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文档

请联系客服

一、找不到需要的文档,请联系客服

各种述职自查等报告、工作学习计划总结、表扬信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申请报告、发言稿、新闻稿

活动策划方案、演讲稿、推荐信、保证书、读后感

合同协议、倡议书、等各种条据书信

二、微信客服

本页主题概要:

关于股份制改组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_审计论文十篇

欢迎收藏本站,按 Ctrl+D 即可将本站加入收藏夹。
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审计
关于股份制改组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_审计论文十篇

关于股份制改组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_审计论文十篇

会计审计】导语,大家眼前所阅览的这篇文章共有28285文字,由蒋伟鼎细致校正,发表在范万文网(fwan.cn)!“业务”更白话一些来说,就是各行业中需要处理的事务,但通常偏向指销售的事务,因为任何公司单位最终仍然是以销售产品、销售服务、销售技术等等为主。“业务”最终的目的是“售出产品,换取利润”。所以通常会把业务员等于销售员,也就是这个原因,业务就是进行或处理商业上相关的活动。业务也是渠道就是指产家与销点之间关系是通过渠道之间建立起来的。而业务员在这中间起了重大的作用。业务员的工作直接影响到产家、销点、消费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股份制改组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_审计论文十篇如果你对这类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也可以上传分享给大家!

关于股份制改组审计若干问题的思考_审计论文 第一篇

 股份制改组审计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在具体做法上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 

(一) 关于股份制改组企业审计经营业绩模拟问题 

对于股份制改组前三年经营业绩审计,总的要求和做法应当是:分年审计,先近后远;实事求是,严守制度;统一调整,前后可比;工作底稿,翔实可信;审计报告,依据严密;对外公布,无懈可击。其审计内容分为符合性、实质性审计(第一步审计或称合法性、真实性审计)和可比性审计(第二步审计或模拟性审计)。符合性、实质性类同于一般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即注册会计师以原企业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为审计基准,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规定, 审查原企业近三年的会计报表, 验证其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在此基础上,还应实施可比性审计(第二步审计),进行会计政策的调整和企业资产重组结构调整的审计,使股份制改组企业对外披露的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符合《企业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以增强财务资料和会计数据的可比性。

因此,股份制改组企业前三年经营业绩模拟内容只能是会计政策的追溯调整和企业资产结构的模拟调整。任何经营业绩的模拟都应当建立在合法合规合理的基础之上,不得为了提高前三年经营业绩作一些不切实际的人为包装,虚置资产,虚拟业绩。

(二) 关于会计误差调整方法问题

对股份制改组企业会计误差调整差异,要否纳入改组建企业先前的会计记录之中,即要否调整当年账簿记录问题,我们主张会计误差变更调整的方法是对前两年调表不调账;对最近一年,要结合资产评估、折股方案和对发起人投入股份公司净资产的验证工作调表又调账。之所以对前两年调表不调账,理由有三:一是企业原有会计报表年度财务决算已经财政或主管部门逐年审批,注册会计师不拥有财政或主管部门财务决算审批之权限。二是前两年账簿记录均已结清,现时再作调整,实务操作上不具有可行性。三是以前年度会计误差通过列入最近年度的未分配利润科目,调整计入最近一个年度的账上,事实上也作了追溯调整。

(三)关于政策性调整的内容问题

政策性调整,应当理解为会计政策变更调整。会计政策变更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有以下几点:外币折算汇率的选用,坏账准备的计提,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对外长期投资的核算方法,合并会计报表的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无形和递延资产的摊销政策,利润分配方案等。上述会计政策的厘定,改组企业必须在报告期(三年或三年又一期)内一致地采用, 并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 关于股份制改组企业(例如电厂)原来只作为一个内部核算单位,在一些主要产品、原材料实行内部计划价格或成本价核算的情况下,其经营业绩如何确认的问题。我们认为,对这类情况可以按照当时购销市场价格,调整主要原材料进价和主要产品售价,重新核定其经营业绩,以增强财务资料和会计数据的可比性。

(四)关于结构性调整问题

在企业新设重组的情况下,应当对前三年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按相同资产结构口径进行模拟调整;在企业资产剥离分设的情况下,模拟调整原则同上。

值得讨论的是改组企业最近一期购买一家或几家51%以上股权的控股子公司,其前期会计报表的模拟调整问题,毫无疑问,为增强经营业绩的可比性,在前三年经营业绩中,应当假设这些子公司在该等会计期间业已存在,同口径模拟计入。问题是涉及到对该子公司的投资和少数股权是否模拟,即资产负债表要否进行模拟。笔者认为,资产负债涉及企净资产,在缺乏真实性的情况下,不应模拟。

(五)关于期初余额审计问题

股份制改组企业报告期(三年或三年又一期)内一致采用由企业自已厘定、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政策,从而作出会计政策变更的调整,以求得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同时,进行会计误差调整,求得合规性,无疑是正确的。然而,现实问题是这种调整是否应追溯至报告期期初?因为客观上,会计报表报告期期初数影响到报告期期末数,而报告期期初的资产、负债和权益余额又是企业自成立之日起逐年积累起来的。这就为股份制改组审计出了一道难题:注册会计师是否还要对报告期期初的有关账项按照企业厘定的现行会计政策进行调整?

诚然,这种推理似乎符合逻辑。但是,若真按此执行,就政策性调整而言,显然这种调整是一个怪圈,因为期初之前还有期初,这样追溯起来恐怕要追溯到企业成立之初,所以实务上很难行得通。更何况,这种调整仅仅是假设性的,目有很明确,即为了增强前三年财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尤其是前三年经营业绩的可比性。 国际审计准则第28号《初次接受委托--期初余额》中规定:"审计人员将需要考虑期初余额是否能反映恰当的会计政策的运用,以及这些会计政策在当期财务报表中得到一贯的遵循。当会计政策或对它的运用存在任何变更时,审计人员应该考虑这是否合适以及是否得到适当的说明和充分的披露"。据此, 我们认为,从简计议,政策性调整审计中不应追溯报告期期初(三年前),只要将这种变更调整在审计报告中予以说明和充分披露即可。当然,在会计误差调整审计中,按照已掌握的审计重点领域,期初余额仍应作适当的有限度的审阅或审核。

 [2]  下一页

股份制改建发生资产评估增值的税务与会计处理_会计论文 第二篇

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建,无论是整体改建、分立改建还是合并改建,都必须对改建企业原有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它资产等,进行全面清查,在全面清查的基础上,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予有资产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评估,并报有关主管部门立项确认。本文结合《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和改建调账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谈谈因股份制改建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的税务、会计处理。

一、资产评估增值的确认

资产评估增值的确认,是进行税务、会计处理的前提。理论上讲,确定资产评估增值,包括确认增值额和增值额的入账时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建,资产评估的增值或减值,应以资产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被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的金额为增值额或减值额,以报告的批准时间为入账时间。实务中,资产评估是评估单位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估价的过程,评估基准日与被评估企业的调账日并不一致。从基准日到评估报告批准日期间,被评估企业的资产还会发生变动,因此,入账时间实际上应为企业的调账日,增值额须以批准增值额为依据,视评估期间资产变动情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原则是:

1、评估期间资产数量增加,增加部分按取得资产的实际成本确认其价值,与评估增减值无关;

2、评估期间资产数量减少,资产减少的价值,已不包括在调账日资产的账面价值中,对减少原价值应确认的增减值,不再调整;

