司董事会供职多年的首席董事阿瑟。洛克说过:'审计委员会肯定是董事会中最重要的委员会。'

安永事务所洛杉矶区担保营运合伙人Gary Birken beuel指出,大型上市公司的审计委员会如今每人每年花费约在5万至7.5万美元之间,还不包括每次1千至5千的会议费用。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感到对于《萨班斯一奥克斯莱法案》的实施,代价昂贵且限制颇多。虽然对于美国公司来说,实施成本巨大,但在很多情况下,对于重新恢复公众的信心还是很值得的。…… 过去,管理层是我们的主要客户,现在客户变成了审计委员会。

二、安然事件后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新拓展

英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主席拉尔德。温顿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指出:有一半的审计委员会是从整个董事会的利益出发而建立的,1/4是为非执行董事而设立,另1/4是为外部审计而设立。在从整个董事会的利益出发的情况下,审计委员会被作为授权改善以下几方面的手段:(1)审计(内部的和外部的);(2)会计和财务(尤其是财务报告);(3)内部控制、系统和程序。[2]审计委员会的这三条职责一直发展到现在。

拉尔夫。D.沃德在《新世纪董事会-公司董事的新角色》一书中指出,如果公司董事会中有一个单位应当无所畏惧地对事务进行监督的话,那它就是审计委员会。……在每年只会面 4次的情况下,他们都不可能发现所有可能发生的错误、职权滥用或是欺骗。但这不是审计委员会的工作。更多地,审计委员会的存在是为了审查公司发现问题的内部、外部机制。审计委员会是监督那些监督者的群体。

他还指出,财政报告评估的本质使得审计委员会一直忙碌不休,但审计同时还在许多新的创新领域中发挥作用:(1)公司依法项目和以其价值、范围以及有效性为导向的准则;(2)检查金融衍生的风险管理;(3)行政和董事会薪酬的税收和会计冲突; (4)委员会对非传统项目的监督;(5)公司如何对-潜在的环境责任负责;(6)研究功能。

苏珊。F.舒尔茨指出:需要审计委员会增加详细审查程度的领域包括环境问题、内部控制、计算机相关的控制、保险风险管理、期中报告、管制与守法、预算以及预测。

综合一些专家的研究新成果,审计委员会职责的新领域包括:

1.法规依从,即法规变化将如何影响公司程序及其检查;

2.潜在环境责任的评估,即发生意外事故后,管理层对潜在环境责任的假设是否现实;

3.检查金融衍生的风险管理,即对公司风险评估和检查监督工具的有效性;

4.薪酬的税收和会计冲突,即一项税收法案即将将对整个公司的薪酬避税产生什么影响,以及对公司如何会计处理的评价;

5.对非传统项目的监督,即评价管理层对财务报告的讨论意见,以及审计委员会主席是否准备对年报的总结;

6.公司道德责任,即公司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及社会责任;

7.研究功能,即审计通常要探寻公司利益冲突、董事会咨询费的适度,以及公司报酬的适度或可疑的公司报酬。

三、新的职责需要明确和可操作性的规定相配套美国会计学家史蒂文。

M.布拉格最近对审计委员会的职能提得更明确,更具可操作性。[3]他指出: 审计委员会的目标,就是协助董事会,监督财务报告的形成及其相关控制。审计委员会没有决策的权力,通常情况下是向董事会提出建议,然后投票决定。审计委员会职能的范围不是固定的,但通常限制在以下各点。

(一)关于公司的管理。(1)检查管理层的开支。由此可以防止经营者们过度使用公司的资金。(2)检查公司管理者成员之间的交易。这样既可以防止经营者以公司的名义消费,中饱私囊,又能防止经营者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公司利益之上。

(二)关于外部审计师。(1)提议聘用外部审计师。这样可以保证所聘用的外部审计师完全,避免因其与公司有着某种关系而影响对公司财务报表的审计。审计委员会在推荐外部审计师时,也应考虑其在该行业的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可以为公司提供的其他服务以及收费标准等。(2)检查外部审计师建议的执行情况。由此可以确认公司的管理层正确对待外部审计师所提出的控制措施,从而使得控制环境得以加强。(3)处理外部审计师与公司管理层的争议。由此可以发现公司管理层是否企图向外部审计师施加压力,迫使其同意对某些交易采取另外的会计处理方法。(4)检查外部审计人员所提供的其他服务。这样可以发现外部审计师是否因为担心失去其他的业务而不愿发表否定意见,以此来获得被审计公司的其他大额业务。

