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会计审计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五篇

2022-01-18

会计审计】导语,您所阅读的本篇共有30682文字,由时文志改正,上传到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处于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从另一个角度成本上讲也可以是做出某种选择必须付出的代价,当人们“舍鱼而取熊掌”时“鱼”便是人们的成本,当商家投资时,商家的付出货币等便是商家投资的成本。

资金是指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同时也是指国家用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资或货币。资金是以货币表现,用来进行周转,满足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需要的价值,它体现着以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资金是垫支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用于创造新价值,并增加社会剩余产品价值的媒介价值,也是指资金管理,意思是说在任何一次交易中,只使你的一小部分资金承担风险。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五篇感谢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篇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

一、引言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作为一项投入高、风险也高的行业,其开发项目会计核算也具有相比其它行业更为复杂的核算方式,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经常一不小心就会产生错误,而这些看似微小的错误却有可能导致一连串的会计问题,将有可能给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稳定、健康发展以及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公共财务监管造成非常重大的干扰,有可能会损害到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投资者、参与者等利益关系。所以,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的研究,有利于为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会计核算探寻引发其不利的因素,并且找出其中的厉害关系,针对不利的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及时防范房地产企开发项目财务风险,提高财务管理力度,保证企业开发项目顺利完成。

二、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现状

(一)什么是房地产企业

“房地产”指的是土地、建筑物以及固定在土地、建筑物之上不可分离的部分及其附属的各种权益。“房地产企业”指的是那些对房地产进行“开发”、“经营”、“管理”与“服务”等的活动总称,他们把营利为目的而展开的自主经营与核算地经济组织体。

“房地产企业”具有“经营对象的不可移动性”、“业务形态的服务性”、“经营活动的资金和人才密集性”、“经营活动过程的行业限制性”等四个主要方面的特征。wwW.0519news.COm

(二)什么是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

房地产企业大致上可以从2方面进行划分。依据“经营内容”与“经营方式”来划分,房地产企业能够分成三类:“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服务企业”、“物业管理企业”。其中,“房地产开发企业”则把营利做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进行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企业组织。其经营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城镇土地开发”、“房屋营造”、“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营销”等活动。依据“经营范围”的广度与深度来划分,房地产企业能够分成“房地产项目企业”、“房地产综合企业”、“房地产专营企业”三类。其中,“房地产项目企业”他的对象是仅仅针对具有某种特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设置,他的项目企业要在项目具备可行性得到批准成立的基础上才能设置,房地产项目的周期计算仅仅是从项目开始到项目结束作为一个时间段,当项目结束后,“房地产项目企业”也就解散不存在了,他的组织形式有利于企业项目进行的经营核算,实践证明,这种房地产开发项目企业已经被房地产行业广泛应用,成为一种普遍的组织形式。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一般投入高、风险也高,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经济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国家行政部门有必要通过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等手段对其进行管理、调控、监督。

(三)什么是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指的是以货币做为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作进行反映。他大体上是针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了的经济活动或者已经完成了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在会计工作过程中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了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合理的组织一定要确保会计工作的质量、效率、数据的准确性、并及时编制会计报表,尽量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也就指的是为了反映房地产资金运作的情况,以全面、客观、合理的“记账”、“算账”、“报账”程序确保会计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准确的数据并及时编制会计报表,为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提供参考信息。

(四)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开发项目自身复杂性致使会计核算操纵困难。房地产企业跟其他行业相比,其本身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诸如开发项目的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负债率高等特点,使得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会计核算工作比较步履维艰。此外,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的时候,有时候需要进行基础建设,诸如土地、房屋的开发,使得房地产的开发项目变得错综复杂,而且工作量大,每个环节都需要按部就班,不能一蹴而就。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致使开发项目会计核算变得错综复杂,会计核算操纵也变得困难。

