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信息安全特征研究论文五篇

2022-01-18

计算机论文】导语,你所欣赏的本篇文章共有18821文字,由乐华苏改进之后,发表于范万文网!范万文小百科:

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指编制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正常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性、隐蔽性、感染性、潜伏性、可激发性、表现性或破坏性。计算机病毒的生命周期:开发期→传染期→潜伏期→发作期→发现期→消化期→消亡期。

(1) 比通常情况有更大的权力、能力、范围或余地。(2)包罗万象,综合性(3) 涉及的方面广,范围大,普遍(4)外延排斥任何限制计算机信息安全特征研究论文五篇假如你对这篇文章想说点什么,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

第一篇 计算机信息安全特征研究论文

计算机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以及广泛应用,在惠及大众生活、实践工作的基础上,也令病毒变种、传播与防范病毒水平显著增长。研究编订病毒程序的手段日益丰富,令病毒入侵影响能力越发强大。呈现出病毒种类多样丰富、抵御查杀能力显著的特征。导致该现象的首要因素在于病毒不断的变种与传播,一类病毒有可能形成数十种的变形种类。同时,由于编辑计算机病毒程序的相关门槛较低,仅需利用网络平台搜寻专业的病毒编辑模式以及进行变种的制作软件。同时受到利益的趋势,令病毒营销日趋规模化,制作编辑病毒人员往往可通过一站式的服务完成产供销,令计算机病毒不断的繁衍、变种并日益泛滥,而各类软件工具在应对查杀层面则呈现出疲软的现象。

Windows无疑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其显著特征在于应用便利、界面友好直观,且操作起来较易掌握技巧。需求的广泛令windows操作系统性能越发强大,同时功能日益丰富。然而,从另一侧面则反映出,系统程序庞大应用复杂而导致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例如黑客入侵技能水平较高,可利用windows系统庞大的特点发觉漏洞,进而对其形成威胁影响。而微软则往往在受到入侵影响后才发布相关补丁程序,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该类因素成为病毒大肆传播的主体诱因。

第二篇 计算机信息安全特征研究论文

计算机技术可应用服务至较多领域之中,对海量信息进行快速的处理,并借助硬盘、数据库系统存储大量信息,包含机密数据、个人隐私信息等。信息时代,伴随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引发的信息窃取、数据泄露等安全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且波及范围日益广泛。由此不难看出,计算机信息的全面广泛性以及逐步提升的私密性令信息安全问题更加显著。尤其在经济建设领域,较多商业机密信息、单位重要资料、活动图片、数据、影音影响资料大量的存储于计算机系统设备之中。倘若不注重信息安全防护,一旦被攻击入侵或感染病毒,将导致数据信息完整性受损,令重要信息丢失,甚至计算机联网系统崩溃、中断,令较多服务业务瘫痪。导致该现象的成因丰富多样,大多由于存储设施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为的损坏所致,例如移动存储信息设施破坏、遗失,应用阶段中文件信息被错误删除,以及遭受到电磁干扰、火灾影响等。目前,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形成显著威胁影响的手段在于黑客入侵、病毒攻击以及人为窃取等。

第三篇 计算机安全与病毒的论文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化了计算机系统的软件功能,使得系统的源代码数量增加,给黑客攻击带来机会,破坏系统的稳定运行。近年来,由于系统漏洞造成的信息丢失已经给客户带来巨大的麻烦,并且这一现象呈上升趋势,用户对计算机的信任度逐渐降低。无论是从客户体验角度,还是从经济效益角度,都应加强对计算机安全漏洞的检测。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是其主要形式,文章重点这两种检测技术的应用。

一、计算机安全漏洞及其产生原因

目前,计算机容易受到来至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安全漏洞较大。其攻击形式主要表现为电子邮件攻击、黑客攻击和病毒攻击。电子邮件是目前网络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攻击者利用这一点发送垃圾邮件盗取客户信息,造成网络运行缓慢甚至瘫痪。另外,操作不当也将导致系统受到病毒的侵袭,病毒具有发现难、破坏性强等特点,给客户带来极大的损失。来自黑客的攻击是计算机安全隐患的又一类型。由于计算机存在安全漏洞,因此导致其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使用。造成计算机存在安全漏洞的原因众多,网络协议自身存在安全漏洞,安全系数不高、系统程序存在安全漏洞,主要来自于编程人员的疏忽和错误。未设置访问权限,导致信息丢失。计算机安全漏洞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静态检测技术和动态检测技术两种。

