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审计

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合并抵销的会计处理_会计论文十篇

2022-04-13

会计审计】导语,大家眼前所阅览的这篇文章共有27643文字,由秦阳华详细修改之后,发表于范万文网(fwan.cn)!国家是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合并抵销的会计处理_会计论文十篇感谢大家一起学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合并抵销的会计处理_会计论文 第一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应当在期末或每年年终时对已发生的固定资产减值按单项计提减值准备。由于内部交易的固定资产在购入方因发生减值而计提的减值准备,已经抵减了因内部销售实现的利润,这就意味着该项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的销售利润,已经发生了部分或全部抵减。而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又对该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进行了全额抵销,这就造成该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中计提了减值准备的部分金额,两次抵减了集团利润。因此,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应对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中已计提了减值准备的部分金额予以抵销,调整恢复多抵销的集团利润。

由于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主要涉及企业集团内部的成员企业将自身生产的产品销售给集团内部的其他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这一类型,因此,本文就该类型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购入方计提减值准备后,集团(母公司)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所涉及的具体合并抵销会计处理谈点看法。

一、不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一)内部固定资产交易发生当期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销售该产品的内部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予以抵销,购买企业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销售企业确认的损益部分也应予以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

说明:在不计提折旧的情况下,由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引起的多计提减值准备的金额,不可能大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的金额,因此:

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与期末该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两者孰低的金额。

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

若集团内发生了多项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不论其是否计提了折旧,在计算各期期末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均应先分别求得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在该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然后,再将其汇总求得该期期末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以后使用该固定资产的会计期间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于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再次,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还应分别作以下抵销分录(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等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的金额时,则无须作以下分录):

1、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大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还应按其差额补抵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小于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时,则还应按其差额恢复多抵销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三)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变卖会计期间的会计处理

首先,将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其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末多计提减值准备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抵销。

固定资产进行变卖处理时的会计期间,一方面,由于该项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随着固定资产的清理而核销,已不存在减值准备科目中该项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的抵销问题,但该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却转入了固定资产清理科目的借方,进而影响了当期损益,增加了当期利润。因此,需对当期损益加以调整(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收益,则调整营业外收入,若该项固定资产清理为净损失,则调整营业外支出)。另一方面,由于购入企业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影响到期初未分配利润,则必须对本期期初未分配利润进行调整,因此,该抵销分录应为:

借: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二、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一)当期购买并计提折旧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抵销处理

首先,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相关的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以及其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予以抵销。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主营业务成本

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和累计折旧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当期多计提的折旧)

注:为简化,本文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假定为管理用固定资产

再次,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当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当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说明:由于固定资产内部交易产生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抬高了集团内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也随之抬高了该项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而因固定资产账面原价的提高而造成各期多计提的折旧,又反过来不断抵减其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随着累计多计提折旧的不断增加,被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不断减少,至该固定资产使用期满时,其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被批减为零。在各期期末,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抬高的部分账面净值(被抵减后的剩余金额)等于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减去各期末累计多计提折旧的差额。因此,在计提折旧的情况下:

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该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未实现的内部销售利润减去期末该资产累计多计提折旧的差额与该期末该项资产减值准备余额两者孰低的金额

全部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各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Σ同期期末各单项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减值准备

(二)以后会计期间的内部交易固定资产的批销处理

首先,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原价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抵销。

借:期初未分配利润

贷:固定资产原价

其次,将以前会计期间内部交易固定资产多计提的累计折旧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以前期间累计多计提的折旧)

第三,将本期多计提的折旧费用予以抵销。

借:累计折旧

贷:管理费用(本期多计提的折旧)

第四,应将内部交易固定资产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予以抵销。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第五,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还应分别作以下分录。

(1)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大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则还应按其差额补抵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借: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营业外支出(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当内部交易固定资产本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小于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时,则还应按其差额恢复多抵销的减值准备:

借:营业外支出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上期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本期末多计提的减值准备)

 [2]  下一页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_会计论文 第二篇

近期,一些企业利用会计法规准则中的灵活性、不完善性来操纵会计利润的行为日益严重,就"资产减值准备"的问题而言,更是被一些企业为达到自身目的进行随意调整的行为愈演愈烈。所以笔者就此问题浅析如下。

一、资产减值准备的制度规定和重要意义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为何要对没有发生只是可能发生的资产损失作确认呢?因为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所以制度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即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确保资产的真实,符合资产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要求。

我国目前的关于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是为了避免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同时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比性。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谨慎性原则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置秘密准备,否则就属于滥用谨慎性原则,将视为重大会计差错处理。

二、资产减值准备的范围

自1999年实施了坏账损失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后,20xx年财政部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及补充规定,其中新增加了四项资产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由此扩大成了八项资产准备。

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各项短期投资进行全面检查时,要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指对期末按照成本与市价两者之中较低者进行计价的方法)计量,将市价低于成本的金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并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2、坏账准备

企业在期末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计提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3、存货跌价准备

企业在期末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时,如由于存货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应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部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4、长期投资减值

企业应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定期地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投资的出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有和投资到期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较高者。其中,出售净价是指资产的出售价格减去所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后的余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发生的损失,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5、固定资产

企业应当在期末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是指资产的销售净价与预期从该资产的持续使用和使用寿命结束时的处置中形成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应定期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并对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同上)进行估计,将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可收回金额的部分确认为减值准备,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会计权责发生制应用研究_会计论文 第三篇

 一、美国会计权责发生制应用实践的特点

美国在会计中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已有相当长的历史。美国联邦与州、地方各自制定会计准则,在权责发生制应用方面,联邦和州及地方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但又有着趋同的发展倾向。

在上一世纪,美国州和地方的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改革浪潮。权责发生制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重视和应用,并在历次改革过程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在20世纪初期,美国就开始将一系列企业会计程序和方法引进到地方的财务管理中,建议编制财务报告,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和记帐法。在20世纪30-40年代制定的一些地方会计原则中就要求使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会计和财务报告中权责发生制的应用不断发展、完善。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在1996年发布的第34号公告中提出的财务报告新模式中,规定州和地方的基本财务报告要包括基金财务报告和层面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告中的性基金财务报告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财产基金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层面的财务报告以经济资源作为计量对象,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美国联邦会计是否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和提供合并财务报告曾经历过较长时期的争议。早在1956年,根据第二届胡佛委员会的建议,使用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就得到了立法通过,但是该法律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一直到1980年代后期,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FASAB)建立后,90年代早期开始建立会计准则,明确地提出了联邦财务报告的目标并制定了报告模式,要求实行权责发生制。