2.房地产开发长期性致使成本费用的分摊存在困难。一个房地产的开发项目周期基本上是跨年度的,有的项目有时长达5年以上,这就给成本的分摊带来了困难。如一个大的项目,有时是先起住宅再起配套设施及公建设施,在归集单体楼栋成本时,若不考虑将来配套设施及公建设施的成本,只考虑结转单体楼栋时实际发生成本,将会造成前期开发的楼栋成本较低,后开发的楼栋成本较高。也使企业的反映利润起伏较大,不能合理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同时,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征收目前是采取预缴,项目结束时进行清算的方式。由于房地产企业的土地近年来的增值较大,平时预缴的土地增值税只占其实际应缴的一小部分,造成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的当年利润大幅减少的情况。

3.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在借贷的资本运作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为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复杂特性,而且其投入资金量大,所以房地产本身就不可能完全承担开发项目的资金,他必然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资金,通常的情况下是像银行借贷,但是由于房地产开发项目开发、经营、建设的周期性通常都比较长,这使得高额的贷款承担的利息压力加大,再加上一些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延期完工,使得向不同银行借贷东拼西凑,在各个环节拆东墙补西墙,造成了财务会计核算的困难,而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开发项目的贷款资金并没有专款专用,而是出现不规范的挪用、转移等。

4.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收支不平衡。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因为开发的周期性较长,使得资金的回笼比较慢,房地产企业在开发的项目中所投入的资金,如果按照当期的价格折算,由于项目没有完工而当期的商品房却销售一空了,这个时候的销售价并不能当作开发项目的收入价来计算。另外,由于该项目开发不同的户型,初期需要马上投入巨额的资金,这样等到需要回笼的时候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致使价格下降,那么收入也就变小,出现亏损的现象,导致开发项目收支不平衡。

5.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信息不透明

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现金的流量表的编制主体应当是企业”,可是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管理者的意识淡薄、关注不到位,有时会忽视掉编制现金流向的记录,觉得反正钱是用到点子上了,编制不编制无所谓,这样就会导致开发项目财务去向不明。此外,由于土地、工程等开发项目同样存在风险,但是并没有及时公布其信息,使得决策者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得开发项目会计核算出现严重出入。

三、加强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的对策

(一)重点加强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收入的会计核算

首先,界定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收入范围,对于一些存在的误区进行扫盲,比如,住宅商品房的卖出收入应该归入到房地产企业开放项目销售的收入。再次,把销售准则界定好,应该把“法律标准”与“专业标准”来规范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销售收入。只有这样,才能在开发项目的会计核算中确定收入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二)加大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信息透明度

第一,应该公布土地财务收支的信息度,加大土地储备量和成本、等的信息透明度,及时披露资金流向,对每一笔财务资金的流向应该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客观性,避免财务资金不知去向,造成核算的困难,更甚的是造成成为一笔黑账、死账。应及时记账、编制报账表。

(三)完善会计核算科目以及会计核算机制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应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不断完善开发项目的会计核算条目,科目的设置要全面、合理、清晰、科学,严格依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对现金、票据、短期贷款、合同、债务、负债、收益、分红、损失费、应急费等科目的设置要更加全面、细化,明确。对于一些现在未发生而将来发生的配套设施及公建设施成本需合理预计,并确认相关负债,对于土地增值税清算需在项目开发周期内合理预计,计入有关期间的费用。以为会计核算的材料提供详实的账目信息,确保会计核算的顺利展开。当然,也应该对核算的机制进行完善,确定会计核算程序,优化手续,提高效率等,为会计核算提供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运行体制,确保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也要严格划分好会计制度的内容,如会计科目、报账单、会计核算程序、会计监督、会计检查等等。也可以一些诸如“账面处理程序”、“稽核制度”、“财务方法”、“内部牵制”等,也可以尝试在各部门设置专人负责财务工作,建立财务分工与落则制度,以及会计核算监督机制。此外,应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财务工作人员中开展财务学习,相互交流财务会计心得体会,从而改进不足,最终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第二篇 浅谈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