(三)关于内部审计。(1)审查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更换。以此确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的更换有着合理的理由,而不是财务总监因为个人原因想更换一位比较服从的负责人。(2)审查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培训情况以及审计计划报告。以此来确认内部审计人员在公司内部控制最容易发生风险的领域已正确定位,并且已接受相当的专业培训来处理这些问题。对年度工作计划进行审查,可以发现内部审计部门的负责人是否给每位审计人员分配了足够的工作任务或者为了完成工作目标,现有的工作人员是否够用。(3)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合作。因为被审计者有可能为了隐瞒某些情况而采取不十分合作的态度。对这些领域进行审查,最有可能发现舞弊现象。(4) 审查灾害恢复计划,以确认公司已经为最有可能发生灾害制定和论证了充分的灾害恢复计划。

(四)关于财务系统。(1)调查财务方面的舞弊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渎职。可以此为依据对可能涉及虚假财务报告或公司资产滥用的情况进行调查。(2)审查公司各项政策是否与相关<

试论会计的“行为化”:会计领域的新发展_会计论文 第三篇

会计作为一门研究财富变化的实用性科学,从15世纪末卢卡。帕乔利总结记帐的基本原理起,其发展已五百年于兹。但真正确立逻辑精密的理论体系是19世纪以来的一百年时间。对于会计究竟是什么性质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及职能如何认识,会计界仍存在较大争议,我国当前对于会计本质的理解有“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之争。然而,随着当今世界科技新成果的大量应用,新理论的不断问世,社会组织和经济结构日益复杂,会计仅作为一种提供信息的工具是不能够反映由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交互制约作用所产生的规律性和能动性的。当今的一个普遍趋势是会计由纯技术性的“商业语言”过渡到人文性、社会性的行为科学上来。研究领域从“物”到“人”的转变标志着对会计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行为会计理论的出现正是这种转变的表现。

本世纪4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梅约首创的行为科学应用于企业管理之后,行为会计的研究,至今已经历了半个世纪。1981年美国会计学会“会计、行为与组织兴趣小组”的成立和1989年美国《行为会计研究》的创刊,标志着行为会计作为一门学科已臻成熟。我国行为科学学会成立于1985年。1987年中国会计学会年会上交流讨论了《论会计行为及其优化的途径》,初步奠定了我国行为会计的研究基础。行为会计的出现必将而且正在大大地拓宽会计研究的范围,使之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互融汇,对于理论的建设和实务的发展必然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会计行为的内涵

阐释会计行为内涵的观点甚多。有人认为,会计行为是对会计信息的生产和分配活动;有人认为,会计行为是对于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能动的反应活动;还有人认为,会计行为是在总会计师的领导之下对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经济信息的预测、决策和控制过程。这些观点都仅从某个角度反映会计行为的内容,不能完全揭示会计行为的本质。

会计行为是在内外会计环境的作用下,通过会计目标的驱动,由会计行为主体应用现代会计理论、管理学原理及计量方法作用于会计行为客体,但同时又受客体影响和制约的具有能动性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它利用各类相关信息,对经济资源进行生产、分配,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它的三个基本点:客观会计环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和环境的矛盾作用所产生的绩效。其核心是会计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它又必然会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和对会计流程的管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管理当局的行为对整个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转的影响和会计系统对人们的动机形成、生产水平、决策行为、利益分配的影响。

什么是会计行为的主体和客体?会计行为的主体包括会计个体和会计群体,它们应对某些特定行为结果负责。群体行为决定着个体行为的方向,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的体现。对会计群体行为的,包括会计群体的活动规律、会计群体的内聚力、会计组织的行为等,目的在于探索会计群体的活动规律,设计有效的会计组织,制订合理的会计法规和会计准则。对会计个体行为的,包括个体行动规律、个体行为动机和效果的、会计职业期和个体行为的挫折等,目的在于保证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效益。

会计行为客体是会计管理的受控体,是能用价值量表示的经济活动。由于会计要素的存量和流量均可抽象为价值形态和价值运动,因而整个会计核算和报告体系实际上是一种规范性的计量、揭示手段和能为公众理解的价值指标体系。会计行为客体实质上是一种价值运动,而这种价值运动是通过特定经济环境中“人”的行为实现的,所以,会计行为客体观念不仅包括“物”的范畴,而且要考虑“人”的因素。会计行为客体的特征,是具有相对性和能动性,能够承担一定的机会收益和机会成本。

会计行为主体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以会计目标(包括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为出发点,利用会计系统的运行,达到所期望的效果。会计行为主体事实上由国家、管理当局、个人三个层次构成,因此会计具体目标呈现出多样性。在会计基本目标的统驭下,具体目标不仅要求提供经营管理信息,同时社会团体和个人也要求提供反映企业受托责任和社会义务的信息(例如环境保护和福利待遇等)。此类信息通过宏观的、社会的会计行为完成,它制约着具体的反映性和监控性会计行为,而后者在整个经济活动中运行的效果也保证了前者的实现程度。

 二、行为会计概说

“所谓行为会计,在最通俗的意义上说,就是说明谁通过何种途径使得会计信息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这样或那样的会计信息对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计行为实质是一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奕,行为会计的研究范围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管理当局内部的行为个体、的各个利益集团(包括国家、权益人、注册会计师等)之间生产、传递、利用、分配会计信息的过程。