虽然美国联邦和州及地方在会计中应用权责发生制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但到目前,联邦和州及地方的会计准则在一些主要方面出现了趋同,这种趋同最鲜明地表现在会计和财务报告目标从主要的预算执行工具转向向权益人说明其受托责任,以及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编制整体的合并财务报表。美国会计和财务报告中权责发生制应用的内容和方法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技术问题,本文仅从框架方面总结以下几大特点,以有助于我们对美国会计和财务报告中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有一个较为总体的了解,为今后继续了解具体细节问题奠定基础。

(一)与财务报告目标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美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上,权责发生制的应用直接产生于编制财务报告的需要,两者之间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财务报告和预算不同,预算反映当年的财政收支总额及分配结构,而财务报告通常包括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的一系列财务报表,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反映的运行能力和财务绩效。年度预算只反映了一个时期的现金流入与流出,资产负债表则是对资产和负债的持续衡量。这种多时期连续化的会计模式具有对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内在要求。

在美国无论是州及地方会计准则还是联邦会计准则,都明确地提出了财务报告的目标。这些目标决定了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和具体应用模式。

以州及地方的财务报告为例,GASB提出了3个方面的目标:

第一、财务报告应说明的受托责任。GASB将受托责任作为财务报告目标的基石。受托责任要求向市民说明公共资源的征集和使用情况,包括三个子目标:期间公平;预算和财政合规性;服务成本及完成情况。

第二、财务报告应帮助用户评价实体的年度运营结果。其子目标包括:应提供财政资源的来源与用途的信息;应提供实体如何为其活动筹资和弥补其现金需要的信息;应提供测定实体年度运营结果的财务状况是否改善或恶化的必要信息。

第三、财务报告应帮助用户评估实体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及其履行应尽责任的能力。包括以下子目标:应提供实体财务状况和条件的信息;应提供资源和责任方面现实的和或有的、本期的和非本期的信息;应提供实体使用寿命超越本年度的物质的和其它非金源的信息,包括能够用于评价这些资源的服务潜力的信息;应披露法律或合同对资源的限制,及资源潜在损失的风险。

在上述财务报告的诸多目标中,有很多方面是必须采用权责发生制才能实现的。如期间公平目标、评价实体的年度运营结果等在现金收付制基础上是无法提供必要信息的。同时,财务报告的目标也决定了会计中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应用范围和程度。财务报告的这些目标构成一个比较复杂的目标体系,各目标之间既互有联系,也可能存在冲突。因此仅采用一种会计基础、使用一种财务报表、编制一套财务报告很难充分满足这些目标,美国的会计实践中是分别地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和编制不同的财务报告来满足这些目标的要求。

(二)在不同层次的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程度的权责发生制基础

按照目前美国州和地方的财务报告模式,州和地方都要编制两套但又相互关联的财务报告。一套是将作为一个整体的层面的财务报告,它将的全部业务综合起来,以全部经济资源作为计量对象,包括长期资产,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另一套是基金财务报告,将作为各个基金的集合。这些报告只关注本期的财务资源,主要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但在不同性质基金的财务报告中所采用的权责发生制的程度也有不同。

美国将州和地方活动大致分为三类:政务性活动、企业型活动、信托性活动。与活动相对应,将基金分为三大类:性基金、财产性基金和信托基金。以经济资源为计量对象的基金(如财产基金、信托基金)采用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以流动财务资源为计量对象的基金(如性基金)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如性基金不报告折旧费用,因为资本性资产的消耗不直接影响性基金的流动财务资源。

下图归纳了各类基金的计量对象和会计基础:

表1 各类基金的计量对象和会计基础

基金种类

基金分类 计量对象 会计基础

经济资源 流动财务资源 权责发生制 修正的权责发生制

基金 一般基金 ∨ ∨

特别收入基金 ∨ ∨

偿债基金 ∨ ∨

资本项目基金 ∨ ∨

永久性基金 ∨ ∨

财产基金 企业基金 ∨ ∨

内部服务基金 ∨ ∨

信托基金 养老金(及其它雇员福利)信托基金 ∨ ∨

投资信托基金 ∨ ∨

私人目的信托基金 ∨ ∨

机构基金 ∨ ∨

层面的财务报告目的在于提供对财务的全面观察。有两个基本的财务报表:净资产表(资产负债表)和活动表(收入与支出表)。这两个报表都将的政务性活动与企业型活动分别加以报告。按规定,信托基金的资源不可用于支持项目。因此,信托基金和信托型组成单位不包括在层面的财务报告中。层面财务报告中包括的所有活动,包括政务性的和企业型的活动都以经济资源作为计量对象并采用权责发生制。

由于层面的财务报告是在基金财务报告基础上合并编制的,而性基金的财务报告是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因此在编制层面财务报告时,必须将性基金财务报表中的数据转换成以经济资源为计量对象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基础。这种转换体现为与性基金财务报表相联系的对账和调整,但不必分别进行两套记账。下图为两种财务报告之间的关系:

以下两张表说明了美国州及地方会计从性基金财务报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向层面财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权责发生制)转换的项目内容。这些转换内容反映了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的具体差别,也反映了两类不同层次报表间的相互关系。

