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浅谈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使用创新_市场营销论文二十篇

2022-03-30

经济论文】导语,我们大家所阅读的这篇共有84582文字,由苗东建专心改进,发布于【范万文网www.fwan.cn】!网站(Website)是指在因特网上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HTML(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等工具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内容相关网页的集合。简单地说,网站是一种沟通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站来发布自己想要公开的资讯,或者利用网站来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人们可浅谈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使用创新_市场营销论文二十篇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更多的感触,请告诉我们!

第一篇 浅谈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使用创新_市场营销论文

[论文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引进人才 挖掘潜力

[论文摘 要] 人力资源是在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能够进行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保障。只有抓住人力资源管理,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充分的磨合开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同时在人才的培养和创新之中,人力资源管理也占有重要的一环。如果执行创新机制,减少人才流失,就不可以忽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人才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有人说,现代企业的管理主要比拼的就是人才的管理,也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发展下去,就必须要牢牢抓住他的命脉——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保障着企业的发展,人力资源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柱。本文将就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在这个管理体系下人的培养使用与创新提出自己的见解。

1 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进行优化和重组,积极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挖掘出企业人力资源的潜能,为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确保企业之前所制订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针对自身人力资源的配置所制定一系列政策或者实行相应的管理机制的措施或者活动。这些活动一般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目标战略;人员选募;绩效以及薪酬管理;人员流动以及关系整理;以及员工的健康安全管理等。

一个企业如果想要长久地发展下去,就需要一个稳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配合。wwW.0519news.Com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才是能够决定一个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虽然一个企业的所有管理目标都是由这个企业的管理层所讨论制订的,但是,在日常工作中,这些管理目标的实行以及完成程度,都是由下属员工的努力程度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下属员工的基本素质不高,不能很好理解以及贯彻管理者指定的目标,那些被制订出来的计划都将属于镜中花、水中月,那么所谓的“企业管理战略措施”也将变为一纸空谈。所以,当企业的人力管理系统得到充分的完善时,这个合格成熟的体系将会给企业带来各种灵活的企业组织观念,给企业的员工提供相应宽裕的条件以确保员工的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让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尽心尽力地为企业服务,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中保有自己的灵敏性和适应性,帮助企业在这个市场经济纷繁竞争的大环境下实现自己的构想和目标。

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认为,“人”是一种技术要素,其地位和机械设备、土地等要素一样,是并列平行的。这种观念极大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对于发展生产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现在关于人力资源的观念打破了这种桎梏,不再把人放在和其他要素一样的地位,而是把他看作是一个具有成长性以及建设性的因素,这个因素同时还有着很大的潜力进行发展,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因为了这个因素而活力四射,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现在的人事管理改变了过去的陈旧陋习,不再认为员工只有在受到“监视”“控制”时才能努力工作;相反,企业会不断为员工创造各种有助于提升其主观能动性的条件,使其自身的劳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同时,现代的人事管理理论一改过去老旧理论“竭泽而渔”“跑了再招”这些既浪费了人才,又使得滥用的职权破坏了士气这样的情况,而开始像爱护水资源、石油资源一样爱护起了人力资源。在现在的人力资源理念中,企业更加注重对资源的开发和投入,使资源的利用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对企业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双重提高。

2 在经济发展中人才培养使用和创新的思路

那么,怎样在当今崭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下开展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创新,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内部员工人性化管理,促进竞争意识

如上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去粗取精,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在这个新的时代众多竞争对手之中脱颖而出,在竞争中求发展。所以,在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倾听员工的呼声,才能真正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使员工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要完善企业的激励措施,使员工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的人事机构应该首先调查那些可以促进员工产生工作积极性的动力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的内容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措施,用来激励员工的斗志和竞争意识;对于那些消极怠工、不肯付出的员工,则要惩罚措施,使竞争意识深入人心,使企业得到飞速发展。

2.2 在外部招聘中针对人才做出吸引机制

要对企业的岗位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选拔,能者上,弱者下,不暗箱操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一个员工都心服口服,不会对企业产生怨念,使企业环境成为适合人才发展的土壤,使人才愿意留下来,为公司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2.3 建立培训机制

要对公司的人才进行培养。现在是一个知识大的年代,知识的更新十分频繁,如果企业不对员工进行培训,那么员工的知识能力可能就会迅速过时。所以,只有对员工进行培训,才能使企业不会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中落伍。同时,培训机制也属于一种激励措施,可以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3 结 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也直接影响了企业人才培养使用与创新。只有完善了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得到提高,才能在当今的复杂竞争中取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 卢晓中. 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

[2] 侯典牧. 人力资源经理[m]. :中国经济出版社,20xx.

[3] 康建业.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j]. 内江科技,20xx(6).

第二篇 论网络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管理的变革_企业管理论文

互联网的出现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经济的投入产出模式,使经济由工业化向知识信息化转变。这不仅改变了长久以来的经济运行方式,而且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经济本身的涵义,给经济和企业管理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在未来,管理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1、企业的战略由求大求全转向求新求快

工业时代的神话标准是规模,其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当企业的规模增长时,产品的成本减低,从而有价格优势在市场上更容易被消费者认同。在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在边际收益为零的那一点上实现最优。这种方法是以成本为中心的,即各种要素(资本、人力、资源)在产品中的比例随着总产出的扩大而减少,在最优点上,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是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圣律。

信息时代的成功楷模是速度。在信息社会中,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创新,主要是信息和知识的增量,而信息在互联网上的瞬时性和全球性要求信息的反应速度必须迅速。对市场信息反应快的企业可以迅速抢占市场,建立起在互联网上的信誉度和品牌,吸引足够的消费者的注意力。互联网上的这种信誉一旦建立,其路径依赖效应是巨大的,其成功也必然被“锁入”,极难改变。在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后起优势会被这种巨大的路径依赖效应抵消,成功定律将是:只要你是第一个具备了所有优势的企业,你的成功将是必然。就像雅虎(yahoo),虽然其搜索引擎的功能现在被诸如lycos、infoseek等超过,但是它仍然拥有最多的用户。Www.0519news.COm显然,这种模式不是以成本和规模为中心的,因为信息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其边际收益由于网络效应不是递减而是递增的,因而mr>mc的关系使得只有迅速地进入市场,获得足够的市场认同才能生存获利。

互联网使得“创新的难题”发展到了极至,任何一个大型的企业在创新的面前相对于小型企业都处于劣势。在工业时代,即使你是后来者,只要你有足够雄厚的资本扩大规模降低成本,你仍然可以是赢家,并且可以低成本地享有许多前者开发的先进成果,这种“后发优势”在信息时代很难成立。因为信息时代企业争取的不再是市场份额,而是人们的观念份额,观念的相对稳定性使得后来者很难超越前者。

2、围绕资本建立起来的生产销售体系将转向以信息流动和知识开发为中心的生产管理体系

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的特性使个体能够平等地面对相同数量和质量的信息,信息的壁垒和垄断都是微小的,任何一个经济主体做出决策时所面临的信息是相对完备的。以消费者为例,当一个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巨大的网上信息可以使他在很多卖家的价格和服务之间进行比较,比较的成本仅为相应的网络费用和等待时间,这和在不同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之间奔波的成本相比要小得多。在互联网上,经济活动的市场对于任何一个潜在的进入和退出者的开放性远比工业社会要大得多,因为互联网首先是没有疆域的,不存在各种的疆域限制。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给予了各个经济主体平等的竞争机会,这种机会在互联网上是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限制的,因为工业巨人借以压倒对手的规模优势、成本优势、以及固定的供销体系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的空间中很难有良好的体现。互联网的冲击在于将原来围绕资本建立起来的生产销售体系转向以信息流动和知识开发为中心的生产管理体系上来。从这种意义上说,任何一种企

业只要有了充分的知识资源,就可以进入市场,因为有关的资本不再是竞争的关键,市场基本是存在大量的资本而知识稀缺,良好的知识将会是资本争抢的目标,而不是相反。而且建立一个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企业的成本要比水泥式的小得多,面对的市场则极其广阔。这种相对完全的市场体系使得经济主体在进行经济和管理时必须充分把握住市场的动向,加强信息收集和整理,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但这并不和上面的企业的“先发优势”矛盾,因为互联网时代的成功机会在于创新,任何一种创新在市场上的成功机会是巨大的。这种先发企业的锁定优势正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3、企业财务观念面临变革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有关的电脑硬件、软件和相关设施多是作为办公费用计入管理费用,作为成本的一部分在销售额中进行抵扣。随着网络对于经济的根本性变革作用日益明显,作为知识与信息载体的网络设备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由生产的辅助间接作用而转变成为生产的直接创造者。由此,网络设备的费用也应由管理费用的成本转而计入投资,由消费品转变为投资品,成为了gnp的一部分。

第三篇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分析及教育管理_其它管理学论文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现状及教育管理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30几年来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同时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地区和城乡差异发展不平衡,加上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得贫困大学生数量与比例逐年上升。尽管国家了“贷、奖、助、勤、补”的资助政策,但因各种原因,执行效果还有待提高。多数贫困大学生尽管拥有“学习勤奋刻苦,生活俭朴,自立、自强、自律”等优秀品质,但是更多的这类学生所产生的“经济困难,心理困扰,社交困境,学习困惑”等问题已经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关注,这也是一个很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讨的教育管理问题。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论述及因素

1、现状论述

(1)经济困难。经济问题是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这一弱势群体所面临的最基本、最直接的困境。据调查发现,校园贫富差距较大并存在扩大趋势,其中贫困学生每月的生活费集中在300—500元,而较富裕学生多数在1000元以上。目前,普通高校一般专业学生学费上限为每学年4200元,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000元;理工科专业一般高校上限为每学年4600元,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500元;外语、医科类专业一般高校上限为每学年5000元,重点高校上限为每学年6000元。在20xx年3月5日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作工作报告时指出:20xx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WWW.0519news.COM从以上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农村家庭至少需要一人劳动的纯收入才能勉强支付一个大学生普通高校一般专业学费。而对于医科类和艺术类专业,那些贫困家庭的学生就只能望尘莫及,院校和民办院校的上万元学费就更不敢想了。

(2)心理困扰。表面的经济压力导致的更深层次问题是贫困生心理上的扭曲。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成为“心理贫困生”。“心理贫困生”是指因家庭经济困难所导致心理上出现自卑、孤僻、敏感等各种问题的学生。其常表现为:一是严重的自卑心理。物质条件上的差距和同龄人的冷嘲热讽,慢慢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二是自我封闭和对他人的排斥。心理上的落差,怕别人看不起使其习惯于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同时为强烈维护自身所谓“尊严”,常因小事而与身边人发生争执,乃至用言语和行为攻击别人。三是拜金主义和仇富心理思想严重。对钱的过度迷恋,常让他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最后葬送自己美好的前程。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社交、人格和情感等。

(3)社交困境。对“马加爵杀人事件”的反思表明,它所折射出的是贫困家庭学生在人际关系上的严重问题和教训。经济的压力常使得贫困学生在同学朋友面前“抬不起头”,经常和其他学生发生矛盾,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引起别人的反感,如此重复恶循环下去,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最后就会形成各式各样的悲剧在校园上演。

(4)学习困惑。研究表明,合作学习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记忆,实现更多高层次推理与批评性思考,更能从他人角度看问题。slavin的研究也表明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成绩,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自尊心。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经济与心理上的落差,经常游离于合作学习之外,不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技能严重缺失,对以后融入社会造成很大的阻碍。

2、因素

(1)社会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西方的“一切向钱看”等拜金主义思想也开始在我国蔓延。生活水平总体提高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发展不平衡,农村等经济贫困家庭的“低收入”和学校“高收费”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显现。虽然我国初步形成了“贷、奖、助、勤、补”资助体系,且政策总体上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一定的执行薄弱点。从村委会、乡门到县市相关部门,再到学校的一系列审核过程因某些地区流于形式,不公平、不公正、不公开现象时常发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否真正得到实惠就是个疑问了。

(2)家庭状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般都有着特殊的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一是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多数来自农村等落后偏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教育资源贫乏,人们受教育水平程度低。二是贫困生的父母可能伤亡残疾离异,一家可能多个孩子,无稳定经济来源,仅靠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来维持生计。三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监督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从小没有很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只将所有的“赌注”都放在孩子身上,从小就对子女要求严,期望高,只想通过子女来改变家庭的命运,教育子女方式的不正确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

(3)学校环境。一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从小在学校就片面地以升学率和卷面分数成绩为追求目标,忽视对学生健康人格、健康心理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使得进入高校的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无法适应大学的新环境,无力面对新挑战。二是现在我国多数学校和相关部门对贫困生不够重视,尤其在“精神扶贫”上存在严重的缺失,对这类群体在“乐观、自信、进取”健康人格教育上不够重视。三是大学师生关系不像小学、中学那样亲密,大学师生接触更多的只是在课堂上,其他时间很少交流沟通,这自然就生疏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对学生了解不足,导致贫困生的现实问题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同学之间缺乏关爱和互助精神,现代大学校园文化,尤其在民办院校,消费意识超前,盲目追求时尚,这些使得贫困生在现实和心理上产生巨大的落差。

(4)个人因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贫困,学习不理想,奖学金、党员入选等评选落空,被身边周边人歧视冷落等使之产生焦虑,不敢勇于面对自己的现状与困难。有些学生为掩饰自己的客观贫困,对参与“勤工俭学”感觉很丢面子,宁愿贫苦,也不愿放下所谓的“面子”去挣钱。一些贫困生总是逃避现实,不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又不敢请求别人帮助,问题永远不可能得到解决,学习成绩也得不到提高。

二、加强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对策

当代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应在坚持一定基本原则下进行:坚持“人本原则”,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激励原则”,将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坚持“绩效原则”,教育管理的同时也要考虑绩效问题;坚持“系统原则”,学生教育管理要以一个有机整体为框架,忌片面地看问题,单一地解决问题。

1、强化资助体系监管,建立完善教育公平保障机制

(1)在构建和谐的目标框架下,公平应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主旋律。在报告中曾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目标的实现,需要国家在分配公共教育资源时应该根据差别付给的原则向弱势全体倾斜,在操作过程中需改变单一地以身份背景作为判断标准的做法,把抽象的某一类贫困生还原为具体的个体,了解每位学生的生活质量、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情况。学校也可设立专门的机构,承担贷款所需的前提组织和初审工作。

(2)完善助学贷款跟踪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学贫困生应该是“寒中选优”的,对于他们的学业成绩等方面应该作出一些硬性规定,达不到规定的应该取消助学贷款资格,以此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真正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3)结合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例如英国实行的是先上学,后交费并差异收费的学费政策,同时,通过建立捐助基金,为每位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与服务。而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是与美国不断追求高等教育公平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多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多措施激励银行贷款、多路径降低贷款拖欠率等方面。

2、建立健全对贫困生全方位的心理救助体系

(1)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心理状况、健康状况、学习成绩、品行说明等,并阶段性地对其进行跟踪。

(2)建立心理危机后干预体系。心理后干预,即干预者对暂时过渡心理危机或未过渡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体或周围相关学生提供帮助,以实现危机学生个体和周围相关学生达到危机前的发展水平为目的,例如建立危机学生的心理评估机制;建立危机学生的跟踪反馈机制;建立对危机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对周围相关学生的干预机制。

(3)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相结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专题讲座、心理咨询和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

3、加强完善辅导员团队建设管理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4号令)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是集思想教师、管理干部和学生朋友三重角色于一身,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

(1)建立辅导员个别谈心、主题班会、随班听课、家长联系、住宿值班、评教评学等工作制度。辅导员应深入到学生中去,经常与学生,尤其是贫困生交流沟通,了解熟悉学生,与学生建立相互尊重、真诚互爱的师生关系。

(2)加强辅导员技能培养。辅导员应提高识别贫困生以及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和生活管理的基本能力。

(3)加强辅导员自身建设。辅导员应加强自身建设,用爱心滋润学生心田,用智慧启迪学生心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管理提供指导与服务。

4、加强教师管理体系建设

(1)建立经济困难大学生导师联系制。选聘思想觉悟高、心理辅导能力强、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经济困难学生的人生导师。明确导师的责任与义务,扩大权利和提高待遇,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经济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如今虽然不能像两千年前孔子办学时那样不写教案,不发文章,老师学生吃住在一起,但孔子和“一日为师,终生为师”的教育思想是我们现代教育很值得借鉴的优良传统。

(2)调整对教师的整个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制。教育管理必须讲求管理实效,绩效是现代管理学的核心范畴和永恒主题。应该将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制纳入普通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围,将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和教师的绩效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贫困生的重视,也符合教育公平的精神实质。

(3)加强教师沟通能力和现代网络技术使用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师各种技能和教学管理培训外,美国教学沟通领域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的“亲切力”(指那些缩小师生之间空间和心理距离的教师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行为)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结果和学习动机。同时,现代网络技术也为师生互动和沟通提供了便捷的途径,节省了师生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5、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机制

贫困生的问题关系到家庭、学校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协助者,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贫困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来,以更好地帮助贫困生健康成长。同时,相关部门也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提高学校、社会有关人士对贫困生问题的关注程度。

教育管理经济困难高校学生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但并不是每种方法对每个地区,每个学校,每个学生都适用,这就要求我们要结合各个学校和各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校而异,因生而异,从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推陈出新,不让现在的“贫困”成为这些学生未来贫困的根源,以真正实现我国教育的公平和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 泛北部湾经济区中小外贸企业网络营销创新_管理学基本理论论文

摘 要:针对全球互联网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商机,以及广西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利用的不足,文章提出广西中小企业如何以围绕客户的需求为载体,以新的或现代的网络营销模式为发展重心,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贸易的增长。

关键词:泛北部湾;中小外贸企业;网络营销;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xx)17-0038-02

我国已经进入了高成本时代——据亿邦动力与一达中小企业外贸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数据显示,20xx年2月中小企业原材料成本同比上升20%左右;而该月用工成本增加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65%,而且其中有15%的企业用工成本大幅度增加。由此,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橄榄枝”伸向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拥有的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个性化、即时性等功能来再造企业的营销过程。然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特别是广西中小外贸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与效果可圈可点。

1 当前广西中小型贸易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

1.1 广西上网企业数增加,网络营销多局限于国内市场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据20xx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统计:我国网站注册的总数为1193.1万个,而以.cn和.com.cn结尾的网站数达到822万个。而由于中小企业占据了国内企业99%的比重,故中小企业网站数量的庞大可想而知。而且,我国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利用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网络营销——纵观20xx年~20xx年,我国中小企业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数量逐年增加,预计到20xx年,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企业总数将突破4100万家。WWw.0519news.coM除此之外,根据艾瑞咨询集团的预测数据,我国中小企业20xx年~20xx年这五年的b2b贸易总额依然保持12%以上的年增长率。因此,可看出国内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站在微观的区域上看,对于广西,当前的中小企业也逐渐在向网络营销靠拢。据笔者走访,南宁市华西路34号副食品批发市场进行网络营销的中小经营业主已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购进一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某越南特产批发企业的总经理告诉笔者,“因为现代计算机设备及其系统可以准确看到进货、库存和销售的量,还可以及时观察与预测市场的行情”。然而,其中也显示出一些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由于广西是西部待开发地区,外贸水平和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致使该区中小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企业数量不多;其中,进行网络营销的企业瞄准的是国内或者更进一步说是某一区域市场。相比而言,进行网络营销的更多的是像玉林玉柴机器集团、柳州钢铁工业集团等这样一些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国营或私营企业。

1.2 进行网络营销的观念模糊,运作方式单一

网络营销的观念模糊往往表现在具体的网上销售的行为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多数企业网站的建设都很鄙陋,它们仅仅借助一定的平台发布一些简单的信息。据笔者在批发市场的调研所得,该区域多数中小企业将竞争的重心放在实体市场,而在网上虚拟市场上,我们搜到的更多的是介绍某一产品的图片、价格、种类、厂址和联系方式。这些网站缺乏与有意向购买的顾客的互动、深入的商品展示与品牌推广等网络系统。其次,网上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外文网站。泛北部湾经济区首先包括十个发起国,而各国语言文字各异。据笔者在网上的粗略搜索,广西中小外贸企业的网站能涉及到外文极为罕见;如果有外文的话,那就是以英语为主要贸易语言。再次,一些网站信息缺乏长期的维护和更新。在有限的批发商自有网站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营业推广的信息是一年以前的,长的甚至能达到时隔五年以上的。最后,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利用一些知名的、有保障的网络平台进行商业推广。比如,利用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知名网站来宣传和推广自身的产品,或者用支付宝这一免费的支付系统来进行销售结算。