当今西方行为会计学说有:“代理人理论”、“会计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文化决定论”等。尽管其逻辑体系互有差异,但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础却是一致的。如:(1)理性的经济人。“经济人”的行为体现为对自己偏好最大化的追求;甚至不惜“损人利己”,导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和妥协。行为会计重在研究整个行为作用的过程。(2)交易成本。在交易行为中,任何经济信息的取得、使用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行为会计不能不考虑交易成本。(3)行为规则。制订规则能保证会计系统中行为的合规性和可预测性;在规则的约束(例如明晰的产权制度)之下,则可保证会计体系有序而规范地循环。行为规则的外延主要包括会计原则、会计标准和会计惯例,也包括、文化、道德等社会因素。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会计系统是内外环境制约的函数,条件的改变引起行为动机的不断调整变化。当对会计行为干预较强时,会计系统“内动性”减弱,会计行为倾向于作为一种被动的从属性工具;当企业具有的经营管理权力时,会计行为决策性加强,活力增大。行为会计学以会计行为在会计信息流程中的作用过程及效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性的检验,建立规范的有效的会计循环体系,可以直接反映企业内部协调机制,信息的筛取和反馈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自身素质等等。行为会计的职能即是通过及时的揭示和监控系统,在社会的经济领域中,配置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合理界定各利益主体的责权,避免行为和黑幕交易。

研究行为会计的目的是建立有效的行为会计系统。1978年美国华特豪斯和锡森合著的《管理会计系统研究中的随机理论结构》一书,从方的角度构建了行为会计系统的理论框架:整个系统由不同层次的模式构成,包括预算、组织、社会对人的影响及行为调节模型。而系统模型的建立要结合高等数学和概率论的知识,包含现实条件下的反映与控制,并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计算机模拟等技术工具。但行为会计系统如何普遍应用于实践,西方会计界仍存在不少争议。

 [2]  下一页

加强内部审计过程的质量控制_审计论文 第四篇

一、审计准备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准备阶段是整个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在审计业务的前期做好各项质量控制,不仅能从开始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而且可以大大节约具体审计过程的时间和成本,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计实施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配备与审计项目相适宜的审计组成员。内部审计部门应该根据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复杂程度、被审计单位规模的大小、审计人员的客观性等因素指派具有必备知识和技能的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只能从事其胜任的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内部审汁项目组人员的组成,需要基本的胜任能力,审计组成员的知识结构应与承担的审计项目内容相适应,审计组长是控制该项目保质保量完成的关键,审计组长除应具备专业经验及核心业务能力外,还能驾驭审计项目实施,作好团结和内外协调工作,形成审计组的合力。其次,委派审计人员应符合性和客观性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因素,审计部门负责人不应委派那些可能有利害冲突或偏见的审计人员参与该项目的审计,以保证审计人员客观公正、不偏不倚。

2.把好审前调查关,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审前调查是保证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一些重点审计项目,更要花足够长的时间搞审前调查,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实践证明,凡是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了充分的审前调查。初次审计时,审计组应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状况,初步了解主要经营管理了作的业务流程,索取会计报表、电子数

据、银行财户情况表,相关法规政策、内控制度以及执行情况等资料。再次审计时,审计人员在查阅前期审计档案,了解以前存在的问题、风险领域等相关信息的同时,应重点关注目前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管理方式和信息系统的主要变化。调查结束后,审汁组应执行性程序,对相关数据进行,明确潜在的关键控制点、控制缺陷或控制过度的情况,对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市计风险作出合理评估,初步确定审计的重点领域。

3.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实施的基础,是保证审计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控制审计质量和进度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和效果,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做好这项工作,可以使审汁事半功倍。因此,要求每个审计项口都要在明确审计目标、防范审计风险上下功夫,本着重要性、谨慎性的原则、制订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审汁实施方案。要区别不同类型项目,分类编制审计方案。由于内部审计项目类型主要有财务收支市计、内部控制审计、经营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各种类型审汁既有共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我们在编制审计方案前一定要注意分清项口类型,根据各类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确定审计范围和重点,有的放矢地编制审汁方案。审计方案要重点突出,内容要周全、详细,组织分工要明确、合理。

二、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保证的核心。加强对审计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对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市计总体风险,具有重大作用,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项目审计责任制。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阶段,要按审计项目管理制度的规定,严格内部审计工作程序,明确项目组长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明确项目组长对审计项目的工作质量负主要责任。

2.发现内部控制的重大薄弱环节,应扩大测试范围。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有用性、相关、重要的审计证据。内部审汁人员在审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如发现被审计单位人员职责分工不严,存在严重混岗等严重缺陷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意识到该证据的重要性,保持应有的职业警慎,对这一重大隐患执行扩大测试,实施进一步的取证,以确定工作人员是否利用机构内控不严的漏洞,实施了违法违规行为。

