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论文

浅谈医药检验行业中的经济审计问题_会计审计论文二十篇

2022-03-29

经济论文】导语,我们大家所阅读的本篇共有71027文字,由昌龙秋尽心修改,发表到【范万文网www.fwan.cn】!会计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kuài jì,英文名称为Accounting。会计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会计工作,二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会计工作是根据《会计法》《预算法》《统计法》及各种税收法规为法律依据来核对记账凭证、财务账簿、财务报表,从事经济核算浅谈医药检验行业中的经济审计问题_会计审计论文二十篇欢迎来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第一篇 浅谈医药检验行业中的经济审计问题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 本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法,根据目前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的现状,依据经济学原理,了几个与当前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紧密相关的问题,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 医药检验行业 经济效益 经济学

一、前言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在日益完善,支配的公共资源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出于对资金使用用途和效果加强监督的要求而产生和发展的。从我国效益审计的实践看,尽管我国审计组织和机构已初步探索出了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路子,正逐步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和方法。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提出与实施,在不断取得新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式方法也存在着明显不足,突出表现是用财务审计的模式开展效益审计。三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定审计制度不完善,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和规范体系。四是效益审计的内容主要以揭露问题为主,对把握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健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范的实效还不够。五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缺乏系统性。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

二、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策略

1.提高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认识

当前,总体上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要提高认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审计机关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开展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宣传,用国内外典型的案例进行开导;二是审计机关要强化审计信息工作,及时向各级反馈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发展这各种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特别是审计中发现的国家各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政策在贯彻执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三是要靠审计部门的努力工作,运用取得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成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支持,这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证;四是通过有关媒体广泛宣传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它和加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管理、提高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扭亏增盈工作一道进行宣传,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五是要高度重视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制定出必要的法规,为全面实行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依据。WWw.0519news.coM

2.加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还不够深入,这已成为制约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当前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领域中,必须重点完善的几个方面是:第一,尽快构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框架。到目前为止,审计理论界尚未构建出一套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自身的完整的理论框架和逻辑体系。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基础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规律性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最强,一般不受或很少时间限制,研究结果表现为一套概念、目标、原则、惯例与方法等,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不具有人为的强制性;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中一些具体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客观性比较强,受时间的限制大,研究结果往往表现为具体的措施、政策或建议,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以及时的规范;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理论是研究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全局性、方针性和方向性问题的理论,这种理论的主观性比较强,时间跨度比较大,它是综合基础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应用理论,对未来提出比较明确的构想,研究成果表现为长期的重大行动方案。第二,明确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要讨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首先应讨论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性。之所以有人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学科地位产生怀疑,就是对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能明确把握,只是在管理或审计的概念下理解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而没有把对学科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进步的认识上升到对审计创新的高度,并在这个高度上去开发和建立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对象。

3.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既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的需要,也是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应用研究具有极广大的空间和深度,是财务审计所难以比拟的。关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实践,根据其研究对象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研究任务和目标的针对性等特点来界定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应用研究的内容,运用实验研究、创造性的实务研究及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对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改革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注解和运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理论,更好地为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建设服务。

4.完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原则

开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突出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为此,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中必须结合国有企业缺乏活力、资金沉淀问题突出,公共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状,审计组织应重点围绕医药检验行业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开展审计。一是务求实效;二是弄清事实;三是遵循政策。

三、结束语

在医药检验行业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同其他事物一样,也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机遇,我们一定要改进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研究方法,积极倡导科学精神,着重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大力提倡开展调查研究,切实鼓励思想创新。只有这样,我国的医药检验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才能取得更大更快的发展。

第二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重点和方法_会计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是从审计监督的角度,运用审计理论和方法,检查、确认和评价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一种审计制度,是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重要保证。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

1.坚持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的原则。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部门根据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进行的。同时,审计结果最终还要送达干部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因此,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要与组织部门、纪检、监察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工作。

2.坚持先审后离的原则。按照有关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辞退、退休以及任期届满,都应在离任前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3.坚持重要性的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对干部任职期间的重大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业绩进行较为详尽的审计评价,重点审查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内控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资产、负责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有无盈亏不实或潜亏挂账的问题;有无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有无重大决策失误等。

4.坚持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进行审计评价的原则。客观是以事实为依据;公正是以法律为准绳;全面是业绩、责任及其形成原因都要讲,不偏不倚;准确是以写实手法,评价观点鲜明,用词准确,切忌轻描淡写,模棱两可,含意不清。

5.坚持及时反馈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是针对领导者个人的经济责任进行的审计。作为责任人,迫切希望了解审计报告对自己任期工作的评价。WWw.0519news.CoM因此,除审计过程中与责任人及时沟通外,还应在审计报告报送党委、组织部门前,及时征求责任人的意见。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

根据审计法和两个《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应包括:

1.责任指标是否全面完成。指标的完成情况,应作为经济责任审计中首先要把握的重点。责任指标一般由经济指标、技术指标、管理指标三部分组成。作为审计部门所要审计的责任指标,主要是经济指标和管理指标。

2.财务状况是否真实、可信。会计报表是财务状况的具体体现,而形成会计报表核实的各种数据,则是财务状况是否良好最为直接的基础资料。这些基础资料的真实程度如何,涉及到能否对财务状况进行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所以,在审计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会计报表的上,而必须对其相关的基础资料进行审计,以确定财务状况的真实程度。

3.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管理制度的健全有效,可使单位围绕既定目标,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保证各项决策的贯彻实施,维护资金和资源的安全,促进各项经营活动的合理性、规范性,以及增强组织观念,加强廉政建设,遏制不正之风。内部管理制度涉及面较宽,对其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的审计必须有所侧重。应重点放在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管理制度上,如财务会计制度、物资管理制度、供销管理制度等。对管理制度的审计,既要审计其健全性,更要审计其有效性,这样才能体现管理制度的落实程度和实际效果。

4.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配套措施还不到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滞后、账外设账、账实不符、财产损失、潜亏挂账等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比较严重。把国有资产是否安全完整作为审计的重点,就是要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以强化领导者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对国有资产安全与完整的审计,重点要放在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各项投资的核实上。实物资产不能有账无物,也不能有物无账;货币资金不仅要账实相符,而且要流向合理;各项投资不仅要程序合规,去向明确,还要确认回报的合理性。

5.重大决策是否合规科学。决策的合规性审计,重点是对决策程序的审计,有无不按决策程序办事,滥用职权、独断专行、暗箱操作等方面的问题。决策的科学性审计,重点是对决策事项效果的审计,有无论证不足、盲目决策、效益低下等方面的问题。

6.财经法纪是否严格执行。财经法纪,包括财经法规和财经纪律,是为保护国家财产、维持国家利益而制定的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决定等,它要求各级领导人必须严格遵守,认真执行。

明确领导人员对执行财经法纪的经济责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看其是否指使、授意、强令会计等人员违反财经法纪;二是看其是否组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了会计及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规程和纪律要求;三是看其领导人员有无侵占国家资金,违反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乱纪问题。

如果能够把握以上六个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保证审计质量,提高审计效率,就一定能达到审计的目的。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包括审计形式、审计程序和审计具体方法三个方面。

1.审计形式。经济责任审计的形式,可分为受托审计、联合审计、日常审计、离任前审计、离任后审计、任期中审计。

(1)受托审计。受托审计,即审计部门接受干部管理等部门的委托,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2)联合审计。联合审计是以审计部门为主,干部管理、纪检监察等部门参加,共同组成审计组,组织实施经济责任审计。

(3)日常审计。日常审计,即由审计部门与干部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审计对象,对党政领导干部、企业领导人员任期中间组织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

上述三种审计形式各有利弊,经实践表明,受找审计是今后经济责任审计的主导方面,也是实现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要求;联合审计可以进行探索实践,但目前不宜在较大范围内推行;日常审计在审计力量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组织实施。

(4)离任前审计。离任前审计,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这前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前审计,显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肃性、时效性,有助于树立审计监督的权威,有助于正确考察使用干部,有助于铸就领导干部的思想防线和约束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

(5)离任后审计。离任后审计,是指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在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退休等事项之后,对其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离任后审计,不符合《暂行规定》的要求,应予纠正。

(6)任期中审计。任期中审计,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任期中审计,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人员来说,有助于及时检查、考察其职责履行情况;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端正经济行为;有助于及时发现严重违法违纪行为,披露严重损失浪费问题;有助于干部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干部,避免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2.审计工作程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接受委托阶级。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接受干部管理部门委托审计建议;了解和掌握干部管理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做出受理委托审计决定,安排审计计划,确定完成审计任务的时限。

(2)审计准备阶段。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组成审计组,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

(3)实施审计阶段。实施审计阶段,可按一般审计的方式进行,如组织审计调查、审计取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等,但应注意在审计过程中,特别是在审计取证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时,要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内容等结合起来。同时,在交换意见时,除了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外,还要就有关审计事项与被审计人交换意见。

(4)提出报告阶段。在实施审计阶段结束后,审计组对审计情况及查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写出审计报告,并书面征求被审计人所在单位及被审计人对审计报告的意见。

第三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主体的再思考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 按照委托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委托人应当选择监督成本最低而监督效果最好的监督主体。本文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和成本进行综合衡量的基础上,提出适当地引入由市场化选择的社会审计组织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是符合委托人利益最大化必然结果。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执行主体市场化选择

当前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为防范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人事后的道德风险以及甄别领导干部素质的重要的约束机制,是建立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之上的一种审计行为,是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监督机制不断完善的产物。经济责任审计自开展以来,在严肃财经法纪、维护经济秩序以及强化对权力的制约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同时在该项审计活动的实践运行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改进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方式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效果是一个需要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就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主体能否引入市场选择机制进行探讨。

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ing)认为,委托代理关系是指“一个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其他人的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的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合理化效用的追求者,而其利益目标具有不一致性,这样掌握信息优势的代理人总是有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最大化自己利益的冲动,而这种行动常常是以牺牲或毁损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的。通常在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不能以零成本来保证代理人会做出在委托人看来是最优的决策(jensen,meckling,1976)。www.0519news.CoM因此在委托代理关系中总是存在代理成本的,其中包括委托人为限制代理人的越轨行为而付出的监控成本。在现代国家体制下,公共资源的所有权由全民行使,受交易成本制约,通常公共资源的具体经营权由和非盈利组织来行使,这就产生了公共资源的两权分离。两权分离后由于作为公共资源的所有者同样面临着如何保证代理人对公共资源的有效使用并杜绝损失浪费,这就需要对公共资源代理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也即对代理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同样是一种监控成本。那么由谁来对代理人实行监控呢?也就是说谁应该是经济责任审计理想的执行主体呢?这就要从监督的有效性和监督的成本来考虑。按照委托人利益最大化原则,我们应该选择监督效果最好和监督成本最低的监督主体。

首先从监督的有效性来考察. 监督有效性通常取决于两点:第一,审计人发现代理人某一特定违约行为的概率;第二,审计人对已发现的违约行为进行报告或者对违约行为进行披露的概率。第一个概率(发现违约行为)通常取决于审计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在审计方面投入的人力和物力。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讲,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熟知国家的财经法规和有关政策,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能够准确的预测代理人可能发生的违约行为和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否则审计人员就无法准确的对代理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无法有力的纠正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第二个概率(报告或披露违约行为)取决于审计人员相对于代理人的性。如果审计人员相对于代理人来说缺乏一定的性,那么即使审计人员发现代理人违约的概率极高(即审计人员具有很强的专业胜任能力,能有效的发现代理人的违约行为以及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也会由于审计人员在经济上或是组织上等方面受代理人的制约而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选择不披露或避重就轻,进而对代理人做出不恰当的评价。所以由于审计人员的不同样不能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接着来考察监督的成本. 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假设,委托人同样也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委托人在对代理人进行监控时必然会考虑为监控所付出的监控成本是否合算,也就是说委托人会衡量他所付出的监控成本和因为监控而减少的代理人的违约行为所带来的监控收益。如果监控收益大于监控成本,那么委托人选择监控是合理的;相反,如果监控收益小于监控成本,则委托人选择代理人违约是合理的。而在监控成本必须支付的前提下,委托人会选择监控成本最低的一种监督形式。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监督的成本通常体现为委托人进行委托审计所需要支付的审计费用以及审计失败给委托人带来的经济损失。

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特指国家审计机关接受委托或授权,依照相关法规或政策,对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有公共资金投入的经济组织或团体的受托公共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一种的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李凤鸣、时现。20xx)。不可否认,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现存机制在执行主体上的先天缺陷,使得经济责任审计的功能并未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主体大都是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是依据《中华共和国审计法》成立专门进行经济监督的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上隶属于本级,在业务上受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国家审计机关有权对国有资产受托经济责任进行审计。那么,由国家审计机关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执行主体是否符合委托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呢?从监督的有效性来考虑,在专业胜任能力上,当前审计机关的人员配备一般来说都具有一定的财经法规和审计会计以及财务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大多数审计人员都具有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能够比较准确的预测代理人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约行为,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可以胜任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根据前面的,我们知道,影响监督有效性的因素除了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之外,审计机关以及审计人员是否于代理人对纠正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关键。从当前我国审计机关实行双重领导体制来看,审计机关在行政上隶属于本级,是行政机构的一个部门,其性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所以由其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仍然是一种内部监督形式。由于审计机关在设立体制上先天不足,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特殊的审计对象和范围,使得审计机关在性和权威性方面的劣势表现的更加突出。审计机关向本级人大报告工作必须经过审批;审计部门的人财物等均受制于本级和部门;对同级别、同管辖的一些有权部门及其领导人的审计在处理上难以作到真正的公正。另外当面临一些涉及上下级利益冲突的问题时,审计机关也往往要服从本级的意志,使得在双重领导体制下,“对上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和“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为主”的规定形同虚设,难以真正落实。在审计实践中,上级既定的意图往往使审计机关处于尴尬的地位,其、客观、公正性难以保证。由于审计机关与当地的经济利益是存在密切联系的,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作用被同级弱化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基于这种弱化的领导体制以及在行政、经济上对本级的实质依附关系,审计机关发表审计意见时难免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影响和干扰,很难客观评价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的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同时审计机关也很难真正监督本级的受托经济责任。由于性的严重缺失,使得由审计机关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效果并不是最好。

从监督成本来看,由于国家审计机关天然缺乏市场竞争的基因,所以在审计机关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审计人员未能很好的进行审计的计划以至于使审计周期延长,审计效率下降的问题;同时由于审计人员缺乏成本意识,在审计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利用已有的审计结果,综合利用审计资源,致使审计效率严重降低;同时,由于国家审计机关本身的性质导致很难对其审计人员造成的审计失败行为直接负责,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很难从控制审计失败的角度进行审计风险的控制,审计失败的可能性增加造成审计成本过高。

