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万文网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生_文史教育论文十篇

2022-04-18

教育论文】导语,您所阅读的这篇文章共有26873文字,由皮楼昌专心修改后,上传到范万文网!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生_文史教育论文十篇要是你对此篇文章有更多的感触,请告诉我们!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生_文史教育论文 第一篇

发布时间: 20xx-5-18  作者:袁伟时  

  拜读了容若先生的大作:《也谈孙中山之五大罪——评袁伟时关于的‘翻案’文章》(《明报月刊》20xx年十月号;以下凡引用该文,不再注明出处)后,感触良多。此文不仅涉及一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值得重视的是它表明一种曾经为祸多年的文化现象尚未消失。

(一) 文化专横的思维模式

容先生断定:“大陆史学界某些‘翻案’文章,已趋于公式化”。拙作“属于以B公式写的‘翻案’文章。”所谓“B公式,把正面人物丑化为反面人物,例必以该人物之敌人的意愿、观点、及其所属集团利益为依归,以此公式写的,一般以指桑骂槐为主。”

坦率地说,21世纪的香港仍有人这样提出问题,实在令我大吃一惊。

首先要推敲一下什么叫“翻案”?学术不承认有永恒不变、神圣不可侵犯的结论;它总是在不同观点的辩论中逐渐向真实接近。“群言淆乱衷于圣”,以圣言和经典为是非标准,那是宗法专制的常规,有现代公民自觉的人士绝对无法认同。如果不准去伪存真,哥白尼以来的全部学术发展统统都要丢到粪坑中去!自然科学如此,人文和社会科学也不例外。容先生说,“有、党及其他人士参加的国民参政会通过决议,尊孙为‘国父’……发表《纪念孙中山》一文,承认孙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所以草民就不应有所非议了。换句话说,学术应该成为的奴仆,家说过的,学者不容置喙!中国人已经吃够了这类文化专横的苦果,早就应该拒绝对权势献媚,说真话,说自己的话。

顺便说说,有些好心的朋友总是觉得为顾全大局,不应戳穿孙文的假相。这也是笔者反复考虑,十多年来迟迟没有动笔的一大原因。我反复思考后的答案是:中国人最不应该回避的大局是一定要寻找、自由、法治在中国长期不能生根的因由;不能再用任何愚民术欺骗我们的。在这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下,总结孙文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是无法避免的。

其次,容先生指责笔者“站在人物的对立面说话”,即“以该人物之敌人的意愿、观点及其所属集团的利益为依归”。孙文被尊为伟大的革命家、民族英雄乃至“国父”,按照这样的逻辑,笔者依归的自然是和乃至叛国集团了。那么,谁是孙文的敌人呢?是陈炯明吗?在陈氏从政生涯中,除了1921年以后的几年,都与孙文或黄兴属于同一集团,是不是只要同孙文有不同政见,“集团的利益”立即180度大转弯,一跃而成了卖呢?即使有人敢作这样的论断,无奈找不到陈氏国家的任何记录;而研究孙文的史家则大都知道,孙文在国家问题上的记录却见不得人。孙文的敌人是军阀吗?可是,张作霖、段祺瑞之流是如假包换的军阀,孙文生命的最后几年却偏偏与他们称兄道弟!华盛顿也被尊为国父,但人们依然毫不客气地揭露他养奴。可没有听说有人指责他们犯了什么天条,追究他们代表那个利益集团讲话。容先生搬弄的黑白对立利益法,1949年以降特别是中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而又深受其害、深恶痛绝。搬出这样的宝贝来作为立论根基,不知容先生是无知还是明知故犯?

再次,容先生指责“大陆史学界某些‘翻案’文章,已趋公式化”,也是很不严肃的。大陆史学界人数众多,是谁写了已趋公式化的“翻案”文章,必须拿出确凿证据来。笼而统之谴责一种学术现象,而又提不出具体证据,纯属信口开河。对大陆史学界有基本了解的人大都知道,几十年来左的毒害很深,在史学为服务或路线斗争服务的错误思想影响下,有意无意歪曲历史的现象比比皆是。史学界面临的重大任务是拨乱反正。例如,骂曾国藩、郭嵩焘、胡适是卖或洋奴买办;乱杀在华外国人和本国的“二毛子”、毁铁路、拆电线和一切带洋味的事物的义和团事件是革命;骂戊戌后的梁启超是“顽固分子”,说他反对新文化运动……如此等等,举目皆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样的案能不翻吗?而大陆史学界同其他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一样,学术自由仍是奋斗目标,思想惰性和利益纠缠不清,致力于拨乱反正,会带来预想不到的麻烦和压力。如果对此有起码的了解而又有维护正义的勇气,恐怕对他们致敬唯恐不及,更不致不拿出确凿证据便轻率地谴责他们了。

(二) 文化专横洗刷污秽

为了给孙文洗刷污秽,容先生不惜用“诬蔑”、“颠倒是非”、“不择手段”、“笑话”、“沿袭旧军阀旧调”等恶毒和专横的语言痛斥笔者。如果容先生说得确实符合事实,笔者自当敬受教诲。可惜,我们讨论的是历史事实,已经进入学术领域,除了摆事实,讲道理,任何专断都无济于事。

在容先生笔下,笔者如何“诬蔑”孙文呢?

1.笔者说:“一九一七至一九xx年间,桂系仍是孙中山的盟友……由于在招军、官员任命和财政等问题上意见分歧,孙中山竟两次悍然下令炮轰位于广州观音山的督军府。”容先生说:“妙在袁文只谈孙‘对待’莫(荣新,桂系军阀),不提莫如何‘对待’孙。其实,莫‘动用武力对待盟友’例子更多,最重要的是派兵陆军部长张开儒、枪杀陆军次长崔文藻。”窃以为容先生的论断顶多能证明孙文与莫荣新是处于同一水平的人物。而作为寻求历史真实来说,容先生却犯了史学不能容许的错误:置时间和逻辑顺序于不顾。孙文炮轰督军府是一九xx年十一月十五日和一九xx年一月三日的事,而莫荣新捉拿张开儒监禁于督军署和枪杀崔文藻则在一九xx年五月十一日。按照容先生的逻辑,孙文应有未卜先知的本领,所以提前半年就决心摧毁督军署,以免张开儒有牢狱之灾吧?