表2. 从性基金资产负债表向层面净资产表的转换

资产和负债 是否在性基金财务报表中报告? 是否在层面财务报表中报告? 调整内容: 基金余额对帐

调整前:基金余额

一般的资本性资产 否 是 报告累计折旧/摊销的资本性资产净值 增加:资本性资产的现存价值

债券发行成本的递延费用 否 是 报告债券发行成本递延费用的未摊销余额 增加:债券发行

百年反思与新世纪展望_审计论文 第四篇

郭道扬 符建国 

追溯百年消逝的岁月,没着历史的脚步回行,本文已展现20世纪会计发展的辉煌业绩。突出百年发展史实,比较研究人类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业已全面评价了现代会计工作的历史贡献。在会计发展史上,20世纪是最伟大的一百年。其进步、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纪。20世纪会计发展的成果为21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下世纪的会计朝着科学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毫无疑问,在20世纪会计发展的历史基础上必将会迎来世界会计界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然而,在会计方面,20世纪却也留下了一些值得会计界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及一些很值得深切反省的历史教训,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记取历史教训,方能端正未来会计发展的历史航向,为21世纪会计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站在历史的基点之上,也须认真审视世纪之交会计环境的变化,与预测新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以明确新世纪会计改革的历史使命。

百年往事并非过眼烟云,它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对会计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方面,人类的会计思想通常滞后于会计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变化。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会产生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思想认识方面所出现的偏差,会造成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的限性;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又自然而然会在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产生失误,最终必然形成为一种必须认真加以反思的历史教训。

(一) 关于财计组织构建与运行中的"官场病"问题

历史地考察,官僚组织体制在企业中长期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包括这种组织体制中的财计部门在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也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同组织机构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企业的官僚组织体制又确实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患发"官场病",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官场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它已严重约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阻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化进程,及至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效果。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通过企业管理组织体制改革及财计组织改革,在克服官僚主义病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20世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官场病"问题,也未能在主要方面消除"官僚主义"对财计组织的不良影响。具体讲,(1)在正确处理集权与、集中与分散关系方面,错位现象依然严重;(2)在企业上层组织机构中,真正以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专家、专家集团取代企业中身兼数职的财阀;(3)在解决大型企业上层的以集体领导取代过度集权的个人独断专行问题方面,还需要经历一个艰巨的深化企业组织体制改革的过程;(4)当可何将"受托责任"的管理精神充分体现在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责任中心、责任层次与责任环节之间形成系统的经济控制关系,尚需进一步调整与改革原有组织布局;(5)在财务、会计组织改革方面,尚须解决决策行为控制系统、决策速度、决策准确性及提高决策成效问题;(6)在企业财计组织进一步改革问题,尚须考虑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协调一致的问题等。

(二) 关于企业财计组织工作行为准则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在认识到市场经济建设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的经济这一实性问题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财务与会计两项工作都是具有深刻社会性意义的工作。为体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一根本精神,与会计界也正是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有的放矢地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与财务、会计行为着手,来解决市场经济管理问题的。尽管20世纪已开始将财务会计规范的制订引入系统化建设阶段,并初步解决了由"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这一根本转变问题,然而,在系统化、法治化管理方面却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首先,在处理根本法--相关经济法--财会专业法规这三者之间关系方面尚缺乏深刻认识,在理论上还缺乏一体化安排,因此,不仅在实现由"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显然,这一问题将是未来适应经济全求化要求相应推进会计全球化工作方面的一个障碍。最后,尽管自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在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会计规范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并且它的影响已逐步扩大到80多个国家,然而,从总体上讲,国际性会计规范的制订与执行依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它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对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所提出的要求,故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与世界统一应用的停滞后状况是进入新世纪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关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向国际惯例靠拢,确定一国之内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

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确定改革方针,切实进行经济与会计改革,以解决本国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问题。然而,必须注意,要端正本国经济与会计改革的航向,其关键在于端正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防止产生负面影响。从主要的方面讲,(1)应当认识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平衡的,其中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2)必须明确会计作为一项工作是严格存在国家界线的,客观上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各种差异,而且因所处会计环境的不同会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 ,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只能建立认真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维护与保障本国的经济权益;(3)应当明确,即促进人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从宏观方面讲国家依然是经济利益的主体,而从微观上讲,企业依旧是经济利益的主体;(4)应当正确认识国际惯例,所谓会计的国际惯例既不是仅仅体现某一些国家的特点或会计发展的成就,也不是仅仅体现某些国家的会计制度及其政策,而它应当是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交互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共同确认的、具体体现在会计方面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术与方法。20世纪后半期,无论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一些力求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均在会计国际协调认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诸如在会计准则制订方面的照搬现象、会计教材编写方面的西化现象,盲目强调本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现象,以及超前提出实现会计全球化的现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负现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面向新的世纪必须深刻反思与认真总结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关于会计教育与会计教育改革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是缩小国与国之间知识差距、经济发展差距,及至会计管理差距的一种国家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脚手架",而通过教育与再教育所取得的知识则如同人体流动着的血液,因而,教育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及社会地位。就会计教育而言,尽管会计教育在20世纪已取得显著进展,它也改变了人类以往数千年会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然而,从大的方面考察,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会计教育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形势下已处于停滞状态。(1)会计教育投资相对不足,它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更新换代的要求;(2)会计教育采用新技术不足,它已影响到现代会计教育的质量;(3)会计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局限性,会计教育的专业面向狭窄,它已不符合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对综合性较强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4)会计教育较为严重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今后急需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5)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趋支配下,现代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工作者毕生的过程,然而,事实上就大多数国家而言,与学校在支持后续教育方面十分不够,对于会计工作者终身教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并且有不少已开展手续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进行过程尚处于不规范状态。

(五)关于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人们已从两基本方面认识到,一方面信息是每一经济发展时期的生命线,是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性要素,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识会发生丧失,信息也会产生失真与失灵。并且由于这种信息的失真与失灵现象是世界性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人们面对这种现象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一般性对待,而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既从当前,也人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以防止因信息失真与失灵带来整个市场经济的失录与失控。就会计信息失真与失灵而言,20世纪之所以依然严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法律制度不健全与执行不力,或无法可依,或有法却缺乏威慑力度,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过各中"人治"凌架于"法治"之上;(2)经济体制问题,尤其是那些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的国家,极易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产生漏洞,最终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失灵;(3)社会经济监督体系健全或监督配合不力。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需要实行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监督