二、计算机安群漏洞检测技术应用

(一)静态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静态检测技术以源代码为辅助工具,通过对源代码、边界条件和跳转条件的查找目标代码中的不稳定因素。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源代码逐渐增多,静态检测技术采用工具代替手工部检测,具有检测效率高、检测全面等特点。通过不同的条件设置,静态检测技术实现了对代码的全面扫描,从而确保了系统漏洞的减少。源代码是静态检测技术的核心,且检测过程要遵循一定的规则,需要对目标代码进行、处理。也就是说,静态检测技术对源代码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必须建立源代码数据库才能确保其应用,从而实现系统漏洞的修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漏洞种类众多,检测技术特征库也应不断更新,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另外,静态检测技术以规则检查为手段,对程序的编制规则进行检测。规则检查将其规则以特定语法描述,通过程序行为对比来完成检测。类型推导通则过推导程序中变量与函数类型,来确保变量和函数的访问规则符合需求。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控制流无关,但对于控制流相关的特征则应选择类型限定词与子类型的概念来确保源语言类型系统的扩展。静态漏洞检测对源代码的过分依赖导致其检测结果存在漏报或误报现象,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更为安全的静态检测方法,即对计算机运行数据实施实时跟踪的检测方式,该方式确保了检测的准确性。具有多个安全属性,拓展了漏洞状态模型的状态空间,设定多个安全属性,因此对于计算机安全属性的判断更准确,检测方式也更高效,减少误报和漏报现象。

(二)动态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基于静态系统对源代码的依赖性,在实际检测中,还可应用动态检测技术。该技术利用非标准输入数据的构造,调试计算机运行软件系统,基于系统功能或者数据流向,排除系统中存在的异常现象,检测其存在漏洞。因此这一技术通常将输入接口或运行环境入手。与静态检测相比,动态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但由于计算机系统具有多样性,其功能与流程均存在差异,因此动态检测的检测效率低下。另外,动态检测只能测试漏洞的范围,而无法准确的认定。为此,在具体的检测过程中,常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检测。作为一种特殊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对二进制文件反编译,获得伪源代码,获取虚拟执行环境VM,利用VM对系统寄存器的运行状态进行考察及执行状态,通过记录VM中虚拟内存每条指令访存地址,最后统计计算出每条访存指令实际的访问变量地址,解决了变量精确识别的问题。另外,在一些安全漏洞检测技术中,动态检测技术还可实现全系统模拟器动态执行环境,其原理是通过数据输入的追踪来检测系统漏洞。与源代码不同,这一技术则主要针对可执行代码,通过构建全系统模拟器来进行漏洞检测,并转换系统可执行代码,实现对原指令的追踪和。该方法有效的解决了动态检测码覆盖率问题,从而扩大了检测范围。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动态检测技术分为非执行栈技术、非执行堆与数据技术和内存映射技术。

1.非执行栈技术。基于栈技术的网络攻击给计算机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其主要原因在于黑客等攻击者向栈中发送了恶意代码,导致存储在栈中的信息和数据被恶意改写。栈攻击技术全面,这也是其对网络系统造成较大威胁的原因。为防范这一恶意软件,就是采取非执行栈技术控制栈的执行代码涉入。其主要原理是禁止系统执行恶意代码,从而有效防止恶意攻击。非执行栈技术只有在操作系统层进行中才能起到积极作用,并且其影响系统自身性能。一旦系统同时存在栈溢出漏洞和堆溢出漏洞时,容易出现差错。解决这一问题可在操作系统内引入一个微小的改变,将栈页标记为不可执行,从而使其执行堆中的代码,而非栈中的代码。

2.非执行堆与数据技术。非执行堆技术的提出和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这是由于非执行堆对计算机系统软件具有一定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相关行业对这一技术的认可,其原理与非执行栈技术相似,以控制恶意代码的执行为控制数据技术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其技术尚不完善,因此应用并不广泛,将其与非执行栈技术相结合是提高其漏洞检测效率的关键。有试验显示,二者的结合可以有效的控制恶意代码执行,使其完全失去执行机会。基于技术的难度,此技术较非执行栈付出更多的代价。如能控制或者降低其对系统运行的影响,该技术还具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3.内存映射技术。来自网络的攻击还包括通过使用以NULL结尾的字符串实现内存覆盖,以达到攻击的目的。映射代码页可有效控制NULL结尾的字符串向最低内存区跳转。另外一方面,一些攻击者还通过猜测地址的方式获取用户信息,内存随机映射使得同一页面获得不同的代码,使攻击者无法猜测。尤其是计算机缓存信息漏洞,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旦攻击者通过一定的程序植入可修改这些具有规律性的数据,从而导致系统故障甚至瘫痪。内存映射技术在不注入新代码的基础上,可有效防止数据修改,确保计算机网络运行安全。低端内存空间不足对除代码页映射到低端区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内存映射技术只能对那些高端地址或者固定地址造成影响,并且对性能基本无影响,但在实际运行中,此类程序并不多。只有在程序加载过程中工作。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检测防护方案

基于计算机安全漏洞的大量存在,还应充分利用安全漏洞检测技术,发现系统安全漏洞,并实施必要的检测方案。其中,主动测试方法应用广泛,通过测试程序的攻击来发现系统漏洞这种检测方法具有针对性,具体操作时可对目标主机的端口进行扫描,从而获得开放的端口,基于其提供的服务及时发现计算机网络漏洞。计算机网络为检测者提供了漏洞库,从而通过查找迅速确定系统漏洞的来源以及产生原因,向目标主机端口输送具有漏洞检测码的数据包,根据计算机主机的反应来确定系统是否存在漏洞,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确保系统运行安全。其防护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送含特征码的检测数据包。