[1] [2]  下一页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研究_审计论文 第五篇

一、企业并购风险审计与会计师角色

风险基础审计作为现代审计方法,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日益普遍的应用,方法本身也随之不断地完善。在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也提出了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的要求。风险基础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以风险的、评价和控制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审计技术、收集审计证据,形成审计意见的一种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的基本模型为: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内控风险×检查风险

所谓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存在重大误报和财务报表表达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固有风险是指企业及各类经济业务、账户余额,在不考虑内部控制的情况下,发生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内控风险是指企业的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已存在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测试但未能发现已存在重大差错或问题的可能性。

风险基础审计体现的审计思路,是以审计风险为质量控制依据。首先研究理解企业经营及所从事经济活动、企业的内部控制及其运行,然后,通过对有关数据、信息的和检查,由概括到具体,由表及里地认识财务报表披露的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关系,确定会计准则的遵循状况。审计全过程所收集到的证据、信息。构成审计意见的合理保证

企业并购审计是一个风险较高的审计领域,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在认真思索的问题。充分重视并积极介入并购企业的并购过程,则是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整个企业并购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但注册会计师所具有的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所能发挥的作用则是其他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积极参与企业并购过程的设计,是规避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领域

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和评估并购风险,并且运用会计、审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并购过程为审计人员带来哪些审计风险,以努力消除和化解这些风险,努力将并购的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并购过程中的审计风险领域包括以下方面:

(一)并购的环境

企业并购行为与国际、国内的经济宏观运行状态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经济发展周期、行业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密不可分;从微观上去考察,企业的管理经验是否丰富、组织文化是否成熟、资本结构是否合理也对企业并购战略的确定产生重大影响。一般而言,在经济处于上升期开展并购活动,并选择那些与本企业产品并联度高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可以减少并购风险。

(二)并购双方的优劣势

要确定合理的并购策略,主并企业必须首先正确衡量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全面目标企业的优势和不足,认真评价并购双方经济资源的互补性、关联性以及互补、关联的程度,并要研究主并企业的优势资源能否将目标企业具有盈利潜力的资源利用潜能充分发掘出来等。无论主并企业拥有多少优势资源,也无论目标企业具有多大的盈利潜力,如果并购双方的资源缺乏互补性、关联性,就不可能通过并购产生协同效应。

(三)并购的成本效益

并购过程必然带来相应的并购收益、并购成本,这是并购决策的最基本的财务依据。并购收益是对未来收益预测的贴现,贴现率的确定不仅要考虑并购之前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和风险水平,而且还要考虑并购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并购行为本身所引起的风险变化以及企业期望得到的风险回报等因素。并购价格是并购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涉及到如何对目标企业进行估价的问题。

关于交易过程与交易成本_会计论文 第六篇

摘要:交易作为基本的经济活动,其过程的复杂性使得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形成了交易成本定义的多样性。人们对交易成本理解的分歧,使得在解释经济现象和构造经济理论时,产生了“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两种解释模式。

关键词:交易;交易过程;交易成本

交易作为经济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其基本含义从未超出作为人类的最基本的经济活动的范畴,但对交易成本的认识与理解,却始于1932年科斯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人们对交易成本理解的分歧,使得在解释经济现象和构造经济理论时,产生了所谓的“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两种模式。考察人们在不同背景下对交易成本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拓展对交易成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交易成本作为一种工具,更好地解释经济活动以及人类的其他活动。

一、交易过程与交易成本的形成

交易的过程,也是交易成本的形成过程;交易成本的形成,是伴随交易行为出现的。人们对交易过程有不同的认识,因此交易过程有狭义的交易过程和广义交易过程之分。一般而言,狭义的交易过程是指交易双方事中交易对象位移的过程,即在一定的背景或局限条件下,由交易双方借助于交易媒介,按照双方约定的规则,在约定的时间内把交易对象(可以是有形的实体或无形的服务)从交易的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它是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来发生作用的。而广义的交易过程则在狭义的交易过程的基础上,还包括交易的事前准备过程和事后执行监督过程。交易的事前准备过程指潜在交易者在事前确定双方交易动机、交易目的、交易条件和范围;描述交换物品的属性、特征、称量与测度。事中的交易过程即狭义的交易过程,可以具体描述如下:交易双方相互寻找对方,进行沟通、交流与谈判活动,起草契约,登记并转移物品入册。事后则对达成的交易进行监督与控制,或强制执行立法,并对违约违法行为进行诉讼。具体而言,交易过程可以分为下面几个阶段:

(一)交易动机的形成过程

交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的交互博弈行为,因此交易双方的动机很重要。交易者必须清楚地了解其动机:缺乏什么,需要什么,他有什么可供选择的交易对象,为达到交易目的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其交易动机的强烈程度如何,采取何种交易方式(市场的或经济组织的)。交易者在社会分工结构中的地位决定其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经济活动的范围,而这些因素又限定了其交易动机的复杂程度。