3、只有评估基准日后评估发生增减值而且调账日仍存在的资产,必须在评估报批准增减值的基础上进行调整。现举例说明调账日评估增值额的最后确认。

例1 某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建,20xx年9月1日为资产评估基准日,11月30日为资产评估调账日。评估基准日固定资产中房产类原值5000万元,已提折旧2500万元,评估确认原值5200万元,折旧2500万元;流动资产中原材料1000吨,账面余额420万元,评估确认值483万元。评估期间房产折旧80万元;购入材料500吨计210万元;领用材料600吨。该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核算发出材料成本。调账日有关资产增值额为:

1、房产类评估增值率=(5200-2500)÷(5000-25000)-100%=8%

调账日入账的增值额=(5000-2500-80)×8%=193.6(万元)

2、原材料评估增值率=(483-420)÷420=15%

调账日原材料账面余额=420+210-420÷1000×600=378(万元)

调账日入账的增值额=(378-210)×15%=25.2(万元)

由于《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如果改制企业已报批实施新会计制度,有的资产计提了“减值准备”,在资产评估和确认评估增值额时,应特别注意,增值额应是评估值大于原资产账面余额的差额,而不是大于原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

二、资产评估增值的税务处理

《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7]第77号)中规定,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建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应相应地调整有关账户,所发生的固定资产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该文件从1997年7月1日起执行。此后,为了解决企业在执行中提出的问题,1998年4月22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又以财税字[1998]50号文发布了《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补充通知》进一步明确了文件的适用范围,指出通知仅适用于内资企业,其中第四条只适用于股份制改建的内资企业。第四条规定,按评估价调整了有关账户的价值并据此提取折旧或摊销的,对已调整相应资产评估增值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准扣除。并要求纳税人在办理年度纳税申报时将有关纳税资料一并附送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纳税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进行纳税调整,调整的方法有两种。

1、据实逐年调整。企业因进行股份制改建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每一纳税年度通过折旧、摊销方式实际计入当期成本、费用的数额,在年度纳税申报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增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2、综合调整。企业因进行股份制改建发生的资产评估增值,不分资产项目,均在以后纳税年度的成本、费用项目中予以调整,相应调整每一纳税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期限最长不得超过十年。

两种调整方法各有优缺点。使用第一种方法,要求评估增值必须按增值资产的种类、项目逐一调账,并在折旧或摊销时,分别计算折旧额或摊销额中属于增值额折旧或摊销的份额,并应设补充登记簿进行分类、分项登记,年终计算应纳税所得时,根据补充记录汇总,调整年度应纳税所得额。这种方法,计算准确,贴近实际,但记账的工作量较大,评估增值的资产项目不多的企业或采用分立、合并改建方式的企业适用这种方法。使用第二种方法,是根据纳税调整的规定年限,将资产评估增值额平均在每一个纳税年度分摊,作为应纳税所得额的调增额。这种方法简单实用,但合理性、准确性差。资产评估增减项目、种类繁多难于一一对应的大型企业或采取整体改建的企业适用第二种方法。

三、评估增值的会计处理

(一)评估资产调账日的会计处理

内资企业改建为股份制企业,在调账日对评估资产的增值或减值确认后,应将资产评估价值与其相对应的资产原账面余额进行调账。如果是流动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或其它资产,应将其净增值或净减值直接调增或调减各对应账户的余额;如果是固定资产净增值或净减值,则应分别按原值和累计折旧的净增减额,相应调增或调减“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账户的余额。如为净增值,还应按所得税税率计算应纳税额,记入“递延税款”账户,按其与应纳所得税的差额记入“资本公积”账户。依前例(1),调账的会计分录为:

借;固定资产     1936000元

    贷:递延税款    638880元

资本公积   1297120元

借;原材料      252000元

贷:递延税款    83160元

资本公积   168840元

[1] [2]  下一页

股份回购的财务会计问题初探_会计论文 第三篇

股份回购是指公司按一定的程序购回发行或流通在外的本公司股份的行为。国外对股份回购作了普遍的规定,特别是在成熟资本市场中,股份回购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金融活动。我国《公司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对相关的内容作了一定规定,但实践中还很少实施。较为典型的实践出现在上市公司减持国有法人股中,如1994年陆家嘴就开始回购国有股;1999年底,申能股份又成为国有股回购企业;之后,云天化、冰箱压缩、长春高新等也相继以国有股回购方式实施减持。我国的会计准则对股份回购引起的会计问题没有具体的规定,本文拟针对相关的财务会计问题作一简单的探讨。

股份回购的目的

从我国的实践和理论上看,公司购回发行或流通在外的股份有不同的意图,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国有股减持的目的。这主要从上市公司的角度而言。从已有的实践看,国有股减持的方法主要有国有股购回、国有股配售、增发和协议转让四种方式。考虑到国有股购回的市场定价、对证券市场的冲击较小以及减少公司股份可提高每股盈利水平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等优点,股份回购已成为国有股减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2000年11月,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协议回购方式,以每股2.83元的价格用现金资产回购,向公司第一大股东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议回购该公司持有的云天化国有法人股20000万股并注销,回购完成后,国有股持股比例由82.40%减少至72.84%。2000年12月,长春高新股份有限公司以1999年12月31日经审计确认的每股净资产3.40元为基础,同时考虑自年初至回购实施期间的公司经营收益,以每股3.44元的回购价格,以协议回购的方式回购并注销公司国家股股东——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公司的7000万股国家股,回购后,国家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从57.36%降到34.63%。

2.作为减资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一般发生在公司经营方针和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了使经营规模与资本相称并减少分派股利的压力,公司可以购回发行或流通在外的股份并注销。我国《公司法》第149条第1、2款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公司依照前款规定收购本公司股票后,必须在10日内注销该部分股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变更登记,并公告。”

3.作为公司有效调度资金的手段。如果上市公司手中有多余的资金,而又没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时,可以考虑用这部分多余资金买回本公司的股票,作为库藏股份,这样做的结果是除了可以减少股利的发放外,还可以在公司的股价上涨、公司缺乏资金时抛出(或重新发行、增发等),从而达到有效融通资金、调度财务收支的目的。从《公司法》及其他法规、条例看,我国不允许库藏股份存在(但从上市公司的实践中看,部分公司或高层管理人员从市场上购买本公司股票,形成管理层持股或股票激励,已构成了实质上的库藏股票)。

4.作为员工激励的手段。随着股票期权激励、管理层和员工持股计划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上市公司还可以回购一部分股票作为奖励,以解决员工的激励问题。而且,就我国实际情况考察,股份回购可以结合对国有股的减持、员工激励共同完成,同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合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谓一举三得。具体做法是由上市公司大股东将国有法人股转让给公司员工持股机构,员工通过员工持股机构持有上市公司的股份。实践中新天国际将公司控股股东所持有的9100万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50.30%)中的2700万股(占总股本的14.92%)股份转让给公司员工持股机构,受让价格暂定为3.41元/股(高于公司的每股净资产3.26元),在公司实施员工持股制度。