2.容先生否认孙文及其追随者程璧光,又提不出直接证据,只好借助几个推论。

其一说引用陈炯明旧部罗翼群的回忆文章不足为凭。这可有点违反史学常识了。拙作已经说明,还有张慕融的《张民达传略》和李朗如、陆满的《从龙济光入粤到粤军回事期间的广东政局》都证明此事是孙文当时的主要助手朱执信找萧觉民、李汉斌两人干的。容先生要这个结论,就必须同时证明张慕融、李朗如、陆满、罗翼群四人全都说谎。但容先生不这样做,只说罗翼群是陈炯明旧部,这已经很不严肃,违反了史学常规。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容先生连粤军和罗翼群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便妄加论断。

陈炯明是粤军总司令,很多著名将领都是他的部下,要是说他们必然对陈炯明忠心耿耿,那就既有美化陈氏之嫌,又犯了不了解具体情况信口开河的错误。陈氏旧部许崇智、不是同他打得你死我活吗?罗翼群是不是死心塌地跟着陈炯明跑呢?“12年(1923)6月15日夜陈炯明部将叶举炮击总统府,罗(翼群)在战乱中逃亡香港,后与古应芬乘轮返黄埔上永丰舰晋谒孙中山。旋奉命经香港、汕头沿粤赣边境至南雄向胡汉民、许崇智传达孙中山命令,调北伐军回师进攻陈炯明部,但进攻失败转江西瑞金整编,罗任北伐军代理参谋长”。这段话摘自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的《广东省志·人物志》第六百八十二页。罗翼群对孙中山忠心耿耿,反被容先生说成是为维护陈炯明而造谣诬蔑孙中山,如此“颠倒黑白”,实在罕见。

其二,容先生说:“孙中山会在最需要海军支持时海军总长?他下令为程于遇刺地点建立铜像供人瞻仰,难道是‘柴桑口卧龙吊丧’?”这里运用的手法是道德诉求加上主观推论。这又一次表明容先生对当时的基本情况缺乏起码的了解。請读一段元老邵元冲根据自己的日记写下的《总理实录》中的一段话:“迨海军既抵粤以后,军无大发展,而桂系……允月任饷項,海军遂駸駸倾向桂系……桂系对分化海军之策略相当成功,乃进一步对军横加。总理忍无可忍,乃于十二月十五日命程璧光令海军炮击观音山。程不奉命,并将各兵舰调往黄埔,宣布……二十日,总理之侄孙振兴乘泰山轮经过黄埔海军之线附近,兵舰遽开枪轰击……振兴遂重创而死……总理以程既不能与之言桂系事,乃于一月三日亲至同安、豫章两舰督率炮击督署。此事发生后,程……深怨总理之轻率,且欲严惩同安、豫章两舰长以泄愤,两舰长隐匿得免。此后程与总理遂表示隔阂矣。”尽管邵元冲完全站在孙文一边,但其记述已足以证明在孙文及其追随者眼中,程璧光不但不是忠实支持者,而且与桂系站在一边。容先生的论断又成了不实之词。程惨遭后,为了掩盖这一罪行,“杀程者桂系也”的谣言不胫而走,并且成了文人的标准答案。至于隆重追悼、厚恤、竖铜像等热闹演出,不过是承袭了历代统治者的小伎俩,与卧龙先生相提并论未免亵渎先贤了。

其三,容先生说,“袁文堆砌理由时,引了《各项时事传闻录》的‘据说’;偏偏这个‘据说’就把程璧光的官衔弄错:‘海军总长’说成‘海军司令’。看来,只要可以攻击孙中山,谣传也当作事实。”

这个指摘说明,容先生对初年中国海关的情况缺乏了解。笔者引用的材料,是有关人士从广东省档案馆所藏粤海关档案中的英文情报翻译出来的。广东省档案馆有个编译说明:“粤海关英文情报是海关内部的一种特殊文件,包括《每日时事报告簿》和《各项事件传闻录》(即《各项时事传闻录》)两个部分。它们逐日、逐月、逐年地把从各种渠道得来的、以广东为主而涉及全国变化的情报,由专人记录并综合整理,及时送给粤海关外籍税务司签閲……由于它们是作为一种情报需要,不是出于公布的目的,因而记录整理者力求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以免影响内部使用者

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_语言教育论文 第二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幼儿园教师在努力继承我国幼儿艺术教育优良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借 鉴国外经验,促进了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但要深化改革,一系列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在音乐教育中 ,我们进行的不是单纯的音乐课程教学,而是对人的培养;音乐教育不是音乐表演,不宜追求技巧娴熟、表现 完美,它也不是少数人的事情,应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都亲身参与、充分表现;幼儿或迟或早唱准某个音符 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体验和发现,等等。这些都与音乐教育目标和教学策略有关。

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 、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 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幼儿全而发展。

音乐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做什么?

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 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 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 ,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组 幼儿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在艺 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 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幼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 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幼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 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形成的趣味、态度,获得的音乐能 力,将会成为幼儿血肉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 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 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 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 。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 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 意义。

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习惯于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 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 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 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 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 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 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 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 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 的贡献。

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开拓人 的交流手段,使人们得到更多的心与心的沟通。音乐内在的节拍、节奏,合奏中声部的安排,律动、舞蹈中动 作的编排,音乐游戏规则等等,都使幼儿在一种愉快的、“不强迫”的形式中,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 养了自律、自我激励。也正是在这些活动中,幼儿体验到集体创造的快乐,学习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 作,学会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通过什么途径帮助幼儿掌握基本音乐能力?

牢牢抓住节奏感的培养。节奏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 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 的内心感觉,使节奏活在身体里。节奏活动也是幼儿音乐创造能力培养的起点、突破点。

节奏能力的培养应该遵循节奏自身发展的阶段特点:体验稳定律动——发现、感知节奏——多声部节奏活 动。拍子感和节奏感是节奏能力的两个基本要素。稳定的拍感是一种潜在的、起组织作用的基础,是构成节奏 的基础。幼儿的节奏能力要从体验稳定律动、感受节拍开始。幼儿能够、稳定地表现节拍之后,就逐渐会 发现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有的拍里没有声音——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 幼儿感觉到这个现象。在充分体验、感知节奏的基础上,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可以使幼儿在比较中感受节奏,发 展多层次的、精细的听觉能力,丰富节奏活动形式,体验合作、配合。

节奏能力培养可结合各种音乐活动形式,包括说、唱、律动、舞蹈、器乐等,特别是身体动作的体验。节 奏感不是从符号学习中获得的,它必须通过肌肉反应来感知,要依靠整个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觉节奏。