1.3 缺乏进行网络营销的资源条件

由于中小企业的资金、人才、品牌等资源或条件的限制,企业很难引进相关推动网络营销的设施、人才及其运作系统。首先,进行网络营销是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源决定的。广西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是学历素质不高、网络营销知识不足的民营或私营老板,他们对于网上产品销售与推广的知识与技巧所知甚少;而对于企业的中基层管理者,正如彼得原理所揭示的,素质低的经营管理者会寻找比自己素质更低的下属 来经营企业;另外,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网络营销人才急缺,该区域的大中型企业尚且难于寻找合适的人才,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人才引进面对的困难就更多了。其次,企业资金的充裕度是网络设施与人才引进的关键一环。引进一套计算机设备及其系统,少则动用企业资金二十万元以上,多则上百万。同时,对于计算机设施及其运作系统的维护也是一笔不少的开支。再次,中小企业的品牌形象不够凸显,故而期经营管理者更多地通过业务员来推广实体产品的销售。相对而言,由于生产非知名品牌产品的中小企业数量总多,国内外消费者往往不相信网站上发布的信息。

2 构建新的广西中小型贸易企业网络营销模式相

应对策

2.1 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放眼国际市场

20世纪50年代,国内国际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因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站在顾客需求的角度来开展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上的网络营销。企业要抓住、归纳显在和潜在的消费者需求,实行差异化网络营销战略,具体表现为:经营管理者要通过网络渠道进行消费者需求——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市场需求进行间歇性的调研,着重从产品的实体与售后服务两方面进行个性化设计与销售。然后,进行针对国内外消费者需求的差异(突出商品题材、展示效果)进行网站设计。特别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在网络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并将设计的产品与售后服务进行试点,以充分匹配东南亚地方地理环境与消费者习俗各异等因素。

2.2 提升网络营销的能力

网络营销的一个焦点就是网站的建设,因此,广西中小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经营管理者要树立整体的网络营销观。要以个性化设置的产品实体和售后服务为中心设计网站,设计的内容包括网站的配色、题材和产品特征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将网站设计成一个可以互动的沟通桥梁。其次,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中小企业可以借用或委托第三方专业的网络营销服务商来提供服务。比如,中小企业可以在阿里巴巴、亚马逊或者淘宝网这些跨区域网站或全球网站上注册以建立网上商铺;也可以自己建设网站,而借用淘宝网的支付宝系统等来进行收支账款;也可以借用提供的免费网站来进行网络营销,例如借用中国中小企业网或者20xx年广西刚成立的广西渠道网等来进行网络营销。最后,还可以加入或形成网络营销联盟。即加入现有的国家和本地、本地行业协会成立的中小企业网站,或自发联合建立同行业营销的国内外网站。

2.3 整合网络营销的配套资源

建立、管理与维护网站都需要专门的人、才、物。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经营者而言,他们需要放宽眼界,规划网络营销的短期和长期发展战略;同时,他们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参与更多的相关的网络培训班以及时汲取网络营销的知识;此外,应该设立专管此网站的负责人员,同时引进相应的外文翻译人才,或者直接将网站的翻译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对于资金的支持,不仅是经营管理者提升素质的必备要素,也是合理分配企业资源的关键。因此,经营管理者要有计划、分阶段、逐步地划拨建立、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设施及其系统的专项资金。最后,对于计算机设施的放置地等方面的物的配备,经营管理者亦须进行规划。

广西中小外贸企业的网络经营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实体营销与人员推广为主,笔者认为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放眼全球市场,以顾客需求而非企业已有的产品为出发点,建立与完善虚拟的、高效低成本的网络营销设施以代替门店销售的传统营销方式,以分阶段、有计划、逐步完善的人财物配备而非急于求成、冲冲上马的经营方式来进行网站建立,将是未来广西中小企业走向东盟十国消费市场的必经之路,也是廉价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华良.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市场网络营销的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xx.

第五篇 有关知识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综述_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会计,就是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加以评估后,然后把它当作资产在财务报表上表示的一种会计处理程序。作为人力资源会计最重要的就是要充分运用对企业及各类组织来开发自己的人力资源,根据其所花费的成本来进行计量。当然,还需要对自己雇佣的员工进行计量,来反映员工对组织的经济价值。所以运用人力资源会计来计量成本数是会计上的一种程序和方法。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和研究可以为广大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相关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信息帮助决策,以此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向主要管理部门和相关利害人提供有关企业履职信息放映其社会责任。

二、研究意义

1、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对于如何提供人力资源的获得、开发、配置、维持、运用、评估、报偿等一系列内控资金数据,便于企业经营者能第一时间了解本企业在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的实际效益。

2、对于广大资金投资者来说,人力资源成本让他们能真正通过公司的财务报表来了解人力资源项目,了解一个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真实的经营效益和状况。

3、对于整个社会会计来说,人力资源会计能了解社会资源分配问题,真正掌握整个社会人力资源配置以及运用状况。

三、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在人力资源会计研究领域中,最具有学术权威的是弗兰霍尔茨。弗兰霍尔茨认为一个人任职在某个企业是自身状况决定的,当然也具有偶然性在里面,真正外界对其的影响不是很大,对于整个组织来讲需要通过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体现自身的价值,对于随即过程如何提供优质服务和为了报尝怎么样创造组织价值,这样的过程被称为有尝报偿的随机过程。Www.0519news.coM赫曼森却一直认为由于人力资产素质上的不同,不同企业之间的水平差异直接影响其盈利水平,与此同时需要我们调整成本,如何运用效率来调整系数十分重要,职工的未来工资报酬根据企业定价标准来调整。”

布鲁梅特、弗兰霍尔茨和派尔等人(1968)认为人力资源可以计量,并介绍了人力资源价值的评估方法。列弗和舒瓦茨(1971)认为如何通过预定的服务期限对运用贴现率来反映企业的利润贡献率。pouran(1981)认为,“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可以影响财务师的决策,应在各期的财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与此同时,众多国外专家学者对于运用人力资源会计以及其计量方法的探讨。不同的方法带来的思维方式对我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潘序伦(1980)提出,目前我国最迫切需要开展的就是人才会计研究,如何确定计量标准,在讲成本的基础上也要讲效益。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已经从国外介绍转为系统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大致可分为:

1、对人力资源会计基础理论的研究:

裴玉(20xx)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核算、计量、报告等方面进行了,提出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建立是内部管理、国家宏观调控及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需要。葛小羽(20xx)从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障碍、实施人力资源会计的若干设想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应该综合运用多种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与模式、加快付诸实践步伐和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创建宽松的社会环境。

苏晖(20xx)着重于人力资源会计应用方面,提出完善用人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以提高员工的素质,明确劳动者权益。

2、对人力资源会计现存问题与难点所做的研究:

刘良惠(20xx)提出只有人力资源产权界定清晰,才能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和计量,才能对人力资源权益组织会计核算,人力资源产权所有者才能参与社会剩余价值的分配。

程淑荣(20xx)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三方面进行,得出人力资源会计需要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观念的更新、机制的引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吴泷(20xx)通过对人力资源的产权主体、产权客体的与探索,进一步界定人力资源会计的会计客体,提出了全新的有关人力资源会计的认识论,并引入产权运作的关系变量据以划分有关人力资源活动的会计事项,形成企业的人力资源会计程序之设计的方。

转贴于上文库 www.a7k.cn

第六篇 企业家的经济学分析_工商管理论文

[摘要]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既往的学者对的经济学,其行为主体的定位较多地侧重于“行政”。对企业家作经济学意义上的深层次还比较鲜见。笔者认为,企业家的行为与官员的行政既有共同点又有一定的区别。如果说官员的来自于权钱交易,靠权力来索取收益。那么企业家则更多地来自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契约不完全性与信息不对称,企业家收益是对企业利润的转移。相比较而言,企业家比官员更具有隐蔽性。

[主题词] 企业家  经济学

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现象。既往的学者对的经济学,其行为主体的定位较多地侧重于“行政”。①对企业家作经济学意义上的深层次还比较鲜见。笔者认为,企业家的行为与官员的行政既有共同点又有一定的区别。如果说官员的来自于权钱交易,靠权力来索取②收益。那么企业家则更多地来自于企业利润的转移。相比较而言,企业家比官员更具有隐蔽性。

一、关于的一般定义与企业家的特殊内涵

提起,人们自然会想到贪污、收贿,“权钱交易”等一系列说法,但如果给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却非易事,在学家、社会学家、法学家以及经济学家眼中,有着不同的理解。Www.0519news.Com可以说每一个学科都会使用它们自己的参数来定义。经济学家倾向于从需求和供给,或从市场角度定义;学家倾向于将它定义为与权力的行使和外界对官员的影响相联系;社会学家用对社会接受的任务和福利标准的违反来代表的社会关系。尽管不同学科的学者对的看法角度不同,但大致相近的理解是,官员是为谋取个人私利而不正当地使用公共权力。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对企业家的定义。为了便于我们界定企业家的定义,有必要一词作历史陈述性的回顾。

1.1.一词的一般性理解

一词,在西方传统中,来自于拉丁动词‘corruptus’意思是“毁灭”、“破坏”,它的希腊语义意味着丑陋地死去或毁灭。罗马人从希腊文化中借用了这一语词的负面含义,用以指官员的违法行为。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可能以多种方式发生,它可能以破坏或分解任何物体的方式影响“物理属性”,尤其是以分解或瓦解的方式,并伴随着产生了不健康的和令人讨厌的物质;它可以影响“道德”,通过“扭曲”和“破坏”职能履行中的诚实,以贿赂、偏袒的方式,或以行为的使用和存在的方式影响职能。

从理论上讲,行为是一种带有相当普遍性质的制度现象。在组织形成过程中,由制度规则体现的权力配置一旦失衡,就必然会产生行为。有的学者归结为,普遍存在的表征是制度非均衡和失败(邹微,2000年)。从逻辑意义推导,当组织规模扩大时,权力在组织成员之间的配置一旦失去均衡,权力可能迅速集中到少数成员或少数公职那里,于是就成为大规模组织的生死存亡问题。

 对行为的考察,上述的理解基本上是从行力的无限放大角度阐述行为的表征。我们对的理解是指利用制度空隙,凭借自身的信息和职位优势对公共利益的破坏。对这一定义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在规定性:一是行为主体拥有职位和信息方面的绝对优势,在官员那里表现为行力,在企业家那里表现为企业控制权,表现为企业生产、经营的信息优势地位的掌握。 二是存在着制度空隙,指、 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存在着对人们行为约束上的漏洞。

和行为的定义在各个国家都不同,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组织定义为:为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它涉及公务员违反公务职能责的要求,作为执行或忽略某一行为的报酬,寻求或索取一个承诺,或者收受礼物或其他任何好处,也可能涉及到公务员对于应属于或应付给公共财政的钱财进行勒索或贪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定义为:是滥用公共权力的谋取私人的利益。国际透明组织对的解释是:“公共部门中的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事务的官员,还是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国际透明组织,1995)这一定义接近于行政管理的,集中于个人行为活动,与广义的还有所不同。大多数社会科学学者遵循《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从本质上与公共职位的责任联系起来。

在经济学界,对的理解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是“委托--代理人利益悖反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大多数从“委托-代理”框架内,代理人收益的非法获取。比如,汪丁丁认为,可以被定义为‘委托人利益—代理人利益’平面坐标系所指述的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利益与均衡行为模式下互相悖反的情形。③纳依(j.s.nye)认为,就是由于考虑私人的金钱地位,利益而偏离作为一个公共角色所具有的正式职责的行为。④

二是“寻租论”。巴格瓦蒂(bhagwati,1982)关于非生产性寻租的论文(所谓dup活动direct  unproductive  profit—seeking  activities),他认为,权力寻租可能转移的资源上限—被收买的权力为收买者带来的利润总额,从而寻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源配置,把相当大量的生产性资源转移到非生产领域。⑤我国学者胡鞍钢认为,是一种寻租活动,它是指少数人利用合法或非法手段谋取经济租金的活动和经济活动。

三是“交换论”如:谢莱法和韦欣尼(a.shleifer and r.vishney)认为,是一种交换,一个政党为某个公职人员的提供诱惑(不一定是金钱)以换取特殊政策或行政优势,抑或“利益”。谢莱法把“定义成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财产。”这里财产是指“生产”的“物品”,包括执照、许可证、通行证、签证以及其他禁止或限制“私人”提供的“物品”,而且被假定在提供这些产品问题上具有随机选择的权力。

从以上观点看,无论是从学还是经济学乃至其他学科对的理解来看,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点,是一个为了个人私利而侵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1.2企业家与官员的异同

在既有的关于的经济学中,绝大多数学者往往对官员的权力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企业家行为中的现象。我国学者胡鞍钢博士将我国的现象分为四种类型:即寻租性、地下经济、税收流失与公共支出。⑥目前我国学者比较众多的,认为是国家权力的,即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谋取个人私利或小团体利益,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⑦事实上,企业家的行为往往比官员的行为更具有隐蔽性。应该说企业家行为属于特定领域中的一种经济现象,与官员的性质是相似的,但又具有自身的特点,表在:

其一,反映共性的特点是,都是利用特定的权力优势对公共利益的侵害,损害的都是公共利益。

其二,都是以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滥用职权,损公肥私,直接损害的是国有资产。(诚然,非国有企业中也存在企业家行为,只不过侵害的是公众的利益。)

其三,行为的滋生基础都是来自于制度缺陷,来自于制度规则的约束软化。

而企业家行为与官员的行为不同之处在于:

第一,企业家收益的实质来自于企业利润的转移。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以及契约的不完全性,代理人利用信息优势的特殊地位,在契约范围内隐瞒企业的真实收益信息,转移企业部分利润划归己有。但是这部分收益中有着企业家付出的劳动。应该说是企业家支付了一定的成本。而官员的收益完全来自于权力优势,来自于政策信息的把握,他所得的收益是没有成本的。⑧

第二,企业家有时披着合法的外衣,在现行体制框架内,法律法规存在着约束措施的空隙。比如企业家的“在职消费”就存在着一定的空间,企业家可以打着生产经营活动中必要的交易费用的幌子,用于个人消费支出,从表面上反映的是企业账面上利润的减少,而这些行为却是合法的。而官员的由于有一系列纪律制度的约束,并且在职消费的空间相对而言要小的多,并且风险较大。

第三,企业家的收益难以界定。由于官员的来自于权钱的交换,其收贿的行为在法律上一般比较容易界定。而企业家的收益不是以交换的形式取得,而是在自己权力控制范围内的一种侵吞,一般在财务上比较难发现。同时,企业家侵吞国有资产往往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中,一般难以监督。

第四,企业家的行为具有多样性。相比而言,企业家在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失职、渎职、挥霍国有资产等等。在我国最典型的有:第一种是企业家直接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各种各样”的实惠,“穷庙富方丈”现象就是最形象的描绘。比如有的厂长以赞助的形式保送自己的子女上高校读书,用公款装修住房。第二种是国有企业厂长“脚踩两只船”,把大量企业资金转移到一些私营企业,或者挂靠企业,从中分得利润。第三种利用经营权,在经济活动中收取回扣,“中饱私襄”。还有私设小金库,用于个人经费支出,所谓“吃喝玩乐全报销”。而官员的主要在于贿赂。

这里还要特别强调的是,企业家与官员的存在着严重的“交叉感染”现象。就是企业的分子通过行贿的形式在国家机关建构保护伞,两者相互勾结。比如上级主管部门的官员个人经费在机关不好“处理”可以到企业去报销,又如,由企业为领导人装修住房。上级机关占用企业小轿车等等。

诚然,目前在企业家行为的界定上尚有两个空白区,一是国有企业改制后,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国家公职人员的身份;二是即使是非国家公职人员身份的企业领导人是否存在行为。我们认为,凡是侵害公共利益的行为都构成。比如股份公司中的董事长、总经理,利用职务之处侵占了本不属于个人所得的利益,也构成。因为他损害了别的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如股东的利益、职工的利益,这种行为也构成。二、企业家行为探源

从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人假定”基础上的,即根据马斯洛的心理学说,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满足层次是递进的。相对于无穷的欲望而言,每个人用以满足的手段和资源是有限的,这种欲望和手段的矛盾就构成了对企业家成因的前提之一。

对于人的生存而言,经济利益是保证人的社会生活必须的前提条件。无论任何人,不论其社会地位如何,只要他无法摆脱依赖物质基础而生存和发展,他就必须去获取经济利益,这是由人的本质需要所决定的。

但是,任何社会都有一系列的制度规则,通过制度规则规定着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在制度框架内如果每个人获取经济利益的方式符合法律、法规制定的行为规则,他所获取的经济利益就会得到制度的认同,社会的认同,反之就构成违法,就要受到制度规则的处罚。然而,任何制度规则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当制度规则的空隙不足以约束人的行为时,就会产生,因此,可以说是一种制度现象,在任何体制下都可能产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完善与的治理问题。

2.1企业家的制度根源

企业家也是一种制度现象,对国有企业而言,其制度根源在于:

其一,企业家主导的社会博奕与产权制度的缺陷。当前的改革,从实质上说,是在计划经济旧体制基础上进行的一场具有社会整体上的利益大调整和再分配,这种调整和分配构成社会的大博奕。而产权正是社会博奕的结果。(汪丁丁,2000年)在这场博奕中,当制度规则存在缺陷的前提下,其获胜者首先是掌握信息优势的权力控制者。就国有企业而言,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政策、法规缺位或错位,在博奕中,其竞争优势来自于博奕的初始禀赋(即计划经济时期所掌握的权力和财富存量),和博奕能力,(即博奕者的自身素质)。相比较而言,拥有初始禀赋越多,优势越大,获胜的机会就越多。这就必然使他在下一轮博奕中具有更大的初始优势,并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从而形成反帕累托改进的马太效应。这正是构成社会分配不公,出现两极分化的根源,也是行为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我国的国有企业厂长相当一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在企业家市场尚未形成的条件下,这种不需要成本取得的职位,使他在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后,有着比其他人更优越的企业信息优势,而现行的体制框架,由于产权虚置,产权边界模糊,所有者“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在其位,谋其政”的企业经营者却不承担直接的经济责任,国有资产则成了真正无人负责的财产,这种没有“悟空”保护的“唐僧肉”,任何心术不正的人都会来咬一口而最有优势吃到“唐僧肉”的则是控制国有资产的企业经营者,于是企业经营者便可以利用种种机会用国有资产谋取个人私利。

其二,权力与责任的失衡。在法律上,权力和责任是一对孪生子,没有责任,权力必然会被滥用,而权力的滥用是滋生的土壤。在当前的企业领导体制中,对企业经营者权力约束是软化的。

市场经济作为以所有权彼此让渡为实质内容的交易的经济,其有效交易的重要制度基础在于企业产权界区必须清晰。产权界区不清,其结果一是导致市场交易中摩擦增大,从而交易成本上升,降低市场机制效率,二是根本就不可能进行所有权转让意义上的交易,从而导致市场失灵。企业产权界定问题实际上是明确对他人,对社会、对交易各方的责任问题,是在责任与权利相互对称条件下的制度界定,也就是说一定的机制一定伴随着相应的责任,如果权利脱离相互责任的约束,必然导致权利的滥用,导致外部性与市场失灵,导致“搭便车”的道德投机。从这一观点来看,目前国有企业由于产权界定区的模糊。现职的企业领导人,拥有支配企业财产的机制,而责任并不明确,其结果是导致企业家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产生企业家行为的主要原因。这种权责的失衡极易导致企业家行为的扭曲。具体表现在:第一,经营者追求的效用函数包括增加个人货币收入,指挥更多的职工、晋升、荣誉等一系列个人目标的放大,企业家的扭曲行为是不能把经营者追求的效用转化为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第二,权力的拥有与责任风险不对称,难以避免企业领导者为谋取所谓“政绩”带来投资的膨胀。因为企业领导者可以从增加投资中得到种种好处。第三,负盈不负亏将增加企业的交易费用,由于产权不清晰,交易界区也就不清晰,承担风险的主体缺位将导致违约现象频繁。履约成本不断提高,从而降低配置效率。

其三,企业家作为经济人行为的扭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行为规则与自愿、平等、互利的商品交换机制及其价值的作用和要求是相一致的,经济人行为的正效应是以公平竞争为前提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什么没有今天严重,原因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在以为首的中国党人长期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在起作用。同时,建国后,党一次又一次反腐倡廉的不懈努力。从“三反五反”起的各种运动,从其立意和出发点看,其目的都是为了净化干部的权力意识,防止的滋生和蔓延,从这种意义上讲其威慑作用是存在的。(至于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以运动的形式解决问题,其负面作用则另当别论)。其二,在过去集权统治下,激励、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几乎扼杀了全民族正常的经济人动机,使中国人的经济人行为意识长期受到压抑而发生变异,人们不屑于追求经济利益,甚至对经济利益产生恐惧和鄙视心理,唯恐沾上“拜金主义”之嫌。