审计的百年发展_审计论文 第五篇

1721年英国的查尔斯。斯内尔的第一份审计报告产生,很多人以此作为世界审计史的开始。但有必要说明,审计活动事实上在此前就早已产生。1845年英国《公司法》规定公司的账目应当由的会计师进行审计,成为审计作为正式制度产生的标志。这期间,伴随世界经济的沧桑变化,审计也呈现出缤纷的色彩,特别是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一百年,审计制度得到了飞速发展。

一、审计主体——审计师和审计机构的变化

1、个人作为会计专家执业持续了近一个半世纪。19世纪中叶以前,民间审计师主要从事会计业务,如帮助委托人建账、结账、转账和记账,检查修正有争议的账务,办理破产清算、信托、保险等业务,从事审计只是副业,公司审计由公司董事以外的监事专办。“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民间审计师方才发挥其固有的职能,审查会计记录,编制审计报告”,而代理记账业务一直沿袭下来,会计师的名称也沿用了200多年,也难怪有人常常将注册会计师与公司内部记账会计师混为一谈。民间审计,也被称为“私人审计”,最初是不被人接受的。直到19世纪“新的股份公司法案诞生,股份公司制度找到了繁荣发展的发端”,从而使股份公司的“外部监督”审计加速诞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审计师才走出了个人执业的圈子。

2、合伙的组织形式应审计本源职能的确立而产生。由于股份公司的诞生、发展和迅速壮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跨国发展,组织结构日益复杂,个人执业无法承担审计工作,职能和责任的增加,也使之认识到必须寻求风险、质量控制的途径和机制。在职业会计师由个人执业向合伙执业的转变中,源于会计师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公众的外在要求,个人执业的专业精神和无限责任保留了下来。合伙组织的无限责任最初并非法律规定,而是职业会计师的自我定位、执业胜任能力要求和性约束。客观上,无限责任遏止了早期会计师日益泛滥的局面,强调执业胜任与承担责任,也为性提供了更大的约束力;合伙责任的连带关系,保证了合伙人之间相互监督、相互负责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提升了职业能力、地位和形象,使社会公众对股份公司“外部控制”的要求从形式上和实质上都得到一定的满足。

3、20世纪80年代末有限责任合伙形式出现。20世纪70年代,会计师事务所遇到大危机以来最大的一次诉讼浪潮,当时流行的消费主义理念倾向于竭力保护购买人、存款人、贷款人和投资人。在很多诉讼案件中,审计师对第三方负责不是因为过失,而只是因为未发现财务上的瑕疵,因此很多投资人、金融机构、部门、甚至没有依赖关系的第三人也进入诉讼、索赔的大军,“非过错原则”诉讼、集团诉讼、第三人范围无限扩大的诉讼,使注册会计师深陷到“深口袋”当中。典型的是美国储贷协会倒闭案件,上百个不知情的合伙人为这宗巨额赔偿承担了连带责任。有统计表明,1985年到1992年期间,美国的责任保险以平均300%的速度增长,大型事务所则达到1000%,由事务所承担的免赔额提高了6倍,且提供责任保险的公司从15家减少到4家,40%的事务所因过高的成本而不买保险。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一浪高过一浪地提出改革无限责任合伙的强烈要求。1989年英国《公司法》第一次通过审计师可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合伙公司(LLPs),取股份公司有限的所有优势,同时保留合伙的形式和税收上的优惠。为此五大会计公司将风险最大的上市公司审计业务并入单独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但统计表明,英国6000多家事务所中,只有约100家实施了公司制改革。根本原因是:有限责任使得原有的“合伙文化”泯灭,客户也认为有限责任的信誉不如从前,另外关于有限责任须公开账务、调高个人税收、合伙人入伙、退伙、股份转让等烦累,使得合伙人并不热衷于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说,至少审计师还认为,会计师职业是由个人执业胜任能力的“智合”构成的,而不是“资合”。此外,会计公司跨国执业的发展,是有限责任形式在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得以发展的又一个原因。

二、审计客体——服务对象的变化

总体上看,历史上注册会计师服务对象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投资者、债权人;第二阶段是社会公众。

1、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这个阶段经历了久远的时间。这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强调保护私人财产、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背景一脉相承。这期间,由于经济发展轨迹的不同,有的以所有者主体为重,如美国、英国;有的则以债权人主体为重,如德国、法国、日本等。

2、为社会公众服务。这是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提法。这与企业资本社会化、消费者保护主义、社会福利政策以及管制的倾向如出一辙。1984年美国高等宣布,审计师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公众的投资利益。以“社会公众”取代投资者、债权人,与审计报告使用者“第三人”范围的拓展有关。一方面,由于更加注重证券市场的筹功能,企业的公共性不断增强,而财务报告的使用者不仅是现实的投资人,还包括大量的潜在投资人;另一方面,各国纷纷通过立法确立了注册会计师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鉴证职能,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的大量出现及对其进行第三方审计的要求,使注册会计师更加贴近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事项。

三、审计目的和职能的变化

审计的目的和职能经历了从监督、鉴证到公允反映的变化过程。

1、查错防弊。从审计的发源地——英国考察,在19世纪中叶前,公司审计主要由股份公司的监督人专职承办,早期的审计目标主要是:查明欺诈舞弊、技术错误、原理错误,其中检查舞弊是审计人员责任中最重要的内容,审计被作为控制公司经理和董事的一种手段。因此,审计人员主要采用过账审计和凭证审计,进行账账核对和账证核对,并且主要针对资产负债表。

2、财务报表公允反映。到20世纪30年代,由于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和规模扩大,注册会计师无法继续采取详细审计的方法。大危机爆发后,美国率先进入财务报表审计阶段。40年代末,审计业务由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展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和公允表示意见,审计目的主要是向股东、投资者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披露企业的财务报表是否正确地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审计报告用于公开发表。1948年9月,美国职业界发布了第一套一般公认的审计准则,随后,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发布《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及是否得到一贯遵行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好坏及审计风险的大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此后,AICPA又发布一系列公告,使内部控制审查逐渐成为一项必经的审计步骤。到了五六十年代,英国也出现了“制度基础审计”技术,审计技术具有了现代意义。借助内部控制的作用及对其进行的审查,审计时间、成本得以降低,但审计范围从原来的财务报表拓展为企业管理范畴。理论上,在企业内部具有相当完备的管理制度的情况下,该企业的会计记录就会相对可靠,即使采取抽样的办法,也可以达到审计目的;而发现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错误与舞弊行为,只能退为审计的次要目的。