以即兴活动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幼儿的即兴创作常常是不能重复的节奏、动作或旋律,限于能力,他们 还不可能有意识地运用音乐知识。但是,即兴活动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发展创造性能力;可以调动 幼儿积极尝试嗓音、语言、动作、节奏、律动、舞蹈、乐器等表现(组合或创新)形式,培养幼儿的直觉、反 应能力、想像力以及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兴创造应该从音乐学习的第一天起,就伴随着幼儿一起成长。即兴活动不是自由随意的。教师应精心设 计,掌握启发幼儿的技巧,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因为即兴是有感而发的,因 此,和谐自由的环境,教师的鼓励、启发、爱护至关重要。此外,音乐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态度和在 创造性活动中的体验过程,而不应仅仅以结果为标准。

以五声音调歌曲为培养幼儿准确歌唱的起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声带发育尚未完善,不容易唱准半音, 只有稳定、准确地掌握了五声音调,才能更好地发展准确歌唱七声音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五声音阶音乐 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特征,幼儿熟悉、积累自己的音乐母语,对学习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发展民族音乐思维 都具有深远意义。当然,在律动、音乐欣赏中也应广泛接触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儿童音乐作品,以开阔艺术 视野。

语言、歌谣在培养音乐能力方面和儿童歌曲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幼儿歌唱有一定局限性,而朗读则可以 在难度、长度上超出歌唱的局限,可以在节奏感、多声部配合、音乐要素、结构的理解等方面促进音乐能力的 发展。

以形象的、游戏的、律动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结构要素。音乐结构的感知是我们教学中比较薄弱的 方面,教师往往认为结构问题比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人们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思维把连 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全面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音乐教育应从 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 。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 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经过培养,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回旋曲式结构的表演。

多声部的音乐能力也是我们教学中应重视和开发的领域。可以通过律动、声势等多声部的节奏活动,卡农 (轮唱)形式的多声部朗读,配合固定节奏型的歌唱、卡农形式的二声部歌唱、打击乐器的合奏表演等,发展 幼儿的多声部能力。

音乐欣赏活动的组织一定要避免使幼儿“呆坐干听”,要使他们在听的过程中“有事可做”。例如伴随音 乐做合拍的及自由、即兴的身体律动,用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型参与欣赏,用图画、符号描绘出对音乐的 想像,说说对音乐的感觉、想像,配合音乐做即兴的、带有简单情节的戏剧表演,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 幼儿在每次听赏时都有新的“发现”,保持新鲜感。教师要掌握引导的艺术,不要以过多的语言、过于具体的 描述代替对音乐的听赏,要让幼儿从听引发感觉、做出表现,给幼儿留有充分的想像空间。

充分运用辅助手段,增强幼儿

浅谈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_语言教育论文 第三篇

在生命发展过程中,语言教育占有特殊地位。蒙特梭利认为语言是出生后从环境中得来的,婴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果成人能让孩子处 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之中,孩子便可以悠游自在地掌握某种语言。但语言的敏感期具有短暂性,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它将不再回来。于是,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就尤 为重要。 

【关键词】培养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小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对他智力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幼儿时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和语言发展都特别快,大多孩子都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 受。因此,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要从孩子呀呀学语就应该着手,给孩子创造多听、多说、多看、多摸的机会,幼儿园教育至关重要,正确的引导和挖掘孩子的语 言表达能力,让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在幼儿园教育机构中进行的幼儿教育活动,一是为了满足幼儿发展之需要,从内在动机上 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同时是为了幼儿从偶发的、自然的、个体化的一些教学活动逐渐转入循序渐进的,有教师指导的、同伴相互交流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学习活 动,从而不断激发与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完成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打好理性思维的基础,使教育成为幼儿素质启蒙整体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促进幼儿身心 和谐的发展。

一、在非正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敢说

许多刚入园的孩子都较胆小,羞于在众人面前表现,对周围的人和事都感到陌生,情绪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导致有些幼儿变得“沉默寡言” 或一个人自言自语,这时教师应善于发现,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在非正式的活动中,每个孩子都可以寻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在这样一个宽松、自由的 空间里,孩子们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如:我班的赵瑞华小朋友,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孩子。每次他拿了材料以后,就选择在活动室的一角玩,而且都能 较快地根据材料的意思完成操作,有时他也会自己轻声地说说玩的过程。为了让他能更大胆地说,我就经常有意地靠近他,鼓励他去讲一讲,对他的点滴进步给予及 时地表扬,多给他们一个笑容、一个抚摸、都将成为让幼儿说话的一把金钥匙。因为非正式活动中没有外在的压力,几次下来,他慢慢地会主动地跟我说。于是,我 又让他试着说给旁边的同伴听,几周下来,我发现原来他并不是个不爱说话的孩子,只是一直以来不敢说。

2.反复、多次的尝试,让幼儿练说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次的经验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在每一次正式的数活动前,一般都要进行2~3次的非正式活动,而在每 一次的非正式活动中每个孩子又都会有多次选择、操作材料的机会,多一次操作的机会,就多一次练习说的机会。如幼儿在学习“数的形成”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经 验积累的情况,一般安排三次非正式的活动,而在每次的活动中,一般每个幼儿至少能玩到1~2次形成的材料,三次活动下来,每个孩子有3~6次的操作机会, 那么就有3~6次的练习说话的机会。由此可见,非正式的操作活动给了幼儿更多说的机会,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是相当有效的。

二、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主题、生活的经验,让幼儿愿说

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 说。通过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多次操作的经验和说的练习与幼儿在主题生活中获得的体验,使幼儿在正式的数活动中有话要说,有话愿说。如:在“分家家”的数 活动中让孩子们根据物体的一个特征作肯定与否定的分类时,孩子们都很愿意说出自己分的理由:“有尖尖嘴的和没有尖尖嘴的;会飞的和不会飞的;有尾巴的和没 有尾巴的”等等。这些语言的源泉来自于主题中,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在说的过程中,都能抓 住动物的明显特征来说,有了内容,孩子们就会很乐意去说。

2.简单、规范的语言,让幼儿学说

正式的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幼儿在非正式活动中积累的点滴、零碎经验基础上的同伴间的交流,教师指导下的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形成概念。而 语句不完整,语序颠倒是幼儿较常出现的一种语病。数概念是非常抽象的知识,如何让幼儿将具体的经验提升到抽象的概念,需要教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去让幼儿 学说。