1.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会计信息化也不例外。会计信息化使企业对于会计数据处理更加迅速、高效,给企业管理带来了方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会计信息化,同时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企业内部控制模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保证在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减小会计信息化对于企业内控风险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建议。

2.会计信息化特征

2.1 开放性

随着网络的不断完善,再加上近些年来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大环境也日趋成熟。在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由于加入了许多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会计信息资源得到了高度共享。许多会计资源可以从企业网站上直接获取,企业的会计事务也时常采用网络办公,这样就使得会计信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2.2 智能性

会计信息化主要是由人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利用某些程序将数据进行处理及整合的过程,它既可以对会计资料进行核算,还可以对会计事务进行管理与控制,另外,人们还可以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对会计资源进行预测等等。

2.3 全面性

会计信息化一方面包括传统的会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包含有传统会计领域缺少的会计信息管理等内容。会计信息化可以对传统的会计计算、监督领域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技术,构建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会计信息系统。www.0519news.COM

2.4 多元性

会计信息化的多元性表现一般有以下五点:

(1)收集信息多元化。会计部门通过对其信息接口进行转换,使其收集信息的渠道更加宽敞,资源更加多元化。(2)提供信息时间多元化。会计部门定时地对会计信息资料进行整合,可以快速地出部门所需的信息,并且可以对会计系统进行实时监控。(3)处理信息方法多元化。会计部门在得到所需的会计信息后,可以对信息处理方法进行比较,还可以利用某些数学计算模型来对会计信息进行决策。(4)提供信息空间多元化。通过会计信息的多元化处理,会计资料可以衍生出更多的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的空间多元化。(5)提供信息形式多元化。通过计算机等设备的应用,会计信息不仅可以提供数字化信息,还可以提供等其它形式的信息。

2.5 渐进性

会计信息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长期的渐进发展过程。在会计信息化的每个发展过程中,会计信息化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对企业来说主要表现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会计信息系统。

3.会计信息化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

3.1 使传统的控制方式失效

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是运用计算机来对会计事务进行处理,在处理过程中大大减少了人为的干预。传统的手工会计系统里,内部的控制方式主要为人员与职位的内部牵制的制度;而会计信息化之后,由于会计的账务处理都是用会计软件实现的,会计部门的传统内部控制措施就会不起作用,从而使得传统的企业控制方式失效。

3.2 使内部控制范围和重点内容发生变化

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会使企业内部的控制范围不断加大,工作内容进一步加大,从企业的采购到付款、从获取订单到开出发票等业务的集成,大量数据通过网络从控制企业的各个管理子系统来采集,并由公共接口和有关外部系统相联结,从而使会计系统不再单一,大部分的业务信息都能够实时转化,生成会计信息,对会计数据的处理集成化,实现跨职能部门业务处理。另外,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使其控制的重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原来的证证相符、证实相符、证账相符、账账相符及人员和岗位间的牵制的制度等控制方式,变为以原始的数据输入的控制、会计信息输出控制、计算机的系统间连接的控制以及人机交互的处理控制为重点的方式。

3.3 使企业内部控制手段和技术发生变化

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利用,使传统的企业内部控制模式发生了有效转变,大大减少了因为手工控制造成的企业内部控制不便。企业内部控制在会计信息化的前提下,每个程序运行后都可以留下审计线索。另外,通过计算机程序控制与传统手工控制的有效结合,使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得到了较大提高,从而表明会计信息化使企业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3.4 使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加大

会计信息化由于其本身具有开放性,将会使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加大。例如:每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以及内部控制资料都是商业机密,但是会计信息化的开放性,可以使黑客通过计算机病毒等形式来对企业这些资料进行窃取,从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造成极大的影响。另外,会计信息化系统控制具有较高的复杂性,这也为企业内部控制造成较高的风险。

4.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议

由于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使企业内部发生了上述一些变化,所以我们有必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