第四篇 村级经济组织中贪污的基本类型及其审计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 了村级经济组织中贪污的6种基本类型,即漏收、重支、虚报、冒领、转移、挪用,并阐述了每种基本类型的审计方法和重点。

关键词 村级经济组织;贪污类型;审计

农村财务审计是我国审计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计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在农村实际工作中,农民群众最关心的还是涉及贪污案件的审计。笔者结合多年的农村财务审计实践,总结了村级经济组织中贪污的基本类型及其审方法与技巧。

贪污是指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在村级经济组织中,贪污的主要表现形式有6种基本类型,即漏收、重支、虚报、冒领、转移、挪用等。每种基本类型的审计有着不同的审计方法和重点,现分别论述如下。

1漏收的审计

漏收即隐瞒收入,是指把本属集体的收入采取不入账或者少入账从而达到贪污目的的行为。在村级经济组织中,各种收入主要有生产收入、租赁收入、服务收入、劳务收入、罚没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上级拨款、奖金及单位存款利息收入等。每种收入都有可能存在漏收的行为,其漏收的审计方法和重点是:在审计前充分了解被审村的基本情况,掌握所有收入目,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计算各项收入总数,查阅预算方案和归户计算表,核对收入进账数字,对比有无出入,即可查出有无漏收发生。在漏收的审计中,应对收缴频繁的收入项目进行重点审计,如生产收入、税费收入等;在审计中,对重大疑点应核对到户,看是否有收款不给票或发票联与入账联不一致的情况。wWW.0519news.Com例如有一个村的会计是总账现金一肩挑,在4年任职期间,由于无人监督,账务混乱,收入严重不实。该会计业务不熟,没有一本像样的账册,同时,发现收款不给票现象较为普遍。按通常的审计办法,要逐家逐户地进行核对登记,统计漏收情况。但该村农户有400多户,逐户核对4年收入困难很大。通过研究,决定采用“算大账”的方法。首先,计算4年间农户应收税费款的总数(根据方案数计算),然后计算4年间农户现有尾欠款总数(根据明细帐计算),由公式:实收款数+尾欠款数=应收款数,从而导出:实收款数=应收款数-尾欠款数。

由此计算得出4年间农户实际应收款数。据此再与会计入帐的实际收款数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该会计漏收了1.7万余元。通过这样推算,不仅减轻了工作量,也使该会计心服口服,从而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

2重支的审计

重支即重复报支,是指一笔业务开支采取多次报销入账的行为。在村级经济组织中,最易发生重支的事项主要有招待费、差旅费、运费及工程材料费等。其审计方法和重点是:要深入了解被审村的重点审计事项或重点工程的基本情况,充分掌握相关数据及标准,调查相关人员,核对有无出入。对疑点发票,如连号发票、非正规发票等应重点审计。笔者曾审计到这样一笔业务:某村饭店年底到该村结账共欠招待费1 500元,当时仅付500元,尚欠1 000元,由会计打欠条。第2年,饭店要回1 000元欠款。该村会计的账务处理是这样的:

第1次支付时,凭发票入账,记:

借:管理费用1 500元

贷:现金1 500元

第2次凭欠条入账,记:

借:管理费用1 000元

贷:现金1 000元

从上述会计分录中可以明显看出重支了1 000元。但在当时是不易察觉的,即便在事后审计时也往往会被疏忽。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会计在玩会计分录游戏,有意重支。类似此种重支的审计,应联系此笔业务发生的全过程,进行细致审计。

3虚报的审计

虚报即虚假报销,是指没有事实或虽有事实但与事实不符的报销行为。在村级经济组织中,虚报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无事假报、私事公报、涂改发票等。其审计方法和重点是:对重点发票应做到三查,即一查有无事实根据;二查有无文件依据,如电话费的报销等;三查有无涂改现象,如有涂改应引起高度重视。

4冒领的审计

冒领即冒名领款,是指假借他人名义的领款行为。在村级经济组织中,冒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即冒领工资、冒领救灾救济款(物)等。其审计方法和重点是:查村组干部组成人员,核对工资表,看是否有名不符实的领款人。有时还要进一步核对领款人是否全额领到该款,因为有的人为了报销其他不合理开支或非法开支而采取虚增数额从而达到变相报销或贪污之目的。另外,在涉及保险赔偿或民政补助等项目时,要有重点地核对到户,看发放是否真实可靠。

5转移的审计

转移即转移支付,是指为了达到贪污之目的,把本村资

金转移到其他单位或个人名下,然后合伙或单独支取的行为。其主要表现形式有2种,一种是利用会计科目转移资金;另一种是利用资金账户转移资金。例如有的利用会计科目采取转账的方法,把本村资金掛转到应付款科目中去,然后再将其款支取;有的将本村账户资金划转到其他单位的账户上,然后合伙或单独支取据为已有。其审计方法及重点是:要充分了解被审村的财务发生情况,对有疑点的转账支票重点审计;对无手续或者手续不全的会计科目转账事项要引起高度警惕,并要有重点地核对往来账目,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6挪用的审计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超过6个月的或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的即视为贪污。其主要表现形式有2种,一是欠借不还;二是把集体资金借与他人从中渔利。其审计方法和重点:一是实地盘点库存现金余额,看是否与总账相符;二是核对银行存款账户余额,看是否真实准确。

在上述贪污的6种基本类型中,前3种贪污行为比较常见,为一般工作人员所采用,比较容易察觉;而后3种则相对隐蔽,常为专业人员(如会计等)所为。在审计时应根据被审对象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有所侧重。

第五篇 经济效益审计三要素探讨_会计审计论文

[摘 要] 以评价3e为内容的效益审计是一个系统过程,它根据一定的审计目的,采用审计程序,取得审计证据,对照评价标准,做出审计结论,证实其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而对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加以证实和进行监督。本文拟辨清“3e”的内涵和外延,以加强对经济效益审计概念的理解。

[关键词] 经济性 效率性 效果性

关于效益审计的概念,世界不同国家有不同定义,但从各国绩效审计的基本内容来看,都无一例外的以三e——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内容。但目前,国内外审计界对3e概念,3e之间的关系,无一例外的未做出规范化的解释。本文拟在经济效率效益概念的内涵基础上,辨明“3e”的内涵和外延,以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更好的为实践服务。

一、经济性

1.关于经济性研究综述

经济(economy)在中文语义学中认为:(1)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2)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3)个人生活用度;(4)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5)《书》治理国家(《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经济通常是指经济活动的节约程度,即取得某一劳动成果而减少的资源消耗量。其表现形式,既可以用绝对数来表示,也可以用相对数来表示。

2.对经济性的再思考

经济,又称节约,即我们要避免资源使用无度造成浪费。浪费无疑是管理者的失败,在资源短缺有限的今天是不被允许的。www.0519news.com强调经济,就是强调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发挥资源的全部潜能,包括人力、财力、物力的。在不经济的条件下实现了效率性和效果性,必然有需要改进节约的地方,审计人员不会给出高的审计评价;只有在经济的前提下实现效果性,才是可取的。如何妥善利用资源以服务于目标,无疑是一个大课题。

二、效率性

1.关于效率性研究综述

效率(efficiency),在中文语义学的含义有两个:(1)机械、电器等工作时,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百分比;(2)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xx)。效率通常是指经济活动中所消耗的社会资源与所获得的劳动成果的比率,通常用相对数表示。从效率这一角度来考虑,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就需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的程度。

2.对效率性的再思考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其中投入包括多种:时间、劳动量、实物量和价值量。相应的产出包括:产品、产量、收入、利润等。但在实践中需要注意,产出不一定是正的产出,有可能是负的产出,必须找准零点,不可以以负产出的绝对值作为效率计算公式的分子。在此理解下,效率性可以作为经济性与效果性的连接桥梁,是在既定投入下通过良好的运营与过程控制,实现效果性的必由之路。

三、效果性

1.关于效果性研究综述

效果(effectiveness),在中文语义学中认为:(1)指事物或行动、动作产生的有效结果;(2)伦理学范畴。指人的道德行为的后果。与“动机”相对;(3)戏剧、电影中配合剧情造出的各种声响以及某些自然现象(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20xx)。效果是指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有用结果或成果。效果指标主要反映经济活动有效性,即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否为社会所承认。经济活动结果的有效性大,效果就好,经济效益就高;反之经济活动结果有效性小,甚至产生负效果,经济效益就差。

2.对效果性的再思考

效果其实就是结果,有正向与负向之分,在取得坏的结果时,在经济学与管理学中往往称之是没有结果,这是不科学的。“正向结果”是指好的结果,一般是人们预期想要取得的结果,大多指“符合规律”,“好的结果”;而“负向结果”则相反。所以效果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在实践中应该区分好的结果与坏的结果,以有助于做出审计结论。在很多情况下,只有综合考虑多样标准才能对效益做出评价,因为在这一点上几乎没有单一的标准。审计师对效果性进行评价时,除了清晰可量化的数据外,还要处理的是软标准。在量化的审计标准中加入非量化的审计标准,对于在短时间内无法对其效果性做出准确衡量的审计对象而言,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四、效益审计(performance auditing)的再思考

1.各国效益审计的定义

英国国家(nao)对效益审计的英文表达是value for money audit,是对一个组织经营活动的效率性、效果性和经济性所进行的一项的评价活动。美国会计署(gao)1994年将效益审计定义为,关于组织、规划(programs)和活动的“3e”方面的审计,包括经济、效率、和规划审计(program audit)。在这个定义中,规划审计被进一步描述为涉及效果方面,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以及是否遵循了相关法规。德国将效益审计定义为“主要系指对行政运作(administrative operations)之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以及效益(effectiveness)进行审计”。

由此可见,各国对于效益审计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各国对它的理解的主要方面却惊人的一致几乎都围绕着3e展开。

3.用3e定义效益审计的优势

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定义效益审计有助于分别处理,明确三者各自的衡量指标,各个关注,分别审计。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定义效益审计有利于关注三者之间的联系,避免顾此失彼,影响效益审计结果。

审计人员在绩效审计工作中,要对项目状况进行客观的绩效评价,不能片面地、孤立地其中一个要素,而是要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综合。

五、结论

理论的研究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加强理论研究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邢俊芳 陈 华 邹传华:最新国外绩效审计[m].:中国审计出社,20xx

[2]姜海鹰:英国的绩效审计工作概览[j].中国审计,20xx

[3]齐国生:绩效审计术语的概念及使用问题[j].中国审计,20xx

第六篇 略论效益审计与经济发展效应问题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效益审计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已显现出与审查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相关经济业务活动的等多重效应,本文就效益审计在评价效益优劣,促进管理改进,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进一步。

一、效益审计理念新概述

(一)效益审计是我国的审计术语,国外与此相同的有多种审计名称

在一些国家的审计中有绩效审计、价值为本审计、综合审计、全面审计,以及经济效率审计和项目成果审计等;内部审计则一般称为经营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ia)曾经试图统一名称,1986年在悉尼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审计会议作了讨论,出于习惯难改,最后的结论是,不管是何名称,其内容都是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efficiency)效果性(effectiveness),简称“三e”审计。其后,由于审计领域扩大,涉及到环境(environment)、公平性(equity)等事项,有些学者进而改称为“五e”审计。

(二)效益审计特点

20世纪50年代由于政法条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生活状况发生重大变化,国内外审计界对审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当时财务审计已有成熟的业务基础,于是效益审计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的新型审计种类,并已形成广泛的共识。有资料显示,各国学者、专家都有这种想法,的审计种类应当有一个统一名称,当然也是国内外审计界的一个共同愿望,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也作过这样的探索,但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三)效益审计产生的受托人效益责任

就效益而言,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经济效益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耗费和资源的占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即产出与投入之间的比例关系;社会效益是指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文化艺术水平、健康水平、改善生存环境以及有利于社会安定等方面建设取得的效果;生态效益是指有助于保持、改善和发展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设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产生的效果。www.0519news.com效益审计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但其承载着审计转型与发展的重大使命。只有以创造效益、解决问题作为效益审计的目标,才能摆脱效益评价标准难以确定的长期困扰。

二、经济多元化发展,激发效益审计日趋完善

(一)审计的发展演变,最终会实现提高效益审计地位的目的,但就效益审计而言,有些新的理论问题尚未达到共识

审计虽具有悠久历史,但主要是指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审计,通过对财政、财务报告的审查,来评价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因而有时称之为错弊审计。在20世纪80年末90年代初,我国审计界已开展了效益审计的讨论,一些专家、学者也发表过一些论文和专著,介绍过一些外国效益审计的经验。审计机关、一些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作过一些效益审计项目,但仅是一些阶段性成果。由于效益审计主要是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证实、、评价,着重点在获取证据、评价数据真实、效益优劣、差距因素和潜力方向等方面。

(二)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需要

审计产生的条件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多。当这些财富集中在少数所有者手中,且不能直接管理或经营时,就要委任和委托专家代为管理或经营,形成了委托和代理关系,代理者要对其经管的财物安全和有效使用负责。为查明其有无错弊行为,需要委任或委托专家对其提出的财政财务报告进行审查评价,鉴证其有无错弊行为,这就说明形成审计的基础是委托——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审查的落脚点是“受托责任”。形成所有者说明审计委托人、代管者(接受审计人)和审计者三者之间的审计关系。通过深入,有两个问题没有明确:一是审计实质是所有权的监督;二是财政财务审计以查明错弊为目的,主要落脚点是财务责任和会计责任,而非全部受托责任。财政财务审计产生的基础应是代理管理或经营者所承担的受托会计责任和财务责任,没有明确提出效益责任。

过去长时间未将效益作为审计目标,是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经营管理规模不大,所有者未对代理经管者的效益责任提出明确要求,只处于附带地位。如在《周礼》宰夫职掌中,有“长财善物”者赏,对此可以理解为是对效益的要求,历代财政财务审计中也有对节约有效的要求。前几年提出的财政财务审计向效益延伸,也不能称为效益审计。所以审计机关的效益审计是从20xx年起才把被审计单位效益的优劣作为审计目标,把评价鉴证效益责任作为效益审计建立的基础。