在正式活动中,“水果店里的水果是怎样摆放的?”引导孩子思考后去分类摆放。在第二次进货时说:“这次进货要请你讲一句话:几个苹果添上几个 苹果就是几个苹果?”教师运用填空式的句式让幼儿学说。让能力强一些,语言表达较完整的幼儿先说,在让其他幼儿跟着说。随后用“你们觉得这句话长吗?怎样 才能说的短些呢?”于是,就有孩子说:“2添上1就是3”,让孩子明白要说的更短些、更精练些。幼儿在教师语言的暗示下,在模仿的过程中自然地学会了用抽 象、概括的语言表达。

3.自然、形成的习惯,让幼儿会说

语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躇而就,需要像涓涓溪流一样,细水长流,在点点滴滴地积累中逐步养成的。幼儿在园的大部分时间是和同伴在一起,而同伴间 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 题,使幼儿会说。因此在正式的数活动中,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经常进行一些合作性的活动,这些活动需要幼儿与同伴进行讨论、协商,需要幼儿在交往过程 中根据同伴的态度和行为,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逐步养成说的习惯,切实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浅议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常见问题_教育类论文 第四篇

论文关键词:物理 教学 问题 

论文摘 要: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先进的设备放置和陈旧观念的问题;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应用过程中研发使用脱节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物理课件内容杂乱,见皮毛而是精髓;研发课件浪费一线教师大量精力的问题;课堂评价看行头不听唱腔的问题;媒体教学喧宾夺主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有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大量的视频资料。为物理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更是如此。它成功的改革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变为探究教学模式,还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本人在几年的教学中确实体验到了信息技术的好处,但同时也发现信息技术在使用中存在着诸多瑕疵,本文就此展开研讨,以期引起老师们的重视,期待信息技术能更完美地辅助物理探究教学。

1 利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教学课件束缚了教师和学生的手脚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使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应当注意到,一个教师做的教学课件,反映了该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其他教师用他的课件,就只能以他做的这个形式和思想及程序来教学,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其他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就不能得以充分地体现。更何况现在有很多教学课件不完全是教学一线教师开发出来的,这就更加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另外,学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基础又是各不相同,教学内容绝不可能千篇一律。而课件制作好以后,一般不易改动,教学被一种固定的模式所束缚,教学内容、方式、程序都由教师安排好,为了使课顺利的进行,学生必须按上述步骤一步一步地执行,就会得到所谓的好课。但事实上课堂上是充满变数的,忽视了教学中的主体—— 学生,这势必影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大大地降低了课堂效率,这是信息技术在使用中最大的败笔。

2 用模拟实验代替了实际物理实验,见皮毛而是精髓

众所周知,计算机模拟演示物理实验具有独特的演示效果。但应当注意到模拟实验毕竟不是真的物理实验,与实际的物理实验相比,其真实度是比较低的。同时,如果完全用模拟实验代替真实物理实验,会大大降低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感受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及物理概念的形成都是不利的。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物理课件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表现手段来演示物理过程,比黑板更形象、更鲜活、直观。有些教师常常滥用这些手段,使得课堂很热闹,但实际效果却不理想,这是由于过多、过强的声音和动画的分散了注意力,学生更喜欢真实实验,用模拟实验代替真实实验已达不到他们的需求,因此,对于能够完成的演示实验,仍应坚持以真实实验为主,让学生了解实验的全过程,并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感受实验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发现提高。

3 媒体一分钟,教师一日功,课件的制作浪费了一线教师大量精力

所有制作过课件的物理教师都知道:制一个好的课件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老师更是如此,有时制作一幅动画就是一两个小时,对于一个完好的课件,构思、收集资料再制作,往往需要一周的时间,而事实上初中教师本来就比较辛苦,在课件上消耗的精力多了,势必减少在教学上投放的精力,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4 课堂评价看行头不听唱腔

正因为由于信息技术具有许多优点,因此倍受广大教师的青睐,甚至把它作为一种时髦,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一些教育主管领导也把它作为评价教师授课质量的唯一标准,没有多媒体课件的一概不能被评为优质课。事实上,这是很不科学的,信息技术能模拟实验能取得良好效果,而对那些在有限时间、现有条件下能够完成的实验还是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参与操作、亲自观察,使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和直观的真实感受,以便学生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形成感性认识,这对学习物理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物理教材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合教学手段,物理实验的直观性、真实性是课件无法完全体现的,它也是检查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标准,是不可替代的。因此需要用实验的就应该进行实验,不必要一味追求时髦,绝非越“洋”越好,有时土方草药可治病。平时的教学中仍然非常重视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小实验,小制作。物理教学更是如此,因为物理是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无论如何多精彩的画面,也不能代替实验,而且有时用实验很容易把问题解决,此时再用信息技术就是画蛇添足。

5 媒体应用不能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教学的立足点是辅助教学,而不是代替教学。我们不能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不能认为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将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出来,教师的作用完全可以用信息技术来代替。其实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都有信息技术来完成的,盲目使用信息技术,会出现教师与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将物理展示过程变成机械式再现,教学设计缺乏灵活性,教学实施见物不见人,见技术不见精神。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进一步深化,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应有清醒的认识: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要服务于教学,应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那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或教一些重要的生活技能。这样教师才能够从容地把信息技术用到自己的教学去,合理地选择和组合各种媒体,把它们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它们就像以前的粉笔与黑板一样成为教学过程中天然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以上所说绝无排斥信息技术的意思,通过总结归纳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瑕疵,并对此阐述,希望能引起您的共鸣,以推进媒体教学的良好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是一次教学手段的革命、技术的进步,随着应用的深入和加强,它的优越性必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开发,其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及的,同时在教学中我们也要深入研究和实践,充分而又恰当地设计、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扬长避短,将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扬长避短,使信息技术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优化初中物理教学,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物理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试教通讯[M].教育出版社报刊社,20xx,5.

[2] 缪伯琴[主编].物理教学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杂志社,20xx,7.