首先,针对传统的控制方式失效以及会计在企业内部控制范围和重点内容发生变化,我们所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企业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内部控制时,应该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起一套对涉及会计信息化系统的人员及部门进行有效地管理与控制。例如:企业可以对其内部传统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通过和计算机技术的良好运用,满足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企业还要对企业内部人员的职责进行有效划分,保证会计信息在处理过程中透明高效,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化的影响;企业在将责任和义务分配到每个人的基础上,还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制度,保证相关人员工作高效完成;企业还应该对其会计信息化的相关资料进行档案管理,做好备份工作,一旦出现会计信息丢失等现象,可以对信息进行恢复。

其次,就是要有效地控制由于会计信息化带来的企业内部风险。一方面,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程序在研发的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防止木马程序插入,避免对企业内部控制资料造成不好的影响。研发会计信息系统的企业也要保证行业组织的自律,根据法律制定的行业标准来研发适合企业内部控制的软件及程序。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做到会计信息化管理的自律,要对企业内部的事务进行有效监督与管理,还要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进行良好控制,来保证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化的良好运用。具体说来,就是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系统的操作控制。一定要严格地控制系统操作,以减少系统所面临的来自各个方面的一些潜在威胁。明确规定所有用户的身份标识与安全级别,按照所授予权限来操作系统,不能越权。二是要对系统进行维护控制。以保障会计信息系统能够正常地运行,定期地对系统硬件与软件进行检查与维护,对检查时所出现的问题作记录。对系统运行时出现的故障及时地进行维修,做好记录。定时升级软件与硬件,确保系统安全与系统的运行效率。三是实行信息化的会计档案管理控制。对于系统在运行中生成的各种报表、凭证和账簿,无论是被打印输出的,还是存在磁盘中的,都必须妥善地管理,以防会计信息泄漏或者丢失。这样才能实现会计信息化系统对企业内部的有效控制。

最后一点就是要加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在下,会计信息化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加强对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是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我国高校应该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培养具有会计学、管理学、电子信息学的综合性会计信息化人才,努力提高其信息化专业技能。另外,企业还可以选拔计算机能力较强,会计知识基础过硬的人才去高校学习信息管理方面的技能,形成有效地人才梯队,一方面保证企业内部有效控制,另一方面保证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发展。只有让企业中的会计人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进一步做好企业内部控制。

5.结论

由以上内容可得,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控制模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企业一定要及时调整内部管理机制,加大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企业才有可能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保证企业内部的有效控制,企业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中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篇 博弈学视角下会计信用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

所谓博弈学(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研究人类社会中具有斗争或者竞争性质现象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通过探讨现实世界中不同参与人之间的各种行为抽象概括为不同参与人之间利益的冲突与一致,进而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来研究不同参与人之间的策略选择性问题,使更加准确。同时,博弈论把信用的不完全性作为基本前提之一,这就使博弈论研究的问题和所提出的结论与现实非常接近,更具有现实性。

当我们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竞争的最基本的内涵进行概括的时候,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字眼-博弈来概括。研究数以千计的人各自怀揣着各自的算盘做出决定之后所造成的群体现象的一定规律,以及微调规则后造成的影响, 研究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相互揣摩、相互牵制的各种行为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等。随后,博弈理论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研究会计信用问题方面。