5.改变股权结构以达到法律相关规定的目的。我国绝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中,国有股与国有法人股占很大的比例(截至20xx年12月,上市公司股本中国家拥有股份2410.61亿股,占总股本的46.198%)。我国《公司法》第152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其股票上市,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份应达到公司股份总数的25%;公司股本总额超过币4亿元的,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份的比例为15%以上。因此公司可以通过股份回购减少国有股的比例,从而符合25%(或15%)的股票上市条件。典型的案例如1994年10月,上海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对国家股部分实施减资,即国家股部分减少20000万元,由64000万元减为44000万元,公司股本总额从73300万元减为53300万元,从而使国家股比例由87.3l%降为82.55%。1999年11月,上海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每股2.51元的净资产价格协议回购并注销由申能集团有限公司持有的10亿股国有法人股,从而其注册资本由26亿元减少至16亿元,股份总额由26亿股减少到16亿股,国有法人股由占总股本的80%减少到68%,而社会公众股由占总股本的10%增加到15%。

6.股权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实现资产剥离和产业转型目的。在我国主要是同时发行A、B股或A、H股的公司,可以在我国深沪两个市场之外的股票市场购回股票,同时在国内市场增发A股,从而调整股权结构。如青岛啤酒在H股股价跌到0.5港元/股时,在香港股市购回H股,同时在国内增发。20xx年8月15日,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在港宣布,联想集团将以3400万元回购820.2万股,以达到集团分拆及重组的目的,并在固有的基础上发展新业务,以期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完成内部的整合。柳传志表示,这项决定是基于该公司对市场仍有信心,希望藉此提高股东的回报率(此举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大幅提高联想集团的每股盈利水平)。而此前的20xx年2月,联想已实行增发1亿股A股的股东大会决议。

此外,从理论上看股份回购的财务杠杆作用也很明显。公司在购回股份并加以注销后,在负债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权益资本,很显然会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进而影响公司的股价,结果一方面可以调整和优化财务结构,另一方面可以达到降低未来权益成本的目的。

股份回购存在的财务会计问题

根据企业购回股份的意图不同,人们对股份回购提出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成本法和面值法。前者是指企业以股份回购的成本记录收回的股票,而不考虑股票的面值和原先发行的价格。后者则是指按照股票的面值处理购回的股票。两者的区别仅在于是将购回股份和以后的重新发行或注销看作是一笔业务还是两笔的业务进行处理,选择“成本”或“面值”的对象主要是库藏股的计价。本文的立足点是股份购回时立即加以注销,关注的是注销的分录,因此对上述两种方法而言实质是相同的,即最终注销的股本都是按照面值计价。下文主要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股票回购后注销的财务会计问题,同时结合实践中的案例加以不同的公司在股份回购中的账务处理。

假设A公司当前的所有者权益账户科目余额如下:

股本100万元(每股面值1元)

资本公积60万元

盈余公积10万元

未分配利润30万元

现在公司决定以90万元的价格赎回30万股发行在外的股票,则公司应该如何进行账务处理?很显然,股本应该冲回的金额为30万元,而剩余的60万元应该冲回的科目与顺序在理论与实践中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下文针对四种不同的方法加以。

1.主张依次冲减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理由是资本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业务。在股份回购时,应该按照核心的项目依次冲减。同时考虑到公司在发行股票时,股票溢价的部分是记入资本公积账户的,因此本科目与股票回购的相关性最大,在冲减时,首先考虑资本公积账户。特别是如果公司回购股份的目的不是为了注销,而是准备将来再次发行或流通,则这部分回购的股份再次发行时的溢价部分也是记入资本公积科目。结合本例的具体做法是冲减资本公积60万元,而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余额保持不变(如果在冲减完资本公积后还有余额,再依次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账户)。会计分录为:

借:股本  30万元

资本公积  60万元

贷:现金  90万元

实践中申能股份在1999年11月以每股净资产2.51元来减持10亿股国有法人股时,账务处理采用了这种方法。溢价的15.1亿元依次冲减了资本公积中股本溢价的部分9.96亿元、盈余公积5.14亿元(其中法定公积金3.61亿元,任意公积金1.53亿元)。

 [2]  下一页

股份有限公司剥离模拟与会计信息失真_会计论文 第四篇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众说纷纭,诸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管不力、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等等。而从上市公司的历史来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则是来自于IPO(首次发行)时会计报表的剥离模拟。本文拟从会计的基础理论角度,剥离模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和后续经营的影响,并对剥离模拟导致公司上市后经营不规范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的研究。

一、剥离模拟产生的动因

之所以产生剥离模拟,这是我国的客观经济条件和法律环境以及企业的自身要求共同决定的。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企业由原来的国家计划调配资源而变成了面向市场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投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投资资金已经不再是给予的免费午餐,而需要企业自主筹措并充分考虑成本。然而,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公司法》对企业的发行上市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公司法》规定的条件是比较严格的。尤其是要求企业在最近三年连续盈利,很多准备改制上市的国有企业难以达到此项要求。为了上市,则将一部分经营业务和经营性资产剥离,或者进行局部改制,将原来不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生产线、车间和若干业务拼凑成一个上市公司,或者剥离因承担社会职能而形成的大量非经营性资产,并通过模拟手段编制这些非核算单位的会计报表。这样的过程,就是对会计报表的剥离和模拟。从的角度看,由于股份制改造是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路径,要为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理清道路,为了规范企业的改制上市行为,监管部门在《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申报财务报表剥离调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肯定了剥离模拟的合法性和可行性,也明确了剥离模拟的具体方法。

而具体到会计概念,剥离模拟是指股份有限公司按照现有的资产和业务架构,追溯其未设立时相关资产和业务在原有企业中的结构,依照现时采用的会计政策,将相应资产和业务记录从设立前原企业的财务会计记录中分离出来,形成其的申报财务报表的调整行为。从根本上讲,这一会计创新是为了满足申报财务报表对企业财务会计的要求而进行的调整。

二、从会计假设角度看剥离模拟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剥离模拟不违背会计主体假设,但却加大了划分会计主体的随意性

会计主体假设是一个重要的会计假设。它限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尤其重要的是限定了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的空间归属问题,即归谁所有。有些学者认为剥离模拟违反了会计主体的假设,笔者则不以为然。因为在剥离模拟的过程中,对于现存股份公司在原企业资产中的架构是按照现有的资产追溯得到的,这些资产在过去是确实存在于原企业中的,并不是虚拟产生的,剥离模拟中虚拟的是会计主体而非法律主体。举例来讲,假设剥离出来的公司为A,A公司是一个新设的法律主体,仅在剥离时刻t之后存在。但在会计上却可以假定存在这样的一个会计主体,在虚拟的前三年中是存在的,并拥有模拟出的资产和与之相应的负债、收入和费用,并可以据此编制其会计报表。A企业在t时刻之后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会计主体(此时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重合),但在t时刻之前是一个虚拟的会计主体(此时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分离,因为法律主体并不存在)。按照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的原则,会计主体的边界是允许假设和模拟的。如同编制合并报表,就是剥离模拟的反向操作,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合并模拟”。可见剥离模拟并不违反会计主体的假设。

但是,从客观性的角度来,剥离模拟却加大了对会计主体的资产和业务划分的随意性,剥离的经济实质是上市,为了上市而剥离。以剥离企业A作为会计主体模拟其前三年的会计报表,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在剥离和模拟的过程中,由于剥离模拟出来的最终报表是为了保证企业上市发行的需要,并且这种剥离模拟在当时往往没有相关的规范来要求。在20xx年相应规定前,一直没有一个合适的剥离模拟法规来约束,时至今日相应的会计准则也没有。因此就方便了企业为了凑足上市指标的需要,随意划分资产和业务的归属,这一剥离和模拟的过程本身就是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剥离模拟也不违反持续经营假设,但剥离模拟后的持续经营能力值得怀疑