 [2]  下一页

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第六篇

会计作为一门自成体系的科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会计科学,首先需要大力开展会计理论研究,没有理论指导,会计科学的发展和提高是非常困难的。

现代会计从开始形成一门自成体系的科学一直发展到现在,已有两百年的历史.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两百年虽然是短暂的一段,但是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却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进入了新的阶段,各门科学都在各自的领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深度和广度进军.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其发展速度更加迅速.在这个阶段,会计科学也有很大发展,但是同其他科学比较,这门古老的知识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应该承认,直到现在为止,会计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理论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人们对会计这一客观社会现象的认识还远未进入“自由王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会计实践方面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而会计理论的发展和提高就显得更落后了.

是什么原因阻碍着会计科学的发展呢?这是一个需要仔细研究的问题。我们的初步看法 是,会计科学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 着重实务处理、轻理论研究这样一种倾向.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轻视理论就会走上不正确思维的道路,而“错误的思维一旦贯彻到底,就必然要走到和它的出发点恰恰相反的地方去。”①问题就在于长时期以来,会计科学的建设实际上走的是这样一条不正确的道路.

现代会计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资产阶级会计学者有过不少贡献,他们的成就应当得到应有的历史评价.但是正如有些文章正确指出的,资本主义时期出现的会计理论研究,主要是为会计的方法寻找根据,②而这种理论研究又是以会计学是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技术”这种不正确的立论出发的。这种建立在会计方程式(由数学方程式演变而来基础上认为“会计是以数学定律为中心”的数学理论,或者认为会计是用数学方法搜集经济资料的“应用技术”理论,在会计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占着支配的地位。③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这种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计的某些特性,有其产生的客观依据.但是这种理论有其明显的缺陷,它把会计这种伴随着经济活动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现象同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条件完全割裂开来,从而使人们不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探讨会计科学的本质属性;同时对会计实践中不断出现的 许多远远超出“数学理论”、“应用技术理论”范围的客观现象也无法作出科学的概括和说 明.这种理论还有以偏概全、颠倒水质和现象关系的明显缺点,对会计职能缺乏历史唯物主 义的.我们认为,会计科学之所以长期不能发展,这是重要原因之一.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会计学者曾经试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来发展现代会计科学,但是由于他们在指导思想上没有始终严格遵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则,这种有益的尝试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中华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理论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也做过一些探讨.但是由于我们在指导思想上有时有刘断历史看问题和形而上学地看问题的倾向,讨论中贯彻 “百”方针不够,再加上、“四人帮”的干扰,总的说来,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并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到现在为止,作为一门科学涉及到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会计科学的科学属性、会计科学的科学体系、会计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方、会计科学和邻近学科(如经济学、经济管理学、数学和经济统计学)的关系以及会计科学的历史沿革,等等,都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不仅如此,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许多急待探讨的新课题,诸如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会计在现代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进步和 经济管理现代化对会计工作的巨大影响,会计工作的变革及其发展前景,不同社会制度下会 计的异同,会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会计法的建立和发展,社会簿记的建立,会计监督和审 计学的研究,等等。总而言之,需要从理论上研究的老问题和新课题比比皆是.由于许多重 大理论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说没有得到科学的解决,我们的会计研究、会计教学和会计实践就 不能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会计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就不能不受到影响.

[1] [2]  下一页

关于开展“绩效审计”的思考与实践_审计论文 第七篇

开展绩效审计的意义

绩效审计是我国国家审计发展的方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国家审计必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计职能作用的范围和内容也必须扩展。从总的趋势来看,我国国家审计要从原来的财务审计为主导向以绩效审计为中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转变。从原来的鉴定向、管理咨询服务方向发展,为和经济管理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从原来的单位审计向公共社会审计发展,显然,公共社会审计是与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制度的日趋完善密切相关的,当公共支出压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人们对提高公共财政支出的效果和明确投资规划的经济责任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就产生了以评价经济性、效率和效益为主的绩效审计。作为国家审计,就必须发挥法律赋予的职能作用,为管理经济提供可靠的信息和提出加强管理的建议,提高公共支出的经济性、效率和效益。并且也能给社会公众一个管理资源和资金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有效信息。

当前,我国的绩效审计与国外绩效审计还存在着环境差异,主要表现在:(1) 理论研究探索不够;(2) 法规建设滞后,没有明确的绩效审计条例;(3) 没有公认的绩效审计标准;(4) 没有制定指导绩效审计的方法;(5) 缺少必要的人员培训。

如何选择绩效审计项目

如前所述,我国绩效审计与国外绩效审计存在较大的环境差异,特别是审计标准体系没有建立,仅靠经验判断,难以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对我们初步尝试绩效审计的审计机关来说,选择一些业绩在规划文件中充分表述,并比较客观的项目,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们在选择初审绩效审计项目时,首先发动全局业务人员每人提报 2 个绩效审计项目,共提报了42个绩效审计项目参考题目。经过对各项目的初步调查评估,认真筛选,确定把“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进行探索尝试。

我们把“示范园”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的主要原因有:

1 、业高科技示范园是市委、市的投资决策,虽然这个项目投资不是很大,但影响较大。

2 、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项目的社会效益较好,但经济效益情况不是很清楚,通过绩效审计可以弄清这些问题。

3 、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的前景如何,应继续倾斜扶持,还是任其自由发展,是否按原规划实施项目 ,在实施过程中管理是否到位, 是否存在损失浪费等问题,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等。对这些情况,投资者及社会公众不是很清楚,社会上有多种说法,为搞清这些问题,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我们选择了这个项目。

4 、选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风险不大。 因为市委、市投资建设示范园的初衷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即使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是太理想,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5 、选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作为第一个绩效审计项目,是由于该项目专业技术要求不高,按现有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在审计技术方法和评价标准上容易掌握和操作。