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推进,原有的集权体制逐渐在职能转换中得到调整,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人发展空间展现出来。应该说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人行为空间的拓展为企业家提供了能力竞争的舞台。但是不可避免的是一些经济人的意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利益私有化动机的驱使下,追求个人私利的冲动以及对“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政策的曲解,一些人利用转轨时期存在的制度缺陷,或合理不合法,或不合理也不合法的追求“致富”,利用国有资产管理上的漏洞,谋取个人私利,或是无限放大自己的权力,挥霍国有资产,疯狂的侵吞社会财富,这种扭曲的经济人行为像一种社会毒素,侵袭着社会肌体,形成种种现象。

2.2企业家的内在根源

企业家的内在根源在于收益水平的社会比较,当他的收益水平在社会比较中满意程度越高,其程度越低。但提高企业家收益并不能消除。我们可以用图-2来说明。

图中cc`线代表企业家收益水平和程度的交替,即企业家收益水平越高,则程度越低。假定om代表一个企业家维持基本生存和社会交际所需要的最低收益水平,据此可以认为oa是源于贪婪的,而超过oa的则是源于生活和社会交往需要。图1同时也表明,即使委托人给予企业家的收益保持一定的水平,并且在企业分配机制中占有相当高的份额,但有些企业家由于心理和道德方面有因素也可能走向,或者出于获得非法收益机会的存在,以及被发现的可能较小,而且他付出的成本较小,一种出于本能的贪婪,也可能铤而走险。

事实上,企业家收益水平与指数之间关系的经验表明,和一般性的认识相同,和收益水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和图1中cc`线所示的结果相近的统计学上的相关关系。从现实中,尽管通过激励给予企业家较高的收益来降低企业家因对委托人利益的损害,但是依靠提高收益的方式减少企业家行为意味着企业成本的加大,况且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企业家的行为。

三、企业家成本与收益

对企业家的成本与收益不仅要考虑到私人成本与收益,而且要考虑到企业成本与收益,这也正是企业家与官员的不同之处。我们在前文已经提及,企业家行为本质是对企业利润的转移,当企业家将企业利益窃为己有的时候,从帐面上看实质是加大企业的成本,使企业利润减少,最终损害所有权者的利益。

3.1企业家与企业成本—收益

企业家行为的成本与收益,包括两种角度的解释,一是企业家因为窃取企业利益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与企业家因获得的收益比较;二是因企业家使企业成本的提高,利润的下降,所有权者收益与所有权支付成本的比较。

在进行之前,我们给出如下的假定:

假定之一:企业家的个人收益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中是预先给定的。

假定之二:企业是有效益的,即利润m>0。在所有权者与企业家之间的目标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企业家的个人收益与委托人利益一致时,委托人收益达到最大。如图-2

i:当委托人所给予的利益使代理人满意时,委托人的利益和代理人利益达到最大,这时委托人和代理人目标利益是一致的,图中m0点是企业最大利润,a0企业家最大的合法收益。

ii:当委托人给予代理人的收益使代理人不满足时,代理人就会利用委托人信息不完全性产生扭曲行为,企业目标利润是下降的,m1点是企业家隐瞒的利润或是损害的利润,def区城就是企业的损失。

下面我们来企业家扭曲行为对企业利益的侵害。

假定我们给出企业家扭曲行为形成的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合理性⑨。具体表现为:利用合法的经营活动中交际行为将正常业务活动中的交易费用无限扩大,用于个人消费,但可以合理地在财务上列入成本开支。二是不合理性。具体表现如贪污、将企业资金在帐外循环用于谋取个人私利等等。

i 关于合理性

合理性,有的学者称为偷窃性。其根源来自财务约束上的漏洞,(即使在规范性的公司制企业中,对企业家在职消费的监督也不可能完全。)正是由于这一点,企业家往往会在“开展业务需要”的幌子下,无限制地挥霍企业资产。现实中有的厂长“吃喝玩乐全报销”就是形象的描述。而这些消费一列在企业成本中列支,其结果是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如图:10-2所示。

图中:当企业家不时企业实现的目标是a0,企业家不收益是m0;当企业家时在同样的目标下他所获得的收益是m1。

ii关于合理性

不合理性其现实表现为:利用职务之便,直接私分企业资产,或是利用企业资金用于谋取个私利,以及用公款贿赂官员等。不合理性与合理性的区别在于合理性具有隐蔽性,一般不易被查到,而不合理性是将企业资产窃为已有,实质是对企业资产的分割。这种行为的结果是委托人利益的丧失,导致企业竞争力的削弱,甚至破产。

3.2企业家与其个人的收益与成本

对企业家个人而言,也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取决于如下几方面。

3.2.1机会选择: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有两个重要概念,即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t)和自我强化(self-enforeement),意即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种道路,就有着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惯性,并且不断自我强化,即使这条道路是错误的,也是如此,甚至最后进入锁定状态。对企业家行为的形成,同样也存在这种路径依赖和自我强化。任何一个企业家从他得到这个职位开始,其本意是把企业搞好,最终获取自己的收益,然而当他发现通过努力工作所获取的收益远远不及以非法手段取得的收益更大时,他将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努力工作,安于现有的收益现状;另一种选择趁自己掌握控制权时捞一把。但是后者意味着要冒着被查处的风险,一旦被发现,可能有这么几种情况:坐牢,失去巨大的收益,或者被夺去企业家职位,或者被罚款等等,这些都将构成他们非法获取收益的成本,我们称这机会选择成本。这种机会选择成本的前提取决于被查处的概率。因此,在企业家判定是否非法获取收益的前提是:假定非法获取的收益为do,而被发现的概率为eo,并且在得到非法收益的同时,还得到租金,用s表示,由此构成产生的机会为:

  do≤(s+ do)(1-eo)

3.2.2查处后成本:

企业家行为一旦被查处,他将会被夺去职位,或者坐牢、罚款、社会谴责,丧失个人荣誉、社会歧视等等,这些处罚将对他未来获取收益的机会带来种种限制,他在未来的生活所获取收益应支付的社会成本将会更大,但是如果他的预期收益远远大于社会成本时,他仍然会选择获取非法收益。比如,某厂长非法获取收益100万元,被查处后实际认定的为20万元,他可能被判15年徒刑,如果在厂长职位上不贪污,他的收益只有30万元,而刑满后仍有80万元收益,这时他必定选择。(事实上,相当多的企业家行为是不易被查处的,但是一旦被查处的几乎可以倾家荡产,但出于利益的诱惑,更多的分子愿意铤而走险),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家中有一种奇怪现象,被查处的企业家中,有很多是具有一定管理才能的,比如红塔集团的总裁储时健。有的人往往被查处之后,很快可以获取新的职位,而且收益不菲。这里面深层次的根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某个企业家虽然倒台,但现有的业务关系仍然存在,他可以利用在原来职位上结成的社会网络关系重建自己的发展空间。二是企业家市场尚未形成,对企业家激励不足导致企业家劳动的付出和收益不对称,由此产生心理上失衡,迫使一些人铤而走险。鉴于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于是企业家所支付的私人成本较小。

3.2.3预期收益

企业家行为的预期收益也就是贝克尔等人所说的的“诱惑”(tempetation)其决定因素取决于他所获得的合法收益。(当然,行为也有社会、心理、道德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讲,当的预期收差与合法收益差距越大,行为产生的概率越大。可用下式表述:

   预期纯收益=预期收益—预期成本>0

在预期成本中包括:直接成本,机会选择成本,法定惩罚成本。对企业家的行为选择而言,他所付出的劳动我们称为直接成本。而被查处后原合法收益的丧失,称之法定惩罚成本。其关系如下式

预期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法定惩罚成本)*查处概率

在上式中,直接成本是既定的,机会成本与法定惩罚成本取决于查外的概率。一般地讲,被查处的概率越小,的可能性越大。当预期成本越小,预期收入越大,越易产生。

四、企业家的治理

由于企业家行为具有隐蔽性,同时在当前体制框架内存在着一系列制度缺陷,因此对企业家的治理要着力于三个方面的结合。

一是“长短结合”就是把长远目标和近期治理结合起来,从长远看,要进一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企业家制衡机制,把企业家的权力监督放在利益的平衡上。同时逐步建立企业家市场,让企业家成为高级雇员,接受董事会这种利益主体的监督,同时在激励机制上充分肯定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给予企业家与职位和付出劳动相称的报酬。从短期讲,要健立健全厂长(经理)的年度审计和离任审计制度,强化会计监督,同时要制定厂长经理行为惩治办法,以约束企业家的行为。

二是标本兼治。对企业家的惩治要加定惩罚成本,实行重罚、重处,尤其在经济处罚上要加大处罚的力度,使分子的预期成本加大,缩小预期收益与预期成本的差额,使其无收益可图。同时要从制度上规范企业家的行为,尤其是要强化对在职消费的控制,同时明确企业家在职消费的权限,增强在职消费的透明度。

三是社会与声誉机制相结合。要加大社会的监督力度,对企业家的行为通过媒体曝光,形成社会人对行为和分子的歧视,加大查处后再就业成本,同时建立企业家声誉机制,对]企业家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估,尤其是对其行为的评估,使其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汪丁丁《关于的经济学》载《战略与管理》20xx年第12期。

2、胡鞍钢《挑战》浙江出版社 2000年。

3、于清一《国有企业必须根治—著名法学家于宪访谈录》《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9期。

4、夏业良《经济学: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学》《上海经济研究》2000年第6期。

5、邹  微《行为的经济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1期。

注释:

① 比如,汪丁丁认为,系统性主要形式是“立法”与“行政”。见《关于的经济学》载《战略与管理》20xx年第12期。

②我们这里特别强调用“索取”二字,意即靠权力谋取职位以外的收益,其索取有着相对应的行为主体,如受贿者相对应的是行贿者。

③汪丁丁《关于的经济学》《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2期。

④罗斯—阿先曼认为,如果一个第三方试图以贿赂手段来影响代理人的话,那么他可能向这个代理人非法地支付—金钱,而且这笔钱未上缴委托人,此即。

⑤转引自汪丁丁《关于的经济学》载《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12 期。

⑥胡鞍钢《挑战》浙江出版社 2000年。

⑦于清一《国有企业必须根治—著名法学家于宪访谈录》《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9期。

⑧当然官员的也有成本,比如被发现后的处罚,面临坐牢的危险,这些属于间接成本。

⑨合理性只是相对而言,我们这里所说的合理性是指在现行财务制度中可以通过帐务进行处理的,比如,在职经费的扩大。

第七篇 浅议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的虚拟化变迁_工商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经济 企业组织 组织结构变革 虚拟组织

【论文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在随之发展变化,以期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完成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最大限度的利用。本文以此为基础,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的虚拟化变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了网络经济的特征,然后讨论了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产生的影响,最后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给出了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趋势。

对现代企业而言,其竞争力主要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开拓、风险抵御等能力表现出来,并在这些能力综合使用的基础上,形成企业在市场上的长久的竞争优势。所以,在任何时期,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都需要以其资源与能力为出发点,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模式为载体,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在这种情况下,正确对待与处理企业的组织变革和创新就显得十分必要,企业不但要积极的进行组织创新,还应以科学的态度,强化企业信息的传递效率,增强企业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的能力,使企业的组织结构进一步的完善,使其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起越来越紧密的关系,促进企业的发展。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在随之发展变化,以期在特定的外部环境下完成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最大限度的利用。而在当前情况下,网络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社会和企业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它正改变着企业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沟通和流动方式,并对企业的行为——研发、生产、经营与管理等环节产生了重大的影响。www.0519news.coM本文以此为基础,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的虚拟化变迁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首先了网络经济的特征,然后讨论了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产生的影响,最后从多个不同的侧面,给出了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趋势,这些工作对实现我国企业的组织创新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一、网络经济的特征

(1)全球性特征。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往往以股份制的形式存在,企业管理层的职责主要是为股东谋求利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管理层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招聘人才,如果企业需要特定的人才,企业往往会尽全力去招聘,而不会重视其所在的国家或者地区。进一步的,企业的股东也具有全球化的特征,他们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这是因为,股东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因此,当他们看好某家企业时,就会将资金投入到该企业。更为重要的是,当网络经济时代,各种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全球市场就此得以形成。(2)快捷性特征。作为一种高速度的经济模式,网络经济使商家和顾客之间的交流时间变得更短,使人们之间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快速。正因为如此,网络经济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在快速的变化,企业为了能够在这样的市场中获得生存的机会,往往会改变它的组织结构,以一种扁平化的形式与网络经济相适应。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能够直接的进行业务联络,便捷性可想而知。(3)共赢性特征。在网络经济中,市场的竞争程度更加激烈。存在其中的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需要改变以往的战略模式,以合作或者联盟的方式获得竞争优势,以并购或者拆分的形式寻求规模经济或者自救。当然,最为主要的企业生存模式是竞合关系,企业和企业之间能够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营销上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自身或者联盟整体的实力,实现“双赢”的最终目的。

二、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生产模式的影响

(1)对企业生产方式产生的影响。在网络经济模式下,企业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虚拟垂直一体化的模式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应用。这是因为,在网络经济中,企业的存在性已经不仅局限在企业规模额大小,因为在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进入虚拟市场的门槛变得越来越低,任何企业都可以以网络为基础,与其他的企业进行业务往来,向全球市场提品和服务,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生产设备和销售渠道已经变得不再重要。(2)对企业组织结构产生的影响。在网络经济模式下,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进行必要的创新,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管理具备更高的效率。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共同支撑下,新的非层级制呈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具体表现为企业向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以及分立化的方向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可以将信息化和网络化手段应用其中,提高其组织效率。(3)对企业经营方式产生的影响。在网络经济环境中,企业由于对供应链的利用,使其管理成本得到了明显的降低。同时,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也因此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一些新进入的企业,由于地理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而最终被排斥在市场之外。为此,需要对其收入渠道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重新界定其经营业务的本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三、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组织结构的变迁趋势

(1)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结构柔性化的主要目的是将组织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动态性适应能力。柔性组织结构的设计需要依照两大原则进行,即集权和分权的统一,稳定和变革的统一。对前者而言,其关键在于上下级之间能否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保证组织的战略发展目标与组织的各项具体活动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结关系;对后者而言,需要建立起二元组织,其中,一部分的目的是完成组织的经常性任务;另一部分则要完成创新性任务和临时性工作等。(2)企业组织间的虚拟运作。虚拟企业的出现是网络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企业组织结构变迁的最为直接的表现之一。在这一虚拟模式下,企业的组织结构需要按照特定的逻辑进行演化和推进。比较典型的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它使企业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实现了大幅的降低。尽管电子商务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改善了企业组织的低效率状态,但是,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经营层面,这种低效率还是让企业组织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市场交易中来,并在这一过程中确立起竞争优势。(3)组织边界的开放化和虚拟化。这种组织边界的开放和虚拟化指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边界相对于组织外部环境而言,处在了动态的选择和渗透之中。组织边界的开放化使得企业的组织结构不再是企业的自身范畴,还应该包括可能与其产生关联的外部组织和力量,这些组织和力量使企业成为更大市场的一部分。这样的企业组织系统已与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浑然一体。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并通过现代信息网,较为容易地使自己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与其他企业组织系统中的某些要素组合起来,构成新的机能,形成新的生产力。

四、结语

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企业应该充分意识到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它们已经紧迫的逼到了各行各业的企业面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从战略的高度最大限度的发展和利用网络经济,并以此为契机,使企业融入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大潮滞洪,不断的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这是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企业惟一的也是最为直接的选择。我国的企业只有能够通过学习,认识与把握未来社会的基本走向,调整和变革其战略思路、组织结构和获利模式,才能在新一轮的竞争和合作中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陈光勇,张金隆.网络经济时代的组织结构变迁[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7):41~45

[2]徐水尚.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结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xx(11):209~211

[3]张敬坤.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浅析[j].经济与管理.20xx(3):10~13

[4]文丽萍.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与变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xx(11):82~84

[5]张绪乾,刘相锋.探析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组织创新[j].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1):12~14

[6]郑明身.企业组织创新与竞争力[j].经济管理.20xx(11):8~10

第八篇 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新管理分析—以苹果公司为例_工商管理论文

关键词:创新管理;企业创新;技术创新;苹果公司;渠道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竞争日益加剧,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求其具有长远且精准的战略及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以创造出令人兴奋的产品,寻找清澈的蓝海,不断更新并巩固企业的市场份额。

苹果公司在20xx 年推出了ipad 和iphone4,在20xx 年推出了iphone4s,产品一经发布,就得到了“果粉”的大力追捧,其畅销程度可见一斑。根据苹果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在20xx年10 月10 日,iphone4s 第一天预售量突破一百万部,20xx 年10 月17 日首个周末则达到了400 万部,iphone4s 被认为是超越iphone4 的最好的手机。

苹果产品的受欢迎度源自于其样式的时尚以及技术的先进,对于其竞争对手来说,则是难以逾越的沟壑和壁垒。WwW.0519news.com充满竞争力的产品体现了苹果公司的远瞩,其创新管理的模式以及新产品的开发理念,为其取得高销售量和高利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一、企业创新的管理工具概述。

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源泉。对于企业来说,必须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新的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产品是企业运营与发展的产物,在企业创新管理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管理工具:

1. 卡诺模型(kano model)。

卡诺模型于1979 年由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等人提出,主要是基于消费者满意度分类的产品设计模型。根据消费者的满意程度,将产品设计的属性分为兴奋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基本型需求三类。

兴奋型需求是大部分的客户所不能预见的,但一旦被开发出来,则会使消费者极为满意,这是企业所追求的状态,苹果公司的产品即是满足了消费者的兴奋型需求;期望型需求指的是更好的性能,如果产品能达到则会带来高的客户满意度,反之,则会降低客户满意度;基本型需求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门槛,如果新产品不能满足此类需求,则会被认为是不完整的。

2. 微笑曲线(iling curve)。

微笑曲线由宏基公司的创始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 年提出,他认为一条产业链犹如一条微笑曲线,高附加值的部分位于微笑曲线的两端即研发与销售,而低附加值则在微笑曲线的中间即生产。因此,企业想要获得较高的利润,必须将工作重点转移至研发或者销售,而将制造部分外包给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

制造在研发和销售的中端,受制于成本和价格的牵制,不仅毫无议价能力,更为本国或本地区带来了莫大的压力,例如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以及压榨工人劳动力等。

3. 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质量功能展开在20 世纪60 年代左右起源于日本,是众所周知的客户导向型的产品开发方法,其广泛运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目的是追求高的客户满意度。其中,质量屋(house ofquality)是质量功能开展的核心,它是一种确定客户需求和产品或服务性能的平衡工具。

二、苹果公司的管理创新案例。

斯蒂芬·乔布斯(steve paul jobs)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他不仅创立了苹果公司(apple,inc.),更救活了苹果公司,让苹果产品为人们所熟知,他改变了整个it 世界,创造了电脑的革命。

苹果公司可以说是近十年来成长最快、最具创新力、最吸引人眼球的公司,苹果公司的许多产品都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例如iphone、ipda、ipod 等,这些产品以新颖的外观和简便的操作赢得了市场份额。

本部分试通过对苹果公司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渠道创新的深入剖析,来探析其令人兴奋的创新管理模式。

1. 数字生活中枢———产品创新占据领先地位。

20xx 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paul jobs)提出了苹果公司的“数字生活中枢”理念。此时,在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有很多人习惯于使用手机、mp3、数码相机以及录像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paul jobs)正是瞄准了这样一类人群。他认为,可以将大苹果机开发成一种控制以及整合的“数字生活中枢”。史蒂夫·乔布斯(steve paul jobs)把苹果的产品看做是既能控制软件,又能控制硬件的结合体,这样的战略眼光,在个人电脑的行业内都是首屈一指的。

(1) 独创引领潮流,兼容增加优势。

苹果的产品向来是以创新著称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更是利润的源泉。在电子行业,苹果的产品几乎成为了行业方向的象征,苹果公司的新产品并不多,每年都只有2~3 款,然而这些产品却成为了其他电子生产厂商争相模仿的对象,代表着行业最先进的水平。

在早期,传统的mp3 播放器的存储空间非常小,只能容纳一小时的歌曲。而首款ipod 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个限制,其可以存储多达1000 多首歌曲,先进的ipod 也为苹果公司赚取了大量的利润。在最新的ipod 产品中,itouch4 几乎拥有了所有iphone 的功能,一时间,占领了电子市场上包括mp4、mp3 的大量份额,甚至还侵占了游戏机的市场份额,令其他电子产品制造商争相模仿。

20xx 年ipad 上市,瞬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ipad 是一款定位于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之间的产品,是苹果第一个能在自己的品牌芯片a4 上运行的产品。a4 是为需要低功耗和高处理速度的新一代移动设备专门设计的,a4 的启用可以使ipad能连续工作10 小时。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对于机器的要求非常之高,这也满足了商务人士以及游戏爱好者们的需求,是ipad的又一制胜关键。