一、会计信用领域常见的博弈类型

1.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作为会计信用的实用者,往往依据会计信用来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和课征企业税收。首先,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不同层次的,对会计信用的要求是不一致的。wwW.0519news.COM以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重任,为了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取得出色的成绩,当然需要企业提供真实的会计信用。而地方或一些部门虽然担负着发展本地区或本部门经济的重任,但在“官本位”的思想下,他们往往也考虑个人的业绩与升迁。虽然在企业经济效益不好时,他们往往希望企业不要往自己脸上抹黑,往自己脸上抹粉则有可能受到认可和欢迎。“官本位”思想使得这一会计信用的使用者看上去好像是需要真实的会计信用,但在有的情况下往往需要的却是虚假的会计信用,因而造成会计诚信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再看在课税时又是怎么利用会计信用的。每年制订一个税收的增长计划,而且这一计划是必须完成的,为完成税收计划,必须将计划一级一级向下分配。在制订税收计划时会考虑实际的经济状况,在各级税务部门制订税收计划时往往不会考虑企业实际的经济效益。为完成计划,没有实现的收入要征税,没有利润也要征收所得税,他们很少会真正去关注单位的会计信用,而只关心计划如何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用的真假似乎与纳税无关。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在这一会计信用使用者与单位之间的博弈中,由于对真实的会计信用的使用效用较小,博弈的均衡取决于企业的效用函数,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博弈的均衡使单位提供虚假会计信用。

2.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委托代理关系框架下,投资者对企业拥有法定产权,但是,企业又是经理人手中直接掌控的企业,二者之间无时不存在博弈情形。目前企业的投资者可以分为三类,即国有股、法人股和小股东。在国有股眼里,股东的概念非常模糊,最后还是落实到国有股东代表头上,而国有股代表依然是“公事公办”,毕竟“那是国家的钱,不是自己的钱”。在这种环境下,真实的会计信用对其自身的效用似乎不是很大,而虚假的会计信用对其没有负的效用。在法人股眼里,关心的仅仅是所持股权何时能够从转让交易活动中“套现”,而不是如何从经营利润中高利分红,因为许多法人股东都是“拉配郎”的结果。在小股东眼里,只关心股票收益的结果而不是过程,超额报酬只是对、选购股票的报酬,而不是对行使权利的一种补偿或收益。可见,会计信用似乎和这些股东们无关,而虚假的会计信用有时可能会给他们带来额外的收益。在目前,企业提供真实会计信用的效用其实很小,反而在真实会计信用下等资可能更加艰难,虚假会计信用的效用却常常明显要丰富多彩了。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提供虚假会计信用遭受的惩罚一般不会很大,更何况被查明提供虚假会计信用的可能性不大。于是对有的企业来说,其最优战略是提供虚假会计信用。总之,投资者作为最重要的会计信用使用者,他们有时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用。

3.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博弈

单位负责人有着自己的利益驱动,例如,他们要保住自己的职位,要追求个人良好的业绩,以谋取较多的奖金,以谋取更高的职位等等。同时在现实情况下,许多单位负责人并不理解他们所肩负的会计责任,即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保证会计报表充分披露有关信用。其中原因很多,既有监管不力、处罚不严的原因,也有这些单位负责人个人观念和意识上的原因。于是,一些单位负责人出于某种目的的考虑,在需要虚假的会计信用时,就指使会计人员作假,这就演变为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之间的博弈了。这里的会计人员,既包括会计机构的负责人,也包括具体的会计工作人员,他们也有着自己的利益驱动,他们需要保住自己的工作,希望获得较高的福利待遇,也希望得到晋升。此外尽管提供的会计信用由会计人员编制,并且在上面签字盖章,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中的许多人对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并不是十分清楚,纵然了解自己所负有的责任,但因为许多会计人员在作假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的现实下,也对他们自己的责任不以为然了。

二、建立与完善会计信用是会计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基于以上三种博弈类型,共提出五点对策建议:

1.完善会计行为主体的内部制约机制是会计信用建立的基础

“所有者缺位,经营者越位”的反常公司治理结构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明确财产权利的归属,使产权人具有强大的动力去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和监督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明晰的产权也会在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力,公平分配利益,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建立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降低管理当局及其聘用的会计人员为谋取私利而实施会计造假的可能性。同时,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审计制度,对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需要进行周期性检查与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是提高会计行为主体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所在。