持续经营假设是指除非有反证,否则企业将按现有目的持续经营下去,其资产将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而其所承担的债务,也将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被清偿。持续经营能力主要是为了建立企业资产和负债计量的价值属性。就剥离和模拟的会计过程来说,剥离出来的股份公司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会计理念上,都是假设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主体,因此其资产的计量也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手段,这一点与一般的企业会计并无不同。

但是对于持续经营能力而言,剥离模拟出来的公司在上市前和上市后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在剥离和模拟的过程中,企业为了满足上市的要求,对于资产和业务主体划分的人为化和利益化,最后形成的股份公司这个会计主体往往是剥离了实际上归属自己的债务和费用的主体,虽然要经过一年的上市辅导,但其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并未充分受到市场的检验,持续经营能力值得怀疑。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来看,上市公司经常发生的大规模关联方交易、资产置换、债务重组也说明了这一点。企业发生的资产置换往往是在发生经营危机时对经营性资产的置换,甚至有的还改变了主营业务,这说明他们的资产并不能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被耗用、出售或转换。也就是说,第一次发行时对业务的划分并不完善和合理,从而导致剥离模拟后还要与集团公司再度进行资产和业务的划分。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些关联交易导致了“二次剥离。”

三、从具体的会计原则角度看剥离模拟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从配比原则角度看剥离模拟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配比原则是会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将一个企业的收入和与之相关的费用进行配比来确定收益。配比原则是会计分期假设和权责发生制下的产物,其本身已使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增加,而剥离模拟更增加了这种不确定性。笔者认为,剥离模拟的本质就在于配比,而剥离模拟所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最重要的也在于对配比原则的滥用。模拟调整是一个技术问题,即如何有效的分拆或者合并会计业务。上市公司拼凑资产和业务从而满足上市要求,主要的手段也是尽量剥离掉费用和负债,多划入优质资产和收入。因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申报财务报表剥离调整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要求,在划分主营业务收入时,“报告期原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属于划归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范围内的主营业务收入,应列入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利润表。”划分期间费用时,“若该费用可辨认为归股份公司所有,则列入报告期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利润表。对报告期原企业发生的不能辨明归属的费用,应按报告期各会计期间列入股份有限公司申报利润表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原企业相应期间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例划分。”也就是说,对于费用的划分,是根据收入的比例划分。然而收入的划分标准是什么?剥离组成的企业是拼凑的资产,不同资产在前三年中为剥离企业A带来的收入又各自是多少呢?在企业整体中的资产和作为单独形态存在的资产其盈利能力是不同的,剥离出来的资产的获利能力是否可以紧紧按照与之相关的会计资料进行模拟值得怀疑。资产在原企业中为其带来的收入是原企业所有资产整合产生的经济利益,然而将这一收入归属于某一中间环节的资产所产生的,也并无十分可靠的证据作为划分标准。其结果只能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划分标准,从而使会计信息失去可核性,可靠性也受到巨大冲击。

[1] [2]  下一页

新形势下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探讨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第五篇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国会计的国际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历史进程,应当依据什么原则,通过何种途径来实现,这是中国会计国际化建设中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在理论上明确其原则,对于正确把握中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取向,进而建立市场经济会计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会计国际化建设的原则

(1)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原则

会计作为一门管理科学,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个有助于投资决策或解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或受托者受托责任的“商业语言”,而且受社会、经济、法律、传统习惯、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各个国家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上体现着经济利益的不同分配及其格局,因而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出发,各个国家的会计政策及其实务处理方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使各国会计的现实态度又不同程度地体现为国际化与国家化的并存,而且这种并存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基于此,国内有些学者对会计的中国特色问题提出质疑,认为中国会计的“特色”阻碍着国际化进程。我认为,具有一定的国家特色并不能影响或阻碍会计国际化进程,关键是看这种“特色”能否促进或有利于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强调国际化与国家化并存,绝不是否定中国会计的国际化趋势。事实上,会计的国家特色不会影响其国际化进程。一定意义上讲,会计国际化无非是各国会计在世界范围内的延伸和发展,这一点可以从当代会计发展的历史中得到佐证。在一定时期内体现本国特色的会计思想或方法,在未来环境变化之时可能成为国际公认的会计思想或方法%从而步入国际化的坦途。因此,会计国际化从其内涵与时代性要求来说,具有双向运动的特征,对某些有益于经济发展的科学会计思想或方法,尽管目前还体现为国家特色,但在国际化热潮中也绝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这最终会阻碍会计科学的世界性发展。

(2)比较研究于我有利原则

会计国际化理当建立在各国会计共同性的基础之上,不能以某个国家的会计模式作为准绳而强行“国际化”。对中国会计国际化建设来说,绝不能全盘照搬,盲目引进,而应当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发达国家的会计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研究比较其与我国会计的差异之所在,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背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而作出是否借鉴或在何种程度上借鉴的正确抉择。

强调会计国际化,无非是期望世界各国在会计政策的制定和会计实务的处理等方面遵行国际通行的做法或惯例,使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具有可比性和可理解性,达到信息的国际共享。各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总是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会计国际化目标无一不是为发展本国经济,实现本国经济的国际化而提出的。因而可以说,“于我有利”才是推动会计国际化的根本动因。在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建设中也应坚持这一原则。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体现了“于我有利”的原则。如会计准则由制定并颁发,“两则”并存,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恒等式,按谨慎原则允许运用后进先出法、加速折旧法以及提取坏账准备,成本核算采用制造成本法,建立全新的财务报告体系等。这些改革和建设,尽管尚需完善,但却使中国会计向国际化方向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3)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艰难而又复杂的过程,对中国会计来说,这一过程应当是在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的双向运动中进行的,也应是在持续的借鉴与输出的交替更换中实现的。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会计国际化进程的一个较长时期内,学习和借鉴仍将占重要地位。为了把国际化建设的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当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把国际化建设的必然性目标有重点、分阶段地组织实施,力求实现国际会计惯例和我国实际比较完美地结合。

(4)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原则

会计国际化的改革既不能超前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也不能滞后,应当是同步。“超前”会使会计改革失去依托,缺乏明确的目标,“滞后”则会影响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甚至可能拖改革的后腿。所谓“同步”并不是同时,而是指会计国际化改革必须紧紧跟上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做到相互配套,相互协调。近十多年来,我国会计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财政部颁发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第二阶段,为适应深化企业改革的需要,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颁发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第三阶段,为适应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及分行业的会计制度。改革实践证明,每一步会计改革无不受到经济体制改革的制约和引导,同时,也说明中国会计的国际化不仅是会计自身发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会计改革也有自身的规律性,不应该也不能完全被动地适应经济体制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会计改革方案、措施和步骤应该自成体系,相互配套,不应该亦步亦趋地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每一措施。为了国家财力的需要,经济改革采取一些迂回措施是可能的,但是会计改革就不能盲目适应,否则,只会导致会计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所以,在保证会计提供经济体制改革所需信息的前提下,要保证会计改革的连续性和改革方案的配套。