无论是苹果公司的哪一个产品,一旦上市后,就会有蜂拥的模仿者。而苹果公司作为新产品的先驱者,自然占据着更高的利润,作为“第一”,苹果公司享受着创新所带来的成果,而其创新的理念,也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在创新的同时,苹果公司也吸取了之前的教训,同其他的公司合作,增强产品的兼容性和通用性,使其不再显得那么“孤单”。

第一,苹果公司开始使用英特尔的cpu。20xx 年,苹果公司将所有的大苹果机都换成了英特尔的芯片,由此,大苹果机不仅能在windows 操作系统上运作,还能运用windows 的应用软件。第二,在应用软件上,苹果公司非常注重和微软的合作。

人们可以在大苹果机上使用自己熟悉的office 软件,不再担心软件难以学会的问题。第三,苹果公司的ipod、iphone 只需要安装itunes 软件,就可与普通的电脑连接,从互联网上购买或者免费下载各种正版软件。至20xx 年底,itunes 音乐商店的下载业务一度占据了北美合法音乐下载市场的82%。“ipod+itunes”让数字音乐下载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苹果的真正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硬件。而是在于硬件之外的附件产品,例如用户可以下载丰富多彩的软件来满足其需求,只要用户想得到找到相应的软件,就可以把手中的苹果产品变成一个游戏机、音乐播放器甚至是一台可以无线上网的笔记本电脑。ipad 的一则就可以说明:“今天我们可以收看报纸,听杂志,和电影窝在一起,还有,在电话中见面,今天我们可以把教室改到任何地方,就连星空也可以触手可及,因为今天有了ipad。”

同时,在配件方面,苹果公司也考虑得非常周全,统一的苹果产品外观,正因为有了不同的机壳,五彩斑斓的设计,使得原本的苹果产品变得个性化而生动活泼,是每一个消费者都有设计自己的苹果产品的权利,并逐渐把设计变成一种享受。

这些创新之处,正是苹果公司最为人性化的地方,它树立了行业先驱的形象,同时打开了品牌之间的隔阂,使所有的功能都能够为苹果产品服务,也使得消费者更能够接受新型的苹果产品。

(2) 高价格引领高端市场,亲民价格拓宽大众市场。

对于忠实的“果粉”们来说,高价格并不会阻挡他们对苹果产品的热爱以及购买,他们更在乎的是苹果产品的创新以及时尚。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高价格却令人望而却步。

消费者对于高价格的接受源自于其对品牌的忠诚度。而对于企业来说,高价格更意味着高利润。根据苹果公司公布的20xx 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本财季(20xx 年10 月- 20xx 年1月之间) 利润同比翻番至131 亿美元,折合每股收益13.87 美元;收入同比增长73%,达到463 亿美元。同时,苹果公司20xx 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分别为59.9 亿美元、73.1 亿美元、66.23 亿美元,其高利润令人咂舌。

此时的苹果公司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昂贵的苹果”。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的不断更新与淘汰,苹果公司势必不可能拥有长时间的高利润。

随着类似产品的不断出现,消费者逐渐可以用相似的产品来替代苹果的产品,目前,谷歌(google)开发的android 系统已经被安装到了包括htc、三星等各大手机上,其操作简便、价格亲民对于iphone 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其次,对于ipad、ipod 来说,市场上也有众多替代产品,这些产品以价格取胜,在功能上和苹果并无本质上的差异,这使得苹果公司必须重新考虑其高价格和高利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此,苹果公司20xx 年来也陆续地改变了其高价战略,开始在部分产品上寻求突破口,打造亲民价格,以扩宽大众消费市场。以apple tv 为例,这是苹果进军数字家电市场的主力,但是出乎大众的意料,这款apple tv 的毛利润仅为62 美元,只占其价格的20.7%。这和苹果公司之前的高端价格是完全不符的。

另一个例子来源于美国出售的iphone 4s,2 年签约最低价为199 美元。而其竞争产品摩托罗拉droid bionic 提供给verizon wireless,2 年签约价为300 美元;t-mobile 提供的galaxy s ii 和htc amaze 4g 要230 美元。正是由于这样的定价策略,使得iphone 4s 在上市后的第一周就卖出了400 万台,使普通的消费者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拥有。

在大多数消费者的眼中,苹果仍然是高端和高价格的代表。但如今,苹果公司正在逐渐进行战略上的转型,高价格往往并不能够拥有高市场份额。且在如今这样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里,无论是什么样的产品,在经过市场的洗礼之后,都能够迅速找到同类的替代品,即使设计和功能并不如苹果产品,但精明的消费者们总能找到最合适的产品和最合适的价格,如此一来,这些产品有可能并不是苹果的产品。

正如旧金山vc 投资人奥斯普(stewart alsop)对苹果产品的评价“它们不便宜,但不再被视为高价产品了。”确实,苹果产品已经逐渐开始关注大众市场,走进普通消费者的生活中,它的价格和质量也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2. 把握设计与销售环节———技术创新与渠道创新。

苹果公司的战略与微笑曲线的价值有着同样的含义。一方面,苹果公司开发的各种新奇产品,让消费者目不暇接;另外一方面,苹果公司通过广阔的销售渠道,将其充满特色的产品送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而利润较低的加工生产这一环节,苹果公司则将其外包给了中国等一些劳动力价格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以此来赚取利润。

(1) 微笑曲线前端———革命性的设计环节。

史蒂夫·乔布斯回到苹果公司之后,非常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苹果公司优秀的人才成为了其核心竞争力,使苹果公司的产品在设计上远远超越于其竞争对手。

为了激励公司员工大胆创新,苹果公司创立了“苹果公司研究员计划”(apple fellows program)。“苹果公司研究员”是苹果公司给予电子科学家的最高荣誉,授予那些为苹果公司作出杰出贡献的员工,这同时也意味着高额的薪酬和大量的股票期权。而且,“苹果公司研究员”拥有自由做事的权利,这就好像哈佛大学的教授一样,可以做任何感兴趣的事情。除此之外,史蒂夫·乔布斯一直将苹果公司的核心设计团队保持在较少的人数之内,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员工能够感受到自己对于苹果公司的价值以及责任,对激发其创意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苹果公司在设计上从不追求数量上的繁多。在1997 年史蒂夫·乔布斯刚回到苹果公司接任临时的ceo 时,就将苹果公司正在开发的40 多项目产品缩减到4 项。即使在今天,苹果公司的产品也不是以数量来取胜的。产品的繁多并不能说明这是一家创新的企业,相反会分散企业的注意力,企业若想面面俱到,却也面面俱损。

苹果公司另外一个设计上的特点则表现在其产品设计的简洁上。其产品从不在外观上下太多的功夫,统一的或白或黑的机壳,甚至让消费者们难以察觉产品更新换代后所带来的外观变化。但正是由于这种简洁而休闲的外观,成为了年轻人眼中永远的时尚标志,也让人们在反复的接触中记住了苹果的产品。

(2) 微笑曲线末端———互动性的销售环节。

苹果产品在电子产品市场上取得卓越成绩,不仅因为其独特的设计,更因为其互动型的销售模式,让消费者真正地接受到了苹果产品那奇迹般的效果,体验式的消费成为了苹果公司最成功的战略之一。

苹果公司的零售无疑是成功的,这让千千万万个普通消费者亲手触摸到了苹果的产品。第一个苹果公司的零售店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开业,此后,越来越多的苹果公司零售店在世界遍地开花,为苹果公司的销售业绩带来了巨大的成绩。截止到20xx 年的数据表明,苹果公司已经在世界上10 个国家开设了280 多家零售店,他们的营业收入占到了苹果公司总收入的16%。

苹果零售店打造了用户直接体验苹果产品的美妙环境。柔和的灯光和美妙的音乐,在这里没有人会打扰到你,顾客可以任意摆弄放在桌上的苹果产品,自由地享受它给生活带来的美妙与便利。另外,在苹果零售店内还有独树一帜的天才吧(genius bar),这里的工作人员对苹果所有的产品了如指掌,他们负责从查找故障到着手维修的一切事务。这样的温馨服务,给予了消费者一个互动式的体验过程,也更加加深了消费者对苹果产品的满意度。

如果说苹果零售店是一个实际存在、销售苹果产品的商店,那app store 则是一个专门为iphone、ipad、ipod 消费者服务的软件购买终端。该应用程序商店的欢迎程度是惊人的。在20xx 年里,40 亿的应用程序通过iphone 和ipod 触摸用户在世界范围内被下载,app store 提供了超过185,000、约20 个类别的应用程序,除去发展商的份额,应用程序销售仍然使苹果增加了10 亿美元的收入。

三、苹果公司对我国企业创新管理的启示。

苹果公司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渠道创新上都颇具有特色,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正是转型的关键时刻,学习苹果公司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注重技术创新,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

苹果公司注重产品的设计和销售渠道的构建,而将制造等环节外包给了中国等一些劳动力价格较为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以此来取得成本上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成为了苹果产业链中最大的生产基地,中国企业俨然成为了苹果的“代工”企业。

为苹果“代工”,中国企业的利润却连2%都不到,苹果公司拿走了产业链的大部分利润。这一点,包括富士康在内的许多中国企业深有感触。相关数据显示,苹果如今的运营利润率已经突破30%。然而富士康母公司、上市公司鸿海的利润率从20xx 年的5.9%已降到目前2.0%的水平。

技术的创新能够带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的成本、质量、效率及产品柔性提供支撑,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根基。通过技术,降低成本,展开大规模的生产,利用先进的生产流水线降低人工费用;通过技术,提高质量,进行高性能的设计和保持产品的一致性;通过技术,缩短时间,使消费者能够尽快得到产品,也是新产品能够迅速上市;通过技术,增加柔性,使产品能够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满足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期望。

这些都是需要依靠技术来支持的。

而对于苹果公司来说,正是由于其先进的技术,引领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其公司创造出了高额的利润。

我国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发展的途径是使用无数低技术和重复性的劳动力,缺乏技术创新将使我国的企业愈来愈丧失议价能力,更无法创造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2. 紧抓销售渠道,保证零距离沟通。

渠道是企业的利润来源,尤其是在以消费者为导向的今天,把握住了渠道就是把握住了市场。作为今天的中国企业来说,早已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闭门造车”出门更难以合辙,因此,创造出优秀的品牌,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尤其重要。

除此之外,苹果的产品在全世界都是备受瞩目的,尤其是在中国,许多“果粉”们通宵熬夜排队购买苹果产品。一方面,苹果公司紧抓销售渠道,通过遍布全球的苹果店与客户进行密切的接触和沟通,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利用销售渠道上的优势,制造了消费者“饥渴”的效应,正是因为买不到才更想要拥有,才更懂得珍惜,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试想一下,如果苹果产品到处且随时都能买到,满足时间竞争上的快速交货和按时交货的定律,苹果产品也许就不会像今日这样如日中天了。

我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可以借鉴苹果公司的做法,通过富有个性的产品和店内布置,让消费者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发现产品的优势,同时及时反馈,为企业产品开发与创新管理获取富有价值的一手信息。

3. 开拓产品创新,激发连环引爆点。

对于消费者来说,其需求有着明显的层次,优秀的企业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卓越的企业则激发消费者的需求,苹果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卓越的企业。你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产品是什么,甚至每一场新产品发布会都像是一场电子产品界的节日一般值得期待。

而我国的企业产品则大多数跟随消费者的需求而并非引领需求,这源于我国企业对于自身认识的不足,同时更缺乏产品创新意识,只有切身地以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开发新产品,从设计到功能,甚至是一个小小的零件的改变,才能获取成功,激发连环的引爆点。

另外,产品创新并不意味着争先恐后地推出各类新产品。

苹果公司非常注重在原先的产品上升级换代,给予消费者新的追求。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苹果产品的质量和技术都是行业领先的,在其产品推出时,都是行业内的首款产品,可以说是在蓝海中毫无竞争压力的市场。第二,新产品需要重新的研发,而在原先产品上的更新则可以使用原先的技术,新开发的技术则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显得更加容易,因此,苹果产品懂得不断地开发新一代的产品是非常讨巧的。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产品创新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霄,胡军。 社会资本结构与中小企业创新———一项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xx(07)。

[2] 西宝,杨廷双。 企业集成创新:概念、方法与流程[j].中国软科学,20xx(06)。

[3] 张炜。 新经济时代新的创新管理范畴———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管理[j].经济管理,20xx(16)。

[4] chen jin,wang fang- rui. a way to total innovation management:researchon management of synergistic innov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market[j].si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20xx(s1)。

[5] 倪秀英,何军东。 促进营销渠道创新扩大国内消费需求[j].江苏商论,20xx(02)。

第九篇 公共图书馆知识管理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_公共管理论文

知识管理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对知识管理各国各界人士有着多种不同的认识,有的人将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继承和发展,但更多的人则认为知识管理是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它是有着独特内涵和意义的新生事物,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首先,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组织以现有知识为基础结合环境信息实现创新,并通过不断创新来达到维持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其次,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是人对一系列相关信息产生的反应,它存在于人而不是信息集合中,也就是说知识与信息有着明确的区别,它只能通过人们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且依附于人而存在。所以,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标的知识管理必然以人的知识运动为研究内容,只有人才是其研究的核心。第三,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的工具。社会从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经济时期,进入到以知识和知识创新为主的知识经济时期,这是一个从信息技术到信息经济,再到知识及知识创新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正是信息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增强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所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仍是知识管理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一、经济的发展

(一)知识更新

在当代社会,知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国家之间的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组织之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谁拥有优秀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赢得优势。wWW.0519news.cOm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人才来说需要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多。

知识是在不断发展的,人们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对于现代人来说,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才能适应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更突出了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人大学毕业后,甚至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仍然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研究新问题,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适应创新的需要。知识更新的潮流将扩大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社会需要更多、更好的图书馆为人们学习提供场所和方便。同时,和社会也会对图书馆事业给予更大的支持。这种形势要求图书馆加强馆藏建设,根据读者的需要,合理组织馆藏,藏结构和内容更加符合读者的需要。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采访力量的配备,把知识丰富、熟悉读者需求的人员配置在采访岗位上。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采访人员的水平决定了图书馆的水平。在未来的图书馆知识管理中,馆藏建设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二)闲暇时间增多

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收入增加,有更多的工余和闲暇时间。闲暇时间的增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休闲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中的一种经常性活动。走进图书馆,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重要休闲方式,图书馆成为度过闲暇时间的重要场所。面对这种情况,图书馆知识管理要重视人们的休闲需求,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升华人们的休闲需求,馆藏内容要丰富多彩。对于图书馆知识管理来说,并不是添置一些休闲类的馆藏就可以了,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休闲知识的管理和服务,引导和培养人们高尚的情趣和高雅的兴趣,提升人们的生活品味,体现和发挥图书馆的文明教化功能。

(三)图书馆物质条件的改善

经济的发展使图书馆的物质条件大为改善。我国的许多图书馆建设了现代化的新馆,添置了大量的书刊和现代化的技术装备,布置了舒适温馨的阅览环境。图书馆物质条件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我们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图书馆物质条件改善、技术水平的提高,一定会引起图书馆管理理念和管理思想的变革。现代化信息设备的普及、数字图书馆的建立,都在改变着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图书馆的管理越来越成为“有知识的人管理知识服务”的活动。

二、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在经历一场巨大的社会结构转型,这种转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产业结构由过去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优势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优势,并且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就业结构由过去多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转变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城乡结构由过去乡村人口多数向城镇人口比例越来越高转变。经过几十年的社会结构转型,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不断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

图书馆作为文化设施,它的建设和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只有城市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才能产生旺盛的对图书馆的需求和有充足的图书馆学业经费,图书馆才能很好地生存和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国的许多地区近来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发展,登上了新的台阶,出

转贴于上文库 www.a7k.cn现了建设图书馆和发展图书馆的需求。当今建设图书馆,在信息科技和数字图书馆浪潮的冲击下,迫切需要引入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图书馆只有采用知识管理,才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和满足读者的需要。可以预见,图书馆知识管理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管理者所接受并运用于图书馆工作实践。

(二)社区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许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发展很快,许多社区兴建了图书馆或图书室。这是一个图书馆事业重大变化的前兆。过去图书馆都是向大而全的方向发展,衡量一个图书馆的水平,就是看它的规模和馆藏水平。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图书馆,完全有可能做到小而全。社区图书馆有可能通过图书馆信息网络,获得远方大型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衡量一个图书馆先进与否的标堆,不再是规模大小,而是信息技术水平、获取信息能力的高低。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将进一步凸显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有力地促进图书馆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三)终身学习观念的普及

现在,随着社会各个行业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终身学习的观念越来越普及。终身学习的普及,将会使社会增加对图书馆的需求,有力地推动图书馆的发展。图书馆不会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会逐渐衰落。相反、随着文明的发展,图书馆会越来越得到发展。

总之,图书馆是文献管理的发源地,文献管理是伴随着图书馆的产生而产生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运用到知识管理中去。公共图书馆还拥有大量经过专业训练的信息管理人才,这都是公共图书馆进行知识管理所具有的传统优势和人力基础。知识管理从社会手段上说,在许多方面只是公共图书馆的传统业务工作换了个名字而已。人们普遍认为满足读者的需求是重点,其实对于公共图书馆成功至关重要的是它的服务功能。与读者保持良好的关系,对知识管理而言才是关键。知识的选择、组织和剔除,对图书馆的运作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服务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知识看作是一个金字塔,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是从金字塔的底部开始的,即原始文献。原始文献经过图书馆的加工处理,在对其进行分类、编目后,这些数据就变成了信息;当进一步加入参考资料后,信息就成了情报;情报经过证实就变成了知识;知识经过综合则变成了智慧。过去,图书馆只善于从原始文献里创造学术信息与情报,却不善于从情报中创造知识,知识管理就是发展与应用组织知识来提高图书馆效率的一种方式。所以说知识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继承和发展,是图书馆管理的高级形式,是现代图书馆发展必由之路。转贴于上文库 www.a7k.cn

第十篇 加强农村档案管理 促进农村经济和谐发展_档案管理论文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民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这些档案是农业、农村工作的真实记录,是农业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鉴证,是农民群众维护自己权益的重要凭证,妥善保管与开发利用好这些档案资源是广大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构建和谐新农村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有些村、镇领导档案法治意识淡薄,对农村档案工作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制度不健全。保管条件简陋,安全措施不到位,火险、水险、盗窃隐患突出。二是专(兼)职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大多村级档案是由村文书或村会计兼管,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大量档案资料散存在个人手中,甚至丢失,这严重制约着镇、村档案事业的发展。

随着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资源共建与共享已成趋势,这必将冲击传统的农村档案工作,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档案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档案工作同样也是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档案工作应主要围绕两大体系建设:

一、进一步狠抓农村档案资源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基础。WWW.0519news.COM没有丰富的资源,档案信息服务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一定要进一步狠抓农村档案资源建设,不断提高村级建档水平。

1、加大投入,不断强化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要本着安全、实用、方便的原则,加强档案室建设。一是村委会应有存放档案的固定场所和箱柜,档案存放地点要远离火源和易燃易爆物品,有防火、防盗、防强光、防尘、防虫(鼠)、防潮等措施,有条件的村委会可设置专门的档案用房;二要争取更多资金,购置电脑等先进的档案设备,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三要加强农村档案工作制度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是抓好村级文件材料归档制度,确保归档文件材料的齐全、完整、准确、系统,从而实现农村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与现代化。

2、加大培训力度,打造农村档案管理工作的基层队伍

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档案人员的培训力度,针对乡(镇)、村档案人员多、流动性大、专业水平不高的特点,改进培训内容,开展经常性、专题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和业务技能。同时还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加强电子文件、多媒体文件的收集力度并对纸质档案进行全文扫描,指导他们进行电子文件的系统整理、安全备份,为以后村级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打好基础。

3、积极做好农村档案资源的收集工作,收集范围主要包括:

一是有关村级组织建设,包括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组织在换届选举、组织建设、工作会议、组织活动、工作请示和报告等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及组织名册、人员登记表等。

二是有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变化,主要围绕农村改革,做好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流转、土地征用、农税改革、农村林权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农村金融信

贷及各种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的档案;

三是是有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设施、乡村道路、农村电网、人畜饮水、民居改建、移民开发、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小城镇建设、村容村貌改造、公益事业建设等工程方面的档案;

四是有关农业科技与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产品的市场开发、病虫害防治、劳动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务输出等方面的档案;围绕农业产业化,做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等方面的档案;

五是有关民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包括农村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划生育、粮棉补贴、农村社保(低保、养老保险、五保)等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档案。