(二)对交易环境的评估过程

交易环境应包括三个要素:一个确定的知识结构;一群由其知识片断所确定偏好的人;一个基本权利结构和一个可交换权利结构。对交易环境进行评估,需要考察下面的因素:交易参与者的角色与地位;交易的对象、交易的数量和交易的频率;交易行为的约束规则;交易技术;交易的场所。

这些因素受制于交易的三个维度:不确定性;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在交易世界中,存在着随机变化,交易者的不同偏好、信息的不对称及交易者机会主义行事的可能,使得不确定性必然影响着交易过程中博弈双方的合作空间:交易与否的选择,交易契约条款的达成与不断修改,对交易实现的预期程度和契约方式的选择等等。资产专用性确定了交易者进入或退出交易过程的难易程度。它还引发了交易的事前反应,即潜在交易者交易动机、交易目标、交易条件和范围的确立;交换物品的属性、特征、称量与测度的说明。事中的契约的起草与谈判。事后则对达成的交易进行监督与控制,以防止某交易方的机会主义行为破坏执行契约的连续性。交易频率则是交易各方之间在是否合作或不合作的博弈中多次反复的结果。交易各方之间不确定性因素越多,资产专用性越高,交易的频率就越低;反之,则交易的频率则越高。

(三)交易者之间的谈判过程

交易者在交易动机的驱使下,开始尝试相互交换。在交换时,交易者可能会考察个体所处的交易环境,并评估交易的必要性以确定进一步的行动策略:采取合作博弈或非合作博弈,有无必要采取投机取巧的机会主义行为,或者说,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交易者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将选择偶然的或一次的博弈行为,或是恒常的重复博弈行为。在交易博弈过程中,一方的最佳策略选择是通过另一方的行为模式或偏好信息作出初步判断和理性预期,针对对方的行为采取动态跟随策略,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行为,从而获得满意的博弈结果。

建账监管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会计论文 第七篇

我省实行的会计账簿由财政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以下简称建账监管)工作,是适应我国会计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一项重要举措。2000年1月1日,我省颁布实施了《黑龙江省会计账簿监督管理办法》(省第9号令),为我省建账监管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建账监管工作开展三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账务混乱和做假账现象的发生,对提高我省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个别地方也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财政部门在对待建账监管工作存在“重发放,轻管理”的误区,发放相对规范,管理比较松懈,不能适应加强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本文主要从财政部门会计管理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加强会计账簿的监督管理,提高地区会计工作水平。 

建账监管运行工作中常见问题: 

一、“重发放、轻管理”的思想没有转变。 

一些地方的会计管理部门对建账监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存在“重发放、轻管理“现象。把建账监管工作简单的等同于发放会计账簿,往往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没有认识到它是财政部门的一项管理权限,更没有有效开展和运用这一管理权限去规范本地区会计行为。 

二、“监管”力度不够。 

建账监管是包括办理建账监管登记证书、发放会计账簿、年检、监督检查在内的一系列工作。归结起来,应该分为“建账”和“监管”两部分,现在各级财政部门对于建账工作都已经有效开展起来,普及面比较广;但对监管工作开展的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对企业账簿的正确使用没有形成有效监督。开展建账监管工作应该重在“监管”,只有加强监管,才能实现财政部门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还应切实加强对会计账簿的监督检查力度。 

三、没有形成对建账监管登记证书年检的有效控制。 

为保证建账监管工作的严肃性,加强监督管理,应该对建账监管登记证书实行年检制度。有的地区财政部门没有实行建账监管登记证书年检制度,有的实行了但不规范。实行建账监管登记证书年检制度,一方面可以使财政部门掌握各单位的合并、分立、变更、撤消等情况,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各单位按时申购会计账簿、依法使用会计账簿,实现企业可持续性经营。因此,对建账监管登记证书的年检工作需要加强。 

四、与工商、税务、审计、银行等企业管理部门的协调不到位。 

建账监管作为一项管理企业的行为, 以加强会计管理和财务监督、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为目标,必然要求与相关的企业管理部门相联系,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工商、税务、审计、银行等部门对单位会计账簿的侧面监督管理作用,齐抓共管, 才能形成合力,将建账监管工作抓深,抓到位。目前,一些地方的财政部门的建账监管工作还处于财政一家管理的孤立状态,或者虽然有联合行文,但没有认真的组织实施,至使建账监管实际上很难监管。 

五、没有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与建账监管有效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会计账簿一般由会计人员领取和使用,会计人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账簿的合法使用和正确使用,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会计法》要求,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任何单位不得任用没有会计资格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黑龙江省会计账簿监督管理办法》规定申请领取建账监管登记证书必须持有会计机构负责人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及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可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与会计账簿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但许多地方会计管理部门还处在将这两项管理割裂开来单独管理的状态,没有制定有效措施把两者结合起来。 