(5)统一性与选择性并存原则国际化的一个主要标志,它要求各国会计事务的处理程序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但是考虑到各国会计差异的现实,对某些会计业务可以在要求的框架内制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供各国会计工作者选用。这样做可以加快会计国际化的进程,适当排除一些阻力。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与措施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可以具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和做法。

(1)了解借鉴阶段

借鉴的前提是了解,借鉴必须建立在切实吃透、弄懂国外会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博采众长。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系统学习,深入了解国外会计的丰富内涵,吸取其精华,借鉴其合理内核。由于会计协调在这个阶段大都是自发进行的,因此自发性是该阶段的主要特征,学习借鉴国外会计中先进的合理的成分则是该阶段的工作重点。

 [2]  下一页

新形势下防范与抵御银行会计风险初探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 第六篇

会计工作作为银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肩负着核算银行业务,反映银行经营成果,预测业务发展前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等重要职责,是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保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会计面临的风险日趋多样化、扩大化。近几年金融系统案件频繁发生,大、要案不断,大多与执行会计制度不严,会计监督乏力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的防范是我国当前金融风险防范的重中之重。

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银行会计工作也是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令人不安的高经营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会计有关的。

在银行风险的压力下,会计如何通过其自身的职能去防范与抵御风险,是银行会计面临的重要课题。发生在东南亚国家的严重金融危机已经充分证明,防范与抵御金融风险以及与此有关的对市场运行的全面监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一个科学严格、跟踪及时的会计信息系统。银行会计贯穿于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全过程,是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不可缺少的一道有效屏障。

一、银行会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从银行会计的一般原则认识银行会计风险

1.从真实性原则:一是会计账务处理失真,不少基层行为了追求部门利益或隐瞒经营问题,私设账外账,“放贷收息”,假造会计凭证,乱用会计科目,乱摊成本,编造虚假报表,擅自违规调表调账,将会计工作作为其掩盖违规经营和虚报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的工具;二是信息披露不全面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例如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会计科目设置没有考虑拆放同业的风险因素拆放(存放)同业科目,因而不能真实反映这类资产的风险情况;又如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代理业务,支付服务及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发展迅速,但各行对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信息披露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衡量普遍不理想,不少国有银行或有业务仅停留在表外附注笼统反映阶段,透明度差,风险性强,信息失真严重;三是贷款核算没能真实反映信贷资产状况。目前银行业贷款账仍多按“一遍两呆”分类法进行科目设置,难以反映贷款质量,风险的真实状况。给某些银行采取贷款到期重办理借据,以新还旧的违规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留下了贷款事故隐患。

2.从谨慎原则:一是表内应收利息核算期限过长,应收利息的核算年限97年以前是三年,97年、98年分别改为二年和一年,2000年由一年改为半年,而国外普遍只有三个月。在我国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较差,付息能力较低的现实情况下,应收未收利息挂账时间过长造成了银行利息收入大幅虚增,由此银行额外承担了大量税金和利润上交,(又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普遍不足)因而银行只好用吸收的存款垫付税金。这种搞超额分配,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二是巨额银行贷款呆账积重难返,无法核销,导致银行风险高度集中,危机四伏。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在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呆账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呆账准备金,对已造成银行贷款损失来讲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2)已造成实际损失的呆账,却因手续繁琐,条件严格,难以分期摊销,同时银行在利润指标的压力下普遍对打消呆账存有顾虑,从而导致呆账日积月累,风险得不到及时化解。日韩等国不良贷款长期积累导致银行倒闭的事实充分说明,不良贷款必须及时处理,否则任其沉淀,后患无穷。

3.从相关性原则:目前我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三者组成。从这三种报表的构成看,似乎应能满足各方对银行会计信息的需求,但实际上,这套会计报表不能完全反映银行当前经营上的“账款”不符的现象,使报表使用者难以据此准确判断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同时,目前的银行会计信息的采集过于注重对外的宏观会计信息,而对内向型的微观会计信息,反映不足;注重静态的,过去式的信息,而忽视动态联系的、尤其是可供预测的会计信息,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相关性不强,使用价值不高,难以满足银行管理部门加强内部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

4.从重要性原则目前银行会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财务成果的形成没有得到充分揭示,如利润中包含多少应收款成分,应收款项的质量状况如何,是否形成虚假收入等披露不够;(2)筹资渠道没有充分揭示,如银行经营的负债项目多少来源于合理的筹资,有多少是依靠高成本筹资(如拆入资金),筹资成本与筹资活动是否匹配等;(3)代管物品及抵押财产没有充分揭示。代管物品及抵押财产是银行在某经营期间所拥有的一种物质保障,它可以用来抵御经营风险。而我国大多银行对自己所拥有的这种保障没有很好利用,一方面表现为对抵押物缺乏了解,甚至不清楚担保物的性质、价值、现状;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担保物的担保时间、担保时效了解甚少,相当多的担保因时效过期而失去保证作用。

(二)从会计管理角度认识银行会计风险

1.从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会计管理是导致银行会计风险监控不力的重要制度因素。一方面,分级管理体制使作为经营主体的各分支机构部门利益膨胀。有利润指标、支付保证、恶性同业竞争、职工福利等种种压力下,分支机构部门往往通过弱化会计的核算、监督职能来达到其目的;目前,绝大数国有银行的会计管理系统仍维持分级管理原制,按行政区域分散核算,层层汇总上报,使会计工作实际处于地区分割状态,从而给人为地篡改会计数据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方便之门;加之基层行领导、会计人员“本地化”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使弱化会计职能的各种违法行为占尽了“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极易导致风险和损失。

2.会计内部控制系统建设相对滞后,是导致银行风险损失加剧的一个直接原因。虽然近几年我国银行界对内控制度的建设空前关注,然而各银行却没有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内控制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之系统化、程序化。一方面,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目前仍作为一个个被分解的单元分散在各项管理制度之中。如会计内控制度规定了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责,不相容业务的分离,业务程序的先后制约,但却未形成一套环环相扣的风险防范程序(一般应由目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会计内控制度、信贷业务内控制度、资金内控制度,各居一方,缺乏有机的结合,造成计划部门为筹集资金而筹集,信贷部门为扩展规模而运用资金,财务部门为资金账务处理而核算三者分立的不良局面,严重影响了银行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营。另一方面,随着衍生金融工具、消费信贷等新业务的不断涌现,相应的会计核算往往由相应业务主管部门自行处理,造成各部门会计内部控制各行其是,甚至相互抵触,严重削弱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力度。另外,现行的会计内部控制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滞后于会计电算化的发展,造成了信息技术人员与会计业务人员权责不明,交易授权管理过度依赖技术人员、技术人员权限过大、内控乏力等一系列新的风险。内部控制建设面临着新的严峻的考验。

3.会计监督职能的弱休,给银行风险控制增加了新的难度。目前,我国多数银行的会计工作还停留在会计核算阶段,热衷于账务处理,对于资金运动过程的监督较为淡化(表现在对现金管理、大额支付凭证的审核、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核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等方面)。对资金运转状况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和反馈机制等方面的工作更是与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相差甚远。这是银行会计部门管理上的一个严重的薄弱环节。