(三)经济条件是效益审计产生环境的重要条件

市场经济的发达、企业规模的扩大、市场竞争的激烈、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整体效益,还要求在生产和流通各个环节、经营管理各个方面都要讲求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加强预测决策制度,健全责任制,评价经管、管理者承担的效益责任。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部门和事业单位收支增多对审计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国家体制的改革、法制的加强,也是实行效益审计的一个重要条件。尤其是法律制度、法治意识的加强,财政收支透明度的提高,贪污、违法活动的减少,广大纳税公众更加注意对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效、有无浪费等提出审计报告,并公之于众,有些省的人大已在加强对财政的监督,要求其提高透明度,这也是对效益审计的一种促进。

三、效益审计与其他主要审计种类的甄别

效益审计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及经济业务活动评价其效益优劣和责任者业绩,以促使其提高效益为目的的监控活动。它与其他审计方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效益审计由于要以会计数据的真实性为基础,所以仍需财务审计的方法,但是不以鉴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为目的。有人认为,效益审计应当把违纪审查作为主要内容,这就混淆了效益审计和财务审计的区别。由于财务审计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方法较多,在进行效益审计时,可以吸取其有益的经验和方法。

(一)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表现及结果比较

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的相同之处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性进行监督和评价;而不同之处主要是对象不同、目的不同、职能不同、依据的标准不同、方法不同。效益审计过程与财务审计具有共性,但仍是单独的种类并与财务审计具有差别。效益审计是证实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财务审计在于证实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和合规性;效益审计还涉及有关的生产、技术、经营与计划、决策、管理、组织结构、控制系统等方面,财务审计主要是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会计资料;效益审计需依据有关的政策、决策、计划、方案、法规,以及生产技术规范、经济合同、管理制度等,财务审计主要是依据财政、财务、会计等法令、制度、规章、规范;效益审计采用能够评价、证实、确定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有关标准,财务审计则主要运用财政制度、会计准则。

(二)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效果比较

这两者有差异,亦有相同之处。效益审计侧重评价,最后仍是对防止损失、浪费和提高效益进行监督。财务审计主要是鉴证,而最后是通过鉴证执行监督。通过效益审计,可以促进改善财务收支、资金运用的管理,生产经营支出或成本的控制,进而改进生产技术经营,加强控制机制,提高决策和计划水平,提高单位、地区或是社会的经济效益,它具有建设性的作用。通过财务审计能促进核算正确、收支合规、资产完整、盈亏真实,具有防护作用;通过审计能揭示管理失控,促进企业健全管理,具有建设性作用;从防止资金使用不当、控制系统失效等方面而言,也有防护性作用。

(三)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都是以受托责任者有无违法行为和效益优劣及鉴证责任者的业绩为审查评价的目的。在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已实行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成为一种的审计方式,并以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作为审查评价的依据。如果按被审单位主要负责人的任期逐年进行,可将效益审计的“五e”内容并入经济责任审计之内而不必重复进行效益审计,以节约审计资源。在研究制定责任者业绩评价体系时,应当包括效益审计的目标和评价标准。

四、提高审计者业务素质,掌握业务要素方法,促进企业内部效益审计质量的提高

(一)了解审计业务和改进控制方法

效益审计是对财务合规性、合法性审计的一个超越,也对审计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效益审计中,要实现效益目标,就必须了解业务内容和改进控制方法,离开了业务、业务过程控制来谈“效益”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审计工作者在效益审计中要充分运用“业务”审计方法,而不仅仅是“账面”和“账户”审计方法;运用审计控制理念,采用“过程审计”方式,从事后检查走向事前控制,采用“业务入手”审计方法,深入业务管理过程,才能切实抓出效益。如此,效益审计才能迅速发展,并不断提高组织中资金、资产、资源的利用效益。

“业务”审计方法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通过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了解,提取业务信息,并结合相关财务信息来揭示存在的合规性问题、效益性问题,控制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的审计方法。要求审计工作者在审计业务过程中既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了解财务情况、业务情况,又要运用查账手段、调研手段来揭示存在的问题,提供有用信息和结果,并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和防范问题的发生。这种审计方法不仅关注业务活动的结果,而且关注业务活动的过程;不仅能够发现已经存在的效益问题,而且能够发现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效益问题,这种审计方法有利于实现效益审计的目标,符合开展效益审计的本质要求。

(二)阐述企业内部效益审计结果

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项目和经济含量相对要单一和少一些,本文不作为讨论的要点,仅以企业单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下而言,内部效益审计的结果有赖于上述审计程序的有效实施和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其审计结果可分为:项目效益评价结果报告和项目效益风险提示报告。项目效益结果报告是在审计基础上,对项目部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整体评价,报告结果直接影响项目绩效考核兑现;项目效益风险报告则反映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索赔收益,通过“索赔证据清单”维护企业利益,提高索赔的成功率和确保合同的正常履行,同时,项目效益风险报告还应揭示项目实施中的合同风险、风险、垫资风险等等。施工企业内部效益审计定位于实现“管理+效益”的目标,其审计结果对内,用于项目绩效考核;对外,则通过审计实施过程中收集的有利于项目索赔的证据,为企业争取应该获得的项目补偿。

综上,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在项目管理模式下开展的内部效益审计工作,在审计的职能上,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在审计的方式上,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在审计内容上,由财务控制向业务控制和管理控制转变,正是对内部审计实现“六个转变”的探索和实践。

(三)效益审计范围广、要求高、难度大,方式和评价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审计工作者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为适应这一特点,应加强效益审计、科学技术和文化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另外,学习借鉴外国效益审计经验也很有必要。财务审计、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等虽然各具特点,都有相通之处,理当相互借鉴利用有益成果,或将效益审计内容纳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减少重复审计浪费资源的现象。

效益审计涉及生产技术经营各个领域,通过审计过程揭露其薄弱环节和低效事项,这样既可推动生产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又可实现挖潜增效;对决策、方案、计划等进行事前的效益审计,在宏观范围内对影响社会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事项进行审计,及时揭示决策、控制、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及问题,有助于改进国家的经济决策、方针、政策和加强宏观调控。时间证明,效益审计前景广阔,正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

第七篇 谈经济责任审计中的审计风险管理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单位的财务活动、财经法规和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来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广、内容多、年限跨度大,且政策性强。审计结果直接关系到一个干部的使用和奖惩,同时也涉及到所在单位(企业)财经状况的评价和管理的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不但责任重,而且也有风险,如何认识审计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理;评价;导向

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单位的财务活动、财经法规和经济效益进行审计,来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广、内容多、年限跨度大,且政策性强。审计结果直接关系到一个干部的使用和奖惩,同时也涉及到所在单位(企业)财经状况的评价和管理的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不但责任重,而且也有风险,如何认识审计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内部控制执行、个人经济责任等情况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价,可以定量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成效,正确评价其是否履行了相应的经济责任。能够对领导干部的各方面素质进行综合地评价,是解除领导干部受托责任的重要机制,也是组织部门考核、任免、选用领导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以往的领导干部考核方法主要是以定性为主,采用听取汇报、测评、领导推荐等形式,这些方法往往是凭借主观上的评价,而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较为准确的定量考核;经济责任审计,力求对被审计人的工作业绩、经济责任进行审查达到量化考核,为部门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所以经济责任审计关系到审计对象的生命。wWW.0519news.com在这种情况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开展尤为重要,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通过风险评估找出审计的重点领域,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技术,称为“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法”,或“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法”。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审计对象的经营风险为导向,借助于“战略—经营环节—剩余风险”的基本思路,将审计对象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剩余风险与单位经营风险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它要求审计人员从经营风险产生的源头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不仅要进行财务收支审计,而且要综合审计领导所在单位经济指标、重大经济决策和重大项目的效益性以全面评价其经济责任情况。将这种风险控制模式应用于经济责任审计,则要求审计人员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法,对审计对象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剩余风险进行专业判断,其最大功效在于可以提高审计人员发现审计对象会计报表中重大错报的能力。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在责任者调离原单位且到新单位上任以后,审计工作才介入,为审计核实、定性、评价带来困难。

2.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不是在实施审计前三日把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并抄送责任者,而是电话口头通知,甚至在进驻审计日才把通知送给被审单位。

3.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企业)的情况心中无数,编制的审计方案流于形式,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1)获取了与责任者的经济责任不相关的审计证据,如工作方法、生活作风等不属于审计范围的证据,并写进审计报告。(2)审计工作底稿取证手续不全,如:对有关事项调查当事人的询问记录,没有被调查人的签章;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有关材料不盖公章。(3)审计人员违反作业准则,调查取证时一人单独进行。

2.检查风险。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1)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没有或不认真检查测试,凭书面和口头汇报去判断。(2)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3)对资产核实时,单纯从数量上检查,忽视资产的构成和存货对成本、利润的影响。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损失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1)把一些未经查证或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实和问题写入审计报告。(2)没有按审计规范征求被审单位和责任人对审计报告的意见,或口头上征求意见而不要求书面意见。(3)对被审计单位和责任人提出的异议不去核实也不作解释。

三、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风险管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合规性、合法性审查,又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成为集传统财务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活动,这种审计活动必然存在一定的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是从经济活动人手,通过审计来正确检查评价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遵纪守法等情况,其结果为干部部门调整、任免领导干部提供依据,并借以促进干部管理制度的完善。也正是因为经济责任审计“审事评人”的特殊性以及其与干部管理、调整、任免和考核的相关性,直接关系到干部个人形象乃至生命,关系到对干部的选拔使用,并具有性强、审计内容广、关注层面多、工作要求高等特点。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的可容忍程度也低,经济责任审计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其比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等具有更大的风险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主体是各级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审计客体是经济责任主体。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不能仅局限于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价,也不能将范围扩展到所有领域,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的确定要考虑审计机关的审计力量和审计能力,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时间的紧迫性使审计工作必须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不能面面俱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通过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定量和风险警示系数的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总风险水平的控制效果大大加强,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使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揭露和阻止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浪费等问题,而且可以保证提供资讯的真实性,增强工作的透明度,提高管理品质和运作效率,同时也可降低审计风险。

第八篇 施工企业内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探析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型国有施工企业也迅速扩张,工程数量大大增加,内部审计每年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也随之增多,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化,令内部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内部审计,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风险尤为突出。本文着重阐述了施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保证审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施工企业;责任审计;风险;措施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大型国有施工企业也迅速扩张,工程数量大大增加,内部审计每年任期或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也随之增多,然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审计环境日益复杂化,令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内部审计,尤其是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风险尤为突出。

一、 形成审计风险原因

1.审计人员地位特殊,难以保持超然的第三方角色

国有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由本企业直接领导,各项工资、福利等费用都由企业负担,而且审计干部的任免、调动和使用都由企业决定,上一级审计机构只进行业务指导。因此,审计评价要做到完全的公正、客观,不受本企业的一点影响,难度可想而知。

2.秋后算账,时过境迁,审计取证难度大、协调难度大

目前,许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都是在干部升迁或离任后进行,内审人员审查已时过境迁的问题时,审计取证难度大,审查出问题再进行秋后算账,审计协调难度大。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与单位经营者较为熟悉,发现问题不好意思进一步追究,再加之,一把手如果插手,难以保证提供真实的审计资料。wWw.0519news.COM还有些被审计对象人敌对情绪高,消极被动,还会直接到上级部门 “摆困难,讲客观,诉苦水”。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审计取证、协调难度,。

3.审计涉及内容极为综合,审计评价难度大

施工企业内部审计评价内容综合性强,除了包括常有的财务、效益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内容外,还包括极为专业的施工造价、安全、质量等方面,要求鉴别多方责任履行情况的工作,内容相当综合。

然而,目前国有企业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标准比较模糊,对其主管责任、直接责任的界定也不清楚,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优劣的判断依据,令审计评价尺度难以把握。

4.审计人员数量有限,项目极为分散,难以进行全面审计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施工企业承接的项目越来越分散,有的施工企业甚至施工到了国外。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必须每个项目进行经济责任确认,然而要对每个项目进行现场审计,无论是从审计时间上还是审计成本上都难以实现,审计人员只能依靠各项目人员提供的经营自查资料确定盈亏,同时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进行抽查,再加之每个项目的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等不尽相同,尤其是施工当地市场状况更是千差万别,在这样的基础上作出客观公正审计结论的难度可想而知,产生的审计风险也就无可避免。 5.建筑市场不规范,项目盈亏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施工企业在工程投标时不得不采取压价的手段进行恶性竞争或给建设单位的部门或个人以利益承诺;有的地方为了搞政绩工程,建设项目资金尚未落实就开工建设,造成施工单位长期垫资施工;有的建设单位不按双方签订的合同行事,随意削减工程造价,对应计量支付的工程变更、调概及索赔项目强行拒付;有的建设单位恶意拖欠工程款;还有的当地势力垄断施工材料供应,抬高材料价格…….上述这些现象都造成工程项目盈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往往需要项目完全结束,彻底结算,资金全部收回是才能确定,有些项目要多年后才能确定最终效益。

二、施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1.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行为,确保审计质量

审计中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步骤,从审计的准备阶段到终结阶段始终严格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可以确保审计质量,大大降低审计风险。根据企业的特点,在审计中首先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其次,根据和判断,按照各工程项目的重要性程度和风险大小确定现场审计重点;最后,在审计过程中严格坚持三级复核制度,并且实行全员,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制度,大大降低审计风险。

2.加强企业管理,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企业管理,公司财务部门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各工程项目财务、工程等部门能及时沟通,正确确认工程项目每个期间的收入、成本和利润。同时加强对重点工程成本进行详细抽查,以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3.国家逐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外部环境越来越好

4.加强培训和后续教育力度,提供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日常工作中除了建立审计项目风险管理机制、落实审计风险责任制外,还应结合行业特点,重点加大对审计人员工程技术知识的培训力度,并组织审计人员到工程现场观摩学习。通过联合审计、以审代训等形式剖析重点审计案例,大大提高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降低了审计风险。

5.转变主管审计“一把手“的观念,加大审计成果运用

转变主管审计的领导,尤其是企业“一把手”的观念,对审计风险的防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升职必审计,审计后再升职” 作为企业的日常规章制度来执行,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企业内部领导升职的参考,并考虑将审计报告放入个人人事档案,以加大对审计成果的运用,使企业各方人员提高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视程度,同时也减轻了审计人员在审计取证时的难度,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第九篇 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途径初探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 经济效益审计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审计对象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管理的建议,有利于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本文阐述了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主要应用,了制约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从体制改革、标准设定、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

[关键词] 经济效益;审计质量;途径;消防部队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军地之间以及部队内部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避免军费浪费、发挥应有的保障效益,已成为各级党委、和部队官兵普遍关注的大事。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的质量,积极创新部队审计管理模式,推进部队审计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是摆在各级主管领导和每位审计人员面前的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主要应用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在对部队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工作任务和工作计划的制订及完成情况、资源的使用效果、管理效率等进行审查、和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被审单位提高绩效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经济效益审计范围广,内容多,从经济活动的内容方面来讲,经济效益审计可分为决策战略经济性审计、管理效率性审计和工作效果性审计。