语文教育百年xx纪要语文论文_语文论文 第五篇

=中国基础教育网-语文 >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语文教育百年纪要(20xx年)

王桐生  

语文,作为现代学校课程,发轫于1902年8月15日(光绪28年农历7月12日)清朝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至20xx年,中国现代语文教育整整探索了一个世纪。

语文教育的功过得失,始终是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因此,回眸这百年历程,对科学和总结现代语文教育研究和实验的各种成果,指导当前的语文教育改革,有着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此次大会发起单位有: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市教育学会、中国老教授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内蒙古教育学会、河北省教育学会、浙江省教育学会、江西省教育学会、吉林省教育学会、辽宁省教育学会、黑龙江省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天津市东丽区教师进修学校。与会代表共500余人。会议就语文教育百年历程的主要经验及教训、语文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科学化、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百年来字词教学的经验及改革的方向、百年来阅读教学的经验及改革的方向、百年来写作教学的经验及改革的方向、百年来语文考试的经验及改革的方向、百年来文言(诗、文)教学的经验及改革的方向等八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大家在以下六个方面达成初步共识。             

一、语文教育百年来的进步和主要经验

1902年之所以能被认作传统语文教育与现代学校语文教育的历史分野,那是因为这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概括起来,它们的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在教育内容上,传统语文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精神内涵是落后的、专制的、封建主义的;而现代学校语文教育则开始转向提倡的、科学的、进步思想观念。

(二)在语言形式上,传统语文教育是文言的,即先秦时代的古汉语的语言教育;而现代学校语文教育是以现代汉语(即白话文)为主的的语言教育。

(三)在教学组织方式上,传统语文教育采用的是师徒相授的"个别教学"制,而现代学校语文教育采用的是"集体教学"的班级授课制。             

研究一切语文教育问题及评价语文教育百年功过,都必须以这三个区别为出发点和依据。             

现代学校语文教育百年历程最主要的成绩是什么?             

会议认为:             

(一)它传播了的、科学的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革命进程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它不可低估的历史成绩。             

(二)它开创了白话文教育的新途径,并在探索白话文教育的同时,促成了中国社会书面通行语由文言向白话文的转轨。中国现当代文学、普通话、简化汉字的诞生、成熟与发展都与现代学校语文教育的白话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现代学校的班级授课制,自1902年制定《钦定学堂章程》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与其它课程同样,语文学科在运用"集体教学"的组织方式上也进行了各种改革的尝试。语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学的这些改革尝试对于大面积的普及教育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今日中国全社会的普及教育,与语文教育的上述各种改革息息相关。这是现代学校语文教育的又一大贡献。           

上一世纪末叶,现代学校语文教育受到社会的尖锐批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一现象,正确对待这些批评呢?            

浅析初中数学基础教育教学创新新探_教育类论文 第六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基础教学 教学创新 

论文摘 要:随着社会科学的日新月异,国家对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与之相应的,我国的教育教学就需要注重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开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其中,数学作为各学科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创新尤其受到人们关注,应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下面针对初中数学基础教育的教学创新进行探讨及。 

我国的教育产业发展至今,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纵观我国数学的教育史,其存在的不足也令人担忧。初中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注重数学知识的论证训练,以考试为唯一准则的教学,往往会忽略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吸收。这使得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等待着老师授课,而不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的教学应、探索、实践及相互间的交流合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 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活动课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基础教学的创新,要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活动课式的教学模式就要求在教师的协助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需通过自我实践来进行数学课程探索,通过不断自我探索实现式的学习模式,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发展学习生活的能力。

而教师则主要是从旁进行指导,针对不同学生基础水平、兴趣发展等的不同给予适当的学习指导。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数学活动,使学生自己养成对数学知识探索,从而更加巩固所学的知识,真正达到有效地学习。

3.3 多媒体丰富活动课教学

随着IT技术发展,可使其在充实我们生活同时,也丰富我们初中数学活动课教学。在进行活动课教学时,可配合丰富精彩的多媒体技术,适时播放教学动画、音乐等,有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类比于过去普通单调的板书式教学模式,多媒体包含更广阔的知识面,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宽泛的学习素材,使学生在轻松幽默的课堂教学中,主动挖掘学习乐趣。

4 结语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还处于转型期,模式化的应试教育势必会被历史所封存。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中数学基础教学应不断要求创新,有目的改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学习,提倡学生对于学习的创新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并通过进一步开展活动课,提高学生实践性。

参考文献

李俊.论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xx(6).

[2] 林水啸.中学数学教学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探索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xx.

[3] 钱存俊.重构中学数学实验教学模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xx(8).

[4] 邓和平,刘贵全.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xx,9(10).

[5] 王玉娟.我所理解的创新教育[J].科学教育,20xx(3).

浅谈幼儿琵琶教学_语言教育论文 第七篇

一、创设意境,激发幼儿的兴趣

学习琵琶对幼儿益处很多,不仅有利于开发他们的智力,而且能使他们手指灵巧,胆大心细。但幼儿学习 琵琶并不那么简单,要使他们持之以恒就更不容易了。每次上课前,我演奏一段幼儿熟悉的、富有儿童情趣的 曲子让他们欣赏,从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其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乐曲的意境之中。如每次给新生上第一课,我 都演奏《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这首曲子。小朋友们听到熟悉的曲调后,都和着拍子轻轻地哼唱。弹完后,我就 启发他们:要是这么美妙的乐曲,能由你们自己的小手弹出来,该多好!一下子,幼儿对琵琶就产生了兴趣。 我又带着幼儿从玩开始,了解琵琶。如认识四根弦的高低音时,我模仿鸟鸣、牛叫声,让幼儿辨别。“鸟叫的 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细细的、高高的。”“牛叫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是粗粗的、低低的。”幼儿从玩 中记住了四根弦的音高和位置。学习音阶练习时,我又跟他们玩上楼梯游戏。这样从玩开始,幼儿就不会把学 琵琶看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于接受的游戏。当他们在游戏中发现自己也能弹出好听的乐曲后,兴趣就会 巩固并增强。

二、情感交融,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力

音乐感受力,是指幼儿在听音乐时,不仅能感受音的高低长短,还能体验到音乐反映的情绪和思想情感, 并由此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情感交融,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让幼儿体验音乐, 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琵琶弹奏技能。如我在示范演奏《小放牛》这首曲子时,就将放牛娃的童稚、顽皮 ,尽情地表现在脸上。演奏完后,我把乐曲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然后对照乐曲,告诉他们哪段是表现放牛娃 可爱的,哪段是表现放牛娃顽皮的,让幼儿真正地理解曲子,并将这些感情融入到他们的演奏中。在《小猫钓 鱼》的演奏中,我还因势利导,启发幼儿:学琵琶也跟钓鱼一样,如果三心二意,就永远没有收获。这样,幼 儿不仅从演奏中了解了音乐,也学会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

幼儿在学习琵琶的过程中,由于各自的天赋不同,对琵琶技能技巧的掌握也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有的进 步很快,有的感到吃力。为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我把他们按学习情况分成三个组,因人施 教,并与家长密切配合,给每个幼儿制定了总的培养目标和各阶段具体目标。为了配合教学,我还编写了一本 《少儿琵琶入门》教材,选编的练习曲目都是幼儿常听易记的,还根据不同幼儿的特点,编配了难易程度不同 的曲目,使弹得好的幼儿能“吃得饱”,因而进步更快;对中下水平的幼儿,布置适当、适量的作业,使他们 既消化得了,又有新长进。