六、代理记账工作没有有效开展。 

《会计法》规定,不具备单独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单位,应当委托经批准设立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代理记账。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区从事会计代理记账业务的中介机构的代理记账业务大都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不规范。会计代理记账业务基本上被会计人员垄断。有的会计人员兼任四、五家单位的会计,甚至兼任十多家单位的会计。这些会计人员仅仅充当了单位报账员角色,完全失去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很容易导致“做假账”和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不利于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亦不利于对会计账簿合理合法使用进行有效监督。 

七、对财政部门以外单位出售的会计账簿没有有效规范。 

《黑龙江省会计账簿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会计账簿由省财政部门统一格式、定点印刷,扉页套印有关建账监督管理专用章。也就是说,除此之外的的其他会计账簿为非计账簿,应予取缔。但是,现在的一些财会用品商店、文化用品商店依然出售不带有建账监管专用章的会计账簿。由于我省还没有对个体企业实行建账监管,对他们使用的会计账簿也没有具体要求,是否允许他们使用不带有建账监管专用章的会计账簿,是否允许发售不带有建账监管专用章的会计账簿,需要各地统一意识。如果允许,必然会给有些单位制造“两套账”以可称之机。因此应该各地相应的措施加强这方面管理。 

为更好的解决建账监管工作中的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 转变观念,加强管理,适时推进建账监管微机化。 

要真正地把建账监管工作深入开展起来,各地财政部门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建账监管工作。必须认识到建账监管是财政部门的一项管理权限,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必须从单纯“卖账”的误区走出来,逐步形成“监管”为主,“发放账簿”为辅的工作模式。在财政局内部要设置专门机构,实现专人负责,逐步推进建账监管的档案化管理,程序化管理,微机化管理,在加强财务管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

 [2]  下一页

强化过程控制 实现目标成本_会计论文 第八篇

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人财物诸多生产要素的集结地,也是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源头。面对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低价中标的严峻形势,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加强成本管理,挖潜降耗,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实行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保证目标成本的实现,是施工企业取得预期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如何保证责任成本目标的实现,强化过程控制是关键。本文拟以实现目标成本为核心,就强化过程控制问题谈点认识。

一、确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项目责任成本,是做好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基础

工程中标后,企业应立即组织项目评估部门和项目部的有关人员对项目进行总体评估,测算并确定项目的责任成本、上交费用和目标利润指标。其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责任成本的编制依据。一般包括:①招投标文件;②企业与业主签订的工程承包合同;③施工图预算工程量或现场实际勘测工程量;④科学合理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⑤材料市场调查价或业主供应价,经过测算的企业内部机械台班单价和工日单价;⑥企业内部适用的工料机施工定额、间接费取费率。没有施工定额的,按照预算定额和企业内部确定的各类降耗标准计算。

2.测算项目责任成本。根据工程量清单和确定的工料机单价及工程队间接费取费率,按照预算定额工作内容规定的工程细目分别编制责任成本预算单价,划分工、料、机、间接费费用项目,测算单项工程责任成本;根据施工组织方案、工期、项目部编制定员、项目合同价等情况,测算项目施工调迁费、临时设施费、项目部间接费、项目息工期间职工工资、项目应缴税费和预计发生的其他费用。

3.根据上述资料确定项目责任成本,依据合同价,确定项目上交费用和利润指标。企业与项目部签订经济责任书,明确项目部及项目经理的经济责任。责任成本预算单价、工料机责任单价等资料构成经济责任书的组成部分,作为企业对项目部进行责任成本过程控制、监督、考核的依据,并作为项目部对工程队和分包单位签订分包合同、计价的依据,未经企业批准,项目部不得突破。

4.项目部及工程队应根据可控性原则,对责任成本进行层层分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细化到分项工程、费用项目、数量、单价、费用指标、每一工班、每一工序、每一责任人,层层签订经济责任书,为今后结算、考核、奖惩打下基础。

二、加强责任成本管理的过程监控,是保证目标成本实现的关键

责任成本管理的关键是抓好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在施工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和监督各项成本支出,及时发现问题,原因,采取措施,纠正偏差,使成本支出始终置于受控状态,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

(一)抓好四项费用的过程控制

1.人工费控制:实行责任成本人工费与成本节超相结合的双控办法,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成本节约增加人工费,成本超支扣减人工费,实施成本否决。建立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激励机制,激发职工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增强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实施成本否决,实现责任成本目标,增加职工收入。