6 、农业高科技示范园项目有比较齐全的立项文件,便于研究确定评价标准, 因为文件中写明了要达到的结果,在项目开始之前,预期结果已经列出,这样的结果较好测定。

绩效审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一般来说,每个绩效审计项目大致要经过四个步骤:

(一)初步调查

绩效审计的对象是各种不同性质的投资、规划和管理活动。所以,绩效审计必须围绕着投资、规划、管理项目的实施单位进行一系列的具体审计工作。在初步调查中,审计人员的工作就是从收集项目实施单位的基本情况和总况资料开始。根据这些初步调查的资料,首先确定该项目应该达到的目标或目标的适当水平,并鉴定投资、规划项目的可行性方案。然后,编制一份在选定的领域里 ( 审计范围 ) 的管理监督系统的审查提纲。

( 二 ) 监督管理系统的审查

审计人员通过对管理监督系统的审查,来测试与审计项目相关的项目实施单位管理监督系统的健全和有效性,并取得相关的证据。以确定完成项目目标的标准是否是公认的并是否被接受和执行,项目完成后的结果如何, 以及这些结果是否可全部作为我们的审计目标。然后,审计人员要编制一份详细审计方案。

上述两个步骤,在实际审计工作中通常作为一个步骤来实施。

我们在实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绩效审计项目时,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立项文件进行了初步调查,再对项目的监督管理系统进行审查,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和初步审计目标。

当前,我们搞绩效审计,在审计标准确定方面,面临着两大难点:一是投资规划项目的立项文件中各项规划投资目标的鉴定;二是没有公认的评价标准体系,审计标准难以确定。我们在对“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绩效审计的过程中,首先从观念上转变得比较彻底,认为:只有经过实践,才能探索经验;只有经过调查,才能获得标准和结论。在对投资规划项目立项文件中的各项投资目标鉴定上,客观得了立项文件目标的各项指标、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采取询访、咨询和做大量社会调查的方法,得出比较客观和社会公认的项目目标评价标准。在确定社会效益评价标准时,对市蔬菜办公室等 6 部门、蔬菜批发市场、镇分管农业的领导、 14 个蔬菜种植专业户、 2 个蔬菜出口加工企业及多名蔬菜专业技术人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 40 多人次深入细致的询访、调查工作,得出了比较客观的审计标准和初步结论,确定了“项目实施及管理情况,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情况, 以评价社会效益为主”的初步审计目标。

( 三 ) 详细检查

审计人员按照审计目标收集足够的相关、重要、充分的证据,以审查项目执行者是否按照项目规划的目标来实施项目的, 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如果没有完成,要没有完成的原因,并要认真总结项目实施结果好的经验和做法。然后,审计人员总结和全部证据,并得出审计目标的相应结论。

我们在实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园”绩效审计项目时,根据审计目标,编制了详细审查提纲。

 [2]  下一页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内部审计工作如何开展_审计论文 第八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会计核算方式的一项重大变革。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基层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银行账户,统一到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资金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会计档案的一种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管理形式,是会计委派工作的深化和发展。其主要特征是:一是业务实行委托代理;二是代理具有强制性;三是会计职能分离;四是会计人员性强。在这一制度下,资金载体发生了变化,会计收支管理模式由分散型转为集中型,各单位收入的缴拨方式和程序,支出的支付方式和程序相应发生了变化,由此导致各项内部审计工作的客体、对象、重点、方式、方法、程序与实行该制度前有所不同。下面笔者将对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思路作一探讨。

 一、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夯实了会计基础,提高了地区财务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了对财政性资金的监控力度,单位资金的使用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转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有效遏制和纠正了不合法凭证和不合理开支,由些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强化,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工作效率,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2、有利于减少审计成本,突出审计重点。会计核算中心集中了各基层单位部门的会计资料和信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可花费较少的审计成本就可以对各单位实施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确定审计重点,有利于确定宏观和全面评价。

3、有利于“小金库”的确认和制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银行账户均被撤销,所有资金全部纳入核算中心,因此凡是没经批准遗留和新出现的账户和资金都应视为“账外账”,“小金库”。

(二)负面影响

1、资金载体发生变化使内部审计客体增加,增大了责任认定的难度。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资金载体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的单位,部门之间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因而审计对象由单一被审计单位变为被审计单位,部门与会计核算中心两个客体,被审计单位,部门的会计核算工作虽然转移,但依然享有财务收支执行权,财产物质管理权,收入的筹集,支出的审批权,仍然是财务收支有关的经济管理的实体,也必然是被审计的主要客体,而核算中心成为审计的又一客体,是因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都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并行使会计资料档案保管权力及资金管理权,因此在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部门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核算责任问题相互推诿,以及要在两客体间来回查阅和问询辨认,增大了一些认定难度。

2、准则规范的滞后有待于完善。我国《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按照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现状在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被审计单位部门原来的会计责任在被审计单位、部门与核算中心之间发生一定转变。被审计单位部门原来承担的全部会计责任有部分转变到了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同时对会计资料的安全性,完整性负责,但会计责任主体还是被审计单位领导人。因此,在会计责任发生变化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探索,更需要有关部门及时这方面的准则进行规范。

3、新出现的违规违纪现象增添一些审计难度。成立中心后,一些单位部门为逃避核算中心会计监督,采取更加隐蔽的违纪方式,将资金转变到与之相联系的二、三级单位或者其它相关单位及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因此给内部审计检查难度加大。

4、由于中心单位开支标准不统一,对违规违纪开支不好认定,由于各单位,部门收支状况原本不同,没有统一开支标准,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集中在一个桌面上,因此标准问题凸现出来,以大宗材料,设备采购等大额费用支出,到差旅、电话费等小额费用支出,从招待、会议费的公务费用支出,到补贴、奖金等福利费用支出,因没有统一标准,不好确认其违规违纪问题。

5、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部门的经济事项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增加审计难度。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撤销单位会计岗位,把单位经济、会计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和知情者——单位会计人员撇到一边,而会计核算中心人员不参与各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对各单位具体工作和开支项目不十分清楚,在会计核算上往往只是注重审核其票据要素是否齐全,报销手续是否完整,不能对其反映的经济事项的真实性以及相关的合法性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增加具体审计的难度。