[1] [2]  下一页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审计信息工作_审计论文 第七篇

 一、围绕热点、难点问题编报审计信息

这是审计信息工作中的一条成功的经验。围绕社会经济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编报审计信息往往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由于其反映的问题是领导关心、群众关注的问题,往往会引起比较大的反响。当前有四个方面的热点问题需要给予高度关注。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关键问题。从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来看,有以下几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一是负债问题。浙江省审计机关对负债问题关注得比较早,连续几年开展了负债的专项审计调查,编报了审计专报信息,省主要领导都做了重要批示,并以名义了相关的政策措施。二是公共财政问题。现在省、市、县各级各种名目的专项资金很多,但是这些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如何?发挥的作用如何?资金使用的绩效如何?这些问题对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提供高质量的决策信息。三是转移支付问题,现在全省转移支付资金总量已达88亿,城乡统筹、资助贫困地区等都需要靠转移支付来加以调节。四是“两保”问题。“两保”即社保和环保,近两年各级领导对审计信息披露的“两保”问题非常重视,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生态县建设等。从去年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看,全省环保资金的增长幅度比预算增加了100%还要多。另一方面浙江近几年发生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大多同环保问题有关。因此,在今后的项目审计中,要密切关注和充分挖掘这方面的信息。

(二)治理商业贿赂。治理商业贿赂的几个重点领域都与审计工作有密切联系:一是工程建设。近几年审计部门在对招投标环节以及工程建设全过程的审计中发现了很多问题,核减额较大,同时审计发现建设项目的投资绩效问题也很突出。二是土地出让。现在很多领导干部违法违纪问题与土地出让有直接联系,近年来发现的一些大要案也同土地出让密切相关。三是产权交易。在近一个时期的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交易过程中,审计发现了大量问题,有关信息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四是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问题。现在群众对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反映比较强烈,最近通过对十家医院的审计,从四个环节上揭示了医疗成本过高的原因,其中医药购销中的商业贿赂问题是主要原因;五是采购,浙江省审计部门近几年连续对采购进行了审计,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财政部门与采购中心应适当分离,加强对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的整改建议,引起了省领导的重视。

以上五个问题是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关注的重点,也是审计信息报送的重点,需要各级审计机关予以高度重视。

(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浙江省审计工作近两年来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与审计工作坚持关注民生、关注群众切身利益是分不开的。审计机关必须始终坚持从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出发,围绕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审计监督,并通过审计信息来加以反映。今年省审计厅安排的全省同步审计项目充分体现了这一思路,如万里清水河道、千库保安工程建设项目专项审计调查,三峡库区移民外迁安置资金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审计调查,基础教育经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福利彩票公益金、住房公积金专项审计调查等,这些项目都是同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去年省审计厅社保处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情况,开展了对乡镇卫生院的审计调查,并通过审计信息进行反映,得到了省领导的批示。因此,今后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充分运用审计信息,把这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审计项目成果及时、全面地反映出来。

(四)建设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今年总理所作的工作报告的重点,也是“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要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各级势必要加大在这方面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有一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建议,要加强对3000多亿新农村建设资金的审计监督。因此,从今年起,我们要对这方面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基础性保证。同时,审计信息工作也要及时跟上。今年,省审计厅在乡镇财政审计项目的安排上,对农村综合配套改革问题予以了重点关注,这项改革是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审计监督,是乡镇财政审计为基层县市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省审计厅财政处及时编报了题为“今年浙江乡镇财政审计将为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决策依据”的信息,这个角度选得很好。

二、对共性和规律性问题汇集成综合性审计信息

对共性和规律性问题汇集成综合性审计信息,这是领导非常感兴趣和欢迎的一种信息形式。省审计厅法规处今年编报了“浙江省审计移送案件呈现四大特点”的综合信息,他们通过对近两年全省范围内移送案件的梳理、归纳和,指出移送案件呈现出基层单位成发案重灾区、建设工程项目是经济犯罪的高发区、案件移送后立案处理率不高等特点,并提出了建立完善有效的审计移送处理协调配合机制、积极探索和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案件高发行业和领域的审计项目应树立大要案意识、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等比较好的建议。前年,绍兴市审计局对近两年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了梳理和,然后归纳出六个共性问题,以专报信息的形式报送给省,省长做了重要批示。去年6月,杭州市审计局向省审计厅报送了一篇信息,着重对建设项目决策、执行、建设、监理等环节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和研究,揭示了不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概算编制审批不严、合同签订不规范、有关部门违规收费等六大问题,并提出了审计建议。这些信息揭示的问题都具有普遍性和高度的概括性,充分发挥了综合性信息的作用。

省审计厅直属局前不久围绕浙江省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编报了信息,并对负债问题进行了重点关注,反映了部分高校财务管理混乱、高校负责人财经意识薄弱等问题,引起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最近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加强对高校和有关部门领导的财经纪律教育。省审计厅经责处根据近年来对一千多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编报了相关信息,也取得了良好效果。他们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分为三类,一是市、县、区存在的共性问题,如违规减免土地出让金、低价出让土地、负债规模过大、越权制定经济优惠政策等问题;二是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采购效果不够理想、公款私存较为普遍等问题;三是国有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突出、委托理财存在较大风险等问题。这些信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把一些具有共性的、规律性的问题汇总归纳后形成综合性信息,能够有效地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三、敢于反映问题类审计信息

这首先是由审计的特点、职能所决定的,审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监督部门,首要的任务就是揭露和查处问题,必然要产生大量的问题类审计信息;其次,从领导对信息的需求和关注的问题来看,领导对问题类审计信息是比较感兴趣的。这几年我们通过审计信息专报向上级领导反映了负债、土地出让金、采购、投资绩效等问题。去年,省审计厅开展了对全省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的专项审计调查,“审计反映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亟待完善”等信息专报都得到了省领导的批示。根据省长的指示,省办公厅将省审计厅上报的“浙江省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初衷和实际效果存在较大偏差”的信息上报给,得到领导的专门批示。问题类审计信息是审计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敢于反映、善于反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这是我们今后在审计信息工作中必须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四、善于将负面信息转化为正面信息

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负面信息正面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审计机关常常有一些负面信息很难报送出去,是否要报送出去也是要仔细掂量的。有些信息报上去以后得到省领导批示,可能给基层审

强化新形势下单位内部会计监督_会计论文 第八篇

20xx年 6月 27日,财政部以财会[20xx]41号文件发布了《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两个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措施,是解决当前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重要举措。《规范》的发布实施,对于深入贯彻《会计法》,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布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主要背景

(一)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法规,是进一步贯彻实施《会计法》的重要举措。

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互相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上述规定是新修订《会计法》的重要突破。虽然内部会计监督和内部会计控制不完全等同,但是,这些职责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一系列法律要求,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本质。可见,新修订的《会计法》是财政部制定并公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基本法律依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会计法》的配套法规。”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针对一些单位内部管理松弛、控制弱化的问题,通过加强单位会计及与会计相关的控制,形成完善的内部牵制和制约的监督机制,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保护财产安全,防止舞弊行为,确保经济活动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在经济高速发展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意识异常活跃,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一些单位存在着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比如,携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挪用公款赌博,私自将巨额资金调用到澳门或国外的赌场进行豪赌;用公款炒股,动用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卖股票,谋取个人私利;利用改组、改制、拍卖、租赁等产权变动的机会中饱私囊;还有的在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等等。剖析这些经济犯罪案件,其原因是复杂的,但这些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不健全,管理和控制弱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案例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单位缺乏最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将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及相关票据交由一人保管所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全面地建立和实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加强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的控制,严格约束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所有人员,保证单位内部涉及会计工作的机构、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必须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从源头和制度上治理,防范风险,遏制和打击经济犯罪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二十世纪初至今,内部控制在国际上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理论到实务内容不断丰富。早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文献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涨簿记录准确性而在公司内部采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以后,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促使内部控制扩大到企业内部各个领域,其内容也更加丰富。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企业为了保证财产的安全完整,检查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促进企业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所设计的总体规划及所采用的与总体规划相适应的一切方法和措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会计学舍(AA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经理协会(FEI)等多个职业团体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COSO)对内部控制作了如下描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营运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国际上,内部控制的发展除反映了企业内部管理的要求外,的推动也是重要因素。在美国二十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1977年,美国国会制定了《反国外行贿法案》(FCPA),该法规定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80年代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导致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恰当性的关注,并成立了Treadwa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目标之一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该委员会的工作成果之一即是著名的COSO报告。