2.材料费控制:材料费一般占工程直接费的60%,是项目责任成本控制的关键,必须加强材料的计划、采购、验收、领用、消耗等各环节的管理。一是深入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市场动态,货比多家,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依据施工计划,制定最佳采购计划;二是对用量大、规格单一的大宗物资实行招标采购,集中供应;三是对砂、石等材料实行限价采购,由项目部和施工队共同控制;四是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就地开采,自行组织生产,降低材料成本;五是实行限额发料、配比领料制度;六是加强对分包工程材料的管理,严禁只供不管,监督供应分包单位材料的使用,避免材料倒买倒卖,以次充优,造成质量事故;七是加强材料核算,定期清查盘点,真实反映材料的采购、验收、发出、消耗和库存情况。

3.机械使用费的控制:①严格控制新购设备。机械化程度的高低是施工企业实力的标志,但也不能盲目投入,避免企业陷入“不购设备等死,购置设备找死”的境地。坚持采取内部调剂、外部租赁、集资购置、民工自带等多种形式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对价格高、利用率低、专用性强的设备,坚决采取租赁的办法。②对现有设备勤维护、勤保养,提高设备的出勤率、完好率和利用率。③实行单机单车核算,将台班产量、耗用台班量、台班耗费和司机工资挂钩,降低油料费和维修费。④对大中修设备进行技术评估监控,控制修理费用开支。⑤定期检查折旧费计提情况,防止不提或少提折旧,造成虚盈实亏。

4.间接费控制:组建精干高效的项目部,严格定编、定岗、定员,减少管理服务人员费用开支;对办公费、通讯费、差旅费等实行指标控制,无法进行指标控制的费用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1] [2]  下一页

论审计监督与服务的辩证关系_审计论文 第九篇

一、审计监督与服务的概念

审计监督是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的专门授权,对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其它社会组织行政机构的经济运作情况、财政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审查核算处理的行为。审计监督的范围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各级及所属部门和下级的预算内资金使用情况和决策,以及所占有的国有资产的运作和管理情况;

二是预算外资金的收支和管理使用情况;

三是对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资金、社会捐赠资金的运作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服务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中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规范财务收支行为,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捍卫市场经济制度的作用。审计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是制约与支持、手段和目的、过程与目标、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二、监督和服务的辩证关系

审计监督是国家----法和法律规定的专门职权监督,《----法》第九十一条明确规定设立审计机关,对各部门和地方各级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在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行使审计监督权.《审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因此,审计监督从性质上看是《----法》和《审计法》规定的法定监督;从体系上来看是系统内部的专门职权监督;从监督的主体上看是国家审计机关;从监督的客体上看是各级及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从审计监督的内容上看是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监督的服务内涵是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审计监督与审计服务的关系是一种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没有监督就没有服务,没有服务就没有监督,是同一职能的两面性。

三、服务在审计活动中的体现

(一)财务收支审计中的监督与服务

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和下级预算执行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主要是检查、评判各部门和下级在预算执行、财政收支中有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达到了重要思想的要求;检查、审核预算执行、财务收支中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没有执行的督促执行,执行不到位的催促执行到位,执行错了的纠正过来,通过这些监督,为各部门和下级依法行政,加强预算管理,规范财政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引导各方面客观公正地看待预算执行,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服务;通过对财政、税务、金库以及有预算分配权和使用财政资金较多的单位部门、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监督,对预算资金、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的安排使用效益进行跟踪问效,监督就是服务,通过审计监督不仅要给党委、和被审计单位提供是什么、怎么样、财政收支家底的准确情况,还要为党委、和被审计单位搞清楚为什么、怎么办,为党委、宏观调控,加强领导,科学决策,加快发展服务,为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规范运作,有序执行,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强化自我约束服务。特别是对那些带有普遍性、苗头性、倾向性、全面性、政策性的问题,通过审计监督,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综合,解剖麻雀,追根溯源,找准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措施,供党委决策参考,促面上工作,为大局服务。

(二)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监督与服务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党、在新形势下,为了加强对党政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从源头上治理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审计机关一项新的监督服务职责,它把传统的针对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引伸为对单位领导人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机关的监督服务职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个人既是经济责任的监督,又是对其工作业绩的客观评价和鉴证,其实质量是对领导干部依法行使权力的情况进行制约和监督,并为组织部门考核任免干部、促进廉政建设服务。监督他不能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令、法规和规章制度,恪尽职守,全面履行职责;依法行政,严格执行财经法规;廉洁自律。防范以权谋私行为;开拓创新,顽强拼搏艰苦创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为党委和组织人事部门服务的,又是为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服务的,审计机关是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计的,审计报告具有法律效力。审计机关在实施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它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站在第三者的角度,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而且审计中大量都是根据财经法规的规定进行定量检查的,得出的结论也是靠数据、靠事实说话,给党委组织人事部门提供了被审计人员的准确、清晰的经济责任信息,为党委组织人事部门正确、科学、合理地推荐、考察、管理、使用干部提供了合法的、详实的、客观公正的参考依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又是为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服务的,通过审计可以帮助单位和领导干部彻底摸清家底,反映出这个单位和主要领导的思想素质、廉洁勤政状况,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以及政策水平、管理水平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具体、真实、全面地反映单位和领导干部的实绩,分清是非功过。因此,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对被审计单位和领导干部本人的监督,又为被审计单位和个人提供了经济责任鉴证和评价的服务。