2.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控机制是会计信用建立的保障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经济上缺乏应有的性,对客户有明显的依赖关系,在寻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和非审计业务的开展过程中与客户的关系变得比较复杂,客观上很难对自己的“上帝”实施必要的审计并出具合格的审计报告。因此需要提高行业准入的门槛,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违规的成本。我国目前有会计师事务所普遍存在着注册资金要求低、抗风险能力低、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审查不严等情况,因此需要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资本金要求,提高风险准备金比例,并对历史上有不良记录的注册会计师取消继续从事证券、期货业务的资格,增加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

3.建立会计信用评级及其公告制度是会计信用建立的技术平台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和各种通讯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计信用的建立需要有效的信息传输系统,使失信者的失信行为迅速传播,从而影响其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守信者的守信行为得到社会的肯定并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会计信用评级制度。目前部分省市建立了会计信用评级制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缺乏有效的监管而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会计信用评级制度,并建立由财政部门为主体,有审计、税务、工商、证券监管、银行监管、保险监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参与的会计信用评级监管机构,以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要建立会计信用评级公告制度。通过网络、新闻媒体和其它通讯技术及时发布会计信用评级结果,使交易各方获得更多的会计信用信息,降低交易风险和成本。同时也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打击和抵制会计失信行为,推动会计信用制度的建立。

4.完善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及其执行机制是会计信用建立的条件

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制度及其执行机制不仅可以维护会计市场的信用秩序,而且是会计信用制度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我们首先需要制定出高质量的能够适应未来会计环境变化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制定时需要对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做出科学的预测,避免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对会计产生过多的影响,同时也能减少因会计政策变化带来的会计失信行为与失信产品。其次我们需要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提高会计造假的行为主体、经营者、会计从业人员的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增加经济处罚的力度,使失信者不敢铤而走险。同时需要建立会计造假者的民事赔偿责任,只有高额的民事赔偿才能使造假者经济利益严重受损,增加其造假的成本。

5.树立会计诚信的道德观念是会计信用建立的根本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普遍存在,要建立会计信用,不能仅仅要求会计行为主体及会计从业人员诚信,而是需要全社会树立良好的诚信观念,让社会的每一个行为主体都意识到讲信用可以获得利益,而失信必然遭受损失。这就要求我们的及其工作人员首先树立诚信的观念与诚信的意识,才能有效行使其国家管理职能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这样,企业等其他各类市场主体才会树立诚信观念并享受守信这个无形资产给他们带来的经济利益。在会计业界应当长期坚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包括会计诚信在内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建立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信用档案,供社会公众查阅与监督。当整个社会都处在诚实守信的环境里,失信者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会计失信行为就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第四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是国家、江苏省教育厅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一贯要求,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学生就业赢得社会的认可和适应市场的需求,来尽快树立高职教育办学的特色与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中,实践教学已经被放在了重要位置,专业知识的统治地位已经让位给更为重要的职业行动能力。要实现培养职业行动能力这一目标,“双师型”教师培养是关键。

一、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涵义

有的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评价中认为,只要具有讲师职称,又同时持有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证书的教师均可认定为是“双师型”教师。这种认识是对“双师型”教师的一种典型误解。这些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是通过书本学习、考试的途径获取的,如果相关教师根本没有真正从事会计岗位的工作,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是真正具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绝非仅指“双证书”(既拥有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或“双职称”(既获得高校教师系列职称又获得专业技术职称)教师本文由上文库收集对于会计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既要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又要具备会计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经济素养、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和创新能力等职业能力和素养。WwW.0519news.COm拥有“双证书”或者取得“双职称”的教师是否认定为“双师”,要看是否符合下列条件:一是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是否与会计专业相关。比如获得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或者获得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职称。二是看教师是否具备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应的职业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如果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老师本身从来没有会计的从业经验,不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不会纳税申报,不会对财务报表进行,也就不能指导会计实践教学,就不能将其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德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教师在职业界的工作经历,大学毕业生要成为职教教师,要有5年或5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经过2年半的培训后,参加国家考试取得职教教师资格后方可从业。我们也应该根据各学校的校情,制定相应的标准,对于会计专业老师“至少有2年及以上的会计从业经验”应作为认定“双师”教师的一个重要标准。