我国从90年代起开始重视推动企业内部按制的建设。中国银行、中国证监舍等先后发布过部门或系统的有关内部控制的行政规定。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从法律的高度对内部控制作出规定。此次财政部新发布的两个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适用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济组织,可以说,是我国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新的里程碑,这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即将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二、制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总体思路

财政部此次制定并公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以《会计法》为依据、以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为中心、以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薄弱的环节为重点,研究制定操作性强,便于监督检查,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实际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总体思路:

(-)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作为《会计法》的重要配套法规,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范畴,由财政部制定发布。各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结合部门或系统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规定,建立适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采取分批分步制定实施的方式,即针对当前会计及相关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先制定最迫切需要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如货币资金、工程项目、采购业务、销售业务等环节的控制规范,成熟一个发布一个。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满足不同单位经营管理需求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体系。

 [2]  下一页

浅谈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能否作为司xx计鉴定的依据/庞建兵_会计论文 第九篇

浅谈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能否作为司计鉴定的依据

庞 建 兵(f_accounting@163.com)

在司计实践中,对于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能否作为司计鉴定的依据,认识不一。有的同志认为,司计鉴定人应充分占有各方面的资料,包括利用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这样才能保证作出的鉴定结论是科学、客观和公正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首先,从司计鉴定的对象和依据来看,司计鉴定的对象是案件中所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和相关实物。一个案件涉及的财务会计资料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财务会计资料都能成为司计鉴定的对象,也并不是都可以作为司计鉴定的依据。作为司计鉴定对象和依据的财务会计资料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是有必要而且通过运用财务会计专门知识能够解决财务会计专门性问题的财务会计资料。第二,必须是在案件中所涉及的财务会计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财务会计资料,这是保证司计鉴定结论科学客观的必备条件。经济组织的财务会计活动是十分频繁的,由此而形成的财务会计资料也很多,但是,对于具体案件来讲,只有记录案件所涉及到的财务会计活动的财务会计资料才能成为此案司计鉴定的对象。第三,必须是由司法机关经法定程序收集的财务会计资料,这是对司计鉴定对象的程序性保证。由上可知,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既不属于财务会计资料的范围,也不具备成为司计鉴定对象的条件。因此,在司计鉴定中将其作为鉴定的依据是没有客观依据的。

其次,就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本身而言,它与司计鉴定结论都属于案件中的诉讼证据,都是用来证明案件中的相关事实的。我国----法明文规定,证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在未经法庭查证属实之前,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本身也是待证事实,是不确定的。司计鉴定人员既无权对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进行查证,也无此必要。因此,利用不确定、待查证的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作为司计鉴定的依据,所作出的鉴定结论本身也是不科学不可靠的。

第三、利用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作为司计鉴定依据的理由站不住脚。实践中将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作为司计鉴定依据的理由是,如果不利用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就无法作出司计鉴定结论。在具体的案件中,如果不依据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就无法作出鉴定结论的话,这本身就说明,案件中的财务会计资料没有对案件中有关财务会计事实构成完整的记录,财务会计资料也不能完整地证明案件所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财务会计资料本身不具备鉴定的条件,不足以作鉴定。同时,就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而言,它们对案件中有关财务会计事实的证明,是从司计鉴定结论以外的角度进行的,其可靠性也是不确定的,其本身也需要其他证据,如司计鉴定结论来加以证明。从证据理论来讲,案件中的所有证据都应相互印证,而且互不矛盾。如果司计鉴定结论是依据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中对有关财务会计事实的确认作出的,这本身就不符合证据使用的规则。我国刑事----法第162条第三款规定“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事实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这就说明,在司法实践中,鉴定人应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鉴定原则,对于不具备鉴定条件,检材不足以作出鉴定结论的鉴定案件,不能为了凑足证据,为了满足某方面的要求或为了给犯罪嫌疑人定罪而依据财务会计资料(包括实物)以外的其他证据或资料作出司计鉴定结论。

在司法实践中,将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作为司计鉴定的依据而出具鉴定结论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对于案件中有关财务会计专门性问题,鉴定人不能从技术上进行突破时,采用证人证言和鉴定结论,作出满足办案人员需要的鉴定结论,这不仅违背了鉴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客观、科学的鉴定原则,造成鉴定结论的不科学不客观,影响了司计鉴定结论的可信度,而且也会造成一些冤假错案,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甚至会为此而负赔偿责任。因此,在司法实践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客观科学的鉴定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当不能作出鉴定结论时应向送检单位说明原因,退回案件。

(发表于《检察》1998年第8期)

(作者单位:最高检察院检察技术科学研究所司计室)

colspan="2" align='right' class="Article_tdbgall">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思考_审计论文 第十篇

党的明确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新的形势下,高等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龙头,承担着更加重要的责任,肩负着更加重要的使命。作为寓监督检查于服务之中的内部审计工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强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是保障教育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一、高等学校加强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1.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随着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的,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和各种创收逐年增长,多种形式的集资办学、社会办学发展很快,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与此相联系,核算的校办产业数量、规模急剧增长;学校内部职能部门由于办学、培训、咨询以及利用先进的科研仪器对社会实行有偿服务项目增多,收费项目越来越多,经济管理日趋复杂化。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高校内部的经济活动及管理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鉴证。

高校内部审计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是外部审计无法替代的。审计机构是本单位的职能部门,熟悉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和管理情况,能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加强管理和控制;再者,内部审计在工作中具有时间上的及时性和经常性、审计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内向服务性的特点,使审计工作既可以进行事后审计,又可以进行事前、事中和跟踪审计,还可以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调查,能够及时纠正和制止损害国家、学校利益的行为,更有利于促进学校建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增强自我约束机制,从而使学校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保证高校内部改革的需要。、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和内部管理体制等进行改革的方向和途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使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减少失误、防止浪费,应当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同时,随着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宏观教育体系和结构正在加紧进行调整,学校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校办企业明晰产权关系,参与市场竞争;后勤社会化的大力推进,后勤部门作为核算实体运行。这些都需要运用审计手段提高调控能力,从而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