六是有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做好有关村务公开、治安管理、村级文化活动设施设备、村级图书、资料、信息、网络等文化资源建设、文明村组、文明家庭建设等方面档案。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档案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挥档案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服务是档案工作的永恒主题,做好档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档案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档案信息资源,积极主动地提供档案信息查询服务。要做好农村档案的整理、编目和数字化工作,及时提供有关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服务等档案信息,切实做好农村档案的鉴定和开放利用工作。除国家有明确规定以及涉及个人隐私不能公开的外,其它档案均应列入主动公开的范围,村民只要需要,可随时查阅涉及自身权益的档案。

要充分发挥计算机与互联网的作用,将有关计划生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土地征用、农村低保等档案实现目录数据化,将公开的档案资料采集、上传、更新,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档案资源共享,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二是充分利用现有档案信息资源,汇编档案资料,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综合档案信息服务。围绕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汇编农村有关政策法规、以及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发展、农村实用技术等资(史)料,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参考和依据作用。

要建立村级活动中心,实行档案、信息、图书、资料一体化管理体制。对其他有关经济信息、市场信息、科技知识、健康知识、文化娱乐等资料,档案人员也可收集起来,一起传到网上或刻成光盘、编印成册,免费发放送到农民身边。

总之,凡是农民需要的、喜欢的实用信息都要收集起来,通过各种办法让农民共享。有条件的村镇,可逐步实现全文数字化处理,使查阅打印一体化,这样可大大提高档案查准率,方便广大农民快速、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

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只有建立起丰富的档案资源体系,才能为档案服务提供信息保证;只有建立起服务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服务。因此,档案管理工作要与农村实际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为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十一篇 浅论强化“四全”项目成本管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_成本管理论文

【摘要】 工程项目作为施工企业的前沿和创效的基本单位,是企业利益的源头,其成本管理是项目工程管理及整个施工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施工企业的兴衰。目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虽然普遍建立了工程项目成本核算制度,但相当一部分对在建项目的成本管控或缺少有效手段,或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难以找准企业亏损或效益低的症结所在,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文章结合施工企业经营工作的实践和理解,就施工企业如何强化“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全面核算、全员理财”的“四全”项目成本管控作一些浅显的探索。

【关键词】 施工企业; 项目成本管控; 经济效益最大化

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企业内部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全面核算和全员理财的“四全”项目成本管理体系。近年来,建筑市场全面推行招标制,在“无标底中标”和“低价中标”过程中,施工企业几乎暴露于各种风险之中,建筑市场已经进入了“微利时代”。工程项目作为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的主战场,是企业效益和信誉的源泉。从项目施工组织流程中的每个环节、现场每一个操作工做起,对项目强化“四全”成本管控,切实提高项目管理效率,打造出安全好、工期短、质量优、成本低和用户满意的建筑产品,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重头戏”。笔者认为项目成本管控关键要在“全”字上下功夫。

一、全方位的成本管理

全方位的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实现降耗提效的重要手段。Www.0519news.cOm党的报告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这理所当然地包括施工企业在内。实际上,每一个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社会财富时,必然要消耗一定的能源资源。作为施工企业要实现降耗提效的目标,就必须要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管理责任体系。这个体系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投标报价和索赔(追求预算)

标价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项目效益的好坏。目前建筑市场采取的最低合理价中标往往把标价压得很低。对于看准的项目,在投标前应根据本工程招标有关文件、现场调查有关资料,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价值工程原理,对该工程进行量本利。同时,要先核算工程量和定额造价;然后根据企业和项目的自身条件、材料机械、人力资源和综合管理能力等诸多因素来确定自己的企业成本,在企业成本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适的报价。凡中标工程施工合同中未包括的项目和费用,要事先办理签证,做好索赔(追加预算)工作,使该收的收入一定要收足,该要的钱能够据理力争要回来,增加项目预算收入。

(二)企业内部施工预算的分割

施工预算是企业内部向项目部分配施工任务和项目核算、工点核算的依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成本内控手段。对中标的工程,首先要对中标价格进行复核,看哪些分项工程价格较高,有利可图或盈利,哪些分项工程价格较低,无利可图或亏损;然后编制内部施工预算在开工前分割到工点,施工过程中以此标准来考核工、料、机等项目费用,使施工单位心中有数,实际消耗与预算相比较反映项目费用节超情况。在直接施工成本基础上进行分步分项成本分解。施工预算费用通过以下公式来确定:中标价-应交纳税费-成本降低额(计划利润)-质量保证金-不可预见成本-适当留有余地数=施工预算费用。

(三)项目目标成本控制

1.健全组织,明确职责

在组织上,项目部要成立包括财务、工程技术、施工管理、预算合同、物资机械、审计监督、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领导及成员组成的成本控制管理领导组,负责项目部的成本管理、指导和考核。项目部各职能部门、各施工班组也要成立相应的目标成本管理、核算领导小组,负责本部门、本班组的责任成本的管理、核算、考核。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横向联系和协调配合,要坚决克服责任不落实,成本控制只在口头上的现象。在政策上,要实行责权利相结合,这是成本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2.措施得力,奖罚分明

企业领导对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对其各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通过制定和实施成本管理责任制,使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施工生产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实行职工收入与成本责任执行效果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坚持“负什么责拿什么钱,干多少活拿多少钱”的原则,彻底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分配机制,利用经济收入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参与成本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在依据上,要制定一套符合市场实际的内部施工定额,用来结合已签工程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材料价格等相关资料,编制成本计划和下达成本控制指标,同时用来作为成本责任指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操作上,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借助项目成本控制软件提高过程控制能力。通过项目部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使各项工作处于过程受控状态。比如工期节点目标、成本节点目标、材料采购、入库出库、工程款收支等,实现与公司的实时连接,让公司随时掌握项目成本情况。

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施工企业从工程投标开始,到工程竣工的每个阶段,都要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跟踪管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纳入成本控制的范畴。也就是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工程施工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从承揽到工程任务开始,在开工前准备、采购材料、租赁机械、组织施工队伍、安全质量控制等方面都要进行精心的策划;要召开专业人员和班组长会议提出防范措施,既不能疏漏也不能时紧时松,使工程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控制之下。

在人力资源方面,做到合理用工,合理组织施工,降低项目人工成本,坚持“立足市场、突出重点、精干高效、运作有序”的原则,组织精干高效的项目机构,按需设岗,按岗聘任;定额用工,合理调集劳务队伍,防止窝工或怠工。在组织施工时,严把工程、材料质量关,杜绝因返工而重复用工。规范人工费签证程序,减少零星估工,杜绝人情工,科学控制人工费用。施工现场要做到工完场清,减少现场清理用工。在施工组织设计上,采取最优的施工设计,保证各工序的衔接,对关键工程、控制工程优先安排,确保工程进度。工程项目提前竣工既可节省管理费支出,降低项目成本,又可使建设项目提前投产使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企业赢得荣誉和信用。

在材料物资方面,要控制好材料采购,把好现场材料消耗关,降低项目材料成本。

(一)从材料采购控制入手,降低采购成本

1.建立和完善材料采购制度

包括材料物资采购申请制度、物资比价采购制度、物资供应制度。同时要建立“计划管理、价格管理、合同管理”体系,采用“货找源头、直达供货、招标议标、择优采购”的方法,避免“暗箱操作”。

2.建立材料价格档案和评价体系

由公司物资供应部门牵头,质检、财务、监察等部门参加,定期搞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评价出材料价格信息,对施工所需的材料建立起价格档案,对每采购一批材料的报价都与档案价格进行比照,以随时价格差异,寻找市场最低价格。

3.选择诚实可信的供应商户,实行招标和比价采购

对主材的批量采购和设备采购采用招标竞标的采购方式,对零星材料采用“货比三家,比价采购”方式,确认一批质量好、价格适中、诚实可信的供应商户。

4.建立材料付款统一结算制度

由物资供应部门派采购人员、财会人员与确定的供应商结算,负责银行账户业务往来。结算人员要实行轮换制,不搞定点终身制。另外,根据公司流动资金实力,尽量减少赊账采购。物资供应部门负责人和纪检审计人员要定期到各点监督检查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建立采购人员工作业绩奖惩制度

供应、财务部门对监控的市场价格,要根据市场变化定期调整,定出采购材料市场价,以促使采购人员积极寻找货源,货比三家,降低采购成本价格。评价体系根据采购员所购材料价格的高低,提出奖惩措施或方案。

(二)从现场材料管理入手,降低使用成本

1.要按工程预算和施工进度编制材料计划

严格按计划采购进货,减少库存积压,减少资金占用。

2.严把材料进场质量关和数量关

送到现场的材料,必须由技术员、质检员和材料员依据进料计划、送货凭证、产品合格证,进行数量和质量的验收。验收要做好记录,办理验收手续,对不合格的产品要拒绝进入施工现场。

3.材料使用

严格执行限额领料制度,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施工预算和项目计划工程量,签发材料使用计划单,作业班组依据工程材料单限额领料。超限额的用料,应提前办理手续,说明超耗原因。工程设计变更,及时做好材料计划的调整。要制定监督检查和考核办法,建立材料使用节奖超罚措施,奖励节约用料,杜绝浪费和外流,保证限额领料制度的有效运行。

4.定期检查现场材料管理工作

由物资供应部门牵头,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材料采购、计划供应、现场消耗和库存管理等进行检查和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注意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开展现场材料管理竞赛工作,以促进材料管理工作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在机械使用方面,要合理选配机械设备的类型和数量,合理组织机械的进场时间,充分利用机械运行时间,防止机械闲置或停工待机,严抓施工工期,节省机械的租赁时间,压缩机械租赁费和电费的支出。适时做好机械的维修、保养,勤检勤修小型机械,增加机械使用率。

在施工工期方面,要在保证施工安全、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实行进度网络计划管理,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和控制计划,认真周密地制定动态网络计划,利用网络技术控制关键工序、关键线路,对施工进度进行动态控制、适时调整,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工期总目标的实现。这样可以避免因拖延工期造成管理人员工资增加、机械费用和周转材料费用增加等经营成本,同时也能够避免业主单位的工期索赔。

在施工技术方面,要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推动科技进步,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广大职工开展小改革、qc小组、提合理化建议,降低消耗。施工企业要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必须高度重视技术革新和技术开发工作。

在合同管理方面,好的合约条件相当于给项目创造了好的先天条件。有了好的先天条件,获得好的项目效益则是水到渠成。在与业主单位签订完工程施工总包合同后,项目部应做好履约过程中的合同管理工作;在分包合同的签订问题上,应做好风险的合理转嫁。项目部应建立“合约人员增收有奖”的激励机制和亏算责任承担机制,工程结束后由公司合同管理部门与审计监督部门共同对项目成本进行审计,真正使“低中标、勤签证、高索赔”最终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实现。

三、全面的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贯穿于项目投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如果方方面面的职能和职责不能集成和连锁,成本核算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突破惯性思维,把成本核算的视野从单一的施工过程控制扩展到工程投标、项目组建、施工生产以及竣工验交各个环节,在企业内部形成“事前成本预测和成本计划,事中成本控制和成本核算,事后成本和成本考核”的全面系统的成本核算责任体系。根据施工合同的价格和材料市场的采购价格来计算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和利润。目标成本确定之后,对施工过程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细化和量化,实行成本形成的全面核算。控制细化和量化,分解到项目经理部的费用由项目经理负责考核,第二层次分解到各职能班组,第三层次由班组分解到岗位或个人。把每一个区域、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的成本核算和单位、个人工资奖金挂钩,使成本核算的触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促进项目增收节支。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具有特定性,应该严格按照“制造成本法”的规定,从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出发,确定成本核算范围,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加强定额管理,严格材料计量、验收制度,建立健全原始记录,正确划分成本费用支出与非成本费用支出的界限,严格遵守成本开发范围,划清本期工程成本与下期工程成本的界限,划清已完工程成本与未完工程成本的界限,规范项目成本核算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项目成本的真实、准确,才能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实现项目成本全面核算的有效化。

四、全员的当家理财

成本管理应该是全员管理。成本控制决不单纯是工程预算人员、财会人员的任务,也不仅仅是财务部和项目部的事,而是全体工程参加者的共同任务。施工企业具有点多、面广、线长、艰苦、流动、分散、分居的特点,高度重视职工的心理成本工作极端重要。要坚持以人为本,依靠职工,让他们主动参与管理,人人成为“成本管理员”,改变那种“只管耕耘,不管收获”的状态。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在成本管理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有事才有岗,有岗就有责,有责就考核,使人人处于责任状态,事事处于严控之中,把职工收入与责任成本执行效果真正挂起钩来,让职工事先清楚,要提高收入必须依靠成本节余,而且是付出什么样的努力拿什么样的钱。

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在责任支配下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用一定物质奖励去激励,彻底打破过去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这样层层落实,逐级负责,使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做到责权利无空白、无重叠,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杜绝推诿扯皮,一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项目成本管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便于形成全体职工责权利结合的成本管控体制,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为项目成本管控献计献策,达到全员当家理财,确保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第十二篇 现代物流管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_物流管理论文

一、现代物流管理的认识

1.现代物流管理的内涵

在现代的物流管理中,讲到的物流指的是,将一些物质资料从提供者那里到需求者那里的运输过程,这其中包含了对物质资料的储存、运输、包装、销售等多个环节。

现在的物流管理已经不是简单的学科了,它开始向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运用一些高科技进行管理,在物流管理中包含了物流概念性学科、管理学科、国际贸易学科、运输组织学科等,在实际的物流管理中具有很高的应用性。

2.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

从宏观的角度对现代物流管理进行,我国的物流管理已经迈向了国家的振兴产业中,物流管理的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作用并且不可缺少,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然换个角度,可以看出我国物流管理和一些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之间存在的差距,对此进行研究,找出问题对其进行解决,帮助我国物流管理进行发展。Www.0519news.COM

对现代的物流管理进行专业,从物流管理本身来讲,它在各行各业都是被需要的,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中,为了促进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完善,就要拥有一批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来进行推动,所以培养物流管理产业上相关素质才能的人才,可以将专业上的知识融入到物流管理中,使其进行良好的发展。对现代物流管理产业来讲,很容易受其他产业的影响,它是一门多学科的行业,人们很容易跟相近的产业发生混淆,人们对物流管理的印象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让人们对现代物流进行正确、积极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必要性[1]。

二、现代物流行业的特点

1.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之间紧密结合。伴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出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电子商务的推行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使物流在商业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电子商务给物流带来了巨大的需求,也推动了物流的发展,物流和电子商务呈现相互促进的作用,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2.现代物流是信息流、货物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统一。现代物流不再是对商品进行单一的运输,它转向了多种运输方式结合,对运输速度进行了提高,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降低了运输成本。现在的网络信息流,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在运输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更加的科学化。

3.现代物流管理的具有这样的特点:以满足客户的要求为目标,以企业的整体最优为目的,以信息为中心,重视效率和效果。现代物流管理根据这些特点进行发展,在经济一体化的当代经济体制下快速的发展,形成其发展模式[2]。

三、现代物流管理在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发展

世界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地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不断地加强,现代物流管理的技术已经在各国进行了应用,物流管理对众多国家的经济产生着影响,尤其是对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影响,在物流管理的巨大社会效益,对经济效益起着促进的作用,所以物流管理技术和相关的理论慢慢的在各个国家得到应用。

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是我国经济进步的体现,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国家引进物流管理技术和相关的知识理论,培养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对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动态进行掌握,对我国的现代物流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实施[3]。

1.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又可以称之为物流联盟,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服务的第三方没有商品的拥有权,只是通过签订合作协议或者是结成合作联盟,为可以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在物流管理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它的占有率和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发达国家中第三方物流只有占据社会的50%时,才可以形成物流产业,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物流发展水平的体现,在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的企业不足30%,与一些欧美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这表明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方物流在现代物流发展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主方向。

2.第四方物流。在要求全方位发展的今天,物流企业的发展也在要求着全方位的发展,在整个物流管理的发展链中第四方物流可以帮助解决物流成本的问题。第四方物流是以对自身进行管理,对提供商的技术、能力等进行互补服务。随着物流的发展,第四方物流在整个物流的过程中担任联系性的角色,将每个环节中的信息、资源进行联系,可任意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4]。第四方物流具有高效、高速等特点,在当今的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第四方物流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物流管理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成为了国家和企业研究的对象,必须要对物流管理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行了解,认识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国家经济效益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第十三篇 低碳经济下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研究_公共管理论文

一、低碳经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低碳经济主要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和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改善环境状况。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不仅仅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改善当前城市环境的重要措施。虽然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已经十分完善,但是公共交通的有效利用率并不高,公共交通管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人们乘坐公共交通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经济收入的逐渐增加,有车一族逐渐增加,城市出现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就是私家车数量的逐渐增加,公共交通运输工具乘坐的市民逐渐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城市私家车数量的增加,导致汽车尾气排放增加。有车一族为了避免挤公交车往往开车上班,造成交通拥堵问题,由于人们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意识不强,导致大量的公共交通资源闲置,城市的环境问题也逐渐突出。

2.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不完善

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力量,为的生活提供了众多的便利,但是由于当前城市交通工具信息化管理不完善,导致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管理水平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公共交通控制和道路监控系统并不十分完善,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运输工具功能的发挥。www.0519news.CoM

3.城市公共交通管理法规不健全

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问题的管理水平,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正常通行。一些公交车司机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不仅仅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同时也不利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进行。由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公共交通运输的有序发展,另外由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体系不健全,一些公共交通运输并没有进行良好的规划,造成一些资源的浪费,这也未能体现出低碳经济的要求。

二、低碳经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的建议

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缓解城市污染问题以及城市资源的浪费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低碳经济发展的今天,大力推进公共交通运输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1.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的规划

近年来城市的环境污染以及交通拥堵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环境质量。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逐渐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由于目前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并不十分完善,一些市民由于公交车不方便选择不乘坐公交车,今后应该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规划建设,提高公共交通覆盖面积,建立相对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网络,保障市民的方便出行,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开私家车,缓解城市环境污染以及城市交通拥堵所带来的的城市压力。

2.提高居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

低碳经济对于当前城市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理念,对于缓解当前城市空气污染等各种城市病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市民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以实际行动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今后城市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低碳经济的宣传,提高市民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一实际行动来践行低碳经济理念。

3.完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具的信息化管理逐渐得到重视,但是目前一些城市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并没有实现,这不仅仅不利于交通道路状况的控制,同时也不利于交通管制,严重影响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今后需要对城市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加强资金支持,建立并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对公共交通的管理,保障公共交通运输顺利进行。

4.完善公共交通管理制度

由于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公共交通工具并没有给城市居民的出行提供便利,这也是导致不少居民放弃公共交通工具的原因之一。在今后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减少一些司机违规现象,一定程度上增加拥挤交通段的公交车数量,建立健全快速公交制度,完善城市公交管理制度,保障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能够真正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

三、结语

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作为践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需要进一步增加城市居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以实际行动践行低碳经济的理念,城市需要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提高公共交通运输的效率,进一步规划公共交通运输体系,避免出现过度拥挤的现象,保障公共交通能够为市民的出行提供便利。

第十四篇 强化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关系影响的探讨_公共管理论文

一、公共经济管理影响民生的核心作用

优质的公共经济管理,对体现社会公平、改善民生、维护公民权益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社会健康成熟发展的显著特征在于,不仅可以实现公共需求的优化提升,还可以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合理分配。新时期,公共经济发展中全覆盖、优质共享、民生改善的实践目标逐步被重视,以组织为核心,全面提供优质公品、优化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核心任务。

发展公共经济可有效满足民生需求,其内涵以及范畴伴随社会发展建设水平的全面提升,持续拓宽,由传统生存需求,逐步丰富至劳动保障、卫生服务、教育管理等综合需求层面,令改善民生逐步变为当前保护民众利益,实现社会文明和谐发展的根本。开展公共经济管理阶段中,需要承担优质服务、提品、统筹财政支出等重要职能,契合民生需要。因此应由从多层面入手,制定科学有效的服务管理策略,方能真正改善民生,满足大众需求,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持续发展。

二、公共经济管理对民生的影响

(一)公品服务可全面满足民生需求

改革开放进程的持续深入,令民众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水平的提升,更注重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核心需求。而公共经济管理中提供的公品服务则较难跟上需求的扩充步伐速率。基于教育、保障服务与医疗事业呈现的外部产品特征,虽然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私人经济实现,但最为核心有效的供应方仍旧为机构。因此,只有全面服务社会,优化公品管理,方能真正满足大众需求,改善民生。WwW.0519news.coM

(二)公共经济职能可推进公平发展

改善民生,并非是部分人群受益,而应是大群体、甚至是整体群众的受益,是全社会生活水平的优化提升,即体现良好的公平性。为此只有借助力量,做好市场资源的优化协调,方能实现优化民生。