此外,我还注意培养幼儿的舞台实践经验,定时召集家长举办一些小型的学习汇报演奏会,增强幼儿的表 演意识,并让他们在表演中给自己找差距,从而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同时,在幼儿园和其他一些单位举办文 艺演出会之际,我也要求幼儿积极报名,使他们从小树立竞争意识。

通过学习琵琶,不仅提高了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质,而且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使 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优势_教育类论文 第八篇

内容提要:德育是、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品质。对于传承汉语语言文化的语文课教学来说,加强德育教育渗透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所以初中语文教学要让智育和德育渗透,齐头并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德育渗透  思想教育  真挚情感

一、抓住文章词句反复品味,达到思想教育的要求

字词句段是一篇文章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作者的思想、观点都渗透其中,因此,这些字词句段就是“文”与“道”的联系点。中国文化灿烂辉煌,历史悠久,其中文学精品浩瀚如海,内涵丰富、韵味无穷,我们会在阅读中发现它们的美感,感受它们的魅力,热爱祖国的文化。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表面上是在描绘风景,其实是让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我想,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语言文字,热爱自己祖国历史悠久的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同时这又是提高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第一步。所以语文教学中可以很直接的向学生渗透一种德育情结,让他们通过学到的语言了解世界、认识社会,识别真、善、美,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操、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思想教育,做到语言文字训练扎扎实实,思想教育潜移默化

俗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情感入手,使学生在语言文字教学训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进入自我情感的内心感悟阶段,则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字词的默写、词语的掌握、段落的,它同时也是一种人文陶冶,它改造着学生的意识与心灵,积淀着价值规范,丰富着思想感情,提升着道德品质,熔铸着意志品格,强化着心理精神。比如,我们讲到《岳阳楼记》时,文言文的一些表达方式固然要讲解,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经典名言,我们的先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都能有这种胸怀,对于坐在课堂里的衣食无忧的学生来说,又有什么不能谦让的呢?讲解《天上的街市》时,要让学生大声朗读,体味一种美妙的意境,让学生与诗人共鸣,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质兼美的课文孕育着丰富的育人因素,它们的具体形象又为学生乐于接受。凭借教材,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给予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是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渗透德育的必由之路。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要使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人间真情,激发爱亲人、爱生活的情感,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要使学生理解遭受侵略的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进一步激起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刻苦学习,报效国的情思。

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像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个别是隐蔽的,思想教育是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方方面面,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万象。例如学习杨绛的《老王》,抓住人物特征,典型事例、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老王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很苦,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但他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借此机会教师拓展迁移“你周围有哪些不幸者,你是怎样对待的?”、“在当今的商品大潮中,人与人之间还需要真诚与友善吗?”,以此来唤醒学生们对不幸者要怀有一颗爱心,学会关心人、爱护人,感受美好善良情素,让世界充满爱的阳光,感受生活中的那份厚重。再如学习朱自清的《春》,人们通过欣赏那生动、形象、贴切的语言,深刻领会春景的美妙,激起人们对生命、人生的思考。真正做到了“文”与“道”有机统一。

三、课外辅导进行德育渗透

课外辅导如开展培优扶差,批改作业,指导练笔等,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当然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大家知道,课堂教学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一种教学活动,对知识的、理解及德育渗透难免要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而课外辅导,相对限制少,它使教师更容易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知识现状进行少数或个别的辅导,这样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更具体、更形象。不仅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连效果也得到增强,例如培优扶差,因为对象是学生群体的两极,人数较少,这就方便了教师有针对性的辅导,自然德育渗透也能更具体、实在、形象、直接。在作业批改中,如日记、作文,教师可以通过评语,指导学生,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情操。并将它化作学习进步的动力。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总之,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思想教育过程,它需要给予学生以科学方法与人文关怀的启发与熏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立足于语文学科教学,积极探索,积极参加教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挖掘语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认真、积极地进行德育渗透,使之成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将更多的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小公民。

谈幼儿的同情心教育_行政论文 第九篇

要同情心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感情。同情心教育应该从幼儿期进行,并且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同情认识;社会应净化儿童生活环境,并从正面教育幼儿。  

要同情心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感情。同情心教育应该从幼儿期进行,并且应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进行培养和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同情认识;社会应净化儿童生活环境,并从正面教育幼儿。

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处境、遭遇在情感上能激起共鸣,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并出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籍、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要想使幼儿从小学会同情他人,关心他人,就必须从小对他们进行同情心教育,本文拟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谈谈幼儿同情心的培养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永久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永久的教师。家庭教育是初始教育,父母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对人对事的态度对孩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一开始就应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使孩子从小学会主动关心他人,使孩子懂得只有爱别人,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和关心。

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关心自己的父母,并由父母推广到长辈及玩伴。在生活中,父母一旦生了病,就告诉孩子父母是如何的难受,让孩子学会问“你哪里不舒服?”“你疼不疼?”等问题,并引导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例如,给父母倒开水,拿药,洗碗,扫地等,还可以让孩子在病人身边陪病人说话,解除病人的孤独感。班上某个小朋友病了,父母要让孩子去看望他,并带些零食和玩具。某个地方发生水灾、火灾、震灾时,父母要让孩子捐献自己的衣物,并让孩子设身处地地想想,灾区的小朋友们是多么痛苦,多么的需要帮助!还可以在家里饲养一些小动物,象小金鱼、小白兔、小花猫等,告诉孩子小动物是有生命的,断翅、折腿是很疼的;也可以设置一些情景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如:小花猫找不到妈妈,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兔妈妈拔了很多萝卜,背不动了,小朋友应该如何帮助它?家长经过这样有意识的教育,孩子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同情心。

其次,家长不能对孩子进行怕“吃亏”教育。有些家长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别人打你,你就打他,别人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有些家长告诉孩子:在幼儿园发吃的东西时,一定要挑大的;有些家长让孩子坐公共汽车时抢占座位,看见老弱病残的,也不让座。这样的教育只会在孩子的心中打下“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的烙印。还有些家长教育孩子:放学早点回家,对路途中发生的小流氓欺负女同学之类的事,要躲得远远的。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教育,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下一代,孩子将变得冷酷自私、蛮横霸道,这样的孩子将会被社会所淘汰。