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后内部审计工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面对会计集中核算后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针对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只不过是多了一道会计监督环节,但其代替不了内部审计,不能理解为因为加强了会计监督,而要削弱或取消内部审计监督,相反由于资金载体的变化以及其带来的影响,而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所属基层单位的内部审计任务不会从数量上发生变化,但在内部审计的客体、内容、重点、方式方法上面,要依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从目前现状看,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 [2]  下一页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如何开展内部审计工作_审计论文 第九篇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会计核算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已在全省全面实施,徐州市自2000年起率先在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20xx年起又在市级主管部门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基层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银行帐户,统一到会计核算中心集中办理资金结算、集中进行会计核算、集中管理会汁档案的一种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管理形式,是会计委派工作的深化和发展。其主要特征是:一是业务实行委托代理;二是代理具有强制性;三是会计职能分离;四是会计人员性强。在这一制度下,资金载体发生了变化,会计收支管理模式由分散型转为集中型,各单位收人的缴拨方式和程序、支出的支付方式和程序相应发生了变化。由此导致各项内部审计工作的容体、对象、重点、方式、方法、程序与实行该制度前有所不同。

下面笔者将对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对内部审计工作产生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思路作一探讨。

一、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加强了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有利于单位依法理财,堵塞漏洞,强化预算执行和资金的有效使用,使单位资金的使用管理由以前的事后监督转为事前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从而有效地阻止单位财务收支中违法行为的发生,杜绝不合理开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于会计核算得到加强、会计监督职能得到强化、会计信息质量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2.有利于减少审计成本,突出审计重点。会计核算中心集中了各基层单位、部门的会计资料和信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会计核算中心可花费较少的审计成本就可以对各单位实施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确定审计重点,有利于确定宏观和全面评价。

3.有利于对“小金库”的确认和判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各进中心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银行帐户均被撤销,所有资金全部纳入核算中心。因此凡是没经批准遗留和新出现的中心之外的帐户和资金都应视为“帐外帐”、“小金库”。

(二)负面影响

1.资金载体发生变化使内部审计客体增加,增大了责任认定的难度。在会计集中核算制下,资金载体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的单位、部门之间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因而审计对象由原来单一被审计单位、部门变为被审计单位、部门与会计核算中心两个客体。被审计单位、部门的会计核算工作虽然转移,但依然享有财务收支执行权、财产物资管理权、收入的筹集、支出的审批权,仍然是财务收支及有关的经济管理的主体,也必然是被审计的主要客体;而核算中心成为审计的又一客体,是因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职能、会计核算、会计监督都由会计核算中心完成,并行使会计资料档案保管权力及资金管理权。因此在核算中心与被审计单位部门之间可能就一些会计核算责任问题相互推诿,以及要在两个客体间来回查阅和问询辩认,增大了一些责任认定难度。

2.准则规范的滞后,有待于完善。会计核算工作从被审计单位、部门分离出来后,谁对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作出承诺,由谁签证、怎么签证,而现行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未能涵盖此类情况。按照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的现状,在会计集中核算过程中,被审计单位部门原来的会计责任在被审计单位、部门与核算中心之间发生一定转变。被审计单位、部门原承担的全部会计责任有部分转变到了核算中心。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代管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负责,同时对会计资料的安全性、完整性负责。但会计主体责任主体还是被审计单位领导人。因此,在会计责任变化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研究探索,更需要有关部门及时这方面的准则进行规范。

3.新出现的违规违纪现象增添一些审计难度。成立中心后,一些单位、部门为逃避核算中心会计监督,采取更加隐蔽的违纪方式,将资金转变到与之相联系的二、三级单位或者其他相关单位及协会、学会等社团组织,因此给内部审计检查难度加大。

4.由于中心单位开支标准不统一,对违规违纪开支不好认定。由于各单位、部门收支状况原本不同,没有统一开支标准,会计集中核算后各单位的财务收支集中在一个桌面上,因此标准问题凸现出来。从大宗材料、设备采购等大额费用支出,到差旅、电话费等小额费用支出,从招待、会议费的公务费用支出,到补贴、奖金等福利费用支出,因没有统一标准,不好确认其违规违纪问题。

5.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部门的经济事项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增加审计难度。会计核算中心人员不参与各单位财务收支活动,对各单位具体工作和开支项目不十分清楚,在会计核算上往往只是注重审核其票据要素是否齐全、报销手续是否完整,不能对其反映的经济事项的真实性以及相关的合法性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增加具体审计的难度。

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后内部审计工作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面对会计集中核算后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内部审计部门应当针对实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同时还要充分认识到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只不过是多了一道会计监督环节,但其代替不了内部审计,不能理解为因为加强了会计监督,而要削弱或取消内部审计监督,相反由于资金载体的变化以及其带来的影响,而要强化内部审计监督。因此,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所属基层单位的内部审计任务不会从数量上发生变化,但在内部审计的客体、内容、重点、方式方法上面,要依据实际情况予以调整,从目前现状看,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分清责任主体、规范操作规程。会计集中核算后,审计客体和对象出现了两个层面。一是被审计基层单位、部门,二是会计核算中心。根据客观实际,各基层单位、部门的会计法律地位不变,其负责人仍是会计责任主体。应对本单位的财务收支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因此,被审计基层单位、部门和负责人仍是审计通知的主送单位,负责提供资料、承诺和签证。核算中心承担着各单位的会计核算职责,要对代管资金、会计核算、会计资料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负责,即要承担一部分责任同时又因其是各基层单位、部门会计资料、会计档案的集中地,还必须积极配合内审部门对各单位、部门的审计,审计通知书同时抄送核算中心。

 [2]  下一页

关于私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思考_审计论文 第十篇

直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积极应对我国加入WTO后的形势,要实现私营企业经济的新的突破,除了要发挥私营企业机制活、反应快的特点外,放大重点私营企业的作用,还必须在帮助私营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下功夫,建立更加合理的内控制度,完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营销创新,使私营企业步入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已有一种好势头,为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内部审计已不是国有企业的专利,受私营企业老板的青睐和重视,内部审计在私营企业中呼之欲出,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本文试就私营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谈一些看法:

一、关于私营企业设立内审机构、开展内审工作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私营企业的规模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都在逐步扩大,“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私营企业的发展趋势说明私营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是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其组织结构的设置和管理模式也是很有可取之处的。从调查的常州市区私营企业的情况看,设立内审机构、开展内审工作已成为一种好的态势,令人欣喜。

现有的私营企业大体有两大类:一是从成立企业起即新注册登记时为私营企业的,第二类是从原来的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改制而成重新变更登记为私营企业的。相应地,内审机构也有成立企业时设立的内审机构,还有在企业改制过程中,保留原有的审计机构;也有随着私营企业的发展后增设的。

据对常州市区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11家设立时即为私营企业的单位进行调查,已经设立内审机构的就有5家,配备内审人员16名。国有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后,内审职能虽然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讲还占有一定的位置,表现在有的单位保留了原有的审计机构,有的单位把原本不是的内审机构设置为机构;有的单位配置了人员,还有的单位加强了内审力量还得到了加强。如,武进中天钢铁有限公司、武进阳湖棉纺集团、武进勤益染织有限公司等在改制为私营企业后,都保留了内审机构;侨裕集团有限公司于20xx年10月改制时,从财务部门单独分开设立了审计部,并配备了专职人员。江苏新城集团公司财务与审计合署办公,设有4名专职人员负责基建预、决算审计工作。

目前已设立内审机构或已开展内审工作的私营企业现状,有这样几个特点:

1.出于企业自身的需要。区别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要求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虽然国家和对私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没有法定的要求,但私营企业为管理需要自发设立内审机构或配备内审人员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

2.这些私营企业大都是企业规模较大、经营状况良好、管理层次和幅度较复杂的企业,决策层对间接管理的下属控制线较长,需要通过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实施控制职能。

3.内审工作与日常管理活动紧密联系,有的内审工作已经上升为企业的高层管理活动。与国家审计相比,企业内部审计除了监督控制外,还承担着日常的企业管理工作,如侨裕集团公司审计部门加强对公司资金运作过程和状况的审计,通过审计,资金使用效益是否与计划相一致,根据资金运行动态判断资金的运行质量,协助领导进行科学的决策。江苏新城集团公司内审机构参与公司包括子公司经营目标、经济指标的制订,每季度对子公司经营状况进行事中审计,并及时反映审计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协助领导加强内部管理,确保了经营的有效性,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二、关于私营企业开展内审工作的趋势

目前在国外企业流行健康诊断。美国管理学家卡佩尔在他所著的《企业成长的哲学》中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企业同一切有生命的机体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也就是说,企业在运营活动中面临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存在许多深层次的危机,如果不进行健康诊断,加以治疗预防,将陷入危险的境地。这就需要专业人员从调查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入手,发现并运用在运营中存在或蕴含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定量或确有依据的定性,查明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进而指导方案实施的过程,被称之为企业诊断行为。这个诊断过程,可分成两块,一块由外部专业人员进行,另一块则由内部审计人员承担。内部审计人员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对企业经济状况进行鉴证、评价和服务。

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私营企业开展内审工作存在着这样的状况:

(一)内审机构有扩张之趋势。

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大多数私营企业普遍认识到,建立一个的通过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和控制职能的监管机制来为企业决策者服务,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内在需要。在改制过程中,有的企业内审职能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了加强。尽管这个面还不是很大,但已有不少单位保留了原有的审计机构,有的单位把原本不是的内审机构设置为机构;有的单位内审力量还得到了加强。如,武进区已有3家公司在改制为私营企业后,仍保留了内审机构;1家公司改制时,从财务部门单独分开设立了审计部,并配备了专职人员;还有1家公司采取了财务与审计合署办公的形式,配置4名专职人员负责基建预、决算审计工作。一些原来未设内审的企业也认识到了内审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向社会招聘审计专业人才来逐步开展内审工作,如常州长兴集团有限公司专门到省级报纸上发布招聘内审人员的信息,还有的私营企业则通过现有管理人员到审计机关学习或到其他企业取经的方法,逐步掌握内审的技术和方法,发挥内审的功能,来为企业服务。

(二)内审领域有拓展之迹象。

目前,私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知之不多到逐步进入角色的过程,审计的领域已由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企业价格审计、基建项目审计,逐步向经济效益审计、内控制度审计拓展,从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已经跳出了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和审查财务凭证帐本的传统审计模式,审计的范围更广阔,触角深入到了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如常州百老汇集团有限公司将内审的职能界定为对公司经营项目成本费用进行测算审核,这个职能几乎涉及到公司业务流转的全过程,从工程项目设计到物资采购、工程施工。江苏新城集团公司内审机构参与公司包括子公司经营目标、经济指标的制订,审计的范围扩展到实现业绩和指标兑现的考核方面。

(三)内审工作有规范之要求。

内审工作除了管理层交办任务外,需要有内部的规章制度来明确其职责范围,方便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从而保证企业内审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内部审计需要解决“审什么、如何审”的问题,希望有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各种规范,特别是内审职能方面的规定。目前已有不少企业建立、健全了内部审计制度,常州一家专门从事电器的企业新组建内审机构,还为具体开展工作,先制定企业的内部审计规章,而后再着手开展工作。武进中天钢铁有限公司下发了《关于完善比价采购管理办法的意见》,规定对公司所有采购物资都要进行价格审核。公司专门成立了招标采购工作小组,由公司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内审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操作程序。常州市侨裕集团公司内审部门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内审人员在一次材料采购价格审计中,发现该材料价格同比市场价格要高,他们还发现材料采购员在采购过程中拿了回扣,而该材料采购员却是公司老总的亲戚。内审人员严格执行企业内部制度,如实向领导汇报了情况,公司老总对此很重视,并按制度办事,及时将此人调离了原岗位。

[1] [2]  下一页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kuaijishenji/83486.html

《内部交易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后合并抵销的会计处理_会计论文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