高校内部审计是学校的职能部门,有着其他部门不可代替的作用。内审部门既可以参与改革措施的制定,又可以监控改革措施的执行,并能针对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领导层反馈,提出完善改革措施的建议,避免改革失误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提高教育投资效益的需要。当前教育经费紧张是制约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一方面是教育经费紧张,另一方面又存在着使用不尽合理,使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不能产生应有的效益,加剧了资金的供需矛盾。要缓解和解决这一矛盾,一靠增加收入,切实采取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二靠节约开支,避免或减少经费的损失和浪费,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高校审计工作开展以来,始终把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监督当作中心任务,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整,一方面及时发现截留、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问题,采取措施加以制止、纠正;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并制止教育经费的“跑、冒、滴、漏”,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加强了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4.加强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维护财经纪律是内部审计的重要职能。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维护财经法纪的严肃性。多年来,高校内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积极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查办经济案件,对惩治、推进廉政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高校内审部门积极参与治理乱收费工作,促进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的开展。

在各类现象中经济犯罪最为突出,加强审计监督,揭露和打击违法行为,也是保护干部、反腐倡廉的需要,有利于斗争的深入开展,为高校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内部管理,可以有效防止各类违反财经法纪现象的发生,也能及时查处违法乱纪行为,使高校经济活动更加健康有序。

内部审计还广泛深入地开展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加强了干部监督和管理。由于加大了监督力度,使更多的分子得以暴露,既纯洁了干部队伍,又使广大干部从中接受了教育,有力地推进了干部队伍的建设,起到了保护干部、爱护干部的作用。

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可行性

1.职能转换使内部审计加强成为可能。随着职能的转变,对所属企业的直接管理将越来越少,加上事业单位的脱钩,部门内审机构对下属单位的审计事项将越来越少,但门因为管理部门多,肩负着大量教育资金的管理任务,内部审计的工作量较大,内部审计的职能需要进一步强化。

2.新形势发展呼唤内部审计工作相适应。高校内部审计开展以来,对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维护单位合法权益,健全自我约束机制,节约资金和提高效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在新形势下,高校审计工作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任务越来越重。改革的深入,学校办学自愈来愈大,办学经费筹措渠道多元化、教育资源配置广泛化,经费支出繁杂化,审计工作除了开展正常性工作外,内控制度评审、办学效益、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调查和咨询服务等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审计领域和审计范围越来越宽,表现在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审计、仪器设备投资效益审计、高校合并、内部核算单位分设的审计鉴证及管理审计等;三是审计工作的定位点不仅仅是查错防弊,重要的是一审二帮三促进,突出为学校经济决策出谋划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四是对审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人员不仅要求个体素质优良,而且要求群体素质优化,形成一支“强、作风硬、品德好、业务精”审计队伍,不仅要熟悉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了解高校管理的特点和规律,还要增强宏观意识、管理意识和效益意识,具有较强的调查、和表达能力。

伴随着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校审计工作新的特点以及高校审计工作存在的不足,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已势在必行了。

3.经济管理部门对经济活动的监督有一定的局限性。高校经济管理部门参与学校的各项经济管理工作,并实施监督,这些部门要么是管钱或者管物,具有直接的经济责任,使监督存在滞后性,对具体的经济活动约束力不如审计监督。审计既不管钱,也不管物,是一个比较超脱的部门,这样保证了审计评价的相对的客观公正性。

4.纪检监察部门工作需要审计的配合协作。纪检、监察部门按职能划分和人员配备在经济监督方面不具备人才方面的优势。内部审计基于其他职能部门,又高于其他职能部门,在人员配备上比较多的是懂经济、懂管理的专业人员,能深入经济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意见。这是高校纪检、监察部门查处经济案件的有益补充。

但是,当前的内部审计工作与它承担的任务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机构建设发展不平衡,有的高校对审计工作的作用、任务和职能了解不深,认为可有可无,还没有建立的审计机构或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审计人员;二是审计的范围还没有全面开展,为领导当好参谋、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还很不够;三是行政主要负责人主抓审计工作还没有完全到位;四是审计程序、文书处理还不太规范、审计决定的落实不够及时。

[1] [2]  下一页

我猜你可能会喜欢:

浅谈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_会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基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这也就是说,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正因为会计行业有它那诚信、真实、可靠的职业本质,才获得社会的信赖与赞誉。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

审计与非审计服务: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 ——安然事件再次引发的话题 _审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一、问题的提出美国《财富》500强排名第七的安然公司(Enron Corp.)破产一案,不仅严重动摇了美国证券市场的信心,在美国政坛也引起轩然,甚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安然公司的审计师,安达信会计公司也正与安然公司一同接受美国国会、司法部和美国证交会(SEC)的调查。安然公司的投资者和债权人,已向安然和安达信提出了巨额民事赔偿的要求。在安达信受到的指控中,性问题是焦点之一。安达信在为安然公司)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意见|会计职业道德的论文十篇

addslashes(摘要:本文通过论述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希望以此来净化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上的污染,还社会一个纯净的经济往来空间。最后就当前大学生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指出当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误区,建议大学创造会计文化氛围,在环境中熏陶和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关键词:会计 职业道德 现状分析 大学生一、会计职业道)

IT 审计的更新_审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杜邦是一个拥有总资产44亿美元的大型跨国公司,一直在化学和化学器械、生物技术、地质学上处于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作为杜邦的审计人员,他们的使命是拿出世界一流的审计水平去支持公司的业务运作,他们定期制定标准且与其它公司相比较,然后评价结果,找出应改进的地方,为了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保持同步,杜邦公司把IT审计作为重点领域研究,要求内审人员拿出相应的方案,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应的审计技术变得复杂)

上市公司虚假会计信息的成因及其综合治理会计理论论文_会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最近几年我们目睹了太多上市公司的业绩骗局,如琼民源、PT红光、东方锅炉、大庆联谊、郑百文的欺诈,ST猴王、蓝田股份以及今年披露的黎明股份亿元造假上市,还有“世纪黑马”银广夏的虚幻神话,都让人触目惊心!这些被揭露曝光者,有人把它比喻为冰山的一角,而那些没有被揭露出来的,估计不在少数。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严重扭曲了股票的价值,扰乱了资本市场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极大地挫伤了股民的投资积极性。如果不)

会计教育如何适应WTO的需要_会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国际接轨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作为经济管理重要手段的会计管理,也应该与国际接轨。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教育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一、加入WTO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我国加入WTO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将发生巨大变化,同时科学技术水平将得到迅速提高。所有这些都将影响会计的发展,在会计人才市场上表现为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当具)

简论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_会计论文十篇

addslashes(一般认为,内部控制是一个企业或单位为了保证其资产的安全性、会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贯彻执行其规定的管理方针而在组织内采用的一系列制度、方法和手续。其在企业管理、会计和审计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引入会计信息系统后,内部控制本身呈现出新的特征,内部控制技术在系统管理和审计中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不仅是开发设计可靠系统的前提,同时也是)

会计审计范文六篇

addslashes(会计审计范文 篇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增强自身实力,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重要举措。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对企业的资源利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进行的经济监督和评价活动。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展和加强效益审计。如何加强效益审计,提高效益审计的质量,已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一、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1.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五篇

addslashes(第一篇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一、引言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作为一项投入高、风险也高的行业,其开发项目会计核算也具有相比其它行业更为复杂的核算方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经常一不小心就会产生错误,而这些看似微小的错误却有可能导致一连串的会计问题,将有可能给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稳定、健康发展以及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公共财务监管造成非常重大的干扰,有可能会损害到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投资者)

高职电算化会计学习点滴建议_会计电算会计论文五篇

addslashes(第一篇 高职电算化会计学习点滴建议_会计电算会计论文20xx年10月28日,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应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而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

最新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