(三)公共支出能优化市场调节

公品的全面供应,需要机构提供合理的补助管理模式。由效率以及公平的角度来讲,较为契合的是,组织可通过间接生产,扮演好掌舵人的角色,借助市场秩序的有效管控协调,采用有效的支出预算管理规划,对经济实现影响,进而营造公平有序的公品管理供应环境,吸引多方参与实践活动,进而通过良好的公共支出模式,实现市场的优化调节。

(四)健全公共财政制度,实现法治化公共经济管理

为优化改善民生,公共财政制度应予以全面完善。当前显著的民生问题在于供应有限,因此应优化调节财政支出体系结构,有效缩减非公共性投入支出,使服务投资向着公共服务的模式发展,并将重点制定为公共教育服务、社会与医疗保障服务,扩充公共投入至民生范畴领域之中,全面给予公品服务以有效的支持,方能优化改善民生,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为完善制度保障,应持续丰富公共事务,合理应对逐步复杂多元的公共问题。机构也应持续优化公共经济的实践管理效率,合理应用法律工具,实现公共经济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同时完善法规体系,组织开展规范的公共经济实践活动,将法律体系引入其中,做好公共经济实践与权责职能的明确规范,令公共经济真正的依法、守法,实现预期目标,在制度层面上全面保障民生利益。

三、强化公共经济管理,优化改善民生

为全面改善民生,保障公民利益,公共经济管理还应明确同改善民生的核心联系,并基于改善民生的核心诉求实现优化调节。机构应合理转变工作职能,健全公共服务模式,优化公共服务管理。应承担起必要的满足民众公共需求的核心职能,将公共资源有效的倾斜至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层面,进而推进社会事业的全面、持续优化与民生的良好改善。

同时,还应提升公共政策的合理公平性,实现科学决策,引入化管理,完善群众积极参与制定并监督决策的科学管理制度。应通过全面调研、综合评估、合理决策、有效执行、优化监督管理,通过政策保障推进社会各类资源的合理公平应用与分配。

财权向集成、事权下放的管理模式,将令保障事业、服务管理以及公品服务较多得由地方部门担负。基于其财政能力的限定,以及渠道的有限,会对公共事务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公品服务的整体质量与可靠性。为此,应有效提升民生工程的实效性,通过有效划分、明确权责,做好和地方的公共经济良好协调、优质社会管理,承担必要的权责,方能提升公共经济管理水平。再者,为维护大众合法权益,应注重群众诉求表达,拓展政务公开。应在进行公共利益管理以及事务决策制定阶段中,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创建有效的公众表达诉求、传达信息的良好制度,发挥媒体桥梁作用,丰富渠道。民生决策管理中,应真正令大众全面参与,通过开放研讨,明确各方利益需要,全面改善民生,实现科学发展。

四、结语

总之,强化公共经济管理非常重要。我们只有明确公共经济发展同改善民生的客观关系,研究民生经济的重要影响作用,方能真正地体现,服务大众,提升公共经济核心水平,实现共赢发展。

第十五篇 现代文学研究的xx经济视野:有效性及其限度_现代文学论文

现代文学研究的经济视野:有效性及其限度

当我们凭借“经济”来重新思考、观照中国现代文学时,“经济”所蕴含的独特所指很显然指引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方。依照这种方的烛照,我们毫无疑问会洞见前此未曾注意到的一些事实:中国现代文学整体生成中的经济因素;中国现代作家走上文坛的独特姿态、现代作家社团与流派的形成背后的经济因素;某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之所以如此的经济因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生产、流通、传播与大众接受的经济背景之间的关联,等等。这些事实的被发现,无疑有助于敞亮我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经济因素的认知,建构经济学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图景。但验诸20世纪的文学研究之路,我们发现,经济学视野的运用并非始自今日,如若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运用“经济”这一范畴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很显然我们需要从方上做出检讨。换言之,我们需要回答这样相关联的两个问题:一、经济视野之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无合理性,若有,其依据何在?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经济视野与20世纪一度占据主流的经济学视野等有无区别,若有,其区别何在?

一、经济与中国文学:历史的考察

事实上,由生活于现世社会的人所创作的文学,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也不可能离开与其现实生存密切相关的经济。

对中国古代文学而言,借助于沈端民先生从1980年代以来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济问题的研究①,我们发现,一部从先秦到明清的古代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别样的文学经济史。WWw.0519news.COm这种对古代文学内容的重新发现,无疑有利于冲破古代文学研究固有的学术框架,但这种从文学内容层面考量并得出文学与经济密切相连的论析,需要辅以对文学外部诸多因素——作家本人的经济状况、文学作品的生产与流通环节、文学受众的经济状况等等——的论析,才会更有冲击力。然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中国古代作家是耻于谈钱而乐于谈官的,其写作和重制问世作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经济目的,可以说是拒绝进入市场的一群,而出版家既不组织稿源也不组织市场,虽然从隋唐起就有大量重制、出版和公开买卖《四书》、《五经》的行为,但“这种出版和买卖,不是为了文学,而是为了独尊儒术的和科举考试的需要”〔1〕,即是说,古代文学的外部因素中几乎没有狭义市场经济的影子〔2〕。

中国文学与经济日渐复杂的扭结,始于1872年4月30日《申报》的创刊。据鲁湘元先生考察,1872-1897年是中国市场经济文学的初创时期;1897-1910年是中国市场经济文学的第二期;1911-1925年是市场经济文学向全方位的深层次方向发展的时期;1925年五卅运动后,中国文学的狭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健全;1937年以后至1950年前,虽没有脱离市场经济文学的体制,但等方面的状态,它们与那一时期的整体文学风貌之间又有何种关联,等等,都是与作品相关,而又有待于从经济角度去加以考量的内容。

转贴于上文库 www.a7k.cn

比如对读者的经济状况与作者的文学生产之关系的研究。

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由于现代传媒尤其是报纸与期刊的大量出现而与古代文学有了不同的传播特质。现代作家走上文坛的最初标志,常常是在报纸副刊或者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而作家们那些后来影响深远的小说、诗歌、散文或者戏剧集,也几乎都是首先通过这些载体走向读者。报纸副刊与期刊由于自身特性而产生的对作品的内在规约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作家为文的长度、风格等,如鲁迅大量杂文的短而精、现代长篇小说新的叙事模式的形成、短篇小说的大量涌现,与其多首先刊载于报刊上关系甚大。与此相关,作者的文学生产与读者的关联更趋紧密。比如张恨水等作家的长篇小说的型构、人物形象的塑造乃至主人公结局的选择等,就与拥有购买力的都市读者的要求密切相关。比如鲁迅对青年读者的爱护和行文时常见的犹疑,就与一个无名青年读者仅有的发着温热的一个银元的故事相关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袋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见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文学出版社,20xx年,301页。。此外,由于身份、经济状况的差异,现代文学作品的读者在阅读方式、批评、传播与再创造等方面,其实有着不小的差异。陈平原先生曾经将读者分为一般读者和理想读者,前者如上海的店员,他们是《礼拜六》这样的杂志的读者,他们的购买与阅读,是纯粹的文学消费,而后者如的大学生,他们是《新青年》这样的杂志的读者,他们不只阅读,还批评、传播、再创造,他们的努力,甚至影响到了现代文学作品的经典化过程〔18〕。可以说,对读者这文学四要素之一的研究,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而从经济角度来研究现代文学,我们或许有必要思考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是哪些读者在哪种情况下读哪些现代文学作品,其接受、背离情况如何,他们在怎样的意义上参与了现代文学的经典化过程?

比如对一些现象的研究。

在吴虞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鲜明的矛盾,如他在反孔非儒方面不遗余力,可对于文学革命却从不热心;他非孝、反孔,可与自己不孝的女儿关系紧张;他积极从事思想革命,可到1924年,却因写作“艳体诗”而引发新文学阵营的攻击……对这看似复杂的“吴虞现象”,当我们从他早年的经济体验角度出发,尤其是尊重他与父亲1910年前后因家庭财产而争讼的过程中的痛苦体验,那么,我们会发现,他的反孔之所以从非孝出发,从反抗家族制度的不合理性出发,正与他辛亥前体验到的“家庭苦趣”密切相关。他对个体经济体验的重视,使得他赞成反孔的思想革命,但是并不赞同《新青年》从2卷5号开始的文学革命的主张,也使得1924年他写作了那么些“艳体诗”,从而引来新文化阵营的批判。有许多学者为其写作“艳体诗”而感到遗憾,认为吴虞从反孔非儒的前线向后退缩,成了一个思想保守的人物。我以为,我们与其将1924年的吴虞看成是思想趋向了保守,不如说,吴虞的思想在1905年尤其是1910年就已经形成了特殊的内核,这个内核的形成,部分就来自于他与父亲的争讼,来自于他的丧子之痛。在1920年代,这个内核依然没有变。在反孔非儒这条路上,他只能走那么远。

此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论争,如新旧文学之争、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之争、京海派之争等等,如果我们注意到论战双方对经济因素的追求,可能会更有利于我们重返历史现场,接近复杂的真相。而这些论争的“论战”性而非“辩论”性,其鲜明的以战胜论敌为目标,以气势雄健而不是逻辑严密取胜等特征 陈平原认为,“晚清至五四的思想文化界,绝少真正意义上的‘辩论’,有的只是你死我活的‘论战’。这与报刊文章的容易简化、趋于煽情不无关系。”“晚清以降绝大部分文学论争,都有这种倾向——难得细心体会对方的立场,更多地是以战胜论敌为目标,故以气势雄健而不是逻辑严密取胜。”见其《文学的周边》,新世界出版社,20xx年,143-144页。,与其在报章上发起并展开的特殊言说语境,与现代传媒抓读者眼球以获取更大经济利益的驱动密切相关。此外,对于以前众说纷纭的某些论题,如果我们联系当时包括经济问题在内的实际情况,说不定可以重新获得有力的阐释。比如,有论者就发现了既往的现代文学研究以及文学史写作中,对汪静之的诗有“缠绵的”与“非缠绵的”两种评价,且两种说法各有所本的问题,对《蕙的风》的出版运作与各家序言进行了校读,刷新了我们关于《蕙的风》的出版与序言写作情况方面的认知,而论者对朱(朱自清)序、胡(胡适)序的诞生及其差异与汪静之当时的经济状况的联系的论说,为其观点提供了重要支撑。〔19〕

以上所言,均是经济角度大有可为之处。但我以为,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特征与中国社会经济形态变化的关系——值得我们关注。当我们以经济为入口,更加立体地论析以前通称的“中国现代文学”时,我们会发现,更多以前曾被忽略或遮蔽的研究对象将被勾连进我们的视野。比如,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尤其是1912-1917年这几年里,新成立的中华所颁布的一系列重视民生的举措,尤其是经济法规的颁布和实业的兴建,在怎样的意义上为“中国现代文学”准备了文学生产、传播与消费等的历史条件,甚至孕育了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的每一个时段里,经济有什么特征,这样的特征又与当时的文学有怎样的联系?北伐战争、战争与国内战争等导致的国内经济生态的变化,又在怎样的意义上影响了各自时期的文学生态?与党在时期各自的经济政策,又怎样影响到了各自统辖地域的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各个环节?在讨论这些问题的基础之上,我们有必要探讨的是:所有探讨中的经济是否都因而不同,即是说,“经济”是否自成一个且具有观照其他问题的能力的角度?如果是,那么所有的作家、文学作品、文学社团与流派、文学现象,是否都因为具有笼罩性的“经济”,而与以前和中华共和国时期具有了不同特质?由此我们可以追问的是,以前以现代性为线索书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否已经囊括不了这么丰富的研究对象,而应考虑与“经济”相对应的“文学史”的历史合理性?

转贴于上文库 www.a7k.cn

文学(史)是与共和国文学(史)一起出现于近年来文学研究界的一对概念。陈福康、秦弓、丁帆、张福贵、李怡、王学东、汤溢泽、赵步阳、杨丹丹等从各自的角度对文学(史)概念、研究的可行性、必要性与迫切性、文学机制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论析 参见张福贵《从意义概念返回到时间概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命名问题》(香港《文学世纪》20xx年第4期)、秦弓《从史的角度看鲁迅》(《广东社会科学》20xx年第4期)及《现代文学的历史还原与史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xx年第1期)、丁帆《给新文学史重新断代的理由——关于“文学”构想及其它的几点补充意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xx年第3期)、李怡《机制:中国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框架》(《广东社会科学》20xx年第6期)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xx年第2期)等论文中的精辟论析。。该命名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正在这些论析中日渐清晰起来。诚如李怡先生曾指出的那样,文学(史)是一种“还原”式的命名,“它所指示的国家社会的概念不是外来思想的借用——包括时间的借用与意义的借用——而是中国自己的特定生存阶段的真实的称谓”〔20〕。它对文学本真、中国作家们的喜怒哀乐与其所处的历史阶段的尊重,使我们关注到具体的国家社会形态框架的重要意义,而依凭这种框架,“我们的文学史叙述有可能展开为过去所忽略的历史细节,从而推动文学史研究的深入”〔21〕。而在那一时期的国家历史情态中,经济方式是与法律、教育、宗教一起影响于文学并“组成了与特定国家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与‘人生结构’”〔22〕的重要因素,因此,从经济角度切入,也正是深入探究文学的重要路径,是文学史建构的重要依凭。

三 “经济”视野:新方之“新”及其限度

(一)新方之“新”

经济与文学的历史性扭结关系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而从经济角度来研究文学,也早已不是什么全新的发明。我们从沈端民等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济问题的研究,钱理群等先生对新文学发生的经济背景、雅俗并存背后的经济原因等问题的论析,鲁湘元等先生从稿酬、职业作家、编辑出版机制等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做的研究,以上海财经大学学者们为主体的研究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所做出的探析等等中,都可以发现这一事实。但具体化到“经济”,则并非炒从经济角度研究文学的冷饭,而是有着独特考虑的新研究维度。

首先,从研究对象来说。

尽管以前已有学者从经济角度研究文学,但无论是沈端民还是上海财大等学者的研究,其关注重心都被置于中国传统文学研究领域,而我们用“经济”维度加以研究的,是、经济、文化均已实现转型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对有异于中国传统文学的中国现代文学而言,其特质与转型后的经济形态之间的关系,正是拓宽研究的一条可能的途径。此其一。另一方面,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目前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涉及到经济角度的研究成果:我们曾欣喜不已的关乎出版传媒制度研究、稿酬制度研究等等的论文及专著,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研究的共同特征,都是从时期内具体的经济现象入手来对研究对象加以把捉,而引入的“经济”维度,试图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特别强调“经济”所体现出来的特征,即将此前已有的和将继续展开的研究作为机制在事实上存在的有力支撑,它最终凸显出来的将是在整体上的机制特征。“在历史的每一个阶段,文学之所以能够出现新的精神创造与语言创造,归根结底在于这一时期的国家历史情态中孕育了某种‘机制’,这种‘机制’属于特定社会文化‘结构’的产物,正是它的存在推动了精神的发展和蜕变,最终撑破前一个文化传统的‘壳’而出。……‘机制’既不是外来思想的简单输入,更不是‘世界历史’的共识,它是社会文化自身在演变过程中与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23〕研究文学,正是为了研究“促进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坚实的力量”〔24〕的机制。因而,较之从经济角度对传统文学的研究,“经济”维度的研究对象已然转变;较之此前已有的从经济角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经济”维度的研究对象将是在这基础之上的,是更注重还原国家历史情态的一种研究,也必将有利于对组成“国家相适应的‘社会结构’与‘人生结构’”〔25〕的细部的重新再现。

此外,从研究目的来说。

仔细考察沈端民先生对古代文学的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研究目的更多地倾向于呈现中国古代各时段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等等。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一书中的章节设置,依次为“先秦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秦汉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宋辽金元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明清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每章又分为“概述”、“作品表现的经济内容”、“作品中的经济问题例析”三节;每节的具体论述中,都是以文学作品作为证据,去论证某个时代的经济问题。也就是说,文学作品只是材料,经济问题才是论析的目的。陈贻焮先生就曾指出他的论证是“以文学为对象,以经济为目的,以历史为线索”,在他眼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济问题》出版的意义在于“通过文学这面镜子总结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起到了古为今用的作用,有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26〕另一位评论者在读了《沈端民古代文学经济研究论文选集》之后,认为他的研究“为文学经济学的问世作了准备。”说“文学经济学就是研究文学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中的经济属性,特征和规律,应属经济学的一门应用学科。”〔27〕这样的研究当然有它的价值,但事实上,其研究方法、研究目标以及研究的最终成果,已经不再具有多少文学性了。

如果我们认可经济角度仅仅是一种研究文学的切入方式,那么,我以为,我们有必要重读胡明先生的这个意见:

我们今天讨论中国传统文学与经济生活不只是将经济现象钩稽出来、罗列展览,搭挂在文学发展的链条上,平面地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用传统文学的材料来作中国古代经济学的论文,更不是要构筑我们自己的别出心裁的经济理论体系。我们要紧做的是在对象的学理评判和伦理认可中表明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高格调的价值诉求,熔铸入我们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28〕

转贴于上文库 www.a7k.cn他是在论析从经济生活角度解读中国传统文学的有效性后,睿智地指出应该规避的研究陷阱的。其实,置于中国现代文学与经济这个论题来考量,他的提醒同样重要。即是说,我们应该时刻牢记,“经济”只是一个切入的研究角度,其落脚点不是经济学,也不是文学经济学,而是经济角度观照下的文学。这是我们在研究目的上与既有研究的差异之一。

另一方面,“经济”视角与20世纪曾一度流行的经济学视角也有不同的目的。对此,胡明先生也曾论析过:

文学史的经济学观察、文学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研究、传统文学作品中体现的不合理分配关系与剥削体制、马列主义经济学理论对文学史进程的决定意义,尤其是其对文学研究方向的指导意义,我们耳熟能详。……我们过去的“经济”阐释层面的主题词是:剥削、、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反动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封建制度必然灭亡、创造历史,背后的主脉是经济决定论的一元史观。表面上是经济关系,骨子里仍是教条挂帅,是文学史的核心,又是研究史贯穿的灵魂。经济——经济形态与经济生活——只是云里雾里一堆抽象的概念,甚至只是一个道德谴责的符号:——这正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也可以加上70年代)经济学为主干的文学研究与文学史撰述的主调,几乎所有的大型文学史教材、文学史研究成果、文学作品选本、文学鉴赏读物都深深烙上那一层“经济形态”、“经济生活”的印痕(连钱钟书先生著名的《宋诗选注》选到“农村”时都不能侥幸于例外)。〔29〕

证诸胡明先生曾提到的以前对《水浒传》成书时代背景的研究,对《红楼梦》“反封建”思想主旨的探讨,尤其是1970年代对包括薛蟠遭遇强盗之类的诠释〔30〕可见,当时对文学与经济关系的探析,最终落脚点正是:此时的文学,仅仅是一面折射斗争的镜子,而经济,在其中充当了桥梁作用。其实,对于20世纪中包括《子夜》在内的经济特征鲜明的小说,我们在重视其经济描写、对其进行的同时,也常常将目光最终锁定为阶级斗争: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以及三者间的复杂关联,正是我们曾经花很多笔墨加以阐释的问题。同样地,我们关注的是阶级,是,而不是人性。

而我们以“经济”为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的研究,其目的不在于建构现代文学经济学,也不在于梳理现代历史中的纷争,而在于对文学、对文学中的人性进行更深入的。这种研究,会涉及到经济、,也会涉及到阶级斗争,但其研究,终究是“文学的”而非其他。

(二)新方之限度

对以高能力的印刷条件、商品化的快捷传送方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作家、作品、读者都日渐物质化的中国现代文学而言,从经济角度切入研究,是具有合理性的因而值得探索的一条路径。循此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场域,当会发现并解决以前从、文化等角度进入时简化甚至忽略掉的一些问题,而透过对中国现代文学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那些细节的有效论析,中国现代文学将呈现出它别样的丰富来。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研究以挖掘“机制”,将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近代/现代/当代”的文学史分期以及“新文学”、“现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等文学史概念的合理性及其局限,促成我们重新思考、建构那一时期的文学史。

但我们在为这一角度的有效性欢呼雀跃,以为找到了一个合适的篮子,可以重新装入我们捡拾到的现代文学图片,从而部分重构现代文学的历史场景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视角并不是一个大到无所不包的篮子。和其他研究视角一样,这一视角在敞亮我们前此未曾注意到的图景时,也会部分遮蔽掉我们对其他图景进行感知的可能。故而,对这一研究视角的有限性,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