二、建立、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三维长效培养机制

“双师型”教师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不可缺少,但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存在数量不足、现有“双师型”教师素质不高、已培养的“双师型”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如此严峻的形势跟我们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需求产生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建立、学校、教师共同参与的三维长效培养机制。

(一)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国家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为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既可以取得高校教师职称,又可以取得职业资格职称或职业资格开绿灯。国家有关部门应加大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的投入力度,推动高职院校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国家推出的“国培计划”,省教育厅推出的“省培计划”给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平台。但国培、省培计划目前每年给高职院校的名额有限,应适当增加。

(二)学校应制定“双师型”教师总体培训计划

学校应首先制定出符合学校校情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然后对所有的专任和教师对照标准进行认定,对于符合条件的授予“双师型”教师认证证书,同时学校给与一定的岗位津贴。借助新一轮的评估工作的契机,对“师资队伍”这个评估指标的关键要素“专任教师”,重点考核其学历、职称、专业技能水平等的提高和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对“双师型”教师培养进行科学规划,并加大投入,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参加“双师”素质培训,报考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鼓励教

师脱产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挂职锻炼等,利用多种渠道,促进教师成长。

(三)教师应自主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每个会计专业老师都应该遵循自主发展、阶梯发展、环境应用、教育创新等自我发展的规律,积极对自己的教师生涯进行设计,正确认识自我,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教育信念,形成浓浓的教育爱,找到适宜自身发展的路径,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教师们经常会抱怨教学任务过重,学校没有给每个教师提供材料,请教他人,记下学习所获,现在网络的发达,各种名师的教学视频并不难搜寻。不去计较利用寒暑假挂职锻炼是不是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只要付出了肯定会有回报,用好每年寒暑假的3个月,是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的最有效途径。不去计较职称评定上谁先谁后,只要潜心研究教学,撰写自己教学中的真实感受,自然会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也自然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好论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参与者观念更新,也需要的大量投入,给予政策扶持和资源支持,学校也要加强引领,树立全局观念,更需要教师自觉、积极地为自身发展创设机会,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尽快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第五篇 成本会计方法体系问题与对策创新研究_成本会计论文

成本会计方法和理论体系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

成本会计的产生、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是基于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期的成本思想,基本上只是一种将本求利的思想,对于产品成本核算环节和产品销售环节并未作严格区分,对于核算产品成本的各个要素也未进行比较科学的分类。成本记录也只是以单式记账法进行成本记录。成本核算只是一种具有统计性质的成本计算,表现为费用的累积,直到封建社会末期,对于各项费用的认定和摊派尚缺乏一定的规定,而对于成品和产品成本的处理则更无妥善之方法。wWW.0519news.cOM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竞争的出现,使工场主的经营日益复杂化,他们要求随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于是,在人类早期的成本思想和简单成本计算行为的基础上出现了复杂的成本计算。人们逐渐把记账法引入到工业簿记中来,形成成本核算账户体,从而确立了实际成本会计制度的基本模式。

到19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意识的增加,实际成本会计制度的局限性逐渐开始显现,为适应经济环境需要,便产生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标准成本会计的诞生是企业成本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时成本会计发展虽然实现了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结合,为企业成本会计服务于管理开创了一条新路子,但是它只是协助解决执行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的问题,而未参与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的决策。在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世界开始进入所谓的战后期。生产力获得十分迅速的发展;资本主义企业进一步集中,企业的规模愈来愈大,生产经营日趋复杂。在这种新的情况下,要求企业成本会计必须为企业的规划、预测、决策服务。