1.决策战略经济性审计

决策战略主要体现在年度预算和经济责任目标的设定上。www.0519news.coM对决策战略经济性的审查,主要是审查否用最少的投入完成了预期的任务,或达到了既定的目标,同时考虑经济活动目标内容的全面性以及决策程序的合法性。当前消防部队决策战略经济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审查经济活动目标的内容是否全面,确定既要有保障类目标,如训练费、装备经费投入应达到指标;又要有限额控制指标,如招待费、油料费等。审查决策程序是否合法到位,重点检查论证是否充分,目标值是否经过集体审议,目标的可行性如何,配套措施是否到位。审查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包括审查人员的编制情况和结构情况,审查各项经费筹集、安排和使用是否合理,审查财产物资的取得、使用、管理和保养情况,以及资产效用的利用程度。

2.管理效率性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审查评价单位各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适当和有效。管理效率性审计内容比较抽象,审查的资料基本涵盖了所有部门和所有的文件制度。当前消防部队管理效率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对机构设置是否科学进行审查,着重审查机构的设置是否符合编制要求,是否落实了部局警力下沉的原则,司、政、后、防4个部门的内部机构分工是否合理,职责和权利是否明确。对人员管理是否合理进行审查,主要审查人员的使用是否恰当,岗位责任制是否落实和执行。审查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否先进,管理机制是否健全并发挥作用。对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审查,内控制度包括各部门的工作制度、预算制度、审批制度是否落实,财务制度是否完善等。

3.工作效果性审计

工作效果性审计内容比较具体,对工作效果性的审查,主要包括年度工作目标、计划和任务完成情况的审查,也包括对通过这些工作所产生的社会综合效益情况的审查。当前消防部队工作效果性审查的主要方面是:审查年度工作计划和任务是否已经完成,审查各项工作成果是否真实准确。开展的防火、灭火、抢险救援等工作是否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体现了群众的利益,整改了多少火灾隐患,抢救了多少遇险人员,保护了多少财产物资,创造了多大的社会效益。同时,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本单位创造了多少经济效益,解决了什么重大问题。审查资金合规使用率和专项经费节约率,火警的出动次数,接警率、出车率、火灾扑救成功率等,并根据以上定量和定性数据,通过纵比、横比等方法来做出审计判断,评价支队经济效益的高低。

二、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主要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两部分。审计质量建设事关审计发展全局, 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在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审计机构缺乏性

为了保持性,审计机构通常作为的第三方执行审计任务,但是目前消防部队各级审计部门在本级首长的领导下组织审计工作, 人事、行政、经费供应及日常工作归本单位后勤机关领导,业务上接受上级审计部门指导。这种审计体制具有较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无法体现第三方的地位,审计部门作为后勤机关的组成部分去监督后勤机关, 其监督力势必会受到影响, 审计机关的性和权威性就难以体现, 经济效益审计质量自然会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各级审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并列平行,横向同级监督缺乏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效益审计难以保持超然的性, 影响了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提高。

2.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不明确

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审计质量的控制依据和审计业务的作业规范。它是审计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审计组织根据职业特性的具体情况,适应自身规律的需要而建立的。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单位的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困难。目前,消防部队审计规范体系建设明显地偏重于审计法律规范和审计职业道德规范建设,忽视了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建设。

3.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不够,时效性不强

在消防部队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单位领导对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工作力度不够,对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安排不科学,导致审计时间安排过于紧张, 出现了审计规范执行不规范、落实质量责任追究制度不严格等问题,导致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得不到保证,经济效益审计过程流于形式。同时,部分人员认为经济效益审计可有可无,对单位工作作用不大,经济效益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也得不到及时纠正和采纳,导致经济效益审计的时效性不强,经济效益审计结果利用的价值不高,长此以往,必然削弱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地位。

三、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途径

通过以上可知, 影响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因素众多,可以概括为机构设置、人员素质、质量标准、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体制改革、人员素质、标准设定、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来提高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质量。

1.深化审计体制改革,增强审计性

为了保证审计机构的性,审计部门必须是的专职机构, 既不附属也不受制于其他部门, 这样才能保证审计部门公正、地行使其监督权, 确保审计质量。要增强审计部门性, 就需要改革消防部队审计体制编制, 可考虑在对现有审计部门调整和补充的基础上, 建立垂直型审计模式, 将审计机构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改为垂直领导体制。将区域审计局从后勤部门脱离出来, 设置,将区域审计局与所属审计处之间的业务指导关系改变为垂直领导关系, 审计处作为区域审计局的派出机构, 直接接受审计局的领导。同时,可以考虑将一些不涉及军事秘密的财务费用开支在系统内部公布,接受大众的监督。

2.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是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核心在于工作的规范,即能不能依法规范地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活动,建立一套规范完整标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无疑是雪中送炭。经济效益审计具体评价指标主要有4类:一是总体评价类指标,包括预期任务目标、内部控制评价等。通过这类指标的审核和,判断被审计单位或项目是否实现预期目标,评价资金使用的总体绩效;二是综合资源类指标,如人力资源和相关的资源等,通过审核和综合资源的利用和消耗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完成项目的工作效率高低,评价资金管理的效率性和资金的节约度;三是资金投入类指标,包括完成单位工作量资金率等,通过审计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判断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资金使用是否节约和有效,评价财政资金投入的经济性;四是实物形态类指标,主要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完成项目的验收报告,对照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判断项目完成的质量和取得的效果,评价被审计单位完成该项目的效果性。

3.坚持宏观管理与微观相结合,严格管理

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既要从具体的审计项目中发现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 同时也要注意从全局的高度和宏观的角度研究问题, 从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提高经济效益审计结果运用的层次和水平, 逐步建立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强化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管理, 规范审计行为, 强化经济决策审计监督。要抓紧落实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工作,尽可能量化审计内容、细化各项制度,突出针对性,增强可操作性,努力做到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建立和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经济效益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审计人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 在审计过程中, 对各种违法违规问题要敢于揭露, 敢于处理, 并确保审计处理所适用的法律、法规、制度准确和统一, 做到依法行事, 依法断事, 依法处事,执法必严 , 违法必究。

经费使用效益关系到消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经济效益审计对审计对象组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鉴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完善管理的建议,有利于提供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更好地改善本部门或本单位的经营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肖文八.审计学原理[m].: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5.

[2]刘志强,吴敏.浅谈经济效益审计在消防部队的应用[j].岱宗学刊,2007(2).

[3]戴明丽.消防部队经济效益审计改革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09(10).

[4]韩建奇.基层消防部队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8(11).

[5]李虎.制约军队审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j ].当代经济:下旬刊,2007(8).

第十篇 高级经济师论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环境制约因素及措施

一、选题意义及预期目标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历史任务。同时,又面临着相当严峻的问题和困难。作为区域经济,如何在激烈的国际、区际竞争中,正确分析面临的环境制约因素,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变不利为有利,确保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旨在多角度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提出种种对策,以求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有关学术动态及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80 年代末,可持续发展理论开始提出,但至今对经济发展的环境制约因素研究仅局限于宏观的认识,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物破坏问题、经济技术水平问题等。而对区域经济的环境制约因素,特别是一些微观内在因素研究甚少。作者拟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点上加以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并提出一些措施和对策。

三、论文写作提纳

前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目的、基本技术路线。

一、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制约

(一)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反作用;

(三)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才能相得益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环境制约因素

(一)失衡增长导致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二)区位资源的不平衡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三)现有环境管理体制与国际不配套制约环境经济发展。

三、对策研究

(一)中国区域开发管理体制必须创新;

(二)适时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

(三)制定完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四、论文工作计划

20xx 年 3 月至 4 月 完成论文初稿并请导师修改,完成论文二稿并请导师修改;

20xx 年 5 月至 6 月 论文定稿与答辩

五、参考文献

1 .张敦富主编,《区域经济学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2 .李京文主编,《中国区域经济教程》,广西出版社 2000 年,南京

3 .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结构转变与发展战略》,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 年,北京。

4 .叶裕民,《中国区域开》,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5 .宋璇涛,《寻求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党校出版社 20xx 年,北京。

6 .李京文主编,《 21 世纪中国经济大趋势》,辽宁出版社 1998 年,沈阳。

7 .汤爱民,《大整合》,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年,北京。

8 .顾介康、储东涛主编,《江苏宏观经济运行态势与规律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南京。

9 .薛志平、刘波,《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理念卷),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 2000 年,香港。

10 .吴兴鹏、董剑南、谢玉平,《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实践卷),香港大学报社出版公司 2000 年,香港。

11 .国家环境保护局译,《选择还是放弃——荷兰国家环境政策计划》,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2 .厉以宁、章铮,《环境经济学》,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3 .高等教育司组编,《西方经济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广州。

14 .陈,《可持续发展战略读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8 年,北京。

15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等 6 部门,《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研究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5 年,北京。

16 .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资源与环境》,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 年,南京。

17 .方在农主编、彭立明副编,《现代科技知识导论》,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9 年,南京。

18 .《中国环境报》、《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环境与发展》、《农业环境保护》、《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动态》、《环境导报》等报刊。

第十一篇 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 自1999年开始,针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全国县级审计机关正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这对于合理、科学选拔使用干部,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由于受各地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改进,则很难达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

[关键词]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一、县级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计工作的时间上存在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当遵循“先审后离”的原则。但在近年来的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项目是先离任后审计,存在为了得到评价和为了任用干部而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离任者已离岗,接任者也已经到位任职,有的离任者人走了好久才进行离任审计,时过境迁。这种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讲,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失去了考核、监督的意义,监督上的滞后,导致干部考察与使用“两张皮”。

二是审计项目计划上存在问题。当前很多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多数都是经过组织严格考核,公示通过后任命的。这样,也往往使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很重要,但也只是走过场而已,在这种心理前提下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三是审计对象上存在问题。不能完全做到在任期内相关领导干部都已应审尽审,不能完全体现公平;多数审计项目是临时上阵,总体审计的质量不能保证;大部分员工对领导干部公开赞扬的多,而客观批评的却很少,促使很多领导产生“审计走过场”的心理定势,因此很难体现经济责任的权威性。www.0519news.COm

四是审计内容上存在问题。看重财务数据,忽视理性;重问题,轻责任。看重问题罗列,忽视责任划分。审计内容重点不突出,审计质量难以提高,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雷同于常规审计,影响了审计效果。

五是审计方法上存在问题。目前主要采取了查阅、设举报箱、公告审计、座谈等方法。账外审计方法上下功夫不够,使审计的问题难以查深查透,审计质量无法提高。

六是审计成果利用上存在问题。通过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成为强化干部监督约束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力度方面,尤其是在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发挥重要作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不高,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目前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用人和审计严重脱节。其次,缺乏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涉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各个部门,由于没有严格规范的保障制度,使审计结果在运用时大打折扣。最后,审计结果运用的衡量标准不一致。由于审计结果运用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有些审计结果很难适应当前改革用人机制和加强干部管理的需要。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是把离任审计监督的时间“关口”前移,逐步把离任审计变为任中审计,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而且还能防止和避免经济行为的“一错再错”;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干部,还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不仅能减少和避免账目“技术处理”的假账,还能使审计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不仅能正确地考察干部队伍,还能为组织任用调整干部提供依据。审计实践证明,任中审计好于离任审计。

二是审计项目的确定应具有能动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得以确定,应由相关组织部门“一家言”改为“多家言”,主要由组织、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等共同确定,审计机关应主动积极地参与项目计划的制订。对于变化比较频繁的部门组织,如、党委以及重点部门的领导任期审计由组织部门来确定,对于不经常变化的一般部门领导人任期审计则由审计机关确定,遇到特殊情况时,对某些被举报反映的单位领导人任期审计则由监察和纪检部门来确定。

三是审计内容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不但包括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还包括各项经济指标具体完成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的审计。在内容上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突出重点,主要包括:第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计合法性和真实性;第二,审计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投资决策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重点审计效益性。

四是审计方法的使用应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除使用审计的一般方法外,还可以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一是“看”,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察看,通过观察、产生审计疑问,从而确定审计重点;二是“问”,围绕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行为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领导者施政情况;三是“访”,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和施政行为,走访相关人员;四是“谈”,组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召开座谈会,全面收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情况。

五是合理转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并不断取得预期效果,确保不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对审计结果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对被审计者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综合评价,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对于那些严格遵守国家财经纪律,认真履行经济责任,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表彰和宣传,而对于那些在任职期间严重违反财政财务收支规定,损公肥私或者玩忽职守,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的领导干部,是一种警示、教育和制约。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合理的转化和运用,能有力地促进县级以下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总之,全国各地县级审计机关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工作和积极探索,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各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也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问题,希望各上级相关单位及部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规范、指导和帮助。

第十二篇 谈深化和拓宽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新思路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是由国家审计机关按照规定程序,对党政领导机关或部门法定代表人在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检查验证并做出评价。要转变审计思路,重点向账外延伸,实现审计目标“五个转变”同时,还要重新规范审计报告格式,应当就资产增加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肯定语义、批判语义或中性语义予以评价。评价领导人管理责任时,要分清现实责任状态,区别情况予以评价。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切实抓好审计结果的运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党政领导干部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是由国家审计机关依据有关法规,按照规定的程序,对党政领导机关或部门法定代表人在其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检查验证并做出评价。按照党的报告提出的“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要求,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加强干部管理监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开展和实施,审计机关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措施,积极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完善机制,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纵深拓展审计内容、延伸审计重点、控制审计过程质量、规范审计评价,不断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的新路子,进而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要纵深拓展审计内容,关注效益审计

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岗位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在从核查基本财务状况入手揭示查处损失浪费问题的同时,把审计内容向纵深拓展,关注质量效益、环境保护、就业保障等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www.0519news.cOM把效益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之中,探索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效能为内容的绩效审计,通过对资金投入所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指标,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把对领导干部的“问责”和对资金的“问效”有机结合,使对效益的评价和对人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对部门单位负责人、县乡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履行效益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有效地防止“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无为行政”,规避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同时,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将环境效益审计引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以关注环保、国土等资金管理和使用效果为主线,合理评价领导干部在环保、国土开发利用等方面应负的经济责任,推动齐齐哈尔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转变审计思路,重点向账外延伸,实现审计目标“五个转变”