首先,有效甄别研究对象。我们知道,在1911-1949年这一长历史时段里,中国社会有着不同的小时段:动荡不安的民初到1920年代;经济危机与部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并存的1930年代;战争状态的1940年代。而且,每一时段内、每一地域之间的经济状况也有着不可化约的差异。故而,在“经济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论题之下,我们必须注意到经济本身的复杂特征,从而对各时段的经济与文学的联结方式以及这近40年里的经济是否形成了一种体制性特征进行认真考量。在此前提下,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哪个时段的哪些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更适合从经济角度来进行解读,而哪些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等,如果从此角度切入时会显得比较牵强。此外,前面已经提及,我们有必要关注作家的文学选择、文学生产与经济生活之间的关联,但这关联本身也有着各种复杂的可能,也决不是用经济决定论能笼而统之地加以论析的,更何况,我们还必须明白,作家的文学选择、文学生产与经济生活之外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联,也是我们达至全面认知所必须考虑的。

此外,注意回归文学本位。

从沈端民先生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济问题的成果来看,正是文学性的缺失,使得论者多将其理解为文学经济学式的研究文本;从上海财大诸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学与经济生活之关系的研究成果来看,能关注到经济生活并最终回归到文学本身的、令人信服的研究实绩也并不多;在20世纪流行的经济学视野下的研究成果,由于经济学本身对阶级、斗争的看重,导致这种视角下的文学研究必然地偏离了文学本位,而使得文学成了一种说明经济学原理的形象化工具。这些既有的探索,为我们认识经济学视野的有效性提供了借鉴,但也为我们理智地认识经济学视野的限度提供了基础。

我们以为,论者在从经济角度进入现代文学研究时,必须确定研究的边界:到底是研究文学中的经济问题,还是研究经济视角观照下的现代文学?从我们的根本诉求来看,应选择后者而非前者:“突出‘国家历史情态’的文学研究充分肯定国家的特殊意义,但又绝对尊重文学自身的价值”〔31〕。以回归文学为本位,将不仅使我们的这种研究与近年来流行的文学的外部研究区别开来,也使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既往经济学视野下的研究曾落入的一些陷阱。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转贴于上文库 www.a7k.cn

第十六篇 试析间接经济损失在渎职罪中的认定_司法制度论文

论文摘要 渎职罪是一种社会危害性非常严重的犯罪。间接经济损失是指渎职行为间接引起或造成的相关财产上的损失。可以将间接经济损失分为可得利益的损失和补救性损失两部分。可得利益损失具有未来可能性、实际存在性和有限存在性等特征,而补救性损失可以通过比较法和估算法尽可能地估全。

论文关键词 渎职结果 间接经济损失 可得利益的损失 补救性损失

一、间接经济损失在渎职犯罪中的地位

司法实践中,一个查证属实的渎职行为是否造成了重大损失结果是关系到能否成为渎职犯罪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但往往也是争议最多的焦点问题之一。大量渎职案件因为损失问题而不断反复,很多渎职案件,即使查实了有渎职行为,也往往因为没有准确把握损失结果,而被迫撤案、不起诉、撤诉甚至败诉。

因此危害结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渎职罪的认定主要以结果犯为主。以危害结果的存在形态为标准,可以将渎职结果分为物质性的渎职结果与非物质性的渎职结果。依据最高检察院以及最高的有关司法解释,在渎职犯罪中,可以将物质性的渎职结果分为:(1)人身伤亡;(2)健康损害;(3)财产损失。其中财产损失包括渎职行为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这就引出了本论文所关注的话题——间接经济损失。既然危害结果在渎职罪的认定过程中那么重要,那么间接经济损失在渎职罪中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可以说间接经济损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作为定罪要件的,但在大部分情况下仅仅是量刑情节。笔者本文所要关注和论述的是作为渎职罪构成要件的间接经济损失。www.0519news.cOm间接经济损失是渎职罪所造成的众多危害结果的一种,通常情况下数额较大,影响的范围很广。对于间接经济损失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强反渎职侵权举报宣传,提高发现案件线索的能力和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对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害市场主体利益、妨碍市场经济秩序的渎职犯罪的斗争力度。

从刑事政策的角度出发,对于法益的保护是刑法存在的正当根据。而间接经济损失正是一个有力的武器,将其犯罪化是符合刑事政策上的正当性的要求。它从立法技术的角度明确了打击渎职犯罪的重要性,揭示了渎职犯罪的隐匿性,告诫普通民众以及司法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执行“从重从严”的刑事政策。

二、间接经济损失的认定

(一)间接经济损失的概念

由于我国刑法以及相关法律解释没有对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范围做出明确规定,笔者认为对于间接经济损失的界定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首先应从对“损失”这一概念的入手。损失即为财产上的不利益。损失不同于损害,损失特指财产上的不利益,而损害除了包括财产上的不利益之外,还包括了人身遭受的不利益和精神损害等,因此损害是损失的上位概念。 据此说明间接经济损失仅指财产上的不利益。其次,对间接经济损失中的“经济”作何解释。“经济”是对损失的限定,“经济损失”是相对于“财产损失”而言,一般来说“财产损失”特指有形的财产损害,或者说是财产权利受到侵害而产生的损失,而且该财产权利是针对特定的财产,而“经济损失”不是仅仅只针对某项具体的财产而言的,而是受害方的整体财产上的减损,范围比较广。再次,就要解释什么是“间接”的经济损失。“间接”是对“经济损失”的进一步限定,若从反面解释那就是非间接的经济损失,即为直接经济损失。“间接”正是体现了这种损失与直接经济损失之间的一种距离性,它是由渎职行为所间接导致的。笔者可以给渎职罪中的间接经济损失下个定义:因为渎职行为间接引起或造成的相关财产上的损失。

(二)间接经济损失的认定

依据是否与渎职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可以将经济损失划分为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这一区分主要意义不在于确定间接经济损失的范围,而在于将直接经济损失从经济损失中挑选出来。在司法解释中,那些将间接经济损失作为定罪要件的渎职犯罪中,间接经济损失只是一个处于次要地位的定罪要件。一旦出现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是首当其冲的选择,只有当直接经济损失不足法定数额而间接经济损失超过一定数额时,间接经济损失才成为一个定罪要件。简单地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为例,“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30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150万元以上的”。所以在认定经济损失的过程中应该有一定的主次顺序:首先去考察有哪些直接经济损失,是否达到法定数额;其次在直接经济损失确定之后,去计算出间接经济损失,此时的间接经济损失可能是定罪要件也有可能是量刑情节。

1.确定直接经济损失的范围

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为犯罪行为而造成国家、集体财产的毁损或者财产所有权发生了转移以及经过裁决的推定损失 。其中,此处的推定损失是指由对久拖不还或者无力偿还的债务规定一个时限,债务关系一旦超过一定时限就认定为损失,将民事所调整的关系提升到刑事调整的范围。

当然在刑法司法解释中也有多处关于直接经济损失的直接规定,如“本解释中直接经济损失的计算范围,包括电量损失金额,被毁损设备材料的购置、更换、修复费用,以及因停电给用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等。” 对于这些司法解释的,其实可以看出一种损失的认定往往与损失发生的所在的领域有很大的关系,对于直接经济损失的范围虽然采取枚举的方式会有所遗漏,但在实践中很容易去掌握,同时也限定了损失计算的最小范围,至少囊括了应有的项目。

在《最高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中,直接经济损失被定义为渎职行为直接造成的财产损失、减少的实际价值。那么直接经济损失本身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与渎职犯罪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一种必然会引起的损失,例如因为玩忽职守的行为而造成建筑设备、产品等的毁损、损失,因人员伤亡而支付的医疗、丧葬、抚恤费等。在查处渎职犯罪的过程中,往往是以损失为起点去追踪渎职行为,直接经济损失由于比较容易被发现因此成为了司法机关立案侦查的“敲门砖”。

2.确立间接经济损失的结构

笔者认为可以将间接经济损失分为两大类:

(1)可得利益的损失:即指失去在正常情况之下可以获得的利益。笔者认为,可以将它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未来可能性。行为人在实施渎职违法行为时,可得利益意味着未来财产的取得具有可能性,并非现实的利益,且不需要行为人在实施渎职行为时预见或者应当预见到这种间接经济损失。比如说,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的行为本身还不具有应受刑罚处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故刑法要求“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利益遭受重要损失”,这种损失属于滥用职权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但不需要存在与之相对应的主观内容,属于“客观的超过要素” 。第二,实际存在性。这种丧失的未来可能性不是抽象或者假设的,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是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进行预见与计算的。第三,有限存在性。这种可得利益必须限定在一定范围内,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能再认定为间接经济损失,也就是说这种可得利益存在着封闭的界域。

(2)补救性损失。它是指为恢复正常的管理活动或者挽回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这种补救性损失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损失发生之后形成的,而且是当事人主动积极实施的结果。” 可以说可得利益的损失是一种消极的损失,而补救性损失是一种积极的损失。

那么如何计算这种积极损失,在这个问题上,《立案标准》是以检察机关依法立案的时间为计算界点。以立案时间为标准,这一规定在实践操作中便利检察机关立案侦查,但是一旦某种损失特别严重,那么后续对其的补救是长期的,这就在时间上产生了特殊的要求。最完美的状态就是让所有的补救性损失浮出水面,但在司法实践中达不到这种完美程度,最明智的选择是寻求一种良好的计算方式,尽可能地去估全损失。笔者认为比较实用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比较法,另外一种是估算法。比较法是指选择一个普遍的参考系然后进行比较,这种方式很简单,难点在于如何去寻找一个合适的比较对象,一般多进行时间先后的比较。估算法是一种比较快捷的方法,通常在认定直接经济损失后,通过一定得比例去计算出间接经济损失。而如何确定比例则是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摸索,去探求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

第十七篇 试论司xx计在预防经济犯罪中的价值及参与途径_法学理论论文

论文摘要 随着工作从侧重打击转到标本兼治、惩防并重,预防经济犯罪工作的主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作为具有专业优势的特殊主体,司计应成为预防经济犯罪的重要力量。在大量经济犯罪案件中,许多犯罪分子的手段并不隐蔽和高明,有的甚至使用了极其简单的手段就轻易得手,给国家和集体财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而现阶段,司计的主要工作是在案发后收集、固定和提取诉讼证据,实现对犯罪分子的惩治并尽量减少犯罪分子造成的损失。如何把“亡羊补牢”变为“防患于未然”,对经济犯罪进行积极的预防,使试图犯罪的人无机可乘,或是加大他们的作案风险,使其放弃作案意图,是突破传统司计工作范畴,扩大司计服务职能面临的新课题。

论文关键词 司计 预防 途径

一、司计参与经济犯罪预防工作的价值

司计具有对财务会计进行监督所必须的财务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在侦查工作中直接参与清理、检验、鉴定发案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熟悉帐务和涉案资金的运动规律,积累了大量识别犯罪的经验,使其善于总结经济犯罪发生的普遍规律和各行业(系统)经济犯罪的特殊规律,能够及时发现相关单位管理上的薄弱环节,敏锐地发现财务方面的犯罪隐患,并能够提出向有关部门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堵塞漏洞,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的规章制度,使犯罪分子无机可乘。

二、司计参与经济犯罪预防工作途径探索

经济犯罪产生的成因非常复杂,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多年来的司计检查、鉴定案件说明,大量的经济犯罪都是贪利性犯罪,这种犯罪活动多与资金及资金的运动有关。wWw.0519news.coM而一个单位的资金运动必然要受到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并且在单位的会计资料中得到反映和表现。因此,对财务会计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与防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和减少经济犯罪的发生 。

通过司计检查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单位的产品销售、材料采购、生产服务、投资等财务管理环节,对预防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测试,以确定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能力,评估单位发生犯罪的可能程度,从而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对于风险较大的单位给予重点关注。针对内部控制较差的环节即是案件可能发生环节,适时提出改进的建议,帮助预防单位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堵塞漏洞,防范和遏制犯罪分子利用制度薄弱环节进行作案。

笔者认为,建立经济犯罪的财务预警体系是司计参与预防经济犯罪工作的有效途径。预警是指在警情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报、预测,财务预警属于微观经济预警的范畴。由于尚没有能够直接反映犯罪概率的财务指标,进行定量比较困难,我们拟采用定性的评估法把预警体系分为调查和测试两个环节:

第一,调查。调查环节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完善合理,设计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否起到预防犯罪发生的作用,并预测发生犯罪的风险程度。采用的主要方法是设计内部控制调查问卷,通过观察、询问后填写问卷,再根据预先设计的标准得分评定实际分值,根据分值判断是否预警并预度。

第二,测试。如果在调查问卷环节中被调查单位处于无警的状态,可以说明该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较为完善合理,但是再完善的制度得不到执行仍然等于一纸空文。所以在本预警体系中进一步设置了测试环节。采用的主要方法是选取通过会计系统的典型的交易进行追查,经检查相应的原始资料后完成测试表格,根据测试表进行评分并判断是否预警并预度。通过建立预防职务犯罪的财务预警体系,不仅可以使广大司计工作者在预防经济犯罪的工作中切实发挥作用,而且可以给预防职务犯罪部门的工作者提供一种简易有效的工作方法。

三、司计在经济犯罪预防中的具体运用

(一)参与预算控制,从总体上遏制犯罪

预算控制也称之为全面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内容可以涵盖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包括筹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等诸多方面。司计通过参与预算控制方案制定,协助预算的编制和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比较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并对未完成预算不良后果采取改进措施,以确保各项预算的严格执行。

(二)监督不相容职务的严格分离,阻隔犯罪通道

所谓不相容职务是指那些如果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分离不相容职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及时发现在执行所分配的职责时所产生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使每一个人的工作能自动地相互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的工作。

不相容职务分离的核心是“内部牵制”,因此,单位在设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 :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单位应规定管钱、管物、管账人员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另外,现金收付的复核制度,物资收发的复秤制、复点制度等,也都是防错防弊的内部控制制度。最后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各岗位根据各自的职责权限承担不认真履行职责可能产生的不利责任,以提高人员的责任感。

(三)协助完善授权管理,从源头上控制犯罪

授权批准是指单位在办理各项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规定程序的授权批准。授权批准形式通常有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之分。一般授权是对办理常规性的经济业务的权利、条件和有关责任者做出的规定,这些规定在管理部门中采用文件形式或在经济业务中规定一般易办理的条件、范围和对该项交易的责任关系。在日常业务处理中可以按照规定的权限范围(包括制定产品销售价格的权力、购买固定资产的权力以及招聘员工的权力等)和有关职责自行办理。特别授权指授权处理非常规易事件,比如重大的筹资行为、投资决策、资本支出和股票发行等。特别授权也可以用于超过一般授权限制的常规交易。司计协助预防单位加强和完善授权管理,并对重大事项进行授权管理的实时监督,可以使单位规范各项权限的使用范围,确保责任清晰。

(四)参与财产保全控制制度的健全,及时发现犯罪痕迹

这种方法要求单位限制未经授权的人员对财产的直接接触,采取定期盘点、财产记录、账实核对、财产保险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五)协助完善会计系统,构建经济犯罪的防御体系

会计系统作为一个控制信息系统,对内能够向管理层提供经营管理的诸多信息,对外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提供用于投资等决策的信息,是重要的内部控制方法。大量的案例证明,目前会计系统不完善的最大表现就是建立账外账,设立小金库,“化公为私”。这种私设“小金库”的做法使单位的一部分资金游离于会计系统之外,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从而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通过司计协助建立完善的会计系统,要求单位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建立和完善会计档案保管和会计工作交接办法,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可以更加充分的发挥会计监督职能。

(六)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价,完善经济犯罪控制体系

由于成本限制、串通舞弊、人为错误、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存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进行定期的检查评价来对内控制度进行必要的修正。司计可以通过协助单位内部审计的方式参与制度的检查评价。

内部控制制度切实发挥作用要依靠内部审计等必要的防范措施。内部审计在防范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更贴近管理,熟悉情况,能更及时地发现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维护企业的利益而存在,所以具有较强地责任心,也有充足的时间从多个角度、多重环节、采用风险、控制评价、实质性测试等多种方法,从而更全面地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后内部审计可全过程参于控制,既降低审计成本,又提高审计效率。

但现实中很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有的审计部门甚至为管理者和财务部门做假账、造假报表出主意,不仅没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和资产安全、完整,反而致使会计信息失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审计部门缺乏性和激励审计人员履职的机制不健全。

司计参与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价,可以促使审计部门营造工作的环境,明确审计程序和职责权限,使内部审计不仅可以监督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而且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

第十八篇 论创新社会矛盾调处机制 助推经济社会稳定发展_法学理论论文

论文摘要 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既要充分发挥调解工作的优势,又要根据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调解中存在的新问题,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开拓工作方法,整合系统资源,做好信息研判,强化矛盾调解,规范调解工作程序,深化宣传,全面推进“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化建设”,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达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效果,不断拓展调解的领域和空间,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大局服务。

论文关键词 创新 矛盾调处 助推 经济社会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面临着高发的态势,恶性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长期以来社会矛盾的累积、国内通货及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严峻经济形势、加之国际动荡不安,如南海问题、中东战乱问题、问题等等,这一切都对我国的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不可预知的变数。大范围的动荡不会发生,但局部、小规模突发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事件定会发生,如20xx年7月“启东”。

目前,我市(徐州市)社会矛盾形势也不例外。20xx年5月13日下午,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要健全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在复杂的社会形势下,要使经济社会在稳定中发展,就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而要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就必须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据此,不断深入创新社会矛盾调解机制,便是稳步推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有力保障。调解又称诉讼外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是现行调解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Www.0519news.Com实践证明,调解是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它对增进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减少纠纷,预防犯罪,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构建大调解机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新时期社会矛盾的特点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类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趋于多样化,致使一些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矛盾的复杂性,使得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难度不断加大,社会管理面临着极大地考验。影响社会稳定的民间纠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民间纠纷呈现很多新的特点,如突发性事件、纠纷增多,调解难度大,反复性强等。

1.常见社会矛盾。以徐州为例,20xx年度、20xx年度,全市各级每年受理一审案件均达10万件之多,110平台年接听电话达1000万件之多,这些数字即说明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巨大。各类型社会矛盾纠纷逐渐凸显,如20xx年四季度的各类型社会矛盾纠纷有如下特点:(1)物业纠纷出现异常增长。同比增长10倍多,环比增长5倍有余:(2)农村婚姻家庭纠纷情况突出;(3)交通赔偿纠纷表现较为集中,20xx年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增长了79.92%:(4)合同类纠纷凸显,合同纠纷与生产经营纠纷(以生产销售合同纠纷为主要表现形式)已占据纠纷总量的7.31%,成为继婚姻家庭、邻里和房屋宅基地纠纷之后的第四大类纠纷;(5)劳动争议、农民工纠纷和土地承包纠纷出现季节性增长:(6)征地拆迁纠纷有所抬头,环比上升了140.24%。这些问题都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长久的不利影响。

2.重点、热点社会矛盾。当前,呈爆发趋势的“挤兑”、“跑路”、“倒闭”等等崩盘现象,引发了大量的民事、刑事案件及事件,削弱了国家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社会危害性较大。除民间借贷案件剧增外,非法集资案件也频频发生。以江苏某市为例,就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而言,全市两级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20xx年为4435件,20xx年增至8807件,3年间增长了约98.6%;就非法集资案件而言,全市检察系统20xx年至20xx年共受理涉及256人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案件177件,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20xx年为3件6人,20xx年为61件82件,4年间分别增加了19.3倍和12.6倍。

总体而言,非法集资呈现出以下新动向:

一是专业化。集资行为由过去的以“个人名义”进行,发展为以“公司名义”专业化运作,这些集资公司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往往在工商局以担保、典当等业务形式进行登记注册,在繁华地段租用办公地点,有些甚至还获得“诚信企业”等称号,使得这些集资公司看起来极具专业性和可靠性。而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抱着确保资金安全的希望,选择将资金投入这些看起来更专业更可靠的集资公司。

二是许诺以高息、欺骗性大。以江苏某市为例,自20xx年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经侦部门立案侦查数十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集资诈骗的非法集资案件,集资者全部对外许以高息,许诺的年息低者16%-18%,高者达到30%、40%甚至更高。而中国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为6.84%。两者利息相比,差距悬殊。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很容易受到诱惑。

三是集资行为公开化。很多担保公司公然在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上打出“年收益xx”的,宣传范围大,投资者由过去的“亲朋好友”的范围扩大至“社会公众”,使得集资向“银行”类型发展,投资者“送钱上门”,集资者“坐地收银”,用款者“主动求贷”。

四是集资范围更大、人员更广。公开化带来的直接就是更多人知悉和参与。在地域范围上表现为,民间借贷已从两年前的江浙沿海扩展到陕西、内蒙等内陆地区,甚至是很多欠发达乃至贫困地区。在产业范围上表现为,从制造领域扩展到商贸领域甚至普通家庭。在人员范围上表现为,参与者众多,从公务员到普通老百姓,在高息和资金需求饥渴等作用下,甚至一些银行资金也充当了民间借贷的“二传手”。