第三,随着4·2·1家庭的日渐增多,孩子在家里无法建立兄弟姐妹之间的伙伴关系,没有“手足之情”,孩子容易形成“一切属于我”的观念,再加上长辈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保护,助长了他们过分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不懂得心里装着别人,遇事也不为别人着想。因此,家长对孩子要采用式的教育方法,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教爱结合,在孩子学会说话、走路、念书的同时,学会关心别人。

最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由于幼儿的情感处于“他律的阶段”,其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他们对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说教难以理解。而利用具体形象的榜样力量去教育影响幼儿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对人、对事的态度都直接或间接地对孩子树立着榜样。如:家长与左邻右舍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在家中尊老爱幼,友好相处;在生活中对弱者的同情,对蛮横无礼者的愤慨等,都每时每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使他们从小产生一种与人友好相处,对人具有同情心的情怀。

学校是孩子知识经验获得的主阵地。前苏联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益的模范,是学生生活的榜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威望,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在无意中成为孩子效法的榜样。因此,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一方面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与同事朋友和睦相处;另一方面,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孩子的智慧,教给孩子与人为善的处世道理。另外,幼儿时期是进行良好情感教育的重要时期,而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是做人教育的基础。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以发展幼儿的同情认识,激发幼儿的同情体验,促使其产生同情行为。幼儿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孩子身边发生的事,启发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如:在幼儿园开展《我最快乐的时候》、《小朋友哭了,怎么办?》等专题活动,通过讨论、谈话、讲述,让每个孩子充分参与活动并体验活动内容。也可以通过童话故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等,让幼儿体会别人的痛苦,并启发引导幼儿应怎样对待那些弱小的值得同情的人。利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培养幼儿的同情心。还可以利用情景讲述、歌舞表演,游戏等多种形式,如:《小朋友跌倒了》、《让座》、《狼和小羊》、《假如我是盲童》等,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心情,逐步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激发他们与他人分享快乐与解除别人痛苦的行为,培养互助友爱的精神,使幼儿懂得只有别人快乐才是真正快乐的道理。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应注意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去影响幼儿,以自己的同情心去感化幼儿,并把握每个教育契机,开展随机教育,使孩子心目中存有的“爱”的天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受到培养,得到升华。 社会是孩子生活的土壤,土壤一旦变了质,那么生活在上面的禾苗无疑会长成畸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更多地追求精神生活,而电影、电视、录象、网络游戏中形形的打斗、凶杀、酷刑等残暴的镜头,对天真无邪、好奇心、模仿性强的孩子会造成强烈的,并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应净化社会生活环境,严禁孩子观看充斥的影视、录象,禁止孩子玩网络游戏,同时,也呼吁儿童文学家们多创作一些人情味浓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儿童影视作品。家长在孩子观看影视录像时,必须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使孩子形成“人间处处有温暖”的心理,也使孩子的爱心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

美国公共行政学百年回顾(下)_历史论文 第十篇

对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重新调整时期(1960-1979)

进入六十年代后,一些学者认为政策可以选择备选方案;另一些人士认为成熟的科学和技术基础为公共行政学研究的理性化和多元化开启了大门。同样,还有人认为运筹学的运用以及对公共问题系统研究的运用增添了新的管理知识?/P>

不幸的是,这些期盼受到过程现实的局限。比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立法的渐进性限制了计划项目预算制度在全国范围的采用。之后七十年代通过零基预算制定理性金融政策的努力也是同样的命运。然而,通过过程由项目经理广泛参与的行政仍然获益匪浅。

肯尼迪(John F. Kennedy)总统关于美国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将登上月球的许诺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实现。NASA致力于项目管理,对任务的组织集中于具体工作而不是等级制,增加了公共管理的灵活性,积累了矩阵管理和矩阵组织的经验。从概念上看,项目管理是基于公共利益模型对组织原则的运用。七十年代的美国社会与反映了人们对未来的矛盾心理。对民权运动、女权运动、越南战争、水门事件、能源危机的不同看法使得人们对个人与的关系、之间的责任划分以及国际关系等诸多过去的假设提出了挑战。一方面,公共行政学为存在的问题背上了黑锅;另一方面人们又期待着公共行政学能为行政管理的改观提供良策。

密诺布鲁克会议与新公共行政学

六、七十年代的严峻现实对公共行政学以及管理提出了挑战。瓦尔多(Dwight Waldo)注意到公共行政学处于一个“革命的时代”,于1968年召集了一个青年学者的会议。该会议由瓦尔多当时任主编的《公共行政评论》及锡拉丘兹大学麦克斯韦尔学院赞助,并在锡拉丘兹大学的密诺布鲁克会议中心(Minnowbrook conferencesite)召开。会议的成果集中反映在马诺力(Frank Marini, 1935-)主编的《迈向新公共行政:密诺布鲁克观点》(1971)、瓦尔多著《处于动荡时期的公共行政学》以及弗雷德里克森(H. George Frederickson, 1934-)的专著《七十年代的邻居控制》(1973)和《新公共行政学》(1980)。会议的目的是要鉴别公共行政学应该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学科,公共行政学的重点应该放在何处以迎接七十年代的挑战。密诺布鲁克会议的中心主题是:1.公共行政学学者如何将道德价值观念注入行政过程;2.如何能有效地执行政策;3.组织机构与其服务对象的恰当关系是什么。瓦尔多对会议的总体印象是朝向规范理论、哲学思考、社会焦点以及行动主义。缺乏对计划、预算和运筹学的研究,但是有对适当的“价值”、个人——组织道德问题的研究。关键词是“相关性”、“社会? 健薄ⅰ暗髡胧视Α币约啊肮丝偷枷颉薄8ダ椎吕锟松衔鹿残姓Ы缁峁阶⑷氪车木糜胄誓勘辍I缁峁角康髡竦墓健⒍允忻裥枰母涸鹑味皇嵌怨不沟母涸鹑我约肮蚕钅烤碛Φ倍跃霾吆拖钅恐葱懈涸鹑巍P鹿残姓闹魈馐鞘忻癫斡胝咧贫ā⒘诰涌刂啤⒎秩ㄓ朊裰鞴ぷ骰肪场9丶适恰笆谌ā薄ⅰ按俳庇搿笆视Α薄?/P>

有33位代表参会的1968年密诺布鲁克会议是美国公共行政学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尽管新公共行政所倡导的价值观念(社会公平、代表制、响应性、参与和社会责任)在行政管理的实践中难以完全付诸实施,然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公共行政职业教育的相关性以及对组织成员、顾客和社会需求的培训。后人将再次提及类似的问题并要求“重塑”。