审计组采取征求线索,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开展效益审计,延伸审计触角。在审核被审计单位相关会计账目的同时,重点向其主管的二级单位、行业协会和业务往来单位延伸,加大审计的力度和深度。继续完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逐步建立起以任中审计为主,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新格局。适应新形势发展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积极实现审计目标“五个转变”: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关注资金向关注制度和政策并重转变;从偏重个案监督向重视共性问题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监督转变;从发现和揭露问题向更好地解决问题转变;从关注真实性、合法性向关注效益性转变。

三、要规范审计评价,建立合理的审计评价标准

完善包括政策性标准等在内的多项评价内容,细化评价方法。同时,还要重新规范审计报告格式,编写审计报告范文,对审计情况通报稿、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要进行统一规范。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研究制定经济责任的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规范,建立一整套科学、有效、便于操作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责任界定和评价规范应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各部门之间的差异,确定出不同性质的部门领导干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等次,使审计评价更加准确直观,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直接运用创造条件。

首先,慎重评价领导人接手后的单位资产增值情况。目前,对领导人接手后的单位资产增值审计存在着就审计论审计的情况,就是不问数据成因,机械、简单看到资产数字增加,就评价为“某某领导在任期内资产大幅增值”,这就不能历史的、客观的、从合法性角度做出正确的评价:一是对接任前已经存在、接任后国家逐步规范将原先没有估价登记的房屋、地价、车辆、办公设施等登记入账增加的固定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未能剔除,而这种增值比重较大;二是对主管部门存在摊派性质的、将二级单位或者下级单位土地、房屋获得的收益通过收取管理费的形式购、土地等引起的增值缺乏必要的说明。因此,应当针对资产增加的具体情况,客观予以评价。

其次,慎重评价领导人的管理责任。按照组织分工原则,所谓管理责任就是领导分管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责任。有的领导人不直接分管财务工作,而是副手分管,有些具体问题甚至不知情,如果简单地将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违法行为统统归结为领导人的管理责任就有失偏颇。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评价应当区别对待:在主要领导人确实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评价为“负有领导责任”;在领导人直接授意下的,评价为“负有直接责任”;在集体决策下的,评价为“负有管理责任”。因此,评价领导人管理责任时,要分清现实责任状态,区别情况予以评价。

因此,按照组织分工原则,慎重评价领导人的管理责任。所谓管理责任就是领导分管职权范围内的工作责任。有的领导人不直接分管财务工作,而是副手分管,有些具体问题甚至不知情,如果简单地将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违法行为统统归结为领导人的管理责任就有失偏颇。在这种情况下,审计评价应当区别对待:在主要领导人确实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按照《会计法》的规定,评价为“负有领导责任”;在领导人直接授意下的,评价为“负有直接责任”;在集体决策下的,评价为“负有管理责任”。因此,评价领导人管理责任时,要分清现实责任状态,区别情况予以评价。一定要坚持依据事实、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评价,不得超越审计权限、超出审计范围、脱离审计事实进行评价,注意评价可能引起行政争议,防范评价风险。

四、要强化结果运用,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创新审计结果运用形式和平台,来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一是要抓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统一规范。一般来讲,对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将其作为领导干部考察任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评的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考核档案;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其作为对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和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立案的依据,同时将审计结果列入干部廉政档案。因此,各地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在认真研究本地或本单位干部管理状况、发展等情况的基础上,由党委负总责,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对不同审计结果的运用方式、运用要求、运用责任、运用考核办法、运用反馈方式作出明确统一规范。二是要加强各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制定议事规则,使各有关部门能够协调运转、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切实抓好审计结果的运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根据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对肯定性的审计结果,审计部门应适当宣传,组织人事部门应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提拔重用。对问题性的审计结果,按问题的性质区别对待。对只涉及一般性问题的,由组织人事或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对象开展谈话教育,打招呼,防止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对问题较多但够不上党纪政纪处分的,先由审计机关按照财经法规规定对审计对象及其所在单位给予处理处罚,然后,由组织人事或纪检监察部门对审计对象进行谈话诫勉,诫勉期限为一年。对诫勉对象每年跟踪审计一次,经两次审计仍没有改进的,由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对象给予组织处理。对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或确有经济责任问题的,先由审计机关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然后由组织人事部门对审计对象的职务进行降免。对严重违法违纪的,由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立案查处。三是要加强协调配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成效。加强与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联系与沟通,争取日常工作的配合与支持。积极推行纪检、组织、人事、审计等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进点、联合反馈新举措,增强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效果。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加强与检察、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对发现的犯罪案件线索及时移交,及时处理。

每位审计人员在负责的审计项目中,严把审前调查、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和项目评优每一个环节。在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审计责任、审核责任、复核责任、审定责任四级控制责任制,同时,审计小组负责人定期通报工作动态并实现信息共享,双管齐下,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对大型审计项目,坚持做到由市领导带队,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和市审计局定期到各审计组巡视,确保审计质量和审计进度双推进。

第十三篇 发挥 免疫系统 功能 创新经济责任审计_会计审计论文

以审计长为首的新一届党组在科学总结国家审计经过二十五年发展的特点、规律和本质后提出国家审计就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重大命题。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的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国家审计本质,把握审计发展内在规律,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推动审计事业发展。就是要及时尽早发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和隐患,保障国家利益,保护利益,维护经济安全;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

联系到正在从事的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这充分说明党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考核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式。20xx年10月办公厅、办公厅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要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规定》的贯彻执行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措施。wWW.0519news.COm该《规定》的施行是贯彻落实党的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落实和运用好“免疫系统论”观点,需进行较多的思考,尤其是在理念、目标、内容、管理措施方法上都要进行较多的创新,力争在科学发展观和“免疫系统论”的指引下,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新的更大的发展。

一、在理念目标上实现向科学发展观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目标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促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明确了领导干部经济履行责任的新标准,赋予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新内涵。

要破除狭隘的被动的经济责任审计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树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观。通过有效的审计监督,避免和克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效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忽视民生改善;片面追求眼前效益而忽视长远效益;片面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要掌握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把统筹推进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在促进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加快建设、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着力于审计项目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积极做好超前服务转变。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评判标准,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着重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思路推动发展上出好主意,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检验发展上当好参谋,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举措和提升发展水平上当好助手,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服务水平。

二、在方式上实现由离任向任中审计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要关注执行政策,重视执行政策,执行政策的水平,体现领导干部的水平。因此,应着眼于执行政策的绩效评价为重点,创新审计方式,促使领导干部创造良好的绩效。

一是扩大任中审计,与行业审计相结合。前移审计监督关口,扩大任中审计范围,对领导干部任中履行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在任期内整改到位;对后期履行经济责任的规划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创造更好的绩效。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把任中审计的内容作为离任审计的重点,增强针对性、连贯性和有效性,全面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减少离任审计的工作量,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果。行业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宏观经济的有效方式,是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能力的重要依据。加大审计组织力度,突出选择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统一审计方案、质量和时间要求,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对一个行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全方位掌握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运行情况。充分运用行业审计成果,站在宏观管理的高度,挖掘有价值、深层次的信息,使审计报告既真实客观地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绩效,又为服务宏观决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推行绩效审计,与延伸审计相结合。跳出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框子,加强对经济活动效益、效果和效率的审计,深刻揭露体制性、机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重点揭露由于行力失控或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当、管理不善、利用率低下、“政绩工程”等问题现象,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在行政效能方面,重点披露由于体制不顺、职责不清造成的行政成本高、资源浪费大、行政效率低的问题;在科学发展方面,评价由于体制缺陷、管理缺失导致的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通过绩效审计,着力探索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通过查账与延伸调查相结合、集中审计和多方面延伸审计相结合,扩大审计范围,深入某个单位、行业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的运行情况,系统评价领导干部在某个单位、行业的履职绩效情况。

三、在内容上实现由财务收支向科学履职转变

经济活动贯穿于执政活动的方方面面,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突破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着眼履行经济责任活动内容,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发展、廉政情况的审计监督。

一是加强科学履职审计。目前,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不能够满足我党选拔任用干部、实现科学执政和长期执政的要求,必须向以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转变。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其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重点审计执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关注民生等政策情况;其二是实施经济决策情况,重点审计有无违反决策程序,随意决策,只关注当前政绩,不重视长期效益和社会效果,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的问题;其三是履行行政职责情况,重点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人财物管理、机关行政效能发挥等问题。通过开展科学履职审计,促使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履行经济管理职责。

二是加强依法履责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对“单位”的审计,也包括对“人”的审计,而对“人”的监督是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过去往往只重视对“单位”的审计,放松对“人”的审计,形成“单位有责人无责”、“对事不对人”的怪圈。因此,应突出经济责任的主体,加强对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职责的审计,对领导干部的违法责任依法追究,做到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四、在管理上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要从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实际出发,制定出既符合审计力量现状又不影响审计任务完成的方案,科学制定审计任务。

一是注重科学立项。充分发挥经济责任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组织部门的沟通联系,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按照领导干部所在岗位重要性程度、履行经济责任大小、掌管使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产数量多少等适度分类,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一般性审计对象,科学地进行立项。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事项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

二是完善评价办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上,除了具有公定力和公信力的标准,如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方针、职业要求、行业标准等具有普遍适用性或一定程度上的普遍适用性的评价标准外,认真落实中组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逐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都有特定标准或要求,评价标准不可能一致和统一,恰当选择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如对地方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评价应当包括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及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资源消耗与安全生产、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文化生活、耕地等资源保护、科技投入与创新等在内的多项指标。

三是实行资源信息化管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数据库,把所有的审计对象数据纳入计算机信息库,形成上下互通、资源共享、使用高效的经济责任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强审计资料的积累工作,形成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和应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五、在效应上实现向注重运用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要转变轻运用、运用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加强审计结果的和运用,有效发挥经济责任的审计效应。

一是加强审计结果,督促整改,进行责任追究。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屡查屡犯及一些共性、普遍性问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提炼,从完善制度机制角度提出审计建议,建立健全预防、惩处、警示和教育等方面的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干部从政行为,促使干部能自觉地监督自己和接受监督,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真正起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规范一批”的良好效果。针对审计决定执行不力,审计整改不彻底的状况,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切实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是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实行责任追究。定期归纳总结审计结果,形成综合报告,向当地党委、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目的不是惩罚干部,而是要教育干部、引导干部、保护干部。之所以有些问题前审后犯、屡审屡犯,如财务管理中的漏洞,私设“小金库”的问题;部分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和职权,为个人、亲属及小团体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问题等,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从机制、制度上找出治本的办法。要实行责任追究。对审计查出问题,严格区分一般错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分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成本和违纪违法的界限,做到既严肃处理违纪违法问题,又允许和宽容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既保证审计结果的震慑力,又保护勇于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逐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透明度,尝试进行审计公告,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与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扩大审计监督效应。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使用干部、提拔干部的重要参考标准,并通过戒免谈话、问责、组织调整等措施,使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真正有所触动,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建立审计结果督察报告制度,通过相关部门反馈审计结果运用情况,进一步改进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六、在队伍建设上实现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不同行业、多领域,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审计专业知识,而且要熟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关口,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者要变压力为动力,刻苦学习关联知识,保持能力持续升级,努力成为复合型、专家型人才。为此,我们一要加强理论武装。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理解,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世界观和方,作为工作标准、工作方法、工作要求指导审计实践。二要加强知识储备。要加强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要在加强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学习、计算机运用的同时,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经济综合类知识的同时,加强科技、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到专业知识学精、社会学科知识管用,提高适应经济责任审计新要求、应对综合复杂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三要加强理论研讨。尤其要加强审计评价体系和审计成果运用的研究,善于思考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归纳总结审计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审计实践。四要加强廉政建设。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者作为监督检查执行者,处于反腐倡廉的前沿,首先要自身过硬。要加强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做到自警、自省、自慎、自律。自觉遵守审计纪律,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规定,坚持廉洁从审,具备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树立审计形象,打造一支过硬、素质精良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第十四篇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审计风险是因为审计人员得出的错误审计结论和提出的错误审计意见,可致使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伴随整个审计过程。认为,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认识审计风险,其存在或产生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对策。

经济责任审计把对“事”的监督和对“人”的监督有机结合,因此其监督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力度更大。其结果和评价直接关系到被审计人的任用或升迁,非常敏感,一旦出现差错或失误,影响面会很大。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自始至终伴随着审计活动的全过程。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认识审计风险,其存在或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1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1.1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专业性,加大了审计风险。

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一般分为3个方面:一是财务审计。主要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资产、负债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财务收支合规性,以及企业资产质量变动状况和有关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等方面。二是企业绩效评价。主要是在财务基础审计的基础上,采用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财务绩效与管理绩效角度,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绩效进行全面和客观评价。三是经济责任评价。主要是根据财务审计结果和绩效评价结论,结合考虑企业发展基础、经营环境等方面因素,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主要经营业绩和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估,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做出较为全面、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结论。www.0519news.CoM

从审计内容来看,所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它涉及到财务、决策、管理和效益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审计内容的专业性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般审计基础知识和经验,还要求具备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知识,否则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实际工作中常常由于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往往偏重于财务收支审计。

有的审计不查领导决策及决策失误导致企业财产损失浪费,不查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查处的违纪问题落实不到人,而是基本以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形式完成任务,造成财务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混淆。

1.2审计信息的收集、与判断过程增加了审计风险。

内部审计目标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包括促进企业合法经营,帮助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增强科学管理意识,促进自我发展等。这就要求内部审计需要收集的信息和资料更广泛和复杂,这些信息和资料既包括执行、操作方面的,又包括管理、控制方面的,甚至还包括市场信息、公众信息等。审计人员通过收集各种技术资料,查阅会议纪要,咨询相关人员,检查会计凭证和账簿等,必要时还要做一些调查,多方位、多渠道地获取审计证据。如果这些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即使审计人员保持高度职业谨慎,以此为基础做出的审计结论依然是不恰当的,由此必然带来审计风险。同时,由于审计人员所收集信息和资料不仅数量丰富,而且专业性强,对这些信息和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归纳和时需要审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和恰当的职业判断,难免出现不恰当的审计结论而导致审计风险。

1.3审计方法、审计手段运用带来的审计风险。

现代审计大多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即根据总体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特征。然而,样本的特征与总体的特征总会有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有可能导致判断的误差。审计人员只要运用抽查方法就要承担一定程度的做出错误结论的审计风险。并且抽样审计方法和性符合方法的应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因而审查的结果必然带来一定的误差。即使是详细审计,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性,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机构的可信赖程度等各种因素,也存在审计结论不一定完全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的可能。众所周知,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等相关资料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若这些资料本身存在有意虚假记载,无疑会对审计结果造成影响,更何况有些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在会计资料上明显反映,审计人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虚假现象所迷惑。