三、社会矛盾调处机制创新——以“徐州调解样本”为视角

面对新的形势,让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应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开拓工作方法,努力拓展化解矛盾的领域和空间。

20xx年,徐州市司法局组织精干力量,成立“徐州市司法局矛盾调解中心”,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1.整合系统资源,完善12348热线基础设施。已将12348热线由“法律援助中心”整转进入“社会矛盾纠纷12348调处指挥中心”,设立接线大厅,升级接线系统,将接线坐席增加至6个,聘请10名资深律师24小时轮值接线,解答群众咨询和分流调处矛盾纠纷。各县市区“12348热线”同步转入“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值班接线。市与各县市区12348专线联网,已建立成“两级解答、三级服务、内外联动、协调解决”的规范网络体系。

2.做了信息研判,强化矛盾纠纷的预警功能。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理念,加强了隐患登记梳理和处置,徐州市与各县市区12348热线接处的案件,实时录入系统平台,连同调处中心定期排查的社会矛盾纠纷隐患,逐一进行登记建档,建立矛盾纠纷数据库,对矛盾纠纷隐患按照事态缓急和对社会稳定的危害程度分为黄、橙、红三级管理。针对重点领域、多发矛盾、敏感问题、突发案件、重大隐患等问题,及时向党委或责任部门发出预警建议书。

3.强化矛盾调解,落实12348热线下调解服务。(1)健全了电话接报分流交办制度。发现矛盾纠纷快速作出反应,即时分流、现场调处,变事后调处为事前疏导预防、事中上门调处和事后回访落实,极大提高了矛盾纠纷调处的时效性。(2)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网络。以12348平台建设为主线,推行网格化排查模式,加强调解员和调解信息员队伍建设,按照辖区人口万分之一点五标准配备专职调解员,按照千分之三标准配备调解信息员。(3)加强了专业调解组织建设。实现矛盾纠纷多发行业调解组织建设率100%。(4)提高了矛盾纠纷调解质量。加强调解员业务培训,着力提升调解实战能力。选聘组建矛盾纠纷调解“专家组”,有效化解重大疑难矛盾和。(5)建立了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调解员、信息员工作考核,创新实施招标调解、以案定补等方式,提高调解员工作积极性,严格落实责任倒查,切实做到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消除在好。

4.开通12348官方微博,在线接受公民咨询求助。社会矛盾调解中心以“徐州12348”为用户名在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凤凰、六大网站上分别开通了官方微博并且通过官方认证。全市11个县(市)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12348热线全部在新浪网和腾讯网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微博门户。使用统一的头像、统一格式的用户名、统一的一句话简介,构建起了以市12348热线微博为龙头、以各县市区12348热线微博为主干的特色微博群。

社会矛盾调解中心成立以来,社会矛盾调解工作成绩突出,社会效果非常明显。以20xx年度案件为例,20xx年度,市各调解组织接待群众19535批次41753人,受理纠纷17044件,调解成功16930件,调处成功率99.33%,为徐州市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调处机制的不足之处

(一)对调解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实际运作中,一些街镇、职能单位的领导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看法上存在偏差,有的只是按要求发个文,挂个牌,只图一个表面,没有实实在在地按照《实施意见》的精神和要求,结合实际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责任。

(二)调解协作领域有待加强

未有形成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相互配合长效的大调解机制。例如实践中,调解和公安行政调解的整合度不高。现阶段大量的治安、轻伤害案件还是由公安部门调解为主,调解参与程度低。调解和公安行政调解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衔接工作制度。

(三)基层调解组织网络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调解工作室”仅有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在矛盾纠纷的预防上下功夫。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矛盾纠纷的预测、预警、预防、排查、调处调解组织体系。

(四)调解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调解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少数调解员法律素质不高,在调解中往往是凭经验、讲威信,调解方法简单、陈旧,调解技巧不足。面对复杂的民间纠纷,如果无法做到依法调解,必然影响调解协议的效力和调解的威信。

五、创新调处机制的建议

新时期社会矛盾调处工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调解法》,以提高调解质效为核心,围绕党委、中心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1.规范调解工作程序,深化宣传。一是规范制度,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学习、定期排查、重大讨论、回访等工作制度。二是规范调解,严格按照调解程序进行调解,受理纠纷时,要做好纠纷登记。三是规范调解文书,调解文书是依法、公平、公正调解的证据,合法的调解协议书得到司法保护的基础。四是强化宣传,营造浓厚氛围,采取发放,悬挂横幅,调频广播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

2.不断拓宽调解协作领域。一是完善调解对接机制。完善公调对接和诉调对接机制,重点加强与公安部门、部门的资源整合,实现调解12348热线与110的技术联接与工作对接,深入开展基层司法所与基层法庭的“庭所共建”活动,推动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良好对接。不断探索以“涉检息诉和解”、轻微刑事案件“检察环节和解”、“民事申诉执行和解”为主要内容的检调对接工作。另外需,加强与其他民生类服务热线的技术及工作流程对接,有效整合民生服务和社会维稳资源,如12345热线、市妇联12338热线。

3.全面推进“矛盾纠纷调解网格化建设”。要按照“科学建置、责任落实、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的原则,制定工作意见,建立矛盾纠纷网格化排查调解机制,确保调解组织全面覆盖城乡每一个角落,不留死角,划网有人,明确责任,快速反应,要至少做到“可能引发群体性的矛盾纠纷”被发现在初起之时、努力化解在苗头阶段。

4.加强调解员队伍建设。一是加强调解员队伍管理,建立专职调解员准入退出机制,对专职调解员的聘用要进行入门考核、统一发证,持证上岗,明确考核奖惩标准,提高调解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责任感。二是加强调解员业务培训,制定调解员培训工作意见,对调解员业务培训的、内容、对象、时间、形式以及组织、指导、考核等方面的工作进行规范,固定培训程式。

5.加强重点热点领域矛盾纠纷调处。如前文所述,要有针对性的加强物业、农村婚姻家庭、交通赔偿、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等类矛盾纠纷的调处。特别是因民间借贷,甚至是非法集资案件引发的各类矛盾。积极争取党委支持,建立金融机构组织调解、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五位一体”专项调处机制,运用多种调解手段解决当前呈爆发趋势民间借贷纠纷。

第十九篇 低碳经济与贸易自由化在国际法上的冲突与解决_国际xx文

随着各国对低碳发展模式的探索不断加深,经济方面的低碳式发展也愈发深入人心。这种低碳经济理念不仅存在于本国经济行为当中,而且广泛存在于跨国经济行为当中。低碳经济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

一、低碳经济和贸易自由化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

贸易自由化是指世贸组织各成员在货物、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要逐步实现自由化,即各成员方保证履行世贸组织负责实施管理的乌拉圭回合和以后世贸组织成员达成的协议与协定,逐步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扩大货物、服务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方面的准入度。贸易自由化对于全球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在过往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在今后的日子里,贸易自由化依然会被世界各国所推崇,而阻碍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行为也将为各国所抵制。

可以说,低碳经济是在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经济模式。它的出现有其积极意义,但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这种阻碍在国际法上的体现尤为明显。要实现“低碳贸易自由化”,必须明确认识二者在国际法上的冲突并探寻合理的解决办法。

二、低碳经济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

1.低碳经济产生贸易壁垒阻碍贸易自由化。Www.0519news.cOm

贸易自由化要求各国减少贸易壁垒,而低碳经济会促使新的贸易壁垒的产生。

(1)倡导低碳经济产生关税壁垒。贸易自由化要求各国降低关税,而低碳经济的施行使得各国先后制定有关碳关税的法律。尤其是发达国家相继政策,对发展中国家排放密集型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以美国为例,美国已经颁布《美国情节能源安全法案》,从20xx年起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碳关税。其实质是美国外交战略重大调整,目的在于遏制新兴经济体发展[2]。这对发展中国家是相当不利的,对贸易自由化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2)倡导低碳经济产生非关税壁垒。在倡导低碳经济的同时,各国为保护本国环境纷纷制定新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外国商品进口采取准入限制甚至禁止措施,对于外国投资也审查严格。这些经济行为严重违背贸易自由化的宗旨。低碳经济的提出掀起了新一轮的“低碳贸易保护主义”之风,使自由化进程放缓。

2.低碳经济为发达国家歧视发展中国家提供借口,阻碍贸易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要求各国经贸行为中采取非歧视待遇,而低碳经济的施行过程伴随着各式各样的歧视,尤其是发达国家利用本身历史优势和科技优势对发展中国家的高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指责和立法方面的排挤,不仅违反了wto的基本规则,而且违背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与《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责任就是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然而从目前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行动来看,发达国家不仅没有承担更大的责任,反而将责任推给发展中国家来承担。尤其在国际贸易方面,发展中国家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初级工厂,而且承受着发达国家施加的高额关税和其他方面的排挤。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差别对待,不符合自由化的要求。

三、低碳经济和贸易自由化冲突的解决

倡导低碳经济对地球环境保护产生的积极影响是无可厚非的,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也是值得追求的。随着低碳经济深入各国政策立法等领域,其与贸易自由化的冲突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不合理调控,二者冲突必将愈演愈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使二者的冲突降至最低,从而获得贸易自由和优质环境的双赢。

1.各国在各自制定有关低碳经济的立法时,应适当规制,不宜过度限制和碳排放有关的经济行为。在关税和准入方面不宜规定过于严格,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使国际经济的自由化与低碳经济形成相互促进的格局。尤其是发达国家应意识到,一味提高进口产品碳关税或者限制高碳排放量产品的进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在现阶段,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不能只采取强硬的政策立法方式来施行,而应该认清现状,在合理的限度内逐步推进。否则,必将阻碍自由化的进程,也会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低碳的“拉锯战”中两败俱伤。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坚持“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并将该原则落实到实践当中。发达国家不应把二氧化碳排放量过多的责任完全推到发展中国家身上,其本身也应用实际行动主动承担起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国际义务。各国都应认识到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国家就能完成的,而是应该由世界各国共同实现的。尤其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等国家与组织,更应为发达国家作出表率,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方面不再仅仅是观望着的姿态,而应用现实的减排成果表明其决心。

在构建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法律秩序的国际谈判中,各国充分考虑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历史因素对其现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区别对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仅发展中国家要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发达国家也要走低碳经济发展路线。而且低碳的标准要以本国各方面综合因素为标准,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能在低碳经济模式中受益。最终制定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只有这样,在国际贸易中,各国才能处于平等地位,不受歧视。

3.在贸易自由化的同时也要加大低碳经济力度,加大对低碳经济的宣传与施行力度,使得国际经济行为向国际低碳经济行为转变。把“低碳理念”充分融入到国际经济行为当中,使“低碳”不仅不成为贸易自由化的障碍,反而寓于自由化当中,最终实现国际低碳贸易自由化。

四、中国的低碳贸易之路

低碳经济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出现,已经对世界经济产生颠覆式的影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能在低碳经济的浪潮中走在前面,对其经济发展必将大有裨益。贸易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首先受到重视。

1.发展本国低碳经济。

应当意识到,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污染呈现排放总量大,结构性污染突出,复合型污染严重等特点[3]。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从开发新能源入手,优化本国能源结构,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其次要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淘汰落后工业部门;最后要加大低碳宣传力度,使低碳生活深入人心。

2.加强国际对话,增强低碳经济国际法话语权。

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本国内部的经济行为,还涉及本国与外国的经贸关系。为使在低碳经济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应加强国家间对话,以防发达国家利用低碳经济制约我国产品出口和销售。积极探索与西方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具体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4]。除此之外,中国还应积极参加国家会议,努力促成新的国际公约的起草和签订。在国际公约的谈判中增强本国话语权,维护本国利益。

综上,低碳经济与贸易自由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冲突,但其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只要各国能充分考虑并衡量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本国和贸易相对国的整体利益,并将之置于协调发展的进程中,低碳经济便不再是贸易自由化的障碍,而是寓于贸易自由化中,为国际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助力。

第二十篇 试析由富士康“四面楚歌”看《公司法》中的社会责任_经济xx文

论文摘要 备受关注的富士康再次爆发负面新闻。继“n连跳”后,近日又发生员工大事件。正规企业竟然在短短几年间频发惨剧,令人深思。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是否应重视社会责任,而《公司法》是否在此方面有所缺位?本文对此将作探讨。

论文关键词 社会责任 非股东利益相关者 公司组织结构

一、新闻回顾:

鸿海科技集团子公司——富士康,继“n连跳”后,于20xx年9月23日23时至24日3时,再次爆发群体冲突事件。在富士康(太原)科技工业园宿舍区内,员工和保安发生冲突,共有40人受伤入院救治,其中3名为重伤患者。一个台资企业,短短数年间为何频发人间悲剧?媒体普遍认为,富士康对外宣传的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和生产线上的“人机对话”模式有待商榷。此种模式是对员工心理的严重摧残,使富士康沦为血汗工厂。

富士康一系列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公司“社会责任”的深层次原因。本文将以《公司法》为依托,对此进行反思。

二、公司社会责任概述

“社会责任”一词源于美国,所谓公司的社会责任,是指公司决策者采取保护与促进社会福利行动之义务,使公司不仅负有经济与法律上之义务,更应对社会负起超越这些义务之其他责任?

自从有了公司,其社会责任问题就备受关注。因为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诞生的公司,如果让其自觉的承担社会责任,根本是不现实的,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束缚,才能对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进行有效规范。伴随时代发展,“个人本位”观念向“社会本位”观念转变,也为公司社会责任的承担提供了思想上的来源。Www.0519news.CoM?于是,包括劳动法,环保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工会法等一系列社会法并不断更新完善,目的之一也是约束公司,至少保证其在被动的情况下,履行较低义务的社会责任。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运用法律法令等带有强制性的方法规范公司社会责任的国家。在美国的影响下,其他发达国家,也相继引进该概念,使公司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开始关注雇员利益,公共利益,为公司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我国于20xx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公司法》第5条第1款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以此为标志,我国《公司法》在立法层面正式引进确立社会责任,拉开了关注公司社会责任的法律旗帜。可以说,大规模的社会法对于社会责任关注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极大推动了《公司法》由单纯维系股东与公司高层关系,关注股东利益最大化,向关切公司社会责任的转变。

然而,外来的法律文化,在本土生根发芽需要一段复杂的过程。单纯的文字植入,是很难实现“社会责任”的本土化。虽然我国《公司法》在职工权益保障制度、职工董事与职工监事制度和债权人保护制度等相关方面规定了公司应付的社会责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公司法中的社会责任,仍有部分缺失。

三、《公司法》中“社会责任”立法的反思

企业作为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主体,一举一动都牵扯这个社会脆弱的神经。富士康的“四面楚歌”,极大刺痛了社会的神经,加速了社会对公司的社会责任的深思。《公司法》作为规范公司行为最为重要的法律,在富士康众多事件中,又体现出哪些无可奈何呢?

(一)《公司法》对于社会责任的语义界定模糊不清

《公司法》第5条中指出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可是“社会责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需要《公司法》予以明确。是等同于其他社会法,还是具有独特之处?是重复立法,还是另有用意?这些都需要予以回答。富士康一系列事件背后所证明的,是企业对于员工权利的漠视。企业的半军事化管理和“人机对话”冷漠,其结果必然导致员工成为流水线上的机器,高强度的加班,几乎没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员工没有正常的个人生活,只能崩溃,以至于用极端方式向世人宣示心中的不满。从历史的角度看,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首先起源于外部社会对企业内部保护劳工合法权益的要求和压力。企业与员工具有天然的依附关系,员工对于企业具有经济上的依附和人身依附,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达成经济目标,取得经济利益也必须依靠员工。由此决定了企业必须尊重和保障员工的劳动权和休息权,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这些社会责任,富士康没有做到,《公司法》也有所遗憾。当然我们可以运用相关的社会法给予富士康以否定评价,但这不等同于《公司法》中的社会责任。

(二)《公司法》缺乏支持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配套制度,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制度保障不足

《公司法》第1条,即立法目的是保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与公司员工等对非股东利益相关者毫无关系。实际上,现行《公司法》依旧遵循股东本位的法律逻辑,公司应当为股东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基本原则和根本目的并未改变。唯一保护员工的工会,也是形同虚设,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工会缺乏性,受制于公司,服从于公司,已然成为公司管理员工的工具。这说明《公司法》第18条所仰仗的工会为什么不能保护富士康员工合法权益,富士康公司事件中工会为什么会毫无作为了。

同时,《公司法》缺乏具体的制度来保证公司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单凭“应当承担社会责任”规定,实务部门难以操作。公司法在董事制度和监事制度设计中,并没有赋予其相应的保障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职责,如果强硬要求履行社会责任,于法无据。另外,由于《公司法》第5条明显的虚置立法,根本无可诉性,导致公司违反第5条的规定,法律根本不能让其承担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所以,抛开其他部门法法律惩戒,单就《公司法》而言,这种“社会责任”只是言语上的责任,并未形成刚性的责任体制,不会转变成现实中的责任。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面对富士康的连续事件,从《公司法》的角度来审视,只能用道德标准来评价,而无法拿出具体的制度来规制公司违责任的行为了。

四、对《公司法》中“社会责任”的完善建议

(一)清晰界定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

《公司法》在总则中规定公司“应当承担社会责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对何为“社会责任”作出清晰界定。

在界定过程中,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公正相结合的原则。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公司必须重视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法律执着于对公正的追求,以公正为标准来安排社会中的权利与义务,以保证社会平稳向前发展。立法者在思考界定公司社会责任的时候,应该全方位的考虑经济与法律的关系,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既不妨碍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也能防止无节制的经济利益追求而带给社会的副作用;既能保证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又能保证稳定良好社会秩序。

立法者可以通过概括式和列举式的方式,通过肯定式和否定式的方式,对何谓社会责任进行界定,仿效欧美等发达国家,促使公司在追求经济利益同时,全面考虑社会责任并付诸实施。20xx年5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第2条规定:本指引所称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自然环境和资源,以及股东、债权人、职工、客户、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所应承担的责任。表明了我国的相关规范正在对社会责任的界定进行尝试。

(二)建立并完善督促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制度

股东于创设公司之初,均为谋求最大化经济利益,这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国家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法律必须竭力保护公司和股东的合法利益。但前文已述,经济利益和社会公正,二者不可偏颇,从股东长远利益角度来看,股东利益最大化与公司的社会责任,二者也是统一的。实证研究表明,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肯定不比那些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经营的差,或许要比他们经营得好。所以,在法律层面上,应当通过相应法律法规的设计,建立并完善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机制。在执法层面上,应该履行积极作为义务,正面引导公司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不是以罚代管或放任自由。

公司的小“----法”——公司章程,通常被看作是股东间的自治安排,在股东制定章程过程中,《公司法》应当对公司社会责任的规制上有所作为。即,《公司法》在保护股东私权利的同时,也要对私权利适当限制。公司章程不应仅仅成为股东规定各自利益的内部性文件,也应该成为保护第三人的外部性文件。公司章程必须具备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履行公司相应社会责任的条款,章程影响力应涉及股东外第三人,乃至整个社会。所以,在公司法人主体方面,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督促股东在制定公司章程之时,除关注经济利益外,也应对社会责任给予极大的关怀。在制定公司章程之时,考虑应履行的社会责任,这种自律的机制,成本小效果突出,能真正使公司认真履行其社会责任,赢得外部的支持与信任,营造对自己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进一步优化公司组织结构

为保障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必须从公司内部入手,即优化公司的组织结构,这是在国内外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得到共识的途径。

我国《公司法》于此也做了尝试,职工董事与职工监事等制度的确立,使得非股东利益相关者进入到掌握公司治理权的机构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但是由于相关配套规范还不完整,使得职工董事与职工监事的覆盖面没有遍及各类型公司;在董事会与监事会中的所占比例过小,对公司行为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力;职代会与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关系不很明确;工会的作用虚拟化等,都对非股东利益相关人的作用起到抑制作用。对此,《公司法》可以借鉴别国的立法经验,进一步优化公司的组织结构,第一,扩大职工董事与职工监事的覆盖面,即便是规模较小,没有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公司,也要保证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的存在。第二,增加董事会和监事会中职工董事与职工监事的比例,对公司决策和公司行为能够起到实质的影响。第三,真正发挥职代会与工会的作用,使之真正保障职工利益,在公司治理组织之外形成一股新的制约公司的力量,对公司行使私权利进行适当的限制,保证公司可以正确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五、总结

富士康系列事件在冲击国人脆弱神经的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警示——中国经济必须走向“人性经济”。单纯放纵公司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已经严重不符合中国国情。《公司法》在相关方面,必须要有所作为。正如所说,“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ngjilunwen/80199.html

《浅谈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与人才培养使用创新_市场营销论文二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