1936年,美国会计学家哈里斯在《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公报》上首先撰文提出变动成本法。因当时正处于“制造间接费”讨论的间歇期,所以未被人们所重视。20世纪50年代,会计学者们开始研究成本习性理论,将标准成本与变动成本法试用于会计管理的实践,使当时的预算方法、利润计划方法等日臻完善。从此,成本会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形成了新型的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

近一二十年来,高科技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企业制造环境已从过去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在新的制造环境下,成本会计又有了新的发展:完善了质量成本核算,实行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制度,推行倒推成本法,电子计算机在成本会计中得到应用。

关于成本会计发展历程得出几点结论:成本会计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成本会计方法和理论体系在不同发展时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成本会计的改革和研究必须兼顾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要求,其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企业成本进一步实行有效的管理,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成本会计方法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成本会计教材非常多,但是不同版本教材的方法体系基本上是相同的,只不过有一些内容更加详细或简略一些。内容基本上包括:成本及成本会计的相关概念、内容及分类;成本会计的职能及作用;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工作组织;成本核算的原则、要求和程序;各成本核算程序的具体核算;成本会计的核算方法;成本报表与。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是只重视成本的核算职能。对成本核算职能从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到具体核算方法,再到成本报表阐述非常全面、具体,并且以大量的实例说明其具体操作方法。但是对成本会计的其他职能如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职能只是简单的在理论上加以概括,并没有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深入介绍。

二是缺少实践环节的内容。对采办原材料、招用人工开始,经过投料生产,到产品生产完成,入库待销,直至销出的生产流程,以及随着生产作业的流动循环而形成的生产流程和成本流动的会计处理及成本会计报表的编制都没有介绍,学生缺少感性认识,使其不了解成本核算理论程序。

三是成本不能为成本决策服务。成本只是介绍比较法、因素法等简单方法,缺少深层次的本量利、成本效益等更能为决策服务的方法。

四是缺少全过程的成本管理与成本控制。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权威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现代成本会计也称为“管理会计”。西方也有些学者把“高级成本会计”等同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不应该与管理会计截然分开。

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的构建

理论是对实践活动的认识,通过思维运动而形成的系统化的、合乎逻辑的、合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成本会计理论也是如此。我国成本会计内容、方法体系是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对于当时的经济环境是适用的、科学的,但是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现有的成本会计已不能完全匹配当下的经济背景,因此重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势在必行。本文认为部分学者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的内容完全融入其中是不妥的,目前成本会计方法体系仍不是很全面,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应该在现有成本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生产流程及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内容,将成本控制融入成本核算当中,将成本核算方法与成本核算程序、成本报表、报表一体化,使成本真正起到为成本决策服务的作用。

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的创新点

(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实践-理论-实践,这一线条使成本核算的流程更加清晰,另外结合成本核算流程介绍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和工作组织,更明确了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工的责、权、利关系。

(二)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

开设成本会计学的目的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编制成本报表、进行成本,为报表使用者提供预测、决策资料。要使成本会计学真正达到这一目的,成本会计学就应该是不仅仅提供成本数据资料,而且应该对成本资料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的,形成一整套系统资料。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构建的。如成本核算的分批法,首先介绍要素费用与辅助生产费用、制造费用的核算,在取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然后编制成本报表,最后进行,完成了整个成本核算与流程。

(三)强调成本控制与

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在材料成本核算、人工成本核算、辅助费用核算、制造费用核算、废品损失核算、在产品与产成品核算中都增加了成本控制内容,使成本控制贯穿于成本核算流程的全过程,使成本会计不仅为使用者提供数据资料,而且为投资者降低成本提供帮助,使成本会计真正起到了服务的作用。在成本的内容上增加了成本效益,在成本的方法上增加了本、量、利法和成本习性法。

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现有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已不适用瞬息万变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使用者的需要。重视成本控制与建立新型的成本会计方法、体系已成为必然。希望新成本会计方法体系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kuaijishenji/3266.html

《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会计核算问题研究_会计研究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