1.4评价标准难以适应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求带来的审计风险。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者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科学、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20xx年年初,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总结近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指导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但经济责任的重要审计评价词语——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条文规定仍过于宽泛和笼统;企业评价的基础数据,要根据财务审计的结果以及影响评价的客观因素做适当的调整,才能运用。加大了定性指标的运用,这不仅增加了审计人员实际操作的难度,还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经验和恰当的职业判断能力。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过程中,有些常常遇到的问题仍不能得以解决。如对新官不理旧事的问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能发挥作用;环境因素对经济责任的影响程度如何界定,审计不能做出充分的判断;时间跨度大的长周期审计项目难以划定经济责任,凡此种种,都会带来审计评价风险。

1.5任期时间长造成审计工作量大,加大了审计风险。

财务收支审计、财务决算审计、内部控制审计、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等一般是以年为期。而经济责任审计是以经营者整个任职期间为期,一般都在3年以上,所以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审计范围广,时间跨度长。一方面所形成的会计资料多,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实又不清楚,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审计工作量大,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存在着潜在的审计风险;另一方面任职期间国家经济政策、市场环境、财务制度等均会发生变化,失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由此做出的审计结论发生偏差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1.6先离后审,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难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为组织部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但在实际中,组织人事工作往往与审计工作不衔接。存在着干部管理部门无视审计结果依然如故地使用干部,或者是被审计人已经提拔重用而后审计,形成审计结果与干部使用脱节;你审计你的,我用我的。对离任者缺乏约束力,使审计流于形式。

1.7审计人员综合能力欠缺。

内部审计具有监督和服务的职能,内部审计目标要求不仅揭露问题,还要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提供决策依据,最终帮助被审计单位提高管理水平。这些职能决定了内部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也导致对审计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而且要有、论证和判断的综合能力。如果在审计评价时对问题把握和驾驭能力不够,从而做出不恰当或不全面的审计结论,就背离了审计目标。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判断能力、工作经验都对审计工作质量有重要影响。目前内审人员总体素质,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相适应,直接影响到内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面对当今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复杂和内容的拓展,内审人员势单力薄,这将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规避审计风险的对策。

要规避上述成因引发的审计风险,在审计对策申爱萍:浅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和思路上,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2.1树立新理念,构建新模式,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新路子。

目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即是领导人员履行经济责任的基础,更是企业良好经营管理效果的机制保障,同时也是履行经济责任结果的重要体现。由此可见,为更好地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开展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在需要。随着经济责任审计的逐步发展并日趋完善,在审计范围上应覆盖财务、经营和信息系统3个领域;在审计内容上包含产、供、销和人、财、物各要素的经营管理活动;在审计方式上以检查和评价内部控制机制运行的有效性为主线;在审计手段上以经营管理信息化和计算机应用为技术支撑的审计模式和路子。在工作定位上,不仅是对责任人的管理和监督,而且突出促进责任人提高效能的作用,逐步实现审计由过去以财务收支为主向以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活动并重转变;审计的评价目标由过去以评价管理效果和廉政情况为主向以评价管理效果、管理能力和廉政建设并重转变;审计重点向合法性审计和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并重方向发展,通过检查和评价单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情况,强化对单位经济管理机制及其体现的领导能力的评价。开展以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为基础的经济责任审计,能够更客观、规范、科学地评价责任人任期经济责任。从而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2.2实行双向承诺制,加强审计双方自我约束力。

建立双向承诺制度,确保审计在真实可信的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即审计组长向被审计单位承诺:认真执行《审计法》,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洁从审。被审计单位法人代表、财务总监、财务科长、主管会计及有关责任人向审计组承诺:保证其向审计组提供的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真实完整、无账外资金和账外资产,否则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经济责任。从而使审计和被审计双方能够在平等的地位上做出相互承诺,达到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目的。也可以避免因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失真而承担的审计风险。 2.3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

2.3.1把好审计程序关。

所有审计项目实施前,审计组必须进行审前调查、编制计划大纲和实施方案,经3级复核后报审计部门负责人审批。由于有了详细的审前调查和对被审计单位账目的初步了解,所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内容全面详细、目标明确,突出各项目审计的重点。对审计事项提出了明确的操作步骤和取证要求,从程序上保证审计质量。

2.3.2加强审计过程管理。

在审计过程中,对审计现场质量实施严格控制,包括对审计人员的控制、现场取证的控制、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的控制等多个方面。要求审计组每周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探讨解决方案,确保审计项目各环节的质量。

2.3.3以审计复核制度,控制审计质量。

审计部门以提高审计质量为目的,实行审计3级复核制度,确定专职复核人,加大审计质量管理力度。实行3级分工负责制,即部门、科室、审计组根据各自分工对审计质量负责。部门领导对本部门所有审计项目的质量负全面责任;各业务科负责人对本科的审计项目质量负全面责任;审计组长对所承接的审计项目的质量负全面责任,组员对具体分工事项的质量负责。同时,将专职复核制度提上议事日程,在审计组向部门提交审计报告前,专职复核人员通过对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等审计文书的复核,对审计查证的实施、证据、审计定性处理及法规依据、审计程序等进行把关,并建立复核台账,做好日常记录,将复核结果纳入年度审计质量评比和考核,以此促进审计人员质量意识的提高。

2.3.4推行审计日记制度。

要求审计人员以人为单位真实、完整地记录每天所从事的审计工作,保持审计日记的连续性,不得遗漏和虚构。使其与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报告等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环环相扣的审计质量保障体系。

2.3.5注重审计意见建议的整改落实。

审计的目的在落实,只有认真落实审计结果,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防止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反复发生。同时,在实施审计项目的过程中,加强了与被审单位的交流,争取得到被审单位领导的支持,使审计反映出的问题引起被审单位的高度重视,并对有关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2.4规范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被审计责任人和委托部门十分关注的焦点,由于评价的好坏事关被审计干部的生命,因而被审计者十分关注审计的评价。

从近几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使审计评价严谨规范。评价体系的选择应遵循与评价对象的职责范围、任期目标等情况挂钩,按照审计评价内容分类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对实际操作中的责任划分问题,应给出列举式解释;指标运用应少一些定性,多一些定量对比指标的运用;表示程度的描述不宜过细,如真实性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就目前情况看,分为基本真实、不真实两档即可;内控制度的评价指标应设计一定的权重,使其定量化,便于审计组对被审单位内控制度进行恰当的评价。其次在审计过程中要收集充分确凿的审计证据和可靠的资料,清晰地界定离任者的经济责任,使审计评价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此外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影响,不附加主观成分,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貌做出公正的审计评价。

2.5改进方法,规范操作。

审计方法的运用直接影响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把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一是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内部控制评审等审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相关审计的成果。二是改变传统的详细检查的审计方法,从内控制度入手,评估被审单位会计信息存在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以节约审计成本,减少重复监督。三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工作效率,使计算机辅助审计逐步成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技术手段。四是推行任期3年以上责任人任期中经济责任审计,不仅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打下基础,也解决了审计跨度大、任务重,造成的审计风险。

2.6把握好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对于这些信息和资料及其所反映的问题,审计人员要判断其重要性,不可主次不分、轻重不分,那样既耗费精力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审计中应充分考虑重要性,抓住数额大、影响大的事项跟踪审计、详细审计;对怀疑存在的舞弊行为或事项、对一些隐避性较强的项目进行审计时,要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保持谨慎态度,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合规性,还要保持适度的职业怀疑,对疑问之处要运用适当途径,采取顺藤摸瓜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将情况逐个了解清楚,使原本隐蔽的信息明朗化、清晰化,以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防范审计风险。

2.7加强内审队伍建设。

首先,要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素质。增加审计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审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其次,要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坚持基础业务培训,新知识和新技能培训,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知识的学习,针对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审计工作经验交流、典型案例等办法,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第三,坚持审计会议制度。对重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及较复杂的审计事项的定性、审计评价和责任划分等,通过业务会议集体决定,降低审计风险。第四,严肃责任追究。对影响审计事项该查不查,隐瞒不报,或凭感情、不负责任随意评价造成后果的,按照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的规定,严肃查处。

2.8加强部门配合。

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光靠审计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的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取得成效。首先,制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时,纪检监察、组织人事部门应当与审计部门共同研究,既要满足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需要,又要考虑审计部门的承受能力。其次,加强日常工作相互协调与沟通。组织人事部门在下达具体经济责任审计委托通知书时,应明确审计的重点和要求,纪检监察部门应及时通报被审计人廉洁自律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审计工作。第三,组织人事部门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没有审计结果报告不报上级研究,不办理任免手续。纪检部门应将审计结果纳入干部廉政档案。第四,组织部门、审计部门共同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台账。做到心中有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增强部门之间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密切度,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夏萍。关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控制措施fjl.现代商业。20xx (8)。

[2]张奕。经济学视角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fjl.时代经贸,20xx (9)。

[3]沈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要索[[j].时代经贸,20xx(9)。

第十五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体制性矛盾_会计审计论文

一、审计性方面的矛盾

审计的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经济责任审计又对审计性有着特定的要求。众所周知,审计的性,主要是审计主体的性。而审计主体的性也是由审计主体在审计关系中的地位来确定的,我们在以往的审计性中,只从财产所有权与管理权“两权”分离的角度审计关系及其审计主体地位。在“两权”分离条件下,财产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委托其他有管理能力的人管理,财产管理人接受财产所有人委托后,即承担起了资产受托管理经济责任。财产所有人为了促使承担受托经济责任的财产所有人忠诚、有效地履行其受托责任,委托与财产所有人和财产管理人均无经济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对财产管理人的受托经济责任进行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绝对性,要求审计主体的绝对。而目前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相对,审计主体与绝对的审计要求存在着尖锐矛盾。WwW.0519news.cOm这种矛盾主体表现在:审计委托关系的混乱,难免会将经济责任审计引向相对的歧途。无论是厂长(经理)离任审计,还是承包经营责任审计,在一些地方都是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一起上,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人们的思维仍未从传统计划经济的定式中解脱出来。一些地方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一纸文书,打发给内部审计去审了,实质上这种委托关系的建立缺乏受托经济责任这种客观基础,这种委托是不成立的,有些单位内部审计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不可能得出公正客观的审计结论。

二、审计委托方式方面的矛盾

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关系建立,必须通过审计报告接受人或审计授权人的委托才能建立起来,由于审计关系建立的方式不同,也就出了“组织性委托”和“制度性委托”之分。所谓组织性委托,是指由企业、事业单位或机关以经济组织的身份,采用书面协议或合同的方式,要约审计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根据审计委托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审计的一种委托方式。在这种委托方式下,经济组织可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审计目的、审计对象范围,确定审计时间,而审计组织必须按照审计协议或审计合同中规定的审计目的、审计对象范围、审计时间,开展审计查证工作,并根据审计取证的不同情况作出相应类型的审计报告。这种审计委托方式主要是社会审计接受委托的方式。

在实际工作中,经济责任审计委托组织化倾向是十分明显的,办公厅、办公厅下发的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两个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由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向审计机关提出对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建议,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目前,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两办”的“两个暂行规定”由组织人事或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委托,并出具委托书,审计机关根据委托,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实际工作中,组织人事部门主要工作任务是考核和管理干部,纪检、监察部门主要工作任务是检查干部违法违纪行为,对违法违纪党员干部进行处分,或进行其他组织处理,审计委托方与审计实施方二者工作目标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容易导致审计结果与审计目标偏离。

三、审计覆盖范围确定和划分的矛盾

从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上看,在我国现行体制下,理论上区分与实践上区分存在着突出矛盾。从企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上看对一个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只包括董事长,在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因建立内部制约机制的需要而实行董事长和总经理、决策和经营分离的模式,如果只对董事长进行审计,而不对总经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覆盖而显然较小。经济责任审计覆盖范围中所产生的矛盾,将对经济责任审计整体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除了存在审计范围的确定方面的矛盾外,还存在着经济责任区分难的问题。正确区分领导干部在履行职务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明确其履行经济责任行为的性质,是公正、客观评价领导干部在任期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基础,在领导干部任期责任划分中。一是前任与后任的责任划分难。二是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划分难。三是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划分难。

四、审计配合机制方面的矛盾

经济责任审计不是存在的一项活动,它与审计委派人、被审计人等都有着十分紧密的配合关系,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审计配合机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配合机制并不完善,有些方面矛盾十分突出。经济责任审计配合机制上的矛盾主要表现是:

1.审计主体关系配合的矛盾

在实际工作中,审计机关与审计委派人的关系主要是指审计机关与组织人事、纪律检查等部门的关系。在处理这方面的关系上,一些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不够严肃。

2.审计查证配合的矛盾

经济责任审计查证配合包括被审计单位配合、被审计人本人的配合以及审计机关与其他执法机关的配合。目前,由于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宣传的力度不够以及在宣传上的偏向,使人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找问题,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本人无论是否有问题,都不愿积极配合审计工作。

第十六篇 南涧县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会计审计论文

关键词 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成效;问题;对策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健全和完善财务公开和管理制度的意见》和农业部、监察部、纠风办《关于做好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配合做好南涧县20xx年度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对全县8个乡镇、80个村委会、1 591个村民小组及296个村干部进行了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1基本情况

南涧县辖8个乡镇,80个村(居)民委员会,农业人口20.66万人。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4 193万元,比上年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2 502元,比上年增长11.6%。现全县已完成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专项审计8个乡镇,80个村(居)委会,审计了包括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副书记、副主任(兼文书)、大学生村官在内的村“两委”成员296人,审计完成率100%。审计时间为20xx年至20xx年12月,审计金额299.31万元,落实审计工作经费1.1万元。

2主要成效

一是加强了村级财务管理和农村基层制度建设。规范农村干部和财务人员行为,消除干群之间的误解。二是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提高了村干部的财经法纪观念。这次审计的目的在于让广大基层干部明确其财物使用范围和权限,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确保农村的长治久安。WWW.0519news.coM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此次审计增加了农村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得到干部群众的高度评价,减少了社会难、热点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3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此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表明,全县自20xx年换届选举以来,在南涧县委、县和乡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大多数村“两委”班子及村干部能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认真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根据县委、和乡镇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团结务实,集中力量,理清各村经济发展思路,大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此届村干部已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审计中也发现部分村及村干部财经纪律松懈、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一是不按时报帐。部分村不按时或者推迟到村级会计代理中心报帐核算。二是自收自支。部分村出现自收自支现象,主要原因是财经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村委会可以不通过乡代管中心调拨资金[1]。三是遗留债权追偿难。很多村委会有遗留的债权,很难追偿[2]。究其原因,主要是追偿责任不明确。四是财务公开难,其原因如下:一是职责不明,对提供公开的材料实施公开,督查的人员不明确。二是公开的费用没有保障[3]。

4改进对策

4.1不按时报帐问题的改进

建立报帐员月例会制度。例会由镇代管中心主任每月定期召集1次。一般由村委会报帐员和镇代管中心工作人员参加,遇特殊问题需要解决,可邀请乡镇相关领导参加。召开例会可解决不按时报帐及各村委会执行财经纪律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宣传学习培训财会业务[4]。

4.2自收自支问题的改进

一是村委会现金收入必须在3日内缴存镇代管中心帐户。未经镇代管中心帐户拨付的现金,一律不得使用。二是严禁自收自支。三是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对自收自支行为给予相应处罚。四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大对现行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4.3遗留债权追偿难问题的改进

一是发限期偿还通知书,明确指出过期不偿还借款的应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二是严禁公款外借。

4.4财务公开难问题的改进

第一,建立健全职责明确,分工具体的财务公开制度。各级要高度重视乡镇代管中心建设:一是配备精良设备,改善办公条件;二是保障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正常运转;三是提高乡镇代管中心工作人员素质,建设一支为利益负责、为干部负责、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的专业队伍。第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财务公开、理财情况。继续加强财务公开制度,各村委会要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自觉地对村级财务进行公开。采用便于群众理解和接受形式,定期如实地向群众公布有关账目,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县委、牵头,农业局及各乡镇负责落实,相关部门要与代管中心联系,适时做好督查工作。

5参考文献

[1] 丁虹,张劲松.新时期内部审计职能的变化[j].河南农业科学,20xx(3):33.