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

公共选择学派由经济学家创立,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阿诺(Kenneth J. Arrow, 1921-)1951年发表的《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内容与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和学重叠。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行政学愿将公共选择学派囊括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个实例以理解公共选择。如果我有一些苹果并且不参与苹果的交易,经济理论能够理解我得到苹果的供需机制。类似的交易发生在数百万消费者与生产者身上,他们在市场上决定苹果的价格和数量。如果满足两个前提,我对苹果的消费是私事:第一,交易行为没有的参与;第二,我对苹果的消费除对售卖者有影响外,对他人没有正面或负面影响;如果上述两个假设不同时成立,我对苹果的私人选择就至少部分是公共选择。如国家对交通、邮电、能源、国防、教育、卫生等事业的选择均为公共选择,因为有的参与,或者对他人有影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塔罗克(Gordon Tullock, 1922-)和布坎南(James Buchanan, 1919-)于1965年成立了公共选择学会(Public Choice Society),他们认为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习惯上由理论家研究的问题。现在公共选择年? 岽笤加?6个国家的300名学者参加。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作品除阿诺外有:布坎南与塔罗克合著《赞同的计算:----法的逻辑基础》(1962);科斯(Ronald Harry Course, 1910-)《社会成本问题》(1960);唐斯(Anthony Downs, 1930-)《的经济理论》(1957);尼坎南(William Niskanen, 1933-)《官僚与代议》(1971);奥尔森(Mancur Olson, 1932-1998)《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商品与团体理论》(1965)。

六十年代的重要思想:窘境中的公共行政学

六十年代不仅仅标志着社会动荡和公众对越战的不满,这一时期的管理体制和项目发展也未能达到公众的期望。计划项目预算(PPBS)就是明显的例证。PPBS从一诞生起就受到不断的批评。怀尔德威斯基(Aaron Wildavsky, 1930-1993)于1964年发表《预算过程中的》。他指出,预算在现实中是一个渐进过程,很大程度上受因素的影响。1969年,他在《公共行政评论》上撰文《将政策从PPBS中拯救出来》,猛烈抨击PPBS。怀尔德威斯基指出PPBS的计划和功能与预算的本质不相吻合。六十年代末,联邦已不再采纳PPBS。怀尔德威斯基同样对科伊的经典问题“究竟基于什么样的基础我们决定给A项目拨款x美元,而不是给B项目?”提出质疑,认为该问题既不能回答亦不相干。重要的问题是预算过程应该有助于决策制定并帮助获取政策目的和项目目标的一致性。

六十年代的另一个主题是“把权力还给”,用行政管理的术语即是公共服务的分权。当然,分权的最终极限是无主义。考夫曼(Herbert Kaufman, 1922-)在《行政分权与权力》(1969)一文中了分权的错综复杂内涵。他关注于分权中的领导、官员的代表性以及中立的能力。考夫曼预见到了当代高度复杂的社会需要新的由公众参与的代表模式以确保负责任的行政。考夫曼认为,行政能够给公共政策制定带来更多的影响,同时可能带来一系列其它问题和矛盾,包括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公平的冲突、地方和项目之间的竞争、以及规模经济下降所导致的运作低效率。

洛易(Theodore J. Lowi, 1931-)在《自由主义的终结:、政策与公共权威》(1969)一书中对当代提出批评并谴责利益集团多元化的瘫痪效应。洛易宣称,公共权威被私有利益集团所瓜分,从而导致一个虚弱、分权的——不能进行长期计划。这些私有利益集团的运作是为了达到私有目标,而非相互竞争以促进公共利益。因而不是在相互冲突的价值中作最优选择,而仅仅是一个利益控股公司。洛易否认了荷林(E. Pendleton Herring)及其它集团理论家预见的利益集团多元化所带来的好处。多数理论家称赞洛易的批判入木三分。然而,洛易的处方——即回到法律或----法却被认为是不可取的。尽管利益模型有着明显的缺点,却没有替代的良策。

六十年代的另外两部重要著作是:唐斯(Anthony Downs)于1967年发表的《官僚》,指出官员的行为是理性的并追求最大限度的自我利益;戈乐碧威斯基(Robert Golembiewski)、吉布森(Frank Gibson)与科洛格(Geoffrey Y.Cornog)等人联合主编的《公共行政学:机构、过程、行为与政策读物》(1966),该书的重点是行政官员的行为世界、塑造行政行为的机构环境以及作为管理工具的行政方法。

政策的发展:评估与执行

七十年代伊始,人们普遍认为多数约翰逊(Johnson)时期的“大社会项目”(Great Society Programs)远不如预期的那样理想。一些社会项目受到批判,项目评估领域受到重视。萨齐曼(Edward Suchman)于1967年发表《评估研究》,主张评估应成为一个研究领域,对评估的研究应该是总体性的,超脱具体的不同分支领域的运用。七十年代初期在评估方面的重要著作有:威丝(Carol H. Weiss):《项目有效性评估方法》(1972),候利(Joseph Wholey)《联邦评估政策》(1970)。但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评估理论家和经济学家里夫琳(Alice Rivlin)于1971年发表的《社会行动的系统思考》。里夫琳评论了改善效益的三种不同模型:分权、社会控制(即当今的授权)和市场模型。这三种模型成为应该做什么、如何做的争论话题。正如里夫琳所下的结论,“为确保做得更好,我们必须有区分好坏的方法”。

1973年,普鲁斯曼(Jeffrey Presan)与怀尔德威斯基合写了现在成为经典的《执行》。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关于美国经济发展署在为公共工程和企业发展提供财政援助所遇障碍的案例研究,但作者并不陷入对行政技术讨论的细节。作者认为,政策计划和往往未能考虑到执行的难处。除案例外,作者提供了行政战略、项目计划、能力和社会科学家对执行研究的咨询建议。

七十年代的其它重要著述与管理特点

七十年代的美国管理有三大特点。一是水门事件的发生,促使人们对职业伦理道德的觉醒。莫希尔(Frederick C. Mosher)等人的报告《水门:对负责任的建议》(1974)敦促门应该重

本页网址:

https://www.fwan.cn/mianfeilunwen/jiaoyulunwen/85131.html

《文化专横与历史污秽——答容若先生_文史教育论文十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点排行榜

首页 回顶部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15-2025 范万文网 www.fwan.cn 浙公网安备33038102332200号浙ICP备2021032283号