特征码发射是漏洞查找的主要方式之一。首先,应从漏洞特征库中查找相应的特征码,构造数据包并在确保主机在线的前提下将其发送。该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控制空扫描以及检测数据目的端口的确定。值得一提的是,检测过程中如果主机处于离线状态或者计算机对应端口未开放,则无需数据检测,这样可有效提高检测效率。

(二)建立漏洞特征库的建立。

计算机系统具有庞大的存储功能,在计算机安全漏洞检测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其存储功能,建立漏洞特征库,记录全部包含安全漏洞的特征码,在实际检测中最终操作是针对网络数据包的操作,因此安全漏洞特征码要以确保检测数据的有效性为主。同时,漏洞特征库的建立还可提高漏洞判断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节省检测和修复时间。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漏洞具有多样性特征,取漏洞的特征码对其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三)漏洞扫描控制与调度。

漏洞扫描控制主要用于连接系统管理控制台与扫描调度。通过该系统,接收管理软件发出的命令,从而实现对计算机主机、网盘、服务端口以及敏感信息的全面扫描,从而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漏洞扫描调度则根据扫描模块向系统发送的调度控制要求,促进各模块之间的协调。漏洞调度实现了远程扫描与本地扫描相结合。根据漏洞特征数据库所提供的漏洞特征,查询其对应的检测文件名称,并通过调度检验模块的方式进行漏洞验证。

四、总结

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计算机存在一定的安全漏洞,严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和信息安全。为提高其计算机的安全性能,其安全漏洞检测是关键。文章了静态检测技术和动态检测技术两种主要的漏洞检测方案。由于计算机安全漏洞检测具有复杂性,要求相关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技术,并且进行多方面努力,才能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给使用者带来方便。

计算机安全与病毒的论文附加篇

第四篇 计算机专业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同时也为中小学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年到10年时间,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使全国90%左右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校校通”工程的启动和发展,给中小学教学带来革新的机会,为学科教学信息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何有效地利用网上的资源,建构基于网络的现代教学模式是1个迫切研究的问题,而开展网络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之1就是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因此,开展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

(1)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 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网络教学已成为1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场所。然而,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却显得不够完善、健全。如何保证网络教学的质量,建立1个行之有效的网络教学评价模型,已成为网络教学研究的1个重要课题。时至20xx年,批准全国31所高校建立网络教育学院,但却没有制定出如何保证网络教育质量的相关政策。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于20xx年4月也发表了1份名为"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的报告,然而,这些文章(报告)也仅仅是描述性的定义网络教学的评价指标,而对如何组织评价、如何获取定量数据、评价数据如何促进教学等方面则很少涉及。目前,网络教学的支撑平台中的学习评价模块往往只含有测试部分,而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反馈。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1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2、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2)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3)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1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3、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xx年5月-20xx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xx年9月-20xx年1月,开发软件

20xx年2月-20xx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xx年9月-20xx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2)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4、课题研究价值

(1)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2)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1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3)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1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5、研究基础

(1)已有相关成果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xx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4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2等奖。

4、承担国家"95"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4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xx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1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2)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1。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1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地位。

(3)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版、1994年第2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xx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 Education On the 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 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1届至第5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xx年(新加坡)、20xx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xx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xx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第五篇 新时期计算机电子商务的安全策略论文

计算机电子商务涉及到与商品与服务有关的各种行为,其涉及面非常广,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如果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性能不好,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新时期计算机电子商务的安全策略

计算机电子商务是对公众开放的,电子商务信息安全性关系着公众的利益。电子商务需要把信息安全摆在最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还存在很多问题。

由于电子商务运行的环境是开发的,在信息存储过程中,会存在不安全的隐患。首先,内部会存在不安全的因素,企业内部客户没有得到授权,而对信息进行任意的修改、删减、调用都会影响信息存储的安全;其次,外部也存在对信息存储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外部人员,如信息间谍、黑客、竞争对手等都可以采用非法的手段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入侵,调用电子商务信息,并对其进行随意操作。

电子商务信息在动态传输过程中也会存在安全问题,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截获、篡改、伪造等安全问题;对已经做过的交易给予否定;网络硬盘遭到损坏;软件程序出现错误等等。传输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导致电子商务信息出现丢失等安全问题。

与传统的商品与服务的交易方式不同,计算机电子商务实现了突破,对传统的交易方式的时间、空间与形式都做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电子商务的发展,让买卖的双方可以在网络中实现交流并完成交易。然而这样的方式也会存在很多安全问题。对于卖方,可能会存在恶意程序破坏电子商务信息,信息间谍也可以通过高科技手段对计算机电子商务信息进行窃取等等,对于买方,同样会存在这样的交易安全问题。交易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会使卖方与买方都蒙受巨大的损失。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suanjilunwen/6005.html

《计算机信息安全特征研究论文五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