[2] 陈琛凝.加强村级集体经济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11):132-133.

[3] 吴素妹.谈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j].中国农业会计,20xx(10):18-19.

[4] 周朝显.走出乡镇领导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误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xx(10):130-131

第十七篇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 本文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入手,根据施工企业工程项目发展的现状,阐述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特点、难点和重点,以期提高工程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 工程项目;审计;特点;难点;重点

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工程项目的特点与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从工程项目的特点可以推论出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

(1)项目之间经济效益的可比性较低。工程项目具有多样性、单件性和差异性,即每个工程项目都具有特定的实物形态和不同的功能,几乎没有任何两个项目是完全一样的。因此,项目之间的可比性是相对的,不可比则是绝对的。在对项目之间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和评价的时候,必须注意将不可比的因素予以剔除。

(2)工程项目收入的确定比较困难。工程项目施工具有长期性的特点,施工工期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这期间由于设计变更,施工环境的变化,自然灾害的影响(露天作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工资标准、材料价格和机械台班单价的变动以及利率、汇率的变化,诸多动态因素都会影响项目的造价,因此加大了确定项目收入的难度。

(3)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工程项目计价方法具有多样性,计价依据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不同时期、不同的项目、项目的不同部分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而计价依据除设计文件外,还包括消耗量依据、单价依据、费率依据、价格调整依据等诸多方面。这一特点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和工程造价方面的必要知识,才能有效地开展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审计工作。wWw.0519news.Com

(4)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相对性。工程项目计价具有模糊性的特点。工程造价的确定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涉及政策、方法、依据等各个方面,不同的人计算出来的造价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人两次计算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工程造价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承认一定幅度差异的存在,是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前提。由于很多因素(如:变更设计、价差调整或索赔项目)长期难以确定、变数较大,因此,审计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也只能做到相对准确。

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难点

由于上述特点的存在,使得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非常复杂,相对其他类型的审计项目具有较大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标准的确定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客观性、可比性、科学性、合理性的原则。评价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可供选择的标准众多,但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合理的评价指标,却是相当困难的。

可供选择的评价标准主要有:

(1)行业标准:统计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公布的有关工程项目的经济技术指标(又可分为先进水平、平均水平)。

(2)企业标准: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技术指标的平均水平(参与指标计算的工程项目分类越细,范围越大,数量越多,计算出来的指标就越具有代表性)。

(3)预期标准:按照企业现有技术、管理水平和中标当时相关资源的价格水平,项目应该达到的经济效益水平。

(4)调整后的预期标准:根据施工期间的客观情况变化对预期经济效益调整后的经济效益水平。

从上述标准的特点来看,由于行业标准无法及时公布,存在时差,因此,只能作为参考标准。企业标准可用于不同项目之间的比较。预期标准特别是调整后的预期标准作为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标准较为合适。

从考核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指标来看,由于企业可能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向项目经理部下达不同水平的责任成本预算或收取不同比例的管理费用,如果使用项目的利润总额和利润率作为考核项目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则项目之间缺乏可比性。为了增加项目之间的可比性,经济效益指标最好采用毛利和毛利率指标(毛利=收入-成本-税金,毛利率=毛利÷收入×100%)。

2.收入的确定

由于工程项目具有计价方法多样性、计价依据复杂性和造价总额模糊性的特点,影响工程项目收入的因素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收入确定的难度相当大。

工程项目收入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合同内收入和合同外收入。由于合同的约束,承包商和业主不会有太大的分歧,合同内的收入一般比较容易确认。合同外收入主要包括变更、索赔、奖励等。由于工作量增减造成工程价款的变更,承包商和业主双方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争议,虽然收入可能不能及时确认,但一般情况下都能计回;施工组织措施的变更增加的费用,业主一般不予支付,但如果承包商事先能够征得业主同意,也有可能得到部分补偿;合同中一般对奖励和惩罚都有明文规定,比较容易确定;施工过程中由于人工、机械台班和材料价格变动是通过价格调整来解决的,调与不调、调整的范围和调整的幅度一般情况下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承包商与业主双方往往存在较大争议,确定比较困难;索赔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对于并非自己的过错,而应由对方承担责任的情况造成的实际损失,向对方提出经济补偿和时间补偿的要求。但困难的是,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因为事件的责任归属(即应不应该索赔),是工期索赔还是工期、费用索赔以及索赔费用的计算等许多问题存在争议,往往久拖不决。

3.影响效益因素的

影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因素是复杂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项目经理部愿意将其掌握影响效益外部因素的资料和盘托出,但其全面性、准确性和客观性不易确认。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企业内部客观因素容易获得准确、全面的资料。由于对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的内部主观因素事关项目经理部的经营管理业绩,因此,他们往往设法隐瞒,资料不易获得,应当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

三、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审计内容的重点,二是审计工作的重点。

1.审计内容重点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应该根据审计的目的来确定。

在施工企业,一般都对项目经理部实行了不同形式的经济承包,审计部门通过对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为项目的中期兑现(工期较长者)和最终兑现提供客观依据。因此,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水平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任务。

内部控制制度是项目经理部做好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对项目经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效果情况的审计,既是作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需要,也能对健全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促进作用。

经济效益的确认当然是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任务。但是,项目的经济效益水平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高或者低,为了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审计人员必须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只有通过影响项目经济效益的因素,发现项目经理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和完善项目管理工作的审计建议,为提高项目后期经济效益指出努力的方向,才能达到提高项目整体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

因此,根据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有3个方面,即:确定经济效益、审查内部控制制度和影响经济效益的因素。

具体来说,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主要有:

(1)项目经济效益的认定:

1)项目收入的确定:包括合同内收入、变更收入、索赔收入和奖励收入等;

2)项目成本的确定:成本是否与收入相匹配,有无多列、少列、重列、漏列,属于当期的费用是否在当期计入损益。

(2)项目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效果。

(3)影响经济效益因素的(包括:主观、客观、内部、外部):

1)项目投标决策是否科学,投标报价有无漏项,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2)施工组织措施是否科学、可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为提高项目经济效益(增加收入、降低成本)采取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管理措施和经营措施与实际效果,或因措施不当造成的损失;

4)变更设计、价差调整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5)可索赔因素及实际索赔情况对效益的影响;

6)不可索赔外部因素的影响。

以上仅列出了的主要方向,实际情况却是千差万别、复杂多样的,要根据下述审计工作重点的确定方法和审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确定的重点。

2.审计工作的重点

以上虽然明确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内容,但是审计人员并不需要对所有方面平均用力,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重点,以便最大限度地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工作质量。

确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重点的方法主要有:

(1)通过内控制度的了解、测试和,对内部控制的弱点进行重点审计。

(2)通过成本项目的节超,对节超较多的成本项目进行重点审计。

(3)通过分部分项工程盈亏对比,对亏损较多的分部分项工程进行重点审计。

(4)通过对安全、质量、工期、协作队伍、材料、机械各项管理工作的初步了解和,对相对薄弱的管理工作进行重点审计。

综上可知,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情况复杂、难度较大,对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要求较高。了解、、掌握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是做好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才能有较好的审计效果。本文在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仅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策略作了简要的论述,并未涉及属于技术问题的具体审计方法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从而为提高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质量提供参考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明辉.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张力民,刘英来.中国审计改革与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第十八篇 浅析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耦合路径研究_会计审计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效益审计 耦合路径   

论文摘要:从审计目标与内容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是殊途同归,具有相通性。本文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目标和内容的,以广东公司内部审计实践为例,探讨将两者进行耦合的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已实施多年。在当前倡导科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治理理念下,如何创新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模式,如何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如何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切实达到对领导干部履职情况进行问责问效的目的,是新形势下摆在包括广东公司在内的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的一个全新课题。因此,在当前研究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耦合效益审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耦合的可行性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理论基础和概念 

受托责任关系是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理论基础。正因为受托责任关系的存在,委托人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需要对受托人管理和运用资源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 

经济责任审计是近些年出现的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审计术语。根据1999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经济责任是指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间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WWW.0519news.CoM 

效益审计,国外一般称为绩效审计。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1986年第12届国际会议上发表的《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将绩效审计定义为:对部门或公营部门管理公共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所作的评价和监督。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相通性 

1、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intosai也将“确定较为适当的经济责任”作为效益审计的四大目标之一。 

2、从内涵上来说,效益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应有之义。经济责任审计是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综合,效益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应有之义。 

所以,就审计的目的与内涵而言,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是相通的,在经济责任审计种耦合效益审计是可行的。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耦合的困难 

然而,要切实将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耦合在一起,操作起来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如何构建合理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需要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没有评价指标体系,就好比渠成了水却没到,仍然达不到灌溉目的。效益审计的对象很复杂,而且一些经济活动的产出和效果有时很难用客观具体的数据来衡量,也很难定性,例如对那些战略性或前瞻性业务的评价。所以,构建一个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长期的探索。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时效性与效益审计的复杂性之间的矛盾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具有审计涉及面广、审计期间长、任务要求时间紧的特点。而效益审计又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的活动,需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繁杂的调查研究和计算工作。在时间非常有限的现场审计期间,除了要完成审计apg所规定的审计程序和审计内容外,还要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益性进行深入查证和,确实具有现实的难度。 

(三)效益审计的专业要求高和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之间的矛盾突出 

效益审计既要从微观上去计算又要从宏观上去判断和评价,需要数学法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我们的内部审计人员大多数是财会专业背景,较缺乏评价经济活动效益的技术技能。 

三、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广东公司内审职能部门克服困难,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始终贯穿效益审计的理念,在审计思路、审计程序、效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结合自身审计力量和公司经营考核目标,建立融经济责任评价与效益评价为一体的动态指标数据库 

1、评价市场营销能力的指标。如净增市场占有率、增值业务收入比重、数据收入比例、客户数等指标。 

2、评价盈利能力的指标。如运营收入、考核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指标。 

3、评价资产管理质量的指标。如流动资产周转率(次)、应收账款周转率(天)、在建工程转资率等指标。 

4、评价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如中高端客户保有率、任职期间平均销售增长率、客户满意度等指标。 

公司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每年都会有不同的经营发展重点,因此,在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时,我们结合当时的经营管理重点,从指标库中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同时,我们结合公司的经营管理重点,适时更新或补充指标库中的评价指标。  (二)以评价指标为导向,通过深入的审前调研效益审计的切入点 

一是根据审前调研结果对审计apg进行五星级分类,确定初步审计重点。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优化,我们形成了一套适合自身实际的审计apg模型,根据审前调研结果,将apg模型中的47个子流程按1-5星进行排序,星级越高,表示重要性程度越高。 

二是由于受现场审计时间的限制,审计组重点选取标识为5星级的部分子流程作为开展效益审计的切入点。 

(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现场审计阶段对重要关注事项按3e原则进行客观评价 

现场审计阶段,审计组对审前调研时确定的效益切入点,通过调阅相关的数据和信息,按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3e,进行实地验证和评价。同时,审计组还根据实地审计时发现的线索,及时调整效益的切入点。例如,在某地市分公司原总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现场审计过程中,审计组从营销案管理、工程物资管理等方面切入开展效益审计,发现存在不经济、低效率、低效益的情况。 

(四)组建虚拟审计团队 

从业务支持中心、市场部、集团客户部等相关业务部门抽调业务骨干或专家,充实到审计团队中,组成虚拟审计大团队,为现场审计组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重视对审计团队的培训 

一是通过组织内审人员后续教育,提高效益审计的能力和理论水平;二是不定期邀请业务部门给审计人员讲授新业务或相关业务系统的操作;三是重视审前培训工作,确保每个审计人员了解审计的目标。 

四、结束语 

树立正确审计观念。就目前企业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还是以真实性和合法性评价为主,效益性评价应在真实性和合法性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所以,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要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开展效益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思路。 

慎重选择评价标准。在选择效益评价指标时,要重点要考虑但不限于以下五各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与方针、经济规律、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标准与定额,二是行业发展趋势及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三是企业的经营考核目标、制度流程、业务规范、及其他有关数据和指标,四是内部审计职能部门的自身审计力量,五是指标的相关性、全面性、先进性和合理性,形成多层次而又相互补充的评价指标体系。 

明确效益审计重点。效益审计的重点应围绕但不限于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审查资金管理的效益,二是审查部门预算执行的效益,三是审查工程建设项目的效益,四是审查其它重要经济事项的效益。 

着力于人法技建设。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提升审计人员素质;二是研究效益审计技术;三是优化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体系,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中明确开展效益审计的审计标准和原则。 

参考文献: 

[1]韩传模.刍议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j].中国内部审计,20xx,(6) 

[2]邢俊芳,陈华,邹传华.编,20xx,《最新国外效益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3]李金华编.20xx,《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 

[4]蔡春.2000,“受托经济责任———现代会计、审计之魂”,《会计之友》第10期 

[5]蔡春,陈晓媛.20xx,“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理论依据”,《中国审计》第3期 

[6]陈思维,王会金,王晓霞.经济效益审计[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第十九篇 浅谈内部控制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中的运用_会计审计论文