 [2]  下一页

会计学中的辩证法探析_会计论文 第十篇

会计学中充满了辩证法,透过会计资源中看似呆板、无声的数字,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联系与变化富有哲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既要具有经济学家的头脑、管理学家的策略,还要有哲学家的思辨,充分揭示会计学中的唯物辩证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哲学是会计学形成的理论基础,而且对于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创新素质,都具有现实意义。下面就会计学中的部分内容作一阐述。

 一、会计基本前提的哲学思考

会计的基本前提是会计准则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它一般包括会计主体前提、持续经营前提、会计分期前提和货币计量前提。四个前提各有不同的内涵,但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会计主体前提使会计明确了其工作的空间范围。这个空间范围的有限性,使会计划清了本会计主体与其他会计主体的界限,也区分开了本会计主体的经济资源与企业所有者的财产以及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与企业所有者个人的活动的界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会计主体的现代企业,其经济活动具有连接性、社会性,而抽象表现这种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运动也应是持续的,会计核算就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这就使得持续经营前提的设定成为会计正常工作的必然要求。这一前提明确了会计活动的时间范围,若失去了持续经营前提,企业一旦进入破产程序,会计主体将不存在。在持续经营的时间长河中,为了便于对会计主体分期结算帐目,计算盈亏,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就需要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人为划分较短的等长的时间段落,这就使会计分期前提得以产生。持续经营前提与会计分期前提之间体现出时间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关系。同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还必须解决以什么量度作为统一计量尺度问题。一般情况下,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过程总是表现为从贷币购买生产资料开始,通过人的生产劳动制造出产品,然后通过销售回笼货币的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为了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记录,并作出汇总合计、比较,就需要以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或综合计量单位,因而货币计量前提就得以规定。上述内容,贯穿了唯物辩证法的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就要求会计人员处理任何会计事项都要有时空观念,考虑时空条件,注意、掌握企业发展规模、速度和空间,以及经营形势、财务状况的发展变化,及时提供经营管理所需的会计信息,谨防出现超越时空条件的虚假信息。

 二、会计对象中的唯物辩证观点

会计对象的客观性使会计核算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会计对象分为一般对象和具体对象两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也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辩证关系。会计从本质看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有会计在参与管理,但会计反映和监督的仅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过程。具体到每一企业、单位,资金运动的方式及资金转化的过程又是具体的,各有特点,存在差异,呈现出多样化的个性特征。企业会计的具体对象由六要素组成,各个要素的内容都有具体的划分,不能混淆,但六个要素又是发展变化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个会计主体中,每个要素都不能脱离其他要素而孤立存在,都同其他要素密切联系着。我们研究会计对象,一方面要看到会计对象的共性,共性离不开个性,会计的一般对象只能通过会计具体对象而存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其个性,没有具体会计对象也就没有会计一般对象的概括与抽象,但具体对象也必然与一般对象相联系而存在。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哲学思想运用于会计实践中,就是善于把会计的一般原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同会计主体的具体经营活动相联系,具体问题具体,才能充分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

 三、会计等式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会计学领域的体现

会计等式分为基本会计等式和扩展会计等式。就基本会计等式而言,资产总额和权益总额反映了会计主体某一特定时日的财务状况,又称为静态会计等式。资产和权益永远恒等的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会计学领域的一个体现。一个企业所拥有的资产与负债和所有者之间明显地表现为对同一资金观察的两个不同方面,是从对立的两个角度观察同一资金的结果,即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就必然有一定数额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反之,亦然。资产与权益相互联结又相互依存,运用货币计量,资产总额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总额必然是相等的。资产又是运动变化的,涉及资产和权益变动的经济业务的发生,又会引起会计等式中有关会计要素某些项目的增减变动,而增减变动的结果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我们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及其相互关系的哲理来理解会计等式,将会对会计学中这一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深化一步。

 四、记账反映了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

记账法之所以比单式记账法科学、严密,就在于它符合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符合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

为什么一笔经济业务发生必须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相互联系进行等额反映呢?

第一,依据辩证法的两点论,我们既要看到一个单位的经济资源,又要取得这些经济资源的资本来源。如前所述,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任何企业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拥有或控制一定数量的经济资源;企业的这些经济资源客观上又表现为企业资产和取得这些资产的资本来源;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侧面,其性质不同,但又彼此联系,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既然它们在数量上存在着等量关系,我们就必须同时使用资产类与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把这些等量关系反映出来。

[1] [2]  下一页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kuaijishenji/83487.html

《谈谈资产减值的几个问题_会计论文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