 论文关键词:运用 内部控制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 问责制 

 论文摘要:本文对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及问责制的概念、相互关系和作用、以及内部控制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将控制制度理论与内部审计业务相结合,通过了解、测试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确定审计方式、重点和范围的一种审计。它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其他审计的基础。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及问责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各企事业单位为保证实现特定目标,单位内部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为了促进完善内部控制,保证其有效执行而对本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所进行的了解、测试和评价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内部控制审计在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监督中也越来越得到广泛运用。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其应当承担或履行的法定或约定职责或义务。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通过对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WWW.0519news.cOM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国家独有的特色,是中国审计制度的创新,是审计事业在我国经济建设灵活运用的重要体现。它对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履行经济职责、保护国家资产完整、防止渎职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问责制是党的报告从加强建设的高度而明确提出来的。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我国于20xx年事件首刮“问责风暴”,标志着我国问责制建设正式启航,而20xx年“三鹿奶粉”事件再次引暴社会公众对问责的强烈呼吁。 

 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是指通过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依据相关规定对领导干部该作为而不作为、乱作为的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及经济方面的处罚,是行政问责制的一种重要形式。国家在《20xx至20xx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里明确提出“推动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20xx年,办公厅、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在该规定里明确了审计问责的地位,审计问责逐渐成为有效的问责方式之一。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以及问责制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1、内部控制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问责制的基础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十三条指出:“内部审计人员应深入调查、了解被审单位的情况,采用抽样审计等方法,对其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对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情况,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依法履行经济职责情况,财务收支及资产管理情况,内部控制管理情况以及个人廉政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鉴证和评价。目的是为了加强管理,提升领导干部执政水平。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可以充分了解单位内部管理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和有效,掌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及执政的能力,促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责任必须通过管理者用单位部门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细化,用制度和控制程序体现管理者的职责及责任,靠“问”的“制度”来保证“权责对等”,实现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明晰责任才能真正让问责问到责任人头上,才能让经济责任问责制得以实现。内部控制审计不仅在强化内部管理上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且也是夯实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基础。 

 2、经济责任审计在问责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审计的职能主要是监督,通过审计监督,可促进已的问责措施制度执行到位。实践证明,经济责任审计有力地促进了问责制度的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将问责扩展到经济领域,扩大了问责的范围,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问责的内容,将领导干部工作的绩效,尤其是经济决策的绩效和经济管理制度责任纳入问责的视野,促进了问责制度的常态化,促进将事后的追究与日常的科学管理结合起来,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问责制推进建设进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我国审计法等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了我国审计机关的行政处罚权权限,颁布的《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也进一步规定,审计机关及其派出机构有权依法对财政违法行为做出处理处罚的决定。《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十一条赋予了内部审计机构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规、严重损失浪费行为,作出临时制止决定;对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以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资料,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力机构批准,有权予以暂时封存;对违法违规和造成损失浪费的单位和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或者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授予内部审计机构必要的处理、处罚权。这使审计监督具有了对一部分经济责任的直接和间接问责权力。再结合审计活动自身强大的信息披露功能,势必会使审计部门在问责制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且举足轻重的角色。 

 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设性作用,可促进问责机制的完善。经济问责的目的是保证领导干部正确行使公共权力,如果问责仅仅停留在事后的处罚,那只能是加剧导致官僚主义、、弄虚作假等严重后果,给经济秩序、社会道德带来巨大影响甚至冲击。必须通过经济责任监督来加强经济责任管理,通过考核实绩、评价效廉、监测风险、界定责任、树立导向,使经济责任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明确领导干部经济权力的边界和责任标准,逐步使问责制实现常态化。   3、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保障 

 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实施是当审计人员发现领导干部存在着不履行职责、有过失、对国家经济造成损失等行为存在时,审计部门通过移送案件线索、建议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等各种形式,追究被审计对象的责任。笔者发现,绝大多数违规违纪问题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控制体制上的缺陷造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的实施最终还是要问到内部控制体制上,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实施的最高目标是“惩前毕后,治病救人”,是要从内部控制体制的根本上解决问题。内部控制审计的最终目标,是健全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做好“关口前移”。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一致,严格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有效执行的保障。 

 三、内部控制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制中的应用 

 我国行政问责制执行以来,业界的分歧争议主要集中在问责的依据、责任界定、问责的普适性、问责的范围等方面,如何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实施中,避免出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中的应用。 

 1、内部控制审计在构建制度体系和明确责任界定方面的应用 

 明确责任是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前提,责任的界定依赖一定的基础,与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制度规范、手段方法、信息记录等息息相关。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里,责任也必须通过各部门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细化,每一岗位职责有权限就有相对应的责任和检查考核评价标准,要求单位人员行事有标准,一切按规章制度办事,违反规定就负有相应的责任。内部控制审计在审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有效性的同时,从制度层面有助解决经济责任问责制中由于职责不清责任落实和责任追究中责任界定的困境。

 2、内部控制审计在推动全民参与的问责方面的应用 

 行政有二大特征,一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参与公共事务的处理,二是所有重要的决定由所有的成员以及他们所选的代表决定。问责理念的一个显要特点就是全体人员的参与,建立评议机构以及评议制度。问责需要全民参与,内部控制也需要全民参与,需要在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等方面全民参与。对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过程中建立和推动了全民参与的问责文化理念,将更多的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纳入监督和监督范围,有效地解决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启动是迫于媒体和社会等外部压力的应对性问责的问题,使经济责任审计问责由“权力问责”向“制度问责”发展,程序透明化,解决“屡审屡犯,屡纠屡犯”的审计顽症。 

 3、内部控制审计在扩展经济责任审计和问责的空间范围的应用 

 问责的范围不仅仅只针对发生重大事故的问责,而且要对责任人的决策失误、执行不力、管理不当、滥用职权等不作为、乱作为等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己不满足于从最初的财务收支审计的看帐查账方法和手段来开展审计,目前更是要关注领导干部经济职责的履行和权力运行的过程来开展审计工作,对被审计对象单位实施内部控制审计,能有效的地解决这一问题,坚持内部控制评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机结合是做好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举措。内部控制制度在经济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好坏和被有效执行的情况,能反映出领导干部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管理控制能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有效执行是领导干部应尽的经济责任,也是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重要体现。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的意义在于预防和防患,应重视事前提醒。审计部门在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发现体制、制度、管理上的问题,会及时督促相关部门及责任人建章立制,规范经济秩序,形成制度补救的审计整改模式。内部控制审计是经济责任体系的前置防线,助推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问责常态化,避免“风暴式”问责。 

参考文献: 

1、孙长山.我国审计问责制的产生与发展[j], 合作与经济,20xx,3(总第364期):89~90 

2、龚杰.从内部控制发展史论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建设方向[j],中国总会计师,20xx,1(总78期):86~88 

3、孙萍.论企业问责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j],现代商贸工业, 20xx,13:64~65 

4、张铁军,李喆.行政问责制实施的困境与制度创新[j],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党报, 20xx,5:56~57 

5、罗中正,陈余,李世伟.浅析经济责任审计在行政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r ],20xx年7月,网(www.audit.gov.cn /n1992130) 

6、谢力群 .经济责任审计在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研究[r ],20xx年2月17日,浙江审计厅网(www.zjsjt.gov.cn ) 

7、肖胜国.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问责制建设的几点思考[r ],20xx年1月11日, 湖北审计厅网(www.hbaudit.gov.cn ) 

8、周尉:经济责任审计在推进问责制建设中的作用研究[r ],20xx年7月16日,中国发展基金会网(www.pbgchina.cn)

第二十篇 浅析内部审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考_会计审计论文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 经济责任 审计 思考

论文摘要:内审是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机构,是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是一项、客观的咨询活动,用于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通过引入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方法去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是企业内部审计的业务范畴。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为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贪污而采取的重要措施。20xx年12月8日办公厅、办公厅近日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电力集团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中也都有关于开展经济责任的审计办法,要求下属公司、企业对其管理的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工作内容为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包括对其所在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真实、合法,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和增值保值情况的验证;对其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集团公司规章制度情况及相关行为的评价;对其应负经济责任的界定。笔者通过参加电力企业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如下: 

一、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机构性不够 

 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不是的部门,内部审计只是企业组织机构中职能部门的工作岗位,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名成员,其工资福利、职位等受本单位有关负责人的支配,这就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其监督和评价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当企业负责人的经营行为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不符合经济效益原则时,内部审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表现得无能为力。WWw.0519news.CoM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过程中缺少完整的性。 

2、对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够 

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办法规定,未经审计,不得解除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经济责任,调离集团公司系统的,不得办理有关调离手续。任用干部时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作为重要参考。但是开展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一般都是领导干部已上任新的岗位,评价和任用干部时审计结论作为参考也自然无从谈起。致使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走走形式而已,清查不深不细,甚至敷衍了事走过场。 

 3、内部审计机构人员方面力量不足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方式和评价的特殊性,审计人员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熟悉财务、会计制度具备查账能力, 还要求通晓经济管理和工程等多方面的知识,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 审计人员配置缺乏复合性,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效益审计的要求,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4、财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负责、权益 

 对企业资产、负责、权益的审计评价,主要还是通过查看财务数据和实物的相符情况。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资产要按规定计提折旧,所以会计数据反映的资产会随着计折旧的计提,价值减少。像房屋这样的固定资产,入账是按照实际成本入账,逐年计提折旧,账面上的价值已经很低了,而如果出售市价会远远高于账面价值,导致财务资产不能反映公司实际拥有资产,也不能反映资产的保值增值。 

 5、投资项目无法投资收益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对重大投资项目的效益性进行评价,而一些重大投资、对外投资等投资项目,从决定投资到正常经营,产生收益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评价其投资的收益和可行性,而现在大部分领导的的任期都只有2年左右,甚至有的只有1年就上任新的岗位了,而其决定的投资项目根本就没有投产或者收益。 

 6、过分依赖财务指标,对非财务指标关注不够 

经济责任审计虽然涵盖的范围很广,但是审计都是以会计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作为核心指标的财务指标为主,对非财务指标关注不够。如经营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服务满意度)、基础管理水平、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在岗员工素质、企业文化建设等都很难定性评价。 

 二、做好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组织结构,提升审计效果 

 通过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内审人员的工作地位,保证内审机构组织上的性。完善干部管理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使各级党委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坚持对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制度,是干部政绩、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管理一项重要工作,是对领导任职期间履职情况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从制度建设上,取得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同时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标准难确定性等特点。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法律、工程、物流、采购、经济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公司内部审计人员大部分是财务出身的,因此,开展审计时可以抽调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参加或者外聘不同专业的专家参加,可以更全面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 

 2、创新审计方法 

 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采用听、问、查的方法。 

 “听”主要是听被审计对象的述职,听相关业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员对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团结合作等方面的看法和评价;“问”就是针对述职报告和介绍中的一些疑问进行针对性的询问;“查”不但包括查阅会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必要的审计程序及审计调查,也要重点查阅相关的会议纪要、董事会决议、总经理工作报告、年终决算审计报告等相关材料,从而审查领导人员在任期内分管工作履行职责情况。 

 3、任期各项经营指标或预算完成情况 

 通过调阅任期内董事会决议、董事会批准的预算,对照各年度财务报表,正确评价领导人员任期内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经营目标,考核是否按照决议进行了兑现。   4、查证企业财务与资产状况 

 一是检查企业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重点要放在实物资产、货币资金及各项投资上。特别要对管理用汽车、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流动性较大的实物进行盘点,要关注其实物资产有无被侵占、遗失、损毁等现象;货币资金是否安全,是否账实相符而且流向是否合规,有无小金库、账外账现象;对外投资程序是否合法,投资前有没有进行可行性,投资过程监管是否到位、投资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等问题。二是检查企业的经营业绩。主要是查明有无随意调节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业务成本、在建工程成本等)、调节利润的行为,跨期间的费用、收益是否按规定确认,各种投资收益的核算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比例分配利润,有无隐瞒、转移收入,有无因领导责任造成虚盈、潜亏挂账等问题。 

 5、企业内部控制方面的审计重点 

 应着重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是否健全、有效。公司内部机构设置是否合理,有无因人设岗的现象。二是公司各部门责权划分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三是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全部纳入内部控制范围。四是是否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内部控制的功能是否得到有效的发挥。 五是绩效考核机制是否形成,执行是否到位,有无明显效果。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与其它审计项目相比,由于审计主体、客体和审计目标的不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审计的主体通常是内部审计部门,报告的客体通常是“内部的主要领导”,报告的作用是为干部管理部门的考核、任用干部提供依据,因此报告难免有主观因素。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领导人员的责任,因此审计报告内容的核心也必然从反映“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转移到对单位领导人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综合的反映。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内容通常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管理责任:主要揭示和评价企业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有效性;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体系是否完整,部门的分工是否合理、工作是否有效。“三重一大”的执行和招投标的情况也是重点。 

 经营责任:主要揭示和评价企业是否按照上级要求完成相应的经营目标,预算下达是否符合实际,完成状况是否真实。 

 财务会计责任:主要评价企业各项财务收支活动是否合规、真实。投资项目是否进行可行性研究,是否合理确定企业的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有效配置资金;企业的债权、债务是否清楚,有无长期拖欠形成呆账、坏账和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重大经济损失问题。是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加强会计基础工作,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做到会计工作依法有序; 

 其他方面的责任:主要包括评价企业的履行社会责任和环保、节能减排、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 

撰写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把握以下原则: 

 1、客观公正。由于内审主体、客体的特殊性,审计通常会受到内部多方面的干扰,因此要求在撰写审计报告时要尽可能的做到客观公正,既要披露领导人员在任期内所作出的主要成绩,也要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2、实事求是。界定单位领导人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应尽量用数字说话,通过使用量化指标和对比的方式来揭示企业的经济营运状况,进而评价和揭示企业的经营效果,切忌在无审计依据的情况下随意评价。 

3、明确界限。要客观区分主观、客观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影响,应客观分清玩忽职守与工作失误、前任与现任、上级与下级的责任。要注意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实事求是地剖析企业盈亏的主、客观原因,对于某些特殊行业的特殊时期,(比如近几年的发电行业)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4、谨慎性原则。审计人员应审慎考虑作出客观公正评价的风险性和可操作性,措辞应当谨慎、恰当。 

 参考文献: 

1.何军霆.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j].审计月,20xx(1). 

2.佚名. 对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 

3. 何军霆.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建议[j].审计月,20xx(1).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ngjilunwen/80158.html

《浅谈医药检验行业中的经济审计问题_会计审计论文二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